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癌性贫血的临床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柯敏[1](2021)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脏病合并贫血的meta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采用系统评价的方法评估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脏病合并肾性贫血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使用计算机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及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Pub Med、Medline、EMbase等平台上检索国内外期刊,收集已发表的所有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脏病合并肾性贫血的文献。按照国际标准要求甄别出相关文献,然后提取其中的数据,对纳入的研究采用改良Jadad量表及Cochrane偏倚工具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再利用Rev Man 5.4软件对纳入的研究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被推荐纳入相关学术文献22篇,均为RCT研究,合计1566例的患者,对照组768例,试验组767例,将各文献的结局指标运用Rev Man5.4软件进行整合分析。先进行异质性检验,异质性高、且纳入文献较多的进行亚组分析,对所有数据进行敏感性分析,并制作森林图。若纳入文献超过十篇以上,进行漏斗图分析。Meta综合分析的试验结果如下:(1)总有效率: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提示RR=1.23;95%CI(1.16,1.30),(p<0.00001<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血红蛋白:试验组的临床血红蛋白平均浓度高于对照组,SMD=0.92(95%CI)[0.71,1.13](p<0.00001<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红细胞压积:试验组的临床红细胞积压高于对照组,SMD=1.05,95%CI[0.83,1.28](p<0.00001<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红细胞计数:试验组的临床红细胞计数高于对照组,SMD=1.57,95%CI[0.89,2.24](p<0.00001<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中医症状积分:试验组的中医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SMD=-1.49,95%CI[-2.25,-0.74](p<0.00001<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西医结合在临床疗效(Hb、HCT、WBC、血清铁蛋白、中医症状积分)等方面较单纯西医治疗存在优势,可以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脏病合并贫血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但因研究多为小样本,异质性较高,存在发表偏倚等原因,导致研究整体质量不高。还需要更加严格且高质量的临床实验研究来佐证。
刘佳烨[2](2021)在《自拟生血汤治疗脾肾亏虚型肿瘤相关性贫血患者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采用自拟生血汤联合常规补铁治疗脾肾亏虚型CRA,与单纯补铁治疗比较,观察两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探讨导师立法依据及用药特点,讨论自拟生血汤联合补铁治疗CRA在对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提高生活质量及用药安全性方面具备哪些优势,为改善CRA治疗现状探索新的研究思路与方法。方法:本研究选取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期间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肿瘤科门诊及病房,符合脾肾亏虚型CRA的诊断标准,严格按照纳入、排除标准进行临床筛选,共纳入60例CRA患者,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30例。两组均予日常调护及相应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予常规补铁治疗(多糖铁复合物胶囊150mg,Qd;叶酸片10mg,Tid;维生素12,50ug/次,Tid);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加用自拟生血汤(党参15g、茯苓10g、炒白术10g、黄芪30g、山药30g、山茱萸10g、熟地黄15g、枸杞子15g、当归10g、黄精30g、白扁豆10g、杜仲10g、炙甘草10g),煎取300ml,分2次早晚温服,每次150ml,连续治疗4周,观察并记录治疗前后患者中医证候数据及相关实验室指标,并记录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采用SPSS 22.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实验室数据比较,治疗前后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血小板计数改善情况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西医治疗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6.67%,优于对照组63.33%,二者具有显着差异(P<0.01)。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改善情况比较,治疗组在乏力、气短、纳差、面色方面的改善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心悸、头晕症状改善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疗效有效率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83.30%,优于对照组76.70%,具有显着差异(P<0.01);两组治疗前后KPS评分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全性指标中肝功能(ASL、ALT)、肾功能(Scr、GFR)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1自拟生血汤联合补铁治疗脾肾亏虚型肿瘤相关性贫血相较于单纯补铁治疗具有更好的疗效,具有一定的安全性。2中药治疗肿瘤相关性贫血在减轻中医证候、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具有整体性优势。
张梦楠[3](2020)在《补气生血汤治疗肿瘤化疗相关性贫血(气血亏虚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肿瘤相关性贫血,是肿瘤的多发并发症之一,而化疗可能会增加贫血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影响患者的整体治疗效果。现存的治疗肿瘤化疗相关性贫血的方法尚不完善,并且未引起临床医生的广泛重视。本研究旨在通过临床观察,分析临床疗效来验证补气生血汤的有效性。方法:选取2018年11月至2019年12月之间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肿瘤血液科及吉林省肿瘤医院中西医结合科确诊为肿瘤化疗相关性贫血(气血亏虚证)患者72例。入组后根据随机分组法将患者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前,对两组患者的一般数据及疗效指标数据进行分析,连续进行4周的治疗,于治疗前后评价卡式评分、中医证候各一次;于第1、14、28天查血常规,并记录血红蛋白值;随时记录两组不良反应事件发生情况。治疗后比较分析治疗后的数据变化,评价补气生血汤对于治疗肿瘤化疗相关性贫血的疗效。结果:(1)补气生血汤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组在中医证候改善方面,疗效优于EPO组(p<0.05)。(2)补气生血汤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组在卡氏评分改善方面,疗效优于EPO组(p<0.05)。(3)中药联合EPO组与EPO组在血红蛋白值变化情况上疗效相当(p>0.05)。(4)中药联合EPO组与EPO组的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补气生血汤可有效改善肿瘤化疗相关性贫血患者(气血亏虚证)的中医证候及生活质量,无严重不良反应事件发生,但对于贫血无明显改善作用。
王富俪[4](2020)在《加味归脾汤联合EPO治疗肿瘤相关性贫血气血两虚型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运用加味归脾汤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治疗中晚期胃肠道肿瘤相关性贫血,与单纯EPO比较,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胃肠道肿瘤相关性贫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探索中医在治疗胃肠道肿瘤相关性贫血中的优势,为胃肠道肿瘤相关性贫血的治疗提供更佳的选择。研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胃肠道肿瘤相关性贫血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30例),对照组(30例)。研究组采用加味归脾汤联合EPO治疗,对照组单用EPO治疗,连续治疗4周,观察治疗前后的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中医证候积分、总T淋巴细胞(CD3+)、细胞因子、生命质量(EORTC QLQ-C30中文版)评分及安全性指标,并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26.0对收集数据加以分析。研究结果:1.血红蛋白:治疗后两组血红蛋白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且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贫血疗效评价,研究组有效率为76.67%,对照组有效率为46.67%,两组疗效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红细胞及压积:治疗后两组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红细胞计数上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红细胞压积上两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症候:治疗后两组中医症候总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中医症候疗效评价,研究组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有效率为63.33%,两组疗效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比较,治疗后在心悸、食欲不振、腹胀、便溏、面色方面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在肢体怠倦、失眠、气短、盗汗方面两组疗效相当,无统计学意义(P>0.05)。4.CD3+和细胞因子:治疗后研究组CD3+细胞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白介素-6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但肿瘤坏死因子和干扰素-γ治疗前后并无影响(P>0.05)。5.生命质量:治疗后对照组仅在总体健康状况评分较治疗前上升(P<0.05),研究组在患者的躯体功能和总体健康状况评分均明显上升(P<0.01),且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治疗前后在角色、情绪、认知、社会各功能方面未见显着性差异((P>0.05)。6.安全性指标:在肝肾功能、尿常规、粪便常规+OB及心电图中异常例数治疗后较前稍有下降,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在血压上研究组无增加,对照组增加两例,均为轻度增高,经对症处理后血压恢复至正常。结论:1.加味归脾汤联合EPO治疗气血两虚型的胃肠道肿瘤相关性贫血,相较于单纯EPO治疗,疗效更好,且安全性高。2.中药治疗肿瘤相关性贫血,在减轻中医症候、调节免疫、改善生命质量上具有一定的优势。
娄悦[5](2020)在《补血养荣膏治疗胃肠道肿瘤相关性轻中度贫血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观察补血养荣膏对辨证分型为气血亏虚的胃肠道肿瘤相关性轻中度贫血患者贫血指标、生活质量及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评价补血养荣膏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按照完全随机、对照的原则,将于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肿瘤科住院部及门诊部收集的66例患者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3例。对照组仅予基础治疗(包括补充铁剂、叶酸片、维生素B12片等常规治疗),治疗组使用补血养荣膏方及基础治疗。两组皆治疗4周,分析Hb、RBC、HCT水平、KPS评分、中医症候积分三个指标的变化,判断两组患者贫血改善情况。结果:(1)D0两组Hb、RBC、H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29两组Hb浓度、RBC、HCT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组内比较Hb浓度D0与D15比较无明显(P>0.05),D0与D29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而RBC和HCT结果是D0与D15、D29比较皆有显着性差异(P值均<0.05);对照组组内比较Hb、RBC、HCT三项指标治疗前后均无明显差异(P值均>0.05)。且治疗组Hb、RBC、HCT水平与时间线性相关性上升(P值均<0.05)。说明补血养荣膏可显着改善贫血各项指标,增加治疗时间可能能够提高治疗效果。(2)治疗前KPS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差异明显(P<0.05)。组内比较治疗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改善率(60.6%)明显高于对照组(24.2%)。说明经过4周治疗,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有效提高。(3)治疗前两组各项中医症候积分无明显差异(P>0.05)。经过4周治疗,治疗组各项积分均出现下降,且面色苍白或萎黄、心悸气短、失眠、神疲乏力、食少纳呆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但头晕眼花、手足麻木中医证候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通过对有效率的观察,补血养荣膏方的有效率显着高于仅对症治疗(P<0.05)。(4)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补血养荣膏方可有效提高胃肠道肿瘤合并轻中度贫血(气血亏虚型)的患者外周血中Hb、RBC、HCT等贫血指标,减轻贫血程度,提高生存质量;降低中医症候积分,改善面色苍白或萎黄、心悸气短、失眠、神疲乏力、食少纳呆等气血亏虚的中医症状和体征,且安全性良好。
李圣平[6](2020)在《加味归脾汤治疗胃癌患者肿瘤相关性贫血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研究目的观察加味归脾汤干预胃癌患者肿瘤相关性贫血后,与传统的单药EPO相比,是否具有更有效的纠正贫血、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作用,以期为中医药在治疗肿瘤相关性贫血方面提供治疗思路和参考。2研究方法本次课题研究共入组我院肿瘤科、消化内科住院及门诊就诊且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采用随机方法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0例。治疗组使用加味归脾汤口服联合EPO皮下注射;对照组仅使用EPO皮下注射。4周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红蛋白及其相关参数、证候积分、KPS评分变化,对疗效进行评价。3研究结果3.1基线比较:两组患者在性别、病程、年龄、既往治疗、临床分期和贫血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2贫血方面:4周后对照组HGB值为93.52±19.318,治疗组HGB值为104.29±19.0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RBC值为4.047±0.560,治疗组RBC值为4.433±0.5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HCT值为30.413±6.296,治疗组HCT值为31.399±7.0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MCV值为89.959±3.732,治疗组MCV值为91.193±3.25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RET#值为0.029±0.006,治疗组RET#值为0.031±0.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升高HGB及RBC方面,治疗组要明显优于对照组,而在升高HCT,MCV及RET#等方面,无明显优势。4周后治疗组贫血有效率(82.1%)明显高于对照组(5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看出在贫血疗效方面,治疗组疗效更佳。3.3中医证候方面:4周后2组证候积分数值均较前不同程度下降,对照组证候积分为10.48±4.02,治疗组证候积分为8.39±3.48,治疗组降低证候积分效果更好(P<0.05),要优于对照组。治疗组证候总有效率为71.4%,对照组证候总有效率为40.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改善证候方面治疗组效果更好。3.4生活质量方面:28天后对照组KPS评分为73.85±12.36,治疗组KPS评分为80.57±10.30,表明治疗组可以更好的升高KPS评分(P<0.05)。治疗组在生活质量改善方面效果更优(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4.结论针对胃癌患者肿瘤相关性贫血,予以加味归脾汤口服联合EPO皮下注射疗效显着,可以有效纠正贫血,改善患者贫血后中医临床症状,改善病人生活质量,且安全可靠,无毒副作用。
董雪山,王慧娟,李应宏,王芸,潘钰娇,丁宝林[7](2019)在《促红细胞生成素与蔗糖铁治疗癌性贫血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促红细胞生成素与蔗糖铁治疗癌性贫血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我院化疗科收治的癌性贫血患者3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促红细胞生成素组(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蔗糖铁组(蔗糖铁治疗)和联合治疗组(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蔗糖铁治疗),每组100例,三组患者均连续治疗8周。比较三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生活质量评分(KPS评分)、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GB)水平及红细胞比容(HCT)。结果促红细胞生成素组、蔗糖铁组和联合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7.0%、75.0%和97.0%;三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三组患者的KPS评分、RBC、HGB、HCT均明显升高,表现为联合治疗组>促红细胞生成素组>蔗糖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蔗糖铁治疗癌性贫血患者临床效果确切,可显着提高RBC、HGB、HCT水平,提高生活质量,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二者单独治疗。
张运昊[8](2019)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胃肠道恶性肿瘤化疗相关性贫血的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使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胃肠道恶性肿瘤化疗相关性贫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8月~2018年8月收治的80例胃肠道恶性肿瘤化疗相关性贫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记录两组治疗前后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等指标和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血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胃肠道恶性肿瘤化疗相关性贫血的效果较好,可显着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改善患者贫血状况,提高其生活质量。
白云潮[9](2019)在《八珍汤联合EPO治疗癌性贫血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以单纯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为对照,探讨应用中药八珍汤联合EPO治疗癌症相关性贫血的疗效,并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价,为癌症相关性贫血患者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于2015年8月2017年10月在唐山市人民医院肿瘤科就诊的88例符合入选标准的癌症相关性贫血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44例)与对照组(44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按照癌症相关性贫血治疗指南(2015-2016)进行治疗,包括补充铁剂、叶酸片、维生素B12片等基础治疗,对照组给予EPO治疗,联合治疗组应用八珍汤联合EPO治疗。对比观察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的相关临床指标的变化,并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45%;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77.27%;联合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的各项中医症状评分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中医症状积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联合组的面白、乏力、失眠以及纳差各项症状的评分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头晕、心悸中医症状积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的各项血液学指标相比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且联合组的贫血的各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功能状态评分(KPS评分)相比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联合组治疗后8周的功能状态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内共有3例患者出现了不良反应,其中包括2例头晕、头痛和1例恶心呕吐,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82%,而对照组内共有15例患者出现了不良反应,其中包括3例胸闷胸痛、2例癫痫以及头晕头痛和恶心呕吐各5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4.09%,联合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患者未出现继发性高血压、血栓栓塞。结论应用八珍汤联合EPO治疗癌症相关性贫血,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贫血症状和相关的血液学指标,且安全性良好。图0幅;表10个;参28篇。
李璐璐,黄铁花,卫四宝,张耕[10](2018)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不良反应149例文献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国内外公开报道的rHuEPO的ADR文献资料,按患者年龄、性别、原患疾病、ADR发生时间、累及器官及临床表现、转归等进行整理并分析。结果:经检索,rHuEPO的ADR共计149例,累及器官主要有心血管系统损害(43.4%)、血液系统损害(20.8%)、皮肤及其附件损害(12.7%)。临床表现前3位分别是高血压、再生障碍性贫血、高钾血症。发生时间多集中在用药后512周内(43.0%)。结论:rHuEPO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应关注其ADR、发生时间,注意患者用药教育及随访,避免严重ADR的发生。
二、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癌性贫血的临床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癌性贫血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脏病合并贫血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设计 |
1.2 研究对象 |
1.2.1 慢性肾脏病CKD的定义和诊断标准15 |
1.2.2 肾性贫血(RA)的标准 |
1.3 纳入排除标准 |
1.3.1 纳入标准 |
1.3.2 排除标准 |
1.4 检索策略 |
1.5 疗效指标和安全性指标 |
1.6 文献收集与提取 |
1.7 文献质量评价 |
1.8 数据分析 |
1.8.1 循证医学概述 |
1.8.2 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
1.8.3 统计学方法 |
1.8.4 亚组分析 |
1.8.5 敏感性分析 |
1.8.6 发表偏倚检验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和筛选结果 |
2.2 纳入文献的基本情况 |
2.3 文献的质量评价 |
2.4 Meta分析结果 |
2.4.1 血红蛋白浓度 |
2.4.2 发表偏倚 |
2.4.3 红细胞压积 |
2.4.4 红细胞计数 |
2.4.5 中医症状积分 |
2.4.6 血肌酐和尿素氮 |
2.4.7 血清铁蛋白 |
2.4.8 总有效率 |
2.4.9 不良反应 |
3 讨论 |
3.1 肾性贫血的研究进展 |
3.1.1 西医治疗现状 |
3.1.2 中医治疗现状 |
3.1.3 中西医结合治疗现状 |
3.2 问题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综述 肾性贫血对心血管并发症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
致谢 |
(2)自拟生血汤治疗脾肾亏虚型肿瘤相关性贫血患者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自拟生血汤治疗肿瘤相关性贫血患者的临床观察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1.3 病例筛选 |
2 治疗方案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3 观察指标 |
3.1 一般指标 |
3.2 疗效观察指标 |
3.3 安全性指标 |
4 疗效评定标准 |
4.1 西医疗效评价标准 |
4.2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标准 |
4.3 KPS评分评价标准 |
5 不良反应、不良事件观测 |
6 统计学方法 |
7 结果与分析 |
7.1 一般资料分析 |
7.2 治疗前贫血程度 |
7.3 两组临床疗效评价 |
7.4 安全性结果 |
第二部分 讨论 |
1.现代医学对CRA的认识及治疗方法 |
1.1 定义及分级 |
1.2 流行病学研究 |
1.3 致病因素 |
1.4 CRA的临床表现与影响 |
2 中医对CRA的认识 |
2.1 中医病名 |
2.2 病因病机 |
3 核心方药治法分析 |
3.1 辨证论治 |
3.2 组方分析与用药经验 |
3.3 单味中药药效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
4 疗效总结与分析 |
4.1 整体疗效分析 |
4.2 贫血状态分析 |
4.3 中医临床症状分析 |
4.4 生活质量分析 |
4.5 安全性评价及不良反应观测评价 |
5 不足与展望 |
第三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临床观察表 |
附录2:KPS评分量表 |
附录:3 中医证候积分表 |
综述 肿瘤相关性贫血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1.现代医学对肿瘤相关性贫血的认识 |
1.1 CRA定义 |
1.2 CRA的流行病学研究 |
1.3 CRA的表现及危害 |
1.4 CRA的分级 |
1.5 CRA的病因与分类 |
1.5.1 非治疗相关性CRA |
1.5.2 治疗相关性CRA |
1.5.3 CRA的形态学分类 |
1.6 CRA的西医治疗 |
1.6.1 输血治疗 |
1.6.2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治疗 |
1.6.3 铁剂治疗 |
2 中医对CRA的认识 |
2.1 病名 |
2.2 病因病机 |
2.3 治法治则 |
2.4 中医治疗 |
2.4.1 经典方剂治疗 |
2.4.2 现代自拟方治疗 |
2.4.3 中成药及注射剂治疗 |
2.4.4 日常调护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一、教育经历 |
二、学术成绩或成就 |
(3)补气生血汤治疗肿瘤化疗相关性贫血(气血亏虚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 现代医学对CRA的认识 |
1.1 病因病理 |
1.2 西医治疗 |
2 中医对肿瘤相关性贫血的研究进展 |
2.1 中医病因病机探讨 |
2.2 中医内治法治疗进展 |
2.3 中医外治法 |
2.4 中药针剂 |
实验研究 |
1 一般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2 病例选择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2.3 纳入病例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脱落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分组方案 |
3.2 治疗方法 |
3.3 观察指标 |
3.4 观察方法 |
3.5 疗效评定 |
3.6 统计学方法 |
4 临床资料分析 |
4.1 病例资料分析 |
4.2 疗效指标分析 |
讨论 |
1 立题背景 |
2 立题思想 |
2.1 学术思想 |
2.2 组方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
3 疗效分析与结论 |
3.1 综合疗效分析 |
3.2 具体疗效分析 |
3.3 结论 |
3.4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1:KPS评分标准 |
附表2:血栓风险评分表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4)加味归脾汤联合EPO治疗肿瘤相关性贫血气血两虚型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与文献研究 |
1. CRA的西医现状与进展 |
1.1 定义及流行病学 |
1.2 病因分类 |
1.3 CRA的危害 |
1.4 CRA的西医治疗 |
2. 中医对CRA的认识 |
2.1 病名 |
2.2 病因病机 |
2.3 辨证论治 |
2.4 其他中医治疗 |
2.5 中医药治疗CRA的优缺点 |
3. 益气补血治疗CRA研究 |
3.1 益气补血治疗CRA的理论研究 |
3.2 益气补血治疗CRA的临床应用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目的 |
1.2 病例来源 |
1.3 病例选择 |
1.4 分组与治疗 |
1.5 观察指标 |
1.6 疗效评定标准 |
1.7 统计学分析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一般资料分析 |
2.2 研究结果分析 |
2.3 疗效性评价 |
2.4 安全性评价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运用归脾汤治疗肿瘤相关性贫血的理论依据 |
1.1 归脾汤的由来 |
1.2 归脾汤组成及方解 |
1.3 归脾汤的用量 |
1.4 归脾汤的配伍特点 |
1.5 归脾汤治疗CRA的机理研究 |
1.6 加味归脾汤在治疗CRA的单味药机理研究 |
2. 加味归脾汤联合EP0治疗CRA的疗效分析 |
2.1 临床疗效评价 |
2.2 中医症候疗效评价 |
2.3 免疫功能评价 |
2.4 生命质量评价 |
3. 不足与展望 |
第四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5)补血养荣膏治疗胃肠道肿瘤相关性轻中度贫血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 传统中医对(胃肠道)肿瘤相关性贫血的认识 |
1.1 祖国医学对CRA的描述 |
1.2 病因病机 |
1.3 常见证型 |
1.4 治则治法 |
2 现代医学对(胃肠道)肿瘤相关性贫血的认识 |
2.1 肿瘤相关性贫血的定义 |
2.2 CRA的流行病学研究 |
2.3 CRA的分级标准 |
2.4 CRA发病机制 |
2.5 CRA的负面影响 |
2.6 CRA的治疗 |
3 中医膏方的研究 |
3.1 膏方的概念 |
3.2 膏方的渊源及发展 |
3.3 膏方的特点 |
3.4 个体化膏方与协定方的区别 |
3.5 膏方的服用方法与剂量 |
3.6 膏方在胃肠道肿瘤方面的应用 |
3.7 膏方在CRA方面的应用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选择 |
1.4 特殊情况的处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疗效具体判定标准 |
2.5 质量控制 |
2.6 统计分析 |
3 治疗结果 |
3.1 一般资料比较 |
3.2 治疗者和对照组疗效比较 |
4 讨论 |
4.1 补血养荣膏分析探讨 |
4.2 疗效分析 |
5 结语 |
5.1 结论 |
5.2 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医药治疗肿瘤相关性贫血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6)加味归脾汤治疗胃癌患者肿瘤相关性贫血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选择标准 |
2 试验方案 |
2.1 试验设计 |
2.2 治疗方案 |
2.3 观察指标 |
2.4 疗效评定标准 |
2.5 统计学处理 |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
1 两组基线数据可行性分析 |
1.1 性别资料比较 |
1.2 年龄资料比较 |
1.3 病程资料比较 |
1.4 既往治疗资料比较 |
1.5 肿瘤分期资料比较 |
1.6 贫血严重程度资料比较 |
2 临床疗效分析 |
2.1 外周血象及贫血疗效方面 |
2.2 中医证候及疗效方面 |
2.3 生活质量及疗效方面 |
3 安全性观察 |
4 小结 |
4.1 贫血疗效比较 |
4.2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4.3 生活质量比较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贫血的分类及发病机制 |
1.1 贫血的分类 |
1.2 CRA的发病机制 |
2.CRA分级标准 |
3.现代医学针对CRA治疗方法 |
4.中医学对CRA的认识 |
4.1 文献记载 |
4.2 病因病机 |
4.3 证型分布特点 |
5.归脾汤及其现代药理研究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晚期胃癌治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表 |
个人简介 |
致谢 |
(7)促红细胞生成素与蔗糖铁治疗癌性贫血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3.1 临床疗效 |
1.3.2 生活质量评分 (KPS评分) |
1.3.3 RBC、HGB、HCT水平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 果 |
2.1 三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
2.2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KPS评分、RBC水平、HGB水平、HCT水平比较 |
3 讨 论 |
(8)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胃肠道恶性肿瘤化疗相关性贫血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3.1 观察两组临床疗效: |
1.3.2 |
1.3.3 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 |
1.3.4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2.2 两组血常规相关指标比较 |
2.3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
2.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
3 讨论 |
(9)八珍汤联合EPO治疗癌性贫血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临床研究 |
1.1 对象与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诊断标准 |
1.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
1.1.4 随机分组 |
1.1.5 方法 |
1.1.6 随访观察 |
1.1.7 疗效判定 |
1.1.8 统计学处理 |
1.2 结果 |
1.2.1 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 |
1.2.2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
1.2.3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症状评分 |
1.2.4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液学指标 |
1.2.5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功能状态评分 |
1.2.6 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
1.2.7 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 |
1.3 讨论 |
1.3.1 中医药联合EPO的治疗效果分析 |
1.3.2 中医药联合EPO对患者中医症状评分的影响 |
1.3.3 中医药联合EPO对患者血液学指标的影响 |
1.3.4 中医药联合EPO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
1.3.5 中医药联合EPO的治疗安全性 |
1.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2章 综述 癌症相关性贫血的EPO治疗研究进展 |
2.1 CRA的发生机制 |
2.1.1 CRA的发病情况与临床特征 |
2.1.2 癌症相关性贫血发生机制 |
2.1.3 EPO与癌症相关性贫血治疗 |
2.2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附录A 参与临床研究患者知情同意书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不良反应149例文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基本情况 |
2.2 年龄和性别分布 |
2.3 原患疾病及过敏史 |
2.4 用药情况 |
2.5 ADR的出现时间 |
2.6 累及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 |
2.7 关联性评价 |
2.8 治疗及转归 |
3 讨论 |
3.1 r Hu EPO应用现状 |
3.2 r Hu EPO致ADR分布情况 |
3.3 r Hu EPO致高血压 |
3.4 r Hu EPO致PRCA |
3.5 临床用药建议 |
四、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癌性贫血的临床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脏病合并贫血的meta分析[D]. 柯敏.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自拟生血汤治疗脾肾亏虚型肿瘤相关性贫血患者的临床观察[D]. 刘佳烨.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补气生血汤治疗肿瘤化疗相关性贫血(气血亏虚证)的临床研究[D]. 张梦楠.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09)
- [4]加味归脾汤联合EPO治疗肿瘤相关性贫血气血两虚型的临床观察[D]. 王富俪.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7)
- [5]补血养荣膏治疗胃肠道肿瘤相关性轻中度贫血的临床观察[D]. 娄悦.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6]加味归脾汤治疗胃癌患者肿瘤相关性贫血的临床研究[D]. 李圣平.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7]促红细胞生成素与蔗糖铁治疗癌性贫血临床观察[J]. 董雪山,王慧娟,李应宏,王芸,潘钰娇,丁宝林. 内科, 2019(03)
- [8]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胃肠道恶性肿瘤化疗相关性贫血的疗效观察[J]. 张运昊. 医学信息, 2019(08)
- [9]八珍汤联合EPO治疗癌性贫血的临床研究[D]. 白云潮.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10]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不良反应149例文献分析[J]. 李璐璐,黄铁花,卫四宝,张耕. 中国药师, 20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