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乡青年中HBsAg的携带情况(论文文献综述)
崔惠景,张曼[1](2019)在《男性青年肝功能状态及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男性青年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人群分布,了解青年人肝功能状态,分析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抗体情况,为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和预防控制提供最新流行病学数据。方法对北京交通大学2014-2016年6 346例15~21岁男性进行血清ALT检测,按ALT 0~<20、20~<40、40~<60、60~<300、≥300U/L 5个区间进行统计,对ALT≥60U/L者进行乙型肝炎两对半检测,根据民族、城乡及地区分别对数据进行整理。结果 6 346例男性青年ALT总体水平为(24.20±24.71)U/L,与同期检测的3 940例女性青年ALT水平[(13.96±13.40)U/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ALT分布状态主要以(0~<40)U/L为主(87.44%),汉族男性青年ALT水平[(24.43±25.73)U/L]与少数民族男性青年[(22.75±16.93)U/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不同地区ALT水平最低(21.29±16.71)U/L,最高(25.37±28.73)U/L,各地区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LT异常(≥60U/L)总体检出率为4.90%,不同地区ALT异常检出率为2.33%~6.52%,各地区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LT≥60U/L男性青年中乙肝两对半全阴性占51.45%,HBsAg阳性检出率为1.93%,不同民族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男性青年肝功能分布态势与城乡、民族及地区之间有一定关系,ALT为0~<40U/L符合青年男性正常参考水平;我国强制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效果明显,HBsAg携带并不是导致男性青年ALT水平升高的主要因素,应加强男性青年乙肝疫苗的免疫工作。
白莉,赵敏敏[2](2018)在《某医学院新生乙肝表面抗原抗体及转氨酶分析》文中指出目的:调查某医学院新生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情况,结合谷丙转氨酶(简称ALT)分析HBV感染者的肝功能情况,为乙肝防治对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应用ELISA法对江苏某医学院校2016级1607名新生进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HBsAb)检测,同时利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ALT。结果:2016级新生HBsAg阳性检出率为3.4%,本科生与专升本学生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生与女生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HBsAb阳性率为84.1%;ALT(ALT≥40IU/L为异常)在所有新生中异常率为4.9%。在HBsAg阳性与HBsAb阴性同学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结论:对高校新生及时检测HBV感染状况,加强乙型肝炎相关知识的宣传,并对免疫低下者强化接种,预防HBV的传播。
吴书志[3](2015)在《海洋天然活性小分子物质抗乙肝病毒效果筛选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乙型病毒性肝炎是我国的常见病,严重威胁居民的生命和健康。遗憾的是,目前对乙肝的治疗依然缺乏非常有效的药物。海洋是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活在海洋的生物可能具有多种抗病功效,本研究尝试对从海洋生物提取的20种天然小分子物质进行体外抗乙肝病毒效果评价,希望能筛选到一些可能具有抗乙肝病毒作用的物质。方法:1、本研究拟评价的20种海洋小分子物质来由广西北部湾海洋研究所提供,这20种化合物分别是:8-甲基-环(S-脯氨酸-R-亮氨酸),分子式:C20H30O4简称B2;邻苯二甲酸二(2-丙基)戊酯,分子式:C24H3804简称B3;环(脯氨酸-亮氨酸)分子式:C11H18N202简称B4;2-(4-氨基苯)乙醇,分子式:C8H11NO简称B7;8-甲基-环(S-脯氨酸-R-亮氨酸),分子式:C12H20N2O2简称B7;胆甾醇,分子式:C27 H460简称S1;胸腺嘧啶,分子式:C5H6N202简称S3;腺嘌呤,分子式:C6H6N402简称S5;尼克酰胺,分子式:C6 H6 N2 O简称S7;对羟基苯甲酸,分子式:C7H603简称S8;2-羟基脯氨酸-亮氨酸,分子式:C11H18N203简称H1;4-羟基脯氨酸-α-氨基苯乙酸),分子式:C13H14N203简称H2;甘氨酸-2-氨基丁酸,分子式:C6H10N202简称H3;甘氨酸-亮氨酸,分子式:C8H14N202简称H4;甘氨酸-L-脯氨酸,分子式:C7H10N203简称H5;D-脯氨酸-L-缬氨酸,分子式:C10H16N202简称H6;脯氨酸-亮氨酸,分子式:C11H18N202简称H7;4-羟基脯氨酸-亮氨酸,分子式:C11H18N203简称H10;4-羟基脯氨酸-苯丙氨酸,分子式:C14H16N203简称H7;L-2-羟基脯氨酸-苯丙氨酸,分子式:C14H16N203简称H12。2、本研究用来评价海洋小分子物质抗乙肝病毒作用的体外系统为HepG2.2.15细胞系:HepG2.2.15细胞出现贴壁后,观察6天内其培养上清液中的HBsAg和HBeAg出现生长及分泌情况,一切正常后视为模型建立成功。3、海洋天然活性小分子物质对HepG2.2.15细胞的毒性作用的评价方法:将小分子物质配置成 20mM,10mM,5mM,2.5mM,1.25mM,0.625mM 6个浓度梯度,将拉米夫定(阳性药物对照)配制成1mM;HepG 2.2.15细胞以1×107个/L接种于96孔培养板,等待细胞贴壁,然后分别将不同浓度组及正常组药物置入不同含药培养液。加药培养6天后,吸去上清液,加5g/LMTT20μL,在37℃孵育4h,震荡10min,测A490nm值,之后通过计算得到细胞抑制率和TC50。4、细胞培养上清液中HBsAg和HBeAg的测定方法:将选取的20种化合物用DMSO溶解后再以1640完全培养液培养液稀释,分别配制成20mM,10mM,5mM,2.5mM,1.25mM共5个浓度梯度(DMSO终浓度不超过0.1%),同时设阴性对照组(仅加细胞培养液)和阳性对照组(1mM拉米夫定),每组设3个复孔。经传代后取对数生长期状态良好的细胞,调整细胞浓度为1×107个/L,接种于96孔板,每孔200μL,培养箱培养24h,待细胞贴壁后各药物浓度组换入相应含药培养液,阴性对照组换入正常培养液,分别收集贴壁后d3和d6的细胞培养上清,-20℃保存,ELISA法对第3、6天上清液中HBsAg和HBeAg进行检测,出现显色反应后,利用酶标仪读取A450nm值;然后通过公式计算,得到抗原抑制率和50%药物抑制浓度(IC50)。5、细胞培养上清液中HBVDNA的测定。按照实验方法4得到第3、6天上清液,按照HBVDNA定量测定PCR试剂盒说明书进行常规操作。得到HBV DNA定量的结果,计算HBV DNA抑制率和IC50。结果:1、HepG2.2.15细胞出现贴壁后,6天内其培养上清液中的HBsAg和HBeAg出现生长及分泌情况稳定增长。2、0.625mM的化合物对细胞的抑制与阴性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mM的化合物和1mM拉米夫定组在细胞毒性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小分子化合物对HBsAg和HBeAg分泌的抑制作用:本研究共评价了 20种海洋天然小分子化合物。其中H5大于2.5mM浓度以上在d3和d6上清液中的HBsAg与阴性对照组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H5大于2.5 mM浓度以上在d3和d6上清液中的HBeAg与阴性对照组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6天,H5对HbsAg和HbeAg的IC50分别为11.6mM和12mM,其TI分别为2.1和2;H10大于2.5mM浓度以上在d3和d6上清液中的HBsAg与阴性对照组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H10大于2.5 mM浓度以上在d3和d6上清液中的HBeAg与阴性对照组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6天,H5对HbsAg和HbeAg的IC50分别为9.9mM和12mM,其TI分别为2.5和2.1;H12大于1.25mM浓度以上在d3和d6上清液中的HBsAg与阴性对照组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H12大于2.5 mM浓度以上在d3和d6上清液中的HBeAg与阴性对照组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6天,H12对HbsAg和HbeAg的IC50分别为8.74mM和7.7mM,其TI分别为2.7和2.4。4、海洋小分子物质对HBVDNA分泌的抑制作用:在所研究的20种海洋天然小分子化合物中,发现H5在大于2.5mM浓度以上在d3和d6上清液中的HBV DNA与阴性对照组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 6 天,H5 对 HBV DNA 的 IC50 为 11.5mM,其 TI为2.1;H10大于5mM浓度以上在d3和d6上清液中的HBV DNA与阴性对照组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6天,H10对HBVDNA的IC50为9.9mM,其TI为2.5;H12大于1.25 mM浓度以上在d3和d6上清液中的HBV DNA与阴性对照组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6 天,H12 对 HBVDNA 的 IC5 为 8.6mM,其 TI 为 2.73。结论:1、我们所建立的HepG2.2.15细胞系具有稳定的分泌HBsAg和HBeAg的作用,而且随着时间其分泌作用也在增长。2、所有20种海洋天然活性小分子物质对HepG2.2.15的细胞毒性作用不明显。3、通过对20种海洋天然小分子化合物筛选,得出H5、H10、H12三种化合物具有抗乙肝病毒活性,且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其对HepG2.2.15细胞培养上清液分泌HBsAg、HBeAg及HBVDNA抑制作用也增加,呈一定剂量反应关系。
周玉萍[4](2014)在《龙游县2008年-2012年应征青年HBsAg及ALT检测结果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龙游县近5年来应征青年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异常率及变化趋势,了解该县乙肝流行现状和防治工作进展情况,为疾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该县2008年-2012年3351例应征青年HBsAg、ALT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探讨分析引起应征青年ALT异常的相关因素。结果 2008年-2012年应征青年HBsAg阳性率分别为6.79%、5.67%、4.39%、2.90%、2.26%,阳性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农村阳性率为5.17%,城镇阳性率为2.58%,农村高于城镇;ALT异常率分别为7.48%、10.14%、10.42%、16.11%、17.17%,异常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异常率HBsAg阴性组高于阳性组,脂肪肝组高于非脂肪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随着HBsAg感染的有效控制,脂肪肝对青年群体肝功能的影响日渐突出,需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
杨北方[5](2013)在《湖北省人群乙型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特征及乙肝疫苗效果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分析湖北省2004~2012年的乙肝报告发病趋势和流行特征;2、掌握湖北省2011年不同年龄、性别、地区人群乙肝血清指标流行率、流行病学分布特征;3、明确乙肝血清标志物组合模式的种类和构成,以及青少年和成人乙肝病毒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4、掌握湖北省人群乙肝疫苗接种情况,得到乙肝疫苗接种率、全程接种率和首针及时接种率等指标,并对乙肝疫苗免疫效果进行初步评价,为制定乙肝有效防控措施及评价实施效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04年~2012年湖北省报告乙肝发病数和发病率情况。2、样本量计算和抽样方法:按照1992年我国在新生儿中开展HepB接种,以及于2002年将HepB纳入儿童免疫规划管理来划分调查人群年龄为:1~8岁(2003年~2010年间出生)、9~19岁(1992~2002年间出生)以及20~59岁(1952年~1991年间出生),并根据2006年调查结果进行样本量计算。采用分层多阶段抽样方法,在湖北省范围内按照城市和农村、长江以南以北地区进行分层抽取县(市、区),在每个县(市、区)随机抽取1~3个街道(乡镇),从中抽取2~4个社区居委会(行政村)作为调查现场。3、现场调查和实验室检测方法:采用入户调查方法,根据统一的调查表收集调查对象的人口学特征、乙肝患病史、乙肝病毒暴露史和乙肝疫苗免疫史等内容。同时采集调查对象的血液标本,并用酶联免疫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体(Hepatitis B surface Antibody, HBsAb)、乙肝病毒核心抗体(Hepatitis B core Antibody, HBcAb),对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者才检测乙肝病毒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 HBeAg)和乙肝病毒e抗体(Hepatitis B e Antibody, HBeAb)。4、数据录入和统计分析方法:调查数据资料录入Epidata3.1,采用抽样权重对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HBsAg、HBsAb、HBcAb、HBV流行率和HBV易感率进行估计,然后比较95%置信区间确定是否有统计学上差异;计算人群乙肝血清学感染组合模式;设立病例和对照组,用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筛选出HBV感染危险因素。用SAS9.0和SPSS18.0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结果:1、乙肝报告发病趋势:湖北省2004-2012年湖北省共报告乙肝发病591076例,其中男性386245例(65.35%),女性204831例(34.65%),总年均发病率为114.29/10万,男性发病率(144.54/10万)高于女性(81.96/10万),女性发病平均年龄高于男性,发病率图形呈中间平滑的“M”形状,不同地区间发病情况存在差异。2、乙肝血清学流行现状和特征:从全省13个县(市、区)共抽取1~59岁人群9955人,其中1~8岁2443人,9~19岁2592人,20~59岁4920人。HBsAg流行率为6.79%(95%CI=4.32%~9.26%),20~59岁人群HBsAg流行率(8.29%)明显高于1~8岁(0.34%)和9~19岁(3.41%)人群,两两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男性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9,P=0.0161);城市男、女性HBsAg流行率分别为7.09%、2.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4,P=0.0185)。20~59岁男、女性HBsAg流行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5,P=0.0031)。全省1-59岁人群HBsAb流行率为61.24%(95%CI=53.25%~69.23%),9~19岁人群HBsAb流行率(67.87%)明显高于1~8岁(58.90%)和20~59岁(60.09%)人群,9~19岁年龄组与其他两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男女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14,P<0.001):东、中、西部两两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湖北省1~59岁人群HBV流行率是22.56%(95%CI=15.94%~29.19%),1-8岁人群HBV流行率为2.34%,明显低于20~59岁(26.37%)和9~19岁(16.05%)人群,各年龄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湖北省1~59岁人群中HBV易感率是28.64%(95%CI=21.03%~36.26%),其中1~8岁人群HBV易感率为39.38%,明显高于9~19岁(27.73%)和20~59岁(27.56%)人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农村高于城市,不同地区间存在差异。3、乙肝血清学标志物检出模式:共检出16种乙肝血清学指标分布组合模式。HBsAb单阳性模式检出率最高,占49.69%,血清学五项指标全阴模式次之,占32.20%;HBsAb和HBcAb同时感染模式居第三位,占9.02%;前三者相加为90.91%。不同的年龄、不同的HepB免疫史人群的HBV血清学组合模式基本相同。20~49岁的育龄期妇女总共检测出13种感染组合模式,其中第1种模式为38.91%,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第2种,占32.05%;第3种模式则占15.68%,以上3种模式合计占所调查育龄期妇女的86.65%。4、青少年和成人感染乙肝病毒的影响因素分析:根据本次调查,9~59岁人群HBV感染的主要影响因素根据OR值大小排序为:结婚时限长(>10年)、长期一起生活的人HBsAg阳性、有输血史、职业为农民、年龄>30岁、有针灸史,其OR值分别为2.31,1.80,1.71,1.25,1.21,乙肝疫苗接种史为保护因素,其OR值为0.46。5、人群乙肝疫苗接种情况:湖北省1~19岁人群HepB全程接种率是88.88%(95%CI=88.01%-89.75%),1~8岁人群HepB全程接种率是96.19%,显着高于9~19岁(81.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4.92,P<0.0001);年龄越大,HepB首针及时接种率(HepB1)和HepB全程接种率越低。全省1~19岁人群首针及时接种率为73.47%(95%CI=72.25%~74.69%);1~8岁组HepB1及时接种率(85.84%)显着高于9~19岁年龄组(61.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5.99,P<0.001);在家出生者的接种率、全程接种率和HepB1及时接种率均显着低于在乡镇卫生院及以上医疗机构出生者(P<0.001)。结论:湖北省已从乙肝高流行区降为现在的中度流行区,儿童HBV流行强度显着低于青少年和成人,与1992年全国的流调相比,湖北省的HBV流行强度已经减弱,儿童时期的流行高峰也已消失;特别是8岁以内儿童的HBsAb抗体水平明显提高,湖北省实施新生儿HepB接种,保护易感者为主的乙肝防控策略取得了显着成效,实现了《2006-2010年全国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规划》中提出的将全人群HBsAg携带率控制在7%以下和5岁以下儿童HBsAg携带率控制在1%以下的目标。尽管乙肝流行强度减弱,但不同年龄、性别、地区间的流行差异依然存在,并且目前湖北省人群中有大量的乙肝易感人群,应进一步加强乙肝预防控制工作。创新点:首次对乙肝疫苗使用20年后湖北省的乙肝血清流行病学特征开展大范围的大样本的研究,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严谨的设计实施要求,较系统全面的研究内容,科学的分析方法,详细的研究结果,为湖北省的乙肝防控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杨重泉[6](2013)在《兰州市皋兰县新兵入伍人员HBsAg携带情况调查报告》文中研究指明乙型肝炎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之一,也是我国征兵体检工作的一项主要指标之一,也是最后一关。为了解皋兰县征兵体检新兵入伍人员乙肝表面抗原的感染情况,确保兵员的数量及质量,为部队选送合格兵员,也为我县乙型肝炎的控制和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更好的实施预防措施,现将2007~2011年新兵入伍人员、年龄18~20岁的青年731人,进行
陈继芬[7](2012)在《应征青年乙肝表面抗原和谷丙转氨酶检测结果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孝南区应征青年乙肝表面抗原(HBsAg)的感染携带分布和谷丙转氨酶(ALT)异常结果的检测情况。方法 HBsAg检测方法为ELA法,ALT检测方法为酶速率法;根据应征青年的户口所在地,将应征青年分为城镇和农村两组,比较两组人员的HBsAg的感染率携带和ALT的异常情况。结果 HBsAg感染率携带为4.96%,ALT异常率为9.54%;城镇应征青年HBsAg的感染携带率为2.56%,ALT异常率为11.61%;农村应征青年为HBsAg感染率携带为5.96%,ALT异常率8.67%。结论农村应征青年的HBsAg感染携带率明显高于城镇应征青年,城镇应征青年ALT异常率高于农村应征青年。加强乙肝防治和健康知识教育,保护青少年身体健康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
周伟[8](2012)在《从身高到基因:中国反歧视的法律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0年以来,NGO在就业、教育和公共服务中倡导、践行的反歧视,促使法院逐步接纳反歧视诉讼,政府转变态度以平息舆论质疑,自下而上的反歧视诉求表达被立法者吸收为国家的意志。从法院裁判的12类92件反歧视影响性诉讼的案件可以发现,十年来中国不受歧视权的法律制度经历了从司法、执法和立法的倡导,到逐步进入法律实践的过程,但仍存在禁止歧视的法律标准不明,实施法律机构监督有限,纠正歧视的特别措施缺位等问题,保障不受歧视权的法律制度构建任重道远。
李强[9](2011)在《2型糖尿病与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细胞癌危险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原发性肝癌是全球发病第5位、死亡第3位的癌症。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占到原发性肝癌的85%-90%。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与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是HCC最重要的危险因素。HCC与其主要致病因子的分布有着明显的地域差异。全球80%的HCC病例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其中中国占55%。在发展中地区,例如亚洲与非洲,慢性HBV感染是HCC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而在发达地区,慢性HCV感染以及各种原因导致的肝硬化是主要危险因素。在中国80%的HCC病例与慢性HBV感染有关,其中大约60%~90%的病例发生在肝硬化的基础上。较大的年龄、男性、持续的活动性肝病与肝硬化是HCC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在慢性HBV感染者中,病毒载量、病毒基因型、HBeAg状态与HCC的发生密切相关。其它的因素,例如:2型糖尿病、嗜酒、肥胖、肝癌家族史等,在HCC的发生中也起着一定的作用。近年来,大量的队列研究及病例对照研究调查了2型糖尿病与HCC发生的相关性。大多来自西方国家的研究结果提示,2型糖尿病是HCC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然而,来自亚洲地区的研究结论尚存在着明显的分歧。特别是,2型糖尿病在HBV相关HCC发生中的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证实。首先,目前只有小部分队列研究随访了慢性HBV感染的人群,而病例对照研究通常用正常人群或HCC以外的其它癌症患者作为对照,病例与对照之间HBV感染的情况没有很好的匹配。慢性HBV感染者发生HCC的风险远高于非感染者。慢性HBV感染的存在,很可能会影响其它危险因素的作用。其次,没有队列研究随访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 CHB)人群,也没有病例对照研究在病例与对照之间匹配肝硬化的状态。大多数HBV相关HCC发生在肝硬化的基础上,而肝硬化人群中2型糖尿病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这些研究同样不能很好地评估2型糖尿病在HBV相关HCC发生中的作用。第三,在CHB人群中,2型糖尿病在HCC发生中的作用是否存在性别差异尚不清楚。在同时存在其它HCC高危险因素的情况下,例如:慢性HBV感染、肝硬化、男性,2型糖尿病很可能在HCC的发展中起着较小的作用。此外,在CHB人群中,糖尿病患病时间与HCC风险的关系没有得到评估。因此本病例对照研究的目的是:在CHB人群中,评估2型糖尿病在HCC发生中的作用;探讨在男性与女性、肝硬化与非肝硬化患者中,2型糖尿病在HCC的发生中的作用是否不同;评估糖尿病患病时间与HCC发生的关系。研究方法:符合以下标准的病人纳入本病例对照研究:诊断为HCC或CHB的住院患者、年龄大于等于30岁、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HBsAg)阳性、抗HCV阴性、没有HCC外的其它癌症、没有CHB以外的其它肝炎或肝炎病史、未经癌症治疗、没有用过干扰素或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汉族及山东省居民。有饮酒史的病例排除本研究。从2004年1月到2008年12月,总计6,275例符合标准的连续病人,纳入本研究。其中1,105例HBV相关HCC作为本研究的病例组,5170例未发生HCC的CHB作为对照组。入院时,由医生调查、并用专门的表格记录以下治疗:人口学资料、家族史、既往疾病史、饮酒史、吸烟史、体格检查结果、实验室及特殊检查结果等。入院当日或次日,常规进行以下实验室检查及特殊检查:血常规、ABO血型、Rh因子、血生化、甲胎蛋白、HBV血清学标志物、抗HCV、甲型肝炎抗体、戊型肝炎抗体、HBV DNA定量、腹部B超、消化道钡餐透视等。本研究主要分析以下指标:年龄、性别、居住地、肝癌家族史、2型糖尿病、血小板计数、肝功能、HBeAg、HBV DNA、肝硬化、Child—pugh分级等。用SPSS软件13.0版进行统计学处理。分类变量用卡方检验,连续变量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或Kruskal-Wallis检验。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用分层分析的方法评估修饰效应。所有检验P值均为双侧,P值小于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病人的特点(1)病例组与对照组的比较大多数HBV相关HCC为男性(84.7%)、HBeAg阴性(76.8%)、肝硬化(68.7%)患者。病例组HBVDNA>105copies/mL患者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病例组与对照组间,肝癌家族史与居住地(济南市或山东省其它城市)的分布类似。病例组年龄明显大于对照组。病例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平均年龄分别为53.8±9.3岁、44.9±10.7岁(P<0.001),年龄的中位数(最小值-最大值)分别为54(30-82)岁、43(30-80)岁(P<0.001)。调整年龄、性别、居住地、肝癌家族史、HBeAg及肝硬化后等因素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提示:男性、年龄(10岁增加)、肝硬化等为HCC发生的危险因素,调整后的比值比(Adjusted Odds ratio, AOR)及95%可信区间(95% Confidence Interval,95% CI)分别为2.6(2.2-3.2)、2.0(1.8-2.1)、2.8(2.4-3.3)。(2)、HCC病例组的分层分析按性别进行分层分析发现:男性与女性HCC患者的平均年龄(±标准差)分别为53.4±9.1岁、56.0±10.0岁(P=0.001),年龄的中位数(最小值-最大值)分别为54(30-82)岁、56(34-81)岁(P<0.001)。在HCC病例的年龄分布上,男女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男性病例43.5%在50-59岁年龄段,而女性病例39%在≥60岁年龄段。女性HCC中糖尿病病人的比例高于男性(11.8% vs.7.8%),但P值为0.08。按肝硬化有无进行分层分析发现:伴肝硬化与不伴肝硬化的HCC患者的年龄平均(±标准差)分别为53.9±9.0岁、53.6±9.8岁(P=0.54),年龄的中位数(最小值-最大值)分别为54(30-82)岁、55(34-81)岁(P=0.88)。在年龄分布上,伴肝硬化与不伴肝硬化的HCC病例间无明显的差异(P=0.88)。在无肝硬化的HCC病人中,2型糖尿病、HBeAg阴性的比例明显高于有肝硬化的HCC病人。2、2型糖尿病的流行情况在本研究人群中,2型糖尿病在病例组与对照组分别为8.4%、6.3%(P=0.013)。按年龄分层后,在30-39、40-49与≥60岁年龄段,病例组与对照组2型糖尿病的流行情况均没有统计学差异。在50-59岁年龄段,对照组高于病例组(11.5% vs 8.3%,P=0.05)。在男性患者中,病例组与对照组2型糖尿病流行率类似。在女性患者中,病例组明显高于对照组(11.8%vs 5.3%,P=0.003)。在无肝硬化患者中,病例组明显高于对照组(12.1%vs.5.3%,P<0.001)。不伴肝硬化的HCC患者2型糖尿病流行率明显高于伴有肝硬化的HCC(12.1%vs 6.7%,P=0.003)。在糖尿病病人中,糖尿病史>5年的比例,在病例组与对照组分别是36.6%、19.2%(P<0.001)。3、2型糖尿病与HCC发生的风险在本研究全部人群中,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未发现2型糖尿病与HCC发生的相关性,AOR(95%CI)=0.9(0.7-1.2)。按性别分层后,多因素分析发现:在女性患者中,调整年龄、家族肝癌史、居住地、HBeAg、肝硬化等因素后,2型糖尿病与HCC发生明显相关,AOR(95%CI)值为1.9(1.1—3.4)。进一步根据有无肝硬化进行分层发现:在女性不伴肝硬化的患者中,调整以上因素后,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HCC的风险明显增高,AOR(95%CI)为5.6(2.2-14.1)。在男性CHB患者中,未发现2型糖尿病与HCC的发生的相关性。HCC病例中糖尿病史>5年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36.6% vs.19.2%,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调整年龄、性别、肝癌家族史、HBeAg、肝硬化等后,糖尿病史>5年与HCC发生的风险密切相关,AOR(95%CI)为2.2 (95%CI,2.2-4.2)。结论及意义:2型糖尿病与HBV相关肝细胞癌的风险密切相关。2型糖尿病增加了女性CHB病人,特别是不伴肝硬化的女性病人,发生HCC的风险;无肝硬化的HBV相关HCC病人中,2型糖尿病的流行率明显高于有肝硬化的病人;2型糖尿病的患病时间与HBV相关HCC的风险呈正相关。本研究证实了,在存在CHB的情况下,2型糖尿病与HCC风险的相关性。丰富了HBV相关HCC的流行病学理论,提高了对HCC风险的认识,为指导HCC筛检提供了更多的证据。同时也为进一步的临床与基础研究打下了基础。伴有2型糖尿病的女性CHB患者是HCC发生的高危人群之一,应该在HCC的筛检中予以密切关注。HCC发生危险因素的性别差异值得进一步研究。
张阅[10](2011)在《健康管理理念指导下的乙型肝炎防治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HBV(Hepatitis B virus,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对人民的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危害,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健康管理围绕对健康危险因素的检查监测(发现健康问题)→评价(认识健康问题)→干预(解决健康问题)循环运行,其中干预(解决健康问题)是核心。健康管理包括狭义的健康管理和广义的健康管理,既可针对个体进行健康管理,也可针对整个人群进行系统的管理。在健康管理理念指导下的乙型肝炎的防治工作,其主要内容是对HBV易感、已感人群的健康监测、健康评价及健康干预;其关键是管理模式的建立和正常运转;其目的是调动全社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达到最大的健康改善效果。本研究分四个部分对此进行探讨: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乙型肝炎的流行特点及传染病特征,以及作为在我国广泛流行的传染病所带来的特殊的社会学和经济学影响,继而介绍我国乙型肝炎防治的不足,急需建立一种更有效的防治模式对HBV的感染、发病及病情发展情况进行控制。第二部分引入健康管理的概念和内涵,国外健康管理的应用情况和基本运作模式,及国内健康管理的应用现状分析。第三部分主要探讨将健康管理理念和我国乙型肝炎防治相结合的实现基础,包括国外健康管理经验给我国乙型肝炎防治带来的启示,国家各项政策和保健市场发展的支持等。第四部分在第三部分的基础上,构建健康管理理念指导下乙型肝炎的防治模式,包括宏观健康干预措施的提出及系统的疾病管理办法等。
二、城乡青年中HBsAg的携带情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城乡青年中HBsAg的携带情况(论文提纲范文)
(1)男性青年肝功能状态及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仪器与试剂 |
1.3 方法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男性青年ALT值区间构成状况 |
2.2 ALT检测结果在民族及城乡之间分布状态及HBsAg阳性状况比较 |
2.3 不同地区ALT水平及异常构成分布状态及HBV DNA载量状况比较 |
3 讨论 |
(2)某医学院新生乙肝表面抗原抗体及转氨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检测方法。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本科生、专升本中男、女生HBsAg阳性检出率情况。 |
2.2 新生HBsAb情况分析。 |
2.3 HBsAg阳性与HBsAg阴性同学之间ALT异常情况分析。 |
3 讨论 |
(3)海洋天然活性小分子物质抗乙肝病毒效果筛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章 HepG2.2.15细胞株培养体系的建立 |
第一节 细胞培养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第二节 上清液中HbsAg和HbeAg分泌曲线的绘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第二章 本研究所用海洋天然活性小分子物质的来源 |
1. 海洋共生菌株Halobacillus sp.中的小分子化合物(27种) |
2. 网状软柳珊瑚中小分子化合物(8种) |
3. 海洋共生菌株Bacillus subtili中小分子化合物(7种) |
第三章 海洋天然小分子物质对细胞的毒性试验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第四章 海洋生物小分子化合物对HepG2.2.15细胞株HBsAg和HBeAg的抑制效果评价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第五章 海洋小分子化合物抑制HepG2.2.15细胞株分泌HBV DNA效果的评价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小结 |
本研究创新性 |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主要英汉缩略对照表 |
实验选取的20种小分子化合物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
(4)龙游县2008年-2012年应征青年HBsAg及ALT检测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一般资料 |
1.2试剂与仪器 |
1.3方法 |
1.4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应征青年HBsA g阳性及ALT异常情况 |
2.2城乡应征青年HBsA g阳性情况 |
2.3应征青年ALT异常者分布情况 |
3 讨论 |
(5)湖北省人群乙型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特征及乙肝疫苗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
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2. 研究目的和内容 |
3. 研究方法 |
4. 研究设计及技术路线 第一部分 湖北省乙型病毒性肝炎疫情流行趋势分析 |
1. 资料来源与监测方法 |
2. 疫情分析结果 |
3. 疫情流行趋势讨论 第二部分 乙肝血清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一)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
1. 样本量的确定 |
2. 问卷调查 |
3. 标本采集、处理和检测 |
4. 数据管理和统计分析 |
5. 调查全过程的质量控制 |
6. 医学伦理学问题 |
(二) 血清学调查结果 |
1. 调查人群的基本特征 |
2. 乙肝病毒血清学指标在人群中的分布特征 |
3. 人群HBV易感情况 |
4. HBV血清学指标检出模式 |
5. 人群乙肝感染影响因素分析 |
(三) 血清学调查讨论 |
1. 调查结果的代表性 |
2. 湖北省乙肝血清学流行现状和特征 第三部分 乙肝疫苗免疫效果分析 |
(一) 资料来源与方法 |
1. 样本确定与调查对象抽取 |
2. 现场问卷调查 |
3. 数据的管理与分析 |
4. 调查的质量控制 |
5. 调查的伦理学问题 |
(二) 疫苗效果分析 |
1. 调查人群基本特征 |
2. 乙肝疫苗接种情况 |
3. 不同HepB免疫史人群乙肝病毒血清学指标 |
(三) 免疫效果讨论 |
1. 我国人群乙肝疫苗接种状况 |
2. 湖北省儿童和青少年人群乙肝疫苗接种状况 |
3. 不同HepB免疫史人群的HBV流行率 |
4. 与2006年全国和湖北省乙肝血清学调查比较,HepB免疫效果显着 |
5. 夯实常规免疫等基础工作 |
6. 全面加强乙肝控制策略的研究 第四部分 创新、不足与展望 |
1. 创新点 |
2. 研究的局限性与不足 |
3. 后续深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综述 |
1. 国内外乙型肝炎的流行现状 |
2.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
3. 乙型病毒性肝炎疫苗及其免疫策略研究进展 |
小结 |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2 湖北省人群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表 附录3 权重调整率的点值估计中抽样权重和调整权重的计算 附录4 第三阶段抽样权重表 致谢 |
(6)兰州市皋兰县新兵入伍人员HBsAg携带情况调查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结 果 |
讨 论 |
(7)应征青年乙肝表面抗原和谷丙转氨酶检测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对象 |
1.2 血清标本 |
1.3 方法 |
1.4 试剂盒仪器 |
1.5 判断标准和质量保证 |
1.6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2007~2011年应征青年HBsAg阳性率和ALT异常异常率结果 (见表1) 。 |
2.2 2007~2011年应征青年城镇组与农村组HBsAg、ALT检测结果 (见表2) 。 |
3 讨论 |
3.2 从统计数据可见 |
(8)从身高到基因:中国反歧视的法律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导言 |
一、社会排斥:反歧视影响性诉讼的背景 |
二、以小见大:影响性诉讼促反歧视法律改革 |
(一) 反歧视诉讼案件的数量逐年上升 |
(二) 反歧视案件包括12个类型 |
(三) 反歧视诉讼案件的裁判结果 |
(四) 反歧视诉讼案件领域分布 |
三、顺势而为:政府应对社会“埋怨”的法律措施 |
四、循序渐进:立法者谨慎确认反歧视意愿 |
五、结论 |
(9)2型糖尿病与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细胞癌危险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病人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及意义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英文论文 |
(10)健康管理理念指导下的乙型肝炎防治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选题背景 |
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3. 理论目标、重点难点 |
4. 预期价值 |
第一章 乙型肝炎的疾病特征及防治工作的 社会学、经济学意义 |
1.1 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分布 |
1.2 乙型肝炎的传染病学特征 |
1.3 乙型肝炎防治工作的社会学和经济学意义 |
1.4 目前我国乙型肝炎防治工作存在的不足 |
第二章 健康管理理念的引入及国内外模式分析 |
2.1 健康管理的内涵及外延 |
2.2 国外健康管理现状 |
2.3 国内健康管理现状 |
第三章 我国践行乙型肝炎健康管理理念的基础 |
3.1 国外健康管理经验对我国乙型肝炎防治工作的启示 |
3.2 国内对乙型肝炎实施健康管理的政策支持 |
3.3 对乙型肝炎实施健康管理符合未来保健市场的需要 |
第四章 适合我国国情的乙型肝炎健康管理模式的构建 |
4.1 针对乙型肝炎健康危险因素的宏观干预措施 |
4.2 乙型肝炎健康管理模式的管理层次 |
4.3 乙型肝炎健康管理模式的实现途径 |
4.4 乙型肝炎健康管理模式的实施建议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四、城乡青年中HBsAg的携带情况(论文参考文献)
- [1]男性青年肝功能状态及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分析[J]. 崔惠景,张曼.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9(07)
- [2]某医学院新生乙肝表面抗原抗体及转氨酶分析[J]. 白莉,赵敏敏. 健康之路, 2018(11)
- [3]海洋天然活性小分子物质抗乙肝病毒效果筛选研究[D]. 吴书志. 广西医科大学, 2015(08)
- [4]龙游县2008年-2012年应征青年HBsAg及ALT检测结果分析[J]. 周玉萍.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4(08)
- [5]湖北省人群乙型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特征及乙肝疫苗效果分析[D]. 杨北方. 华中科技大学, 2013(04)
- [6]兰州市皋兰县新兵入伍人员HBsAg携带情况调查报告[J]. 杨重泉.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3(06)
- [7]应征青年乙肝表面抗原和谷丙转氨酶检测结果分析[J]. 陈继芬. 当代医学, 2012(20)
- [8]从身高到基因:中国反歧视的法律发展[J]. 周伟. 清华法学, 2012(02)
- [9]2型糖尿病与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细胞癌危险的相关性研究[D]. 李强. 山东大学, 2011(06)
- [10]健康管理理念指导下的乙型肝炎防治模式研究[D]. 张阅. 南京医科大学, 2011(10)
标签:乙肝论文; 乙肝两对半2阳性论文; 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论文; 两对半论文; 乙肝检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