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公司治理结构失衡——北京大唐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的若干实践

如何避免公司治理结构失衡——北京大唐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的若干实践

一、法人治理结构失衡现象是如何避免的——北京大唐发电股份有限公司的几点做法(论文文献综述)

陈成[1](2019)在《IMCI集团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推进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整个交通事业的发展,近年来我国许多省份陆续组建以交通投资为主业的交通投融资平台。我国省级交通投融资平台正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经营阶段向大交通及实业经营阶段过渡。IMCI公司于2013年成立,由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规格管理比照国有大型一档(正厅级)独资企业。公司的主要职能是代表自治区政府对自治区铁路、民航及港口等大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投资、融资及经营管理。同时为了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与增值任务能够顺利完成,公司也按照市场方式进行多元化投融资及经营管理。相较于其他省份平台类公司,IMCI集团仍处于公司初创期,公司发展过程中面临一些列现实问题。因此需要IMCI集团对治理、控制、协同和宏观调控体系进行选择和构建。同时,对各子公司的管控,需综合战略重要度、业务相关度、业务经营特点、业务成熟度等各方面的因素,对各产业板块进行个性化设计。本文运用五力模型、SWOT等分析工具通过对IMCI集团所处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对标国内其他省份标杆企业,整理出IMCI集团的优势与劣势,通过分析,得出IMCI集团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平台,战略定位应明确为多元化经营的国有资本投资公司,需要立足于立体交通网络的建设和发展,将自身打造为五大平台——发展平台、投资平台、资本运作平台、物流平台和管理平台。并通过对其资源与能力的分析,对集团的产业组合提出了战略对策。对集团着重发展的铁路、航空、金融、能源、数据信息、旅游六大板块分别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发展思路。最后提出可行的战略保障措施以确保既定发展战略有效实施。

周琎[2](2018)在《三峡库区社会基础设施协同规划理论与方法》文中提出社会基础设施是结构性社会关系的空间表现形式,是城镇化进程中缓解社会问题、改善市民生活质量及提高社会福利水平的城市空间载体。伴随新型城镇化进程,三峡库区进入后三峡时代,主要社会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故而,论文在三峡库区19个区县城市的城镇化进程时空背景下,以现实社会问题及人本需求为导向,将社会基础设施规划作为社会问题的治理途径,即通过城乡规划领域与系统协同论、社会学及经济学等融贯的交叉研究,以“现状问题析因—理论探索—数理模型—策略思考”为整体技术路线,运用文案逻辑、田野调查、相关计量和协调测度等综合研究方法,形成三峡库区区域、城市及社区社会基础设施协同规划的理论观及方法论的基本内容。(1)探索构建城乡规划领域以社会治理为目标的社会基础设施协同规划理论框架(第2、3章)。研究表明,库区城镇化转型与社会基础设施建设不协同、库区社会基础设施需求与规划建设不协同及库区社会基础设施供给与人本需求不协同分别是库区社会问题产生的具体诱因、物质因由及本质矛盾。构建社会基础设施建设与新型城镇化进程、人本需求三个系统的协同机制、推动社会基础设施协同规划既是理论出路的主要实践策略,亦是库区社会问题的有效治理途径。(2)建构社会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协同状态诊断的技术路线和协调测度模型(第4章)。通过静态协调度模型对三峡库区2000-2014年面板数据测度,结果显示,从三峡工程建设整体协调时期(2000-2010年)到后三峡时代失调时期(2010-2014年),库区社会基础设施建设与城镇化进程的协同状态从失调到基本协调再到失调、且呈现出失调趋势逐渐增大的时空变化表征。故此,提出了基于诊断结果的3种基本发展分类,以便针对不同类别的城市探讨具体协同规划策略。(3)提出基于适应性抉择模型的三峡库区社会基础设施区域协同规划的宏观调控框架和基于人本需求的城区具体设施协同规划策略(第5、6章)。在区域层面,以高等教育设施为例探讨了区域协同规划;在城市层面,以万州区为例,采用适应性抉择模型对社会基础设施的各个子系统进行规划时序识别,针对基础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及停车设施进行地域化的规划标准及设计方法研究;在社区层面,以长寿区三道拐历史文化街区为例,对社区文化设施进行基于需求的社会问题治理途径探索。基于以上研究,论文提出三峡库区社会基础设施协同规划的3点探索性策略:在现状建设实施方面,提出协同状态诊断模型来动态监控可能或已近出现的社会问题;在区域及城市层面通过适应性抉择模型对社会基础设施的各个子系统进行基于新型城镇化及经济发展阶段的协调配置,满足库区非正式经济模式的人本空间需求;在城市及社区层面试图对现行城市规划的规范标准和技术措施进行地域化,并提出空间布局规划策略,以实现社会基础设施的社会福利保障及社会问题的治理效应。综上,三峡库区社会基础设施建设与新型城镇化进程、人本需求不匹配所引起的社会学问题既有一定的时空特质,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学术普遍意义。论文尝试在三峡工程建设时期到后三峡时代新型城镇化这一特殊时段中,通过交叉学科复合构建三峡库区社会基础设施协同规划理论框架,解析社会基础设施与新型城镇化、人本需求的相关机制,建构起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社会基础设施“协同状态诊断—宏观调控框架—协同规划策略”的规划设计方法,同时探讨了基于需求满足的、社会基础设施分项规划的用地布局技术、实施管理与长效维护策略。

李晨俪[3](2015)在《华能海南发电公司的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华能海南发电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能海南发电公司)是海南省一家国有大型火力发电企业。近几年以来,因为受到了煤炭市场价格波动,同时随着海南市场其他发电企业的进入,企业设备发电设备可利用小时数预期逐年下降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企业虽然目前在海南地区发电行业中占据主导地位,但企业发展后续面临着较为严峻的“生存”环境。另外,随着电力行业改革的逐步深化,海南的发电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国电集团海南乐东发电公司、中核集团昌江核电公司、大唐电力生物发电公司都相继进入了海南,在这个特殊的市场环境下,华能海南发电公司应如何采取营销策略,继续保持企业在区域的领先地位,这对于该公司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以电力营销作为切入点,同时结合企业实际,全面地、系统地阐述并分析了华能海南发电公司所处的内外部环境。通过参考借鉴4P营销理论、成本理论、供应链理论、电价理论就华能海南发电公司燃料采购、发电量、发电设备可靠性、电能质量、电价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华能海南发电应采取的营销策略,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使得华能海南发电公司继续保持区域领先地位。

苏超[4](2014)在《“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指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下简称“文化共享工程”)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项文化惠民项目,旨在利用现代先进的技术手段,将中华优秀文化资源传递到全国的每个角落,重点解决偏远地区广大群众看书难、看电影难的问题,缩小城乡之间、人与人之间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存在的“信息鸿沟”。文化共享工程实施至今已跨越12年,然公众对于文化共享工程的认识却存在严重不足,此外,文化共享工程的实施过程是怎样的?效果如何?其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症结有哪些?其如何才能持续发展下去?本研究通过海量的文献材料系统分析、网上资源统计分析、访谈等方法对文化共享工程进行研究以期解决上述问题,进而实现文化共享工程广泛服务民众的目标。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从以下八个方面入手:(1)采用深度阅读并按照关键词、主题进行归类的方法对国内外374篇相关文献进行研究分析;(2)通过对文化共享工程241期工作简报、4000余条主要新闻材料、国家历年来关于文化建设方面的政策文件、山东省十余个市县服务点和国家中心部分工作人员访谈资料的分析,对文化共享工程实施过程进行梳理与分析;(3)采用统计、比较分析的方法,通过对国家数字文化网、31个省级分中心文化共享工程网站资源、中国国民休闲小康指数、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中国广播电视统计年鉴、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等数据资料的挖掘分析文化共享工程的实施效果;(4)以“心声·音频馆”与“上图讲座”两种资源的网上收听次数/观看次数为数据基础,分析公众对这两类资源的偏好程度;(5)在前面几项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访谈,分析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影响因素;(6)对国外相似项目进行分析;(7)进行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战略设计;(8)构建文化共享工程评估指标体系。经过对以上内容的研究与分析,本研究主要得出如下结论:(1)我国关于文化共享工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8个方面,分别是立足国家层面与基层的整体性研究,立足省级视角、市县视角、农村视角的实践研究,针对技术、培训、绩效评估、资源建设、版权问题等的专题研究。(2)文化共享工程的建设过程依据“建设”与“应用”的比重分为初步探索、普遍发展、巩固提升三个阶段;文化共享工程相关利益群体主要由提供决策与保障群体、实施监管群体、合作参与群体、用户群体构成;文化共享工程服务基层的方式主要通过两条支路完成。(3)文化共享工程的实施效果体现在三个层面,宏观层面表现为对消弭社会信息鸿沟的贡献,中观层面表现为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贡献,微观层面主要变现为对国家公共数字资源的充实与对国民生活质量提升的贡献。(4)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影响因素主要包含制度、资源建设、队伍建设等三个维度。(5)本研究针对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影响因素,结合相关理论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求,借鉴国外相似项目,对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做出如下战略设计:一是资源设计达到标准统一,二是通过制定完善的制度体系使制度设计达到系统全面;三是充分利用新技术的发展开发适应的技术平台,以及搭建多元的、人性的、环保的服务终端;四是通过多元的文化教育活动与多举措的文化共享工程宣传推广进行服务设计,实现“服务到人”的目标。(6)在文化共享工程顶层设计与已有评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了包含建设、利用、效果三个一级指标的文化共享工程评估指标体系。本研究的主要创新在于:第一,国内首次对文化共享工程进行较为系统的总结与分析,有关见解对文化共享工程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参考借鉴价值;第二,论文采用“四象限图”分析公众对文化共享工程文化信息资源的偏好程度,对相关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王元成[5](2013)在《政治角色视角下的全国人大代表政治行为研究 ——以笔者的亲身经历为例》文中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当代中国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形式,是当代中国的一项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及其实际运行状况,是当代中国各项民主制度建立、发展和发挥作用的基础和条件,体现着当代中国民主政治的本质和发展水平。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和主要内容,而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人民代表大会的组织细胞,人大代表的履职行为是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挥作用的基础性环节。本项研究主要以政治角色理论为分析工具,以全国人大代表的履职行为为研究对象,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研究者本人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以来的若干履职行为和相关亲身经历进行研究。本文试图以对全国人大代表这一政治角色的行为描述为研究进路,通过展现全国人大代表的角色产生和角色扮演的全过程,分析全国人大代表角色行为模式的特点及其与相应角色规范和角色期望之间的联系,从而描述和解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运行情况,以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相关制度规定及其运转情况,为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及其功能、认识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某些特点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本项研究认为,全国人大代表的角色期望是全国人大代表这一角色产生的基础,也是全国人大代表角色扮演的“剧本”和动力。作为个体的全国人大代表对代表角色期望的领悟以及代表再社会化过程对代表个体履职能力的影响使不同的代表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呈现出一定个性特点。代表角色所担当的其他角色,特别是代表所担当的其他政治角色对代表的角色扮演行为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代表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其行为与角色期望的一致性程度、角色冲突、角色错位、角色超载等角色行为特征既与代表个体特征有内在联系,但从更深层次的原因看,其行为特征更多地反映了当代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在某些方面存在的欠缺。要使人大代表角色行为与角色期望实现更高程度的一致,解决代表角色扮演过程中的角色冲突、角色错位、角色超载等问题,必须通过改革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其他相关政治体制。本文内容安排除导言和结论部分外,正文部分共分五章。导言部分的内容主要是介绍本选题的缘由和意义,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对本文的主要分析概念进行解释,说明本研究的目的、研究思路、主要研究方法和可能的创新之处等。第一章主要是介绍相关政治主体对全国人大代表的角色期望。全国人大代表的角色期望可以分为社会期望和角色自我期望。社会期望包括制度性期望和道德性期望。制度性期望对全国人大代表这一角色在履职过程中有明确的规范要求,这是全国人大代表角色扮演的“剧本”;道德性期望是一种非强制性的规范要求,主要靠社会舆论以及角色扮演者本人的内心信念发挥作用。角色自我期望是角色对自己行为模式的设想。角色期望最终要通过角色承担者本人对角色的领悟发挥作用,人大代表对角色期望的领悟是代表角色扮演的动力和主观前提。第二章主要是描述全国人大代表这一政治角色的挑选和确定过程,分析这一过程的主要特点及其对人大代表角色扮演可能产生的影响。人大代表的产生过程是人大代表这一政治角色的角色期望具体化为一个个代表的过程,当选代表是政治角色的具体承担者和扮演者。第三章主要是描述全国人大代表在全国人大会议期间的角色扮演行为,并总结全国人大代表在全国人大会议期间角色行为模式的特点。第四章主要是研究全国人大代表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的角色扮演行为,并分析闭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行为模式的特点。第五章主要是研究全国人大代表再社会化的内容、主要途径、特点及其对代表角色扮演行为的影响等。本文最后概括了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并对如何更好地发挥全国人大代表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唐礼宏[6](2006)在《上海电力燃料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战略管理是上世纪50年代后期出现的,近年来迅速发展为应用广泛、收效显着的一种新型管理方式和新兴管理科学。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对未来不确定性的管理。这种不确定性很大程度上是内外环境的变化引起的。 上海电力燃料有限公司长期以来从事电厂燃料(主要指煤炭)的采购和水上运输业务。近年来,全国电力的紧缺、煤炭价格的不断上涨、航运市场行情的不确定、上海港口的规划以及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公司实行了“主辅分离”的政策等给本公司的生产经营的内外环境带来了巨大变化。公司面临的当务之急是如何应对外部市场因素和内部资源条件的变化,如何有效地抓住新的历史机遇,对公司的内外部因素做出全面的分析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正确而富有特色的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战略,促使公司进一步做强做大,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 本文首先对上海电力燃料有限公司的概况进行了简单介绍,并根据环境的变化提出公司制定发展战略的紧迫性,然后对为本文论述所需的相关战略理论进行介绍。 同时,本文对上海电力燃料有限公司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进行了考察,运用SWOT的分析方法找出其机会、威胁、优势和劣势,对公司发展战略进行选择,形成公司对环境变化的战略思想及战略目标,即:上海电力燃料有限公司在拥有充足货源(煤炭)的情况下,通过对电力燃料采取供应链管理和利用纵向一体化战略大力发展海运,使公司真正成为集电力燃料采购和水上(包括内河和沿海)运输为一体的电力燃料供应企业。 最后,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在企业总体战略目标的指导下,提出了发展战略的实施方案,在品牌形象、海运发展、信息化建设、组织结构、人力资源和企业文化等方面制定了具体的对策,以保证公司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 本文的研究旨在寻求适合公司发展的战略对策,可以为上海电力燃料有限公司在决策时参考,对国内其它电力燃料企业制定自身的发展战略也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潘克西[7](2003)在《煤炭产业组织研究》文中认为能源问题是当今国际社会最为关注的问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对能源的需求将不断增加。就我国富煤缺油少气的资源格局而言,中国的能源问题,更直接的表现为煤炭问题,其实质是经济基础、制度环境和产业组织三者的相互关系问题。在石油产业、电力产业逐步呈现寡头竞争态势的今天,煤炭产业的发展更为值得关注,竞争与垄断、市场与政府、开放与自主等涉及中国煤炭产业组织取向与定位的敏感性问题都己成为业界讨论的焦点。本文初次尝试西方产业组织理论与中国煤炭产业实践的多层次融合与贯通,是笔者对煤炭市场结构、企业行为、产业绩效等关键性问题进行长期思考和深入研究之后的体会与认识,目前研究工作还在继续,本论文只是一个阶段性的成果。与以往传统上对煤炭问题的研究相比,本论文在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上做了一些突破和创新。全文共有八章,按照内容划分为三大部分:现实环境与基本原理部分、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部分、结论与案例部分。现实环境与基本原理部分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是全文的基础和依托。通过对世界能源市场最新变化趋势和美国煤炭产业成功实践的客观描述,在阐明本文选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基础上,说明了本文研究的前提条件、基本方法、总体框架和主要创新,概述了前人有关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成果和结论,对煤炭产业组织相关概念、含义和边界做出界定,澄清所涉及的一些基本问题,并就煤炭产业组织的实证研究,特别是西方产业组织理论在中国实践中的适用性提出了独创性的观点,为后来的SCP分析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和逻辑依托,为中国煤炭产业组织的实证检验进行了铺垫。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部分包括第三章至第七章,是全文的核心与支撑。为便于比较,在第三章里首次近于完整地计算出1965-2001年美国煤炭市场集中度指标数值,并就其影响因素、市场结构演进方式和优势企业重组扩张行为等重要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评价,与第二章一起为以后各章中国煤炭产业组织相关议题的比较研究设立了参照体系。同时,在占有大量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第一次公开推出原创性的中国煤炭产业市场集中度指标数值(1990-2001年),并对其影响因素、市场结构定位,尤其是产业政策取向和企业重组扩张等敏感性问题进行了较为客观的分析和评价,构造出本论文的核心内容。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历经10余年的煤炭市场化实践,出现了许多值得认真研究并需合理解释的现实问题。与美国早期的煤炭储量私有化,企业为适应市场竞争,追求最大利润而带动煤炭产业快速成长不同,中国煤炭产业的发展主要是国家意志和政府力量作用的结果。近年来,优势企业的迅速壮大带动中 国煤炭市场结构的升级,但由于过去长时间形成的高度分散化的产业组织,使得 过度竞争的原子型市场结构没能获得大的改观。 目前,中国尚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市场机制还很不发育,计划经济的影响依 然严重,特别就煤炭企业的市场行为而言,更带有明显的行政管理烙印和经济转 型特征。产业组织理论是现代西方经济学在分析现实经济问题中发展起来的一门 应用性学科,市场经济体制是其研究的前提条件,计划经济时期不具备这个条件, 1992年市场化改革以后才逐步具备这个条件。第四章和第五章在全方位描述独 具特色的中国煤炭产业的销售定价、公司化改制等市场竞争行为和行业协会、企 业集团等市场协调行为的基础上,指出企业销售自主权的获得,是迄今为止中国 煤炭产业组织市场化改革最富实效的成果,而定价行为已成为现阶段中国煤炭企 业最具代表性的市场竞争行为;目前已基本完成的公司化改制,不仅是煤炭企业 经营模式从传统的计划管理模式转向现代市场经营模式的分水岭,也是中国煤炭 企业有别于其他市场经济国家的、具有标志性的市场行为。其重大意义不仅在于 锁定了煤炭产业市场化改革的方向,揭示出企业制度与国际接轨的必然趋势,更 现实地是在实践中为中国煤炭企业的市场行为提供了组织保障;集团化发展由于 受封建文化、经济制度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存在着一些先天性的、制度性的缺 陷。 第六章重点分析评价了煤炭市场竞争状态、改制重组进程和能源产业链接续 等己经取得的和有待改善的产业绩效。第七章在强调政府管制作用的基础上,勾 画出国有资产管理组织演进过程中,国有控股煤炭企业集团的形成方式与路径。 第八章结论部分是独创性和关键点所在。强调为保护和促进市场的有效竞 争,就必须首先建立一个适度集中的寡头主导型煤炭市场结构;阐明中国煤炭产 业具有市场和资源等比较优势,可以采用以市场换资本的方法

北京大唐发电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工作部秘书处[8](2001)在《法人治理结构失衡现象是如何避免的——北京大唐发电股份有限公司的几点做法》文中认为

二、法人治理结构失衡现象是如何避免的——北京大唐发电股份有限公司的几点做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法人治理结构失衡现象是如何避免的——北京大唐发电股份有限公司的几点做法(论文提纲范文)

(1)IMCI集团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IMCI集团简介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基础理论与研究现状
        1.3.1 基础理论
        1.3.2 研究现状综述
第二章 IMCI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2.1 宏观环境分析
        2.1.1 国内环境
        2.1.2 区内环境
        2.1.3 产业板块swot分析
    2.2 其他省份同类企业对标
        2.2.1 安徽交控
        2.2.2 河南交投
        2.2.3 山东高速
    2.3 小结
第三章 IMCI公司现状分析
    3.1 公司发展回顾及现实分析
        3.1.1 各业务板块的发展情况
        3.1.2 公司发展面临问题
    3.2 IMCI集团资源能力分析
        3.2.1 资源分析
        3.2.2 能力分析
    3.3 小结
第四章 IMCI集团发展战略及核心主业发展规划
    4.1 IMCI集团总体战略定位
    4.2 发展目标与方向
        4.2.1 战略愿景
        4.2.2 发展模式
        4.2.3 发展目标
    4.3 产业板块组合
        4.3.1 铁路板块
        4.3.2 航空板块
        4.3.3 金融板块
        4.3.4 能源板块
        4.3.5 智慧城市板块
        4.3.6 旅游与文化板块
第五章 战略保障措施
    5.1 战略运行
    5.2 各产业板块重要举措
        5.2.1 铁路板块
        5.2.2 航空板块
        5.2.3 金融板块
        5.2.4 能源板块
        5.2.5 智慧城市板块
        5.2.6 旅游与文化板块
    5.3 强化管控体系
        5.3.1 分子公司管控体系
        5.3.2 健全风险管理体系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三峡库区社会基础设施协同规划理论与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选题的确定
        1.1.1 选题的切入点
        1.1.2 选题背景与时空范围
        1.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对象的选取
        1.2.1 三峡库区社会问题的界定及梳理
        1.2.2 源于三峡库区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的社会问题研究
        1.2.3 社会基础设施协同规划的调控对象维度
        1.2.4 社会基础设施协同规划的协作空间层次
        1.2.5 社会基础设施协同规划的核心关系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社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研究
        1.3.2 城乡规划视野的协同规划研究
        1.3.3 社会基础设施的协同规划研究
        1.3.4 三峡库区的相关研究
        1.3.5 已有研究小结及评述
    1.4 选题的研究逻辑及技术框架
        1.4.1 论文的逻辑结构与研究方法
        1.4.2 论文的研究框架及主要内容
2 困境与成因:三峡库区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现状梳理
    2.1 三峡库区社会基础设施及新型城镇化的内涵辨识
        2.1.1 社会基础设施的概念辨识
        2.1.2 三峡库区社会基础设施的功能细分
        2.1.3 城镇化的演进及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2.1.4 三峡库区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层次
    2.2 三峡库区城镇化转型特征及问题
        2.2.1 人口城镇化:移民驱动型过渡至平稳聚集型
        2.2.2 经济城镇化:经济逐步转型,但工业化低于城镇化
        2.2.3 社会城镇化:社会事业逐步复苏、生活水平稳步提升
        2.2.4 生态环境城镇化:生态破坏型转向为生态保护型
        2.2.5 土地空间城镇化:移民政策迁建型过渡至人居环境改善型
        2.2.6 小结:库区城镇化转型对社会基础设施所需与日俱增
    2.3 三峡库区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及问题
        2.3.1 文化设施设施现状:偏重大中型设施,欠缺社区级设施
        2.3.2 教育设施建设现状:布局均等性欠佳,单体可拓性较差
        2.3.3 医疗卫生设施现状:空间布局不均,就医条件落后
        2.3.4 社会福利设施现状:设施种类单一,数量质量偏低
        2.3.5 其他社会基础设施现状:补充建设得当,但仍相对欠缺
        2.3.6 小结:库区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现状与城镇化进程矛盾渐生
    2.4 三峡库区城市居民对社会基础设施的需求调查
        2.4.1 以人为本的社会福利需求提升对社会基础设施的影响
        2.4.2 基于人本需求的三峡库区社会基础设施供需调查概况
        2.4.3 三峡库区社会基础设施供需调查反馈及问题小结
        2.4.4 三峡库区受访者对各类社会基础设施的需求度
        2.4.5 小结:库区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已逐渐难以满足人本需求
    2.5 源于社会基础实施供需矛盾的社会问题产生本因
        2.5.1 库区城镇化转型与社会基础设施建设不协同是具体诱因
        2.5.2 库区社会基础设施需求与规划建设不协同是物质因由
        2.5.3 库区社会基础设施供给与人本需求不协同是本质矛盾
    2.6 小结:社会基础设施规划不协同是库区社会问题的产生缘由
3 内涵与构架:三峡库区社会基础设施协同规划理论
    3.1 三峡库区社会基础设施协同规划的理念释出
        3.1.1 社会基础设施协同规划理念构建的要义
        3.1.2 三峡库区社会基础设施协同规划的原理
        3.1.3 基于系统论的三峡库区社会基础设施协同规划本质探索
    3.2 社会基础设施与新型城镇化、人本需求协同发展的关系建立
        3.2.1 核心价值趋同—国家政策的指引
        3.2.2 目标诉求同质—社会福利的需求
        3.2.3 空间载体同构—需求的物质供给
    3.3 社会基础设施与新型城镇化、人本需求的相关机制研究
        3.3.1 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对三峡库区新型城镇化的拉力机制
        3.3.2 新型城镇化对三峡库区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的推动机制
        3.3.3 新型城镇化对三峡库区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的保障机制
    3.4 三峡库区社会基础设施协同规划的理论框架探索
        3.4.1 社会基础设施协同规划理论基础
        3.4.2 新型城镇化进程协同:协调发展及社会经济学理论
        3.4.3 规划编制协同:社会基础设施规划相关理论
        3.4.4 人本需求协同:生理与心理需求理论
        3.4.5 三峡库区社会基础设施规划的三维协同理论框架
    3.5 小结:社会基础设施协同规划是库区新型城镇化的治理途径
4 表征与分类:三峡库区社会基础设施协同状态诊断
    4.1 三峡库区社会基础设施与新型城镇化协同状态诊断方式
        4.1.1 传统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评价方式:实时监控性较弱
        4.1.2 基于协调测度的社会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协同状态诊断框架
    4.2 三峡库区社会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体系的构建及效验
        4.2.1 社会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体系研究
        4.2.2 社会基础设施系统的界定及指数选取
        4.2.3 新型城镇化系统的界定及指数选取
        4.2.4 三峡库区社会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体系构建
        4.2.5 三峡库区社会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体系效验
    4.3 基于协调测度的库区社会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协同状态诊断
        4.3.1 三峡库区SI-Ur体系协调度的评估框架
        4.3.2 三峡库区SI-Ur体系协调度的计量评估
        4.3.3 三峡库区SI-Ur体系协调度的时空表征
    4.4 基于协同状态诊断结果的三峡库区城市发展类型划分
        4.4.1 良性协调发展型
        4.4.2 初步互动萌芽型
        4.4.3 低度协调改进型
    4.5 小结:社会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协同状态诊断是规划基础
5 宏观调控策略:三峡库区社会基础设施区域协同规划
    5.1 三峡库区社会基础设施区域协同规划的必然性
        5.1.1 基于宏观调控调控的库区社会基础设施区域规划抉择
        5.1.2 基于社会福利提升的库区社会基础设施区域规划抉择
    5.2 三峡库区区域城镇化阶段及城镇体系布局预判
        5.2.1 三峡库区区域城镇化及工业化阶段预判
        5.2.2 三峡库区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历程梳理
        5.2.3 基于系统论的库区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理论探索
        5.2.4 三峡库区区域城镇体系空间布局模式探讨
    5.3 三峡库区社会基础设施区域规划适应性抉择模型建构
        5.3.1 三峡库区区域社会基础设施适应性抉择模型构建
        5.3.2 基于阶段性相关的库区社会基础设施适应性识别
        5.3.3 基于阶段性识别的库区区域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抉择
    5.4 三峡库区社会基础设施区域协同规划:以区域性教育设施为例
        5.4.1 三峡库区区域性教育设施现状及问题
        5.4.2 三峡库区区域性教育设施协同规划机制
        5.4.3 三峡库区区域性教育设施协同规划路径
    5.5 小结:宏观层面的社会基础设施协同规划以调控为主要途径
6 中观协作治理:三峡库区社会基础设施城区协同规划
    6.1 基于适应性抉择模型的三峡库区城市社会基础设施规划识别
        6.1.1 三峡库区城市社会基础设施适应性抉择的要义
        6.1.2 三峡库区区县社会基础设施的适应性识别
        6.1.3 三峡库区区县社会基础设施的建设抉择
        6.1.4 三峡库区城市社会基础设施适应性抉择结果
    6.2 低度协调改进型城市社会基础设施协同规划:以万州区为例
        6.2.1 万州区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及问题概纳
        6.2.2 基于治理入学难问题的基础教育设施协同规划研究
        6.2.3 基于治理就医难问题的医疗卫生设施协同规划研究
        6.2.4 基于治理停车难问题的停车设施协同规划策略
    6.3 基于需求分析的社区社会基础设施协同规划研究
        6.3.1 基于人本需求的协同规划必要性探讨
        6.3.2 基于人本需求的社区社会基础设施协同规划框架
        6.3.3 基于文化复建的社区文化设施协同规划:以三倒拐历史街区为例
    6.4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与难点
        7.2.1 创新点
        7.2.2 难点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1 三峡库区城市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研究调查问卷
    附录2.1 社会基础设施发展方针政策的演变
    附录3.1 库区高等院校及职业教育学校一览表
    附录4.1 库区可用立体式停车设施及特点一览表
    附录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3)华能海南发电公司的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电力市场营销相关理论概述
    1.3 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2 电力营销理论综述
    2.1 电力市场营销理论
    2.2 电力市场价格理论
    2.3 电力市场运营模式
3 电力商品以及电力营销对华能海南发电公司的意义
    3.1 电能作为区别于其他商品所独有的特点
        3.1.1 外观的无色、无味、无形性
        3.1.2 生产、供应、销售、使用的同时性
        3.1.3 不可存储性
        3.1.4 瞬时体验性和后评价性
        3.1.5 无差异性
        3.1.6 使用安全的群体性
    3.2 电力营销概念
    3.3 电力营销对于华能海南发电公司的意义
        3.3.1 电力营销是电力行业改革的需要
        3.3.2 电力营销是企业提升效益的需要
        3.3.3 电力营销是企业扩大市场份额的需要
        3.3.4 电力营销是企业树立企业品牌的需要
        3.3.5 电力营销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需要
4 华能海南公司营销环境分析
    4.1 华能海南发电公司宏观环境分析
    4.2 华能海南发电公司微观环境分析
        4.2.1 华能海南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4.2.2 华能海南公司潜在竞争对手简介与分析
        4.2.2.1 潜在竞争对手简介
        4.2.2.2 潜在竞争对手的分析
        4.2.3 华能海南公司SWOT分析
5 华能海南发电公司营销策略的应用
    5.1 电价策略
    5.2 产品策略
        5.2.1 分析发电成本的关键因素
        5.2.2 控制燃料采购价格
        5.2.3 降低公司火电机组煤耗
        5.2.4 保证电能供应安全
    5.3 电量策略
    5.4 大客户直供电策略
    5.5 公共关系策略
6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4)“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附图清单
附表清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问题设定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主要概念界定
        一、数字鸿沟
        二、文化信息资源
        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四、可持续发展
    第四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内容与思路
    第五节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相关理论与文献回顾
    第一节 研究相关理论
        一、知识沟理论
        二、文化权利
        三、文化传播
        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五、公共物品理论
        六、贫困文化理论
    第二节 我国文化共享工程研究文献回顾
        一、文化共享工程研究文献的内容分析
        二、文化共享工程研究文献的评价分析
第三章 实施文化共享工程的背景分析
    第一节 文化共享工程实施的背景
        一、全球信息化给文化建设带来挑战
        二、国家对文化建设日益重视
    第二节 实施文化共享工程的缘由
        一、提高国民生活质量的需要
        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三、弘扬中国优秀文化的需要
第四章 文化共享工程实施过程
    第一节 初步探索阶段:十五时期
        一、建立试点
        二、启动应用
        三、全国推广
        四、初步探索阶段工程建设小结
    第二节 普遍发展阶段:十一五时期
        一、开展文化共享工程试点工作
        二、与相关项目合作共建
        三、文化共享工程“进村入户”
        四、县级数字图书馆推广计划
        五、普遍发展阶段工程建设小结
    第三节 巩固提升阶段:十二五时期
        一、继续推进服务网络的全覆盖
        二、服务新思路:拓展与深化
        三、统筹数字资源建设
        四、打造技术支撑平台
        五、巩固提升阶段工程建设小结
    第四节 对文化共享工程建设过程的系统分析
        一、建设流程
        二、国家政策影响及作用
        三、相关利益群体分析
        四、资源构成分析
        五、服务方式分析
第五章 文化共享工程建设效果与分析
    第一节 宏观层面:消弭社会信息鸿沟
        一、计算机设备增加助力“信息鸿沟”的消弭
        二、计算机技能培训助力“信息鸿沟”的消弭
    第二节 中观层面: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一、推动公共图书馆的现代化发展
        二、促进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的层级建设
    第三节 微观层面:充实文化资源,提升国民生活质量
        一、充实国家公共数字文化资源
        二、助力国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第四节 公众对文化共享工程数字文化资源的偏好分析
        一、以“心声·音频馆”为例
        二、以“上图讲座”为例
第六章 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战略设计
    第一节 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
        一、从文献梳理中发现问题
        二、从建设过程与效果中分析问题
        三、从访谈资料中挖掘问题
        四、影响因素的确定
    第二节 国外相似项目介绍及分析
        一、美国:“美国记忆”(American Memory)
        二、韩国:“信息网络村”(Information Network Village,INVIL)
        三、南非:“数字之门”(Digital Doorway)
        四、印度:“墙上之窗——学习站”(HiWEL-Learning Stations)
        五、日本:“无处不在网络计划”(U-Japan)
        六、英国:“文化在线”(Culture on Line)
    第三节 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顶层设计
        一、设计导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
        二、设计主题:突出“标准、规范、反馈、社会化”
        三、资源设计:标准统一
        四、制度设计:系统全面
        五、技术设计:拓展利用
        六、服务设计:进村入户到人
    第四节 文化共享工程未来发展实践指导
        一、指导原则:依据顶层设计与相关建设规划
        二、以技术支撑平台为基础,构建层级分布式互联网网站群
        三、以“服务年”为契机,实现数字文化活动的品牌化建设
        四、以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建设为重点,完善资源基础库
        五、以人才建设为中心,推动全民信息素养教育与工作队伍培训
    第五节 构建文化共享工程效果评估指标体系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不足
    第三节 研究展望
附录A 文化共享工程建设问题汇总——96篇研究文献梳理
附录B 国家数字文化网——专题资源库
附录C 心声·音频馆资源
附录D 上海图书馆讲座回顾(2002年-2013年)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政治角色视角下的全国人大代表政治行为研究 ——以笔者的亲身经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的缘起和选题的意义
        1. 笔者本人的履职与学习经历是引发本项研究的直接原因
        2. 本项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3. 本项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 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研究
        2. 对人民代表大会运行机制的研究
        3. 对人民代表大会与执政党关系的研究
        4. 对人大代表的研究
        5. 对国外议会和议员的研究
    三、研究目的、分析工具与研究思路
        1. 研究目的
        2. 分析工具和主要概念
        3. 研究思路
    四、主要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
    六、篇章结构
    七、研究个案的相关基本情况
第一章 角色期望:全国人大代表角色扮演的“剧本”和动力
    一、制度性期望
        1. 全国人大会议期间的制度性期望
        2.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的制度性期望
        3、全国人大代表履职旳制度性保障
    二、道德性期望
        1. 全国人大代表应当是广大人民群众的代言人
        2. 全国人大代表应当是广大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维护者
        3. 全国人大代表应当有丰富的法律知识
        4. 全国人大代表应当认真履行代表职责
        5. 全国人大代表应当正确处理党的意志和人民群众的要求之间的关系
        6. 全国人大代表应当有为民请命的精神
    三、自我期望
    四、角色领悟
    五、全国人大代表角色期望的特点
        1. 制度性社会期望的法律规范性特点不突出
        2. 制度性社会期望与道德性社会期望之间无明显界限
        3. 各种社会期望之间以及角色自我期望与社会期望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
第二章 推荐、考察与选举:全国人大代表角色的选择与确定
    一、代表候选人名额的确定与分配
    二、代表候选人预备人选的推荐提名过程
    三、代表候选人预备人选的组织考察与初步确定
        1. 考察候选人预备人选的组织机构
        2. 考察内容与过程
        3. 候选人预备人选的初步确定
        4. 后续材料工作
    四、代表候选人预备人选的正式确定
        1. 省委会议讨论
        2. 各党派和人民团体民主协商
    五、正式候选人的确定与投票选举
        1. 正式候选人的确定
        2. 投票选举
    六、当选代表的资格审查与确认
    七、全国人大代表角色产生过程的特点
        1. 代表产生过程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
        2. 组织推荐提名是当选代表的重要前提
        3. 组织推荐和考察过程集中体现了党对代表角色的社会期望
        4. 投票选举是代表当选的决定性环节
        5. 代表候选人个人在选举中难以发挥作用
        6. 代表来源形式上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7. 代表产生过程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特点
第三章 议案、审议与表决:全国人大会议期间的角色扮演
    一、大会前的准备工作
        1. 会议通知
        2. 赴京报到
        3. 建团会议
        4. 预备会议
    二、会议议程和日程安排
        1. 会议议程
        2. 会议日程安排
    三、向大会提交代表议案和建议
        1. 提交代表议案、建议的具体要求
        2. 会议提交议案、建议情况
    四、听取有关国家机关工作报告和各项议案的说明
        1. 第一次全体会议
        2. 第二次全体会议
        3. 第三次全体会议
        4. 第四次全体会议
    五、审议各项议案和工作报告
        1. 3月5日下午,代表团第一次全体会议
        2. 3月6日,代表小组第一次会议
        3. 3月7日上午,代表团第二次全体会议
        4. 3月7日下午,代表小组第二次会议
        5. 3月8日下午,代表小组第三次会议
        6. 3月9日上午,代表小组第四次会议
        7. 3月10日上午,代表小组第五次会议
        8. 3月10日下午,代表团第三次全体会议
        9. 3月11日上午,代表小组第六次会议
        10. 3月12日上午,代表小组第七次会议
        11. 3月12日下午,代表团第四次全体会议
        12. 3月13日上午,代表小组第八次会议
        13. 3月13日下午,代表小组第九次会议
    六、会议简报交流
        1. 印发简报的目的
        2. 简报的特点
    七、对工作报告决议案和其他议案决议进行表决
        1. 大会表决办法
        2. 大会议程和表决程序
    八、选举和决定中央国家机关领导人员及其他组成人员
        1. 选举、决定和表决办法
        2. 会议期间代表对人选的酝酿过程
        3. 投票选举和表决
    九、大会期间代表角色行为模式的特点
        1. 规范性一致是代表角色行为模式的基本取向
        2. 审议过程客观上成为代表行为实现规范性一致的重要准备
        3. 角色冲突是代表角色扮演过程中的伴随现象
        4. 代表在会议期间存在较严重的角色超载现象
        5. 角色扮演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角色错位现象
        6. 代表角色行为具有重要的象征性功能
        7. 提交议案和建议成为代表个体发挥作用的重要方面
第四章 视察、执法检查与专题调研:全国人大闭会期间的角色扮演
    一、代表视察
        1. 会前集中视察
        2. 专题性集中视察
    二、执法检查
        1. 参加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的执法检查
        2. 参加地方人大常委会组织的执法检查
    三、专题调研
        1. 省人大常委会组织的专题调研
        2. 市人大常委会组织的专题调研
    四、参加代表小组活动
        1. 驻泰全国人大代表小组成立情况
        2. 驻泰全国人大代表小组活动
    五、列席有关会议
        1. 列席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
        2. 列席省人民代表大会会议
    六、联系人民群众
        1. 接受群众来信来访
        2. 通过走访联系群众
        3. 通过新闻媒体及互联网征集群众意见和建议
        4. 向有关专业人士请教
        5. 应有关部门邀请担任社会监督员
    七、闭会期间代表角色行为模式的特点
        1. 代表角色行为规范性一致程度明显降低
        2. 代表角色冲突广泛存在
        3. 代表角色超载现象更为严重
        4. 代表角色错位现象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5. 代表角色行为的象征性功能淡化,制度性功能显现
        6. 代表角色行为获得了较大的自主性空间
第五章 培训、研讨与经验交流:全国人大代表角色的再社会化
    一、专题培训
        1. 2008年第八期全国人大代表履职培训班
        2. 2009年第一期全国人大代表法律学习班
        3、2010年学习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代表培训班
        4. 2011年第三期全国人大代表学习班
        5. 2012年第一期全国人大代表学习班
    二、履职经验交流与专题研讨
        1. 履职经验交流
        2、履职专题研讨
    三、代表再社会化的其他途径
        1. 有关部门寄送的履职所需资料
        2. 地方人大常委会及其他相关部门为代表订阅的其他资料
        3. 代表专用电子信箱
    四、代表角色再社会化的特点
        1. 代表再社会化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主体特点
        2. 代表再社会化内容方面的特点
        3. 代表再社会化过程中接受培训的代表构成方面的特点
        4. 代表再社会化时间安排方面的特点
        5. 代表再社会化的作用方面的特点
结论与讨论
    一、本项研究的主要结论
        1. 角色期望决定着代表角色的选择及其行为特点
        2. 代表角色的产生过程体现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功能和特性
        3. 代表角色行为模式反映了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特点
        4. 代表角色行为模式是现行政治体系稳定运行的基础
        5. 代表角色扮演过程中遭遇的困境反映了现行制度的某些欠缺
        6. 代表角色再社会化有利于提高代表的政治觉悟和履职能力
    二、进一步的讨论:如何更好地发挥全国人大代表的作用?
        1. 更加突出代表角色制度性社会期望的法律规范性特点
        2. 进一步完善代表选举程序
        3. 实现代表角色与相关角色的有效分离
        4. 完善人大会议制度
        5. 加强和改进代表议案建议办理工作,调动代表履职积极性
        6. 创新代表角色再社会化的实现形式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6)上海电力燃料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独创性声明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公司发展战略制定的紧迫性
    第一节 公司概括
    第二节 制定发展战略的紧迫性
第三章 论文研究运用的相关理论
    第一节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
        一、企业战略的含义
        二、企业战略的层次
    第二节 企业成长战略理论
        一、企业成长战略的概念和类型
        二、纵向一体化理论
    第三节 企业战略分析理论和框架
        一、SWOT分析法
        二、企业环境分析要素框架
    第四节 企业文化与战略的关系
第四章 公司发展战略制定的外部环境分析
    第一节 宏观环境分析
        一、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二、经济环境分析
        三、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第二节 行业环境分析
        一、煤炭行业
        二、铁路
        三、航运
        四、港口
        五、电力行业
第五章 公司发展战略制定的内部环境分析
    第一节 内部治理和安全管理体系分析
    第二节 组织结构分析
    第三节 内部资源分析
        一、无形资产
        二、信息系统
        三、人力资源
        四、船舶状况分析
    第四节 企业文化分析
第六章 公司发展战略选择
    第一节 公司的SWOT分析
    第二节 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
    第三节 公司发展战略的目标
第七章 公司发展战略实施对策
    第一节 打造上海电力燃料有限公司的品牌形象
    第二节 坚持纵向一体化,积极发展航运
    第三节 加强信息化建设,对电力燃料进行供应链管理
        一、加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二、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和措施
        三、与煤炭企业建设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实现电力燃料供应链管理
    第四节 优化公司组织结构
    第五节 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开发人力资源
    第六节 大力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第八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7)煤炭产业组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一、 世界能源市场的发展趋势
        二、 中国能源结构的基本特征
        三、 煤炭产业组织的现实环境
    第二节 理论研究的前提条件
        一、 计划经济时期不具备研究的前提
        二、 市场化以后逐步具备研究的前提
        三、 中国煤炭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起点与考查时段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总体框架
        一、 实证资料与数据的选取
        二、 参照系与研究对象的确定
        三、 基础科学研究方法的结合
        四、 煤炭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总体框架
    第四节 创新点
        一、 论文选题
        二、 理论体系
        三、 研究领域
        四、 产业发展
        五、 资料建档
第二章 理论概述与美国的经验
    第一节 理论概述
        一、 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二、 相关理论及其研究概况
        三、 SCP分析框架的发展与修正
    第二节 美国的经验
        一、 工业进步带动煤炭产量快速增长
        二、 竞争促进煤炭产业的生存与发展
        三、 政府管制规范煤炭企业的行为
        四、 生产规模大型化与煤矿数量的变化
        五、 煤炭公司结构类型的变化
        六、 煤炭市场价格及其影响因素
第三章 煤炭市场集中度与市场结构
    第一节 中国煤炭产业的发展概况
        一、 国家鼓励煤炭产业超常增长
        二、 国家强制性压减煤炭产量
    第二节 美国煤炭市场集中度及其影响因素
        一、 供求变化较大时煤炭产量是主要因素
        二、 供求平衡后企业行为上升为决定因素
    第三节 中国煤炭市场结构与动力机制
        一、 经济转型时期政府依然是推动市场结构变化的根本动力
        二、 政府与市场合力推动强势企业扩张并牵引市场结构升级
第四章 中国煤炭产业组织的竞争
    第一节 市场化改革与市场主体的形成
        一、 市场化初期的基本认识和做法
        二、 企业逐步成为市场交易的主体
    第二节 销售定价行为
        一、 集中管理要求煤炭企业执行全国统一调拨价格
        二、 价格放开保证了企业销售定价的市场化取向
        三、 多级销售体制促生煤炭企业的市场竞争动机
        四、 多级法人制导致煤炭企业竞争行为的内耗
        五、 集约化销售提升煤炭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六、 集约化销售体制的管理模式和基本框架
    第三节 公司化改制行为
        一、 工厂模式将煤炭企业作为政府直接控制的基层组织
        二、 非公司制模式为煤炭企业的市场化奠定了现实基础
        三、 公司化改制为煤炭企业的市场行为提供了组织保障
        四、 公司化改制使煤炭企业的市场行为具备了基本条件
        五、 煤炭企业公司化改制的行为与绩效
        六、 煤炭企业公司治理结构失效的深层次原因
    案例一: 上海煤炭交易所的设立
第五章 中国煤炭产业组织的协调
    第一节 协调的刚性与柔性
        一、 企业集团的刚性协调行为
        二、 行业协会的柔性协调行为
    第二节 行业协会
        一、 市场压力促生煤炭产业内部协调行为
        二、 柔性协调行为的制度缺陷与有限作用
        三、 制约企业柔性协调行为的关键因素
    第三节 企业集团
        一、 煤炭企业集团化的历史经验和借鉴意义
        二、 煤炭企业集团化的实践内容与现实作用
        三、 组建煤炭企业集团的可选模式
        四、 选择煤炭企业集团模式的基本原则
        五、 实施煤炭产业集团化发展的操作步骤
        六、 煤炭企业集团化进程的主要矛盾
    案例二: 中煤集团的发展
第六章 中国煤炭产业组织的绩效
    第一节 市场竞争状态
        一、 中国煤炭产业依然处于初级竞争阶段
        二、 分散竞争导致中国煤炭市场结构进化艰难
    第二节 改制重组进程
        一、 管理体制是根本性的制约因素
        二、 地方利益是现实中的主要障碍
        三、 市场压力和政府推力依然不足
        四、 改制重组模式选择的不确定性
    第三节 能源产业链接续
        一、 单一煤炭产业的发展潜力极其有限
        二、 大能源产业的重组融合尚需时日
        三、 延伸煤炭产业链的国际经验
第七章 中国煤炭产业的发展
    第一节 政府管制
        一、 政府管制的理论涵义
        二、 机构改革规范行政权体系
        三、 煤炭产业政府管制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国有资产管理组织与煤炭资产经营主体
        一、 国有资产管理组织初级模式下的行政性煤炭总公司
        二、 国有资产管理组织中级模式下的煤炭授权经营公司
        三、 国有资产管理组织高级模式下的过渡性大型煤炭公司
        四、 国有资产管理组织目标模式下的主导型煤炭企业集团
第八章 结束语
    第一节 对策与建议
        一、 建立适度集中的寡头主导型煤炭市场结构
        二、 发挥比较优势吸收外国资本和优势企业加盟
        三、 实行资源有偿开采增加煤炭产业发展资金
    第二节 结论
        一、 现实与理论
        二、 美国的经验
        三、 中国的实践
参考文献
后记

四、法人治理结构失衡现象是如何避免的——北京大唐发电股份有限公司的几点做法(论文参考文献)

  • [1]IMCI集团发展战略研究[D]. 陈成. 内蒙古大学, 2019(09)
  • [2]三峡库区社会基础设施协同规划理论与方法[D]. 周琎. 重庆大学, 2018(04)
  • [3]华能海南发电公司的营销策略研究[D]. 李晨俪. 海南大学, 2015(09)
  • [4]“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研究[D]. 苏超. 南开大学, 2014(07)
  • [5]政治角色视角下的全国人大代表政治行为研究 ——以笔者的亲身经历为例[D]. 王元成. 华中师范大学, 2013(12)
  • [6]上海电力燃料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唐礼宏. 上海海事大学, 2006(03)
  • [7]煤炭产业组织研究[D]. 潘克西. 复旦大学, 2003(02)
  • [8]法人治理结构失衡现象是如何避免的——北京大唐发电股份有限公司的几点做法[J]. 北京大唐发电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工作部秘书处. 中国电力企业管理, 2001(01)

标签:;  ;  ;  ;  ;  

如何避免公司治理结构失衡——北京大唐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的若干实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