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议英语被动语态的语法范畴(论文文献综述)
赵羚余[1](2021)在《海外汉学着作汉译实践报告 ——以Science and the Dao第七、八章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本翻译实践报告选取了美国汉学家和道教学者孔丽维(Livia Kohn)于2016年出版的Science and the Dao一书的第七章和第八章作为翻译语料,所选篇章将道教与现代科学相结合,以现代科学视角重新审视中国传统道教,以促进道教在新时代的发展。Science and the Dao第七章和第八章存在大量科学类文体和哲学类文体融合现象。科学类文体拥有自身语言特点,表述准确客观,逻辑思维缜密,经常出现携带诸多修饰语的长句和无施事者的被动句。哲学类文体的翻译要求译者对相关学术知识理解透彻,表述准确。两种文体的融合容易造成理解上的偏差,这对翻译工作的要求也更高。因此,本文将从哲学类文体和科学类文体融合现象着手,对词汇特点和句式特点进行探讨,对词汇、句式及语篇翻译进行案例分析,对西方现代以道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古代文化解码的尝试进行研究。译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直译、意译等翻译策略,增译、顺译等翻译方法,实现哲学类文体和科学类文体的融合翻译,保证译文的忠实性、通顺性及可读性,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感。本文将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分别针对词汇、句式以及语篇的特点及翻译展开论述,对多种翻译方法的优缺点进行比较分析,并对如何更好地运用调整语序、增译减译等方法作出评论,以期指导读者处理文体融合现象并进一步理解中国道家思想。笔者希望通过本次翻译实践,能够为今后的译者翻译此类文本提供值得借鉴的解决方式。
黄奕池,胡珺[2](2020)在《英语学习中被动语态的汉译技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英语学习中,中西方语言使用习惯存在很大差异,英汉两种语言的语态使用更是不尽相同:英语在行文习惯中常常使用被动语态,而汉语使用被动语态的频率则较低。因此在英汉互译时要进行一定的转换,从而使译文流畅,符合汉语读者的思维方式。文章将阐述英汉语态的差异与被动语态的使用情况,分析英语学习中被动语态的相关汉译技巧。
崔艳英[3](2020)在《乔姆斯基的心智表征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心智表征是认知科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一个从古至今尚没有解决的谜题。笛卡尔的接触力学没能解决“思维物质”和语言创造性问题,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解决了力学难题,但是对于“语言创造性”和“心智”无能为力。洪堡特提出“有限形式的无限运用”说明语言创造性,但只是为心智换了一种说法,问题依然没有解决。乔姆斯基迎难而上,反对行为主义,发起一场认知革命,研究语言能力,研究心智表征问题。他的心智表征观主要由几个方面构成。这几方面问题通过七个部分展开讨论。首先,心智表征研究可以追溯到经院哲学时期,其路径研究主要包括一元论和二元论研究,无论是一元论还是二元论都不能成为心智解读的理想路径。乔姆斯基的心智研究继承了笛卡尔的理性主义,通过语言维度研究心智。其次,他的理性主义心智,以“语言创造性”为切入点,追本溯源,找到历史依据,复现笛卡尔的理性主义。他的普遍语法假设可以在波尔·罗亚尔语法中找到原型;他的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并非空穴来风,源于历史文献;他的生成理论源于洪堡特的“有限形式的无限运用”。第三,他对心智的研究主要是对心智表征的自然主义追问。心智是不是一种自然现象?是不是可以计算?方法论自然主义是研究自然现象的方法论,可否用于心智表征研究?心智表征是否具有意向性?第四,这些问题的解答,使得意向性成为乔姆斯基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他尝试通过思维的计算表征维度对心智的意向性问题进行解读,但他的解读面临困境,这个困境是概念问题还是术语问题?如果是术语概念问题,那乔姆斯基理论是否要摒弃意向性?摈弃意向性似乎意味着乔姆斯基支持还原论?第五,心智还原论问题,是心智哲学避不开也解决不了的问题。如何处理心智表征还原问题?乔姆斯基像牛顿一样,怀疑物理主义,坚持自然主义方法论。他的普遍语法是语言能力问题,是心智表征问题。第六,普遍语法说明人类具有语言器官,独立于其他认知能力,不受其他认知能力影响。然而,诸多证据说明模块独立不可行,模块互动是真谛。心智模块论具有系统性、互动性。最后,乔姆斯基理论不是终极理论,也有局限性。心智表征的意向性研究不适合自然主义路径研究,意向性自然化构成乔姆斯基理论的局限性。心智表征研究需要总结前人研究之成果,借鉴视觉研究之成果,借鉴语言研究之思路。
罗琴秋[4](2020)在《小学英语教材人教版与香港朗文版语言知识的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介,是帮助学生增长知识和发展技能的中心内容。小学英语教材作为英语教学内容载体,不仅是英语学习的重要输入来源,而且也是课程标准指导思想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随着一本多纲和课程改革的推进,我国小学英语教材编写工作取得重大成效的同时,也暴露了一些质量方面的短板,尤其是教材语言知识内容的选择和编排欠合理的问题。表现为:多个版本的小学英语教材语言选材标准偏低,其教材内容丰富性有余知识性不足、语言知识繁简矛盾明显、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数量倾斜、教材内容偏离真实语境和情境价值理念本土化。即语言知识编排存在的有无、繁简、多少、真假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英语教材的科学性和适用性,而且难以调动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无益于学生新知识的建构和英语能力素养的形成。再者,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中,以考试和分数衡量教学质量的方式在英语教学评价中仍然占据着重要位置,且语言知识仍然是试题内容结构和测试能力的基础。因而,对于语言知识内容适切性的研究仍有现实意义。本研究对人教版小学英语教材和香港朗文版小学英语教材的语言知识进行文本分析。绪论部分简要介绍了论文研究背景、目的、方法和意义等相关情况,对国内外教材研究的现状、成果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和评价,并选定了教育学、语言学等相关知识作为论文的理论支撑。第二章至第五章依托理论知识,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定量分析法,以小学英语教材语言知识为研究切入点,重点对两套教材的语音、语法、词汇、话题和功能五个方面进行了对比和分析,并呈现这五个内容要素在知识编排时存在的特点和问题。最后一部分对五个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并整理出两套教材的异同点和优缺点,分析产生异同点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根据朗文教材语言知识编排的优点,向内地小学英语教材编写提出如下可行性建议:语音知识要淡化机械拼读重视超音段音位知识的情感体验、词汇呈现方式要实现由“词”到“词群”的分类整合、语法点呈现顺序要有利于意义练习和交际练习、话题内容体现时代性和文化性的价值内涵、重视语言意动功能和情感功能。
李更春[5](2020)在《英语专业新生显性与隐性语法知识发展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显性和隐性知识是心理学领域的重要概念,二语显性和隐性知识亦为心理语言学、二语习得和外语教学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在以往研究中,学者们围绕显性和隐性语法知识之间的关系及其测量方法进行了许多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但相对而言对两类知识发展同步性程度的研究较少。而评价显性和隐性语法知识的发展情况是判断学习者所处二语习得阶段及其不足的重要途径。运用限时语法判断和非限时语法改错两种实验方法,考察英语专业新生显性和隐性语法知识发展的同步性,以及不同水平学习者在显性和隐性语法知识发展上的差异性,并以此为基础,结合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的教学实际,对英语专业低年级教学提出针对性建议。
王镜媛[6](2017)在《浅谈英语动词不定式的使用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英语语法体系中,动词不定式所具有的语法功能是比较强大的。如何从理论层面来对动词不定式的具体使用规则与要求进行分析,是英语语法教学中的一个主要难点。本文从动词不定式的基本内涵出发,结合具体的例子来对其使用进行分析。
杨苗苗[7](2017)在《基于农业双语平行语料库的英语被动句汉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被动句在科技英语中使用频率非常高。当施动者未知而难以言明,或者当施动者根据上下文可以不言自明,又或者当施动者不如受动者重要,需要突出强调受动者的时候,都会使用被动句。在汉语中被动句有多种表现形式,但最常用的两种是——“把”字句和“被”字句。本文使用定量分析法,从自建语料库中,提取了 101个“把”字句和399个“被”字句,从数量上分析发现:形式主动、意义被动的英语被动句多被汉译为“把”字句,而形式被动、意义也被动的英语被动句多被汉译为“被”字句。科技英语中的被动句在汉译的过程中,“被”字句的使用多于“把”字句的使用。分析英语被动句中谓语动词的语义特征发现:第一,若英语被动句中谓语动词的语义是“处置义”,则汉译为“把”字句。此时,可根据“把”字句的五大语义元素“施动者、动作行为、受动者、动作影响对象以及动作所产生的结果”,按照“处置义-对待义-致使义”的顺序,使用“先分译-后合译”的技巧来翻译。另外,还可使用转换法来凸显“把”字句中的宾语,也就是受动者。第二,若英语被动句中谓语动词的语义是“遭受义”,则汉译为“被”字句。因为在“被”字句中,谓语动词的多价性是动词及物性的充分不必要条件,而谓语动词的一价性是动词不及物性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所以,在翻译时,可根据英语被动句中动词的及物性/不及物性,酌情使用增/减译法来决定译文受事、施事和与事成分的存在。在汉译科技文本中的英语被动句时,需根据实际语境,综合使用多种翻译技巧,使译文在语言上自然,在内容上准确,在情感上客观。
Vitkovska Frosina(方唯)[8](2017)在《马其顿语和汉语词法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词法是语法不能缺少的组成部分。词法,就是关于词的构成及其用法的规则,包括词的结构、形态变化、功能类别等内容,研究任何语言的语法不能不拿它当作第一个着重点。马其顿语和汉语属于不同的语系,也属于不同的形态类型。马其顿语属于印欧语系,属于屈折语,而汉语属于汉藏语系,属于孤立语。马其顿语中的词一般都具有形态变化,而汉语的词没有那样的形态变化,它们的词法系统有很多的不同点。本文从对比语言学的角度对马其顿语与汉语词法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主要包括构词法和词类体系的比较。在此基础上,从第二语言习得的角度介绍了在学习马其顿语和汉语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偏误,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对策。马其顿语与汉语词法比较研究此前还没有人做过,本论文是首次尝试比较研究这两种语言的词法系统。笔者在比较研究马其顿语和汉语词法系统时,借鉴了现有的马其顿语跟某些印欧语言比较和汉语跟某些印欧语言比较的研究成果。希望本文的研究成果能为今后马其顿语与汉语的比较研究抛砖引玉,并为马其顿语—汉语的二语教学提供参考。全文共有六章:第一章是导论,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对马其顿语、汉语词法研究现状进行了评述,并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语料的来源。第二章对马其顿语和汉语的构词法加以简要的介绍,分别介绍和比较马其顿语和汉语构词法。第三章介绍马其顿语和汉语词类的划分标准及词类体系。第四章对马其顿语和汉语的实词体系进行比较。首先分别描述两种语言的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代词和副词,然后在此基础上对两种语言实词的异同及其原因加以比较和探讨。第五章对马其顿语和汉语的虚词体系进行比较。分别描述两种语言的虚词,包括连词、介词、助词、拟声词、叹词和模态词,然后在此基础上比较其异同,揭示两种语言虚词的对应关系。第六章是结语,总结选题的主要内容,检视论文的不足,并提出今后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常晓宇[9](2017)在《Medigadda大坝招标公告汉译的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以及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加速实施,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参与到各个领域的国际竞争中,国际竞标活动中频繁出现中国企业的身影。招标文件作为整个招投标活动的法律依据和指南,对有效开展招投标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招标文件的翻译质量对企业招投标的顺利开展以及利益得失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实践报告立足于笔者在上海译国译民翻译公司实习期间所承担的Medigadda大坝招标公告翻译实践项目。该项目要求译者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保证译文准确专业、严谨周密,符合招投标文本严肃正式的文体特征。本报告共分为四大部分:第一章翻译项目介绍,包括该项目的背景、特点以及意义。第二章翻译项目过程,分为译前准备、具体翻译执行计划以及译后质量控制三个部分。第三章案例分析,是实践报告的主体,笔者以德国功能翻译理论作为指导,主要对翻译材料的文本特征、词汇及句法特点和难点进行详细分析,探讨如何根据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灵活运用直译、增译、语态转化、词性转换以及拆分与重组译法等翻译技巧进行翻译,确保译文信息准确真实、条理清晰严谨。第四章结论,针对整个翻译实践过程进行回顾反思,以供从事招标相关行业译者参考。
王艳[10](2017)在《汉语OV语序手段及其效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选题的灵感来自以下几组有趣的语言现象:(1)a.刷牙 b.牙刷(2)a.*修理汽车人员 b.汽车修理人员(3)a.卖房子。b.*房子卖。c.卖了房子。d.房子卖了。(4)a.茶叶收购 b.*茶叶收c.茶叶收购过。d.茶叶收过。e.茶叶不收购。f.茶叶不收。“牙刷”是名词,“刷牙”则是动宾短语;“汽车修理人员”可以成立,而“修理汽车人员”不能成立;“卖房子”可以独立成句,“房子卖”的独立性却很弱,一般不能单说,而“房子卖了”又可以成句;“茶叶收购”可以成立,“茶叶收”却不能成立,而“茶叶收过”“茶叶不收”都可以独立成句。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这些现象该如何解释?从词(如“牙刷”)到短语(如“茶叶收购”)再到小句(如“茶叶收过”),有没有一致性?有没有一个起制约作用的共同因素?这就是本文要研究的问题。前人已经从构词、韵律的角度对相关现象做出了研究,但这些研究都没有对这些现象做出统一的解释。这些解释都不能回答为什么“牙刷”是名词,“刷牙”是动宾短语,也不能回答为什么“房子卖”不能单说,而“房子卖了”却可以成句。这些现象中的语义关系是相同的,都是动作与受事的关系。以往研究没有关注到这些现象实际上暗含的是VO语序与OV语序的差别。在语义关系相同的情况下,为什么句法上会出现这样的差别?这种差别在汉语的词汇层面、短语层面、句法层面都存在,我们是否可以对这些现象做出统一的解释?汉语中是否还存在前人没有解释的相关现象?这些都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我们认为汉语的语序安排是解释这些语言现象的突破口。数据统计结果显示汉语的基本语序是VO语序,OV语序是非基本语序。OV语序实际上是汉语的重要语法手段,VO语序与OV语序在汉语中表现出一系列相对立的功能。相对于VO语序来说,OV语序可以造成四种效用,如下表右侧所示:OV语序的四种效用是本文讨论的主要内容。本文的研究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对汉语不同层面的OV语序现象做出统一的分析和解释。第二,从语序手段的角度解释汉语中出现大量的OV语序现象的根本原因。汉语使用非基本语序OV可以表达特殊的意义,OV语序具有与VO语序相对的语法功能。OV语序实际上是汉语中的一种有标记现象,使用时受到一定的限制。本文在观察、分析大量语料的基础上,运用定量统计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语序类型学理论为背景,从句法、语义、语用、认知等不同角度对现代汉语中的OV语序手段进行了考察。通过研究我们得出如下结论:(一)OV语序手段具有指称化效用。OV语序的指称性在汉语中表现出不同的层级:OV式名词指称现实中的事物,指称性最强(如“冰雕”);OV独立性短语既能指称事物又能表示性状(如“方言调查(这项工作)”);做定语的OV结构自足性不强,表示某种性状(如“期刊阅览室”)。V的动词范畴在指称化的OV结构中受到磨损,OV短语构成小句时必须修复V的范畴磨损,增强V的陈述性。OV语序主要存在于以下三种句法环境中:句中有助动词、状语、补语或时态助词;对举环境;构式环境。此外,标题语言中也存在大量的OV语序现象。(二)OV语序手段具有被动化效用。通过与主动性的VO语序相比较,我们发现OV语序具有被动意义。汉语中存在三种不同形式的被动句:有标记被动句、OV结构被动句、OSV结构被动句。这三种被动句同时存在的理据是:被动标记具有区分论元的作用和主观化作用;OSV结构被动句的陈述性较强,OV结构被动句的性状描写性较强。OV语序的被动化效用具体表现为三种功能:结果实现功能、功用实现功能、性状实现功能。利用OV语序表达被动的现象在汉藏语中普遍存在,OV语序既可以配合标记表达被动,也可以独立表达被动意义。不使用专门的被动标记时,汉藏语中的SVO型语言可以使用OV结构和OSV结构表达被动,汉藏语中的SOV型语言主要使用OSV结构表达被动。(三)OV语序手段具有VP成分焦点化效用。从理论上看,OV语序句子中,VP成分占据句末自然焦点位置,因此成为句子的焦点。从语言事实来看,除了 OVS语序数量配比句以外,其他OV语序句型的焦点都是VP。现代汉语句位存在“前松后紧”的现象,有些句子强制使用OV语序是为了将O成分前置,使补语成分占据V后位置,从而成为句子的焦点。(四)OV语序手段具有构式化效用。相对于VO语序句子来说,汉语中的OV语序句子具有强烈的构式倾向。也就是说,OV语序与VO语序相比,OV语序更容易形成一种构式。通过对周遍句的考察,我们发现OV语序中O的全量倾向为周遍构式提供了语义基础。其他几种OV语序构式的意义表达也都与OV语序存在密切的联系。OV语序的指称化、被动化和VP成分焦点化功能在不同构式中的显隐情况不同,与构式意义一致的功能通常被突显,与构式意义相悖的功能则会被压制。OV语序是汉语语法的显赫手段,汉语基本语序VO与非基本语序OV之间的联系与分工是值得重视的课题。语序不仅是汉语的语用手段和话语手段,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语法手段。语序手段在汉语研究中应该继续得到足够的重视。
二、小议英语被动语态的语法范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议英语被动语态的语法范畴(论文提纲范文)
(1)海外汉学着作汉译实践报告 ——以Science and the Dao第七、八章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项目介绍 |
1.1 项目背景及意义 |
1.2 海外汉学文本翻译研究现状 |
1.3 道教文化翻译研究现状 |
1.4 本研究中存在的文体融合现象 |
第二章 翻译过程描述 |
2.1 译前准备 |
2.2 译中理解与表达 |
2.3 译后审校 |
第三章 源语文本特点 |
3.1 词汇特点分析 |
3.1.1 哲学类词汇特点 |
3.1.2 科学类词汇特点 |
3.2 句式特点分析 |
3.2.1 被动语态 |
3.2.2 非人称主语句 |
第四章 案例分析 |
4.1 词汇翻译 |
4.1.1 哲学类术语翻译 |
4.1.2 科学类术语翻译 |
4.1.3 普通词汇与短语翻译 |
4.2 句式翻译 |
4.2.1 被动句的翻译 |
4.2.2 复杂句的翻译 |
4.3 语篇翻译 |
第五章 经验总结 |
5.1 经验与收获 |
5.2 反思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原文及译文 |
致谢 |
(2)英语学习中被动语态的汉译技巧(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英汉语态使用差异 |
三、英语中使用被动语态的几种情况 |
(一)文体的需要 |
(二)用于强调动作承受者或动作本身 |
(三)用于委婉表达与礼貌表达 |
四、英语被动语态的汉译技巧 |
(一)译为主动语态 |
1.调换原文中受动者和施动者的位置 |
2.译为无主句 |
3.在译文中增词 |
(二)译为被动句 |
1.译为“被”字的替代词 |
2.保留被动形式,选词达意 |
五、结语 |
(3)乔姆斯基的心智表征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第一章 心智表征的思想渊源 |
1.1 心智表征研究的术语形成和哲学背景 |
1.2 心智表征的方法论 |
1.3 心智表征研究的问题和进路 |
1.4 小结 |
第二章 理性主义:乔姆斯基的内在论基础 |
2.1 语言创造性:有限形式的无限运用 |
2.2 深层表征形式与表层表征形式 |
2.3 杜·马赛斯的构式-语法理论 |
2.4 普遍语法——语言刻画与解读 |
2.5 语言习得机制与语言能力 |
2.6 小结 |
第三章 心智计算论:心智表征的自然主义追问 |
3.1 方法论自然主义:乔姆斯基心智研究的方法论 |
3.2 内在论:心智理论的范式 |
3.3 意向性:自然主义研究的天敌? |
3.4 计算与内容:心智表征的实质 |
3.5 自然主义能否最终解释意向性问题 |
3.6 小结 |
第四章 心智表征需要意向性理论吗 |
4.1 乔姆斯基对思维计算表证承诺了什么 |
4.2 思维计算表征理论存在什么问题 |
4.3 表征是不是具有意向性 |
4.4 意向性问题是术语概念问题所致? |
4.5 乔姆斯基需要意向性吗 |
4.6 小结 |
第五章 心智还原论:心智表征的终极方案? |
5.1 心身问题:心智哲学的永恒话题 |
5.2 牛顿革命的理解:物理主义批判的原石 |
5.3 心智模块论:怀疑主义与自然主义的交融 |
5.4 两大主题反对物理主义的一致性 |
5.5 心智与意识的同一性 |
5.6 小结 |
第六章 心智模块论:语言是心智的一个模块? |
6.1 心智模块论——语言本能的结果? |
6.2 语言天才还是智障 |
6.3 模块论能不能解释心智表征问题 |
6.4 复杂系统论:模块理论的替代方法 |
6.5 小结 |
第七章 乔姆斯基范式:视域与局限 |
7.1 方法论自然主义:科学研究是否行得通 |
7.2 常识概念问题是不是方法论二元论问题 |
7.3 形而上学自然主义存在何种问题 |
7.4 方法论自然主义可否用于意向性研究 |
7.5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I 乔姆斯基生平及其贡献 |
附录II 乔姆斯基着作与文章 |
附录III 诺姆·乔姆斯基研究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4)小学英语教材人教版与香港朗文版语言知识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概论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对象 |
3. 研究目的 |
4. 研究方法 |
5. 研究意义 |
(二) 文献综述 |
1. 相关概念界定 |
2. 国外研究综述 |
3. 国内研究综述 |
(三) 论文依据 |
1. 英语课程标准与教材编写的达标性 |
2. 课程观与教材编写的价值取向 |
3. 内容组织理论与教材编写的组织性 |
4. 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与语言知识的系统性 |
一、语音知识的比较 |
(一) 语音概述和目标 |
1. 语音和英语语音 |
2. 课标与指引的语音目标 |
3. 语音知识的分布 |
(二) 音段音位知识的比较 |
1. 26个英文字母的排列形式 |
2. 元音和辅音知识的差异 |
(三) 超音段音位知识的比较 |
1. 超音段音位知识的分布和类别 |
2. 超音段音位知识的功能价值 |
(四) 语音编排的共有特征与差异性 |
1. 共有特征 |
2. 差异性 |
二、词汇知识的比较 |
(一) 词汇概述与目标 |
1. 词汇概念 |
2. 课标与指引的词汇目标 |
(二) 词汇的呈现形式 |
1. 附录词表与文中重点词汇的呈现方式 |
2. 附录词表与文中单词的呈现特点 |
(三) 词汇的数量 |
1. 单词总量 |
2. 重点词数量 |
(四) 词汇的类型 |
1. 词汇类别的数量与内容 |
2. 词汇类型的编排特征 |
三、语法知识的比较 |
(一) 语法概述与目标 |
1. 语法概念 |
2. 课标与指引的语法目标 |
(二) 词法内容与特征 |
1. 语法内容的分布 |
2. 语法项目的特征 |
(三) 词法比较——以动词时态为例 |
1. 动词时态的内容与分布 |
2. 特征异同 |
(四) 句法比较——以特殊疑问句为例 |
1. 特殊疑问句的内容与分布 |
2. 特征异同 |
四、话题和功能 |
(一) 话题 |
1. 话题概述与目标 |
2. 话题选材范围与分布 |
3. 话题的量 |
4. 话题的质 |
(二) 功能 |
1. 功能概述与目标 |
2. 功能内容的分布 |
3. 功能类别的数量和特征 |
4. 语言功能的偏重性 |
(三) 小结 |
五、结论和建议 |
(一) 结论 |
1. 异同点 |
2. 异同点的原因分析 |
(二) 建议 |
1. 加强教材语音环境的渲染,整合纸质化和数字化的语音资源 |
2. 重视教材词汇的聚类性,增设助读系统促进可视化和多样化 |
3. 调整教材语法呈现顺序,编排弹性化练习 |
4. 提升话题的质量和价值,体现文化性和时代性 |
5. 突出功能意念的通用性,兼顾情感性和娱乐性 |
(三) 不足与展望 |
1. 不足之处 |
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英语专业新生显性与隐性语法知识发展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相关文献回顾 |
二、 研究设计 |
(一) 研究问题 |
(二) 研究对象 |
(三) 研究工具 |
(四) 评分标准与数据分析 |
三、 结果与讨论 |
(一) 显性和隐性知识发展的同步性 |
1. 中高水平组显性和隐性知识发展的同步性 |
2. 中低水平组显性和隐性知识发展的同步性 |
(二) 两组被试者在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发展上的差异性 |
1. 两组被试者在显性知识发展上的差异性 |
2. 两组被试者在隐性知识发展上的差异性 |
四、 结论与启示 |
(6)浅谈英语动词不定式的使用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动词不定式的内涵 |
二、动词不定式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
三、不定式使用的具体策略 |
四、结语 |
(7)基于农业双语平行语料库的英语被动句汉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对英汉被动句的研究 |
2.1.1 被动句与被动语态 |
2.1.2 “把”字句和“被”字句 |
2.2 科技文本中被动句的汉译研究 |
2.3 平行语料库对科技翻译的作用研究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3.1 研究问题 |
3.2 语料选取 |
3.3 句式提取 |
第四章 基于农业语料库的英语被动句汉译研究 |
4.1 “把”字句和“被”字句的宏观对比——基于数量特征 |
4.2 “把”字句和“被”字句的微观对比——基于句法和语义特征 |
4.2.1 “把”字句和“被”字句的对比——基于句法特征 |
4.2.2 “把”字句和“被”字句的对比——基于语义特征 |
第五章 结语 |
5.1 结论 |
5.2 本文局限性 |
5.3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和意见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把”字句 |
致谢 |
(8)马其顿语和汉语词法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现状 |
1.2.1 汉语词法体系相关研究 |
1.2.2 马其顿语词法体系相关研究 |
1.2.3 马其顿语—汉语词法比较研究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 |
2. 马其顿语、汉语构词法比较 |
2.1 马其顿语词的构成 |
2.1.1 词的构成成分——语素 |
2.1.2 派生法 |
2.1.3 复合法 |
2.1.4 缩略法 |
2.2 汉语词的构成 |
2.2.1 派生法 |
2.2.2 复合法 |
2.2.3 重叠法 |
2.2.4 缩略法 |
2.3 马其顿语、汉语构词法的异同 |
2.3.1 相同点 |
2.3.2 不同点 |
3. 马其顿语和汉语的词类体系比较 |
3.1 马其顿语和汉语词类的划分标准 |
3.1.1 马其顿语词类的划分标准 |
3.1.2 汉语词类的划分标准 |
3.2 马其顿语的词类体系 |
3.2.1 马其顿语的实词 |
3.2.2 马其顿语的虚词 |
3.2.3 马其顿语的特殊词类 |
3.3 汉语的词类体系 |
3.3.1 汉语的实词 |
3.3.2 汉语的虚词 |
3.3.3 汉语的特殊词类 |
3.4 马其顿语和汉语词类体系的异同 |
3.4.1 相同点 |
3.4.2 不同点 |
4. 马其顿语和汉语实词比较 |
4.1 马其顿语和汉语名词的异同 |
4.2 马其顿语和汉语动词的异同 |
4.3 马其顿语和汉语形容词的异同 |
4.4 马其顿语的数词和汉语数量词的异同 |
4.5 马其顿语和汉语副词的异同 |
4.6 马其顿语和汉语代词的异同 |
4.7 小结 |
5. 马其顿语和汉语虚词比较 |
5.1 马其顿语和汉语连词的异同 |
5.2 马其顿语和汉语介词的异同 |
5.3 马其顿语和汉语助词的异同 |
5.4 马其顿语和汉语的叹词、拟声词的异同 |
5.5 马其顿语模态词和汉语表示模态的词的异同 |
5.6 小结 |
6. 结语 |
6.1 研究结论 |
6.2 对马其顿语和汉语学习者和教师的启示 |
6.3 创新和贡献 |
6.4 局限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后记 |
(9)Medigadda大坝招标公告汉译的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翻译项目介绍 |
1.1 项目背景 |
1.2 项目特点 |
1.3 项目意义 |
第二章 翻译项目过程 |
2.1 译前准备 |
2.1.1 背景材料查询 |
2.1.2 翻译指导理论的选择 |
2.2 翻译过程 |
2.2.1 制作术语表 |
2.2.2 翻译的执行情况 |
2.3 译后质量控制 |
2.3.1 自我审校 |
2.3.2 校外导师审校 |
第三章 案例分析 |
3.1 文本特点分析及处理 |
3.1.1 信息性 |
3.1.2 严谨性 |
3.2 词汇难点分析及处理 |
3.2.1 专业术语 |
3.2.2 古体词 |
3.2.3 情态动词 |
3.3 句法难点分析与处理 |
3.3.1 被动句 |
3.3.2 复合句 |
第四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翻译原文与译文 |
附录2 术语表 |
附录3 平行文本 |
(10)汉语OV语序手段及其效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文的研究意义 |
1.2 语序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2.1 语言类型学与语序类型学研究 |
1.2.2 关于汉语语序的多角度解释 |
1.2.3 汉语中的OV语序现象研究现状 |
1.2.4 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1.3 本文的研究方案 |
1.3.1 研究目标与研究对象 |
1.3.2 研究思路与理论解释 |
1.3.3 语料来源及使用说明 |
第二章 OV语序是汉语的重要语法手段 |
2.1 关于汉语基本语序的争议 |
2.2 判定基本语序的标准问题 |
2.3 汉语的基本语序是SVO |
2.4 OV语序是一种语法手段 |
第三章 汉语OV语序手段的指称化效用 |
3.1 什么是指称化 |
3.2 OV语序手段的指称化表现 |
3.2.1 表示指称的OV式名词 |
3.2.2 表示指称和性状的OV独立结构 |
3.2.3 表示性状的OV结构 |
3.3 OV结构成句时指称性的消解 |
3.3.1 添加助动词、状语、补语或时态助词 |
3.3.2 对举环境中的OV语序现象 |
3.3.3 构式环境中的OV语序现象 |
3.3.4 非典型OV语序句型的情况 |
3.4 具有称名功能的OV式标题 |
3.4.1 OV式标题的类别 |
3.4.2 标题中的OV独立结构和OVX结构 |
3.4.3 标题中OV语序现象的特殊性 |
3.5 指称化的OV固定结构 |
3.5.1 表示指称和性状的“数+量+V”结构 |
3.5.2 表示性状的“X个一V”结构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汉语OV语序手段的被动化效用 |
4.1 “被动”与“被动句” |
4.1.1 关于“被动句”范围的争议 |
4.1.2 OV语序能够表达被动意义 |
4.2 OV语序是汉语表达被动的语法手段 |
4.2.1 OV语序被动句在汉语被动句中占很大比例 |
4.2.2 不同形式被动句之间的区别 |
4.3 OV语序被动化效用的具体表现 |
4.3.1 结果实现功能 |
4.3.2 功用实现功能 |
4.3.3 性状实现功能 |
4.4 汉藏语中OV语序被动化效用的普遍性 |
4.4.1 汉藏语中的SVO型语言利用OV语序表达被动的具体形式 |
4.4.2 汉藏语中的SOV型语言利用OV语序表达被动的具体形式 |
4.4.3 利用标记表被动时语序所起的作用 |
4.4.4 汉藏语各类被动句语义特征的共性和差异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汉语OV语序手段的VP成分焦点化效用 |
5.1 焦点和焦点化理论 |
5.1.1 焦点的定义 |
5.1.2 自然焦点和对比焦点 |
5.1.3 焦点的表现手段 |
5.1.4 什么是焦点化 |
5.2 从理论上看汉语OV语序的VP成分焦点化效用 |
5.2.1 句子的语序与信息结构的关系 |
5.2.2 汉语句末自然焦点结构化 |
5.2.3 OV语序是VP成分焦点化的句法手段 |
5.3 从语言事实中看汉语OV语序的VP成分焦点化效用 |
5.3.1 非构式的OV语序句型中的VP成分焦点化倾向 |
5.3.2 OV语序构式中的VP成分焦点化倾向 |
5.3.3 现代汉语句位“前松后紧”现象与VP成分焦点化效用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汉语OV语序手段的构式化效用 |
6.1 “构式”与“构式化”理论 |
6.2 汉语中的OV语序构式类别 |
6.3 OV语序与VO语序在构式化方面的差异 |
6.3.1 OV语序构式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 |
6.3.2 VO语序的构式化能力较弱 |
6.4 OV语序在周遍句中的构式化效用 |
6.4.1 周遍句的构式特征 |
6.4.2 周遍句的周遍义与OV语序手段 |
6.5 OV语序在“O怎么V”构式中的构式化效用 |
6.5.1 “O怎么V”是一种询问方式的构式 |
6.5.2 “O怎么V”构式的语义与OV语序手段 |
6.6 OV语序在其他构式中的构式化效用 |
6.6.1 OV语序与数量配比句 |
6.6.2 OV语序与“把”字句 |
6.6.3 OV语序与“被”字句 |
6.6.4 OV语序与“连”字句 |
6.6.5 OV语序是一种构式化手段 |
6.7 OV语序与构式的互动作用 |
6.7.1 “构式压制”与“互动构式语法” |
6.7.2 OV语序的基本功能在不同构式中的显隐情况 |
6.8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语 |
7.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7.2 本研究的局限和有待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小议英语被动语态的语法范畴(论文参考文献)
- [1]海外汉学着作汉译实践报告 ——以Science and the Dao第七、八章为例[D]. 赵羚余.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2]英语学习中被动语态的汉译技巧[J]. 黄奕池,胡珺. 现代英语, 2020(14)
- [3]乔姆斯基的心智表征观研究[D]. 崔艳英. 山西大学, 2020(12)
- [4]小学英语教材人教版与香港朗文版语言知识的比较研究[D]. 罗琴秋.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5]英语专业新生显性与隐性语法知识发展实证研究[J]. 李更春.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1)
- [6]浅谈英语动词不定式的使用与分析[J]. 王镜媛. 现代交际, 2017(19)
- [7]基于农业双语平行语料库的英语被动句汉译研究[D]. 杨苗苗.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8]马其顿语和汉语词法比较研究[D]. Vitkovska Frosina(方唯).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7)
- [9]Medigadda大坝招标公告汉译的实践报告[D]. 常晓宇. 东华大学, 2017(01)
- [10]汉语OV语序手段及其效用研究[D]. 王艳.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