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乡镇卫生院制定卫生服务标准的困难及基本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李娇娇[1](2021)在《山东省乡镇卫生院“业务院长”选派工作制度实施现状及改进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乡镇卫生院作为农村三级预防保健网的枢纽,对改善我国卫生服务公平性、保障农村居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20世纪80年底,随着医疗卫生机构逐渐向市场化靠拢,乡镇卫生院处境举步维艰,尤其是贫困乡镇与薄弱乡镇卫生院,面临着管理不规范、发展动力不足、服务功能萎缩等问题。因此,如何加强乡镇卫生院能力,满足农村地区居民的健康需求,健全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体系成为所研究的重要课题。自医改实施以来,我国相继发布分级诊疗与医联体建设等相关政策,并对乡镇卫生院人才培养、设施设备、发展规划等方面给予政策保障与财政投入,但乡镇卫生院发展依旧不平衡不充分。山东省结合脱贫攻坚要求,向重点扶贫乡镇卫生院派遣“业务院长”,作为推进新医改工作的试点案例,分析选派工作制度的运行机制及其影响因素,更有利于促进工作制度的完善与健全。研究目的通过对“业务院长”任职期间的工作实绩进行现状调查,评价选派工作对乡镇卫生院收入、业务水平、居民满意度等方面的提升效果,探讨选派工作的运行机制,剖析“业务院长”选派政策执行过程中的经验与存在的问题、阻碍因素,以期为选派工作提供相关政策建议,为全面提升乡镇卫生院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提供参考。资料与方法本研究通过文献复习法,梳理选派工作相关政策文件,结合政策考核的需求,制定调查问卷和结构化访谈问卷。对首批“业务院长”采取普查的方法,以电子问卷的形式开展线上调查,共回收乡镇卫生院机构问卷51份,有效问卷43份;“业务院长”调查问卷59份,均为有效问卷;乡镇卫生院工作人员调查问卷858份。采用结构化访谈的方式,对10位“业务院长”、10位乡镇卫生院院长、20位乡镇卫生院工作人员、20位就诊患者进行面对面访谈。运用EpiData录入数据,SPSS 25.0分析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业务院长”选派工作试点乡镇卫生院基本情况、选派人员基本情况、选派工作重点任务开展情况;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对乡镇卫生院提升效果进行单因素分析;基于结构-过程-结果(Structure Process and Outcome,SPO)理论和路径分析,构建“业务院长”选派工作作用路径与运行机制;通过深度访谈和政策分析,剖析“业务院长”选派工作亮点与存在问题、障碍,为研究提供实证资料。研究结果本研究的结果主要分为“业务院长”选派工作试点乡镇卫生院基本情况、工作开展情况、效果分析、路径分析四部分。1.选择山东省人均GDP排名靠后,农村人口占比较多的菏泽、临沂两市作为试点地区,所选取乡镇卫生院平均门急诊人次数为4.39万人,病床使用率为54.13%,低于山东省乡镇卫生院平均水平(4.48万人、61.43%)。2.截至2020年7月,约94.7%乡镇卫生院规范了临床诊疗制度,其次是医护人员管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43家乡镇卫生院共建立特色专科83个,其中建设最多的专科为中医科,占比达18%,其次是康复科,占比达16%。培养业务骨干560人,截至调查日期建立了 84条双向转诊通道,约7000次转诊记录。3.在乡镇卫生院提升效果分析上,乡镇卫生院年总收入、门诊收入、门急诊人次数、居民满意度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年均增长率分别为4.67%、6.34%、3.47%、3.40%,差异显着(P<0.05)。4.路径分析显示,乡镇卫生院注册护士数与执业医师数对选派工作重点任务中的培养业务骨干有正向作用,直接效应值为0.32、0.33(P<0.05)。机构等级对培养业务骨干具有间接效应,其间接效应值为0.30。乡镇卫生院辖区内人口密度以及“业务院长”工作年限、职称、管理经验对建立特色专科数量有正向影响,直接效应值分别为0.18、0.16、0.24、0.18(P<0.05)。建立管理制度对建设特色专科以及双向转诊通道的建立有促进作用,直接效应值为0.32、0.75(P<0.05)。建立双向转诊通道与乡镇卫生院的住院人次之间呈负相关,直接效应值为-0.14。建立管理制度对居民满意度的影响为正相关,直接影响效应值为0.47(P<0.05)。5.利益相关者分析结果显示,卫生行政部门、乡镇卫生院、“业务院长”在利益关联程度和政策影响力均较强;虽然选派单位的利益关联程度不强,但其政策影响力强。此外,卫生行政部门、乡镇卫生院、居民实施意愿强,“业务院长”、选派单位实施意愿均较弱。结论与建议结论:“业务院长”选派工作导向明确,精准定位帮扶两端,工作重点突出,实施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业务院长”建制度抓管理,改善卫生院就诊环境,提升居民满意度;建立特色专科,培养业务骨干对提高卫生院服务能力和经济水平有明显作用,选派工作可行、合理、有效;但在试行阶段其激励保障措施与考核机制有待完善。建议:结合选派工作开展现状和国家当前政策,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完善“业务院长”选派工作:健全激励保障机制,激发政策执行主体的积极性;完善监督考核机制,促进选派工作可持续发展;完善培训管理机制,为选派工作提供技术保障;加强政策支持,为选派工作营造良好环境。
傅佩佩[2](2021)在《委托代理关系视角下农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安排和实践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家庭医生,又称为全科医生,其职责是为居民提供健全、有效、连续、适宜的医疗卫生服务和健康管理,被视为居民的“健康守门人”。2016年,以优化卫生资源配置、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为目标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在我国全面正式全面启动。但是,由于我国尚处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探索起步阶段,该制度目前在我国发展还不成熟,上述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并且在签约服务实施过程中存在一系列与签约服务目标不一致的问题,例如居民签约率低、知晓率低、家庭医生履约率低和签约服务质量不高等。同时,由于各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推进在不同地区还相当不平衡。尤其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因为卫生基础较差、信息化建设薄弱、人力资源匮乏,以及居民受教育程度与收入水平普遍较低等传统因素,致使家庭医生制度的推行面临着更多的挑战。众所周知,农村基本卫生服务体系承担着维护我国广大县域居民健康的重要任务,而且农村卫生一直是我国卫生健康领域的重点关注,因此,选取合理的样本地区展开调查研究,并在研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对于做好我国农村家庭医生制度的发展尤为重要。本文选取山东省相关地市作为研究样本地区,因为山东省是我国农业大省,农村地区人口数量占全省总人口数量一半以上,且东、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有一定差异,具有较好的代表性。以山东农村地区为样本,通过聚焦样本地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展开研究,对于切实推进我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良性发展、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重要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的推行并非水到渠成,而是涉及多个环节的复杂系统工程。同时也受到多个层面因素综合作用的影响,如政府层面的政策制定、激励措施、考核与监管;家庭医生团队服务能力及水平、机构定位及分工;居民个体层面的认知、态度、动机、协作配合情况等。从理论层面来讲,委托代理理论能够建立起不同行为主体之间的关联,通过分析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利益博弈,可以发现最优的激励措施。将委托代理相关理论运用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定和实施策略分析中,建立家庭医生、居民和政府的多重委托代理关系,从新的视角推导和理解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原因,可以为完善家庭医生服务制度提供更科学的理论支持。而基于制度及供需双方的多层次、全方位研究,可以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提升与优化提供更全面、更深入、更实际的建议,也可为全国其他农村地区提供经验做法或运行模式方面的参考借鉴。基于上述背景,本论文提出以下研究问题:山东省农村地区现有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制度安排、供需双方的实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导致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减少政策实施的偏差?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系统分析家庭医生签约制度设计,探讨山东农村地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如何通过资源保障、监管考核机制、筹资支付机制和问责机制影响政策运行的结果和利益方的行为,最终为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供政策建议。具体目的包括:(1)构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理论分析框架;(2)系统分析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制度安排以及供、需双方实施现状,探索关键问题影响因素;(3)从委托代理关系视角分析政策实施的偏差和探索问题产生的原因;(4)提出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的政策性建议。研究对象和方法本研究现场调研数据来源于2018年5月7日——24日开展的“山东省农村基本医疗服务”项目调研。综合考虑地域分布、经济发展水平和签约服务实施情况,此次调研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抽样方法,选取了淄博市、聊城市和滨州市已经推行家庭医生签约的6县(沂源县、桓台县、茌平县、东阿县、惠民县和无棣县),从机构和个人两个层面,就当地农村家庭医生签约制度运行情况开展了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如下方面:卫生院和卫生室基本药品供应情况、信息化建设情况、签约服务政策工具等;家庭医生服务提供能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供情况、家庭医生工作满意度等;居民健康状况、健康行为、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选择偏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知晓情况以及健康需求等信息。本研究的分析过程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采用文献分析法,对山东省和样本地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和制度安排进行归纳和总结,资料主要来自样本地区相关政策文件及研究文献,以及对样本地区机构的调查数据。第二部分是从供方和需方的视角对样本地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实施现状进行描述和分析,基于统计描述、logistic回归等,探究供方家庭医生的激励机制及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通过离散选择实验的方法测量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选择偏好,最后构建基于居民个体、村卫生室和镇卫生院的多水平分层模型,全方位探索影响家庭医生签约的因素。第三部分结合定性访谈资料,采用主题框架分析法,根据政府和家庭医生委托代理关系、政府和居民的委托代理关系、家庭医生和居民的委托代理关系的理论,对筹资支付机制、奖惩考核机制、问责机制和运行保障机制进行分析,找出签约政策实施的偏差及其产生的原因。最后,本文综合制度分析框架和政策执行的偏差提出完善签约服务制度的策略性建议。本研究采用SPSS 22.0和Stata 14.2进行数据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分层回归分析和离散选择实验;采用QSRNvivo 8质性分析软件分析定性访谈资料。研究结果1.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安排我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制度安排是:由政府制定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指导意见,联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民政部门、发改委、中医药管理局为签约服务提供政策和资源保障;政府通过委托基层医疗机构、基层医务人员共同组建家庭医生团队,为签约居民提供服务;政府通过支付、考核、和监管等激励措施,确保签约服务提供机构和家庭医生提供合格的签约服务,提高签约居民整体健康水平。山东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采用“1+1+1”服务模式,即家庭医生团队依托县域医共体,由村医、乡镇卫生院和县医院医院医生构成。一般由乡镇卫生院医生担任队长,村诊所医生是签约服务具体提供者。居民通过与乡镇卫生院签订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协议,选择签约服务包,接受签约团队提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健康管理等服务。研究发现,目前政府在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运行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表现在:(1)资源配置失衡,综合性的服务提供可及性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和基本药物供应保障还不完善。76.67%的乡镇卫生院没有实现将居民健康信息与上级医疗机构共享;55.09%的村诊所存在基本药物短缺现象。(2)双向转诊制度尚未落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缺少连续性。大部分村诊所医生获得的上级医院相关工作支持不足。基层家庭医生欠缺专科医疗资源、转诊资源、临床经验与技能。2.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实施现状签约服务供方运行现状:目前样本地区签约服务供方,即家庭医生在服务提供过程中主要存在服务水平低下、工作负荷及压力较大、收入及薪酬感知较低、整体满意度较低等问题,具体表现在:(1)村诊所家庭医生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只有1%的村医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大部分家庭医生只有乡村医生证(76.29%),家庭医生中参加过全科医师转岗培训者仅占34.32%。仅有22.51%的家庭医生取得全科医师转岗培训合格证;只有15.50%的家庭医生认为其知识和能力完全可以满足家庭医生工作的需要,超过80%的家庭医生在开展基本医疗服务过程中遇到技术问题;(2)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不完善。主要表现在:没有将服务质量纳入考核指标,奖惩制度没有落实;家庭医生工作量偏大,平均每人每天工作11小时、管理超过1500人,93.36%的基层医生自我感知参加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后工作量增加;家庭医生待遇普遍偏低,仅有12.18%的家庭医生认为薪酬与其工作匹配,且卫生院与村诊所家庭医生存在收入差距;(3)家庭医生满意度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家庭医生的职称、收入、工作量和工作压力、县医院技术支持等在5%的水平上显着。针对需方居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研究结果如下:(1)签约率低,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获得感差,“签而不知”、“签而不约”现象普遍。样本地区家庭医生签约概率仅为23.8%;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知晓率低,55.69%的被调查者完全不了解签约服务;居民被动签约现象普遍;居民不愿意签约是因为不信任家庭医生团队的服务能力,担心乱收费,认为没必要。(2)居民离散选择实验结果表明:农村居民更愿意选择诊疗水平高(β=2.39)、服务态度好(β=1.39)、基本药品可获得性高(β=0.63)和适当提高医保报销比例(β=0.45)的家庭医生团队签约;签约概率模拟结果表明,签约率与费用关联度很高,签约费用从200元降至免费,签约概率将提升至84%。(3)多水平模型结果显示:居民个体层面上,受教育水平越高(OR=1.71)、经常参加体育锻炼(OR=1.39)、及患有多重慢病(OR=1.53)的居民越愿意签约;在村级层面上,较好的村卫生室信息化程度(OR=1.31)有着更高的签约概率;在镇级层面,卫生院基本药物供应充足(OR=1.53)、信息化程度较好(OR=1.28)、参加过家庭医生相关培训(OR=3.19)以及中心卫生院(OR=1.92)都与较高的签约概率相关。3.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实施偏差和归因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实施偏差主要表现在:(1)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供需不匹配,即居民的健康需求和偏好没有通过现有的签约服务提供得到响应和满足;(2)供方激励扭曲,即现有的筹资支付、监管考核制度导致家庭医生工作满意度低、签约服务“重量轻质”。制度实施偏差的根本原因在于:现有的家庭医生签约制度安排无法规避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一系列代理人道德风险问题。制度安排层面对制度实施偏差的影响主要包括:首先,政府对签约制度运行保障作用失灵,信息化建设、药品供应保障、人才培训不完善,导致卫生资源配置不公平、卫生服务提供能力和质量纵向不平等,降低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施的可持续性。其次,居民无法自由选择签约团队,造成团队之间缺乏竞争,不利于团队提升服务质量和签约居民满意度,造成居民服务获得感低。问责机制方面,政府对家庭医生奖惩兑付、监管考核缺失、激励不足,降低了家庭医生团队工作意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协议书的制定依据缺少居民的健康需求和偏好,服务包定价不规范、服务内容不合理等原因,导致签约率不高、“签而不约”现象普遍。最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协议书是一种原则性协议,对家庭医生的行为约束力有限。代理人问题层面对制度实施偏差的影响主要源于多代理人和共同代理两个方面。首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存在多个代理人,政府对家庭医生的职责、考核、奖惩标准不清晰,导致了团队内部不同代理人之间缺少合作,尤其是上级医院的医生对基层医务人员缺少业务指导,极易导致“搭便车”现象,降低了委托人的总体效用,造成了签约服务的协同性不高,背离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的目标。第二,家庭医生是政府和居民的共同代理人,政府相对于居民处于绝对强势地位,如果政府和居民交付给家庭医生的任务目标不一致,家庭医生将选择强势的委托人,付出更多的努力,从而降低了共同代理效率。目前,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施过程中,政府将工作量(签约合同的数量、覆盖面)作为考核支付家庭医生的标准,与居民所偏好的服务质量存在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家庭医生会选择首先完成政府制定的工作考核目标,而忽视了对提升服务质量的努力。这就导致家庭医生服务重量轻质,供需不匹配,居民获得感低。结论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运行效率,需要政府完善运行保障机制,从而实现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签约服务的政策保障。目前,政府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政策支持不足,以及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足,严重制约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施。家庭医生团队呈现多代理人的特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无论是对签约团队整体还是团队内部不同代理人,均尚未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导致了团队内部代理人互相中立,团队之间缺乏促进发展的良性竞争。政府没有建立恰当的奖惩机制和对家庭医生的激励机制,相关制度存在流于形式的问题。家庭医生没有将最大化签约居民的利益作为目标,家庭医生没有准确识别居民的签约选择偏好和健康需求,从而导致了家庭医生的行为背离了委托人居民的利益目标。此外,监督和信息公开渠道的缺失致使双方信息的不对称;政府、家庭医生和居民之间相互问责机制的缺失,也加剧了委托人和代理人的目标不一致。政策建议为了解决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高签约服务效果,本研究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切实以居民健康需求为导向,为居民提供个性化签约服务。2)合理配置卫生资源,真正做到“资源下沉”,提升家庭医生服务能力。3)完善家庭医生首诊和双向转诊制度,为签约服务提供政策保障。4)建立可持续筹资机制,提高居民自付比例,为签约服务提供资金支持。5)构建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明晰家庭医生团队成员职责。6)实行按绩效支付,引导家庭医生团队之间竞争,提升签约服务运行效率。7)进一步明确部门职责,建立相应问责监督机制,充分调动家庭医生积极性。8)对签约服务进行合同式管理。创新点和不足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1)研究视角方面,本文突破以往单一研究视角,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的三个核心主体,即政府、家庭医生、居民的视角出发,立足山东省实际,通过对政府运行保障、筹资支付、监管考核与问责等进行全面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优化策略;2)研究思路方面,本文以委托代理理论、契约理论以及战略购买等经典理论为依据,构建起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优化分析框架,聚焦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所涉及的政府和家庭医生、居民和家庭医生这两个核心委托代理关系,为开展实证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分析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实施的偏差,揭示偏差产生的原因,为政策制定者提供重要的理论科学依据;3)研究方法方面,本研究结合定量与定性的研究方法,通过离散选择实验科学测度需方居民家庭医生签约偏好、并利用多水平分层模型从供、需双方研究居民签约行为的影响因素。最后结合定性分析,验证和深入解释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施的偏差和原因,在研究方法上也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本研究的不足在于,1)在现场数据获得方面,数据仍旧存在一定偏倚。例如,样本平均年龄偏大,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纳入更多的样本,以进一步提高结果的可靠性;2)由于离散选择实验方法的局限性,对于纳入属性的数量、水平固化了被调查者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选择意愿,而无法反映其他属性对其选择偏好的影响;3)本研究仅选取山东省作为研究地点,因而研究结果的外推性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影响。
刘铁诚[3](2021)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的影响因素及完善策略研究 ——以山东省济南市考核评价结果为实证》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自2009年我国新医改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制度以来,有效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便成为政府重要的政策目标。为保证这一政策目标的有效落实,各级政府强化措施建设,保证了相关工作的有序推进。但由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涉及范围的广泛性和问题解决的复杂性,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的影响因素成为目前研究的短板。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和对实践工作的考察分析认为,服务项目政策目标在妇幼保健和预防接种等项目上落实良好,但在慢性病健康管理等方面始终较差。为此,从研究角度有必要弄清楚哪些因素是决定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的关键变量?供需双方在影响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过程中的作用关系及影响变量是什么?体制机制方面的障碍有哪些?在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关键阶段,厘清这些影响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将有利于关键问题的解决。研究目的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探索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从而为解决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的关键问题、完善相应措施提供政策建议。具体研究目标包括:(1)分析典型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现状及实施问题;(2)明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的主要影响因素;(3)分析基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过程中影响变量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关系;(4)提出解决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关键问题的措施和政策建议。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本研究将山东省济南市作为典型地区开展研究。资料来源包括三部分,包括(1)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考核结果。内容包括2018年济南市15个区县和449家基层卫生机构的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情况以及组织管理和资金管理工作得分和扣分原因。(2)关键知情人访谈资料。选取市区两级卫生行政部门、市区两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基层卫生机构的相关负责人和业务骨干35人作为供方关键知情人;采用偶遇抽样法收集基层卫生机构门诊患者90人作为需方关键知情人。采用半结构化访谈问卷进行深入访谈。(3)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相关影响因素数据。通过卫生统计年鉴和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提取区县和基层卫生机构的社会人口、卫生资源和医疗服务等指标数据。本研究首先采用方差分析和Student-Newman-Keuls检验分析比较各区县和机构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考核评估结果,总结典型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整合“结构-过程-结果”模型和安德森卫生服务利用行为模型,从供需双方角度构建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影响的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形成影响因素分析的应用框架。通过文献研究收集既往研究结果中的影响因素,采用扎根理论质性分析方法对典型地区供需双方关键知情人访谈资料进行开放性编码、主轴编码和核心编码,梳理影响因素间的逻辑关系,形成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影响因素分析框架。最后基于分析框架筛选供需双方变量作为自变量,将以慢性病管理为核心的健康防控项目工作指标作为因变量,进行实证分析。先采用多水平线性模型分析区县和机构两层面上供需变量对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的影响方向和效应大小,再通过中介效应分析和交互作用分析探索机构层面供需双方变量间的影响路径和作用机制。研究结果1.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现状及实施问题。①各区县以慢性病健康管理为核心的项目工作指标距离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差距较大。健康档案管理、高血压健康管理、糖尿病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等服务项目政策目标未达标的区县比例分别为100%、66.67%、73.33%和86.67%,机构服务项目工作指标在各区县间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妇幼保健、疾病防治、协查管理等服务项目政策目标在各区县间均已达成或超额达成。②区县卫生行政部门和基层卫生机构的组织管理工作绩效考核得分在区县间分布差异较大。区县组织管理平均得分11.4分(9-13.5分),主要问题是制度建设、分工协调和问题整改等方面落实不到位;机构组织管理平均得分8.13分(2-10分),主要问题为制度建设和绩效工作落实不到位。③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管理绩效考核得分在区县层面无扣分,机构平均得分8.62分(5-10分),得分在区县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主要问题为预算执行不到位和资金使用不合规。2.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的影响因素。本研究首先构建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和形成分析框架。具体过程是通过研究整合相关卫生服务模型,构建了“供方影响因素-需方影响因素-项目政策目标”理论模型,在此模型基础上系统收集影响因素建立分析框架。分析要素可以归纳为供方和需方两类,其中供方影响因素包括政策制度(配套政策、配套制度、项目设计)、资源保障(人力资源、项目经费、硬件设备)、组织保障(运行模式、部门协作、信息化建设);需方影响因素包括倾向特征(人口学、社会结构、健康信念)、促进资源(经济能力、社会组织)、健康需要(感知需要、评估需要、效果评价)。其次是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通过多水平线性模型分析发现,机构水平上健康档案管理、高血压健康管理、糖尿病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等四个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不同程度上受区县和机构层面供需双方因素的共同影响。人力资源(区县每千人护士数、区县每千人公共卫生人员和区县每万人全科医生数)、硬件设施(区县基层卫生机构平均床位数)、项目经费(机构资金管理得分)、组织保障(区县和机构组织管理得分)等供方要素与不同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间有统计学意义的关联均为独立正相关;机构公卫医师人均负担目标人群数与四个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均呈独立负相关。区县基层需方社会人口要素中,区县人均GDP和人口增长率与不同项目工作指标间有统计学意义的关联均为独立正相关,区县人口密度和死亡率均是独立负向影响因素。机构层面需方要素中,效果评价(辖区居民满意度)和健康信念(辖区居民知晓率)均是健康档案管理项目政策目标落实的正向影响因素,健康信念(辖区居民知晓率)同时是高血压健康管理、糖尿病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等项目政策目标落实的负向影响因素。3.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过程中影响变量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关系。中介效应分析发现,辖区居民满意度和知晓率等需方变量在供方变量影响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过程中存在显着部分中介效应。在每机构公卫医师人均负担目标人群数、资金管理得分、组织管理得分、医生满意度等供方变量影响各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的总效应中,居民满意度的中介效应比例为50.30%~73.09%,居民知晓率的中介效应比例为13.04%~71.90%。交互作用分析发现,在影响健康档案管理、高血压健康管理和糖尿病健康管理等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过程中,居民满意度和知晓率等需方变量与机构供方变量间存在交互效应。居民满意度和知晓率高于全市平均值时,可以降低每机构公卫医师人均档案数对健康档案管理项目政策目标落实的负向阻碍作用、增强机构资金管理得分的正向促进作用、削弱医生满意度的正向促进作用。结论与建议1.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落实过程中存在问题的解决需要系统性制度安排。项目评估发现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项目建设的系统性措施落实不到位,包括项目设计结构与布局不尽合理、绩效考核制度不够完善等;(2)项目建设保障要素落实不协同,包括人力资源和硬件设施等基层卫生资源保障水平不足;(3)组织管理工作执行不到位;(4)资金管理制度执行不规范等,影响了以慢性病管理为核心健康防控项目政策目标的落实。这提示我国卫生行政部门需要从政策建设角度进行系统性制度安排,完善项目服务内容和绩效考核制度的制度设计,建立服务包动态调整机制,重视区县和机构间人力资源、硬件设施等方面的资源保障,加强区县和机构的组织管理和资金管理工作,促进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2.建立项目落实的动态评估模型,有助于及时发现项目政策目标落实和管理工作执行中的问题。本研究从供方和需方两个角度系统地整理了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影响因素分析框架的核心、模块和要素三级维度,并通过实证研究在典型地区区县和基层卫生机构两个层面验证了“结构-过程-结果”模型和安德森模型的理论整合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影响因素研究领域的适用性和有效性。以上研究结果可作为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动态评估模型构建的工作基础。3.政府牵头建立供需多方参与的协同机制可有效提高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的效率和质量。实证研究验证了区县和机构层面上人力资源、硬件设施、项目经费、组织保障等供方要素和社会人口、健康信念、效果评价等需方要素共同影响机构层面服务项目政策目标的落实,进一步揭示了辖区居民满意度和知晓率等需方变量作为中介变量在供方变量影响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过程中的中介作用和交互作用,探析了供需双方因素影响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的影响路径和潜在机制。研究结果提示应该重视需方要素在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中的重要作用,利用社区居民满意度和知晓率指标识别重点干预人群,切实提高居民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认知水平和利用水平。创新性1.本研究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服务本质出发,整合“结构-过程-结果”模型和安德森模型,从供需双方角度系统梳理了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影响因素的指标维度,构建了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和分析框架。既考虑了影响因素分析理论上的规范性,也考虑到了分析过程中变量的可变性,为开展影响因素分析的系统研究提供了变量筛选工具,从方法学角度具有一定的创新性。2.本研究在区县和基层卫生机构两个层面上对供需双方影响因素在影响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过程中的作用强度和相互作用关系进行了定量测算,明确了供方因素影响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的直接作用路径和通过需方因素的间接影响路径,探讨了需方关键影响因素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服务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重要促进作用和政策干预意义。这对不同层面的政策制定者统筹卫生资源、制定干预策略、完善目标措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局限性本研究以山东省济南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的考核评估问题发现和影响因素分析为例进行的研究,研究结果虽具一定的代表性,但结论外推至客观条件差异较大的地区时存在一定局限性。实证分析时尽管对典型地区区县和基层卫生机构两级变量信息挖掘较为详尽,但区县和机构两个层面难以涵盖理论模型和分析框架涉及的全部影响领域。同时由于本研究是横断面研究,不能够反映时序变化的影响,也可能会对本研究方法学的推广应用带来一定的影响。
刘源[4](2020)在《淮安市分级诊疗制度实施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5年9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该《意见》为全国实施分级诊疗政策拉开了序幕。分级诊疗是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级,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疾病的(接诊与)治疗,逐步实现(医疗机构)从全科到专业化医疗的过程。“十三五”期间,分级诊疗在全国各级政府和医院都轰轰烈烈地实施着,但该政策实施五年来进展如何、成效如何,还存在哪些问题;下一步该如何实施,都是值得关注和研究的。本文通过文献分析、资料整理、现场调查、个别访谈等方式对淮安市分级诊疗推动与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分级诊疗成效不显着的原因,并在仔细剖析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国外不同医疗卫生体系的经验和做法,得出有效解决分级诊疗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对策和建议。研究发现,淮安市由于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难以满足患者的需求,医保政策调控的作用不明显,患者就诊的信息不共享,医疗机构实施分级诊疗的积极性不高,双向转诊渠道不通畅等原因造成分级诊疗制度实施的效果不显着。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能力障碍、配套政策的障碍、体制机制的障碍、信息共享的障碍,监管考核的障碍等。通过国内外分级诊疗的先进经验的分析,得出可借鉴的建议。最后提出了完善淮安市分级诊疗制度实施问题的对策。分别从完善配套制度、健全体系建设、提升服务能力、加强宣传引导等四个方面提出了有效完善淮安市分级诊疗制度的对策。
肖书琴[5](2020)在《县域医共体建设中的利益相关者冲突研究 ——以广东省湛江市徐闻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县域医疗是国家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县域各层级医疗机构由于利益的相对独立以及有缺乏有效的分工合作机制,各自为政,无序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县域医疗服务能力的整体发展。县域医联体作为医联体建设四种模式之一,是推动深化医改的重要一步。县域内通过不同层级医疗机构合作,促使优质资源上下贯通,使群众能在家门口享受到与大医院一样的优质服务,大力提升了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但县域医共体作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新生事物,在各地推行的实践过程中,由于各方利益的冲突也遇到不少阻力。本文认为,县域医共体各利益相关方的利益冲突是推行医共体建设的阻力因素。本文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建立分析框架,综合运用半结构访谈法、专家咨询法、问卷调查法以及实地调研法,对县域医共体中的核心利益相关者及诉求进行识别,描述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冲突的表现,挖掘利益冲突的原因及影响,从而探讨解决利益冲突的协调策略,为湛江市徐闻县县域医共体的构建及运行提供方法借鉴。本文从利益相关者角度出发,以化解利益冲突为目的,从提高患者对县域医共体的关注度和认可度、通过政策激励满足县级医院的诉求、加大力度提高乡镇卫生院整体实力、构建牵头医院和成员医院利益共同体、医保部门积极参与改革等几方面提出化解各利益相关方利益冲突的对策。
马天娇[6](2020)在《基层医务人员对患者的信任程度与卫生服务质量的关系研究》文中认为医患信任是医患双方在医疗活动中形成的特殊人际信任关系,贯穿于一切医疗活动的始终,直接影响着医患双方对卫生服务的提供与利用,卫生服务质量和健康结局的改善,还会影响公众对国家卫生政策和卫生服务系统的整体满意度和获得感。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是国家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石,如何建立起居民与基层医务人员的互信关系,提高基层卫生服务的普及率和利用率,引导居民合理就医,充分发挥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守门人”功能,是国家深化医疗卫生服务体制改革,构建分级诊疗制度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目的:本研究选取基层医务人员视角,从医务人员对患者的信任程度出发,分析其对医务人员的工作满意度、工作投入、情绪劳动,以及基层卫生服务质量的影响。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信任程度与基层卫生服务质量的关系,以及其它相关变量发挥的间接作用,构建基层医务人员信任患者与卫生服务质量的影响路径模型,为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管理者重视信任构建,促进基层卫生服务质量改善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当前医患信任相关研究提供更多的实证研究基础。方法:本研究采用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定量研究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吉林省全部9个市州的18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8所乡镇卫生院1160名医务人员(医生、护士、医疗技术人员等)为调查对象。调查问卷内容包括:社会人口学情况,医务人员信任患者情况,工作满意度、工作投入、情绪劳动、基层卫生服务质量等内容。问卷借助问卷星平台进行收集,采用IBM SPSS24.0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元线性回归等,采用AMOS 24.0软件构建影响因素模型。定性研究采用目的抽样方法,分别于2018年11月至12月和2019年8月至9月,选取54名基层医务人员为对象进行深入访谈。对访谈录音资料逐字逐句转录成Word文档,然后导入Nvivo 11软件进行分析整理。结果:(1)医务人员对患者信任程度为中等程度,总均分为3.79±0.60(得分范围为1-5分),患者角色维度得分为3.84±0.59,尊重人际关系维度得分为3.73±0.67。医务人员的年龄、编制、机构类型对信任患者总分有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基层卫生服务质量总均分为3.82±0.52(得分范围为1-5分),其中以病人及家庭为中心维度得分最高,为3.96±0.58分;首诊维度得分最低,为3.53±0.74分。其余六个维度得分为连续性3.67±0.58,协调性3.87±0.57,综合性(可及性)3.90±0.62,综合性(提供服务)3.82±0.60,面向社区3.88±0.61。医务人员的年龄、学历、机构类型对基层卫生服务质量的评价有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医务人员信任患者程度和基层卫生服务质量之间显着相关,且相关系数为0.649。控制人口社会学特征变量,多元线性回归结果表明,医务人员信任患者程度对基层卫生服务质量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有正向影响。(4)医务人员工作投入总均分为4.22±1.17(得分范围0-6分),其中专注得分最高,为4.30±1.20,活力得分最低,为4.15±1.20。控制年龄、学历、机构类型变量,多元线性回归结果表明,医务人员的工作投入对基层卫生服务质量有正向影响。结构方程结果表明,医务人员的工作投入在患者信任程度影响基层卫生服务的关系中发挥中介作用,即医务人员对患者的信任通过影响工作投入,而间接影响基层卫生服务质量。(5)工作满意度总均分为3.72±0.69(得分范围为1-5分),内部满意度维度得分为3.76±0.68,外部满意度维度得分为3.67±0.76。控制年龄、学历、机构类型变量,多元线性回归结果表明,医务人员的工作满意度对基层卫生服务质量有正向影响。结构方程结果表明,医务人员的工作满意度在患者信任程度影响基层卫生服务的关系中发挥中介作用,即医务人员对患者的信任通过影响工作满意度,而间接影响基层卫生服务质量。(6)情绪劳动总均分为3.28±0.63(得分范围为1-5分),真实表达维度得分最高(3.68±0.70),其次为深层表演得分(3.42±0.70),得分最低为表层表演维度(3.04±0.76)。控制年龄、学历、机构类型变量,多元线性回归结果表明,医务人员的深层表演、真实表达情绪对基层卫生服务质量总均分有正向影响。结构方程结果表明,情绪劳动在医务人员信任患者程度影响基层卫生服务的关系中发挥中介作用,即医务人员对患者的信任通过影响情绪劳动,而间接影响基层卫生服务质量。(7)各变量的综合作用模型构建研究发现:工作投入、工作满意度和情绪劳动,在医务人员信任患者和基层卫生服务质量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分别占总效应的22.79%、13.86%、18.41%。医务人员对患者的信任直接影响工作投入;可以通过工作满意度间接影响工作投入;还可以通过情绪劳动间接影响工作投入,工作投入可直接影响基层卫生服务质量。运用结构方程多群组比较发现,年龄会造成模型差异,而学历、机构类型则不会产生差异。(8)定性访谈资料分析,共提炼出5个主题,分别为“基层卫生医患互信及其影响因素”、“基层医务人员的工作投入”、“基层医务人员的工作满意度”、“基层医务人员的情绪劳动”和“基层卫生服务质量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结果综合概括为:基层医务人员感受到患者的信任,积极的信任体验促进医务人员对患者投以信任,产生积极的工作热情,有利于基层卫生服务质量的改善。特别是实施家庭医生服务制度后,医患互信提高。基层医务人员也会面对患者的不信任状况,面对消极的信任氛围,医务人员会根据医疗服务机构的要求或职业道德的约束,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患者提供服务,从而产生情绪劳动过程。然而,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医务人员的薪酬待遇低下,难以对医务人员进行积极的外部支持和鼓励,长期以往,会影响工作满意度,最终也会影响基层卫生服务质量。结论:(1)基层医务人员对患者的信任程度会影响卫生服务质量,提示良好的医患信任关系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基石,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管理者应重视和构建医患互信机制,有利于提高和改善服务质量。(2)卫生管理者和政策制定者应重视基层医务人员信任患者、工作满意度、工作投入、情绪劳动的始动因素,以及其对卫生服务质量的影响,制定相应措施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的信任、工作满意度、工作投入,采用积极的情绪劳动策略,有利于改善和提高卫生服务质量。(3)论文采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了基层医务人员信任患者程度与基层卫生服务质量的关系,为医患信任相关研究提供了实证基础。提示卫生政策管理者与制定者注重信任机制的建设,有利于卫生服务质量的改善。(4)基层医务人员对患者信任可以通过工作满意度、工作投入、情绪劳动对基层卫生服务质量产生影响,提示医院管理者应重视改善医务人员的工作满意度、工作投入以及积极的情绪劳动策略培训,有利于提高和改善卫生服务质量。
孙敬瑶[7](2020)在《分级诊疗制度下济南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效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进步和健康知识的普及,群众看病就医和健康管理的需求快速增长。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作为分级诊疗制度的重要保障机制,是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模式转变、提高服务及时性和有效性的重要方式,是新形势下维护和促进居民健康的重要途径。如何加强对家庭医生团队以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管理、更好地发挥家庭医生作为居民健康“守门人”的作用成为实践中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本文基于分级诊疗制度实施背景下,以济南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研究对象,通过整理文献、理论研究、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实地调研、人员访谈等研究方法,研究济南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实施的效果。本文认为,济南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运作规范、覆盖面广,签约率和群众满意度都较高。但也存在政府支撑性政策还不完善、家庭医生人才缺乏、居民获得感有待增强等问题,其原因主要是政府在政策制定中的主导作用发挥不够、家庭医生职业吸引力弱、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质量效果欠佳。本文建议,在进一步完善济南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方面,需要提升签约和服务各个环节规范化运行的水平、增强家庭医生职业吸引力、促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质增效。
谭璐[8](2020)在《基于史密斯模型的家庭医生政策执行效果与提升对策研究 ——以H市为例》文中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到:“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要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而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正是推动家庭医生政策执行的必要手段。2016年,国家通过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及《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意见》,这标志着家庭医生政策的正式提出与全面实施。从率先实施家庭医生制度的国家执行现状来看,家庭医生政策在促进医疗卫生资源分配,提升医疗服务能力与质量,控制居民医疗费用支出等方面都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保障能力更是实现全民健康的基础。但从当前现实情况来看,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呈现出空心化,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地区间差异大等特征,在家庭医生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着居民对家庭医生政策的认知程度低,家庭医生有效签约服务率低,家庭医生人力资源分布不均且不足的现实问题。因此,家庭医生政策执行效果欠佳,居民、医务人员的政策认同感、参与积极性普遍较低,政府部门、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并未建立起居民与家庭医生之间的信任感。本文结合国内外有关家庭医生政策的研究成果,基于H市贫困县较多,家庭医生政策覆盖范围较广、政策执行较深入等现实因素,选取H市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本研究通过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并借助现有的政策文件和相关部门一手数据,笔者了解到H市在基层医疗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家庭医生人才队伍建设、家庭医生政策宣传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从访谈和问卷结果来看,H市在家庭医生政策的认知、家庭医生政策的服务利用等方面表现还较薄弱。因此,基于H市家庭医生政策的执行现状,根据政策实施过程中表现出的问题,利用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从政策本身、执行机构、目标群体和政策环境四个方面对家庭医生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剖析问题的成因,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提升对策。研究发现,H市家庭医生政策执行效果不佳的成因主要表现在政策文本设计不尽合理、执行机构能力不足、目标群体政策认同感不强、政策环境支持力度不够四个方面。最后,从影响因素出发,提出H市家庭医生政策执行的提升对策,主要从完善政策顶层设计、扩大家庭医生政策执行资源的供给、提升目标群体的家庭医生政策认同感以及营造良好的家庭医生政策执行环境来分别展开阐述。
齐浩然[9](2020)在《库伦旗蒙医药产业化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蒙医药是蒙古族上千年来传承和发展形成的文化瑰宝,是中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医药科技的进步,以天然资源为原料的传统药物已成为当前世界医药发展的重要趋向。一直以来,国家都非常重视民族医药产业的发展,蒙医药作为地方特色优势产业,对于内蒙古自治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着重要的意义。库伦旗位于内蒙古东部,隶属于“中国蒙医药之都”的通辽市,2013年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式命名为“中国蒙医药文化之乡”。库伦旗拥有深厚的蒙医药历史文化和完善的医疗卫生体系、库伦蒙药厂是全中国第一家蒙药厂。蒙医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为库伦人民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和卫生保障,库伦蒙药厂在为全国有蒙药产品需求的地区提供优质产品的同时,也为库伦旗的财政税收做出重要贡献。本文在对内蒙古现有蒙药制药企业和医疗服务机构初步了解的基础上,走访调查了内蒙古库伦蒙药有限公司、库伦旗蒙医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以及大部分的蒙医诊所和药店来获取数据。结合民族经济理论和医药产业理论,对国内外医药产业发展、民族医药产业发展和蒙医药产业发展的文献进行梳理和总结。在此基础上,搜集库伦旗蒙医药历史文献,对蒙医老大夫进行访谈,分析库伦旗蒙医药业在蒙医药起步时期、解放初期、计划经济时期、改革开放初期、市场经济时期直到现在的发展概况。在实地调研全旗各级医疗服务单位、诊所、药店过程中,发现蒙医药产业化发展中存在蒙药材保护和研发能力乏力、蒙医药专业人才紧缺、企业竞争力不足、“医”“药”分离、产业链松散及产业发展机制不全等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对库伦旗蒙医药业的发展历程、发展现状进行科学归纳分析,并从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出发,提出建立蒙药材保护机制、培育蒙医药专业人才、增强蒙医药企业竞争力、“医”“药”联合构筑蒙医药全产业链以及构建产业链联动机制的对策建议。
韩孝雨[10](2020)在《辽宁省乡镇卫生院基本医疗服务能力提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九大提出“健康中国”战略,健康关系民生,完善基本医疗服务是保障居民健康的必然选择,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基本医疗服务能力是保障民生的重要举措。乡镇卫生院作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农村百姓的医疗健康保驾护航的重任,乡镇基层服务水平的高低关乎人民生活质量。随着新时期人民群众的医疗健康服务需求日益增长,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显得尤为重要。提升乡镇卫生院的基本医疗服务能力,不仅有利于满足基层百姓看病问诊的服务需求,而且可以缓解当前存在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更有助于我国医疗改革中分级诊疗制度的有效落实。自2009年新医改提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要大力发展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以来,辽宁省更加重视农村基层医疗服务机构改革,通过成立乡镇卫生院工作委员会,加强乡镇卫生院规范化管理,逐步提升医疗服务能力。本研究通过选取沈阳市、铁岭市、锦州市、辽阳市、朝阳市、鞍山市各地3-5个乡镇卫生院进行调研,结合文献资料和新闻政策资料进行分析和整理,提出深化医疗改革背景下提升乡镇卫生院基本医疗服务能力的必要性,并归纳国内外学者关于基本医疗服务能力提升的学术观点、了解学术前沿。运用公共产品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和服务型政府理论深入分析辽宁省乡镇卫生院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建设现状。辽宁省乡镇卫生院基本医疗服务能力提升过程中存在不同乡镇之间卫生院服务水平差异、医疗服务设施建设与农民不断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不匹配、基层医务人才引进困难与流失严重、医疗服务质量保障能力低和基本医疗信息化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通过借鉴国内其它省份提升乡镇卫生院的服务能力做法,总结经验。最后从落实政府责任、夯实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基层医务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乡镇卫生院自身服务管理制度和借助信息化手段提升服务五个方面分别提出相应对策,通过卫生院服务软实力和硬实力双向提升其基本医疗服务能力,改善农村居民就医环境。并且,为农村居民看病就医带来便利,吸引更多的农村百姓基层就诊,有效推进分级诊疗政策的落地实施。
二、乡镇卫生院制定卫生服务标准的困难及基本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乡镇卫生院制定卫生服务标准的困难及基本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山东省乡镇卫生院“业务院长”选派工作制度实施现状及改进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背景与目的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2. 资料与方法 |
2.1 调查对象 |
2.2 调查内容 |
2.3 研究方法 |
2.4 质量控制 |
2.5 技术路线图 |
3. 理论基础 |
3.1 结构-过程-结果理论 |
3.2 利益相关者理论 |
3.3 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理论 |
4. 研究结果 |
4.1 山东省首批“业务院长”选派制度实施现状 |
4.2 试点乡镇卫生院业务水平提升效果 |
4.3 “业务院长”选派工作路径分析 |
4.4 “业务院长”选派制度利益相关者分析 |
5. 分析与讨论 |
5.1 “业务院长”选派工作内部作用机制讨论 |
5.2 “业务院长”选派制度利益相关者分析 |
5.3 “业务院长”选派制度政策分析 |
5.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6. 结论与建议 |
6.1 完善监督考核机制,促进选派工作可持续发展 |
6.2 健全激励保障机制,激发政策执行主体积极性 |
6.3 完善培训管理机制,为选派工作提供技术保障 |
6.4 加强基层政策支持,推广成功模式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及录用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委托代理关系视角下农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安排和实践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标及意义 |
1.3 论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家庭医生制度运行保障机制研究 |
2.2 基于供方的家庭医生服务能力及激励相关研究 |
2.3 居民对家庭医生服务的需求偏好及签约影响因素研究 |
2.4 国内外研究不足 |
第三章 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 |
3.1 理论框架 |
3.2 数据来源 |
3.3 调查指标与方法 |
3.4 资料分析方法 |
3.5 质量控制 |
3.6 技术路线图 |
第四章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制度安排分析 |
4.1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工具 |
4.2 家庭医生签约制度实践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供能力和激励机制研究 |
5.1 家庭医生团队服务能力 |
5.2 家庭医生签约工作激励 |
5.3 家庭医生签约工作满意度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农村居民家庭医生签约选择偏好和影响因素 |
6.1 基于离散选择实验的农村居民签约偏好分析 |
6.2 居民家庭医生签约意愿和影响因素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实施偏差和归因 |
7.1 政府和家庭医生的委托代理分析 |
7.2 居民和政府的委托代理关系分析 |
7.3 居民和家庭医生的委托代理关系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讨论与政策建议 |
8.1 方法学讨论 |
8.2 主要研究发现 |
8.3 研究结论 |
8.4 政策建议 |
创新性和研究不足 |
附录一 关键知情人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的影响因素及完善策略研究 ——以山东省济南市考核评价结果为实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目标 |
1.4 研究内容 |
1.5 结构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公共卫生服务实施状况的国际研究 |
2.2 公共卫生服务实施状况的国内研究 |
2.3 国内外同类研究的借鉴与启示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
3.1 相关概念 |
3.2 理论基础 |
3.3 资料来源 |
3.4 质量控制 |
3.5 研究方法 |
3.6 技术路线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本公卫项目政策目标落实现状 |
4.1 基本公卫项目绩效考核结果 |
4.2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政策现状 |
4.3 基本公卫项目建设存在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本公卫项目政策目标落实影响因素分析框架构建 |
5.1 影响因素文献研究 |
5.2 关键知情人访谈 |
5.3 扎根理论质性分析 |
5.4 影响因素分析框架构建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本公卫项目政策目标落实影响因素作用关系研究 |
6.1 研究对象的确定 |
6.2 影响因素描述性分析 |
6.3 多水平模型分析结果 |
6.4 中介效应分析结果 |
6.5 交互作用分析结果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讨论 |
7.1 研究方法学选择与应用 |
7.2 基于研究发现有关问题的明确 |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8.1 研究结论 |
8.2 完善项目政策目标落实措施的策略 |
研究创新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件1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考核方案(济南市) |
附件2 关键知情人访谈问卷 |
附件3 关键知情人访谈资料整理示例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淮安市分级诊疗制度实施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国内现状研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综述 |
三、研究内容与创新 |
(一)研究内容 |
(二)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 |
(一)分级诊疗 |
(二)医联体 |
(三)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
二、理论基础 |
(一)新公共服务理论 |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 |
(三)社会公平理论 |
第二章 淮安市分级诊疗制度实施的必要性与现状分析 |
一、淮安市分级诊疗制度实施的必要性 |
(一)从政策文件上看,分级诊疗一直是国家和政府工作的重点 |
(二)从实施意义上看,分级诊疗能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 |
(三)从实施内容上看,分级诊疗是“强基层”的重要推动力 |
(四)从实施目标上看,分级诊疗能改善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
(五)从实施效果上看,分级诊疗能提高诊疗效率、改善医患关系 |
二、淮安市分级诊疗制度实施的现状分析 |
(一)淮安市医疗资源分级配置情况 |
(二)淮安市就诊服务分级利用情况 |
(三)淮安市基层首诊实施情况 |
(四)淮安市双向转诊实施情况 |
第三章 淮安市分级诊疗制度实施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淮安市分级诊疗制度实施存在的问题 |
(一)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 |
(二)医保政策调控作用不明显 |
(三)患者就诊信息不共享 |
(四)医疗机构实施积极性不高 |
(五)双向转诊渠道不畅通 |
二、淮安市分级诊疗制度施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服务能力障碍:基层医疗机构能力薄弱,居民认可度低 |
(二)配套政策障碍:医保政策尚需优化,缺乏约束力 |
(三)体制机制障碍:双向转诊机制不健全,制度连续性差 |
(四)信息共享障碍:医联体体系不完善,信息共享难 |
(五)监管考核障碍:缺乏考核评价体系,医院间配合度低 |
第四章 国内外分级诊疗的借鉴经验 |
一、国外分级诊疗先进经验 |
(一)美国:按病种付费(DGRs) |
(二)英国:社区医生(家庭医生)制 |
(三)日本:合理的三级医疗圈 |
二、国内分级诊疗先进经验 |
(一)北京:构建医联体推动分级诊疗 |
(二)上海:家庭医生模式带动分级诊疗 |
(三)厦门:“三师共管”提供基层卫生服务水平 |
第五章 完善淮安市分级诊疗制度实施问题的对策 |
一、完善配套制度,保障分级诊疗有效实施 |
(一)健全医保报销政策,促使患者留在基层医院就诊 |
二、健全体系建设,激发分级诊疗运行活力 |
(一)打造人才培养体系,吸引优秀卫生人员 |
(二)建设医疗联合体,实现城乡信息共享 |
三、提升服务能力,提升基层医院综合实力 |
(一)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为每一位居民建立健康档案 |
(二)畅通上下级医院双向转诊渠道,让每一位患者都有转诊绿色通道 |
四、加强宣传引导,引导就诊患者科学就医 |
(一)宣传引导,改变居民传统就医理念 |
(二)科学规范,促使新成新型就医习惯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5)县域医共体建设中的利益相关者冲突研究 ——以广东省湛江市徐闻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建设医联体的必要性的研究 |
1.2.2 医联体的组织模式研究 |
1.2.3 医联体建设的实践研究 |
1.2.4 影响医联体实施效果的因素研究 |
1.2.5 有关县域医共体的实践研究 |
1.2.6 关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研究 |
1.2.7 简要评析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之处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技术路线 |
1.3.4 研究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县域医共体相关概念及内涵 |
2.1.1 医联体 |
2.1.2 县域医共体 |
2.1.3 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 |
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2.1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内涵 |
2.2.2 利益相关者的分类 |
2.2.3 利益相关者理论对县域医共体研究的启示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徐闻县域医共体建设中的利益相关者识别 |
3.1 徐闻县域医共体建设的措施 |
3.2 徐闻县域医共体中利益相关者的界定 |
3.2.1 德尔菲法结果 |
3.2.2 徐闻县域医共体的利益相关者 |
3.3 徐闻县域医共体利益相关者的分类 |
3.3.1 根据权力性得分结果分析 |
3.3.2 根据合法性得分结果分析 |
3.3.3 根据紧急性得分结果分析 |
3.3.4 徐闻县域医共体利益相关者三维度分类结果 |
3.3.5 徐闻县域医共体利益相关者三维分类结果的验证 |
3.4 徐闻县域医共体中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 |
3.4.1 县级医院的利益诉求 |
3.4.2 乡镇卫生院的利益诉求 |
3.4.3 患者的利益诉求 |
3.4.4 卫生行政部门的利益诉求 |
3.4.5 医保部门的利益诉求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徐闻县域医共体核心利益相关者冲突的表现、原因及影响分析 |
4.1 患者的就医选择与卫生行政部门分级诊疗政策方向的冲突 |
4.1.1 冲突的具体表现 |
4.1.2 冲突的原因 |
4.2 患者的就医选择与医保政策导向的冲突 |
4.2.1 冲突的具体表现 |
4.2.2 冲突的原因 |
4.3 卫生行政部门的强制性帮扶政策与县级医院自身发展的冲突 |
4.3.1 冲突的具体表现 |
4.3.2 冲突的原因 |
4.4 卫生行政部门强基层初衷和乡镇卫生院目前实力的冲突 |
4.4.1 冲突的具体表现 |
4.4.2 冲突的原因 |
4.5 县级医院实际执行能力与乡镇卫生院期盼之间的冲突 |
4.5.1 冲突的具体表现 |
4.5.2 冲突的原因 |
4.6 医保部门和医疗机构行为的冲突 |
4.6.1 冲突的具体表现 |
4.6.2 冲突的原因 |
4.7 利益相关者冲突带来的影响 |
4.7.1 组建的医疗机构有联体不连心现象 |
4.7.2 群众基层首诊热情不高 |
4.7.3 群众就医负担有待减轻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化解徐闻县县域医共体利益相关者冲突的对策 |
5.1 提高患者对县域医共体的关注度和认可度 |
5.1.1 加大对县域医共体政策的宣传力度 |
5.1.2 畅通上下转诊渠道,引导群众合理就医 |
5.1.3 探索分级诊疗的专项立法,形成合理的就医格局 |
5.2 通过政策激励满足县级医院的利益诉求 |
5.2.1 创新组建方式,尊重县级医院的选择权 |
5.2.2 增加对县级医院财政上的补偿力度 |
5.2.3 制定下沉人员的奖惩政策 |
5.3 提高乡镇卫生院的服务能力 |
5.3.1 政府加大投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
5.3.2 降低乡镇卫生院招聘人才的门槛,出台人才激励政策 |
5.3.3 探索处方流转,解决乡镇卫生院缺药少药的问题 |
5.4 建设县级医院与乡镇卫生院利益共同体 |
5.4.1 以县域医共体为整体,加大财政投入 |
5.4.2 以县域医共体为整体,统一行政管理 |
5.4.3 以县域医共体为整体,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
5.4.4 以县域医共体为整体,制定详细的考核方案 |
5.4.6 探索多种形式的医共体组建方式 |
5.5 医保部门积极参与 |
5.5.1 探索县域医共体内医保资金实现总额预付包干制 |
5.5.2 适当扩大总院和分院的报销比例差距 |
5.5.3 县域医共体内报销的起付线实行累计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不足之处 |
6.1 研究总结 |
6.2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件1 访谈提纲 |
附件2 县域医共体利益相关者界定专家咨询表(第一轮) |
附件3 县域医共体利益相关者界定专家咨询表(第二轮) |
附件4 患者对县域医共体的利益诉求调查表 |
附件5 县级医院对县域医共体的利益诉求调查表 |
附件6 乡镇医院对县域医共体的利益诉求调查表 |
附件7 卫生行政部门对县域医共体的利益诉求调查表 |
附件8 医保部门对县域医共体的利益诉求调查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6)基层医务人员对患者的信任程度与卫生服务质量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医患信任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1 相关概念 |
1.2.2 医患信任的测量 |
1.2.3 医患信任的影响因素 |
1.2.4 医生对患者信任的影响因素 |
1.3 基层卫生服务质量的相关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服务质量的概念及评价 |
1.3.2 卫生服务质量的概念及评价 |
1.3.3 基层卫生服务质量的内涵及评价 |
1.4 国内外关于提升卫生服务质量的相关激励机制研究现状 |
1.5 医务人员对患者信任与卫生服务质量的关系 |
1.6 工作投入与医务人员信任患者及卫生服务质量的关系 |
1.7 工作满意度与医务人员信任患者及卫生服务质量的关系 |
1.8 情绪劳动与医务人员信任患者及卫生服务质量的关系 |
1.9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10 技术路线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服务接触理论 |
2.2 情感事件理论 |
2.3 资源保存理论 |
2.4 工作需求-资源理论 |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文献研究法 |
3.2 问卷调查法 |
3.2.1 研究对象 |
3.2.2 样本量计算 |
3.2.3 抽样方法 |
3.2.4 调查方法 |
3.2.5 研究工具与评价标准 |
3.2.6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3.2.7 质量控制 |
3.3 深入访谈法 |
3.3.1 访谈对象 |
3.3.2 制定访谈提纲 |
3.3.3 访谈资料收集 |
3.3.4 访谈资料分析 |
3.3.5 质量控制 |
第4章 定量研究结果 |
4.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4.2 医务人员对患者的信任程度分析 |
4.2.1 医务人员信任患者量表信效度分析 |
4.2.2 医务人员信任患者的情况 |
4.2.3 社会人口学特征对医务人员信任患者的影响 |
4.2.4 社会人口学特征对医务人员信任患者程度的多因素分析 |
4.3 基层卫生服务质量分析 |
4.3.1 基层卫生服务质量的量表信效度分析 |
4.3.2 基层卫生服务质量情况 |
4.3.3 医务人员人口社会学特征对基层卫生服务质量评价的影响 |
4.3.4 社会人口学特征对基层卫生服务质量的多因素分析 |
4.4 医务人员对患者信任程度与基层卫生服务质量的关系 |
4.4.1 相关分析 |
4.4.2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4.5 医务人员信任患者、工作投入与基层卫生服务质量的关系研究 |
4.5.1 工作投入量表的信效度分析 |
4.5.2 医务人员工作投入情况 |
4.5.3 医务人员工作投入在不同社会人口学特征中的分布 |
4.5.4 社会人口学特征对基层医务人员工作投入状况影响的多因素分析 |
4.5.5 基层医务人员信任患者状况对工作投入的影响 |
4.5.6 工作投入对基层卫生服务质量的多元线性回归 |
4.5.7 工作投入的中介效应分析 |
4.6 医务人员信任患者、工作满意度与基层卫生服务质量的关系研究 |
4.6.1 工作满意度量表的信效度分析 |
4.6.2 医务人员工作满意度状况 |
4.6.3 医务人员工作满意度在不同社会人口学特征中的分布 |
4.6.4 社会人口学特征对基层医务人员工作满意度状况影响的多因素分析 |
4.6.5 基层医务人员信任患者状况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 |
4.6.6 工作满意度对基层卫生服务质量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4.6.7 工作满意度的中介效应分析 |
4.7 医务人员信任患者、情绪劳动与基层卫生服务质量的关系研究 |
4.7.1 情绪劳动量表信效度分析 |
4.7.2 医务人员情绪劳动情况 |
4.7.3 医务人员情绪劳动在不同社会人口学特征中的分布 |
4.7.4 社会人口学特征对基层医务人员情绪劳动影响的多因素分析 |
4.7.5 基层医务人员信任患者状况对情绪劳动的影响 |
4.7.6 情绪劳动对基层卫生服务质量状况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4.7.7 情绪劳动的中介效应分析 |
4.8 医务人员信任患者与基层卫生服务质量的综合模型分析 |
4.8.1 影响基层卫生服务质量的前因变量模型 |
4.8.2 基层卫生服务质量的综合影响机制模型分析 |
4.9 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 |
4.9.1 年龄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 |
4.9.2 学历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 |
4.9.3 机构类型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 |
4.10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定性研究结果 |
5.1 访谈对象情况 |
5.2 研究结果 |
5.2.1 主题1:基层卫生医患互信及其影响因素 |
5.2.2 主题2:基层医务人员的工作投入 |
5.2.3 主题3:基层医务人员的工作满意度 |
5.2.4 主题4:基层医务人员的情绪劳动 |
5.2.5 主题5:基层卫生服务质量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讨论与对策建议 |
6.1 医务人员对患者的信任程度及影响因素 |
6.2 基层卫生服务质量情况 |
6.3 医务人员信任患者与基层卫生服务质量 |
6.4 医务人员信任患者、工作投入与基层卫生服务质量的关系 |
6.5 医务人员信任患者、工作满意度与基层卫生服务质量的关系 |
6.6 医务人员信任患者、情绪劳动与基层卫生服务质量的关系 |
6.7 基层卫生服务质量的影响机制模型 |
6.8 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 |
6.9 对策与建议 |
第7章 结论与创新 |
7.1 结论 |
7.2 创新性 |
7.3 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7)分级诊疗制度下济南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国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相关研究综述 |
1.2.2 国内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相关研究综述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分级诊疗与分级诊疗制度 |
2.1.2 家庭医生及其特征 |
2.1.3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及其内涵 |
2.2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理论基础 |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
2.2.2 人本主义管理理论 |
2.2.3 “大健康”理论 |
第3章 济南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现状分析 |
3.1 济南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措施和成效 |
3.1.1 济南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措施 |
3.1.2 济南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成效 |
3.2 济南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现存问题 |
3.2.1 支撑性政策不完善 |
3.2.2 家庭医生人才缺乏 |
3.2.3 居民获得感有待增强 |
第4章 济南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1 政府在政策制定中的主导作用发挥不够 |
4.1.1 未形成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 |
4.1.2 缺乏更为合理有效的监督管理 |
4.1.3 未建立运转高效的部门协调联动机制 |
4.2 家庭医生职业吸引力弱 |
4.2.1 激励机制不足 |
4.2.2 人才引进困难 |
4.2.3 人才培养周期长 |
4.3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质量和效果欠佳 |
4.3.1 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建设不完善 |
4.3.2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不足 |
4.3.3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宣传不到位 |
4.3.4 居民传统的医疗观念未完全转变 |
第5章 完善济南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建议 |
5.1 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规范化运行水平 |
5.1.1 建立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政策体系 |
5.1.2 加强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监督管理 |
5.1.3 加强部门协调 |
5.2 增强家庭医生职业吸引力 |
5.2.1 探索与工作量相匹配的家庭医生薪酬制度 |
5.2.2 探索行之有效的家庭医生人才引进机制 |
5.3 促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质增效 |
5.3.1 加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宣传力度 |
5.3.2 加快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建设 |
5.3.3 提高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8)基于史密斯模型的家庭医生政策执行效果与提升对策研究 ——以H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简要述评 |
1.3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主要内容 |
1.3.1 研究的基本思路 |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可能的创新点 |
1.4.1 研究的主要方法 |
1.4.2 可能的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家庭医生 |
2.1.2 家庭医生政策 |
2.1.3 政策执行绩效 |
2.2 我国家庭医生政策发展历程 |
2.2.1 试点探索阶段(2009-2011年) |
2.2.2 渐进推广阶段(2012-2015年) |
2.2.3 全面实施阶段(2016年以后) |
2.3 相关理论基础 |
2.3.1 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理论 |
2.3.2 绩效管理理论 |
2.3.3 健康管理理论 |
2.3.4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3章 基于史密斯模型H市家庭医生政策执行效果分析 |
3.1 H市经济社会基本情况 |
3.2 H市推行家庭医生政策执行举措 |
3.2.1 加强医疗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 |
3.2.2 推动家庭医生人才队伍建设 |
3.2.3 扩大家庭医生政策宣传 |
3.2.4 建立绩效考核与监督机制 |
3.3 H市家庭医生政策执行效果分析 |
3.3.1 家庭医生政策认知分析 |
3.3.2 家庭医生政策服务利用分析 |
3.3.3 家庭医生服务满意度分析 |
第4章 基于史密斯模型H市家庭医生政策执行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
4.1 政策文本设计不尽合理 |
4.1.1 政策目标存在偏差 |
4.1.2 签约服务内容不够明确 |
4.1.3 绩效考核与监督机制实施不到位 |
4.2 执行机构能力不足 |
4.2.1 服务机构和团队建设基础薄弱 |
4.2.2 家庭医生提供服务能力较弱 |
4.2.3 家庭医生执行政策积极性不高 |
4.3 目标群体政策认同感不强 |
4.3.1 目标群体健康管理意识不足 |
4.3.2 目标群体政策价值认知不清 |
4.3.3 目标群体政策获得感不强 |
4.4 政策环境支持力度不够 |
4.4.1 医联体建设效果不佳 |
4.4.2 财政支持力度不足 |
4.4.3 信息化程度不高 |
第5章 H市家庭医生政策执行路径的提升对策 |
5.1 我国家庭医生政策典型模式与先进经验 |
5.1.1 上海市“1+1+1”签约服务模式 |
5.1.2 厦门市“三师共管”签约服务模式 |
5.1.3 浙江省杭州市“医养护一体化”签约服务模式 |
5.1.4 福建省将乐县“健康大数据管理”签约服务模式 |
5.1.5 安徽省定远县“按人数总额预付”签约服务模式 |
5.2 完善政策顶层设计 |
5.2.1 合理定位政策目标 |
5.2.2 规范签约服务内容与流程 |
5.2.3 创新绩效考核与监督机制 |
5.3 扩大家庭医生政策执行资源的供给 |
5.3.1 加强服务机构规划建设管理 |
5.3.2 提高执行人员服务能力与素质 |
5.3.3 激发执行人员工作积极性 |
5.4 提升目标群体的家庭医生政策认同感 |
5.4.1 培养目标群体健康管理意识 |
5.4.2 提高目标群体政策认知程度 |
5.4.3 增强目标群体政策获得感 |
5.5 营造良好的家庭医生政策执行环境 |
5.5.1 健全县域紧密型医联体建设 |
5.5.2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
5.5.3 提高政策信息化水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附录A 居民对家庭医生政策认知与服务利用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B 家庭医生政策执行的访谈提纲 |
(9)库伦旗蒙医药产业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二、研究内容、方法和创新点 |
三、国内外研究成果梳理 |
第一章 库伦旗蒙医药业发展历程 |
第一节 库伦旗蒙医药业的起步时期 |
一、自发认同时期 |
二、自觉起步时期 |
三、自我发展时期 |
第二节 解放初期蒙医药业的发展 |
一、建立蒙医学会 |
二、建设基层医疗单位 |
三、组建医药公司 |
第三节 计划经济形成时期蒙医药业的发展 |
一、成立库伦蒙药厂 |
二、建立合作医疗站 |
三、设立卫生学校 |
第四节 改革开放初期蒙医药业的发展 |
一、蒙药厂整顿改造 |
二、蒙医医院建立 |
三、开办私人诊所 |
第五节 市场经济之后蒙医药业的发展 |
一、蒙药厂现代化发展 |
二、医疗服务能力提升 |
三、医疗体系逐渐健全 |
第二章 库伦旗蒙医药产业化发展现状 |
第一节 库伦旗蒙医药行业基本概况 |
一、管理机构 |
二、库伦蒙药厂 |
三、医疗卫生机构 |
第二节 蒙医药原料生产与供应 |
一、企业原料种植基地 |
二、合同定购基地 |
三、产业扶贫基地 |
四、区外药材市场 |
第三节 蒙医药品生产与临床使用 |
一、蒙药厂制剂室 |
二、蒙医医院制剂室 |
三、卫生院制剂室 |
四、私人诊所制剂室 |
第四节 库伦旗蒙医药品市场流通 |
一、蒙药厂药品流通 |
二、库伦地区药品市场流通 |
三、主要竞争企业 |
第五节 蒙医药科研培训情况 |
一、医药资源开发 |
二、科研机构发展 |
三、蒙医人才培训 |
第三章 库伦旗蒙医药产业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
第一节 药材保护和蒙药研发能力乏力 |
一、蒙药专用药材紧缺 |
二、蒙药材质量标准滞后、内容不全 |
三、蒙药研发能力弱 |
第二节 蒙医药专业人才紧缺 |
一、蒙医药服务人才匮乏 |
二、蒙医药科研和管理人才稀缺 |
三、蒙医药人才培养滞后 |
第三节 蒙医药企业竞争力不足 |
一、企业发展资金不足,融资渠道单一 |
二、蒙医药“医”“药”分离 |
三、行业竞争激烈,替代品增多 |
第四节 蒙医药产业链松散 |
一、蒙医药产业链效能低 |
二、产业主体间关联较差 |
三、产业结构不合理 |
第五节 产业链运行机制不健全 |
一、产业主体博弈关系复杂 |
二、缺乏合作激励机制 |
三、市场管理不规范 |
第四章 库伦旗蒙医药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建立蒙药材保护机制 |
一、加强药材保护 |
二、完善质量标准 |
三、研发蒙药新药 |
第二节 培育蒙医药专业人才 |
一、引进专业人才 |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
三、构建协同创新体系 |
第三节 增强蒙医药企业竞争力 |
一、建立多元化融资渠道 |
二、发展“康养”产业 |
三、“互联网+”宣传销售 |
第四节 构筑全产业链条 |
一、规范医药行业 |
二、提升价值链 |
三、构建产业链 |
第五节 构建产业链联动机制 |
一、互惠互利机制 |
二、激励合作机制 |
三、监督管理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10)辽宁省乡镇卫生院基本医疗服务能力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2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2.1.1 基本医疗服务 |
2.1.2 乡镇卫生院 |
2.1.3 乡镇卫生院基本医疗服务能力 |
2.2 理论基础 |
2.2.1 公共产品理论 |
2.2.2 新公共服务理论 |
2.2.3 服务型政府理论 |
3 辽宁省乡镇卫生院基本医疗服务能力现状 |
3.1 辽宁省乡镇卫生院基本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成效 |
3.1.1 乡镇卫生院基本医疗服务设施建设不断增强 |
3.1.2 基层医务人员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
3.1.3 乡镇卫生院基本医疗服务内容越来越完善 |
3.1.4 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覆盖范围越来越广泛 |
3.2 辽宁省乡镇卫生院基本医疗服务能力提升面临的主要问题 |
3.2.1 不同乡镇之间卫生院医疗服务的供给水平差异 |
3.2.2 医疗服务设施建设与农民不断增长的医疗需求不匹配 |
3.2.3 基层医务人才流失与引进困难现象并存 |
3.2.4 乡镇卫生院基本医疗服务质量保障能力有待提升 |
3.2.5 基本医疗信息化服务能力不能满足双向转诊要求 |
3.3 辽宁省乡镇卫生院基本医疗服务能力提升面临问题的原因 |
3.3.1 乡镇政府对卫生院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存在差异性 |
3.3.2 乡镇卫生院基本医疗服务基础设施配备有待完善 |
3.3.3 卫生院医护人员激励培养制度不完善 |
3.3.4 基本医疗服务质量管理制度不健全 |
3.3.5 乡镇卫生院信息化医疗服务基础薄弱 |
4 国内其它省份乡镇卫生院基本医疗服务能力提升经验借鉴 |
4.1 国内其它省份乡镇卫生院提升基本医疗服务能力所采取的措施 |
4.1.1 贵州省实现乡镇卫生院远程医疗服务全覆盖 |
4.1.2 河南省推进乡镇卫生院中医诊疗服务能力提升 |
4.1.3 江苏省开展乡镇卫生院特色诊疗服务建设 |
4.2 国内其它省份提升卫生院服务能力的经验借鉴 |
4.2.1 推进乡镇卫生院远程医疗服务建设 |
4.2.2 推广乡镇卫生院中医基本医疗服务 |
4.2.3 支持乡镇卫生院特色医疗服务建设 |
5 提升辽宁省乡镇卫生院基本医疗服务能力的对策 |
5.1 强化政府主导责任提高基本医疗服务水平 |
5.1.1 增加财政投入并均衡配置各乡镇医疗专项资金 |
5.1.2 加强医改政策实施监管推进有效落实 |
5.1.3 支持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特色建设 |
5.2 夯实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基础设施建设 |
5.2.1 配齐基本诊疗设备和医疗器械提升诊疗技术 |
5.2.2 修缮乡镇卫生院房屋改善基层居民就医环境 |
5.2.3 优化乡镇卫生院整体布局提升患者就医满意度 |
5.3 加强医护人员队伍建设充实人才力量 |
5.3.1 出台医护人才引进相关政策 |
5.3.2 完善医护人员管理与激励制度 |
5.3.3 增多医护人员培训进修机会 |
5.4 完善医疗服务管理提升基本医疗服务质量 |
5.4.1 丰富诊疗项目引进先进医疗技术 |
5.4.2 推进乡镇卫生院质量管理精细化和科学化 |
5.4.3 健全基本医疗服务监管与评价制度 |
5.5 采用信息化手段增强乡镇卫生院基本医疗服务 |
5.5.1 完善乡镇卫生院远程诊疗服务建设 |
5.5.2 借助信息化手段提升卫生院候诊就诊服务 |
5.5.3 畅通卫生院与上级医疗机构沟通渠道提升转诊效率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四、乡镇卫生院制定卫生服务标准的困难及基本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山东省乡镇卫生院“业务院长”选派工作制度实施现状及改进策略研究[D]. 李娇娇. 山东大学, 2021(12)
- [2]委托代理关系视角下农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安排和实践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D]. 傅佩佩. 山东大学, 2021(11)
- [3]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的影响因素及完善策略研究 ——以山东省济南市考核评价结果为实证[D]. 刘铁诚. 山东大学, 2021(12)
- [4]淮安市分级诊疗制度实施问题与对策研究[D]. 刘源.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5]县域医共体建设中的利益相关者冲突研究 ——以广东省湛江市徐闻县为例[D]. 肖书琴.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6]基层医务人员对患者的信任程度与卫生服务质量的关系研究[D]. 马天娇. 吉林大学, 2020(01)
- [7]分级诊疗制度下济南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效果研究[D]. 孙敬瑶. 山东大学, 2020(11)
- [8]基于史密斯模型的家庭医生政策执行效果与提升对策研究 ——以H市为例[D]. 谭璐. 湘潭大学, 2020(02)
- [9]库伦旗蒙医药产业化发展研究[D]. 齐浩然.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10]辽宁省乡镇卫生院基本医疗服务能力提升研究[D]. 韩孝雨.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标签:乡镇卫生院论文;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论文; 分级诊疗制度论文; 公共卫生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