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解性、可观察性等

可解性、可观察性等

一、可解性、可观测性及其它(论文文献综述)

王忠[1](2021)在《多源信息传播系统分析与仿真》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时代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当前社会已经进入了众智网络时代,形形色色的人、智能设备与物品已经在互联网中深度联接。尤其在线社交网络的兴起和快速发展,使得人们日常交流与传统信息传播的方式已经潜移默化的发生了改变,传统社交网络模型已经难以刻画当前网络结构错综复杂的多源信息传播。在众智网络多源信息传播中,众智成员集理性与非理性于一体,其行为存在不可预测性,个体间的交互合力也会对系统的状态产生无法预知的影响。为了研究众智网络多源信息传播下的内在规律和客观理论,本文通过分析多源信息传播的内在特性,实现多源信息传播系统的仿真实例,以此仿真多源信息传播系统及其可信性。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如下:建立了多源信息传播模型,考虑了该模型的动力学方程,对成员进行建模并提出了成员属性的计算方式。利用众智成员模型,构造模拟结构图,利用系统状态的递推方程,验证系统的可观测性和能控性,最终推导出信息存储禀赋之和可以作为稳态的鉴别属性。在众智网络下多源信息传播系统的环境下,针对性的对成员结构进行了具体的设计;将各类成员仿真推进模型的算法进行形式化描述;设计了仿真网络定义工具包,用于定义多源信息传播系统仿真的网络结构。实现多源信息传播系统仿真实例,对第三章推导的稳定性判据进行验证,利用扰动机制,通过免疫策略对比仿真结果和仿真验证,证明多源信息传播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李丽丽[2](2021)在《多层布尔网络的辨识和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布尔网络作为一种时间和状态的离散模型,是系统生物学中研究基因调控网络的重要模型之一。它是一种以有向图为基础的较为简单的逻辑动力系统,它能够模拟一些复杂的生物系统网络。同时,随着系统生物学的发展,遗传网络模型和网络辨识问题的研究与开发取得了显着进展,对多层生物系统模型的辨识也成为了研究领域的热点。对于复杂的调控网络是分层来研究的,根据观测数据体现了需要具有更复杂的网络结构去辨识,因此,本文旨在研究基于观测数据下,多层布尔网络的辨识和多层概率布尔网络的辨识是十分有意义的。本文关注多层布尔网络的辨识,首先,基于观测数据下,用矩阵半张量积将布尔网络模型推广到多层的布尔网络辨识,针对多层复杂的网络,存在一个全局状态层,根据其观测数据建立网络动态模型,辨识多层布尔网络进而得到每一层上的结点之间的关系,以及与全局状态层之间的联系,构造其代数形式,然后将其转换回逻辑形式,并进一步给出了多层布尔网络辨识的充分必要条件。其次,考虑到生物系统的随机性,在多层布尔网络辨识的基础上提出了多层概率布尔网络的辨识。基于观测数据,利用矩阵半张量积的方法,将给出的数据进行处理,写成向量的形式,根据最小入度建模算法,将结构矩阵辨识出来,并求得逻辑表达式,用极大似然估计法求出矛盾列的数据所选择的概率。最后,应用到乳腺癌患者的细胞组织的基因表达模型中以及致病micro RNA和不同癌症之间的是否共享一些发病机制的模型中。通过这两个实例进一步说明了结论的有效性。

何伟[3](2020)在《切换系统的平均驻留时间控制器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控制对象越来越复杂,对控制性能指标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系统运行机制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许多实际控制问题须通过切换系统理论才能得到更好的解决,切换系统分析与综合研究成为了学术界和工程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切换系统的动力学行为不仅取决于各个切换子系统,还与切换规则密切相关。平均驻留时间(Average Dwell Time,ADT)切换规则是切换系统分析与综合的一种有效工具。尽管经过数十年的研究,切换系统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切换系统控制系统设计还有许多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首先,在基于多Lyapunov函数的切换系统控制器设计中,约束两个相邻Lyapunov函数跳变的边界条件的数值计算复杂,往往只能得到一个充分条件的保守解;其次,关于切换系统的加权L2增益性能切换控制器参数化研究还不尽人意;最后,切换系统的降阶控制器设计也是一个关键科学问题。针对上述三个方面问题,本文着重研究了基于平均驻留时间切换规则的切换控制器设计。具体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针对离散时间切换系统的加权L2增益性能实现,研究了基于ADT的全阶输出反馈切换控制器设计方法。切换系统在每个切换瞬间执行复位规则,基于变量消元法和变量替换法的线性化求解方法,给出了离散时间切换系统加权L2增益性能的充分条件;进而设计了一个离散时间切换动态输出反馈控制方法。(2)针对连续切换线性变参数(Linear Parameter Varying,LPV)系统的加权L2增益性能实现,研究了基于ADT的切换控制器设计方法。由于控制器设计中约束两个相邻Lyapunov函数跳变的边界条件往往是非凸的,本文引入一种执行复位规则的监测器,设计了一个连续时间切换的动态输出反馈控制方法,得到加权L2增益性能综合的充分条件,将边界条件通过矩阵的初等变换和Schur补引理变换成线性矩阵不等式(Linear Matrix Inequalities,LMIs)形式,使得切换系统满足某一加权L2增益性能。(3)研究了连续时间切换LPV系统的加权L2增益性能降阶控制器实现。一般切换控制器的阶次和系统对象的阶次是一致的,全阶的控制器实现成本高。本文在每个切换瞬间执行复位规则,提出一种降阶的输出反馈控制方法,并和传统的非复位规则降阶输出反馈控制器进行了比较,验证了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4)研究了连续时间切换系统的加权L2增益性能切换控制器参数化设计方法。引入ADT切换规则和多李雅普诺夫函数,设计了一组动态切换输出反馈控制器,提出了Riccati不等式和LMIs两种形式的求解方法,保证了闭环切换系统满足加权L2增益性能,给出了切换系统的控制器参数化形式。

韩可欣[4](2020)在《电力系统状态估计的混合可观测性分析方法》文中研究指明状态估计是电力系统EMS中用以保证实时数据质量,使EMS其他高级功能正常运行的核心环节。而电力系统可观测是状态估计能够良好运行的前提,可观测性分析算法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状态估计的性能。如今电网规模日趋庞大,电网调度运行愈发复杂。对大规模电力系统进行可观测性分析时,直接全网搜索生成树的传统拓扑算法容易出现组合爆炸问题,数值算法的计算时间和不稳定性随系统规模的增大而增加。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拓扑-数值混合可观测性分析算法。该算法首先借鉴SCADA量测下基于潮流定解的拓扑可观测性分析方法的基本思想,利用量测岛合并原则和拓扑合并规则,从网络局部开始递归合并量测岛来简化网络规模。拓扑分析后,针对由量测岛边界节点和岛际不可观测支路组成的简化网不连通的问题,依据量测岛内至多只有一个未知状态变量的基本原理,该方法提出在量测岛内部的边界节点间添加配有潮流伪测量的等值支路,以连接简化网内不相连的部分。随后针对连通简化网,本文采用改进的基于解耦直流模型的数值可观测性分析方法判断网络最终的可观测性。同时,本文论证了该混合方法的基本思想同样适用于PMU量测下的可观测性分析,并基于PMU量测的特点对该方法进行部分修正,在拓扑部分新增了两条PMU量测岛合并规则,最终提出了基于PMU量测的混合可观测性分析方法。最后,本文构造不同规模的算例对该方法和现有方法进行测试,最终验证了该方法在大规模电力系统中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张松伟[5](2020)在《电力系统不良数据检测与辨识方法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电力系统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在状态估计中对实时量测数据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得到的量测数据中除了量测噪声之外,还可能存在不良数据。不良数据的存在将会导致状态估计结果严重偏离系统实际运行情况,所以对于不良数据的检测与辨识的工作就变得尤为重要。传统的方法大多都是在状态估计之后再进行对不良数据的检测与辨识。估计后进行检测与辨识通常都会有残差污染、残差淹没的现象,并且计算量较大,计算速度不够快,无法满足现代电力系统庞大网络结构的实时性等需求。本文采用了两种不同的在状态估计前进行不良数据检测与辨识的方法。分别是基于量测数据相关性的方法对样本数据中可疑数据进行检测与辨识,以及基于支持向量机对不良数据进行检测与辨识的方法。第一种基于量测数据相关性的方法中,主要是利用了统计学的方法,引入了协方差与相关系数的概念。以电力系统强耦合性及约束条件作为出发点,首先进行方差分析,再计算可疑量测点与其他量测点之间的协方差,并转化为相关系数,根据相关系数的变化程度对不良数据进行检测与辨识,并在IEEE-30节点网络中,针对量测量突变和出现不良数据等多种情况进行模拟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第二种基于支持向量机的不良数据检测与辨识方法中,利用历史样本数据对支持向量机进行训练后,再利用支持向量机的分类功能一次性的将不良数据进行检测与辨识;与此同时,用回归模型得到的预测值能够将不良数据有效地替换掉,保证了状态估计程序能够继续完整运行;以IEEE-30节点网络对该方法进行仿真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王荣梅[6](2019)在《基于图像视觉的无人机载纯方位目标跟踪与导航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基于图像视觉的纯方位目标定位跟踪是一种无源被动目标定位方法,其无需向外辐射能量,仅需被动地接收目标方位角度信息即可实现目标的定位跟踪,具有隐蔽性能好、抗干扰能力强、可靠性高等特点,因此成为当前目标跟踪的研究热点。目前,利用观测器在绕飞状态下实现对目标的定位跟踪备受关注,主要包括目标状态估计和环航控制两部分,而当前已有的状态估计策略及环航控制策略在无法获取目标相对距离信息时,目标状态估计精度及环航控制精度较低,从而导致目标跟踪精度较低。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以四旋翼无人机为对象,通过视觉导航系统获取目标相对方位角信息,提出了一种基于纯方位角的虚拟交叉目标定位算法,并设计了一种目标状态估计策略及无人机环航控制策略,结合Kalman滤波算法实现目标状态的无偏估计,提高了目标定位跟踪精度。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首先,对四旋翼无人机系统进行了总体设计,针对基于视觉的纯方位目标定位跟踪系统的功能需求,设计了四旋翼无人机控制系统以及视觉导航系统,并详细介绍了各个部分的具体功能。其次,针对纯方位目标定位导航系统中所需的目标方位角信息,本文采用树莓派及摄像头作为视觉导航系统,实现目标相对方位角度信息的获取。首先,通过摄像头捕获目标图像信息;其次,利用图像阈值化方法及形态学滤波方法实现目标的提取,获取目标的图像偏移量信息;然后,通过时间配准实现姿态角量测与图像采样时间的对齐,获取目标的偏移量,并根据坐标转换给出目标方位角度。通过对实际目标的图像跟踪实验,验证了本文所述算法能够提供精度较高的角度量测信息。然后,针对当前纯方位目标跟踪中存在的目标状态估计精度较低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结合Kalman滤波算法的虚拟交叉定位算法,并设计了一种状态估计策略,实现了目标状态的无偏估计。首先,利用目标估计策略实现对目标速度的粗估计,根据估计速度及无人机当前位置求解无人机的虚拟观测位置;然后,利用虚拟交叉定位算法获取目标的定位值;最后,利用Kalman滤波算法实现对目标状态的无偏估计。最后,针对当前纯方位目标跟踪下的无人机环航控制中存在的环航控制误差较大的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环航控制策略,并利用目标状态的无偏估计值进行同步修正,保证环航半径控制误差渐近收敛于零。数值仿真及实验验证了算法的理论正确性和工程实用性,与已有的目标跟踪方法和环航控制策略相比,本文所提出的算法提高了目标状态估计精度及环航半径控制精度。

张羽彤[7](2019)在《惯性矢量匹配船体形变测量误差评估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船体形变是导致舰船上武器设备基准坐标系失准的重要原因。惯性矢量匹配法利用角速度矢量和加速度矢量关系实现两个坐标系之间形变的求解,是实现全船基准统一、提升舰船的整体打击水平的重要基础。惯性矢量匹配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静态形变误差使得船体形变测量精度受到限制。论文针对静态形变误差的机理和评估方法展开研究,完成了以下工作:(1)研究了双矢量匹配滤波的形变估计效果。仿真表明,动态形变角及水平方向的静态形变角估计效果较好,艏挠角方向静态形变角存在偏置误差。仪表水平对静态形变的测量结果影响很小,引起静态形变误差的主要原因是测量算法的缺陷。(2)研究了静态形变误差的产生机理。通过理论分析指出船体运动与动态形变的相关性引起双矢量滤波中静态偏置误差的原因,且通过仿真实验证明了该项误差随相关性增大而增大。(3)建立了两种静态形变的误差评估模型,利用基于实测数据的仿真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基于相关函数原理和卡尔曼滤波协方差理论建立了含优化系数的误差评估模型,该模型可以准确估计三个方向的误差波动范围;基于残差理论和范数误差理论建立了总形变误差评估模型,该模型计算量相对较小,可以估计总形变误差的量级。

刘鹏[8](2018)在《多主体结构刻画与分布式估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传感器技术、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的快速发展,多主体系统和分布式估计已成为控制领域的研究热点,其应用前景引起学术界和工业界的普遍关注。多主体系统通过个体间的协调控制来实现单个个体无法完成的复杂任务,具有容错性、灵活性和鲁棒性等特点。多主体系统的能控性设计和领导选择在多车辆编队、自主水下航行器、智能交通和卫星姿态协同控制等工程领域已有广泛应用。同时,分布式估计算法不依赖于集中传感器,具有可扩展性的优点且能够适应不同环境的变化,在实际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如目标跟踪、空间碎片确定、环境污染监测和视频网络监控等。本文主要基于图论研究了网络化分布式系统的结构可控性、协同可观性、以及分布式滤波器设计问题。一方面研究了如何选择领导节点使得多主体系统强结构可控;并进一步扩展到需要测量信息的网络,分析了传感器的布控问题。另一方面,对于分布式估计问题,分析了强连通通信条件下网络的协同可观性,分别对线性和非线性系统设计了具有有限步精确一致的分布式信息Kalman滤波器和无迹Kalman滤波器。文中涉及到的分析工具包括图论、组合优化、线性系统和最优估计理论。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基于图论研究多主体系统在结构化意义下的领导或测量选择问题。针对一阶积分器多主体系统,将此系统刻画成线性时不变系统,通过选择领导者使得多主体系统为强结构可控的。给出两类特殊的结构,证明这两类拓扑所需要的领导者数目为1,并指出一般任意有向拓扑可分割为此两类拓扑,从而可以根据此分割来选择领导者,同时分析了几类拓扑在某些主体失效的情形下仍能保证系统为强结构可控的领导者数目。对于存在测量并利用测量值设计输出反馈控制器时的多主体系统,将此系统转化为秩1双线性结构化系统,此时通过选取领导者和测量主体使得该系统为结构可控的。将此问题进一步转化为进行控制断面设计的优化问题,引入有向非圈图和二分图分解并定义动态图,分别用来验证结构可控时的输入和输出可达行、满秩和互素路径条件,借此给出具有最小代价约束时的断面求解方法。2.研究传感器网络的分布式估计协议设计问题。首先,证明了一类基于分布式观测器协议的存在性,并分析了实现状态重构时,该协议的参数与网络拓扑结构的关系。针对噪声存在时的线性系统,利用双时标设计技术对信息型Kalman滤波器的新息向量和新息矩阵进行有限步融合,并通过构造次优估计器的方法证明了协同观测性条件下该分布式信息型Kalman滤波器的稳定性。当目标建模为非线性随机系统时,设计递推类型的估计器来实现对目标状态的重构。非线性关系较弱时,可通过线性化来设计基于最大一致的分布式扩展Kalman滤波器;系统具有强非线性关系时,利用传感器节点自身的存储数据,完全分布式地构造出一致滤波状态和协方差矩阵,从而得到分布式无迹Kalman滤波器。

梁栋[9](2017)在《配电系统状态估计研究》文中认为分布式电源和电动汽车的大量接入使得配电系统不确定因素增加而导致运行状态复杂多变。为确保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需要对配电系统全局实时状态准确感知,而状态估计是感知系统状态的最有效手段之一。本文主要围绕配电系统状态估计开展了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在基于支路电流的配电系统三相状态估计极坐标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有功/无功解耦的配电系统三相可观测性分析和关键数据辨识方法,并给出了有功/无功解耦和非迭代的严格理论证明,所提方法可一次性快速辨识出不可观测支路和关键量测数据,从而大幅提高了计算速度,同时,由于采用的量测雅可比矩阵元素均为非负整数,因而方法具有良好的数值稳定性。2)构建了配电系统三相量测优化配置模型,提出了三相不良数据的区域修正辨识方法。首先从网络可观测性和状态估计精度两方面建立了量测优化配置解析模型,以保证任一量测缺失时网络可观测,且状态估计误差总方差最小,其次提出了不良数据辨识的区域修正辨识方法,以关键量测作为边界进行区域划分,在辨识出不良数据后仅修正不良数据所在区域和所在相别的变量,避免了全网各类变量更新及高维矩阵运算,在保证估计精度的前提下,较大幅度提高了计算速度。3)提出了面向配电系统供电可靠性提升的配电自动化终端优化配置方法。以设备购置、运维费用及用户停电损失总费用最小为目标、以供电可靠性指标作为约束建立了配电自动化终端优化配置的整数规划模型,在保证系统具有较高供电可靠性前提下具有较好的投资回报率。模型考虑了架空、电缆两种配电线路的不同特点,并将经济性、可靠性指标显式表达出来,从而可采用成熟的优化软件快速求解。4)提出了三相不平衡配电系统的两阶段可信状态估计方法,首先根据低精度的节点负荷伪量测进行不确定性潮流计算,并采用基于仿射算术的三相前推回代潮流计算得到所有节点电压的初始区间,然后以高精度的实时量测作为更严格的约束对初始区间进行进一步压缩,并采用凹凸性包络技术构造原问题的线性松弛问题,通过求解一系列线性规划问题得到保证包含系统真实状态的最小区间。

韩冬[10](2016)在《电力新技术先进性评估及其在智能电网规划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力新技术先进性评估的主要目标是评价在一定条件下先进技术在电网规划与运行中表现出来的技术效益。智能电网建设作为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的技术领域宽泛、环节众多,量化评估先进技术在电网智能化进程中取得的成效是一项极具挑战但有现实意义的工作。在当前新技术大规模应用的时代背景下,针对电力系统规划方案的评估研究尚存在无法定量分析技术进步程度,规划效率难以评判,技术发展的时效性不易体现,特殊条件下不确定因素数学模型难以刻画等问题。研究并分析适应于智能电网发展的电力系统规划方案的技术先进性评估模型,不仅能够分析电力系统运行中所处的状态,而且可以评判智能电网未来规划建设的合理性,为电力系统中技术发展的价值评估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主要取得了如下成果:(1)利用经济管理学中生产函数理论,研究并建立了适应于新技术应用与发展的电力系统的技术进步评估模型。通过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来分析技术对电力系统投入与产出的影响,建立了相应的电力系统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模型,运用“余值”思想将技术因素作为独立变量从生产函数模型中分离出来,并以技术对经济效益的贡献度为评价指标,定量分析了技术进步对电力系统规划与建设的影响,以此来衡量电力系统中新技术的先进特征。(2)建立了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电力系统规划方案的技术效率和分配效率的评估模型。以具有随机前沿特征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基本模型,在含新技术的电力系统投入产出关系中引入综合随机因素,得到电力系统的技术效率评估模型。根据生产函数及其成本函数之间固有的自对偶性,推导出电力系统的分配效率评估模型,避免了常规方法在实现分配效率评价过程中对冗繁的投入要素价格信息的需求。(3)将系统动力学方法应用于电力系统规划方案的评估中,构建了反映技术效益时效性的动态评估模型,用于定量反映新技术在规划建设中随时间发展的成效。主要建模思路是以技术在规划方案中的投资为驱动力,依靠投资实现的电力系统先进技术对电网优化运行影响,形成系统动力学模型结构。该模型能够量化分析规划方案中投资、技术、电网运行性能指标之间相互作用的因果关系,得到表征电力系统运行特性的评估指标在评价周期内变化趋势。(4)应用鲁棒优化方法研究电源规划方案中的技术适应性及其建模方法,在综合考虑了规划方案经济性、环保性等指标的基础上,能够合理平衡规划方案的鲁棒性与最优性。该方法能够提供极端恶劣条件下具有较强技术适应性的智能电网电源规划的可行方案,并通过灵敏度分析揭示不确定因素的扰动将降低规划方案的鲁棒性与最优性的规律。(5)采用分布式鲁棒优化方法研究电源规划方案中的技术适应性评估模型。该模型通过对偶变换和仿射线性化技术,将一个不具有可解性的两阶段随机规划问题转变为具有可处理的二阶锥规划问题,进而得到了兼具鲁棒性和经济性的电源规划方案。

二、可解性、可观测性及其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可解性、可观测性及其它(论文提纲范文)

(1)多源信息传播系统分析与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信息传播模型
        1.1.2 信息传播稳定性
        1.1.3 系统稳定性
    1.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3 本文组织结构
2 多源信息传播分析
    2.1 多源信息传播系统特点
    2.2 可观测性与能控性分析
        2.2.1 被控成员分析
        2.2.2 被控系统分析
    2.3 信息存储禀赋之和
    2.4 本章小结
3 多源信息传播系统建模
    3.1 成员模型建模
        3.1.1 原子型成员模型
        3.1.2 集合型成员模型
        3.1.3 集合型成员组织结构
    3.2 多源信息传播系统建模
    3.3 免疫策略
    3.4 控制条件
        3.4.1 时间间隔
        3.4.2 社区划分
        3.4.3 度分布
        3.4.4 偏差行为
    3.5 本章小结
4 多源信息传播系统仿真实现
    4.1 复杂系统仿真软件研究
    4.2 仿真成员详细设计
        4.2.1 建议者众智单元
        4.2.2 监控者众智单元
    4.3 多源信息传播系统设计
        4.3.1 体系架构
        4.3.2 功能架构
    4.4 仿真推进模型
        4.4.1 集合型众智单元模型算法设计
        4.4.2 原子型众智单元模型算法设计
        4.4.3 控制条件模型算法设计
    4.5 仿真网络结构定义工具包
        4.5.1 软件功能需求
        4.5.2 参数类型设置
        4.5.3 参数值
        4.5.4 预览网络结构图
        4.5.5 保存参数
        4.5.6 软件测试
    4.6 本章小结
5 多源信息传播系统仿真实例
    5.1 仿真实例简介
    5.2 仿真数据设定
    5.3 遗忘机制
    5.4 仿真投放实验结果
        5.4.1 随机投放
        5.4.2 针对投放
    5.5 仿真禁言实验结果
        5.5.1 主体节点禁言
        5.5.2 主体邻居节点禁言
    5.6 本章小节
6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一 图目录
致谢

(2)多层布尔网络的辨识和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布尔网络的国内外研究发展状况
        1.2.1 布尔网络
        1.2.2 多层布尔网络
        1.2.3 概率布尔网络
        1.2.4 布尔网络的辨识
    1.3 本文主要内容
第2章 多层布尔网络的辨识
    2.1 矩阵的半张量积和逻辑函数
    2.2 基于观测数据下的多层布尔网络的辨识
        2.2.1 多层布尔网络辨识的充分必要条件
        2.2.2 多层布尔网络的辨识算法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多层概率布尔网络的辨识
    3.1 多层概率布尔网络的结构辨识
    3.2 多层概率布尔网络的概率辨识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实际应用
    4.1 乳腺癌病人的细胞组织基因表达模型的辨识
        4.1.1 生物背景
        4.1.2 基于观测数据下模型辨识
    4.2 致病microRNA和不同癌症间是否共享发病机制的模型辨识
        4.2.1 生物背景
        4.2.2 基于观测数据下的模型辨识
    4.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切换系统的平均驻留时间控制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切换系统的概述
        1.2.1 系统模型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1.4 课题来源
    1.5 符号说明
    1.6 缩写对照
第二章 预备知识
    2.1 向量和矩阵的范数
        2.1.1 向量的范数
        2.1.2 矩阵范数
        2.1.3 函数范数
    2.2 线性矩阵不等式
        2.2.1 Schur补引理
        2.2.2 有界实引理
    2.3 线性分式变换
        2.3.1 镇定控制器的存在性
        2.3.2 镇定控制器参数化
    2.4 L_2控制性能指标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离散切换系统的加权L_2增益性能切换控制器设计
    3.1 引言
    3.2 问题描述
    3.3 基于ADT的离散切换系统切换控制器设计
        3.3.1 基于变量替换线性方法
        3.3.2 变量消元法
        3.3.3 基于变量替换化法与控制器变量消除法的比较
    3.4 数值算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连续切换LPV系统的加权L_2增益性能切换控制器设计
    4.1 引言
    4.2 问题描述
    4.3 基于ADT的连续切换LPV系统加权L_2 增益性能切换控制器设计
    4.4 数值算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连续切换LPV系统的加权L_2增益性能降阶控制器设计
    5.1 引言
    5.2 问题描述
    5.3 基于ADT连续切换LPV系统的加权L_2 增益性能降阶控制器设计
    5.4 数值算例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连续切换系统的加权L_2增益性能控制器参数化
    6.1 引言
    6.2 问题描述
    6.3 基于ADT的切换系统加权L_2增益性能控制器参数化
    6.4 数值算例
    6.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电力系统状态估计的混合可观测性分析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数值可观测性分析现状
        1.2.2 拓扑可观测性分析现状
        1.2.3 混合可观测性分析现状
    1.3 本文主要工作
第2章 基于SCADA量测的混合可观测性方法
    2.1 拓扑可观测性分析的理论基础
        2.1.1 可观测性分析的数学模型
        2.1.2 网络拓扑可观测性及量测岛合并原则
        2.1.3 量测岛的等值简化
    2.2 SCADA量测下拓扑合并规则
        2.2.1 简单合并规则
        2.2.2 待并网合并规则
    2.3 混合可观测性分析方法的构造
        2.3.1 引入数值可观测性分析的必要性
        2.3.2 用于数值方法的简化网络的构造
        2.3.3 基于LDU分解的数值可观测性分析方法
        2.3.4 SCADA量测下混合可观测性分析的整体流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PMU量测下的混合可观测性方法
    3.1 WAMS系统和SCADA系统在状态估计上的区别
    3.2 PMU量测下的混合可观测性分析方法
        3.2.1 PMU量测岛的拓扑合并规则
        3.2.2 PMU量测下拓扑方法的优势
        3.2.3 PMU量测下混合方法的整体流程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混合方法的计算机实现
    4.1 拓扑可观测性分析的计算机实现
        4.1.1 深度优先搜索算法的应用
        4.1.2 拓扑合并规则的表上实现
    4.2 稀疏技术在数值方法中的应用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算例分析
    5.1 17节点系统的示例性分析
    5.2 算例测试和分析
        5.2.1 SCADA系统下的算例
        5.2.2 PMU系统下的算例
    5.3 算法其他优势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主要结论
    6.2 下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5)电力系统不良数据检测与辨识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内容
第2章 传统不良数据检测与辨识理论研究
    2.1 不良数据检测与辨识基础理论
        2.1.1 基础概念及传统检测辨识流程
        2.1.2 量测残差的数学描述
    2.2 传统不良数据检测与辨识方法
        2.2.1 传统不良数据检测方法
        2.2.2 传统不良数据辨识方法
    2.3 电力系统的模拟实验
        2.3.1 运行状态与量测系统模拟
        2.3.2 量测系统数学描述
        2.3.3 模拟实验工具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数据相关性的不良数据检测与辨识方法研究
    3.1 协方差与相关系数
        3.1.1 协方差的定义与性质
        3.1.2 相关系数
    3.2 检测与辨识方法的可行性分析与实现
        3.2.1 相关性检测与传统检测法的关联
        3.2.2 检测与辨识依据
        3.2.3 检测与辨识流程
    3.3 算法算例
        3.3.1 算例概要
        3.3.2 算例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不良数据检测与辨识方法研究
    4.1 支持向量机分类原理研究
        4.1.1 线性可分性问题
        4.1.2 VC维与结构风险最小化原理
        4.1.3 非线性分类与核函数
    4.2 结合支持向量回归的不良数据修正
        4.2.1 支持向量回归算法原理
        4.2.2 量测冗余度与系统可观测性
        4.2.3 基于支持向量回归的不良数据修正
    4.3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不良数据检测辨识方法
        4.3.1 不良数据类型
        4.3.2 检测与辨识模型
    4.4 算法算例
        4.4.1 算例概要
        4.4.2 分类模型的训练
        4.4.3 算例分析
        4.4.4 支持向量回归应用
    4.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6)基于图像视觉的无人机载纯方位目标跟踪与导航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发展现状
        1.2.1 多旋翼无人机研究现状
        1.2.2 导航技术研究现状
        1.2.3 纯方位目标定位与跟踪技术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工作内容
    1.4 论文组织架构
2 系统总体设计
    2.1 视觉导航系统平台介绍
        2.1.1 树莓派3B+硬件参数及性能介绍
        2.1.2 图像采集模块
    2.2 视觉导航系统软件设计
    2.3 四旋翼无人机飞行控制系统硬件平台介绍
        2.3.1 Pixhawk飞行控制板
        2.3.2 四旋翼无人机机身
        2.3.3 四旋翼无人机的动力系统
        2.3.4 四旋翼无人机的高度测量模块
        2.3.5 四旋翼无人机的无线通信模块
        2.3.6 四旋翼无人机的遥控控制系统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视觉的图像检测与角度解算
    3.1 目标图像检测
        3.1.1 图像检测中的颜色模型
        3.1.2 图像压缩
        3.1.3 图像阈值分割
        3.1.4 图像形态学滤波
        3.1.5 目标提取
    3.2 位置偏差计算
        3.2.1 图像坐标系
        3.2.2 目标位置偏移量解算
        3.2.3 摄像机标定
    3.3 载体矢量解算
        3.3.1 坐标系的旋转矩阵
        3.3.2 方位角解算
    3.4 偏移量提取及角度解算实验
        3.4.1 目标偏移量提取实验
        3.4.2 目标相对无人机方向角度解算实验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图像视觉的纯方位目标定位跟踪与导航算法
    4.1 纯方位虚拟交叉定位算法与方法
        4.1.1 纯方位虚拟交叉定位原理
        4.1.2 目标的状态估计策略
        4.1.3 绕飞控制策略算法
        4.1.4 算法有效性证明
        4.1.5 平面目标定位跟踪数字仿真实验
        4.1.6 三维运动目标定位跟踪数字仿真实验
    4.2 时间配准技术
    4.3 本章小结
5 室内运动目标跟踪实验
    5.1 无人机室内目标跟踪实验
    5.2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惯性矢量匹配船体形变测量误差评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船体形变测量惯性矢量匹配法研究现状
        1.2.1 传递对准发展现状
        1.2.2 船体形变测量发展及现状
    1.3 惯性矢量匹配测量法存在的问题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惯性矢量匹配船体形变测量方法及误差产生机理
    2.1 坐标系定义
    2.2 惯性矢量匹配测量方程
        2.2.1 角速度矢量匹配方法测量原理
        2.2.2 比力矢量匹配方法测量原理
        2.2.3 双矢量匹配方法测量原理
    2.3 惯性矢量匹配测量方程的可解性分析
        2.3.1 角速度匹配方程的可解性分析
        2.3.2 比力匹配方程的可解性分析
        2.3.3 双矢量匹配方程的可解性分析
    2.4 惯性双矢量匹配形变测量滤波器设计
        2.4.1 卡尔曼滤波方程
        2.4.2 双矢量匹配滤波状态量的数学模型
        2.4.3 双矢量匹配滤波器
    2.5 惯性矢量匹配形变测量仿真
        2.5.1 仿真数据的生成及参数设置
        2.5.2 理想仪表情况下的测量效果
        2.5.3 含仪表噪声的测量效果
    2.6 惯性矢量匹配形变测量的偏置误差产生机理
        2.6.1 双矢量匹配方程中的偏置误差
        2.6.2 仿真结果及分析
    2.7 基于双矢量迭代滤波的静态形变解
        2.7.1 双矢量匹配残差迭代滤波器
        2.7.2 虚拟旋转处理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协方差矩阵的静态形变测量误差评估方法
    3.1 静态形变角误差的估计模型
        3.1.1 静态形变角误差耦合公式
        3.1.2 基于协方差矩阵的误差评估公式
    3.2 关于优化系数F设定值的分析
        3.2.1 优化系数F与静态形变误差评估值的关系
        3.2.2 优化系数F的合适取值
    3.3 评估模型对不同航行时段数据的评估效果
        3.3.1 不同航行时段的评估结果
        3.3.2 不同仪表噪声水平的评估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残差的船体角形变评估方法
    4.1 基于角速度残差的静态形变角误差评估模型
        4.1.1 角速度匹配方程中的观测残差
        4.1.2 基于角速度残差的静态形变角误差评估公式
        4.1.3 静态形变角误差评估模型的范数形式
    4.2 仿真实验及分析
        4.2.1 总静态形变角的评估效果及分析
        4.2.2 范数形式的评估效果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的主要工作
    5.2 下一步研究计划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8)多主体结构刻画与分布式估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本论文专用术语的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1.2 多主体系统可控问题概述与相关研究
        1.2.1 数值意义下的可控性
        1.2.2 结构意义下的可控性
    1.3 分布式估计问题概述与相关研究
        1.3.1 观测器形式
        1.3.2 滤波器形式
    1.4 图论基础
        1.4.1 基本概念介绍
        1.4.2 二分图知识
    1.5 本文工作与安排
        1.5.1 当前研究存在问题
        1.5.2 本文内容与安排
第二章 多主体系统强结构可控性:领导选择
    2.1 引言
    2.2 问题描述
    2.3 主要结果
        2.3.1 基本图与图分割
        2.3.2 保证强结构可控性的领导选择
        2.3.3 存在节点失效时的强结构可控性
    2.4 数值例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主体系统结构可控性:测量与控制选择
    3.1 引言
    3.2 预备知识与问题描述
        3.2.1 系统图
        3.2.2 问题描述
    3.3 结构可控性与可观测性
        3.3.1 输入和输出可达条件
        3.3.2 最大匹配条件
    3.4 最小代价控制断面问题的解
    3.5 数值例子
    3.6 结论
第四章 一类分布式观测器的存在性以及有限时间一致信息Kalman滤波器
    4.1 无噪声时分布式估计器的存在性与设计
        4.1.1 预备知识和问题描述
        4.1.2 一类分布式观测器的存在性
        4.1.3 分布式观测器的设计与稳定性
    4.2 含噪声时有限时间一致信息Kalman滤波
        4.2.1 问题表述和预备知识
        4.2.2 Kalman滤波器及其信息形式
        4.2.3 分布式Kalman滤波
    4.3 仿真例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有限时间一致无迹Kalman滤波器
    5.1 引言
    5.2 预备知识与问题描述
        5.2.1 平均一致及其有限时间实现
        5.2.2 问题描述
    5.3 无迹Kalman滤波器
    5.4 有限时间一致无迹Kalman滤波器
        5.4.1 无向通信时有限时间一致无迹Kalman滤波器
        5.4.2 有向通信时有限时间一致无迹Kalman滤波器
    5.5 仿真例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内容总结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包括论文和成果清单)

(9)配电系统状态估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2.1 配电系统状态估计
        1.2.2 配电系统可观测性分析和关键数据辨识
        1.2.3 配电系统量测优化配置
        1.2.4 配电自动化终端优化配置
        1.2.5 配电系统不良数据辨识
        1.2.6 考虑不确定性的配电系统状态估计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2章 基于支路电流的配电系统可观测性分析和关键数据辨识
    2.1 基于支路电流的配电系统状态估计模型
        2.1.1 加权最小二乘估计
        2.1.2 配电线路模型
        2.1.3 量测方程和雅可比矩阵构造
    2.2 有功/无功解耦可观测性分析
        2.2.1 基于支路电流的配电系统可观测性定义
        2.2.2 解耦和非迭代可观测性分析方法
        2.2.3 理论证明
        2.2.4 算法流程
    2.3 有功/无功解耦关键数据辨识
        2.3.1 传统关键数据辨识方法
        2.3.2 解耦和非迭代关键数据辨识方法
        2.3.3 理论证明
        2.3.4 算法流程
    2.4 算例分析
        2.4.1 改进的IEEE13节点配电系统
        2.4.2 CSG67节点配电系统
        2.4.3 改进的IEEE123节点配电系统
    2.5 小结
第3章 配电系统三相实时量测优化配置
    3.1 面向可观性提升的三相m-1鲁棒量测优化配置
        3.1.1 配电系统可观测性评价指标
        3.1.2 数学模型
    3.2 面向状态估计精度提升的三相量测优化配置
        3.2.1 状态估计精度指标
        3.2.2 数学模型
    3.3 算例分析
        3.3.1 面向可观性提升的量测优化配置测试
        3.3.2 面向状态估计精度提升的量测优化配置测试
    3.4 小结
第4章 面向供电可靠性提升的配电自动化终端优化配置
    4.1 基于故障遍历的复杂配电系统可靠性评估
        4.1.1 不含RCS的可靠性评估
        4.1.2 含RCS的可靠性评估
        4.1.3 含FRTU的可靠性评估
    4.2 数学模型
        4.2.1 基本模型
        4.2.2 模型解析化表达
        4.2.3 求解流程
    4.3 算例分析
        4.3.1 RBTS-BUS4配电系统
        4.3.2 CSG62节点配电系统
    4.4 典型应用
        4.4.1 典型接线方式应用
        4.4.2 经济性分析
    4.5 小结
第5章 基于区域修正的配电系统三相不良数据辨识
    5.1 残差分析
    5.2 递归量测误差估计辨识(RMEEI)法
    5.3 区域修正辨识方法
        5.3.1 量测误差残差传播区域
        5.3.2 区域修正辨识
    5.4 算例分析
        5.4.1 CSG67节点配电系统
    5.5 工程应用
        5.5.1 软件总体设计
        5.5.2 基本功能模块
        5.5.3 应用效果展示
    5.6 小结
第6章 考虑不确定性的配电系统两阶段可信状态估计
    6.1 三相可信状态估计基本模型
    6.2 第一阶段—配电系统三相仿射潮流计算
        6.2.1 区间和仿射算术
        6.2.2 仿射前推回代潮流计算
    6.3 第二阶段—线性松弛优化
        6.3.1 非凸二次规划问题的线性松弛方法
        6.3.2 三相变量扩张
        6.3.3 线性松弛优化模型
    6.4 算例分析
        6.4.1 改进的IEEE13节点配电系统
        6.4.2 改进的IEEE123节点配电系统
    6.5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对相关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10)电力新技术先进性评估及其在智能电网规划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
        1.2.1 电力系统中现有的技术经济评价
        1.2.2 电力系统规划中的技术评价方法
    1.3 电力系统技术先进性及其评估
        1.3.1 电力系统技术先进性
        1.3.2 技术先进性评估方法及指标选取原则
        1.3.3 电力系统技术先进性评估与现有新技术的关系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基于生产函数的电力系统技术进步评估
    2.1 引言
    2.2 C-D生产函数模型及原理
    2.3 C-D生产函数的适用性分析
    2.4 测算电力系统技术进步的实现过程
    2.5 算例分析
        2.5.1 原始数据
        2.5.2 结果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电力系统效率评估
    3.1 引言
    3.2 电力系统技术效率评估模型
        3.2.1 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的区别
        3.2.2 技术效率评估模型
    3.3 电力系统分配效率评估模型
        3.3.1 目前存在的问题描述
        3.3.2 模型推导过程
    3.4 参数估计与模型检验
        3.4.1 参数估计及检验
        3.4.2 模型总体检验
    3.5 算例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电力系统规划方案的动态评估
    4.1 引言
    4.2 动态评估方法和设计思路
        4.2.1 动态评估方法
        4.2.2 动态评估设计思路
    4.3 动态评估模型
        4.3.1 模型结构设计
        4.3.2 模型方程关系和参数
    4.4 算例分析
    4.5 模型灵敏度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鲁棒优化的电源规划方案的适应性评估
    5.1 引言
    5.2 电源规划中的不确定因素
    5.3 确定性电源规划模型
    5.4 电源规划的鲁棒优化模型
        5.4.1 不确定参数在约束条件中
        5.4.2 不确定参数在目标函数中
        5.4.3 模型计算复杂度分析
    5.5 算例分析
        5.5.1 原始数据与参考系统
        5.5.2 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分布式鲁棒优化的电源规划方案的适应性评估
    6.1 引言
    6.2 基于两阶段随机优化方法的电源规划模型
        6.2.1 两阶段随机优化方法简介
        6.2.2 电源规划模型
    6.3 基于分布式鲁棒优化的电源规划模型
        6.3.1 不确定因素模型
        6.3.2 分布式鲁棒优化模型及求解算法
        6.3.3 技术适应性评估与分析
    6.4 算例分析
        6.4.1 算例系统介绍
        6.4.2 评估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附录1 电网企业智能电网经济量指标截面数据
附录2 原有机组及新建机组特性参数信息
附录3 缩略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项目情况

四、可解性、可观测性及其它(论文参考文献)

  • [1]多源信息传播系统分析与仿真[D]. 王忠. 烟台大学, 2021(09)
  • [2]多层布尔网络的辨识和应用研究[D]. 李丽丽.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1(09)
  • [3]切换系统的平均驻留时间控制器设计[D]. 何伟. 华南理工大学, 2020
  • [4]电力系统状态估计的混合可观测性分析方法[D]. 韩可欣.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5]电力系统不良数据检测与辨识方法研究[D]. 张松伟.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6]基于图像视觉的无人机载纯方位目标跟踪与导航技术研究[D]. 王荣梅.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1)
  • [7]惯性矢量匹配船体形变测量误差评估方法研究[D]. 张羽彤. 国防科技大学, 2019(02)
  • [8]多主体结构刻画与分布式估计研究[D]. 刘鹏. 东南大学, 2018(05)
  • [9]配电系统状态估计研究[D]. 梁栋. 天津大学, 2017(08)
  • [10]电力新技术先进性评估及其在智能电网规划中的应用研究[D]. 韩冬.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标签:;  ;  ;  ;  ;  

可解性、可观察性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