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翻译与公共英语教学(论文文献综述)
卢祺晋[1](2021)在《京师同文馆人才培育模式观照下的大学公共英语翻译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京师同文馆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官办的新式外国语学校,它的出现为中国近代培养了一大批翻译、外交人才。该文从专业方向定位、师资力量、课程设置、母语能力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方面全方位地分析京师同文馆的外语教学模式,并依据其教学模式特点对比分析当前大学公共英语翻译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旨在通过借鉴京师同文馆外语教学模式弥补大学公共英语翻译教学的不足。
靳小响[2](2021)在《语法翻译法和交际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运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语法翻译法和交际法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应用较为广泛,首先阐述这两种方法在内涵上的不同,以及各自的优势和劣势,进而探讨两种方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思路,认为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应不断更新教育理念,结合两种教学方法,扬长避短,依据实际情况和学生类型选择不同方法,按学习阶段调整教学方法,分层次制定教学目标,并应用现代化技术优化教学模式,提高高职英语教学效率,使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更具方向性、针对性,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曲晨晖[3](2021)在《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教学现状与策略研究 ——以T高职院校为例》文中提出伴随着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推进和改革深化,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选择。公共英语作为高职院校的基础课程,在提升高职院校学生核心竞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对公共英语教学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在公共英语教学方面的水平与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还需进一步进行完善。因此,本文以T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教学现状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T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存在的问题与导致问题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路径,进而为我国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借鉴。本研究在绪论部分交代了本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还有本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第一章为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这部分主要阐释了高职院校和公共英语教学的内涵与外延,以及支撑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二章为T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教学现状,主要通过对T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教学现状展开调研,进一步发现T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教学存在教师教学缺乏针对性、传统模式授课阻碍学生积极性、教学活动安排不合理、课堂评价缺乏科学性以及教材内容和专业匹配不够的问题。第三章为T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通过归纳总结认为导致T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体现在教师层面、学生层面和学校层面,并对三个层面的原因展开具体论述。第四章为T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教学存在问题的解决路径,结合T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导致问题的原因,主要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科学合理安排教学活动、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方面提出有针对性地解决建议。最后为结论部分,通过对本研究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进而对T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教学在日后研究中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其他领域进行展望。
蔡基刚[4](2021)在《学科交叉:新文科背景下的新外语构建和学科体系探索》文中研究说明新外语是新文科的一个分支。新外语不是在原来英语专业、翻译专业和公共英语中加进新课程或采用新方法,而是追求新理念、新结构和新体系。新理念是从学科发展导向转移到社会需求导向;新结构是要追求学科的交叉和跨界;新体系是重组翻译专业、英语专业和公共英语后,发展出的新公共英语、科技英语和科技翻译。我们认为专门用途语言是新外语最适合的外语学科体系,也是外语跨学科的基石。新外语的产生首先要改变外语人的传统理念和改革目前高校的学科专业评估体系。
周小渟[5](2021)在《晚清时期英语在中国的传播研究》文中认为英语已然成为当今社会的国际通用语,其传播正在全球范围内持续发酵,在中国也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英语在中国的传播并非一朝一夕,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交流必然带来语言的碰撞。鸦片战争爆发后,中英语言激烈碰撞,社会动荡与大批西人的到来使晚清社会西学东渐之风盛行,英语在中国开始广泛传播。因此,晚清时期可以被看做英语在中国大规模传播的起始阶段。目前学界对晚清时期的英语传播研究往往聚焦于教育教学和西学东渐,偶有涉及中英语言接触,但信息比较零散,未有针对此阶段的英语传播进行的系统分析与归纳。本研究基于对“史料”与“数据”的整理和统计,借助语言学、历史学等相关理论与方法进行跨学科研究,以晚清社会为时代背景,以路径、动因、影响及规律为研究对象,分析并总结这一阶段英语传播的状况和效果,力图建构语言传播的研究模式。具体研究问题如下:一、晚清时期英语在中国传播的路径是什么?体现了怎样的语言传播机制?二、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这种传播机制是如何产生的?最终效果如何?三、英语在中国晚清社会的传播揭示了哪些语言传播规律?对当下中国的语言政策与规划有怎样的启示和借鉴?语言传播具有社会性,对某一时期某种语言传播进行研究需采用跨学科视角。本研究以库柏语言传播变量、夸克语言传播模式和语言选择主义为理论框架,建构由路径、动因、影响、规律构成的语言传播研究模型,对晚清时期英语在中国的传播进行较全面的探讨。笔者通过文献爬梳,整理出大量与晚清时期英语传播相关的原始资料(包括奏折、地方志等史料汇编和当时出版的中英文报纸等)、近代着作(包括晚清时期英语传播过程中亲历者的着作及其它相关着作)以及当代论着(包括期刊论文、专着等)。以质性研究为方法,同时利用史料进行相互佐证,从中提取相关数据和信息,进行统计与分析。研究发现如下:首先,受晚清时期历史背景影响,英语在当时中国社会的传播主要由来华西人群体及晚清政府洋务派群体主导。其中,来华西人主要指“英美传教士群体”和“英美商人群体”。“英美传教士群体”主导的英语传播活动集中在教会教育与翻译出版上,体现了传播的文化路径;而“英美商人群体”受经济利益驱动,引导以商务英语教学为主的民间教育机构的创办,促使中西交往中产生了“皮钦英语”这种语言变体,显露出经济对语言传播的影响。晚清政府洋务派则通过政府支持,从政治层面推动了英语在中国社会的传播。由不同群体主导的文化、经济、政治传播路径共同构成了晚清时期英语在中国传播的主要机制。其次,语言传播的主体是人,人们基于生活环境刺激产生不同的动机与目的,做出语言传播行为。晚清时期英语传播的主导群体与被主导群体在当时环境影响下,或主动或被动地传播英语,导致以文化、经济、政治为路径的传播机制的产生。最终促使中文吸收了大量英语外来词,在促进汉语语法研究完善的同时,为民国时期外语教育制度的改革提供了经验,给后世带来了语言层面和社会层面的双重影响。最后,晚清时期文化、经济、政治路径下的英语传播揭示了语言传播的一般规律。(一)英语在晚清外语传播中一家独大的局面体现了语言传播中的竞争规律;(二)晚清来华西人群体在缺乏政策支持的情况下不断进行传播路径的调整,这体现了语言传播中同样存在着“路径依赖”规律;(三)当时的英语传播对后世的影响说明了语言传播由下及上,再到由上及下的受众规律;(四)晚清时期的英语传播揭示了语言在文化、经济、政治层面既平行又交互的传播规律。综上所述,晚清时期不同群体受客观环境与自身目的驱使,通过文化、经济、政治路径主导了英语在中国的传播,对后世中国的语言和社会产生了影响,并揭示了一定的语言传播规律。这就提醒我们,我国在制定汉语推广政策时应注意外语竞争和受众规律的影响,利用“路径依赖”规律,制定适用于目的国的汉语传播政策。期望该研究能为我国“一带一路”倡议下的语言政策制定与实施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夏万春[6](2021)在《信息化背景下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培养路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世界各地的人们交流逐渐频繁,使得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对信息化背景下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培养路径进行分析研究,从形成全面且合理的跨文化交际公共英语课程教学培养体系、丰富公共英语课程跨文化交际教材文化教学内容、基于信息化技术构建境外实践和体验平台、模拟真实英语翻译环境四个方面着手,可实现高职学生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全面提升。
程静[7](2021)在《大学英语学习中的性别差异性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性别差异视域下研究高校公共英语教学策略有助于明确性别差异对高校公共英语教学的影响,对于推动高校公共英语教学改革,促进高校公共英语教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学生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成绩的分析,指出了大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性别差异存在的客观性,并论述了形成男女生性别差异的原因,提出了改进高校公共英语教学的策略,旨在兼顾学生的性别差异来提升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的针对性,从而全面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效率,为我国的国际化进程奠定必要的基础。
吴晓娟[8](2021)在《微时代高职英语翻译教学发展模式探究》文中认为微时代背景下,各种教学资源不断涌现,高职英语教学面临着机遇与挑战,怎样在微时代背景下更有效地进行英语翻译课程的教学是需要深刻思考的问题。本文主要阐述了高职公共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及微时代环境对高职英语教学的影响及教学改革措施。
李逢源[9](2020)在《需求分析视角下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很多院校都增设了英语专业。为培养优秀的英语人才,英语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需求分析是外语教学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但目前而言,国内较少有基于需求分析视角对英语专业课程设置进行的研究。邮电类院校属于行业特色学校,在通信和信息系统、信息与信息处理、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应用等信息学科上有着很大的优势,需要围绕这种特色打造邮电特色的英语专业课程。因此,本研究从需求分析视角对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展开了调查与分析,获取多方对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及实施过程的看法,并为优化课程建设建言献策。本研究主要以Dudley-Evans&St.John的需求分析理论和模式为基础,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主要以南京邮电大学为主的邮电类院校140名在校英语专业学生、32名英语专业毕业生、10名英语教师以及15名社会用人单位的招聘人员为调查对象,拟回答以下三个问题:1)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的在校生、往届毕业生、教师以及社会用人单位对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总体满意度及原因是什么?2)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的在校生、往届毕业生对英语专业课程学习需求是什么?是否得到满足及原因是什么?3)基于上述研究和《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如何进一步完善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研究发现:1)总体来讲,四类研究对象对目前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满意度一般,课程设置还没有很好地满足他们的需要;2)他们对于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的需求主要是广博的英语语言文学知识、扎实的语言技能、丰富的实践类课程以及具有邮电类院校的特色课程知识。他们认为目前的英语技能型课程基本得到满足,但是知识性课程、实践类课程以及邮电类院校特色课程尚未得到满足,还需进一步完善目前的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3)鉴于四类研究对象的需求与目前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偏差以及四类研究对象对于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建议,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首先,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应符合《国标》的要求,减少技能型课程,增加知识性课程、实践类课程以及院校特色课程。其次,课程设置应考虑学生的需求,引起学生的兴趣。再次,课程设置还应满足社会的需求,改善目前英语专业的就业形势。接着,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和大学外语课程设置加以深度的区分,增加英语专业课程的广度与深度,突出英语专业优势。然后,要构建具有邮电类院校特色的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最后,要注重对英语专业课程设置进行动态的需求分析。根据以上的研究成果,本文提出了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方案雏形,作为后续课程设置研究的参考。同时,还指出本研究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以及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李潇[10](2020)在《以慕课为资源运用翻转课堂实现大学公共英语翻译教学的改革探索》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加深,互联网等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得到了飞快发展,在此大背景下新型教学资源——慕课与新型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应运而生,与此同时国内外方方面面的交流愈加频繁深入,大学公共英语翻译教学改革迫在眉睫。本文探讨了以慕课为资源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大学公共英语翻译教学的改革实践,为大学公共英语翻译教学创新模式提供参考。
二、翻译与公共英语教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翻译与公共英语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1)京师同文馆人才培育模式观照下的大学公共英语翻译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京师同文馆的设立 |
2 京师同文馆的外语教学模式 |
2.1 专业方向定位 |
2.2 师资力量 |
2.3 教学内容 |
2.4 母语能力 |
2.5 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
3 大学公共英语翻译教学存在的问题 |
3.1 对翻译教学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
3.2 翻译教学理念和方法有待改进 |
3.3 缺乏英语翻译专项教材 |
3.4 大学公共英语翻译实践平台较少 |
4 京师同文馆外语教学模式对当今大学公共英语翻译教学的启示 |
4.1 重视大学公共英语翻译教学 |
4.2 建设一支实践经验丰富且专业背景多元的师资队伍,聘请一定数量的外籍教师 |
4.3 改进课堂教学模式 |
4.4 优化教学内容 |
4.5 重视母语学习 |
4.6 学以致用 |
5 结语 |
(2)语法翻译法和交际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语法翻译法与交际法概述 |
二、语法翻译法与交际法的应用对比 |
(一)内涵上的不同 |
(二)交际教学法的优劣势 |
1. 交际法的劣势 |
2. 交际法的优势 |
(三)语法翻译法的优劣势 |
1. 语法翻译教学法的劣势 |
2. 语法翻译法的优势 |
三、语法翻译法与交际法的应用思路 |
(一)语法翻译法的教学思想 |
(二)交际教学法的教学思想 |
(三)交际教学法在课堂中的应用 |
(四)语法翻译法在课堂中的应用 |
四、交际教学法与语法翻译法的综合应用 |
(一)依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方法 |
(二)根据学生类型选取教学方法 |
1. 大班教学 |
2. 小班教学 |
(三)按学习阶段调整教学方法 |
(四)分层次制订教学目标 |
五、结语 |
(3)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教学现状与策略研究 ——以T高职院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内容 |
五、创新点和研究不足 |
(一)创新点 |
(二)研究不足 |
第一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 |
(一)高职院校 |
(二)公共英语教学 |
二、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理论 |
(二)人本主义理论 |
(三)动机理论 |
(四)分层教学理论 |
第二章 T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教学现状 |
一、T高职院校简介 |
(一)历史沿革 |
(二)办学资源 |
(三)办学优势 |
二、T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教学现状调研 |
(一)调研目的 |
(二)调研对象 |
(三)调研问卷设计 |
(四)调研过程 |
(五)信度和效度检验 |
三、T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
(一)教师教学缺乏针对性 |
(二)传统模式授课阻碍学生积极性 |
(三)教学活动安排不合理 |
(四)课堂评价缺乏科学性 |
(五)教材内容和专业匹配不够 |
第三章 T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教师层面的原因 |
(一)教师自身能力不够 |
(二)教师缺乏专业培训 |
(三)教师教学方式单一 |
二、学生层面的原因 |
(一)高职院校学生基础差 |
(二)学生缺乏英语学习兴趣 |
三、学校层面的原因 |
(一)学校重视度不够 |
(二)教学环境单一 |
(三)教学设施落后 |
第四章 T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教学存在问题的解决路径 |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
(一)加强教师专业技能培训 |
(二)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
(三)加强教师教学常规管理 |
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
(一)运用多元化教学模式 |
(二)明确学生主体地位 |
(三)进一步丰富教学手段 |
(四)完善多媒体设施 |
三、科学合理安排教学活动 |
(一)结合专业选取教材 |
(二)教学内容体现特色 |
(三)多说多练实践为主 |
四、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 |
(一)建立学生评价体系 |
(二)建立教师评价体系 |
(三)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社会评价体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学科交叉:新文科背景下的新外语构建和学科体系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工科、新文科和交叉学科 |
二、课程、专业和学科 |
三、传统外语专业或学科的问题 |
四、新外语的三个内涵 |
五、专门用途语言是新外语的学科体系 |
六、新外语的课程和教学内容 |
七、结语 |
(5)晚清时期英语在中国的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问题与论文结构 |
1.研究问题 |
2.论文结构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理论依据 |
1.研究方法 |
2.理论基础与认识依据 |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研究回顾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1.英语传播 |
2.晚清时期 |
3.晚清时期传教士 |
第二节 英语传播的相关研究 |
1.国外英语传播的相关研究 |
2.国内英语传播的相关研究 |
第三节 晚清以前英语传播回顾 |
第四节 晚清社会英语传播研究 |
1.晚清社会传教士的相关研究 |
2.晚清社会翻译情况的相关研究 |
3.晚清社会近代化教育的相关研究 |
第三章 晚清时期英语在中国传播的文化路径 |
第一节 传播的文化背景 |
第二节 传播主体:来华传教士 |
第三节 教会学校与英语传播 |
1.前期教会学校与英语传播 |
2.后期教会学校与英语传播 |
第四节 翻译出版与英语传播 |
1.翻译机构与英语传播 |
2.报刊出版与英语传播 |
第五节 传教士主导的英语传播的文化特征 |
1.双向语言文化传播 |
2.群体性书面语传播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晚清时期英语在中国传播的经济路径 |
第一节 传播的经济背景 |
第二节 传播主体:来华英美商人 |
第三节 民间英语培训机构与英语人才培养 |
第四节 “皮钦”英语与英语传播 |
第五节 英美商人主导的英语传播的经济特征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晚清时期英语在中国传播的政治路径 |
第一节 传播的政治背景 |
第二节 传播主体:晚清政府洋务派 |
第三节 近代化教育与英语传播 |
1.三类新式学校与英语传播 |
2.官派留美与英语传播 |
第四节 翻译活动与英语传播 |
1.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与西学传播 |
2.京师同文馆翻译活动与译员培养 |
第五节 洋务派主导的英语传播的政治特征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晚清社会英语传播规律及其影响 |
第一节 外来语言传播竞争激烈 |
1.其他外语的传播情况 |
2.影响外语竞争的因素 |
第二节 路径依赖及其体现 |
1.路径依赖及其内涵 |
2.英语传播路径依赖 |
第三节 英语传播中人的因素 |
1.晚清来华西方人 |
2.晚清政府洋务派 |
3.个体被动传播者 |
第四节 传播受众:底层-精英-群众的传播模式 |
第五节 文化、经济、政治层面的平行交互传播 |
第六节 英语在中国传播带来的影响 |
1.对汉语的影响 |
2.对社会的影响 |
第七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晚清时期英语在中国传播的局限及启示 |
第一节 主导性局限及表现 |
1.来华西人主导的传播的局限性 |
2.洋务派们主导的传播的局限性 |
第二节 对汉语国际传播的启示 |
1.应对传播中的竞争现象 |
2.注重主导者的路径依赖 |
3.尊重受众传播相关规律 |
4.结合“场论”防范预警 |
第三节 对外语政策与规划的启示 |
1.应对英语的语言霸权 |
2.提高中华文化自信心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总结 |
第一节 结论与贡献 |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
(6)信息化背景下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培养路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信息化背景下公共英语课程跨文化交际教学培养路径 |
1. 形成全面且合理的跨文化交际公共英语课程教学培养体系。 |
2. 丰富公共英语课程跨文化交际教材文化教学内容。 |
3. 基于信息化技术构建境外实践和体验平台。 |
4. 模拟真实英语翻译环境。 |
三、结语 |
(7)大学英语学习中的性别差异性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研究实施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三)数据分析 |
三、成因分析 |
(一)智力因素 |
1.语言能力 |
2.记忆能力 |
(二)非智力因素 |
1.学习动机 |
2.性格特征 |
四、改进策略 |
(一)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
(二)因性施教 |
(三)转变教学模式 |
(四)调整评价方式 |
五、结语 |
(8)微时代高职英语翻译教学发展模式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职公共英语翻译教学现状 |
二、微时代环境对英语翻译教学的影响 |
三、微时代环境下英语翻译教学改革举措 |
1. 高职英语翻译教学模式改革。 |
2. 完善英语翻译教学体系。 |
3. 教学平台建设。 |
四、结语 |
(9)需求分析视角下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专用术语注释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标 |
1.3 研究意义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课程设置概念界定 |
2.1.1 课程设置定义 |
2.1.2 课程设置模式 |
2.2 国内外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相关研究 |
2.2.1 国外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研究综述 |
2.2.2 国内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研究综述 |
2.3 需求分析理论 |
2.3.1 需求的定义 |
2.3.2 需求分析的定义 |
2.3.3 需求分析模型 |
2.3.4 对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启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对比分析 |
3.1 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目标的比较 |
3.2 课程设置原则的比较 |
3.3 课程设置结构比较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调查研究 |
4.1 研究问题 |
4.2 研究对象 |
4.3 研究方法 |
4.4 研究工具 |
4.5 研究步骤 |
4.6 结果与讨论 |
4.6.1 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满意度分析 |
4.6.2 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需求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问题及建议 |
5.1 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主要问题 |
5.1.1 课程设置没有很好地符合《国标》的要求 |
5.1.2 课程设置没有很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
5.1.3 课程设置没有很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 |
5.1.4 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与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区别不够明显 |
5.1.5 课程设置不具备院校特色 |
5.1.6 课程设置没有注重动态的需求分析 |
5.2 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建议 |
5.2.1 根据《国标》要求设置英语专业课程 |
5.2.2 根据学生的需求设置英语专业课程 |
5.2.3 根据社会需求设置英语专业课程 |
5.2.4 增加课程广度与深度,突出英语专业优势 |
5.2.5 构建特色的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 |
5.2.6 重视动态的需求分析 |
5.3 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方案雏形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语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6.3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邮电类院校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致谢 |
(10)以慕课为资源运用翻转课堂实现大学公共英语翻译教学的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大学公共英语翻译教学存在的问题 |
1. 缺少系统性的翻译理论知识讲解过程 |
2. 教学模式滞后 |
3. 缺少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
二、慕课和翻转课堂 |
1. 慕课 |
2. 翻转课堂 |
3. 以慕课为资源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 |
三、慕课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的大学公共英语翻译教学改革探索 |
1. 课前 |
2. 课中 |
3. 课后 |
总结 |
四、翻译与公共英语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 [1]京师同文馆人才培育模式观照下的大学公共英语翻译教学研究[J]. 卢祺晋. 科教文汇(中旬刊), 2021(07)
- [2]语法翻译法和交际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 靳小响. 现代交际, 2021(10)
- [3]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教学现状与策略研究 ——以T高职院校为例[D]. 曲晨晖.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4]学科交叉:新文科背景下的新外语构建和学科体系探索[J]. 蔡基刚.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3)
- [5]晚清时期英语在中国的传播研究[D]. 周小渟.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6]信息化背景下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培养路径分析[J]. 夏万春. 校园英语, 2021(14)
- [7]大学英语学习中的性别差异性及对策研究[J]. 程静.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1(06)
- [8]微时代高职英语翻译教学发展模式探究[J]. 吴晓娟. 校园英语, 2021(08)
- [9]需求分析视角下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 李逢源.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2)
- [10]以慕课为资源运用翻转课堂实现大学公共英语翻译教学的改革探索[J]. 李潇. 课程教育研究, 202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