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墓地出土13只青铜鸟

秦始皇墓地出土13只青铜鸟

一、秦始皇陵园出土13件青铜禽(论文文献综述)

辛雪峰[1](2021)在《从“北宫乐府”石磬及其相关文物看秦乐府音乐》文中研究指明秦"北宫乐府"石磬及其相关文物的出土改变了学术界关于"乐府"的传统认知。本文通过辨析新出"北宫乐府"石磬及其相关文物、文献资料,指出秦乐府具有制作、储存乐器的职能,进而对秦乐府音乐进行分类考释。

张卉[2](2017)在《中国古代陶器设计艺术发展源流》文中指出本文对中国陶器设计艺术的发展源流进行了宏观系统化的研究,揭示了中国陶器在原始时期、夏商周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辽金宋元时期、明清时期六个阶段的工艺发展和艺术设计特点。通过对各历史时期陶器的材料、种类、工艺、造型、装饰、功能、审美、内涵等方面系统的总结,探讨中国陶器设计艺术的发展面貌。本论文主要由六个章节组成:第一章从陶器的起源谈起,根据史前陶器产生和发展的情况进行阐述分析,对新石器时代早、中、晚各时期,陶器的制作材料、造型、工艺、装饰、烧造方式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梳理,总结史前陶器艺术发展的源流。第二章主要阐述了夏商周陶器发展的基本面貌,讨论了陶器的日用功能与礼仪功能的分化;陶器与青铜器的关系以及这一时期具有特色的彩绘陶、磨光压纹黑陶、周边地区陶器的艺术发展面貌。第三章主要分析了秦汉时期装饰性较强的日用陶器、厚葬风气下作为明器的陶器、汉代釉陶的产生等内容,指出本阶段陶器艺术表现力和审美价值有很大的提高。第四章从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釉陶的陶质、焙烧气氛、烧成工艺、造型、装饰釉彩等诸方面,厘清了这一时期釉陶及陶俑发展的艺术面貌。第五章介绍了辽金宋元时期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日用陶器,疏理了宋辽金釉陶艺术及宋金元陶俑的继承发展关系,对实用和赏玩相结合的陶器设计进行了总结。第六章对明清时期的紫砂陶器、珐华釉陶、石湾釉陶等陶器品种,并对明清陶俑、少数民族地区的陶器进行了介绍。通过以上研究,力求总结中国古代陶器设计艺术的源流和面貌,探讨中国古代陶器的发展规律和文化价值,以及在中国艺术设计史中的重要地位。

刘晓达[3](2015)在《试论中国美术史教材“原境”视角的缺失》文中指出在中国美术史教材编撰过程中,将作品分门别类地进行一般性叙述、论证很容易丢失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也不利于学生全面、客观地理解作品的原始形态与文化内涵。因此,运用"原境"的视角深入叙述与理解作品应是今后中国美术史教材编撰的重要基础与前提。

宗椿理[4](2014)在《走向集权的物质文化之路 ——秦代设计艺术的多元融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秦”是个古老而极富传奇色彩的部族,同时亦是个饱经苦难与风霜,在剑戟与硝烟中浴血而生的伟大氏族。它源起于东夷族群,立国于陇东之谷,盛起于关中沃野,用铜戟铁锤建立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的集权帝国。虽从立国至覆灭仅有区区数载,但就在这短暂的十五年中却融汇了漫长物质文化播种后所结出的丰硕果实,更多呈现出的是中华民族极具创造力的文化性格。秦人在刚毅坚卓的进取精神驱动下所流露出的开放、包容的价值体系,造就了秦代多元融合的设计艺术特征。值此,多元、体系、标准、规模也就成了今后数代物质文化发展历程中的框架与标杆,同时也为汉王朝的建立与内部一统的民族文化定型提供了历史与文化的蓝本。论文通过对有关“秦文化”文本材料的深入解读以及古籍文献的分类、浏览、梳理与精读,逐步将其变为研究过程中所需用的文献实证,从而建立起了秦代物质文化研究的理论基石。通过对大量由考古发掘工作所获知的有关秦人社会生活中的实物遗存与凭借一定范围之内的田野考察而探寻的秦代古迹留存的收录与整理,为秦代物质文化的研究提供了详实而有力的实物论据。在对秦代设计艺术的多元融合进行阐述与论证的同时,文章尤为注重文献的出处与价值的发现,力求将具体的历史背景融入进相应的文献列举中。与此同时,又通过大量的考古材料与历史文献的相互印证来逐层构架起由生活与礼俗,农耕与征战,市场与经济为柱础的这座桥梁,并在此基础之上阐明了物质文化研究中造物与用物的重要环节。从物质文化入手来探讨多元的秦代设计艺术是该文的创新与拓展,论文力图澄清在集权帝国的法制框架下物质文化的单一、严酷与秦人唯战是从的贪狠强力,着力对已有物质文化研究成果的某种局限性进行再探讨,进而将理论研究的重点落脚于物质文化塑造人的方式,关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造物与用物的交互发展模式以及工艺技术的提升和在实践中的效能发挥,同时将视域扩展至人们生活中的礼祭与习俗的多元交织;功利主义价值观下的多种文化元素的吸收与包容;手工业的多元演进形态;商品市肆交易中的多层次结构形式以及多元的衣食住行与生活器用的方方面面。论文最后总结了秦人在走向集权的物质文化之路中所体现出的多元设计艺术表征以及造物单元个体间的点滴融合,印证了在多元融合理念的设计艺术研究背后离不开浩繁的历史文献涉猎以及物质文化的拨冗寻迹,并藉此提出了在繁复的信息检索与文献梳理的过程中所获知的物质文化与设计艺术之间存在着一条价值的纽带,唯有对它的深入探寻才能使设计史的述说更加富有情感与生命。

高凤,徐卫民[5](2013)在《秦汉帝陵制度研究综述(1949—2012)》文中研究表明帝陵是秦汉历史、考古研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最能反映当时社会各方面状况的宝贵资料,因为当时墓葬奉行"事死如事生"的理念,这些资料两千年来一直埋在地下,相对比较完整。在我国现代科学意义上的考古学诞生以前,就已有许多历史学者,包括近代的日本、法国、美国学者,致力于对陕西秦汉帝陵位置、形制规模、陵墓制度等诸多方面的研究着述,从而为现代学者的研究提供了借鉴之处;20

刘晓达[6](2013)在《秦始皇至汉武帝时代对“天下”观念的视觉艺术形塑》文中研究说明作为在中国传统历史文化语境中衍生的词汇与概念,“天下”观念在商周时代初具雏形。并在东周晚期至秦汉时代华夏意识渐趋增强与皇权社会逐步构建的过程中,被赋予了“天子统治万民”式的政治与文化意义。论文将研讨的主题放置在东周晚期至西汉中期政治与社会转型的宽广背景中。采取历时性的写作方式,系统分析从秦始皇至汉武帝时代,皇帝在臣僚、工匠的协助下如何通过形式多样的视觉艺术,去建构或呈现“天下”观念。就秦始皇时代来说,始皇既可以通过对都城的建构借以塑造沟通天地轴心的中心与威仪观念,也可以在广袤的帝国疆土上通过放置立石、营造行宫、直道、驰道、长城以展现对天下世界的控驭。同时,在秦始皇陵墓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通过设置一些表现特殊的“场景”如K0007陪葬坑来显示对想象中的“天下”世界进行部分呈现与占有的观念。论文进一步认为汉初诸帝对“天下”观念也有认知,他们也曾经在官僚、工匠的协助下通过塑造一些视觉艺术形式对这种思想展现了某种关注。随着汉武帝的即位,情况又发生了某些变化。论文接着又研讨了武帝如何借营造上林苑来呈现其对“天下”观念的思考。在分析武帝营造上林苑的若干观念动机后,该文认为武帝对上林苑的几处关键“景观”如昆明池、建章宫太液池的历时性营建,在某种程度上也展现出他借此呈现“天下一家”、“普天之下”式的思想意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论文也同时注意到在秦始皇至汉武帝时期,一些来自地方上反映宇宙观的图像也为帝王所利用,并进而被转化为用以展现在皇权社会中,帝王统治合法性与道德性观念的历史进程。此外,位于帝国边域的南越王国也可借一些视觉艺术材料,来隐晦地表达其对天下、国家等观念的觊觎。凡此种种都显示出这一时期对“天下”观念的图像表现带有某种多元化、立体化与地域化的特征。视觉图像在这一形塑过程中也具有独特的价值意义。它在某种程度上也展现出秦汉帝国的国家形象。而在此一时期衍生的对“天下”观念进行视觉表现的若干“格套”也对其后的中国古代皇家美术的创作产生了一定影响。该论题也促使我们更为深入地思考视觉艺术与政治、宗教、思维之间的交相互动问题。

刘卫鹏[7](2010)在《西汉帝陵的陪葬坑》文中研究表明西汉诸陵多设有陪葬坑,尤以西汉前期和中期为盛。从大的空间来看,帝陵的陪葬坑可分为陵墓外独立的陪葬坑区、围绕陵墓及封土的陪葬坑及陵墓内的陪葬坑三类,陵墓外独立的陪葬坑区象征着西汉拱卫宫城的苑囿、卫戍部队等。围绕陵墓及封土的陪葬坑象征着宫观百官等机构,陵墓内的陪葬坑象征着宫内侍从及其衙署仪卫等设施。焦南峰先生将阳陵帝陵从葬坑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墓室之内的

刘瑞[8](2007)在《秦始皇陵K0007陪葬坑性质新议》文中研究说明K0007陪葬坑位于秦始皇陵园外城垣东北角之外900余米,西距1996年发现的动物陪葬坑约500米,于2000年发现,在2001年至2003年间全面发掘。在其资料公布以来1,段清波2、张文立3、袁仲一4、刘占成5、刘钊6、焦南峰7等先生先后对K0007坑的性质提出了自己的意见,陈四海先生对该坑出土义甲作了研究8,各有所长。在研读简报和各位先生意见后,我对该坑性质有了一些新的考虑,不揣鄙陋,成以小文,肯綮方家指正。

罗明[9](2007)在《秦始皇陵园K0007陪葬坑弋射场景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秦始皇陵园 K0007陪葬坑发现象征性河道、青铜水禽、箕踞姿陶俑和跽姿陶俑以及银质、青铜、骨质小件器物等,发掘者认为,"依据结构及现有的出土物来判断该陪葬坑的性质尚存在一定的难度",却暗示"水禽和陶俑放置在一起,说明它们和人之间有一种和谐、亲善的关系,是经过人工驯化过的。出土陶俑、同出的小件器物表明陶俑可

刘占成[10](2006)在《秦始皇帝陵区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帝既是有重大贡献的"千古一帝",同时又是遭百代唾骂的千古暴君。随着1974年兵马俑的发现,秦始皇陵更加着称于世,面对历史的记载和新发现的考古遗迹,更使我们对秦始皇帝充满了历史的沉思和无限的遐想,保存二千余年的秦始皇帝陵园,默默地向我们诉说着那个时代的一切。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当年秦始皇帝陵工程项目包括地宫和封土、内外城垣、地面附属建筑、从葬坑和陪葬墓,以及其它一些设施。有研究者把它分为"四个层次"、"正藏"、"外藏"系统,可备一说。从总体布局上,我们把它分为内城区、内外城之间、外城以外三个区域,或许更明了一些。另外,在讨论之前,我们还必须要把"陵"、"陵园"、"陵区"几

二、秦始皇陵园出土13件青铜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秦始皇陵园出土13件青铜禽(论文提纲范文)

(1)从“北宫乐府”石磬及其相关文物看秦乐府音乐(论文提纲范文)

一、“北宫乐府”石磬的考古发现
二、陕西出土“乐府”文物与“乐府”设置
三、“北宫乐府”石磬及其规模
四、北宫乐府石磬与秦乐府职能
五、秦乐府音乐考辨
    (一)祭祀乐
    (二)宗庙乐
    (三)倡乐
    (四)燕飨乐
    (五)角抵戏
结论

(2)中国古代陶器设计艺术发展源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二、研究的现状
        1. 古代对陶器的相关着录
        2. 考古学及相关史学研究现状
        3. 陶器的分类专题研究
        4. 民族学角度对的陶器工艺的研究
        5. 侧重于美术学及设计学角度的研究
    三、设计艺术学研究的角度与多学科的研究方法
    四、本文相关概念的界定与主要的研究范围
第一章 多元的原始陶器(距今约20000~4000年)
    第一节 陶器的萌起(距今约20000~11000年)
        一、华南及附近地区的原始陶器
        1. 华南山地洞穴遗址和陶器的起源
        2. 陶器因炊食生活的出现而产生
    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早期定居生活的陶器(距今约11000~7000年)
        一、以夹碳陶为主的浙江地区早期陶器
        1. 上山文化
        2. 跨湖桥文化
        二、以红陶为主的黄河中上游地区早期陶器
        1. 裴李岗文化
        2. 大地湾文化一期
        三、以夹砂陶为主的华北地区早期陶器
        1. 河北阳原于家沟遗址
        2. 河北徐水南庄头遗址
        3. 磁山文化
        四、以夹砂陶为主的东北地区早期陶器
        1. 兴隆洼文化
        五、以夹砂褐陶为主的泰山周边的山前地带早期陶器
        1. 山东沂源扁扁洞遗址与黄崖遗址
        2. 西河遗址
        3. 后李文化
        4. 北辛文化
        六、以夹碳红褐陶为主的长江中游地区早期陶器
        七、小结
        1. 不同的土质产生了不同的制陶工艺
        2. 陶器的造型和功能由单一逐渐丰富
        3. 不同成型方法对陶器造型的影响
        4. 装饰由辅助到独立
        5. 陶器的烧造技术的进步
    第三节 丰富多彩的新石器时代中期的陶器(距今约7000~5000年)
        一、黄河中上游地区以彩陶为特征的仰韶文化陶器
        1. 陶器制作工艺的进步
        2. 器形的多样化
        3. 丰富多彩的彩陶装饰
        4. 小结
        二、鲁南苏北地区多姿多彩的大汶口文化陶器
        1. 多样的陶器种类
        2. 富于变化的陶器造型
        3. 陶器的配套组合
        4. 绚丽的彩陶装饰
        5. 制作技术的提高与黑陶和白陶的产生
        6. 大汶口文化陶器的象形符号
        7. 小结
        三、钱塘江下游和环太湖地区向轮制灰黑陶发展的陶器
        1. 河姆渡文化
        2. 马家浜文化
        3. 崧泽文化
        4. 良渚文化
        5. 小结
        四、以几何形装饰纹样为主的燕山南北地区的陶器
        1. 以筒形罐为代表的日用陶器
        2. 以压划“之”字纹为特色的陶器装饰
        3. 以几何纹为主的彩陶
        4. 祭祀陶器
        5. 小结
        五、以竹节造型为元素的长江中游地区的陶器
        1. 长江中游地区早期的陶器
        2. 大溪文化
        3. 屈家岭文化
        4. 小结
    第四节 新石器时代晚期陶器艺术的繁盛(距今约5000~4000年)
        一、马家窑文化把彩陶艺术推向高峰
        1. 以饮食器为主到以盛储器为主的品种变化
        2. 制作大型陶器改变了陶器成型方法
        3. 由对称器形发展出不对称器形
        4. 誉为新石器时代彩陶之冠的马家窑文化彩陶
        5. 小结
        二、作为礼器的陶寺文化的彩绘陶
        三、轮制技术高度发展的龙山文化黑陶
        1. 高度发展的制陶技术
        2. 多样的陶器造型
        3. 小结
        四、以印纹软陶为特色的山背文化陶器
        五、以素陶为主的齐家文化
        1. 与社会生活相适应的陶器造型设计
        2. 富有地域特色的陶器装饰
        3. 小结
    第五节 新石器时代形简意赅的陶塑
        一、立体的人物陶塑
        二、人头形陶塑
        三、动物陶塑
        四、陶塑面具
        五、小结
    章节结语
第二章 青铜时代的夏商周陶器(前2070~前221)
    第一节 日用陶器与礼仪陶器的分化
        一、二里头文化的陶器
        1. 二里头文化陶器概述
        2. 以酒器为主的礼仪用陶器
        二、脱胎于成系列礼仪陶器的青铜礼器的产生
    第二节 摹仿青铜器的高温印纹硬陶
        一、商周陶器概述
        1. 陶器的种类
        2. 商周陶器的制作与装饰手法
        二、商周摹仿青铜器的陶器
        1. 青铜原料的缺乏与仿铜陶器的出现
        2. 陶器对青铜器的摹仿和对陶器工艺的改进
        3. 陶窑的改进和硬陶的产生
    第三节 战国时期的彩绘陶、磨光压纹黑陶
        一、彩绘陶
        二、磨光压纹黑陶
    第四节 周边地区各具特色的陶器
        一、半农半牧文化特色的西北地区陶器
        1. 四坝文化
        2. 辛店文化
        3. 寺洼文化
        4. 沙井文化
        5. 卡约文化
        6. 新疆东部地区的陶器
        二、以彩绘陶为特色的东北地区陶器
    章节结语
第三章 大一统格局下的秦汉陶器(前221~220)
    第一节 实用陶器的增多和美化
        一、构思巧妙的器具设计
        1. 熏炉类的陶器
        2. 多功能的灯具
        3. 种类丰富的日用陶器
    第二节 厚葬风气下的陶器设计艺术
        一、陶俑的兴起和繁盛
        1. 帝王陵墓的大规模陶俑
        2. 折射人间生活的豪门贵族墓的陶俑
        二、以宅院为主体的陶建筑明器
        三、体现日常生活的彩绘陶器皿
    第三节 汉代釉陶的产生
        一、单色釉彩的装饰
        二、复色釉彩的装饰
        三、釉彩与釉下刻划的结合
        四、立体装饰与釉彩的结合
    章节结语
第四章 彩釉兴盛的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陶器(220~960)
    第一节 釉陶的全面发展
        一、北朝釉陶的复兴
        1. 单色铅釉陶
        2. 釉陶技术的转变与复彩釉陶的发展
        二、隋邢窑三彩的产生
        三、唐三彩的繁荣
        1. 河北地区以生活器皿为主的三彩器
        2. 洛阳地区以明器为主的三彩器
        3. 长安地区集大成的三彩器
    第二节 釉陶器皿设计中的外来元素
        一、陶器造型设计中的外来影响
        1. 异域风情的壶瓶类陶器
        2. 受外来造型影响的各类饮食器
        二、陶器装饰设计的外来影响
        1. 立体雕塑的器物附件
        2. 凹凸效果的器表装饰
        3. 连珠纹等外来纹饰的影响
    第三节 陶俑的继续发展
        一、南北朝彩绘陶俑的发展
        1. 北朝规模宏大的仪仗俑
        2. 北朝陶俑的艺术特点
        3. 东晋南朝的陶俑
        二、高度写实的隋唐陶俑
        1. 规模宏大的彩色陶俑
        2. 陶俑的制作方法及装饰方式的多样性
        三、五代的陶俑的转折
    第四节 陶建筑模型的发展
    章节结语
第五章 互动中整合的辽金宋元陶器(960~1368)
    第一节 釉陶的延续
        一、具有草原气息的辽三彩
        1. 丰富的品种和器形
        2. 辽三彩的烧制与装饰工艺
        二、宋金三彩
        三、元代琉璃釉陶
    第二节 富有生活气息的宋辽金元陶俑
        一、陶俑的品类和造型
        二、具有地方特色的宋金陶俑
        三、宋金陶俑朴素典雅的艺术风格
        四、民族特色鲜明的元代陶俑
    第三节 赏用和赏玩风气下的陶器设计
        一、赏用结合的陶砚
        二、赏玩结合的陶玩具
        1. 立体式玩具
        2. 浮雕式玩具
    章节结语
第六章 衰落中有新创的明清陶器(1368~1911)
    第一节 质美韵雅的紫砂陶
        一、紫砂陶器的历史沿革
        二、紫砂陶的原料及制作工艺
        三、紫砂陶器的品类
        四、紫砂陶的设计艺术特点
    第二节 流光溢彩的观赏陶
        一、琉璃釉陶器
        二、珐华釉陶
        三、别开生面的石湾陶塑
        1. 石湾陶塑的历史沿革
        2. 石湾陶塑摆件
        3. 石湾陶塑的制作工艺
        4. 石湾陶塑的艺术特点
    第三节 明清陶俑
    第四节 少数民族地区的陶器
    章节结语
结语
参考文献
图版说明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后记

(3)试论中国美术史教材“原境”视角的缺失(论文提纲范文)

(4)走向集权的物质文化之路 ——秦代设计艺术的多元融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本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节 与本课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 国内外研究的总体状态
        2. 具有侧重的专题研究
        3. 多元的“秦文化”研究
    第三节 走向集权的物质文化研究中多元的设计艺术视角与方法论的运用
        1. 以多层次结构形式演进为背景的比较研究法
        2. 物质文化研究中“草根理论”运用的重要性
    第四节 秦代设计艺术的界定与主要的研究范围
第一章 多元融合中秦国社会的“设计图景”
    第一节 从雍城到咸阳的设计史历时性观察
        1. 因天材,就地理:从雍都到咸阳的生态环境与设计艺术的交互适应性
        (1) 多元的雍都生态环境
        (2) 秦定都咸阳的地缘环境解析
        (3) 设计个案分析——“凌阴遗址”的生态设计思想
        2. 多元与融汇——从“百乐咸奏”到“奔鹿逐燕”
        (1) 百乐咸奏祈望和谐——从“藏礼于器”到“华夏正声”
        (2) 秦风浩荡——北方草原民族设计艺术风格的关中本土化进程
    第二节 礼与用多元交融中的“封国”设计艺术流变
        1. 凝结在历史中的设计之魂
        (1) 站在历史与文化的视角看设计
        (2) 帝都咸阳营建背后多元的“人文历史环境”沿革
        2. 秦设计艺术两大主要器群的演进特征与其背后的“突变因子”
        (1) 从“祭器”群的“尚礼”到“用器”群的“崇用”
        (2) 设计艺术演变背后的多元“突变因子”
    第三节 秦国农耕生产中的“创新”与“多元”
        1. “仓廪足”之价值意识的兴起
        (1) 垦荒岐丰——立国强民的必然选择
        (2) 造物新品——陶仓囷的出现
        (3) 贮粮设施在秦国的长足发展
        2. 自然物质条件与机械性劳动手段在秦农业生产中的多元交织
        (1) 铁农具的推广与逐渐普及
        (2) 牛耕的流序与转磨的出现
        (3) 自然资源在农业中的合理利用与深度挖掘
第二章 秦代手工业的多元演进形态
    第一节 秦代手工业构成与发展溯源
        1. 客观形势变革中的秦国手工业
        2. 秦代手工业的构成沿革
        (1) 专奉“公室”的官府手工业
        (2) 日用、市亭与税赋——民营个体小手工业
    第二节 多元化的手工业门类
        1. 冶铁业的熠熠生辉
        2. 礼器实用化与工艺多元化的铜器制造业
        (1) 益国千里,青铜官制
        (2) 工艺与礼用
        3. 从“葛麻蚕桑”到“经纬纵横”的秦代纺织业
        (1) 历史进程中的秦人织造
        (2) 历史沿革中的织造工艺变迁
        4. 水火融融的洗礼——“泥土”创生的制陶手工业
        (1) 与国计民生脐带相连的制陶手工业的内部构成
        (2) 秦代制陶内容的流转与工艺技术的精进
        5. 流金溢彩的多元手工业演进
        (1) 礼天祀神的玉石雕琢
        (2) “五色之金,百炼不轻”
        (3) “百人之力”与“万人之工”
第三章 兴“市”逐“利”的秦代商业活动与商品交换
    第一节 市肆的形成动因与“末业”说之源起
        1. 从“日中为市”到西周礼之框架下“市”规的形成
        2. 社会风尚的变迁与“兴商”——“抑商”的逆转
    第二节 “抑”与“利”框架下秦人物品交换与多元演进形态
        1. 关中形胜与市肆交换范围的区域性特征
        2. 商业发展的基本模式——以“家庭”为单位的多元经济形式
        (1) 必要生产工具获得的交易途径
        (2) 货币所得与赋税之纳
        (3) 器用等生活资料的等价交换
        3. 秦代商业演进中的多元类型
        (1) 产销合一的演进模式
        (2) 贩贱卖贵,累计千金——“行贾”
        (3) “蓄积馀业以稽市物”——商品之“囤积”模式
        (4) “便利出入之门,百货财物利之”——市肆交易的商业模式
    第三节 法制化管理轨道下秦代商业活动的多元之迹
        1. “废贝行钱”与“器饰宝藏”——币制一统
        2. 颁度量、治天下——计量之规
        3. 价、质相合——法制化的质监体系
        4. 商贾的“户籍”——编户制度
第四章 “战”与“礼”多元媾和下的秦代兵器
    第一节 秦兵多元种类及其实战效能初探
        1. “带长剑兮挟秦弓”——远距离的射程兵器
        2. “宛钜铁釶”之肃杀利刃——长兵器
        3. 权利与王权的释义——“斧钺钩殳”之礼用短兵
    第二节 秦兵材质选择与加工工程技术中的“物有适宜”
        1. 铜铁并行发展中的“秦人创造”
        2. 锋利、坚韧的冶铸造型与精工、细作的机械加工
        (1) “金有六齐”在秦兵铸造中的“适宜”法则
        (2) 多元青铜加工工艺之“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3. “刺兵同强,举围欲重”之秦兵木柲
    第三节 秦兵器种演进的个案分析
        1. 仗剑行疆之秦人剑制的演进
        (1) “剑”与“礼”的渊源
        (2) 秦剑制的源起与发展
        2. 延续性与适应性下的“矛”——“戈”——“戟”的演进路线
        (1) “厹矛鋈錞”之秦矛探微
        (2) 从“错毂勾杀”到“刺援合体”的矛戈嬗变
    第四节 制度与法制框架下秦兵生产环节的多元构成
        1. 多元工种下的秦人之“程”
        2. 监管与督责下的秦人之“诚”
        3. 机动灵活框架下的定期与定额
        4. 造物成品中的检验与标计
        5. 秦兵生产的物资来源以及“计”、“效”与“守”多元融合之武器贮藏
第五章 “生活”与“价值”融汇中的衣、食、住、行
    第一节 生活中的秦人之“用”
        1. “民以食为天,饮当器以用”之秦代饮食具
        (1) 秦人饮食器具的演进之路
        (2) 秦代饮食器具的多元类别与特定社会功能解析
        2. 秦代社会中的陈设之具与生活之器
        (1) 生活起居——秦代家具
        (2) “正衣冠则知礼仪”——生活杂器
        3. “人所依以芘寒暑”——秦人服饰
        (1) 常服之属——长袍与短衣
        (2) 皇权之征——冠服
        (3) 威武神兵——秦人军服
    第二节 生存与心灵的栖息地——设计中的秦人之“筑”
        1. 秦人多元建筑形制中的价值意识
        (1) 秦人“宫室”建筑
        (2) 秦代建筑艺术中的“情理二元”
        2. “蒹葭苍苍 ,在水一方”之秦人苑囿
        (1) 关中形胜的自然环境与苑囿营建之“基”
        (2) 多元的苑囿组成
        (3) 秦人苑囿中所蕴含的设计法则
        3. “一宇二内”——独具特色的秦代民居建筑
        (1) 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对关中民居建筑的影响
        (2) 宗法习俗下的家庭形态与民居建筑
        (3) 多元的秦人屋舍构成与建筑形态
        (4) 秦代民居建筑的独立性与社会聚落的综合性
        4. 立足“战”与“农”的守备工事
        (1) 秦代长城的发展脉络
        (2) 多元的修筑之法
        5. “天府”与“沃野”的缔造者——治旱防涝的水利建筑
        (1) “灌溉稻田,膏润稼墙”之古蜀巨筑——都江堰
        (2) “举臿为云,决渠为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郑国筑“渠”
        (3) 罔水行舟,输粮运饷——凿通湘水漓水之渠
    第三节 水陆并行,一日百里——行驶之“具”
        1. 多元的陆路交通工具
        2. 秦人之水上交通
结语
    第一节 从物质文化遗存到设计艺术创造的多元融合研究
        1. 阶段式历史演进中秦人造物艺术的多元文化融入
        2. 多元的手工业构成与发展轨迹沿革
        3. 兴“市”逐“利”的秦代商业活动与商品交换
        4. 多元的衣食住行与生活器用
        5. 法制与标准框架下的多元组配与规模化生产
    第二节 秦代物质文化入汉时的流向
        1. 生活日用的秦器汉承
        2. “一宇二内”般民居模式的延续与发展
        3. 秦楚交融中的价值体系入汉时的合流
        4. 汉承秦制——货币构成体系与度量衡的延续
    第三节 本文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致谢
图版说明
参考文献
附录(寻秦记)
    第一节 第一次调研旅程
        1. 调查地点(含两次的考察地点)
        2. 调查形式
        3. 调查目的
        4. 第一次调研所获得的调查内容与资料的收集整理
        (1) 秦阿房宫遗址
        (2) 临潼秦始皇兵马俑的实地调查与记录
        (3) 秦始皇帝陵
        (4) 咸阳博物馆的实地调研成果
        (5) 陕西历史博物馆与西安博物院的实地调查
        5. 调查所获得的结果(第一次调研之后)
    第二节 第二次考察成果
        1. 郑国渠、栎阳遗址与秦瓦当的考察
        2. 图像学的秦代设计艺术探索
        (1) 郑国渠遗址实地调研与图像解析重构
        (2) 古栎阳遗址实地考察
        (3) 古栎阳遗址内秦人设计艺术的点滴足迹
        (4) 秦砖汉瓦博物馆考察所获
        3. 结语
论文发表情况

(6)秦始皇至汉武帝时代对“天下”观念的视觉艺术形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论题的确立
    第一节 论文选题意义的理论思考
    第二节 学术史:该论题研究的若干路径
    第三节 材料选取与研究视角
    第四节 本论文的结构
第一章 秦始皇时代对“天下”空间的视觉建构与观念表达
    第一节 序幕:东周晚期至秦汉之际的“中心威仪”观及其视觉展现
    第二节 都城之内:秦始皇时代的都城建构与“中心”观呈现
    第三节 都城之外:秦始皇时代对帝国的整体控驭与视觉空间建构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始皇陵陪葬坑对“宅院”与“天下”的模拟与呈现
    第一节 东周晚期以来君主陵墓对地下“宅院”的视觉表现
    第二节 始皇陵陪葬坑对地下宫殿世界的塑造与保护
    第三节 埋藏在皇陵中的地理“景观”:以对K0007陪葬坑图像的解读为中心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汉初至武帝时代对“天下”的视觉呈现:以武帝对上林苑的营造作为中心
    第一节 西汉初期的宫廷对“天下”观的认知与视觉表现
    第二节 汉武帝时代营造上林苑的动机与观念来源
    第三节 昆明池、太液池的开凿与“天下一家”、“普天之下”观念呈现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秦皇汉武时代的中央、地方与边域:“天下”观在视觉建构中的交融与对抗
    第一节 八主、太一祭祀活动中的天地、四方与皇权建构
    第二节 南越王墓、宫苑遗址出土遗存显现对中土文化之传承和对“天下”的觊觎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余论:“天下”观在秦皇汉武时代视觉形式上的呈现特征及其影响
结语 对全文主题的回顾与深思
附录1、2:汉景帝阳陵封土东侧及东南侧南区从葬坑出土“视觉”、文字材料整理
参考文献
后记(致谢)

(10)秦始皇帝陵区的考古发现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地宫和封土
城垣
地面附属建筑
从葬坑
陪葬墓
修陵人墓地
石料加工场
防洪堤

四、秦始皇陵园出土13件青铜禽(论文参考文献)

  • [1]从“北宫乐府”石磬及其相关文物看秦乐府音乐[J]. 辛雪峰. 音乐研究, 2021(01)
  • [2]中国古代陶器设计艺术发展源流[D]. 张卉. 南京艺术学院, 2017(06)
  • [3]试论中国美术史教材“原境”视角的缺失[J]. 刘晓达.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5(01)
  • [4]走向集权的物质文化之路 ——秦代设计艺术的多元融合研究[D]. 宗椿理. 南京艺术学院, 2014(12)
  • [5]秦汉帝陵制度研究综述(1949—2012)[J]. 高凤,徐卫民. 秦汉研究, 2013(00)
  • [6]秦始皇至汉武帝时代对“天下”观念的视觉艺术形塑[D]. 刘晓达. 中央美术学院, 2013(09)
  • [7]西汉帝陵的陪葬坑[J]. 刘卫鹏. 秦汉研究, 2010(00)
  • [8]秦始皇陵K0007陪葬坑性质新议[J]. 刘瑞. 秦文化论丛, 2007(00)
  • [9]秦始皇陵园K0007陪葬坑弋射场景考[J]. 罗明. 考古, 2007(01)
  • [10]秦始皇帝陵区的考古发现与研究[J]. 刘占成. 西部考古, 2006(00)

标签:;  ;  ;  ;  ;  

秦始皇墓地出土13只青铜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