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金圆券法案——世界上最荒唐短命的币制改革(论文文献综述)
周涛[1](2017)在《金圆券改革报道研究 ——以《中央日报》《大公报》及《申报》为考察中心》文中认为1948年国共内战期间,国民党政府强力推动的金圆券改革,对当时中国经济的发展,国统区百姓的生活造成了难以估量的破坏。而这在当年有着相当重要影响的社会事件在当时的报刊报道中也有所反映。不同报纸所特有的办报宗旨,决定了其对于同一事件的报道叙事将会有着不同的立场与倾向。1948年的历史语境下,《中央日报》作为国民党党报,《大公报》作为独立民营报纸,《申报》作为被国民党当局控制的"准党报",它们对于金圆券改革的报道及其舆论势必有所异同。总体看来,金圆券改革原先作为社会议题,后来逐渐在这三份报刊上发酵演变成媒介议题,二者的互动引领着当时社会舆论的走向。笔者通过对这一时期《中央日报》、《大公报》、《申报》上有关金圆券改革议题的报道进行研究,考察这三份报纸在其时舆论场中扮演的角色:是偏向于国民党当局,维护其摇摇欲坠的统治,亦或是偏向于民间立场,致力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重建。对此,本文拟分四章展开论述。第一章以宏观勾勒的手法,对近代中国政治经济语境的变迁进行纵向梳理,并对《中央日报》、《大公报》、《申报》的发展沿革进行概述,指出其自身的办报宗旨与近代中国政治经济语境的互动关系。旨在考察《中央日报》、《大公报》、《申报》在近代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屡次重建中扮演的是什么样的角色。第二章引进1948年金圆券改革这一发生在近代中国历史节点上的重大事件,并指出其发生的历史语境,及其造成的重大影响。随后,本文将以《中央日报》、《大公报》、《申报》三重视野呈现这一历史事件,通过这一时期三份报纸的相关报道,展示不同媒介镜像中的金圆券改革。第三章对三份报纸中有关金圆券改革的报道进行比较研究。这一章将重点选取几个金圆券改革过程中的重大报道事件作为个案研究,包括"蒋经国打虎记"、"抢购风潮"等,将其置于三份报纸的视野下,通过内容分析,考察《中央日报》、《大公报》、《申报》三者言论倾向的异同。此外,本章还将对这一时期《中央日报》、《大公报》、《申报》三份报纸上有关金圆券改革的社论进行比较研究,以期深入地考察在金圆券改革这一事件中,这三份报纸所持有的立场和态度。第四章探究金圆券改革时期,《中央日报》、《大公报》、《申报》在其时国共内战时空下的政治认同问题,以及在金圆券改革过程中,作为报纸,《中央日报》、《大公报》、《申报》是如何参与当时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重建的。总之,报纸在近代中国历次语境变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舆论倾向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偏向于国家和政党,另一类是偏向于社会民间,而体现在报刊身上的这两种不同的角色扮演,对近代中国国家命运的影响不可谓不深刻。由此而论1948年《中央日报》、《大公报》、《申报》通过对金圆券改革的不同舆论引导,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其时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重建。
罗红希[2](2014)在《民国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民国时期是近现代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发展,不仅政治上复杂,而且经济上也是繁荣与困境并存,内忧与外患同在。从南京临时政府到北京政府的更替,再到国民党建立的国民政府,研究各个政府的对外贸易政策与制度,探索每个时期的进出口贸易情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政府的行为与贸易发展的历程。对外贸易政策是一个国家历史的缩影,本文通过考察民国历届政府对外贸易政策的发展过程,揭示出了民国时期对外贸易发展的困境与艰难。本文在研究各个时期对外贸易政策发展过程中,基本上是按照这个思路进行的:首先,研究该时期政府制定的主要对外贸易政策;其次,结合该时期对外贸易发展的基本情况,探索该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基本特征;再次,研究该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成效、地位和作用。本文分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绪论部分包括对外贸易政策概念的界定、选题的意义、学术史回顾、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创新之处。正文部分按时间顺序包括七大章。第一章主要探讨了民国时期对外贸易政策形成的国内外环境。这个环境主要包括:对外贸易主权的丧失与洋行势力的垄断,中外贸易形势的新变化,晚清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经验和教训,对外贸易思想的进一步发展等。第二章主要探讨了北洋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形成。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制订了一系列对外贸易发展的法令法规,拓展对外进出口的外贸政策初步确立,争取关税自主的基本格调逐步形成。最后,总结了北洋政府对外贸易政策的特征与成效。第三章主要探讨了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对外贸易政策的初步发展。主要包括:南京国民政府面临的国内外贸易环境,保护主义贸易政策体系初步构建,出口促进政策体系的逐渐形成,关税自主权的收回与关税自主政策的实施。第四章主要探讨了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对外贸易政策逐渐成熟。主要包括:关税自主政策取得一定的成效,商检贸易政策框架大体搭建,金融货币政策体系基本构建,海关缉私政策体系初步确立,最后总结了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对外贸易政策的成熟性。第五章主要探讨了抗日战争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艰难与困境。主要包括:抗日战争时期面临的国内外贸易环境,并以此为线索分析了以抗战为目标的三项对外贸易政策:外汇及商品管制政策的强化;以抗战为目标的铁路物流运输建设;海关缉私政策进一步加强。最后总结了战时对外贸易统制政策逐渐形成,分析了抗战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特征,并总结出抗战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作用与影响。第六章主要探讨了南京国民政府后期对外贸易政策逐渐衰落。主要包括:南京国民政府后期对外贸易的国内外环境,战后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消极因素逐渐增强的对外贸易政策,战后对外贸易畸形发展与对外贸易政策的反思。第七章主要总结了民国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经验与教训,民国时期对外贸易政策遗留的精神财富,民国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启示和借鉴等等。结语:在遵照民国时期的对外贸易政策,注定了难以有大作为的基本格调与态势的前提下,总结了民国时期的对外贸易政策几个鲜明的特征,得出了一个不容忽略的历史事实——民国时期历届政府都为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王海蛟[3](2013)在《1948年金圆券的发行及其最终命运》文中认为解放战争后期,南京国民政府在政治、军事、经济等各方面陷入穷途末路的困境,尤其是国民党统治区的经济更是急剧走向全面崩溃。国民党政府为了挽救日益严重的财政危机,被迫进行币制改革,发行金圆券以取代已经严重贬值的法币,金圆券由此粉墨登场。虽然在国民政府各种手段的重压之下,金圆券一度发行顺利,但由于它发行的本质仍是为了掠夺人民的私有财产,所以也就注定了其必然失败的命运。
徐俊武,赵启旭[4](2011)在《20世纪40年代金圆券发行失败的原因探析——基于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视角》文中指出中国在1948年的历史情况贴合制度被锁定在无效率路径中的特点:个人专制、政府衰弱以及财政恶化;通货膨胀的政策惯性和既得利益集团的影响使得金圆券改革落入路径依赖。从经济学上来看,用货币改革去抑制通货膨胀本身就是一个极大的错误;在国民政府的个人专制统治之下,面对恶性通货膨胀,不顾国内和国际经济形势,不经过民主程序,单凭领袖个人意志决定的货币政策最终给经济带来了巨大灾难,也为国民党政府在大陆的溃败作了最好的注脚。
刘娜[5](2009)在《南京国民党政府货币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由于受世界银价下跌的影响和国内长期以来货币制度的积弊,货币制度改革提上日程,成为国民经济不可忽视的问题。南京国民党政府也意识到这一问题,在经济改革中注重对货币制度的改革。首先,货币改革是在当时货币制度混乱和国际白银政策的影响下进行的。简单介绍了当时的货币流通状况和银本位制度的确立,以及两、元并行的混乱状况。这些是国民党政府实行货币改革的国内背景,也是几千年来货币积弊的真实写照。概括了当时金银比价变动以及白银政策影响下对中国货币的影响,这是货币改革的重要原因。接着,简单介绍了当时社会上的货币思想,在对西方货币学说的传播、阐释中,结合中国的货币问题,一些学者逐渐形成了系统的针对国内现实的货币思想和学说。这些形形色色的货币主张有的主张以金银为货币基点,有的主张以实物为货币基点。这些不同的思想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经济问题,表明了国人自身的反思,对改革的方向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主体部分重点论述了国民党政府时期的货币改革。按照时间顺序,对废两改元、法币政策、金圆券三项政策进行论述,对每次改革结合当时社会背景进行分析,论述了历次改革是如何进行的,并加以评价,对这三次改革进行了分析比较,在论述中肯定了货币改革取得的成绩和揭示了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货币改革与美日等国的关系,货币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是在美日等国的影响下进行的,这些国家对币制改革的态度也一直影响着币制改革的进程,币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也影响着美日等国在华政策。可以说,币制改革的始终都与西方国家密切关联。最后,对国民政府主要的三次货币改革进行简单的比较评价。
丁毅,李道永[6](2007)在《漫话金圆券》文中研究指明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政府为缓解财政收支危机而滥发法币,造成了严重的通货膨胀,最终使法币退出了流通领域。在这样的背景下,金圆券粉墨登场。虽在国民党政府的重压之下,金圆券曾一度发行顺利,但由于它发行的本质仍然是为了掠夺人民的私有财产,所以也就注定了垮台的命运。
王作化[7](2004)在《金圆券法案——荒唐短命的币制改革》文中研究指明
王作化[8](2003)在《金圆券法案——世界上最荒唐短命的币制改革》文中指出
二、金圆券法案——世界上最荒唐短命的币制改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金圆券法案——世界上最荒唐短命的币制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1)金圆券改革报道研究 ——以《中央日报》《大公报》及《申报》为考察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来源及研究对象 |
(一) 选题来源 |
(二) 研究对象 |
二、文献综述 |
(一) 有关《中央日报》《大公报》《申报》的研究 |
(二) 有关金圆券改革的研究 |
(三) 以往研究的不足之处 |
三、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
第一章 近代报刊的生存及其政治经济语境变迁 |
第一节 近代中国政治经济语境变迁 |
一、民国以前:资本主义政治经济萌芽缓慢发展 |
二、民国时期:"三民主义"国家建设与"抗战" |
第二节 不同报纸的生存之道 |
一、作为国民党"喉舌"的《中央日报》 |
二、《大公报》的"四不"方针 |
三、《申报》的义利兼顾 |
第二章 1948年金圆券改革与《中央日报》《大公报》《申报》的报道 |
第一节 金圆券改革历史背景及《中央日报》、《大公报》、《申报》对币制改革议题的聚焦 |
一、金圆券改革的历史背景 |
二、改革前夕相关币制改革议题在《中央日报》、《大公报》、《申报》上的不断呈现 |
第二节 金圆券改革中《中央日报》《大公报》《申报》的不同报道倾向与舆论引导 |
一、金圆券改革顺利进行及《中央日报》《大公报》《申报》舆论的基本一致 |
二、金圆券改革形势恶化后《中央日报》《大公报》《申报》态度的分野 |
第三章 《中央日报》《大公报》《申报》有关金圆券改革重大报道事件的内容分析 |
第一节 《中央日报》《大公报》《申报》对蒋经国"打虎"的报道叙事 |
一、蒋经国"打虎"概述及相关报道数据统计分析 |
二、《中央日报》《大公报》《申报》对蒋经国"打虎"报道的文本内容分析 |
第二节 《中央日报》《大公报》《申报》对抢购风潮的报道叙事 |
一、抢购风潮概述及相关报道数据统计 |
二、《中央日报》《大公报》《申报》对抢购风潮报道的文本内容分析 |
第三节 《中央日报》《大公报》《申报》有关金圆券改革的社论比较研究 |
一、《中央日报》、《大公报》、《申报》社论数量统计 |
二、《中央日报》、《大公报》、《申报》社论的言论倾向比较研究 |
第四章 金圆券改革背景下《中央日报》《大公报》《申报》政治认同与国家社会关系的重建 |
第一节 1948年内战时空下《中央日报》《大公报》《申报》的政治认同及其立场问题 |
一、国共两种命运的决战 |
二、国共内战背景下三种传媒身份的呈现——"党报""非党报"与"准党报" |
第二节 从金圆券改革看《中央日报》《大公报》《申报》对重建国家社会关系的不同尝试 |
一、金圆券改革中《中央日报》《大公报》《申报》对国民党统治合法性的舆论建构 |
二、金圆券改革中《中央日报》《大公报》《申报》对国统区经济社会的舆论动员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史料专着 |
期刊论文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作品目录 |
(2)民国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民国时期对外贸易政策形成的国内外环境 |
第一节 对外贸易主权的丧失与洋行势力的垄断 |
一、增开商埠,中国对外贸易市场门户进一步洞开 |
二、片面最惠国待遇的进一步扩大 |
三、扩展租界、强占租借地,中国对外贸易再遭割裂 |
四、关税的支配、保管权的进一步丧失 |
五、洋行势力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垄断 |
第二节 中外贸易形势的新变化 |
一、对外贸易的环境条件进一步改善 |
二、“一战”期间对外贸易的迅速增长 |
第三节 晚清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经验和教训 |
一、晚清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时代性特征 |
二、晚清对外贸易政策与民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关系 |
第四节 对外贸易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
一、晚清时期对外贸易思想逐渐形成 |
二、北洋时期对外贸易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
第二章 北洋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初步形成(1912-1926) |
第一节 制定一系列有利于外贸发展的法令法规 |
一、颁布有利于外贸发展的实业法令 |
二、颁布《商会法》和《商标法》,为对外贸易发展营造有利环境 |
第二节 拓展对外进出口的外贸政策初步确立 |
一、利用外资发展对外贸易 |
二、主动开放、增开商埠 |
三、鼓励进口替代,发展出口贸易 |
四、减免税厘,保护本国商品 |
五、举办国货展览会和积极参加外国博览会 |
六、初步构建交通运输物流网络 |
第三节 争取关税自主的基本格调逐步形成 |
一、根据实际情况,分门别类,依次征收 |
二、大大提高奢侈品和日用品的税率 |
三、向列强正式提出中国关税自主的原则 |
四、利用列强矛盾,加征临时附加税 |
第四节 北洋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特征与成效 |
一、北洋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特征 |
二、北洋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成效与局限性 |
第三章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对外贸易政策的初步发展(1927-1933) |
第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面临的国内外贸易环境 |
一、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与对外贸易的艰难 |
二、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经济建设与对外贸易 |
三、对外贸易思想理论更趋成熟 |
第二节 保护主义贸易政策体系初步构建 |
一、限制外国商品倾销,积极推动出口贸易的发展 |
二、实行易货偿债贸易和出口贸易管制,加强对外贸易国家垄断 |
三、对进口商不履行条约的合理处置 |
四、充分利用外国资本技术,发展对外贸易 |
第三节 出口促进政策体系的初步形成 |
一、注重上海等港口的建设 |
二、正确处理外商的定货单 |
三、增强票据意识、科学开具出口发票 |
四、注重出口货物的包装 |
五、重视货物安全,推行海上保险 |
六、注重了解各国通关手续,努力发展对外贸易 |
七、严格按出口标准和程序发货 |
第四节 关税自主权的收回与关税自主政策的实施 |
第四章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对外贸易政策逐渐成熟(1933-1936) |
第一节 关税自主政策取得一定的成效 |
一、重构关税政策的新体系 |
二、关税政策的特征 |
三、关税政策的作用和影响 |
第二节 商检贸易政策体系大体搭建 |
一、商检贸易政策的具体措施 |
二、南京国民政府检验政策的得失 |
第三节 金融货币政策体系基本构建 |
一、力控金涨银落 |
二、废两改元的成功 |
三、1935年币制改革及其对我国外贸的影响 |
四、建立健全现代银行制度 |
五、注重出口商与银行的关系 |
第四节 海关缉私政策体系的初步确立 |
第五节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对外贸易政策的成熟性 |
一、收回关税自主权是独立自主制定对外贸易政策的前提和基础 |
二、健全了对外贸易管理机构,确立了较为完善的组织领导体系 |
三、对外贸易商品宣传、商品展示体系逐步构建 |
四、对外贸易政策体系逐渐完善 |
五、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对外贸易政策的成效与局限性 |
第五章 抗日战争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艰难与困境(1937-1945) |
第一节 抗战初期对外贸易政策的国内外环境 |
一、突破封锁、寻求对外通商成为时代的主流 |
二、民生主义对外贸易思想的发展与成熟 |
第二节 对外贸易政策纳入抗战的轨道 |
一、外汇及商品管制政策的强化 |
二、加强以抗战为目标的铁路物流运输建设 |
三、海关缉私政策遭到破坏后有所完善 |
四、战时对外贸易统制政策逐渐形成 |
第三节 抗战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特征 |
一、变被动为主动,独立自主性增强,半殖民地色彩弱化 |
二、抗战时期对外贸易的国家垄断性空前加强 |
三、太平洋战争对抗战时期对外贸易政策产生重大的影响 |
第四节 抗战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作用与影响 |
一、抗战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作用 |
二、国民政府抗战时期对外贸易政策产生的弊端 |
第六章 南京国民政府后期对外贸易政策逐渐衰落(1945-1949) |
第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后期对外贸易的国内外环境 |
一、战后美国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对象 |
二、国家垄断资本空前膨胀及国民经济逐渐崩溃 |
三、战前正常的对外贸易关系逐渐恢复 |
第二节 战后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 |
一、战后对外贸易管理机构的调整 |
二、构建了以限额进出口为目标的对外贸易政策体系 |
第三节 消极因素逐渐增强的对外贸易政策 |
一、贸易管制政策空前加强 |
二、金融币制政策的崩溃 |
三、海关缉私政策的恢复与终结 |
第四节 战后对外贸易畸形发展与对外贸易政策的反思 |
一、中国对外贸易的畸形发展 |
二、战后我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反思 |
第七章 民国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启示与借鉴 |
第一节 民国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经验和教训 |
一、要始终扞卫国家的主权 |
二、总体外贸易发展目标要非常明确 |
三、正确认识并根据中国的国情制定对外贸易政策 |
四、要重视对外贸易发展的国际国内环境 |
五、要以大无畏的勇气迎接世界经济的挑战 |
第二节 民国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启示和借鉴 |
一、要正确处理对外贸易的入超问题 |
二、要注重汇率与对外贸易的关系 |
三、要注重对外贸易人才的培养 |
四、积极发展现代交通运输物流,促进国际贸易顺利开展 |
五、要积极发展特色农产品的输出 |
六、要加强港口建设、注重海上运输 |
七、要特别注重发展与东南亚国家的贸易关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4)20世纪40年代金圆券发行失败的原因探析——基于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制度变迁:从法币到金圆券 |
三、金圆券改革前中国的初始禀赋分析 |
四、路径依赖的成因与表现 |
(一) 金圆券改革中路径依赖的原因 |
1. 通货膨胀的政策惯性 |
2. 既得利益集团对政策的影响 |
(二) 金圆券改革中路径依赖的表现 |
1. 改革内容的依赖 |
2. 货币发行量持续扩大 |
3. 通货膨胀持续恶化 |
4.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依赖 |
五、结论与启示 |
(5)南京国民党政府货币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ENGLISH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的理论意义、学术价值和现实作用 |
二、学术史综述 |
三、选题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四、相关界定 |
一、南京国民政府面临的基本货币状况和社会呼吁 |
(一) 货币流通状况 |
(二) 银价跌落 |
(三) 美国白银政策 |
(四) 币制改革方案的讨论与设计 |
二、废两改元 |
(一) 南京国民政府面临的基本状况 |
(二) 废两改元前的金融政策 |
(三) 废两改元及其实施 |
三、法币政策 |
(一) 混乱的金融 |
(二) 法币政策实施前的准备 |
(三) 法币政策的实施 |
四、金圆券改革 |
(一) 金圆券发行的背景 |
(二) 金圆券发行概况 |
(三) 金圆券发行后的措施 |
(四) 金圆券发行的效果及评价 |
小结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四、金圆券法案——世界上最荒唐短命的币制改革(论文参考文献)
- [1]金圆券改革报道研究 ——以《中央日报》《大公报》及《申报》为考察中心[D]. 周涛. 安徽大学, 2017(08)
- [2]民国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研究[D]. 罗红希. 湖南师范大学, 2014(09)
- [3]1948年金圆券的发行及其最终命运[J]. 王海蛟.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2013(07)
- [4]20世纪40年代金圆券发行失败的原因探析——基于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视角[J]. 徐俊武,赵启旭. 学习与实践, 2011(09)
- [5]南京国民党政府货币改革研究[D]. 刘娜. 山东师范大学, 2009(07)
- [6]漫话金圆券[J]. 丁毅,李道永. 沧桑, 2007(04)
- [7]金圆券法案——荒唐短命的币制改革[J]. 王作化. 金融经济, 2004(07)
- [8]金圆券法案——世界上最荒唐短命的币制改革[J]. 王作化. 西安金融, 2003(12)
标签:金圆券论文; 南京国民政府论文; 中央日报论文; 国民政府币制改革论文; 对外贸易政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