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塞平治疗非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多塞平治疗非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一、多虑平对非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宋雄[1](2021)在《丁艾脐贴丸联合加味资生颗粒治疗IBS-D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以丁艾脐贴丸联合加味资生颗粒的运用,探讨其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患者的临床疗效、安全性,通过检测患者内脏敏感性、血清5羟色胺(5-HT)浓度,探讨其治疗的可能性机制,进一步丰富中医外治法联合内治法协同治疗IBS-D的临床理论,为临床诊疗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将符合本次研究纳入标准的120例IBS-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患者予口服马来酸曲美汀布胶囊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用丁艾脐贴丸外敷和加味资生颗粒内服治疗,两组治疗疗程同为8周。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症状积分、病情严重程度(IBS-SSS)、内脏敏感指数(VSI)、肛管直肠感觉性指标(包括初始感觉阈值、排便感觉阈值、最大耐受量阈值)、血清5-HT浓度及安全性指标。结果:1.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在治疗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疗效对比:治疗8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症状总积分对比: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症状总积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的症状总积分均较本组治疗前的积分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间对比,治疗组症状总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IBS-SSS积分对比: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IBS-SSS积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的IBS-SSS积分均较本组治疗前的积分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间对比,治疗组IBS-SSS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VSI积分对比: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VSI积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的VSI积分均较本组治疗前的积分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间对比,治疗组VSI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肛管直肠感觉性指标对比: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初始感觉阈值、排便感觉阈值、最大耐受量阈值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的初始感觉阈值、排便感觉阈值、最大耐受量阈值均较本组治疗前的阈值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间对比,治疗组初始感觉阈值、排便感觉阈值、最大耐受量阈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血清5-HT浓度对比: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血清5-HT浓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的血清5-HT浓度均较本组治疗前的浓度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间对比,治疗组血清5-HT浓度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安全性对比: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均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现象。结论:1.丁艾脐贴丸联合加味资生颗粒能显着改善IBS-D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减轻病情严重程度,临床疗效佳,安全可靠。2.丁艾脐贴丸联合加味资生颗粒能够降低IBS-D患者的内脏高敏感性。

戴桃李[2](2021)在《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临床药物疗效Meta分析》文中指出研究背景: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临床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最新的罗马Ⅳ分型将IBS分为IBS腹泻型(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with diarrhea,IBS-D)、IBS 便秘型(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with constipation,IBS-C)、IBS 混合型(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with mixed bowel habits,IBS-M)和IBS 不定型(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with unclassified,IBS-U)。我国人群中 IBS的患病率约为1.4%-1 1.5%,其中IBS-D是最常见的一种常见亚型。腹泻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质量,加重经济负担。因发病机制尚不清,目前针对IBS-D的治疗药物种类虽然繁多,但疗效评价不一。研究目的:本研究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利用Meta分析临床常用药物(止泻药、解痉药、益生菌、抗抑郁药、5-HT3受体拮抗剂、阿片受体激动剂、氨基水杨酸)单药对比安慰剂治疗IBS-D的疗效和安全性。第二部分利用Meta分析一种抗抑郁药联合一种常用药物对比单用一种常用药物治疗IBS-D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方法:以“肠易激综合征”、“腹泻”、“随机对照试验”以及上述7种药物的主题词和自由词检索中国知网、Pubmed、万方、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CBM等文献数据库,检索建库至2020年12月的所有的随机对照试验相关文献。应用Cochrane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iew Manager(Rev Man)5.3软件中的Q检验和I2对纳入研究数据进行异质性检验,若异质性较高则进行敏感性分析排除相关数据,再进行异质性检验,直至数据间符合同质性。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纳入文献的不同种类药物对患者的总体症状改善率、不良反应发生率;计算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及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并通过绘制漏斗图进行发表偏倚的检验。研究结果:第一部分纳入单药对比安慰剂治疗IBS-D的随机对照试验20篇,共19390例患者,包含止泻药、解痉药、益生菌、抗抑郁药、5-HT3受体拮抗剂、阿片受体激动剂、氨基水杨酸等7类药物。结果显示:抗抑郁药[RR=1.73,95%CI(1.32,2.25),P<0.0001]、解痉药[RR=1.72,95%CI(1.41,2.10),P<0.00001]、益生菌[RR=1.57,95%CI(1.22,2.03),P<0.0001]、阿片受体激动剂[RR=1.63,95%CI(1.45,1.83),P<0.00001]在治疗IBS-D时患者的总体症状改善率显着高于安慰剂。止泻药[RR=1.20,95%CI(1.01,1.44),P=0.04]对患者总体症状的改善率比安慰剂优势较小。氨基水杨酸RR=1.11,95%CI(0.79,1.56),P=0.56]对患者总体症状改善率与安慰剂无明显差异。5-TH3受体拮抗剂对女性IBS-D患者[RR=1.52,95%(CI(1.45,1.59),P<0.00001];阿洛司琼应用 0.5mgqd 或 1mg qd 或 1mgbid治疗fIBS-D女性患者对整体症状的改善率均显着高于安慰剂,但雷莫司琼无论是1ug qd或5ug qd或l0ug qd对女性患者仅在治疗4周时疗效略高于安慰剂[RR=1.55,95%CI(1.08,2.22),P=0.02],继续使用则疗效与安慰剂相当;雷莫司琼作用于IBS-D男性患者对整体症状的改善率显着高于安慰剂[RR=2.10,95%CI(1.86,2.38),P<0.00001]均取得较好疗效。本研究发现5-TH3受体拮抗剂治疗IBS-D患者不良反应效应量[RR=1.26,95%CI(1.17,1.36),P<0.00001]略高于安慰剂,其余各类药物治疗IBS-D的不良反应与安慰剂相当。小剂量抗抑郁药治疗IBS-D患者疗效更好,副作用未见明显增加。然而由于目前抗抑郁药对比安慰剂治疗IBS-D的对照试验的研究不多,未能涵盖目前临床常用的抗抑郁药种类,故而进行第二部分研究。第二部分共纳入一种抗抑郁药与一种常用药物联合治疗对比单用该药治疗IBS-D的随机对照试验28篇,共2748例患者。其中三环类抗抑郁药(tricyclic antidepressants,TCAs)联合用药实验组1029例,对照组949例;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SRI)联合用药实验组 105例,对照组100例;5-羟色胺与去加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erotonin and noradrenaline reuptake inhibitor,SNRI)联合用药实验组 223 例,对照组213例;去甲肾上腺素和特异性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noradrenaline and specific serotonin receptor antagonist,NASSA)联合用药实验组53例,对照组53例。抗抑郁药联合常用药物治疗IBS-D患者整体症状的改善率均大于单独应用常用药物治疗,RRTCAs=1.28,95%CI(1.23,1.34),P<0.00001;其它抗抑郁药RR=1.33,95%(CI(1.23,1.44),P<0.00001。纳入文献描述的不良反应主要是TCAs,不良反应发生率效应量 RR=2.54,95%CI(1.31,4.93),P=0.006。而 SNRI 类和 NASSA 类联合用药的原始资料文献中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未计入统计。研究结论:抗抑郁药、阿片受体激动剂、5-TH3受体拮抗剂单药治疗能明显提高IBS-D患者的总体症状改善率,小剂量抗抑郁药单药治疗优势明显;解痉药、益生菌单药治疗IBS-D疗效相当,较安慰剂优势不大;止泻药、氨基水杨酸单药治疗IBS-D患者整体症状改善情况不佳。5-TH3受体拮抗剂单药治疗IBS-D患者不良反应略高于安慰剂,阿洛司琼仅用于女性患者。其余种类单药治疗IBS-D安全性与安慰剂无明显差异。TCAs或SSRI或SNRI或NASSA抗抑郁药与常用药物治疗IBS-D疗效均较常用药物单独治疗明显提高。TCAs或SSRI联合常用药物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略有增加。总体来看,抗抑郁药联合常用药物治疗IBS-D可显着提高患者治疗满意度,未见严重不良反应报告。由于纳入文献篇数少,SSRI或SNRI或NASSA联合用药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稳定性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李倩[3](2020)在《基于第三方复证和目标值法建立中医个体化诊疗循证模式的研究(以IBS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按照循证医学要求,建立中医个体化诊疗报告规范;以某名中医治疗IBS的中医个体化诊疗经验为评价对象,开展单组试验目标值法的临床研究(定量研究);开展中医个体化诊疗实践者、应用者角度的第三方复证研究(定性研究);探索建立目标值法(定量研究)与第三方复证(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混合方法研究模式,期望能够对中医个体化诊疗经验的循证证据化等有所推动。方法1.建立中医个体化诊疗报告的循证规范借鉴国际上TREND、CONSORT、STROBE等报告规范,结合中医个体化诊疗的内在特点和要求,应用文献研究、专家问卷调查、访谈法等综合的定性研究方法建立符合循证医学要求的《中医个体化诊疗报告规范》。2.开展中医个体化诊疗疗效评价单组试验目标值法的临床研究以某名中医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个体化诊疗经验为研究对象,以明显缓解(AR)为主要效应指标,以既往同类研究的meta分析的结果作为确定目标值的依据,通过严格质量控制的、无同期对照的单组临床试验考察效应指标结果是否在指定的目标值范围内,以此来推断某名中医个体化诊疗经验的效果。单组试验目标值法的统计学结果表达采用点估计与区间估计相结合的方式。根据目标值法样本量估算要求确定本研究所需样本量为65例。3.开展中医个体化诊疗疗效评价第三方复证研究界定第三方实践者,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法等定性研究方法获得第三方实践者对应用某名中医个体化诊疗经验诊治疾病过程的看法和感受,主要围绕诊治过程的本身属性(即操作性、可行性、完整性、科学性)以及疗效的重复性(即第三方实践者对该名中医个体化诊疗经验的效果评价)开展调查。4.探索中医个体化诊疗疗效评价混合方法研究模式探索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混合方法研究模式,使研究结论得到互补、互证,提高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和可靠性。结果1.中医个体化诊疗报告规范研究围绕个体化诊疗的具体内容,通过文献研究和第一轮专家咨询初步搭建了中医个体化诊疗报告规范框架,并通过第二轮全国范围内专家调查,完备报告条目。最终建立了包括说明所针对的患者的个性特征、说明医生辨识病/证/症的个性特征、说明医生治疗方法的个性特征、说明预期的治疗效果、治疗优势分析等条目及条目释义和填写说明,形成《中医个体化诊疗报告规范》(草案)。2.中医个体化诊疗疗效评价单组试验目标值法的临床研究本研究共入组65例患者,其中5例患者脱落,因此共60例患者数据纳入分析。(1)常规统计检验结果:经分析发现,某名中医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个体化诊疗经验主要效应指标明显缓解(AR)有效率可达78.33%;次要指标肠易激综合征严重程度评估量表(IBS-SSS)应答率为68.33%,IBS-SSS总分治疗后相比基线有了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次要指标肠易激综合征生活质量量表(IBS-QOL)总分及各维度平均得分较基线均有升高,除饮食逃避FA(P=0.17)和关系拓展RL(P=0.10)两个维度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次要指标腹痛严重度、腹部不适严重度、腹胀严重度、粪便性状、排便频率、排便急迫感、排便不尽感和粘液便等各项指标均随着时间变化均呈现下降趋势,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比较次要指标医院焦虑(HAD-A)和抑郁(HAD-D)两个亚量表基线和治疗后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1.00)。(2)目标值法统计推断结果:60例完整随访患者明显缓解率为78.33%。根据目标值法假设检验Pexact和可信区间下限和上限计算公式,获得统计学结果如下:95%置信区间(67.78%,86.68%),与目标值45%相比明显优于目标值,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与靶值64%相比明显优于靶值,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安全性结果:此个体化诊疗经验处方用药安全性良好,未发现明显不良事件报道。3.中医个体化诊疗疗效评价第三方复证研究以参与目标值法研究的实践者为研究对象,围绕中医个体化诊疗经验的本身属性及疗效的可重复性建立第三方角度的复证研究。结果显示,3位第三方实践者对某名中医个体化诊疗经验从组方立意、到临床实践、再到效果满意度较好,均认为该诊疗经验具有较理想的操作性、可行性、完整性和科学性,效果达到预期。其中,1为实践者认为该诊疗经验从健脾益肾祛风论治IBS立意较新颖;1位实践者认为,应加强该个体化诊疗经验对顽固性IBS患者的效果观察;1位实践者认为,对于伴有较明显的焦虑、抑郁症状患者改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模式更为关键。4.中医个体化诊疗疗效评价混合方法研究模式建立目标值法(定量研究)与第三方复证(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混合方法研究模式,两组研究资料经过“展示→结合→推断”,得出结论:某名中医治疗IBS的个体化诊疗经验效果确切,操作性、可行性等较强,对伴有焦虑、抑郁患者应加强改变其认知模式的治疗,如健康宣教。结论1.本研究按照循证医学要求,建立了《中医个体化诊疗报告规范》,有助于提高中医个体化诊疗的客观化程度和可重复性。2.本研究通过严格质量控制的单组试验目标值法的临床研究,获得某名中医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个体化诊疗经验优于安慰剂的结论,并从第三方角度将中医个体化诊疗经验应用于临床实践,应用者均认为该诊疗经验效果较好,达到预期。最终,本研究通过目标值法(定量研究)与第三方复证(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混合方法研究,使研究结果互补、互证,从而获得较为完整、可靠的研究结论,以符合循证医学的要求。

楼茜欣[4](2020)在《自拟疏肝健脾方治疗肝郁脾虚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旨在通过观察自拟疏肝健脾方治疗肝郁脾虚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探讨自拟疏肝健脾方组方特点及现代药理研究,以期提供安全有效针对IBS-D的治疗新药物。方法:选取60例在我院就诊符合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西医诊断及中医肝郁脾虚证候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治疗组予自拟疏肝健脾方加减口服,日1剂,早晚2次餐后温服;对照组马来酸曲美布汀胶囊联合地衣芽孢杆菌活菌胶囊用于口服,马来酸曲美布汀胶囊每次0.1g,地衣芽孢杆菌活菌胶囊每次0.5g,均为每日3次,饭前口服。两组患者分别进行为期2个月的疗程治疗,治疗前后分别从安全性指标、中医症状评分、IBS-SSS评分、SAS及SDS评分进行观察,并将结果利用软件进行分析。结果:研究过程中共脱落2例,最终共有58例参与统计,治疗组及对照组各29例。1.各项症状积分:组内对比治疗组各症状在治疗前后均具备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可认为均有改善;对照组嗳气一项则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无明显改善。组间对比,在腹胀腹痛、急躁易怒、胁肋胀满、倦怠乏力、食欲不振、嗳气症状积分上,治疗后治疗组改善的情况比对照组更加显着(P<0.05)。而大便泄泻、肠鸣症状组间对比无差异性,尚不能认为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2.中医症状总积分及综合疗效:治疗组及对照组的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相比均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两组治疗前后相比均有改善。两组治疗后在症状总积分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在总体症状的改善方面效果更加显着。在综合疗效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2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1.72%,可认为对照组的有效率低于治疗组。3.IBS-SSS积分:治疗组及对照组的治疗前后积分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两组在治疗后均有IBS-SSS积分的改善。而两组治疗后也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的IBS-SSS积分改善优于对照组。4.SAS、SDS积分: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前后在SAS、SDS积分上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两组治疗后在SAS、SDS积分上均有改善。而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也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的SAS、SDS积分改善优于对照组。5.临床安全性评价:两组药物应用前后在生命征及三大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等辅助检查上均未出现明显异常。说明两组药物均可应用于临床。结论:自拟疏肝健脾方治疗肝郁脾虚型IBS-D总体疗效优于使用西药马来酸曲美布汀片合地衣芽孢杆菌活菌胶囊,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IBS-SSS、SAS、SDS评分,临床用药未发现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可进一步研究、应用推广于临床。

刘云[5](2020)在《暖中固元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肾阳虚型)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暖中固元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肾阳虚型)的疗效,包括其对血清5-HT、CGRP水平的影响。方法:将80例IBS-D(脾肾阳虚型)患者均分为对照组(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马来酸曲美布汀胶囊)和观察组(暖中固元方)。治疗一个疗程(6周)后进行疗效评估。观察两组的中医证候总积分、单项中医证候积分和综合疗效的改善情况,IBS-QOL量表各维度评分和IBS-SSS量表评分的改变情况,血清5-HT、CGRP水平变化情况以及评估复发情况。结果:(1)两组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的证候总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后的证候总积分都有明显下降,疗效显着(P<0.01),且观察组的症状改善情况要更好于对照组(P<0.01)。(2)两组治疗前后的单项中医证候积分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的各单项中医证候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后的各单项中医证候积分皆下降,疗效明显(P<0.05);两组治疗腰膝酸软、纳差症状的效果相当(P>0.05);在改善腹痛、腹泻、腹胀、形寒肢冷、肠鸣以及乏力症状方面,观察组的疗效更优于对照组(P<0.05)。(3)两组综合疗效比较:观察组相比于对照组其综合疗效更优(P<0.05)。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7.50%高于对照组的65.00%,且其痊愈及显效人数亦多于对照组。(4)两组治疗前后IBS-QOL量表各维度评分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的IBS-QOL量表各维度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后的生存质量皆有提高(P<0.05),且观察组明显在各维度的生存质量皆更优于对照组(P<0.01)。(5)两组治疗前后IBS-SSS量表评分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的IBS-SSS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两组皆能缓解症状(P<0.05),且观察组缓解症状严重程度的疗效更优于对照组(P<0.01)。(6)两组治疗前后血清5-HT、CGRP水平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的血清5-HT、CG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两组皆可降低血清5-HT、CGRP水平(P<0.05),且观察组的血清5-HT、CGRP水平下降的更明显(P<0.05)。(7)两组的复发情况比较:研究结束三个月后,观察组复发率为8.57%低于对照组的11.54%,说明观察组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结论:暖中固元方治疗IBS-D(脾肾阳虚型)患者的疗效确切,能够有效减轻患者临床症状,降低血清5-HT、CGRP的水平,减轻患者病痛,减少复发,提升生存质量水平。

吴罕琦[6](2019)在《肝郁脾虚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结肠长链非编码RNA-H19的表达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观察肝郁脾虚型IBS-D患者结肠组织微绒毛、紧密连接等超微结构的改变,探讨肠机械屏障功能在肝郁脾虚型IBS-D的变化;通过测定肝郁脾虚型IBS-D患者和健康志愿者结肠组织中lnc RNA-H19的表达水平,探讨肝郁脾虚型IBS-D患者结肠组织中lnc RNA-H19表达和分布水平差异变化。方法1.纳入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门诊和住院的符合肝郁脾虚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诊断标准的患者以及体检中心的健康体检者的结肠组织标本,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对比观察结肠组织微绒毛、紧密连接等超微结构;2.应用q RT-PCR方法检测患者及健康对照组结肠组织中lnc RNA-H19表达水平,比较肝郁脾虚型IBS-D患者与对照组lnc RNA-H19表达和分布水平差异变化。结果1.肝郁脾虚型IBS-D患者结肠组织电镜下表现为微绒毛不规则,长短不一,紧密连接增宽,桥粒减少,线粒体等结构无明显变化。2.肝郁脾虚型IBS-D组的患者结肠组织样本中lnc RNA-H19表达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肝郁脾虚型IBS-D患者结肠组织微绒毛不规则,长短不一,紧密连接增宽,桥粒减少,表明肠机械屏障功能受损;lnc RNA-H19在肝郁脾虚型IBS-D患者结肠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降低,可能参与肝郁脾虚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生。

徐浩东[7](2019)在《调肝健脾理肠方治疗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其对血清5-HT、VIP水平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次研究主要观察调肝健脾理肠方治疗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IBS)的临床疗效、中医症状积分、心理焦虑抑郁状态及其血清5-HT、VIP水平的影响及其内在机理。方法:此次研究选取对象为安徽省中医院干部脾胃科门诊及住院的肝郁脾虚型IBS患者60例,按随机分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各30例;治疗组予以调肝健脾理肠方,早晚开水冲服;对照组口服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每次2片,一天三次及匹维溴铵50mg,一天三次,6周为一疗程。观察记录治疗前后的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汉密尔顿焦虑抑郁量表积分及血清5-HT、VIP水平,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1、两组患者临床总疗效对比:两组疗效存在差异,中药治疗组总有效率(83.33%)好于西药对照组(70.00%)。2、临床症状总积分对比:两组均对改善患者症状有一定疗效,P<0.05,但中药治疗组缓解水平方面好于对照组。3、HAMA评分对比:中药治疗组前后比较,HAMA积分下降,P<0.05。西药对照组前后比较:HAMA积分未见明显改变,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HAMA积分下降,P<0.05,表明中药治疗组可改善患者心理焦虑状态。4、HAMD评分对比:中药治疗组前后比较,HAMD积分下降,P<0.05。西药对照组前后比较:HAMD积分未见明显改变,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HAMD积分下降,P<0.05,表明中药治疗组可改善患者心理抑郁状态。5、血清5-HT、VIP水平比较:(1)治疗前后治疗组组内血清5-HT比较,P<0.05,治疗前后对照组组内血清5-HT比较,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组内比较,治疗组下降明显,P<0.05;(2)治疗前后治疗组组内血清VIP比较,P<0.05,治疗前后对照组组内血清VIP比较,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组内比较,治疗组下降明显,P<0.05;提示治疗组对于血清5-HT、VIP水平变化改善明显。结论:调肝健脾理肠方对于治疗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有良好的疗效,且能改善患者的心理焦虑抑郁状态,降低患者血清5-HT、VIP水平,提高患者的生活水平,治疗过程中未随访到患者有不良反应出现,表明调肝健脾理肠方临床疗效安全,值得使用。

卢美琪[8](2018)在《健脾止泻汤配合穴位贴敷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运用健脾止泻汤配合穴位贴敷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且中医诊断为泄泻脾虚湿阻证的患者,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的变化情况,以综合评价健脾止泻汤配合穴位贴敷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虚湿阻证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60例患者均须符合罗马Ⅳ中对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标准,且分型为腹泻型,中医诊断为泄泻(脾虚湿阻证)。遵循随机、对照的原则,分为试验组30例,对照组30例。试验组给予中药汤剂健脾止泻汤配合穴位贴敷治疗,对照组给予参倍固肠胶囊和培菲康治疗,所有患者需严格按要求连续治疗四周。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及治疗前各症状积分以及中医症状总积分等方面的差异需经统计学分析处理,证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详细、准确地记录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各项中医症状积分的变化,观察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试验组患者共30例,其中临床痊愈3例,显效24例,有效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患者共30例,其中临床痊愈1例,显效8例,有效14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76.67%,比较两组在总有效率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证明健脾止泻汤配合穴位贴敷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虚湿阻证的临床疗效较参倍固肠胶囊联合培菲康显着。2.治疗后两组患者在中医主要症状积分和中医症状总积分的方面较治疗前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两组均能改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虚湿阻证的临床症状,两组组间比较,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3.两组患者在本研究过程中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健脾止泻汤配合穴位贴敷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虚湿阻证的疗效优于参倍固肠胶囊和培菲康,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疗效显着且安全性高,可予临床推广。

张喜燕[9](2018)在《升阳益胃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虚湿阻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升阳益胃汤与补脾益肠丸对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的比较,明确升阳益胃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虚湿阻证)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理,为临床运用升阳益胃汤治疗本病提供确切的理论依据,并提高临床痊愈率。方法:(1)将纳入的60例IBS-D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组法,分为治疗组(升阳益胃汤组)和对照组(补脾益肠丸组),每组各30例。(2)两组病人均每周复诊一次,四周后观察症状体征变化情况并做好记录。(3)试验结束后,整理、录入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研究结论。结果:(1)治疗组与对照组疗程结束后,疾病总疗效分别为86.67%、76.67%,有统计学差异(P<0.05);中医证候总有效率分别为90.00%、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中医症状总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症状总积分与治疗前相比,分别减少了大约13分、9分;治疗后组间积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3)治疗后两组中医各单项症状积分分别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各单项症状积分进行比较,治疗组在大便性状、大便次数、粘液便、排便不尽感、食少纳差、倦怠乏力、神疲懒言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排便不尽感、神疲懒言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1);与对照组比较,腹痛、腹胀、肠鸣无明显差异(P>0.05)。(4)治疗前后两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1)升阳益胃汤对IBS-D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补脾益肠丸。(2)中医症状的改善方面,两药均能改善脾虚湿阻证的各项症状,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3)升阳益胃汤能明显改善大便性状、大便次数、粘液便、排便不尽感、食少纳差、倦怠乏力、神疲懒言,对腹痛、腹胀、肠鸣的改善两组无差别。(4)治疗前后患者的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检测均未见明显异常,治疗过程中亦未出现明显不适或不良反应,说明升阳益胃汤治疗本病安全可靠。通过临床研究,表明升阳益胃汤能明显改善IBS-D脾虚湿阻型患者的各项症状、体征,并起到补消兼施,健脾渗湿以止泻;升降相得,共复脾胃之和降;气血并举,补气养血扶正气;肝脾同调,抑木扶土止痛泻等作用。为今后制成院内制剂提供理论支持,值得临床继续深入挖掘,推广应用。

成旭升[10](2017)在《针刺内关、三阴交穴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伴抑郁倾向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针刺受试者双侧内关、三阴交穴来改善腹泻型IBS伴抑郁倾向患者症状,观察此方法的临床疗效。对于此针刺方法治疗腹泻型IBS伴抑郁倾向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探讨,且核验其可靠性,同时也期为临床治疗伴抑郁倾向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提供一个简、廉、验的治疗方案。方法选取临床符合诊断标准的60例受试者,将其按照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受试者,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操作,平补平泻手法进行治疗;治疗组通过针刺双侧内关、三阴交穴,平补平泻的方法进行治疗。试验前对两组受试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做统计处理,以检验结果没有显着差异性为基础条件。并分别在受试者治疗前和治疗结束时,应用肠易激综合征严重程度评分量表(IBS-SS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定量表分别进行评分记录,并做统计处理,以评价其疗效。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在性别、年龄、治疗前IBS-SSS、HAMD-17量表评分方面,经统计检验(P>0.05),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2.对照组治疗前后HAMD-17评分经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前后经t检验,P<0.05,治疗前后具有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后HAMD-17各项评分指标得分比较评定分数,经t检验,P<0.05,比较具有显着差异,比较说明针刺内关、三阴交可以明显改善IBS患者的抑郁状态,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IBS-SSS各项目得分评定,进行组内评定分数比较,均较前降低,治疗前后具有显着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采用的治疗方法均有效。4.两组患者治疗后的IBS-SSS各项目评定分数的疗效评价,两组总有效率比较,X2=0.131,P=0.718,P>0.05,两组治疗均有效,说明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改善患者肠易激患者症状严重度方面疗效相当。结论两组针刺方法均有效,且针刺内关、三阴交组在改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症状方面疗效相当,在改善抑郁状态效果优于对照组。采用针刺内关、三阴交治疗伴抑郁倾向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方法证明可行,可供医疗同仁参考。

二、多虑平对非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多虑平对非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丁艾脐贴丸联合加味资生颗粒治疗IBS-D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西医对IBS-D的研究概况
        1.1 IBS-D的定义和流行病学
        1.2 IBS-D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1.3 IBS-D的治疗
    2 中医对IBS-D的研究概况
        2.1 中医病名认识
        2.2 IBS-D的中医病因
        2.3 IBS-D的中医病机
        2.4 IBS-D中医诊断标准
        2.5 IBS-D的中医药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症候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剔除标准
        2.6 脱落标准
        2.7 中止标准
        2.8 脱落及中止病例处理
    3 研究方法
        3.1 分组方法
        3.2 治疗方法
        3.3 观察指标
    4 疗效判定标准
    5 统计学方法
    6 研究结果
        6.1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
        6.2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6.3 两组中医症状总积分对比
        6.4 两组IBS-SSS积分对比
        6.5 两组VSI积分对比
        6.6 两组肛管直肠感觉性指标对比
        6.7 两组血清5-HT浓度对比
        6.8 安全性对比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1 立题依据
    2 治法组方分析方解
        2.1 外治方
        2.2 内服方
    3 对照药物解析
    4 研究结果分析
        4.1 治疗前分析
        4.2 治疗后结果分析
    5 问题与展望
        5.1 不足之处
        5.2 未来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缩略词表
综述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2)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临床药物疗效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单药对比安慰剂治疗IBS-D的疗效Meta评价
    研究背景
    研究资料及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附表: 纳入文献基本资料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一种抗抑郁药与一种常用药物联合治疗IBS-D疗效Meta分析
    研究背景
    研究资料及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附表 纳入文献基本资料
    参考文献
附录1 中文检索词摘要表
附录2 英文检索词摘要表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基于第三方复证和目标值法建立中医个体化诊疗循证模式的研究(以IBS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中医个体化诊疗疗效评价研究现状及方法学介绍
        一、中医辨证论治与个体化诊疗概述
        二、中医个体化诊疗疗效评价的困境、原则和必要性
        三、中医个体化诊疗疗效评价的视角及研究模式
        四、中医个体化诊疗疗效评价的研究设计方法介绍
    第二节 目标值法的应用现状及在中医个体化诊疗研究中的方法学价值
        一、目标值法概述
        二、目标值法国内外应用/研究现状
        三、目标值法在中医个体化诊疗研究中的方法学价值
        四、展望
    第三节 三角互证法在中医个体化诊疗研究中的方法学价值
        一、方法内三角互证法-复证借鉴
        二、方法间三角互证法-定性和定量研究的结合
    第四节 肠易激综合征中西医治疗现状及疗效评价
        一、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
        二、肠易激综合征的西医治疗进展
        三、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药治疗现状
        四、中医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研究存在的问题分析
        五、基于网络meta分析的肠易激综合征不同治疗措施的疗效比较研究
第二章 基于第三方复证和目标值法建立中医个体化诊疗循证模式的研究
    第一节 中医个体化诊疗报告规范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及结果
    第二节 形成名中医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个体化诊疗经验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第三节 定量研究之单组试验目标值法的临床研究
        一、病例来源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结果
        五、小结
    第四节 定性研究之中医个体化诊疗第三方复证模式研究
        一、第三方的界定及应具备的条件
        二、研究过程
        三、结果
        四、小结
    第五节 探索建立中医个体化诊疗疗效评价混合方法(MMR)研究模式
        一、通过MMR研究模式之定量研究实现疗效差异性确证
        二、通过MMR研究模式之定性研究实现疗效实践者的复证
        三、通过MMR研究模式使定性定量结果互补、互证
        四、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4)自拟疏肝健脾方治疗肝郁脾虚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病例选择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病例标准
        2.5 终止标准
        2.6 剔除与脱落标准
    3 研究方案
        3.1 分组
        3.2 药物
        3.3 观察内容
        3.4 中医症状评分标准
        3.5 疗效评定
    4 统计分析方法
    5 结果
        5.1 一般资料比较
        5.2 中医临床单一症状积分比较
        5.3 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
        5.4 临床综合疗效比较
        5.5 IBS-SSS积分比较
        5.6 SAS、SDS比较
        5.7 安全性评价
第二部分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IBS-D的研究
        1.1 定义及分类
        1.2 流行病学
        1.3 致病因素及发病机制
        1.4 西医治疗
    2 中医对IBS-D的研究
        2.1 病名
        2.2 病因病机
        2.3 辨证分型
        2.4 中医治疗
    3 导师对肝郁脾虚型IBS-D的认知
        3.1 脾虚为本
        3.2 肝郁为标
        3.3 肝脾不和
        3.4 自拟疏肝健脾方及柴芍六君子汤的组方研究
        3.5 药物组成分析及药理研究
        3.6 对照药物的选择
    4 研究结果讨论
        4.1 本方治疗肝郁脾虚型IBS-D患者的临床疗效
        4.2 本方治疗肝郁脾虚型IBS-D患者的中医单一症状及总积分的影响
        4.3 本方治疗肝郁脾虚型IBS-D患者的IBS-SSS积分的影响
        4.4 本方治疗肝郁脾虚型IBS-D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的影响
        4.5 本方治疗肝郁脾虚型IBS-D患者的用药安全性
    5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5)暖中固元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肾阳虚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中医有关IBS的认识
        1.1 病名溯源
        1.2 病因病机
        1.3 辨证分型
        1.4 中医治疗
    2、现代医学有关IBS的认识
        2.1 流行病学
        2.2 病因与发病机制
        2.3 IBS-D的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中止标准
    2、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案
        2.3 临床观察指标
        2.4 疗效评价的标准
        2.5 统计学处理方法
    3、结果与分析
        3.1 一般资料分析
        3.2 两组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3.3 两组治疗前后的单项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3.4 两组综合疗效比较
        3.5 两组治疗前后IBS-QOL量表各维度评分比较
        3.6 两组治疗前后IBS-SSS量表评分比较
        3.7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5-HT水平比较
        3.8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CGRP水平比较
        3.9 两组的症状复发情况比较
    4、讨论
        4.1 暖中固元方的立方依据
        4.2 暖中固元方的组方分析
        4.3 暖中固元方的主要中药研究
        4.4 5-HT、CGRP同 IBS-D的相关性研究
    5、结论
    6、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中医药治疗IBS-D的相关研究进展摘要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肝郁脾虚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结肠长链非编码RNA-H19的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一、材料与方法
    (一)实验材料
        1.实验人体组织标本
        2.主要实验试剂
        3.实验器材
    (二)实验方法
        1.肝郁脾虚型腹泻型IBS及健康志愿者结肠组织标本收集
        1.1 诊断标准
        1.1.1 西医诊断标准
        1.1.2 中医诊断标准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
        3.qRT-PCR检测长链非编码RNA-H19 的表达水平
        4.统计分析方法
二、结果
    (一)透射电子显微镜结果
    (二)组间性别构成比较
    (三)组间年龄构成比较
    (四)qRT-PCR检测长链非编码RNA-H19 结果
三、分析与讨论
    (一)肠易激综合征研究现状的背景分析
    (二)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机制及西医治疗
    (三)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透射电子显微镜表现
    (四)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诊治
    (五)不足与展望
四、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7)调肝健脾理肠方治疗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其对血清5-HT、VIP水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
        1.4 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3 疗效观察指标
        3.1 临床症状积分
        3.2 血清5-HT、VIP含量及相关检查
        3.3 心理状态测定
        3.4 安全性观察
        3.5 疗效判定标准
        3.6 统计学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治疗前资料对
        4.2 治疗后资料对比
        4.3 不良事件报告
第二部分 讨论
    1 西医对IBS的认识
        1.1 流行病学
        1.2 发病机制
        1.3 治疗
    2 古代医家对IBS的认识
        2.1 中医对于IBS病名的认识
        2.2 中医对于IBS病因病机的认识
    3 调肝健脾理肠方的组方分析
    4 调肝健脾理肠方的现代药理研究
    5 探讨调肝健脾理肠方的作用机制
    6 血清5-HT、VIP水平与IBS的关系
    7 量表的选择
    8 结论分析
        8.1 临床疗效分析
        8.2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8)健脾止泻汤配合穴位贴敷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病例资料
        (一)病例来源
        (二)西医诊断标准
        (三)中医诊断标准
        (四)病例选择标准
    二、研究方法
        (一)病例分组
        (二)治疗方法
        (三)观察指标
        (四)疗效评定
        (五)统计学处理
    三、研究结果分析
    四、安全性评价
讨论
    一、现代医学对IBS的研究与认识
        (一)概念与分型
        (二)IBS的发病机制
        (三)IBS的治疗
    二、中医对IBS-D的认识
        (一)IBS-D的中医病名归属
        (二)IBS-D中医病因的认识
    三、穴位贴敷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作用机制
    四、健脾止泻汤的立法依据
    五、健脾止泻汤的方药分析、现代药理研究及作用机制探讨
        (一)健脾止泻汤的组成
        (二)方药分析
        (三)现代医学对健脾止泻汤的药理研究
        (四)作用机制探讨
    六、临床研究结果疗效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9)升阳益胃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虚湿阻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2.研究方法
    3.观察指标
    4.疗效评价
    5.质量控制方法
    6.数据处理方法
    7.结果与分析
讨论
    1.IBS-D的西医认识及治疗现状
    2.IBS-D脾虚湿阻证的中医认识
    3.升阳益胃汤的立方依据
    4.升阳益胃汤各药物功效及现代药理
    5.升阳益胃汤治疗脾虚湿阻IBS-D作用机制探讨
    6.对照药的选择依据
    7.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综述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中西医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附录B
    附表1
    附表2
致谢
作者简介

(10)针刺内关、三阴交穴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伴抑郁倾向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2.研究方法
    3.研究结果
    4.讨论
    5.结论
    6.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多虑平对非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丁艾脐贴丸联合加味资生颗粒治疗IBS-D的临床研究[D]. 宋雄.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临床药物疗效Meta分析[D]. 戴桃李. 山东大学, 2021(12)
  • [3]基于第三方复证和目标值法建立中医个体化诊疗循证模式的研究(以IBS为例)[D]. 李倩.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4]自拟疏肝健脾方治疗肝郁脾虚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观察[D]. 楼茜欣.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暖中固元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肾阳虚型)的临床研究[D]. 刘云.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6]肝郁脾虚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结肠长链非编码RNA-H19的表达研究[D]. 吴罕琦.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19(01)
  • [7]调肝健脾理肠方治疗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其对血清5-HT、VIP水平的影响[D]. 徐浩东.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9(02)
  • [8]健脾止泻汤配合穴位贴敷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 卢美琪.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01)
  • [9]升阳益胃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虚湿阻证的临床研究[D]. 张喜燕.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8(01)
  • [10]针刺内关、三阴交穴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伴抑郁倾向临床疗效观察[D]. 成旭升.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7(01)

标签:;  ;  ;  ;  ;  

多塞平治疗非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