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漆器第四讲

中国古代漆器第四讲

一、中国古代的漆器 第四讲(论文文献综述)

孙华[1](2021)在《“三代考古”概说》文中提出6月8日,由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国文物报社共同策划主办的纪念"中国考古百年"系列活动"中国考古大讲堂"第四讲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开讲。第四讲由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主任孙华先生主讲"三代考古"。讲座纪要如下。

张维薇[2](2020)在《王勇:《东亚文化环流十讲》》文中提出(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年9月,271页)继"东亚坐标"等系列理论之后,王勇先生以"环流"概念再新人耳目,代表论着为《东亚文化环流十讲》。本书通过汉文化流播的十大点面,析出古代东亚区域文明传递的特征与规律。作为区域文明流播的理论之一,"环流"是作者在东亚人文领域的又一创见。这不仅是其学术思想与路径的延伸,

李婉莹[3](2020)在《材料与观念的创新对中国现代漆画创作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自1984年第六届全国美展将漆画作为独立画种参展以来,中国现代漆画得到了迅速发展,在一代代漆画家的不懈努力下,逐渐走进了大众视野。漆画狭义上来说指以天然大漆为主要材料的绘画,而从广义来说是指一切运用漆性物质的绘画。在中国现代漆画这样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材料与观念是推动漆画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这两者的创新也必将对现代漆画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材料是承载绘画语言的载体,观念便是绘画的灵魂。漆画材料是漆画创作最基本的物质条件,漆画材料创新发展对中国现代漆画创作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如果想让艺术保持应有的价值并成为永恒,还要按照艺术规律形式,不断思考,更新艺术观念。本论文以材料与观念为出发点,分析了材料与观念的创新对中国现代漆画创作的影响。首先,本文对中国古代漆艺术的历史探源及中国现代漆画的产生与发展作出整理。其次对传统漆画材料及现代创新漆画材料进行归纳,对中国现代漆画中观念的发展进行梳理,就现代漆画观念如何创新的思考提出看法。最后本文分析了材料创新与观念创新间的关系,并阐述漆画观念创新与材料创新发展为当代漆画制作带来的重要意义。

张樱稆[4](2020)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西南地区民间工艺美术学术史研究》文中提出学术史在促进学科的发展中有着重要作用,是建构一门学科的重要基石。虽然民间工艺美术研究已取得不少重要成果,但是对于已经取的成果进行学术史的梳理却是极少,尤其是分区域、分时间段进行梳理几乎是没有的。本文以西南地区80年代民间工艺美术为研究对象,采用定量分析为主、定性分析为辅的方式进行探讨。本研究将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民间工艺美术的文化来源、自身特征以及发展趋势是如何演进?2.行业协会、学术研讨如何促进学科发展?3.研究者采用何种方法进行研究?本文首先从经济、制度、文化三方面开始对80年代民间工艺美术的时代背景进行介绍。然后从资源、行业、学术三大维度明确主要研究对象。首先采用定量分析方式,运用VOSviewer软件,从发文内容、发文期刊、发文作者三个方面详细分析染织、刺绣,而对于服饰、年画、傩戏、剪纸则做简要分析,同时还采用定性分析以此来弥补定量分析的缺陷。其次从学术体系、学术平台、时代主题三个方面概括分析结论。其学术特征如下:1.从个案的一般收集到基本理论的探索开启了学术体系的初步搭建。2.学术协会的创建、专业期刊的发行、研讨会和展览会的举办正在逐步地完善学术平台的建设。3.时代主题包括民间工艺美术与古文化的关系、民间工艺美术的基本特征、民间工艺美术的现代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民间工艺美术“我从哪里来?”、“我是谁?”、“我到哪里去?”这样的问题。由于时代的局限性,还存在研究对象扎堆、发文机构失衡、核心作者太少等问题。因此笔者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分别提出,国家引导学科建设、高校师资形成科研网络、研究者进行跨学科研究的解决策略。

樊晓燕[5](2019)在《沈从文四十年代文学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沈从文作为现代文坛的一份子,他对文学有着独特的思考,他评价自己为“对政治无信仰对生命极关心的乡下人”,对政治的远离使文学之纯洁性得以突出,对生命的关注使文学之本质得以归复,以“乡下人”自居强调与众不同的创作风格。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中国处于社会动荡混乱的历史阶段,各类政策的要求与文学氛围都与他所醉心于自然、生命、“爱与美”等等的文学审美理想发生剧烈摩擦,在与现实的砥砺下产生的作品皆以直接抒发心灵的杂文、文论为主,蕴藏着他丰富、复杂的文学思想。在风雨如晦的现代环境下始终保持着自身独立之思,关注文学审美性,维护文学应具有的精神,将文学作为救治弊病的工具。本论文通过细致全面地分析沈从文四十年代的作品,从他对文学审美与文学精神的思考出发,论述其四十年代的文学思想。全文分为绪论、主体章节、结语三个部分。除去绪论和结语,主体章节共三章八节,研究基础建立在文本细读上,通过分析作品、时代背景与作家个人境况,梳理、提炼、总结出沈从文当时的文学思想与流变。从三个章节展开论述:第一章主要研究沈从文四十年代的创作情况,分析这一时期创作的类型与特点,研究较之于二三十年代发生的转变及原因,并对影响他创作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和概括。第二章研究沈从文“美”“爱”“神”的审美理想,分析三者统摄下他对文学表达形式与不同艺术形式的思考,以及对创作艺术手法的探索,挖掘沈从文文学审美理想的内涵。第三章论述沈从文思考时代背景下产生文学精神危机的问题,切入他对文学“工具重造”与“工具重用”的思考,研究他拯救文学精神堕落的方式,探讨他将文学作为重造人、重造政治、重造民族与国家的理想。

胡美娇[6](2019)在《江千里螺钿漆器艺术风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漆艺是我国优秀的传统工艺之一,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据资料记载,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漆树并运用其汁液进行髹饰器物的国家。在新石器时代漆器就已经存在,发展到明清时,漆器工艺和漆艺名家呈现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明末清初,江千里与他制作的螺钿漆器名重一时,且影响深远,在中国漆器史上留下了靓丽的一笔,因其艺术风格独具特色,而被称为“江千里式”。作为漆器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其作品艺术风格的形成,是由多方面的原因促成的。首先在创作思想和题材方面,他注重作品艺术形式的提升,将文学作品融入到漆器创作中,这对后世螺钿漆器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其次在制作工艺方面,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开创了明代软螺钿细工的先河,他的螺钿技法即便在今天,仍然是学习的榜样。本文通过对江千里的生平、“江千里式”艺术风格以及制作工艺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尽可能地收集与梳理与江千里相关的资料,来反映当时所处时代背景的变迁对其生活及思想的影响;通过对“江千里式”的深入分析,探讨其作品的艺术风格特征;同时对江千里的制作工艺也进行了分析,这不仅是因为江千里开创了明代软螺钿细工的先河,而且其精湛的制作工艺为其艺术风格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基础:通过这些力求能够真实准确地反映出一个漆艺人的艺术人生及其艺术精神,凸显其对螺钿漆器发展的重要贡献和地位,以此能够引起人们对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关注。本文首先从时代背景,生平以及创作蓝本等方面对江千里作了初步的介绍,并对江千里的存世作品进行略述,为下文对江千里螺钿漆器艺术风格的论述作了铺垫。从中可以发现江千里多以《西厢记》和《牡丹亭》作为创作蓝本,同时他开创了明代镶嵌软螺钿细工的先河,他所制作的螺钿漆器闻名海内外,被称为“江千里式”。然后,探究江千里螺钿漆器艺术风格的形成原因及特征,成因主要包括社会思潮、制作工艺、创作思想三个方面。特征分析首先是对“江千里式”作了概述,接着就装饰题材、表现手法、构图风格三个方面对江千里螺钿漆器艺术风格特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接着对江千里螺钿漆器制作工艺进行分析,包括成型方式和制作工艺两个方面。从中可以发现江千里多以夹纻胎为底胎,这是他的作品得以长期保存,流传于世的先决条件,他的螺钿工艺精湛绝伦,至今仍是人们学习的榜样。最后,就江千里螺钿漆器的历史地位与影响展开论述。江千里的螺钿漆器除了具有极大的收藏价值,对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着重大的作用,江千里螺钿漆器不仅影响了晚明及清代螺钿漆器的发展,对扬州漆艺也有着较大的影响,同时,对现代漆器的发展具有启示作用。

孙柏林[7](2019)在《“天人之和”视域下的“老子”思想探源》文中提出“老子”思想有其渊源,这是本文“老子思想探源”(先老学研究)之核心和旨趣。然进入其中的切入点和路径有许多,我们以“天人之和”这一中华文明的精神和思想特质作为视域,并综合中国传统语文学及现代学术研究方法,立足于传世文献、出土文献、考古材料等构成之文本,探讨了前老时代“天人之和”的四大主要表现形态及基本思想范畴体系:“德礼”体系、“法刑”体系、“方术”体系、“天道”体系;而“老子”之思想更多传承和发展了“天道”体系,同时批判和解构了“德礼”体系;最终结合《老子》的历史世界、思想域界、生命境界,我们初步探索了“老子”之思想范畴体系,如面对礼崩乐坏、民生凋敝之“乱世”的现实情境,“老子”以人间性的如何“为”(无为)为出发点,并确立了“道”为终极价值和思想根基等。本文欲试图达到“二点突破”(新领域、新视域),“三点创新”(方法、材料、观点)。“突破”:(1)“老子”研究领域的新拓展,本文以“老子思想范畴体系”为核心来探寻“老子”思想之根源(先老学)是一个较新的研究领域:另如中希印之“天人观念”异同研究、前老时代“天人之和”形态体现的四种范畴系统(礼乐、方术、刑法、天道)等,均有一定理论新探索之倾向;(2)以“天人之和”和“历史世界”“思想域界”“生命境界”构成的局域性、立体性理论视域能较为全面、深入地探究“老子”思想之源流及当代价值。“创新”:(1)“方法”上,结合中国传统语文学方法(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考据学等)和当代哲学研究方法(诠释学、语言分析、存在现象学等),以及跨学科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力图多角度、多层次地把握“老子”思想;(2)“材料”上,“先老学”之突出特点首先在于其时间性,如本文使用的相关传世文献资料都曾考证其时代并说明,且不局限于文字材料,包含如星图、符号、器物、遗址等;(3)“观点”上,如中西印之文明开端时期均以“究天人之际”为核心,但由于“生存结构”之差异,最终导致古希腊探寻超越性本源的“人与自然之分”、古印度伦理与宗教性的“神我合一”,古中国因“制礼作乐”而形成人文经验性的“天人之和”,另如“老子”思想范畴体系的初步探索等。绪论部分为正式之研究之基础,其中界定了“前老时代”之时限,考订了相关引证传世文献之时代,综述了思想范畴体系、天人之和等研究之现有成果,并梳理了有关理论视域及研究方法等。以“天人之和”作为视域和切入点,而对“天人关系”问题的关注是人类文明原初阶段的共性,而为何只有中国古代才形成了“天人之和”的独特特征?这是“第一章”之核心问题。具体我们首先通过中国与古希腊相比较,两者以农耕与海洋生存结构为区分,中国思想起源的“天人之和”与西方的哲学起源的“天人之分”;其次通过中国与印度文明的比较,同样的农耕生存结构,中国通过周代的制礼作乐而进入具有人文经验性的“天人之和”,而印度则延续了神话与宗教色彩而形成的“梵我合一”。在确立中国“天人之和”的思想范式与文化特征之后,“第二章”的重点在于“天人之和”在“前老时代”具体形成的四大大基本形态和思想范畴体系,其分别是作为“德礼”体系及其分化出的“法刑”体系,以及“方术”体系和从中衍生出的“天道”体系。此四大体系均是历史性建构生成的,包含了相区别而又相互联系的核心范畴,天人关系范畴为其四者共通。“第三章”则讨论了“老子”思想与“天人之和”四大体系之亲密关联,结合《老子》文本,通过分析“老子”思想所针对的问题,以及所体现的思想特征,阐释“老子”与四大体系的关联。又通过《老子》的历史世界、思想域界及生命境界初步探索了“老子”之思想范畴体系:如以“为”作为核心,以“道”作为终极意义和思想根基,以“圣人”为理性人格等。最后我们在“结语”中交待了研究“先老学”的意义和价值,如其对“前二元对立”世界的可能探索,以及本文之研究的局限和未来的可能拓展之方向。

王振华[8](2016)在《中国“铺首衔环”的设计艺术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铺首衔环”是我国古代造物文化的一种典型形制,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以庞杂繁复且具有一定规律的形象流传下来,成为人类物质文明的重要遗存。即便在当下传统文化研究蓬勃发展的今天,“铺首衔环”这一艺术形制的起源、确立、演变及其发展过程背后的因素等诸多问题仍有待深入研究。从其产生的过程审视,“铺首衔环”与现代的产品设计有相通之处。文章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结合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环境等要素分析讨论了“铺首衔环”装饰形制和风格的发展、演变。本文利用文献资料法、实物观察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铺首衔环”的装饰起源、形制确立、组合演变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结合大量实物资料分析其在不同器物上的具体应用。笔者进而对“铺首衔环”的装饰纹样形式、结构特征、材质、制作工艺以及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论述。最后从设计的角度出发,对搜集整理的现代“铺首衔环”设计产品进行案例分析,并对其设计应用方法进行了研究。此外通过比较分析,探讨了台湾“安平剑狮”在文化创意设计方面对“铺首衔环”设计应用的启发和借鉴。“铺首衔环”的形制特征是数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进步的缩影。希望藉此课题的深入研究能够从中发掘“铺首衔环”在现代的应用价值,通过研究其装饰形式与文化象征性之间的关联,继而展现这种传统文化元素在当代社会的价值,也对其他传统文化遗存的研究具有借鉴作用。

赵丹[9](2014)在《胡蛮美术史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走到了历史的分水岭,中国社会开始由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有人说虽然东方的古代史早于西方,但是东方的近代史却始于“西学东渐”。20世纪以来,随着西学东渐而来的西方文化思想及理论学说影响了当时中国的很多文化学者,中国美术史学家的传统思想和文化心理也有了新的建构。在社会转型的大潮中,中国美术史学研究也迈上了现代转型之路。20世纪上半叶美术史的研究成果非常丰硕,体现在多元化的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学术理论上。综观这些研究成果,多数是在进化论史观下进行的研究,而胡蛮却独辟蹊径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角度来研究中国美术史。他的史观与时代思潮密切相关,与革命要求相一致。胡蛮除了站在唯物史观的视角下研究古代美术史的演变规律外,还在毛泽东文艺理论的指导下,整理了建国前后的美术成果。因此可以说胡蛮编撰的《中国美术史》是一部紧贴时代的美术史着作。本文以胡蛮美术史及其美术理论为研究对象,不涉及对胡蛮美术创作活动的研究,通过以下几章分别对胡蛮的美术史观、美术批评观、胡蛮美术史的意义及其局限性进行考察。第一章探讨在20世纪上半叶美术史学向现代转型语境中的胡蛮。这一章通过对民国时期美术史转型背景、转型时期的风格类型研究、古代美术史的编撰风格的考察,将胡蛮放在历史的上下文中来确定他在民国美术史学领域的位置。第二章针对胡蛮的美术史学观进行研究。主要考察胡蛮美术史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及毛泽东文艺理论影响下的新视角,以及在这种美术史观下胡蛮在美术史编撰上的特点,同时兼论学术界对胡蛮美术史所展开的学术论争。第三章针对胡蛮美术批评观进行研究。胡蛮在革命战争时期以及建国后写了大量的艺术理论文章,本章将胡蛮的理论成果提炼出三大块来分析他对古代画论、现代美术创作理论及革命美术理论的观点。第四章对胡蛮美术史的意义及其局限性进行研究。首先通过纵横对比来分析胡蛮美术史在民国时期美术史学领域的独特性以及他在当时和之后的意义,然后分析胡蛮美术史的局限性。第五章是对全文的一个总结。通过对胡蛮美术史论成果的考察可知,胡蛮的《中国美术史》虽然不完善,但瑕不掩瑜,它开启了美术史写作的新方向。

周进[10](2013)在《我国博物馆陈列设计思想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陈列设计包括陈列内容设计和陈列形式设计。陈列设计的思想主要来自博物馆陈列工作实践与设计师的创造性思维,是对陈列本质、现象、实践的系统性思考,包括陈列设计规划、设计手段与方法、设计用材、设计风格、设计评估、设计管理等内容。本文的主要内容与研究结论:(1)探讨了近代中国博物馆陈列设计思想的发展,认为这一时期总体上并未形成系统的陈列设计理念;(2)探讨了建国初期我国博物馆陈列设计思想的发展,认为这一时期主要向苏联学习,陈列设计思想带有较强的政治属性;(3)探讨了改革开放后我国博物馆陈列设计思想的发展,认为这一时期虽然博物馆陈列设计全面革新,但相关理论研究总体上仍显不足;(4)探讨了新世纪以来我国博物馆陈列设计思想的发展,认为这一时期陈列设计获得较大发展,在实践中需要引入科学的评估程序;(5)总体结论上指出中国博物馆陈列设计思想呈进阶式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各种外部影响因素偏强,而内生驱动较弱。本文最后对我国博物馆陈列设计思想的发展提出若干对策建议与展望:(1)加强博物馆陈列设计师的文博素养;(2)规范好博物馆陈列深化设计环节;(3)管理好陈列设计工程招投标;(4)建立“陈列设计学”专业门类;(5)探求中国特色、地方特色与个性特色的博物馆陈列设计。

二、中国古代的漆器 第四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古代的漆器 第四讲(论文提纲范文)

(2)王勇:《东亚文化环流十讲》(论文提纲范文)

一、“书籍之路”与“汉籍环流”
二、文化环流:“十要素”的框定
三、二重定义:“传播”与“回流”
四、延展与溯源:文化概念的再构
余论

(3)材料与观念的创新对中国现代漆画创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本选题在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2章 中国漆画艺术的历史流源
    2.1 中国漆器历史探源
    2.2 中国古代漆绘的历史源流
    2.3 中国漆画的发展与历程
    2.4 当代中国漆画创作的总体面貌和发展前景
第3章 材料与观念在中国现代漆画创作中的传承与创新
    3.1 中国现代漆画中的材料
        3.1.1 中国现代漆画中传统漆艺材料的继承
        3.1.2 中国现代漆画中创新材料的发展
    3.2 中国现代漆画中的观念
        3.2.1 中国现代漆画观念的发展
        3.2.2 当前漆画艺术观念创新的重要方面
第4章 材料创新与观念创新的结合对中国现代漆画创作的影响
    4.1 材料创新与观念创新的关系
    4.2 漆画材料创新与观念创新发展对当代漆画制作的重要意义
        4.2.1 丰富了漆画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
        4.2.2 增强了漆画艺术的表现力和艺术效果
        4.2.3 拓展了漆画创作的内容和范围
        4.2.4 降低了漆画创作的制作成本
        4.2.5 扩大了漆画艺术的创作队伍
第5章 结语
参考文献
科研及获奖情况
附件一
致谢

(4)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西南地区民间工艺美术学术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背景及依据
        1.1.1 民间工艺美术文化的定位
        1.1.2 西南地区工艺文化的研究
        1.1.3 选题原因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现状
    1.4 概念阐释
        1.4.1 民间工艺美术
        1.4.2 学术史
        1.4.3 民间工艺美术学术史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法
        1.5.2 VOSviewer分析法
    1.6 研究意义
        1.6.1 创新要点
        1.6.2 研究作用
第2章 八十年代民间工艺美术背景研究
    2.1 经济背景
    2.2 政策背景
    2.3 文化背景
        2.3.1 文化热
        2.3.2 技术美学热
        2.3.3 工艺美术的诘难
    2.4 背景总结
第3章 西南地区民间工艺美术的分类
    3.1 研究者对民间工艺美术的分类
        3.1.1 主要着作的分类状况
        3.1.2 研究对象的划分方式
    3.2 依据西南地区地域资源的划分
        3.2.1 人类地理学中的地理因素
        3.2.2 民间工艺美术的地理分布
        3.2.3 西南地区民艺的划分依据
    3.3 依据西南地区行业统计的划分
        3.3.1 西南地区工艺种类统计
        3.3.2 西南地区主要工艺种类
    3.4 依据西南地区学术研究的划分
        3.4.1 学者着作的统计
        3.4.2 着作论文的分析
    3.5 明确民间工艺的主要研究对象
第4章 八十年代西南地区民间工艺美术文献研究
    4.1 研究准备
        4.1.1 研究对象
        4.1.2 研究问题
        4.1.3 研究方法
    4.2 刺绣研究
        4.2.1 发文内容
        4.2.2 发文机构
        4.2.3 发文作者
    4.3 染织研究
        4.3.1 发文内容
        4.3.2 发文机构
        4.3.3 发文作者
    4.4 其他种类研究
        4.4.1 服饰研究
        4.4.2 年画研究
        4.4.3 傩戏研究
        4.4.4 剪纸研究
    4.5 研究结论
        4.5.1 定量研究的总结
        4.5.2 定性研究的补充
第5章 八十年代西南地区民间工艺美术的学术特点
    5.1 学术体系:从工艺介绍到学术理论
        5.1.1 为民间工艺美术正名
        5.1.2 借用民族学方法研究
        5.1.3 被邻近学科主动借鉴
    5.2 学术平台:从协会建立到期刊发行
        5.2.1 学术协会的建立
        5.2.2 专业期刊的发行
        5.2.3 研讨会与展览会
    5.3 时代主题:从文化特征到现代诉求
        5.3.1 民间工艺与古文化的关系
        5.3.2 民间工艺的基本特征概述
        5.3.3 民间工艺发展的现代诉求
第6章 八十年代西南地区民间工艺美术的学术反思
    6.1 民间工艺美术存在的学术缺陷
        6.1.1 研究内容过于扎堆
        6.1.2 发刊机构分布失衡
        6.1.3 核心作者发文较少
    6.2 民间工艺美术寄予的学术展望
        6.2.1 宏观层面:国家引导学科建设
        6.2.2 中观层面:高校师资形成团体
        6.2.3 微观层面:研究者跨学科研究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注释
附录

(5)沈从文四十年代文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文学思想的含义
    二、研究目的及方法、思路
        (一)选题缘由及论题意义
        (二)研究方法及思路
    三、研究背景
        (一)沈从文研究的回顾
        (二)本论题的研究现状
        (三)现有研究的局限
        (四)本论文的难点与创新点
第一章 沈从文四十年代创作概观
    第一节 创作转变与类型
    第二节 创作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沈从文文学的“生命”与“自然”本源
        二、传统文学思想对沈从文创作的影响
        三、“五四”文学对沈从文创作的影响
第二章 沈从文文学审美理想的建构
    第一节 “美”“爱”“神”三位一体的审美理想
        一、“美与爱”的审美理想
        二、以“泛神情感”观照“爱与美”
        三、“星”与“虹”的审美象征
    第二节 对不同艺术形式的认识
        一、文字——无力的表达方式
        二、美术与数学——优于文字表达的艺术形式
        三、音乐——“抽象形式”的最终探寻
    第三节 对创作艺术手法的潜心研究
        一、文学的真实观
        二、“恰当”:和谐节制的美学原则
        三、“偶然和情感”:创作的独特因子
第三章 文学精神的危机与拯救
    第一节 文运危机与“工具”的误用滥用
        一、文学商业化——得与失的理性思辨
        二、文学政治化——作家主体性与文学独立性的退场
        三、文学趣味化——避世文学的畸形姿态
    第二节 “工具重造”——文学重造之思索
        一、文运的重造
        二、经典的重造
    第三节 “工具重用”——文学功用之思索
        一、重造人
        二、重造政治
        三、重造社会、民族与国家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6)江千里螺钿漆器艺术风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章 江千里及其生活的时代
    第一节 江千里所处的时代背景
    第二节 江千里的生平及创作蓝本
    第三节 江千里存世作品略述
第二章 江千里螺钿漆器艺术风格成因分析
    第一节 社会思潮的影响
    第二节 制作工艺的影响
    第三节 创作思想的影响
第三章 江千里螺钿漆器艺术风格特征分析
    第一节 “江千里式”概述
    第二节 “江千里式”装饰题材
    第三节 “江千里式”表现手法
    第四节 “江千里式”构图风格
第四章 江千里螺钿漆器制作工艺分析
    第一节 成型方式
    第二节 制作工艺
    第三节 成型方式与制作工艺变化的成因分析
第五章 江千里螺钿漆器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第一节 江千里螺钿漆器的历史地位
    第二节 江千里螺钿漆器对后世的影响
    第三节 江千里螺钿漆器对现代漆器发展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本人论文发表情况

(7)“天人之和”视域下的“老子”思想探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凡例
绪论
    第一节 问题
        一、问题意识
        (一) 思想探源与先老学
        (二) “老子”之时代及其他预设
        (三) 范畴与思想范畴体系
        (四) 天人关系与天人之和
        二、理论视域
    第二节 方法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路径
    第三节 文本
        一、文献资料
        二、考古材料
第一章 “老子”思想探源与“天人之和”
    第一节 如何进入“先老学”思想之门
        一、“先老学”之研究综述
        二、“先老学研究”之要旨:“天人之和”
    第二节 “天人之和”相关概念之辨析
        一、“天人”思想之核心词语辨析
        二、论“天人之和”的“和”之精神
    第三节 “究天人之际”之“思想范式”比较研究
        一、“天人观念”之产生的“生存结构”比较研究
        二、“思想范式”与“天人观念”之异同比较研究
    本章结论
第二章 “天人之和”之表征及其历史建构
    第一节 “德礼”体系
        一、“德礼”体系之思想范畴构成
        二、“德礼”体系的历史演变
        三、“德礼”体系之孽乳:“法刑”
    第二节 “天道”体系
        一、“天道”体系之源头:“方术”
        二、“天道”思想范畴体系构成之基点
        三、“天道”体系之思想范畴的历史演变
    本章结论
第三章 “天人之和”与“老子”思想范畴体系之生成
    第一节 “老子”与“天人之和”体系之关联
        一、“天人之和”与“老子”之“道”的内向超越
        二、“老子”与“天人之和”体系
    第二节 “老子”思想范畴体系的初步探索
        一、“老子”之研究方法与理论视域
        二、《老子》思想范畴体系之内涵
    本章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博士期间相关研究主要发表论文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8)中国“铺首衔环”的设计艺术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意义
    1.6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社会发展对“铺首衔环”装饰的影响
    2.1 原始社会时期“铺首衔环”装饰雏形起源
    2.2 奴隶社会时期“铺首衔环”装饰形制确立
        2.2.1 商周时期的“饕餮纹”装饰
        2.2.2 春秋战国时期的“铺首衔环”装饰
    2.3 封建社会时期“铺首衔环”的装饰演变
        2.3.1 秦汉时期的“铺首衔环”装饰
        2.3.2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铺首衔环”装饰
        2.3.3 隋唐时期的“铺首衔环”装饰
        2.3.4 五代十国时期的“铺首衔环”装饰
        2.3.5 宋朝时期的“铺首衔环”装饰
        2.3.6 元朝的“铺首衔环”装饰
        2.3.7 明清时期的“铺首衔环”装饰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铺首衔环”的应用分析
    3.1 “铺首衔环”在青铜器装饰中的应用
    3.2 “铺首衔环”在陶器和瓷器装饰中的应用
    3.3 “铺首衔环”在画像石、画像砖中的应用
    3.4 “铺首衔环”在棺椁装饰上的应用
    3.5 “铺首衔环”在玉器装饰上的应用
    3.6 “铺首衔环”在门饰上的应用
    3.7 “铺首衔环”的其他应用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铺首衔环”的形制和内涵
    4.1 “铺首衔环”的装饰样式
        4.1.1 动物纹样
        4.1.2 植物纹样
        4.1.3 几何形式
        4.1.4 文字纹式
        4.1.5 其他形式
    4.2 “铺首衔环”的结构
    4.3 “铺首衔环”的材质
    4.4 “铺首衔环”的制作工艺
    4.5 “铺首衔环”的文化内涵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铺首衔环”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5.1 “铺首衔环”的设计应用案例
        5.1.1 平面装饰设计
        5.1.2 装饰品设计
        5.1.3 文创商品设计
    5.2 “铺首衔环”的设计应用方法
    5.3 台湾“安平剑狮”的文化创意设计和启示
        5.3.1 “安平剑狮”简介
        5.3.2 “安平剑狮”与“铺首衔环”的装饰特征比较
        5.3.3 “安平剑狮”相关的文化创意设计
        5.3.4 “安平剑狮”的设计启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件

(9)胡蛮美术史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重点及相关方法
第一章 转型语境中的胡蛮
    第一节 民国初期的美术史学转型
        一 转型背景
        二 转型表现
    第二节 民国初期的美术史研究
        一 历史编撰模式
        二 转型时期的风格类型研究
    第三节 胡蛮与《中国美术的演变》
第二章 胡蛮的美术史学观
    第一节 新视角
        一 唯物史观
        二 “人”本位观
    第二节 《中国美术史》的编撰特点
        一 社会学的治史方法
        二 以社会背景为主线的叙述模式
        三 书写“当代”的美术史
    第三节 《中国美术史》的学术论争
        一 对文化遗产的片面认识
        二 对现实主义理解的偏差
        三 胡蛮的自我批判
第三章 胡蛮的美术批评观
    第一节 矛盾互动的辩证思想
        一 关于古代画论的思考
        二 关于现代艺术理论的思考
    第二节 创作实践的主要观点
        一 艺术、艺术家与社会的关系
        二 关于典型主义
    第三节 强调创新的革命理论
        一 文化遗产问题
        二 民族形式问题
    第四节 关于胡蛮美术批评观的评价
第四章 胡蛮美术史学的意义与局限性
    第一节 胡蛮美术史学的意义
        一 与同时代美术史学者的比较
        二 与同史观美术史学者的比较
    第二节 胡蛮美术史学的局限性
第五章 结语
图片索引
参考文献
附录A 胡蛮传略
附录B 胡蛮年表
附录C 胡蛮现存文章目录
附录D 部分胡蛮早期展出或发表过的革命美术作品目录
附录E 胡蛮部分美术作品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致谢

(10)我国博物馆陈列设计思想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二、研究对象及其范围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五、研究架构、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六、相关概念及术语
    注释
第一章 近代中国博物馆陈列设计思想的发展
    本章研究简介
    第一节 近代中国博物馆陈列设计思想研究背景
        1.1.1 近代中国自发创设博物馆
        1.1.2 有识之士关注博物馆的公共特性
        1.1.3 中国博物馆协会成立驱动陈列展览
        1.1.4 近代中国政府的博物馆政策举措
    第二节 近代中国博物馆陈列设计思想研究概述
        1.2.1 博物馆前辈们论述陈列与研究的关系
        1.2.2 早期几部博物馆学专着论述陈列设计
        1.2.3 张謇南通博物苑的陈列设计思想
        1.2.4 南通博物苑陈列设计思想的影响
    第三节 近代中国博物馆陈列设计思想具体分析
        1.3.1 博物馆陈列总体艺术设计方面
        1.3.2 博物馆陈列场面设计方面
        1.3.3 博物馆辅助陈列品设计方面
        1.3.4 柜内设计与文物的艺术加工
    第四节 近代中国博物馆陈列设计思想综合评价
        1.4.1 初步认知了西方陈列艺术的表现形式
        1.4.2 博物馆陈列设计探索历经沧桑
        1.4.3 受到当时博物馆业务积弱影响发展缓慢
        1.4.4 总体上未形成系统的陈列设计理念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二章 建国初期博物馆陈列设计思想的发展
    本章研究简介
    第一节 建国初期博物馆陈列设计思想研究背景
        2.1.1 建国之初博物馆陈列的重建与改造
        2.1.2 博物馆陈列发展方针与任务的确立
        2.1.3 苏联博物馆陈列设计方法的全面引进
        2.1.4 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展览交流
    第二节 建国初期博物馆陈列设计思想研究概述
        2.2.1 翻译了一批苏联博物馆陈列设计着作
        2.2.2 我国学者撰写着作构筑陈列设计思想
        2.2.3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丰富了陈列艺术
        2.2.4 北京三大馆的陈列设计成为典范
    第三节 建国初期博物馆陈列设计思想具体分析
        2.3.1 博物馆陈列形式总体设计方面
        2.3.2 博物馆陈列场面设计方面
        2.3.3 博物馆辅助陈列品的设计方面
        2.3.4 柜内设计与文物的艺术加工方面
    第四节 建国初期博物馆陈列设计思想综合评价
        2.4.1 初步形成博物馆陈列艺术装饰的概念
        2.4.2 陈列设计聚焦自身博物馆工作经验总结
        2.4.3 学习苏联模式但应用上受到国情限制
        2.4.4 博物馆陈列设计带有较强的政治属性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三章 改革开放后博物馆陈列设计思想的发展
    本章研究简介
    第一节 改革开放后博物馆陈列设计思想研究背景
        3.1.1 博物馆与博物馆学迅速发展
        3.1.2 陈列艺术专业委员会的成立与工作
        3.1.3 博物馆陈列改建设计成为热潮
        3.1.4 全国“十大陈列展览精品”评选
    第二节 改革开放后博物馆陈列设计思想研究概述
        3.2.1 博物馆学相关研究成果空前繁荣
        3.2.2 陈列学术会议与人才培训激荡思想
        3.2.3 《博物馆陈列艺术》专着填补空白
        3.2.4 博物馆陈列设计研究涉及多重领域
    第三节 改革开放后博物馆陈列设计思想具体分析
        3.3.1 博物馆陈列形式总体设计方面
        3.3.2 博物馆陈列场面设计方面
        3.3.3 博物馆辅助陈列品的设计方面
        3.3.4 柜内设计与文物的艺术加工方面
    第四节 改革开放后博物馆陈列设计思想综合评价
        3.4.1 论证了陈列设计的学科属性与语言
        3.4.2 初探了陈列形式与陈列内容的关系
        3.4.3 导致博物馆陈列设计实践全面革新
        3.4.4 陈列设计理论研究总体上仍显不足
    本章小结
    注释
第四章 新世纪以来博物馆陈列设计思想的发展
    本章研究简介
    第一节 新世纪以来博物馆陈列设计思想研究背景
        4.1.1 国家和地方对博物馆建设的重视
        4.1.2 博物馆从“三贴近”到免费开放
        4.1.3 陈列设计工作程序的科学化
        4.1.4 动态陈列设计手段的普遍应用
    第二节 新世纪以来博物馆陈列设计思想研究概述
        4.2.1 博物馆陈列相关论着不断涌现
        4.2.2 集中翻译国外的博物馆学理论
        4.2.3 博物馆陈列与观众研究的兴起
        4.2.4 信息定位型主题性展览设计的提出
    第三节 新世纪以来博物馆陈列设计思想具体分析
        4.3.1 博物馆陈列形式总体设计方面
        4.3.2 博物馆陈列场面设计方面
        4.3.3 博物馆辅助陈列品的设计方面
        4.3.4 柜内设计与文物的艺术加工方面
    第四节 新世纪以来博物馆陈列设计思想综合评价
        4.4.1 博物馆建筑设计与陈列设计脱节
        4.4.2 陈列设计工作中的浮躁与作“秀”
        4.4.3 陈列设计中高科技手段泛滥
        4.4.4 提出了陈列设计评估的思路与方法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五章 本文研究结论及相关对策建议
    本章研究简介
    第一节 对我国博物馆陈列设计思想发展的研究结论
        5.1.1 我国博物馆陈列设计思想百年来呈进阶式发展
        5.1.2 我国博物馆陈列设计思想发展的外部因素偏强
        5.1.3 我国博物馆陈列设计思想发展的内生驱动较弱
    第二节 本文提出的相关对策建议
        5.2.1 加强博物馆陈列设计师的文博素养
        5.2.2 规范好博物馆陈列深化设计环节
        5.2.3 管理好陈列设计工程招投标
        5.2.4 建立“陈列设计学”专业门类
    第三节 对我国博物馆陈列设计思想未来发展的期待
        5.3.1 探求中国特色的博物馆陈列设计
        5.3.2 探求地方特色的博物馆陈列设计
        5.3.3 探求个性特色的博物馆陈列设计
    本章小结
    注释
附录:本文图片说明
附图:美国博物馆陈列资料
参考文献
后记

四、中国古代的漆器 第四讲(论文参考文献)

  • [1]“三代考古”概说[J]. 孙华. 文物天地, 2021(10)
  • [2]王勇:《东亚文化环流十讲》[J]. 张维薇. 海交史研究, 2020(04)
  • [3]材料与观念的创新对中国现代漆画创作的影响[D]. 李婉莹. 西北民族大学, 2020(08)
  • [4]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西南地区民间工艺美术学术史研究[D]. 张樱稆. 四川美术学院, 2020(03)
  • [5]沈从文四十年代文学思想研究[D]. 樊晓燕.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6]江千里螺钿漆器艺术风格研究[D]. 胡美娇. 扬州大学, 2019(02)
  • [7]“天人之和”视域下的“老子”思想探源[D]. 孙柏林. 云南大学, 2019(09)
  • [8]中国“铺首衔环”的设计艺术与应用研究[D]. 王振华. 北京化工大学, 2016(03)
  • [9]胡蛮美术史论研究[D]. 赵丹.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4(08)
  • [10]我国博物馆陈列设计思想发展研究[D]. 周进. 复旦大学, 2013(03)

标签:;  ;  ;  ;  ;  

中国古代漆器第四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