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可转债市场发展的思考

对我国可转债市场发展的思考

一、对发展我国可转换债券市场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郭秋雯[1](2020)在《宁波银行发行可转换债券的动因及效果研究》文中指出近几年部分上市公司存在过度融资,资金运用脱离实际,且存在融资只为追逐近期的资金流动,对于资源长期有效配置的形成没有明显的作用现象。监管层针对再融资结构的失衡现象对于股票的发行价格、定价的基准日、再融资周期以及再融资的募资做出了相应的调整,且近两年股票市场的低迷,使得上市公司定向增发融资方式变得相对困难,可转换债券作为融资工具被证券市场的管理层以及投资者重新关注及重视。另外,证监会发布了关于证券的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使得可转债以信用申购为主,待配售确认后直接按实际金额购买。这使得2017年10月后可转换债券迎来了一波高峰。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对系统重要性银行实施了MPA(公关审慎评估体系),银监会对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有了最低限制的要求。对于银行信贷业务规模的扩大,资本充足率也随之下降,为满足审慎评估体系中的资本充足率的最低限制,缓解资本的压力,商业银行结合资产结构、资本留存以及内外部环境选择最优的资本补充计划。2017年中,发行可转换债券的上市银行规模最大的两家分别为光大银行、宁波银行。虽然宁波银行建立并采取了较为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但是对于不可控制的信用风险因素会导致该银行的资产质量以及贷款减值损失。为支持银行的核心业务扩张式的发展,补充宁波银行的核心资本、增强该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宁波银行决定发行可转换债券。本文介绍了可转换债券融资的概念及相关理论及可转换债券的类型及条款,选取宁波银行作为研究对象,以2017年宁波银行发行可转换债券融资为背景,对宁波银行发行可转换债券的行为动因及结果进行分析,分别对发行可转债前后的财务以及市场效应作出分析,贯穿了宁波银行发行可转换债券的前期、中期、后期。首先是对宁波银行发行可转债前的财务及经营状况进行分析,其中分析宁波银行的主要业务分布及资金流动情况;其次是宁行转债发行中的实施过程,其中包括发行条款及该转债的发行特色;最后对发行后该转债对宁波银行的财务影响以及股价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通过研究可转换债券融资方案具体发行的条款设置,在发行可转换债券后分别从市场效应及财务效应进行分析,全面总结宁波银行的可转换债券融资效果,发现上市银行可转换债券融资出现的问题并依次提出对策分析,对银行业有效应对内外部风险具有一定借鉴意义。在这一过程中,本文得出可转债这一融资成本较低,且能直接补充银行核心资本、调节资本结构的融资方式对银行也有着其他的有利影响,资金的流入使银行扩大经营规模,提升了银行的盈利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资本结构,但是可转换债券的发行对短期市场产生了负面效应,随着管理层利用资金对银行治理的优化,发展银行业务及扩大贷款规模,最终对银行的股价产生正效应。

张华旭[2](2020)在《赛腾股份定向可转债并购案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并购市场与再融资市场的动向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瓶颈期,股市的持续低迷导致了并购风险的升高,使得我国并购市场以及再融资市场的发展陷入了低谷。在这样的背景下,监管部门开展了一系列的创新试点工作,在上市公司的并购重组中也终于出现了定向可转债的身影,在赛腾股份的案例中,定向可转债首次扮演了并购支付工具的角色,成为了我国A股市场首例定向可转债并购案例。本文以赛腾股份并购菱欧科技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阅读国内外文献,对目前存在的并购支付方式以及可转换公司债券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其次对定向可转债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对定向可转债的产生背景以及发展历程进行了详细介绍,接下来对案例涉及的并购双方、并购过程、支付方案、并购动因等进行了详细的描述,紧接着进入对案例的分析环节。文章的分析部分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理论的角度分析了定向可转债的主要并购优势,其中分别从监管政策、并购风险以及谈判交易这三个层面进行了分析;第二部分从赛腾股份并购支付工具选择的角度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赛腾股份的案例中,使用定向可转债可以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现金流压力及偿债压力等,并且可以通过其工具特点及政策优势在并购重组中保障并购双方的利益;第三个部分对定向可转债的关键条款进行分析,并与其他传统融资方式进行比较,分析出定向可转债的条款设计特点;第四个部分对定向可转债并购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主要包括控制权稀释风险、跟风发行风险、二级市场博弈风险、定向可转债违约风险以及监管政策导致的股价波动风险。文章的最后结合了对上文的分析,对整个案例的研究结论进行了总结,并且从条款设计以及针对不同市场主体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希望能够为未来定向可转债的应用与发展提供帮助。

江慧婷[3](2019)在《基于私募可交换债的国有企业混改路径及其效果研究 ——以“15新钢EB”为例》文中研究指明1997年十五大报告首次提出“混合所有制”的概念。这些年来,我国一直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在当今“新常态”经济形势下,2018年4月国资委研究中心开展中国企业改革发展论坛,期间发布了《2018中国国企国资改革发展报告》。《报告》指出,2018年,混合所有制改革将继续从子公司向集团公司层面拓展。未来国有经济战略重组将呈现出新的特点,并将持续积极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因此,积极探索我国国有集团及子公司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路径依旧会是当前的主流问题。另外,我国自2013年第一只“13福星债”的推出后,可交换债券便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据统计,截止到2018年12月31日,我国共发行了220多只可交换债券,募集资金高达2600多亿元。可交换债券作为一种新型融资工具,因为具有融资成本低、可交换为其他公司股票等特征,所以受到众多上市公司大股东的青睐。在此背景之下,本文基于私募可交换债券,选取了“15新钢EB”作为案例研究对象,探究私募可交换债券下国有的新钢公司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路径及其效果。首先,文章开篇阐述了本文研究的背景、意义、方法、内容以及创新点。其次,对文章的国内外相关文献和理论基础进行了解释和分析,文献方面对国内外学者关于可交换债券和混合所有制改革进行了回顾。理论主要包括信息不对称理论、委托代理理论、最优资本结构理论等。再次,文章对私募可交换债券下的国有企业混改实施路径及风险进行了阐述,包括对可交换债券的概念、分类、优势、条款设置和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概述、实现路径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最后,分析了私募可交换债券下的国有企业混改实施路径及风险,其中混改实施路径主要体现在发行私募可交换债券、发债募集资金的运用与债转股推动国企混改三个阶段。在案例分析部分,文章以“15新钢EB”为例来分析新钢公司发行私募可交换债券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实施路径及效果。其中对新钢公司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发行可交换债券方案及资金用途、可交换债券转股票后的效果进行了分析。接着,分析混改路径下的风险管理策略。最后,得出文章结论并得出针对性的启示。结论表明:第一,发行人通过发行私募可交换债可实现溢价减持。第二,使用债券筹集资金可以改善国有企业经营业绩。第三,债转股后股权多元化可以推动国有企业混改。

唐敏[4](2019)在《我国可转债发行监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发行可转债为企业带来资金流的同时,同时亦带来了部分风险,若监管部门监管不到位,强烈的融资需求,再加上可转债的融资成本相对较低,容易导致欺诈行为的发生,损害广大投资者的权益。本文主要采用规范分析法,对我国可转债发行监管法律文件的构成进行了分析;运用了比较分析法,通过与可转债发行量最大的美国市场监管规则进行了比较;实证研究,对发审委2018年的反馈进行了分析,找出了其最关注的问题。在第一章,介绍了可转债及证券监管的相关理论。首先对从法律的角度对可转债进行了概念上的界定,并对可转债的特殊性进行了阐释。其次是对可转债的发行监管进行了概念上的界定,并详细说明了事中、事后监管是较为先进的监管理念。第二章对我国的可转债发行监管的现状进行了说明。首先梳理了我国可转债发行的历史,展现了我国可转债发行条件不断放宽的事实。其次对我国上市公司公开发行可转债的流程和监管机构进行了考察,对我国可转债的发行监管制度进行了归纳。第三章紧接着前两部分,对我国可转债发行监管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分析。本章主要详细分析了发行审核监管的权力过于集中、构成监管体系的法律文件效力层级较低、多层次资本市场衔接不畅等问题。第四部分对美国的可转债发行监管经验进行了介绍。通过对美国可转债发行的介绍,得出了美国可转债发行主要采用私募豁免发行的原因,并与创新创业可转债的非公开发行相对比,指出了我国可以借鉴的地方。最后一章,通过对前文四个部分的梳理和总结,提出了几个不成熟建议:完善可转债发行监管法律规范,提高可转债发行监管法律文件的层级,适时对法规进行清理;完善证监会与其他监管机构的分工,证监会的监管重点从事前监管转向事后监管,将发行审核与监管分离;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加大行政处罚的力度,建立动态浮动的罚款金额机制,加强信息披露,建立吹哨人的内部举报机制等等。

陈晓虹,朱永行[5](2017)在《发展可转换债券市场正当其时》文中研究指明可转换债券作为资本市场的一种融资工具,具有股债双重属性和独特的优势。可转换债券的发展与壮大,对于推动我国金融市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产品体系,改善直接融资结构,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以及丰富金融市场投资产品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孙军[6](2017)在《论我国可转换债券的实践与存在的问题》文中提出基于可转换债券的众多优势,近年来,可转换债券市场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转债融资额屡创新高。但从实践角度看,我国新兴的转债市场仍存在着许多缺陷与不足,这对转债市场的发展形成了严重的阻碍作用。在我国新兴的市场经济体系里,可转换债券已经成为我国资本市场不可或缺的投融资工具,存在着巨大的发展机遇,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与完善。

王颢[7](2017)在《中国保险资金夹层投资的理论分析与应用研究》文中认为论文选题缘起于我国经济已进入新常态时期,经济发展出现了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化的三大特点。“脱实就虚”、中小企业融资难等长期困扰和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亟待着力解决,保险资金夹层投资因其资本特性和运作模式能有效地引导资金进入实体经济并很好地匹配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对于保险机构而言,夹层投资为其资金运用开辟了新的渠道并提供了新的投资收益。因而,保险资金夹层投资不啻为国家、市场、企业三方多赢的战略选择。论文通过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西方主流经济学等理论,保险资金运用、夹层投资等知识体系,遵循“保险姓保”、“稳健投资”等价值理念,从我国现实出发,在实践基础上以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和监管创新,致力于科学前沿,服务于保险主业,贡献于社会发展。在研究目标的引领之下,论文从构建保险资金夹层投资的理论基础入手,选择典型国家展开国际视野,剖析制约我国保险资金夹层投资的现实因素,在相关政策支持和监管规定之下开展博弈分析和定价研究,进而提出完善路径和改进措施。全文共七章。除第一章绪论之外,第二章为理论基础,分别从中国社会主义特色政治经济学和西方主流经济学找寻保险资金夹层投资的理论支撑。第三章是国际视野,选择了美国、欧洲和日本作为借鉴对象,从中发现了成熟市场经济国家保险资金夹层投资的发展特征和运行规律。第四章是我国的运作实践,从运作依据、运作现状、典型案例和制约因素进行考察。第五章是对我国保险资金夹层投资的博弈分析,通过博弈模型的构建进行了参数检验和数值模拟。第六章是对我国保险资金夹层投资产品的定价分析,在模型构建的基础上对偏债型和偏股型夹层产品开展了定价研究。第七章是完善我国保险资金夹层投资的对策建议,分别从法律、政策、监管、市场和企业等层面提出,并勾画了后续研究设想。本文的主要观点如下:其一,夹层投资缘起于企业的融资需求,该类投资与保险资金具有多重的匹配性:夹层投资的长期特征与保险资金的长期性资产配置需求相匹配;夹层投资的股债双性与保险资金的多元化资产配置需求相匹配;夹层投资的交易特征与保险资金的灵活性资产配置需求相匹配。在经济新常态之下,夹层投资为保险资金运用描绘了新的美好愿景,但实现这一愿景尚需克服重重障碍。其二,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保险资金夹层投资已有较为成熟的运作模式,主要特征体现在:其一,低利率环境和监管政策变化推动了夹层投资的发展;其二,夹层投资一般通过专业化平台来开展;其三,夹层投资一般采取间接投资模式。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市场经济模式和资本市场成熟程度上的差异,决定了国外模式不能照搬照抄,需找寻到可复制的经验和可推广的做法。其三,我国夹层投资市场从2005年开始萌芽,2014年以来投融资市场的环境变化促使夹层投资增长加速,但保险资金运用于夹层投资尚处于起步阶段。从外部环境来看,保险资金夹层投资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监管规定等领域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从内部运作来看,夹层投资的运作模式、博弈决策、定价机制也有待进一步的优化。同时运作过程中的市场风险、政策风险、违约风险、协议风险和操作风险等需要审慎防范。其四,保险资金夹层投资涉及不同的利益相关主体,投资策略受制于博弈参与人的理性程度和学习能力。博弈模型发现了保险资金夹层投资的若干发展规律,如保险机构投资的资金额与夹层投资的成交额成正比;银行存款利率、有价证券收益率与夹层投资的成交额成反比;等等。本文依托博弈模型所做出的理论推导基本符合目前夹层投资发展情况,也说明保险机构开展夹层投资需综合考量各利益方的博弈结果以及各经济变量的制约程度。其五,金融衍生产品的定价模型丰富而多彩,为夹层投资产品的定价提供了较大的选择空间。从偏债型工具来看,以白云可转债和中信银行次级债为例测算的两种产品定价,结果表明无论是西方经典模型还是我国学者的优化模型,实际价值与理论价值都被低估,原因可能是模型所需的利率市场化、市场卖空机制等前置条件的缺失。从偏股型工具来看,以优先股为案例的定价分析表明,作为优先股股东,并不能一味地追求清算优先股的最大化,而是要综合考虑,做到双方达成的交易条款清单符合自己投资所希望的风险收益特征。其六,我国保险资金夹层投资应采取“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相结合、法律法规与政策措施相配套、监管机构与保险机构相配合的方式,多管齐下多方发力。而保险机构的夹层投资决策不仅来自盈利模式多元化的内在驱动力,更为重要的是要立足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牢牢把握服务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练好内功,提升服务能力,提高服务水平。

潘烨倩[8](2016)在《广汽集团可转换债券定价案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广汽集团是中国汽车制造行业领域内领先的汽车制造商,行业的佼佼者之一,而近年来汽车行业也正在面临着一定的风险和挑战。广汽集团的发展需要融入资金,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简称可转债)就是企业公开发行融资模式的其中一种,它是一种变异的期权选择,兼有债务性和期权性的一类中长期混合金融工具。从本质来说,可转换公司债券是在发行公司债券的基础上,附加了一份期权,允许投资人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将其购买的债券转换成指定公司的股票。因此,合理地分析可转换债券的市场价值,对可转债债券价格的合理估计,不管是对于发行人还是投资者或者是对于可转换债券市场来说,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构建健康发展的可转换债券市场也是促进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本文通过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介绍了广汽集团可转换债券发行的基本条款,了解了可转换债券特征、结构和价值构成,提出了影响可转换债券价格的主要因素,并通过梳理国内外关于可转换债券定价的研究成果,对市面上常用的关于可转换债券的几种定价方法做了解析,总结了这些方法的缺点和不足,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影响广汽集团可转换债券定价的问题,发现了不同的因素都会影响广汽集团可转换债券的价格,广汽集团可转换债券的价格被低估。所以本文认为广汽集团可转换债券价格被低估是由于受到定价模型的本身、参数的选取以及可转换债券本身条款的特殊性的影响,与此同时,国内的金融市场对可转换债券的价格也会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最后,针对可转换债券定价存在被低估现象,我们得到的启示以及合理确定可转换债券价格的建议,为合理确定可转换债券的价格以及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提供了指导。

郁梦丹[9](2015)在《基于Black-Scholes模型的可转换债券定价的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金融领域中,存在一种混合型的金融工具,同时具有债券及股票的双重性质,并能够融合二者的优势,该种衍生工具即为可转换债券。相比债券,发行者在发行可转换债券时,其制定的发行利率可低于普通债券利率,以得到更低的融资成本;对比股票,当股价低于转换价格,投资者即可不行使转股权,计算到期本息收入作为保底收入。由此可以解释为何可转换债券近年来在金融市场愈发受到投资者青睐。然而,当今的国际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已成为一种常态,关于对可转换债券定价策略的研究,也就成为了当务之急。首先,本文提出了研究该课题的重大意义,在我国目前大力推进可转换债券市场的大前提下,并且可转换债券一度成为深受筹资者和投资者青睐的金融衍生工具时,为适应我国近年来加速推进可转换债券的市场进程,势必要明确可转换债券定价策略及其定价的合理性。接着,本文通过详细剖析了可转换债券市场的演变历史及发展进程,并且对比了国内外可转换债券领域研究及方法等各方面的差异,在国外,可转换债券市场已经发展的较为完善,对可转换债券的研究也比较前沿,相对我国有着很大的进步。同时,通过阐述可转换债券的基本要素、基本特征、理论概念等,推出其定价的复杂性源于其双重性质——债权性和股权性,并且在普通债券的基础上增加了转换期权以及各项附加条款。其次,本文对影响可转换债券债权部分价值的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了折现率、到期时间、利息三大因素;并分析了可转换债券期权价值影响因素:股票市价、执行价、股价波动率、无风险利率、到期期限、期权有效期内预计红利。再次,本文在Black-Scholes模型基础上拓展其应用,结合该定价模型对传统方法的实例研究,融合了比较分析法、实证研究法以及定性分析和定价分析等方法进行探讨,发现拓展后的Black-Scholes能够更好的拟合我国可转换债券的实际价格,所以拓展后的模型更加适合我国目前的可转换债券市场环境。本文最后,结合实证研究结果,提出了适应我国证券市场的一些想法及建议。本文选取了最近5年发行在外的,各项附加条款比较完整的19只可转换债券,并以2013年11月21日为时间节点,向前选取每只可转换债券100个交易日的各项数据进行实证研究,论证了拓展后的Black-Scholes定价模型在计算我国市场上可转换债券定价上的优势。

萧端[10](2010)在《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顺序及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优序融资理论的思考》文中研究说明企业发展需要资金,融资是现代企业经营决策的核心。中小企业作为我国经济的生力军,其融资特征及影响因素,一直受到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广泛关注。本研究联系中国实际,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讨。文章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对中小企业融资顺序进行了检验,从内生和外生两个层面揭示了融资顺序的影响因素。文章以新资本结构理论的优序融资理论为基础,从理论上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顺序,从内生和外生两个层面揭示了影响融资顺序的主要因素;并着重分析了外生因素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指出资金可得性是中小企业融资顺序确定的关键所在,而制度等因素是“可得性”的重要约束,其中债权融资相当不易,股权资几乎不可得,因此中小企业融资顺序虽然符合优序融资理论的基本框架,但具有被动特征。文章并以浙江Y市周边企业为样本,以问卷调查数据为依据,采用方差分析、次序逻辑回归(Ordered-logistic regression)等方法,对理论分析进行了佐证。在归纳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文章提出应该拓宽视野,分别从金融学的“机构”、“市场”和“工具”三个方面去探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途径。在现今建立中小金融机构条件有限、拓展创业板市场容量受限的情况下,可以在金融工具上有所创新。文章由此提出了借助可转换债券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构想,并对本研究的局限和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二、对发展我国可转换债券市场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发展我国可转换债券市场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宁波银行发行可转换债券的动因及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可转换债券概述及相关理论
    2.1 可转换债券相关概述
        2.1.1 可转换债券概念
        2.1.2 可转换债券发行流程
        2.1.3 可转换债券发行条款
        2.1.4 可转换债券类型
    2.2 可转换债券相关理论
        2.2.1 优序融资理论
        2.2.2 金融发展理论
第三章 宁波银行发行可转换债券的案例介绍
    3.1 宁波银行发行基本情况介绍
        3.1.1 宁波银行简介
        3.1.2 宁波银行经营状况
        3.1.3 宁波银行财务状况
    3.2 宁波银行发行可转换债券背景及现状
        3.2.1 宁波银行发行可转换债券背景
        3.2.2 上市银行发行可转换债券现状
    3.3 宁波银行发行可转换债券的实施过程
        3.3.1 可转换债券基本情况
        3.3.2 可转换债券条款设定
        3.3.3 可转换债券转股情况
    3.4 宁波银行发行可转换债券特点
        3.4.1 宁行转债票面利率偏低
        3.4.2 宁行转债配售比例结构倾向股东配售
        3.4.3 宁行转债具有股性倾向
第四章 宁波银行发行可转换债券案例分析
    4.1 宁波银行发行可转换债券动因分析
        4.1.1 行业背景驱动,融资政策引导
        4.1.2 融资规模较大,债券定价灵活
        4.1.3 融资成本偏低,资金补充直接
        4.1.4 股权稀释渐进,激励银行管理
    4.2 宁波银行发行可转换债券的财务效果分析
        4.2.1 宁行转债对资本结构与负债结构的影响
        4.2.2 宁行转债对盈利能力的影响
        4.2.3 宁行转债对股权结构的影响
        4.2.4 宁行转债对资产质量的影响
    4.3 宁波银行发行可转换债券市场效果分析
        4.3.1 股价变动分析
        4.3.2 事件研究法
第五章 宁波银行发行可转换债券结论及相关启示
    5.1 宁波银行发行可转换债券的动因及效果结论
        5.1.1 宁行转债具有一定的融资优势
        5.1.2 宁行转债为满足宁波银行自身长期发展需求
        5.1.3 宁行转债改善银行资本结构和负债结构
        5.1.4 宁行转债优化银行股权结构
        5.1.5 宁行转债提升银行盈利能力
        5.1.6 宁行转债对银行资产质量的影响
        5.1.7 宁行转债影响银行的股价
    5.2 相关启示
        5.2.1 完善可转债条款
        5.2.2 依据自身条件发行可转换债券
        5.2.3 谨慎投资可转换债券
        5.2.4 创建可转债指数
        5.2.5 完善可转债监管体系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

(2)赛腾股份定向可转债并购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并购支付的影响因素研究
        1.2.2 混合支付方式在并购中的应用研究
        1.2.3 可转换债券的应用研究
        1.2.4 文献评述
    1.3 论文框架和研究方法
        1.3.1 论文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点及不足
        1.4.1 本文的创新点
        1.4.2 本文的不足
第2章 定向可转债并购概述及相关基础理论
    2.1 定向可转债的相关概念
        2.1.1 定向可转债的概念
        2.1.2 定向可转债并购的概念
    2.2 定向可转债的的产生背景及发展历程
        2.2.1 定向可转债的产生背景
        2.2.2 定向可转债并购的政策推进历程
        2.2.3 定向可转债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2.3 相关基础理论
        2.3.1 融资优序理论
        2.3.2 资本结构理论
        2.3.3 风险转移理论
第3章 赛腾股份定向可转债并购案例介绍
    3.1 并购双方简介
    3.2 并购进程及方案概述
    3.3 定向可转债基本信息及条款设计
    3.4 赛腾股份的并购动因
        3.4.1 拓宽业务空间并打破发展桎梏
        3.4.2 发挥并购双方的协同效应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赛腾股份并购案例分析
    4.1 定向可转债的主要并购优势分析
        4.1.1 监管层面的政策支持优势
        4.1.2 并购层面的风险平滑优势
        4.1.3 谈判层面的灵活条款优势
    4.2 赛腾股份并购案例中定向可转债的效用分析
        4.2.1 利用定向可转债并购来降低企业现金流压力
        4.2.2 降低并购融资成本并缓解企业的偿债压力
        4.2.3 利用定向可转债保障菱欧科技股东的利益
        4.2.4 利用定向可转债发行的政策优势和热点效应
    4.3 定向可转债发行的关键条款分析
        4.3.1 定向可转债可能突破公开可转债核心条款的限制
        4.3.2 定向可转债基础发行条款接近于定向增发股票
        4.3.3 定向可转债价格修正条款较为宽松且更加灵活
    4.4 定向可转债并购的潜在风险分析
        4.4.1 大规模并购中存在控制权稀释的风险
        4.4.2 上市公司跟风发行形成股价泡沫的风险
        4.4.3 二级市场套利博弈诱发的并购风险
        4.4.4 发行条款宽松可能导致定向可转债违约风险升高
        4.4.5 监管政策的迟滞性产生的股价波动风险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案例建议
        5.2.1 定向可转债条款可以与并购补充条款结合使用
        5.2.2 定向可转债发行者必须充分考虑自身实际状况
        5.2.3 定向可转债投资者必须慎重考虑相关投资风险
        5.2.4 监管部门必须重视市场自身的创新及发展活力
参考文献
致谢

(3)基于私募可交换债的国有企业混改路径及其效果研究 ——以“15新钢EB”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研究的理论意义
        1.2.2 研究的实践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创新点
2 国内外文献与理论基础
    2.1 国内外文献
        2.1.1 可交换债券定义方面的研究
        2.1.2 可交换债券动因方面的研究
        2.1.3 可交换债券影响方面的研究
        2.1.4 可交换债券风险方面的研究
        2.1.5 混合所有制改革方面的研究
        2.1.6 文献述评
    2.2 理论基础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2 委托代理理论
        2.2.3 最优资本结构理论
3 基于私募可交换债券的国有企业混改实施路径及风险分析
    3.1 可交换债券的基本概述
        3.1.1 可交换债券的概念
        3.1.2 可交换债券的分类
        3.1.3 可交换债券的优势
        3.1.4 可交换债券的条款设置
    3.2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基本概述
        3.2.1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概念
        3.2.2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实现路径
    3.3 基于私募可交换债券的国有企业混改路径分析
        3.3.1 第一阶段:发行私募可交换债券
        3.3.2 第二阶段:发债募集资金的运用
        3.3.3 第三阶段:债转股推动国企混改
    3.4 基于私募可交换债券的国有企业混改风险分析
        3.4.1 发行债券存在风险
        3.4.2 债券存续期存在偿债风险
        3.4.3 可交换债转股存在风险
4 基于新钢公司发行“15 新钢EB”实现混改的案例分析
    4.1 “15 新钢EB”发行及标的公司简介
        4.1.1 发行公司简介
        4.1.2 标的公司简介
    4.2 新钢公司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
    4.3 新钢公司发行“15 新钢EB”
        4.3.1 “15 新钢EB”的发行方案
        4.3.2 发行私募可交换债券时的市场反应
    4.4 “15 新钢EB”募集资金的运用
        4.4.1 运用于满足发行方的资金需求
        4.4.2 运用于满足国有企业战略投资资金需求
    4.5 “15 新钢EB”债转股后的效果分析
        4.5.1 可交换债转股时的市场反应
        4.5.2 股权结构变化
        4.5.3 治理结构变化
        4.5.4 财务指标变化
5 基于私募可交换债券的新钢公司混改风险管理策略分析
    5.1 识别基于私募可交换债券的新钢公司混改风险
    5.2 基于修正Z-score模型进行风险评估
    5.3 基于私募可交换债券的新钢公司混改风险管理
        5.3.1 发行私募可交换债时的风险管理
        5.3.2 募集资金运用时的风险管理
        5.3.3 私募可交换债转股后的风险管理
6 结论与启示
    6.1 研究结论
        6.1.1 发行人通过发行私募可交换债实现溢价减持
        6.1.2 使用募集资金改善国有企业经营业绩
        6.1.3 债转股后股权变动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
    6.2 研究启示
        6.2.1 合理设计发债条款是成功发债的前提
        6.2.2 合理运用筹集资金帮助国有企业改善经营业绩
        6.2.3 私募可交换债转股后推动国有企业混改
参考文献
致谢

(4)我国可转债发行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
    三、研究的意义
    四、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第一章 可转债发行监管法律理论概述
    一、可转债理论概述
        (一)可转债的内涵
        (二)可转债的特殊性
        (三)“发行”的界定与可转债的发行资格
    二、可转债发行监管的理论基础
        (一)可转债的发行监管是证券监管的一部分
        (二)市场失灵与过度监管
        (三)监管理念的转变
    三、本章小结
第二章 我国可转债发行监管法律制度的历史沿革与现状
    一、我国可转债发行监管的历史沿革
        (一)我国早期可转债发行监管体系
        (二)上市公司发行可转债纳入《证券法》时期的监管体系
        (三)新时代的可转债发行监管体系
    二、监管机构与自律组织
        (一)证监会
        (二)交易所
        (三)证券业协会
        (四)中介服务组织
        (五)其他组织
    三、事前监管的重点事项与公开发行审核程序
        (一)公开发行的审核程序
        (二)公开发行事前监管的重点事项
    四、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可转债发行监管问题分析
    一、审核监管的权力过于集中
        (一)证监会的权力过大
        (二)实质审核的事项多,裁量空间大
        (三)自律监管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二、构成监管体系的法律问题
        (一)法律文件层级较低
        (二)多层次资本市场衔接问题
        (三)制定程序存在不足
    三、可转债发行监管其他问题
        (一)公开发行的可转债的限售期问题
        (二)非公开发行法律法规及相关制度的缺失
    四、本章小结
第四章 美国可转债发行监管制度比较与评析
    一、美国可转债发行监管制度
        (一)美国证券监管概述
        (二)监管的主体
        (三)144A条款与可转债的非公开发行
    二、美国可转债发行采用私募豁免的启示
        (一)我国可转债的发行与私募豁免
        (二)美国合格投资者认定依据的启示
    三、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可转债发行监管制度的完善途径
    一、完善监管的法规制度
        (一)为其他类型的可转债发行留下制度空间
        (二)提高可转债发行监管文件的效力层级
        (三)完善一般规范性文件的制定程序
    二、改进监管的分工
        (一)转变证监会的监管重点
        (二)健全横向的监管分权体系
        (三)健全纵向的监管分权体系
    三、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力度
        (一)建立动态长效的罚款数额浮动机制
        (二)加强信息披露
        (三)在执法过程中增加吹哨人
        (四)建立债券违约风险管控机制
    四、本章小结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6)论我国可转换债券的实践与存在的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可转换公司债券的概念及特征
二、我国可转换债券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 可转换债券市场规模较小
    (二) 我国可转换债券的发行期限较短
    (三) 可转换债券的转股价格不合理
    (四) 可转换债券的票面利率不合理
三、为完善我国可转债市场可以采取的措施
    (一) 为了扩大市场规模, 应增加可转换债券的投资品种, 促进可转换债券市场金融工具的创新和金融产品的多样化。
    (二) 适当延长可转换债券的期限。
    (三) 创建科学的可转换公司债券定价模型。
    (四) 合理确定票面利率。
四、结束语

(7)中国保险资金夹层投资的理论分析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概念界定及研究范围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目标和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6 研究特色和创新之处
第2章 保险资金夹层投资的理论基础
    2.1 作为核心理论基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2.2 作为重要理论基础的西方主流经济学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保险资金夹层投资的国际视野
    3.1 全球夹层投资市场概况
    3.2 美国
    3.3 欧洲
    3.4 日本
    3.5 国际经验借鉴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保险资金夹层投资的运作实践
    4.1 我国夹层投资市场概况
    4.2 保险资金夹层投资的运作依据
    4.3 保险资金夹层投资的运作模式
    4.4 典型案例
    4.5 发展制约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保险资金夹层投资的博弈分析
    5.1 博弈主体分析
    5.2 博弈模型构建
    5.3 实证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我国保险资金夹层投资的定价分析
    6.1 定价模型构建
    6.2 可转债定价分析
    6.3 次级债定价分析
    6.4 优先股定价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发展我国保险资金夹层投资的对策建议
    7.1 保险资金夹层投资的宏观政策建议
    7.2 保险资金夹层投资的监管建议
    7.3 保险机构夹层投资的策略建议
    7.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8)广汽集团可转换债券定价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方法和思路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思路
    1.3 国内外可转债研究文献综述
        1.3.1 国内研究成果综述
        1.3.2 国外研究成果综述
        1.3.3 文献评价
2 广汽集团可转换债券定价案例介绍
    2.1 广汽集团可转换债券简介
        2.1.1 基本情况
        2.1.2 发行概况
        2.1.3 广汽转债市场表现
    2.2 广汽集团选择发行可转债融资的原因
        2.2.1 汽车行业蓬勃发展,广汽集团融资需求高
        2.2.2 满足发行门槛,融资成本低
        2.2.3 相对其他几种再融资方式,发行可转债易行
    2.3 广汽集团发行可转债融资的意义
        2.3.1 有利于改善广汽集团债务和资本结构
        2.3.2 增强广汽集团自主品牌技术研发能力,提升集团核心竞争力
        2.3.3 减缓了广汽集团业绩的稀释
3 广汽集团可转换债券定价分析
    3.1 广汽集团可转换债券定价影响因素
        3.1.1 无风险利率
        3.1.2 可转债的存续期限与可转债的转股期限
        3.1.3 广汽集团标的股票的波动率
        3.1.4 可转债的转股价格
        3.1.5 贴现率
    3.2 广汽集团可转换债券的价值分析
        3.2.1 基于B-S模型可转债的定价被低估
        3.2.2 基于LSM模型可转债的定价被低估
    3.3 广汽集团可转换债券定价中存在的问题
        3.3.1 可转债定价模型本身
        3.3.2 可转债参数的选取
        3.3.3 可转债本身条款的设计复杂
        3.3.4 我国可转换债券金融市场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广汽集团可转换债券定价案例的启示及建议
    4.1 广汽集团可转换债券定价案例的启示
        4.1.1 投资者应该更加理性的选择可转换债券
        4.1.2 发行者应该妥善选择可转换债券的发行时机
        4.1.3 监管部门应该加强可转换债券的立法
    4.2 关于可转换债券定价的一些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基于Black-Scholes模型的可转换债券定价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可转换债券市场的发展背景
        1.1.1 国外可转换债券市场的发展
        1.1.2 国内可转换债券市场的发展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5 本文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可转换债券的基本理论分析
    2.1 可转换债券的概念
    2.2 可转换债券的基本要素和附加条款
    2.3 可转换债券的特征
    2.4 可转换债券的价值分析
        2.4.1 可转换债券债权部分的定价
        2.4.2 可转换债券期权部分的定价
    2.5 可转换债券价值的影响因素
        2.5.1 影响可转换债券债权部分定价的主要因素
        2.5.2 影响可转换债券期权部分定价的主要因素
        2.5.3 影响可转换债券价值的附加条款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可转换债券定价存在问题的分析以及模型选择
    3.1 可转换债券定价存在的问题
    3.2 Black-Scholes模型的选择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Black-Scholes定价模型的理论阐述以及拓展延伸
    4.1 Black-Scholes定价模型应满足的假设条件
    4.2 Black-Scholes定价模型的定价公式
    4.3 Black-Scholes定价模型的推导
    4.4 对Black-Scholes定价模型的拓展延伸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利用Black-Scholes定价模型进行实证分析
    5.1 Black-Scholes定价模型在我国可转换债券市场的适用性分析
    5.2 基于Black-Scholes定价模型传统方法的实证应用及结果分析
    5.3 基于Black-Scholes定价模型拓展使用的实证应用及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
附录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顺序及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优序融资理论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表格目录
图表目录
1.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概念界定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与技术线路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特点与创新
2.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
    2.1 论回顾--序融资理论的主要内容
    2.2 文献综述--于理论模型的实证研究
    2.3 本章小结
3.内生因素、外部环境与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顺序
    3.1 中小企业发展与融资顺序
    3.2 内生因素与融资顺序
    3.3 外部融资环境与融资顺序
    3.4 本章小结
4.中小企业融资决策的实证研究
    4.1 研究假说
    4.2 数据描述性统计
    4.3 实证研究
    4.4 研究结论
5.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新思路
    5.1 发行可转换债券的构想
    5.2 可转换债券融资对中小企业的特别意义
    5.3 中小企业发行可转换债券所需要的条件
    5.4 本章小结
6.结论、局限与未来研究方向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的局限
    6.3 未来的研究方向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成果清单
后记

四、对发展我国可转换债券市场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宁波银行发行可转换债券的动因及效果研究[D]. 郭秋雯.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2]赛腾股份定向可转债并购案例分析[D]. 张华旭. 河北金融学院, 2020(12)
  • [3]基于私募可交换债的国有企业混改路径及其效果研究 ——以“15新钢EB”为例[D]. 江慧婷. 广东财经大学, 2019(07)
  • [4]我国可转债发行监管研究[D]. 唐敏.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5]发展可转换债券市场正当其时[J]. 陈晓虹,朱永行. 金融市场研究, 2017(11)
  • [6]论我国可转换债券的实践与存在的问题[J]. 孙军. 现代商业, 2017(24)
  • [7]中国保险资金夹层投资的理论分析与应用研究[D]. 王颢. 武汉大学, 2017(06)
  • [8]广汽集团可转换债券定价案例分析[D]. 潘烨倩. 广东财经大学, 2016(04)
  • [9]基于Black-Scholes模型的可转换债券定价的实证研究[D]. 郁梦丹. 江苏科技大学, 2015(03)
  • [10]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顺序及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优序融资理论的思考[D]. 萧端. 暨南大学, 2010(09)

标签:;  ;  ;  ;  ;  

对我国可转债市场发展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