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兴期的云南民俗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虞飞虎[1](2010)在《十七年叙事诗生成论》文中指出建国后十七年间,叙事诗出现了一次创作高潮。本文从文学生产角度出发,对这一文学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整个研究以作家、作品为中心,范围包括叙事诗的形式、内容和创作主体三个方面。十七年叙事诗,在形式上追求民族性风格,试图在民歌和古典诗歌基础上发展新诗。李季、阮章竞、田间等人的叙事诗创作正代表了这种方向。在意识形态的大力支持下,民歌体形式获得前所未有的地位,但随后民歌体形式的泛滥也产生了不少问题。十七年叙事诗在内容方面是以历史题材为主,它包括两种文本生产方式,一种是以《阿诗玛》为代表的搜集整理,另一种则是《复仇的火焰》为代表的作家创作。而意识形态正是通过民间题材的文学再生产,为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提供新的民族共同体的想象。在作家主体方面,十七年叙事诗创作主体包括五四之后的老诗人和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培养的新诗人两类。老诗人,他们直接面对的话题是“改造”,从思想转变,艺术方法改变,到话语系统的更迭等等,但这种改造大多以失败告终。因而十七年叙事诗创作的中坚是新诗人。国家在培养新诗人方面,特别是少数民族诗人,是花了大力气的,包玉堂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然而,新诗人同当时意识形态之间的张力还是存在的,以郭小川为例,其战士和诗人的双重角色在其文本中留下了意识形态间隙。
季爱娟[2](2005)在《畲族民间文学中的女性文化探析》文中研究表明在畲族民间文学中留下了许多充满女性文化的作品。这些作品通过塑造女性形象构筑起自己特有的女性文化特征:一、崇尚女神。二、崇拜女性祖先。三、视女性为智慧的化身。四、追求真爱。五、以勤劳勇敢为美。从中可见畲族女性的崇高地位和独立意识的自觉。在中国女性意识不断觉醒、女性文化日益繁荣的今天,回眸畲族民间文学中的女性文化,对于今天女性文化的兴起无疑具有诸多借鉴之处。
张新蕊[3](2004)在《云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中蕴涵的女性文化特征》文中认为在云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中蕴涵着丰富的女性作品,这些独具特色的女性口诵文学作品有着浓烈的女性意识和独特的女性文化特征。从当下的观念审视云南山地农耕时代的女性意识,将为理解女性文化研究在中国的兴起和其未来指向增添一个新的视角。
朱联群[4](2001)在《全国报刊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研究论文索引(2001.1-2001.3)》文中研究指明
杨知勇[5](2001)在《新兴期的云南民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文章将新兴期的云南民俗研究分为两个阶段 ,即 1949年至 196 6年 ;1978年至今。从而指出民俗研究在认识论上的重大改变 ,在研究方法上的新探索以及新兴期云南民俗研究的主要成果
二、新兴期的云南民俗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兴期的云南民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十七年叙事诗生成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绪论 |
第一章 民族形式的追求 |
第一节 十七年叙事诗的形式 |
第二节 民歌体叙事诗的生成——《王贵与李香香》的形式分析 |
第三节 叙事诗形式的进一步创造 |
第二章 革命题材的叙述 |
第一节 十七年叙事诗的题材 |
第二节 民族题材的整理——以《阿诗玛》为例 |
第三节 民族题材的创作——以《复仇的火焰》为例 |
第三章 意识形态与诗人主体 |
第一节 老诗人:被改造的对象——以艾青、冯至为例 |
第二节 新诗人:被培养的对象——以韦其麟、包玉堂为例 |
第三节 战士抑或诗人:言说主体与意识形态的间隙 |
结论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后记 |
(2)畲族民间文学中的女性文化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女性文化与畲族少数民族女性文化 |
二、形成畲族民间文学具有女性文化特征的原因 |
三、畲族民间文学中的女性文化特征 |
1.崇尚女神 |
2.崇拜女性祖先 |
3.视女性为智慧的化身 |
4.追求真爱 |
5.以勤劳勇敢为美 |
(5)新兴期的云南民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云南民俗研究的发展历程 |
二、云南民俗研究在认识上的重大改变 |
三、云南民俗研究方法的新探索 |
1.透“象”揭“意”法。所谓透“象”揭“意”, 就是透过表面的“象”, 揭示深层的“意”。 |
2.微宏观互渗, 点、线、面结合法。 |
3.多渠道全方位的调查采录。 |
4.足以令人欣慰的研究成果。 |
(1) 物质民俗研究的主要成果: |
(2) 社会民俗研究的主要成果: |
(3) 精神民俗研究的主要成果: |
(4) 云南民俗综合研究的主要成果: |
四、新兴期的云南民俗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十七年叙事诗生成论[D]. 虞飞虎. 暨南大学, 2010(10)
- [2]畲族民间文学中的女性文化探析[J]. 季爱娟. 贵州民族研究, 2005(05)
- [3]云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中蕴涵的女性文化特征[J]. 张新蕊.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2)
- [4]全国报刊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研究论文索引(2001.1-2001.3)[J]. 朱联群. 民族艺术, 2001(02)
- [5]新兴期的云南民俗研究[J]. 杨知勇. 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