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汾河二库混凝土拌和站的规划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张波,王金辉,汪世民[1](2020)在《莲花台水电站大坝碾压混凝土质量控制及检测》文中研究表明碾压混凝土坝工程质量控制过程中试验检测是重要工作之一。质量检测实验室配备有适用的试验检测设备和素质较高的技术人员。制定了各种有关质量管理的规章制度和质量控制措施。在对碾压混凝土质量控制与检测中,首先对所使用的各种原材料进行检测;用维勃工作度仪检测碾压混凝土拌和物的工作度(VC值);用碾压混凝土无核密度仪检测压实容重;对硬化混凝土性能进行检测等。对保证施工质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刘武[2](2019)在《龙滩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施工进度管理的研究》文中认为碾压混凝土筑坝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是一种使用干硬性混凝土,采用近似土石坝铺筑方式,用强力振动碾进行压实的混凝土筑坝技术。相对混凝土坝柱状浇筑法具有节约水泥、施工方便、造价低等优点。至20世纪末,世界上已建在建碾压混凝土坝约209座,其中中国43座、日本36座、美国29座。21世纪初,中国龙滩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正式开工建设,是世界上首座200m级碾压混凝土大坝,坝高世界第一,大坝混凝土方量世界第一,大坝混凝土580万立方米(其中碾压混凝土385万立方米),项目设计技术、施工技术及项目管理都是探索性的,施工进度管理实践也是探索性的。特大型水电工程项目建造施工过程往往跨10年左右,其总体进度计划编制需运用滚动计划与控制方法,远粗近细,滚动编制,动态管理。国内特大型水电工程项目进度计划编制方式主要有横道图、网络计划技术。P3(Primavera Project Planner)是一种融合了关键路线法CPM(Critical Path Method)及计划评审技术法PERT(Program Evalution and Review Technique)等网络计划技术的专业进度管理软件。根据总体进度计划及各层级分解计划编制与控制需要,龙滩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土建及金结安装主体工程工作分解结构WBS(Work Breakdown Structure),可逐层级依序分解为:主体工程→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分项工程→单元工程。龙滩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工程总体进度计划编制,结合关键线路法CPM及计划评审技术(PERT)等网络计划技术思路,大致分四步两次循环优化(分→总→再分→再总…),形成总体进度P3横道网络图。根据龙滩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工程标段总体进度计划控制需要,承包商建立了严密的总体进度计划控制体系。即按时间分解成年度、季度、月度进度计划,按项目分解成单项进度计划、专项进度计划,并按照滚动计划方法进行动态管理,最后落实到周调度执行计划的总体进度计划控制体系。本文对承包商7年的龙滩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工程施工进度管理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行之有效的实际操作性探索工作进行了理论分析:(1)分目的、分对象综合运用好P3网络计划技术、横道图技术、CAD技术、GIS可视化动态仿真技术。(2)施工技术方案创新、施工管理创新达到了优化网络计划逻辑关系、缩短关键线路关键作业时间、现场持续高效作业等效果。(3)用系统工程理论思路,提前分析预测总施工进度各阶段所需人、设备、材料等施工资源数量,对大型成套施工设备等施工资源采用内部模拟市场化运作高效配置。(4)项目组织机构分阶段重构,以适应项目前期、高峰期、尾工期各阶段进度管理重心动态变化的需要。中国特色的项目管理,之所以能建造好中国国内特大型水电项目,是因为既有传承也有创新,既大胆引进借鉴国外优秀管理手段与理念,运用好了先进的网络计划技术平台与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也运用好了中国央企能集中资源办大事,发挥集团化作战的体制优势。
路明,周兴朝[3](2019)在《高海拔地区碾压混凝土VC值动态控制》文中指出碾压混凝土VC值是碾压混凝土拌合物一项极为重要的指标,直接影响着碾压混凝土的层间结合、抗压强度、抗冻、抗渗等各项性能。同时碾压混凝土VC值极容易受高海拔地区特有强日照、低气压、昼夜温差大、蒸发量大等环境条件的影响,根据西藏大古水电站现场环境条件及工程情况对高海拔地区碾压混凝土VC值动态控制进行研究并取得一定的经验和成果。针对高海拔地区特有的气候环境论述了碾压混凝土铺筑时的性态标准;并提出在拌和站直接加水和提高减水剂掺量的方法来对碾压混凝土VC值进行动态控制,同时为高海拔地区复杂多变的气候环境条件下的碾压混凝土施工提供有效的质量保障,也方便为以后类似工程提供技术参考。
胡炜[4](2019)在《基于施工质量智能分析的RCC坝压实质量-层间结合质量-进度多目标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压实质量、层间结合质量、进度是碾压混凝土(Roller Compacted Concrete,RCC)坝仓面施工中的三大核心目标。然而,目前缺乏RCC坝压实质量、层间结合质量以及进度多目标优化研究;且RCC坝压实质量、层间结合质量量化分析困难,缺乏考虑施工质量影响的进度分析。针对上述问题,围绕RCC坝压实质量-层间结合质量-进度多目标优化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及主要结论如下:(1)RCC坝压实质量智能分析提出层面压实刚度感知方法,解决分层施工条件下振动轮与混凝土动力学响应特征感知的难题,实现层面压实刚度、碾压参数、混凝土性能参数的全面感知;建立压实质量核极限学习机智能分析模型,并采用改进的混沌布谷鸟算法优化模型参数;基于快速留一交叉验证,提出压实质量核极限学习机在线更新方法。结合工程实例,相较于多元非线性回归、BP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等传统预测模型,建立的压实质量智能分析模型预测精度分别提升约6.3%、4.8%和13.8%;且通过在线更新,模型对新样本的预测残差绝对值约为3%,模型泛化能力得到增强。(2)RCC坝层间结合质量智能分析基于混凝土生产时间和层面卸料平仓位置时空匹配,提出层间结合时间感知方法;针对不平衡样本数据,基于过采样-代价敏感半监督支持向量机建立层间结合质量智能分类模型,实现对不合格层间结合质量的智能判断;在Ada Boost.RT集成学习算法框架下建立层间结合质量相关向量回归(RVR)智能分析模型,实现对小样本条件下合格层间结合质量的精确分析。结合工程实例,建立的层间结合质量智能分类模型G-mean值达到0.908,表明模型具有良好的不平衡数据分类能力;建立的层间结合质量RVR模型决定系数R2达到0.8881,表明模型对小样本数据具有良好的预测精度。(3)基于施工质量智能分析的RCC坝仓面施工自适应仿真构建基于施工质量智能分析的RCC坝仓面施工自适应仿真框架;建立RCC坝仓面施工精细化仿真模型;基于狄利克莱混合(DPM)模型和排列熵法改进序贯更新和贪婪搜索算法,提出仿真参数自适应更新方法;基于施工质量智能分析,提出针对补碾和铺垫层工序的仿真逻辑链自适应调整方法。结合工程实例,得到的仿真工期与实际工期的偏差率在3%~4%,模型仿真精度高,证明了提出的自适应仿真方法的有效性。(4)基于施工质量智能分析的RCC坝压实质量-层间结合质量-进度多目标优化分析建立RCC坝压实质量-层间结合质量-进度多目标优化数学模型;提出自适应参考点法改进的第三代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SGA-Ⅲ),求解高维多目标下的仓面施工Pareto最优解集;采用相对随机占优度量化和逼近理想值(TOPSIS)法对仓面施工Pareto最优解集进行多属性决策,优选出最优仓面施工方案。结合工程实例,相较于实际值,得到最优施工方案的工期在同为平层施工时缩短约14%,且机械利用率增大约9%,压实度增大约0.5%,抗拉强度比增大约2%,压实质量、层间结合质量、进度目标均得到显着改善,证明了提出的多目标优化分析方法的有效性。
刘中伟[5](2018)在《胶结颗粒料筑坝材料性能研究》文中提出胶结颗粒料坝是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专家于2009年自主研发并提出的新坝型。该坝型是在欧美Hardfill、日本Trapezoidal CSG、中国胶凝砂砾石坝和堆石混凝土坝等基础上的提炼,即在土石坝和混凝土坝之间,探讨胶结土、胶凝砂砾石和胶结堆石(包括堆石混凝土)筑坝的理论与实践,从而形成连续完整的散粒料到混凝土的筑坝材料谱系。胶结颗粒料坝的突出特点是“宜材适构”、“宜构适材”,即充分利用工程现场的材料,并利用快速碾压的施工工艺工法,力求尽可能减少弃料筑坝,具有经济安全、环境友好、漫顶不溃等优势,是一种生态友好的新型筑坝技术,在我国围堰等临时性工程及部分永久性工程中得到了应用,取得了一些实质性工程进展。但目前制约胶结颗粒料坝发展的关键技术主要集中于以下几方面:(1)广源化的胶结颗粒料配制技术与材料宏细观工程性能;(2)胶结颗粒料高效施工工艺、设备与全过程质量控制系统;(3)胶结颗粒料坝全生命期安全评估与筑坝技术体系。本文主要基于胶结颗粒料配制技术开展了创新性研究,重点以胶凝砂砾石为研究对象,围绕的胶结颗粒料材料及性能、配制技术、质量检测开展了创新性研究,并取得发明专利,且在工程上得到应用。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成果如下:(1)胶凝砂砾石材料的力学和耐久性能研究了胶凝砂砾石材料的渗透溶蚀问题。发明了一种含层面的胶凝砂砾石渗透系数测试新装置,解决了含层面芯样的渗透系数测试问题。试验并探明了压力水持续作用下,长期溶蚀的胶凝砂砾石中Ca2+的溶出规律。研究得到的胶凝砂砾石的抗剪参数可为工程设计提供数据支撑。研究发现,泡低温水后与标准养护的胶凝砂砾石试件相比,抗压强度下降7%~26%,试件抗压强度越高,泡低温水对抗压强度的影响越小,为守口堡水库的安全越冬方式提供了参考。胶凝砂砾石绝热温升仅为10℃左右,大大降低了施工中对温控的要求。基于渗透溶蚀机理已发表SCI论文1篇层间抗渗性能的测试方法已取得发明专利1项(第四作者)(2)胶凝砂砾石材料的质量检测和施工方法研究了胶凝砂砾石碾压质量检测手段及防渗体与承载体连接不密实的处理措施。针对碾压胶凝砂砾石质量检测手段主要为灌水法、灌砂法等效率较低的问题,提出并实施了弹性波技术对碾压胶凝砂砾石施工质量进行检测。本研究利用了 R波的频散特性,提出运用表面波谱分析(SASW)法来测定胶凝砂砾石材料铺筑层表面以下沿深度范围内VR的分布,从而表征碾压施工质量的方法。针对实际工程,得出了表征判断碾压施工质量的波速阈值。挖坑取样测试结果与弹性波检测结果一致,证明该检测方法精度较为理想。SASW方法可以获得整个施工仓面胶凝砂砾石材料R波速度的分布情况,提高了胶凝砂砾石碾压质量检测速度和检测范围,解决了胶凝砂砾石碾压质量检测效率不高的问题,适合于对胶凝砂砾石浇筑层面进行大面积的检测。针对防渗体与承载体连接不密实问题,发明了一种加浆振捣造孔装置,与加浆振捣设备一起提升了施工质量,并在四川犍为防护堤工程上取得了应用。提出了胶凝砂砾石浇筑式施工方法并结合工程进行了应用。针对中低胶凝砂砾石坝的建设问题,提出浇筑式胶凝砂砾石筑坝技术,解决了大型碾压设备无法施工的山塘类中低坝的建设技术问题。提出的成果用于贵州雷山猫猫河山塘浇筑式胶凝砂砾石坝施工。该坝为同类型施工方法建设的第一座工程,拓宽了胶凝砂砾石坝的推广范围。研究还得出了浇筑式胶凝砂砾石的配合比设计参数、强度设计指标、实施方法等。CSGR弹性波质量检测发表国际会议论文1篇,应用于守口堡工程(在建)加浆振捣技术应用于犍为航电堤防工程试验段(建成)、顺江堰(建成)浇筑式胶凝砂砾石技术已发表1篇核心论文浇筑式胶凝砂砾石应用于贵州猫猫河山塘工程(建成,作者负责)(3)胶结人工砂石和胶结土配制及施工技术在已有胶结人工砂石筑坝概念的基础上,针对贵州安顺花鱼井山塘坝工程,提出了胶结人工砂石的施工实现方法,并用于该工程的建设。该坝为同类型施工方法建设的第一座坝。提出了一种适合胶结人工砂石骨料的新的破碎方法,解决了胶结人工砂石骨料的制备问题。提出了石粉作为掺合料来配制胶结人工砂石的办法,解决了缺乏粉煤灰的工程掺合料的添加问题,并确定了合理掺量来配制满足设计强度等级的胶结人工砂石。研究得出水胶比、砂率、掺气量、石粉掺量等胶结人工砂石配合比参数设置标准。实践证明胶结人工砂石坝造价可比碾压混凝土重力坝节省10%。针对黑龙江胖头泡灌区堤防,研究运用当地土料配制胶结土筑堤,提出了合理的水泥掺量和配制方式,使得配制的胶结土满足相应设计龄期的抗压强度和抗渗等级要求。胶结人工砂石技术应用于贵州花鱼井山塘(建成,作者负责)胶结人工砂石技术已发表1篇核心论文
葛唯[6](2018)在《硅灰和石灰石粉用作碾压混凝土掺合料的性能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碾压混凝土材料(Roller Compacted Concrete,简称RCC)是一种干硬性贫水泥混凝土材料,具有高掺量粉煤灰(Fly Ash),低水泥用量等特点,常用于水利大坝和基层公路建设。与常态混凝土相比机械化程度高、工期短、成本低。随着我国水利水电、公路、工业民用建筑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粉煤灰被大量使用,作为碾压混凝土常规掺合料的粉煤灰日益短缺。近年来,石灰石粉(Limestone Powder)作为新型掺合料广泛应用于碾压混凝土筑坝技术中,但掺有石灰石粉的碾压混凝土材料长期力学性能发展缓慢,抗冻性能较差。硅灰(Silica Fume)具有高火山活性且广泛应用于高强混凝土的配制,因此可将硅灰和石灰石粉同时替代部分粉煤灰制备满足工程技术要求的新掺合料碾压混凝土。本文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编号:2013CB035901)的资助下,通过掺加硅灰和石灰石粉得到具有高强度、高抗冻性的碾压混凝土材料,具体研究如下:1、研究了硅灰和石灰石粉对碾压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并评估了其抗裂性能。试验结果发现石灰石粉能够提高碾压混凝土早期强度,但阻碍长期力学性能发展。而硅灰在整个水化过程中都能够促进强度稳定增长。在掺有20%石灰石粉的碾压混凝土中加入5%的硅灰,能够将抗压强度提高30.36%,劈拉强度提高26.67%,弯曲抗拉强度提高17.5%,跨中位移增加3.6倍,且具有较高的拉压比和较低的弹强比。这显示了硅灰在提高碾压混凝土材料力学性能和抗裂性能方面的优越性。2、研究了硅灰和石灰石粉对碾压混凝土抗冻性能的影响。快冻法和冻融前后弯曲性能对比试验结果显示硅灰和石灰石粉同时替代部分粉煤灰应用于碾压混凝土时,抗冻性能最好。具体表现为其在冻融循环100次后,相对动弹性模量最高,质量损失率最小,冻融后弯曲抗拉强度和跨中位移最大,与冻融前相比,弯曲抗拉强度和跨中位移的损失率也最小。3、研究了硅灰和石灰石粉对碾压混凝土微观结构及反应机理的影响。试验结果发现将20%石灰石粉和5%硅灰同时等量替代粉煤灰时,碾压混凝土整体孔隙结构最优。这是因为硅灰和石灰石粉都具有填充效应,同时使用优化效果叠加。水化过程中,只掺石灰石粉的碾压混凝土中含有大量CaC03和水泥水化产物Ca(OH)2,导致界面过渡区的粘结力和整体微观结构密实度较差。硅灰加入后,由于其高火山灰活性能够迅速和Ca(OH)2反应生成C-S-H凝胶,降低水化产物中Ca(OH)2含量,优化孔结构,提高材料密实度,增强材料的宏观性能。
孙启冀[7](2014)在《寒冷干旱地区高碾压混凝土坝温控防裂研究》文中指出由于建设速度快和造价相对低廉的原因,碾压混凝土坝筑坝技术问世不久便受到世界各地坝工界的青睐。大部分已建和在建的碾压混凝土坝工程在施工期和运行期都不同程度的发生了裂缝,裂缝会降低坝体的完整性、抗渗性和耐久性,对大坝的安全度和寿命极为不利,在工程中备受关注。寒冷干旱地区,夏季炎热干燥,冬季寒冷漫长,年气温变化幅度很大。不设纵缝,薄层通仓浇筑,冬季长间歇式的施工方法,与一般地区的混凝土坝有较大差别,使在寒冷干旱地区修建的碾压混凝土坝具有独特的温度场和温度应力场时空分布规律,同时也更增加了温控防裂的难度,因此使寒冷干旱地区碾压混凝土重力坝的温控与防裂成为个新课题,有必要深入研究。围绕着寒冷干旱地区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温度场、温度应力场时空分布规律和温控与防裂措施,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在研究和总结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场与温度应力场求解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利用ANSYS平台进行二次开发,编制了一个相对较为完整成熟的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场与应力场全过程仿真分析计算程序。并结合具有较好代表性的新疆北部山区某碾压混凝土高坝工程,研究了寒冷干旱地区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施工期和运行期全过程的温度场和温度徐变应力场时空分布规律。2.对工程施工中出现的裂缝进行了统计分类,并对30#、31#坝段坝基薄层浇筑块的横河向裂缝进行了成因的仿真分析,裂缝原因主要是因为在固结灌浆长间歇期间,发生寒潮时仓面保温不利造成的。所以,在施工过程中,必须加强现场监督,对确定的温控措施必须坚决执行,在寒潮来临时加强仓面的保温工作,以防止气温骤降导致表面裂缝的产生3.对碾压混凝土防裂的特点和温度控制的标准进行了分析,并从混凝土原材料和结构设计方面提出了坝体防裂的工程措施,同时对国内外多个不同气候条件下碾压混凝土坝工程实际的温控防裂措施和裂缝的处理方法进行了研究总结。并且在研究讨论对碾压混凝土抗冻、抗渗及抗裂性能要求和寒冷干旱地区碾压混凝土坝实用配合比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寒冷干旱地区碾压混凝土坝现场施工的相关要求,并对比总结了新疆北部某RCCD的筑坝工艺,对今后类似新建工程有较大的实际指导意义。
湖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总院[8](2012)在《湖南江垭全断面碾压混凝土重力坝设计》文中研究表明江垭大坝在碾压混凝土筑坝技术上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在国内外没有经验可以借鉴,没有规范可寻的前提下,先后攻克了碾压混凝土作高坝防渗体、高坝大体积温度应力控制、高剪应力区提高施工层面抗剪强度等技术疑难问题,并采用先进施工工艺筑坝,获得了世界银行组织的中、外专家的高度评价。大坝在正常高水位运行期间渗漏量小,坝体应力变形均在允许范围之内。经查询,江垭大狈为当时世界已建最高的全断面碾压混凝土重力坝,为碾压混凝土筑坝技术向更高的领域发展作出了贡献,使我国的碾压混凝土筑坝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钟桂良[9](2012)在《碾压混凝土坝仓面施工质量实时监控理论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碾压混凝土坝施工工艺复杂、施工工期紧、施工强度大、技术要求高,给仓面施工质量控制带来了挑战。本文紧密结合碾压混凝土坝工程建设中施工质量控制领域的国际前沿科学问题,开展了碾压混凝土坝仓面施工质量控制理论与方法研究。以碾压混凝土坝仓面施工质量实时监控方法为理论基础,对相关的数学模型和应用技术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研究。提出了浇筑碾压质量实时监控与施工气候信息实时监控技术,实现了对碾压混凝土坝仓面施工过程质量的精细化、全天候实时监控和对仓面施工信息的动态高效集成管理与分析。这些研究成果一方面深化了碾压混凝土坝仓面施工质量控制的理论基础,填补了碾压混凝土坝仓面施工质量实时监控理论与方法研究的空白;另一方面,为碾压混凝土坝施工质量实时监控系统的建立做了开拓性的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主要包括:(1)构建了碾压混凝土坝仓面施工质量实时监控体系,建立了碾压混凝土坝仓面施工质量实时监控的数学模型。针对碾压混凝土坝仓面施工质量控制的关键科学问题,分析了碾压混凝土坝仓面施工质量控制的目标、项目和流程等关键要素,开展了碾压混凝土坝仓面施工质量实时监控理论与方法研究,提出了碾压混凝土坝仓面施工质量实时监控体系,建立了碾压混凝土坝仓面施工质量实时监控的数学模型,并实现了基于Web的碾压混凝土坝仓面施工质量实时监控三维可视化分析。该体系既丰富和发展了现有的碾压混凝土坝仓面施工质量控制理论,又为碾压混凝土坝仓面施工质量控制提供了新的思路。(2)提出了碾压混凝土坝浇筑碾压质量实时监控技术,实现了碾压层的自动辨识和监控参数的动态分析。针对碾压混凝土坝仓面施工质量实时监控的核心组成部分——浇筑碾压质量实时监控,建立了浇筑碾压质量实时监控目标函数,提出了碾压层自动辨识方法和监控参数动态分析方法,进而研发了碾压混凝土坝浇筑碾压质量实时监控系统,并基于Web网络实现了碾压混凝土坝浇筑碾压质量信息管理。该系统首次实现了对碾压混凝土坝浇筑碾压质量的实时监控,使浇筑碾压施工质量控制水平得到提升,在碾压混凝土坝施工质量控制研究领域具有开创性意义。(3)提出了碾压混凝土坝施工气候信息实时监控技术,建立了预测VC值损失量进行反馈控制的ANN模型。针对碾压混凝土坝仓面施工质量实时监控的重要组成部分——施工气候信息实时监控,建立了施工气候信息实时监控目标函数,提出了基于ANN模型预测VC值损失量进行反馈控制的方法,并研发了碾压混凝土坝施工气候信息实时监控系统。通过将施工气候信息纳入碾压混凝土坝仓面施工质量实时监控系统,将VC值损失量反馈至施工管理人员,并实时指导现场施工,为仓面施工质量控制研究开拓了新的方向。(4)研制开发了碾压混凝土坝仓面施工质量实时监控系统,该系统已成功应用于某水电站高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工程建设中。针对某水电站高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地处西南地区、夏季气温高、降雨集中,且工程规模大、施工工期紧等特点,研发了碾压混凝土坝仓面施工质量实时监控系统,实现了对大坝仓面施工过程主要环节精细化、全天候的实时监控与分析,提高了大坝仓面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水平和效率。该研究成果解决了传统施工质量控制手段无法远程、精细、实时控制施工质量和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的难题。不仅为碾压混凝土坝仓面施工与维护提供了决策依据,为碾压混凝土坝施工质量控制积累了大量宝贵的技术数据,也为类似碾压混凝土坝工程的仓面施工质量控制提供了参考。
王改先[10](2009)在《某电站拱坝碾压混凝土最优配合比及性能的试验研究》文中认为本文针对某水电站工程碾压混凝土拱坝,根据混凝土的种类及使用部位的不同,通过对原材料优选,混凝土配合比的优化设计和性能试验研究,确定出各种材料的最优组合,从而降低混凝土的单位用水量,减少胶凝材料用量,降低水化热温升,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能和耐久性能,并符合经济原则。在此基础上,确定出满足设计技术要求的混凝土原材料和优化的混凝土配合比。研究表明:科学地进行碾压混凝土基本配合条件的确定和配合比参数的选择即确定碾压混凝土的最优配合比,是碾压混凝土现场试验和确定施工配合比的基础,更是碾压混凝土质量保证的前提。我国碾压混凝土在配合比设计上已经形成少水泥用量、高粉煤灰掺量的特点,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二、汾河二库混凝土拌和站的规划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汾河二库混凝土拌和站的规划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莲花台水电站大坝碾压混凝土质量控制及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
2 碾压混凝土特性 |
3 原材料 |
4 碾压混凝土配合比 |
5 碾压工艺试验 |
6 碾压混凝土拌和物性能质量控制 |
6.1 碾压混凝土拌和物性能检测项目和频率 |
6.2 碾压混凝土拌和物工作度(VC值)控制 |
6.2.1 维勃工作度仪检测VC值 |
6.2.2 现场判定VC值 |
6.3 碾压混凝土拌和物含气量控制 |
7 现场压实度质量控制 |
7.1 仪器选定 |
(1) 挖坑灌砂法 |
(2) 无核密度仪法 |
7.2 仪器率定 |
7.3 现场压实容重检测 |
8 碾压混凝土检测 |
8.1 碾压混凝土性能检测项目和频率 |
8.2 碾压混凝土性能检测 |
8.3 碾压变态混凝土性能检测 |
9 碾压混凝土运输过程中质量控制 |
10 碾压混凝土仓面浇筑时质量控制 |
11 结 语 |
(2)龙滩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施工进度管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背景 |
1.2 国内外碾压混凝土大坝现状分析 |
1.2.1 国外已建碾压混凝土大坝现状 |
1.2.2 国内已建碾压混凝土大坝现状 |
1.3 国内外进度管理实践与理论现状 |
1.3.1 国外进度管理的实践探索 |
1.3.2 国内水电工程项目进度管理的实践探索 |
1.3.3 龙滩碾压混凝土重力坝进度管理的研究 |
1.4 论文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
1.4.1 论文主要内容 |
1.4.2 论文创新点 |
第2章 大型水电项目施工进度管理的原理与方法探讨 |
2.1 工程项目进度计划 |
2.1.1 里程碑计划 |
2.1.2 横道图(甘特图) |
2.1.3 网络计划 |
2.1.4 形象进度 |
2.1.5 工期优化 |
2.2 工程项目进度控制 |
2.2.1 进度偏差分析 |
2.2.2 进度动态调整 |
2.3 大型水电工程进度管理常用方法 |
2.3.1 大型水电工程进度计划 |
2.3.2 大型水电工程进度控制 |
2.3.3 大型水电工程进度管理软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龙滩碾压混凝土重力坝项目基本情况 |
3.1 工程概况 |
3.1.1 枢纽布置 |
3.1.2 大坝建筑物布置 |
3.1.3 坝体材料分区 |
3.2 合同项目及主要工程量 |
3.2.1 工程项目和工作内容 |
3.2.2 主要工程量 |
3.3 施工导流、施工特点、施工关键线路及难点 |
3.3.1 施工导流 |
3.3.2 施工特点 |
3.3.3 施工关键线路及难点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龙滩碾压混凝土重力坝进度计划编制的研究 |
4.1 施工总体进度计划的编制依据 |
4.1.1 合同控制性工期 |
4.1.2 合同交面时间 |
4.1.3 导流渡汛方案 |
4.1.4 业主提供的主要条件 |
4.1.5 主要施工方案 |
4.2 总体施工程序、网络计划图及关键线路 |
4.2.1 总体施工程序 |
4.2.2 网络计划图及关键线路 |
4.3 施工总体进度计划的编制 |
4.3.1 工作分解结构(Work Breakdown Structure) |
4.3.2 工程总体进度计划P3 横道网络图 |
4.4 龙滩大坝各工程项目具体进度计划的工期分析 |
4.4.1 施工准备工程 |
4.4.2 混凝土系统建设工程 |
4.4.3 上下游土石围堰工程 |
4.4.4 上下游碾压混凝土围堰工程 |
4.4.5 大坝基坑开挖支护和坝基处理工程 |
4.4.6 大坝主体工程 |
4.4.7 导流工程及其他项目工程 |
4.5 总进度计划的主要项目施工强度及资源计划分析 |
4.5.1 总进度计划主要项目年、季施工强度分析 |
4.5.2 土石方明挖月强度分析及资源计划分析 |
4.5.3 左岸进水口大坝碾压、常态混凝土月强度及资源计划分析 |
4.5.4 右岸大坝碾压、常态砼月强度及资源计划分析 |
4.6 碾压混凝土项目工期分析 |
4.6.1 单元工程划分 |
4.6.2 单元工程工序工期分析 |
4.6.3 碾压混凝土项目工期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龙滩碾压混凝土重力坝进度控制的研究 |
5.1 进度计划控制 |
5.1.1 进度计划控制体系 |
5.1.2 进度计划控制流程 |
5.1.3 滚动计划与控制方法 |
5.2 进度控制施工管理组织体系 |
5.3 施工资源 |
5.3.1 系统工程理论,高效配置施工资源 |
5.3.2 本工程分年度所需主要施工资源 |
5.4 进度控制信息管理 |
5.5 进度偏差分析 |
5.5.1 进度偏差分析主要方法 |
5.5.2 用生产调度周计划,分阶段动态进行偏差分析 |
5.6 进度动态调整 |
5.6.1 改变后续工作间的逻辑关系 |
5.6.2 缩短关键线路持续时间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提前下闸蓄水进度调整、总进度管理效果分析 |
6.1 提前下闸蓄水进度调整 |
6.1.1 进度调整计划编制 |
6.1.2 提前下闸蓄水进度计划控制 |
6.2 龙滩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工程总体进度管理效果 |
6.2.1 总体满足合同目标及业主提前下闸蓄水、提前发电要求 |
6.2.2 各阶段合同工期节点工程照片 |
6.2.3 龙滩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工程进度管理的基本经验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 B(附录图4-1~附录图4-13) |
(4)基于施工质量智能分析的RCC坝压实质量-层间结合质量-进度多目标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施工多目标优化研究现状 |
1.2.2 压实质量量化分析研究现状 |
1.2.3 层间结合质量量化分析研究现状 |
1.2.4 大坝智能化建设研究现状 |
1.2.5 施工进度仿真分析研究现状 |
1.3 已有研究的局限性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RCC坝压实质量智能分析 |
2.1 研究框架 |
2.2 压实信息全面感知 |
2.2.1 全面感知框架 |
2.2.2 振动轮振动信号采集与处理 |
2.2.3 层面压实刚度感知 |
2.3 压实质量智能分析建模 |
2.3.1 混合核极限学习机 |
2.3.2 基于混沌布谷鸟搜索算法的参数优化 |
2.3.3 压实质量智能分析建模流程 |
2.4 压实质量智能分析模型在线更新 |
2.4.1 基于快速留一交叉验证的模型更新判断 |
2.4.2 核极限学习机模型在线更新 |
2.5 案例分析 |
2.5.1 压实信息全面感知 |
2.5.2 压实质量智能评价建模分析 |
2.5.3 压实质量智能分析模型在线更新 |
2.5.4 压实质量智能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RCC坝层间结合质量智能分析 |
3.1 层间结合质量智能分析方法研究框架 |
3.1.1 问题分析 |
3.1.2 建模对策 |
3.1.3 研究框架 |
3.2 层间结合信息全面感知 |
3.2.1 全面感知框架 |
3.2.2 层间结合时间参数感知 |
3.3 层间结合质量智能分类建模 |
3.3.1 Borderline-SMOTE算法 |
3.3.2 代价敏感半监督支持向量机模型 |
3.3.3 层间结合质量智能分类建模流程 |
3.4 合格条件下层间结合质量智能分析建模 |
3.4.1 相关向量回归模型 |
3.4.2 Ada Boost.RT集成算法 |
3.5 案例分析 |
3.5.1 层间结合信息全面感知 |
3.5.2 层间结合质量智能分类建模分析 |
3.5.3 合格条件下层间结合质量智能评价建模分析 |
3.5.4 层间结合质量智能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施工质量智能分析的RCC坝仓面施工自适应仿真 |
4.1 基于施工质量智能分析的仓面施工自适应仿真框架 |
4.2 仓面施工精细化仿真建模 |
4.2.1 建模对策分析 |
4.2.2 精细化仿真模型 |
4.2.3 仿真流程 |
4.3 基于感知数据分析的仿真参数自适应更新 |
4.3.1 基于DPM模型的概率密度估计 |
4.3.2 改进的SUGS算法 |
4.4 考虑质量控制工序的仿真逻辑链自适应调整 |
4.4.1 基于压实质量智能分析的补碾工序自适应调整 |
4.4.2 基于层间结合质量智能分析的铺垫层工序自适应调整 |
4.5 案例分析 |
4.5.1 仿真参数自适应更新分析 |
4.5.2 仿真逻辑链自适应调整分析 |
4.5.3 进度仿真有效性分析 |
4.5.4 仿真输出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施工质量智能分析的RCC坝压实质量-层间结合质量-进度多目标优化分析 |
5.1 基于施工质量智能分析的压实质量-层间结合质量-进度多目标优化数学建模 |
5.1.1 仓面施工多目标优化分析 |
5.1.2 数学模型 |
5.2 基于施工质量智能分析的多目标优化分析框架 |
5.2.1 多目标优化分析流程 |
5.2.2 求解难点分析 |
5.3 基于改进NSGA-Ⅲ算法的高维多目标寻优 |
5.3.1 模型确定性转换 |
5.3.2 NSGA-Ⅲ算法 |
5.3.3 自适应参考点法 |
5.3.4 改进NSGA-Ⅲ算法流程 |
5.4 基于随机占优-TOPSIS法的仓面施工方案多属性决策 |
5.4.1 随机占优理论 |
5.4.2 TOPSIS法 |
5.5 案例分析 |
5.5.1 仓面施工高维多目标寻优分析 |
5.5.2 仓面施工方案多属性决策分析 |
5.5.3 多目标优化效果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5)胶结颗粒料筑坝材料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胶结颗粒料坝的发展及国内外工程应用 |
1.2.1 胶结颗粒料坝的发展及应用 |
1.2.2 胶凝砂砾石坝的发展及应用 |
1.3 胶结颗粒料材料及性能研究进展 |
1.4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胶凝砂砾石抗剪及溶蚀耐久性能研究 |
2.1 胶凝砂砾石抗剪强度试验研究 |
2.1.1 材料与方法 |
2.1.2 结果与分析 |
2.2 胶凝砂砾石渗透溶蚀研究 |
2.2.1 材料与方法 |
2.2.2 层间渗透溶蚀特性 |
2.3 胶凝砂砾石材料热性能对比 |
2.3.1 材料与方法 |
2.3.2 试验结果 |
2.4 低温饱水条件下胶凝砂砾石的强度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胶凝砂砾石碾压质量检测和加浆振捣方法研究 |
3.1 振碾上层对下层的影响试验 |
3.2 胶凝砂砾石压实度检测的弹性波法 |
3.2.1 工程背景 |
3.2.2 研究目的 |
3.2.3 弹性波的无损检测原理 |
3.2.4 SASW方法检测 |
3.3 胶凝砂砾石保护层加浆振捣方法研究 |
3.3.1 工程背景 |
3.3.2 研究目的 |
3.3.3 试验材料 |
3.3.4 浆液优选 |
3.3.5 加浆振捣胶凝砂砾石及性能 |
3.3.6 加浆振捣施工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胶凝砂砾石浇筑式筑坝材料性能研究及施工 |
4.1 浇筑式胶凝砂砾石研究目的 |
4.2 浇筑式胶凝砂砾石设计强度及配合比 |
4.3 浇筑式施工及现场检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胶结人工砂石和胶结土材料性能研究及施工 |
5.1 胶结人工砂石材料及性能 |
5.1.1 工程背景与研究目的 |
5.1.2 试验材料 |
5.1.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5.1.4 技术经济比较 |
5.1.5 破碎工艺探讨 |
5.2 胶结土材料及性能 |
5.2.1 研究背景 |
5.2.2 材料与方法 |
5.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结论 |
创新点 |
展望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硅灰和石灰石粉用作碾压混凝土掺合料的性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石灰石粉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硅灰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存在问题 |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材料制备工艺 |
2.1 原材料 |
2.2 试件制作 |
2.3 配合比 |
2.4 试验方法 |
第三章 硅灰和石灰石粉对碾压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立方体抗压强度 |
3.2.1 试验方法 |
3.2.2 试验结果分析 |
3.3 立方体劈拉强度 |
3.3.1 试验方法 |
3.3.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3.4 弯曲抗拉性能 |
3.4.1 试验方法 |
3.4.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3.5 静弹模 |
3.5.1 试验方法 |
3.5.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3.6 抗裂性能评估 |
3.6.1 拉压比 |
3.6.2 弹强比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硅灰和石灰石粉对碾压混凝土抗冻性能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快冻法冻融循环 |
4.2.1 试验方法 |
4.2.2 抗冻性能评价指标 |
4.2.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4.3 冻融后弯曲抗拉性能 |
4.3.1 试验方法 |
4.3.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4.4 冻融前后弯曲抗拉性能对比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硅灰和石灰石粉对碾压混凝土微观结构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微观形态 |
5.2.1 试验方法 |
5.2.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5.3 热重分析 |
5.3.1 试验方法 |
5.3.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5.4 孔隙结构 |
5.4.1 试验方法 |
5.4.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工作总结 |
6.1.1 硅灰和石灰石粉对碾压混凝土力学性能影响规律 |
6.1.2 硅灰和石灰石粉对碾压混凝土抗冻性能影响规律 |
6.1.3 硅灰和石灰石粉对碾压混凝土微观结构影响规律 |
6.2 本文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7)寒冷干旱地区高碾压混凝土坝温控防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碾压混凝土坝发展历史 |
1.2.2 碾压混凝土坝温度控制研究进展 |
1.2.3 寒冷干旱地区碾压混凝土坝温控防裂的特点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目标 |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 本文研究特色与创新 |
第2章 基于ANSYS平台的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徐变应力计算程序开发研究 |
2.1 基本理论及计算方法 |
2.1.1 温度场计算理论 |
2.1.2 温度应力场有限元分析的基本原理 |
2.1.3 徐变应力场有限元分析的基本原理 |
2.1.4 有限元法概述 |
2.1.5 ANSYS有限元软件简介 |
2.2 仿真计算程序的编制 |
2.2.1 前处理 |
2.2.2 混凝土浇筑过程模拟 |
2.2.3 混凝土水化热和水管冷却的处理 |
2.2.4 弹模增长和徐变模型的处理 |
2.2.5 程序所需的数据文件 |
2.2.6 仿真计算的主要步骤 |
2.3 程序验证算例 |
2.3.1 水化热模型的验证 |
2.3.2 冷却水管模型的验证 |
2.3.3 无限大混凝土板的散热 |
2.3.4 小结 |
2.4 混凝土浇筑模拟 |
2.4.1 相关概念 |
2.4.2 问题的描述 |
2.4.3 模型的建立及计算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寒冷干旱地区高碾压混凝土坝温度场及温度应力场时空分布规律研究 |
3.1 引言 |
3.2 新疆北部山区某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工程温度应力仿真分析 |
3.2.1 工程概况 |
3.2.2 基本资料 |
3.2.3 计算方法与计算方案 |
3.2.4 温度场结果与分析 |
3.2.5 应力场结果与分析 |
3.3 结论 |
第4章 寒冷干旱地区高碾压混凝土坝裂缝成因分析 |
4.1 裂缝情况概述 |
4.2 30#、31#坝段基础区裂缝成因仿真计算 |
4.2.1 裂缝概况 |
4.2.2 计算模型及参数 |
4.2.3 计算边界条件 |
4.2.4 计算结果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寒冷干旱地区高碾压混凝土坝温控防裂措施研究 |
5.1 碾压混凝土坝防裂特点 |
5.2 碾压混凝土坝温控标准 |
5.3 碾压混凝土坝防裂措施 |
5.3.1 材料及配合比方面 |
5.3.2 坝体结构设计方面 |
5.3.3 几个实际工程的温控防裂措施 |
5.4 裂缝处理措施研究 |
5.4.1 裂缝处理方法 |
5.4.2 施工方法与步骤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寒冷干旱地区高碾压混凝土坝防裂施工工艺研究 |
6.1 设计方面对寒冷干旱地区碾压混凝土坝的要求 |
6.1.1 配合比设计方面 |
6.1.2 抗渗、抗冻、抗裂的要求 |
6.2 寒冷干旱地区碾压混凝土坝施工特点和要求 |
6.2.1 施工特点 |
6.2.2 碾压试验 |
6.2.3 混凝土入仓 |
6.2.4 碾压混凝土的卸料、平仓及碾压 |
6.2.5 现场VC值和密实度控制 |
6.2.6 人工骨料的弃料利用 |
6.2.7 主要工序用时长短的控制 |
6.2.8 雨季和高温季节碾压混凝土的施工控制 |
6.2.9 碾压混凝土施工的质量管理 |
6.2.10 质量缺陷的处理 |
6.3 新疆北部RCCD施工方法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碾压混凝土坝仓面施工质量实时监控理论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碾压混凝土坝施工质量控制的常规方法 |
1.2.2 施工质量实时监控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1.3.1 存在的问题 |
1.3.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3.3 主要研究内容 |
1.3.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碾压混凝土坝仓面施工质量实时监控原理与方法 |
2.1 碾压混凝土坝仓面施工质量控制要素分析 |
2.1.1 仓面施工质量控制目标 |
2.1.2 仓面施工质量控制项目 |
2.1.3 仓面施工质量控制流程 |
2.2 碾压混凝土坝仓面施工质量实时监控体系 |
2.2.1 仓面施工质量实时监控目标 |
2.2.2 仓面施工质量实时监控项目 |
2.2.3 仓面施工质量实时监控构成 |
2.3 碾压混凝土坝仓面施工质量实时监控数学模型 |
2.3.1 目标函数 |
2.3.2 时间约束条件 |
2.3.3 精度约束条件 |
2.3.4 反馈约束条件 |
2.4 基于Web 的碾压混凝土坝仓面施工质量实时监控三维可视化 |
2.4.1 基于ActiveX 技术的三维可视化原理 |
2.4.2 施工总布置三维可视化建模方法 |
2.4.3 基于Web 的三维可视化插件开发 |
第三章 碾压混凝土坝浇筑碾压质量实时监控技术与系统研发 |
3.1 碾压混凝土坝浇筑碾压质量实时监控目标函数 |
3.1.1 控制目标函数 |
3.1.2 状态转移方程 |
3.1.3 约束条件 |
3.2 碾压混凝土坝浇筑碾压质量实时监控碾压层自动辨识方法 |
3.2.1 碾压层自动辨识的必要性 |
3.2.2 基于空间控制点的计算几何 |
3.2.3 自动辨识方法流程 |
3.3 碾压混凝土坝浇筑碾压质量实时监控参数动态分析方法 |
3.3.1 碾压行进速度计算 |
3.3.2 碾压遍数计算 |
3.3.3 碾压厚度计算 |
3.3.4 碾压轨迹显示 |
3.3.5 碾压机状态显示 |
3.3.6 监控成果查询与输出 |
3.4 碾压混凝土坝浇筑碾压质量实时监控系统解决方案 |
3.4.1 监控技术选取 |
3.4.2 系统结构 |
3.4.3 监控流程 |
3.5 碾压混凝土坝浇筑碾压质量实时监控系统客户端开发 |
3.5.1 开发原则 |
3.5.2 开发模式 |
3.5.3 数据流程 |
3.5.4 系统功能实现 |
3.6 基于Web 的碾压混凝土坝浇筑碾压质量信息管理系统开发 |
3.6.1 开发需求 |
3.6.2 工作模式 |
3.6.3 软件技术架构 |
3.6.4 系统功能实现 |
第四章 碾压混凝土坝施工气候信息实时监控技术与系统研发 |
4.1 碾压混凝土坝施工气候信息实时监控目标函数 |
4.1.1 控制目标函数 |
4.1.2 状态转移方程 |
4.1.3 约束条件 |
4.2 碾压混凝土坝施工气候信息实时监控中反馈控制方法 |
4.2.1 施工气候信息监控下的仓面施工质量控制 |
4.2.2 施工气候信息与VC 值损失量相关性分析 |
4.2.3 VC 值损失量预测的 ANN 模型 |
4.2.4 施工气候信息实时监控中的反馈控制 |
4.3 碾压混凝土坝施工气候信息实时监控系统解决方案 |
4.3.1 监控技术选取 |
4.3.2 系统结构 |
4.3.3 技术路线 |
4.4 碾压混凝土坝施工气候信息实时监控系统开发 |
4.4.1 开发集成分析 |
4.4.2 自动监测站集成 |
4.4.3 监控服务端开发 |
4.4.4 监控客户端开发 |
4.4.5 网络管理系统开发 |
第五章 系统集成与工程应用 |
5.1 工程简介 |
5.2 碾压混凝土坝仓面施工质量实时监控系统集成实施 |
5.2.1 通讯组网 |
5.2.2 定位基准站建设 |
5.2.3 碾压机械流动站建设 |
5.2.4 施工气候信息自动监测站建设 |
5.2.5 现场分控站建设 |
5.2.6 总控中心建设 |
5.2.7 系统其他部分建设 |
5.3 碾压混凝土坝仓面施工质量实时监控管理体系 |
5.3.1 组织机构 |
5.3.2 执行流程 |
5.3.3 保障措施 |
5.4 碾压混凝土坝仓面施工质量实时监控系统应用成果 |
5.4.1 碾压机行进超速统计与分析 |
5.4.2 碾压超厚情况统计与分析 |
5.4.3 碾压遍数统计与分析 |
5.4.4 压实厚度统计与分析 |
5.4.5 施工气候信息统计与分析 |
5.4.6 混凝土温度统计与分析 |
5.4.7 压实度统计与分析 |
5.5 工程应用总结 |
第六章 结束语 |
6.1 主要研究成果与结论 |
6.2 进一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10)某电站拱坝碾压混凝土最优配合比及性能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碾压混凝土坝的发展概况及其特点 |
1.1.1 碾压混凝土坝的发展概况 |
1.1.2 碾压混凝土坝的特点 |
1.1.3 碾压混凝土坝的发展趋势及新成果 |
1.2 碾压混凝土的材料组成与选择 |
1.2.1 水泥 |
1.2.2 骨料 |
1.2.3 掺合料 |
1.2.4 外加剂 |
1.3 碾压混凝土配合比的研究方法与现状 |
1.3.1 配合比设计要点 |
1.3.2 配合比设计方法 |
1.3.3 国内外工程碾压混凝土配合比的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
1.4.1 本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4.2 本文研究的内容 |
2 工程概况 |
2.1 工程水文、地质 |
2.2 工程设计及碾压混凝土技术要求 |
3 试验材料 |
3.1 水泥 |
3.2 粉煤灰 |
3.3 骨料试验 |
3.4 拌和用水 |
3.5 外加剂 |
4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与试验 |
4.1 混凝土配制强度 |
4.2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试验及性能研究 |
4.2.1 碾压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试验 |
4.2.2 变态混凝土配合比试验 |
4.2.3 常态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
4.3 掺钢纤维混凝土对比试验 |
4.4 垫层砂浆和过渡层砂浆 |
5 配合比优化试验 |
5.1 最佳级配比例选择试验 |
5.2 砂率选择 |
5.3 混凝土配合比试验 |
5.4 推荐配合比 |
5.4.1 采用"豹盾"P.032.5水泥、"珞电"粉煤灰、北京科宁空港外加剂有限公司生产的系列外加剂的推荐配合比 |
5.4.2 备用材料推荐配合比 |
5.4.3 掺增密剂混凝土的推荐配合比 |
5.5 小结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读研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四、汾河二库混凝土拌和站的规划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莲花台水电站大坝碾压混凝土质量控制及检测[J]. 张波,王金辉,汪世民. 西北水电, 2020(S2)
- [2]龙滩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施工进度管理的研究[D]. 刘武. 湖南大学, 2019(02)
- [3]高海拔地区碾压混凝土VC值动态控制[A]. 路明,周兴朝. 国际碾压混凝土坝技术新进展与水库大坝高质量建设管理——中国大坝工程学会2019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9
- [4]基于施工质量智能分析的RCC坝压实质量-层间结合质量-进度多目标优化研究[D]. 胡炜. 天津大学, 2019(01)
- [5]胶结颗粒料筑坝材料性能研究[D]. 刘中伟.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2018(12)
- [6]硅灰和石灰石粉用作碾压混凝土掺合料的性能试验研究[D]. 葛唯. 浙江大学, 2018(12)
- [7]寒冷干旱地区高碾压混凝土坝温控防裂研究[D]. 孙启冀. 新疆农业大学, 2014(07)
- [8]湖南江垭全断面碾压混凝土重力坝设计[A]. 湖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总院. 水利水电工程勘测设计新技术应用——2011年度全国优秀水利水电工程勘测设计获奖项目技术文集, 2012
- [9]碾压混凝土坝仓面施工质量实时监控理论与应用[D]. 钟桂良. 天津大学, 2012(07)
- [10]某电站拱坝碾压混凝土最优配合比及性能的试验研究[D]. 王改先. 西安理工大学, 2009(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