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植物明星——紫花苜蓿最新管理种植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李芳[1](2021)在《中国苜蓿黄萎病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苜蓿轮枝孢(Verticillium alfalfae)引致的苜蓿黄萎病为毁灭性病害,其病原为我国对外检疫对象,据报道已在我国发生,但其分布、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在我国尚缺少深入研究。本论文以该病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分布调查、病菌生物学特性测定、侵染部位试验、寄主范围验证、抗病品种评定及品种抗病机理研究,获得了如下主要结果:1.截止2020年,苜蓿黄萎病仅在甘肃省发生,而在新疆、黑龙江、河北、内蒙古、宁夏、云南省的调查点均未发生。在甘肃的分布地区为张掖市、酒泉市、武威市和金昌市。该病具有隐症现象,田间隐症率为11.11%~30.55%,植株自下而上的叶片整体变黄、萎蔫、干枯是诊断的主要症状,而根据叶片出现V字形症状的田间识别准确率为22.22%~83.33%。2.苜蓿黄萎病显着影响了不同品种和株龄植株的干重和营养物质含量,其中单株干重、粗蛋白、有机碳、全氮、全磷、果糖和淀粉含量的平均值分别降低了36.96%、40.82%、47.50%、44.29%、29.68%和32.86%,粗纤维和蔗糖含量的平均值分别增加了21.55%和35.99%。3.苜蓿黄萎病菌最适培养基为Czapek,最适碳源为麦芽糖或乳糖,最适氮源为硝酸钠、硝酸铵或氯化铵;产孢的最适培养基为玉米粉培养基,最适碳源为乳糖或淀粉,最适氮源为蛋白胨。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0~25℃,最适湿度为98±1%RH。苜蓿轮枝孢的分生孢子和菌丝的致死温度分别为55℃,15 min和55℃,10 min。4.室内接种试验证明苜蓿轮枝孢的寄主除紫花苜蓿之外,还有沙打旺、红豆草、箭筈豌豆、向日葵、马铃薯、棉花和罗布麻。孢子悬浮液浸泡种子催芽接种、幼苗喷雾接种、菌饼接种、茎秆注射接种、蘸根接种、剪根接种和灌根接种法共7种接种方法证明该病菌可从根、茎、叶侵入,侵入后可扩展到其他所有组织部位,其中,孢子悬浮液浸泡种子接种最简便有效。5.在供试的30个苜蓿品种的抗病性评定试验中,甘农4号、中苜1号、WL343HQ等11个品种为高抗品种,新疆大叶、甘农6号、中苜3号、阿迪娜等13个品种为抗性品种,甘农9号、敖汉等6个品种为中抗品种,我国品种占高抗、抗性和中抗的比例分别为18.18%、53.85%和66.67%,说明我国培育的苜蓿品种中对苜蓿黄萎病具有较强抗性的品种较少。6.将苜蓿轮枝孢接种于上步筛选出的高抗品种WL343HQ和中抗品种旱地,于接种第7、14、21和28天后测定生理生化指标和转录组测序,分析抗病机理,WL343HQ品种病株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SOD活性、POD活性、JA浓度和SA浓度均显着高于旱地品种病株,而两个品种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叶绿素含量、丙二醛和茉莉酸的浓度、一氧化氮和过氧化氢的含量随接种时间的增加而增加;WL343HQ品种对应模块的核心基因中与植物生长和抗病相关的转录因子数多于旱地品种,而大多数差异基因富集在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天线蛋白、亚麻酸代谢、光合作用中的碳固定、MAPK植物信号途径、苯丙素生物合成、碳代谢、谷胱甘肽代谢通路中。
张志旭[2](2021)在《黄土高原沟壑区草地植被减流减沙优化格局研究》文中提出为推动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治理高质量发展,解决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生态环境所面临的新问题。本研究从草地植被格局及配置比例的角度切入,探索草地植被格局优化方案,以期为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调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基于草地小流域董庄沟2005-2014年降雨、径流、输沙等水文资料,采用K-均值聚类分析法结合判别分析法对次降雨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对各降雨要素与径流、输沙量之间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并拟合了水沙关系函数,为应用水蚀预报模型(WEPP)奠定了理论基础。对WEPP模型在黄土高原地区的适用性进行了评价,进而应用WEPP模型分析了紫花苜蓿、自然荒草、黑麦草种植措施下的径流、输沙调控能力,基于此,设置不同坡位(上、中、下)、不同雨型、不同植被配比的组合方式,探索植被格局优化方案。结果表明:(1)研究区降雨划分为3种类型:即A雨型(长历时大雨或暴雨),频次较低(34次);B雨型(中历时小雨或中雨)频次高(196次),C雨型(短历时大雨),频次极低(5次)。A雨型是该地主要的侵蚀性降雨类型,应重点防范。C雨型侵蚀能力最强。(2)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前期降雨量是影响产流的重要因子且有效时间约为7天。长历时大雨或暴雨情况下,影响草地小流域产流的主要因子为次降雨量和前3天降雨量;影响产沙的主要因子为降雨量与最大30min雨强的乘积。短历时大雨特征下,前3天降雨量为产流产沙主要影响因素。(3)采用累计误差法对WEPP模型中土壤参数进行了率定,使用纳什效率系数验证了土壤参数的合理性。最终率定结果如下:有效水力传导系数为2.36 mm/h,细沟侵蚀为0.02 s/m,临界剪切力为2.5 Pa。使用纳什效率系数对模型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黑麦草小区径流和输沙的纳什效率系数分别为0.83、0.78;自然荒草、紫花苜蓿小区径流的纳什效率系数分别为0.79、0.82。(4)在相同降雨条件下,紫花苜蓿在3种调控措施之中产流量最大,而产沙量与减沙能力最强的自然荒草相差不大。黑麦草的径流泥沙调控能力具有不稳定性,当降雨量或雨强超过某一“临界值”时,其输沙量急剧增加。(5)坡下1/3面积种植紫花苜蓿,坡上2/3面积种植自然荒草的情景下,具有较好的水土保持综合效益,即减沙效应与最小值相差很小,而产流量有所增加,有利于增流减沙,可作为当下防止黄河断流的植被措施之一。
杜鹤[3](2021)在《煤泥土对煤矸石山土壤改良及植被恢复的试验研究》文中指出为了对工矿区土壤改良模式进行创新研究,将尚有价值的工业废弃物进行充分利用,进一步改善工矿区的土壤水平和周边环境。本研究选取了阜新市新邱区内工业常见废料煤泥土作为研究对象,与新邱区内煤矸石土、草木灰、稻谷壳等工农业废料混合应用,将其作为土壤调理剂,并种植具有实用价值的薰衣草,以煤矸石土、草木灰、稻谷壳为定量,以不同梯度煤泥土为变量,通过对种植薰衣草后土壤理化性质的分析,探究煤泥土对煤矸石上土壤改良的可行性,再细化煤泥土添加量,找出最优添加量及最佳配比,最后选取新邱地区常见的薰衣草、紫花苜蓿、狗尾草、波斯菊和沙打旺,通过室外种植试验对上述结论进行验证并确定适宜新邱区煤矸石上复垦的植物种类。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在煤矸石山土壤中添加不同煤泥土后种植薰衣草的研究中。煤泥土添加量在0g时、土壤存在板结开裂现象含水率适宜,但可溶性盐离子、pH值、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指标均偏低;在添加量为20g、40g及100g时,土壤存在板结开裂现象,含水率偏低,但可溶性盐离子、pH值、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当煤泥土添加量在60g及80g时,土壤板结开裂现象减少,含水率提高,可溶性盐离子、pH值、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均提高到稳定程度;研究证明了煤泥土作为土壤调理剂的可行性,并确定了煤泥土添加量为50g-80g。(2)在煤矸石山土壤中添加细化后的煤泥土量及草木灰、稻谷壳后种植薰衣草的研究中。土壤理化性质指标均有所改善,符合植物生长要求,最优的煤泥土添加量确定为75g,土壤改良最优质量配比为,煤矸石土:煤泥土:草木灰:稻谷壳=100:15:6:4。(3)在进行薰衣草、紫花苜蓿、狗尾草、波斯菊和沙打旺这五种植物的室外种植试验中。可得出适宜新邱区种植的植物种类排序为:薰衣草>波斯菊>紫花苜蓿>沙打旺>狗尾草,该研究结果为新邱区工矿区土壤改良及植被恢复提供理论指导。该论文有图17幅,表30个,参考文献87篇。
王婷[4](2021)在《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监测紫花苜蓿人工草地返青状况及氮磷含量 ——以阿鲁科尔沁旗为例》文中认为建设人工草地不仅能够获得高产优质的饲草,有效缓解草畜矛盾,而且有助于减轻对天然草地的压力,保护和维持天然草地的生态系统服务。本项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南部紫花苜蓿人工草地集中种植区为对象,利用高分二号(GF-2)和哨兵二号(Sentinel-2)的多时相卫星遥感数字图像,结合实地调查,建立苜蓿人工草地返青、草地氮磷含量等评价模型,监测2020年研究区苜蓿人工草地返青状况,评价不同刈割期氮磷含量、氮磷比时空动态,分析苜蓿人工草地返青状况对氮磷养分含量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差值加和法提取研究区苜蓿人工草地种植信息。结果表明,2020年研究区苜蓿人工草地种植斑块597个,提取精度为84.3%,合计面积为16535.6 hm2。2.提出评价苜蓿人工草地返青状况的方法。基于2019年的实地调查数据与同期GF-2遥感数字图像,利用垂直植被指数(Perpendicular vegetation index,PVI)建立植被覆盖度反演模型,通过对植被覆盖度的分级,评价苜蓿人工草地返青状况。进一步,利用上述方法监测评价了2020年研究区苜蓿人工草地返青状况,发现返青状况为好、中、差等级的面积分别是11211.1 hm2、4453.9 hm2和870.6hm2,中等及中等以上返青等级的面积占94.74%,表明2020年该地区苜蓿人工草地返青状况总体优良。3.提出了苜蓿人工草地氮、磷含量评价方法。基于2020年实地调查数据与同期Sentinel-2遥感数字图像,利用差值植被指数(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DVI)建立了氮、磷含量估测模型。监测2020年研究区苜蓿人工草地氮磷含量的面积变化发现,无论是氮含量还是磷含量,第二次刈割时出现最大值。苜蓿人工草地的氮磷比估测结果表明,研究区苜蓿的生长发育主要受到氮含量的限制。4.分析了返青状况对苜蓿人工草地氮、磷含量的影响。初次刈割时,不同返青等级之间的氮含量呈显着差异,返青状况好与差的磷含量呈显着差异;第二次刈割时,无论是氮含量还是磷含量,返青状况好与中、差呈显着差异;第三次刈割时,不同返青等级下的氮、磷含量均无显着差异。综上所述,本项研究通过野外观测与卫星遥感技术相结合的途径,提出了评价苜蓿人工草地返青状况的方法,建立了苜蓿人工草地氮磷含量的估测模型,对苜蓿人工草地田间管理提供了理论与技术支撑,同时也具有在类似地区推广的潜力。
王晓龙[5](2021)在《苜蓿抗寒性鉴定及耐寒种质筛选》文中研究指明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高产优质,适口性好,经济价值高,素有“牧草之王”的美誉。其生态适应性广,抗逆性较强,在我国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有大面积栽培。本研究以国外引进和国内审定登记的10个苜蓿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田间观察测定和室内分析测试相结合的方法,从种子、幼苗、田间植株直至根系入手对材料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农艺性状、理化特性等进行了系统的鉴定评价,并利用转录组分析技术筛选研究与苜蓿抗寒性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旨在探究苜蓿耐寒响应机理,为苜蓿耐寒品种选育、种质创新及分子育种提供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低温条件下,所有苜蓿材料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简化活力指数、根长和芽长均呈下降趋势,萌发高峰期随温度降低而后延。6℃的温度条件为苜蓿材料萌发的临界温度,超过该温度全部品种发芽率均高于50%;低于该温度发芽率不及或部分达到50%。品种间简化活力指数、根长和发芽率差异显着,且与萌发时的温度条件相关,可以作为评价指标鉴定萌发期苜蓿的抗寒性。依据这几个指标的表现,经隶属函数筛选分析初步判定龙牧806、龙牧801、草原3号、肇东和公农2号苜蓿的耐寒能力较强。(2)苜蓿材料中脯氨酸(Pro)、可溶性蛋白(SP)、可溶性糖(SS)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随低温处理时间延长呈先升后降之势,丙二醛(MDA)含量和电导率(EC)呈升高趋势,但不同品种之间差异明显。低温处理6h后,品种龙牧801的Pro、SP和SS含量均最高,而草原3号和公农2号的SOD、POD活性最高;处理8h后,龙牧801和龙牧806的MDA含量及EC最低,龙牧801的SP和SS含量最高,而龙牧806和肇东苜蓿CAT、POD活性最高。据此可将全部材料按抗寒性等级分类,龙牧801、龙牧806和肇东苜蓿属于强抗寒性品种,草原3号、公农2号为较强抗性品种,敖汉、中苜1号、皇后苜蓿抗寒性较弱,420、赛迪苜蓿抗寒性较差。(3)品种越冬率与中性洗涤纤维、饲草产量之间存在极显着正相关(P<0.01),与光合速率、叶片水汽压、可变荧光(Fv)、光化学淬灭系数(q P)、光化学效率(Fv/Fm)、潜在光化学效率(Fv/Fo)呈显着正相关(P<0.05);越冬率与株高、节间长、相对饲用价值之间存在显着负相关关系(P<0.05)。品种草原3号、肇东、龙牧806、龙牧801和中苜1号苜蓿饲草产量较高,龙牧806和中苜1号苜蓿饲用品质优良,适宜在呼和浩特地区种植。(4)冬季尽管苜蓿停止生长,但根系内部的生理生化活动一直延续。随地温降低,根系内Pro、SS、SP、MDA、脱落酸含量和SOD、POD、CAT活性均普遍升高,至最冷的1月(气温、地温均最低)达到峰值,此后随温度回升有所下降;而EC也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秋眠等级越低、越冬率越高的品种,变化趋势越明显,且其根系内各种内含物的含量与活性在最冷时期显着高于其他品种。简言之,最冷时期根系内含物含量与活性的测定分析是甄别苜蓿品种抗寒性强弱的有效手段,依此排列的品种抗寒强弱顺序依次为:龙牧801>龙牧806>肇东>草原3号>公农2号>中苜1号>敖汉>皇后>420>赛迪。苜蓿越冬率与根颈大小及位置密切相关,根颈越大、入土越深、则翌年苜蓿越冬率越高。(5)从苜蓿根颈中共获得4442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并鉴定出7个低温响应转录基因和关键信号转导通路DEGs,分别从属于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通路、过氧酶体通路和转录因子家族(MYB、B3、AP2/ERF、WRKY),且主要富集在细胞部分(cell part)、细胞膜部分(membrane part)、对刺激反应(response to stimulus)和催化活性(catalytic activity)等细胞生理、代谢过程。7个DEGs经实时荧光定量(q RT-PCR)得出的结果与转录组测序(RNA-seq)结果趋于一致。论文研究探索出苜蓿种子萌发的临界温度,明确了根颈大小、入土位置与苜蓿越冬相关,提出幼苗期和越冬期苜蓿叶片和根系内各种内含物含量与活性的变化可以作为品种抗寒性鉴定的重要指标。今后将进一步完善并优化苜蓿抗寒性鉴定评价体系,结合代谢组学或蛋白组学,深入揭示苜蓿抗寒响应机理。
王春慧[6](2021)在《呼和浩特市周边地区蓟马种类调查研究》文中提出蓟马分类调查是对蓟马深入研究的基础性理论,目前关于呼市地区蓟马种类调查研究暂无人报道,该研究通过野外随机采集蓟马并制作永久玻片标本,利用现代数码显微镜获取蓟马形态鉴定图片,体视显微镜获取蓟马玻片显微鉴定图片,参考蓟马分类书籍、文献及网页等,初步鉴定该地区蓟马种类。在此基础上,对紫花苜蓿蓟马种类进行调查,使用浸叶法对其优势种进行杀虫剂敏感性分析。本研究对呼和浩特市周边地区不同寄主植物上的蓟马进行科学合理的鉴定,初步明确呼市地区蓟马种类分布;通过调查确定危害紫花苜蓿的蓟马种类,掌握其优势种——花蓟马对杀虫剂敏感性程度,为防控紫花苜蓿蓟马提供基础科学依据。经鉴定呼市地区周边蓟马种类隶属于6属17种,分别是锯尾亚目纹蓟马科纹蓟马属2种、蓟马科大蓟马属1种、齿蓟马属1种、花蓟马属2种、蓟马属10种,管尾亚目管蓟马科简管蓟马属1种;该区蓟马分布优势属为蓟马属,优势种为花蓟马;该区蓟马在世界动物区系分布中以古北界占绝对优势;在我国动物区系分布中,该区17种蓟马主要在蒙新区和华北区存在;在内蒙古3个植被带分布中,该区蓟马主要分布于典型草原亚带。对该区蓟马种类研究分析发现,其中短角蓟马、黄蓟马、八节黄蓟马与外来入侵害虫棕榈蓟马在形态鉴定中极其相似。4种蓟马共计13处外部形态特征相似;4种蓟马在触角节数、头部单眼间鬃的位置及腹部背片节Ⅲ-Ⅳ鬃Ⅱ与Ⅲ大小关系可资区别。该区紫花苜蓿种植区的蓟马种类主要有花蓟马、牛角花齿蓟马、普通大蓟马3种,其中花蓟马为优势种,普通大蓟马首次出现于该区紫花苜蓿。该区花蓟马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新烟碱类杀虫剂、阿维菌素类杀虫剂均存在敏感性,对辛硫磷已产生抗性。
王盼盼[7](2021)在《芦苇、翅碱蓬、狗尾草配置设计模式对胶州湾滨海岸线石油污染土壤修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根据胶州湾石油污染海岸线69.306 mg/kg的平均石油烃浓度和对应污染等级的实地调研本地优势植物种,选取芦苇(Phrgmintes australis(Cav.)Trin.ex Steud)、狗尾草(Setaria viridis(L.)Beauv.)、翅碱蓬(Suaeda salsa(L.)Pall)三种植物作为实验研究的植物种类。实验室配制此浓度的石油污染土(PH8.1、全盐量0.6%),首先研究此石油浓度下植物的生长情况,以初步判定三种植物对此石油浓度土壤的耐受力和适应力;然后实验室测定不同植物配置设计模式对石油烃的降解,并结合对125块胶州湾滨海石油污染岸线区域自然植物群落样地的调研分析,最终得出三种植物十二种配置设计模式对此石油浓度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研究工作主要取得了如下结果与进展:(1)确定本研究的植物种:芦苇、狗尾草、翅碱蓬,分析三种植物生长期的相关指标得出三种植物的相对发芽率都达80%以上;通过测定生长60天后植物的生物量、株高等,揭示了混合种植均能促进三种植物的生长,且芦苇、狗尾草表现出更好的生长状态。总体上,植物耐石油力综合表现为狗尾草>芦苇>翅碱蓬,并判断这三种植物受此浓度石油污染的影响相对较小,且在此石油浓度下,均具备一定的石油耐受能力。(2)研究针对胶州湾石油污染区域自然植物群落实地调研中出现的芦苇、狗尾草、翅碱蓬三种植物组合形成的七种不同植物配置模式对浓度为69.306mg/kg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最后根据石油降解速率,从这七种不同植物配置模式下筛选出石油降解速率最高的三种植物配置模式,分别为:单一狗尾草、芦苇-狗尾草、芦苇-狗尾草-翅碱蓬。(3)以筛选出的石油降解速率最高的三种植物配置模式为依据,分析125块自然植物群落实地调研样地,从125块样地中选取存在以上三种植物配置模式的样地58块,并分析出在样地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植物配置模式是芦苇-狗尾草-翅碱蓬;继而分析存在芦苇-狗尾草-翅碱蓬植物配置模式的所有样地中三种植物的近似株数比共有6种,最终筛选出三种植物近似株数比出现频率最高的三种植物不同数量比的五种配置模式,依次为芦苇:狗尾草:翅碱蓬=3:2:1、芦苇:狗尾草:翅碱蓬=2:1:2、芦苇:狗尾草:翅碱蓬=1:1:1、芦苇:狗尾草:翅碱蓬=6:2:1、芦苇:狗尾草:翅碱蓬=1:1:3。(4)以筛选出的自然植物群落中芦苇、狗尾草、翅碱蓬的五种数量比为依据,设计不同数量比的五种配置模式,研究其对石油浓度为69.306mg/kg的污染土壤的修复,并测算降解速率得出,五种植物配置模式的平均石油降解率是44.5%,相比对照组提高率了66.7%;且芦苇:狗尾草:翅碱蓬=3:2:1的植物配置模式石油降解速率最高为48.1%,比对照组降解率提高了80.1%;最后得出石油降解速率最高的三种植物不同数量比的一种配置设计模式为芦苇:狗尾草:翅碱蓬=3:2:1。(5)最终得出十二种配置设计模式对此石油浓度污染土壤的降解速率分别为:狗尾草(51.4%),狗尾草-芦苇(49%),狗尾草-芦苇-翅碱蓬(45.6%),芦苇(42.9%),翅碱蓬-芦苇(41.1%),狗尾草-翅碱蓬(40.2%),翅碱蓬(37.8%),芦苇:狗尾草:翅碱蓬=3:2:1(48.1%),芦苇:狗尾草:翅碱蓬=1:1:1(45.6%),芦苇:狗尾草:翅碱蓬=6:2:1(43.9%),芦苇:狗尾草:翅碱蓬=2:1:2(43.1%),芦苇:狗尾草:翅碱蓬=1:1:3(41.8%)。
王贵云[8](2021)在《牛场粪水施用对紫花苜蓿生长和氮磷平衡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针对养殖粪水量大、资源化利用不高及环境污染日益突出等问题,以紫花苜蓿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室内培养试验探究不同施氮量和添加物的牛场粪水施用后对土壤氨挥发、氮磷养分含量的影响,然后通过土柱淋溶试验研究牛场粪水添加腐植酸对紫花苜蓿产量、生长发育、土壤氨挥发、氮素淋溶以及氮磷平衡的影响。本文得到的结论如下:(1)牛场粪水氮施入量的增加会增加土壤氨挥发速率和氨挥发累积量,当施入量为90kg·N·hm-2时,对氨挥发速率的影响最小,也会减少氨挥发累积损失量。牛场粪水的施用量影响土壤中的氮磷损失,随着牛场粪水施用时间的增加,比培养第一天铵态氮含量降低3.41~21.01倍、速效磷含量降低1.28~6.04倍,但是土壤中的硝态氮含量增加1.81~3.06倍。(2)不同添加物加入牛场粪水施用会降低氨挥发损失,添加腐植酸的BSHA处理全氮含量在培养的第14天显着高于其他处理。牛场粪水中添加不同物质会改变土壤养分含量,添加腐植酸处理的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含量减少;添加腐植酸、生物炭处理的速效磷含量最终稳定在16.19mg·kg-1左右;牛场粪水添加腐植酸比尿素添加腐植酸会降低土壤的脲酶活性。(3)牛场粪水添加腐植酸可以显着提高紫花苜蓿的产量。添加腐植酸的施肥处理3茬增产显着高于未施用处理,3茬平均增产率达44.46%。添加腐植酸处理的株高比未添加腐植酸处理增长1.64%~10.82%,茎粗比未添加腐植酸处理增长3.14%~16.96%,叶宽比未添加腐植酸处理增长0.09%~2.66%。添加腐植酸施肥处理的氮吸收量和氮素利用率也显着高于未添加处理,分别增加14.05%~28.64%和12.32%~82.39%;磷吸收量均显着提高0.69%~57.61%,牛场粪水添加腐植酸的BSHA处理磷表观利用率提高66.42%。(4)添加腐植酸处理的氨挥发速率和累积量显着低于其他处理,化肥粪水配施的FBS处理平均降低23.36%、牛场粪水添加腐植酸的BSHA处理平均降低64.49%和化肥粪水配施添加腐植酸的FBSHA处理平均降低71.27%。总体上各处理硝态氮淋溶浓度变化同总氮一致,硝态氮的累积淋失量占总氮累积淋失量的46.38%~52.57%。综合牛场粪水添加腐植酸施用对紫花苜蓿产量、氮磷吸收利用率、氮磷平衡分析,牛场粪水回田利用的同时添加腐植酸可以显着降低土壤氮磷盈余,提高氮磷利用率,降低农业面源污染风险,当粪水氮带入量为90 kg·hm-2时,添加腐植酸的氮磷盈余会显着降低。
李倩[9](2021)在《门源县3个紫花苜蓿品种抗寒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农科院草原所于2017年5月从国内外收集了17个紫花苜蓿品种在门源县引种试验,经过越冬2018年只有3个紫花苜蓿品种越冬成功。本研究以门源县红沟村、后沟村2个试验点越冬成功的3个紫花苜蓿品种(Medicago sativa)为试验材料,通过测定2018-2020年不同时期的生理生化指标和不同年度的生产性能,探究3个紫花苜蓿品种抗寒性生理,为高寒地区苜蓿育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红沟2018年、2019年赤杂1号品种株高、干草产量最高,公农1号鲜草产量最高,2020年中蒙1号株高最高,公农1号鲜草产量最高,赤杂1号干草产量最高;后沟2018年中蒙1号株高最高,公农1号鲜草产量、干草产量最高,2019年、2020年公农1号品种株高最高,2019年中蒙1号鲜草产量、干草产量最高,2020年公农1号鲜草产量最高,中蒙1号干草产量最高。整体而言,中蒙1号品种株高和干草产量最高,公农1号鲜草产量最高。2.红沟中蒙1号品种主根、面积、表面积、体积、根系平均直径最大,公农1号侧根最长、侧根数最多,主根、侧根干重最大;后沟中蒙1号品种主根最长,公农1号体积最大,赤杂1号侧根长、侧根数、主根干重、侧根干重等最大。红沟中蒙1号综合性状最号,后沟赤杂1号性状略强与中蒙1号。3.随着10月-1月越冬期温度的逐渐下降,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游离脯氨酸含量、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蔗糖、葡萄糖、果糖、水苏糖含量(活性)呈上升趋势,在温度最低时期,紫花苜蓿根部积累大量的可溶性糖等物质,以抵御寒冷,获得抗寒能力,1月-8月温度上升,其含量(活性)逐渐下降,与温度呈负相关关系,与抗寒性呈正相关关系;在最低温期1月丙二醛、淀粉、总糖、还原糖、棉子糖含量最低,之后随温度的上升其含量随之上升,与温度呈正相关关系,与抗寒性呈负相关关系。4.应用模糊函数隶属函数法分析门源县越冬成功的3个紫花苜蓿品种抗寒性发现,中蒙1号的抗寒性最强,公农1号抗寒性最弱。用灰色关联度分析3个紫花苜蓿品种生产性能及根系形态发现,中蒙1号综合性状最好。
龚飞龙[10](2021)在《植物护坡技术在金矿尾矿坝边坡工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我国尾矿库建造数量超15000座,尾矿累计存放量超200亿吨。尾矿库内的废弃尾矿,严重危及周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及生态环境,尾矿坝一旦溃坝,后果不堪设想。自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了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国家加强了对矿山生态环境的治理,尾矿库则是矿山生态环境治理的重点。尾矿坝作为尾矿库最关键的一个部分,对其的治理、恢复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尾矿坝的治理,核心内容就是尾矿坝边坡的稳定性及生态修复。植物护坡技术的主要优点就是能够有效解决或缓解尾矿坝边坡溃坝、滑坡事故、重金属污染以及植被恢复等问题。因此,开展植物护坡技术在尾矿坝边坡工程中的应用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实地调查、文献综合分析等研究手段,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尾矿坝边坡护坡植物的评价体系,并对护坡植物进行评价及遴选;根据评价结果,采用三维数值模拟对湖南平江县一处金矿尾矿坝边坡进行植物根系护坡的稳定性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包括:1、通过对文献的综合分析,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以根系深度、植被覆盖程度、重金属富集能力、景观优美度为指标的尾矿坝边坡护坡植物的评价体系,并选择香根草、高羊茅、白三叶、紫花苜蓿、小叶女贞、蜈蚣草、芦苇、狗牙根8种植物作为评价植物。2、根据尾矿坝边坡护坡植物评价体系的评价结果,权重总得分最高的护坡植物为香根草,可见该护坡植物应用于尾矿坝边坡的可行性高;权重得分超过平均得分的植物还有紫花苜蓿、小叶女贞,其中紫花苜蓿在重金属富集能力、景观优美度两项指标上得分较高,能够达到良好的景观效果以及重金属吸收效果;在“根系深度”指标得分最高的植物为香根草,在“植被覆盖程度”指标得分最高的为狗牙根,能够起到良好的防冲刷效果;“重金属富集能力”指标得分最高的植物为香根草,可用于尾矿库重金属污染的生态环境治理;“景观优美度”指标得分最高的植物为小叶女贞和紫花苜蓿。根据评价分析结果,遴选出紫花苜蓿、香根草及狗牙根可作为尾矿坝的护坡植物种植组合。3、根据岳阳平江一处金矿尾矿坝的工程背景资料,建立了基于Midas GTS NX软件的尾矿坝边坡以及香根草根系三维模型,并设定了香根草根系加固尾矿坝边坡的不同工况进行应力分析以及边坡分析(SRM)。4、根据Midas GTS NX软件三维模型数值分析的边坡位移结果,香根草根系的加固对于尾矿坝坡面的位移控制存在明显效果,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平均位移下降率超50%,可有效控制尾矿坝坡面的表层滑动。尾矿坝坡面水平方向位移减少量随香根草根系的分布密度增大而增大。尾矿坝边坡的单元节点在位移轴上分布的集中程度与香根草根系的分布密度呈正相关。5、根据Midas GTS NX软件三维模型数值分析的边坡应力应变结果,香根草根系加固对尾矿坝的应力应变状态影响不大,基本可忽略。尾矿坝边坡中轴线所在竖直剖面的最大剪应力基本随深度增大而增大,且小于尾矿坝筑坝材料的抗剪强度,在尾矿坝内未出现剪应力连通地面的潜在滑动面,等效塑性应变基本为0,尾矿坝处于稳定状态。6、根据Midas GTS NX软件三维模型数值分析的边坡安全稳定性系数结果,分布密度2m×2m和1m×1m的香根草根系加固作用对于尾矿坝边坡的安全稳定性系数的提升不明显,但安全稳定性系数与香根草根系分布密度成正相关关系。
二、植物明星——紫花苜蓿最新管理种植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植物明星——紫花苜蓿最新管理种植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苜蓿黄萎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我国苜蓿产业现状 |
1.1.1 种植规模与主要种植区域 |
1.1.2 供求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 我国苜蓿主要病害及其危害 |
1.2.1 苜蓿的主要病害 |
1.2.2 苜蓿病害的危害 |
1.3 苜蓿黄萎病 |
1.3.1 苜蓿黄萎病的病原与症状 |
1.3.2 苜蓿黄萎病的分布与发生规律 |
1.3.3 苜蓿黄萎病的危害与防治 |
1.4 黄萎病与植株的互作机理 |
1.4.1 黄萎病菌的致病机理 |
1.4.2 植物对黄萎病菌的防御机理 |
1.4.3 RNA-seq技术在植物与黄萎病菌互作硏究中的应用 |
1.4.4 与植物生长发育和抗病相关的转录因子家族 |
第二章 苜蓿黄萎病在我国的分布及其对生物量和营养成分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调查地点 |
2.1.2 调查时间 |
2.1.3 苜蓿品种 |
2.1.4 调查方法 |
2.1.5 病原分离 |
2.1.6 病原鉴定 |
2.1.7 苜蓿黄萎病对枝条数和单株干重的影响 |
2.1.8 营养成分 |
2.1.9 统计分析 |
2.2 结果 |
2.2.1 苜蓿黄萎病的分布地点 |
2.2.2 苜蓿黄萎病的田间识别准确率、隐症率和症状特征 |
2.2.3 苜蓿黄萎病对植株生长的影响 |
2.2.4 苜蓿黄萎病对植株营养成分的影响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苜蓿轮枝孢的生物学特性和寄主范围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苜蓿轮枝孢的菌落生长速率和产孢量测定 |
3.1.2 苜蓿轮枝孢分生孢子萌发条件的探究 |
3.1.3 苜蓿轮枝孢的致死温度测定 |
3.1.4 苜蓿轮枝孢的寄主范围测定 |
3.1.5 统计分析 |
3.2 结果 |
3.2.1 苜蓿轮枝孢的菌落生长和产孢量 |
3.2.2 苜蓿轮枝孢分生孢子萌发的条件 |
3.2.3 苜蓿轮枝孢的致死温度 |
3.2.4 苜蓿轮枝孢的寄主范围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苜蓿黄萎病菌的侵染部位及其在植株体内的扩展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供试材料 |
4.1.2 接种方法 |
4.1.3 测定指标 |
4.1.4 统计分析 |
4.2 结果 |
4.2.1 潜育期 |
4.2.2 种子接种 |
4.2.3 植株接种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章 苜蓿黄萎病的抗病性评价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供试品种 |
5.1.2 供试土壤 |
5.1.3 供试菌株 |
5.1.4 试验设计 |
5.1.5 测定指标 |
5.1.6 数据分析 |
5.2 结果 |
5.2.1 发芽率和苗长 |
5.2.2 株高和枝条数 |
5.2.3 根长和茎基部直径 |
5.2.4 发病率、病情指数、死亡率和植株带菌率 |
5.2.5 茎叶和根系生物量及生物量损失率 |
5.2.6 聚类分析图 |
5.2.7 抗性评价 |
5.3 讨论 |
5.4 小结 |
第六章 紫花苜蓿抗病机理研究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
6.1.2 转录组测序 |
6.1.3 基因q PCR验证 |
6.1.4 统计分析 |
6.2 结果 |
6.2.1 生理生化指标 |
6.2.2 转录组分析 |
6.2.3 基因网络共表达分析(WGCNA) |
6.2.4 差异基因q PCR验证 |
6.3 讨论 |
6.4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性讨论与展望 |
7.1 结论性讨论 |
7.2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
7.2.1 主要结论 |
7.2.2 创新点 |
7.3 后续工作 |
参考文献 |
资助项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黄土高原沟壑区草地植被减流减沙优化格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降雨类型划分与水沙关系 |
1.2.2 植被措施与水土流失的响应关系 |
1.2.3 WEPP模型研究进展 |
1.2.4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研究方法 |
2.2.1 降雨类型划分及相关分析 |
2.2.2 径流小区选取 |
2.2.3 WEPP模型数据库建立方法 |
2.2.4 WEPP 模型评价方法 |
2.3 试验方案 |
2.3.1 降雨试验设计 |
2.3.2 植被参数测定 |
2.3.3 降雨及气象数据的获取 |
3 流域降雨类型划分及水沙关系分析 |
3.1 降雨年际年内变化特征 |
3.1.1 降雨年际变化特征 |
3.1.2 降雨年内变化特征 |
3.2 降雨类型划分及水沙特征 |
3.2.1 雨型划分 |
3.2.2 不同雨型下的径流、输沙特征 |
3.3 草地小流域水沙关系及影响因素对不同雨型的响应 |
3.3.1 降雨要素与径流、输沙的相关性分析 |
3.3.2 不同雨型下洪水径流对前期降雨量的响应关系 |
3.3.3 径流-输沙关系 |
3.4 小结 |
4 WEPP模型在研究区减流减沙模拟的适用性评价 |
4.1 WEPP模型数据库建立 |
4.1.1 气候数据库的建立 |
4.1.2 地形数据库的建立 |
4.1.3 管理措施数据库的建立 |
4.1.4 土壤数据库的建立 |
4.2 模型参数的率定 |
4.2.1 土壤参数敏感性分析 |
4.2.2 土壤参数的率定 |
4.2.3 土壤参数率定结果检验 |
4.3 WEPP模型有效性验证 |
4.3.1 黑麦草径流小区模型验证 |
4.3.2 自然荒草径流小区和苜蓿径流小区模型验证 |
4.4 小结 |
5 基于 WEPP 模型的径流和输沙对不同草地及水文条件的响应 |
5.1 不同草地对土壤干旱程度的水沙响应 |
5.1.1 不同草地土壤干旱程度的分布及分级 |
5.1.2 雨前不同土壤含水率对产流产沙的影响 |
5.2 不同草地在变雨强下对径流、输沙的调控能力 |
5.3 不同草地在变雨量下对径流、输沙的调控能力 |
5.4 小结 |
6 基于WEPP模型的草地植被优化格局分析 |
6.1 不同雨型下径流、输沙对不同植被覆盖面积的响应 |
6.1.1 情景设置 |
6.1.2 植被覆盖面积对产流产沙的影响 |
6.2 不同雨型下径流、输沙对不同植被格局的响应 |
6.2.1 情景设置 |
6.2.2 不同植被组合对径流、输沙的影响 |
6.3 小结 |
7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3)煤泥土对煤矸石山土壤改良及植被恢复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1.6 研究创新点 |
2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研究方法 |
3 煤泥土改良矸石山土壤可行性试验研究 |
3.1 添加不同煤泥土量后的土壤理化性质变化 |
3.2 添加不同煤泥土量后的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
3.3 添加煤泥土后的薰衣草茎高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煤泥土改良矸石山土壤最优添加量盆栽探究试验 |
4.1 优化添加不同煤泥土量后的土壤理化性质变化 |
4.2 优化添加不同煤泥土量后的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
4.3 优化添加煤泥土后的薰衣草茎高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煤泥土调理剂在矸石山植被恢复中的试验研究 |
5.1 种植植物后的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
5.2 矸石山植被恢复最优植物种的选择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煤泥土送检分析报告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监测紫花苜蓿人工草地返青状况及氮磷含量 ——以阿鲁科尔沁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草地植被返青期的遥感监测 |
1.2.2 植物氮磷含量的遥感估测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2.2 社会经济概况 |
第三章 基于Sentinel-2 图像提取苜蓿人工草地 |
3.1 研究方法 |
3.1.1 数据来源 |
3.1.2 遥感数字图像处理 |
3.1.3 专题信息提取方法 |
3.2 研究结果 |
3.2.1 NDVI差值加和法提取苜蓿人工草地 |
3.2.2 苜蓿人工草地面积统计 |
3.3 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苜蓿人工草地返青状况评价与监测 |
4.1 苜蓿人工草地返青状况评价方法 |
4.1.1 研究方法 |
4.1.2 研究结果 |
4.2 2020 年苜蓿人工草地返青状况监测 |
4.2.1 研究方法 |
4.2.2 研究结果 |
4.3 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苜蓿人工草地氮磷含量及氮磷比的遥感估测 |
5.1 研究方法 |
5.1.1 数据来源 |
5.1.2 数据处理 |
5.1.3 建立苜蓿人工草地氮、磷含量反演模型 |
5.1.4 计算苜蓿人工草地氮磷比 |
5.2 研究结果 |
5.2.1 氮含量遥感估测 |
5.2.2 磷含量遥感估测 |
5.2.3 氮磷比遥感估测 |
5.2.4 返青状况对氮、磷含量的影响 |
5.3 讨论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基金资助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5)苜蓿抗寒性鉴定及耐寒种质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苜蓿生态生物学 |
1.2 苜蓿品种适应性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萌发期耐寒性研究 |
1.3.2 幼苗期耐寒性研究 |
1.3.3 形态结构与抗寒性 |
1.3.4 秋眠性与抗寒性 |
1.3.5 根系性状与抗寒性 |
1.3.6 抗寒基因表达研究 |
1.3.7 转录组研究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概况 |
2.2 试验材料 |
2.3 试验方法 |
2.3.1 萌发期耐寒性 |
2.3.2 幼苗期耐寒性 |
2.3.3 生物学特性与农艺性状 |
2.3.4 越冬期根系生理 |
2.3.5 越冬后期根系性状 |
2.3.6 转录组测序分析 |
2.4 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萌发期种子对低温的响应 |
3.1.1 恒温梯度下种子萌发特性 |
3.1.2 变温梯度下种子萌发特性 |
3.1.3 萌发期抗寒性综合评价 |
3.2 幼苗期生理及基因对低温的响应 |
3.2.1 苜蓿幼苗对低温的生理响应 |
3.2.2 幼苗期抗寒性综合评价 |
3.2.3 抗寒基因对低温的响应 |
3.3 生物学特性、农艺性状与抗寒性 |
3.3.1 生物学特性及农艺性状 |
3.3.2 耦合作用及相关性分析 |
3.3.3 光合荧光特性 |
3.4 越冬期根系生理对低温的响应 |
3.4.1 根系渗透调节物质变化 |
3.4.2 根系膜系统及酶活性变化 |
3.4.3 根系抗寒性综合评价 |
3.5 越冬后期的根系构成 |
3.5.1 根颈直径、入土深度及主根直径 |
3.5.2 侧根数、侧根直径、位置及根颈干重 |
3.5.3 根系表面积、体积、根长及根尖数 |
3.5.4 根颈体积和表面积 |
3.5.5 地下生物量 |
3.5.6 根系构成与耐寒相关性分析 |
3.6 转录组分析 |
3.6.1 测序及数据组装 |
3.6.2 功能注释 |
3.6.3 DEGs鉴定 |
3.6.4 差异基因的KEGG通路分析 |
3.6.5 转录因子 |
3.6.6 qRT-PCR验证 |
4 讨论 |
4.1 萌发期苜蓿抗寒性 |
4.2 幼苗期苜蓿抗寒性 |
4.3 生长期苜蓿抗寒性 |
4.3.1 生物学特性、农艺性状与抗寒性 |
4.3.2 光合荧光特性与抗寒性 |
4.4 苜蓿根系生理与抗寒性 |
4.5 苜蓿根系构成与抗寒性 |
4.6 转录组分析 |
4.6.1 抗氧化系统与抗寒性 |
4.6.2 转录因子参与抗寒性 |
4.6.3 激素信号转导与抗寒性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6)呼和浩特市周边地区蓟马种类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缨翅目昆虫外部形态 |
1.1.1 头部 |
1.1.2 胸部 |
1.1.3 腹部 |
1.2 蓟马分类及其发展 |
1.3 蓟马害虫危害及研究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供试昆虫 |
2.2.1 呼和浩特市周边蓟马种类调查采集地 |
2.2.2 4 种蓟马鉴别采集地 |
2.2.3 苜蓿蓟马种类及花蓟马敏感性研究采集地 |
2.3 试验材料与药剂 |
2.4 形态特征图片拍照法 |
2.5 玻片标本制作法 |
2.6 玻片图片拍照法 |
2.7 生物测定方法 |
2.8 物种鉴定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呼和浩特市周边蓟马种类调查 |
3.1.1 呼和浩特市地区缨翅目昆虫种类 |
3.1.2 呼和浩特市缨翅目昆虫在世界动物区系中的归属及所占比例 |
3.1.3 呼和浩特市缨翅目昆虫在我国动物区系中的归属及所占比例 |
3.1.4 呼和浩特市缨翅目在内蒙古3 个植被带中的分布 |
3.1.5 呼市地区缨翅目昆虫检索表 |
3.1.6 呼和浩特市地区缨翅目昆虫种类简单识别特征 |
3.2 蓟马属(Thrips Linnaeus)4 种蓟马简易鉴别方法 |
3.2.1 共同外部形态特征 |
3.2.2 头部特征的简单鉴别 |
3.2.3 腹部特征的简易鉴别 |
3.2.4 4 种蓟马检索表 |
3.3 呼和浩特市周围紫花苜蓿蓟马种类及其比重 |
3.4 花蓟马对不同杀虫剂的敏感性研究 |
3.4.1 花蓟马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敏感性分析 |
3.4.2 花蓟马对新烟碱类杀虫剂的敏感性分析 |
3.4.3 花蓟马对阿维菌素类和辛硫磷杀虫剂的敏感性分析 |
4 讨论与结论 |
4.1 呼市地区缨翅目昆虫种类 |
4.2 4 种蓟马相似性 |
4.3 呼市地区紫花苜蓿种类及优势种敏感性 |
5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7)芦苇、翅碱蓬、狗尾草配置设计模式对胶州湾滨海岸线石油污染土壤修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世界相关背景 |
1.1.2 国内相关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2.1 相关概念 |
2.1.1 海岸线界定 |
2.1.2 植物群落基本配置模式 |
2.1.3 植物群落景观设计 |
2.2 石油污染土壤植物修复 |
2.2.1 生物修复 |
2.2.2 植物修复 |
2.3 石油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研究 |
2.4 石油污染土壤的植物配置设计模式修复研究进展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植物种类的确定与实验设计 |
3.1 研究区基本概况 |
3.1.1 胶州湾滨海岸线自然环境 |
3.1.2 胶州湾滨海岸线植被特征 |
3.1.3 胶州湾滨海岸线石油污染概况 |
3.2 植物种类确定 |
3.2.1 野生观赏植物修复石油污染土壤概述 |
3.2.2 胶州湾滨海岸线自然植物群落实地调研分析 |
3.2.3 确定本研究的植物种类 |
3.3 实验设计与实验方法 |
3.3.1 实验设计 |
3.3.2 实验材料 |
3.3.3 实验方法 |
3.3.4 数据分析方法 |
第四章 三种植物七种配置模式对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研究 |
4.1 三种植物七种配置模式实验组设计 |
4.1.1 实验组设计 |
4.1.2 实验组植物播种设计 |
4.2 实验室结果—石油污染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
4.2.1 植物萌发分析 |
4.2.2 植物生长反应 |
4.3 实验室结果—七种不同植物配置模式对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 |
4.3.1 植物生长关系及与石油降解率大小分析 |
4.3.2 七种不同植物配置模式对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 |
4.4 本章小结 |
4.4.1 植物耐受性 |
4.4.2 七种不同植物配置模式对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 |
第五章 三种植物不同数量比对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研究 |
5.1 胶州湾石油污染岸线自然植物群落实地调研分析 |
5.2 三种植物不同数量比的五种配置设计模式实验组设计 |
5.2.1 实验组设计 |
5.2.2 实验组植物播种设计 |
5.3 狗尾草、芦苇、翅碱蓬三种植物不同数量比对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 |
5.3.1 三种植物不同数量比的五种配置设计模式对石油烃降解率的测定方法 |
5.3.2 样地中三种植物不同数量比的五种植物配置模式占比与石油烃降解率分析 |
5.3.3 三种植物不同数量比的五种配置设计模式对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主要结论及研究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和参与科研项目 |
致谢 |
(8)牛场粪水施用对紫花苜蓿生长和氮磷平衡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施氮量和添加物对土壤氮素损失的影响 |
1.2.2 牛场粪水施用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
1.2.3 牛场粪水施用对作物生长和光合作用的影响 |
1.2.4 牛场粪水施用对作物氮吸收利用的影响 |
1.2.5 牛场粪水施用对作物磷吸收利用的影响 |
1.2.6 牛场粪水施用对土壤氨挥发的影响 |
1.2.7 牛场粪水施用对土壤氮淋溶的影响 |
1.2.8 牛场粪水施用对氮磷养分平衡的影响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不同施氮量对土壤氨挥发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供试材料 |
2.1.2 试验装置 |
2.1.3 试验设计 |
2.1.4 样品采集与数据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不同施氮量对土壤氨挥发的影响 |
2.2.2 不同施氮量对土壤全氮含量的影响 |
2.2.3 不同施氮量对土壤无机氮含量的影响 |
2.2.4 不同施氮量对土壤速效磷的影响 |
2.2.5 不同施氮量对土壤p H的影响 |
2.3 讨论 |
2.3.1 施氮量对土壤氨挥发的影响 |
2.3.2 施氮量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
2.4 小结 |
第三章 不同添加物对土壤氨挥发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供试材料 |
3.1.2 试验设计 |
3.1.3 样品采集与数据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添加物对土壤氨挥发的影响 |
3.2.2 不同添加物对土壤全氮含量的影响 |
3.2.3 不同添加物对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
3.2.4 不同添加物对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影响 |
3.2.5 不同添加物对土壤p H和脲酶活性的影响 |
3.3 讨论 |
3.3.1 添加物对土壤氨挥发的影响 |
3.3.2 添加物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
3.3.3 牛场粪水添加腐植酸后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 |
3.4 小结 |
第四章 牛场粪水添加腐植酸对紫花苜蓿生长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供试材料 |
4.1.2 试验装置 |
4.1.3 试验设计 |
4.1.4 样品采集与测定 |
4.1.5 数据计算与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牛场粪水添加腐植酸后紫花苜蓿产量的变化 |
4.2.2 紫花苜蓿生长发育的变化 |
4.2.3 紫花苜蓿叶绿素的变化 |
4.2.4 紫花苜蓿光合特性的变化 |
4.2.5 紫花苜蓿氮磷吸收利用的变化 |
4.2.6 紫花苜蓿光合作用与生长指标及产量的相关性 |
4.3 讨论 |
4.3.1 牛场粪水添加腐植酸对紫花苜蓿产量的影响 |
4.3.2 牛场粪水添加腐植酸对紫花苜蓿光合特性的影响 |
4.3.3 牛场粪水添加腐植酸对紫花苜蓿氮素利用的影响 |
4.4 小结 |
第五章 牛场粪水施用对紫花苜蓿氮磷平衡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供试材料 |
5.1.2 试验设计 |
5.1.3 试验装置 |
5.1.4 样品采集与数据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牛场粪水添加腐植酸对紫花苜蓿土壤氨挥发的影响 |
5.2.2 牛场粪水添加腐植酸对紫花苜蓿土壤氮素淋溶的影响 |
5.2.3 牛场粪水添加腐植酸对紫花苜蓿土壤氮磷含量的影响 |
5.2.4 牛场粪水添加腐植酸对紫花苜蓿土壤有机质和脲酶活性的影响 |
5.2.5 牛场粪水添加腐植酸对氮磷养分平衡的影响 |
5.3 讨论 |
5.3.1 牛场粪水添加腐植酸对紫花苜蓿土壤氨挥发的影响 |
5.3.2 牛场粪水添加腐植酸对紫花苜蓿土壤氮素淋失的影响 |
5.3.3 牛场粪水添加腐植酸对土壤-作物系统氮磷养分平衡的影响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1.1 不同施氮量对土壤氮素损失的影响 |
6.1.2 不同添加物对土壤氮素损失的影响 |
6.1.3 牛场粪水添加腐植酸对紫花苜蓿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
6.1.4 牛场粪水添加腐植酸对紫花苜蓿土壤氨挥发、氮素淋溶的影响 |
6.2 创新点 |
6.3 存在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9)门源县3个紫花苜蓿品种抗寒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苜蓿生产性能和根系形态研究进展 |
1.3 苜蓿抗寒性生理生化特性研究进展 |
1.3.1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与抗寒性 |
1.3.2 可溶性蛋白与抗寒性 |
1.3.3 游离脯氨酸与抗寒性 |
1.3.4 抗氧化酶与抗寒性 |
1.3.5 膜脂过氧化与抗寒性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
1.5.1 生产性能和根系形态 |
1.5.2 生理生化特性 |
1.6 技术路线 |
第2章 门源县3 个紫花苜蓿品种生产性能和根系形态研究 |
2.1 试验地概况 |
2.2 试验材料 |
2.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2.4 数据处理与评价分析 |
2.5 结果分析 |
2.5.1 株高 |
2.5.2 鲜草产量 |
2.5.3 干草产量 |
2.5.4 根系形态 |
2.5.5 门源县3 个紫花苜蓿品种综合性状评价 |
2.6 讨论 |
第3章 门源县3 个紫花苜蓿品种生理特性研究 |
3.1 试验地概况 |
3.2 实验材料 |
3.3 生理生化指标测定及方法 |
3.4 数据处理及分析 |
3.4.1 主成分分析法 |
3.4.2 隶属函数法、标准差系数及权重赋予 |
3.5 结果分析 |
3.6 讨论 |
第4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一、基本情况 |
二、学习工作经历 |
三、发表论文 |
四、参加的研究项目 |
致谢 |
(10)植物护坡技术在金矿尾矿坝边坡工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植物护坡技术的工程应用 |
1.2.2 植物护坡机理的研究进展 |
1.2.3 植物根系形态及生长模拟研究现状 |
1.2.4 根-土相互作用对边坡稳定性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
1.2.5 尾矿坝植物护坡的研究进展 |
1.3 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和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工程概况 |
2.1 工程背景 |
2.2 地质环境条件 |
2.2.1 区域地质背景 |
2.2.2 地形地貌 |
2.2.3 地层岩性 |
2.2.4 水文气象 |
2.3 设计概况 |
2.3.1 尾矿资料 |
2.3.2 尾矿库设计 |
2.3.3 尾矿库安全隐患 |
2.4 本章小结 |
3 护坡植物评价与遴选 |
3.1 评价方法的确定 |
3.1.1 常用的评价方法 |
3.1.2 层次分析法(AHP) |
3.2 评价体系的构建 |
3.2.1 建立层次模型 |
3.2.2 构建判断矩阵 |
3.2.3 层次单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 |
3.2.4 层次总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 |
3.2.5 护坡植物分析评价 |
3.3 本章小结 |
4 香根草根系加固尾矿坝边坡的三维数值模型 |
4.1 软件介绍 |
4.1.1 Midas GTS NX软件主要功能特性介绍 |
4.1.2 Midas GTS NX软件边坡稳定分析原理 |
4.1.3 数值模拟分析步骤 |
4.2 三维数值模型建立与网格划分 |
4.2.1 建立几何模型 |
4.2.2 生成网格单元 |
4.2.3 定义材料、属性 |
4.2.4 边界条件及荷载 |
4.2.5 尾矿坝边坡工况定义 |
4.3 本章小结 |
5 香根草根系加固尾矿坝边坡稳定性分析 |
5.1 边坡位移分析 |
5.1.1 工况一(尾矿堆积至+206m处) |
5.1.2 工况二(尾矿堆积至+212m处) |
5.1.3 工况三(尾矿堆积至+218m处) |
5.2 边坡应力分析 |
5.2.1 工况一(尾矿堆积至+206m处) |
5.2.2 工况二(尾矿堆积至+212m处) |
5.2.3 工况三(尾矿堆积至+218m处) |
5.3 边坡应变分析 |
5.3.1 工况一(尾矿堆积至+206m处) |
5.3.2 工况二(尾矿堆积至+212m处) |
5.3.3 工况三(尾矿堆积至+218m处) |
5.4 香根草根系加固尾矿坝边坡安全稳定性系数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植物明星——紫花苜蓿最新管理种植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苜蓿黄萎病研究[D]. 李芳. 兰州大学, 2021
- [2]黄土高原沟壑区草地植被减流减沙优化格局研究[D]. 张志旭. 西安理工大学, 2021
- [3]煤泥土对煤矸石山土壤改良及植被恢复的试验研究[D]. 杜鹤.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21
- [4]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监测紫花苜蓿人工草地返青状况及氮磷含量 ——以阿鲁科尔沁旗为例[D]. 王婷.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5]苜蓿抗寒性鉴定及耐寒种质筛选[D]. 王晓龙.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 [6]呼和浩特市周边地区蓟马种类调查研究[D]. 王春慧.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2)
- [7]芦苇、翅碱蓬、狗尾草配置设计模式对胶州湾滨海岸线石油污染土壤修复研究[D]. 王盼盼. 青岛理工大学, 2021(02)
- [8]牛场粪水施用对紫花苜蓿生长和氮磷平衡的影响[D]. 王贵云.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
- [9]门源县3个紫花苜蓿品种抗寒性研究[D]. 李倩. 青海大学, 2021(01)
- [10]植物护坡技术在金矿尾矿坝边坡工程中的应用研究[D]. 龚飞龙.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