一、风险投资与其他融资工具的区别——汇亚资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兼执行副总裁王干芝(论文文献综述)
武慧知[1](2020)在《双重股权结构下的公司治理效果研究 ——基于阿里巴巴和长园集团的跨案例研究》文中指出
崔珊珊[2](2019)在《双重股权结构视角下公司控制权的制度设计研究 ——基于阿里巴巴和京东的双案例研究》文中提出公司随着其发展进度形成了相应的股权结构制度,此制度能够确保所有股东在公司运行时,其个人权利不会遭受损害以及经营理念获得关注。随着经济环境以及公司制度的日益完善,经过长久的经验探求出控制权与收益权之间的均衡,最终形成了同股同权这一经典股权结构。公司运用同股同权的股权构造虽然比较公正,但也会具有相对的劣势,因为股权的分散势必会导致决策权过于分散,从而使得公司决策效率十分低下。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公司前期发展中资金的依赖度较高,因此很多企业会选择上市发行股票的方式来获取发展资金,从而也导致了敌意收购事件不断发生,这使得公司创始人需要去寻找一种既能获得发展所需资金又能保证牢牢掌握公司控制权的方法。而“双重股权结构”这一特殊的股权结构能够帮公司有效的避免外部人抢夺控制权,从而有利于公司持续发展。“双重股权结构”同“同股同权结构”相比就其本质而言都是公司所选的股权结构,且各有利弊,只是传统的股权结构已无法满足目前市场的需求,导致我国一批优秀的独角兽企业流向国外资本市场。2019年3月2日,上交所发布新规称新设的科创板板块允许不同投票权架构的公司上市,可知我国资本市场已高度重视该问题,开始建设我国的双重股权结构体系,满足不同公司对于股权结构要求的多元化,丰富我国资本市场的多样性。双重股权结构虽历史悠久,且已成为许多中国企业的首选,但这一股权结构引起我国业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则始于2013年的阿里巴巴集团上市风波。对于我国着名电商企业阿里巴巴而言曾计划在港交所进行上市融资,但由于其在公司章程上规定的“合伙人制度”的本质为双重股权结构,使得一直奉行“一股一权”制度的港交所无法接受,阿里巴巴港交所上市以失败告终。最终使得阿里巴巴无奈转而赴美上市,并创下了史上最大融资规模IPO(首次公开募股)的纪录。此事让阿里巴巴的新型双重股权结构制度设计——“合伙人制度”成为焦点,该制度引发了人们对于创新企业控制权配置问题及资本市场进一步开放与改革的思考。正如阿里巴巴时任副董事长蔡崇信所言我国资本市场“应该适应未来的趋势和变化”,在2018年4月,港交所发文允许采用双重股权结构的企业于港上市,迎来了我国资本市场新时代。阿里巴巴集团在双重股权结构上作出的创新,使得这种股权结构进入大众视野,因此本文采用多案例分析方法,试图为想要采用双重股权结构的企业在制度设计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首先,本文第一章阐述了研究背景及意义,并介绍了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及论文框架,并指出本文存在的创新点以及论文的不足之处。其次,在第二章对企业控制权以及双重股权结构方面的文献进行了梳理,并在第三章介绍了本文研究所需的理论基础,并对本文的重点双重股权这一概念等进行介绍。然后在本文的第四、五两章对京东和阿里巴巴这两个我国科技创新型企业典型案例公司,对股权结构制度设计上的创新点进行介绍与分析,对案例公司中融资过程、控制权争夺、公司章程中相关条款设计来分析中国企业主动选择双重股权结构的动因及其影响控制权的资源配置问题及其经济效果。最后,通过案例分析得到双重股权结构中关于公司治理中控制权的再分配、对员工起到激励作用以及合伙人制度对传统双重股权结构的再创新。并对在法律体系中纳入双重股权结构、对投资者保护措施制度进行建立、适宜的抑制给予B类股股东的权力,对于B类股股东的事前信息披露需求等事项给予建议,以及预期双重股权结构在我国的发展前景。
张清[3](2019)在《双层股权结构下企业家社会网络、实际控制权与企业绩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双层股权结构是股权结构设计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在企业进行融资过程中,设计相应股权结构可以让企业家继续掌控公司控制权,让企业家精神得以在企业延续下去。近年来,学者们开始关注从社会网络视角研究控制权问题,研究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我们进行控制权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现有研究表明,企业家社会网络对实际控制权有着重要影响作用,企业家要发挥社会网络的作用,就需要考虑是否动用社会网络,是否需要调整公司的股权结构体系。企业家可以通过双层股权结构安排和企业家社会网络作用的影响来掌控实际控制权,并最终实现提升企业绩效的目的。本文将研究问题聚焦于双层股权结构公司,研究企业家社会网络、实际控制权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影响关系。针对企业家实际控制权问题,我们构建双层股权结构下企业家社会网络、实际控制权与企业绩效理论模型。考察双层股权结构下实际控制权对企业绩效是否产生显着影响?双层股权结构下企业家社会网络、实际控制权对企业绩效是否产生显着影响?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目前针对实际控制权进行实证分析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本文选择从企业家社会网络视角出发进行研究,并综合考察双层股权结构下实际控制权对企业绩效产生的影响。针对双层股权结构公司进行分析,可以完善控制权理论和企业家成长理论等,可以为今后互联网企业发展指明发展的方向。首先进行文献梳理与评述。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双层股权结构、实际控制权、企业家社会网络进行概念界定,通过对控制权理论、企业家社会网络理论、资源依赖理论、委托代理理论进行评述,在文献梳理中发现双层股权结构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实际控制权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企业家社会网络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为构建理论模型奠定理论基础,以便我们进行后续研究。其次进行探索性案例研究。针对阿里巴巴、京东和小米三家典型的双层股权结构公司进行多案例分析,深入分析双层股权结构下实际控制权、企业家社会网络与实际控制权之间的关系。得出本文主题之间的初步关系命题,分别是:双层股权结构选择对企业家掌握实际控制权具有重要作用;实际控制权是影响企业绩效的重要变量;企业家社会网络是影响企业绩效的重要变量;企业家社会网络是影响实际控制权的重要变量。再次构建理论模型。在我们针对阿里巴巴、京东、小米三家公司多案例分析基础上,剖析了文章主题中三个方面的关系,构建了双层股权结构下企业家社会网络、实际控制权与企业绩效理论模型。最后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研究结论。本文针对美国中概股公司进行实证检验。一方面,对本研究设计的公司样本进行初步分析,考察双层股权结构下的实际控制权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双层股权结构对企业绩效有显着正向影响,在双层股权结构下实际控制权对企业绩效有显着正向影响。另一方面,针对双层股权结构公司进行企业家社会网络、实际控制权与企业绩效的实证分析,考察企业家社会网络对企业绩效、实际控制权对企业绩效、企业家社会网络对实际控制权之间的影响关系。实证结果显示,企业家社会网络对企业绩效有显着正向影响,实际控制权对企业绩效有显着正向影响,企业家社会网络影响着实际控制权。从更深层次看,股东大会控制权对企业绩效产生显着正向影响;董事会控制权对企业绩效产生一定程度的正向影响;经理层控制权对企业绩效产生显着正向影响。企业家社会网络中的政治连带对企业绩效影响较弱,企业家社会网络中的商业连带对企业绩效影响较弱,但它们对企业绩效提升有着一定作用,因此,企业家社会网络对企业绩效有一定影响作用,其作用主要通过隐性或间接发挥出来,用以提升企业家人力资本价值,促进企业家成长。通过对双层股权结构下的企业家社会网络、实际控制权与企业绩效的理论和实证分析,我们归纳总结出相关研究结论。国家要重视特殊股权制度的建立,允许企业设立双层股权结构形式;企业家要重视社会网络的构建,发挥企业家社会网络的作用;企业家要重视实际控制权在企业内各层面之间的安排,发挥实际控制人在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经理层的控制作用;外界需要加强对实际控制人的监督管理,让实际控制人在完善的制度环境和法律法规下发挥其作用。
于新彤[4](2016)在《雷士照明企业控制权之争的案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民营企业高速发展,不断通过融资进行业务版图的扩张,企业达到了空前的发展规模,但是,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相关的融资活动造成掌握企业控制权的主体不断变化,这也是今年来我国的控制权争斗事件频繁发生的重要诱因之一。对控制权争夺问题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和企业实践的重视。本文选取了雷士照明所经历的三次控制权争斗为研究对象,对上述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雷士照明作为一家上市公司,因其经历了三次旷日持久的控制权争夺而备受关注,雷士照明的三次控制权争斗影响较大,具备一定的典型性,能够为企业控制权争夺战的相关研究提供丰硕的可靠素材。我们希望通过对雷士照明控制权之争根源地深入分析探讨,对争夺战给企业带来的经营变化进行分析,为类似企业的融资提供相关的经验教训,努力避免企业出现控制权混乱的局面,减少企业控制权争夺战发生的机率。本文以雷士照明的管理控制权之争为线索,在一定的文献理论梳理的基础上,基于公司治理的视角建立了企业控制权争夺分析框架,采用案例分析法,结合相关对相关数据的基本分析、趋势分析、比率分析等方法,对雷士照明发生的控制权争夺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总结,得出相关结论:企业控制权的争夺的根本原因是民营企业家代表的传统公司治理思想与投资方代表的西方治理观念的冲突,其他利益相关者在公司控制权争夺过程中的作用也是不容小觑的。从争夺的结果来看,企业控制权的争夺在一定程度上对公司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了减少这二者的冲突,给出相关适度的改进建议,比如,合理规划融资、谨慎选择外部投资者、互相学习管理精神等等,通过积极稳定的改进措施,稳定企业的控制权,保持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王剑[5](2013)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模式研究》文中认为由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构成了迄今为止仍在继续的巨大伤害。为了尽快从危机中迅速恢复,并在未来世界经济竞争新格局中处于领先地位,发达国家纷纷制定了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划。与此同时,新兴经济体及发展中国家亦不断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投入力度。此次金融危机发生正值我国三十年传统经济发展急待转型之时,“金融危机”、“经济转型”与“中等收入陷阱”三者叠加之痛更加急切地促使我国制定新经济发展战略规划。为此,我国已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2010年10月18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同日,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要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再次明确了未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任务。2012年7月20日,我国政府发布的《“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就发展目标明确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年均增长率保持在20%以上,形成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引领作用的骨干企业,一批特色鲜明的产业链和产业集聚区。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左右,对产业结构升级、节能减排、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增加就业等带动作用明显提高。到2020年,力争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部分产业和关键技术跻身国际先进水平,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先导产业。在此基础上,中央和地方政府相继制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战略性新兴产业因其具有前瞻性、跨学科跨产业的交叉复杂性、级数成长性、发展持续性等特征,目前存在许多崭新的课题有待深入系统地进行研究。而其中重要的课题之一就是如何通过金融体制及模式的创新健康高效地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诚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政策层面的宏观规划指导,而且需要金融资源的具体支持。但是,我国现行金融体制和融资模式是建立在30年传统产业发展基础上的,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求相比还存在着滞后性、不匹配性以及创新不足等特征,因此,如何构建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适应的融资体制和融资模式是理论界和实践界所面临的重大课题。当前,我国学术界较多地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发展模式及政策框架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共识。但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模式进行系统研究的文献尚且不足。拙文以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征及其相应的融资理论阐释为启点,通过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模式的国际比较,反观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其融资现状,针对现状存在的问题较为系统地构建了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适应的融资模式体系,特别是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同发展阶段的经营风险特征和财务金融属性,对优先股及其组合产品的应用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具体而言,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1章指出了本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并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梳理的基础上导出了本文选题的依据和方向,从而进一步概括了本文研究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最后总结出本文研究的主要贡献以及存在的不足;第2章主要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融资理论阐述,笔者首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与特征加以界定,接着对相关融资模式(市场主导型与政府主导型)理论进行比较分析,进而阐述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与融资模式相互影响机理;第3章主要以发达国家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美国、日本和德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模式,并通过对这三个典型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模式的比较,获得一些有意义的启示;第4章首先介绍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并在阐述战略性新兴产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财务金融属性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融资来源,并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效率,最后通过对我国金融体制的分析,指出其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体制错配问题,以及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模式存在错配;第5章主要从宏观层面分析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模式的创新路径,如设立政府先导基金、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创新债券融资模式、多角度探索VC/PE模式的创新、推行优先股制度、探索多种融资模式风险分担机制等;第6章通过个案研究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模式创新进行了探讨,选择对阿里巴巴发展历程中所采取的融资模式进行分析,总结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融资模式选择中所应汲取的经验教训;第7章为本文的总结部分,通过对本文研究结论的归纳概括,进一步指出笔者未来应继续努力研究的方向。
高欢,高振,王鹏,张宁,薄婧琛,宗一君,王建亚,张苏,于浩,陈凤超,毕茜,金琳琳,胡燕华,洪先锋[6](2013)在《上篇 2012中国品牌十大问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传统品牌的现代管理问题1.引言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有1万多家"老字号"传统品牌企业。"1993年以来,国家有关部门又确认了1600多家‘中华老字号’,分布在全国各地。现如今勉强维持的占70%;长期亏损、面临破产倒闭的占20%;生产经营有一定规模、效益好的只有10%"。[1]传统品牌如何应对现代市场,长葆品牌的生机与活力,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下面从消费者与经营者两个角度对该
杜志杰[7](2011)在《国美电器公司控制权竞争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美电器2010年控制权之争将深刻影响到职业经理人和民营企业的发展。本文通过分析其前因后果及其对策,以期为:帮助民营企业家正确认识国美电器控制权竞争,避免民营企业家在公司进一步发展对要不要引入职业经理人、要不要变成公众公司产生错误影响;民营上市公司提供前车之鉴,避免重蹈覆辙。本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借鉴公司控制权机制框架分析研究国美电器公司控制权竞争的诱因及竞争过程,研究表明控制权配置与股权结构不配套、代理人的倒戈引发委托人在公司重要决策失去影响力进而委托人利益受损是诱因,控制权竞争过程是股东行动主义的体现,是代理权争夺和股权争夺的过程,其实质是国美电器大股东和职业经理人的一场动态的、非完全信息的、合作与非合作并存的博弈,控制权竞争的焦点是对董事会的竞争。借鉴公司治理理论分析研究国美电器公司控制权竞争的深层次公司治理问题根源,研究表明国美电器奉行的董事会中心主义公司治理因缺失对股东的保护制度的配套机制而滑下内部人控制、委托-代理关系中因代理人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而产生的委托人不信任、职业经理人对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认识危机引发的国美电器公司治理问题集中爆发是此次国美电器控制权竞争的深层次根源。同时,分析研究了此次国美电器控制权竞争对国美品牌、投资者信心的影响,并且,提出避免此类控制权竞争的建议和意见。
王敏[8](2009)在《创业投资机构行为、企业能力与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创业投资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创业投资得到了理论界和实践界的广泛关注,成为理论研究、政策分析和企业经营的热点话题。中国创业投资产业发展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迅速,呈现出募资规模和投资规模持续快速增长、产业投向分布趋于分散化、投资区域较为集中等特征。但是,相关政策法规不完善、退出机制尚不健全、高新技术企业对创业投资的作用认识不足等不利因素,制约了中国创业投资产业的快速发展及其对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促进作用。国际经验表明,创业投资对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促进作用主要依赖于创业投资机构为企业提供的支持行为。近年来,中国创业投资机构数量快速增长,但由于理念、人才、经验等限制,其支持行为尚缺乏有效性,导致对高新技术企业的促进作用有限。因此,科学识别和准确理解创业投资机构的有效支持行为及其作用机制,有助于实现中国创业投资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尽管创业投资与企业成长领域的国内外研究已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结论,但现有研究还至少存在三方面不足:第一,研究样本基本上来自创业投资业较为发达的国家,针对中国等创业投资业尚处于兴起阶段、配套法规政策不完善、资本市场不健全的国家的研究较少,来自发达国家的研究结论是否适用于中国还需进一步验证。第二,现有研究主要关注创业投资机构的属性特征及其对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影响,对创业投资机构行为特征的重要性尚缺乏足够重视。第三,关于创业投资促进企业成长的内在机制问题研究还基本停留在理论分析和描述性研究上,相关实证研究还不够深入和系统。因此,本研究以中国创业投资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为考察对象,对创业投资机构行为特征对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作用进行检验,重点剖析创业投资机构行为特征促进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内部机制。为此,本研究对创业投资、企业成长、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决定因素、创业投资对企业成长的影响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研究进展进行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综述,对中国创业投资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特点与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在对搜狐、赛维LDK、晶能光电等高新技术企业进行典型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创业投资机构行为特征—企业能力—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理论分析框架,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方法获取实证资料,采用多种统计分析方法实证检验创业投资促进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内在机制。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结论包括:(1)通过综述创业投资对企业成长的影响,认为创业投资对企业成长的促进机制存在理论依据和经验支持。创业投资在西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有助于提高企业的成长速度,对企业IPO有积极作用,还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创新绩效。创业投资主要通过资金支持和非资金方面的增值作用促进企业成长,但其作用的发挥要受到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因素的影响。(2)结合理论分析、实地访谈和典型案例分析,构建“创业投资机构行为特征—企业能力—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理论分析模型。通过对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决定因素、创业投资对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影响等相关方面的文献分析,对赛维LDK、晶能光电、巴士在线等高新技术企业和金沙江、淡马锡等创业投资机构高管的深度访谈与典型案例分析,从企业能力这一影响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重要因素视角,构建“创业投资机构行为特征—企业能力—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理论分析模型,其中,创业投资机构的行为特征和企业能力都具有多维性,据此剖析创业投资促进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内在机制。(3)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获取第一手数据资料,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实证检验创业投资促进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内在机制。在文献综述、实地访谈和典型案例剖析的基础上,设计和完善针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调查问卷,于2008年3月—2008年11月间发放企业调查问卷320份,回收有效问卷105份。采用因素分析、回归分析等多种方法,实证检验各项研究假设,主要得到如下结论:①创业投资机构对企业的投资规模、作为企业董事会成员方式提供管理支持和对企业的专业性管理支持强度这三种行为对高新技术企业成长有促进作用。②创业投资机构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投资规模,对企业成长和员工成长起直接正向作用,对企业销售成长没有显着影响,③创业投资机构作为董事会成员提供管理支持,通过技术能力对高新技术企业成长起间接正向作用,通过创业导向对企业成长和员工成长起间接正向作用,对企业销售成长没有显着影响。④创业投资机构对高新技术企业提供的专业性管理支持强度,通过技术能力对企业成长和销售成长起间接正向作用,通过融资能力对企业成长起间接正向作用,对企业员工成长没有显着影响。本研究可能的创新点主要聚焦于提出并检验了“创业投资机构行为特征—企业能力—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理论分析模型,基于案例分析和统计分析的实证研究较为全面和深入地揭示出了中国背景下创业投资促进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内在机制,相关研究结论不仅回应了国内外有关创业投资影响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理论进展,还进一步剖析了创业投资机构的主要行为特征影响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内在机制,有助于相关理论的深化和发展,为官产学等各界全面深入理解创业投资的重要性提供了较为可靠的经验依据。创业投资对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影响研究,受制于各地创业投资业发展程度、企业数据获取等方面的制约,在国际上都是一项富有挑战性但极具潜力的研究议题,尚待理论深化和实证检验。限于笔者的研究能力和研究本身的探索性性质,本研究在样本数量与构成、客观数据获取、研究方法选择等方而都还存在一些不足,有待在进一步研究中不断完善。
林玉伟[9](2009)在《风险投资对新创企业成长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不断涌现的新创企业成为了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然而新创企业一直面临着融资难题和管理难题。风险投资与新创企业的成长休戚相关,它的存在不但为新创企业提供了赖以生存的资金,还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附加效应。本文首先对以往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回顾;随后,通过比较分析指出风险投资的介入有利于新创企业的发展;接着文章研究影响新创企业成长的关键因素,并剖析风险投资对新创企业产生作用的机理,认为风险投资介入新创企业之后将在资本供给、创业团队、战略管理、市场营销、融资理财以及变革创新等方面产生重要作用,进而对新创企业的发展产生积极推动作用;在此基础上,以软银与阿里巴巴的合作为案例验证了风险投资对新创企业的积极作用;接下来,构建了风险投资与新创企业良性对接的系统图以及实现对接的对策建议;最后,对本研究进行了总结。本文对风险投资在新创企业成长中的角色和作用所作的分析,不但有利于风险投资的有效运作,也有利于新创企业实现快速发展,期望本研究成果对风险投资与新创企业的良好对接会产生一定的现实意义。
彭锋[10](2005)在《中国医疗设备租赁业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的核心论点是:中国医疗设备融资租赁市场具有广阔的市场和发展空间以及发展融资租赁所需的社会经济和政策环境。租赁业在中国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后仍然处于发展初期,这和中国目前的高速经济增长是不适应的,这里面有观念上的原因,同时和一直以来的政策环境也有关系。如何发展中国的租赁业,使租赁业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证是本文探讨的问题。围绕上述论点,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了论述:首先对租赁业发展的历史、租赁业的种类和分类、特征和优势以及世界和中国近些年的租赁业发展状况作了描述。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租赁业的发展水平、租赁渗透率、法制法规的制定方面都还有很大的差距。其次对融资租赁的优势及现有理论、融资租赁对企业发展的意义及内外部条件、融资租赁的风险控制及收益、现代融资租赁最新政策和理念的发展动态作了比较详细地描述和探讨。再其次对目前医疗器械产品的融资租赁进行了探讨,主要包括金融产品在医疗器械融资方面的应用、融资租赁对医疗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医疗器械融资租赁的特点。由于我国卫生体系的特殊性和大型医疗器械设备自身的特点,融资租赁对于医院购置大型医疗设备、提高医疗的医疗装备水平、提升医院的竞争力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最后,对中国租赁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以及国家政策及经济环境对租赁业发展的影响作了分析和对比。
二、风险投资与其他融资工具的区别——汇亚资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兼执行副总裁王干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风险投资与其他融资工具的区别——汇亚资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兼执行副总裁王干芝(论文提纲范文)
(2)双重股权结构视角下公司控制权的制度设计研究 ——基于阿里巴巴和京东的双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
一、研究框架 |
二、研究思路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一、案例分析法 |
二、文献综述法 |
第四节 论文创新与不足 |
一、论文创新点 |
二、论文不足 |
第二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关于公司控制权的理论研究 |
一、公司控制权的内容 |
二、企业控制权的配置 |
第二节 关于双重股权结构的理论研究 |
一、双重股权结构的发展 |
二、双重股权结构的优势 |
三、双重股权结构的劣势 |
四、国内对于引入双重股权结构的讨论 |
第三节 国内外相关制度内容介绍 |
第四节 文献评述 |
第三章 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公司控制权相关理论 |
一、委托代理理论 |
二、契约理论 |
第二节 公司控制权的来源 |
一、财产性资源 |
二、关系性资源 |
三、知识性资源 |
四、制度安排 |
第三节 双重股权结构的概述 |
一、双重股权结构的概念 |
二、双重股权结构的特征 |
第四节 我国公司法规则 |
一、股东会中心主义 |
二、“一股一权”规则 |
第四章 案例介绍 |
第一节 阿里巴巴公司融资情况及上市过程简介 |
一、公司简介以及融资情况 |
二、上市过程简介以及控制权演进 |
第二节 京东公司融资情况及上市过程简介 |
一、公司简介以及融资情况 |
二、上市过程简介以及控制权演进 |
第五章 案例分析 |
第一节 实施双重股权结构的动因分析 |
一、阿里巴巴集团合伙人制度的动因分析 |
二、京东采用双重股权结构的动因分析 |
第二节 传统双重股权结构下控制权制度分析 |
第三节 “合伙人制度”下控制权制度设计分析 |
一、“合伙人制度”对董事会的控制 |
二、“合伙人制度”对管理层的控制 |
第四节 “合伙人制度”与传统双重股权结构的关系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双重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的创新 |
二、双重股权结构的优缺点 |
三、注意融资过程中的股权结构变动与风险 |
第二节 启示与建议 |
一、在法律体系中纳入双重股权结构 |
二、对投资者保护措施制度的建立 |
三、适当限制赋予B类股股东的特权 |
四、完善针对B类股股东的事前信息披露要求 |
五、要建立针对B类股股东的事后追究间责机制 |
六、双重股权结构引入我国的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3)双层股权结构下企业家社会网络、实际控制权与企业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2.1 双层股权结构 |
1.2.2 实际控制权 |
1.2.3 企业家社会网络 |
1.3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结构安排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研究创新点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2.1 相关理论 |
2.1.1 控制权理论 |
2.1.2 企业家社会网络理论 |
2.1.3 资源依赖理论 |
2.1.4 委托代理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双层股权结构与企业绩效 |
2.2.2 实际控制权与企业绩效 |
2.2.3 企业家社会网络与企业绩效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探索性案例 |
3.1 研究设计 |
3.1.1 研究方法选择 |
3.1.2 案例选择 |
3.1.3 资料收集 |
3.2 案例介绍 |
3.2.1 阿里巴巴案例介绍 |
3.2.2 京东案例介绍 |
3.2.3 小米案例介绍 |
3.3 多案例分析 |
3.3.1 双层股权结构有助于企业家掌控实际控制权 |
3.3.2 股权资本与社会资本作用下的实际控制权争夺 |
3.3.3 企业家社会网络有助于提升实际控制权 |
3.3.4 企业家实际控制权有助于提升企业绩效 |
3.3.5 双层股权结构和企业家社会网络有助于提升公司治理效果 |
3.4 案例研究结论与启示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理论模型构建 |
4.1 双层股权结构对实际控制权的影响 |
4.1.1 双层股权结构选择的理论解释 |
4.1.2 双层股权结构与企业发展阶段 |
4.1.3 双层股权结构的选择对实际控制权的影响 |
4.2 实际控制权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
4.2.1 实际控制权的衡量和构成 |
4.2.2 股东大会控制权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
4.2.3 董事会控制权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
4.2.4 经理层控制权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
4.3 企业家社会网络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
4.3.1 企业家社会网络的构成 |
4.3.2 企业家社会网络对实际控制权影响的作用机理 |
4.3.3 企业家社会网络构成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双层股权结构下实际控制权与企业绩效的实证分析 |
5.1 研究假设 |
5.1.1 双层股权结构与企业绩效 |
5.1.2 实际控制权与企业绩效 |
5.1.3 双层股权结构下实际控制权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
5.2 数据来源及指标选取 |
5.2.1 数据来源 |
5.2.2 指标选取 |
5.3 实证模型设定 |
5.4 实证结果与分析 |
5.4.1 描述性统计结果 |
5.4.2 平稳性检验、协整性检验和豪斯曼检验 |
5.4.3 实证结果分析 |
5.4.4 稳健性检验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双层股权结构下企业家社会网络、实际控制权与企业绩效的实证分析 |
6.1 理论假设 |
6.1.1 实际控制权各层面对企业绩效影响的理论假设 |
6.1.2 企业家社会网络对企业绩效影响的理论假设 |
6.1.3 企业家社会网络对实际控制权与企业绩效影响的理论假设 |
6.2 数据来源及指标选取 |
6.2.1 数据来源 |
6.2.2 指标选取 |
6.3 实证模型设定 |
6.4 实证结果与分析 |
6.4.1 描述性统计结果 |
6.4.2 平稳性检验、协整性检验和豪斯曼检验 |
6.4.3 实证结果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3 研究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美国中概股公司中双层股权结构公司概览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雷士照明企业控制权之争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应用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5 论文框架与内容 |
2 雷士照明控制权之争:案例背景 |
2.1 公司概况 |
2.1.1 基本概况 |
2.1.2 公司战略 |
2.1.3 业绩表现 |
2.1.4 公司股权 |
2.2 第一次控制权之争 |
2.3 第二次控制权之争 |
2.3.1 持续融资 |
2.3.2 第二次争斗回顾 |
2.4 第三次控制权之争 |
2.4.1 德豪入股 |
2.4.2 第三次争斗回顾 |
3 雷士照明控制权之争:案例分析 |
3.1 经营业绩考察 |
3.1.1 财务效益分析 |
3.1.2 偿债能力分析 |
3.1.3 发展能力分析 |
3.2 股价分析 |
3.3 融资方式探讨 |
3.3.1 创业融资 |
3.3.2 私募发售 |
3.3.3 公开发售 |
3.4 股权层面分析 |
3.4.1 持股比例分析 |
3.4.2 融资举措分析 |
3.5 董事会层面分析 |
3.5.1 第二次控制权之争的董事会席位 |
3.5.2 第三次控制权之争的董事会席位 |
3.6 争斗主体分析 |
3.6.1 民营企业家分析 |
3.6.2 外部投资者分析 |
3.7 争斗根源解析 |
3.7.1 观念冲突 |
3.7.2 利益需求冲突 |
4 雷士照明控制权之争:案例启示 |
4.1 重视企业控制权 |
4.2 融资方式的选择 |
4.3 公司控制权把握 |
4.3.1 股权层面的控制权 |
4.3.2 日常经营的控制权 |
4.4 公司治理观念完善 |
4.5 民营企业家提升 |
4.6 提高机构投资者发展水平 |
4.7 积极稳定资本市场发展 |
4.8 加强政府监管与相关法律法规建设 |
5 结论 |
5.1 论文结论 |
5.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相关研究文献 |
1.2.2 国内相关研究文献 |
1.2.3 文献简评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不足 |
1.4.1 本文主要贡献 |
1.4.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2章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融资模式的相关理论阐释 |
2.1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及特征分析 |
2.1.1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 |
2.1.2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分析 |
2.2 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模式的相关理论阐释 |
2.2.1 融资含义的界定 |
2.2.2 融资模式的辨析 |
2.2.3 融资理论的演进 |
2.3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融资模式相互影响的机理 |
2.3.1 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融资模式创新 |
2.3.2 融资模式创新能够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
2.3.3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融资模式的相关影响机制 |
第3章 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模式的国际比较 |
3.1 美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模式 |
3.1.1 基于金融市场的融资模式 |
3.1.2 新型融资渠道——风险投资 |
3.1.3 政府的财政税收支持方式 |
3.1.4 完善的中小企业担保体系 |
3.2 日本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模式 |
3.2.1 基于银行体系的融资模式 |
3.2.2 采取新型融资模式——知识产权质押融资 |
3.2.3 国内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建立 |
3.3 德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模式 |
3.3.1 基于全能银行制的银行体系融资支持 |
3.3.2 来自政府的直接资金支持 |
3.4 美国、日本与德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模式比较与启示 |
3.4.1 美国、日本与德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模式的比较 |
3.4.2 美国、日本与德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模式的启示 |
第4章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轨迹与融资绩效 |
4.1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
4.1.1 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重点 |
4.1.2 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产值结构分析 |
4.2 战略性新兴产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财务金融属性 |
4.2.1 种子期 |
4.2.2 幼苗期 |
4.2.3 成长期 |
4.2.4 成熟期 |
4.2.5 衰退期 |
4.3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现行融资模式及其特征 |
4.3.1 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模式与传统产业融资模式的区别 |
4.3.2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模式总体运行现状 |
4.3.3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融资模式发展状况 |
4.3.4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现行融资模式特征及其影响 |
4.4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绩效实证研究 |
4.4.1 研究设计 |
4.4.2 实证结果 |
4.4.3 实证结论 |
4.5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金融资源供给的体制错配 |
4.5.1 银行信贷体制的惯性和偏好“国企、大企”的贷款导向压缩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空间 |
4.5.2 银行金融机构贷款费用与收益挂钩的考核机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产生挤出效应 |
4.5.3 资本市场体系审核、发行、监管等功能性缺失制约了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 |
4.5.4 信用评估体系建设和估值方法滞后,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形成障碍 |
4.6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模式存在错配 |
4.6.1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模式错配简析 |
4.6.2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模式错配图示 |
第5章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模式创新路径研究 |
5.1 大力发展政府先导基金,引导民间资本及外资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 |
5.1.1 设立政府先导基金,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
5.1.2 引导民间资本,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 |
5.1.3 利用外资,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
5.2 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鼓励并创新债券融资模式 |
5.2.1 完善创业板市场,大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 |
5.2.2 推动新三板市场发展,更早更快地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发展 |
5.2.3 扩充债券市场,尤其是中小企业债券市场,重点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发展 |
5.3 拓宽抵押品范围,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 |
5.3.1 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现实可行性 |
5.3.2 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风险规避措施 |
5.4 创新设计多种 VC/PE 模式,探索风险分担机制,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 |
5.4.1 鼓励多种 VC/PE 融资模式创新,建立完善的利益风险均衡机制 |
5.4.2 探索多种融资模式风险分担机制 |
5.5 创新推进优先股制度,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同阶段的融资需求 |
5.5.1 优先股的特征与功能 |
5.5.2 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同发展阶段的优先股组合设计 |
第6章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模式创新:个案研究 |
6.1 阿里巴巴的发展历程 |
6.2 阿里巴巴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模式分析 |
6.3 阿里巴巴融资模式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的启示 |
6.3.1 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特征相机选择恰当的融资策略和方式 |
6.3.2 战略性新兴产业治理结构和创业者的个人特质对融资具有重要影响 |
6.3.3 充分利用私募股权基金的投资策略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 |
6.3.4 防范私募股权基金融资带来的控制权转移风险 |
6.3.5 选择合适投资方,积极创造条件上市融资 |
6.3.6 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融资的反面启示 |
第7章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7.1.1 研究结论 |
7.1.2 政策建议 |
7.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6)上篇 2012中国品牌十大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传统品牌的现代管理问题 |
1. 引言 |
2. 典型品牌事件1:同仁堂告别加盟店, 老字号欲转型升级 |
2.1 事件概述 |
2.2 事件起因 |
2.3 事件经过 |
(1) 舆论批判, 信誉受疑 |
(2) 专项治理整顿动员部署大会 |
(3) 合资经营药店降低后期成本 |
2.4 事件结果 |
2.5 事件点评 |
3. 典型品牌事件2:归真堂活熊取胆惹争议, 品牌利益遭质疑 |
3.1 事件概述 |
3.2 事件动因 |
3.3 事件经过 |
(1) 四大争议 |
a.活熊取胆:无痛还是虐待? |
b.活熊取胆真的没法替代? |
c.活熊取胆质量真的好吗? |
d.归真堂滥用活熊取胆了吗? |
(2) 法理博弈 |
a.反对 |
b.支持 |
(3) 熊场开放日 |
3.4 事件后续 |
3.5 事件点评 |
4. 品牌问题的原因分析 |
4.1 自主宣传不到位 |
4.2 品牌所有者缺位 |
4.3 传统品牌保护存在法律盲点 |
5. 品牌问题的对策思考 |
5.1 品牌自身建设 |
(1) 靠文化勾“魂” |
(2) 以技术创“心” |
(3) 凭国际开“眼” |
5.2 社会参与 |
(1) 行业协会对传统品牌的保护 |
(2) 消费者和社会团体对传统品牌的包容与保护 |
5.3 法律保护 |
6.品牌问题的未来展望 |
二、本土品牌的国际拓展问题 |
1. 引言 |
2.1 事件概述 |
2.2 事件起因 |
(1) 开拓国际市场, 提升国际影响力。 |
(2) 收购竞争对手, 形成优势互补。 |
2.3 事件经过 |
(1) 阶段1:“大象”急寻买家, 业内暗潮涌动 |
(2) 阶段2:三一公布收购, 业界疑云四起 |
(3) 阶段3:路条之争, 工人抗议, 并购困难重重 |
(4) 阶段4:排除困难, 完成交割 |
2.4 事件结果 |
2.5 后续发展 |
经受考验未现消化不良 |
“优势叠加”助推国际化 |
2.6 事件点评 |
英国《金融时报》彼得·马什:收购后的挑战 |
中国工程机械协会秘书长苏子孟:此前难以想象 |
北京新世纪跨国公司研究所所长王志乐:这是一大进步 |
3. 典型品牌事件2:徐工收购德混凝土巨头, 三大重工品牌鼎足而立 |
3.1事件概述 |
3.2事件起因 |
3.3事件经过 |
(1) 阶段1:收购传闻不断, 徐工讳莫如深 |
(2) 阶段2:首次得到确认, 细节仍留悬念 |
(3) 阶段3:正式签署协议, 收购进展顺利 |
(4) 阶段4:双方交割完成, 收购尘埃落定 |
3.4事件结果 |
3.5事件点评 |
北京林业大学经管学院肖慧娟:应对欧盟相关兼并政策充分调研 |
匿名市场分析人士:各大型机械制造商抢滩登陆欧美市场主要有三个原因 |
4. 品牌问题的原因分析 |
(1) 品牌战略方向问题 |
(2) 品牌整合管理规划问题 |
(3) 品牌价值变动问题 |
5. 品牌问题的对策思考 |
(1) 选择稳健适当的国际品牌战略 |
(2) 制定科学合理的品牌整合计划 |
(3) 重视跨国并购后品牌的维护管理 |
6. 品牌问题的未来展望 |
三、线下品牌的上线之路问题 |
1. 引言 |
2. 典型事件1:京东、苏宁、国美的电商大战 |
2.1事件概述 |
2.2事件起因 |
2.3事件经过 |
(1) 京东挑起电商价格战 |
(2) 电商价格战中各方反应 |
1京东商城 |
2苏宁易购 |
3国美电器 |
4消费者 |
5供应商 |
(3) 电商大战的战火由线上烧到了线下 |
2.4事件结果 |
2.5事件点评 |
3. 典型事件2:淘宝天猫“双11”一天交易额突破191亿元 |
3.1事件概述 |
3.2事件起因 |
3.3事件经过 |
(1) 节前造势 |
(2) “双11”光棍节变成“狂购节” |
3.4事件结果 |
3.5事件点评 |
4. 品牌问题的原因分析 |
(1) 互联网品牌生命周期在缩短 |
(2) 价格战不是树立电商品牌的、争夺市场份额的有效途径 |
(3) 开展电子商务活动的供应链不够稳定 |
(4) 利益之下, 无视网络品牌诚信 |
5. 品牌问题的对策思考 |
(1) 正确认识电子商务, 了解电子商务市场 |
(2) 建立网络品牌, 制定品牌可持续发展战略 |
(3) 展开线上线下结合的网络品牌营销 |
(4) 完善供应链, 应重视消费者需求 |
(5) 加强网络自律, 建立诚信品牌 |
6. 品牌问题的未来展望 |
四、中外品牌的权利冲突问题 |
1. 引言 |
2.典型品牌事件1:iPad商标权争夺案升级, 苹果唯冠品牌是非难解 |
2.1事件概述 |
2.2事件起因 |
2.3事件经过 |
(1) 注册商标 |
(2) iPad商标转让 |
(3) 产品上市侵权唯冠, 苹果初审败诉 |
(4) 初次交锋 |
(5) 案件升级 |
(6) 最终结果 |
2.4事件结果 |
2.5事件点评 |
3.典型品牌事件2:意大利上门讨伐假品牌, 自主品牌缺乏自信 |
3.1事件概述 |
3.2事件起因 |
3.3事件经过 |
(1) 发现问题 |
(2) 了解情况 |
(3) 达芬奇家具事件 |
(4) “伪意大利”品牌集体亮相 |
(5) “伪意大利”品牌的对策 |
(6) 中国政府官方态度 |
3.4事件结果 |
3.5事件点评 |
4. 品牌问题的原因分析 |
(1) 消费者崇尚洋品牌的特殊心理 |
(2) 商家缺失诚信一味逐利 |
(3) 相关部门缺乏有效监管 |
5. 品牌问题的对策思考 |
(1) 我国自主品牌的宣传 |
(2) 法律和制度的完善 |
(3) 加大监管部门的职能落实 |
6. 品牌问题的未来展望 |
五、文化品牌的价值塑造问题 |
1. 引言 |
2. 典型品牌事件1:人再囧途之泰囧——小成本电影创造了票房神话 |
2.1事件概述 |
2.2事件起因 |
2.3事件经过 |
(1) 小成本铸就国产品牌电影 |
(2) 电影《人在囧途》 |
(3) 电影《人再囧途之泰囧》 |
2.4事件结果 |
2.5事件点评 |
3. 典型品牌事件2:《中国好声音》品牌节目爆发惊人热度 |
3.1事件概述 |
3.2事件起因 |
3.3事件经过 |
(1) 《中国好声音》节目形态:新鲜、刺激、悬念十足 |
(2) 《中国好声音》专业的品质 |
(3) 《中国好声音》选手:具备人际吸引的魅力 |
3.4事件结果 |
3.5事件点评 |
4. 品牌问题的原因分析 |
(1) 文化品牌传播工具 |
(2) 文化品牌传播水平 |
(3) 文化品牌传播的沟通特点 |
5. 品牌问题的对策思考 |
(1) 为品牌塑造一种恰当的文化 |
(2) 品牌文化与时尚文化相结合 |
(3) 品牌文化与民族文化相结合 |
6. 品牌问题的未来展望 |
六、体育品牌的破困突围问题 |
1.引言 |
2.典型品牌事件1:空中飞人起诉乔丹体育, 品牌借势更需名正言顺 |
2.1事件概述 |
2.2事件起因 |
2.3事件经过 |
(1) 乔丹公开起诉乔丹体育 |
(2) 乔丹体育公司回应 |
(3) 乔丹体育欲反诉乔丹 |
2.4事件后果 |
2.5事件点评 |
3. 典型品牌事件2:李宁亲自挂帅力挽狂澜, 品牌聚焦复苏拭目以待 |
3.1事件概述 |
3.2事件起因 |
3.3事件经过 |
(1) 2004—2009年的高速发展期 |
(2) 2010年之后的低谷期 |
(3) 原CEO张志勇下课, 李宁重拾大权 |
3.4事件结果 |
3.5事件点评 |
4. 典型品牌事件3:沃尔沃汽车签约林书豪, 品牌代言布局中美市场 |
4.1事件概述 |
4.2事件起因 |
4.3事件经过 |
(1) 沃尔沃签约林书豪 |
(2) 林书豪中国行 |
4.4事件结果 |
4.5事件点评 |
5. 品牌问题的原因分析 |
(1) 创立品牌走捷径, 忽视品牌的法律风险 |
(2) 名人效应褪去, 产品定位不清 |
(3) 品牌与体育的融合 |
6. 品牌问题的对策思考 |
(1) 品牌经营要有远见, 注意规避法律风险 |
(2) 要有准确的品牌定位 |
(3) 品牌要理智的与名人合作, 实施清晰发展战略 |
7. 品牌问题的未来展望 |
七、授权品牌的资产管理问题 |
1. 引言 |
2.典型品牌事件:广药收回王老吉归属权, 品牌内耗导致亲痛仇快 |
2.1事件概述 |
2.2事件起因 |
2.3事件经过 |
(1) 从危机中走出, 打开共赢局面 |
(2) 在销售奇迹中产生矛盾, 对簿公堂争夺“中国第一品牌” |
(3) 分道扬镳, 两版凉茶商标战继续进行 |
2.4事件结果 |
2.5后续发展 |
(1) 加多宝:有证据显示红罐为其原创 |
(2) “第三份协议”仍在仲裁阶段 |
(3) 法律专家:知名商品应与商标分开 |
2.6事件点评 |
3. 品牌问题的原因分析 |
(1) 缺乏战略眼光, 品牌意识淡薄 |
(2) 过分依赖广告 |
(3) 品牌法律风险管理的失误 |
(4) 一元化企业战略法律风险管理失误 |
4. 品牌问题的对策思考 |
(1) 设计可行的品牌战略 |
(2) 寻找到准确定位 |
(3) 注重产品的质量 |
(4) 维护品牌形象与企业形象的统一 |
(5) 企业文化融入品牌建设中 |
(6) 要有品牌危机意识, 加强品牌管理 |
5. 品牌问题的未来展望 |
八、区域品牌的整合营销问题思考 |
1. 引言 |
2. 典型品牌事件1:东湖十年规划获批, 明确光谷品牌发展目标 |
2.1事件概述 |
2.2事件由来 |
2.3事件经过 |
(1) 筹建规划阶段 (1984—1988年12月) |
(2) 起步阶段 (1 9 8 8年1 2月-1991年) |
(3) 快速发展阶段 (1992—1999年) |
(4) 光谷建设阶段 (2000年后) |
2.4事件结果 |
2.5后续发展 |
2.6事件点评 |
3. 典型事件2:安吉荣获联合国人居奖, 生态立县成就区域品牌 |
3.1事件概述 |
3.2事件由来 |
3.3事件经过 |
(1) 实施“生态立县”发展战略, 探索绿色生态经济 (1998-2005年) |
(2) 树立区域品牌, 建设“中国美丽乡村” (2005-2009年) |
(3) 全民参与, 打造“最佳人居地” (2009年至今) |
3.4事件结果 |
3.5后续发展 |
3.6事件点评 |
(1) 生态经济快速发展 |
(2) 城市综合功能明显增强 |
(3) 生态人居环境全面改善 |
4. 品牌问题的原因分析 |
5. 品牌问题的对策思考 |
(1) 高水平编制生态城市发展规划。 |
(2) 加强城乡生态环境保护。 |
(3)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
(4) 发展壮大绿色生态经济。 |
(5) 大力改善市民生活居住环境。 |
(6) 倡导全民生态环保理念。 |
6. 品牌问题的未来展望 |
九、国内品牌的海外维权问题 |
1. 引言 |
2. 典型事件1:奥康在欧胜诉反倾销案, 本土品牌冲破贸易壁垒 |
2.1事件概述 |
2.2事件起因 |
2.3事件经过 |
(1) 初次交锋底气虚 |
(2) 再次交锋遭打击 |
(3) 终获胜利维权益 |
2.4事件结果 |
2.5后续发展 |
2.6事件点评 |
3. 典型事件2:中文在线胜诉苹果公司, 品牌建设谨防着作侵权。 |
3.1事件概述 |
3.2事件起因 |
3.3事件经过 |
(1) 主动出击维权益 |
(2) 再次庭审立场清 |
3.4事件结果 |
3.5事件点评 |
4. 品牌问题的原因分析 |
(1) 中国品牌难赢国际信任 |
(2) 人才短板难抵国际考验 |
(3) “怕麻烦”却吃尽哑巴亏 |
5.品牌问题的对策思考 |
(1) 自我提升为品牌维权撑腰 |
(2) 完备人才为品牌维权护航 |
(3) 积极态度为品牌维权助力 |
6.品牌问题的未来展望 |
十、食品品牌的诚信补救问题 |
1. 引言 |
2. 典型品牌事件1:肯德基遭遇安全问题, 高姿态难挽信任危机 |
2.1事件概述 |
2.2事件起因 |
2.3事件经过 |
(1) 媒体曝光, 相关企业纷纷否认 |
(2) 权威调查, 百胜被曝知情不报 |
(3) 公开致歉, 期待挽救信任危机 |
2.4事件结果 |
2.5事件点评 |
3. 典型品牌事件2:良心药变身毒胶囊, 补救迟难让人放心 |
3.1事件概述 |
3.2事件起因 |
3.3事件经过 |
(1) 胶囊被曝铬超标, 药企声明撇干系 |
(2) 药监公开抽检结果, 修正发布道歉通告 |
(3) 召回焚毁问题胶囊, 再次致歉难解危机 |
3.4事件结果: |
3.5事件点评 |
4. 品牌的诚信补救不力问题原因分析 |
(1) 体制不全、规则不硬致使监管不力, 培养了企业的“傲慢” |
(2) 速度太慢、力度太小难消负面影响, 加剧了公众对企业的不满 |
(3) 后续动作乏力难给消费者信心, 品牌诚信补救任重道远 |
5. 品牌的诚信补救问题对策思考 |
(1) 用体制和规则破除企业傲慢 |
(2) 用速度和力度减轻公众不满。 |
(3) 用实际行动补救品牌诚信。 |
6. 食品品牌诚信补救问题展望 |
附录:典型事件关键时间 |
典型品牌事件1: (同仁堂告别加盟店, 老字号欲转型升级) |
典型品牌事件2: (归真堂活熊取胆惹争议, 品牌利益遭质疑法理博弈) |
附录:典型事件关键时间 |
典型品牌事件1:三一重工收购德企巨头, 民企品牌兼并全球老大 |
典型品牌事件2:徐工收购德混凝土巨头, 三大重工品牌鼎足而立 |
附录:典型事件关键时间 |
典型品牌事件1:京东、苏宁、国美的电商大战 |
典型品牌事件2:淘宝天猫“双11”一天交易额突破191亿元 |
附录:典型事件关键时间 |
典型品牌事件1:苹果唯冠iPad商标权之争 |
典型品牌事件2:“伪意大利”品牌集体曝光 |
附录:典型事件关键时间 |
典型品牌事件1:人再囧途之泰囧----小成本电影创造了票房神话 |
典型品牌事件2:《中国好声音》打造国内品牌电视节目 |
附录:典型事件关键时间 |
典型品牌事件1:空中飞人起诉乔丹体育, 品牌借势更需名正言顺 |
典型品牌事件2:李宁亲自挂帅力挽狂澜, 品牌聚焦复苏拭目以待 |
典型品牌事件3:沃尔沃汽车签约林书豪, 品牌代言布局中美市场 |
附录:典型事件关键时间 |
典型品牌事件:广药收回王老吉归属权, 品牌内耗导致亲痛仇快 |
附录:典型事件关键时间 |
典型品牌事件1:东湖十年规划已获批复, 明确光谷品牌发展目标 |
典型品牌事件2:安吉荣获联合国人居奖, 生态立县成就区域品牌 |
附录:典型事件关键时间 |
典型品牌事件1:奥康在欧胜诉反倾销案, 本土品牌冲破贸易壁垒 |
典型品牌事件2:中文在线胜诉苹果公司, 品牌建设谨防着作侵权 |
附录:典型事件关键时间 |
典型品牌事件1:肯德基遭遇安全问题, 高姿态难挽信任危机 |
典型品牌事件2:良心药变身毒胶囊, 补救迟难让人放心 |
(7)国美电器公司控制权竞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概述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目的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框架 |
2 相关概念和理论综述 |
2.1 相关概念综述 |
2.1.1 公司、公司治理和公司治理机制 |
2.1.2 控制权、控制权配置和控制权机制 |
2.1.3 控制权收益 |
2.2 相关理论综述 |
2.2.1 控制权竞争形式综述 |
2.2.2 公司治理理论综述 |
3 国美电器控制权竞争及实质分析 |
3.1 国美电器控制权竞争诱因分析 |
3.1.1 所有权与控制权配置分析 |
3.1.2 创始大股东控制权削弱分析 |
3.2 国美电器股东大会与董事会间控制权竞争分析 |
3.2.1 股东大会否决董事会提案 |
3.2.2 董事会否决股东大会决议 |
3.2.3 董事会否决届股东大会决议事项是否合理 |
3.3 国美电器控制权竞争过程分析 |
3.3.1 大股东的股东行动主义 |
3.3.2 董事争夺与经理争夺 |
3.3.3 代理权争夺与股权争夺 |
3.3.4 控制权竞争结果分析 |
3.4 国美电器控制权竞争实质分析 |
3.4.1 大股东与职业经理人的博弈 |
3.4.2 董事安排的竞争 |
4 公司控制权竞争的根源分析 |
4.1 董事会中心主义危机 |
4.2 委托-代理危机 |
4.3 利益相关者理论危机 |
5 国美电器控制权竞争危害分析及对策 |
5.1 恶性控制权竞争危害分析 |
5.1.1 品牌危机 |
5.1.2 投资者信心危机 |
5.2 避免控制权竞争对策 |
5.2.1 完善职业经理人市场 |
5.2.2 企业家要守法经营 |
5.2.3 推行创始人保护制度 |
6 结论及启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创业投资机构行为、企业能力与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2.1 研究方法 |
1.2.2 技术路线 |
1.3 内容安排 |
2 创业投资与高新技术企业成长文献综述 |
2.1 创业投资相关基础理论 |
2.1.1 创业投资的概念 |
2.1.2 创业投资的特征 |
2.1.3 创业投资的组织模式 |
2.1.4 创业投资的运作流程 |
2.2 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研究进展 |
2.2.1 企业成长的本质与特征 |
2.2.2 企业成长机制理论 |
2.2.3 企业成长阶段理论 |
2.2.4 企业成长阶段决定因素理论 |
2.2.5 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决定因素研究进展 |
2.3 创业投资对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影响 |
2.3.1 创业投资促进企业成长的理论和经验结果 |
2.3.2 创业投资促进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机理 |
2.3.3 创业投资对高新技术企业成长促进作用的影响因素 |
2.3.4 结论与启示 |
3 中国创业投资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与特点分析 |
3.1 中国创业投资业的发展现状与特点 |
3.1.1 市场规模 |
3.1.2 战略投向 |
3.1.3 主要机构 |
3.1.4 风险意识 |
3.1.5 上市退出 |
3.1.6 阻碍因素 |
3.2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特点与问题 |
3.2.1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 |
3.2.2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
3.3 阻碍创业投资机构促进中国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主要因素 |
3.3.1 创业投资机构层面的主要因素 |
3.3.2 高新技术企业层面的主要因素 |
4 创业投资机构行为影响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理论模型构建 |
4.1 创业投资支持型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典型事件分析 |
4.1.1 搜狐公司 |
4.1.2 金蝶软件 |
4.1.3 赛维LDK |
4.1.4 阿里巴巴 |
4.2 创业投资促进晶能光电成长的案例研究 |
4.2.1 晶能光电公司概况 |
4.2.2 创业投资机构介绍 |
4.2.3 创业投资机构对晶能光电成长的影响 |
4.2.4 案例小结 |
4.3 理论模型构建和研究假设提出 |
4.3.1 创业投资机构行为特征与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关系 |
4.3.2 创业投资机构行为特征、企业能力与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关系 |
5 创业投资机构行为影响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实证分析 |
5.1 研究方法与数据获取 |
5.1.1 研究方法 |
5.1.2 数据获取与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
5.2 创业投资机构行为特征对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影响 |
5.2.1 变量测度及信度与效度检验 |
5.2.2 假设检验 |
5.2.3 相关结论 |
5.3 创业投资机构行为特征对高新技术企业能力的影响 |
5.3.1 变量测度及信度与效度检验 |
5.3.2 数据分析 |
5.3.3 相关结论 |
5.4 创业投资机构行为特征、企业能力对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影响 |
5.4.1 假设检验 |
5.4.2 相关结论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应用前景 |
6.2.1 学术意义 |
6.2.2 应用价值 |
6.3 研究不足 |
6.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1 调查问卷 |
附2.1 高新技术企业访谈提纲 |
附2.2 创业投资机构访谈提纲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9)风险投资对新创企业成长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附表与插图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思路与整体框架 |
2 新创企业成长的理论基础 |
2.1 创业的有关理论 |
2.2 新创企业的特点 |
2.3 新创企业成长理论 |
3 风险投资与新创企业的成长 |
3.1 风险投资的特征与运作流程 |
3.2 我国风险投资与新创企业的成长 |
3.3 风险投资影响新创企业绩效的比较分析 |
4 风险投资促进新创企业成长的途径 |
4.1 新创企业成长的关键因素分析 |
4.2 风险投资促进新创企业成长的途径分析 |
4.3 风险投资对新创企业成长的作用分析 |
5 案例:阿里巴巴与风险投资 |
5.1 阿里巴巴的创业过程 |
5.2 阿里巴巴引入风险投资 |
5.3 风险投资在阿里巴巴成长过程中的作用 |
5.4 阿里巴巴的成功与启示 |
6 促进新创企业与风险投资良性对接的建议 |
6.1 风险投资与新创企业良性对接平台 |
6.2 促进风险投资与新创企业良性对接的措施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相关成果 |
致谢 |
(10)中国医疗设备租赁业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篇 中国医疗设备租赁业的研究 |
1.1 租赁简介 |
1.1.1 租赁发展的过程 |
1.1.2 租赁业务的种类与分类 |
1.1.3 租赁的行业特征与优势 |
1.2 租赁业概况 |
1.2.1 世界租赁业概况 |
1.2.2 中国租赁业概况 |
1.3 融资租赁的理论探讨 |
1.3.1 融资租赁的理论探讨 |
1.3.2 融资租赁对企业发展的意义 |
1.3.3 融资租赁的风险控制及收益 |
1.3.4 现代融资租赁最新政策和理念的发展动态 |
1.4 医疗设备租赁业现状 |
1.4.1 医疗器械的融资性租赁 |
1.4.2 医疗器械金融租赁产品简述 |
1.5 医疗设备租赁业特点 |
1.5.1 融资租赁对医疗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
1.5.2 医疗器械融资模式特点 |
1.6 租赁业未来发展状况与挑战 |
1.6.1 中国租赁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
1.6.2 国家政策及经济环境对租赁业发展的影响 |
第2篇 中国西部四省投资与经营环境调查报告 |
2.1 中国经济及中国西部地区经济概况 |
2.2 分析理论模型:钻石体系说 |
2.3 利用钻石模型对西部地区投资与经营环境的分析 |
2.3.1 生产要素 |
2.3.2 相关与支持性产业 |
2.3.3 企业状况 |
2.3.4 企业需求 |
2.3.5 机会分析 |
2.3.6 政府 |
2.4 总结及思考 |
2.4.1 国家和地方的优惠政策的支持是“前提” |
2.4.2 发挥资源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加大市场开发力度是“关键” |
2.4.3 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是“重要条件” |
2.4.4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是“础” |
2.4.5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是“根本” |
第3篇 中国成品油销售渠道分析 |
3.1 引言 |
3.2 中国成品油销售渠道现状 |
3.2.1 行业现状 |
3.2.2 渠道体制现状 |
3.2.3 管理现状 |
3.3 现状分析 |
3.3.1 产品特点与用户需求结构分析 |
3.3.2 用户需求分析 |
3.3.3 竞争者分析 |
3.3.4 潜在竞争者分析 |
3.3.5 渠道的长度和宽度的分析 |
3.3.6 我国成品油销售的市场机会分析 |
3.3.7 来自外资的压力 |
3.3.8 优劣势分析 |
3.4 竞争战略识别及目标定位 |
3.4.1 竞争战略识别 |
3.4.2 目标的定位 |
3.4.3 目标市场模式和策略 |
3.5 目前存在的问题 |
3.5.1 销售终端的弊病 |
3.5.2 上市公司与母公司 |
3.6 针对目前营销渠道的建议 |
3.6.1 成品油配送与加油站的整顿 |
3.6.2 个性化、多元化——从加油站到“加油服务站” |
3.6.3 解决问题的对策 |
第4篇 四大汽车上市公司行业分析报告 |
4.1 引言 |
4.2 四大公司公司治理结构及基本财务状况分析 |
4.2.1 长安汽车 |
4.2.2 一汽轿车 |
4.2.3 一汽夏利 |
4.2.4 上海汽车 |
4.2.5 小结 |
4.3 风险分析、资本成本计算、资本结构 |
4.3.1 风险系数分析 |
4.3.2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计算资本成本 |
4.3.3 2003 年度资本结构及债务成本计算 |
4.3.4 加权资本成本计算 |
4.3.5 融资方式分析 |
4.4 股票价值分析 |
4.5 公司成长分析(可持续增长率计算) |
4.5.1 长安汽车 |
4.5.2 一汽轿车 |
4.5.3 一汽夏利 |
4.5.4 上海汽车 |
4.6 股利政策分析 |
4.7 2003 年度主要经营活动 |
4.7.1 长安汽车 |
4.7.2 一汽汽车 |
4.7.3 一汽夏利 |
4.7.4 上海汽车 |
4.8 行业前景分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风险投资与其他融资工具的区别——汇亚资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兼执行副总裁王干芝(论文参考文献)
- [1]双重股权结构下的公司治理效果研究 ——基于阿里巴巴和长园集团的跨案例研究[D]. 武慧知. 天津商业大学, 2020
- [2]双重股权结构视角下公司控制权的制度设计研究 ——基于阿里巴巴和京东的双案例研究[D]. 崔珊珊. 云南财经大学, 2019(02)
- [3]双层股权结构下企业家社会网络、实际控制权与企业绩效研究[D]. 张清.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9(03)
- [4]雷士照明企业控制权之争的案例研究[D]. 于新彤. 重庆大学, 2016(03)
- [5]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模式研究[D]. 王剑. 苏州大学, 2013(11)
- [6]上篇 2012中国品牌十大问题[J]. 高欢,高振,王鹏,张宁,薄婧琛,宗一君,王建亚,张苏,于浩,陈凤超,毕茜,金琳琳,胡燕华,洪先锋. 商品与质量, 2013(24)
- [7]国美电器公司控制权竞争研究[D]. 杜志杰. 北京交通大学, 2011(09)
- [8]创业投资机构行为、企业能力与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研究[D]. 王敏. 浙江大学, 2009(03)
- [9]风险投资对新创企业成长的影响研究[D]. 林玉伟. 暨南大学, 2009(09)
- [10]中国医疗设备租赁业的研究[D]. 彭锋. 清华大学, 2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