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氦氖激光穴位照射治疗面瘫89例临床分析

针刺氦氖激光穴位照射治疗面瘫89例临床分析

一、针刺加氦氖激光穴位照射治疗面瘫89例疗效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朱旸[1](2017)在《毫针透刺加点刺放血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1目的通过观察House-Brackmann(H-B)症状评分量表及面部残疾指数(FDI)量表评分的变化,评估点刺放血配合透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有效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2方法从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脑病四科的门诊及住院部收集4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治疗组进行透刺结合面部放血治疗,针刺每日1次,放血每三日1次。对照组进行常规针刺治疗,每日1次。治疗10天为1个疗程,两组患者均接受3个疗程的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治疗前、第一疗程、第二疗程及第三疗程后的House-Brackmann(H-B)症状评分量表及面部残疾指数(FDI)量表评分,并于第三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价。将数据收集后使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3结果3.1组内比较第一、第二及第三疗程后,两组患者的H-B评分及FDI评分比治疗前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透刺结合放血以及常规针刺均可以有效治疗周围性面瘫。3.2组间比较第一疗程后,治疗组的FDI评分中的功能指数比对照组具有显着差异(P<0.05),而FDI评分中的社会指数及H-B评价未见统计学意义(P均>0.05);第二、第三疗程后,治疗组FDI评分中的功能指数及H-B评价比对照组具有显着差异(P均<0.05),社会指数比较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第一疗程后,在改善面部功能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而在治疗社会心理及面部体征方面,两组治疗效果未见明显差异。经过第二及第三疗程的治疗,在改善面部功能及面部体征方面,治疗组疗效比对照组显着;而对于社会心理的改变,两组治疗效果相似。三个疗程结束后,经相关指标评定显示,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疗效具有显着差异,说明透刺结合点刺放血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效果好于常规针刺。4结论运用透刺结合放血与常规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均可取得一定的临床疗效。相比较常规针刺,透刺结合放血疗效更明显,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闫丽娟,李伟强[2](2016)在《氦-氖激光穴位照射治疗面肌痉挛20例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氦-氖激光穴位照射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方法采集2013年1月2015年12月康复医学科面肌痉挛采用氦-氖激光穴位照射治疗的20例病例,对其疗效进行分析。结果治愈3例,治愈率为15%;有效12例,有效率为60%;无效5例,占25%。结论氦-氖激光穴位照射治疗面肌痉挛效果确切。

马彬[3](2013)在《中医药临床研究方法与报告质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国家对中医药领域研究的资助力度逐年递增,其科技论文数量亦呈现高速增长的趋势。随着循证医学理念的不断深入,科研人员逐渐认识到,科技成果的质量才是重点。临床研究是临床实践的重要依据之一,但在方法设计与报告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大大降低了中医药临床研究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导致其研究成果的利用率和转化率低下。因此,有必要对我国中医药临床研究在设计、实施与报告等各环节可能会影响其研究质量的各因素以及与国外研究存在的具体差异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调查,确定需改进的重点环节和要素,以促进国内中医药临床研究质量的改善与提高。目的1.通过文献计量学和质量评价的方法,对国内中医药临床研究(包括系统评价/Meta-分析和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设计与报告质量研究现状、与国外同类研究之间存在的具体差异环节、要点和问题及其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进行全面的回顾分析并进行对比分析,全面掌握我国中医药临床研究在方法与报告质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确定需改进的重点环节和要素。2.对国内中医药期刊“稿约”中对国际公认的不同类型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规定,今后对其引入和实施的计划,以及编辑的认知和应用现状进行问卷调查,以确定在论文发表阶段影响其报告质量的因素,为临床研究报告规范今后在我国的推广和实施提供针对性的参考依据。3.基于以上研究的结果,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和中医药研究的特性,提出建设性意见,以提高和改善中医药临床研究质量,促进其成果的利用和转化。方法1.基于AMSTAR清单和PRISMA清单,回顾性分析国内中医药SRs/Meta-分析的研究现状、方法和报告质量。2.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和质量评价方法,对比分析国内外针灸SRs/Meta-分析在方法设计与报告质量等重点环节的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3.基于CONSORT清单和STRICTA清单被引入国内的不同时间段,回顾性分析国内针灸RCTs的方法和报告质量是否随着清单的引入而得到改善和提高。4.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国内中医药期刊“稿约”中对国际公认的不同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规定,今后对其引入和实施的计划,以及编辑的认知和应用现状进行全面调查。采用频数、中位数和四分位距进行统计描述,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1.共纳入369篇国内中医药SRs/Meta-分析研究,突出表现的问题包括:45%的研究文献检索方法不全面甚至不正确(203篇/369篇);97.3%(359篇/369篇)的研究未检索不同发表类型的研究;96.5%(356篇/369篇)的研究未提供排除文献的清单;42%(155篇/369篇)的研究纳入标准宽泛不具体、甚至存在错误;58.8%(217篇/369篇)的研究未采用双人独立机制对文献和数据进行筛选和提取:55%(203篇/369篇)的研究未详细描述文献筛选纳入全过程及排除原因;70.7%(261篇/369篇)的研究数据合并方法不恰当,其方法与报告质量普遍较低。另外,其总体引用率较低,引用率为零的研究占到46.1%(170篇/369篇),临床医生的参与率亦较低(49.9%,184篇/369篇)。2.共纳入366篇国内外针灸SRs/Meta-分析研究,其中Chinese SRs共88篇,Other SRs共226篇,Ccohrane SRs共52篇。3种不同类型SRs研究在AMSTAR清单和PRISMA清单中符合率大于80%的条目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5%(Chinses SRs).vs73%(Other SRs).vs91%(Ccohrane SRs)和59%(Chinses SRs).vs74%(Other SRs).vs78%(Ccohrane SRs),其中Chinses SRs在两个清单中的符合率均最低。Chinese SRs与Other SRs和Cochrane SRs存在较大差距的方面主要包括:不同发表类型文献的纳入(2%.vs91%.vs100%)、广泛而全面的检索(40%.vs87%.vs100%)、相关利益冲突的说明(0%.vs61%.vs100%)、证据综合结果(23%.vs99%.vs96%)和计划书和注册信息(0%.vs4%.vs100%)等方面。此外,Chinese SRs, Other SRs和Cochrane SRs中被引次数为零的研究所占比例分别为53%.vs26%.vs40%,由临床医生完成的SRs所占比例分别为27%.vs63%.vs54%,进行更新的SRs所占比例分别为0%.vs3%.vs92%,可见Chinese SRs的被引率、临床医生的参与率方面亦最低。3.共纳入1978篇国内针灸RCTs研究,1996年之前发表的为144篇其中针刺RCTs为122篇;1997年-2003年间发表为353篇,其中针刺RCTs为312篇;2004年-2012年间发表为1481篇,其中针刺RCTs为1301篇。虽然3个不同年代发表的针刺RCTs在STRICTA清单各条目上的符合率均略有提高,但其实际比例依然很低,包括①针刺治疗的具体类型(6.6%.vs9.9%.vs12.7%);②针刺治疗的理由和依据(0%.vs0.3%.vs1.0%);③每位受试对象每个治疗单元所用针的数目(0%.vs0.3%.vs0.2%);④对针刺组施加的其他干预措施描述(19.7%.vs30.1%.vs33.7%);⑤对针灸师资质报告(0%.vs0%.vs0.4%);⑥无研究报告有关对治疗师的操作指导及其给患者的信息和解释等。3个不同年代发表的针灸RCTs在CONSORT清单中符合率大于50%的条目所占的比例分别为:0%(≤1996年).vs8%(1997年-2003年).vs26%(2004年-2012年)。主要问题主要包括:①研究方法阐述过于简单,包括资料收集的场所和地点(12.5%.vs24.6%.vs69.7%)、样本量确定依据(0%.vs0%.vs1.2%)等;②随机方法不消楚,包括对产生随机序列的方法报告(1.4%.vs15%.vs26.3%)、隐蔽分组机制(0%.vs1.4%.vs4.9%)和盲法实施(0%.vs5.7%.vs9.1%)等;③结果部分内容描述不清甚至缺少,包括受试者流程(0%.vs11.6%.vs20.6%)、招募受试者时期和随访时间(0%.vs2.1%.vs2.8%)、基线资料的提供(9.0%.vs17.8%.vs34.8%)和结局效应估计值及95%CI的报告(18.1%.vs36%.vs50.7%)等。此外,无任何研究注册及阐明可能的利益冲突。4.共纳入63种国内中医药期刊杂志,其中SCl收录2种,Medline/Embase收录8种,CSCD收录7种,统计源收录46种。仅3种杂志在其“稿约”中提及并要求作者按照CONSORT声明各条目来规范报告RCTs,且给出了具体的版本和网址。此外,仅1种期刊在其“稿约”中提及CONSORT扩展版。无任何期刊在其“稿约”中提及PRISMA、MOOSE、TREND、STARD和STROBE等其他类型研究的报告清单。通过电话和E-mail方式,对63种国内中医药期刊编审人员进行问卷调晒,54种期刊杂志给予回复,反馈率为85.7%,其中编辑为39人(占72.2%)、主编为3人(占5.6%)、编辑部主任为9人(16.7%)、其他人员为3名(占5.6%)。对于CONSORT声明,有8位编辑知道并子解,3位编辑仅听说过但不了解,其中仅3位编辑表示对投稿的RCTs,该期刊在作者投稿、编辑审稿及专家评审阶段均要求和遵循了CONSORT声明的要求,46%的编辑(25人)认为没有必要在“稿约”中引入CONSORT声明。对于PRISMA清单,仅2位编辑知道并了解,7位编辑仅听说过但不了解,表示对投稿的SRs/Meta-分析,在作者投稿、编辑审稿及专家评审阶段均未要求和遵循PRISMA清单的要求,65%的编辑(35人)认为没有必要在“稿约”中引入PRISMA清单。而对于其他类型临床研究报告清单,无任何人知晓并了解。结论临床研究质量是影响其转化和利用的关键因素,只有高质量的研究才能为临床实践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我们的研究显示:尽管国内中医药,特别是针灸SRs/Meta-分析研究在研究的题目、摘要、纳入研究的特征和文献质量评价方法阐述等方面的符合率较好,但在影响其研究质量的关键因素,如文献检索方法不同发表情况的文献的纳入、对发表偏倚的评估、利益冲突的说明、文献筛选流程图的呈现、数据合并的合理性、研究间异质性或偏倚的分析以及对证据综合结果分析的的能力等方面,与国外同类研究存在较大差距。而对于国内针灸RCTs,尽管2003年之后发表的针刺RCTs的数量是之前所发表总数的3倍多,且各条目的符合率在不同的3个发表年代略有提高,但在多个条目上的实际符合比例上依然非常低,如随机序列的产生方法、隐蔽分组的机制和实施、盲法细则、样本量计算依据和资料收集场所和地点等方面,其质量并未随着STRICTA清单的引入而得到有效改善和提高。此外,国内中医药领域期刊“稿约”中对不同类型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应用情况不尽如人意,大部分期刊的编审人员对研究报告的规范、临床研究注册制度等信息的知晓率较低。而且,尽管大部分期刊有意愿在今后进入此类相关报告规范,以提高不同类型的临床研究报告质量,但均无任何具体的可操作的细则和时间规划。因此,我们强烈建议通过以下措施提高国内中医药临床研究的方法和报告质量:①国内医学期刊尽早在“稿约”中引入这些国际临床研究报告标准,以规范和提高国内临床研究的报告质量,提升临床研究水平;②从期刊协会层面制定相关制度,由鼓励和建议投稿作者、期刊编辑在文章投稿、编审和专家评审阶段遵循相关的临床研究报告规范,过渡到强制执行;③对期刊编审人员开展和加强与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相关的知识培训,并建立考核机制,促进相关知识的掌握和更新;④将与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相关的知识内容加入到医学继续教育课程中,由国家授权各地区具备资质的科研单位,对其服务地区的临床医生、科研人员进行全面的SRs/Meta-分析方法学的培训:⑤在医学在校教育中引入与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相关的知识内容。

陈鹏典[4](2011)在《激光穴位照射配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周围性面瘫属神经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冬季和夏季。其发病原因多是由于茎乳突孔内的面神经因受风寒而发生痉挛,导致该神经组织缺血、水肿、受压或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所致病。本病发病突然,以一侧面部发病多见。临床多表现为:患侧面部肌肉麻木、瘫痪,额纹消失,眼裂变大,眼睑闭合不全,露睛流泪,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歪向健侧,不能蹙眉、露齿。本病属于祖国医学的“口僻”、“面瘫”、“口眼喝斜”等范畴,中医学认为本病多由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脉络,以致经气阻滞,经筋失养,筋肌纵缓不收而发病。其治疗多为祛风散寒,疏通经络。激光穴位照射,又称为激光针灸,是在中医经络理论辨证论治的思想指导下,采用激光对穴位进行照射以达到防病、治病、保健作用的一种治疗方法,是现代激光技术与中国传统针灸结合的成果。现代有关临床研究报道指出,激光照射可产生热效应、电磁场效应、光化效应,有消炎、扩张血管、改善血流、促进组织功能恢复等功能。从而起到松弛肌肉,使血管扩张及血流增加的作用。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激光穴位照射配合针刺对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临床疗效。拟通过随机对照,探讨激光穴位照射对周围性面瘫的影响并试述其机理。方法本课题严格遵循科研方法,临床观察于2010.6-2011.2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病房,广州中医药大学佛山市中医院针灸科门诊完成。采用简单随机对照的方法设立治疗组(激光穴位照射配合针刺法)与对照组(针刺法)各30例,以H-B评价系统及参照日本颜面神经研究会制定的面神经功能评价标准“面神经机能麻痹程度评价分析表”进行评价和分析,以此来评价激光穴位照射配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临床疗效。针刺治疗方法:取穴:采用主穴、循经取穴及随症配穴。主穴取攒竹、太阳、阳白、地仓、颊车、颧髎、迎香、下关、翳风、风池、合谷。随症则人中沟歪斜配水沟;颏唇沟歪斜者加承浆;味觉消失、舌麻者加廉泉;迎风流泪、目赤者配睛明。辨证配穴:风热证加大椎;风寒证加曲池。针刺手法:采用“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手法,留针30分钟。治疗组在针刺基础上加用半导体激光穴位照射(连续输出,波长为632.18nm,输出功率5.OmW;光斑直径1.0 cm,照射距离穴位皮肤0.5cm)。操作:针刺后,调节光子中医信息治疗仪输出功率,并将其探头放在面部穴位皮肤上,以患者耐受为度,每次选取患侧翳风穴及健侧合谷穴进行照射。在治疗过程中,探头必须与穴位垂直开紧贴皮肤,每次照射15分钟。以上治疗每日1次,6次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休息1天,共治疗4个疗程。疗程结束后进行评定疗效。结果按面神经机能麻痹程度评价分析表,治疗组患者评分属轻度者8例,中度10例,重度12例;对照组评分属轻度者9例,中度10例,重度11例。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综合评分显着上升,前后对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治疗后的综合评分对比中,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着(P<0.05)。认为治疗组疗效要优于对照组。在临床疗效对比研究方面,经Ridit分析,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愈18例、显效8例、有效3例、无效1例。对照组治愈6例,显效7例、有效10例,无效7例。经卡方检验,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有效率(96.66%)要高于对照组(76.67%)。说明采用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时,激光穴位照射配合针刺治疗优于一般针刺法治疗,可以显着提高治愈率及有效率。结论1.激光穴位照射配合针刺疗法和单纯针刺疗法对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激光穴位照射配合针刺疗法明显优于单纯针刺疗法,疗效显着。2.激光穴位照射配合针刺疗法具有痊愈率高的优势,且安全经济、操作简便,毒副作用小,可作为周围性面瘫急性期较有效的疗法之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田丽莉[5](2010)在《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文献研究》文中认为周围性面瘫,现代医学称为特发性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或贝尔麻痹,是一种急性发作的单侧面颊筋肉弛缓性疾病,以口眼歪斜为主要症状,多由于正气不足,脉络空虚,风寒、风热之邪侵袭面部,致使经气阻滞,经脉失于濡养,筋肉纵缓不收而发病。遵照文献研究“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基本方法,查阅历代针灸及中医重要医籍及现代相关文献,对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以期明确周围性面瘫的演进过程和发展脉络,分析总结古今针灸防治周围性面瘫的特点,提出针灸防治周围性面瘫的基本思路。立足中医文献研究的基本方法,搜集历代及近代50年间有关针灸防治周围性面瘫的文献,对周围性面瘫的病位、病因病机、临床表现、针灸取穴、配伍、针法、灸法以及其他形式的针灸疗法等的古今认识进行对比分析,整理总结古今针灸防治周围性面瘫的施治特点,并对今后亟待解决的有关问题给予讨论。通过对古今针灸防治周围性面瘫的文献进行对比研究,提出了针灸防治周围性面瘫的基本思路:明确病位,辨别病因,谨守病机是针灸防治周围性面瘫的基本前提;适当选穴,合理配伍是针灸防治周围性面瘫的重要基础;舒筋活络,调畅气血,辨证施治是针灸防治周围性面瘫的基本治则;借鉴现代医学理论及医学技术是明确诊断、正确施治的优化方式;“先定位,再分期,后辨证”三步法是提高周围性面瘫疗效的关键;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是针灸防治周围性面瘫的主导思想;综合施治,医患配合是提高临床疗效的重要保证。

刘佳[6](2009)在《铺棉灸疗法治疗带状疱疹随机对照试验的临床疗效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综合评价铺棉灸疗法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制定铺棉灸疗法治疗带状疱疹的诊疗和操作标准,促进该法的临床推广应用。并通过该试验的设计和实施,对本次针灸临床试验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提出讨论。方法:采用中央随机方法,由国家药品临床研究中心(成都中医药大学GCP中心)承担分配隐藏、中央随机和数据管理。成都、广州、武汉三个城市共九个研究中心承担研究任务。本次试验采用了来自成都、武汉共六个研究中心的部分数据。病例收集时间为为2008年1月4日~2008年12月31日。共纳入167例病例,脱落6例,剔除3例,无中止病例。治疗1组采用铺棉灸疗法(n=61),治疗2组采用叩刺拔罐法(n=55),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疗法(n=51)。采用综合疗效评分、疱疹指标、疼痛指标、安全性指标和耐受性指标等对三组进行疗效评价,以综合评定铺棉灸疗法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应用。结果:基线情况比较:三组基线状况良好,分组均衡,具有可比性(P>0.05)。综合疗效比较:铺棉灸疗法治疗带状疱疹有显着疗效,总有效率91.7%,但与叩刺拔罐组和西药组综合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铺棉灸组受试者治疗前后综合疗效评分有显着改善,但与叩刺拔罐组和西药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疱疹指标比较:铺棉灸组结痂时间比叩刺拔罐组和西药组短(P<0.05);止疱时间及脱痂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指标比较:①铺棉灸组治疗前后疼痛明显减轻,组间比较治疗后疼痛程度铺棉灸组低于叩刺拔罐组和西药组(P<0.05)。铺棉灸组疼痛持续时间短于叩刺拔罐组和西药组(P<0.05)。②在镇痛即刻效应方面,随着治疗次数的增加,铺棉灸组镇痛起效时间随之缩短,而镇痛维持时间随之增长。③三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比较,第30、60天随访铺棉灸组低于叩刺拔罐组和西药组(P<0.05)。第90天铺棉灸组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低于西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指标连续动态观察比较:①铺棉灸组第8-11天和第22天随访,铺棉灸组疼痛强度低于叩刺拔罐组和西药组(P<0.05)。②三组疼痛缓解程度前7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治疗第8-11天及第22、30天随访;铺棉灸组疼痛缓解程度大于叩刺拔罐组和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第60、90天随访,三组间疼痛缓解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在综合疗效评分单项指标的连续观测上,“局部痛”在第8-11天,铺棉灸组优于叩刺拔罐组和西药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3天,铺棉灸组“烧灼感”大于叩刺拔罐组和西药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水疱数目”在治疗第8、9天,铺棉灸组优于叩刺拔罐组和西药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丘疹”在第7、8、10、11天,铺棉灸组疗效不如叩刺拔罐组和西药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O.05)。其余单项指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安全性指标比较:三组治疗方法临床安全性均较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耐受性指标比较:三组耐受性评价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铺棉灸疗法在治疗带状疱疹中具有良好疗效,不差于叩刺拔罐疗法及常规西药疗法(口服伐昔洛韦为主)。在促进带状疱疹结痂时间、降低疼痛强度、减少疼痛持续时间、减少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方面优于叩刺拔罐组和对照组。铺棉灸疗法临床操作可行性好、安全性高、患者接受度好,具有良好的临床前景。

周鹏[7](2007)在《激光穴位照射对失眠大鼠下丘脑单胺类递质和IL-1β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观察不同时间激光穴位照射对戊巴比妥钠致眠大鼠睡眠时间的影响。2.观察激光穴位照射对对氯苯丙氨酸(PCPA)所致失眠大鼠下丘脑单胺类神经递质5-羟色胺(5-HT)、5-羟吲哚乙酸(5-HIAA)、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E)及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含量的影响,探讨激光穴位照射治疗失眠的机理。3.观察激光穴位照射对失眠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方法:1.采用测定戊巴比妥钠致眠大鼠睡眠时间的方法,观察对照组、激光一组(照射5min)、激光二组(照射10min)大鼠的睡眠时间的变化。2.将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模型组、安定组、激光组,每组6只。腹腔注射PCPA建立失眠大鼠模型,氦氖激光照射神门和三阴交穴各10min,用荧光分光光度分析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下丘脑5-HT、5-HIAA、DA、NE以及IL-1β的变化。3.用Morris水迷宫检测激光穴位照射对失眠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结果:1.激光组与对照组比较,戊巴比妥钠致眠大鼠的睡眠时间明显延长(P<0.05);激光二组与激光一组相比,明显延长戊巴比妥钠致眠大鼠的睡眠时间(P<0.05)。2.大鼠腹腔注射PCPA后,正常的睡眠-觉醒周期消失,激光穴位照射后此周期基本恢复。3.激光组大鼠下丘脑5-HT、5-HIAA含量明显升高,与模型组比较差异非常显着(P<0.01),与安定组比较差异显着(P<0.05,P<0.01);NE、DA含量明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显着(P<0.05,P<0.01),与安定组比较差异显着(P<0.05);IL-1β明显升高,与模型组比较差异非常显着(P<0.01),与安定组比较差异非常显着(P<0.01)。4.激光穴位照射后,大鼠的逃逸潜伏期介于对照组和模型组之间,相同时点大鼠记忆能力相对提高并趋向于对照组方向,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激光穴位照射具有镇静催眠作用。2.激光穴位照射可能是通过升高失眠大鼠下丘脑5-HT、5-HIAA及IL-1β,降低DA、NE来达到治疗失眠的目的。3.激光穴位照射可以改善失眠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

朴彦政[8](2006)在《针灸治疗Bell麻痹急性期(风热型)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1.通过流行病学调查进一步了解周围性面瘫的病因及Bell麻痹急性期的辨证分型。2.通过临床研究,着重探讨针灸治疗Bell麻痹急性期的辨证论治方法,并对针刺加放血疗法治疗Bell麻痹急性期(风热型)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综合评价。方法:1.流行病学调查:以2005年4月至2006年3月1年为期限,调查急性期(限于发病3天以内者)周围性面瘫的发病原因、Bell麻痹急性期的辨证分型。2.临床研究:选用随机数字表将试验病例随机分为观察组(针刺加放血治疗组)、对照组(常规针刺组)。观察疗程为4周。观察组30例。取穴:患侧攒竹、丝竹空、四白、阳白、地仓、颊车、颧髎、迎香、双侧合谷、外关、耳尖、关冲。刺灸法:仰卧位,常规消毒。第一疗程:从初诊日起,每日1次,连续治疗5次。面部穴轻浅刺,深度为24分,平补平泻;合谷直刺约1寸,提插泻法。耳尖、关冲用三棱针点刺放血,每穴放血量810滴。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合谷穴施予提插泻法1次。第二至第四疗程:第一疗程结束后,休息1天,开始第二疗程。面部穴适当深刺,阳白透鱼腰、攒竹透鱼腰、丝竹空透鱼腰、地仓颊车相向透刺、迎香透上迎香;颧髎直刺0.81.2寸,均捻转行针,平补平泻。合谷直刺约1寸,提插泻法。不再取耳尖、关冲施治。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合谷穴施予提插泻法1次。隔日1次。疗程间不休息。共治疗4个疗程。观察指标:面瘫主要症状、体征的变化。参照第五次国际面神经外科专题研究研讨会推荐的House Brackmann( H一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系统确定,进行病情轻中重度评价。主要包括:额纹深浅,眼裂大小,鼻唇沟变化、口角歪斜、鼓腮漏气、食留残渣、味觉障碍、听觉过敏、流泪、眼轮匝肌反射等10项指标。血常规:疗前、2个疗程结束后各1次。疗程判断标准:参照第五次国际面神经外科专题研究研讨会推荐的House Brackmann( 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系统确定。结果:1.流行病学调查:共调查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病例220例。(1)病因:结果显示:无诱因34例,占15.46%;感冒20例,占9.09%;受风寒49例,占22.27%;风寒、劳累16例,占7.27%;风寒、生气8例,占3.64%;风寒、情绪波动5例,占2.27%;风寒、情绪波动、劳累15例,占6.82%;风寒、情绪波动、劳累、生气10例,占4.55%;风寒、情绪波动、生气3例,占1.36%;风寒、饮酒6例,占2.73%;劳累8例,占3.64%;情绪波动14例,占6.36%;生气5例,占2.27%;情绪波动、劳累5例,占2.27%;饮酒后5例,占2.27%;发烧后2例,占0.91%;妊娠3例,占1.36%;带状疱疹后12例,占5.46%。其中,病因为单纯感受风寒或与感受风寒相关者共112例。(2)辨证分型:结果显示:220例中,风寒型52例,占23.6%;风热型168例,占76.4%。按季节进行统计:春季:风寒型5例,占13.2 %;风热型33例,占86.8%。

李延华[9](2003)在《针刺加氦氖激光穴位照射治疗面瘫89例疗效分析》文中提出

金芝勋[10](2002)在《“透刺经筋法”治疗面瘫的文献及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透刺经筋法”治疗周围性神经麻痹,是石学敏教授根据祖国医学经筋理论,并结合长期临床实践而创立的,具有肯定疗效。 本课题观察了该针法治疗44例患者的临床疗效,同时设立了传统针法30例作为对照研究。 “透刺经筋法”临床疗效明显优于传统针法,痊愈率、显效率分别达62%、97%。 “透刺经筋法”对于病程在30天以内,年龄在50岁以下,面神经病损程度属轻、中度者,显效率均达95%以上。 此法对面神经麻痹有即时效果又有促进其功能恢复的作用。

二、针刺加氦氖激光穴位照射治疗面瘫89例疗效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针刺加氦氖激光穴位照射治疗面瘫89例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毫针透刺加点刺放血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历史回顾
    1 中医学对周围性面瘫的论述
        1.1 面瘫的病名
        1.2 面瘫的病位
        1.3 面瘫的病因病机
        1.4 面瘫的中医治疗
    2 现代医学对周围性面瘫的研究
        2.1 致病因素
        2.2 临床表现
        2.3 鉴别诊断
        2.4 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来源
        1.2 诊断标准及纳入、排除、脱落标准
        1.3 组别设计
        1.4 一般资料分析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2.2 疗效观察指标
        2.3 疗效评定标准
        2.4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FDI指数比较
        3.2 H-B量表比较
        3.3 两组疗效比较
        3.4 不良反应观察
第三部分 讨论
    1 理论依据
        1.1 透刺的理论基础
        1.2 点刺放血的理论基础
        1.3 透刺及放血的选穴处方依据
    2 结果分析
        2.1 FDI指数结果分析
        2.2 H-B评价比较结果分析
        2.3 疗效结果的分析
        2.4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2.5 设想与展望
        2.6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1 House-Brackmann(H-B)症状评分量表
附录2 面部残疾指数(FDI)调查问卷
附录3 House-Brackmann(H-B)分级量表
个人简介
致谢

(2)氦-氖激光穴位照射治疗面肌痉挛20例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疗效判断标准
2 结果
3 讨论

(3)中医药临床研究方法与报告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医药在我国卫生保健体系中作用
        1.1.2 中医药现代化是促进其发展和被广泛认可的唯一途径
        1.1.3 国内中医药临床研究存在的问题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内容
    1.4 材料与方法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国内中医药SRs/Meta-分析方法和报告质量的回顾性调查
    2.1 研究背景
        2.1.1 系统评价的发展沿革及概念特点
        2.1.2 系统评价的研究方法与步骤
        2.1.3 系统评价方法质量与报告质量的评估工具
        2.1.4 系统评价在我国中医药研究领域中的应用
    2.2 研究内容
    2.3 材料与方法
        2.3.1 技术路线图
        2.3.2 样本的确定与来源
        2.3.3 文献筛选流程
        2.3.4 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
        2.3.5 质量控制措施
    2.4 结果
        2.4.1 文献检索结果
        2.4.2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研究的基本特征和特点
        2.4.3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研究的方法质量
        2.4.4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研究的报告质量
    2.5 讨论
        2.5.1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特点及存在问题
        2.5.2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方法质量存在的问题
        2.5.3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报告质量存在的问题
        2.5.4 研究的局限性
    2.6 结论
第三章 国内外针灸SRs/Meta-分析方法和报告质量的对比研究
    3.1 研究背景
        3.1.1 针灸在我国传统中医药治疗中的地位和作用
        3.1.2 系统评价/Meta-分析在针灸研究领域中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
    3.2 研究内容
    3.3 材料与方法
        3.3.1 技术路线图
        3.3.2 样本的确定与来源
        3.3.3 文献筛选流程
        3.3.4 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
        3.3.5 质量控制措施
    3.4 结果
        3.4.1 文献检索结果
        3.4.2 国内外针灸统评价/Meta-分析的基本特征和特点
        3.4.3 国内外针灸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方法质量
        3.4.4 国内外针灸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报告质量
    3.5 讨论
        3.5.1 国内外针灸系统评价/Meta-分析在基本特征和特点方面的差异
        3.5.2 国内外针灸系统评价/Meta-分析在方法质量方面的差异
        3.5.3 国内外针灸系统评价Meta-分析在报告质量方面的差异
        3.5.4 研究的局限性
    3.6 结论
第四章 国内针灸随机对照试验方法与报告质量回顾性分析
    4.1 研究背景
        4.1.1 随机对照试验定义
        4.1.2 随机对照试验的报告工具简介
        4.1.3 国内针灸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4.2 研究内容
    4.3 材料与方法
        4.3.1 技术路线图
        4.3.2 样本的确定与来源
        4.3.3 文献筛选流程
        4.3.4 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
        4.3.5 质量控制措施
    4.4 结果
        4.4.1 文献检索结果
        4.4.2 国内针灸随机对照试验的基本特征和特点
        4.4.3 国内针灸随机对照试验的报告质量
    4.5 讨论
        4.5.1 国内针灸随机对照试验存在的问题
        4.5.2 STRICTA清单的符合率及其存在问题
        4.5.3 CONSORT清单的符合率及其存在问题
        4.5.4 研究的局限性
    4.6 结论
第五章 中医药期刊编辑对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认知率及“稿约”中规定和引入需求调查
    5.1 研究背景
    5.2 研究内容
    5.3 对象与方法
        5.3.1 研究对象
        5.3.2 调查方法
        5.3.3 技术路线
        5.3.4 统计分析
        5.3.5 质量控制措施
    5.4 结果
        5.4.1 纳入期刊数量和种类
        5.4.2 临床研究报告规范在国内中医药期刊“稿约”中的规定
        5.4.3 期刊编审人员对临床研究报告规范认知和应用现状调查结果
    5.5 讨论
        5.5.1 “稿约”中对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引入率较低
        5.5.2 期刊编审人员对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知晓和认知程度普遍较低
        5.5.3 期刊编审人员对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应用率较差
        5.5.4 研究的局限性
    5.6 结论
第六章 全文总结
    6.1 主要结论
    6.2 特色与创新
    6.3 提高国内中医药研究质量的建议
    6.4 促进国内中医药研究成果转化的建议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4)激光穴位照射配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现代医学对周围性面瘫的认识
        1.1 西医病因病机的认识
        1.2 临床表现
        1.3 分型
        1.4 病因病机
        1.5 现代医学药物治疗方法
    2 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2.1 中医病因病机
        2.2 针灸治疗时机
        2.3 辨证分型疗法
        2.4 分期论治法
        2.5 激光穴位照射治疗方法
    3 总结与展望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临床研究对象的选择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观察病例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包括不适应或剔除标准)
    3 意外情况之处理
    4 研究方法
        4.1 分组
        4.2 选取穴位
    5 治疗方案
        5.1 治疗组(激光穴位照射配合针刺组)
        5.2 对照组(针刺组)
        5.3 治疗疗程
        5.4 观察指标
        5.5 统计学分析
    6 结果与分析
        6.1 针灸不良反应及安全性指标检测
        6.2 一般资料研究比较结果
        6.3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效果比较
    7 讨论
        7.1 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选穴
        7.2 激光穴位照射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理论依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5)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周围性面瘫古代文献研究概况
    1 初步认识
    2 病位
    3 病因病机
    4 临床表现
    5 针灸治疗
        5.1 针刺常用选穴
        5.2 处方配伍
        5.3 针法
        5.4 灸法
        5.5 其他形式的针灸疗法
    6 预防及预后
周围性面瘫近现代文献研究概况
    1 病位
    2 病因病机
        2.1 基本病因病机
        2.2 其他病因病机
    3 诊断
    4 针灸治疗
        4.1 针刺的常用选穴
        4.2 针刺处方配伍
        4.3 针法
        4.4 灸法
        4.5 其他形式的针灸疗法
        4.6 辨证施治
        4.7 分期施治
        4.8 针刺时机的选择
        4.9 疗效评定标准
    5 预防、护理及预后
        5.1 预防
        5.2 护理
        5.3 预后
    6 实验机理
        6.1 临床实验研究
        6.2 动物实验研究
讨论
    1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古今文献对比分析
        1.1 病位
        1.2 病因病机
        1.3 临床表现
        1.4 常用穴位
        1.5 处方配伍
        1.6 针法
        1.7 灸法
        1.8 其他形式的针灸疗法
        1.9 预防及预后
        1.10 近现代医家的独到之处
    2 针灸防治周围性面瘫的基本思路
        2.1 明确病位,辨别病因,谨守病机
        2.2 适当选穴,合理配伍
        2.3 舒筋活络,调畅气血,辨证施治
        2.4 借鉴现代医学理论及医学技术
        2.5 "先定位,再分期,后辨证"三步法
        2.6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
        2.7 综合施治,医患配合
    3 目前已有定论的相关问题
        3.1 早期可否介入针刺疗法
        3.2 早期可否介入电针治疗
        3.3 面部可否施灸
        3.4 早期可否介入康复疗法
    4 今后亟待重视的相关问题
        4.1 完善疗效评定系统
        4.2 攻克后遗症及并发症
        4.3 重视预防和护理
        4.4 加强实验机理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查新报告
发表论文
详细摘要

(6)铺棉灸疗法治疗带状疱疹随机对照试验的临床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英文缩略语表 引言
1 课题来源
2 研究背景
3 关于铺棉灸疗法 临床研究
1 临床试验设计
    1.1 研究设计类型
    1.2 样本量及其计算的依据
    1.3 随机方法
    1.4 盲法设计及实施
    1.5 对照
2 研究人群
    2.1 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剔除标准及脱落处理
    2.5 研究中止原则
3 试验方法
    3.1 中央随机分组
    3.2 治疗方案
    3.3 随访
    3.4 合并用药
    3.5 不良事件观察与分析
    3.6 研究人员资质情况
4 观察指标
    4.1 一般观察项目
    4.2 一般体格检查
    4.3 安全性观察
    4.4 疗效观察指标
    4.5 其他指标
5 试验指标评价
    5.1 可比性评价
    5.2 疗效评价
    5.3 安全性评价
    5.4 其他指标评价
6 统计分析
    6.1 统计分析计划书
    6.2 数据录入与提取
7 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7.1 试验方案的优化
    7.2 研究影响因素的控制
    7.3 实验室指标的质量控制
    7.4 研究培训
    7.5 保障受试者依从性的措施
    7.6 质量控制体系
8 伦理学审查
    8.1 伦理审查体系
    8.2 受益与风险
    8.3 知情同意
    8.4 受试者的医疗与保护
9 临床研究流程图
10 试验结果
    10.1 受试者入选情况
    10.2 可比性分析
    10.3 疗效评价 讨论
1 立题依据
2 祖国医学对带状疱疹的认识
    2.1 病名来源
    2.2 病因病机
    2.3 辩证论治
3 关于治疗方法的讨论
    3.1 配穴组方的确定
    3.2 配穴分析
4 关于特色疗法—铺棉灸疗法的讨论
    4.1 概述
    4.2 铺棉灸治病机制
    4.3 铺棉灸法的临床应用
    4.4 选择铺棉灸法的意义
    4.5 铺棉灸操作的注意事项
    4.6 关于形成铺棉灸疗法操作标准的讨论
5 关于试验结果的讨论
    5.1 受试者入选情况
    5.2 可比性分析
    5.3 疗效分析
6 关于本次针灸临床试验设计讨论
    6.1 循证医学对针灸临床试验的指导意义
    6.2 临床研究的设计思路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1:文献综述
综述一 带状疱疹现代研究进展
    1 带状疱疹流行病学研究
    2 病因及发病机制
    
2.1 病因学研究
    
2.2 发病机制
    
2.3 诱发因素
    
2.4 特殊部位的带状疱疹
    3 治疗
    
3.1 物理疗法
    
3.2 药物治疗
    
3.3 神经节阻滞疗法
    
3.4 中西医结合疗法
    
3.5 其他疗法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针灸治疗带状疱疹临床研究进展
    1 中医对带状疱疹的认识
    2 针灸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研究
    
2.1 毫针针刺
    
2.2 叩刺拔罐
    
2.3 围刺
    
2.4 火针
    
2.5 穴位注射
    
2.6 电针
    
2.7 耳穴
    
2.8 灸法
    
2.9 综合疗法
    
2.10 铺棉灸疗法
    
2.11 特色疗法
    3 针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研究
    
3.1 毫针针刺
    
3.2 电针
    
3.3 叩刺拔罐
    
3.4 火针
    
3.5 穴位注射
    
3.6 综合疗法
    
3.7 特色疗法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三 铺棉灸疗法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1 皮肤疾病
    1.1 带状疱疹
    1.2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1.3 神经性皮炎
    1.4 银屑病
    1.5 其他皮肤疾病
2 神经系统疾病
3 其它疾病
4 名家经验介绍
5 小结
参考文献 附件2:临床评价量表
带状疱疹综合疗效评分 附件3:典型病例
典型病例1
典型病例2 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7)激光穴位照射对失眠大鼠下丘脑单胺类递质和IL-1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1 失眠症的定义及诊断
    2 失眠症的流行病学研究
    3 失眠症的危害及治疗
    4 激光针灸的概念
    5 激光针灸的作用机理研究
    6 激光治疗失眠症的研究
    7 单胺类神经递质与睡眠
    8 IL-1与睡眠
实验研究
    1 激光穴位照射对戊巴比妥钠致眠大鼠睡眠时间的影响
    2 激光穴位照射对失眠大鼠下丘脑单胺类递质含量的影响
    3 激光穴位照射对失眠大鼠下丘脑细胞因子IL-1β含量的影响
    4 激光穴位照射对失眠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讨论
    1 动物失眠模型的选择
    2 治疗穴位的选择
    3 下丘脑的选择
    4 激光穴位照射参数的选择
    5 激光照射作用于穴位的机制探讨
    6 激光穴位照射对戊巴比妥钠致眠大鼠睡眠时间的影响
    7 激光穴位照射治疗大鼠失眠的机制探讨
        7.1 激光穴位照射对失眠大鼠下丘脑单胺类神经递质的调节
        7.2 激光穴位照射对失眠大鼠下丘脑IL-1β的调节
    8 激光穴位照射对失眠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激光穴位照射治疗神经系统疾病临床研究进展
英文缩略词表
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后记

(8)针灸治疗Bell麻痹急性期(风热型)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Bell麻痹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1 病因及发病机制
        1.2 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2. 中医对Bell麻痹的病因及病机研究概况
        2.1 古典医籍中的相关论述
        2.2 现代研究概况
        2.3 中医对Bell麻痹的治疗
        参考文献
    3.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研究概况
        3.1 单纯针刺
        3.2 电针
        3.3 穴位注射
        3.4 针灸并用
        3.5 针罐结合
        3.6 放血法
        3.7 灸法
        3.8 其他
        3.9 综合疗法
        3.10 各种针灸疗法疗效比较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试验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病例选择标准
    2. 试验方法
        2.1 随机设计
        2.2 处理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判断标准、计分标准
        2.5 安全性检测
        2.6 安全性评价
        2.7 统计方法
    3 试验结果
        3.1 流行病学调查
        3.2 采用统计软件分析
        3.3 统计结果疗效分析
        3.4 安全性检测结果与评价
        附表
    4 讨论
        4.1 选题目的
        4.2 面瘫病因、病机、特点及针灸治疗大法
        4.3 选穴依据
        4.4 配方意义
        4.5 指标意义
        4.6 结果分析
        4.7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针刺加氦氖激光穴位照射治疗面瘫89例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 取穴:
        (2) 针法:
        (3) 氦氖激光穴位照射:
2 结 果
    2.1 疗效标准
    2.2 治疗结果
3 讨 论

(10)“透刺经筋法”治疗面瘫的文献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临床研究
    1. 诊断标准
    2. 定位诊断
    3. 一般资料
    4. 治疗方法
    5. 疗效评定
    6. 治疗结果
讨论
    1. 透刺经筋法及其主法依据
    2. 透刺经筋法及其疗效分析
    3. 透刺经筋法治疗面瘫的机理探讨
    小结
    参考文献
针灸治疗面瘫文献综述
    1. 古代医籍文献资料
    2. 现代临床研究进展
        2.1 针刺治疗
        2.2 针灸并用治疗
        2.3 电针治疗
        2.4 灸法治疗
        2.5 综合治疗
        2.6 病因辨证治疗
        2.7 分期治疗
        2.8 针刺治疗的时机
        2.9 针刺治疗相关性研究
        2.10 其它方法治疗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四、针刺加氦氖激光穴位照射治疗面瘫89例疗效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毫针透刺加点刺放血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D]. 朱旸.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7(03)
  • [2]氦-氖激光穴位照射治疗面肌痉挛20例疗效观察[J]. 闫丽娟,李伟强.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6(11)
  • [3]中医药临床研究方法与报告质量研究[D]. 马彬. 兰州大学, 2013(05)
  • [4]激光穴位照射配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疗效观察[D]. 陈鹏典.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11)
  • [5]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文献研究[D]. 田丽莉.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0(07)
  • [6]铺棉灸疗法治疗带状疱疹随机对照试验的临床疗效评价[D]. 刘佳.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9(02)
  • [7]激光穴位照射对失眠大鼠下丘脑单胺类递质和IL-1β的影响[D]. 周鹏. 暨南大学, 2007(01)
  • [8]针灸治疗Bell麻痹急性期(风热型)临床疗效观察[D]. 朴彦政.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6(12)
  • [9]针刺加氦氖激光穴位照射治疗面瘫89例疗效分析[J]. 李延华. 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 2003(06)
  • [10]“透刺经筋法”治疗面瘫的文献及临床研究[D]. 金芝勋. 天津中医学院, 2002(02)

标签:;  ;  ;  ;  ;  

针刺氦氖激光穴位照射治疗面瘫89例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