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延长龙眼市场供应期的途径(论文文献综述)
陈学森,伊华林,王楠,张敏,姜生辉,徐娟,毛志泉,张宗营,王志刚,姜召涛,徐月华,李建明[1](2022)在《芽变选种推动世界苹果和柑橘产业优质高效发展案例解读》文中研究说明综述了植物表观遗传和果树芽变选种研究进展,深度解析芽变选种推动世界苹果和柑橘产业优质高效发展的经典案例,主要结果概述如下:(1)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等引起的表观遗传,广泛参与了植物各种生长发育过程及逆境胁迫响应;(2)果树芽变选种是优中选优,具有高效性、重演性、稳定性、多样性、多效性、表观遗传特性和实效性等6个特点,目前已选出苹果和柑橘等果树芽变品种600余个;(3)针对‘富士’和‘元帅’苹果及脐橙和温州蜜柑两类果树4个品种存在的问题,采用持续多代芽变选种技术,育成了系列新品种,形成了庞大的品种群,成为产业主栽品种,推动了产业的优质高效发展。因此,将来应加强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进一步加强果树芽变机理研究,推进育种技术创新。二是进一步提升果树芽变选种创新性及其推动果树产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采用孟德尔遗传与表观遗传、常规技术与分子技术及杂交育种和芽变选种有机结合的技术路线,加大果树芽变选种及杂交新品种优系选育研究力度,为果树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品种支持。
孙扬扬[2](2020)在《基于膜脂代谢的常温贮藏南果梨果心褐变机理及调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南果梨是辽宁省的特产水果之一,主要产地为鞍山、海城等地。南果梨通常在9月上、中旬进行采收,采收后可在常温下贮藏半个月左右。在贮藏期间,随着果实的后熟衰老,果心极易发生褐变,严重影响南果梨的商品价值。因此,研究常温下南果梨果心褐变的发生规律及其机理,对于探索褐变调控技术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首先对采收后的南果梨在常温自然后熟过程中果实不同部位褐变的发生情况及相关的生理生化指标变化进行分析。进一步从膜脂代谢角度,采用PLD抑制剂正丁醇处理来抑制PLD活性,通过分析PLD抑制剂处理及未经处理果实果心褐变发生情况、膜脂组分及其含量、以及膜脂代谢关键酶活性及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变化,验证膜脂代谢对常温下南果梨果心褐变的影响。基于上述研究,探索1-MCP处理对南果梨采后果心褐变的调控作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采收以后在常温条件下,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南果梨果实的硬度逐渐下降,而可溶性固形物逐渐升高。11d时果心开始出现褐变,随着贮藏期的延长,果心褐变加重,第15d时果肉出现轻微褐变,在此期间果皮未出现褐变症状。对果实不同部位褐变相关指标分析结果表明,总酚含量和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活性果心最高,果皮次之,果肉最低;果心组织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也显着高于果皮和果肉,表明果心是常温下南果梨果实褐变的主要部位,而且与该组织的生理代谢异常有关。采用正丁醇作为PLD抑制剂进行处理,结果表明,果心组织PLD和LOX的活性及相关基因表达水平显着降低,膜脂组分含量变化减缓,亚油酸和亚麻酸两种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的下降得到缓解,减少了不饱和脂肪酸油酸以及饱和脂肪酸硬脂酸和棕榈酸相对含量的积累。此外,该处理还抑制了果心组织细胞膜透性的增加和MDA含量的积累。透射电镜下观察对照果实的果心组织在常温贮藏过程中细胞结构逐渐瓦解,而处理果实细胞结构保存完好。同时,该处理南果梨果心褐变发生时间明显延晚,褐变率和褐变指数也明显降低。通过PLD抑制剂处理证明了常温下南果梨果心褐变与膜脂代谢密切相关,因此抑制膜脂降解,维持膜脂组分、膜系统结构与功能稳定性对于缓解果心褐变的发生至关重要。1-MCP处理后南果梨的后熟进程明显延缓,果心褐变延晚30d出现,褐变率和褐变指数的上升数量也明显降低。与对照不同,处理组果实的MDA含量持续维在持低水平,相对电导率上升速率明显延缓。贮藏15d时,处理组果实膜脂总含量、MGDG含量、以及PA、PC、PE、PI、PS、LPC和LPG含量均显着高于对照,亚麻酸和亚油酸相对含量也高于对照。PLD和LOX活性高峰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明显,但是高峰出现的时间大幅度延晚,处理与对照果实在贮藏后期PuPLDα4表达水平均大幅度上调,但是,处理果实PuPLDα4上调表达时间明显延晚,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PuLOX表达水平高峰出现的时间明显延晚,峰值显着降低。第15d时,对照果实果心组织细胞结构近乎瓦解,而处理果实的细胞结构依然完好。综上所述,1-MCP处理有效延缓了果实的后熟衰老、维持了果心组织膜脂组分与膜系统稳定性,从而延缓了常温下南果梨果心褐变的发生。
孙华军[3](2020)在《转录因子PuMYB21/54协同调控膜脂代谢关键基因PuPLDβ1介导冷藏南果梨果皮褐变的分子机制》文中指出南果梨为秋子梨(Pyrus ussuriensis Maxim.)系的优良梨果、辽宁省的特产水果之一,采收以后适度后熟的南果梨果肉细腻、酸甜适口、汁液丰富、香气浓郁,深受消费者青睐。南果梨通常在9月上中旬采收,采收期集中而且正值高温,在常温下放置半月左右果实即开始进入衰老期,果心出现褐变症状,严重时果肉也发生褐变,果肉过软,失去食用价值。因此,生产上普遍采用冷藏方式来延长南果梨的贮藏期和市场供应期。然而,实践中发现,冷藏虽能有效延缓南果梨的后熟衰老进程,使其贮藏期延长至六个月,但经过长期冷藏的南果梨转入常温货架以后,果皮很容易发生褐变,甚至在果实尚未后熟软化果皮即表现出褐变症状,严重影响了冷藏南果梨的商品品质和商品价值。因此,研究冷藏南果梨果皮褐变的发生机理,探索相应的调控技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首先分析了不同冷藏期南果梨常温货架期果皮褐变发生情况与膜脂代谢的关系,结合转录组测序结果,找到膜脂代谢关键基因,分析其启动子序列顺式作用元件,通过酵母单杂交和凝胶阻滞(EMSA)试验筛选结合关键基因的转录因子,利用GUS活性、双荧光素酶、酵母双杂交、双分子荧光互补试验及南果梨瞬时表达等分子生物学技术手段研究转录因子对关键基因的调控模式。并基于上述机理研究结果,探索了缓解冷藏南果梨果皮褐变的相应调控技术。为解决冷藏南果梨的品质劣变问题,推动南果梨产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冷藏60 d(短期冷藏)和120 d(长期冷藏)的南果梨出库后在常温货架期间果实的表观、细胞结构、膜脂组分和膜脂代谢相关酶活性等变化有所不同。短期冷藏的果实整个货架期均未出现褐变现象,而长期冷藏的果实在货架第3d果皮出现轻微褐变症状,随着货架期的延长而逐渐加重;与短期冷藏果实相比,长期冷藏的果实细胞结构完整性明显受损,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MDA)含量显着升高,膜脂含量显着降低,其中磷脂酰胆碱(PC)、磷脂酸(PA)、磷脂酰乙醇胺(PE)、溶血磷脂酰胆碱(LPC)、单半乳糖甘油二酯(MGDG)和双半乳糖甘油二酯(DGDG)对长期低温胁迫响应显着;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升高,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降低,脂肪酸不饱和度和指数显着下降;磷脂酶D(PLD)、脂肪酶和脂氧合酶(LOX)活性和相关基因表达量明显上调,其中PuPLDβ1表达量显着升高。表明长期低温胁迫诱导了南果梨果皮组织膜脂的降解,改变了膜脂组分与细胞膜结构的完整性,从而导致果皮组织发生酶促褐变,其中PuPLDβ1应答长期低温胁迫更为明显,是促进冷藏南果梨膜脂降解、诱导果皮褐变的关键基因。克隆南果梨PuPLDβ1启动子序列,发现其启动子序列上存在多个与非生物胁迫和激素应答相关元件,也存在多个转录因子结合位点,通过酵母单杂交筛选出两个能结合PuPLDβ1启动子的MYB转录因子,PuMYB21和PuMYB54;EMSA试验发现PuMYB21和PuMYB54能特异性结合PuPLDβ1启动子中的TAACTG位点;GUS和双荧光素酶试验发现PuMYB21和PuMYB54均能激活PuPLDβ1启动子下游报告基因转录,并且当二者共同存在时激活能力更强;在南果梨果实和愈伤中过表达PuMYB21和PuMYB54后PuPLDβ1转录水平提高,干扰PuMYB21和PuMYB54表达后PuPLDβ1转录水平降低;酵母双杂交、GST-pull down和双分子荧光互补等试验结果表明PuMYB21和PuMYB54存在互作;RT-qPCR结果显示长期低温胁迫诱导了PuMYB21和PuMYB54上调表达;氨基酸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树分析发现PuMYB21和PuMYB54均属于R2R3型MYB转录因子,并且PuMYB21与白梨PbrMYB21亲缘关系较近,PuMYB54与苹果MdMYB54亲缘关系较近;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二者均定位于细胞核。上述结果证实PuMYB21和PuMYB54通过靶向结合PuPLDβ1启动子上的TAACTG元件正调控PuPLDβ1的转录从而参与长期低温胁迫南果梨的膜脂降解。基于冷藏南果梨果皮褐变的转录调控机理,进一步探讨了褪黑素(MT)处理对冷藏南果梨果皮褐变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MT处理后冷藏120 d的南果梨果实褐变发生的时间延晚3 d出现,而且褐变率和褐变指数均显着低于对照果实。处理的果实果皮组织细胞结构完好,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明显降低,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脂肪酸不饱和度、脂质分子PC和PE相对含量显着提高,PLD、脂肪酶和LOX活性以及PuMYB21、PuMYB54和PuPLDβ1基因转录水平显着下调,抗氧化酶SOD、CAT和APX活性和相关基因PuSOD1、PuCAT和PuAPX6相对表达量显着提高。表明MT处理可能通过降低转录因子PuMYB21和PuMYB54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抑制PuPLDβ1的转录,同时激活抗氧化系统关键酶活性,一定程度抑制果皮组织中膜脂降解和脂质过氧化,有效缓解南果梨的果皮褐变。
曹玥华[4](2019)在《‘夏黑’葡萄早熟芽变株系‘天工墨玉’的生物学特性与分子辅助鉴定》文中研究表明‘夏黑’原产于日本,是以巨峰为母本,无核白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一个三倍体早熟无核葡萄品种,其果实品质优、无核、丰产性好,商品性佳、口感好,种植范围较为广泛,在全国大部分葡萄产区都有种植。2008年在金华市寨春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发现‘夏黑’早熟芽变株系,芽变株系葡萄穗形美、果粒着色早,成熟时间比‘夏黑’提早7-10天,成熟度高,果实着色均匀呈蓝黑色,品质优良,有更高的商品价值和市场竞争力,具有更大的推广价值。本试验以‘夏黑’芽变株系(‘天工墨玉’)为材料,与‘夏黑’葡萄进行生物学特性比较、分子辅助鉴定以及探究其果实发育和品质的形成规律,并应用高通量RNA-seq技术鉴定‘天工墨玉’与‘夏黑’在转录组水平的差异,为葡萄新品种认定及育种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植物学性状与生物学性状比较(1)植物学性状方面,‘天工墨玉’与‘夏黑’葡萄区别表现在嫩梢叶片颜色、幼嫩叶片绒毛上,‘天工墨玉’的嫩梢叶淡红褐色(五叶期,‘夏黑’红褐色),幼叶背部绒毛疏(‘夏黑’中等密)。(2)果实经济性状方面,同一时期‘天工墨玉’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高于‘夏黑’,完全成熟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18%-23%,两个品种完全成熟时果实品质差异不显着。(3)物候期方面,‘天工墨玉’比‘夏黑’葡萄提早7-10天成熟。(4)生长结果习性方面,芽变株系的花芽分化较好,萌芽率和结果枝率略高于‘夏黑’葡萄,差异不显着。(5)抗病性方面,‘天工墨玉’抗酸腐病、灰霉病、霜霉病、枝干溃疡病能力较‘夏黑’强。2.果实发育和品质的形成规律对‘夏黑’早熟芽变和‘夏黑’葡萄不同发育时期的果实测量了相关指标,包括平均单粒质量、平均纵径、平均横径、果皮花色苷、酸类物质、糖类物质、总糖、可滴定酸、果实中的总酚和黄酮类物质的动态变化。从果实生长发育变化规律来看,两者的生长发育和果实品质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也存在差异。‘天工墨玉’的蔗糖、果糖、葡萄糖、总糖在整个发育期含量基本都高于’夏黑’葡萄,升糖速度快;‘天工墨玉’的苹果酸、酒石酸、可滴定酸含量在果实转色后迅速下降且其含酸量大部分都低于‘夏黑’,可滴定酸含量比‘夏黑’提早一周开始下降,降酸速度快;果实中总酚含量呈下降趋势,‘天工墨玉’的降幅要小于‘夏黑’葡萄,发育初期含量低于‘夏黑’,成熟期略高于‘夏黑’;‘天工墨玉’葡萄转色期比‘夏黑’葡萄提早7-10天,同一时期两者果皮花色苷含量差异极显着。3.分子辅助鉴定ISSR分子标记鉴定方面,利用ISSR引物对‘天工墨玉’和‘夏黑’DNA进行扩增,根据多态性筛选出26条ISSR引物及7对引物组合,分析结果表明两个材料扩增出的等位基因带型完全一致,说明‘天工墨玉’与‘夏黑’遗传背景非常相近。SSR分子标记鉴定方面,在19条染色体上筛选出了40对稳定性好且多态性较好的SSR引物,结果表明,引物E10扩增的条带不一致,表明二者存在差异条带,说明二者在基因组DNA水平存在差异。4.RNA-seq鉴定应用高通量测序RNA-seq技术对‘天工墨玉’与‘夏黑’果实5个发育期(花后2周、4周、5周、8周、10周)的RNA进行转录组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发育期不同,存在一定量的相关差异基因。
李沁芳[5](2017)在《青山龙眼产业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文中研究指明长乐青山龙眼是以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市古槐镇青山村龙眼为代表的特产龙眼。龙眼产区主要集中在长乐古槐、鹤上和江田丘陵山地。90年代以后,长乐大面积发展龙眼种植,龙眼成为长乐最主要的果树种类,占全市果树栽培总面积的55%以上,而青山龙眼又是当地龙眼中突出的品种,果实颗粒大,单产高,经济价值高。这些优势,使得青山龙眼在众多龙眼中迅速脱颖而出,成为长乐的果中珍品。同时,青山龙眼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自宋代起就成为“贡果”而闻名全国。近几年,青山龙眼已经荣获国家农业部原产地“地理标志”产品和获得“绿标”农产品认证。本文在分析了国内外以及福建省龙眼种植产业发展概况的基础上,对青山龙眼发展现状、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发展对策与建议,以期推进对促进青山龙眼产业升级发展。1.青山龙眼产业概况。青山龙眼的种植地理环境优异,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主要栽种品种多。近年来龙眼种植面积趋于稳定,种植设施与经营管理水平仍以传统方式为主,采后处理方式原始。2.青山龙眼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①青山龙眼品种退化,大小年现象严重,产量不稳定。②果品冷藏保鲜技术以及产品深加工技术落后,导致果品损耗巨大,果品销售不畅。③龙眼文化、品牌建设的意识整体缺失,导致青山龙眼品牌始终处于不温不火状态。3.主要对策及建议。①建议采取高接换种技术优化种质,实现产业结构调整,获得良好收益。②运用规范的园艺栽培技术防止龙眼大小年结果,实现丰产稳产,以扩大市场覆盖范围。③学习先进的冷藏保鲜技术,龙眼鲜果从采前到销售的整个过程都要注重采取保鲜措施,以延长鲜果供应期。④提升果品的深加工处理技术,发展品种多样的龙眼深加工产品,扩大市场占有率。⑤实施品牌营销策略,要联合当地政府,整合各方资源;提高果农素质,保障果品质量;销售渠道与时俱进,开展网络营销;精美产品外包装,强化品牌效应;挖掘品牌文化,发展特色乡村旅游线路,创办具有长乐风土人情的龙眼文化贡果节。在论文的最后,对青山龙眼产业链的整体现状进行了回顾总结,并结合品质、产销、加工、品牌文化等方面,对青山龙眼产业的发展形势进行了展望。
张宇翔[6](2016)在《推进惠州荔枝龙眼产业快速发展的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荔枝龙眼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有着重要的食用和药用价值,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市场对荔枝龙眼的需求将会随之增加,而由于受到物种生长特性的局限,荔枝龙眼目前尚不能全球化、全周期种植,国际荔枝龙眼市场一度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许多荔枝龙眼生产国都对荔枝龙眼的生产经营和技术研究进行了大量深入的探索研究。本文在国内外荔枝龙眼生产经营和技术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探讨广东省惠州市荔枝龙眼产业的发展,首先分析了惠州荔枝龙眼产业发展的现状,在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下,充分利用惠州荔枝龙眼产业的现有资源优势结合惠州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对惠州荔枝龙眼产业现代化园区的规划布局提出建设性意见,客观分析了目前惠州荔枝龙眼产业链条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例如生产相对粗放、科技支撑薄弱、市场营销渠道传统单一、保鲜加工领域基础建设严重不足、品牌运营缺乏战略规划、政策扶持不够以及政府在产业发展中的主导和统筹作用不明显等等,并重点针对政策扶持、科技及资金投入、生产效率、市场流通、保鲜加工以及品牌建设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祈清除影响产业发展的制约性因素,进一步提高惠州荔枝龙眼产业的综合效益,推动惠州地方经济的发展,同时对我国农村经济结构研究也将提供有力参考。
陈水渐,姚兆奇,万忠,刘成明,熊瑞权[7](2016)在《2015年广东龙眼产业发展形势与对策建议》文中研究表明从广东龙眼的种植面积、产量、区域分布、品种结构、产品市场供应、产业化经营和科技发展等方面介绍了2015年广东省龙眼产业的发展现状,针对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了广东龙眼产业存在的问题,根据现存的问题最后提出了优化品种结构与产业结构、加强产业基础体系、加强品种区域化与生产组织化等相应对策与措施。
郑南曙[8](2015)在《龙眼果实采后保鲜研究进展》文中认为本文针对我国龙眼产业发展现状,调研当今有关龙眼保鲜果实特征特性、采后生理、应用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加以综合评述。
张承瑶,薛进军,侯延杰,徐炯志,龚弘娟,方中斌,吕鸣群[9](2015)在《龙眼嫁接更新品种模式研究初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3种不同的嫁接方式(T1.大枝锯口嫁接;T2.短截后嫁接;T3.重回缩后在新梢上嫁接),将‘石硖’龙眼品种更新为晚熟、果大的‘良庆1号’品种,并探索嫁接成活率高、新品种产量恢复快的嫁接模式。结果表明:接口粗度(直径)0.51.5 cm(T2)的‘良庆1号’嫁接在‘石硖’龙眼12年生枝上,接穗数量多、成活率高、成活接穗数显着高于T1和T3处理。T1、T2、T3的单株平均成活率依次为27.27%、63.10%、72.73%,单株平均成活接穗数分别为3、45、8个,2012年9月份于嫁接当天测量3个处理的冠径,依次为165.7、358.3、154.3 cm,树高依次为138.7、206.7、163.0 cm,3个月后的冠径依次为181.3、370、168.3 cm,树高依次为169.7、223.3、173.3 cm;2013年春季测定不同处理平均单株花穗数依次为0、40、2个;三个处理的根系垂直分布主要集中在060 cm,T2的根数显着高于T1和T3,在距离树干50 cm处土壤深度为060 cm范围内的根数依次为37、72、18条,T2的根系水平分布比T1和T3广,主要集中在距离树干0100 cm的范围内;T2的光化学猝灭系数最高,光合活性强,且显着高于T1。以上结果说明T2的综合效果显着优于T1和T3。
张承瑶[10](2014)在《龙眼、荔枝嫁接更新品种模式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果树多为多年生植物,其更新品种比较多的方式是通过嫁接。目前龙眼(Dimocarpus longan Lour.)、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嫁接换种至少需要3-4年才有产量,影响果农嫁接更新品种的积极性。针对龙眼、荔枝嫁接换种存在的问题,探索龙眼、荔枝嫁接成活率高,嫁接后新品种产量高、树势恢复快的嫁接新模式,并得出龙眼、荔枝换种后提早结果丰产的嫁接模式,试验结果表明:1、高接在小枝上的处理(T2)的单株平均成活接穗数显着高于重回缩后立即切接的处理(T1)和嫁接在重回缩后新长枝梢上的处理(T3),T2和T3的成活率显着高于T1, T2、T3、T1的单株平均成活接穗数分别为:45个、8个、3个,成活率分别为:63.10%、72.73%、27.27%。砧木接口越粗,接穗越难成活。经过重回缩后T1的接穗徒长,且接穗少,结果母枝少,来年未能进行花芽分化开花结果;T3翌年亦未能结果,且恢复树势需要3年左右时间;龙眼高接在小枝上的T2,树高和冠径基本维持不变,嫁接接穗数多,第一年嫁接,第二年坐果并有产量,按每亩地45株龙眼树计算,亩产达362.25kg。说明嫁接在小枝上的模式可达到提早结果丰收的目的。2、重回缩后立即切接和嫁接在重回缩后新长枝梢上的龙眼叶片全氮和全钾含量偏高,全氮含量低,嫁接一年后两个处理的根系没有高接在小枝上的处理多和广。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有机质渐少,T1、T2、T3在土层深度0-20cm距离树主干50cm时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为:12.44g/kg、13.01g/kg、12.26g/kg,说明高接在小枝上的处理叶片多,落叶较多,有利于土壤中有机质含量的增加。3、嫁接在重回缩后新长枝梢上的处理(t1)的叶面积和SPAD含量较高,枝条易徒长。t1和t2的嫁接成活率分别为:97.92%、94.34%,t2的腹接成活率为100%。嫁接后的树高分别为:118.7cm、218.3cm,冠径分别为:135.3cm、261.4cm。腹接后,荔枝旧品种继续开花坐果,嫁接后第二年能有产量。4、嫁接在重回缩后新长枝梢上的处理(TA)未能结果;不作郁闭树修剪和嫁接的对照(TC)亩产180kg;郁闭树改造后外围坐果内膛切接的处理(TB)亩产为1200kg。荔枝采收后将圆头形树冠修剪为开心形树冠,内膛嫁接外围结果的模式可实现荔枝当年嫁接当年结果,换种不影响产量,应予以推广。
二、延长龙眼市场供应期的途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延长龙眼市场供应期的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1)芽变选种推动世界苹果和柑橘产业优质高效发展案例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1 表观遗传学的产生及植物表观遗传研究进展 |
2 果树芽变机理和芽变选种研究进展 |
2.1 果树芽变鉴定及芽变机理研究进展 |
2.1.1 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变异 |
2.1.2 基因结构的突变 |
2.1.3 表观遗传 |
2.1.3. 1 DNA甲基化 |
2.1.3. 2 反转录转座子的插入 |
2.2 果树芽变选种研究进展 |
2.3 果树芽变及芽变选种的六大特点 |
2.3.1 高效性 |
2.3.2 重演性 |
2.3.3 稳定性 |
2.3.4 多样性和多效性 |
2.3.5 表观遗传特性 |
2.3.6 实效性 |
3 芽变选种和表观遗传促进苹果和柑橘产业发展案例解读 |
3.1‘元帅’和‘富士’苹果品种的芽变选种 |
3.1.1‘元帅’苹果在美国的芽变选种 |
3.1.2‘富士’苹果品种在中国的芽变选种 |
3.2 脐橙和温州蜜柑的芽变选种 |
3.2.1 脐橙的芽变选种 |
3.2.2 温州蜜柑的芽变选种 |
3.3‘元帅’和‘富士’苹果及脐橙和温州蜜柑芽变选种的比较 |
4 展望 |
4.1 进一步加强果树芽变机理研究,推进育种技术创新 |
4.2 杂交育种与芽变选种有机结合是解决果树品种问题的有效途径 |
4.3 细胞工程、分子技术等现代手段将是果树常规育种途径的有益补充 |
(2)基于膜脂代谢的常温贮藏南果梨果心褐变机理及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南果梨概述及采后品质劣变问题 |
1.1.1 南果梨概述 |
1.1.2 南果梨采后品质劣变问题 |
1.2 果实褐变机理研究进展 |
1.2.1 膜脂代谢与果实褐变 |
1.2.2 能量代谢与果实褐变 |
1.2.3 活性氧代谢与果实褐变 |
1.2.4 南果梨果实褐变的研究进展 |
1.3 果实褐变调控技术研究进展 |
1.3.1 物理调控技术 |
1.3.2 化学调控技术 |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与主要内容 |
1.4.1 目的意义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采后常温下南果梨果实褐变规律及相关指标的变化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常温贮藏期间南果梨果实成熟度的变化 |
2.2.2 常温贮藏期间南果梨果实褐变的发生规律 |
2.2.3 果实不同部位总酚含量的变化 |
2.2.4 果实不同部位PPO活性的变化 |
2.2.5 果实不同部位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 |
2.2.6 果实不同部位膜透性的变化 |
2.3 讨论与小结 |
2.3.1 讨论 |
2.3.2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膜脂代谢对常温下南果梨果心褐变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PLD抑制剂处理对果实成熟度的影响 |
3.2.2 PLD抑制剂处理下果心褐变发生情况 |
3.2.3 PLD抑制处理下果心细胞超微结构观察 |
3.2.4 PLD抑制剂处理下果心MDA含量和膜透性的变化 |
3.2.5 PLD抑制剂处理下果心膜脂组分及含量的变化 |
3.2.6 PLD抑制剂处理下果心PLD和 LOX活性的变化 |
3.2.7 PLD抑制剂处理下果心PLD和 LOX基因表达的变化 |
3.3 讨论与小结 |
3.3.1 讨论 |
3.3.2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1-MCP处理对常温下南果梨果心褐变的调控作用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1-MCP处理对常温贮藏期间果实成熟度变化的影响 |
4.2.2 1-MCP处理对常温贮藏期间果心褐变发生的影响 |
4.2.3 1-MCP处理对果心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
4.2.4 1-MCP处理对果心组织MDA含量及膜透性变化的影响 |
4.2.5 1-MCP处理对果心组织膜脂组分及含量的影响 |
4.2.6 1-MCP处理对果心组织PLD和 LOX活性变化的影响 |
4.2.7 1-MCP处理对果心组织PLD和 LOX基因表达量变化的影响 |
4.3 讨论与小结 |
4.3.1 讨论 |
4.3.2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3)转录因子PuMYB21/54协同调控膜脂代谢关键基因PuPLDβ1介导冷藏南果梨果皮褐变的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南果梨采后特性 |
1.1.1 南果梨概况 |
1.1.2 南果梨采后特性及贮藏中存在的问题 |
1.2 果实褐变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果实褐变相关代谢途径 |
1.2.2 果实褐变的调控技术 |
1.2.3 南果梨褐变的研究进展 |
1.3 褪黑素在果蔬采后贮藏中的应用 |
1.3.1 褪黑素简介 |
1.3.2 褪黑素在果蔬采后贮藏中的应用 |
1.4 转录因子简介 |
1.4.1 转录因子家族简介 |
1.4.2 转录因子在逆境胁迫中的作用 |
1.4.3 MYB转录因子研究进展 |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1.5.1 目的意义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冷藏对南果梨膜脂代谢及果皮褐变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不同冷藏期南果梨在常温货架期果皮褐变的发生情况 |
2.2.2 褐变果实果皮细胞的透射电镜观察 |
2.2.3 不同冷藏期南果梨在常温货架期果皮组织细胞膜透性和MDA含量的变化 |
2.2.4 不同冷藏期南果梨在常温货架期果皮组织脂肪酸组分及含量的变化 |
2.2.5 不同冷藏期南果梨在常温货架期果皮组织膜脂组分及含量的变化 |
2.2.6 不同冷藏期南果梨在常温货架期果皮组织膜脂代谢关键酶活性和基因表达的变化 |
2.3 讨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调控冷藏南果梨膜脂代谢关键基因Pu PLDβ1 的关键转录因子PuMYB21/54 筛选及转录调控模式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PuPLDβ1 启动子上顺式作用元件分析 |
3.2.2 与PuPLDβ1 启动子互作的转录因子筛选 |
3.2.3 凝胶阻滞试验验证PuMYB21和PuMYB54 结合PuPLDβ1 启动子 |
3.2.4 GUS报告基因试验确定调控模式 |
3.2.5 双荧光素酶试验分析PuMYB21和PuMYB54对PuPLDβ1 启动子转录活性的调控 |
3.2.6 PuMYB21与PuMYB54 互作 |
3.2.7 PuMYB21和PuMYB54 正调控南果梨果实和愈伤PuPLDβ1 的转录 |
3.2.8 PuMYB21和PuMYB54 的亚细胞定位分析 |
3.2.9 PuMYB21和PuMYB54 的结构域分析 |
3.2.10 PuMYB21和PuMYB54 的系统进化树分析 |
3.3 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褪黑素处理对冷藏南果梨果皮褐变的缓解作用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褪黑素处理对冷藏南果梨果皮褐变的影响 |
4.2.2 褪黑素处理对冷藏南果梨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
4.2.3 褪黑素处理对冷藏南果梨细胞膜透性和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4.2.4 褪黑素处理对冷藏南果梨果皮组织脂肪酸的影响 |
4.2.5 褪黑素处理对冷藏南果梨膜脂组分的影响 |
4.2.6 褪黑素处理对冷藏南果梨PLD活性和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
4.2.7 褪黑素处理对冷藏南果梨LOX活性和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
4.2.8 褪黑素处理对冷藏南果梨脂肪酶活性和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
4.2.9 褪黑素处理对冷藏南果梨抗氧化酶活性和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
4.2.10 褪黑素处理对冷藏南果梨PuMYB21和PuMYB54 表达水平的影响 |
4.3 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5.1 总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4)‘夏黑’葡萄早熟芽变株系‘天工墨玉’的生物学特性与分子辅助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章综述 |
1 葡萄果实营养成分的研究 |
2 研究进展 |
2.1 我国葡萄芽变育种研究进展 |
2.2 葡萄鉴定方法研究进展 |
2.2.1 形态学鉴定 |
2.2.2 孢粉学鉴定 |
2.2.3 同工酶鉴定 |
2.2.4 分子标记鉴定法 |
2.3 葡萄芽变机制的研究 |
2.3.1 果皮和果实颜色的变异 |
2.3.2 成熟期变异 |
2.3.3 果型变异 |
2.4 RNA-seq技术 |
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植物学性状与生物学性状比较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点 |
1.2 试验材料 |
1.3 方法 |
1.3.1 植物学性状的观察 |
1.3.2 果实经济性状的测定 |
1.3.3 物候期的调查 |
1.3.4 生长结果习性调查 |
1.3.5 抗病性调查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天工墨玉’植物学性状描述 |
2.2 ‘天工墨玉’和‘夏黑’的生物学特征比较 |
2.2.1 物候期比较 |
2.2.2 果实经济性状比较 |
2.2.3 生长结果习性比较 |
2.2.4 抗病性比较 |
3 讨论 |
第三章 ‘天工墨玉’和‘夏黑’葡萄的果实发育期动态变化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果实经济性状测定 |
1.2.2 果实糖与有机酸的测定 |
1.2.3 酚类物质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果实发育期生长发育的变化 |
2.2 果实发育期糖组分的变化 |
2.3 果实发育期有机酸的变化 |
2.4 果实发育期总酚、黄酮类、花色苷含量的变化 |
2.5 果实发育期总糖、可滴定酸、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变化 |
3 讨论 |
3.1 果实生长 |
3.2 果实糖 |
3.3 果实有机酸 |
3.4 果皮花色苷 |
第四章 ‘天工墨玉’与‘夏黑’的分子辅助鉴定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基因组DNA提取 |
1.2.2 PCR扩增与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1.2.3 ISSR引物扩增与琼脂糖凝胶 |
2 结果与分析 |
2.1 ISSR分析 |
2.2 SSR分析 |
3 讨论 |
第五章 ‘天工墨玉’和‘夏黑’果实发育的转录组对比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RNA提取与RNA-seq测序 |
1.3 实时定量PCR |
2 结果与分析 |
2.1 RNA-seq数据评价 |
2.2 差异基因分析 |
2.3 GO功能注释和KEGG分析 |
2.4 实时定量PCR |
3 讨论 |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青山龙眼产业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温度条件 |
1.1.2 水分条件 |
1.1.3 土壤条件 |
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3 国外龙眼 |
1.3.1 泰国龙眼的简介 |
1.3.2 泰国龙眼和国内龙眼的区别 |
1.4 国内龙眼 |
1.4.1 我国龙眼生长环境 |
1.4.2 我国龙眼产区分布 |
1.4.3 我国龙眼知名品种 |
1.5 福建龙眼概况 |
1.5.1 福建种植龙眼的环境 |
1.5.2 福建种植龙眼的地区 |
1.5.3 福建龙眼的种类 |
1.5.4 龙眼产业发展情况 |
2 青山龙眼产业概况 |
2.1 青山龙眼的生长环境 |
2.1.1 土壤地貌情况 |
2.1.2 水文情况 |
2.1.3 气候情况 |
2.2 青山龙眼主要栽种品种 |
2.3 青山龙眼产区分布及特点 |
2.4 青山龙眼栽培面积和产量 |
2.5 青山龙眼的生产现状 |
2.5.1 果园设施 |
2.5.2 生产经营形式 |
2.5.3 果园管理水平 |
2.6 青山龙眼采后处理 |
2.7 青山龙眼的文化 |
3 青山龙眼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3.1 品种退化 |
3.1.1 龙眼品种劣化突变 |
3.1.2 繁殖材料选择性 |
3.1.3 病毒感染 |
3.1.4 果农思想封闭 |
3.2 存在大小年结果现象 |
3.2.1 品种间的差异 |
3.2.2 树体营养失调 |
3.2.3 不良的气候条件 |
3.2.4 不良的栽培技术 |
3.3 贮藏保鲜面临的问题 |
3.3.1 果实腐败原因 |
3.3.2 储藏保鲜面临的问题 |
3.4 产品缺乏深加工 |
3.4.1 加工工艺和技术落后,装备技术开发严重不足 |
3.4.2 加工产品质量不保证 |
3.4.3 加工产品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国家质量标准 |
3.4.4 加工产品的外包装性简陋 |
3.4.5 加工精细产品少,综合利用率低 |
3.4.6 加工科研技术工作薄弱 |
3.5 品牌意识还需增强 |
3.5.1 思想僵硬落后 |
3.5.2 规模小且分散 |
3.5.3 生产加工技术落后 |
3.5.4 品牌营销层次低 |
4 发展青山龙眼产业的对策与措施 |
4.1 运用高接换种技术,优化种质 |
4.1.1 高接换种对象 |
4.1.2 良种选择 |
4.1.3 嫁接前管理 |
4.1.4 嫁接时间 |
4.1.5 接穗采集与处理 |
4.1.6 砧木选择 |
4.1.7 选择高接换种的高接部位 |
4.1.8 嫁接方法 |
4.2 防止大小年栽培技术 |
4.2.1 园地选择 |
4.2.2 山坡地的水土保持 |
4.2.3 定植 |
4.2.4 加强土肥水管理 |
4.2.5 适时修剪调控 |
4.2.6 培养良好结果母枝和控制冬梢 |
4.2.7 控制大小年花果量 |
4.2.8 加强病虫害防治 |
4.3 提高采后处理技术 |
4.3.1 采前处理 |
4.3.2 采收处理 |
4.3.3 鲜果保鲜 |
4.4 果品加工先进多样化 |
4.4.1 龙眼加工技术先进化 |
4.4.2 龙眼的加工产品多样化 |
4.5 实施品牌营销策略 |
4.5.1 整合多方资源、塑造龙眼品牌 |
4.5.2 提高果农素质、保障果品质量 |
4.5.3 挖掘品牌文化、发展乡村旅游 |
4.5.4 依靠科学技术、开展网络销售 |
4.5.5 创新精美包装,强化品牌效应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1.1 青山龙眼特色产业发展优势 |
5.1.2 青山龙眼特色产业存在问题 |
5.1.3 青山特色龙眼产业发展建议 |
5.2 展望 |
5.2.1 品种优化,产业结构升级 |
5.2.2 丰产稳产,经济收益稳步提升 |
5.2.3 采后加工精细化,销量提高 |
5.2.4 品牌形象升级,质量文化并重 |
5.2.5 立足网络营销,拓展产品附加值 |
5.2.6 利用地理标志,打造龙眼之乡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推进惠州荔枝龙眼产业快速发展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研究的基本思路 |
1.5 研究方法 |
第2章 农业产业经济理论研究及文献综述 |
2.1 我国现代农业产业化研究 |
2.2 微观农业产业化理论 |
2.3 现代农业产业组织理论与微观农业产业化 |
2.4 产业组织理论为农业产业化研究提供了科学的分析框架 |
2.5 理论研究和文献综述 |
2.5.1 产业组织理论产生的背景 |
2.5.2 20世纪以来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 |
2.5.3 西方主要产业组织理论的观点 |
2.5.4 新产业组织理论 |
2.5.5 中国化的产业组织理论 |
2.5.6 农业产业化理论研究 |
第3章 国内外荔枝龙眼产业发展概况 |
3.1 国外荔枝龙眼分布及栽培现状 |
3.2 国外荔枝龙眼产销概况 |
3.3 我国荔枝龙眼分布及产业现状 |
3.3.1 我国荔枝龙眼主要产区分布情况 |
3.3.2 我国荔枝龙眼产业现状 |
3.3.3 我国荔枝龙眼产业发展特点 |
3.3.4 我国荔枝龙眼产业存在的问题 |
第4章 惠州荔枝龙眼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
4.1 惠州荔枝龙眼产业现状 |
4.1.1 惠州荔枝龙眼产区分布及产能情况 |
4.1.2 惠州荔枝龙眼产业的组织化程度 |
4.1.3 惠州荔枝龙眼供求流通与加工情况 |
4.1.4 惠州荔枝龙眼的营销方式 |
4.1.5 惠州荔枝龙眼产业科技现状 |
4.1.6 惠州荔枝龙眼产业品牌建设情况 |
4.1.7 惠州荔枝龙眼产业优势 |
4.2 惠州荔枝龙眼产业存在的问题 |
4.2.1 产业整体布局有待优化 |
4.2.2 生产效率稳定性较差 |
4.2.3 产销矛盾较为突出 |
4.2.4 科技支撑力度不够 |
4.2.5 生产组织化程度较低 |
4.2.6 现代营销模式推进不力 |
4.2.7 缺乏品牌运营战略意识 |
4.2.8 产业资金支持不足 |
第5章 惠州荔枝龙眼产业发展的对策 |
5.1 立足产业现状,优化种植规划布局 |
5.1.1 惠州荔枝龙眼产业发展思路及目标 |
5.1.2 惠州荔枝龙眼种植区划及布局 |
5.2 提高产业链综合管理水品 |
5.2.1 进一步改良品种,提高生产效率 |
5.2.2 尽快建设完善加工及冷贮物流产业体系 |
5.2.3 充分依靠科技力量,提高生产效能 |
5.2.4 提高产业的规模化经营运作水平 |
5.3 拓展市场营销及发展品牌战略 |
5.3.1 多方位拓展市场,健全营销渠道网络 |
5.3.2 充分发挥品牌资源在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
5.4 统筹好社会综合资源的支持 |
5.4.1 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
5.4.2 落实好税收优惠政策 |
5.4.3 吸引社会资金投入 |
5.4.4 实行土地流转种植补贴 |
5.4.5 强化政府宏观统筹职能 |
第6章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7)2015年广东龙眼产业发展形势与对策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广东龙眼生产基本情况 |
2 广东龙眼品种结构 |
3 广东龙眼产品市场形势 |
3.1 龙眼产品供给情况 |
3.2 2015年广东龙眼产品价格走势 |
4 广东龙眼产业科技发展现状 |
5 广东龙眼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
5.1 优化品种结构与产业结构 |
5.2 加强产业基础体系建设 |
5.3 加强品种区域化、生产组织化 |
5.4 发展机械化、多元化深加工 |
5.5 加强产品流通及市场营销 |
(9)龙眼嫁接更新品种模式研究初报(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
1. 1 材料 |
1. 2 方法 |
2结果与分析 |
2. 1 不同嫁接方式嫁接成活率、穗砧比、花穗数统 的计 |
2. 2 接穗生长长度的调查 |
2. 3 树高和树冠的生长情况 |
2. 4 不同嫁接方式对树体根系影响 |
2. 5 不同处理春梢和夏梢水势状况 |
2. 6 不同处理的叶绿素荧光参数比较 |
3讨论 |
3. 1 不同嫁接模式对龙眼嫁接成活率、接穗生长长度以及树高和冠径的影响 |
3. 2 不同嫁接模式对水势和根部的影响 |
3. 3 不同嫁接模式对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4结论 |
(10)龙眼、荔枝嫁接更新品种模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果树嫁接更新品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
1.2 国内外果树嫁接更新品种的研究进展 |
1.2.1 落叶果树嫁接更新品种的研究进展 |
1.2.2 常绿果树更新品种的研究进展 |
1.2.2.1 龙眼嫁接更新品种的研究进展 |
1.2.2.2. 荔枝嫁接更新品种的研究进展 |
1.3 嫁接前的准备和嫁接时期、方法及后期管理 |
1.3.1 嫁接前的准备 |
1.3.2 嫁接时期 |
1.3.3 嫁接方法 |
1.3.4 嫁接成活后的管理 |
1.3.4.1 适时抹芽与护芽和松绑 |
1.3.4.2 病虫害防治及修剪 |
1.3.4.3 土肥水的管理 |
1.4 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 |
1.5 技术路线图 |
2 材料与方法 |
2.1 龙眼高接更新品种 |
2.1.1 试验材料与设计 |
2.1.2 采样方法 |
2.1.3 测定方法 |
2.1.3.1 嫁接成活率、穗砧比和花穗数的统计 |
2.1.3.2 树高和冠径的测定 |
2.1.3.3 光照强度的测定 |
2.1.3.4 枝梢水势的测定 |
2.1.3.5 叶片营养的测定 |
2.1.3.6 土壤质量及根系分布的测定 |
2.1.3.7 果实品质及产量的测定 |
2.2 荔枝当年嫁接当年结果 |
2.2.1 试验材料与设计 |
2.2.2 测定方法 |
2.2.2.1 嫁接成活率和次年单株花穗数以及次年单株结果母枝百分数的测定 |
2.2.2.2 枝梢长度的测定 |
2.2.2.3 树高和冠径的测定 |
2.2.2.4 光照强度的测定 |
2.2.2.5 叶片指标的测定 |
2.2.2.6 果实产量的统计 |
2.3 数据处理 |
3 数据处理 |
3.1 不同嫁接模式对龙眼树冠、产量及生理的影响 |
3.1.1 对嫁接成活率、穗砧比和花穗数的影响 |
3.1.2 对树高和冠径的影响 |
3.1.3 对光照强度的影响 |
3.1.4 对枝梢水势的影响 |
3.1.5 对叶片营养的影响 |
3.1.5.1 对枝梢生长的影响 |
3.1.5.2 对叶面积的影响 |
3.1.5.3 对SPAD值的影响 |
3.1.5.4 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1.5.5 对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3.1.5.6 对叶片全氮含量的影响 |
3.1.5.7 对叶片全磷含量的影响 |
3.1.5.8 对叶片全钾含量的影响 |
3.1.5.9 对叶片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
3.1.5.9.1 对叶片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3.1.5.9.2 对叶片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3.1.6 对土壤质量及根系分布的影响 |
3.1.6.1 对土壤全氮、全磷、全钾含量的影响 |
3.1.6.2 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
3.1.6.3 对根数、根鲜重的影响 |
3.1.7 对产量的影响 |
3.2 对树冠、产量及生理的影响 |
3.2.1 不同嫁接更新品种模式对荔枝树冠、产量及生理的影响(玉林林科所) |
3.2.1.1 对嫁接成活率和次年单株花穗数以及次年单株结果母枝百分数的影响 |
3.2.1.2 对枝梢长度的影响 |
3.2.1.3 对树高和冠径的影响 |
3.2.1.4 对光照强度的影响 |
3.2.1.5 对叶片叶面积的影响 |
3.2.1.6 对叶片SPAD含量的影响 |
3.2.1.7 对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3.2.2 不同嫁接更新品种模式对荔枝树冠、产量及生理的影响(北流六华村) |
3.2.2.1 对嫁接成活率、枝梢生长长度、次年单株花穗数的影响 |
3.2.2.2 对树高和冠径的影响 |
3.2.2.3 对光照强度的影响 |
3.2.2.4 对叶片叶面积的影响 |
3.2.2.5 对叶片SPAD含量的影响 |
3.2.2.6 对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3.2.2.7 对果实产量的影响 |
4 讨论与结论 |
4.1 不同嫁接更新品种模式对龙眼树冠、产量及生理的影响 |
4.1.1 对嫁接成活率和接穗生长情况的影响 |
4.1.2 对树高和冠径的影响 |
4.1.3 对光照强度的影响 |
4.1.4 对叶片营养的影响 |
4.1.4.1 对叶面积、SPAD含量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4.1.4.2 对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4.1.4.3 对叶片全氮含量的影响 |
4.1.4.4 对叶片全磷含量的影响 |
4.1.4.5 对叶片全钾含量的影响 |
4.1.4.6 对叶片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
4.1.5 对土壤质量及根系分布的影响 |
4.1.5.1 对土壤全氮、全磷、全钾含量的影响 |
4.1.5.2 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
4.1.5.3 对根数、根鲜重的影响 |
4.1.6 对果实品质及产量的影响 |
4.2 不同嫁接更新品种模式对荔枝树冠、产量及生理的影响 |
4.2.1 对树冠、产量及生理的影响(玉林林科所试验) |
4.2.1.1 对嫁接成活率和接穗新梢生长的影响 |
4.2.1.2 对树势和光照强度的影响 |
4.2.1.3 对叶面积、SPAD含量的影响 |
4.2.1.4 对产量的影响 |
4.2.2 不同嫁接更新品种模式对荔枝树冠、产量及生理的影响(北流六华村试验) |
4.2.2.1 对嫁接成活率和接穗生长的影响 |
4.2.2.2 对树势和光照强度的影响 |
4.2.2.3 对叶面积和SPAD含量的影响 |
4.2.2.4 对产量的影响 |
4.3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延长龙眼市场供应期的途径(论文参考文献)
- [1]芽变选种推动世界苹果和柑橘产业优质高效发展案例解读[J]. 陈学森,伊华林,王楠,张敏,姜生辉,徐娟,毛志泉,张宗营,王志刚,姜召涛,徐月华,李建明. 中国农业科学, 2022
- [2]基于膜脂代谢的常温贮藏南果梨果心褐变机理及调控研究[D]. 孙扬扬.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8)
- [3]转录因子PuMYB21/54协同调控膜脂代谢关键基因PuPLDβ1介导冷藏南果梨果皮褐变的分子机制[D]. 孙华军.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8)
- [4]‘夏黑’葡萄早熟芽变株系‘天工墨玉’的生物学特性与分子辅助鉴定[D]. 曹玥华. 浙江师范大学, 2019(02)
- [5]青山龙眼产业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D]. 李沁芳. 福建农林大学, 2017(04)
- [6]推进惠州荔枝龙眼产业快速发展的对策研究[D]. 张宇翔. 湖南农业大学, 2016(09)
- [7]2015年广东龙眼产业发展形势与对策建议[J]. 陈水渐,姚兆奇,万忠,刘成明,熊瑞权. 广东农业科学, 2016(04)
- [8]龙眼果实采后保鲜研究进展[J]. 郑南曙. 东南园艺, 2015(06)
- [9]龙眼嫁接更新品种模式研究初报[J]. 张承瑶,薛进军,侯延杰,徐炯志,龚弘娟,方中斌,吕鸣群. 广西植物, 2015(02)
- [10]龙眼、荔枝嫁接更新品种模式的研究[D]. 张承瑶. 广西大学, 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