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少年需要什么样的网络文化(论文文献综述)
李莎,欧阳健舒,张仁丰[1](2022)在《文化潮流与社会转型对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文中指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一直是被重点关注的问题,其心理健康状态随着时代变迁不断转变,且发展趋势不容乐观。在此环境下,本文对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概述,重点分析了网络文化、审美文化与动漫文化等文化潮流以及社会转型中的经济发展、社会多元化以及环境不确定性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造成的主要影响,并提出了政府加强网络监管、家庭做好引导工作以及学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希望通过积极的对策引导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态向好的方面发展。
陈成玉[2](2021)在《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道德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承载着提升人们道德水平及社会文明程度的重大使命。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重视道德建设,从毛泽东“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等道德原则要求的提出,到邓小平“四有新人”、江泽民“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及胡锦涛“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再到习近平“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无不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对道德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和遵循。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实践使我们充分认识到:道德建设极大地影响着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成效,如果不能抓好道德建设或背离其发展方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及其他建设效果必将大打折扣。习近平在多个场合多次谈到道德建设,并以“引领”“支撑”“保证”等词语形容道德,凸显了道德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本论文以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为主题,以道德建设为主线,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文本研究与资料分析等研究方法,围绕“为什么要对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进行研究”“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有哪些内容、特色及价值”“如何贯彻落实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等问题,从五个方面进行阐述。首先,论述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主要从现实境遇、理论基础及形成脉络三个方面展开,其中,现实境遇主要包括思想领域各种社会思潮和错误论调的泛起、资产阶级道德的不断渗透和侵袭、中华传统美德遭受冲击及各种道德问题的出现;理论基础主要有马克思恩格斯的道德理论、列宁的社会主义道德学说以及中国共产党人的道德建设理论;而其形成脉络可作萌芽阶段、初步形成阶段、发展阶段的大致划分。其次,阐述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内容架构。该部分从习近平关于理想信念、爱国主义、传统美德、社会主义道德四个方面的论述展开,不仅系统回答了当前要对哪些道德予以加强建设及为什么要对其加强建设等问题,而且对四个主要方面在道德建设中的地位作用进行了阐释。再次,对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特色与本质要求进行提炼总结。就理论特色而言,该重要论述呈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性相统一、广泛性和层次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继承性和创新性相统一的基本特征以及思维系统化、内容大众化、方式生活化、视野国际化等鲜明特色;在本质要求上,“四个要求、三个理念、四个指向”贯穿该重要论述的始终,为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落实提供了原则指向。复次,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重要贡献和价值意蕴。从重要贡献来看,该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是新时代道德建设的实践指南,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有力保障;就价值意蕴看,该重要论述不仅蕴含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价值标准,而且体现出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为建立健全新时代道德建设评价标准体系提供了重要遵循。最后,就如何践行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展开探讨。这部分重点阐述新时代贯彻落实该重要论述的主要路径,具体从加强理想信念建设、高举爱国主义旗帜、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以及抓住“最大公约数”等四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如批判错误社会思潮及论调、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国家观、遵循“双创”原则方针、加强道德教育引导、提升德法合治能力,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以及发挥制度保障作用,等等。
吴畅畅[3](2021)在《视频网站与国家权力的“内卷化”》文中研究说明本文要回答的根本问题是,如何评估国家相关部门在过去近十年间介入网络视听行业的管理过程中所产生的效益?文章借助杜赞奇的理论,按照"生产者-文本-用户"的逻辑链条,从民营节目制作公司的负责人和视频网站管理者的思想意识,由他们监制和生产出来的文本以及青少年作为用户的言论等三个方面指出,在过去十年间,网络视听行业中的国家权力出现了明显的"内卷化"现象。这种现象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国家权力在网络视听行业中的扩大、拓宽或深入,与大量民营节目制作公司的数量增长、视频网站的平台化发展几乎是同步的;二是视频网站转换了国家相关部门的要求,面向青少年使用各种隐微话语,重建了另一种异质性的文化领导权。若不将这一现象梳理清楚,我们很难从学理上把握当前国家采取坚决措施治理"饭圈"和网络综艺,严控耽美剧生产和流通的真正意图。
张闯,杨淑萍[4](2021)在《网络文化视域下青少年责任意识培育路径探析》文中研究表明责任意识是青少年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青少年个人的道德准则和内心尺度并植根于特定的文化和人际关系中。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文化的影响已经渗入青少年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文化为青少年责任认知形成提供丰富资源,为青少年责任情感激发提供多样途径,为青少年责任行为倾向生成提供崭新空间。网络文化的多元价值并存使青少年责任认知陷入迷惘,网络文化中的消极内容淡化青少年的责任情感,网络文化依存的虚拟环境干扰青少年的责任行为倾向。针对青少年责任意识培育面临的复杂境遇,提出弘扬先进网络文化、发挥积极网络文化的育人价值、开展线上线下实践活动和多场域优化网络文化环境的具体培育路径。
任雪[5](2021)在《“祖安”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道德冲击及其治理》文中提出"祖安"文化是由网络谩骂衍生而来的一种网络詈俗文化,具有继承性、抵抗性、非理性和潜隐性等特征。"祖安"文化对青少年产生道德冲击,干扰青少年的道德认知、引发负面的道德情感并消解青少年的道德自律,使道德作用失调。治理"祖安"文化要以培养青少年网络道德为根本,注重在教育引导中提升青少年思想素养,在道德文明实践中涵养青少年的积极人格,并通过制度规范为青少年构建有利的网络道德环境。
史宏波,黎梦琴[6](2021)在《网络亚文化场景中青少年角色定位的现实困境与出路》文中提出青少年是网络亚文化场景中的重要主体力量,充当着创造者、体验者、传播者、监督者等角色。但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场景中青少年角色的自我定位屡现偏差,陷入"破圈传播""出圈巡逻""跨圈举报""合圈抵制"等现实困境,不利于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亚文化场景。要纠正青少年角色定位的偏差,必须帮助青少年增强角色意识,提高思辨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角色适应能力,引导并确保青少年自我角色精准定位,以促进网络亚文化健康发展。
赵晨璇,卜建华[7](2021)在《网络社会青少年信仰世俗化风险及其破解》文中研究说明网络在给青少年学习、生活、工作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侵蚀着青少年群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社会主义信仰的基石。青少年信仰世俗化表现在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功利主义色彩日趋浓厚、崇尚享乐的风气日益流行、佛系文化心态逐渐蔓延、投机钻营之风愈加盛行等方面。网络社会彰显的多元、多彩、多变性文化形式,诱发了世俗化思维;网络社会的现实性、流变性、碎片化等特点,推动了世俗化思维;网络社会加剧符号化,加剧了世俗化倾向。有效遏制青少年信仰世俗化的不良趋向,化解其对青少年群体健康成长带来的风险,需要从国家层面健全网络社会生态、倡导健康积极的网络文化;从个体层面重构网络新生代的意义世界。
李青屏[8](2021)在《网络视域青少年文化安全观培育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文化安全是维护国家总体安全的前提。当今时代是网络发展的时代,各种文化借助网络交汇、交融、交锋,呈现多元趋势。青少年是运用网络的主体,极易被不良网络文化误导。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从以下途径塑造青少年的文化安全观:一是掌握网络主流文化阵地,指明青少年文化方向;二是深化网络文化价值引领,强化青少年文化甄别力;三是促进网络文化内容生活化,吸引青少年的文化兴趣;四是提升网络文化话语感染力,增进青少年文化认同;五是发挥网络文化载体新优势,满足青少年文化需求。
张瑞[9](2021)在《网络亚文化生态下青少年虚拟团体价值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张浩[10](2021)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视域下中学生网络语言行为规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从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出发,创新改进网上爱国主义教育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加强网络伦理和网络文明建设,发挥道德教化的引导作用,用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滋养网络空间,修复网络生态,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网络空间同现实社会一样,既要提倡自由,也要保持秩序。我们既要尊重网民交流思想、表达意愿的权利,也要依法构建良好网络秩序。”这样既有利于保护广大网民的合法权益,自觉抵御网络思潮对爱国精神的渗透,又有利于引导青少年学生筑牢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切实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重任。网络语言的发展在中学生成长过程中不断渗透,对他们的言行举止、价值理性养成等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虽然课堂教学中思想政治、道德与法治教育对他们的爱国主义的行为、网络话语行为的规范产生一定的影响,但面对网络管理层级的不完善,网络语言规范化的制度法规不健全,中学思想政治学科方向引导不到位,易导致爱国主义教育缺乏理性。因此,如何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判断标准和网络道德规范行为,灵活运用各种网络符号、网络语言弘扬爱国精神、创新爱国教育方式,如何兼顾爱国主义教育和网络言语行为之间的内涵式发展,做到趋利避害,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视域下中学生网络语言行为规范面临的重要挑战。本研究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作为提升中学生网络语言行为规范的理论前提,以中学生思想政治和道德与法治课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行为脉络,以问卷调查的形式深入了解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视域下中学生网络语言行为规范的基本情况,借助文献资料解读、跨学科等研究方法,从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着手,对中学生网络语言行为规范研究进行分析。全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从研究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方法、主要重难点。第二部分对二者之间的相关理论基础进行概念界定。第三部分通过问卷调查分析新时代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视域下中学生网络语言规范现状。第四部分通过调查问卷所得的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总结得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视域下中学生网络语言规范面临的问题。第五部分在把握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视域下中学生网络语言规范所面临的问题的基础上,从增强问题意识,抓住解决衔接问题关键、增强规矩意识,完善网络语言规范制度、增强导向意识,积极探索正确舆论方向、增强阵地意识,积极建构逻辑理性思维等四个方面出发,有针对性地提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视域下中学生网络语言规范的对策和建议。
二、青少年需要什么样的网络文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青少年需要什么样的网络文化(论文提纲范文)
(1)文化潮流与社会转型对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
2 文化潮流对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主要影响 |
2.1 网络文化 |
2.2 审美文化 |
2.3 动漫文化 |
3 社会转型对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主要影响 |
3.1 经济发展 |
3.2 社会多元化 |
3.3 环境不确定性 |
4 降低文化潮流与社会转型对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消极影响的对策 |
4.1 政府加强网络监管 |
4.2 做好家庭引导工作 |
4.3 学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
(2)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三、相关概念界定 |
(一)理想信念 |
(二)爱国主义 |
(三)中华传统美德 |
(四)社会主义道德 |
(五)道德建设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五、创新与不足之处 |
(一)创新之处 |
(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 |
第一节 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形成的现实境遇 |
一、思想领域各种社会思潮和错误论调的泛起 |
二、资产阶级道德的渗透和侵袭 |
三、中华传统美德遭受冲击及各种道德问题的出现 |
第二节 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形成的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道德理论 |
二、列宁的社会主义道德学说 |
三、中国共产党人的道德建设理论 |
第三节 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形成脉络 |
一、萌芽阶段:十八大以前 |
二、初步形成阶段:十八大至十九大 |
三、发展阶段:十九大之后 |
第二章 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内容构架 |
第一节 理想信念:道德建设的“定盘星” |
一、将“理想信念”提升到“精神之钙”“总开关”的战略高度 |
二、赋予理想信念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 |
三、将理想信念教育与“中国梦”相结合 |
四、提出理想信念的客观衡量标准 |
第二节 爱国主义:道德建设的“主旋律” |
一、爱国主义的本质体现: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 |
二、爱国主义的国际视野:“家国情怀”之外兼具“人类关怀” |
三、新时代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
四、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永恒主题 |
第三节 中华传统美德:道德建设的“精神根脉” |
一、将中华传统美德当成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
二、拓展中华传统美德的丰富内涵 |
三、形塑中华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 |
四、“双创”:中华传统美德继承弘扬的原则方针 |
第四节 社会主义道德:道德建设的“重要工程” |
一、将社会主义道德提升至“兴国立人”的战略位置 |
二、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三、德法并举提升社会主义道德水平 |
四、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 |
第三章 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特色和本质要求 |
第一节 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特色 |
一、基本特征:“四个统一” |
(一)民族性和时代性统一 |
(二)广泛性和层次性统一 |
(三)理论性和实践性统一 |
(四)继承性和创新性统一 |
二、鲜明特色:“四化” |
(一)思维系统化 |
(二)内容大众化 |
(三)方式生活化 |
(四)视野国际化 |
第二节 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本质要求 |
一、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四个要求” |
(一)坚持对中华传统美德批判地继承弘扬是基本要求 |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是核心要求 |
(三)占领网络道德建设新阵地、提升道德传播能力是重要要求 |
(四)加强党对道德建设的领导是根本要求 |
二、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三个理念” |
(一)“最大公约数”理念 |
(二)“协同育人”理念 |
(三)“弘扬正能量”理念 |
三、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四个指向” |
(一)加强顶层规划,明确道德建设的战略地位 |
(二)强调全方位,科学谋划推进创新 |
(三)关注多层次,循序渐进提升育人实效 |
(四)注重宽领域,各战线多场域协同发力 |
第四章 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重要贡献和价值意蕴 |
第一节 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重要贡献 |
一、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
(一)对马克思列宁主义道德学说的丰富和发展 |
(二)对中国共产党道德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
二、新时代推进道德建设的实践指南 |
(一)深化了党对道德建设规律的认识 |
(二)拓展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理念 |
(三)揭开了新时代道德建设的新篇章 |
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的有力保障 |
(一)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道路指引 |
(二)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精神支撑 |
(三)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力量泉源 |
第二节 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价值意蕴 |
一、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道德价值标准 |
(一)人民对美好道德的向往是党的奋斗目标 |
(二)人民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主体 |
(三)人民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工作的最终评判者 |
二、蕴含了集体主义的价值原则 |
(一)强调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 |
(二)体现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辩证统一 |
三、蕴含道德建设实效性的价值评判标准 |
(一)蕴含了对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评判标准 |
(二)体现了领导干部的政德标准 |
(三)包含了教师的师德标准 |
(四)强调了青少年的道德标准 |
第五章 贯彻落实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路径 |
第一节 加强理想信念建设,把握道德建设的方向 |
一、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学习 |
二、加强对理想信念渺茫论、共产主义过时论等思潮的批判力度 |
三、区分对象进行有层次有重点的理想信念教育 |
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具体实践中践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
第二节 高举爱国主义旗帜,推进道德建设深入发展 |
一、教育引导人民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爱国主义历史和文化 |
二、通过“两个共同体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国家观 |
三、抓住重点对象并注重发挥仪式礼仪的爱国育人作用 |
四、疏堵结合营造爱国主义精神弘扬的良好社会氛围 |
第三节 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赋予道德建设以深厚的精神滋养 |
一、坚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
二、在遵循“双创”方针下推进中华传统美德继承弘扬 |
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推进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弘扬 |
四、以家庭美德建设和世界美德传播推动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弘扬 |
第四节 抓住“最大公约数”,增强道德建设的践行成效 |
一、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二、以个人品德建设为重要着力点开启公民道德建设新征程 |
三、注重发挥重点阵地和群体的道德育人作用 |
四、在国家治理中推动法治和德治协同发展、相得益彰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4)网络文化视域下青少年责任意识培育路径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网络文化为青少年责任意识培育创造了机遇 |
1. 网络文化为青少年责任认知形成提供丰富资源 |
2. 网络文化为青少年责任情感激发提供多样途径 |
3. 网络文化为青少年责任行为倾向生成提供崭新空间 |
二、网络文化对青少年责任意识培育的影响 |
1. 网络文化的多元价值并存使青少年责任认知陷入迷惘 |
2. 网络文化中的消极内容淡化青少年的责任情感 |
3. 网络文化依存的虚拟环境干扰青少年的责任行为倾向 |
三、网络文化视域下青少年责任意识培育路径 |
1. 弘扬先进网络文化,帮助青少年澄清责任认知 |
2. 发挥积极网络文化的育人价值,激发青少年的责任情感 |
3. 开展线上线下实践活动,强化青少年责任行为倾向 |
4. 多场域优化网络文化环境,全方位滋养青少年的责任意识 |
(5)“祖安”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道德冲击及其治理(论文提纲范文)
一、“祖安”文化的特征 |
(一)继承性 |
(二)抵抗性 |
(三)非理性 |
(四)潜隐性 |
二、“祖安”文化对青少年的道德冲击 |
(一)干扰青少年的道德认知 |
(二)引发负面的道德情感 |
(三)消解青少年的道德自律 |
三、“祖安”文化的治理路径 |
(一)注重教育引导,提升青少年思想素养 |
(二)开展文明实践,涵养青少年积极人格 |
(三)加强治理力度,净化青少年网络环境 |
(6)网络亚文化场景中青少年角色定位的现实困境与出路(论文提纲范文)
一、网络亚文化场景中青少年的角色定位 |
(一)创造者 |
(二)体验者 |
(三)传播者 |
(四)监督者 |
二、网络亚文化场景中青少年角色定位的偏差及后果 |
(一)“破圈传播” |
(二)“出圈巡逻” |
(三)“跨圈举报” |
(四)“合圈抵制” |
三、网络亚文化场景中青少年角色定位偏差的纠正 |
(一)引导青少年增强角色意识 |
(二)帮助青少年提高思辨能力 |
(三)教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
(四)帮助青少年提升角色适应能力 |
(7)网络社会青少年信仰世俗化风险及其破解(论文提纲范文)
一、网络社会青少年信仰世俗化风险的典型表征 |
1. 自我意识不断增强。 |
2. 功利主义色彩日趋浓厚。 |
3. 崇尚享乐的风气日益流行。 |
4.“佛系”文化心态逐渐蔓延。 |
二、网络社会青少年信仰世俗化风险的生成机制 |
1. 网络社会彰显的多元、多彩、多变性文化形式诱发了世俗化思维。 |
2. 网络社会的流变性或碎片化助推了世俗化思维。 |
3. 网络社会的符号化加剧了世俗化倾向。 |
三、网络社会青少年信仰世俗化风险的破解策略 |
1. 以国家、社会层面为施力点,健全网络社会生态。 |
2. 以青少年群体为切入点,重构网络新生代的意义世界。 |
(8)网络视域青少年文化安全观培育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网络视域文化安全观的时代内涵 |
1.网络是培育青少年文化安全观的新领域 |
2.网络视域文化安全观的核心内容 |
二、网络视域培育青少年文化安全观的研究价值 |
(一)提升青少年不良文化防御能力 |
(二)增进青少年民族文化自信 |
(三)牢铸青少年意识形态防线 |
三、网络视域培育青少年文化安全观的路径 |
(一)掌握网络主流文化阵地,指明青少年文化方向 |
1. 厚铸马克思主义信仰 |
2. 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
(二)深化网络文化价值引领,强化青少年文化甄别力 |
1. 引导青少年树立科学精神 |
2. 引导青少年树立网络法治意识 |
(三)促进网络文化内容生活化,吸引青少年文化兴趣 |
1. 切实了解青少年的需求 |
2. 创建热点文化网络主题 |
(四)提升网络文化话语感染力,增进青少年文化认同 |
1. 提升网络文化话语亲和力 |
2. 提升网络文化话语平等性 |
(五)发挥网络文化载体新优势,满足青少年文化需求 |
1. 充分利用各类软件 |
2. 大力推动数据驱动 |
四、结语 |
(10)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视域下中学生网络语言行为规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主要创新点与难点 |
1.4.1 主要创新点 |
1.4.2 主要难点 |
2.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与网络语言行为规范相关理论概述 |
2.1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内涵和特征 |
2.1.1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 |
2.1.2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特征 |
2.2 网络语言行为规范的内涵及其特征 |
2.2.1 网络语言行为规范的内涵 |
2.2.2 网络语言行为规范的特征 |
2.3 相关研究的理论基础 |
2.3.1 习近平关于爱国主义教育重要论述 |
2.3.2 习近平关于网络话语的重要论述 |
2.3.3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
2.3.4 言语行为理论 |
2.4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与中学生网络语言行为规范的关系 |
2.4.1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决定中学生网络语言行为规范的发展方向 |
2.4.2 网络语言行为规范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抓手 |
2.4.3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与网络语言行为规范共同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 |
3.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视域下中学生网络语言行为规范现状调查 |
3.1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视域下中学生网络语言行为规范现状分析 |
3.1.1 调查目的 |
3.1.2 调查对象 |
3.1.3 问卷设计 |
3.1.4 调查问卷结果的数据分析 |
4.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视域下中学生网络语言行为规范存在的问题 |
4.1 网络语言规范层级管理体系不完善 |
4.1.1 规范重视程度不够深入 |
4.1.2 教师管理能力不够全面 |
4.1.3 家庭教育引导不够到位 |
4.2 网络语言规范制度法规建设不健全 |
4.2.1 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被不断削弱 |
4.2.2 网络用语缺乏科学的监督管理 |
4.2.3 网络语言的使用环境遭受破坏 |
4.3 思政课程设置舆论方向引导不到位 |
4.3.1 课程建设缺乏科学有效的渗透 |
4.3.2 传统道德传播被网络舆论混淆 |
4.3.3 网络舆论生态的新格局被打破 |
4.4 爱国主义逻辑理性思维不清晰 |
4.4.1 网络爱国思维的偏激化 |
4.4.2 网络语言行为的浮躁化 |
4.4.3 爱国主义教育的模糊化 |
5.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视域下中学生网络语言行为规范路径分析 |
5.1 增强责任意识,建立健全层级管理体系 |
5.1.1 打破传统教育观念,创新爱国教育理念 |
5.1.2 坚持爱国底线思维,提升教师担当作为 |
5.1.3 注重家庭言语建设,强化爱国教育引导 |
5.2 增强规矩意识,完善网络语言规范制度 |
5.2.1 牢牢把握网络爱国思潮的主体主线 |
5.2.2 加强网络爱国言行规范的有效管理 |
5.2.3 营造良好的网络爱国用语生态环境 |
5.3 增强导向意识,坚定正确舆论引导方向 |
5.3.1 加强思政课程建设,实施有效渗透科学方法 |
5.3.2 注重传统道德传承,扭正网络舆论失度格局 |
5.3.3 把握网言治理关键,重塑网络生态治理格局 |
5.4 增强阵地意识,积极建构逻辑理性思维 |
5.4.1 解决网络爱国偏激的发生 |
5.4.2 规范网络话语的浮躁现象 |
5.4.3 建构坚定的理性爱国情感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调查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四、青少年需要什么样的网络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 [1]文化潮流与社会转型对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J]. 李莎,欧阳健舒,张仁丰. 心理月刊, 2022(05)
- [2]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研究[D]. 陈成玉. 贵州师范大学, 2021
- [3]视频网站与国家权力的“内卷化”[J]. 吴畅畅. 开放时代, 2021(06)
- [4]网络文化视域下青少年责任意识培育路径探析[J]. 张闯,杨淑萍. 教育探索, 2021(10)
- [5]“祖安”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道德冲击及其治理[J]. 任雪. 青少年学刊, 2021(05)
- [6]网络亚文化场景中青少年角色定位的现实困境与出路[J]. 史宏波,黎梦琴.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21(05)
- [7]网络社会青少年信仰世俗化风险及其破解[J]. 赵晨璇,卜建华.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1(17)
- [8]网络视域青少年文化安全观培育路径研究[J]. 李青屏. 现代交际, 2021(15)
- [9]网络亚文化生态下青少年虚拟团体价值观研究[D]. 张瑞.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2021
- [10]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视域下中学生网络语言行为规范研究[D]. 张浩. 西安理工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