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伦理与现代市场经济

先秦儒家伦理与现代市场经济

一、先秦儒家伦理思想与现代市场经济(论文文献综述)

金顺姬[1](2020)在《儒家家族主义传统对现代家庭伦理的影响》文中指出儒家家族主义传统经过一系列的发展,形成了其特有的等级秩序、家国一体、注重亲情和男尊女卑等特征,古代的国家政治就是传统家族结构的放大,家族内部实行父权家长制男性统治者具有最高地位,而国家中皇帝是最高的统治者,他们的权力至高无上,这造就那个时代家国一体观念。本文阐述研究本篇文章的意义和背景、国内外相关文件研究综述和研究方法及在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的创新之处,主要对儒家家族主义传统的涵义、历史背景、演变过程和特征等系统阐述,详细探讨儒家家族主义传统对现代家庭伦理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并对造成这种影响的原因进行系统分析,最后探讨了扬弃儒家家族主义传统重构现代家庭伦理的路径问题。在儒家家族主义传统思想中,家族的价值观念一直以家族利益为主,个人利益以及其他利益都要为家族利益让步,也就是说家族利益高于一切。受到儒家思想观念的影响,儒家家庭伦理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在家庭内部产生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注重亲情和家族利益至上等观念,对社会和国家发展至今依旧产生巨大影响,传统的家庭伦理规范已经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了变迁。儒家家族主义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为维系的一种组织结构,因此古代家族明显带有与血缘关系相联系的特点,本文对于儒家家族主义思想延续到现代社会产生的变化以及影响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本文主要以儒家家族主义中的父母与子女间的慈孝观念、夫妻之间的夫义妇顺观念、兄弟之间的兄友弟恭观念、家族内部父权家长制的等级观念等阐述儒家家族主义对现代家庭伦理产生深远影响,以儒家家族主义传统思想为理论基础,协调现代家庭中父子、夫妻、兄弟之间的关系,有利于维护现代家庭稳定,儒家家族主义传统观念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很好的现实价值。

冯文娟[2](2020)在《先秦儒家力行思想及其德育价值研究》文中指出中国德育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几千年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是我国伦理道德思想中的宝贵遗产。力行思想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传统。对先秦儒家力行思想进行分析论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我们确立新时代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以往所研究的理论基础之上,从不同的视角对力行思想的内涵进行了分析论证,以求得到一个整体的把握,同时深入探讨其德育价值,发挥其在道德教育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社会主义德育体系的完善与发展。本文主要包含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力行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进行了分析。一是阐述了力行思想产生的社会基础,铁犁牛耕以及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力水平的提升,而生产力发展的同时需要巩固封建专制制度,进而就提出了人的行为规范必须符合礼的准则,强调了道德实践的重要意义。分封制的瓦解以及选官制度的变化也促进了力行思想的发展,以周天子为核心的宗法等级制度出现破裂,新的观念思想还未真正形成,奴隶主贵族阶级逐步提出要恢复周礼,进而提出一些具体化的道德行为规范。选官制度的变化促进了士大夫阶层的兴起,人们对道德教育目标的思考,促进了力行思想的发展。同时,学术思想的繁荣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二是同时期其他学派的思想,为力行思想的产生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第二部分阐述了先秦儒家力行思想的基本内容。一是对行的基本内涵进行了阐述,通过对知与行关系的分析阐释了为什么要力行。二是论述了力行的基本内容:躬行与笃行、慎言与慎动、事上磨练。三是分析了力行的具体方法,包括勤于学习、反求诸己以及躬行践履三个方面。第三部分对先秦儒家力行思想的历史价值进行了分析。一是积极影响,力行思想为后世的德育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促进了好学为先知行合一德育思想的发展。同时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发挥德育主体的身教作用以及德育客体的自觉实践性,进而促进道德实践的发展。二是消极影响,毕竟先秦儒家力行思想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在一定程度上是脱离于社会道德实践的。第四部分对先秦儒家力行德育思想的现实意义进行了论证,对先秦儒家力行思想进行研究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需要,也是新时代完善德育体系的必然要求。先秦儒家力行思想的当代转化需要遵循四大原则:人的主体性、包容借鉴、兼收并蓄以及批判继承、创新发展原则。同时要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作用来促进力行德育思想的发展。

石莹[3](2020)在《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大学生的道德水准和精神风貌在很大程度上折射着整个民族的文明素养。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将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和积极的道德实践相结合,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更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优秀传统文化以儒家为主流,以伦理为核心,体现出浓厚的道德意蕴。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价值来看,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是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和“独特的精神标识”的典型代表之一,甚至在一定意义上具有“根”和“魂”的地位和价值。因此,充分挖掘先秦儒家君子人格理想蕴含的具有时代价值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并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于推动新时代大学道德教育内涵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首先,研究回顾是任何一项新的研究的逻辑起点,本文总结了目前学界关于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与大学道德教育方面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并分析了既有研究尚待推进甚至突破的薄弱环节,为进一步研究探讨作了理论准备。在系统梳理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从上古三代至春秋战国历史演进的基础上,理清了“君子”内涵由“有位者”向“有德者”转变的思想发展脉络,展现了以孔孟荀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的概貌。阐释了先秦儒家君子人格的人文性、实践性、普遍性以及内在超越性等特征,同时认为这些本质特征,既是我们对君子人格思想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着力点,又是君子人格思想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榫接点。其次,本文解答了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可能性以及融入什么的现实问题。就必要性而言,君子人格思想彰显的“文化化人”、“文化育德”的优良传统,对于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破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当下困境,坚定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等意义重大;就可能性来看,君子人格思想蕴含了可资借鉴转化的时代价值,其关于道德教育的育人目标、教育模式与价值导向,与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理论深化与实践创新的要求存在不同程度的契合性,这些都为两者的融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就融入什么而言,本文指出应在内容层面和实践层面做好两者的对接会通。君子人格思想蕴含的道德条目,是个体修养身心的道德目标、构建理想社会关系的价值标尺和涵养家国情怀的精神源泉,这些德育内容有助于涵养大学生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同时,君子人格思想蕴含的德育方法,体现了道德教化和自我修身的统一,君子人格的修养方式蕴含了道德教育他律与自律相结合的重要启示,对此做好实践融入,有助于提升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最后,本文明确了如何融入的问题,提出了当前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应当秉持的基本原则、构建了融入的具体途径。研究认为,应在尊重君子人格思想历史传统和开掘君子人格思想当代价值的基础上,从方向性、时代性和科学性的基本原则出发,确保融入过程坚持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方向、彰显创新发展的时代要求、符合道德教育的基本规律。在融入的实施路径上,本文将高校道德教育的现实目标和大学生道德发展的自身需要相结合,以激发大学生的道德主体性为落脚点,从主渠道融入、创设良好德育环境以及激励大学生争做“时代新人”等方面,提出了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路径。总之,本文从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和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时代命题出发,落实于先秦儒家君子人格与大学生道德教育这一具体论题,对推动蕴含中国智慧的大学生道德教育理论和符合时代要求的大学生道德教育实践的创新发展而言,是一次必要且有益的尝试。

董剡筠[4](2020)在《先秦法家义利思想研究》文中认为法家学派是先秦诸子百家中的重要一员,其思想中包含着哲学、法学、经济学、伦理学等众多内容,其中义利思想是法家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先秦义利之辨中,法家也彰显出了自己的特色。但在几千年来的观念中,法家因为重利的特点而备受争议,这是因为概括化的总结导致了对法家义利思想的片面认识。本文旨在从法家处于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中去进行法家义利思想的论证;从人性论、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角度去分析法家义利思想存在的理论依据;从义利关系、公私关系和法与义利关系的视角中去正确认识法家义利思想的框架和内容;从与先秦儒、墨、道三家义利思想的对比中进一步突显法家义利思想的特性和差异。以上均为法家义利思想在新时代语境中的转化提供充分的研究材料,为解决新时代下的义利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路径。论文以义、利、法三者的关系为主要研究内容,从辩证关系的角度,研究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影响。要对法家义利思想进行的准确性的了解,首先就是需要研究义、利、法三者在法家文献中体现出的内涵。法家关于义、利、法的具体内涵并不完全相同于普遍意义上的解释,因此内涵的准确界定是研究法家义利思想的前提和基础。在义利思想的体系中,法家构建了以法为中心的义利框架;在思想内容中,法家不光有重利的内容,更有符合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部分;在义利关系中,法家鼓励尊重人的本能性情,满足人的基本物欲和美好生活的追求;在公私关系中,法家看到了国家利益和民众利益的辩证关系,二者互为前提;在法与义利关系中,法家看到了义和法有对立的一面,法是制约利的有力保障,着重强调法在国家治理中的核心地位。要对法家义利思想的研究进行准确的评析,首先要建立在以哲学思辨为基础的研究上,进行多学科视角的审视。这种多重维度的解析和整体观、辩证观的分析方法也让本文研究更具创新性。在研究法家义利思想时,我们要考虑到法家所代表的阶级和最终希望实现的目标,法家义利思想本身就是为变革而做出的理论基础和变法依据。因此法家义利思想不光是哲理上的辨析,更是实践路径的探索。由此可见法家义利思想中的实践价值对于新时代义利问题的解决有深入的研究意义。在今天研究法家义利思想,不仅仅需要继承思想中的精华,更要为民族复兴而进行使命担当。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传统文化来弘扬民族精神,同时也需要展现圣贤思想的新时代内涵和价值。

刘美华[5](2020)在《先秦儒家“敬”德思想的历史生成、发展理路与当代建构》文中指出“敬”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核心范畴之一,是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形成的情感基础。中华先民的道德感由敬畏衍生而来,“敬,德之聚也。能敬必有德。”(1)在古代典籍中,“敬”不仅是重要的道德情感,也是立身修己之本,立国兴业之基。《礼记》开篇即曰:“毋不敬。”(2)此语被认为是《礼记》的纲领和灵魂,范祖禹曰:“《经礼》三百,《曲礼》三千,一言以蔽之,曰‘毋不敬’。”(3)陈澔注曰:“三者修身之要,为政之本。此君子修己以敬,而其效至于安人,安百姓也。”(4)朱熹释曰:“‘敬’字功夫,乃圣门第一义。”(5)南怀瑾称此语是“礼之本”。然而,由于复杂的原因,人们对“敬”的理论研究和现实关注处于十分薄弱的状态。首先,在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对传统文化的猛烈冲击下,儒家伦理思想受到了一些非理性的批判与否定,地位江河日下,儒家的“敬”德思想逐渐被消解。其次,基于近年来“国学热”的推动以及现实道德危机的预警,学界开始正视并着力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伦理文化,但其研究主要集中在诸子时代的仁、义、礼等核心道德范畴上,对作为这些核心道德范畴情感之基的“敬”研究甚少,对“敬”的历史生成、发展理路的研究更为阙如。再次,从现实层面看,“敬”也日渐被边缘化。市场经济的资本逻辑迎合并增强了人们的趋利性,为了追求物质利益,一些人失去了对道德的敬畏之心,导致底线伦理失守,进而引发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道德沦丧等问题。因此,培植人们对道德的敬畏之心和崇尚之情成为当下道德建设的当务之急。“敬”作为中国儒家伦理思想中的重要范畴,其产生与发展经历了从内在的道德情感到外在的道德行为,再到独立的道德德目的过程。作为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先秦时期是儒家“敬”德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期,对这一时期“敬”德思想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和掌握儒家伦理思想的精髓,而且有助于国人道德敬畏之心的培养,为当代的道德建设和社会风尚改善提供可资借鉴的传统资源。基于此,本文将考察先秦儒家“敬”德思想的历史生成,探讨“敬”德思想的发展理路与嬗变规律,探赜在发展演变中“敬”的本质,分析当代社会“敬”德持存的现实困境,并在此基础上为“敬”德思想的当代转化找寻有效路径。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其一,“敬”义溯源与“敬”德思想的历史生成。从“敬”的字形变化上看,“敬”的原始字义表示为对外部事物、异己力量的敬畏与警惕,并逐渐延伸出了谨慎、严肃、勤勉、认真等义。“敬”的字形变化反映了“敬”观念的生成过程,而“敬”观念的生成与发展又根植于中国独特的历史语境。“敬”源于熟人社会中人们应付生活条件的努力,最早体现为对超自然物的敬畏之情,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在殷商时期,“敬”主要体现为对上帝的敬畏之情,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敬”在对象与内涵上逐步扩大到社会领域。政治领域中的掌权者可以直接决定百姓的命运,所以此时的“敬”也体现为对君上的敬畏之情。“国家大事,在祀与戎”(1),涉及到祭祀、战争方面的事情,人们必须持有恭敬的态度,不能掉以轻心,此时“敬”也体现为敬事,临事而惧。西周时期,“敬”从“敬畏上帝”发展为“敬畏天命”。在周革殷命的历史教训下,人们意识到天命靡常,天命会转移到有德者身上,如果要永保天命,就必须敬畏天命,在“皇天无亲,惟德是辅”的天命授受逻辑之下,敬畏天命最终落实在敬德保民上,由此“敬”德思想雏形日显。而后“敬”在春秋时期步步下贯,其对象与内涵不断扩大,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道德德目,“敬”德思想日趋完善。其二,“敬”德思想的发展枢轴、发展理路与内在本质。春秋时期,孔子继承与发展了商周时期的“敬”德思想,使“敬”具备了更加丰富的意蕴,这标志着先秦儒家“敬”德思想的基本形成。孔子的“敬”德思想不仅继承与发展了在此之前的“敬”德思想,还为后世对“敬”的思考与探索提供了基本范畴与研究方向,其后儒家的“敬”都从此汲取营养,对其进行多向度的阐释与发挥。因此,孔子的“敬”德思想成为了先秦儒家“敬”德思想发展的枢轴。从发展理路上看,先秦儒家“敬”德思想经历了由宗教而政治,再由政治而伦理的转向。从先秦儒家典籍中“敬”的意蕴变化可看出,“敬”的神性、宗教性不断淡化,并逐步向人性化、理性化发展,在其发展嬗变中遵循着人道原则、理性原则、适度原则与德性原则。而无论“敬”的对象与含义如何变化,“敬”的本质都是不变的,即“敬”始终是一种理性化的道德情感,具有多向度、内外知行统一、积极向上超越,最终指向人与大自然自在自为和谐的根本属性。其三,先秦儒家“敬”德思想的当代困境与转化。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理论必须观照现实,传统理应投射当代,并在当代转化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先秦儒家“敬”德思想作为历史的产物,有其时代的局限性。随着中国社会市场经济的确立,以自然经济为主的农业社会逐渐走向以商品经济为主的工业社会,以血缘地缘为基础的熟人社会日益转化为超越血缘地缘局限性的陌生人社会。在21世纪的今天,当代社会形成了更加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传统的五伦关系受到冲击与挑战,社会出现了道德真空地带。在当代社会环境与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下,先秦儒家“敬”德思想遇到了公共责任落空、个体道德败坏、价值理性缺失与中庸之道失守的困境,不能对处于当代社会新的伦理关系下的国人以有效的伦理指导。针对这些困境寻找当代转化的路径,从而赋予先秦儒家“敬”德思想新的时代内涵与当代表达方式,才能让其继续在当代社会发挥作用。因此,本文将致力于探讨与分析“敬”德思想的当代困境及其当代转化,并尝试为当代社会伦理道德问题的解决探寻合宜的路径。

蒋丽佳[6](2020)在《先秦儒家饮食伦理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饮食与伦理的高度契合塑造了我国传统饮食文化的显着特质,博大深刻的饮食伦理奠定了传统饮食文化的基本底色。先秦时期是传统饮食文化主体的创建期,也是传统饮食伦理思想的奠基期,在尔后两千多年来的发展流变之中,传统饮食伦理思想的基本内核并未脱离先秦儒家所确立的体系之外,且及至当下仍是潜在作用于现实饮食实践的重要因素。因此,有必要对先秦儒家饮食伦理思想进行批判性研究,以明辨其现代价值。在先秦儒家语境中,饮食并非人类充饥维生的纯自然本能行为,而是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对抗与共生关系中肯定和超越自然欲性并在主体与天道、主体与自身之间的颉颃与互动中自觉追求善生活的伦理行为。因而饮食伦理涉及两方面的问题:其一需要回答饮食活动中指向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名分问题,即对饮食主体之位分与职分的规定,集中表现为饮食活动中的人伦关系规范;其二需要回答饮食行为中指向主体与自身、主体与天道乃至世界整体关系的性分问题,即饮食主体对自然欲性的肯定与超越、对内在天赋仁性的彰显、对仁性加以反思和内识的智性之善也即道德之“应该”的追求。据此,可将饮食伦理界定为一定社会条件下的关于饮食活动的人际关系规范及其相应道德原则的理论体系。但在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中,往往更为关注饮食礼仪规范及其人伦关系之“应该”,而相对忽视了人在饮食行为中对仁性与智性之善也即道德之“应该”的彰显。就此,应将后者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关切点。先秦儒家关于饮食活动中道德之“应该”的基本主张,主要涵括贵生、循礼、仁爱、节俭与道义等维度:饮食贵生主张阐释了饮食活动所承载的实现生生之德的伦理使命;饮食循礼主张阐释了饮食活动中何以协调人伦关系之秩序;饮食之仁爱、节俭、道义等德目则阐释了饮食实践中的理想人格追求与道德修养践履。贵生、循礼、仁爱、节俭、道义等原则的有机结合,共同构成了当时社会条件下的“善”饮食的理想形态。而立于当前社会现实下,则需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来对先秦儒家饮食伦理思想进行价值评价,以便加以弃糟取精、批判继承。一方面,其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发挥了以饮食伦理规范来促进修身、调和人伦等历史作用;但另一方面,其囿于时代条件所限而存在着诸多历史局限,且这些痼疾附着于千百年来的饮食实践之中,至今仍能从现实存在着的诸多饮食伦理失范现象中发现其或隐或显的留痕,亟待加以改造或摒弃。基于此,应当从先秦儒家饮食伦理思想的优秀内核中汲取积极启示,批判继承传统饮食礼仪,加强饮食德性培育,倡导生态和谐饮食观念,以饮食伦理的建构完善来应对解决现实饮食异化问题,以饮食德性的培育涵养来引导形成健康、文明、崇德的个体饮食方式和社会饮食风尚。

彭献蕊[7](2020)在《马克思人学视域下先秦儒家人本思想的现代化研究》文中指出关于人的问题的研究,历来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和核心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物质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步伐相对比较缓慢。对此,我们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人的价值与主体地位。马克思主义包含丰富的人学理论,中国传统文化也蕴含深厚的人本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挖掘先秦儒家人本思想不仅能够推进传统优秀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而且能够推进马克思人学思想的中国化,为我们党坚持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供学理支撑。在传统中国,儒家提出了丰富且影响力巨大的人本思想。其中,先秦儒家的人本思想为整个儒家人本思想确定了主题,开辟了方向,奠定了基础。尽管先秦儒家人本思想理论成果丰硕,但其思想仍然未能褪去封建专制的时代特色与阶级局限性。因此,本文立足于马克思人学,通过对先秦人本思想的基本内容、基本特点以及现代转向进行专门分析,试图找到以马克思人学引领先秦儒家人本思想现代化的路径。首先,本文在学理层面上,对马克思人学理论和先秦儒家人本思想进行系统的梳理,概括出各自的理论特征。其次,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考察马克思人学理论与先秦儒家人本思想的异同,找出二者思想的契合点。最后,坚持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重点考察马克思人学视域下先秦儒家人本思想现代化的可能性,试图用马克思人学理论完善先秦儒家人本思想的理论体系,创造性地提出先秦儒家人本思想现代化的路径。本文最大的理论特色不是单纯地研究先秦儒家人本思想的当代价值,而是在马克思人学理论视域下思辨看待先秦儒家人本思想,并以马克思人学理论引领先秦儒家人本思想的创造性转化。本文具有两方面的意义。在理论层面上,本文系统梳理明晰先秦儒家人本思想与马克思人学思想丰富内涵及其内在关系,为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供理论支持。在实践层面上,本文通过马克思人学视域下先秦儒家人本思想的现代化研究,一方面为推动马克思人学理论的深度中国化做出了积极探索,另一方面为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化进行了初步尝试。

朱郭钰[8](2020)在《明清时期儒商义利观及其现代价值》文中研究表明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逐利已经成为经商的普遍追求目标,然而市场上各种经营乱象却是层出不穷,虽然有法律的约束,但是监管灰色地带的产生使得这些不当行为屡禁不止,作为在商业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明清儒商,历经多年屹立不倒,究其原因除了市场环境、社会状况这些客观条件外,明清儒商的义利观更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明清儒商义利观以儒家传统义利观为思想来源,同时又与其自身的商业实践相结合,事实证明,在当时的社会大环境下,他们的义利观确实使自己从众多商人群体中脱颖而出,并且推动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今天我们研究明清时期儒商的义利观,主要是着眼于其现代价值上,结合企业伦理领域中存在的利润至上,市场乱象等问题,思考明清时期义利观对现代社会的有益启示。该研究首先梳理了明清时期儒商义利观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来源,运用文献研究法、定性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角度来探讨明清儒商义利观产生的原因。其次是明清时期儒商义利观的基本内容,这是本文的重点也是核心部分,选取明清时期最富盛名的几大商帮,归纳总结出明清儒商义利观的内容:以义为先、利缘义取、义利兼备、济世好公等,通过与儒家传统义利观的比较,得出其具有“道义与利益紧密联系、约束对象变为具体商业活动、强调实践性反对空谈、在公利与私利方面同等注重”的特点。最后,结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按照宏观到微观的逻辑顺序,从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约束现代企业的商业活动、加强企业家社会责任意识这三个方面着手阐发明清儒商义利观的现代价值。明清儒商的义利观是对儒家传统义利观的一次创新,其摆脱了宋明理学中对“义”“利”二者关系的虚妄之谈,结合明清儒商自身的商业经营活动,极大地丰富了义利观的内容。研究发现,明清儒商义利观中有关“义利取舍、取利方式、人才培养、社会责任”这四个方面的内容不仅是对儒家传统义利观内涵的拓展延伸,而且还是企业树立当代儒商形象的内在推动力,进而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有了可能。

朱丽媛[9](2020)在《儒家经济伦理视域下当代大学生义利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儒家经济伦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演变与沉淀,依旧经久不衰,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义利观作为儒家经济伦理的价值主线,贯穿在儒家经济伦理的各个组成部分中,融合在生产伦理——劳动观、交换伦理——诚信观、分配伦理——公平观、消费伦理——节俭观以及管理伦理——和谐观里。质言之,儒家经济伦理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一观五环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人民大众的价值判断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如今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在社会关系和利益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同时,一些社会矛盾也开始显现,这对处在时代前端的大学生的影响尤为显着。通过对南京地区大学生义利观现状的调查分析,可以看出虽然当前我国大学生义利观培养日趋系统化、科学化,但是仍有部分大学生坚持趋利避害、以利至上的错误义利观,非勤、非诚、非公、非俭、非谐等行为逐渐浮出水面,不良义利倾向日益显露。作为当代大学生义利观历史之源的儒家经济伦理理应成为对抗异化义利观的“有力武器”,因此,全面深入地分析和整合儒家经济伦理,对深化当代大学生义利观研究有着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在文章的开始,首先对文章的研究背景、意义及当今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接着对儒家经济伦理这一概念的成因及发展进行了论述,总结提炼了儒家经济伦理的主要内容,其中义利观是儒家经济伦理的价值主线,处于核心地位,而“义以生利、生财有道、勤劳敬业”的劳动观,“言以守信、行以守诚、心以守忠”的诚信观,“民富大同、均遍不偏、取予有度”的公平观,“欲而不贪、黜奢崇俭、开源节流”的消费观以及“群居和一、修己安人、礼法相济”的和谐观皆是义利观在儒家经济伦理各环节中的具体表现,即“一观五环节”。在此基础上辩证分析了儒家经济伦理的历史影响。通过上一章对儒家经济伦理的分析,可以发现儒家经济伦理与大学生义利观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研究必要性、可能性与现实性。大学生义利观要获得发展必然需返身从“历史之源”即儒家经济伦理中寻找力量,而儒家经济伦理所具有的聚合功能、调和功能以及修复功能可以为大学生义利观助力,同时,当前的国际环境与国内背景也对发展大学生义利观提出了新的课题。三者构成了儒家经济伦理与当代大学生义利观之间的密切逻辑关联。进而,结合调查数据,对当代大学生义利观现状的描述以及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通过问卷调查,可以发现当代大学生义利观虽然主流倾向积极向上,但是在劳动、诚信、公平、节俭还有和谐层面依然存在着诟病。这一方面是由于现代危机这一宏观因素的干扰,另一方面高校义利观教育在意识、目标、内容、手段以及制度方面也存在着不足之处,同时大学生自身缺乏一定的经济伦理素养,这是影响当代大学生义利观的主体因素。在本文的最后,通过社会、高校及个人三个维度充分挖掘了儒家经济伦理视域下当代大学生义利观的培育途径。不仅需要营造有利于大学生义利观教育的宏观社会环境,还需要完善高校大学生义利观教育,同时,大学生主体也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经济伦理素养,三管齐下,以保障好大学生义利观建设这一伟大工程。

徐寒露[10](2020)在《先秦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及其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文中研究说明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迅猛,科技不断进步,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日益频繁,随之而来的是生态污染越来越严重,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人与自然的矛盾也更加尖锐,人类的生存因生态环境的恶化也遭受到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人类文明如果想要得到永续发展,就必须重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怎样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保持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已经日益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先秦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基本精神和价值取向与今天生态伦理思想理论思维是相符合的,值得深入发掘和研究。因此,众多学者将研究的方向转向先秦儒家思想,希望在古老的东方哲学中找到解决当代生态危机的方法。基于此,本文主要研究先秦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分析其深刻内涵并阐释其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论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的方法及创新点。第二章介绍了先秦儒家生态伦理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包括经济背景、政治背景、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第三章是先秦儒家生态伦理思想概要,包括先秦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理论基础和主要内容,理论基础包括“天人合一”、“天道生生”和“仁”的观点,主要内容包括生态爱护观、实践观、消费观及责任观。第四章分析了先秦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进步性与局限性。第五章提出了当代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在先秦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启示下,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路径。本文立足于我国的社会现实,以现今的生态危机现状为依据,探讨先秦儒家伦理思想的精髓,充分发掘其中丰富独特的生态理念,为化解当代生态危机,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和谐可持续的生态文明提供智慧支持。

二、先秦儒家伦理思想与现代市场经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先秦儒家伦理思想与现代市场经济(论文提纲范文)

(1)儒家家族主义传统对现代家庭伦理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
第二章 儒家家族主义传统概述
    2.1 儒家家族主义的产生
    2.2 儒家家族主义的涵义
    2.3 儒家家族主义的特征
第三章 儒家家族主义传统对现代家庭伦理的影响及成因分析
    3.1 儒家家族主义传统对现代家庭伦理的积极影响
        3.1.1 “重视家庭”思想有利于维护现代家庭稳定
        3.1.2 “慈孝”观念有利于解决现代老人赡养问题
        3.1.3 “兄友弟恭”观念促进现代兄弟关系和睦
    3.2 儒家家族主义传统对现代家庭伦理的消极影响
        3.2.1 “夫妇有别”观念导致至今女性在家庭中的不平等地位
        3.2.2 “父权至上”观念限制家庭内部平等意识观念的发展
    3.3 造成影响的成因分析
        3.3.1 经济飞速发展导致小农经济结构瓦解
        3.3.2 家庭结构转变导致宗法型家庭无法适应现代发展
        3.3.3 优秀观念对现代家庭起到理论指导
        3.3.4 外来文化为儒家家族主义传统带来冲击
第四章 扬弃儒家家族主义传统重构现代家庭伦理的途径
    4.1 以家族主义道德体系为基础重视家庭美德的培养
    4.2 以“慈孝”观念为基础树立正确家庭责任意识
    4.3 以“夫义妇顺”观念为基础维护家庭情感稳定
    4.4 摒弃父权家长制发扬家庭平等意识
    4.5 舍弃封建理念提升家庭中女性地位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先秦儒家力行思想及其德育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和趋势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研究方法
        2.创新之处
一、先秦儒家力行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一)先秦儒家力行思想产生的社会基础
        1.铁犁牛耕以及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2.分封制的瓦解以及选官制度的变化
        3.学术思想的繁荣发展
    (二)先秦儒家力行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
        1.周朝“敬德保民”的实践观点
        2.同时期其他学派对先秦儒家力行思想的影响
二、儒家力行思想的基本内容
    (一)“行”的基本内涵
        1.行是什么
        2.知与行的关系
    (二)力行的基本内容
        1.躬行与笃行
        2.慎言与慎动
        3.事上磨练
    (三)力行的具体方法
        1.勤于学习
        2.反求诸己
        3.躬行践履
三、先秦儒家力行思想的历史价值评析
    (一)先秦儒家力行思想的积极影响
        1.为后世德育理论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2.为后世的德育发展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二)先秦儒家力行思想的消极影响
        1.力行思想是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为目的
        2.力行思想局限于个人自我改造而脱离于社会道德实践
四.先秦儒家力行思想德育价值的当代转换
    (一)先秦儒家力行德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1.新时代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需要
        2.新时代人们自身道德建设的需要
        3.新时代完善德育体系的需要
    (二)先秦儒家力行思想当代转换的原则与路径
        1.先秦儒家力行思想德育价值当代转换的原则
        2.先秦儒家力行思想德育价值当代转换的路径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致谢

(3)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既有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重难点及创新性
        1.4.1 研究的重难点
        1.4.2 研究的创新性
    1.5 核心概念界定
        1.5.1 道德
        1.5.2 道德教育
        1.5.3 君子人格
第2章 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的演进及特征
    2.1 历史演进
        2.1.1 上古三代君子观念的萌芽
        2.1.2 春秋孔子对君子概念的确立
        2.1.3 战国孟子、荀子对君子观念的发展
    2.2 基本特征
        2.2.1 人文性
        2.2.2 实践性
        2.2.3 普遍性
        2.2.4 内在超越性
第3章 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3.1 融入的必要性
        3.1.1 有助于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3.1.2 有助于化解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
    3.2 融入的可能性
        3.2.1 君子人格思想与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基本目标相连通
        3.2.2 君子人格思想与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育人理念相契合
        3.2.3 君子人格思想蕴含了可资借鉴转化的时代价值
第4章 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内容
    4.1 君子人格思想蕴含的道德内容
        4.1.1 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个体道德
        4.1.2 和而不同,立己达人的社会关系
        4.1.3 治平天下,仁民爱民的家国情怀
    4.2 德育内容融入
        4.2.1 和合之美与大学生社会公德涵养
        4.2.2 敬业乐群与大学生职业道德完善
        4.2.3 孝悌为本与大学生家庭美德教育
        4.2.4 仁礼存心与大学生个人品德提升
第5章 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方法
    5.1 君子人格思想蕴含的道德教育方法
        5.1.1 先秦儒家君子人格修养的道德教化法
        5.1.2 先秦儒家君子人格修养的自我修身法
    5.2 德育方法融入
        5.2.1 立德树人,明确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首要地位
        5.2.2 克己内省,强调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内化过程
        5.2.3 言传身教,重视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示范引导
        5.2.4 知行合一,夯实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践基础
第6章 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原则和路径
    6.1 基本原则
        6.1.1 方向性原则,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方向
        6.1.2 时代性原则,推动君子人格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6.1.3 科学性原则,遵循道德教育的基本规律
    6.2 实施路径
        6.2.1 融入育人主渠道,发挥课程德育主阵地作用
        6.2.2 构建立体化传承体系,创设良好德育环境
        6.2.3 推动道德主体性生成,塑造时代“新君子”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论文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4)先秦法家义利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导论
    1.1 研究意义
        1.1.1 理论意义
        1.1.2 现实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
        1.4.1 研究重点
        1.4.2 研究难点
        1.4.3 创新之处
2.法家义利思想的时代背景和思想基础
    2.1 时代背景
        2.1.1 先秦时期政治背景
        2.1.2 先秦时期经济背景
        2.1.3 先秦时期文化背景
    2.2 思想基础
        2.2.1 人性论
        2.2.2 历史观
        2.2.3 价值观
    2.3 义利考辨
        2.3.1 义利起源
        2.3.2 义利之间
        2.3.3 义利之辨
3.法家义利思想的内容
    3.1 义与利的关系
        3.1.1 好利恶害
        3.1.2 重利轻义
    3.2 公与私的关系
        3.2.1 公利为先
        3.2.2 民利为基
    3.3 法与义利的关系
        3.3.1 以法为纲
        3.3.2 奉公废私
4.法家义利思想与先秦儒家、道家、墨家相比较
    4.1 先秦儒家义利思想与法家对比
        4.1.1 见利思义
        4.1.2 何必曰利
        4.1.3 儒家义利与法家对比
    4.2 先秦道家义利思想与法家对比
        4.2.1 义利双弃
        4.2.2 无欲无义
        4.2.3 道家义利与法家对比
    4.3 先秦墨家义利思想与法家对比
        4.3.1 兼爱交利
        4.3.2 贵义尚利
        4.3.3 墨家义利与法家对比
5.法家义利思想评析及当代启示
    5.1 法家义利思想评析
        5.1.1 历史影响
        5.1.2 思想局限
    5.2 法家义利思想对当代启示
        5.2.1 古代义利思想的扬弃
        5.2.2 现代义利思想的探索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5)先秦儒家“敬”德思想的历史生成、发展理路与当代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第1节 选题目的与意义
    第2节 研究综述
    第3节 研究方法
        1.3.1 文献学方法
        1.3.2 社会学方法
        1.3.3 诠释学方法
        1.3.4 现象学方法
        1.3.5 结构语言学方法
    第4节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创新之处
第2章 :“敬”义溯源与“敬”德思想的历史生成
    2.1 “敬”义溯源
    2.2 “敬”德思想产生的历史语境
        2.2.1 自然条件:自然崇拜与万物有灵
        2.2.2 社会条件:群居生活与熟人社会
    2.3 “敬”德思想的萌芽:敬畏天命
    2.4 “敬”德思想雏形的出现:敬德保民
    2.5 “敬”德思想的生成:从“敬德”走向“敬”德
第3章 :“敬”德思想发展的枢轴:孔子的“敬”德
    3.1 孔子之“敬”的丰富意蕴
        3.1.1 “敬”与天命鬼神
        3.1.2 “敬”与人际关系
        3.1.3 “敬”与临事
        3.1.4 “敬”与修己
    3.2 “敬”与其他范畴的关系
        3.2.1 “敬”与“礼”
        3.2.2 “敬”与“仁”
        3.2.3 “敬”与“义”
第4章 :“敬”德思想的发展理路与内在本质
    4.1 “敬”德思想的发展理路
        4.1.1 由宗教而政治
        4.1.2 由政治而伦理
    4.2 “敬”德思想的嬗变规律
        4.2.1 人道原则
        4.2.2 理性原则
        4.2.3 适度原则
        4.2.4 德性原则
    4.3 “敬”的本质
第5章 :“敬”德思想的当代困境与转化
    5.1 古今社会环境的变化
    5.2 先秦儒家“敬”德思想的当代困境
        5.2.1 公共责任落空
        5.2.2 个体道德败坏
        5.2.3 价值理性缺失
        5.2.4 中庸之道失守
    5.3 先秦儒家“敬”德思想的当代转化
        5.3.1 明确“敬”的社会定位,填补公共责任真空
        5.3.2 重构“敬”的个体道德,消除等级特权思想
        5.3.3 重建“敬”的价值理性,培植当代敬畏意识
        5.3.4 践行“敬”的中庸之道,遵守惟义执权原则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先秦儒家饮食伦理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关于饮食伦理的概念界定
        二、关于先秦儒家饮食伦理思想的内容
        三、关于先秦儒家饮食伦理思想的意义与局限
        四、对以往研究成果的简要评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选题范围的界定
        二、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先秦儒家饮食伦理思想的形成背景
    第一节 经济社会背景
        一、农业、畜牧业的发展
        二、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三、宗法制度的确立
        四、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天人合一”
        二、“仁礼统一”
        三、“义利之辨”
第二章 先秦儒家饮食伦理思想的基本主张
    第一节 饮食贵生
        一、遵循宜忌,食以养生
        二、取物有度,食以“生生”
    第二节 饮食以礼
        一、祭食以礼,事神致福
        二、进食以礼,恭敬谦让
        三、侍食以礼,尊卑有序
        四、饮酒以礼,节制有度
    第三节 饮食有德
        一、饮食与“仁爱”
        二、饮食与“节俭”
        三、饮食与“道义”
第三章 先秦儒家饮食伦理思想的总体评价与当代启示
    第一节 先秦儒家饮食伦理思想的总体评价
        一、积极意义
        二、历史局限
    第二节 先秦儒家饮食伦理思想的当代启示
        一、批判继承传统饮食礼仪
        二、加强个体饮食德性培育
        三、倡导生态和谐饮食观念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7)马克思人学视域下先秦儒家人本思想的现代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三、选题的研究特色和创新之处
    四、论文研究的方法
第一章 马克思人学思想概述
    第一节 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基本观点
        一、何为“人学”与“人学思想”
        二、马克思人学思想的主要观点
        三、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基本内涵
    第二节 马克思人学思想的价值视域
        一、对抽象人性论的批判
        二、对无产阶级的现实关照
        三、对空想社会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第三节 马克思人学思想的主要特点
        一、历史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二、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三、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统一
第二章 先秦儒家人本思想概述
    第一节 先秦儒家人本思想的基本观点
        一、孔子“仁爱”思想
        二、孟子“仁政”思想
        三、荀子“裕民”思想
    第二节 先秦儒家人本思想的理论预设
        一、在伦理道德层面设定人性
        二、对家庭和谐与社会稳定的关注
        三、在生产方面保证人的基本需求
    第三节 先秦儒家人本思想的基本特点
        一、重理性轻欲望
        二、重集体轻个人
        三、重道德轻法治
第三章 马克思人学思想与先秦儒家人本思想的关系
    第一节 马克思人学思想与先秦儒家人本思想的共同性
        一、强调人的价值
        二、注重集体观念
        三、主张人与自然和谐
    第二节 马克思人学思想与先秦儒家人本思想的互补性
        一、实现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二、实现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统一
        三、实现人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的统一
    第三节 马克思人学思想对先秦儒家人本思想的超越性
        一、突出人的社会性与实践性
        二、彰显价值满足的双向性
        三、重视权利与义务的共同性
第四章 马克思人学视域下先秦儒家人本思想的时代价值与现代化路径
    第一节 马克思人学视域下先秦儒家人本思想的价值意蕴
        一、人学意蕴: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经济意蕴:加速中国现代化步伐
        三、文化意蕴: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四、社会意蕴: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五、生态意蕴: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第二节 新时代先秦儒家人本思想现代化的路径
        一、批判继承,开拓创新
        二、立足实践,与时俱进
        三、面向全球,博采众长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8)明清时期儒商义利观及其现代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儒商的概念
        1.2.2 义利观的概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
    1.4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1.5.1 研究方法
        1.5.2 创新之处
第二章 明清时期儒商义利观产生的时代背景与思想来源
    2.1 明清时期儒商义利观产生的时代背景
        2.1.1 政治背景
        2.1.2 经济背景
    2.2 明清时期儒商义利观的思想来源
        2.2.1 孔孟荀的义利观
        2.2.2 董仲舒的义利观
        2.2.3 程朱理学的义利观
        2.2.4 颜元的义利观
第三章 明清时期儒商义利观的内涵
    3.1 明清时期儒商商帮的主要派别
        3.1.1 徽商
        3.1.2 晋商
        3.1.3 苏商
        3.1.4 浙商
    3.2 明清时期儒商义利观的基本内容
        3.2.1 以义为先义利并举
        3.2.2 以义取利利缘义取
        3.2.3 义利兼备德能并重
        3.2.4 以利制义济世好公
    3.3 明清时期儒商义利观的特点
        3.3.1 道义与利益紧密关联
        3.3.2 约束对象为商业活动
        3.3.3 强调实践性反对空谈
        3.3.4 同时兼顾公利与私利
第四章 明清时期儒商义利观的现代价值
    4.1 以义为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资源
        4.1.1 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4.1.2 加快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4.1.3 引导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向
    4.2 蹈义取利是约束现代商业活动的基本原则
        4.2.1 完善合作经营的商业模式
        4.2.2 培养重视契约的商业道德
        4.2.3 营造良好诚信的商业环境
    4.3 以利制义是加强企业家社会责任意识的价值导向
        4.3.1 引导树立正确的财富观
        4.3.2 提升企业家道德责任观
        4.3.3 加强诚信守信经营理念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致谢

(9)儒家经济伦理视域下当代大学生义利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第一章 儒家经济伦理概述
    第一节 儒家经济伦理的概念及发展
        一、经济伦理的内涵
        二、儒家经济伦理的历史成因
        三、儒家经济伦理的发展
    第二节 儒家经济伦理的主要内容
        一、儒家经济伦理之价值主线:义利观
        二、义利观在儒家经济伦理各环节中的具体表现
    第三节 儒家经济伦理的历史影响
        一、同质融合:奠定了我国社会总体的义利取向
        二、异质冲突:小农文明与现代文明的碰触抵牾
第二章 儒家经济伦理与当代大学生义利观的逻辑关联
    第一节 儒家经济伦理融入当代大学生义利观的必要性
        一、儒家经济伦理是当代大学生义利观的历史之源
        二、当代大学生义利观是儒家经济伦理的传承发展
        三、儒家经济伦理实现自身发展之依托
    第二节 儒家经济伦理融入当代大学生义利观的可能性
        一、儒家经济伦理具有聚合功能
        二、儒家经济伦理具有调和功能
        三、儒家经济伦理具有修复功能
    第三节 儒家经济伦理融入当代大学生义利观的现实性
        一、应对国外社会思潮侵扰之需
        二、推进国内思想道德建设之要
        三、创新大学生义利观研究应有之义
第三章 当代大学生义利观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探析
    第一节 当代大学生义利观的现状
        一、义利观主流倾向积极向上
        二、义利观取向日趋多维化
    第二节 当代大学生义利观存在的问题
        一、对劳动的认知模糊
        二、对诚信的认同失衡
        三、对公平的理解错位
        四、对节俭的认可淡化
        五、对和谐的责任削弱
    第三节 当代大学生义利观存在问题的原因探析
        一、现代危机:影响当代大学生义利观的社会因素
        二、高校困境:影响当代大学生义利观的教育因素
        三、精致利己:影响当代大学生义利观的主体因素
第四章 儒家经济伦理视域下当代大学生义利观的培育途径
    第一节 营造有益于大学生义利观教育的社会氛围
        一、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二、坚定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
        三、加强整治、规范大众传媒的传播行为
    第二节 加强高校的大学生义利观教育
        一、明确高校义利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二、多层次系统规划高校义利观教育目标
        三、融合儒家经济伦理,丰富高校义利观教育内容
        四、借鉴儒家道德手段,创新高校义利观教育方式
        五、建立健全大学生义利观教育的监管机制
    第三节 提高大学生主体的经济伦理素养
        一、树立勤劳敬业的劳动观认知
        二、加强重诺守信的诚信观认同
        三、端正正义宜度的公平观理解
        四、增强黜奢崇俭的节俭观认可
        五、巩固修己安人的和谐观责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当代大学生义利观调查问卷
致谢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10)先秦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及其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对先秦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研究
        1.3.2 国外对先秦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研究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点
第2章 先秦儒家生态伦理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2.1 经济背景
    2.2 政治背景
    2.3 文化背景
    2.4 社会背景
第3章 先秦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概要
    3.1 先秦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理论基础
        3.1.1 “天人合一”
        3.1.2 “天道生生”
        3.1.3 “仁”
    3.2 先秦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3.2.1 “仁民爱物”“以类度类”的生态爱护观
        3.2.2 “使民以时”“以时禁发”的生态实践观
        3.2.3 “惠而不费”“节用裕民”的生态消费观
        3.2.4 “参赞化育”的生态责任观
第4章 先秦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评价
    4.1 先秦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进步性
        4.1.1 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和谐统一
        4.1.2 人际道德和生态道德的和谐统一
        4.1.3 社会秩序和自然秩序的和谐统一
    4.2 先秦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局限性
        4.2.1 强调人类自身经验的感悟,忽视科学的推理
        4.2.2 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4.2.3 强调提升人的内在修养,忽视了制度约束
        4.2.4 强调重义轻利,忽视了经济发展
第5章 先秦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5.1 当代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5.1.1 人类中心主义思想
        5.1.2 盲目追求眼前利益
        5.1.3 公民生态文明意识淡薄
        5.1.4 过度消费引发的生态破坏
        5.1.5 以往的政策欠缺生态理念
    5.2 先秦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启示下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路径
        5.2.1 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理念
        5.2.2 倡导节俭适度、绿色低碳的消费方式
        5.2.3 转变现有生产生活方式,推动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
        5.2.4 加强生态立法,积极构建文明的生态政治体系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四、先秦儒家伦理思想与现代市场经济(论文参考文献)

  • [1]儒家家族主义传统对现代家庭伦理的影响[D]. 金顺姬. 延边大学, 2020(05)
  • [2]先秦儒家力行思想及其德育价值研究[D]. 冯文娟.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3]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研究[D]. 石莹.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6)
  • [4]先秦法家义利思想研究[D]. 董剡筠. 新疆师范大学, 2020(06)
  • [5]先秦儒家“敬”德思想的历史生成、发展理路与当代建构[D]. 刘美华.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6]先秦儒家饮食伦理思想研究[D]. 蒋丽佳.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7]马克思人学视域下先秦儒家人本思想的现代化研究[D]. 彭献蕊. 青海师范大学, 2020(06)
  • [8]明清时期儒商义利观及其现代价值[D]. 朱郭钰. 南京财经大学, 2020(08)
  • [9]儒家经济伦理视域下当代大学生义利观研究[D]. 朱丽媛.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10]先秦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及其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D]. 徐寒露.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9)

标签:;  ;  ;  ;  ;  

先秦儒家伦理与现代市场经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