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哈默斯利矿粉在青钢烧结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朱利[1](2019)在《首秦经济炼铁技术的相关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首秦公司高炉铁水成本占最终产品钢板的成本62%,高炉炼铁原、燃料成本占铁水成本的80~90%,高效低成本获得满足炼钢要求的铁水是首秦炼铁工作者不断追求的目标。2008年后,由于首秦公司产品单一、国内钢铁产能过剩和在原、燃料市场没有话语权等因素,首秦公司开始采用经济炉料炼铁的方针来降低高炉铁水的成本。本文针对原、燃料质量下降和价格升高的情况,在铁矿粉烧高温烧结特性、不同高炉炉料结构的熔滴和熔化特性、焦炭与铁矿石还原动力学和炉缸焦炭劣化性能、高炉风口理论燃烧温度等高温性能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基础研究。之后,在首秦高炉进行了经济炉料与不同质量焦炭的协同生产实践,达到了经济炉料炼铁的目的。本论文主要开展的研究工作和得到结果如下:(1)采用了以实际烧结生产温度为基准,考虑整个过程变化,量纲为1的同化反应特征数和流动性能特征数,测定了首秦不同铁矿粉的高温烧结特性,并对首秦烧结用铁矿粉的高温烧结性能进行了分类。烧结生产中采用的是不同种类铁矿粉、熔剂及各种返回料的混合料,本文分别对首秦烧结正常生产中不同种类铁矿粉混合料和烧结生产用二混混合料的高温烧结特性进行了测定,给出了在能够满足高炉生产要求的烧结矿质量的同化反应特征数和流动性能特征数的范围,作为高温烧结特性的标准。将该标准应用到指导适合配入高性价比铁矿粉的烧结生产中,以适应贫杂矿等经济炉料的合理使用及其原料结构频繁变化的需要,为烧结生产提供必要依据。该方法可与传统的周期较长的烧结杯实验配矿的方法,互为补充,指导烧结原料优化和配矿使用。(2)为增加高炉使用天然铁矿块的比例降低炼铁成本,采用高温荷重熔滴试验和还原反应试验探索性地研究了含铁炉料的熔化特性,对经济炉料炼铁时首秦高炉炉料结构进行优化。本文利用可视化卧式炉装置,提出了一种快速测量含铁炉料熔化特性的方法。还原条件下含铁炉料熔化特性是影响高炉软熔带的主要因素之一,荷重熔滴特征值和反应熔化特性都可作为反映含铁炉料对高炉软熔带影响的特征参数。通过对首秦高炉使用超高碱度烧结矿和价格较低的天然铁矿块的炉料结构优化发现,荷重熔化特征值与反应熔化参数对表征高炉炉料结构的熔化特性有很好的一致性和关联性。还原反应熔化特性的验方法具有过程可视、快速、简便、成本低、反映主要信息的优点,作为高温荷重熔滴试验方法的补充,指导高炉炉料结构优化和经济炉料炼铁。(3)冶金反应工程学研究认为高温冶金反应在前期控制环节是化学反应,后期控制环节是分子扩散。论文采用分段尝试法研究了在不同质量的焦炭、不同粒度的焦炭、焦炭的不同加入方式和不同CO2含量还原气氛等条件下的矿焦还原反应过程动力学,得到两种反应过程的动力学参数和控制环节的转换时间点,为反应过程模拟提供必要的定解条件参数。通过分段尝试研究反应过程动力学的法,定量分析了不同质量焦炭对烧结矿还原的影响,确定了化学反应过程和分子扩散过程的反应机理,对高炉生产提供必要的基础。(4)在经济炉料炼铁时燃料质量下降的一个重要指标是灰分含量增加,随着灰分增加,燃料中Si02含量明显增加。经济炉料炼铁时需要考虑到高炉风口前喷入煤粉和不同质量焦炭灰分中的Si02还原、强吸热对风口前理论燃烧温度的影响。通过风口回旋区热平衡计算,在考虑Si02还原条件下,修正了高炉风口前理论燃烧温度的计算公式,计算了不同各因素对高炉风口理论燃烧温度的影响,为首秦高炉使用不同质量焦炭和经济炉料生产提供指导。(5)首秦高炉的焦炭全部为外购,受市场波动的影响很大,在经济炉料炼铁时,要根据可获得的不同质量的焦炭,确定高炉焦炭负荷。在前期高炉原料冶金性能和不同质量焦炭还原性能研究的基础上,对一级焦与经济矿、二级焦与经济矿、三级焦与经济矿的高效低成本炼铁进行了大量工业实践,对几种模式下高效低成本协同生产的工艺控制因素进行了探讨和摸索,在不同模式下均实现了矿焦协同的高效低成本炼铁和良好的经济效益。
杨成宇[2](2015)在《铁矿粉烧结性能分析及低成本优化配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现代钢铁企业的不断发展,铁矿石资源日趋紧张,使得国内烧结厂铁矿石的种类和配比不断变化,当烧结用到多种含铁原料时,寻求最佳的配矿方案,使烧结矿性能最好,成本最优,对于钢铁工业的降本增效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降低配矿成本成为目前钢铁联合企业发展的主流,通过科学合理的烧结配矿最大限度的压缩铁矿石成本,对企业的利润将会有较大程度的提升。本课题通过试验掌握含铁原料的冶金性能,在此基础上建立低成本炼铁原料模型,使烧结配矿与高炉炉料结构有效结合,能够实现现有铁矿资源的合理搭配,为炼铁操作人员提供理论依据。同时,模型建立后,通过最优化配矿方案,能够最大程度地降低炼铁原料的采购成本,对于指导采购部门的采购计划也有很大帮助。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得到如下结论:(1)铁矿粉烧结基础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卡拉加斯粉的同化温度最低,约为1203℃。单从同化性考虑,在配矿时应与同化性温度高的俄罗斯镁精(1330℃)或加拿大精粉(1329℃)搭配使用。从流动性角度来说,南非粉与澳大利亚国王粉流动性最好,二者的流动性指数分别为10.18和10.31,可与流动性较差的俄罗斯镁精(流动性指数为0,即该温度下没有发生熔化和流动现象)搭配使用。(2)建立了国内外铁矿石资源的数据库,包括55种澳洲矿石、54种美洲矿石、4种欧洲矿石、11种亚洲矿石、18种非洲矿石、和79种国内矿石。合计221种矿石,为低成本烧结配矿模型的建立提供数据库资源。根据矿石来源、矿石品位、粒度组成及烧结基础特性分类,有利于钢铁生产企业更好的掌握国内外矿石资源的冶金属性,为烧结生产的合理配矿提供物质资源。(3)采用Java语言,通过RCP平台建立了低成本烧结配矿模型。该模型的目标函数为成本最低。限制性条件包括三类:a)化学成分,b)粒度组成,c)烧结基础特性。通过该模型,可以计算出符合约束条件的多组配矿方案,按成本由低至高进行排序,生产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低成本配矿方案。(4)以国内某钢铁公司的铁矿资源为基础,通过模型计算出优化后的铁矿石配料方案。验证性试验结果表明,与基准期相比,试验期的铁矿粉混合料的化学成分和粒度分布不变,但试验期的烧结基础特性得到明显提高,表现在流动性由7.29提升到了 8.61,粘结相强度由1.43kN提高到了 2.64kN,同化性温度基本保持不变(约1250℃)。而且,优化后铁矿石配料成本显着降低,从基准期的503.16元/t降低到了 497.20元/t,降低了约5.96元/t。说明本课题达到了预期的研究目的,在烧结配料冶金性能不变的基础上,获得成本降低的配矿方案。综上所述,本文检测了铁矿石烧结基础特性,建立了铁矿石资源数据库,开发了低成本烧结配矿模型。研究结果对优化钢铁企业的配料方案,及降低炼铁成本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余其红[3](2014)在《铁矿石资源多样化条件下烧结矿配矿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铁矿石资源贫矿多,且分布分散,同时自产矿石不足,大量进口国外矿石,造成钢铁企业矿石来源渠道复杂,“吃百家饭”。矿石对外依存度持续走高,国际铁矿石价格不断上涨,国内钢铁企业原料来源进一步复杂化。随着全球性的铁矿石劣质化进程的加快,稳定和有效控制烧结配料生产,在铁矿石资源来源多样化条件下开展烧结矿配矿性能研究意义重大。本文运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与SPSS软件,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了烧结的基础研究。精矿配矿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精矿配比增加,烧结利用系数、烧结速度和烧结矿强度都会下降,在配比为30-40%的范围内时,精矿配比对烧结矿产质量的影响不大;当焦粉用量在4.8-5.1%之间时,烧结矿强度最好;随着烧结水分提高,烧结利用系数和烧结速度提高,烧结矿强度降低,当水分为7%左右时,烧结速度和利用系数趋于平稳;生石灰用量在3-5%的范围内时,烧结速度和利用系数变化不大,若继续增加生石灰用量,则烧结速度和利用系数迅速提高;随着外滚焦粉量的提高,烧结矿强度降低,烧结速度和利用系数提高。单矿配矿的研究结果表明,进口矿烧结矿的指标澳大利亚的哈默斯利矿最好,次之为印度矿与巴西矿,南非矿和澳大利亚的纽曼山较差;国内精矿除福建矿烧结速度较快以外,四种国内精矿梅山精矿、湖北精矿、福建精矿、广东精矿的烧结指标比较接近。在精矿配比和烧结矿化学成分基本不变的条件下,进口矿配矿方案的选择是影响烧结产质量指标的主要因素。优化配矿试验研究的结果表明:与基准试验相比,以生石灰完全取代石灰石,烧结矿强度由62.93%提高到63.47%,烧结速度由23.66mm/min降低到20.49mm/min;以蛇纹石取代白云石,烧结矿强度进一步提高到65.53%,烧结速度也有所改善(22.18mm/min);采用外滚焦粉40%时,烧结矿强度由65.53%降低到64.00%,烧结速度和烧结利用系数提高。烧结矿显微结构研究表明,基准烧结矿中主要矿物为铁酸钙,呈熔蚀状,是烧结矿的骨架,烧结矿内无粗裂纹,烧结矿矿物组成和显微结构一般。与基准试样相比,外滚焦粉40%烧结矿的铁酸钙大量生成,熔蚀程度更加剧烈,胶结、互连更好,钙铁橄榄石增多,晶形进一步长大,部分微区出现集合体,增强了烧结矿整体结构强度。添加蛇纹石后,烧结矿中铁酸钙呈熔蚀状,互连极好,是烧结矿的基体骨架;钙铁橄榄石的晶形变粗变大,铁酸镁与其他矿物胶结良好,含量较基准烧结矿的有所增加;高强度的钙铁橄榄石矿物增多变大,与铁矿物紧密胶连。配加进口矿的烧结矿,铁酸钙均形成熔蚀状,钙铁橄榄石及铁酸镁矿物与各矿物胶结良好,矿物分布均匀。但南非矿烧结矿的Fe3O4再结晶颗粒相对多一些,相应的Fe2O3量下降,铁酸钙减少,同时孔多而大,嵌布在孔洞边缘的玻璃质比纽曼山矿烧结矿和哈默斯利烧结矿要多的多。哈默斯利烧结矿的玻璃质少,铁酸盐矿物多,尤其是条状铁酸钙明显多。冶金性能的研究表明,高铁低硅烧结矿有良好的还原性能,但低温还原粉化性能RDI+3.15相对偏低。总之,通过对原料烧结性能及配矿方案的试验研究,为研究现场烧结原料的合理采购、烧结原料场的管理和优化烧结配料提供了依据。
李小成[4](2014)在《基于铁矿石烧结基础特性的烧结矿质量预报模型》文中研究指明铁矿粉烧结基础特性是铁矿粉质量好坏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是影响烧结矿质量的重要因素。基于铁矿粉烧结基础特性的烧结矿质量预报模型是针对目前我国钢铁企业的铁矿石供应品种多、变化频繁的特点建立的,目的是要解决原料频繁变动条件下的快速确定烧结配矿及烧结矿质量预测的问题。首先论文对我国铁矿石利用现状、铁矿粉烧结基础特性研究现状、烧结配矿研究现状和人工神经网络在钢铁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以人工神经网络为主要研究方法。其次对人工神经网络的发展历史和基本工作原理进行了介绍,通过阐述神经网络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的网络模型,分析和探讨了人工神经网络的特点和应用领域。然后对构建基于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进行了详细论述,探讨建立BP神经网络的预测模型的主要技术,主要其中包括训练样本的选取与预处理、输入输出神经元个数的选取、隐层节神经元的确定、初始权和阈值的确定、激活函数、训练函数的选取,最后建立合理的网络模型。最后建立了铁矿粉烧结基础特性预报模型和烧结矿质量预报模型。从预报结果来看,同化性预报命中率达到90%,液相流动性和粘结相强度的预报命中率分别达到75%和70%,对于烧结矿质量的预报,转鼓强度和成品率分别达到了80%,RDI+3.15达到了85%,预报结果达到预期目标。同时该方法也证明在一定误差范围内混矿烧结基础特性与烧结矿质量之间的关系,可用于烧结矿质量的预测中。
李立芬,张淑会,吕庆,张娜辉[5](2013)在《烧结配矿的研究现状及展望》文中研究指明概述了铁矿粉的烧结基础性能及其研究现状,分析了现有的烧结配矿研究方法和技术,对烧结优化配矿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进行了展望。指出以铁矿粉烧结性能为基础,建立综合全面的烧结配矿系统是烧结优化配矿的发展方向之一。应充分利用神经网络、Matlab等数学软件的优越性,开发烧结优化配矿专家系统。
许斌[6](2012)在《铁矿石均热烧结基础与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钢铁工业的持续快速发展,钢铁生产的能源消耗总量持续上升。在整个钢铁生产系统中,烧结工序能耗约占15%。研究降低烧结工序能耗的基础理论与新技术对降低我国钢铁生产综合能耗,节约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在烧结工序能耗中,固体燃料消耗占75%-80%。本文从降低烧结固体燃耗的目的出发,以宝钢股份公司含铁原料、燃料及烧结工艺为对象,通过气体运动和传热规律的研究,揭示了烧结料层的蓄热规律;开发了利用蓄热实现均热烧结的新技术—分层布料和气流辅助布料均热烧结技术,达到显着降低燃料消耗的目的,其中气流辅助布料均热烧结技术在宝钢实现了工业应用。对烧结蓄热现象进行的研究发现,烧结过程中料层蓄热量自上而下不断升高。若将料高为700mm的宝钢烧结料层平均分为七个单元,获得第二至第七单元料层的总蓄热率依次为40.37%、54.07%、61-39%、66.60%、70.30%、72.99%。由于烧结饼离开烧结机时自上而下各单元热状态不同,依据总蓄热量还无法确定料层合理的燃料分布,本研究首次提出了可利用的蓄热量概念。可利用蓄热量是从总蓄热量中扣除烧结饼所带走的物理热后的蓄热量,是利用蓄热实现均热节能烧结的依据。通过研究烧结饼各单元的热状态和物理热的计算,获得了第二至第七单元可利用蓄热率依次为38.18%、50.80%、56.84%、60.33%、60.92%、58.39%,从而为均热烧结新技术的开发提供了可靠依据。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开发了分层布料均热烧结技术。采取分层布料技术,能够在不降低烧结矿产、质量指标的前提下显着降低固体燃耗。烧结试验表明,若将混合料分为三层,上层焦粉用量为4.9%,中层焦粉用量为4.3%,下层焦粉用量为3.4%,混合料平均焦粉用量为4.2%,所得烧结矿转鼓强度62.13%,成品率80.02%,利用系数1.85t/(m2·h),固体燃耗53.85kg/t-s。分层布料均热烧结比普通烧结可节约固体燃耗3.69kg/t-s。鉴于分层布料烧结技术的生产实施受现有厂房布局的限制,本论文进一步研究开发了气流辅助布料均热烧结技术。通过研究烧结混合料在气体流场中的运动规律,查明了不同颗粒在气体流场中运动轨迹的差异性,建立了气流辅助布料实现与原料粒度和燃料分布偏析的理论依据。结合现行烧结生产工艺,在实验室中设计和制造了烧结混和料气流辅助布料试验装置,利用该布料装置,查明了气体流速、喷嘴结构、喷吹位置和倾角等对混合料粒度和燃料分布的影响,获得了优化的偏析布料工艺参数,开发出实现粒度和燃料分布合理偏析的气流辅助布料均热烧结新技术。以宝钢原料为对象,采用气流辅助烧结技术在实验室进行的烧结试验可将混合料燃料配比降低约8.7%(由4.6%降低至4.2%)此外,烧结矿的成品率由73.26%提高到78.26%,利用系数由1.40t-(m2·h)-1提高到1.46t·(m2·h)-1。试验结果充分表明气流布料烧结技术能实现烧结料层蓄热的高效利用,不仅显着降低了固体燃料消耗,而且明显提高了烧结矿产量和质量。本研究为降低烧结工序能耗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技术。气流布料均热烧结技术已在我国宝钢烧结厂实现工业应用,单台烧结机每年效益达602.85万元。
胡友明[7](2011)在《铁矿石烧结优化配矿的基础与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现代钢铁工业的不断发展,铁矿石资源日趋紧张,使得国内烧结厂原料结构波动大,生产极不稳定。如何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快速准确地获得产质量指标满足要求、经济性好的配矿方案及相应的工艺参数,在原料条件发生变化时能快速稳定烧结生产过程已成为烧结乃至炼铁工作者的研究热点和重点。本文以原料主要靠外购的涟钢烧结厂作为主要研究和成果应用对象,在系统研究了原料物化性能、制粒性能、成矿性能和烧结性能及其关系的基础上,将理论计算模型、BP神经网络模型、遗传优化模型和专家系统相结合,构建了烧结优化配矿专家系统,并在涟钢进行了工业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采用Access2003数据库技术构建了系统数据库,包括原料基础性能(物化性能、制粒性能和成矿性能)数据库、混合料烧结性能(单矿及配矿烧结)数据库、烧结生产信息库(配矿方案、工艺参数、产质量指标)、配矿专家知识库、模型库(模型参数及BP网络模型)等;并采用VC++软件开发工具,搭建了数据管理、模型建立和知识管理平台,实现了文字、数据和图片等多种信息的综合管理。数据管理系统具有添加、删除、修改、查找、加载、保存文件等功能。根据烧结杯试验研究结果,结合生产经验,以混合料的化学成分、矿物组成、碱度、不同粒径颗粒的含量等作为输入参数,以烧结速度(利用系数)、转鼓强度和固体燃耗作为模型的输出参数;采用三层BP神经网络模型对烧结矿的产质量指标进行了预测,模型的预报命中率达85%以上;系统还提供了建模平台,用户可根据预报效果要求修正模型的输入、输出参数,模型学习参数等,模型的适应性强。根据原料物化性能、制粒性能、成矿性能和烧结性能的研究结果,采用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建立了烧结适宜混合料水分和燃料配比计算模型,模型准确率达到了93%以上。系统获得烧结优化配矿方案的过程如下:在已知原料条件(原料物化性能、供应条件)和烧结矿产质量指标要求的条件下,先采用线性规划法获得化学成分满足要求的配料方案组;采用产质量指标预测模型和工艺参数优化模型,预测各方案的产质量指标和适宜的工艺参数,根据配矿经济模型评价各方案的经济性;在成分满足要求的配矿方案组内,以产质量指标作为约束函数,以经济性作为评价函数,采用遗传算法获得产质量指标满足要求、经济性好的配矿方案,并给出配矿方案相应的工艺参数、产质量指标;若用户对系统提供的方案不满意,可以采用配矿调整专家系统,根据专家经验对方案进行调整,直到用户满意为止。
邱贵宝[8](2010)在《澳矿配比对烧结矿性能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我国粗钢产量的突飞猛进,国内各钢铁企业矿石来源日趋紧张,对国外矿石的进口依存度仍居高不下,为了提高高炉产量、改善质量和降低生产成本,钢铁企业必须使用各种不同性能和质量的矿石,从而使得烧结矿性能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本论文以重钢环保搬迁后新区实际铁矿石资源配置为基础,结合企业现有实际烧结生产配料情况,重点考察了不同澳矿配比条件下烧结物料的基础特性、烧结混合料的制粒性能以及烧结矿的物理及冶金性能,并对混合料加水制粒成球及高温烧结成块过程中的相关机理问题进行了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研究结果对于提高烧结矿资源的利用、改善烧结矿性能以及丰富铁矿石烧结理论具有一定的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论文首先对烧结用原燃料进行了基础特性研究,考察了各物料的化学成分、粒度及比表面分析、吸水特性以及升温过程的热量变化等,为后续研究方案的制定和具体研究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针对铁矿石吸水特性,根据lagergren一级速率方程建立了铁矿粉吸水宏观动力学模型,获得了水在不同铁矿粉中的传质系数。对于澳矿粉,属于典型的赤铁矿型矿石,升温过程中减重最明显,存在结晶水和易烧损物质最多;澳矿粉是容量最大,粒度分布均匀,>0.7mm的成核粒子较多, 0.2-0.7mm的粘附粒子占20%以上,对制粒成球不利;澳矿颗粒比表面积最大,颗粒孔径和孔体积也最大,属典型的多孔颗粒,易于吸水,其湿容量和吸水传质系数也最高,有利于改善制粒效率。对烧结混合料制粒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获得了具有工业指导意义的研究结果。混合料制粒研究的基本结论是:①随着加水量的增加,物料颗粒经制粒后细小颗粒逐步降低,大颗粒越来越多、尺寸越来越大。当>10mm粒级含量为50%,5~8mm粒级含量为30%,8~10mm粒级的含量为10%,其他粒级含量占10%时生料层的透气性最好。②随着制粒过程中加水量的逐渐增加,烧结料制粒后38mm粒级含量经历了由低到高在变低的过程,呈现出典型的倒“V”。透气性指数等其他制粒效果评价指标随着含水量变化也有同样的规律。③存在适宜含水量使得混合物料的制粒效果最佳。④烧结料制粒适宜含水量随着烧结料湿容量的增大而增大,二者存在显着的线性关系。铁矿石烧结研究的主要结论为:①以烧结矿物理性能转鼓强度,落下强度,抗磨指数和成品率为依据,结合其他参考标准(如烧结时间,温度等),筛选出的适用于烧结生产的11组配料方案,并进行了重现性实验;②进行了烧结矿冶金性能实验,未添加冷固球团的2#和18#配比以及添加冷固球团的30#配比,有良好的低温还原粉化指数;未添加冷固球团的18#的还原度最好,添加冷固球团后,30#的还原度较好;对于高温熔融滴落性能,未添加冷固球团时,18#的高温熔融滴落性能较好,添加冷固球团后,30#的高温熔融滴落性能也较好。依据烧结矿冶金性能实验及分析,筛选出18#和冷固30#为获得良好物理性能的配矿方案。③与烧结实验优选的18#和冷固30#相比,采用重钢实际生产用混合料实验室烧结获得的烧结矿具有良好的物理性能,低温还原粉化指数,不足是烧结速度、还原度、高温熔融滴落性能偏小。综合分析看来,18#和冷固30#的配矿方案可以满足重钢实际生产需要。④各指标综合考虑,当澳粉加入量为55%时,烧结矿物理性能指标与成品率相对较优。⑤添加冷固球团可以提高烧结矿的物理性能,如转鼓指数,落下强度,抗磨指数等指标相对稳定或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对烧结矿的低温还原粉化指数有一定的改善。缺点是垂直烧结速度变慢;烧结矿还原度有所下降;对烧结矿熔融滴落性能有一定的不利影响。可以通过控制冷固球团的添加量来改善烧结矿的物理强度,但是不宜配加过量。针对高温烧结过程烧结液相生成,采用Factsage软件计算了烧结液相量、理论燃烧比以及复合铁酸钙等温液相线图,考察了Al2O3和MgO对烧结矿液相生成的影响,计算结果与表明Factsage用于烧结矿理论计算是可信的,可以有效地指导烧结燃料配加量和合理配矿,以获得良好性能的烧结矿。建立了烧结料层蓄热模型。燃烧层厚度和燃烧层反应完后产生的废气热量在各层的分配对烧结过程中各单元层的热量蓄积有很大的影响,随着燃烧层厚度增加,各单元层蓄积的热量值逐渐降低,料层的蓄热量也逐渐降低;随着热量给预热层分配的增加,单元层蓄热量逐渐增加,料层的热量蓄积值也逐渐增加;通过应用模型对300mm烧结料层进行热量蓄积计算,得到料层上、中、下的蓄热量比为1∶1.08∶1.13;烧结杯实验结果得到,当料柱各层燃料配加比上、中、下层分别为5. 2 %、3. 1 %、2. 7 %时,各种烧结结果参数比较理想。论文主要创新性研究成果为:建立了铁矿石制粒过程吸水动力学模型,并得到了不同烧结物料中水的传质系数,结合单矿湿容量的测定,可以有效地指导烧结制粒过程加水量的控制,具有较好的理论和实际意义;进行了高配比澳矿条件下的烧结矿理化及冶金性能研究,研究结果对于高配比条件下的烧结生产及高炉冶炼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采用Factsage计算了烧结过程液相铁酸钙不同成分条件下的等温线图,考察了物料成分对液相生成的影响,对烧结过程工艺调控和优化烧结矿质量具有较好的理论指导;
唐学全[9](2008)在《重钢烧结混合料结构优化和应用实践》文中研究说明烧结矿生产是钢铁冶金生产的重要工序之一,而烧结混合料的配比是否合理,不仅影响烧结矿的产量、质量,而且对烧结矿的最终成本也有举足轻重的影响。目前,重庆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重钢”)因地域限制无固定的原料供应,其铁料供应主要靠国内外市场采购,原料来源复杂、成分多变。重钢如何在满足混合料成分受控及原料存量约束的前提下,将烧结原料进行合理配矿,获得最佳混合料配矿比,做到配矿成本最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根据重钢烧结厂的生产现状和要求,主要以澳粉矿、印度粉、巴西粉、国内粉矿(安徽粉、湖北粉、广西粉、綦江粉)、国内精矿(辽宁精、安徽精、湖北精、广东精、西藏精)、熔剂和返矿为烧结原料,优化设计了8种烧结矿混合料配矿方案。分析重钢烧结矿各原料特性,精矿的品位高(TFe均大于65%)、杂质低,明显优于粉矿;进口矿中,巴西粉的各项性能指标最高,国内粉矿中,湖北粉的各项性能指标最高。通过在烧结实验室进行烧结杯试验,测试分析了8种烧结矿的物理化学性能及冶金性能。对设计的8种配料方案进行了烧结杯试验,并对其烧结矿各种性能进行系统的测定和研究,结果表明,8种烧结矿的物理性能、烧结工艺指标、化学性能和冶金性能都处于烧结矿生产的要求范围,各项性能指标满足了重钢烧结矿的生产需要。对8种烧结矿的各项性能进行综合评分的评价, S-5烧结矿配矿方案最佳,其次为S-1烧结矿配矿方案。在重钢三烧结车间应用实践中,S-5烧结矿配矿方案的半年累计值数据:含铁品位TFe为54.07%;FeO含量为7.97%;出矿率为89.38%;返矿率为12.65%;有效利用系数为1.415;转鼓指数为76.1%;≤10mm粒级组成为22.98%;垂烧速度为19.5mm/min。S-1烧结矿配矿方案的半年累计值数据:含铁品位TFe为53.99%;FeO含量为7.90%;出矿率为89.96%;返矿率为12.65%;有效利用系数为1.317;转鼓指数为76.5%;≤10mm粒级组成为25.92%;垂烧速度为19.70mm/min。使用优化设计的配矿方案后,在07年生产基础上,S-5烧结矿配料方案的烧结矿品位TFe提高0.33%,≤10mm粒级组成降低5.13%,返矿率降低0.75%;而S-1烧结矿配料方案的烧结矿品位TFe提高0.25%,转鼓指数提高0.37%,≤10mm粒级组成降低2.19%,返矿率降低0.75%。综上试验检测结果,设计的烧结混合料配料方案的总体试验效果显着。综合冶金性能和生产试验效果,在重钢今后生产中推荐选用的烧结矿混合料最佳配矿方案为:S-5、S-1。
李杰[10](2008)在《宣钢烧结外矿组配与工艺参数优化研究》文中提出开发利用低成本的烧结原料是钢铁工业目前解决资源危机的一条有效的出路。而合理增加低价矿使用量,对降低烧结成本有着重要的意义。烧结合理配矿既可以降低烧结成本,又能提高烧结矿质量。尤其最近各大企业相继增加低价外矿的用量,而外矿种类繁多,烧结性能各异,探讨各种原料的合理配比势在必行,因此烧结配矿及工艺参数优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通过大量的烧结杯试验,对宣钢现有原料条件下印粉、委内瑞拉粉、伊朗矿、扬迪矿的烧结成矿规律及工艺参数优化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最终确定了宣钢合理的配矿方案和烧结工艺参数。主要结论如下:1)印粉和委粉两种外矿的组配方案得到的烧结指标相差不大,考虑到烧结速度及生产率,印粉22.5%,委粉15%为最佳组配方案。2)委粉、印粉与伊朗矿或扬迪矿搭配的三种外矿的组配方案,以组配伊朗矿为佳,即印粉15%,委粉15%,伊朗矿10%为最佳组配方案。3)在1.7-2.1的碱度范围内,随碱度提高烧结矿的综合性能指标改善,在适当改变配矿工艺参数的条件下,宣钢烧结矿的碱度可以降至2.0。4)在MgO含量为2.2%-3.0%范围内,随MgO含量提高烧结矿的综合性能改善,宣钢烧结矿中的MgO含量以控制在3.0%为宜。5)在配碳为3.5%-4.0%范围内,随配碳量增加烧结矿的综合性能变差,宣钢原料条件下的现场配碳量以3.3%为宜。综上所述,通过改变外矿组配方案和烧结工艺参数可以达到提高和优化宣钢烧结矿综合性能指标的目的。生产中应根据原料采购条件和成本,在上述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确定具体的外矿组配方案和烧结工艺参数。这些内容丰富了铁矿粉造块理论,不但对现代化大高炉生产条件下烧结用铁矿石的有效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工艺依据,而且对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科研工作者也具有参考价值。
二、哈默斯利矿粉在青钢烧结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哈默斯利矿粉在青钢烧结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首秦经济炼铁技术的相关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钢铁企业的亏损现状 |
2.2 钢铁企业的工序成本与炼铁的成本构成 |
2.3 铁矿石贸易的价格走势与供求关系 |
2.4 经济炉料基础特性及其高效低成本炼铁研究现状 |
2.4.1 经济炉料的物理特性 |
2.4.2 经济炉料的化学特性 |
2.4.3 烧结原料基础性能 |
2.4.4 高炉原料基础性能 |
2.5 经济炉料炼铁的研究现状 |
2.5.1 烧结配料研究 |
2.5.2 高炉炉料结构研究 |
2.5.3 经济炉料对高炉顺行的影响研究 |
2.6 国内降低炼铁成本的探索与尝试 |
2.6.1 精料炼铁 |
2.6.2 经料炼铁 |
2.7 课题研究目的 |
2.7.1 研究目的 |
2.7.2 研究对象 |
2.7.3 研究内容 |
3 基于高温烧结特性的烧结原料结构与经济配矿研究 |
3.1 研究方法与试验装置 |
3.1.1 同化反应特征数的测定方法 |
3.1.2 流动性能特征数的测定方法 |
3.2 烧结用铁矿粉的高温烧结特性 |
3.2.1 单一铁矿粉的同化反应特性 |
3.2.2 单一铁矿粉的流动性能 |
3.2.3 不同原料结构的混合铁矿粉高温烧结性能 |
3.2.4 不同原料结构的二混混合料高温烧结性能 |
3.3 烧结用铁矿粉的高温烧结特性的表征方法及其特征数研究 |
3.3.1 铁矿粉同化反应性能的新表征方法 |
3.3.2 铁矿粉流动性能的新表征方法 |
3.3.3 单一铁矿粉的同化反应特征数 |
3.3.4 单一铁矿粉的流动性能特征数 |
3.3.5 不同原料结构的混合铁矿粉烧结性能特征数 |
3.3.6 不同原料结构的二混混合料高温烧结性能特征数 |
3.3.7 不同原料结构的混合料烧结性能特征数与结矿转鼓的关系 |
3.4 铁矿粉高温烧结特性及其特征数的影响因素分析 |
3.4.1 不同温度条件下的高温烧结性能及其矿相结构变化 |
3.4.2 化学成分对铁矿粉高温烧结特性的交互影响 |
3.5 基于高温烧结铁性特征数的铁矿粉经济配矿研究 |
3.5.1 基于铁矿粉混合料高温烧结特征数的经济矿配矿研究 |
3.5.2 基于二混混合料高温烧结性能特征数的经济矿配矿研究 |
3.6 小结 |
4 基于高温冶金性能的高炉炉料结构与经济配矿研究 |
4.1 经济炉料炼铁时高炉含铁炉料的高温熔滴性能 |
4.1.1 研究方法与试验装置 |
4.1.2 单一炉料的高温熔滴性能 |
4.1.3 混合炉料的高温熔滴特性 |
4.2 经济炉料炼铁条件下的还原反应时含铁炉料熔化特性 |
4.2.1 研究方法与试验装置 |
4.2.2 还原反应时单一炉料的熔化性能研究 |
4.2.3 还原反应时混合炉料的熔化性能研究 |
4.3 荷重熔滴试验与还原反应试验熔化特性之间的关联性研究 |
4.3.1 熔滴试验中熔滴特征值与荷重熔化参数的关联性 |
4.3.2 熔滴试验荷重熔化参数与还原反应试验熔化参数的关联性 |
4.3.3 熔滴试验熔滴特征值与还原反应试验熔化参数的关联性 |
4.4 还原熔化过程中的矿相结构分析 |
4.4.1 还原熔化试验配碳量的探讨 |
4.4.2 不同温度条件的还原熔化矿相结构 |
4.4.3 不同原料结构的还原熔化矿相结构 |
4.5 烧结-炼铁一体化的最优成本对应的入炉矿合理品位模型 |
4.5.1 烧结-炼铁联动模型的建立 |
4.5.2 联动模型中关键参数的修正 |
4.5.3 理论计算条件下的最优高炉入炉品位和结矿品位的关联性 |
4.5.4 实际生产条件下的最优高炉入炉品位和结矿品位的关联性 |
4.5.5 实际生产条件下的最优高炉入炉品位和块矿品位的关联性 |
4.6 小结 |
5 首秦高炉混焦的高温还原性能和炉缸高温劣化性能研究 |
5.1 高炉混焦的高温还原动力学相关基础研究 |
5.1.1 试验装置和研究方法 |
5.1.2 分段尝试法的机理函数和动力学模型 |
5.1.3 焦炭热性能对铁矿石还原的动力学影响分析和参数计算 |
5.1.4 还原气氛对铁矿石还原的动力学影响分析和参数计算 |
5.1.5 粒度大小对铁矿石还原的动力学影响分析和参数计算 |
5.1.6 焦炭分布方式对铁矿石还原的动力学影响分析和参数计算 |
5.2 高炉炉缸焦炭劣化性能分析 |
5.2.1 试验方案和取样方法 |
5.2.2 炉缸焦炭粒度与理化性能分析 |
5.2.3 炉缸焦炭XRD分析 |
5.2.4 焦炭岩相光学组织分析 |
5.3 碱金属对焦炭劣化的影响研究 |
5.3.1 碱金属分布及最大富集量计算 |
5.3.2 碱金属气氛下焦炭的劣化研究 |
5.3.3 首秦入炉碱负荷控制上限的研究 |
5.4 小结 |
6 高炉喷吹煤的高温燃烧性能研究 |
6.1 高炉喷吹煤的高温燃烧特性研究 |
6.1.1 试验装置与研究方法 |
6.1.2 不同种类煤粉的燃烧特性分析 |
6.1.3 不同粒径煤粉的燃烧特性分析 |
6.2 高煤比条件下煤粉喷吹对风口理燃温度的影响 |
6.2.1 高炉风口理论燃烧温度及其计算公式 |
6.2.2 高炉风口理论燃烧温度计算公式的修正 |
6.2.3 焦炭进入风口回旋区的温度对理论燃烧温度的影响 |
6.2.4 煤粉中SiO_2对理论燃烧温度的影响 |
6.2.5 高炉生产中各主要参数对理论燃烧温度的影响 |
6.3 小结 |
7 首秦焦炭质量与焦炭负荷的高效低成本协同效应研究 |
7.1 优焦优矿的高效低成本协同生产 |
7.1.1 优焦优矿原燃料条件 |
7.1.2 优焦优矿实现焦炭负荷6.0的高效低成本协同生产 |
7.2 不同质量焦炭与经济矿的高效低成本协同生产 |
7.2.1 一级焦与经济矿的高效低成本协同生产 |
7.2.2 二级焦与经济矿的高效低成本协同生产 |
7.2.3 三级焦与经济矿的高效低成本协同生产 |
7.3 小结 |
8 结论与创新点 |
8.1 结论 |
8.2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铁矿粉烧结性能分析及低成本优化配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精料方针的发展方向 |
1.1.2 烧结配矿与炉料结构的互补性 |
1.1.3 低成本炼铁原料模型的开发目标 |
1.2 研究意义 |
1.2.1 降低炼铁原料成本 |
1.2.2 为工艺、采购、财务之间架起技术桥梁 |
1.2.3 烧结配矿与炉料结构的统筹安排 |
1.3 现阶段我国低成本炼铁工艺线路 |
1.3.1 炼铁工艺的分类 |
1.3.2 降低高炉炼铁原燃料成本 |
1.4 铁矿粉烧结理论 |
1.4.1 烧结成矿机理 |
1.4.2 烧结过程及主要变化 |
1.5 本课题的提出与主要内容 |
第2章 铁矿石的烧结基础特性 |
2.1 烧结基础特性的基本概念 |
2.2 试验内容 |
2.2.1 试验设备 |
2.2.2 试验原料的准备 |
2.2.3 试验步骤 |
2.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2.3.1 同化性 |
2.3.2 液相流动性 |
2.3.3 粘结相强度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矿石冶金性能分类 |
3.1 铁矿石来源与使用情况 |
3.1.1 澳洲资源 |
3.1.2 美洲资源 |
3.1.3 亚洲资源 |
3.1.4 非洲资源 |
3.2 铁矿石的品位 |
3.3 粒度分类 |
3.4 烧结基础特性分类 |
3.4.1 同化性分类 |
3.4.2 流动性分类 |
3.4.3 粘结相强度分类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低成本配矿模型的建立 |
4.1 限制性条件及系统分析 |
4.2 总体功能架构 |
4.3 模型的设计 |
4.3.1 主要类图设计 |
4.3.2 系统界面设计 |
4.4 系统实现 |
4.4.1 开发工具介绍 |
4.4.2 主要模块程序流程图 |
4.5 系统使用说明(操作说明)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低成本配矿模型的应用 |
5.1 基准期参数 |
5.2 限制性条件 |
5.3 低成本配矿优化结果 |
5.4 优化结果的验证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附表1 |
(3)铁矿石资源多样化条件下烧结矿配矿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铁矿石资源与人造富矿技术发展 |
1.2 我国精矿烧结工艺道路 |
1.3 当前我国铁矿石来源现状及其对烧结配矿工艺的影响 |
1.3.1 当前我国铁矿石来源现状 |
1.3.2 铁矿石长期依赖进口局面的形成 |
1.3.3 铁矿石来源的多元化与复杂化 |
1.4 烧结技术进步 |
1.4.1 进口矿的合理使用 |
1.4.2 提高烧结矿碱度 |
1.4.3 提高料层厚度及降低碳添加量 |
1.4.4 燃料分加 |
1.4.5 强化制粒 |
1.4.6 添加白云石或蛇纹石 |
1.4.7 采用球团烧结工艺 |
1.4.8 其他措施 |
1.5 本研究的目的 |
第2章 含铁原料烧结性能与烧结矿产质量分析 |
2.1 含铁原料烧结性能 |
2.2 烧结矿产质量指标评价 |
2.3 混匀料透气性分析 |
2.4 烧结矿成矿机理研究 |
第3章 烧结矿配矿研究方法 |
3.1 原料性能的检测 |
3.2 烧结杯试验 |
3.3 烧结矿矿相检测 |
3.4 烧结矿冶金性能性能检测 |
3.5 原料性质分析 |
3.5.1 含铁原料性质 |
3.5.2 其它原料的性能 |
第4章 配矿试验研究 |
4.1 精矿配矿研究 |
4.1.1 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试验设计 |
4.1.2 精矿配比的影响 |
4.1.3 焦粉用量的影响 |
4.1.4 生石灰用量的影响 |
4.1.5 烧结水分的影响 |
4.1.6 外滚焦粉用量的影响 |
4.2 单矿试验研究 |
4.3 不同进口矿配合使用研究和不同国内精矿配合使用的研究 |
4.4 不同进口矿方案与不同国内精矿配矿方案配合使用的研究 |
4.5 不同矿石配矿方案中综合粉性能对烧结产质量的影响 |
4.5.1 综合粉FeO含量对烧结产质量的影响 |
4.5.2 综合粉MgO含量的影响 |
4.5.3 综合粉Al2O3含量的影响 |
4.5.4 综合粉烧损的影响 |
4.5.5 综合粉中间粒子和粘附比的影响 |
4.5.6 综合粉分子水和吸水速度的影响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优化配矿试验研究 |
5.1 精矿优化配矿试验研究 |
5.1.1 精矿配比验证试验研究 |
5.1.2 焦粉用量与烧结水分的影响 |
5.1.3 调优试验 |
5.2 基准配矿方案调优分析 |
5.3 选择配矿方案优化试验研究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烧结矿矿相研究 |
6.1 矿物组成 |
6.2 显微结构 |
6.2.1 基准试样显微结构 |
6.2.2 外滚焦粉试样显微结构 |
6.2.3 蛇纹石试样显微结构 |
6.2.4 进口矿烧结矿样的显微结构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烧结矿的冶金性能研究 |
第8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4)基于铁矿石烧结基础特性的烧结矿质量预报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我国铁矿石的利用现状 |
1.2 铁矿石烧结的基础特性研究现状 |
1.2.1 单种矿烧结的基础特性研究现状 |
1.2.2 混合矿基础特性的研究现状 |
1.3 烧结配矿的研究现状 |
1.3.1 优化配矿数学模型的研究 |
1.3.2 烧结配矿优化试验的研究 |
1.4 人工神经网络在钢铁行业中的应用现状 |
1.4.1 国外人工神经网络在钢铁企业的应用现状 |
1.4.2 国内人工神经网络在钢铁企业的应用现状 |
1.5 论文的提出 |
第2章 预报模型建立的方法及研究思路 |
2.1 建模方法的研究 |
2.2 研究思路 |
第3章 对人工神经网络及 BP 神经网络的研究 |
3.1 对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 |
3.1.1 人工神经网络简介及发展历史 |
3.1.2 人工神经网络的基本特征 |
3.1.3 人工神经网络的组成要素 |
3.2 BP 神经网络 |
3.2.1 BP 神经网络的概述 |
3.2.2 BP 神经网络的组成 |
3.2.3 BP 神经网络的局限性及改进 |
3.2.4 BP 神经网络的学习步骤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 BP 神经网络的铁矿粉烧结基础特性预报模型 |
4.1 铁矿粉烧结基础特性预报模型的构建步骤 |
4.1.1 模型输入输出参数的确定 |
4.1.2 隐含层神经元的确定 |
4.1.3 BP 神经网络的初始化 |
4.1.4 学习速率的选取 |
4.1.5 激励函数的选取 |
4.1.6 训练终止条件 |
4.1.7 BP 神经网络的测试 |
4.2 基于 MATLAB 神经网络工具箱的 BP 网络的建立 |
4.2.1 训练数据预处理 |
4.2.2 BP 神经网络的创建 |
4.2.3 网络训练 |
4.2.4 基于 BP 神经网络的铁矿粉同化性预测模型的实现 |
4.2.5 网络检验 |
4.2.6 铁矿粉液相流动性和粘结相强度的预测模型 BP 神经网络的实现 |
4.3 基于 BP 神经网络的混矿烧结基础特性预报模型的构建 |
4.3.1 单矿与混矿烧结基础特性间的关系 |
4.3.3 混矿烧结基础特性的预报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 BP 神经网络的烧结矿质量预报模型 |
5.1 模型建立原理 |
5.1.1 模型建立可行性分析 |
5.1.2 建模步骤 |
5.2 基于 BP 神经网络的烧结矿质量预报模型的建立 |
5.2.1 数据选取及处理 |
5.2.2 烧结矿质量预报模型的建立 |
5.2.3 预测结果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BP 神经网络主要代码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烧结配矿的研究现状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铁矿粉烧结基础性能研究现状 |
1.1 铁矿粉的同化性 |
1.2 铁矿粉的液相流动性 |
1.3 黏结相强度 |
1.4 铁酸钙的生成能力 |
2 烧结配矿研究现状 |
2.1 烧结配矿试验研究 |
2.2 烧结配矿模型研究 |
3 烧结配矿研究展望 |
1)充分利用铁矿粉烧结基础性能的研究成果建立综合全面的烧结配矿系统 |
2)充分利用神经网络进行烧结配矿系统研究 |
3)数学软件和编程语言的应用 |
(6)铁矿石均热烧结基础与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铁矿石烧结发展概述 |
1.1.1 烧结设备与生产发展 |
1.1.2 烧结科学技术发展 |
1.1.3 铁矿烧结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
1.2 铁矿石烧结节能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
1.2.1 降低烧结固体燃耗的技术 |
1.2.2 降低烧结电耗的技术 |
1.2.3 降低烧结点火煤气消耗的技术 |
1.2.4 烧结余热的回收利用 |
1.3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原料性能与研究方法 |
2.1 原料性能 |
2.2 研究方法 |
2.2.1 烧结料层蓄热研究方法 |
2.2.2 烧结试验方法 |
2.3 烧结矿冶金性能检测 |
2.4 烧结矿矿相鉴定 |
第三章 铁矿石烧结料层蓄热规律研究 |
3.1 烧结过程物料平衡计算 |
3.1.1 生产1吨烧结矿所需烧结原料量 |
3.1.2 物料平衡计算 |
3.2 烧结过程热平衡计算 |
3.2.1 烧结过程热量收入 |
3.2.2 烧结过程热量支出 |
3.3 烧结料层蓄热的计算与研究 |
3.3.1 计算依据与假定 |
3.3.2 计算过程与结果 |
3.3.3 分析与讨论 |
第四章 分层布料均热烧结方法研究 |
4.1 烧结基准试验 |
4.1.1 混合料水分的影响 |
4.1.2 焦粉用量的影响 |
4.2 分层布料均热烧结试验 |
4.2.1 焦粉理论配比条件下的烧结试验 |
4.2.2 不同料层焦粉配比对烧结的影响 |
4.2.3 均热烧结产品的性能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气流辅助布料均热烧结技术研究 |
5.1 引言 |
5.2 气流偏析布料的力学原理 |
5.2.1 流体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
5.2.2 气体流场中作用在固体颗粒上的力 |
5.2.3 气体流场中圆球的阻力及阻力计算公式 |
5.2.4 球形颗粒的自由沉降 |
5.2.5 气流场中烧结料粒的受力及运动状态分析 |
5.3 气流喷吹布料装置的设计及制造 |
5.4 气流辅助偏析布料试验研究方法 |
5.4.1 试验流程 |
5.4.2 主要评价指标 |
5.5 气流喷吹对铁矿粉粒度偏析效果的影响 |
5.5.1 气流喷吹条件的影响 |
5.6 气流喷吹对烧结混合料布料偏析效果的影响 |
5.6.1 气流喷吹速度对粒度偏析的影响 |
5.6.2 物料水分对粒度偏析的影响 |
5.6.3 喷吹气流型式对粒度偏析的影响 |
5.6.4 气流速度对混合料燃料偏析效果的影响 |
5.7 气流辅助偏析布料的烧结杯模拟试验 |
5.8 气流辅助布料均热烧结技术的工业实施 |
5.9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7)铁矿石烧结优化配矿的基础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铁矿石烧结发展现状 |
1.1.1 烧结在钢铁工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
1.1.2 国内铁矿石烧结发展现状 |
1.1.3 铁矿石资源状况 |
1.2 铁矿石烧结性能研究现状 |
1.2.1 铁矿石基础性能 |
1.2.2 铁矿石高温性能 |
1.3 烧结过程模拟模型研究现状 |
1.3.1 制粒模型 |
1.3.2 烧结过程模拟模型 |
1.3.3 烧结产质量指标预测模型 |
1.3.4 铁矿石烧结综合模拟模型 |
1.4 烧结优化配矿研究现状 |
1.4.1 优化配矿试验研究及生产实践 |
1.4.2 优化配矿模型研究现状 |
1.5 本论文的提出 |
第二章 方案设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方案设计 |
2.1.1 铁矿烧结过程分析 |
2.1.2 研究方案设计 |
2.2 铁矿石性能研究方法 |
2.2.1 物化性能 |
2.2.2 制粒性能 |
2.2.3 成矿性能 |
2.2.4 烧结性能 |
2.3 数据库相关技术的选取 |
2.3.1 数据库系统 |
2.3.2 数据库编程技术 |
2.3.3 ADO编程方法 |
2.4 建模方法的选取 |
第三章 铁矿石基础性能研究及数据库的建立 |
3.1 原料的物化性能 |
3.1.1 铁矿石的物化性能 |
3.1.2 其它原料的物化性能 |
3.2 铁矿石制粒性能研究 |
3.3 铁矿石成矿性能研究 |
3.4 铁矿石烧结性能研究 |
3.5 系统数据库的建立 |
3.5.1 数据库结构 |
3.5.2 数据库文件类型 |
3.5.3 数据库的存储结构 |
3.5.4 数据库的内容 |
3.5.5 数据管理平台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烧结矿产质量指标预测模型的研究 |
4.1 影响烧结产质量指标的主要因素研究 |
4.1.1 矿物组成对烧结指标的影响 |
4.1.2 +5mm粒级含量对烧结指标的影响 |
4.1.3 各粒子含量对烧结指标的影响 |
4.1.4 碱度对烧结指标的影响 |
4.1.5 化学成分对烧结指标的影响 |
4.2 烧结矿产质量指标预测模型 |
4.2.1 烧结矿化学成分计算模型 |
4.2.2 烧结矿产质量预测模型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烧结优化配矿专家系统的研究 |
5.1 烧结配矿经济模型的建立 |
5.1.1 配料计算模型 |
5.1.2 烧结工艺参数预测模型 |
5.1.3 烧结配矿经济模型 |
5.2 烧结配矿寻优算法的研究 |
5.2.1 寻优算法的选取 |
5.2.2 遗传算法的构造和执行过程 |
5.2.3 遗传算法的编码方式 |
5.2.4 遗传算子操作 |
5.2.5 遗传算法相关参数的确定 |
5.3 烧结优化配矿专家系统 |
5.3.1 铁矿石分类标准 |
5.3.2 初始配矿方案的产生 |
5.3.3 配矿调整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烧结优化配矿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
6.1 软件系统的开发与实现 |
6.1.1 开发工具的选取 |
6.1.2 运行模式的确定 |
6.1.3 图形显示技术 |
6.2 软件系统的实现 |
6.2.1 系统结构 |
6.2.2 原料性能数据库 |
6.2.3 配料计算模块 |
6.2.4 产质量模型建模平台 |
6.2.5 寻优配矿模型 |
6.2.6 用户级别确定 |
6.3 优化配矿系统的工业应用 |
6.3.1 高铁低硅烧结 |
6.3.2 高褐铁矿配比烧结 |
6.3.3 硫酸渣烧结应用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8)澳矿配比对烧结矿性能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重钢铁矿石资源配置情况 |
1.2 课题研究内容和目标 |
2 文献综述 |
2.1 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 |
2.2 铁矿石烧结技术的发展 |
2.3 铁矿石的制粒性能研究现状 |
2.4 铁矿石烧结铁酸钙生成特性 |
2.5 澳矿配比对烧结矿性能的影响 |
2.6 本章小结 |
3 烧结原燃料基础特性 |
3.1 烧结物料化学成分 |
3.2 铁矿粉粒度组成及比表面特性 |
3.3 原料水分与湿容量 |
3.3.1 原料水分测定 |
3.3.2 原料湿容量测定 |
3.3.3 铁矿粉吸水动力学模型 |
3.4 铁矿石热重及差热分析 |
3.5 研究方案 |
3.6 本章小结 |
4 铁矿石制粒性能研究 |
4.1 烧结料制粒实验 |
4.2 制粒效果评价指标 |
4.3 制粒粒度组成与含水量的关系 |
4.4 透气性指数与含水量的关系 |
4.5 烧结制粒效果评价 |
4.6 本章小结 |
5 铁矿石烧结性能研究 |
5.1 铁矿石烧结实验 |
5.2 烧结实验结果分析 |
5.2.1 澳矿配比为40%烧结实验 |
5.2.2 澳矿配比为45%烧结实验 |
5.2.3 澳矿配比为50%烧结实验 |
5.2.4 澳矿配比为55%烧结实验 |
5.2.5 澳矿配比为60%烧结实验 |
5.2.6 澳矿配比对烧结矿物理性能的影响 |
5.2.7 添加冷固球团的烧结实验 |
5.3 烧结矿冶金性能分析 |
5.3.1 低温还原粉化性能 |
5.3.2 还原性能 |
5.3.3 熔融滴落性能 |
5.3.4 烧结矿冶金性能对比 |
5.4 本章小结 |
6 铁矿石成矿机理研究 |
6.1 热力学计算 |
6.2 烧结液相量和理论燃料比计算 |
6.3 复合铁酸钙生成计算 |
6.4 本章小结 |
7 铁矿石烧结过程蓄热模型 |
7.1 烧结料层热量蓄积模型 |
7.1.1 烧结过程简述 |
7.1.2 模型描述 |
7.1.3 模型中几个问题的简化 |
7.1.4 燃烧层热平衡计算 |
7.1.5 模型建立过程 |
7.1.6 模型模拟结果分析 |
7.2 模型在实际烧结中的应用 |
7.2.1 实验原料 |
7.2.2 烧结杯实验 |
7.3 本章小结 |
8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 录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相关论文目录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
(9)重钢烧结混合料结构优化和应用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烧结概述 |
1.1.1 烧结的目的及意义 |
1.1.2 国内外烧结发展概述 |
1.2 烧结成矿机理 |
1.2.1 烧结矿矿物组成及结构 |
1.2.2 烧结过程的固相反应 |
1.2.3 烧结过程的液相生成 |
1.2.4 烧结过程的冷凝固结 |
1.3 烧结原料对烧结矿质量的影响 |
1.3.1 铁矿物对烧结矿质量的影响 |
1.3.2 原料化学成分对烧结矿质量的影响 |
1.4 烧结配矿研究现状 |
1.5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内容 |
2 重钢烧结生产现状及分析 |
2.1 烧结含铁原料的利用现状 |
2.2 烧结生产现状 |
2.3 烧结矿质量的变化及分析 |
3 重钢烧结混合料的性能研究 |
3.1 研究方法与试验设备 |
3.1.1 原料的化学成分 |
3.1.2 原料的物理性能 |
3.2 含铁原料性能研究 |
3.2.1 含铁原料的化学成分 |
3.2.2 含铁原料的物理性能 |
3.3 其它原料性能研究 |
3.3.1 其它原料的化学成分 |
3.3.2 其它原料的物理性能 |
4 重钢烧结混合料的结构优化 |
4.1 烧结混合料的优化 |
4.1.1 试验所用原燃料配料方案 |
4.1.2 烧结杯试验流程 |
4.1.3 烧结矿指标的计算 |
4.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4.2.1 烧结矿物理性能测定 |
4.2.2 烧结矿工艺指标 |
4.2.3 烧结矿化学成分分析 |
4.2.4 烧结矿冶金性能分析 |
4.3 烧结矿的综合评价 |
5 生产应用实践 |
5.1 S-5 烧结配料生产实践 |
5.2 S-1 烧结配料生产实践 |
5.3 烧结混合料最优方案选择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宣钢烧结外矿组配与工艺参数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烧结生产概述 |
1.1.1 烧结发展概述 |
1.1.2 铁矿粉烧结生产的目的 |
1.1.3 铁矿粉烧结反应过程 |
1.2 烧结矿的性能指标 |
1.2.1 机械强度 |
1.2.2 还原性 |
1.2.3 低温还原粉化性能 |
1.2.4 高温软化及熔滴性 |
1.3 烧结配矿概述 |
1.3.1 烧结配矿研究概述 |
1.3.2 外矿的性能特点 |
1.4 烧结矿的矿物组成及其结构对质量的影响 |
1.4.1 烧结矿矿物组成及其结构对质量的影响 |
1.4.2 影响烧结矿矿物组成和显微结构的因素 |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1 研究内容 |
2.2 研究方法 |
3 试验原燃料条件 |
3.1 原燃料化学成分 |
3.2 原燃料粒度组成 |
4 印粉烧结成矿规律 |
4.1 试验方法与方案 |
4.2 试验结果 |
4.3 试验结果分析 |
4.3.1 数据分析 |
4.3.2 矿物组成与矿相分析 |
4.4 小结 |
5 委粉烧结成矿规律 |
5.1 试验方案 |
5.2 试验结果 |
5.3 试验结果分析 |
5.3.1 数据分析 |
5.3.2 矿物组成与矿相分析 |
5.4 小结 |
6 伊朗矿烧结成矿规律 |
6.1 试验方案 |
6.2 试验结果 |
6.3 试验结果分析 |
6.3.1 数据分析 |
6.3.2 矿物组成与矿相分析 |
6.4 小结 |
7 扬迪矿烧结成矿规律 |
7.1 试验方案 |
7.2 试验结果 |
7.3 试验结果分析 |
7.3.1 数据分析 |
7.3.2 矿物组成与矿相分析 |
7.4 小结 |
8 均匀化试验与工艺参数优化研究 |
8.1 试验方案 |
8.2 试验结果 |
8.3 试验结果分析 |
8.4 矿物组成与矿相分析 |
8.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哈默斯利矿粉在青钢烧结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首秦经济炼铁技术的相关基础研究[D]. 朱利. 北京科技大学, 2019(02)
- [2]铁矿粉烧结性能分析及低成本优化配矿研究[D]. 杨成宇. 东北大学, 2015(12)
- [3]铁矿石资源多样化条件下烧结矿配矿优化研究[D]. 余其红. 武汉科技大学, 2014(01)
- [4]基于铁矿石烧结基础特性的烧结矿质量预报模型[D]. 李小成. 河北联合大学, 2014(01)
- [5]烧结配矿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 李立芬,张淑会,吕庆,张娜辉. 钢铁研究学报, 2013(09)
- [6]铁矿石均热烧结基础与技术研究[D]. 许斌. 中南大学, 2012(02)
- [7]铁矿石烧结优化配矿的基础与应用研究[D]. 胡友明. 中南大学, 2011(12)
- [8]澳矿配比对烧结矿性能的影响研究[D]. 邱贵宝. 重庆大学, 2010(12)
- [9]重钢烧结混合料结构优化和应用实践[D]. 唐学全. 重庆大学, 2008(06)
- [10]宣钢烧结外矿组配与工艺参数优化研究[D]. 李杰. 河北理工大学, 20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