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同丘陵地柑橘采后生理变化与活性氧代谢的关系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马晓倩[1](2020)在《柠檬酸含量对冰糖橙果实贮藏性能的影响及其代谢相关基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
郑少泉,曾黎辉,张积森,林河通,邓朝军,庄伊美[2](2019)在《新中国果树科学研究70年——龙眼》文中研究说明新中国成立70 a(年)以来,我国龙眼科学研究取得长足进展,在龙眼种质资源、遗传育种、采后生物学、生物技术等研究领域领跑国际同类研究。建立了国际上资源数量最多、类型最为丰富的国家级龙眼种质资源圃,杂交育种培育出有不同香气、留树保鲜期长、成熟期配套、优质丰产等优异性状的适宜轻简化栽培的系列新品种;利用新育成的不同熟期龙眼品种,结合催花技术和生态差异选择,在我国实现龙眼鲜果的周年供应;研发出了龙眼安全保鲜物流新技术;先后构建了龙眼的基因组草图和精细参考基因组图谱,促进龙眼基础研究进入了功能基因组学和分子育种研究时代。未来应进一步加强龙眼产业发展的基础研究与关键性技术的研发创新。
申洁[3](2019)在《腐植酸对谷子抗旱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谷子(Setaria italica),被誉为“五谷之首”,营养价值极高,在北方旱作农业中地位仅次于小麦、玉米,具有基因组小、生长周期短、耐瘠耐旱性强等特点,已成为禾本科作物抗性机理研究的模式植物,但干旱仍然是制约谷子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基于山西省干旱少雨、山多沟深的自然条件,以山西省主要杂粮作物—谷子为研究材料,把广泛存在于土壤、泥炭、煤和水域中的天然有机物质—腐植酸(Humic Acid,HA)作为研究对象,从谷子种子萌发、幼苗光合特性、抗氧化系统、渗透调节等方面进行腐植酸对谷子生理特性的研究,以及对山西省旱作条件下谷子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期探寻腐植酸在谷子上应用的最适浓度,明确腐植酸对干旱胁迫下谷子的调控途径,系统分析腐植酸对干旱胁迫下谷子生理特性的影响,不仅可以为今后阐明腐植酸对谷子生长调节机理提供理论依据,而且对谷田节肥减药和干旱缓解具有重要作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腐植酸(HA)浸种晋谷21号和张杂10号,用18%的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研究不同浓度的腐植酸(50、100、200、300、400 mg·L-1)对干旱胁迫下谷子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正常水分相比,干旱胁迫下谷子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萌发指数及活力指数,幼苗的芽长、根长、鲜重及干重均显着降低,干旱胁迫对谷子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50-300 mg·L-1的HA浸种可显着提高两品种谷子的发芽势、活力指数、芽长及根长,对张杂10号的抗旱指数具有较为明显的促进作用。采用隶属函数值法,进行多指标的综合评价分析表明,腐植酸促进谷子萌发的最佳浓度为100 mg·L-1。研究结果表明:适宜浓度的腐植酸对干旱胁迫下谷子萌发及幼苗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有效缓解了干旱胁迫对谷子的伤害,增强了谷子的抗旱性。(2)腐植酸对晋谷21号和张杂10号浸种,待幼苗长至3-5叶期时开始对其干旱处理,分别在正常供水(0d)、干旱初期(5d)和干旱后期(10d)研究了腐植酸对谷子叶绿素含量(SPAD)、气体交换参数、叶绿素荧光参数(PSII)和P700参数(PSI)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胁迫明显降低了谷子叶绿素含量(SPAD)、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PSII的实际光化学量子效率(Y(II))、PSII电子传递速率(ETR(II))、PSI的实际光化学量子效率(Y(I))和PSI电子传递速率(ETR(I)),显着提高了PSII能量耗散量子产量(NPQ)和PSI的受体限制非光化学能量耗散(Y(NA))。在正常供水(0d)、干旱初期(5d)和干旱后期(10d),腐植酸能显着提高谷子SPAD、Pn、Gs、Y(II)、ETR(II)、Y(I)和ETR(I),而降低NPQ和Y(NA)。研究表明,100-200 mg·L-1的腐植酸通过提高叶绿素含量、增加Pn和Gs、提高PSII和PSI的实际光化学速率,有效缓解了干旱胁迫对谷子光合作用的抑制作用。对16项光合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了2个主成分,以Fv/Fo、Fv/Fm、NPQ、ETR(I)、q P、Y(II)和ETR(II)为第一主成分,以SPAD和Ci为第二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88.1571%。(3)采用盆栽实验,分别在干旱后5d和10d研究腐植酸对谷子叶绿素含量、水分状况、幼苗生长、渗透调节、质膜系统和抗氧化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100 mg·L-1腐植酸显着提高了干旱胁迫下谷子幼苗茎粗、叶面积、鲜重、干重和叶片叶绿素含量,提高了叶片相对含水量和水势,改善了谷子水分状况。100-200 mg·L-1腐植酸显着提高了干旱胁迫下谷子幼苗游离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含量,显着提高了SOD、POD和APX等抗氧化酶活性和As A、GSH抗氧化物质含量,显着降低了幼苗O2??产生速率、H2O2含量、丙二醛含量和细胞相对电解质渗透率,有效缓解了活性氧的积累。腐植酸浓度超过400 mg·L-1时对干旱胁迫基本没有缓解效应。表明适宜浓度(100-200 mg·L-1)的腐植酸可以提高谷子幼苗渗透调节作用和抗氧化能力,缓解干旱胁迫伤害以促进谷子生长。(4)2017、2018年,自然条件下,于拔节期、灌浆期对晋谷21号和张杂10号叶面喷施不同浓度的腐植酸,成熟期测定谷子产量构成以及籽粒中蛋白质、铁、锰、铜、锌、钙、镁等矿质元素的含量,研究腐植酸对谷子品质和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200 mg·L-1的腐植酸对张杂10号茎粗最为显着,100-200 mg·L-1腐植酸对谷子地下干重、根冠比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且显着提高谷子产量,2017、2018年,晋谷21号和张杂10号两年平均增产16.96%、14.48%。100-200 mg·L-1腐植酸显着提高了谷子籽粒蛋白质、铜、锌、镁含量,而铁含量在腐植酸为400 mg·L-1时效果最佳,200-400 mg·L-1的腐植酸对其均有显着的影响,腐植酸对谷子籽粒中微量元素含量促进作用的排序因品种不同存在一定的差异:晋谷21号排序为Fe>Mg>Cu>Zn,张杂10号排序为Fe>Cu>Zn>Mg。结合隶属函数值法综合分析,谷子栽培生产中,腐植酸推荐用量为200 mg·L-1。研究结果表明:适宜浓度的腐植酸可显着提高谷子产量,对谷子籽粒蛋白质、微量元素含量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刘佳[4](2017)在《李砧木榆叶梅对碱胁迫的响应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全世界及中国都有大面积的盐碱化土地,四川省川中丘陵地区是碱性土壤的集中分布区,也是四川省中国李(Prunus salicina Lindl.)的主要种植区。由于土壤pH值较高,此区李树普遍出现缺铁性黄化症状,抑制植株生长、引起早期落叶、对果实产量及品质造成严重影响,成为本区李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限制因素。李树主要通过嫁接进行繁殖,其耐碱问题的实质就是砧木的耐碱问题。目前,李主要采用毛桃作为其砧木,但毛桃具有耐碱性较差的缺点。而李的另一种同属砧木榆叶梅,是一种天然的耐盐碱性植物,在盐碱土壤[pH为8.8(盐含量为0.3%)]中能够生长良好,且与中国李嫁接亲和性好。为此,我们采用榆叶梅作为试材进行碱胁迫处理,分别对叶片形态结构、生理生化代谢、光合作用特征和基因差异表达四个方面进行了观测和分析。本研究首次从形态、生理、分子的角度全面对榆叶梅在单一碱胁迫下的响应机制进行探索,并获得了大量基因序列数据,极大地丰富了榆叶梅可利用的基因资源,可加深对榆叶梅碱胁迫生理生化和分子响应机制的了解,同时也可为弄清李树的碱胁迫适应机制提供新的见解和奠定基础。本研究结果也将对未来培育耐碱性较强的作物新品种,开发利用碱化土地等都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本研究得到的主要结果如下:1、碱胁迫对榆叶梅叶片形态结构的影响。在碱胁迫处理0 d(对照)、12 d(处理)时,取植株中上部叶片进行显微观察,结果表明,与对照叶形态结构相比,碱胁迫处理后的叶片厚度略微增加,上、下表皮某些大细胞有所变扁;叶肉结构更为紧密,栅栏组织明显变厚,其组织细胞变得细长;海绵组织细胞略微变小,其组织结构更为紧凑;叶室空间明显减小,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的厚度比增大;叶片气孔密度有较大程度的增加,气孔体积明显变小,气孔开张程度减小或处于半关闭状态;叶片角质层厚度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可以看出,榆叶梅叶片在其组织形态建成过程中,会根据土壤条件的变化而改变其建成的方向,形成相适应于碱胁迫环境的显微结构,进而提高其抗碱性能力。2、碱胁迫对榆叶梅生理生化代谢的影响。在碱胁迫处理的0 d、3 d、6 d、9 d和12 d这五天分别取样对10项生理活性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随着胁迫的持续进行,叶片相对含水量(Leaf relative water content,LRWC)从82.11%下降到51.24%,叶片相对电导率(Relative electrical conductivity,REC)逐渐增大,胁迫12 d时叶绿素(Chlorophyll,Chl)含量比对照下降了58.05%,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在碱胁迫下呈“爬坡型”升高趋势,胁迫第12 d时丙二醛含量比对照增加了135.39%,可见,随着碱胁迫时间的延长,榆叶梅叶片细胞逐渐脱水,叶绿素降解加快,细胞质膜透性逐渐增加;榆叶梅叶片可溶性糖(Soluble sugar content,SSC)积累量显着增加,可溶性蛋白(Soluble protein content,SPC)含量呈现先升后降的“单峰”变化趋势,游离脯氨酸(Proline,Pro)含量在碱胁迫下均明显高于对照,且12 d时达到对照的4.47倍;榆叶梅通过在体内积累这些渗透调节物质来降低细胞渗透势,使细胞能够保持正常的水分吸收,并稳定体内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三种酶的活性都在碱胁迫下呈现持续增加的态势,增加幅度最大的是POD,其次是CAT和SOD,这些保护酶活性的增加可减少植物体内活性氧的大量积累,从而减缓其对内部组织造成的伤害。综上所述,榆叶梅在碱胁迫下可通过不同生理生化的调节来进行自我保护和适应。3、碱胁迫对榆叶梅光合作用的影响。于碱胁迫处理第12 d的7:00-19:00,每2 h对对照与碱胁迫处理的榆叶梅植株叶片进行光合指标测定,结果表明:对照和处理榆叶梅的净光合速率(Net photosynthetic rate,Pn)日变化均呈现出明显的双峰曲线,处理的Pn日均值比对照降低了33.10%;气孔导度(Stomatal conductance,Gs)的变化规律与Pn的日变化基本一致,呈平行变化趋势;叶片的胞间CO2浓度(Internal CO2concentration,Ci)日变化类型与Pn基本相反,整体表现出早上和晚上其浓度较高、中午较低的变化规律;处理和对照蒸腾速率(Transpiration rate,Tr)的日变化均呈“单峰”型曲线,处理一直低于对照,其峰值明显降低,且峰出现的时间略提前;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WUE)一天内处理均高于对照,日均值是对照的1.14倍。可以看出,榆叶梅在碱胁迫环境中通过气孔开放程度控制CO2出入对光合作用进行调节,在保证不明显影响光合速率的同时,尽量降低自身蒸腾速率,提高水分利用效率,这是榆叶梅通过光合生理的变化适应逆境的一种重要机制。4、碱胁迫对榆叶梅基因表达的影响。为了进一步了解榆叶梅在短期碱胁迫下的分子响应机制,本研究采用Illumina HiSeq?2500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其在0 h、1 h、3h、6 h和12 h碱胁迫下的叶片进行了de novo转录组测序,以此来识别与碱胁迫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和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标记。本研究从5.96千万条raw reads中获得了将近5.30千万条高质量clean reads,并经过从头组装后获得了124,786条榆叶梅unigenes。在这些unigenes中,总共有8948unigenes被识别作为DEGs。基于这些DEGs,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富集分析发现,其中有28个基因可能在早期碱胁迫响应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对这些DEGs进行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富集分析表明,不同碱处理时间下的KEGG途径(pathways)具有显着的差异。此外,本研究还检测得到了14,073个与碱胁迫相关的具有1-6个核苷酸重复类型的SSR位点。对7个碱性相关基因进行荧光定量PCR(qRT-PCR)验证发现,qRT-PCR所得基因的表达模式基本与RNA-Seq数据结果一致,证实了RNA-Seq结果的可靠性。通过转录组分析可知,榆叶梅在碱胁迫条件下会启动或加强一些基因的表达,以提高自身对不良环境的抵抗和适应能力,在分子水平对逆境做出响应。
刘萍,牛英,邓光宙,刘冰浩,范七君,娄兵海[5](2016)在《室温和低温贮藏沙田柚果实的有机酸含量变化》文中认为【目的】研究沙田柚果实贮藏过程中的有机酸代谢及变化规律,为采后沙田柚品质保持及贮藏方式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室温和4℃低温贮藏175 d沙田柚果实的柠檬酸、苹果酸、草酸、酒石酸、琥珀酸、乌头酸和延胡索酸含量。【结果】沙田柚果实的有机酸中,以柠檬酸含量最高,苹果酸含量次之,草酸、酒石酸及琥珀酸含量较低,乌头酸和延胡索酸含量为微量。室温贮藏条件下,沙田柚果实的柠檬酸含量在贮藏前期略有下降,贮藏15 d开始上升,贮藏60 d后下降;琥珀酸、乌头酸和延胡索酸含量变化趋势与柠檬酸基本相同,但出现峰值时间不同;苹果酸含量变化趋势与柠檬酸相反;草酸含量在贮藏前期上升,后期下降;酒石酸含量在贮藏前期略有下降,然后上升,60 d后下降。低温贮藏条件下,沙田柚果实的有机酸含量变化趋势与室温贮藏基本一致,但柠檬酸、草酸和延胡索酸含量低于室温贮藏,苹果酸和琥珀酸含量高于室温贮藏。【结论】沙田柚果实贮藏过程中有机酸含量变化受贮藏温度影响较小,室温贮藏沙田柚果实的总有机酸含量能维持在较高水平波动,对果实品质无明显影响。
周先艳,龚琪,李菊湘,龙春瑞,沈正松,岳建强[6](2016)在《柑橘采后生理及病害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柑橘采后仍是活的有机体,由于切断了树体的营养供给,其果实品质和生理代谢等发生了重大变化。本文综述柑橘采后生理代谢(水分、营养、呼吸作用和酶活性等)的变化、生理病害(枯水病、褐斑病、冷害等)及病害防治技术(控制温度、热处理、保鲜剂处理、气调贮藏、涂膜处理、臭氧处理等)的研究进展,并指出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樊美丽[7](2015)在《灌水量对北缘地区枇杷生理特性的影响》文中指出以陕西安康的‘长崎早生’枇杷树为研究对象,通过不同的灌水量处理,研究枇杷体内主要生理指标的变化,旨在探讨灌水量与生理指标变化之间的关系以及灌水处理对提高枇杷抗逆性的机理,为指导枇杷科学栽培管理提供理论参考。所得结果如下:(1)枇杷处于干旱胁迫状态时叶片可溶性糖、脯氨酸等相关物质含量均明显上升,且SOD、POD活性均增加,可能是树体积极应对干旱胁迫的结果。当植物受干旱胁迫后体内游离脯氨酸含量会增加,这是树体对胁迫的一种适应和保护机制。从SOD、POD、CAT、GSH-Px活性变化情况可知,枇杷在应对不同程度土壤干旱时几种酶起的作用各不同,当干旱严重时SOD、POD活性明显提高来抵抗土壤缺水造成的逆境环境,而CAT、GSH-Px活性在灌水量为20kg时达到最大值,说明在轻微的土壤干旱情况下此两种酶起积极作用。12月底到1月底为试验站气温最低的时期,枇杷叶片MDA、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脯氨酸含量以及SOD、POD、CAT活性均达周期内最高值,可溶性蛋白、脯氨酸、MDA含量变化趋势相同,随气温的降低含量都逐渐增加。MDA是树体受到胁迫后产生的一种中间产物,其含量的变化与树体的抗逆性有直接的关系。可溶性蛋白能增强细胞的持水力,减轻原生质因结冰而受伤害的机会。在低温条件下植物体内会产生大量的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从而引起植物体内的保护体系进行反应对植物进行保护,SOD、CAT等均属于植物此保护体系。(2)从枇杷花后期灌水量对生理指标变化的影响可以看出,①在不做灌水处理时枇杷确实处于干旱胁迫状态;②当灌水量20kg也就是土壤水分含量18.49%左右时,可能是枇杷遭遇干旱胁迫的临界水分含量,而灌溉量30kg、土壤水分含量20.89%左右时,可能是枇杷正常生长的最佳土壤水分含量。灌水量达到30kg时,枇杷体内表现出较理想的与抗冻相关生理指标数值。因此,认为对于在北缘地区大田栽培环境下的枇杷大树,从8月底到次年1月底,每月按每株灌水30kg,是提高枇杷抗冻性的适宜灌水量。(3)枇杷具有通过调节自身生理代谢来应对逆境环境的能力。灌水处理对枇杷抗干旱以及抗冻相关生理指标都有显着影响,随着秋季转入冬季气温降低,枇杷体内的相关生理指标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来积极应对逆境环境。新叶与老叶的物质含量及酶活性有一定的差异,枇杷为常绿小乔木,3月至4月为叶片更新旺盛时期,研究结果显示:新叶的水分含量、可溶性蛋白、MDA、脯氨酸、叶绿素含量均明显低于老叶,可能与物质积累初期积累量较少有关。PAL在植物苯丙烷代谢中与植物抗性应激反应密切相关,新叶的PAL活性显着高于老叶,且随着温度的降低PAL活性呈现下降的趋势。且随着气温回升、降雨量增加,叶片生理指标表现出与逆境胁迫时相反的变化趋势。
左继林[8](2014)在《油茶高产无性系对干旱胁迫及抗旱措施的响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区夏秋季节性干旱发生频率高、强度大,土壤水分条件成为制约该区农林业生产的主要环境因子之一,而油茶是南方最重要的木本油料树种,为该区域农林业发展的重要支柱和优势产业。为探索油茶高产无性系对干旱胁迫及其不同抗旱措施的响应,减轻干旱对油茶生理与产量的负面影响,也为油茶等木本油料经济林的园艺化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与科技支撑,本研究应用持续干旱法首次实验观测高产油茶无性系幼苗干旱胁迫的形态特征与生理生化指标及光合光响应参数,并综合评价九个油茶无性系的耐旱能力;同时在夏秋旱季首次开展油茶三个高产无性系盛果期灌溉、覆膜、覆草、培蔸抗旱与持续干旱试验,分析各措施下的油茶光合生理、果实生长、经济性状与土壤理化性质变化。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在轻度干旱胁迫时,油茶叶片相对含水量(RWC)、叶绿度(SPAD)值、氮含量、存活率与CK及无性系间差异小,而在中度胁迫、重度胁迫期,叶片含水量显着减少,油茶新、老叶SPAD值降幅增大,氮代谢功能减弱,氮含量降幅加剧,存活率明显降低;不同无性系之间的下降幅度差异显着。胁迫各个阶段,新叶的氮含量与SPAD值下降幅度均高于老叶。在干旱进程中,油茶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先升后降,各无性系的表现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轻度胁迫下,脯氨酸(Pro)积累量、丙二醛(MDA)、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均变化较小,增量低,但随胁迫程度的加强,上述各值变化显着,无性系间的上升幅度在干旱的中度、重度胁迫差异显着。2.高产油茶无性系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与气孔导度(Gs)日均值在干旱胁迫过程中持续下降,但总体Tr降幅大于Pn,日变化曲线双峰值降低,成单峰状或消失;轻度或中度干旱水分利用率(WUE)上升,重度干旱WUE下降。在干旱胁迫下Gs与Tr的变化趋势相同,轻度、中度胁迫气孔限制胞间CO2浓度(Ci)与Pn降低,而重度胁迫下非气孔限制导致Ci上升而Tr下降。轻度干旱各无性系表现Pn、Tr、Ci与Gs降幅小,无性系间变幅基本一致;中度胁迫后降幅扩大,无性系间差异加大。油茶无性系赣84-8、赣兴46、赣无15在干旱胁迫中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表观量子率(AQY)、光饱和点(LSP)不断下降而暗呼吸率(Rd)上升,干旱适应能力为赣无15>赣兴46>赣84-8。3.叶片RWC与SPAD值、氮含量、Pn、Tr、Gs呈极显着正相关,而与MDA、POD、SOD、可溶性糖等生理指标及Ci呈极显着负相关。Pn、Tr、Gs与MDA、Pro含量呈显着负相关,RWC、SPAD值、氮含量与Pn、Tr、Gs呈显着正相关,Pn与Tr、Gs呈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8、0.88;而与Ci呈负相关;Tr与Gs呈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达0.82,而Tr与Ci呈负相关。采用隶属函数综合评价评价无性系油茶的耐旱能力:赣无15>赣无2>赣68>赣83-4>赣兴46>赣抚20>赣84-8>赣71>赣无11。4.油茶林地夏季覆膜与覆草后的土壤0-40cm日均容积含水量分别为29.70%、27.53%,均比CK(25.52%)的高,全日变异系数分别为2.47%、7.87%,低于CK(8.79%),增强了土壤水分的稳定性;夏秋季林地采取灌溉A、灌溉B、覆膜、覆草措施后0-40cm土层的平均容积含水量分别比CK提高到1.163倍、1.158倍、1.133倍与1.112倍;培蔸、灌溉、覆膜、覆草措施均能提高土壤0-40cm层的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氮、速效钾与速效磷的含量,尤其在提高0-20cm层土壤的全氮含量效果显着;覆草能最大程度增加土壤有机质、速效磷及Zn、Ca、Cu元素的含量,且土壤20-40cm层有机质、全磷与速效磷含量高于0-20cm层;覆膜能提供土壤0-20cm层有机质、全磷、速效磷及Fe、Mg、Ca元素含量,尤其是显着促进油茶林地Zn、Ca元素的含量;培蔸明显有利于土壤0-20cm层的速效氮、速效钾及Fe、Mg、Ca元素含量的增长。灌溉可提高土壤中全钾、速效氮、Fe、Mn元素含量,尤其是土壤0-20cm土层有机质、全钾、速效氮含量;但也促进Cu、Zn、Mg与Ca元素含量的流失,尤其是减少土壤20-40cm层的有机质与Zn含量。5.高产油茶赣68、赣83-4、赣84-8、赣71、赣永5、赣8与赣兴48无性系在灌溉、覆膜、覆草措施下,七月不同生长阶段的平均果径与果高生长量均大于CK;不同措施下的果径与果高生长速度为灌溉A>覆膜>灌溉B>覆草,且各措施下的果形指数差异显着,灌溉能促进果形指数增大,果形圆满。油茶无性系赣84-8与赣71的平均Pn、WUE、Gs与SPAD等生理指标在灌溉、覆膜与覆草措施下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加大灌溉量是提高油茶夏旱期光合生产力的最有效措施。6.夏秋旱期高产油茶林地采取灌溉、覆膜、覆草、培蔸抗旱措施后,油茶高产无性系平均单果重比CK增长25.118%、10.899%、10.80%与7.077%;鲜出籽率增加到1.179倍、1.105倍、1.092倍与1.10倍;干籽含油率提高29.983%、30.554%、18.474%与15.710%;覆膜与覆草下油茶株产量分别比CK增加53.64%、86.11%,冠幅产量比CK分别提高到1.32倍、1.75倍;短期效果覆膜措施好,长期覆草措施优于覆膜,且与CK差异显着。株产量与冠幅产量、鲜出籽率、干籽含油率呈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均≥0.93;冠幅产量与鲜出籽率、干籽含油率呈显着正相关。采用隶属函数综合评价各抗旱措施的效果:灌溉>培蔸>覆膜>覆草>CK>持续干旱。
孙晓华[9](2013)在《柚果实采后贮藏期间有机酸代谢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有机酸是影响柑橘果实风味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贮藏期间,高浓度的有机酸对于果实保鲜极为重要。柚(Citrus grandis)是我国广泛栽培的重要柑橘类型之一,因其优良的贮藏性能和独特的风味品质备受消费者青睐。本研究以我国主栽的柚品种果实为研究对象,对其果实采后贮藏期间果皮和果肉组织中有机酸和可溶性糖浓度的变化进行分析;并从生理生化、基因表达、代谢物分析等方面着重对HB柚[Hirado Butun Pumelo (Citrus grandis)]采后贮藏期间有机酸代谢以及有机酸与果实衰老之间的联系进行研究,获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建立了基于高效毛细管电泳法测定柑橘果实中有机酸浓度的技术体系。通过对缓冲溶液、电渗流改性剂、分离电压和检测波长等电泳条件的优化,精确地测定了柚果肉中4种重要有机酸(柠檬酸、苹果酸、乌头酸和延胡索酸)的浓度。优化参数如下:100mM磷酸盐缓冲溶液(0.5mM CTAB, pH7.0),0.5psi (pounds per square inch,压强单位)进样3sec,分离电压12kV,分离温度20℃,检测波长200nm。2、揭示了采后贮藏期间,沙田柚、琯溪蜜柚、HB柚、无酸柚和南康甜柚果肉中有机酸浓度的变化。结果显示,无论哪一个柚品种,有机酸浓度均伴随着波动变化,而并非简单的降低。HB柚果肉中有机酸浓度呈现出明显的波动特性,在78DOS (days of storage)时出现一个有机酸浓度的峰值,随后整体上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此外,实验中也测定了沙田柚、琯溪蜜柚和HB柚在低温(8—10℃)贮藏条件下果肉中有机酸浓度的变化。沙田柚和HB柚果肉中有机酸浓度的变化趋势不受贮藏温度的影响,琯溪蜜柚果肉中有机酸浓度在室温(16-20℃)和低温(8-10℃)贮藏条件下,呈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3、揭示了采后贮藏期间,沙田柚、琯溪蜜柚和HB柚果实的不同组织中有机酸和可溶性糖浓度的变化。结果显示,沙田柚和HB柚果肉中有机酸浓度的变化趋势基本相似,有机酸浓度在整体下降的过程中出现一个暂时的峰值,且4种有机酸浓度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琯溪蜜柚果肉中柠檬酸的浓度在贮藏期间呈现上升趋势,苹果酸、乌头酸和延胡索酸则不同程度地降低。柚果皮(白皮层和黄皮层)中均以奎宁酸为主,且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各有机酸浓度均呈现降低趋势;三种可溶性糖的浓度也呈现降低趋势。4、HB柚采后贮藏期间有机酸代谢机制研究生产实践中发现HB柚果实采后存在“返酸”现象。前期的研究证实,HB柚在采后贮藏期间有机酸浓度整体上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且存在一个有机酸浓度明显高于贮藏初期的时期。因此,我们选取HB柚为实验材料,对其采后贮藏期间有机酸代谢机制进行深入研究。(1)利用毛细管电泳技术精确地测定了HB柚在采后贮藏期间果肉中有机酸的浓度。三年的重复实验证实,HB柚在采后贮藏期间,有机酸浓度呈现规律的波动变化,且在变化过程中存在一个有机酸浓度显着高于贮藏初期的峰值,进一步研究表明,贮藏温度和采后果实自身的呼吸作用不是引起果肉中有机酸浓度波动变化的关键因素。(2)通过qRT-PCR验证已开发的细胞器表达谱芯片中的部分差异表达基因。果肉中柠檬酸的浓度与直接参与柠檬酸合成和代谢的酶(柠檬酸合成酶和乌头酸酶)基因表达之间不存在任何相关性。我们从芯片结果中筛选得到4个参与不同苹果酸代谢途径的酶基因,然而,除了过氧化酶体中的苹果酸脱氢酶基因表达与苹果酸浓度呈现高度的负相关外,其它3个基因均未呈现任何相关性,由此推测,乙醛酸循环可能在HB柚果实采后贮藏期间有机酸代谢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3) GC/MS测定结果显示,2-酮戊二酸的含量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呈现降低趋势,琥珀酸的含量显着增加,然而,琥珀酸脱氢酶和2-酮戊二酸脱氢酶基因表达则没有显示出有利于琥珀酸积累的变化趋势。同时,我们也发现γ-氨基丁酸(y-aminobutyric acid, GABA)和谷氨酰胺的含量在果实采后贮藏期间呈现出相似的上升趋势,且正相关于琥珀酸的含量,负相关于2-酮戊二酸的含量。因此,我们推测HB柚果实在采后贮藏期间,除了TCA循环,可能还有其它的代谢路径参与了有机酸的利用。(4)为了进一步研究HB柚在采后贮藏期间果实内部衰老的变化,本研究测定了果肉中ATP和H202的含量,以及抗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结果显示,HB柚果肉中ATP的含量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且变化趋势正相关于有机酸浓度。H202的含量呈现小幅波动变化,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此外,分析发现2种抗氧化酶的活性均与H202含量以及有机酸浓度成正相关。本研究发现HB柚果肉中线粒体膜通透性转换孔(MPTP)的开放程度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持续增加,这表明线粒体膜的损伤程度加剧。综上所述,不同的柚品种因其遗传背景不同,在贮藏期间有机酸浓度变化趋势出现差异,而同一柚品种的不同组织中有机酸种类和浓度也表现出很强的组织特异性。HB柚在采后贮藏期间,存在于有机酸浓度变化中的波动现象在部分细胞器中的基因表达以及代谢物含量变化中也有发现,说明该现象是柑橘类果实采后生命活动固有的特性,随着果实品质劣变,波动特征趋于平缓,甚至消失。柑橘果实在采后贮藏期间,随着2-酮戊二酸含量的降低,GABA和谷氨酰胺的含量呈现升高趋势,推测GABA是调控柑橘果实采后有机酸利用的重要路径。贮藏果实中有机酸浓度与活性氧酶促清除系统中2种抗氧化酶活性的相关性也表明有机酸在缓减果实衰老方面行使功能。
陈巍,郭秀珠,黄品湖,林绍生,徐文荣,闫田力[10](2010)在《瓯柑果实采后的品质和氧化还原酶活性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以成熟的有籽瓯柑为材料,研究了贮藏过程中果实品质和某些生理指标变化。结果表明,贮藏过程中果肉可溶性糖、还原糖、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果肉POD、果皮POD、果肉SOD活性7个指标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果皮SOD活性表现为先降后升再下降的趋势,而果肉可滴定酸、Vc含量及含水量3个指标则一直处于下降趋势。通过比较果皮与果肉氧化还原酶活性达到峰值时间和大小,说明果皮滞后于果肉进入衰老阶段,但抗氧化能力明显强于果肉,在延缓衰老、减少活性氧损伤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二、不同丘陵地柑橘采后生理变化与活性氧代谢的关系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同丘陵地柑橘采后生理变化与活性氧代谢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新中国果树科学研究70年——龙眼(论文提纲范文)
1 种质资源研究 |
1.1 起源 |
1.2 收集保存、鉴定评价与共享利用 |
2 育种研究 |
3 栽培与土肥研究 |
3.1 产期调节技术 |
3.2 克服龙眼“大小年”结果栽培技术 |
3.3 红壤龙眼园土壤改良熟化与营养施肥 |
4 保鲜加工研究 |
5 生物技术研究 |
6 基因组学研究 |
7 展望 |
(3)腐植酸对谷子抗旱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谷子概况 |
1.1.1 谷子在中国的分布 |
1.1.2 谷子在山西省的分布 |
1.1.3 谷子在山西省旱作农业中的地位 |
1.1.4 谷子的特点 |
1.2 干旱胁迫对作物萌发及相关生理特性的影响 |
1.2.1 干旱胁迫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
1.2.2 干旱胁迫对植物幼苗生长和叶片水分特性的影响 |
1.2.3 干旱胁迫对植物光合、荧光特性的影响 |
1.2.4 干旱胁迫对植物生理特性的影响 |
1.3 外源物质对作物抗旱性的影响 |
1.3.1 外源物质种类及其作用 |
1.3.2 外源物质提高作物抗旱性研究进展 |
1.4 腐植酸 |
1.4.1 腐植酸的结构与分类 |
1.4.2 腐植酸对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 |
1.4.3 腐植酸在植物抗旱中的应用 |
1.5 谷子抗旱性研究进展 |
1.5.1 谷子抗旱生理特性研究进展 |
1.5.2 谷子抗旱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
1.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
1.6.1 目的意义 |
1.6.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腐植酸对干旱胁迫下谷子种子萌发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设计 |
2.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2.1.4 耐旱性综合评价 |
2.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腐植酸浸种对谷子种子萌发的影响 |
2.2.2 腐植酸浸种对谷子幼苗生长的影响 |
2.2.3 腐植酸浸种对干旱胁迫下谷子种子萌发的影响 |
2.2.4 腐植酸浸种对干旱胁迫下谷子幼苗生长的影响 |
2.2.5 腐植酸浸种对干旱胁迫下谷子抗旱指数的影响 |
2.2.6 谷子萌发期抗旱性指标隶属函数值法评价 |
2.3 讨论 |
2.4 结论 |
第三章 腐植酸对干旱胁迫下谷子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与试剂 |
3.1.2 试验设计 |
3.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3.1.4 数据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腐植酸对干旱胁迫下谷子幼苗叶绿素含量(SPAD)的影响 |
3.2.2 腐植酸对干旱胁迫下谷子幼苗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
3.2.3 腐植酸对干旱胁迫下谷子幼苗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3.2.4 腐植酸对干旱胁迫下谷子幼苗P700参数的影响 |
3.2.5 腐植酸提高干旱胁迫下谷子幼苗光合效应的主成分分析 |
3.3 讨论 |
3.4 结论 |
第四章 腐植酸对干旱胁迫下谷子幼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与试剂 |
4.1.2 试验设计 |
4.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4.1.4 数据处理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腐植酸对干旱胁迫下谷子幼苗生长指标的影响 |
4.2.2 腐植酸对干旱胁迫下谷子幼苗叶绿素含量和水分状况的影响 |
4.2.3 腐植酸对干旱胁迫下谷子幼苗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
4.2.4 腐植酸对干旱胁迫下谷子幼苗活性氧的影响 |
4.2.5 腐植酸对干旱胁迫下谷子幼苗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4.2.6 腐植酸对干旱胁迫下谷子幼苗抗坏血酸循环的影响 |
4.2.7 腐植酸对干旱胁迫下谷子幼苗谷胱甘肽循环的影响 |
4.2.8 腐植酸对干旱胁迫下谷子幼苗MDA含量和相对电解质渗透率的影响 |
4.3 讨论 |
4.4 结论 |
第五章 腐植酸对谷子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材料与试剂 |
5.1.2 试验设计 |
5.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5.1.4 隶属函数值法综合评价 |
5.1.5 数据处理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腐植酸对谷子形态指标的影响 |
5.2.2 腐植酸对谷子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
5.2.3 腐植酸对谷子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5.2.4 腐植酸对谷子籽粒Fe、Mn、Cu、Zn、Ca、Mg含量的影响 |
5.2.5 腐植酸作用于谷子的隶属函数值及综合评价 |
5.3 讨论 |
5.4 结论 |
第六章 全文小结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的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
致谢 |
(4)李砧木榆叶梅对碱胁迫的响应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盐碱胁迫对果树的伤害 |
1.1.1 盐渍土的分布及类型 |
1.1.2 盐碱胁迫对果树的伤害 |
1.1.3 不同果树的抗盐碱性 |
1.2 果树对盐碱胁迫的生理应答 |
1.2.1 果树耐盐碱的形态学机制 |
1.2.2 果树耐盐碱的生理学机制 |
1.3 果树对盐碱胁迫的分子应答 |
1.3.1 盐碱胁迫下基因的诱导与表达 |
1.3.2 盐碱胁迫下信号的识别与传递 |
1.3.3 转录组测序技术在果树研究中的应用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碱胁迫对榆叶梅叶片形态结构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和碱胁迫处理 |
2.1.2 叶片形态结构的观测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叶片组织解剖结构 |
2.2.2 叶片气孔特征 |
2.2.3 叶片角质层厚度 |
2.3 讨论 |
第三章 碱胁迫对榆叶梅生理代谢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和碱胁迫处理 |
3.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3.1.3 数据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碱胁迫对榆叶梅叶片相对含水量(LRWC)的影响 |
3.2.2 碱胁迫对榆叶梅叶片相对电导率(REC)的影响 |
3.2.3 碱胁迫对榆叶梅叶片叶绿素(Chl)含量的影响 |
3.2.4 碱胁迫对榆叶梅叶片可溶性糖(SSC)含量的影响 |
3.2.5 碱胁迫对榆叶梅叶片可溶性蛋白(SPC)含量的影响 |
3.2.6 碱胁迫对榆叶梅叶片脯氨酸(Pro)含量的影响 |
3.2.7 碱胁迫对榆叶梅叶片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
3.2.8 碱胁迫对榆叶梅叶片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 |
3.2.9 碱胁迫对榆叶梅叶片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 |
3.2.10 碱胁迫对榆叶梅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 |
3.3 讨论 |
3.3.1 碱胁迫与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的关系 |
3.3.2 碱胁迫与电导率、丙二醛含量的关系 |
3.3.3 碱胁迫与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关系 |
3.3.4 碱胁迫与保护酶活性的关系 |
第四章 碱胁迫对榆叶梅光合特性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材料和碱胁迫处理 |
4.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4.1.3 数据处理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净光合速率(Pn)的日变化 |
4.2.2 气孔导度(Gs)的日变化 |
4.2.3 胞间CO2浓度(Ci)的日变化 |
4.2.4 蒸腾速率(Tr)的日变化 |
4.2.5 水分利用率(WUE)的日变化 |
4.3 讨论 |
第五章 碱胁迫对榆叶梅叶片基因表达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实验材料和碱胁迫处理 |
5.1.2 RNA提取,cDNA文库构建及Illumina测序 |
5.1.3 Denovo转录组组装及功能注释 |
5.1.4 基因表达定量与差异表达分析 |
5.1.5 SSR位点的识别 |
5.1.6 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测序结果和组装 |
5.2.2 基因功能注释 |
5.2.3 基因表达定量分析与差异表达基因的识别 |
5.2.4 DEGs功能分类 |
5.2.5 SSR标记的预测 |
5.2.6 qRT-PCR验证 |
5.3 讨论 |
5.3.1 基因功能注释 |
5.3.2 差异表达基因的识别 |
5.3.3 DEGs功能分类 |
5.3.4 SSR标记的识别 |
5.3.5 qRT-PCR验证 |
5.3.6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室温和低温贮藏沙田柚果实的有机酸含量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样品选择及处理 |
1.2.2 有机酸各组分含量测定 |
1.2.3 标准曲线制作及回收率测定 |
1.3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有机酸色谱图 |
2.2 线性回归及回收率分析 |
2.3 不同贮藏条件下的沙田柚果实有机酸含量 |
3 讨论 |
4 结论 |
(6)柑橘采后生理及病害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柑橘采后生理代谢的变化 |
1.1 水分、营养和呼吸作用的变化 |
1.2 代谢酶活性的变化 |
2 柑橘采后病害 |
2.1 枯水病 |
2.2 褐斑病 |
3 柑橘病害防治措施 |
3.1 控制温度 |
3.2 热处理 |
3.3 保鲜剂处理 |
3.4 气调贮藏 |
3.5 涂膜处理 |
3.6 臭氧处理 |
4 展望 |
(7)灌水量对北缘地区枇杷生理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枇杷概述 |
1.1.1 枇杷的生长习性及分布情况 |
1.1.2 枇杷利用价值 |
1.1.3 干旱对枇杷生长的影响 |
1.2 枇杷冻害及抗冻栽培研究进展 |
1.2.1 枇杷产生冻害的原因 |
1.2.2 枇杷花果冻害 |
1.2.3 枇杷抗冻栽培措施 |
1.3 枇杷生理指标研究 |
1.3.1 影响树体抗寒性的生理指标研究 |
1.3.2 土壤水分与生理指标代谢的关系 |
1.4 选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
1.4.1 选题依据 |
1.4.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2.2 试验方法 |
2.2.1 试验具体方法 |
2.2.2 试验期间降雨情况记录 |
2.2.3 试验期间气温变化情况 |
2.3 指标测定 |
2.3.1 土壤水分含量、叶片水分含量及土温测定 |
2.3.2 叶片主要物质含量测定 |
2.3.3 叶片保护酶活性测定 |
2.3.4 叶片及幼果电导率测定 |
2.3.5 数据处理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灌水量对枇杷花后期生理指标的影响 |
3.1.1 不同灌水量下土壤含水量、叶片含水量及MDA含量 |
3.1.2 不同灌水量下可溶性渗透调节物质含量 |
3.1.3 不同灌水量下枇杷的抗氧化酶活性 |
3.2 气温下降过程中灌水量对枇杷抗冻生理的影响 |
3.2.1 不同灌水量下土壤水分、叶片水分含量 |
3.2.2 不同灌水量下的叶片抗冻物质含量 |
3.2.3 不同灌水量下的抗冻保护酶活性 |
3.2.4 幼果期不同灌水量下的土壤温度和叶片及幼果电导率 |
3.3 适宜灌水量下枇杷生理指标的周年变化 |
3.3.1 土壤水分及叶片水分含量的变化 |
3.3.2 叶片相关物质含量随时间变化规律 |
3.3.3 叶片保护酶活性变化规律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4.1 结论 |
4.1.1 灌水量对花后期枇杷生理指标的影响 |
4.1.2 气温下降过程中灌水量对枇杷抗冻生理的影响 |
4.1.3 适宜灌水量下枇杷生理指标的周年变化 |
4.2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油茶高产无性系对干旱胁迫及抗旱措施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
1.2.1 干旱胁迫下的经济林形态生长特征 |
1.2.2 干旱胁迫下经济林木体内生理生化物质的变化 |
1.2.3 不同抗旱措施对夏秋季经济林地与生长的影响 |
1.2.4 问题与展望 |
第二章 主要研究内容和试验设计方法 |
2.1 主要研究内容 |
2.2 试验设计 |
2.2.1 大田试验 |
2.2.2 圃地试验 |
2.3 整体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三章 干旱胁迫下油茶生长、叶片含水量、叶绿值与氮含量的变化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材及处理 |
3.1.2 调查方法 |
3.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干旱胁迫强度下油茶无性系苗木症状表现 |
3.2.2 干旱胁迫强度对油茶无性系苗存活率的影响 |
3.2.3 干旱胁迫对油茶无性系 RWC 的影响 |
3.2.4 干旱胁迫对油茶无性系叶绿素 SPAD 值、氮素含量的影响 |
3.3 讨论 |
第四章 干旱胁迫下油茶渗透调节物质与保护酶活性的变化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材及处理 |
4.1.2 分析检测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干旱胁迫对油茶无性系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
4.2.2 干旱胁迫对油茶无性系脯氨酸(Pro)含量的影响 |
4.2.3 干旱胁迫对油茶无性系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4.2.4 干旱胁迫对油茶无性系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4.2.5 干旱胁迫对油茶无性系 SOD 含量的影响 |
4.2.6 干旱胁迫对油茶无性系 POD 含量的影响 |
4.3 讨论 |
4.3.1 干旱胁迫对油茶叶片的膜脂过氧化的影响 |
4.3.2 干旱胁迫对油茶叶片保护酶的影响 |
4.3.3 干旱胁迫对油茶叶片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4.3.4 干旱胁迫对油茶叶片可溶性糖与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第五章 油茶高产无性系对干旱胁迫的光合响应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及处理 |
5.1.2 分析检测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干旱胁迫下油茶无性系光合作用参数的日变化 |
5.2.2 干旱胁迫下油茶无性系光合-光响应曲线及特征参数 |
5.3 结论与讨论 |
5.3.1 干旱胁迫对油茶无性系光合作用参数的影响 |
5.3.2 干旱胁迫对油茶无性系光合-光响应曲线及特征参数的影响 |
第六章 无性系耐旱能力的综合评价 |
6.1 油茶无性系耐旱胁迫能力综合分析的参试指标 |
6.2 各参试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
6.3 耐旱形态与生理指标的主成分分析 |
6.4 油茶无性系耐干旱胁迫能力隶属度评价 |
6.5 油茶无性系耐干旱能力的综合评价 |
第七章 不同抗旱措施对油茶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7.1 材料与方法 |
7.1.1 试材及处理方法 |
7.1.2 分析检测方法 |
7.2 结果与分析 |
7.2.1 不同抗旱措施对油茶林地水分的影响 |
7.2.2 不同抗旱措施对油茶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7.3 结论与讨论 |
7.3.1 不同抗旱措施对油茶林地水分的影响 |
7.3.2 不同抗旱措施对油茶林地理化性质的影响 |
第八章 不同抗旱措施对油茶果实生长与光合特性的影响 |
8.1 材料与方法 |
8.1.1 试验材料与设计 |
8.1.2 调查指标与方法 |
8.1.3 数据处理 |
8.2 结果与分析 |
8.2.1 不同抗旱措施对油茶无性系果实生长的影响 |
8.2.2 不同抗旱措施对油茶无性系光合生理的影响 |
8.3. 结论与讨论 |
8.3.1 不同抗旱措施对油茶果实生长的影响 |
8.3.2 不同抗旱措施对油茶光合生理的影响 |
第九章 不同抗旱措施对油茶经济性状与产量的影响 |
9.1 材料与方法 |
9.1.1 试验材料与设计 |
9.1.2 调查指标与方法 |
9.1.3 数据处理 |
9.2 结果与分析 |
9.2.1 油茶高产无性系不同抗旱措施下的单果重 |
9.2.2 油茶高产无性系不同抗旱措施下的鲜出籽率 |
9.2.3 油茶高产无性系不同抗旱措施下的干籽含油率 |
9.2.4 夏秋旱期油茶高产无性系不同抗旱措施下的产量 |
9.2.5 夏秋旱期油茶高产无性系不同管抗旱措施下的产量 |
9.2.6 油茶高产无性系不同抗旱措施下产量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
9.2.7 不同抗旱措施对油茶高产无性系经济性状与产量影响的综合评价 |
9.3. 结论与讨论 |
9.3.1 结论 |
9.3.2 讨论 |
第十章 全文结论及研究展望 |
10.1 主要结论 |
10.2 创新之处 |
10.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9)柚果实采后贮藏期间有机酸代谢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课题的提出 |
2. 柑橘果实中有机酸代谢的研究进展 |
2.1 柑橘果实采后生理变化 |
2.2 柑橘果实中有机酸的种类和含量 |
2.3 有机酸在柑橘果实中的合成部位和贮藏场所 |
2.4 有机酸在柑橘果实汁胞中积累的生理机制 |
2.4.1 有机酸代谢途径的关键酶及其与有机酸含量的关系 |
2.4.2 柑橘果实中有机酸跨膜运输的机制 |
2.4.3 柑橘果实中有机酸的合成与代谢 |
2.4.4 影响柑橘果实中有机酸积累的环境因素 |
2.4.5 柑橘果实有机酸代谢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
3. 其它果实中有机酸代谢的研究进展 |
4. 本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
第二章 毛细管电泳仪测定柑橘果实中有机酸方法的建立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果实材料 |
2.2 主要生化试剂和仪器设备 |
2.3 有机酸提取 |
2.4 电泳条件 |
2.5 峰面积定量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柑橘果肉中有机酸浓度测定电泳条件的优化 |
3.1.1 缓冲溶液浓度和pH值的选择 |
3.1.2 电渗流改性剂 |
3.1.3 分离电压和检测波长的选择 |
3.1.4 线性范围和检测限 |
3.1.5 回收率测定 |
4. 讨论 |
第三章 不同柚品种在贮藏期间有机酸含量的变化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果实材料 |
2.1.2 材料处理 |
2.1.3 主要生化试剂和仪器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柚果肉中有机酸浓度测定 |
2.2.2 柚果肉中可溶性糖浓度测定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五个柚品种在采后贮藏期间有机酸浓度的变化 |
3.1.1 室温和低温贮藏条件下,沙田柚果肉中有机酸浓度的变化 |
3.1.2 室温和低温贮藏条件下,琯溪蜜柚果肉中有机酸浓度的变化 |
3.1.3 室温和低温贮藏条件下,HB柚果肉中有机酸浓度的变化 |
3.1.4 室温贮藏条件下,无酸柚和南康甜柚果肉中有机酸浓度的变化 |
3.2 室温贮藏条件下,沙田柚、琯溪蜜柚、HB柚不同组织中有机酸和可溶性糖浓度的变化 |
3.2.1 果肉中有机酸浓度的变化 |
3.2.2 白皮层中有机酸浓度的变化 |
3.2.3 黄皮层中有机酸浓度的变化 |
3.2.4 果肉中可溶性糖浓度的变化 |
3.2.5 白皮层中可溶性糖浓度的变化 |
3.2.6 黄皮层中可溶性糖浓度的变化 |
3.2.7 糖酸比的变化 |
4. 讨论 |
第四章 HB柚采后贮藏期间有机酸代谢机制的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果实材料 |
2.1.2 主要生化试剂和仪器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有机酸浓度测定 |
2.2.2 可溶性糖浓度测定 |
2.2.3 果实呼吸强度测定 |
2.2.4 细胞器表达谱芯片分析 |
2.2.5 代谢物分析 |
2.2.6 过氧化氢(H_2O_2)含量测定 |
2.2.7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酶活性测定 |
2.2.8 过氧化物酶(POD)酶活性测定 |
2.2.9 腺嘌呤核苷三磷酸(ATP)浓度测定 |
2.2.10 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H)和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含量测定 |
2.2.11 线粒体提取以及线粒体膜完整性相关生理指标测定 |
2.2.12 外源物质饲喂试验 |
3. 结果与分析 |
3.1 HB柚在采后贮藏期间果肉中有机酸浓度的变化 |
3.2 HB柚在采后贮藏过程期间糖酸比的变化 |
3.3 HB柚在采后贮藏期间有机酸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 |
3.4 HB柚在采后贮藏期间代谢物的变化 |
3.5 HB柚在采后贮藏期间ROS生成和线粒体膜的损伤 |
4. 讨论 |
4.1 有机酸含量的变化可视为表征柑橘果实采后生命活动心电图 |
4.2 多种细胞器共同参与了柑橘果实采后有机酸代谢调控 |
4.3 GABA在柑橘果实采后有机酸代谢调控中行使重要功能 |
4.4 有机酸对柑橘果实衰老的影响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1. 柑橘果实采后贮藏期间碳水化合物运输和再分配的研究 |
2. GABA对柑橘果实采后有机酸代谢调控效率的研究 |
3. 有机酸与柑橘果实衰老之间的联系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不同贮藏时期HB柚果肉中差异表达基因 |
附录Ⅱ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10)瓯柑果实采后的品质和氧化还原酶活性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处理 |
1.2 测定指标及其方法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瓯柑外观品质观察 |
2.2 瓯柑采后果肉品质变化 |
2.3 瓯柑采后氧化还原酶活性变化 |
2.3.1 瓯柑采后过氧化物酶活性变化 |
2.3.2 瓯柑采后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变化 |
3 讨 论 |
四、不同丘陵地柑橘采后生理变化与活性氧代谢的关系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柠檬酸含量对冰糖橙果实贮藏性能的影响及其代谢相关基因分析[D]. 马晓倩. 湖南农业大学, 2020
- [2]新中国果树科学研究70年——龙眼[J]. 郑少泉,曾黎辉,张积森,林河通,邓朝军,庄伊美. 果树学报, 2019(10)
- [3]腐植酸对谷子抗旱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D]. 申洁. 山西农业大学, 2019
- [4]李砧木榆叶梅对碱胁迫的响应机理研究[D]. 刘佳. 四川农业大学, 2017(03)
- [5]室温和低温贮藏沙田柚果实的有机酸含量变化[J]. 刘萍,牛英,邓光宙,刘冰浩,范七君,娄兵海. 南方农业学报, 2016(09)
- [6]柑橘采后生理及病害研究进展[J]. 周先艳,龚琪,李菊湘,龙春瑞,沈正松,岳建强. 保鲜与加工, 2016(01)
- [7]灌水量对北缘地区枇杷生理特性的影响[D]. 樊美丽.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5(01)
- [8]油茶高产无性系对干旱胁迫及抗旱措施的响应[D]. 左继林. 南京林业大学, 2014(04)
- [9]柚果实采后贮藏期间有机酸代谢的研究[D]. 孙晓华. 华中农业大学, 2013(01)
- [10]瓯柑果实采后的品质和氧化还原酶活性变化研究[J]. 陈巍,郭秀珠,黄品湖,林绍生,徐文荣,闫田力. 福建农业学报, 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