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春秋寄情——祝《中国审计》第200期出版

十年春秋寄情——祝《中国审计》第200期出版

一、十度春秋寄深情——祝《中国审计》出刊200期(论文文献综述)

刘京京[1](2015)在《民国时期中学生生活研究(1912-1937)》文中研究指明民国时期的中学生作为一个新“群体”登上了教育历史的舞台,他们生动活跃地演绎出一幅充满无限活力的景图。这一时期,他们成为时尚潮流的引领者、革命运动的急先锋、民众教育的启蒙者、进步思想的践行者。可以说,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加速了时代变迁的进程。学生生活史是教育生活史的重要构成,通过全方面、多层次、多视角呈现中学生的生活样态,力图实现以小见大,管窥整体教育状况的效果。中学生生活史的研究价值,一方面可以还原原生态的教育景貌,另一方面则为当今深化教育改革提供些许的历史镜鉴。导论部分重点探讨了选题缘起与研究价值,并对相关概念做了简要介绍,同时勾勒出“学生生活史”及“中学教育”等主题的学术史脉和研究现状,阐明了研究理论与研究方法,试图对全文做出宏观性概述。第一章“近代历史变迁中的中学生”,从教育制度变革及文化变迁的视角,探源与呈现中学教育的萌芽、定制的历史过程,以及在文化变迁过程中,中学生生活的迹象转变,进而发现政治、文化与教育的互联、互约、互进的复杂关系。第二章“民国时期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学习生活是学校生活的主要内容,学生课堂的学离不开教师的教,力图从丰富多样的学习内容及灵动多彩的教学方法,展示课堂学习的原动态。学生的自主学习主要集中在图书馆、自习室内,有的则自寻“光源”之地。中学生面临着临时考试、日常考试、毕业考试、升学考试等多重考验。不同学生对待考试的态度不尽相同,有的为争夺荣誉而发奋,有的则抱有六十分主义。为了应对多种考试,便出现了开夜车、罢考、作弊等现象。此外,从“升学与就业”的问题介入,深入揭示并分析了中学生受到的社会抵拒和约束。第三章“民国时期中学生的物质生活”,首先从宏观上呈现中学生的经济生活,既有富贵子弟的华奢,也有贫寒子弟的窘迫。对于家境贫寒的学生而言,除了紧衣缩食之外,则通过争获各种奖励资助、勤工俭学完成学业。中学生除了在校着整齐划一的校服之外,有的则勇于尝试新式装扮,甚至引领着时尚界潮流。学生在校既可自办伙食,成立膳食委员会,亦可自购菜蔬亲自烹食,还可以通过自带、叫外卖等途径改善伙食。因办学水平不一,导致学生居住环境良莠不齐,但他们都要受到管理制度的各种规约。第四章“民国时期中学生的情感生活”,主要分析了师生之间的亦师亦友之情,以及因教员水平、学校管理等因素而爆发的分庭抗争型的师生情感,同时亦有相互冷漠的平淡授受关系。学生之间既有互帮互爱型,亦有因利益冲突而生的矛盾竞争型。民国时期中学生的婚恋观开始转变,自由恋爱的观念开始萌发。自由爱恋不仅表现在异性间的爱慕,也有同性以及师生间的爱恋。此外,学生经常产生异乡人的家乡思及胸怀国家的爱国情。第五章“民国时期中学生的课外活动”,重点考察了争相设立的各种文体社团、学术社团、学生自治会等多样社团;各种增广见闻的游历参观、提高生活技能的社会体验;以及回报社会的各种社会奔走和提高民智的文化教育。除此之外,为了调剂多彩生活,学生们经常聆听各种学术报告、演讲,以及寻逐各种消遣烦闷的娱乐活动。第六章,“民国时期中学生及其生活与社会变迁”,民国时期的中学生成为社会变革的重要群体,他们成为唤醒民众的先锋军、震荡社会结构的新鲜力量以及革命运动的主体。同时,他们成为开社会风气之先的前驱者,其生活方式影响了社会生活潮流,加速了女性解放的步伐,演绎出生机盎然的学校风貌以及净化了社会风气。余论部分,主要对民国时期中学生生活进行历史审视,分析中学生上演历史幕剧的动因。同时,对学生生活史的研究做了几点尝试性的理论思考,以期为今后学生生活史的研究提供些许的借鉴。

陈刚[2](2005)在《北碚文化圈与1940年代文学》文中研究指明中国1940 年代文学因为8 年抗战而呈现出整体性的空间转移特征,新的文化圈与文学群落在全国范围内的应运而生极大地改变了40 年代文学的格局。本文通过北碚文化圈的文学、文化景观的个案分析,试图对40 年代文学的流寓现象与文本生成作一些有益的探索和思考。绪论:概括40 年代文学的流寓特征,提出以田野调查的方法构建此期文学文化版图的研究思路,和“文本扩大化”、“生命微细化”等解读方式。概述北碚文化圈的形成与文化生态,提出个案研究的合理性、必要性。上篇:阐述北碚文化圈的文化奠基与北碚文化圈的文化生成。第一章论述中国现代文化启蒙的乡村视野,第二章从实业促教育、集团生活、教育社会化、启蒙本土化等方面分析了北碚现代文化启蒙的独到之处,第三章从政治化启蒙的角度论北碚以及中国乡村的文化救亡。中篇:论述陪都氛围之下的北碚文化圈的文化与文学的“共语”特征。第四章通过北碚演剧、演讲等文化活动的缕析概括出北碚文学的泛化特征。第五章以对北碚文艺刊物、泛文艺刊物的梳理指出北碚文学与文化的政治抒情性与青春气质。下篇:通过在碚文人的文学性生存的个案概括出北碚文学“私语”特征。第六章以文学早慧与北碚时期创作解读文学路翎与北碚的关系,第七章通过在现实与艺术之间的挣扎和文化之思艰难回转的精神之旅阐释老舍文学生命的北碚时期,第八章以“雅舍”的诗意与将世界“雅舍”化论述梁实秋的另类北碚生存。以“文人在北碚”的涓滴之史贡献于40 年代文学的生成之史。结论:以“人”为轴对抗战时期的诸多文化圈的分梳重构,是40 年代文学研究的生长点,文学人类学研究路向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曾银青[3](2001)在《十度春秋寄深情——祝《中国审计》出刊200期》文中提出《中国审计》从创刊至今200期了,这颗幼苗是伴随着新中国审计事业的诞生于1983年12月25日破土页出的。经过200期的风风雨雨她终于枝繁叶茂,并深深扎根于审计这块沃土中。

二、十度春秋寄深情——祝《中国审计》出刊200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十度春秋寄深情——祝《中国审计》出刊200期(论文提纲范文)

(1)民国时期中学生生活研究(1912-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起及研究价值
    二、研究范围与概念界定
    三、学术史及研究现状分析
    四、研究理论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近代历史变迁中的中学生
    第一节 制度的变迁:中学教育的历史嬗变
        一、中学教育的萌芽
        二、中学教育的定制
    第二节 文化的变迁:中学生生活转变的时代土壤
        一、清末文化的变局以及中学堂的生活印象
        二、民国初期文化的变迁及中学生生活概貌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文化运动及学生生活
第二章 民国时期中学生的学习生活
    第一节 课堂学习:学校生活的主旋律
        一、双语并重的课堂教学
        二、学习内容的丰富多样
        三、教与学的灵动多彩
        四、课堂学习的不同状态
    第二节 自主学习:纷繁多样的变奏曲
        一、图书馆生活的丰富体验
        二、自习室内的学习景观
        三、其他地点的多形式学习
    第三节 考试生活:不同考态样样观
        一、各种考试的多重考验
        二、学生应试的心态分析
    第四节 升学与就业:社会抵拒与约制
        一、升学与就业的两难境地
        二、升学与就业问题之影响
        三、升学与就业问题之原因
第三章 民国时期中学生的物质生活
    第一节 经济生活:中学生生存的物质基础
        一、富贵子弟的华奢
        二、贫寒子弟的窘迫
        三、另辟蹊径的奋力求学
        四、求学成功的各方动因
    第二节 衣饰装扮:时尚追求的外显表征
        一、整齐划一的校服着装
        二、崇尚个性的装扮风格
    第三节 膳食生活:维系日常生活的营养源
        一、食堂里的多样态幕剧
        二、多种途径的伙食改善
    第四节 住宿生活:生活与文化的双重变奏
        一、不尽欢颜的住宿环境
        二、管理规范的宿舍制度
        三、住宿生活的多方影响
第四章 民国时期中学生的情感生活
    第一节 和谐与对抗的师生情
        一、亦师亦友型
        二、分庭抗争型
        三、平淡授受型
    第二节 互助与竞争的同学情
        一、互帮互爱型
        二、矛盾竞争型
    第三节 或明或暗的爱恋情
        一、中学生婚恋观及表现
        二、不同类型的婚恋表态
    第四节 孤寂浓厚的家国情
        一、异乡人的家乡思
        二、胸怀国家的爱国情
第五章 民国时期中学生的课外活动
    第一节 多样社团:校园文化的有机构成
        一、娱乐身心的文体社团
        二、培育才能的学术社团
        三、彰显权力的学生自治会
        四、其他形式的学生社团
        五、学生社团的价值审视
    第二节 实践活动:培养能力的历练场域
        一、增广见闻的各种游历参观
        二、提高生活技能的社会体验
        三、实践活动产生原因及影响
    第三节 社会服务:回报社会的先遣操练
        一、国难时期的社会奔走
        二、提高民智的文化教育
    第四节 其他活动:多彩生活的调节剂
        一、聆听学术报告与演讲
        二、排遣烦闷的多种娱乐
第六章 民国时期中学生及其生活与社会变迁
    第一节 中学生成为推动社会化变革的重要力量
        一、中学生成为唤醒民众的先锋队
        二、中学生成为震荡社会的新血液
        三、中学生成为革命运动的生力军
    第二节 中学生的多样生活改良了社会风貌
        一、中学生生活方式影响了生活潮流
        二、中学生生活观念加速了女性解放
        三、中学生校园生活活跃了学校风貌
        四、中学生服务生活改良了社会风气
余论
    一、民国时期中学生生活的历史审视
    二、学生生活史研究的几点思考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后记

(2)北碚文化圈与1940年代文学(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视野与方法择取
    第二节 作为个案的北碚文化圈概述
        一、北碚乡村建设实验与本土文化的现代性生长
        二、迁建时期异质文化的融汇与北碚文化圈的形成
        三、北碚文化圈的文化生态
上篇 中国现代文化启蒙视野中的北碚现代文化生成
    第一章 中国现代文化启蒙的乡村视野
        第一节 中国现代文化启蒙三路径
        第二节 乡村文化启蒙之于现代中国
    第二章 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实验:中国现代文化启蒙的新范式(1927-1937)
        第一节 以实业促教育:独标一帜的“乡建派”
        第二节 集团生活:现代社会秩序的探索者
        第三节 教育社会化:知行合一的立体文化启蒙模式
        第四节 启蒙本土化:北碚现代文化的生长点
    第三章 另一种启蒙:北碚文化圈的文化救亡(1938-1946)
        第一节 中国乡村地区的文化救亡
        第二节 北碚文化圈的文化救亡
中篇 “陪都”氛围之下的北碚文学与文化
    引言
    第四章 北碚文化圈的演艺实践
        第一节 本土及旅碚剧团的演出
        第二节 演讲与集会
    第五章 北碚文化圈的文艺刊物
        第一节 文艺刊物与泛文艺刊物
        第二节 北碚文艺刊物的精神特质
下篇 从文学文本到“生命文本”——“文人在北碚”的个案分析
    引言
    第六章 一片土地与一个生命——路翎在北碚
        第一节 早慧:生命与文学的开端
        第二节 北碚:路翎文学创作的起点与终点
    第七章 旧诗与贫血——老舍与北碚
        第一节 挣扎:现实生存与艺术追求的纠葛
        第二节 皈依:文化之思的精神苦旅
    第八章 从“雅舍”到世界——梁实秋与北碚
        第一节 “雅舍”:流寓中的诗与思
        第二节 从“雅舍”到世界
结论
附录
    一、作品钩沉
        《大声日报》副刊“哨兵”上的路翎作品
    二、附表
        1、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事业一览(1935)
        2、1937-1946272年间在碚、迁碚及碚市周边村镇的机构
        3、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驻朝阳辖区机关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校一览表
    三、访谈问卷
        1、针对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实验区职员的问卷表
        2、针对民生公司民国职员的问卷表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论文摘要(中文)
论文摘要(英文)

四、十度春秋寄深情——祝《中国审计》出刊200期(论文参考文献)

  • [1]民国时期中学生生活研究(1912-1937)[D]. 刘京京. 华中师范大学, 2015(06)
  • [2]北碚文化圈与1940年代文学[D]. 陈刚. 吉林大学, 2005(06)
  • [3]十度春秋寄深情——祝《中国审计》出刊200期[J]. 曾银青. 中国审计, 2001(01)

标签:;  ;  

十年春秋寄情——祝《中国审计》第200期出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