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速成丰产桑园栽培管理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梁永琨[1](2019)在《新时期融水县桑树标准化栽培技术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桑树是重要的经济作物,在广西融水县得到了广泛的栽培种植。融水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云贵高原苗岭山地向东延伸部分。融水县地势中部高四周低,中西部和西南部为中山地区,东南部和东北部为低山地区,南端为丘陵岩溶区。融水县桑园面积在2300hm2以上。本文浅析了传统的桑树种植栽培技术,探究了新时期融水县桑树标准化种植栽培技术,以期为新时期融水县桑树种植栽培提供借鉴。
汪思宝[2](2018)在《山区桑园高产栽培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了山区高产桑园栽培技术,具体包括栽培地选择、选种、规划桑园、桑园管理等方面内容,以期为提高养蚕户的技术水平、促进山区蚕桑业发展提供参考。
黄红燕[3](2016)在《广西蚕桑产业标准化发展现状与对策》文中研究表明介绍广西蚕桑产业标准体系的形成历程,总结广西蚕桑产业标准化实施推广取得的提升蚕桑产品产量质量、促进良种良法的推广应用、推动蚕桑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提高蚕桑生产组织化程度等成效。分析认为,目前广西存在标准化体系不够健全,标准化工作缺乏专业人才和统一的管理,标准宣贯不够、标准未得到很好的实施推广,种养规模小、不利于标准化的实施推广等问题,提出建立健全蚕桑标准体系、大力开展标准化宣传培训、加强蚕桑标准化的组织管理和人才培养力度、加强标准化示范和监督体系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祁广军,田智得,黄红燕[4](2015)在《广西桑树栽培技术体系创新发展思路》文中研究说明归纳总结了广西桑树栽培技术体系现状,分析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国内外桑树栽培技术体系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根据广西自然气候条件和资源条件等区域特点,从桑树品种多元化发展、"桑产业"研发创新、栽培种植技术创新、速成丰产栽培技术、应用现代水肥技术、条桑收获技术、构建桑树病虫害防控技术体系等方面提出了桑树栽培技术体系创新思路的思路。
祁广军[5](2013)在《“东桑西移”背景下广西蚕丝业发展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种桑养蚕的发源地,至今仍是世界茧丝绸生产、加工与贸易第一大国,在国际市场上占据着主导地位。长期以来,我国蚕丝业主产地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等东部地区。但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起,我国东部地区蚕桑生产规模逐步缩减,桑蚕茧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逐步下降。进入新世纪,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实施“西部大开发”,国家有关部门顺势提出了“东桑西移”产业发展战略。地处西部地区的广西,紧紧抓住机遇大力推进蚕丝业发展,短短10年异军突起,用两个5年迈出了坚实的两大步。即第一步“十五”末桑蚕茧产量跃居全国第一,第二步“十一五”末桑蚕丝产量登上全国首位,从而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桑蚕茧丝生产与加工基地。本研究以“东桑西移”为时代背景,运用理论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即主要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调查、问卷调查,以及比较分析与统计分析等方法,对广西蚕丝业发展进行系统研究。在综合产业结构理论、竞争优势理论、生命周期理论、创新理论等相关理论基础上,建立了广西蚕丝业发展研究理论框架。围绕经济效益、政府政策、科学技术三大关键要素,重点研究广西在承接东部蚕丝业转移过程中,产业链各环节取得的实质性发展成效、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分析各大要素对推动产业发展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探讨推进广西蚕丝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一)我国蚕丝业产业转移存在其必然性,地处西部地区的广西有效有序的承接了东部产业转移。蚕丝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表现出由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的趋势。2000年以来,广西桑园面积、蚕茧产量和生丝产量占全国比重逐年加大,规模效益迅速扩大,并连年位居全国总量第一,在我国乃至世界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广西首先承接第一产业种桑养蚕的转移,随后第二产业茧丝加工再转向广西,成功实现了“东桑西移”和“东丝西移”。同时“东桑西移”以来广西蚕丝业产业生命周期处在快速成长阶段,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呈现持续快速增长的良好发展势头。与全国蚕丝业发展进入一个衰退期相比,广西蚕丝业表现出一个朝阳产业的基本特征,成为现阶段促进广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县域经济发展的优势特色产业。(二)经济效益、政府政策和科学技术三大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推动广西蚕丝业的快速发展。其中,经济效益是驱动产业发展的推手,政府政策是引导产业发展的关键。在自然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拉动下,政府通过加强制度创新、推进公平竞争、放开蚕茧市场,同时加大政策引导和财物扶持,组织发动蚕农种桑养蚕,鼓励企业投资办厂;广大蚕农和加工企业在较高经济效益驱动下,转变为自主发展生产的行为意愿,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要素的自由流动,促进产业规模不断扩增、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不断优化调整,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此外,在经济效益驱动和政府政策引导等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为广西蚕丝业科技创新注入了动力,有力的支撑了产业发展和产业升级。从而在理论和实证上阐明了我国“东桑西移”花落广西的根本所在。(三)现阶段广西蚕丝业发展表现出较强的内部优势和一定的内部劣势,同时发展机遇与威胁挑战共存。突出表现的优势为资源禀赋优、比较效益高、科技创新强、市场机制活、政府支持大、管理体制顺等;同时也存在基础设施脆弱、茧丝质量欠佳、精深加工滞后、资金投入不足、技术人才紧缺、经营组织松散等劣势。另现阶段广西蚕丝业的主要发展机遇表现在国家扶持政策力度加大、区域经济合作步伐加快、市场需求持续稳定增长、区域产业中心正在形成等;但市场价格变化多端、国内外竞争日益激烈、其他替代品构成威胁、其他高效农作物影响以及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等多种威胁与挑战无时不在。鉴此,本研究构建了SWOT分析矩阵,通过产业发展战略对策模型,提出了广西蚕丝业发展应坚持“发挥优势、克服劣势、利用机会、化解威胁”,选择符合实际并切实可行的产业发展战略对策,进一步做大、做强、做长、做优广西蚕丝业,全面提升广西蚕丝业在国内外的地位和影响力,促进产业大省向产业强省迈进,续写我国“丝绸之路”新篇章。
胡明[6](2011)在《民国苏南蚕业生产改进研究(1912-1937)》文中研究指明蚕丝是整个蚕业生产的最终产品,蚕丝也一直是我国重要的出口货物之一,近代苏南蚕业的发展是与国际市场的需求紧密相连。由于近代中国社会处于一种相对混乱的局而,国内市场对蚕丝的消费能力有限,苏南的蚕丝主要用于出口。近代国际市场对中国蚕丝的需求急剧增加,中国蚕丝大量输入到国际市场。随着蚕丝出口的增加,我国蚕业生产的区域也在不断扩大,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无锡、苏州、常州等苏南各县蚕业生产进一步扩大。清中后期上海设立通商口岸,随后成为苏南蚕丝出口的主要口岸。商品化的蚕丝生产与苏南传统的稻作生产相比,表面上获利较高,再加上蚕丝生产周期较短,获利较快,苏南各县蚕业得到大规模的发展。到20世纪初蚕业已经成为苏南农家重要的家庭副业之一。无锡由于自然和地理优势成为苏南各县中蚕业发展最为迅速的地区,逐渐取代上海成为苏南新的蚕丝生产基地。到20世纪20年代末苏南的蚕丝生产规模已经超过上海及传统的蚕区浙江,成为当时中国重要的蚕丝生产中心之一。苏南蚕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并没有随之带来蚕业生产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在日本采用现代化蚕业生产方式之后,中国蚕业生产技术的落后,使中国蚕丝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处于劣势。中国蚕丝在国际市场的地位逐渐被日本所挤占。到20世纪30年代之后,由于受到国际市场对生丝需求减少及日本蚕业企业的竞争,苏南蚕业发展面临严重挑战。面对苏南蚕业的困境,国民政府、蚕业学校及蚕业生产企业等都希望通过改进蚕业生产以提高蚕业生产的水平,增强蚕丝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为此各方对蚕业生产中的桑树种植、蚕种生产、育蚕、缫丝等环节展开了改进,苏南大规模的蚕业改进也由此起步。在各方努力下,苏南蚕业生产技术也取得了明显的改进,被认为是当时农业改进的典范。桑叶是蚕的主要食物,桑叶的质量直接影响着蚕体的发育和蚕丝的质量,所以提高桑叶的质量是蚕业生产改进的基础。在早期的蚕业生产改进中,苏南蚕业改进者对桑叶生产的重要性并没有充分的认识,所以在早期的蚕业改进中并没有对植桑进行大规模改进。而苏南的桑叶生产由于桑树老化、桑园疏于管理等因素的影响,苏南桑树桑叶的产量不断降低,已经影响到了苏南的蚕业生产。苏南蚕业改进者在30年代后才着手对苏南传统的桑树栽培进行改进。改进者首先是对传统的湖桑、鲁桑和荆桑等当地的主要桑树品种进行选育,培植品种更加优良的树种,还结合苏南蚕业生产的特点推广乔木桑,以降低蚕业生产成本。同时开展对蚕种制种专用桑的种植实验与推广。其次在改进桑树品种同时,改进者积极开展桑园管理技术的改进试验,推广改进的桑树修剪、施肥和病虫害防治等技术,以增加桑叶的产量。蚕种育种技术改进是整个苏南蚕业改进过程中,改进者最早关注,改进成效最为明显的环节。苏南蚕种的改进经历了三个主要时期:第一个阶段是1912年到1927年,这是苏南蚕种改进的起步期。1922年之后苏南各县出现了最早一批专业化的蚕种制造场,随后1926-1927大量的蚕种制造场建立。在这一时期日本先进的蚕种育种、人工孵化等技术传入苏南地区,1924年蚕种场开始生产推广第一代杂交蚕种。但由于并没有取得蚕户的信任,改进种在苏南的使用还很有限;第二个阶段是1928年到1933年,这是蚕种改进的大规模展开期。蚕种场大量出现,蚕种场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技术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专业的生产使所选育改进蚕种的质量得到改善。由于改进蚕种的优越性及改进者极力的推广,改进蚕种在苏南地区得到了大规模的使用,蚕业发展较为迅速的无锡等地已经基本上完全取缔了土种;第三个阶段是1934年到1937年,这是蚕种统制时期。1934年江苏省规定省内的蚕种由建设厅统一管理,不得自由买卖,蚕种经过蚕丝试验场检验后,按规定价格分配。同时对蚕种场管理更为严格,取缔生产条件不合格的蚕种场。政府通过控制蚕种的生产、分配,来提高蚕种的质量,但在实际过程中由于无法处理好政府、大的有垄断能力的蚕种生产资本家、小的蚕种生产者及蚕户的利益,造成蚕种供给不足,影响到了蚕业的改进。育蚕是整个蚕业生产中最重要的环节,这个过程中蚕体发育、成熟直到吐丝成茧,育蚕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蚕茧的质量。民国初期苏南蚕区的育蚕技术依然使用传统的技术,蚕户在育蚕的过程中由于受到生产条件的限制,在蚕室温度、湿度、及病毒环境等的控制方面,很难达到良好的生产要求。在生产过程中蚕户却大量的求助于鬼神的保佑,导致蚕体的成活率甚至只有30%。1924年江苏省立女蚕校成立推广部,并在无锡堰桥乡设育蚕指导所,首先开展对蚕户的育蚕指导。蚕校通过推行蚕具消毒、稚蚕共育提高蚕体的质量。1928年在政府的支持下,苏南各县蚕区建立了以育蚕指导所、蚕业合作社为体系的育蚕改进体系。此后这种育蚕改进体系在蚕区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指导蚕户改善育蚕技术,但苏南各县由于蚕业发展水平的不平衡,育蚕指导效果也不平衡。同样苏南蚕区普遍分散的、小规模的育蚕生产模式并没有改变,蚕户恶劣的生产条件,这从根本上决定了育蚕技术改进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育蚕完成后,蚕业生产进入蚕丝生产环节。在传统的苏南蚕业生产模式中,蚕丝生产也是在蚕户自家完成。育蚕完成后,蚕户采用手工或简单的机械,将鲜茧缫制成蚕丝出售,缫丝的机械较为简单。而近代大规模缫丝厂的出现改变了这种生产格局。蚕业生产更为专业化,蚕户主要承担了育蚕的过程。缫丝生产从蚕户生产中分离出来,成为规模化的机械生产。机械化生产为了保证稳定的蚕茧供应,就必须对蚕茧进行干燥处理,茧行由此大量出现,承担蚕茧的干燥等工作。1934年国民政府实施茧行统制,要求茧行改进蚕茧烘干设备,鼓励采用新式蒸汽烘茧机,从而加强对茧行管理。而自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苏南地区出现专业的机械丝厂以来,苏南特别是无锡缫丝业在民国时期进入高速发展期,缫丝厂在数量和生产规模上都远超其它地区。苏南丝厂最先采用意大利式的直缫车,此后日本的缫丝车也开始使用,提高了生产效率。在改进蚕丝生产技术的同时,丝厂和国民政府也着手在上海和海外建立自己的销售系统,以打破洋行等对中国生丝出口的垄断,扩大苏南所产蚕丝在国际市场上的销售。在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中政府还通过发行政府公债的方式,扶植苏南丝厂。但在国际市场不景气,国内社会混乱的情况下,销售情况并没有得到改善。民国苏南蚕业改进之所以取得了较为显着的成绩,得益于形成了较为有效的改进体系,政府、蚕业企业和学校构成了民国苏南地区蚕业改进的主要动力。政府通过行政力量在蚕业改进中扮演了政策制定者、管理者及实践者的角色。蚕业企业为了获得优质的生产原料,着力蚕种的改进和蚕丝生产技术的提高。蚕业教育在改进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苏南地区的蚕业教育主要有蚕业学校和民众教育下的涉蚕教育两种形式。蚕业学校培养的育种、制丝等人才在民国时期苏南蚕业改进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蚕业学校的毕业生在苏南各地设立育种场、育蚕指导所等蚕丝改进机构,是民国时期苏南整个蚕业改进体系中重要的动力之一。民众教育的改进不仅仅涉及到蚕业生产改进,它在更广阔的范围对蚕户进行文化教育。它突破了由于民国时期苏南农村农民文化素质不足,降低对蚕业新技术的接受能力的限制,将农业生产的改进与农村社会的改进相结合。苏南蚕业改进中形成完整的、多元化的蚕业改进体系,是苏南蚕业改进取得成效的主要原因,也是苏南蚕业改进带给当代农业技术改进的主要启示。在民国苏南蚕业改进中,蚕户本身改进动力的缺乏及政府改进组织效能的低下等是制约苏南蚕业改进成效发挥的主要因素。如何调动农户改进的积极性,实现改进组织的高效率也是当代农业改进中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民国时期的苏南蚕业改进没有突破这个局限,这也从整体上制约了改进效能的发挥。尽管如此,民国苏南蚕业改进的成效还是明显的,对这个改进过程的系统分析,可以还原民国时期苏南蚕业改进的过程,认识到改进中各方所起到的作用,及各个改进系统在农村中的改进实践,这对我国现在的农业技术改进有着借鉴意义。
屈达才[7](2010)在《亚热带蚕丝产业种养技术模式的创新与发展思路》文中研究指明阐述了广西亚热带蚕丝产业的地位、自然条件与人文环境等特点,总结归纳了亚热带蚕丝产业的桑蚕种养技术模式。在自主培育高抗、高产、高质的"三高"亚热带桑、蚕新品种的基础上,形成了"桑园密植速成丰产、冬夏剪伐无干养成"和"综合防控蚕病、二段高温催青、三期饲养管理"的亚热带桑园管理和桑蚕饲养的技术模式,探索了亚热带蚕区养蚕难、育种难、繁育难、蚕茧产量低、质量差等阻碍蚕丝产业发展的技术难题,并提出了亚热带蚕丝产业的发展思路。
钱保,张凤春[8](2009)在《盐城市蚕桑标准化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近几年来,盐城市针对制约蚕桑生产发展的存在问题,组织技术力量对蚕桑关键技术进行攻关,先后研究并推广应用了一套蚕桑新产品、新技术,制定了一系列蚕桑地方标准,进一步规范全市栽桑养蚕技术。其中2001年应用速成丰产桑园建设新技术,当年建设桑园2576hm2,成园率达97.5%;应用高密度蚕种催青技术,一期可催青蚕种28万张,万张种节约用工59%,节约用电73.4%,蚕种实用孵化率达97.6%,比常规催青孵化率提高2个百分点;应用桑蚕五龄期条桑斜面育技术,养蚕工效提高3倍,劳动强度大幅度下降,普及面达60%以上。通过蚕桑标准化技术的推广应用,全市蚕桑生产水平明显提高,生产成绩大幅度上升,促进了盐城市从蚕桑规模大市向蚕桑综合强市的跨越。
姜同第,施建华[9](2009)在《丘陵岗地桑园高产栽培技术》文中研究说明针对丘陵地区栽桑的不利因素,提出了一套丘陵岗地桑园速成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为丘陵地区桑树的栽培提供参考。
韩良杰,姜德义,黄俊明,王军[10](2008)在《海安县蚕桑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海安县围绕蚕桑优质、高效、规模化生产的目标,建立组织体系和示范基地,强化扶持政策,创新培训形式,建立5级联动的蚕桑技术服务网络;大力推广蚕桑标准化生产技术、桑园优质高产栽培技术、优良蚕品种、蚕种催青自动控制技术、大蚕省力化饲养技术等,通过示范带动、技术推动、政策拉动全面推行蚕桑标准化生产,极大地提高了海安蚕桑产业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实现蚕桑生产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促进了全县蚕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二、速成丰产桑园栽培管理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速成丰产桑园栽培管理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期融水县桑树标准化栽培技术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1 传统的桑树种植栽培技术 |
1.1 桑树良种繁育技术 |
1.2 桑树育苗技术 |
1.3 合理密植建园 |
1.4 水肥管理技术 |
1.5 桑树剪伐及收获技术 |
2 新时期融水县桑树标准化种植栽培技术 |
2.1 桑苗选择及桑地整理 |
2.2 种植方法 |
2.3 桑园肥培管理 |
2.4 桑树速成丰产栽培技术 |
2.5 桑园现代水肥技术 |
2.6 条桑收获技术 |
2.7 桑树病害防治 |
3 结语 |
(2)山区桑园高产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栽培地选择 |
2 选择优良的桑品种 |
3 科学规划设计桑园 |
4 桑园管理措施 |
4.1 做好宣传 |
4.2 掌握桑园管理技术要点 |
4.2.1 群体结构的确立。 |
4.2.2 把握树形养成环节。 |
4.2.3 熟悉栽植要点。 |
4.2.4 注重桑树管理细节。 |
4.2.5 做好桑园田间耕耘。 |
(3)广西蚕桑产业标准化发展现状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广西蚕桑标准化的现状 |
1.1 标准体系的建立 |
1.2 广西蚕桑标准实施与推广取得的成效 |
2 广西蚕桑标准化存在的问题 |
2.1 标准化体系不够健全 |
2.2 标准化工作统一规划、组织协调不够 |
2.3 标准宣贯不够,标准未得到很好的实施与推广 |
2.4 小规模分散经营,不利于标准化的实施与推广 |
3 广西蚕桑标准化发展对策与建议 |
3.1 建立健全蚕桑标准体系 |
3.2 大力开展标准化宣传培训 |
3.3 加强蚕桑标准化的组织管理和人才培养力度 |
3.4 加强标准化示范和监督体系建设 |
(4)广西桑树栽培技术体系创新发展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1 广西桑树栽培技术体系形成 |
1.1 环境气候条件 |
1.2 土地资源状况 |
1.3 桑园集中规模化布局 |
1.4 选用优良杂交桑品种 |
1.5 桑树栽培技术状况 |
2 桑树栽培技术体系存在的问题 |
2.1 桑树品种单一 |
2.2 机械化程度低 |
2.3 桑园户均经营规模小 |
2.4 桑园排灌条件较差、水肥技术落后 |
2.5 桑树病虫害防控技术体系不完善 |
3 桑树栽培技术体系创新思路 |
3.1 桑树优良新品种多元化发展 |
3.2 集成创新桑树栽培技术 |
3.3加大桑树速成丰产栽培技术应用力度 |
3.4应用桑园现代水肥技术 |
3.5推广应用条桑收获技术 |
3.6建立完善桑树病虫害防控技术 |
(5)“东桑西移”背景下广西蚕丝业发展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的提出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关于产业含义和产业分类的研究 |
1.2.2 关于产业转移和产业发展驱动因素的研究 |
1.2.3 关于蚕丝业产业结构与产业特征的研究 |
1.2.4 关于蚕丝业产业转移与“东桑西移”的研究 |
1.2.5 关于蚕丝业发展问题与发展对策的研究 |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方法 |
2.1 相关理论基础 |
2.1.1 产业结构理论 |
2.1.2 竞争优势理论 |
2.1.3 生命周期理论 |
2.1.4 创新理论 |
2.1.5 相关理论的启示及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
2.2 研究理论框架 |
2.3 研究设计 |
2.3.1 研究方法 |
2.3.2 研究过程 |
2.3.3 研究内容 |
2.3.4 论文结构 |
第三章 广西蚕丝业发展进程与“东桑西移”成效 |
3.1 我国蚕丝业发展历史回顾 |
3.1.1 蚕丝业的起源与发展 |
3.1.2 新中国蚕丝业的复兴 |
3.2 广西蚕丝业的形成与发展进程 |
3.2.1 广西蚕丝业的形成 |
3.2.2 建国后广西蚕丝业的发展 |
3.3 广西蚕丝业生产发展现状 |
3.3.1 种植规模稳步扩展 |
3.3.2 蚕种饲养量稳定增加 |
3.3.3 蚕茧生产量持续增长 |
3.3.4 桑蚕丝产量快速递增 |
3.4 “东桑西移”实施成效 |
3.4.1 “东桑西移”花落广西 |
3.4.2 “东丝西移”已成定局 |
3.5 产业生命周期分析 |
3.5.1 我国蚕丝业产业生命周期分析 |
3.5.2 广西蚕丝业产业生命周期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经济效益的驱动效应 |
4.1 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 |
4.1.1 自然资源优势突出 |
4.1.2 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 |
4.1.3 生态环境较为适宜 |
4.2 区域布局与规模效益 |
4.2.1 区域布局趋向合理 |
4.2.2 规模效益日趋凸显 |
4.3 蚕桑生产成本与收益 |
4.3.1 蚕桑生产成本构成 |
4.3.2 广西蚕桑生产成本与收益分析 |
4.3.3 广西与全国主产区成本与收益比较分析 |
4.3.4 与广西特色经济作物成本收益比较分析 |
4.3.5 蚕桑生产效益对蚕农生产生计的影响 |
4.4 工农业产业结构效益 |
4.4.1 加工企业规模效益突显 |
4.4.2 工农业结构效益日趋合理 |
4.5 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 |
4.5.1 国际市场需求相对稳定 |
4.5.2 国内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政府的管理体制与政策引导 |
5.1 组织管理体制 |
5.1.1 政府组织机构及其作用 |
5.1.2 行业组织及其效用 |
5.2 政府的行为定位与公共政策 |
5.2.1 制订产业发展规划 |
5.2.2 实施产业扶持政策 |
5.2.3 建立公平交易制度 |
5.3 蚕茧开放市场的效应分析 |
5.3.1 我国蚕茧主要收购模式 |
5.3.2 广西蚕茧市场的机制创新 |
5.3.3 蚕茧市场的开放效应 |
5.4 新型生产经营方式的探索 |
5.4.1 商品小蚕共育模式的推广应用 |
5.4.2 蚕桑生产专业合作组织的兴起 |
5.4.3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 |
6.1 科技创新的动力源泉 |
6.2 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
6.2.1 科研教育机构及其作用 |
6.2.2 科技队伍的建设与提升 |
6.2.3 科技交流合作与重大项目实施 |
6.3 蚕桑生产技术体系的创建 |
6.3.1 蚕桑品种创新研究 |
6.3.2 蚕桑生产技术的创新集成 |
6.3.3 科技进步对蚕桑生产的贡献 |
6.4 蚕农的技术参与效应 |
6.4.1 蚕农的技术需求 |
6.4.2 蚕农的首创技术及其效用 |
6.4.3 妇女在蚕农家庭中的地位 |
6.4.4 蚕区环境卫生的变化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主要研究结果与发展策略讨论 |
7.1 主要研究结果 |
7.1.1 广西成功承接我国蚕丝业产业转移 |
7.1.2 三大要素共同推进广西蚕丝业的发展 |
7.1.3 广西蚕丝业发展历程的启示 |
7.2 广西蚕丝业可持续发展策略讨论 |
7.3 研究局限性与进一步研究方向 |
7.3.1 研究的局限性 |
7.3.2 进一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民国苏南蚕业生产改进研究(1912-1937)(论文提纲范文)
图表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
二、相关研究概述 |
三、研究理论与方法 |
四、研究思路、论文结构与研究重点 |
五、论文创新及不足 |
第一章 民国时期苏南蚕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
第一节 近代苏南蚕业的迅速发展 |
一、近代中国生丝出口的激增 |
二、近代苏南大规模蚕业生产的发展 |
三、近代无锡苏南蚕业中心的确立 |
第二节 20世纪30年代蚕业危机的显现 |
一、蚕丝出口的减少 |
二、苏南蚕丝生产遭受打击 |
三、蚕业危机对苏南农村经济的影响 |
第三节 苏南蚕业改进的起步 |
第二章 植桑生产改进 |
第一节 苏南优质桑树种植的推广 |
一、苏南植桑的发展 |
二、桑树产叶量的变化——桑树管理技术变化的反映 |
三、优质桑树苗的推广 |
四、政府指导下的桑树苗配发 |
第二节 桑树种改进 |
一、苏南传统桑树品种 |
二、优质桑树品种的选育 |
三、专用桑的推广 |
第三节 桑树栽培技术改进 |
一、苏南桑树培植技术及改进的起步 |
二、民国苏南桑树整枝技术改进 |
三、桑树施肥的改进 |
四、桑树虫害防治技术改进 |
第三章 蚕种育种改进 |
第一节 早期蚕种改进(1912-1927) |
一、苏南土种生产 |
二、蚕种科学育种技术的传入 |
三、苏南专业蚕种场的建立 |
四、早期蚕种改进成效 |
第二节 蚕种改进的全面开展(1928-1933) |
一、蚕种业的大规模发展 |
二、蚕种育种技术的提高 |
三、蚕种业的管理 |
第三节 蚕种统制与蚕种改进(1934-1937) |
一、蚕种统制的实施 |
二、蚕种统制下的蚕种生产 |
三、蚕种统制对苏南蚕业改进的影响 |
第四章 育蚕生产改进 |
第一节 苏南育蚕改进的发轫 |
一、民国前期苏南育蚕技术概况 |
二、育蚕技术改进的起步 |
三、育蚕技术改进的深入开展 |
第二节 苏南育蚕指导所的育蚕指导 |
一、育蚕指导体系的完善 |
二、蚕业统制下的育蚕指导 |
三、蚕业统制下指导所的育蚕改进效果 |
第三节 育蚕合作与育蚕改进 |
一、民国农村合作与农业改进 |
二、育蚕合作的广泛建立 |
三、育蚕合作的资金支持 |
四、苏南育蚕合作社的案例研究 |
第五章 丝茧生产改进 |
第一节 茧行管理及蚕茧处理技术改进 |
一、苏南蚕茧生产 |
二、茧行管理 |
三、蚕茧处理技术改进 |
第二节 缫丝生产改进 |
一、苏南土丝生产 |
二、苏南厂丝生产发展 |
第三节 民国政府对丝业的救济 |
一、苏南传统蚕丝销售体系改进 |
二、财政、税收救济 |
第六章 民国苏南蚕业改进体系及成效分析 |
第一节 苏南蚕业改进体系的分析 |
一、政府对蚕业改进的推进 |
二、苏南新士绅参与蚕业改进 |
三、工业资本的蚕业改进 |
第二节 苏南蚕业教育与蚕业改进 |
一、蚕业学校与苏南蚕业改进 |
二、苏南民众教育与蚕业改进 |
第三节 苏南蚕业改进成效的分析 |
一、苏南蚕业改进的成效 |
二、苏南蚕业改进成效的特征 |
三、制约苏南蚕业改进成效的因素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7)亚热带蚕丝产业种养技术模式的创新与发展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1 广西自然气候特点与蚕桑产业特征 |
2 广西亚热带蚕丝产业蚕桑种养技术模式的创新 |
2.1 亚热带桑园管理技术模式 |
2.2 亚热带桑蚕饲养管理技术模式 |
3 广西亚热带蚕丝产业发展的新思路 |
3.1 选育多元化蚕桑新品种 创建配套的蚕桑种养技术体系 |
3.2 延伸与完善亚热带茧丝绸产业链 实现广西蚕丝产业的新跨越 |
3.3 加强蚕业资源多元化开发利用 促进蚕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
3.4 加强人才队伍培育与建设 确保蚕业的可持续发展 |
3.5 加强亚热带蚕业文化建设 提升亚热带茧丝绸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
(9)丘陵岗地桑园高产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提高栽桑质量, 为桑园速成丰产打基础 |
2 树型培养与林相改造 |
3 科学施肥培肥土壤 |
4 桑园秸草覆盖 |
5 应用保水剂建设小蚕专用桑园 |
6 合理收获, 采养结合增强树势 |
四、速成丰产桑园栽培管理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期融水县桑树标准化栽培技术探讨[J]. 梁永琨. 农业与技术, 2019(05)
- [2]山区桑园高产栽培技术[J]. 汪思宝. 现代农业科技, 2018(09)
- [3]广西蚕桑产业标准化发展现状与对策[J]. 黄红燕. 广西蚕业, 2016(01)
- [4]广西桑树栽培技术体系创新发展思路[J]. 祁广军,田智得,黄红燕. 广西蚕业, 2015(03)
- [5]“东桑西移”背景下广西蚕丝业发展实证研究[D]. 祁广军. 中国农业大学, 2013(04)
- [6]民国苏南蚕业生产改进研究(1912-1937)[D]. 胡明. 南京农业大学, 2011(06)
- [7]亚热带蚕丝产业种养技术模式的创新与发展思路[J]. 屈达才. 中国蚕业, 2010(04)
- [8]盐城市蚕桑标准化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 钱保,张凤春. 江苏蚕业, 2009(02)
- [9]丘陵岗地桑园高产栽培技术[J]. 姜同第,施建华. 现代农业科技, 2009(11)
- [10]海安县蚕桑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J]. 韩良杰,姜德义,黄俊明,王军. 中国蚕业, 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