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富蕴地震断裂带的气体地球化学探测(论文文献综述)
郑国东,赵文斌,陈志,胥旺,宋之光,李琦,徐胜,郭正府,马向贤,梁明亮,王云鹏[1](2021)在《中国地质源温室气体释放近十年研究概述》文中认为地质源温室气体是指固体地球通过各种地质作用向大气圈释放的温室气体,是固体地球与大气之间物质交换(地气交换)的重要形式,主要包括火山喷发和地热活动、断裂带构造运动、油气渗漏、天然气水合物分解、煤自燃、碳酸盐岩风化等多种地质作用过程所释放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实际上,地气交换是重要的地质作用,是地球各圈层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基本载体和重要动力学机制。全球气候变化和温室效应是人类面临的巨大挑战,地质源温室气体的类型与来源、释放机理与过程、释放通量与大气温室效应等的调查和研究已成为当今地球系统科学的研究热点和发展方向之一,对于应对全球变化和温室效应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中国科学家积极参与和适时开展地质源温室气体调查研究,对中国大陆部分火山和地热区、地震断裂带、含油气区和泥火山等释放的温室气体进行了初步观测与调查,在地质源温室气体的地球化学组成、释放通量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这些工作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王云[2](2021)在《滇东南地热流体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文中提出滇东南地区受多期岩浆活动和深大断裂的影响,地热活动强烈,温泉数量多,是观测深部流体活动的最佳“窗口”。地表观测的流体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可以揭示地壳深部岩浆流体活动,对了解岩石圈物质演化和开展地震观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滇东南温泉地热流体(水和逸出气)地球化学特征,分析了地热流体中离子来源及成因、深部热储温度、气体成因、幔源流体释放强度及稳定碳同位素平衡分馏温度等,探讨地热异常与地震活动关系、屏边火山活动性、深源流体和地幔热流在地震孕育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等,其结果对遴选一批具有深部动力学意义的观测对象和特征观测量具有重要的科学及实践意义。滇东南地热水化学特征显示,温泉水主要来自于大气降水的补给,水化学主、微量离子主要来自地表水循环过程对地层岩石的溶滤。地层岩性和断层构造特征对水化学特征有明显的控制作用,红河断裂带温泉中的SO42-、F-、Cl-等离子有深部来源特征。微量元素含量及分布特征与地层性质和沉积矿物有关。以地热储温度表示的浅层地热场分布特征显示,滇东南地热异常区地震活动强度弱、发震频度低,且地震往往发生在地热梯度带上。造成这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地热来源主要为壳内生热元素(238U、232Th和40K)衰变产生的热量,热源较为稳定,产生的热应变或热应力与区域应力场趋于均衡状态。而滇东南楔形构造区内地震活动强烈,推测是红河断裂带与小江断裂带交汇区深部有刚性岩体阻挡了川滇块体继续向南或南西向运动而造成。气体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滇东南温泉逸出气体主要为地壳和大气来源,来自于红河断裂带南段上的幔源氦释放强度最高仅为5%左右,表明该断裂是连通壳幔的深大断裂。稳定碳同位素显示CO2和CH4也主要来自于地壳灰岩和热成因,幔源特征不明显。结合区域深部结构及构造活动背景,认为断裂活动性较弱和放射性成因He的稀释是导致幔源流体释放强度低的主要因素。CO2和CH4气体间同位素分馏温度(表观同位素温度)显示,屏边火山区的这些含碳气体源区温度低于壳内物质的最低熔融温度,表明现今壳内不存在玄武质岩浆活动。结合幔源流体的释放强度及含碳气体源区温度可推断屏边火山活动性较弱,但来自深部的流体仍值得长期关注。对比青藏高原东南缘主要构造边界及新生代火山区幔源流体释放,屏边火山区处于较低水平,大地热流结构主要以地壳热流为主。通过对青藏高原东南缘地震活动(M≥6.0)分布特征研究,发现地震活动频繁的地区往往伴随着较强地幔热流,表明地幔流体及其热对流活动在地震的孕育及发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在滇东南地区四期的地热流体观测,发现位于红河断裂带上的泉点中具有幔源特征的物质及含碳气体源区温度对区内的地震活动(M≥4.0)有前兆响应。因此,具有幔源特征的泉点可作为地震监测预报的观测对象,而具有幔源特征的离子、气体和反映深部热状态的温度可作为特征观测组分或观测量。
姜莉,崔月菊,杜建国,丁志华,刘永梅,刘轶男[3](2021)在《青藏高原周缘三次强地震伴生的卫星高光谱遥感地球化学异常》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利用卫星遥感高光谱AIRS数据,获取了发生在青藏高原周缘三个不同构造单元的2017年8月九寨沟MS7.0地震、 2019年4月西藏墨脱MS6.3地震和2020年6月新疆于田MS6.4地震伴生的CH4气体地球化学异常。用Matlab编程处理AIRS数据的结果表明,CH4柱含量在三次地震前一周到半个月出现高值异常,异常沿着断裂带分布,其中断裂带的交会部位异常幅度较大。由于地震所处的构造环境、发震类型、震级大小差异,三个构造单元地震引起的CH4气体浓度异常出现时间、持续时间、异常强度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三次地震前后遥感信息异常与地震活动对应较好,这归因于在孕震应力场作用下地下气体沿着裂隙及裂缝的逸散作用。研究结果对利用卫星高光谱分辨率遥感技术监测地震及其在大地震短临预测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耿杰[4](2020)在《断层逸出气测量在活动断裂研究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从断层逸出气测量应用于活动断裂研究的工作原理、研究方法及技术思路入手,对沂沭断裂带、海原8.5级地震断裂、鲜水河断裂带和山东平原地区活动断裂等的断层逸出气进行系统地分析、对比和研究,探讨了断层逸出气与断层活动性和贯通性之间的关系,及其在断层几何学研究和平原地区活断层探测中的应用等问题。结果表明:断层逸出气Rn,Hg的含量和变化梯度可以作为评价断层活动性和贯通性的参考指标,断层逸出气测量为断层几何学和运动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快捷方便的探测方法,是确定隐伏断层具体位置的有效手段之一。
刘兆飞[5](2020)在《鄂尔多斯西缘断裂带土壤气体地球化学特征》文中提出鄂尔多斯西缘(36~42°N,103~110°E)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阿拉善块体和鄂尔多斯块体的交汇地带。该区域位于宁—蒙交界,包含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大部分区域和内蒙古自治区的部分区域,人口聚集,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地位。区域内地震危险性高,历史上发生过6次7.0~7.9级地震,和2次8级以上地震。为了研究鄂尔多斯西缘主要活动断裂的土壤气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判别断层活动性,论文跨断层测量了研究区内海原弧形构造区、银川—贺兰山构造区和吉兰泰—临河盆地的11条活动断层上方的土壤气Rn、Hg和CO2浓度和通量,探讨土壤气浓度和通量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土壤气体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探索土壤气地球化学特征与构造活动的关系,为鄂尔多斯西缘地震监测提供地球化学依据。2017年7月和2018年7月,在鄂尔多斯西缘的罐罐岭断裂、香山—天景山断裂、烟筒山断裂、罗山—牛首山断裂、黄河断裂、贺兰山东麓断裂、贺兰山西麓断裂、桌子山西麓断裂、巴彦乌拉山山前断裂、狼山山前断裂和色尔腾山山前断裂,共11条主要活动断裂上布设了16条土壤气剖面并进行了2期土壤气体浓度和通量的流动测量,共计测点2 394个,其中浓度测点2 106个、通量测点288个。测量结果显示,鄂尔多斯西缘地区土壤气Rn、Hg和CO2浓度变化范围分别为0.405~60.091 k Bq/m3、3~99 ng/m3、0.04~9.23%。土壤气Rn浓度在BYWL剖面最高,土壤气Hg和CO2浓度在LW剖面最高。鄂尔多斯西缘断裂带土壤气Rn、Hg和CO2通量平均值变化范围分别为5.17~140.33 m Bq/(m2s)、0~121.46ng/(m2h)、3.72~52.04 g/(m2d)。土壤气Rn、Hg和CO2通量最高的剖面分别是GGL剖面、LBG剖面和DST剖面。鄂尔多斯西缘土壤气Rn和Hg浓度和通量空间分布呈现南高北低的趋势特征,CO2浓度和通量在黄河断裂上最高。这主要受该区域应力场、地震活动和断裂活动等构造因素的影响。此外,研究发现土壤化学组成,即放射性含量(U、Th、Ra、K)、总碳(TC)、重金属Hg含量对土壤气Rn、CO2和Hg的浓度和通量基本没有影响。鄂尔多斯西缘断裂带土壤气浓度与断层活动有一定相关性。通过研究Rn、CO2和Hg的浓度强度与断层滑移速率的关系,发现土壤气Rn是评估鄂尔多斯西缘断裂活动性的最有效的气体地球化学指标。本文利用Rn的浓度强度(IRn)评估了11条主要活动断裂的活动性,并根据两年Rn的浓度强度确定了3条断裂应重点关注的活动断裂,分别为海原弧形构造区内的香山—天景山断裂和罗山—牛首山断裂,以及银川—贺兰山构造区内的黄河断裂。
梁卉,向阳,颜龙,李新勇[6](2020)在《新疆新10泉水文地球化学与断层气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疆新10泉为国家基本水化Ⅰ类台,是新疆最重要的地下流体综合观测泉。选取该泉进行水化学检测及所处红雁池―柳树沟断裂土壤气测量,根据测得的土壤气浓度、水化学组分含量和同位素组成等,综合分析了新10泉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断裂带断层气变化特征。结果显示:新10泉泉水循环深度较浅,循环速度较快,致使泉水与围岩间的水—岩反应程度较低;氢氧同位素测试结果表明泉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反映出目前地下水水—岩反应很轻;断层气H2含量基本介于(0~100)×10-6之间,个别测点测值较高可能与所处环境或断裂裂隙发育有关;断层气CO2和Rn测值在空间上有一定的一致性,这可能与该断层所受的应力状态有关。
皇甫瑞麟[7](2020)在《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断裂带气体地球化学特征》文中研究表明天然活动断裂带是地球的薄弱地带,因其裂隙发育、流体运移相对通畅而成为地球内部脱气的重要场所。中国大陆活动断裂多、规模大,其活动断裂带气体释放及其对大气环境的影响毋容忽视。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断裂带是我国华北地区中强地震集中发生带,地下含矿产资源丰富,深大断裂发育,人口密集。调查研究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断裂带气体释放及其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不仅可以为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环境规划的制定提供重要科学依据,对提升活动断裂带气体释放调查研究理论基础和技术水平、推动中国大陆活动断裂带气体释放调查研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该论文通过野外跨断裂流动观测的方式,获取了鄂尔多斯西缘主要活动断裂带气体释放通量的观测数据。通过计算分析,评估了研究区气体释放对区域环境的影响,并结合构造地质、岩石学、地球物理等相关研究成果,对区域活动断裂带气体释放的空间变化特征进行深入的探讨。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对鄂尔多斯西缘主要断裂带不同段Rn、Hg和CO2的含量和通量进行了测定,整个盆地浓度分别为0-60.09 kBq m-3、3-81 ng m-3和0.04-9.23%,通量分别为1.99-306.99 mBq m-2 s-1、0-15 ng m-2 h-1和0-37.91 g m-2 d-1。(2)通过对断裂带测量剖面浓度分布曲线图分析和空间对比鄂尔多斯西缘主要活动断裂带及鄂尔多斯盆地内布气体释放通量特征,揭示了活动断裂带在地球内部脱气中的重要通道作用。(3)通过综合分析,剖析了区域构造活动为鄂尔多斯西缘主要活动断裂带气体释放的主要控制因素。温度、湿度、降水、植被、土壤、下覆花岗岩、铀矿、石油、天然气、煤等影响相对较弱。(4)研究区内CO2无风险;西缘断裂带中部和南部7条断裂带受到不同程度Rn污染,6条断裂带受到不同程度Hg污染,应采取相应防治措施。根据计算,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断裂带Hg和CO2的年排放量分别为11.29 g和0.99 Mt。
胡宁,马志敏,娄露玲,张宝山,王宇,王明亮,王文净,郭德科[8](2019)在《汤东活动断裂带气体地球化学特征》文中指出本文采用野外多期跨断层流动观测测定了汤东活动断裂带H2,Rn和CO2的分布特征,以此分析了该断裂带的气体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活动背景,从而揭示了气体地球化学特征与构造之间的联系。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测量期次的H2,Rn和CO2浓度存在显着差异,其中张河村测线的各期次测量结果中6月份各组分气体浓度均显着高于其它期次,而邢李庄测线的测量结果中1月份各组分气体浓度均显着高于其它期次;各测量期次的各气体组分分布曲线特征相似,高值异常点的重现性较好。张河村测线多期测量的H2和Rn浓度背景值分别为(8.93±3.92)×10-6和(17.38±4.28) kBq/m3,在测线西部距汤东主断裂135 m和230 m处H2与Rn同步出现高值异常;邢李庄测线H2和Rn的背景值分别为(41.20±16.64)×10-6和(29.00±8.28) kBq/m3,H2与Rn在测线西部距汤东主断裂60 m处同步出现异常。两测线的气体浓度高值异常部位与地球物理、跨断层联合钻孔详勘结果之间存在较好的对应关系,由此可推断观测气体浓度能够敏感地指示断裂带位置,而且H2和Rn浓度是汤东断裂带气体地球化学观测的关键指标。
耿杰,付俊东,孔向阳,缪杰,葛孚刚[9](2019)在《沂沭断裂带构造地球化学观测结果分析》文中认为为了监测郯庐断裂带跨活动断裂地球化学组分变化特征,利用在沂沭断裂带上的安丘—莒县断裂勘选出的5条地球化学观测测线剖面观测资料,分析了不同测线的土壤气体浓度(Rn,CO2和H2)和测值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断裂活动性质、活动强度、构造组合和裂隙分布对跨活动断层的地球化学测项测值分布具有控制作用,地球化学测项测值分布与活动断裂两侧地层结构、类型和密实程度密切相关,跨活动断层不同地球化学测项分布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李晨桦,张慧,苏鹤军,周慧玲[10](2019)在《气体地球化学在活动构造研究中的应用》文中提出活动断裂带及火山附近有地下气体逸出。近年来,通过气体检测手段的更新进步,使得利用气体地球化学性质研究活动构造情况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本文概述了对活动构造有指示作用的气体组分浓度、气体同位素、气体还原性等地球化学特性以及近年来主要气体地球化学手段在活动构造研究中的应用,探讨了该领域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认为活动构造中的气体可用于构造活动性的判定和监测,具有快速、经济、直观等特点。但在研究过程中气体与地质构造及应力场的耦合问题应该做进一步研究。
二、富蕴地震断裂带的气体地球化学探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富蕴地震断裂带的气体地球化学探测(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地质源温室气体释放近十年研究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地质源温室气体 |
2 气体地球化学基本原理与研究内容 |
2.1 气体地球化学及其研究领域 |
2.2 化学组成 |
2.3 同位素组成 |
2.4 源区判识 |
3 地质源温室气体野外观测与样品采集 |
3.1 野外观测与测量方法 |
(1)密闭气室法。 |
(2)气体化学法。 |
(3)水化学法。 |
(4)飞行器实地测量法。 |
(5)遥感技术。 |
(6)通量塔法。 |
(7)海洋底水原位探测技术。 |
3.2 样品采集和采样工具 |
3.3 实验室测试方法 |
4 中国地质源温室气体调查与研究现状 |
4.1 火山-地热区 |
4.2 地震断裂带 |
4.3 沉积盆地 |
4.4 近海海域温室气体释放 |
4.5 可燃冰与煤自燃 |
4.6 地球深部碳循环与温室气体 |
4.7 CO2地质封存与应用 |
5 亟需解决的相关问题和发展前景 |
5.1 加强研究队伍建设 |
5.2 优化野外检测与样品采集 |
5.3 提升综合科学研究水平 |
5.4 加强地质源甲烷调查研究 |
(2)滇东南地热流体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地热水化学分析及应用 |
1.2.2 地热气体同位素示踪 |
1.2.3 地热气体CO_2-CH_4同位素地质温标 |
1.2.4 地热流体时空演化与地震活动 |
1.2.5 滇东南地热流体研究现状 |
1.3 关键科学问题、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3.1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1.3.3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论文完成的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层 |
2.2 区域构造活动 |
2.2.1 小江断裂带南段 |
2.2.2 红河断裂带南段 |
2.2.3 曲江-建水断裂带 |
2.3 区域岩浆活动 |
2.3.1 燕山期侵入岩 |
2.3.2 第四纪火山岩 |
2.4 区域水热活动 |
第三章 滇东南温泉水化学特征 |
3.1 温泉水样品采集和分析 |
3.1.1 样品采集与收集 |
3.1.2 样品分析与测试 |
3.2 温泉水化学特征 |
3.2.1 地下水的理化特征 |
3.2.2 水化学类型 |
3.2.3 水热成因初判 |
3.2.4 氢氧同位素分析 |
3.3 温泉微量元素特征 |
3.3.1 微量元素含量特征 |
3.3.2 微量元素聚类分析 |
3.3.3 微量元素地理分布特征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滇东南地热异常与地震活动 |
4.1 资料选取与平衡判别 |
4.1.1 温泉资料选取 |
4.1.2 水岩平衡判断 |
4.2 热储温度 |
4.2.1 经典地热温标 |
4.2.2 热储温度计算与选取 |
4.2.3 硅焓模型图解 |
4.2.4 温泉循环深度 |
4.3 地热场特征 |
4.3.1 地热场分布 |
4.3.2 地热异常成因 |
4.4 地热异常与地震活动 |
4.4.1 地热与地震活动特征 |
4.4.2 地球动力学模式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滇东南温泉气体地球化学 |
5.1 气体样品的采集与分析 |
5.1.1 温泉逸出气收集 |
5.1.2 样品分析测试 |
5.2 气体样品的化学组成 |
5.2.1 气体化学组成 |
5.2.2 N_2-He-Ar组分的源区判别 |
5.3 气体样品的He、Ne同位素 |
5.3.1 He、Ne同位素组成 |
5.3.2 He、Ne气体源区判别 |
5.3.3 幔源氦的释放特征 |
5.4 气体样品稳定碳同位素组成 |
5.4.1 CO_2和CH_4的同位素组成 |
5.4.2 CO_2和CH_4的成因分析 |
5.5 气体源区温度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深源流体与地震活动 |
6.1 氦同位素组成与地热结构特征 |
6.1.1 青藏高原东南缘幔源氦地理分布 |
6.1.2 滇东南地区热流结构 |
6.1.3 热流结构对地震的影响 |
6.2 地热流体的时间演化 |
6.2.1 水化学特征随时间的演化 |
6.2.2 深源气体同位素随时间的演化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主要结果与结论 |
7.2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3)青藏高原周缘三次强地震伴生的卫星高光谱遥感地球化学异常(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地震地质概况 |
2 数据和方法 |
2.1 数据 |
2.2 数据处理方法 |
3 结果和讨论 |
3.1 2017年8月8日九寨沟MS7.0地震 |
3.2 2019年4月24日墨脱MS6.3地震 |
3.3 2020年6月26日于田MS6.4地震 |
3.4 对比分析 |
4 结语 |
(4)断层逸出气测量在活动断裂研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基本原理、研究方法及技术思路 |
2 断层逸出气与断层活动性和贯通性关系 |
2.1 沂沭断裂带 |
2.2 鲜水河断裂带 |
2.3 海原8.5级地震断裂 |
2.4 共轭活动断裂 |
3 断层逸出气在平原地区活断层探测中的应用 |
3.1 益都断裂 |
3.2 小宋—解元集断裂 |
4 结论 |
(5)鄂尔多斯西缘断裂带土壤气体地球化学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依据和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断裂带土壤气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来源 |
1.2.2 断裂带土壤气体地球化学在构造活动中的应用 |
1.2.3 鄂尔多斯西缘土壤气体地球化学研究现状 |
1.3 论文完成工作量 |
第二章 研究区地震地质概况 |
2.1 海原弧形构造区 |
2.2 银川—贺兰山构造区 |
2.3 吉兰泰—临河盆地 |
第三章 野外测量和采样 |
3.1 断裂带土壤气测线和测点的布设 |
3.2 断裂带土壤气野外测量方法 |
3.2.1 野外浓度测量方法 |
3.2.2 野外通量测量方法 |
3.3 断裂带土壤样品采集与测试 |
第四章 结果与数据分析 |
4.1 断裂带土壤气浓度和通量数据分析 |
4.2 断裂带土壤气体数据统计分析 |
4.3 断裂带土壤样品数据分析 |
第五章 鄂尔多斯西缘断裂带土壤气体特征分析 |
5.1 断裂带土壤气体来源特征 |
5.2 断裂带土壤气体剖面形态与断层的关系 |
5.2.1 海原弧形构造区断裂带土壤气体剖面形态特征 |
5.2.2 银川—贺兰山构造区断裂带土壤气体剖面形态特征 |
5.2.3 吉兰泰—临河盆地断裂带土壤气体剖面形态特征 |
5.3 断裂带土壤气体空间分布与构造活动的关系 |
5.4 断裂带土壤气体浓度与断层活动性的关系 |
第六章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新疆新10泉水文地球化学与断层气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概况 |
2 样品采集和分析 |
2.1 水化学组分结果与讨论 |
2.2 氢氧同位素结果与讨论 |
3 野外测量 |
3.1 测线布置和测量方法 |
(1) 气体测量仪器 |
(2) 测量方法 |
3.2 断层气结果与讨论 |
3.2.1 氢气 |
3.2.2 二氧化碳和氡气 |
4 结 论 |
(7)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断裂带气体地球化学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1.1 选题依据和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影响环境的气体 |
1.2.2 地质源脱气 |
1.2.3 断裂带脱气 |
1.3 研究内容以及完成工作量 |
2.研究区域地质概况 |
2.1 地层 |
2.2 断裂带 |
2.3 矿产和能源 |
3.断裂带气体野外测量及数据分析 |
3.1 土壤气野外测量和采样 |
3.1.1 野外测点布设 |
3.1.2 测量方法 |
3.2 土壤气通量数据的计算 |
3.3 土壤气浓度和通量数据的结果 |
4.土壤气地球化学特征 |
4.1 西缘断裂带气体地球化学特征 |
4.2 盆地内非断裂带气体地球化学特征 |
5.气体排放空间分布特征及环境影响 |
5.1 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
5.1.1 气候条件 |
5.1.2 地表环境影响 |
5.1.3 附近岩石类型和矿产影响 |
5.1.4 断裂带与非断裂带 |
5.1.5 构造活动的影响 |
5.2 环境影响评估 |
5.2.1 Rn |
5.2.2 CO_2 |
5.2.3 Hg |
6.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9)沂沭断裂带构造地球化学观测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地震地质背景 |
2 构造地球化学观测测线勘选 |
2.1 勘选原则 |
2.2 勘选结果 |
(1) 眉村测线 |
(2) 安丘测线 |
(3) 岭泉测线 |
(4) 麦坡长、短测线 |
3 观测结果初步分析 |
(1) 眉村测线 |
(2) 安丘测线 |
(3) 岭泉测线 |
(4) 麦坡长、短测线 |
4 结论与讨论 |
(10)气体地球化学在活动构造研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活动构造带上的气体地球化学特性 |
1.1 气体组分浓度 |
1.2 气体同位素组成 |
1.3 气体还原性 |
2 气体地球化学在活动构造中的应用 |
2.1 隐伏断层探测 |
2.2 活动断裂带活动性分段应用研究 |
2.3 高光谱遥感气体的应用 |
3 存在问题与展望 |
四、富蕴地震断裂带的气体地球化学探测(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地质源温室气体释放近十年研究概述[J]. 郑国东,赵文斌,陈志,胥旺,宋之光,李琦,徐胜,郭正府,马向贤,梁明亮,王云鹏.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21
- [2]滇东南地热流体地球化学特征研究[D]. 王云.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2021(02)
- [3]青藏高原周缘三次强地震伴生的卫星高光谱遥感地球化学异常[J]. 姜莉,崔月菊,杜建国,丁志华,刘永梅,刘轶男. 地震, 2021(02)
- [4]断层逸出气测量在活动断裂研究中的应用[J]. 耿杰. 地震研究, 2020(04)
- [5]鄂尔多斯西缘断裂带土壤气体地球化学特征[D]. 刘兆飞.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2020(02)
- [6]新疆新10泉水文地球化学与断层气特征研究[J]. 梁卉,向阳,颜龙,李新勇. 内陆地震, 2020(02)
- [7]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断裂带气体地球化学特征[D]. 皇甫瑞麟.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9)
- [8]汤东活动断裂带气体地球化学特征[J]. 胡宁,马志敏,娄露玲,张宝山,王宇,王明亮,王文净,郭德科. 地震学报, 2019(04)
- [9]沂沭断裂带构造地球化学观测结果分析[J]. 耿杰,付俊东,孔向阳,缪杰,葛孚刚. 地震研究, 2019(03)
- [10]气体地球化学在活动构造研究中的应用[J]. 李晨桦,张慧,苏鹤军,周慧玲. 甘肃科技, 20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