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初中生体育课进行单项技术水平分组教学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吴小满[1](2021)在《家庭背景对初中生参加体育课外培训的影响研究 ——以深圳市宝安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
陈轶葳[2](2021)在《9周高强度间歇训练对初中生运动表现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国家政府与教育部门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体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占比不断增加。与此同时,传统体育训练的方法和效率在面对其它文化科目所的时间安排之间的矛盾日益增长。以应试体育为主的单一枯燥的专项训练形式不仅无法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更偏离了体质健康为导向的初衷。高强度间歇训练是一种段时高效的训练方式,在国外青少年体育中的普及与流行已经拥有诸多研究支持其有效性。将这种先进的训练方式和训练思想引入国内的青少年体育课堂不仅可以缓解学业时间安排的冲突,还可以使得学校体育回归以多样趣味性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初心。本文应用文献研究法、实验法、实践观察法、数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通过对江苏省南京市某初级中学的初中学生进行了9周高强度间歇训练实践。探究不同的训练方式对初中生运动表现所产生的影响。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在即刻心率和一分钟恢复心率方面,男生两组的数据极为接近和相似,女生两组的数据则在呈现相互领先的趋势后趋于一致。在方第4周后随着训练的负荷不断增强,对照组的恢复心率表现降低,而实验组则出现明显上升趋势。(2)肺活量的数据显示出无论是男生组还是女生组,虽然在实验前对照组都是高于实验组的,但是实验组表现出更高的增长幅度。(3)坐姿体前屈的数据除女生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外,实验组均显示出实验前落后,实验后反超对照组的情况。(4)50米项目中实验组的成绩无论是在实验前还是实验后均高于对照组,且差距较实验前逐步增大。而1000米与800米项目中出现了和50米截然相反的情况,实验组的成绩无论实验前后均低于对照组,并且女实验组的数据还出现了无显着性差异。(5)前抛实心球项目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成绩相差不多,成绩没有明显的差距。立定跳远的数据显示出的差异明显,证明高强度间歇训练对于全身爆发力的作用非常优异,对腿部肌肉力量有着更强的促进。(6)一分钟仰卧起坐与三分钟跳绳最终的结果和实验前的能力有线性相关,两组的增长幅度几乎一致。俯卧撑与跪姿俯卧撑的数据中,实验组出现了较对照组出现了大幅的增长。
王文佳[3](2021)在《体育中考对酒泉市初中生体育学习行为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体育中考作为增强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有效手段,对初中生体质健康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是培养学习习惯和运动能力的关键时期;良好的学习行为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而不良的学习行为不仅影响学生自身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也会破坏课堂的教学秩序以及影响教学效果。本文以“体育中考对酒泉市初中生体育学习行为的影响研究”为选题,这对于推动酒泉市体育中考的改革和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都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科学研究的方法。首先,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并分析了酒泉市体育中考在中考中的地位、考试形式、项目设置与评分标准。其次,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等形式对酒泉市初中学生体育学习行为的内隐与外显行为进行调查,并对整体情况进行了分析。再次,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酒泉市体育中考对初中生体育学习行为积极与消极的影响。研究认为:(1)酒泉市体育中考实施以来学校越来越重视体育教育,学生也越来越重视体育的学习。但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譬如,考试项目的局限降低了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等。(2)体育中考对学生体育学习的态度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还需进一步调动与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3)体育中考对学生体育课堂听课行为、观察行为、练习行为以及课后的延伸学习行为的促进作用明显,对学生体育课堂讨论行为的促进作用不明显。(4)体育中考对学生体育学习行为的积极影响是学生对体育课重视程度提高,体育学习态度得到端正。学生体育课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中的学习行为有所改善。体育中考积极作用的发挥,学生运动能力和自信心得到提高。课外延伸学习行为主动性提高,课外体育学习行为有所改善。(5)体育中考对学生体育学习行为的消极影响是学生对体育中考认识不全面,学生应付考试的目的性高。教学内容注重了体育中考项目的学习和练习,忽视教材规定项目的学习,不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的发展。学生主动学习时间变少,被动练习时间增多。学生学习行为存在差异化,课堂教学难以全部兼顾。最后,针对酒泉市初中生体育学习行为所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结合体育中考对学生体育学习行为的影响,本文提出了如下的改善对策:(1)发挥体育中考的有利作用,师生应正确对待体育中考。(2)教师应合理设计教学内容,促进学生身心社全面发展。(3)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4)规范学生体育课堂学习行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项朕昊[4](2021)在《我国省会城市中考体育实施方案比较研究》文中提出
何慧婷[5](2020)在《武汉市体育中考“立定跳远”项目对江岸区体育教学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时隔九年首次对武汉市中考测试项目进行调整,彰显了武汉市体育中考欲将改变的第一步。自1998年武汉市首次将体育学科纳入初中升学毕业考试科目起,学生体育课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提高,身体锻炼频率、时长等的增加有效地遏制了学生体质不断下降的速度和势头,但新政策调整,增设“立定跳远”项目对毕业年级备考有哪些影响?针对新政策江岸区初中备考教学工作中于教师教的方面有哪些影响?学生是否“学”在实效?体育中考现场测试项目设置的变化增强还是弱化了教师、学生对体育教学及学习的积极性?根据“健康第一”教学理念结合新课标和体育中考政策看,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是否真正达到实效,契合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要求?还亟需进一步探究,以丰富、完善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以2020年新政策增设的“立定跳远”选考项目为契机,以武汉市江岸区18所初中抽样选取的81名体育教师及2335名学生为调查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结合武汉市体育中考项目设置变革历程,调查研究政策变化后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产生的影响,发现现阶段体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应建议。从武汉市体育中考项目变革历程,结合学生模拟成绩对比发现“立定跳远”选项的增入后男生增项前后单项成绩整体提高比女生多,且选择“立定跳远”作为测试项目的男生明显多于女生。同时,由于立定跳远项目有门槛低、可操作性强、普及性强的特点,即使在抗击疫情特殊“居家隔离”时期大多数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每堂课均选取能保障立定跳远成绩提高的力量素质进行练习。江岸区当前体育教学工作从各方态度、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及重视程度多维度调查数据发现应对政策调整“增设立定跳远选项”,多数教师采取保守教学策略,学校领导、家长的重视提升略有不足,现代化设备投入有限等问题限制了江岸区素质教育发展及体育教学实效的提高。立定跳远项目的增设对江岸区学生运动能力、态度与参与、情意与合作三各层次分析可见,多数学生认为对自身的技术水平提高无正面影响、对体能的发展方面不够全面。对学生学习态度、积极性、锻炼行为以及情意与合作情况的转变有促进作用但仍不足。从学生意愿调查可知,多数学生更愿意选择“体能+技战术”的综合考核模式。
张枫[6](2020)在《Crossfit训练对初中生耐力素质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一直以来,青少年的体质健康都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话题。在青少年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初中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是发展身体机能和提高身体素质的关键时期,而耐力素质是人体最重要的身体素质之一,提高初中生的耐力素质,对于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有非常重要意义。研究是以Crossfit训练对初中生耐力素质的影响为研究对象,以郑州市七十九中八年级三班、四班各45名共计90名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对Crossfit训练对初中生耐力素质的训练效果进行研究。旨在探究如何更好的抓住初中生耐力素质发展的敏感期,提升初中生的运动训练效果,从而实现体能训练与学校体育的深度融合、对进一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体育成绩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与合理的建议。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了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等。运用文献资料法对论文的研究背景、前人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和评述;运用访谈法对研究方向、基本结构、评价指标等问题获取相关专家的建议;通过实验法,开展为期9周共计18课时的训练实验,对比两个班在有氧耐力、无氧耐力、动力性力量耐力和静力性力量耐力等指标上的变化,探究Crossfit训练对初中生耐力素质的提升效果。运用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对Crossfit训练的实验结果进行差异性检验并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果:一、采用Crossfit训练进行训练的实验组在肺活量、1000米跑成绩和800米跑成绩均值高于实验前,但无显着性差异;实验后实验组与进行常规耐力训练的对照组之间均值对比中,并无显着性差异。二、实验组在400米跑的成绩均值高于实验前,有显着性差异;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400米跑的成绩均值对比中,实验组的成绩均值更高,有显着性差异。三、实验组在引体向上,一分钟仰卧起坐的成绩均值高于实验前,有非常显着性差异,平板支撑的成绩均值高于实验前,有显着性差异;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引体向上,一分钟仰卧起坐和平板支撑的成绩均值对比中,实验组成绩的均值更高,有显着性差异。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一、Crossfit训练对初中生肺活量和1000米、800米跑成绩的提高效果不显着。二、Crossfit训练可以显着提高初中生400米跑成绩,对初中生无氧耐力素质的提升优于常规耐力训练。三、Crossfit训练可以非常显着提高初中生引体向上、仰卧起坐成绩,对初中生动力性力量耐力素质的提升优于常规耐力训练。四、Crossfit训练可以显着提高初中生平板支撑成绩,对初中生静力性力量耐力素质的提升优于常规耐力训练。
张爱平[7](2019)在《新课标下包头市昆区初中田径教学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包头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在本地区处于相对较好的水平。在从事体育教育的5年时间里,对包头市昆区初中田径教学的现状加以分析,针对当前包头市昆区初中田径教学的基本情况,了解相关问题,促进了包头市昆区初中田径教学的有效实施。本文运用了文献综述法、问卷调查法以及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包头市昆区初中进行具体的调查研究,了解了包头市昆区初中田径教学的基本情况,促进了调查的有效性。在了解包头市昆区初中田径课堂教学、包头市昆区初中田径教师以及学生的基本情况基础上,发现了影响包头市田径教学的因素,并找到了具体行之有效的对策。本文的研究结论:1.包头市昆区初中体育教师的教学内容仍然偏向于竞技类项目,田径教学组织形式为语言讲授教学,授课情况基本达到每周一节,教学项目开设多样教学内容选择缺乏时代性和规范性,教学考核不够全面;男女教师比例相差较大,教师年龄结构年轻化,学历与先进地区存在差距,新课标培训中针对专业技能和科研能力培训较多;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中田径并不位于前列学生对田径项目认知较为积极,学习田径学习动机较强;田径场地可以满足要求,田径设备达标率不高。2.影响包头市昆区初中田径教学的因素包括初中田径教学的自身因素、体育教师的业务水平、敬业精神、田径教学初中生表现出的问题以及田径场地器材情况与分析四个方面。3.针对包头市昆区初中田径教学提出具体对策,研读课程标准,改变教学现状,优化教学策略,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师培训,提高师资力量,引导学生观念。
范影[8](2019)在《促进初中生心肺耐力发展的干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心肺耐力作为青少年体质健康各组成部分的核心要素,在学校体育中备受重视,而从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数据来看,我国学生的心肺耐力素质下降具有持续下降的可能性。所以,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教学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设计促进初中生心肺耐力发展的干预方案,并进行教学实验探究干预方案对初中生心肺耐力水平的提升是否有效可行,最终目的为提高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研究结论如下:1.初中生心肺耐力的干预以体能训练和自我效能为理论基础,以体质健康促进为理念进行干预方案的设计,方案内容主要包括:方案设计理念、训练目标、干预内容、训练负荷以及评价措施五个部分。在干预过程中,把握心肺耐力发展敏感期,注重动作模式的建立,提升青少年初中生的体质健康水平。2.初中生体能训练内容以提升有氧耐力为主,无氧耐力为辅。前期注重动作模式的练习和核心稳定性的练习,提升功能性耐力水平。中期主要以中等强度的间歇训练和定距离跑为主,提高青少年的有氧耐力水平,注意绳梯和标志物的运用,提高学生训练的兴趣。后期进行中高强度间歇训练和变速跑等训练,提高青少年的无氧耐力水平。3.初中生自我效能感培养以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为依据,从成败经验、替代经验、言语劝导、情绪状态四方面的信息来源来设计方案,包括课前的目标设立,课中实施成功教育、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课后制定多维考核模式以及组织比赛、设置奖励等。4.初中生体能训练负荷设置依据其生理特征,注重负荷量的调节以及负荷强度的设置和监控。负荷量采用中等及以上,负荷强度采用低或中等强度并注重心率和RPE量表的使用。5.教学实验前后数据显示,在对初中生进行为期12周的干预实验中,不管是单纯的体能干预方案还是体能与心理相结合的综合干预方案都对提高初中生呼吸机能,耐力水平效果明显,并且综合干预对初中生耐力水平的提升效果好于体能干预。证明本研究所设计的干预方案能够有效提高初中生心肺耐力水平,改善初中学生体质健康状况。
杨丁欢[9](2019)在《傣族武术操校园校本课程传承的实证研究》文中认为傣族武术作为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点的拳种,在傣族的历史长河中几经磨难,始终坚持着不断进步和发展,是傣族历史文化的见证者,它既属于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强健体魄、娱乐身心、修身养性的功能,同时,还承载着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的价值。为了使傣族武术在学校得到推广普及,使傣族武术的健身价值和文化价值在青少年中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将傣族武术与操进行结合,创编成极具民族特色的健身操,动作简单易学,健身性、趣味性、表演性强,适宜学校体育教学,借助武术进校园的活动,在学校校本课程中实施,达到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目的,特别是对推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起到引领示范作用。因此,开展本课题的研究对于探索传统体育在校园传承行之有效的路径和方法,以及保护和弘扬传承傣族武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课题研究运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实验法,以云南民族中学高一年级八个班的女生作为调查对象,设计傣族武术操校园传承方案,对傣族武术操进行为期四个月的教学实验研究,通过对傣族武术操以校本课程实施及教学前后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的认知和身体素质的变化为主线进行研究,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分别进行傣族武术操课程和常规体育课教学干预,测试干预前后、实验班与对照班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指标和身体素质指标的变化,并对其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实验班与对照班在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三个维度各指标上存在着差异。实验班与对照班身体形态分析结果为身高的比对结果P>0.05,体重的<0.05,BMI的P<0.01,身高之间无差异,但体重和BMI值呈现出明显差异;身体机能指标的分析结果为,心率P>0.05,无差异,肺活量P<0.01,极具显着性差异,两个组的身体素质进行检验后,得出学生耐力素质800米和立定跳远的成绩P>0.05,无差异;50米跑、坐位体前屈测试结果P>0.01,差异明显,而在仰卧起坐、闭眼单脚站立、纵劈叉、4*10障碍跑的这4个指标分析中,得出的P<0.01,具有非常显着性的差异。说明傣族武术操对体重的控制和减轻效果更明显,肺活量的差异非常显着,体现出傣族武术操对增强肺功能有较大作用,其次傣族武术操对平衡、柔韧、协调、反应时、腹部力量、下肢力量素质影响较大,成绩提升非常明显。2.通过傣族武术操实验教学的问卷结果分析,从学生对傣族武术操的认知、兴趣程度、动作难易度和运动负荷量、学习态度和技能获得的满意度、社会适应和民族文化教育以及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评价几个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化。特别是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以及对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意识加强。3.提出傣族武术操校本课程传承的策略:政府重视是前提;学校主导是关键;课程改革是基础;宣传引导是手段;社团实践是保障;师资队伍是根本。
谢慧铭[10](2018)在《基础教育课改视域下重庆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结构优化研究》文中指出在教育发展新形势背景下,体育教育的深化改革和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即为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基础体育改革不断更新,传统体育教育教学面临巨大冲击,《课程标准》提出的: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改革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努力体现课程的时代性;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注重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的四个基本理念,对当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结构优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挑战。以课程结构优化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探究专业课程与基础体育教育对接的有效策略,完善专业课程教育体系,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成为实现顺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教育的关键环节。本研究以重庆六所高校(重庆大学、西南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工商大学、重庆三峡学院、重庆文理学院)和重庆市万州区部分中小学教学内容现状为研究调查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比较研究法方法对其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结构和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情况进行了深入剖析,研究发现:1.重庆市体育教育专业在培养方针定位上存在着差异性。2.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重视技术学科,忽视理论学科的现象,对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人文素质的培养不够,选修课不能满足需要。3.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形式传统单一,依旧偏重以教师、讲堂、课本为主,忽视了以教师为核心,学习者的主体新培养模式,重知识技术,忽视组织和教法的传授,重理论,轻实践。4.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基础教育体育课改对接不好,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没有随着基础教育课改进行完善。5.个别高等学校体育领域师资不能很好的达到课程开设的需求,教师专业性不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习时间短,对基础教育体育课改的了解不多,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足,造成与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脱节。针对以上体育教育专业存在问题,为使重庆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结构与基础教育课改更好的衔接,针对脱节的原因,根据基础教育课改的视角,提出以下建议:1.根据成果导向思维确定重庆高校体育人才培养目标。按照国家社会的实际发展情况以及职场的需要,考虑学校的定位发展,综合学生发展的预期以及家长的期望等,对人才培养目标加以确定。2.贯彻“反向设计”,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根据最终学习成果确定教学设计,教学是以要达成最终的学习成果去教。通过进一步提高课程难度,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加以引导,将重点放在基础、核心以及高峰成果方面,对不必要的课程加以排除,同时安排更为重要的核心课程,从而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实现师资、课程以及相关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保证学生能够实现学习目标。将评价标准定为质量保证以及学生的学习成果。3.采用结构化思维优化公共必修模块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将事物内存的框架视作是思维的作用范畴,且对其展开主动塑造处理,使其内隐规律得以外显,被充分捕捉,从而优化公共必修模块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4.增设选修课,开设三级课程。重庆市体育教育专业选修科目设置普遍反映出选修课安排数量少,学习者选课受到局限。因此在选修课方面,保留原有的项目的基础上,增加中、小学生比较感兴趣、能够提高他们身体素质,身心发展的项目。5.增加研究型课程,提高学习者的创新精神。国家对学习者的创新精神越来越重视,提倡培养创新型人才。所以,课程内容的改革应增设研究性课程,如体育科研与方法、体育未知领域摸索,学习提高者的兴趣,激发学习者的创新精神。6.增设教育学类、教学技能类科目。在科目设置上增加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科目,使得在讲习中可以随时关注察觉到学习者的心理状态。对于体育教学而言最为基础的就是实践性,所以就需要同时增加设置更多关于教育学类、教学技能类以及体育保健类等相关数量,同时增加相关实践环节,将理论性课程与实践相互的结合在一起,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就业竞争力。7.优化高等院校体育师资队伍,提升教育教学指导能力。高校体育教师是学生发展的关键,体育教师的教学与指导能力,直接影响教学对象的成长。各高等院校应为自己的教师队伍弥补新鲜血液,大力加强师资扶植,提高教师的素质与本领,使教师可以与时俱进。最大水平地调动老师的积极性、创造性,保障教师的再学习教育。
二、对初中生体育课进行单项技术水平分组教学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初中生体育课进行单项技术水平分组教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9周高强度间歇训练对初中生运动表现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 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高强度间歇训练国内研究现状 |
2.2 高强度间歇训练国外研究现状 |
2.3 国内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研究现状 |
2.4 国外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研究现状 |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研究法 |
3.2.2 实验法 |
3.2.2.1 实验场地与设备 |
3.2.2.2 心肺能力测试 |
3.2.2.3 运动强度与自我感受监控 |
3.2.2.4 运动表现能力测试 |
3.2.2.5 实验方案设计与实施 |
3.2.3 数据统计法 |
3.2.4 问卷调查法 |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心率相关数据研究与分析 |
4.1.1 训练后即刻心率数据 |
4.1.2 训练后恢复心率数据 |
4.2 体质健康数据研究与分析 |
4.3 运动表现数据研究与分析 |
4.3.1 对照组运动表现数据结果 |
4.3.2 实验组运动表现数据结果 |
4.3.3 运动表现相关数据的分析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体能训练PAR-Q问卷调查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体育中考对酒泉市初中生体育学习行为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实施体育中考是改善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有效手段 |
1.1.2 良好的体育学习行为是提高体育课教学效果的需要 |
1.1.3 体育中考的有效落实促进学生体育学习行为的培养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关于我国体育中考的相关研究 |
1.3.2 国内外关于学习行为的相关研究 |
1.3.3 国内外关于体育学习行为的相关研究 |
1.3.4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访谈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2.2.5 逻辑分析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酒泉市近三年体育中考制度分析 |
3.1.1 体育在酒泉市中考的地位 |
3.1.2 酒泉市体育中考的考试形式 |
3.1.3 酒泉市体育中考项目设置及分值 |
3.1.4 酒泉市体育中考评分标准 |
3.2 酒泉市初中生体育学习行为的调查 |
3.2.1 酒泉市初中生内隐体育学习行为的调查情况 |
3.2.2 酒泉市初中生外显体育学习行为的调查情况 |
3.2.3 酒泉市初中生体育学习行为的总体分析 |
3.3 体育中考对酒泉市初中生体育学习行为的影响分析 |
3.3.1 体育中考对酒泉市初中生体育学习行为的积极影响 |
3.3.2 体育中考对酒泉市初中生体育学习行为的消极影响 |
3.4 体育中考背景下酒泉市初中生体育学习行为的改善对策 |
3.4.1 发挥体育中考的有利作用,师生应正确对待体育中考 |
3.4.2 教师应合理设计教学内容,促进学生身心社全面发展 |
3.4.3 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
3.4.4 规范学生体育课堂学习行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学生问卷 |
附录二 教师问卷 |
附录三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四 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五 专家效度检验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5)武汉市体育中考“立定跳远”项目对江岸区体育教学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武汉市体育中考政策“个性化”发展有待研究 |
1.1.2 武汉市体育中考的项目设置与初中体育教学紧密相连 |
1.1.3 新增“立定跳远”项目,警示学校体育教学工作创新 |
1.1.4 新增“立定跳远”项目,预示体育中考的改革势在必行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2章 国内外相关现状综述 |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
2.1.1 体育中考 |
2.2 国外相关现状 |
2.3 国内相关现状 |
2.3.1 我国体育中考的现状 |
2.3.2 武汉市体育中考的现状 |
2.3.3 体育中考对初中体育教学的影响 |
第3章 研究对象及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实地访谈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综合分析法 |
第4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武汉市体育中考新规实施现状 |
4.1.1 武汉市体育中考现场测试项目变革历程 |
4.1.2 武汉市江岸区2020 年体育中考备考工作情况 |
4.1.3 武汉市江岸区部分学校体育中考单项模拟成绩变化 |
4.2 增设“立定跳远”项目对江岸区体育教学的影响研究 |
4.2.1 江岸区初中体育教师对增设立定跳远项目的思考 |
4.2.2 江岸区考生家长对政策变化后体育教学的态度转变 |
4.2.3 江岸区初中学校对政策变化后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转变 |
4.3 增设“立定跳远”项目后对江岸区体育课堂教学方面的影响 |
4.3.1 江岸区体育课堂积极性整体转变 |
4.3.2 江岸区体育教学目标方面的转变 |
4.3.3 江岸区体育教学内容方面的转变 |
4.3.4 江岸区体育教学方法方面的转变 |
4.4 增设“立定跳远”项目后对学生体育锻炼效果的影响分析 |
4.4.1 学生运动能力的转变 |
4.4.2 学生态度与参与方面的转变 |
4.4.3 学生情意与合作方面的转变 |
4.5 江岸区师生对体育中考项目设置革新的意向调查 |
4.5.1 江岸区教师对体育中考项目设置革新的意向调查 |
4.5.2 江岸区考生对体育中考项目设置革新的意向调查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1.1 “立定跳远”有助于体育中考平稳过渡 |
5.1.2 打破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有助于体育中考的提升 |
5.1.3 体育中考模式有待改进与完善 |
5.2 建议 |
5.2.1 由“线上教学”逐渐促进教师走向“现代化” |
5.2.2 由“居家锻炼”逐步引导学生走向“天天练” |
5.2.3 扩大体育中考备考题库提前应对改革 |
5.2.4 灵活运用教学手段促进核心素养培育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1.1 创新之处 |
6.1.2 不足之处 |
6.2 应用前景与展望 |
6.2.1 应用前景 |
6.2.2 探究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6)Crossfit训练对初中生耐力素质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意义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 相关概念界定 |
二 关于体能的研究现状 |
三 Crossfit训练国内研究现状 |
四 Crossfit训练国外研究现状 |
五 关于耐力素质的相关研究 |
第四节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一 研究对象 |
二 研究方法 |
三 实验设计 |
第二章 结果与分析 |
第一节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各项数据测试结果 |
一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肺活量和1000米/800米测试结果 |
二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400米跑测试结果 |
三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引体向上/一分钟卷腹和平板支撑测试结果 |
第二节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各项数据测试结果 |
一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肺活量和1000米/800米跑测试结果 |
二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400米跑测试结果 |
三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引体向上/一分钟仰卧起坐和平板支撑测试结果 |
第三节 分析与讨论 |
一 Crossfit训练对初中生肺活量和1000 米/800 米跑的影响 |
二 Crossfit训练对初中生400 米跑的影响 |
三 Crossfit训练对初中生引体向上/一分钟仰卧起坐和平板支撑的影响 |
第三章 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致谢 |
(7)新课标下包头市昆区初中田径教学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文献综述 |
1.2.1 初中田径教学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
1.2.2 田径教学现状及策略研究综述 |
1.2.3 新课标相关概念的研究综述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数理统计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新课标下包头市昆区初中田径课堂教学情况分析 |
3.1.1 新课标下初中田径课教学内容情况 |
3.1.2 新课标下初中田径课教学目标实现情况 |
3.1.3 新课标下初中田径课教学组织形式情况 |
3.1.4 新课标下初中田径课教学授课情况 |
3.1.5 新课标下初中田径教学考核情况 |
3.2 新课标下包头市昆区初中田径教学体育教师情况 |
3.2.1 新课标下包头市昆区初中田径男女教师比例及教师年龄结构情况 |
3.2.2 新课标下包头市昆区初中田径教师学历和职称情况 |
3.3 新课标下包头市昆区初中生的基本情况 |
3.3.1 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调查结果 |
3.3.2 学生对田径项目的认知调查 |
3.3.3 学生学习田径的动机调查 |
3.4 新课标下包头市昆区初中田径场地及器材情况 |
3.5 影响新课标下包头市昆区初中田径课教学的主要因素 |
3.5.1 初中田径教学自身因素 |
3.5.2 体育教师的业务水平、敬业精神 |
3.5.3 田径教学初中生表现出的问题 |
3.5.4 田径场地器材情况与分析 |
3.6 新课标下包头市昆区初中田径教学的对策分析 |
3.6.1 研读课程标准,改变教学现状 |
3.6.2 优化教学策略,完善教学设计 |
3.6.3 加强教师培训,提高师资力量 |
3.6.4 引导学生观念,培养学生兴趣 |
3.6.5 加大资金投入,改善设施条件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促进初中生心肺耐力发展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学生体质持续下降”是当前学校体育工作面临的巨大挑战 |
1.1.2 体能训练对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有重要作用 |
1.1.3 自我效能感提高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的心理需要和动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阐述 |
2.1.1 心肺耐力 |
2.1.2 体能和体能训练 |
2.1.3 自我效能 |
2.2 体质健康促进模型 |
2.3 国内外青少年运动干预研究现状 |
2.4 国内外青少年体能训练内容研究 |
2.5 国内外自我效能感研究现状 |
3 研究对象和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教学实验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4 促进初中生心肺耐力发展的干预方案研究 |
4.1 干预方案设计的理论依据 |
4.1.1 青少年生长发育规律特征 |
4.1.2 身体素质发展敏感期 |
4.1.3 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的心理需要和动机 |
4.2 初中生心肺耐力干预方案 |
4.2.1 方案内容设计理念 |
4.2.2 干预方案的具体目标和训练内容 |
4.2.3 干预方案的训练项目和手段 |
4.2.4 心肺耐力训练负荷安排 |
4.2.5 干预效果的评价措施 |
5 初中生心肺耐力干预方案实证研究 |
5.1 实验设计 |
5.1.1 实验对象和时间 |
5.1.2 实验工具和测试项目 |
5.1.3 实验流程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干预方案对初中生呼吸机能的影响 |
5.2.2 干预方案对初中生耐力素质的影响 |
5.2.3 干预方案对初中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
5.3 小结 |
5.4 本实验存在的不足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傣族武术操校园校本课程传承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傣族武术是傣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1.1.2 傣族武术自身转型发展的需要 |
1.1.3 传承和保护傣族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需要 |
1.1.4 民族地区学校体育课程多元化的需要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相关概念厘析 |
1.3.1 傣拳 |
1.3.2 武术操 |
1.3.3 傣族武术操 |
1.3.4 校本课程 |
1.3.5 校园传承 |
1.4 理论基础 |
1.4.1 多元文化教育理念 |
1.4.2 校本课程开发 |
1.5 研究思路 |
1.6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6.1 国外研究现状 |
1.6.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数理统计法 |
2.2.4 实验法 |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
3.1 傣族武术操校本课程传承的方案设计 |
3.1.1 传承的思路 |
3.1.2 传承的原则 |
3.1.3 传承的目标 |
3.1.4 传承的具体内容和价值 |
3.1.5 传承的评价 |
3.1.6 小结 |
3.2 傣族武术操校本课程的实施 |
3.2.1 课程教学目标 |
3.2.2 课程教学内容 |
3.2.3 课程教学模式 |
3.2.4 课程教学组织形式和流程 |
3.2.5 小结 |
3.3 傣族武术操实验教学结果分析 |
3.3.1 身体形态指标分析 |
3.3.2 身体机能指标分析 |
3.3.3 身体素质指标分析 |
3.3.4 小结 |
3.4 傣族武术操校本课程实施的问卷结果分析 |
3.4.1 对傣族武术操的认知与兴趣分析 |
3.4.2 动作难易度与运动负荷量分析 |
3.4.3 学习态度和技能获得满意度分析 |
3.4.4 社会适应分析 |
3.4.5 民族文化教育分析 |
3.4.6 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分析 |
3.4.7 小结 |
3.5 傣族武术操校本课程的传承困境 |
3.5.1 缺乏课程系统教材 |
3.5.2 领导的重视程度 |
3.5.3 师资力量短缺 |
3.5.4 小结 |
3.6 傣族武术操校本课程的传承策略 |
3.6.1 政府重视是前提 |
3.6.2 学校主导是关键 |
3.6.3 宣传引导是手段 |
3.6.4 课程改革是基础 |
3.6.5 社团实践是保障 |
3.6.6 师资队伍是根本 |
3.6.7 小结 |
第4章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基础教育课改视域下重庆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结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基础教育课改和发展的需要 |
1.1.2 体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
1.1.3 课程结构确保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3.2 课程结构的相关研究 |
1.3.3 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相关研究 |
1.3.4 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结构的相关研究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访谈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4 比较研究法 |
2.2.5 数理统计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基础教育体育课改的主要目标及课程教学内容分析 |
3.1.1 对基础教育体育课改的主要目标的分析 |
3.1.2 对基础教育体育课改的主要内容的分析 |
3.2 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教学现状 |
3.3 中小学体育教材内容基本情况 |
3.4 重庆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
3.4.1 对重庆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分析 |
3.4.2 对重庆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结构分析 |
3.4.3 重庆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专业课程学时、学分分析 |
3.4.4 对专项课程分析 |
3.5 基础教育体育教学现状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分析 |
3.5.1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基础教育课改衔接情况 |
3.5.2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基础教育课改相脱节 |
3.5.3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基础教育教学内容相脱节 |
3.5.4 高校课程内容设置与基础教育需求相脱节 |
3.5.5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师资培养与基础教育课改相脱节 |
3.6 导致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基础教育体育教学现状脱节的原因分析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课程结构优化理论依据 |
4.2.1 课程结构优化的理论基础 |
4.2.2 课程结构优化的基本原则 |
4.3 课程结构优化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
致谢 |
四、对初中生体育课进行单项技术水平分组教学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家庭背景对初中生参加体育课外培训的影响研究 ——以深圳市宝安区为例[D]. 吴小满. 广州体育学院, 2021
- [2]9周高强度间歇训练对初中生运动表现的影响研究[D]. 陈轶葳. 华东交通大学, 2021(02)
- [3]体育中考对酒泉市初中生体育学习行为影响研究[D]. 王文佳.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4]我国省会城市中考体育实施方案比较研究[D]. 项朕昊.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5]武汉市体育中考“立定跳远”项目对江岸区体育教学的影响研究[D]. 何慧婷. 江汉大学, 2020(12)
- [6]Crossfit训练对初中生耐力素质影响的研究[D]. 张枫. 郑州大学, 2020(02)
- [7]新课标下包头市昆区初中田径教学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 张爱平.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2)
- [8]促进初中生心肺耐力发展的干预研究[D]. 范影. 武汉体育学院, 2019(01)
- [9]傣族武术操校园校本课程传承的实证研究[D]. 杨丁欢.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10]基础教育课改视域下重庆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结构优化研究[D]. 谢慧铭. 重庆三峡学院, 20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