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强化企业内部审计之我见(论文文献综述)
兰文[1](2020)在《大数据背景下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研究 ——以康力电梯股份有限公司为例》文中认为现代企业普遍在经营与管理中引入高科技技术手段,既包括互联网,也包括云计算等。目前,我国发展已进入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作为电子数据大集中的显着代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的推动力量。对现代企业的内部审计而言,大数据时代既孕育着机遇,也不乏挑战。从机遇来讲,所有事物的发展都要跟进时代潮流,不断寻求突破创新,借助引进的先进科学技术优化和创新审计方法,更有助于达到企业内部的审计目标。在信息化技术高速发展的同时,审计信息化也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从而更新了传统审计的工作理念。除了思维模式和工作方式以外,还完善了内部审计的制度体系等。从挑战来讲,大数据整体形式过于复杂、规模较大,对处理技术要求较高,假如依旧拘泥在传统审计方式之中,则很难满足现代企业的内部审计需求。所以,在大数据的挑战面前,必须积极寻求应对挑战与机遇的方法,尝试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内部审计转型升级,不断提高审计能力与质量。本文围绕我国大型企业集团展开论述,针对其审计信息化成功经验进行分析,从中梳理实现审计信息化的具体方式,并加大该类新型审计方式的推广力度。结合学术界有关内部审计信息化的文献成果可知,大多学者将不同发展阶段信息化技术在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实际应用作为研究重点,在探讨大数据审计时则以内部审计受大数据影响和大数据技术应用作为研究重点,少数学者通过综合大数据与内部审计的方式,探究企业在大数据环境中的内部审计情况。因此,本文在阐释内部审计信息化理论和大数据审计理论的同时,还综合运用计算机审计理论与大数据审计技术理论,选取当前处于大数据环境中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具代表性的公司——康力电梯股份有限公司(下文简称“康力电梯”)作为研究对象,深入探究企业处于大数据环境中,其发展管理和传统审计之间的必然问题,并梳理国家与企业在审计信息化工作领域的具体要求,立足于企业的信息化环境,全面总结了康力电梯当前的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建设与工作情况,并由此发掘康力电梯现下内部审计信息化的主要问题,既涉及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和信息化审计成果运用等,也包括内部审计人员信息化水平、数据安全和存储以及审计信息化时效性等问题,结合康力电梯在大数据环境中的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提出可行意见与举措。本文研究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持续发展的大数据为企业生产营运提供了大规模的数据信息,但传统审计方式单一且存在较高风险,为内部审计提出全新挑战。在大数据环境中的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具有两大优势,一是显着拓展内部审计的覆盖范围,二是提升审计质量及效率。本文立足于大数据环境,选取康力电梯作为研究对象,针对其内部审计化现存问题进行分析并给出改善意见,为我国同处于大数据环境中的企业建设内部审计信息化提供借鉴和参考。
辛敏[2](2020)在《NJ建筑集团资金管理内部控制的构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9年随着贸易摩擦的加剧,我国经济整体上仍然面临着下行的压力。国家出台政策应对经济下行的压力,采取持续的逆周期调节,调节力度也逐步加大,建筑行业整体得以保持稳定发展。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又称PPP模式,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是公共基础设施中的一种项目运作模式。在该模式下,鼓励私营企业、民营资本与政府进行合作,参与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随着“PPP”进入规范化的发展阶段,剔除了更多不合格的伪“PPP”项目,我国的建筑施工行业也逐步向高质量的发展方向迈进。但是,建筑施工行业由于普遍存在施工时间长、前期垫款多、资金回流慢、资金分散的问题,使得该行业资金管理问题尤为突出。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本文通过对建筑集团企业资金管理内部控制的构建研究,达到解决建筑行业资金管理问题的目的,进而防范与抵御企业与资金相关的风险,确保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本文通过查找翻阅中外有关资金管理内部控制的文献和建筑行业有关的资料,结合现有的资金管理内部控制理论基础,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建筑施工行业的典型企业NJ公司为例,依据对NJ集团财务状况和管理结构现状的了解,发现NJ集团资金管理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及问题背后的本质原因,通过系统深入地分析,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得出以下结论:建筑施工集团因其特有的行业属性,要从根本解决资金管理的问题,就要从案例企业自身的特点出发结合行业的特性,从银行账户管理、资金集中管理、资金预算管理、融资统筹管理和内部审计监督等方面加强资金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防范资金管理风险。本文从建筑行业资金管理内部控制的现状着手,结合NJ建筑集团企业的实际情况,提供了资金管理内部控制的构建方案,改变了NJ集团的资金管理状况,提升了NJ集团的资金管理水平,并为解决好该行业普遍存在的资金管理问题提供理论指导。
夏诗雯[3](2019)在《神州泰岳内部审计问题探讨》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软件行业的发展空间得到了大幅度提升,截至2018年初,我国有超过34000家软件企业。然而,在软件类公司迅猛发展的同时,出现了软件业务风险难以掌控、信息披露不健全等问题,制约了软件企业的发展。为解决上述问题,越来越多的软件公司开始意识到内部审计的重要性,着手利用内部审计加强企业管控,提高经济效率。与国外相比,国内对内部审计的研究时间较短,仍处于从传统财务审计向经营审计过渡的阶段。在职能方面,内部审计依然局限在传统的监督只能和评价职能,还没有向风险导向审计、战略审计转变。在此背景下,开展典型的软件企业内部审计案例研究,探讨软件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及实践价值。企业内部审计系统作为一个独立的监督、评价系统,具有监督、评价、服务、控制四项职能,其主要目的在于,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进行客观公正的分析,找出企业内部控制可能存在的缺陷,改善风险管控工作,以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公司经营管理的整体水平。在现代化生产和经营过程中,内部审计的范围也逐渐由会计领域向管理领域渗透,包含组织治理、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三个方面。审计业务的工作遵循五大原则,即独立、客观、经济、效益以及审慎性原则,这是内部审计人员在开展工作时需要尤为注意的。对于软件企业而言,存在内部审计指标不易量化、审计进度不易控制、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易过时的特点;在内部审计过程中,应重点关注无形资产经营风险、软件研发等高风险项目以及企业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北京神州泰岳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是一家综合类软件产品及服务提供商。公司的内部审计部门由审计委员会领导,按照公司内部审计制度的要求,编制年度审计计划、撰写内部审计程序、组织内部审计部执行审计工作、向公司审计委员会汇报工作并对被审计单位和部门的整改情况进行监督。目前,神州泰岳在实施内部审计的过程中依然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对软件公司而言,产品研发是企业的核心业务,内部审计却未对这类高风险领域制定审计计划。在审计方法方面,企业依然依赖于手工操作,未建立起科学的审计信息化系统,同时,内部审计提供的依然是财务收支和内部控制方面的监督,未能提升到公司治理层面。在内部审计绩效考核方面也存在岗位职责不分离、薪酬制度不科学、考核指标不客观等问题,打击了内部审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究其原因,首先在于公司治理层对内部审计在改善软件高风险业务的作用不够重视,同时,公司又缺乏精通软件业务和审计业务的专业型复合人才。其次,内部审计模式单一,依然集中在财务方面,忽略了公司新拓展的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大数据等业务。最后,内部审计工作绩效的考核指标难量化且易滞后;审计成果未取得领导层和业务部门重视。对于神州泰岳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笔者经过多方面信息的收集,结合内部审计理论,提出了五项完善措施,以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公司防范风险意识、增加企业价值的目标。第一,通过定期组织领导层和业务部门学习内部审计知识、安排软件业务人员到内部审计部门学习从而提高对内部审计在改善软件高风险业务作用的认识;第二,通过定期安排内部审计人员到软件业务部门轮岗实习、聘请专家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技能考核使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业务水平得到提高;第三,企业应扩大内部审计的业务范围,对软件研发、维护等高风险业务进行效益审计,同时对内部控制的完整性、适用性及有效性进行评价。第四,完善内部审计工作业绩评价体系。企业可以选用运用绩效棱柱法对内部审计绩效进行评价,同时在绩效评价过程中增加内部审计在优化软件业务中评价指标的权重。第五,通过加强内部审计部门与被审单位的有效沟通、及时跟踪审计整改工作的进展并及时向管理层报告审计整改和后续审计的结果的方法加大后续审计力度,使内部审计的价值得到充分发挥。
段亚楠[4](2019)在《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内部审计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水平需要与时俱进,审计署第11号令的颁布对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当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水平参差不齐,直接影响了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对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展开研究,构建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框架,对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提升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采取了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书面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胜任力理论、国内外相关组织对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规定为理论基础,通过对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开展书面访谈,发现了当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存在审计沟通意识不足、职业道德意识薄弱、缺乏创新意识和工作热情等主要问题。本文从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特殊性、内部审计发展的新趋势、以及审计技术和方法的更新等方面阐述了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框架构建的必要性,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组织针对注册会计师、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规定和有关学者在我国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方面的代表性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基于能力要素法和功能分析法相结合的构建方法,同时结合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书面访谈结果,本文构建了以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审计工具和技术、职业道德和政治意识五个要素组成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框架,并阐述了框架中各专业胜任能力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关键要素的含义。本文设计调查问卷进一步检验了框架的合理性,文章的最后根据框架的要求从从完善准入制度、更新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加强政治素养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加强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建设的对策建议。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对国内外组织的相关规定和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的归纳整理,为框架的构建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为了使框架更具有针对性,本文结合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书面访谈结果,将政治意识纳入到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框架中,并通过问卷调查进一步验证了框架的合理性。
李本灿[5](2015)在《企业犯罪预防中的合规计划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总体趋势上看,经济刑法规范在不断扩张,以应对多样化的经济犯罪形态。但从经济犯罪的现状看,犯罪态势并未随着犯罪圈的逐步严密而得到有效控制。因此,有必要反思传统单一的刑罚控制手段在经济犯罪控制上是否有足够的能力担当。刑罚是一种事后控制手段,与之相配套的发现违法犯罪的监管措施多是一种例行性的行政行为,而企业内部的经济犯罪多发生在常态化的经营管理之中,因而难免出现规制效能的低下。鉴于传统单一控制手段在企业犯罪预防上的低效能,因此需要其他手段的功能补给。作为一种现代化的企业管理理念,合规管理在企业风险控制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合规管理的实施同时也表明了企业的守法姿态,降低了其罪责程度。合规管理在犯罪控制上的积极作用及其与刑事责任的天然联系使得合规计划制度得以出现。所谓合规计划,简单讲就是,企业自觉实施的合规管理得到刑事法规范的激励,即通过刑事责任的加重或者减轻、缓起诉或者免于起诉来推动企业合规管理的自觉实施。合规计划源于自制理念,但又在刑事责任意义上与企业自我管理相区别。从刑事责任形式的角度考量,替代责任为企业自觉合规提供了动力,集合责任、组织责任与文化责任推动了合规计划的蓬勃发展。《萨班斯法案》的出台使得合规管理具有了域外效力,从而进一步极大推动了合规计划的发展。可以说,合规计划已经形成了世界潮流。对于我国的企业犯罪控制来说,同样呈现逐步严厉的趋势,主要表现为立法上新罪名的增加、犯罪形态的改变以及法定刑的提高。此外,特例的立法技术,例如口袋罪名的存在、概括性立法技术的使用等都在客观上起到了犯罪堵截的功能。司法上,各种专项治理活动从未间断。归结起来可以说,我国的企业犯罪控制呈现高压的政策导向。问题是,企业犯罪态势并未因此得到有效控制。因此,是否可以借鉴企业合规理念,构建两元的企业犯罪控制体系,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认为,合规管理具有借鉴的必要性、合理性以及现实基础。首先,出于对传统控制模式的反思,有必要引入企业合规这一新的理念。更重要的是,《萨班斯法案》404条款的域外效力使得我国企业具有合规义务。其次,合规管理具有犯罪控制的有效性。这一点尽管有相反的实证研究予以否认,但是从逻辑以及实际效果上看,肯定的实证研究结论更具有说服力。最后,合规管理具有现实基础。国内金融业普遍实施的合规管理为合规管理的普及和推广提供了现实基础。遗憾的是,尽管国内已经局部展开合规管理,但是合规理念并未深入企业,因此,如何推动合规管理的深入展开是刑法应该有的担当,因为合规管理是为了防范风险、控制犯罪,既然如此刑法就不能袖手旁观。具体讲,可以赋予合规管理一定的刑罚意义,激励企业自觉实施合规管理,这同时也是对替代责任的部分矫正,因为合规管理是企业良好品行的表征,其责任也因此降低了。从刑事政策上看,合规计划贯彻了其制度原初地轻轻重重的基本刑事政策。我国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与轻轻重重的刑事政策具有相似的政策内含,即区别对待。因此,合规计划的刑事政策意义也应该被加以借鉴。尽管从整体上看我国的经济犯罪刑罚设置偏重,但是同时呈现出部分规范缺失,刑罚偏轻的特点。企业犯罪的司法现状更是出现了防卫重心的偏离,即由于打击不力导致犯罪黑数畸大,刑事案件行政化处理现象严重,刑罚普遍偏低。司法处置的偏轻客观上消解了立法的严厉性。然而,由于企业犯罪现状的严峻性以及危害后果的严重性,对于企业犯罪的惩治应当趋向偏重的政策选择,这也是合规计划所包含的刑事政策意义。这一点从《萨班斯法案》显着加重财务等犯罪的刑罚也可以看出。基于此,一方面应当完善我国的企业犯罪罪名体系,加强部分犯罪的刑罚配置,另一方面应当严厉司法,使得立法的严厉性得到真正的体现。文章提倡加大企业犯罪的惩罚力度,这一点与经济犯罪惩治轻缓化的时代趋势并不冲突。首先,总体的轻缓化趋势并不排斥特定时期对于特定种类犯罪惩治的强化。其次,从立法上严厉刑罚客观上增加了合规计划的激励空间,更加彰显了合规计划的刑罚意义,激励企业认真合规。更进一步地延伸,可以构建由合规管理、强制的自制以及刑罚组成的多元双层的企业犯罪预防体系。与合规管理不同,强制的自制结合了自我管理和强制法规制两方面的优点,一方面由企业结合自身情况制定管理规则,另一方面国家具有规则的审批权限,规则一旦获得认可就具有特定拘束力。与布雷斯维特的由合规管理、强制的自制和刑罚组成的“三元三层”的体系不同,笔者认为合规管理和强制的自制应当是并列关系而非立体层级关系。尽管并列,但两者分工不同。强制的自制中的任意性规则需要国家审批,行政资源的有限性决定其不可能普遍实施,而只能在某些涉及国民安全、健康的关键领域展开,其他非关键领域可以实施合规管理。在笔者的多元双层的规制体系中,刑罚具有最后手段性以及严厉性。只有足够严厉的刑罚才能够促进自我管理的实施。这也呼应了文章提出的严厉企业犯罪的刑罚配置的主张。在该体系中,严厉的刑罚促进了自我管理的实现,同时,刑罚的最后手段性客观上消解了其严厉性。合规计划的借鉴也面临着诸多的问题,例如,国有企业的行政化管理与合规管理所要求的自治环境是否冲突;我国特殊的人文环境是否适合合规的推行等。同时,合规计划本身也面临着诸多的质疑,例如由此带来的对公平正义的冲击问题,合规管理造成的刑事诉讼手段私人化的问题以及私权平衡问题等。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研究。
郭巧玲[6](2013)在《中国国有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研究》文中指出伴随着中国经济三十多年持续高速发展,大量国有企业集团应运而生,并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引领作用。国有企业集团的内部审计环境——宏观环境(政治、经济、文化、法制、科技、行业等环境)、微观环境(以治理、控制为核心内容)不断变化。成功的企业集团治理及控制是企业集团基业长青的关键点之一。企业集团内部审计是监督与服务治理及控制的重要工具,而企业集团内部审计要素只有与微观环境相匹配,才能为实现有效内部审计奠定基础。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国际上研究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的文献较少,而关于内部审计的研究集中于单体企业。在国内关于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的研究中,将企业集团内部审计与内部审计环境结合研究较少;将企业集团的控制与内部审计相结合的研究未深入展开;将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相结合的研究—般局限于单体企业。国有企业是中国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现形式,是发展国民经济的坚强主体,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坚强力量,是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坚强支柱。国有企业集团在中国国有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分析国有企业集团的内部审计环境,完善与之相适应的内部审计体系,有助于充实现有内部审计理论。因此,研究国有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的重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本研究的现实意义:目前,中国国有企业集团的内部审计环境不断完善。但是,某些国有企业集团的内部审计要素并未与微观环境相匹配,并且内部审计也未能促进微观环境改进,不利于国有企业集团又好又快地发展。同时,与国际成功企业集团相比,大多数中国国有企业集团的内部审计仍具有较大差距。因此,借鉴国际内部审计成功经验,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发展中国国有企业集团以治理及控制为导向的有效内部审计,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具体创新点:一是植根于内部审计环境理论,将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环境划分为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将微观环境(以治理、控制为区分标志)归纳为三类——强控制弱治理型、弱控制强治理型、其他微观环境类型,并从企业集团治理及控制角度研究内部审计,探讨如何实现内部审计要素与微观环境相匹配。二是将内部审计要素区分为两类:较强体现微观环境特点的内部审计要素、企业集团的其他内部审计要素。三是通过调查研究,深入分析和总结了一定数量的中国国有企业集团的内部审计与微观环境之间的关系。四是从企业集团治理及控制角度,较为系统地研究了如何完善中国国有企业集团内部审计体系。本文的研究思路:通过研究企业集团内部审计与内部审计环境(宏观环境、微观环境)的关系,提出将较强体现国有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微观环境特点的内部审计要素与微观环境相匹配,同时优化国有企业集团的其他内部审计要素,以完善中国国有企业集团内部审计体系。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微观环境以治理、控制为核心内容。宏观环境主要通过影响微观环境,间接影响内部审计。本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绪论,主要包括选题背景、选题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内部审计及相关概念、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与思路、创新及下一步研究方向等。第二章企业集团内部审计与内部审计环境关系的理论分析。首先分析了单体企业及企业集团的内部审计环境(宏观环境、微观环境),然后指出单体企业内部审计是监督与服务治理及控制的工具,最后强调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应当与微观环境相匹配。将微观环境归纳为强控制弱治理型、弱控制强治理型、其他微观环境类型,并将内部审计要素区分为较强体现微观环境特点的内部审计要素(应当与微观环境相匹配)、企业集团的其他内部审计要素。第三章中国国有企业集团的内部审计现状与问题分析。简要分析了中国国有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的宏观环境、微观环境;总结了中国国有企业集团的内部审计现状,并进行了内部审计历史比较、与私营企业集团比较和国际比较分析;将中国国有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区分为:较强体现国有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微观环境特点的内部审计要素存在的主要问题,国有企业集团的其他内部审计要素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四章中国企业集团内部审计与微观环境关系的实证分析。对一定数量的中国国有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的微观环境、内部审计情况进行了调查。选择内部审计领导、内部审计报告对象、内部审计管理方式(包含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沟通重点作为重点研究的内部审计要素,总结了内部审计要素与微观环境的关系。第五章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的国际经验借鉴。主要分析了美国、英国、德国企业,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国有企业的治理及控制、内部审计情况以及二者关系;选择通用电气公司、法国电信公司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总结其内部审计的微观环境、内部审计以及二者关系等方面的成功经验。第六章完善中国国有企业集团内部审计体系。完善中国国有企业集团内部审计体系的目标是提高内部审计的有效性。将较强体现微观环境特点的内部审计要素与微观环境相匹配,优化企业集团的其他内部审计要素是完善中国国有企业集团内部审计体系的科学合理的路径;提出关于遵循上述路径,提升国有企业集团境外子公司审计水平的建议。第七章中国国有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研究结论。总结了如何将较强体现中国国有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微观环境特点的内部审计要素,与微观环境匹配;强调中国国有企业集团的其他内部审计要素必须优化。
中国交通会计学会[7](1991)在《交通财会目录(1986年-1990年)》文中研究指明
杨阳[8](2005)在《上市公司内部审计质量研究》文中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加快,内部审计作为企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对公司的经营管理也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立足于国内实践,以我国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为了提高内部审计质量做了大量的工作,内部审计质量也得到了改善,涌现出了像武钢这样的内审先进单位。但由于受到外部环境、领导的重视程度、审计人员的素质以及审计程序方法等的影响,目前内部审计质量普遍仍然不高。文章认为,要提高内部审计质量,有三个问题是值得注意的:一是要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二是要处理好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独立董事、审计委员会、单位其他部门以及内部控制的关系;三是内部审计外部化问题。同时,文章对提高上市公司内部审计质量提出了对策。最后,文章以成都播瑞传播股份有限公司为例,对其内部审计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改进建议。
杨佩璇[9](2021)在《基于风险导向的Y食品企业社会责任内部审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肖迪[10](2021)在《H证券公司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二、强化企业内部审计之我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强化企业内部审计之我见(论文提纲范文)
(1)大数据背景下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研究 ——以康力电梯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文献综评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大数据时代内部审计信息化理论概述 |
2.1 内部审计信息化的概念 |
2.1.1 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含义 |
2.1.2 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内容 |
2.1.3 内部审计信息化的特点 |
2.2 大数据时代内部审计信息化的特点 |
2.2.1 审计内容的全面性 |
2.2.2 审计过程的持续性 |
2.2.3 审计实施的远程性 |
2.2.4 审计管理的智能性 |
2.3 内部审计信息化的理论基础 |
2.3.1 计算机审计理论 |
2.3.2 内部审计相关理论 |
2.3.3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理论 |
2.3.4 统计学相关理论 |
第3章 公司的内部审计信息化现状及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3.1 康力电梯简介 |
3.2 康力电梯内部审计信息化现状 |
3.2.1 内部审计信息化系统建设情况 |
3.2.2 内部审计信息化“大数据”分析应用建设情况 |
3.2.3 大数据环境下内部审计开展情况 |
3.3 内部审计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
3.3.1 大数据环境下内部审计数据采集有待加强 |
3.3.2 大数据环境下内部审计数据储存与安全不完善 |
3.3.3 大数据环境下内部审计数据分析不充分 |
3.3.4 大数据环境下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审计时效性滞后 |
3.3.5 内部审计人员信息化素质有待提高 |
3.4 康力电梯内部审计信息化存在的问题的成因分析 |
3.4.1 信息化审计队伍建设不足 |
3.4.2 内部审计信息技术力量薄弱 |
3.4.3 数据分析的精确性不高 |
3.4.4 没有建成适合公司内部审计信息发展的规范体系 |
3.4.5 信息化审计技术保障不足 |
3.4.6 现有的信息技术无法实现全方位监控 |
第4章 康力电梯内部审计信息化体系重建路径 |
4.1 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目标及总体思路 |
4.1.1 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
4.1.2 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目标 |
4.1.3 内部审计信息化总体思路 |
4.2 内部审计信息系统架构 |
4.2.1 审计数据仓库 |
4.2.2 风险预警系统 |
4.2.3 在线监控系统 |
4.2.4 审计管理系统 |
4.3 内部审计信息系统流程实施过程 |
4.3.1 审计作业系统流程 |
4.3.2 审计管理系统流程 |
4.4 审计专业化实施 |
4.4.1 内部审计程序的优化 |
4.4.2 后续审计工作的优化 |
第5章 康力电梯内部审计信息化体系的保障措施 |
5.1 培养能够适应大数据时代发展需求的内部审计师队伍 |
5.1.1 树立信息化审计新理念 |
5.1.2 创新审计方法 |
5.1.3 培养复合型人才 |
5.2 完善大数据环境下内部审计信息化 |
5.2.1 夯实信息化建设理论基础并制定信息化建设标准 |
5.2.2 注重构建数据驱动的内部审计技术方法体系 |
5.2.3 建立完善信息引导的内部审计运作机制 |
5.3 进一步完善信息化审计平台系统 |
5.3.1 建立智能化和资源共享的审计云服务平台 |
5.3.2 整合强化大数据应用平台建设 |
5.4 积极推动信息化审计的应用 |
5.4.1 进一步扩大信息化审计覆盖面 |
5.4.2 进一步完善非现场审计系统 |
5.5 完善信息化风险管理机制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NJ建筑集团资金管理内部控制的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2 文献综述及相关基础理论 |
2.1 文献综述 |
2.1.1 国外研究文献 |
2.1.2 国内研究文献 |
2.1.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2.2 相关基础理论 |
2.2.1 内部控制的概念 |
2.2.2 内部控制的构成要素 |
2.2.3 资金管理的内容和方式 |
2.3 相关理论基础 |
2.3.1 委托代理理论 |
2.3.2 交易成本理论 |
2.3.3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3.4 内部资本市场理论 |
3 NJ建筑集团资金管理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3.1 NJ建筑集团基本情况概述 |
3.2 NJ建筑集团资金管理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
3.2.1 银行账户管理不规范 |
3.2.2 资金使用率低 |
3.2.3 融资管理存在缺陷 |
3.2.4 资金预算未有效落实 |
3.2.5 内审部门职能缺失 |
3.3 NJ建筑集团资金管理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3.3.1 银行账户基础管理存在缺陷 |
3.3.2 资金集中管理力度不够 |
3.3.3 未制定融资管理制度 |
3.3.4 资金预算管理体系不够规范 |
3.3.5 内部审计缺乏规范制度 |
4 NJ建筑集团资金管理内部控制方案的构建 |
4.1 资金管理内部控制构建的目标和原则 |
4.1.1 资金管理内部控制构建的目标 |
4.1.2 资金管理内部控制构建的原则 |
4.2 资金管理内部控制总体层面的设计 |
4.2.1 实施资金集中管理 |
4.2.2 健全资金内部控制审计 |
4.2.3 加快资金管控系统信息化建设 |
4.3 资金管理内部控制业务流程层面的设计 |
4.3.1 完善银行账户与结算管理 |
4.3.2 强化资金预算控制 |
4.3.3 规范货币资金管理 |
4.3.4 加强投资资金管理 |
4.3.5 严控融资资金管理 |
5 NJ建筑集团资金管理内部控制保障机制 |
5.1 外部保障措施 |
5.1.1 落实相关部门监管责任 |
5.1.2 加强外审监控制度 |
5.2 内部保障措施 |
5.2.1 完善自我考评机制 |
5.2.2 加强内部人员的综合素养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神州泰岳内部审计问题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内部审计理论的研究 |
1.2.2 关于内部审计质量影响因素及对策的研究 |
1.2.3 关于软件行业内部审计特点的研究 |
1.2.4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框架 |
2.企业内部审计理论概述 |
2.1 企业内部审计的概念与职能 |
2.1.1 内部审计的概念 |
2.1.2 内部审计的职能 |
2.2 企业内部审计的内容与原则 |
2.2.1 内部审计的内容 |
2.2.2 内部审计的原则 |
2.3 软件行业内部审计的特点 |
2.3.1 软件技术的抽象性导致内部审计指标不易量化 |
2.3.2 软件开发的延续性导致内部审计进度不易控制 |
2.3.3 软件行业的高创新性导致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易过时 |
2.4 软件行业内部审计的重点 |
2.4.1 对人才、知识和技术等无形资产经营风险的评估与预防 |
2.4.2 对软件研发项目中资金使用渠道和方向的检查与监督 |
2.4.3 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与控制 |
3.神州泰岳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内部审计案例简介 |
3.1 神州泰岳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概况 |
3.1.1 神州泰岳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简介 |
3.1.2 神州泰岳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组织架构 |
3.2 神州泰岳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内部审计概况 |
3.2.1 内部审计机构设置 |
3.2.2 内部审计工作内容 |
3.2.3 内部审计业务流程 |
3.2.4 内部审计绩效考核 |
4.神州泰岳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4.1 神州泰岳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
4.1.1 未对软件开发等高风险领域制定审计计划 |
4.1.2 仅通过会计资料进行审计,审计方法落后 |
4.1.3 内部审计集中在财务领域,未涉及风险业务 |
4.1.4 内部审计工作绩效考核缺乏业务方面内容 |
4.1.5 内部审计成果利用不充分,整改力度不到位 |
4.2 神州泰岳内部审计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对内部审计在改善软件高风险业务的作用认识不足 |
4.2.2 缺乏精通软件业务和审计业务的专业型复合人才 |
4.2.3 内部审计模式单一,与业务范围不匹配 |
4.2.4 内部审计工作绩效的考核指标难量化且易滞后 |
4.2.5 审计成果未取得领导层和业务部门重视 |
5.完善神州泰岳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内部审计的对策 |
5.1 提高对内部审计在改善软件高风险业务作用的认识 |
5.1.1 定期组织领导层和业务部门学习内部审计知识 |
5.1.2 定期安排软件业务人员到内部审计部门学习 |
5.2 提高内部审计人员业务水平 |
5.2.1 定期聘请专家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 |
5.2.2 定期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技能考核 |
5.3 拓展内部审计业务范围 |
5.3.1 对软件研发、维护等高风险业务进行效益审计 |
5.3.2 对内部控制的完整性、适用性及有效性进行评价 |
5.4 完善内部审计工作业绩评价体系 |
5.4.1 运用绩效棱柱法对内部审计绩效进行评价 |
5.4.2 增加内部审计在优化软件业务中评价指标的权重 |
5.5 加大后续审计力度 |
5.5.1 及时跟踪审计整改工作的进展 |
5.5.2 及时向管理层报告审计整改和后续审计的结果 |
6.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方案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3.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及不足 |
2 文献综述 |
2.1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相关研究 |
2.2 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及框架的相关研究 |
2.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2 国内研究现状 |
2.3 文献述评 |
3 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 |
3.1 胜任力理论 |
3.1.1 胜任力内涵 |
3.1.2 胜任力模型 |
3.2 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相关规定 |
3.2.1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的相关规定 |
3.2.2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的相关规定 |
4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现状分析 |
4.1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突出优势 |
4.2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
4.2.1 内部审计人员配置不科学 |
4.2.2 内部审计团队管理的长效性不足 |
4.2.3 内部审计人员审计沟通意识不足 |
4.2.4 内部审计人员缺乏创新意识和工作热情 |
4.2.5 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有待提高 |
5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框架设计 |
5.1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框架构建的必要性 |
5.1.1 国有企业的特点 |
5.1.2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特殊性 |
5.1.3 提升政治觉悟的需要 |
5.1.4 内部审计发展的新趋势 |
5.1.5 审计技术和方法的更新 |
5.2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框架的构建原则 |
5.2.1 前瞻性和现实性相结合 |
5.2.2 系统性和全面性相结合 |
5.2.3 科学性和针对性相结合 |
5.3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框架的构建方法 |
5.3.1 功能分析法 |
5.3.2 能力要素法 |
5.3.3 两种方法相结合 |
5.4 国内外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框架的借鉴 |
5.4.1 注册会计师专业胜任能力的借鉴 |
5.4.2 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借鉴 |
5.4.3 国内学者代表性研究成果的借鉴 |
5.5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框架的实践需要 |
5.6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框架的确定 |
5.7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要素之间的关系 |
5.8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关键要素含义 |
5.8.1 专业知识 |
5.8.2 专业技能 |
5.8.3 审计工具和技术 |
5.8.4 职业道德 |
5.8.5 政治意识 |
6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框架的检验 |
6.1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调查问卷的设计 |
6.1.1 调查问卷的设计思路 |
6.1.2 调查问卷的设计内容 |
6.1.3 调查问卷的回收统计 |
6.2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调查结果分析 |
6.2.1 调查样本总体情况统计 |
6.2.2 专业胜任能力要素的描述性分析 |
6.2.3 专业胜任能力要素的分类检验 |
7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2 对策建议 |
7.2.1 完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准入制度 |
7.2.2 更新专业知识,拓宽知识面 |
7.2.3 提升专业技能,实现价值增值 |
7.2.4 运用新兴审计工具和技术,提高审计效率 |
7.2.5 提升职业道德素养,赢得信赖 |
7.2.6 加强政治素养建设,强化政治意识 |
7.2.7 完善培训体系,多路径强化内部审计人员培训 |
附录 |
附录A |
附录B |
参考文献 |
后记 |
(5)企业犯罪预防中的合规计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合规计划的研究概况 |
二、具体综述 |
三、综述结论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进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进路 |
第一章 合规计划: 一个源于企业犯罪的新理念 |
第一节 合规计划的概念 |
一、该词的起源 |
二、合规计划概念的界定 |
三、合规计划与相关概念关系的厘清 |
第二节 合规计划的产生及发展与企业犯罪 |
一、企业犯罪推动了合规计划的出现 |
二、系列公司丑闻促进了合规计划的蓬勃发展 |
第三节 合规计划在企业犯罪预防中的效用 |
一、关于合规计划是否可以有效预防犯罪的争论 |
二、关于合规计划效用的实证研究 |
三、关于合规计划效用的逻辑思辨 |
四、合规计划在企业犯罪预防中作用的肯定性分析 |
第四节 合规计划预防企业犯罪的作用路径 |
一、刑罚的抑制和激励作用 |
二、合规组织及合规关联措施的客观作用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现行制度困境:不断完善的刑事法规范体系与日益严峻的企业犯罪态势的背反 |
第一节 企业犯罪概述 |
一、企业犯罪与单位(法人)犯罪、经济犯罪及公司犯罪关系的厘清 |
二、关于企业是否可以成为犯罪主体的争论 |
三、我国企业犯罪立法的历史梳理 |
第二节 立法层面的刑罚结构及法网疏密 |
一、企业(单位)犯罪法网疏密问题 |
二、企业犯罪的刑罚结构问题 |
三、对我国刑事法网与刑罚结构的总体评述 |
第三节 传统打击模式下我国企业犯罪的现状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问题解决的思路之一:引入合规计划理念 |
第一节 引入合规补充模式的必要性分析 |
第二节 引入合规计划的正当性分析 |
第三节 引入合规计划的现实基础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问题解决的具体举措:合规计划制度借鉴的展开 |
第一节 由STICK模式向STICK-CARROT模式的转变 |
一、通过量刑激励推动企业内控 |
二、培育企业伦理和合规文化 |
三、司法及立法上的改进 |
第二节 企业犯罪惩治负外部效应的克服与我国企业犯罪刑事政策的重构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安然事件后美国企业犯罪刑事政策的变化 |
三、我国企业犯罪刑事政策的重构——个人与企业本体两元化刑事政策的建构 |
四、个人和企业本体两元化刑事政策可能面临的质疑与回应 |
第三节 合规计划的引介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
一、合规计划中的私权保护问题 |
二、替罪羊现象 |
三、对公平正义理念的冲击问题 |
第四节 合规计划与中国法律及社会环境 |
第五节 国有企业的行政化管理是否阻碍合规计划的推广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进一步延伸:自我管理、强制的自制及刑罚多元立体犯罪防控体系的构建 |
第一节 问题的缘起——法律在企业犯罪预防中效用的争论 |
第二节 企业犯罪预防多元替代模式的提出及践行 |
第三节 多元替代模式中的刑罚量的问题 |
一、自我管理及合作管理需要严厉的刑罚加以保证 |
二、严刑峻法是否违背刑罚的谦抑性 |
第四节 替代模式概念对我国企业犯罪预防发展方向的指引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已发表和待发表的文章 |
后记 |
(6)中国国有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第二节 选题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第三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国外主要文献 |
二、国内主要文献 |
第四节 内部审计及相关概念 |
一、内部审计定义 |
二、企业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 |
第五节 研究方法 |
第六节 研究思路与内容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内容 |
第七节 创新及下一步研究方向 |
第二章 企业集团内部审计与内部审计环境关系的理论分析 |
第一节 单体企业及企业集团的内部审计环境分析 |
一、单体企业及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的宏观环境 |
二、单体企业及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的微观环境 |
三、内部审计宏观环境与微观环境相互影响 |
第二节 单体企业内部审计是监督与服务治理及控制的工具 |
一、单体企业治理与控制的关系分析 |
二、单体企业内部审计具有监督与服务治理及控制的职能 |
第三节 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应当与微观环境相匹配 |
一、企业集团的定义及成因 |
二、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微观环境分类 |
三、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的定义及特点 |
四、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如何与微观环境相匹配 |
第三章 中国国有企业集团的内部审计现状与问题分析 |
第一节 中国国有企业集团的定义 |
一、中国国有企业的定义 |
二、中国国有企业集团的概念 |
第二节 中国国有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的宏观环境分析 |
一、中国政治环境 |
二、中国经济环境 |
三、中国文化环境 |
四、中国法制环境 |
五、中国科技环境 |
六、中国行业环境 |
第三节 中国国有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微观环境分析 |
一、中国国有企业集团的现状及问题 |
二、中国国有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微观环境的分类 |
三、中国国有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微观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
四、中国国有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微观环境的目标模式 |
五、中国国有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对微观环境的作用 |
第四节 中国国有企业集团的内部审计现状 |
一、中国国有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的现状分析 |
二、中国国有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的历史比较分析 |
三、中国国有企业集团与私营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的比较分析 |
四、中国企业集团内部审计与国际内部审计的比较分析 |
第五节 中国国有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较强体现微观环境特点的内部审计要素存在的主要问题 |
二、国有企业集团的其他内部审计要素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四章 中国国有企业集团内部审计与微观环境关系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研究假设提出 |
一、内部审计领导与治理及控制的关系 |
二、内部审计报告对象与治理及控制的关系 |
三、内部审计管理方式与治理及控制的关系 |
四、内部审计沟通重点与治理及控制的关系 |
第二节 研究方案设计及实施 |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过程 |
二、数据取得及样本初步分析 |
第三节 研究结论 |
第五章 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的国际经验借鉴 |
第一节 美国企业的内部审计 |
一、美国企业的治理及控制情况 |
二、美国企业内部审计分析 |
第二节 英国企业的内部审计 |
一、英国企业的治理及控制情况 |
二、英国企业内部审计分析 |
第三节 德国企业的内部审计 |
一、德国企业的治理及控制情况 |
二、德国企业内部审计分析 |
第四节 跨国企业集团的内部审计 |
一、通用电气公司 |
二、三家汽车制造企业 |
第五节 OECD成员国国有企业集团的内部审计 |
一、OECD成员国国有企业的治理及控制情况 |
二、OECD成员国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分析 |
三、法国国有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分析 |
第六节 国外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经验 |
一、较强体现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微观环境特点的内部审计要素 |
二、企业集团的其他内部审计要素 |
第六章 完善中国国有企业集团的内部审计体系 |
第一节 完善内部审计体系的原则 |
一、内部审计与微观环境相契合 |
二、内部审计保持独立性和客观性 |
三、内部审计目标注重增值性 |
四、内部审计体系设计突出效率性和效果性 |
第二节 将较强体现微观环境特点的内部审计要素与微观环境相匹配 |
一、内部审计领导 |
二、内部审计报告对象 |
三、内部审计机构及管理方式 |
四、内部审计工作领域 |
五、内部审计人员选聘及培养 |
六、内部审计沟通和协调 |
七、内部审计制度 |
第三节 优化国有企业集团的其他内部审计要素 |
一、应用先进的内部审计工具 |
二、增加内部审计类型 |
三、实施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 |
四、丰富内部审计方式 |
五、建设内部审计文化 |
六、健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 |
第四节 加强中国国有企业集团境外子公司审计 |
一、将对境外子公司审计内容及评价行为合理化 |
二、建立境外子公司审计组织并配置合适的人员 |
三、完善境外子公司审计流程 |
四、实现非现场审计与现场审计相结合 |
第七章 中国国有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国有企业集团内部审计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2 中国国有企业集团内部审计与微观环境关系的实证分析模型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后记 |
(8)上市公司内部审计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
1.4 本文的研究的方法和内容结构 |
第二章 内部审计发展及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质量分析 |
2.1 内部审计的涵义 |
2.1.1 内部审计的特点 |
2.1.2 内部审计的职能 |
2.1.3 内部审计的定义 |
2.2 国内外内部审计的发展 |
2.2.1 国外内部审计的发展 |
2.2.2 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 |
2.2.3 内部审计发展动因分析 |
2.3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质量分析 |
2.3.1 外部环境的影响 |
2.3.2 内部环境的影响 |
2.3.3 内部审计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
2.3.4 审计工作程序不规范 |
2.3.5 审查方法单一 |
2.3.6 缺乏激励机制 |
第三章 提高上市公司内部审计质量应注意的三个问题 |
3.1 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
3.2 内部审计应处理好五个关系 |
3.2.1 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的关系 |
3.2.2 内部审计与独立董事的关系 |
3.2.3 内部审计与审计委员会的关系 |
3.2.4 内部审计与单位领导和其他职能部门的关系 |
3.2.5 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
3.3 关于内部审计外部化问题 |
3.3.1 内部审计外部化的涵义与形式 |
3.3.2 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动因分析 |
3.3.3 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利弊分析 |
3.3.4 对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几点建议 |
第四章 提高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质量的对策 |
4.1 选择符合我国国情的上市公司内部审计组织模式 |
4.1.1 设置上市公司内部审计组织的基本原则 |
4.1.2 选择最合理的内部审计组织模式 |
4.1.3 完善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委员会制度 |
4.2 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 |
4.2.1 人员选拔要严,起点要高 |
4.2.2 后续教育要多,知识要宽 |
4.3 强化企业内部控制 |
4.3.1 内部控制固有局限与现实缺失分析 |
4.3.2 提高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对策 |
4.4 加强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调 |
4.4.1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沟通与合作 |
4.4.2 内部审计质量的外部监督与检查 |
4.5 防范上市公司内部审计风险 |
4.5.1 内部审计风险的特点 |
4.5.2 上市公司内部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
4.5.3 内部审计风险的防范 |
第五章 案例:成都博瑞传播股份有限公司内部审计 |
5.1 公司简介 |
5.2 公司内部审计情况介绍 |
5.3 对公司内部审计的建议 |
5.3.1 努力争取领导对内部审计工作的信任和支持 |
5.3.2 抓机会提升自己的知识技能 |
5.3.3 强化投资效益和经济责任审计 |
5.3.4 完善落实内部审计的相关制度 |
5.3.5 将审计意见落到实处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四、强化企业内部审计之我见(论文参考文献)
- [1]大数据背景下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研究 ——以康力电梯股份有限公司为例[D]. 兰文. 华东交通大学, 2020(01)
- [2]NJ建筑集团资金管理内部控制的构建研究[D]. 辛敏.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20(10)
- [3]神州泰岳内部审计问题探讨[D]. 夏诗雯. 江西财经大学, 2019(01)
- [4]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研究[D]. 段亚楠. 南京审计大学, 2019(08)
- [5]企业犯罪预防中的合规计划研究[D]. 李本灿. 南京大学, 2015(01)
- [6]中国国有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研究[D]. 郭巧玲.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3(12)
- [7]交通财会目录(1986年-1990年)[J]. 中国交通会计学会. 交通财会, 1991(12)
- [8]上市公司内部审计质量研究[D]. 杨阳. 中南大学, 2005(05)
- [9]基于风险导向的Y食品企业社会责任内部审计研究[D]. 杨佩璇. 重庆理工大学, 2021
- [10]H证券公司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研究[D]. 肖迪. 电子科技大学, 2021
标签:内部审计论文;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论文; 合规管理论文; 审计质量论文; 康力电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