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资本结构理论的股票融资经济学分析

基于资本结构理论的股票融资经济学分析

一、基于资本结构理论下的股票融资经济性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群翅[1](2021)在《债务融资下研发项目投资决策与最优政府补贴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国际贸易摩擦和我国自身供给侧改革等背景下,中国企业的转型升级已迫在眉睫,我国企业急需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然而由于创新存在一定的外部性,使得研发收益不一定能够弥补整个研发的投入,造成目前整个市场上企业对创新投入的不足。因此适当的政府补贴能为企业研发提供更充沛的资金,从而提升项目的投资水平以及促进产业的升级,以此解决此类市场失灵问题。另一方面,企业研发作为一个长期过程,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因此政府对研发型企业的补贴有时候并非一次完成,在这其中,政府补贴与企业的投融资决策之间存在着何种互动关系,也不断成为决策者和政府部门面临的关键问题。企业的研发投资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多阶段的实物期权,在不同的投资阶段会具有不同的收益流。企业决策者需要在市场环境下对研发项目进行最优的投融资决策分析,然而现有的研究依然存在一定的不足。首先,以往的研究主要是构建项目投资价值评估的决策模型以及考虑多个项目的竞争博弈,没有考虑政府补贴支持研发项目投资的情况。其次,大部分研究忽略了研发项目为多阶段投资这一重要事实,没有充分揭示各个投资阶段策略之间的作用机理。基于以上论述,本文假设政府以实现税收最大化为政策目标,在对企业研发项目补贴的基础上构建了政府与企业家博弈的不确定性投融资模型,并且给出了企业采用普通债务和协商债务两种不同融资方式的博弈结果,拓展了传统研发项目融资方式的理论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相关因素对最终博弈均衡的影响。由于目前大多文献在研究项目的投资时机时,都是独立考虑不同阶段的企业决策,本文通过构建两阶段模型来分析项目投资时机和投资规模的决策,同时考虑了研发投资的滞后性,将因子与尺度因子进行有效结合,使目前的研究更加完整。此外,通过引入竞争博弈的分析方法,解释了政府补贴对企业与政府之间的纳什均衡和项目投资决策的影响机制。这一新视角丰富了政府补助研发项目的理论研究,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研究发现税率是影响政府是否采取补贴的关键因素,且政府只有在较高的税率下采取补贴政策才是有效的。结论还发现当企业采用协商债融资时,企业的协商能力也会影响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均衡决策,当企业家的债务谈判能力较弱时,政府不会采取补贴策略,企业家会延迟投资,降低融资规模。当企业家的债务谈判能力较强时,政府将加大补贴力度,从而促进企业家提前投资,并减少投资规模和融资规模。这说明,只有企业家在债务市场上具有一定的议价能力,政府补贴才能有效缓解投资不足的问题。此外,随着项目稳定增长率以及破产损失率等影响因子的变化,政府补贴在均衡状态下也会有所不同。因此,政府针对不同风险的研发项目应当采取不同的补贴策略。本文的结论在理论上丰富了对现行补贴政策的研究,为政府更有效地实施补贴政策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刘晓飞[2](2020)在《我国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文化产业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朝阳产业,在一国的国民经济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文化兴则国家兴,产业强则国家盛,文化产业发展则社会可持续发展。文化产业健康发展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发展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标志,文化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参与环节。政府、企业、学术界已经达成共识,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以促进我国经济增长。要实现文化产业的稳定发展,金融行业的支持不可或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基础,也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石;另一方面,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样反作用于金融业。文化金融将为国家金融支持产业发展提供的有效支持。近些年,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迅速。2018年,我国文化产业的增加值为38737亿元,较2004年增长了10.3倍;2005-2018年,我国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实现了年均增长18.9%,远远高于同期GDP的增长速度。另一方面,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文化产业增加值也由2004年的2.15%提高到2018年的4.30%,在国民经济中文化产业的比重逐年上升。在文化产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金融业的支持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拥有充足的金融资源,随着国家的金融体制改革、IPO注册制和互联网金融的相继启动,金融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增强,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然而,现在诸多因素制约着文化产业的发展,金融生态环境欠佳、文化产业本身高风险的特点、融资渠道单一、融资量严重不足而致的文化产业融资约束依然十分严重。因此,如何发挥金融推动作用,构建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体系,使文化产业的发展不再受到融资的困扰,已经成为学者和政府部门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尝试构建符合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探讨金融支持与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安全的互动机理,以便于为政策的制定提供微观基础,从而使政府政策的制定更为有效。文章从文化产业的基本涵义、基本理论出发,分析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及文化产业金融支持的现状,分别从我国的财政文化支出、银行业、资本市场、债券融资、保险业、文化产业基金、担保机构及风险投资等方面分析了我国文化产业金融支持的现状,指出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中存在的问题在于现存的金融支持体系无法适应文化产业的发展要求。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探讨了金融支持对于文化产业的效应。包括金融支持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效应及对保护文化产业安全的效应。在对文化产业发展效应分析中,将数据按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三个部分划分,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和主成分回归模型,得出我国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根据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结构框架,建立文化产业的安全评价体系,通过因子分析法与熵权法分析了金融支持对文化产业的安全效应。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金融业的支持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及保护文化产业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设计合理的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是本文的重点和归宿,文章在借鉴其他国家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基础上,认为我国当前金融支持体系并不完善,金融支撑文化产业作用不足,进而对该原因从组成要素及其职能界定的模糊、金融支持体系架构的不完善和政策与监管架构的不完善三方面记性分析。之后,探讨文化产业金融支持体系构成要素,提出构建包括政府、资本市场、商业银行及企业自身在内的涵盖宏观、中观、微观在内的立体式、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支持体系。设计建立包括财政经费支持、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投资公司、资本市场及风险投资在内的一系列创新金融工具为支撑的文化金融体系。最后,本文分别从政府政策、金融机构、资本市场、信用担保机制、社会化的融资服务体系建设五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于帅[3](2020)在《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动态融资效率实证研究》文中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开放程度高、经济活力强,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当前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结构存在高端化不足、制造业发展不平衡、生产服务业发展滞后等问题。为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增强国际竞争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至关重要。目前政府已出台各项扶持政策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但由于该产业投资回报周期长、风险大等特点,导致其融资困难,融资效率低下。本文在梳理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性新兴产业136家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三阶段DEA模型对2013-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动态融资效率进行深入研究。首先,界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融资效率的概念,阐述了融资理论;其次,对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融资现状进行分析;再次,在分析企业融资效率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构建企业融资效率评价体系,对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动态融资效率进行测度,并探讨不同产业和不同区域的企业融资效率差异性;最后,通过总结研究结论,分别从企业层面和宏观层面提出提高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效率的相关建议。研究表明: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融资效率水平较低,主要是由企业的管理及技术水平较低导致的;从时间动态的视角来看,企业融资效率平均值呈现先降后升的态势;超80%的企业处于规模报酬递增状态,需要扩大融资规模;2013-2018年,环境因素对融资非效率影响的动态表现为波动中下降,政府扶持对融资非效率的影响较为显着;环境因素对融资效率具有促进作用,对生物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数字创意产业融资效率的促进作用较大,对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融资效率的促进作用较小;不同区域间的企业融资效率存在差异,湾区东岸的企业融资效率较高,湾区西岸的企业融资效率较低。

程铖[4](2020)在《基于宏观审慎管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形成机制和风险监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次贷危机的深刻反思使得世界多国的金融监管部门认识到金融统计数据缺失的危害性和宏观审慎监管的重要性。作为我国宏观审慎监管框架构建的先行军,社会融资规模统计制度的建立既有效弥补了信用总量统计数据的缺失,也成为新时期支撑我国宏观调控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随着我国经济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宏观调控政策要更加精准有效,宏观审慎监管体系要更加健全,对社会融资规模的信用创造机理和形成机制这一核心问题以及它带来的产出效应和风险等关键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更有利于揭示社会融资规模的作用规律,对于新时期提升宏观审慎监管能力,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本文主要开展了如下工作:首先是对社会融资规模的基本概念和统计属性进行阐释,并对货币供求、信用创造、宏观审慎管理和风险评价等文献回顾得到启发,提出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下对社会融资规模的形成机制、产出效应和风险评价进行研究。其次是在形成机制方面,对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增量和内部结构的运行状况和形成原因进行了定性分析,得到了周期性和波动性特征;在利用DCC-garch模型实证检验与货币供应、存贷款、利率、投资等相关变量波动协同性后,发现社会融资规模与货币供应的协同性较复杂,与投资需求、价格因素等协同性较强。对于形成社会融资规模的信用创造机制,本文尝试构建加入统计缺口因素的信用创造模型,在存在缺口信息和将缺口信息进一步纳入社融循环的创造机制中发现,社会融资的信用创造效应与传统信贷创造的机制明显不同,机制更复杂。再次,对社会融资规模形成后的实际产出、目标产出和潜在产出效应进行实证检验,运用平滑转换自回归模型检验实际产出效应,证明在社会融资规模对其影响表现为线性和非线性、高低机制转换,存在阈值和门限效应;而社会融资规模对目标产出和潜在产出都有较稳定的冲击路径,正向冲击效应明显。最后,运用因子分析方法构建社会融资规模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神经网络方法进行了合理性验证,双模型论证得到在社会融资规模的风险评价中,整体流动性因素、宏观经济的融资负担率因素以及统计缺口因素是重要影响因素,关注和监测这些指标对于防范社会融资规模带来的金融风险作用显着。本文实现了三个方面的创新:一是研究视角创新。突破以往从货币政策的角度观察社会融资规模,围绕“信息缺口”“风险”这些宏观审慎管理目标,对社会融资规模的信用创造、产出效应和风险评价进行研究。在产出效应分析中,从管理过程的计划目标、投入等环节对应的实际产出、目标产出和潜在产出三个层次实证分析了会融资规模带来的产出效应,本研究实现了两处研究视角创新。二是识别了统计缺口对社会融资规模形成机制的影响,通过在传统信用创造模型中加入统计缺口因素,发现形成社会融资规模的信用创造效应受统计缺口影响明显,统计缺口越大,可识别的信用创造效应越小,而法定存款准备金、贷款等产生的信用创造效应在统计缺口的影响下也存在弱化。三是构建了包含整体流动性、融资负担率、偿债能力、统计缺口等七个指标的社会融资规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和人工神经网络双模型进行论证,指标体系评价效果较好,进行风险监测具有可操作性。最后,本文提出了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下,优化社会融资规模管理应从加快调整和完善社会融资规模统计口径、高效推进金融业综合统计实施、探索运用大数据的关联性监测方法、构建以社融为核心的宏观经济管理协调机制等方面加以改进。未来,拓展社会融资规模的统计口径后对其开展新一轮运行情况、协同性和信用创造研究可能会有新的发现,在货币、财政“双政策”影响下的社会融资规模的形成机制、风险监测以及区域社会融资规模开展研究的空间也较大。

陶银海[5](2019)在《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资本市场支持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当今世界能源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发展新能源产业既是世界能源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我国全面深化能源领域改革,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近十年以来,我国新能源产业取得超常规速度的发展主要得益于财政补贴的强力支持。然而,随着我国新能源产业总体进入发展壮大阶段,政府扶植政策造成的财政负担沉重、补贴效果降低、融资力度不足等问题也随之而来,仅仅依靠政府财政补助和企业自身财力支持已经不能满足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化新能源行业投融资体制改革,确立能源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以资本市场为主导的多渠道金融体系的融资作用以及与产业政策的协同作用,是破解当前新能源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核心所在,亦是促进新能源产业由政府主导型融资机制向市场主导型融资机制逐渐转变的诉求所在。尽管国家已经开始重视资本市场在新能源产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但由于当前我国资本市场本身并不健全和完善,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支持机制尚未取得很满意的成效,从而导致新能源企业普遍受制于较为严峻的融资约束问题。本文基于经典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和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推演并绘制出了新能源产业的产业生命周期曲线和成本曲线图,同时还基于产业优化选择过程的演进象限图,进一步推演并绘制出新能源产业的业态演进象限图。借助新能源产业的产业生命周期曲线、成本曲线图以及新能源产业的业态演进象限图,深入分析了新能源产业业态演进过程中各阶段资本嵌入以及可能存在的空间溢出效应,并总结提炼出新能源产业发展不同阶段的投融资特征与经营状况,从而提出了“一种可能包含空间溢出效应的非对称‘一轴两制’式资本市场支持机制”。在此之后,本文基于传统的计量分析和新近流行的空间计量分析等研究方法,结合2009-2017年中国162个新能源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考察了中国资本市场与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关系,以期阐释中国资本市场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支持效应。最终形成的主要研究结论有以下几点:第一,新能源产业不同于传统产业和一般高新技术新兴产业,新能源产业对于资本需求的门槛更高,所需的资金数量更大,投资周期更长,投资风险极高,而且对于资本的需求贯穿于整个产业生命周期,这就导致新能源产业发展周期的各阶段资本嵌入方式和资金来源差异化明显,需要差异化的资本市场支持模式和手段来与之相匹配。然而当前我国以信贷市场为主导的间接融资体系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非常有限,尚未形成一套基于新能源产业生命周期和产业发展特征的,有效服务于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服务于中小高新技术初创企业的现代资本市场支持体系。第二,我国目前以信贷市场为主导的间接融资体系非常不完善,基于传统的计量分析和新近流行的空间计量分析等研究方法的实证结果进一步验证了这一点:在传统的计量模型分析和选择净资产收益率作为被解释变量来考察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与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关系时,银行信用融资对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产生了负向影响效应,但不显着;债券融资对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产生了正向影响,但也不显着;股权融资对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则产生了显着的负向影响效应。在传统的计量模型分析和选择总资产收益率作为被解释变量来考察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与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关系时,银行信用融资、债券融资均对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产生了正向影响效应,且均不显着;股权融资却对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则产生了显着的负向影响效应。第三,从全局Moran指数的计算结果来看,162个新能源上市公司之间的空间溢出效应在2010-2012年以及2015年为正,而在2009年、2013年、2014年以及2016-2017年均为负,这意味着新能源上市公司之间可能存在空间溢出效应,但这种效应并不十分稳定;局部Moran指数图也证实了这一结论,大部分年限大部分新能源上市公司之间的局部空间溢出效应为0,但也有少部分年限和少部分新能源上市公司间存在空间溢出效应,不过这种空间溢出效应有正有负。第四,在选择净资产收益率作为被解释变量且采用空间自回归模型、空间杜宾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等3种经典的空间计量模型时,银行信用融资对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产生了负向影响效应,但不显着;债券融资对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产生了正向影响效应,且也不显着;股权融资对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产生了显着的负向影响。总的来说,基于传统计量模型分析和空间计量模型的分析结果,中国资本市场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实证研究与理论预期相去甚远,中国资本市场尚未能对新能源产业发展产生明显的促进和支持作用,还需要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采取积极的主动的资本市场支持政策或者措施,来促进中国新能源产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刘辉[6](2019)在《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法律规制研究》文中认为上市公司股份回购是国际资本市场上一种普遍运用的金融工具,其既能促进股价理性回归,维护股票市场稳定,又能便利上市公司实施员工持股和股权激励计划,并且具有防御恶意收购和实施股权激励时代替新股发行等多项重要功能,从而以一种基础性金融工具的身份促进公司金融创新。但上市公司股份回购也对传统公司法理论和实践带来挑战,因此,对待上市公司股份回购,应当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的基础上,通过公司金融法律制度创新,促进和鼓励上市公司合理运用股份回购工具。本文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论三大部分。正文共分为五章,分别从上市公司股份回购及其法律规制的基本问题、立法模式、事前法律规制、事中法律规制和事后法律规制等方面展开论证。第一章主要介绍上市公司股份回购及其法律规制的基本问题。从上市公司股份回购及其实施的基本特点来看,其主要是在造成股东与上市公司主体混同和逻辑混乱、危及公司资本维持原则、危及股权平等原则、破坏公平交易秩序等方面对传统公司法理论带来挑战。现代公司证券法理论的发展使得这些理论挑战迎刃而解:股份回购与股份发行认购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法律范畴,股份回购并不必然造成公司法上的逻辑混乱;如果限制上市公司回购股份的资金来源,并不会威胁到法定资本法理的完整性,不会天然触犯债权人保护的底线;如果提供一套相对科学的回购机制和规范的回购程序,也能够为股东提供一种相对公平的交易机制,实现回购中的机会公平;在破坏公平交易秩序方面,可通过完善对虚假回购的防范机制和对内幕交易以及操纵市场等违法行为的规制机制予以规避。第二章主要介绍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的立法模式以及我国的优选方案。上市公司股份回购主要有三种典型的立法模式:“原则允许,例外禁止”模式、“原则禁止,例外允许”模式和折中立法模式。“原则允许,例外禁止”模式的商法本质是“限定政府,余外市场”模式。“原则禁止,例外允许”模式的商法本质是“限定市场,余外政府”模式。折中立法模式竭力寻求市场机制与政府管制二者之间的平衡,以期实现上市公司股份回购制度的价值最大化。完善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立法模式的思路应当以“原则允许,例外禁止”为最终目标,而以折中立法模式为当前改革的重点目标。可进一步扩张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的适用情形,并设立概括性目的回购,弘扬公司自治的基本理念,以充分发挥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的应有价值。正文第三、四、五章分别从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的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阶段对具体的法律规制问题予以剖析。其中,第三章是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的事前法律规制,包括决议程序、资金来源以及回购数量与价格规制等内容。围绕公司法理论中公司治理的董事会中心主义和股东大会中心主义之争,公司法在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的决策程序法律规制方面,存在着董事会和股东大会决议的争鸣。在回购资金来源的法律规制方面,存在可分配盈余模式、可分配盈余+发新股融资模式、可分配盈余+资本公积金模式以及实质清偿能力模式四种模式。在回购数量与价格法律规制方面,有单设回购数量上限模式、将实质清偿能力与董事信义义务和经营判断规则相统合的模式以及既规制股份回购数量又赋予司法机关对争议中的回购价格予以裁定的模式。我国应设置与《公司法》股东大会中心主义相协调的差异化的股份回购决议程序,确立上市公司实质偿债能力规则,选择符合我国国情的股份回购数量规制模式,并构建协议回购价格争议解决机制。第四章是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的事中法律规制,重点是防范操纵市场、内幕交易以及利用第三方主体规避回购限制等违法行为。完善上市公司股份回购涉嫌操纵市场行为的法律规制,需要确立“二元”规制逻辑。一方面,建立上市公司股份回购“安全港”制度。另一方面,应当对上市公司股份回购与操纵市场行为之间不相竞合、后者利用前者带来的利好进行市场操纵等违法行为进行区分规制,建立上市公司股份回购公开承诺制度及其监管体系。对上市公司股份回购涉嫌内幕交易行为的法律规制,重点是完善敏感期交易禁止制度和内幕人员减持隔离期制度,并科学界定上市公司股份回购中内幕人员的主体范围。对回购规避行为,应建立母子公司交叉持股的适度监管规则。同时,加强对财务资助行为的规制,以保护债权人。第五章是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的事后法律规制。具体从三个方面展开:合法回购情形下,股份的权利状态以及对该股份的事后处理机制;违法回购情形下,股份的权利状态以及相关主体的法律责任;违法回购下,股东的权利救济机制。我国合法回购下的股份权利状态应坚持股东权利(部分)休止说。应将库藏股法律制度写入《公司法》中,提高回购法律制度的可预见性与稳定性。对上市公司违法回购股份的行为,应区分行为违反的具体法律规范的性质进行差异化的效力认定。应建立董事直接赔偿责任制度,补充规定《公司法》中相关主体的行政法律责任,并在《刑法》中增设背信罪。同时,完善回购股份下的股东诉讼机制,保护股东的合法权益。

朱琳[7](2017)在《中国企业贷款影响因素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企业贷款是指商业银行把利用多种渠道所获得的货币存款,为实现经营利润或政府任务等目标,又将资金通过贷款的形式提供给企业并到期收回本金与利息的行为。企业贷款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企业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产行业环境以及借款企业自身情况等。论文在对企业资本结构理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回顾的基础上,以中国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从企业内部以及行业角度,通过建立企业贷款影响因素的静态、动态以及行业扩展三个模型,对中国企业贷款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从而得到企业内部因素以及行业因素如何影响中国企业贷款的结论。论文研究样本主要包含了1996-2015年时间跨度为20年、至少连续2年可获得相关信息、且未变更过行业大类分类的、历年均有具体贷款数据的1317个非金融类中国A股上市公司。并且论文将企业贷款按贷款期限分为全部贷款、短期贷款与长期贷款,分别作为被解释变量,构建全部贷款模型、短期贷款模型以及长期贷款模型。解释变量上主要选取了反映企业盈利能力(xp)、企业规模(xs)、偿债能力(xd)、有形资产率(xt)、成长能力(xg)以及营运能力(xo)等的17个数据指标(财务指标)作为中国企业贷款影响因素的检验变量,并选取其中的8个指标进行模型实证检验(8个指标分别是反映上述因素的总资产收益率(ROA),资产规模(ASS),流动比率(CUR)、资产负债率(DR),(存货+固定资产)比率(IFA),主营业务增长率(MOIG),流动资产周转率(CAT)、总资产周转率(TAT))。企业贷款影响因素的静态分析,根据被解释变量设定的不同,论文建立了两种模型,一种是反映企业贷款绝对数额的规模指标,用于衡量企业获得贷款的金额,第二种是企业贷款相对值的比例指标,用于衡量企业贷款占总资产的比重。静态模型采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开展实证检验,检验结果表明,上述两种静态模型,除资产规模外,企业贷款的影响因素基本相同。主要表现为,中国企业贷款与企业盈利能力、偿债能力以及营运能力呈显着的负相关关系,相反与企业规模、有形资产率以及成长能力呈显着正相关关系。因此,中国企业贷款的影响因素,主要为企业能够提供抵质押物的多少与企业成长能力的大小,同时大型企业相对于小型企业将获得较多的银行贷款。企业贷款影响因素的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相比,主要区别在于,模型的被解释变量由反映企业贷款规模大小的静态衡量值,转换为反映企业贷款增加或减少的动态变化值。论文中动态分析分为一般性研究与特殊性研究,与前者相比,后者将样本企业按企业性质分为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按经营结果分为盈利企业与亏损企业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企业贷款与企业盈利能力、偿债能力以及成长能力呈显着正相关关系,高盈利、高成长、偿债能力强的企业容易获得更多的贷款。企业资产规模的检验结果表明,大型企业将获得更多的长期贷款,小型企业能够获得较多的短期贷款。企业不同的经济性质或是否盈利,不是中国企业贷款的主要影响因素,主要反映出国有企业“喜长厌短”与非国有企业贷款“喜短厌长”,贷款的还款来源是亏短企业贷款的影响因素。企业贷款的行业因素分析,论文建立企业贷款影响因素的动态扩展模型,主要选取了纺织、钢铁、有色、批发零售、信息与房地产等7个行业的样本企业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行业的中国企业贷款的影响因素既有相同的因素,也有不同之处。主要表现为,房地产行业最容易获得更多的贷款,且以长期贷款为主;纺织与信息两个行业最不容易获得更多的贷款,且多以短期贷款为主。企业贷款影响因素方面,大多数行业的企业贷款都与企业盈利能力呈显着正相关关系,贷款的还款来源也是多数行业贷款的影响因素。企业贷款作为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在实践中对于企业内部因素与行业因素会影响企业贷款,多数处于认知阶段,目前对这些因素如何影响企业贷款尚缺乏理论层面与实证层面的支持。论文研究了不同类型、不同行业的中国企业贷款影响因素以及之间的异同,在企业内部因素与行业因素如何影响中国企业贷款方面得到的结论,对上述提供了理论支持与数据检验。论文从研究方法、过程与结论等方面,在中国企业贷款影响因素研究领域丰富了企业资本结构理论的应用范围,对中国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的客户选择具有实践意义,对企业贷款信贷政策制定也具有参考价值。最后,论文分别从商业银行与企业两个角度提出中国企业贷款的政策建议,其中企业层面,包括注重企业盈利能力、优化贷款期限结构、合理采用贷款担保、保持长期合作关系等4个方面;中国商业银行层面,包括强化贷款过程管理、完善信贷制度建设、优化行业信贷结构、提高贷款三查质量、强化贷款差异管理等5方面内容。

李龙[8](2015)在《新疆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的金融支持研究》文中认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在实现地区产业转型升级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当前中国进入经济新常态时期,改革进入深水区,近期中央人民银行在短短数月两次降息,旨在不断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进程,有利于金融业的良性发展,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深入研究金融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持作用,是实现区域经济长期稳定并持续增长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当前新疆经济也正处于转型时期,建立现代区域金融体系,加快促进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是新疆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要求和战略选择,因此系统而全面地分析新疆金融在支持资源型产业转型中存在的问题,加快构建适合新疆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的现代金融体系,是充分发挥新疆金融对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起到支持作用的重要前提。本研究基于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利用1995-2012年的统计数据,采取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新疆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的金融支持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首先,在对新疆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的金融支持相关概念界定的基础上,界定了采掘业中的煤炭开采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与制造业中的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橡胶及塑料制品制造业、电力热力生产供应业这九个产业作为研究对象,接着剖析了金融支持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机理,阐述了新疆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状况以及商业银行、资本市场、政策性金融支持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的现状;其次,通过运用熵权法对新疆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与金融支持进行了指数测度,并计算出两者之间的协调度,为了分析深层次的原因,进一步做出了它们之间协调发展度类型的分类,接着构建计量模型从金融规模、金融结构、金融效率这三个方面综合测评金融支持新疆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的效果,并得出了相应的结论,进而指出新疆金融支持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所存在的问题以及障碍;最后就上述的状况从金融规模、金融结构等五个层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金融支持及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之间存在耦合关系,而且新疆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与金融支持各变量之间存在着长期和短期均衡关系,新疆金融对新疆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持作用在长期中效果显着;虽然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新疆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但金融支持效应仍需加强,从协调性的角度看,新疆金融与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处于协调发展阶段,而且总体来说,金融支持与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的协调度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得到良性提高,新疆金融支持与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在功能上协调性还有待提高。新疆金融支持与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在时间上发展不协调,甚至长时间的彼此背离,需要我们加以重视,并进行调整。

马强[9](2015)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股票融资问题研究 ——基于上交所上市公司数据》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但进入2014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速逐渐下滑,为寻找新的经济增长引擎,国家政府提出了大力促进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和积极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战略。传统产业在我国经济和股票市场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作为传统产业公司融资的重要途径,股票融资将对未来传统产业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研究传统产业利用股票市场进行转型和升级的效果也就具有异常的意义。本文在结合我国股票市场和传统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从理论方面论述股票市场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和升级的机制,从实证方面研究传统产业利用股票市场进行转型和升级的效果,最后得出现有股票市场对于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和升级具有积极作用但仍存在一定问题的结论。本文创造性地按照融资用途来对传统产业上市公司股票融资进行分类,并且兼顾了公司角度和行业角度来考察传统产业利用股票市场转型升级的效果。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主要从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概念界定和研究思路方面进行概述;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从产业结构演化理论、融资理论、股票市场作用于产业结构升级的机制等方面进行阐述;第三部分,阐述我国资本市场体系和传统产业发展现状,并研究利用股票市场促进传统产业转型与升级的机制;第四部分为实证部分,利用面板数据模型研究分析基于不同用途的股票融资对我国传统产业上市公司及行业经营状况的影响,得出股票市场对于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和升级具有积极作用但仍存在一定不足之处的结论,并分析研究原因及提出建议;第五部分为结束语部分,总结本论文的主要工作与创新点,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展望。

成学真,张海安[10](2015)在《我国区域融资能力差异的比较》文中研究表明在剔除区域经济总量的影响后,从融资成本和融资规模角度出发,综合信贷融资、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三种主要融资方式,构建了区域融资能力的评价体系,得出了东部地区区域融资能力最强,西部地区次之,而东北地区和中部地区最弱的结论,并从区域产权安排、交易费用、与政策规章等角度对区域间融资能力差异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二、基于资本结构理论下的股票融资经济性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资本结构理论下的股票融资经济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债务融资下研发项目投资决策与最优政府补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基本思路与主要内容
        1.2.1 研究思路
        1.2.2 主要内容
    1.3 本文创新之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实物期权理论下的相关研究
        2.1.1 实物期权理论下企业投融资决策的研究
        2.1.2 实物期权理论下R&D项目的研究
    2.2 政府补贴政策的相关研究
        2.2.1 政府补贴政策效率的研究
        2.2.2 政府支持R&D项目的研究
    2.3 文献述评
第3章 普通债券下研发项目投资决策与政府补贴
    3.1 模型基本假设
    3.2 研发项目在两阶段的证券定价
        3.2.1 项目在第二阶段的股权和债权价值
        3.2.2 项目在第一阶段的期权价值
        3.2.3 项目在初始时刻的期权价值
    3.3 最优投融资决策
        3.3.1 最优融资决策
        3.3.2 最优投资决策
    3.4 普通债融资下研发项目的最优政府补贴
    3.5 普通债融资下企业与政府的均衡策略集
    3.6 数值案例分析
        3.6.1 期望增长率的影响
        3.6.2 投资比例的影响
        3.6.3 破产损失率的影响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可协商债券下研发项目投资决策与政府补贴
    4.1 模型基本假设
    4.2 可协商债融资下研发项目的证券定价
        4.2.1 项目在第二阶段的股权和债权价值
        4.2.2 项目在第一阶段的期权价值
        4.2.3 项目在初始时刻的期权价值
    4.3 最优投融资决策
        4.3.1 最优融资决策
        4.3.2 最优投资决策
    4.4 可协商债融资下项目的最优政府补贴
    4.5 可协商债融资下企业与政府的均衡策略集
    4.6 数值案例分析
        4.6.1 协商能力的影响
        4.6.2 项目经营风险的影响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主要研究结论
    5.2 相关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2)我国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技术路线
    1.3 本文的创新点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文化的涵义及其层次
        2.1.2 文化产业的内涵
        2.1.3 文化产业的分类
        2.1.4 文化产业的融资约束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金融发展理论
        2.2.2 产业发展理论
        2.2.3 产业安全理论
    2.3 相关研究综述
        2.3.1 文化产业的研究综述
        2.3.2 文化产业安全的研究综述
        2.3.3 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研究综述
3 我国文化产业及其金融支持的现状分析
    3.1 我国文化产业的现状分析
        3.1.1 我国文化产业现状分析
        3.1.2 我国文化产业的国际比较
    3.2 我国文化产业金融支持的现状分析
        3.2.1 文化产业的政府财政支持现状分析
        3.2.2 文化产业的社会资本支持现状分析
    3.3 我国文化产业金融支持中存在的问题
        3.3.1 财政税收投入的有限性与文化产业的资金需求量大的矛盾
        3.3.2 政府制度的制约机制与文化产业的高风险性的矛盾
        3.3.3 商业银行的风险规避性使得中小文化企业难以获得贷款支持
        3.3.4 风险投资的发展缓慢不能满足文化产业的融资需求
        3.3.5 资本市场对文化企业融资存在诸多限制
4 金融支持对我国文化产业的效应分析
    4.1 金融支持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效应分析
        4.1.1 我国金融支持对文化产业的经济效应的实证分析
        4.1.2 基于区域差异性的金融支持对文化产业的经济效应分析
        4.1.3 我国金融支持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案例分析
    4.2 金融支持对文化产业安全的效应分析
        4.2.1 金融支持对文化产业安全效应的理论分析
        4.2.2 文化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
        4.2.3 综合评价方法选取与数据采集
        4.2.4 文化产业安全的实证评价分析
        4.2.5 金融支持对文化产业安全的影响分析
5 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撑:基于部分国家的经验与借鉴
    5.1 美国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体系
        5.1.1 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保证文化产业的融资需求
        5.1.2 多渠道的资金来源对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
        5.1.3 美国政府的政策支持
    5.2 日本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体系
        5.2.1 日本政府对文化产业的资本支持
        5.2.2 社会多渠道对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
        5.2.3 金融机构对文化产业的资金支持
        5.2.4 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为文化企业提供直接融资
    5.3 韩国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体系
        5.3.1 政府通过制定政策促进金融业支持文化企业
        5.3.2 金融业增加对文化产业的资金扶持
        5.3.3 社会资本通过多渠道支持韩国文化产业
    5.4 启示与借鉴
        5.4.1 政府在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
        5.4.2 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投资渠道的多样化
        5.4.3 完善信用担保体系
        5.4.4 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
6 我国文化产业金融支持体系的设计
    6.1 我国金融支撑文化产业作用不足的原因分析
        6.1.1 金融支持体系组成要素及其职能界定的模糊
        6.1.2 金融支持体系运行架构的不完善
        6.1.3 金融支持政策与监管架构的不完善
    6.2 构建文化产业金融支持体系中的构成要素
        6.2.1 文化产业金融支持体系中的交易主体
        6.2.2 文化产业金融支持体系中的组成要素
    6.3 我国文化产业金融支持体系的设计
        6.3.1 商业银行支持文化产业的运行架构设计
        6.3.2 保险业支持文化产业的运行架构设计
        6.3.3 资本市场支持文化产业的运行架构设计
        6.3.4 风险投资支持文化产业的运行架构设计
    6.4 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政策与监管架构设计
        6.4.1 货币政策支持文化产业的架构设计
        6.4.2 金融监管支持文化产业的架构设计
        6.4.3 财政政策支持文化产业的架构设计
        6.4.4 构建连接各项文化金融各项政策的协调和信息反馈机制
7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我国文化产业金融支持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动态融资效率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2.1 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理论研究
        1.2.2 关于企业融资效率的研究
        1.2.3 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效率的研究
        1.2.4 相关研究评述
    1.3 研究思路、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创新点
第二章 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融资效率的相关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战略性新兴产业概念
        2.1.2 融资效率的概念
    2.2 理论基础
        2.2.1 融资结构理论
        2.2.2 融资方式理论
第三章 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融资现状
    3.1 粤港澳大湾区概况
    3.2 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3.3 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现状
        3.3.1 战略性新兴产业直接融资途径
        3.3.2 战略性新兴产业间接融资渠道
第四章 企业融资效率评价体系的构建
    4.1 企业融资效率的影响因素
        4.1.1 宏观因素
        4.1.2 微观因素
    4.2 经济性投入产出评价
        4.2.1 指标选取原则
        4.2.2 相关文献的投入产出指标选取
        4.2.3 投入产出指标的选定
    4.3 环境影响评价
        4.3.1 剔除环境因素影响的必要性
        4.3.2 相关文献中环境因素指标的选取
        4.3.3 环境因素指标的选定
第五章 融资效率实证分析
    5.1 企业融资效率测算方法
        5.1.1 三阶段DEA模型的第一阶段
        5.1.2 三阶段DEA模型的第二阶段
        5.1.3 三阶段DEA模型的第三阶段
    5.2 样本选取及分布
        5.2.1 样本的选取
        5.2.2 样本的分布
        5.2.3 样本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5.2.4 样本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5.3 第一阶段动态融资效率分析
        5.3.1 动态融资效率总体分析
        5.3.2 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以及规模报酬分析
        5.3.3 投入指标的冗余分析
    5.4 第二阶段环境因素对融资非效率的影响分析
        5.4.1 SFA模型的回归结果
        5.4.2 环境因素对融资非效率的影响分析
        5.4.3 环境因素对融资非效率影响的动态变化
    5.5 第三阶段投入调整后的动态融资效率分析
    5.6 不同产业融资效率分析
    5.7 不同区域融资效率分析
第六章 研究结论、建议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6.2.1 企业层面建议
        6.2.2 宏观层面建议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与课题情况

(4)基于宏观审慎管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形成机制和风险监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次贷危机引发了金融统计对信息缺口的关注
        1.1.2 我国金融监管转向关注宏观审慎管理
        1.1.3 我国宏观经济管理面临新挑战
        1.1.4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1.2.1 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1.2.2 研究方法
    1.3 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2.1 社会融资规模概念和统计属性
        2.1.1 概念形成、完善及评价
        2.1.2 统计构成、编制原则及评价
        2.1.3 统计指标的实践环境
    2.2 社会融资规模形成的理论基础
        2.2.1 货币供求理论与信用创造
        2.2.2 货币政策传导的货币与信用观点
        2.2.3 理论启示
    2.3 社会融资规模研究的文献回顾
        2.3.1 金融监管当局对社会融资规模的研究
        2.3.2 对社会融资规模是否可以成为货币政策传导目标的文献研究
        2.3.3 关于社会融资规模的其他重要经济金融指标关系的研究
        2.3.4 关于统计数据质量的相关研究
        2.3.5 文献评述
    2.4 宏观审慎管理的文献回顾
        2.4.1 宏观经济管理的相关文献
        2.4.2 宏观审慎监管的相关文献
        2.4.3 理论启示与文献评述
第三章 社会融资规模运行现状的形成
    3.1 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的波动特征和原因分析
        3.1.1 存量指标的形成过程
        3.1.2 存量趋势特征的形成和原因分析
        3.1.3 影响存量形成的因素
    3.2 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的波动特征和原因分析
        3.2.1 增量指标的形成过程
        3.2.2 增量趋势特征的形成和原因分析
        3.2.3 影响增量形成的因素
    3.3 社会融资规模结构的波动特征和原因分析
        3.3.1 结构性指标的形成过程
        3.3.2 结构性趋势特征的形成和原因分析
        3.3.3 影响结构形成的因素
    3.4 波动的动态相关性分析
        3.4.1 DCC-Garch模型及变量选取
        3.4.2 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与相关变量的动态相关性
        3.4.3 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与相关变量的动态相关性
        3.4.4 主要结论
第四章 社会融资规模的信用创造机制分析
    4.1 社会融资规模的信用创造路径模拟
        4.1.1 表内业务
        4.1.2 直接融资
        4.1.3 贷款核销
        4.1.4 表外业务
        4.1.5 其他融资
    4.2 社会融资规模的信用创造机制
        4.2.1 存在货币统计缺口的信用模型
        4.2.2 存在货币统计缺口和社融循环的信用模型
        4.2.3 实证检验
第五章 社会融资规模的产出机制分析
    5.1 社会融资规模与实际产出水平
        5.1.1 STR模型和变量选取
        5.1.2 变量检验和模型估计
        5.1.3 检验结论解释
        5.1.4 对宏观经济管理的意义
    5.2 社会融资规模与目标产出水平
        5.2.1 目标产出的界定
        5.2.2 社会融资规模对目标产出的影响路径
    5.3 社会融资规模与潜在产出水平
        5.3.1 潜在产出的含义
        5.3.2 社会融资规模对潜在产出的影响路径
第六章 社会融资规模风险综合评价与监测
    6.1 社会融资规模风险评价的模型选择
        6.1.1 基本思路
        6.1.2 因子分析模型
    6.2 社会融资规模的风险综合评价体系构建
        6.2.1 指标体系构建
        6.2.2 因子分析模型的检验和构建
    6.3 社会融资规模风险综合评价
        6.3.1 因子分析结果评价
        6.3.2 人工神经网络的验证和评价
    6.4 社会融资规模风险监测
第七章 宏观审慎框架下优化社会融资规模管理的对策
    7.1 加快调整和完善社会融资规模统计口径
        7.1.1 拓展和补充现有社会融资规模统计口径
        7.1.2 创新性构建社会融资规模的资金使用统计口径
        7.1.3 补足社会融资规模关联性指标统计口径短板
    7.2 高效推进金融业综合统计实施
        7.2.1 建立健全金融业标准化统计制度
        7.2.2 重点搭建金融业综合统计信息平台
    7.3 探索运用大数据的关联性监测方法
        7.3.1 强化金融系统内部的大数据关联
        7.3.2 运用跨行业的数据关联监测方法
    7.4 构建以社融为核心的宏观审慎管理协调机制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不足之处和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参加课题情况
附录 B 部分月度原始数据表
附录 C 部分季度/年度原始数据表
附录 D 社会融资规模风险综合评价得分表

(5)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资本市场支持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资本市场对新能源产业发展、技术创新的作用
        1.2.2 新能源产业资本市场融资效率方面的研究
        1.2.3 新能源产业发展中资本市场支持体系的构建
        1.2.4 其他国家资本市场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借鉴
        1.2.5 研究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
    1.5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5.1 可能的创新点
        1.5.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新能源产业及资本市场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分析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新能源的科学内涵和范围界定
        2.1.2 新能源产业的概念界定
        2.1.3 资本市场内涵与外延的界定
    2.2 资本市场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相关理论基础
        2.2.1 资本市场理论
        2.2.2 产业发展理论
        2.2.3 产业结构理论
        2.2.4 企业理论
第三章 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3.1.1 新能源产业已经从起步阶段进入发展壮大阶段
        3.1.2 风能产业基本走向成熟,前沿技术领域开发依然落后
        3.1.3 太阳能产业发展态势迅猛,关键技术存在依赖性
        3.1.4 核电产业发展稳中求进,发展趋向规范化和成熟化
        3.1.5 智能电网投资幅度增加明显,智能化程度不断提升
        3.1.6 生物质能及其他新能源产业发电水平较低,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3.2 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3.2.1 新能源弃风弃光问题
        3.2.2 新能源补贴相关问题
        3.2.3 新能源核心技术缺乏问题
第四章 我国新能源产业资本市场支持现状及存在问题
    4.1 我国新能源产业资本市场支持现状
        4.1.1 资本市场对新能源产业发展总体支持力度不足
        4.1.2 银行信贷是当前最重要融资渠道,但存在明显对象歧视
        4.1.3 证券市场支持形式和力度不断增加,但准入门槛依然较高
        4.1.4 风险资本对新能源项目投资热情高涨,但运行与管理尚不规范
        4.1.5 民间资本支持取得一定成效,但缺乏市场选择空间
    4.2 我国新能源产业资本市场支持存在问题
        4.2.1 产业风险过大致使资本不敢轻易进入
        4.2.2 资本市场体系不健全导致中小企业融资受阻
        4.2.3 资本市场内部缺乏融资协调性
第五章 资本市场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机理研究
    5.1 资本市场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动因分析
        5.1.1 以新能源产业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资本市场支持与保障
        5.1.2 补贴资金吃紧敦促新能源产业寻求多元化资本支持
        5.1.3 新能源产业融资特征与资本市场层次体系设计理念契合
        5.1.4 资本市场为适应产业发展而自我完善的内在要求
    5.2 新能源产业的业态演进过程及资本嵌入
        5.2.1 新能源产业的业态演进过程
        5.2.2 新能源产业发展周期的各阶段资本嵌入
        5.2.3 资本嵌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空间溢出效应
    5.3 资本市场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机制建构
第六章 资本市场支持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实证分析
    6.1 模型及假设
    6.2 数据及预处理
    6.3 模型参数估计结果及稳健性
        6.3.1 模型参数估计结果及阐释
        6.3.2 模型估计结果稳健性的初步考察
    6.4 嵌入空间计量分析后模型的稳健性考察
        6.4.1 三种经典的空间计量模型设定
        6.4.2 空间权重矩阵的设定及被解释变量的空间自相关性
        6.4.3 空间计量模型参数估计结果及阐释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2.1 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发挥制度创新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支持作用
        7.2.2 坚持企业主体地位,构建与产业政策配套的资本市场长效支持机制
        7.2.3 加大对风险投资的支持和保障力度,丰富风险资本介入模式
        7.2.4 重视资本市场信息技术应用与新能源结合,构建信息化支持机制
    7.3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6)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法律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及评析
    三、论证思路与方法
    四、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一章 上市公司股份回购及其法律规制的基本问题
    第一节 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的概念、特征及其分类
        一、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的概念及特征
        二、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的主要类别
    第二节 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的经济学分析及其积极作用
        一、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的经济学分析
        二、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的积极作用
    第三节 上市公司股份回购可能带来的挑战
        一、造成主体混同和逻辑混乱
        二、危及资本维持原则
        三、危及股权平等原则
        四、破坏公平交易秩序
    第四节 上市公司股份回购法律规制的理论回应
        一、对造成主体混同和逻辑混乱的理论回应
        二、对危及资本维持原则的理论回应
        三、对危及股权平等原则的理论回应
        四、对破坏公平交易秩序的理论回应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的立法模式以及我国的优选方案
    第一节 国外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立法模式述评
        一、“原则允许,例外禁止”模式
        二、“原则禁止,例外允许”模式
        三、折中立法模式
        四、不同立法模式的法哲学分析
    第二节 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立法的价值诉求
        一、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法制的自由价值
        二、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法制的公平价值
        三、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法制的安全价值
    第三节 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立法模式的优选方案
        一、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立法模式的成因
        二、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立法模式存在的问题
        三、《公司法最新修改决定》对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立法模式的影响
        四、完善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立法模式的思路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的事前法律规制
    第一节 上市公司股份回购事前法律规制的主要方式及其评析
        一、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的决策程序规制及其评析
        二、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的资金来源规制及其评析
        三、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的数量与价格规制及其评析
    第二节 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事前法律规制存在的问题
        一、决议程序设置不合理
        二、疏于债权人保护
        三、忽视回购风险规制
    第三节 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事前法律规制的完善
        一、分类设置股份回购决议程序
        二、确立实质偿债能力规则
        三、强化回购风险规制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的事中法律规制
    第一节 上市公司股份回购事中法律规制的范畴以及比较法分析
        一、上市公司股份回购与操纵市场的关联关系及其法律规制的比较法分析
        二、上市公司股份回购与内幕交易的关联关系及其法律规制的比较法分析
        三、上市公司股份回购规避行为及其法律规制的比较法分析
    第二节 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事中法律规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涉嫌操纵市场行为法律规制存在的问题
        二、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涉嫌内幕交易行为法律规制存在的问题
        三、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规避行为法律规制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事中法律规制的完善
        一、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涉嫌操纵市场行为法律规制的完善
        二、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涉嫌内幕交易行为法律规制的完善
        三、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规避行为法律规制的完善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的事后法律规制
    第一节 我国上市公司合法回购股份的权利状态及其处理机制
        一、我国上市公司合法回购的股份的权利状态
        二、我国上市公司合法回购股份的处理机制
    第二节 我国上市公司违法回购股份的效力及其法律责任
        一、我国上市公司违法回购股份的范围及其效力认定
        二、我国上市公司违法回购股份下相关主体的法律责任
    第三节 我国上市公司违法回购股份中的股东诉讼机制的完善
        一、我国上市公司违法回购股份中现有股东诉讼机制面临的主要问题
        二、上市公司违法回购股份中股东诉讼机制立法的比较法分析及其启示
        三、我国上市公司违法回购股份中股东诉讼机制的完善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7)中国企业贷款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对象
        1.2.2 概念界定
        1.2.3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
    1.4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文献概述
    2.1 企业资本结构理论
        2.1.1 权衡理论(StaticTrade-offTheory)
        2.1.2 优序融资理论(PeckingOrderTheory)
    2.2 企业资本结构影响因素
        2.2.1 盈利能力(Profitability)
        2.2.2 企业规模(Size)
        2.2.3 资产结构(Tangibility)
        2.2.4 成长性(Growth)
    2.3 企业贷款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2.3.1 企业贷款与宏观经济环境的关系
        2.3.2 企业贷款与企业内部因素的关系
    2.4 相关文献评述
第3章 中国企业贷款影响因素静态分析
    3.1 中国企业融资及资本结构现状
        3.1.1 中国企业融资情况
        3.1.2 企业资产负债情况
        3.1.3 企业资本结构情况
    3.2 中国企业贷款的外部环境
        3.2.1 商业银行经营环境
        3.2.2 中国银行业现状
    3.3 中国企业贷款影响因素的静态实证研究
        3.3.1 研究假设及变量选择
        3.3.2 建立模型
        3.3.3 实证结果及分析
        3.3.4 稳健性检验与实证研究结论
第4章 中国企业贷款影响因素动态分析
    4.1 企业贷款影响因素动态模型
        4.1.1 建立模型
        4.1.2 实证结果及分析
        4.1.3 实证检验小结
    4.2 中国企业贷款影响因素的动态特殊性分析
        4.2.1 企业经济性质
        4.2.2 企业经营结果
    4.3 中国企业贷款影响因素动态分析结论
        4.3.1 影响因素动态一般性结论
        4.3.2 影响因素动态特殊性结论
第5章 中国企业贷款的行业因素分析
    5.1 行业及行业信贷现状
        5.1.1 行业分类简述
        5.1.2 行业信贷简述
    5.2 中国企业贷款的行业因素实证研究
        5.2.1 模型建立
        5.2.2 样本描述
        5.2.3 实证结果及分析
        5.2.4 实证检验小结
第6章 中国企业贷款影响因素的总体分析
    6.1 中国企业贷款影响因素结论分析
    6.2 中国企业贷款影响因素与银行贷款业务
        6.2.1 企业盈利情况与银行贷款业务
        6.2.2 产能过剩行业与银行贷款业务
第7章 政策建议
    7.1 中国企业层面
    7.2 中国商业银行层面
参考文献
附录 样本企业2015年统计变量表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8)新疆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的金融支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外研究动态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2.3 新疆研究动态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基础
    2.1 金融支持的内涵
        2.1.1 金融支持
        2.1.2 金融支持的影响和决定因素
    2.2 资源型产业的内涵
        2.2.1 资源型产业
        2.2.2 新疆资源型产业的界定
    2.3 金融支持以及资源型产业的相关理论
        2.3.1 金融发展的相关理论
        2.3.2 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的相关理论
        2.3.3 金融支持与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的相关理论
第三章 金融支持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机理
    3.1 金融规模促进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的机理分析
        3.1.1 资本形成是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的金融基础
        3.1.2 金融总量增加是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前提
    3.2 金融结构促进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的机理分析
        3.2.1 金融结构影响着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方式和效率
        3.2.2 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与金融结构的抉择
    3.3 金融效率促进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的机理分析
        3.3.1 金融动员方式与金融效率
        3.3.2 金融效率促进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的传导途径
第四章 新疆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的金融支持状况
    4.1 新疆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现状
        4.1.1 新疆资源型产业发展现状
        4.1.1.1 石油、天然气资源型产业发展历程
        4.1.1.2 煤炭资源型产业发展历程
        4.1.1.3 资源型产业规模状况
        4.1.2 新疆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现状
    4.2 新疆金融业发展现状
        4.2.1 新疆银行业发展现状
        4.2.2 新疆证券业发展现状
        4.2.3 新疆保险业发展现状
    4.3 新疆金融发展对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支持现状
        4.3.1 商业银行支持新疆资源型产业发展的现状
        4.3.2 资本市场支持新疆产业发展的现状
        4.3.3 政策性银行支持新疆产业发展现状
第五章 金融支持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的实证分析
    5.1 指标体系构建
        5.1.1 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的金融支持指标体系的构建
        5.1.2 相关指标解释
    5.2 金融支持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指数的测度与分析
        5.2.1 金融支持的指数分析
        5.2.2 新疆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指数分析
    5.3 新疆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及金融支持的协调性分析
    5.4 新疆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金融支持效应分析
        5.4.1 模型构建
        5.4.2 单位根检验
        5.4.3 协整检验
        5.4.4 VAR模型构建
        5.4.5 格兰杰检验
        5.4.6 实证结论及分析
第六章 新疆金融支持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存在的问题及障碍
    6.1 新疆金融支持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存在的问题
        6.1.1 金融支持力度不够
        6.1.2 企业融资模式单一
        6.1.3 政策性银行功能不强
    6.2 新疆金融支持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存在的障碍
        6.2.1 创新机制弱
        6.2.2 基础设施差
        6.2.3 政绩评价体系不完善
第七章 新疆金融支持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7.1 基于金融规模角度层面
        7.1.1 继续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7.1.2 努力提高经济证券化程度
    7.2 基于金融结构角度层面
        7.2.1 建立与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的多层次银行体系
        7.2.2 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拓宽资源型企业直接融资渠道
    7.3 基于金融效率角度层面
        7.3.1 推动银行组织体系和机制创新
        7.3.2 推动适合资源型产业特点的信贷创新
        7.3.3 建立多层次广覆盖的政策性信用担保体系
    7.4 基于资源型企业角度层面
        7.4.1 金融支持资源型企业内部人才引进战略
        7.4.2 金融支持大集团战略
    7.5 基于资源型企业外部环境角度层面
        7.5.1 金融支持基础设施建设
        7.5.2 加强对地方教育和科技的资金投入
        7.5.3 优化政绩评价体系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9)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股票融资问题研究 ——基于上交所上市公司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
        1.1.2 传统产业转型与升级的意义
    1.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1 传统产业转型
        1.3.2 传统产业升级
        1.3.3 股票融资
    1.4 本文的研究结构、方法
        1.4.1 本文的思路和结构
        1.4.2 本文的研究方法
    1.5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产业结构演化理论
    2.2 融资理论
    2.3 股票融资作用于产业结构升级
        2.3.1 国外文献综述
        2.3.2 国内文献综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股票市场与传统产业发展概述
    3.1 我国企业融资途径及资本市场体系简介
        3.1.1 企业融资途径简介
        3.1.2 我国资本市场体系概况
    3.2 我国传统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3.3 股票市场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机制
第四章 不同用途股票融资影响传统产业发展的实证研究
    4.1 不同用途股票融资影响公司发展的实证研究
        4.1.1 股票融资对公司营业收入的影响
        4.1.2 股票融资对企业市值增长的影响
    4.2 不同用途股票融资影响行业发展的实证研究
        4.2.1 样本选取与指标设定
        4.2.2 模型设定
        4.2.3 描述性分析
        4.2.4 实证分析
        4.2.5 相关检验结果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束语
    5.1 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5.2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10)我国区域融资能力差异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一、关于融资能力理论研究评述
二、区域融资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评价对象
    (二)评价指标
    (三)区域融资能力的评价体系
三、区域融资能力评价实证结果分析
    (一)实证结果分析
    (二)区域融资能力差异的原因分析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四、基于资本结构理论下的股票融资经济性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债务融资下研发项目投资决策与最优政府补贴研究[D]. 李群翅.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1)
  • [2]我国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体系研究[D]. 刘晓飞.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6)
  • [3]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动态融资效率实证研究[D]. 于帅. 广西大学, 2020(07)
  • [4]基于宏观审慎管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形成机制和风险监测研究[D]. 程铖.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5]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资本市场支持机制研究[D]. 陶银海. 兰州大学, 2019(02)
  • [6]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法律规制研究[D]. 刘辉. 厦门大学, 2019(12)
  • [7]中国企业贷款影响因素的研究[D]. 朱琳. 中央财经大学, 2017(08)
  • [8]新疆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的金融支持研究[D]. 李龙. 石河子大学, 2015(01)
  • [9]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股票融资问题研究 ——基于上交所上市公司数据[D]. 马强. 上海交通大学, 2015(03)
  • [10]我国区域融资能力差异的比较[J]. 成学真,张海安. 价格理论与实践, 2015(04)

标签:;  ;  ;  ;  ;  

基于资本结构理论的股票融资经济学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