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永平铜矿企业与员工“零距离”(论文文献综述)
尹鹏[1](2016)在《吉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特征、机制与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指出,中国的城镇化和美国的高技术是影响21世纪人类社会进程最深刻的两件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化发展取得不少成绩,但是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社会各界普遍认为应当改变传统城镇化发展思路,探寻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走出一条集约、智能、绿色、低碳,并且具有区域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本文以吉林省为例,基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借鉴,系统阐述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过程,并对新型城镇化水平进行测度评价,进而准确判断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基本特征,全面分析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最后科学抉择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路径对策,对于揭示城市发展规律,探寻城市问题根源,明确城市发展方向,制定城市发展战略,实现城乡协调统筹和区域一体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科学指导意义,对于其他地区尤其是老工业基地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的探寻发挥重要的参考借鉴价值。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理论基础。辨析城市化、城镇化与再城市化,再工业化与新型工业化以及新型城镇化的基本概念,综述劳动地域分工理论、经济地域运动理论、区域经济演化理论、创新理论、中心地理论以及城乡一体化理论,梳理国内外关于新型城镇化的相关研究成果,为吉林省新型城镇化特征、机制与路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二章: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实践借鉴与启示。总结国外主要发达国家城镇化、发展中国家城镇化、典型老工业基地城镇化以及国内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实践借鉴,得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五点重要启示,为吉林省新型城镇化特征、机制与路径研究奠定实践基础。第三章:吉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与评价。阐述吉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演变过程,通过分别建立中国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和吉林省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测度比较吉林省新型城镇化水平,利用趋势面分析、空间自相关指数、平均增长指数和空间变差函数探讨2003年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实施前后新型城镇化的空间演变格局,旨在探寻吉林省城镇化发展规律,把握城镇化发展方向和制定城镇化发展战略。第四章:吉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基本特征。以吉林省9个地域单元为研究区域,利用熵值法、数据包络分析、脱钩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等,测度2003年和2014年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基本特征,包括新型城镇化效率、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水平比较、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四化发展水平和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等内容。第五章:吉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从传统城镇化发展模式的亟需转型、新型城镇化战略政策的科学指导、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多业”支撑、东北亚区域开放的独特区位条件以及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鼎力支持五个方面探寻吉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第六章:吉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路径选择。从吉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产业结构调整、城镇空间优化、市场全面开放和绿色生态转型五个方面提出吉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路径对策。
孙跃杰[2](2016)在《洛阳156工业遗产群历史研究与价值剖析》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目前对于近现代工业遗产的研究仍然处于推进“遗产化”的过程中。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工业遗产受到关注,得到保护,从地方政府、学界到设计界都在不断探索如何“活态”的保护这些城市文化特色,但对于新中国成立后的现代工业遗产认识的仍然存在明显的滞后,特别是对于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五年计划内建设的工业项目,“156项目”是我国现代工业的开端和奠基,它特有的时代特色、历史价值、社会文化价值与科技价值尚待进一步认识和挖掘。洛阳一直以古都着称,新中国成立后,洛阳以“新兴工业城市”的定位成为河南省内首屈一指的工业基地,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八个新兴重点工业城市之一。“一五”时期的“156项”工程有6个项目落户洛阳,涉及奠定新中国工业基础的能源电力行业、机械制造行业和有色金属行业三大行业,其产品为新中国的工业、农业做出过杰出贡献。其内部有严谨的居住、教育、商业、科研用地规划,至今保存有相对完整的城市肌理和风貌建筑。作为新中国工业遗产的典范,对于洛阳156工业遗产群的研究具有较强的典型性,可以为我国现代工业遗产的研究奠定基础,也可为全面深入我国现代工业遗产研究领域提供参考。本文梳理了洛阳作为依托于6个国家156重点项目而规划建成的新兴工业城市的历史和六个156项目的建设历史,分析了作为工业遗产群的洛阳涧西现代工业遗产的构成和现状,从工业遗产群的角度推进对于洛阳156工业遗产整体性的遗产化认知。本文利用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我国近现代城市工业遗产保护体系研究》课题组于2014年提出了《中国工业遗产价值评价导则(试行)》对洛阳156现代工业遗产进行了价值评价,一方面验证了该导则的普适性,同时根据研究对象的时代性和地域性特点,修正增加了适合自身研究阐释条文,并构建了洛阳156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理论体系。同时从城市遗产保护和城市文化构建的角度,比较理论研究结果与现状之间的差异,研究其完整性与“群”的突出价值,揭示以洛阳156时期工业遗产为典型代表的我国现代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误区和问题所在。从而对比研究得出的价值评价结果和目前洛阳实施的关于工业遗产的保护现状,发现作为存量丰富,构成复杂的洛阳156工业遗产在尚未进行更深入的价值评价和遗产认知的情况下就迅速消逝的原因。进而在对其进行深入的本体价值评价和再利用潜力研究的基础上的,分别就厂区和历史街区两种不同类型的场地环境,探究工业遗产厂区与建筑改造再利用的规范性工作程序和因地制宜的再利用模式。
江健凡[3](2007)在《江铜集团物流战略及其物流模式的选择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物流产业作为国民经济中一个新兴的服务部门,正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在国际上物流业被认为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和基础产业,其发展程度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的物流起步较晚,我国物流的整体水平以及企业物流管理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都有较大差距。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来看,随着市场经济深入,单纯依赖商流赚取利润的机会越来越少、空间越来越小。因此企业逐步把目光转向素有“第三利润源”之称的物流,纷纷在整合物流资源、优化企业内部物流管理、降低物流成本方面大做文章,想以此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或新的利润源泉。从现实情况来看,本文作者所在的江铜集团的物流管理整体水平不高,物流成本居高不下,企业的盈利能力受到严重制约,物流水平落后已成为影响江铜集团整体效益和整体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基于此,作为江铜集团一名长期从事企业管理研究的中层管理人员,本文作者试图对江铜集团实施物流战略选择和物流模式的选择等相关问题的研究和探讨,希望能对江铜集团解决发展过程中的“物流瓶颈”问题、提升江铜的物流管理水平、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力、实现江铜的可持续发展尽自己的力量,同时也为大型制造业物流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全文共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论,简要介绍研究物流特别是企业物流的意义,指出了物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和基础产业,是企业的“第三利润源”,并说明本文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是规范研究法、实证研究和归纳、演绎等;第二部分简要介绍物流的相关概念,主要包括物流的定义、物流的作用、主要物流学说、物流的分类、物流管理等;第三部分简要介绍物流企业与企业物流差异、企业物流模式的主要种类、我国企业物流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以及企业物流战略管理等;第四部分重点介绍江铜集团物流发展战略的总体思路,主要包括实施物流战略的必要性分析、实施物流战略的SWOT分析、物流战略的基本思路、实施步骤和相关措施以及评价指标体系等;第五部分介绍江铜集团物流模式的选择和构建,主要包括多种企业物流模式的比较(主要是自营物流、外包外流和共建物流)、企业物流模式选择的主要考虑因素、江铜物流模式的选择依据和物流模式的基本架构;第六部分分析江铜集团实施物流战略过程中应着力解决的四个问题,主要包括物流战略与企业总体战略的适应问题、物流战略的统一规划和分步实施的问题、选择物流模式如何与企业实际相结合的问题和物流评价体系的全面性、适应性等。
郑有清[4](2004)在《永平铜矿企业与员工“零距离”》文中认为本报讯 走进江西铜业集团公司永平铜矿,频频纳入视线的景物,便是各车间班组的“厂务公开栏”。与有的企业不同的是,它不是有名无实或形式主义的摆设,而是该矿建立和完善矿、厂、工段厂务“三级”公开制度的明显标记,是管理者与员工之间沟通、交流和信息传递的主渠道,它真
张兵[5](2004)在《基于CAS理论的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企业可持续发展(ESD,Enterprise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不仅是企业家和社会利益相关者不懈追求的目标,也是管理学者近年来不断探索的重大课题。 在本质上,企业自身的复杂适应特性,为系统科学及其相关理论引入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和方法,成为企业管理理论的研究新热点。本文结合复杂适应系统(CAS,Complex Adaptive System)理论和相关管理理论,探讨了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和一般规律。文章首先阐释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和相关理论基础;然后,论述了选择CAS理论的依据,并基于CAS理论进行ESD动力机制分析及模型构建;总结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管理原则和方法;最后应用本文的结论对海尔集团进行了实证分析。概括起来,全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在本文前两章,阐释了在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下ESD提出的背景和必要性,从系统论的角度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进行了论证。回顾了对本研究有借鉴价值的主要管理理论、管理思想,并介绍了复杂系统理论的定义,系统地回顾了CAS的概念、理论基础和方法,并概括了CAS理论的7个基本点和主要特点,把适应性分子进化模型及其相关理论引入到了复杂适应系统。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引入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适用性及新特征。 第三章,根据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特点,分析了ESD的实现条件和动力机制。构建了企业可持续发展化学催化模型,对影响企业发展的要素进行了定位分析;通过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组织特性进行分析,得出了员工广泛参与式管理和弹性式的网络结构可以使组织对外部环境的快速准确响应的结论;通过建立ESD动态支撑机制,分析了四大平台是如何影响企业持续发展的;最后,结合对称破裂原理分析了整合管理模型对ESD研究的重要意义。 第四章,根据前面的理论模型和分析结论,结合实例分析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组织原则、战略原则和经营原则,概括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经营哲学,最后总结补充了在动态环境中如何使企业实现稳定发展的管理方法。 在前述理论与方法论述的基础上,第五章以海尔集团为例进行了应用分析。首先概括了海尔集团的简要情况、历史沿革和企业文化,进而,分析了海尔集团的复杂适应系统特征,并总结出其发展的优势和不足。最后根据企业可持续发展管理原则和经营哲学,给出了海尔集团未来发展的建议。
二、永平铜矿企业与员工“零距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永平铜矿企业与员工“零距离”(论文提纲范文)
(1)吉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特征、机制与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立论依据 |
二、研究意义与研究目标 |
三、研究区域与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一章 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基本概念辨析 |
一、城市化、城镇化与再城市化的概念辨析 |
二、再工业化与新型工业化的概念辨析 |
三、新型城镇化的概念辨析 |
第二节 基本理论综述 |
一、劳动地域分工理论 |
二、经济地域运动理论 |
三、区域经济演化理论 |
四、创新理论 |
五、中心地理论 |
六、城乡一体化理论 |
第三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进展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述评与趋势展望 |
第二章 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实践借鉴与启示 |
第一节 国外城镇化发展的实践借鉴 |
一、主要发达国家城镇化发展的实践经验 |
二、主要发展中国家城镇化发展的实践教训 |
三、典型老工业基地城镇化发展的实践借鉴 |
第二节 国内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实践借鉴 |
一、新型城镇化模式的探索 |
二、新型城镇化规划的制定 |
三、积分落户制度的出台 |
四、智慧城市的广泛建设 |
五、新城新区的广泛设立 |
第三节 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启示 |
一、坚持以人为本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核心内容 |
二、结合区域实际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自然基础 |
三、适时适速适度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原则 |
四、加强宏观调控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保障 |
五、实现健康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落脚点 |
第三章 吉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与评价 |
第一节 吉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阶段分析 |
一、近代时期城镇化发展的初始阶段 |
二、日伪时期城镇化发展的雏形阶段 |
三、改革开放以前城镇化的波动增长阶段 |
四、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的缓慢发展阶段 |
第二节 吉林省新型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分异 |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 |
二、计算方法 |
三、结果分析 |
第三节 吉林省新型城镇化水平的空间演变 |
一、研究方法 |
二、新型城镇化空间演变的总体特征与热点分析 |
三、新型城镇化空间演变的空间变差分析 |
第四章 吉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基本特征 |
第一节 新型城镇化效率尚没有达到理想状态 |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 |
二、数据包络分析模型 |
三、结果分析 |
第二节 土地城镇化水平始终高于人口城镇化 |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 |
二、脱钩模型 |
三、结果分析 |
第三节 基本公共服务水平递增但失衡性突出 |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 |
二、结果分析 |
第四节 四化发展水平整体提高但协调度较低 |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 |
二、耦合协调度模型 |
三、结果分析 |
第五节 城市综合承载力全面提升但普遍不高 |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 |
二、结果分析 |
第五章 吉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 |
第一节 传统城镇化发展模式的亟需转型 |
一、路径依赖特征长期存在 |
二、内生增长动力明显不足 |
三、产业发展竞争力持续减弱 |
四、能源资源产销失衡 |
五、城镇体系发育不完善 |
六、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缓慢 |
第二节 新型城镇化战略规划的科学指导 |
一、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 |
二、省域层面的战略规划 |
三、区域层面的战略规划 |
第三节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多业”支撑 |
一、商品粮生产的基础性地位稳固 |
二、装备制造业产业竞争优势明显 |
三、旅游产业发展的区域特色鲜明 |
四、医药健康产业的发展态势良好 |
五、建筑产业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
六、信息产业发展的创新引领性强 |
第四节 东北亚区域开放的独特区位条件 |
一、边疆近海的地缘区位 |
二、相对重要的过境省份 |
三、开放平台的不断建设 |
第五节 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鼎力支持 |
一、《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 |
二、《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 |
三、《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 |
四、《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 |
第六章 吉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
第一节 吉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 |
一、国有企业改革 |
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
三、政府职能转变 |
第二节 吉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产业结构调整 |
一、全方位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转变 |
二、积极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高级化 |
第三节 吉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城镇空间优化 |
一、打造集约高效的新型城镇化空间格局 |
二、实现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城乡一体化 |
三、构建科学合理的新型城镇化规划体系 |
第四节 吉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市场全面开放 |
一、协调省内发展,明确职能分工 |
二、密切省区联系,培育壮大物流 |
三、扩大与俄联动,稳妥与朝合作 |
四、建设通道口岸,维护出海权益 |
第五节 吉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绿色生态转型 |
一、推进资源节约的绿色生态转型 |
二、推进环境友好的绿色生态转型 |
结论与展望 |
一、主要研究结论 |
二、主要创新之处 |
三、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
(2)洛阳156工业遗产群历史研究与价值剖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缘起 |
1.1.1 我国城市高速发展与城市文化遗产的濒危 |
1.1.2 我国工业遗产的研究与文创产业领域的发展为我国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提供了契机。 |
1.1.3 关于新中国建立后的社会主义现代工业遗产研究任务紧迫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1.2.1 当前国外关于工业遗产的研究发展概况 |
1.2.2 当前国内工业遗产学术领域的研究发展概况 |
1.2.3 当前关于新中国现代工业遗产的研究概况 |
1.3 研究的目标、意义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意义 |
1.3.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研究框架及创新点 |
1.4.1 研究的对象与研究内容 |
1.4.2 研究内容及框架 |
1.4.3 创新点 |
第二章 “156 项目”与洛阳城市变迁历史 |
2.1 新中国156项工业与城市建设背景 |
2.1.1 新中国156项工业建设的大背景 |
2.1.2“一五”时期新兴工业城市建设概览 |
2.1.3“一五”时期典型新兴工业城市规划概览 |
2.2 一场从零开始的造城运动——新兴工业城市洛阳的发展轮廓 |
2.2.1 洛阳在建国初期城市发展的基础状况 |
2.2.2 新时代的开创——新中国156项工程选址洛阳后第一期城市规划 |
2.2.3 充实与提高——20 世纪80年代后洛阳城市发展 |
2.3 洛阳(涧西区)156 时期城市发展详解 |
2.3.1 洛阳涧西区工业择址 |
2.3.2 作为新兴工业城市的洛阳涧西区规划详解 |
2.3.3“苏联模式”or“洛阳模式”?洛阳市初期城市规划成果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洛阳“156 项”工程建设历史研究 |
3.1 洛阳“156 项”工程建设历史概览 |
3.1.1“156 项”工程在河南省的建设情况 |
3.1.2 洛阳“156 项”工程总体状况 |
3.2 洛阳“156 项”工程电力工业方面的建设——洛阳热电厂建设历史 |
3.2.1 洛阳热电厂建厂背景 |
3.2.2 洛阳热电厂建厂历史 |
3.2.3 洛阳热电厂“一五”时期建设实践 |
3.3 洛阳“156 项”工程机械工业方面的建设——洛阳滚珠轴承厂建设历史 |
3.3.1 洛阳滚珠轴承厂建厂背景 |
3.3.2 洛阳滚珠轴承厂建厂历史 |
3.3.3 洛阳滚珠轴承厂“一五”时期建设实践 |
3.4 洛阳“156 项”工程机械工业方面的建设——洛阳第一拖拉机厂建设历史 |
3.4.1 洛阳第一拖拉机厂建厂背景 |
3.4.2 洛阳第一拖拉机厂建厂历史 |
3.4.3 洛阳第一拖拉机制造厂“一五”时期建设实践 |
3.5 洛阳“156 项”工程机械工业方面的建设——洛阳矿山机器厂建设历史 |
3.5.1 洛阳矿山机器厂建厂背景 |
3.5.2 洛阳矿山机器厂建厂历史 |
3.5.3 洛阳矿山机器厂“一五”时期建设实践 |
3.6 洛阳“156 项”工程船舶工业方面的建设——河南柴油机厂建设历史 |
3.6.1 河南柴油机厂建厂背景 |
3.6.2 河南柴油机厂建厂历史 |
3.6.3 河南柴油机厂“一五”时期建设实践 |
3.7 洛阳“156 项”工程有色金属工业方面的建设——洛阳有色金属加工厂建设历史 |
3.7.1 洛阳有色金属加工厂建厂背景 |
3.7.2 洛阳有色金属加工厂建厂历史 |
3.7.3 洛阳有色金属加工厂“一五”时期建设实践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洛阳156工业遗产分类构成分析 |
4.1 洛阳156工业遗产构成体系框架的构建 |
4.1.1 基于生产与辅助设施分类的洛阳156工业遗产构成 |
4.1.2 基于物质与非物质层面的洛阳156工业遗产构成 |
4.1.3 洛阳156工业遗产构成体系 |
4.2 洛阳156工程生产厂区遗产构成与现状分析 |
4.2.1 洛阳156工程生产厂区物质遗产构成 |
4.2.1.1 洛阳156工程工业厂区整体规划 |
4.2.1.2 洛阳156工程工业厂区建筑研究 |
4.2.1.3 洛阳156工程厂区生产线与生产设备 |
4.2.1.4 洛阳156工程厂区大型构筑物 |
4.2.2 洛阳156工业生产厂区非物质遗产构成 |
4.2.2.1 洛阳156工业企业生产工艺流程及技术创新 |
4.2.2.2 洛阳156工业企业管理 |
4.2.2.3 洛阳156工业遗产档案 |
4.2.2.4 洛阳156工业企业文化与企业精神 |
4.3 洛阳156工程配套设施遗产构成与现状分析 |
4.3.1 洛阳156工程配套科研高教遗产 |
4.3.1.1 洛阳涧西工业区高校和科研院所整体风貌 |
4.3.1.2 洛阳涧西工业区高校和科研院所典型案例研究 |
4.3.2 洛阳156工程住宅街坊建筑分析 |
4.3.2.1 洛阳156苏式街坊初始建设情况概览 |
4.3.2.2 洛阳156苏式街坊典型案例研究 |
4.3.3 洛阳156工业遗产其他配套设施 |
4.3.3.1 商业配套构成 |
4.3.3.2 文教卫生设施 |
4.3.3.3 对外接待建筑 |
4.4 整体大于局部之和——洛阳涧西工业区整体风貌 |
4.4.1 城市功能分区与路网绿化 |
4.4.2 广场景观与沿街整体风貌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洛阳156工业遗产本体价值评价初探 |
5.1 洛阳156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的理论前提 |
5.1.1 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目标与意义的明确 |
5.1.2 国内外关于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的研究 |
5.1.3 天津大学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的研究进展 |
5.2 洛阳156工业遗产价值剖析 |
5.2.1 基于工业建筑单体的洛阳156工业遗产价值评价 |
5.2.2 基于工业厂区完整性的洛阳156工业遗产价值评价 |
5.2.3 基于工业遗产群的洛阳156工业遗产价值评价 |
5.2.4 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的地域性与时代性特征 |
5.3 洛阳156工业遗产分级保护构成层级 |
5.3.1 国内学界关于工业遗产分级保护的理论探讨 |
5.3.2 洛阳156工业遗产分级保护体系的构建 |
5.3.3 基于遗产群理念的洛阳156工业遗产保护名录初建 |
5.4 洛阳156工业遗产保护现状与困境 |
5.4.1 遗产or地产——在用中的庞大厂区 |
5.4.2 保护or拆迁——老街坊的尴尬境地 |
5.4.3 民生改善的呼声与遗产化认知的艰难推进 |
5.4.4 保护路径的缺乏与起步缓慢的文创产业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洛阳156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探索 |
6.1 洛阳156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动因与目标 |
6.1.1 洛阳156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动因与原则 |
6.1.2 洛阳156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目标与发展模式 |
6.2 洛阳156工业遗产厂区部分的改造再利用探索 |
6.2.1 以营建城市副中心为目标的旧厂区整体更新规划——以洛阳第一拖拉机厂为例 |
6.2.2 厂区整体搬迁促成的旧厂区整体更新规划——以洛阳铜加工厂为例 |
6.3 洛阳156时期工业遗产历史街区部分的改造再利用探索 |
6.3.1 长春路历史街区街区复兴方案 |
6.3.2 老街坊的活态保护——以10号街坊和36号街坊为例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3)江铜集团物流战略及其物流模式的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2、物流的相关概念 |
2、1 物流的定义 |
2、1、1 物流的一般概念 |
2、1、2 不同国家或地区对物流的定义 |
2、2 物流的作用 |
2、2、1 物流对产品价值的贡献 |
2、2、2 现代物流对企业的作用 |
2、2、3 现代物流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
2、3 物流学说 |
2、4 物流的分类 |
2、5 物流管理 |
2、5、1 物流管理的概念 |
2、5、2 物流管理的要素 |
2、5、3 物流管理的内容 |
3、物流企业、企业物流与企业物流模式 |
3、1 物流企业 |
3、2 企业物流 |
3、3 企业物流模式 |
3、4 我国企业物流的发展状况 |
3、5 我国企业物流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
3、6 企业物流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7 企业物流战略的内容和目标 |
3、7、1 企业物流战略的内容 |
3、7、2 企业物流战略的目标 |
4、江铜集团物流发展战略的总体思路 |
4、1 江铜集团实施物流战略的必要性 |
4、2 江铜集团实施物流战略SWOT分析 |
4、2、1 S——优势 |
4、2、2 W——劣势 |
4、2、3 O——机会 |
4、2、4 T——威胁 |
4、3 江铜集团物流战略的基本思路 |
4、4 江铜集团物流战略的实施步骤 |
4、5 江铜集团物流战略应采取的相关措施 |
4、6 江铜集团实施物流战略的评价体系 |
4、6、1 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建立的原则 |
4、6、2 企业物流绩效的一般性评价指标体系 |
4、6、3 江铜集团实施物流战略初期的简易绩效评价指标 |
4、6、4 企业物流绩效评价方法和技术 |
5、江铜集团物流模式选择及其基本架构 |
5、1 多种企业物流模式的比较研究 |
5、1、1 企业自营物流 |
5、1、2 物流外包模式 |
5、1、3 共建物流模式 |
5、2 企业物流模式选择应考虑的主要因素 |
5、3 江铜集团物流模式的选择依据 |
5、4 江铜集团物流模式的基本架构 |
6、江铜集团实施物流发展战略需要着力解决的几个问题 |
6、1 物流战略与企业总体战略的适应性问题 |
6、2 物流战略的统一规划与分步实施问题 |
6、3 选择物流模式与企业实际结合问题 |
6、4 物流战略评价体系的全面性、适应性问题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基于CAS理论的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引言 |
1-1 论文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二章 企业可持续发展及其理论基础 |
2-1 企业可持续发展概述 |
2-1-1 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 |
2-1-2 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
2-1-3 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假设 |
2-1-4 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 |
2-2 相关管理理论评述 |
2-2-1 现代管理理论评述 |
2-2-2 当代管理理论评述 |
2-3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基础 |
2-3-1 复杂系统的定义 |
2-3-2 复杂适应系统概念和特点 |
2-3-3 CAS理论的7个基本点 |
2-3-4 CAS理论的特点与启示 |
2-4 CAS理论引入ESD研究的依据 |
2-4-1 企业系统的复杂适应性特点分析 |
2-4-2 CAS理论在ESD机制研究中的适用性分析 |
2-4-3 企业系统进化机制和模式 |
2-4-4 CAS理论框架下的企业可持续发展管理新思路 |
第三章 基于CAS理论的ESD动力、模型及机制研究 |
3-1 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宏观动力分析 |
3-1-1 企业的发展潜力来源于开放性 |
3-1-2 系统非平衡性是企业生存基本条件和动力 |
3-2 基于CAS理论的ESD要素综合分析及其模型建立 |
3-2-1 在CAS理论框架下选择催化反应模型的依据 |
3-2-2 基于化学催化反应理论的企业可持续发展要素模型 |
3-3 催化反应模型的进一步分析 |
3-3-1 基于CAS理论的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微观动力分析 |
3-3-2 微观经济学角度的投入产出要素分析 |
3-3-3 催化作用与企业整合架构能力 |
3-3-4 企业外部环境与企业活力 |
3-4 SUB-AGENT要素的参与管理与组织系统环境敏感度分析 |
3-4-1 组织系统的涌现行为 |
3-4-2 组织系统对复杂外部环境的两种反应模式 |
3-4-3 组织的惯性对参与程度的影响 |
3-4-4 子主体的参与程度与组织系统环境敏感性 |
3-4-5 内部复杂性、参与活动与经营业绩的关系 |
3-4-6 员工参与决策的三个要点 |
3-5 企业可持续发展动态支撑机制研究 |
3-5-1 企业动态支撑机制 |
3-5-2 金字塔模型的运行机制分析 |
3-6 企业可持续发展管理整合模型 |
3-6-1 管理整合的三维模型 |
3-6-2 对整合管理结构中三个维度的认知 |
3-6-3 整合管理发展的对称破裂动因 |
第四章 基于CAS理论的ESD管理原则和方法 |
4-1 ESD进化管理的原则 |
4-1-1 ESD组织原则 |
4-1-2 ESD战略原则 |
4-1-3 ESD经营原则 |
4-2 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经营哲学 |
4-2-1 企业系统进化的哲学思想 |
4-2-2 系统进化思维对领导活动的启示 |
4-2-3 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伦理 |
4-3 企业与环境协同进化的管理方法 |
4-3-1 在商业生态社会中寻找自己恰当的地位:事业定位和业务组合 |
4-3-2 重新认识资源的配置:管理资源观念的转换 |
4-3-3 适应复杂多变外部环境的策略:内部的柔性和对外的敏感性 |
4-3-4 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力量:持续创新 |
4-3-5 实现柔性、快速反应和持续创新的根本:人力资源管理 |
第五章 基于CAS理论对海尔集团成长演化的分析 |
5-1 海尔集团及其发展历程 |
5-1-1 海尔集团简介 |
5-1-2 海尔沿革 |
5-1-3 海尔的企业文化 |
5-2 海尔集团的复杂适应性特征分析 |
5-3 从整合管理的角度去分析海尔的综合能力 |
5-4 用金字塔模型分析海尔的运行机制 |
5-5 基于CAS理论分析海尔可持续发展的优势和不足 |
5-5-1 海尔的优势 |
5-5-2 海尔存在的问题 |
5-5-3 基于CAS理论的海尔可持续发展建议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与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与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四、永平铜矿企业与员工“零距离”(论文参考文献)
- [1]吉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特征、机制与路径研究[D]. 尹鹏. 东北师范大学, 2016(04)
- [2]洛阳156工业遗产群历史研究与价值剖析[D]. 孙跃杰. 天津大学, 2016(11)
- [3]江铜集团物流战略及其物流模式的选择研究[D]. 江健凡. 南昌大学, 2007(08)
- [4]永平铜矿企业与员工“零距离”[N]. 郑有清. 工人日报, 2004
- [5]基于CAS理论的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 张兵. 河北工业大学, 2004(03)
标签: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论文; 系统评价论文; 物流规划论文; 城市选择论文; 农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