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MIDI制作及其教学价值(论文文献综述)
郭超华[1](2021)在《体验性知识学习及其教学实现》文中认为长期以来,人们普遍将知识学习过程视作为一种理智的活动,其实完整的知识学习不仅需要理智的参与,亦需要体验的参与。本论文的中心论题是“体验性知识学习”,围绕这一主题,笔者尝试从体验的视角出发,挖掘相对于传统理性知识学习过程而言的一种全新的知识学习思路,并探求体验性知识学习在教学中的实践路径。本论文的导言部分讨论了论文选题的缘由。之所以讨论体验性知识学习主要源于以下考虑,首先是基于对传统知识学习过程的反思,其次是对现代教育中体验缺位现象的思考,再次是源于推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现实需要。除此之外,本部分还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明确了本研究的意义、思路与方法。论文的第一、二章主要运用对比分析的方式来阐述体验性知识学习的内涵及其特征。笔者尝试将传统的知识学习归纳为一种理性化知识学习,进而立足于唯理性化知识学习的对立面来讨论体验性的知识学习过程。在第一章,首先讨论了理性化知识学习的概念以及知识学习为何会具有理性;其次剖析了理性化知识学习所具有的基本特征:科学性是其最显着的特征,还包括目的上的预设性、内容上的确定性、方法上的逻辑性;最后探讨了唯理性化知识学习所具有的局限性:它迷失了知识学习的本质,过度强化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束缚了学生的深层次发展。第二章论证了体验性知识学习及其教学价值。首先,从体验的概念出发,论证了体验运用于知识学习过程所具有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体验性知识学习的概念。所谓的体验性知识学习是指,知识学习不纯粹是靠理解和记忆来进行的理性活动,还必须通过体验来完成,是一种亲历性、情感性、领悟性的活动。体验性知识学习具有以下特征:情感性是其最显着的特征,同时还包括目的上的生成性、内容上的不确定性、方法上的亲历性。除此之外,本章还讨论了体验性知识学习相较于其他知识学习方式所具有的独到教学价值:有助于课程设计的开放性,有助于教师教导的优质化,以及有助于实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化。论文的第三章主要立足于历史的维度探讨了体验性知识学习的思想流变。通过对国内外已有思想的统整,笔者大致将体验性知识学习思想在历史上的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一是在正规学校教育出现之前,体验是人类学习知识最为原初的方式;二是当专门的学校机构出现后,知识学习逐渐由对体验的关注转向对经验的强调;三是近代知识学习中的唯经验主义倾向,使得体验性知识学习的方式完全被遮蔽;四是强调非理性经验的现代知识学习观开始重拾知识学习中体验所具有的价值;五是后现代教育强调对体验性知识学习方式的回归。通过对体验性知识学习历史渊源的梳理后不难发现,体验性知识学习虽然很晚才被正式提出,且尚未形成成熟对体验性知识学习体系与策略。但体验性知识学习的思想早已出现,并且在知识学习的发展历程上从未中断过。这也说明,某些古以存在的思想虽然很基础、很原初,但这并不表示它很低级,相反这恰恰说明这种思想极具生命力。论文的第四章主要立足于发生学的角度描述了体验性知识学习发生的内在机制。本文基于对知识学习基本方式的归纳,将体验性知识学习的发生方式划分为接受式体验性知识学习和探究式体验性知识学习两大类,并分别剖析了两种体验性知识学习发生的基本环节及其所具有的共同特征,随后从“体”的层面、“验”的层面以及动力层面探究了体验性知识学习发生的内在机制问题,最后还探讨了确保体验性知识学习发生和进行的保障条件。论文的第五章主要阐述当前教育中学生知识学习活动的现实情况,进一步剖析当前知识学习过程中体验缺位的原因。本论文主要采用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从知识学习的目的、知识学习的内容、知识学习的方式以及知识学习的效果四个维度出发,对当前中小学生知识学习情况进行现状调查,并采用SPSS 23.0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描述性、差异性及相关性分析,以期对学生的知识学习情况做出较为客观的把握。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学生的知识学习更多倾向于理性化的知识学习,体验性知识学习与学生的学段、年级成反相关,体验在学生的知识学习过程中普遍缺位。笔者结合访谈的结果对当前知识学习中体验缺位的现象进行了归因分析,发现知识学习中体验缺位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传统应试教育制度的制约,教师教学观念的滞后以及体验性知识学习方式本身所具有的局限性三个方面。论文的第六章主要讨论体验性知识学习的实现路径。要想在教学中真正实现学生的体验性知识学习,应从如下方面着手。首先应明晰体验性知识学习的基本理念:体验性知识学习是一种间接性的知识学习,它通常是以生活经验为中介,要引导学生重走知识提出之路,进而指向某种开放性的结果。其次应实现基于体验性知识学习的教学策略变革:开展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倡导直接参与,强调具身性体验;创设适当情境,引发替代性体验;释放创造活力,建构想象性体验;并倡导包容性的教学评价。最后则是要创造体验性知识学习实现基本条件:不仅要建构适宜性的教学“场”,鼓励教师“溶入”教学内容之中,还要在一定程度上“稚化”教师的教学行为。
冯春艳[2](2021)在《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行动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当今时代的科学教育也越来越强调实效性,科学教育的目标由只关注知识的获得转向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观念性思考在聚合碎片化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形成科学素养的过程中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高阶思维。《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了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这四个学科核心素养,其中“生命观念”置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首位,生命观念最具学科特色属性,是这四个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标志和关键。然而,教师们仍未真正进入教学改革的浪潮之中,他们的教学仍旧停留于传统概念教学范式之内:重内涵轻外延、重结果轻过程、重传授轻探查、重表象轻深度。在培养学生形成核心素养的时代,高中生物碎片化教学必须要改革,传统概念教学必须要转型,那么,为落实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概念教学将是一个必然的选择,通过生命观念这样一个概念聚合器将相关概念关联起来,交织成概念网络,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内容的深度理解。本研究聚焦于生命观念,依据概念转变理论、知识结构理论以及逆向教学设计理论构建出生命观念的认知路径和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在实际教学中进行了三轮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行动研究,并证明了利用“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是可行的。首先,本研究利用文献法梳理了与学科观念、生命观念、概念教学相关的研究,并对观念、生命观念、概念教学进行概念界定,明确指出生命观念是对生命现象和生命本质的纵观性认识和理解,是在生物学事实、概念基础之上对概念之间关系的高度概括或对核心概念的概括性表述和系统阐释。其次,本研究以S学校为个案,通过访谈法、课堂观察法对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进行问题诊断,分析、概括出一线生物学教师们在落实“生命观念”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理解上,一线生物学教师对生命观念的内涵认识模糊;在实践上,教师们滞于传统的概念教学范畴之内:缺少促进学生自我构建观念的教学过程,缺乏对概念关系的抽象概括,探查生命观念的过程仍存在不足。再次,本研究基于对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问题诊断的深入思考,构建出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路径,包括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价值意蕴、目标定位、内容分析,并基于与学科观念相关的理论、逆向教学设计理论,构建出生命观念形成的认知路径和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最后,本研究在S学校的高一年级的X班级,利用“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教学实施流程”进行了三轮行动研究,通过“确定问题——制定计划——行动实施——效果检测——总结反思”的步骤程序,不断改进和完善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培养学生形成“系统观”、“结构与功能观”等生命观念。通过对整个研究过程的深入总结、反思,本研究得出这样五条结论:生命观念是集知识、思想与意识为一体的结构化认识体系、生命观念是以生物学事实和概念为基础经由图式构建形成、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生命观念需激发学生的主动认知、学生形成生命观念最终表现为基于概念性理解的表达与应用、在概念教学中渗透生命观念能够促进教师对教学设计的重构。提出这样四条建议:《课标》应进一步明确生命观念的基本内涵及具体内容、生物学科的师范教育应关注对师范生的生命观念的培养、学校应为教师开展生命观念素养的评价提供一定的空间、高中生物学教师应在概念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生命观念。
白欣雨[3](2020)在《统编本初中语文红色文学作品教学研究 ——以延安市实验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目前,全国红色主题爱国教育正在逐步深入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中。在中学教育中,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必须坚定的扛起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大旗,为语文核心素养中立德树人这一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基础。如何充分利用延安现有丰富的红色资源,立足初中统编本语文教材,保障红色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工作顺利开展,践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初中生的人格养成带来积极正面的影响,这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在日常教学实践中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分为引言、正文、结语三部分。首先,引言部分介绍了红色文学作品教学的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文献综述以及研究内容与方法等方面的内容。其次,正文部分从统编本初中语文红色文学作品教材分析、教学现状调查分析和教学改进措施这三方面展开论述。其中,在教材分析方面,主要从“红色文学作品”的界定、义务阶段语文课程标准等相关要求、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红色文学作品的定位与教学价值等方面对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进行分析,探究红色文学作品教学的价值意义所在;在教学现状调查分析方面,主要对目前延安市实验中学初中部就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红色文学作品的教学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涉及调查目的、问卷设计、调查情况说明和结果分析等,调查对象涵盖实验中学初中部语文教师以及七到九年级的中学生;在教学改进措施方面,针对目前初中语文红色文学作品的教与学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改进措施,从教师、学生和社会三个维度出发分别提出可行性方案并展开叙述。最后,结语部分主要针对整个文章进行回顾总结,并就一些问题进行说明。
戴妍彬[4](2020)在《基于前概念的小学自然单元教学设计研究》文中提出自《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2016年9月在北京发布以来,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逐步聚焦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在上海地区,近年来许多学科将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途径聚焦于单元教学设计。上海市教委教研室2018年7月出版的《单元教学设计指南》系列丛书,标志着理论研究成果的初步形成。笔者在小学自然单元教学设计指南的学习与实践中发现:学生对科学概念的原有认知水平,即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中所表述的“前概念”,对单元教学起着或促进或阻碍的关键作用。由此发问:“如何基于学生前概念进行单元教学设计,从而有效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为此,笔者在梳理国内外对前概念和单元教学设计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围绕“调查学生的前概念有助于改善单元教学设计实施效果”这一理论假设,开展了本次研究。首先,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归纳梳理出基于前概念的单元教学设计研究现状,发现在小学自然学科领域中基于前概念的单元教学设计研究尚未有相关文献发表,研究尚处于初探阶段。其次,笔者从自身研究目的出发,对“前概念”、“单元教学设计”、“基于前概念的单元教学设计”进行了概念界定,并创造性地提出了“基于前概念的单元教学模式”这一新概念。再次,选取上教版小学自然科学教材一年级第八章第1-5节“影子和镜子”单元为例,遵循“基于前概念的单元教学设计模式”开展实践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调查学生对单元内核心科学概念的前概念水平,以年龄与性别分组对调查数据进行差异分析,得到的学生前概念认知水平模式图与学生经过单元教学后应有的概念认知水平模式图进行比对之间的差距,即为开展单元教学设计过程中调整教学目标、重组教学活动、改进教学评价的量化学情分析依据。最后,纵向比较实验班学生在经历基于前概念的单元教学设计某一课时教学前后的前概念水平,横向比较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在接受传统单元教学设计前后的概念认知水平,由两者的差异出发,分析前概念调查对单元教学设计的有效性。研究表明,基于前概念的单元教学设计有效实现了对学生学情分析的量化统计与分析,为单元教学设计中的目标制定、活动设计及评价实施提供了可靠依据,可显着提升学生教学后的概念认知水平,是开展单元教学设计的一种有效模式。
计金慧[5](2020)在《初中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学活动建议”的设计与实施》文中研究表明课程标准作为课程内容的一部分,为规范历史课堂教学提供有力建议,它不仅是教师的教学依据,也是学生的学习指南,评价教学的参考方向。本文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教学活动建议”切入,通过剖析课标和实地调查的方法,从“教学活动建议”的设计和使用现状入手,论述了其在课标中的存在价值,在实际教学的使用价值。通过研究,笔者认为“教学活动建议”形式多样,功能丰富,将过去学生被动地模式化地学习转变为主动地多样化地学习探索,从训练笔下功夫到培养观察、欣赏、写作、实践多种能力集一身的全面发展人才。针对在实际调查中发现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教师和学生两个群体出发,从教学角度上看,建议教师从新的教学理念出发理解活动建议,从学期出发做出总体的安排,从教学目标出发设计相关的活动;从学生角度上看,建议从学生的发展理解活动建议,对学情做出充分的考虑,学习活动和评价活动同时安排。最后,结合社会现实和教学实践提出了对当前“教学活动建议”栏目的一些思考。“以活动促教学”是我国历史课程改革的方向,对我国初中历史教育起到引领性、指导性的作用,利用好“教学活动建议”意义重大,不可忽视。
王仕琪[6](2019)在《职前教师中学化学教学内容结构化的实践研究》文中提出“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体现了化学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同时“核心素养”如何落地就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针对中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如何落地提出了几条可行的途径。其中非常重要且并未经过系统研究的一条途径是“化学教学内容的组织,应有利于促进学生从化学学科知识向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转化,而内容的结构化则是实现这种转化的关健”。因此,研究围绕“教学内容结构化”,主要讨论了以下四个问题:(1)内容结构化三种形式之间的关系是什么?(2)职前教师中学化学教学内容结构化现状如何?(3)提高职前化学教师内容结构化的策略有哪些?(4)职前化学教师内容结构化策略的有效性如何?在收集内容结构化三种形式的相关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利用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以中学阶段化学反应的相关知识为调查内容,对16级职前化学教师教学内容结构化的现状进行调查。针对调查结果中职前化学教师表现出来的忽视概念间的关系、不重视概念间的层级联系、没有认识思路,或以顺序性思路为主等问题,提出了四种教学策略:引发认知冲突、提供学习工具(概念图、价类二维元素图、Prezi演示软件)、实施教学设计、重视学习反思。为验证这些策略的有效性,采取实验研究的方法,对实验班进行实践,实践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介绍内容结构化的理论、提供案例学习工具、指导职前化学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体现内容结构化、评价反思贯穿始终。实践效果表明,这些策略是有效的;实验班的职前化学教师与对照班相比在教学设计时更加具有内容结构化的意识。
韩依琳[7](2019)在《地方志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以洛阳地区初级中学历史教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地方志,又称方志,是记载地方历史、文化、经济及社会各方面情况的综合性着作。我国地方志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数量众多,是我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史料参考价值。但到目前为止,很少有人把地方志和初中历史教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据专家研究,地方志具有地方性、广泛性、资料性、教育性等特点。从历史教育的视角来看,它有助于历史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发展,有助于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因此,可以应用于初中历史教学。我国现存方志近一万种,以洛阳为例,现存旧志47部,新志数量更为可观。这些方志中保存了不少历史名人、重大事件、文物古迹和民生民情,其中大部分与初中历史教材内容有一定关系,可与初中历史教材相匹配,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目前洛阳地区的一些中学老师已注意到地方志的重要性,但也存在对地方志史料重视不够,获取方志渠道不畅通,运用方志方法不恰当,或客观条件制约等问题,未能很好的在教学中运用地方志史料。因此,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方志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应用地方志史料应遵循避免喧宾夺主、杜绝无中生有、坚持灵活应用三个原则,可利用如转换评价机制,激发学生兴趣;利用第二课堂,丰富教学内涵;加强教师培训,转变思想观念;加大方志宣传,促进读志用志等方法,使地方志在教学应用中成效显着。
孙世梅[8](2018)在《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价值取向研究 ——以F小学20世纪80年代四位特级教师为个案》文中研究表明教学价值取向即教学的本位价值,是教学活动中最为核心的价值,是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基于教学价值观念在教学中处理各种教学事务所持有的基本价值倾向。本研究以F小学的四位特级教师为研究对象,探究他们在语文教学中所秉持的教学价值取向。研究采用质性研究取向、个案研究策略,通过访谈、文本分析等方法搜集田野研究数据,描述并分析四位特级教师的教学事件、教案、教学实录、教学论文、报告讲座等。研究呈现了他们的教学实践样态,运用丰富的数据凝练其语文教学价值取向,并对教学价值取向生成、发展的影响因素加以分析、阐释。四位特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样态主要表现为对识字教学的探索、对阅读教学的变革和对作文教学的尝试,其形成过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通过研究发现,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价值取向坚持“人”的立场;秉持“双基”为基;注重培养思维品质;立足学科的系统性;凸显语言文字运用。影响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价值取向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主要有时代的引领、学校环境的塑造和个人素养的完形等,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价值取向一旦形成,也会对小学语文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第一,对小学语文教师学科内容知识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第二,对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方法知识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第三,对小学语文教师学生知识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第四,对小学语文教师情境知识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本研究梳理了F小学四位特级教师专业成长的经典范例,对其语文教学价值取向进行探究。期待能够以此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理论体系的建设,助推小学语文教师教育研究范式的转型。这也是对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小学语文教学进行的“抢救性”研究,能在一定意义上完形这一特定历史时期语文教学研究的样貌。
张诗琪[9](2016)在《MIDI制作在小学音乐课件的应用》文中认为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科学技术已经渗透到各个研究领域。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们也要紧随时代的步伐,熟练掌握一些计算机音乐软件的操作,与现代课堂接轨。运用计算机音乐软件也是音乐教师综合素质的体现,将MIDI制作运用于小学教学课件不仅可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质量、还能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文中所提及的计算机音乐制作作为一门较为前卫的学科在出现以来就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对于提高全民音乐文化,及学生们的音乐素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如今计算机音乐已经逐步进入我们的中小学音乐课堂,对音乐教学起到了极大地辅助作用。音乐软件的介入将会丰富课堂,完善音乐教育。
张建荣[10](2014)在《MIDI技术在新媒体内容制作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文中认为当下基于数字技术的新媒体有别于传统媒体,对内容制作的实验教学带来了一场彻底的变革。在新媒体内容制作实验教学中,音频制作部分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大量音频制作实验教学的实践表明,充分运用计算机MIDI技术,结合数字音频技术,可有效地推进新媒体音频内容制作实验教学的实施,进一步提高音频实验教学的效果与水平,对新媒体内容制作的实验教学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二、浅谈MIDI制作及其教学价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MIDI制作及其教学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体验性知识学习及其教学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 对传统知识学习过程的反思 |
(二) 对现代教育中体验缺失现象的思考 |
(三) 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现实需要 |
二、相关研究综述 |
(一) 关于体验的相关研究 |
(二) 关于知识学习的相关研究 |
(三) 已有研究评述 |
三、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 研究目标 |
(二) 研究内容 |
(三)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四)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唯理性化知识学习及其局限 |
一、理性化知识学习的涵义 |
(一) 理性与理性化知识学习 |
(二) 知识学习过程为何需要理性 |
二、理性化知识学习的基本特征 |
(一) 科学性 |
(二) 预设性 |
(三) 确定性 |
(四)逻辑性 |
三、唯理性化知识学习的局限 |
(一) 迷失了知识学习的本质 |
(二) 阻碍了教师的深度教学 |
(三) 束缚了学生的深层次发展 |
第二章 体验性知识学习及其教学价值 |
一、体验及其对知识学习的必要性 |
(一) 什么是“体验” |
(二) 体验的类型 |
(三) 体验运用于知识学习的必要性 |
二、体验性知识学习的基本涵义 |
(一) 体验性知识学习的定义 |
(二) 体验性知识学习的基本类型 |
(三) 体验性知识学习的基本特征 |
(四) 体验性知识学习与理性化知识学习的关系 |
三、体验性知识学习的教学价值 |
(一) 有助于课程设计的开放性 |
(二) 有利于教师教导的优质化 |
(三) 有益于学生学习的个性化 |
第三章 体验性知识学习的历史流变 |
一、体验:人类学习知识最原初的方式 |
(一) 通过体验的方式来获取知识 |
(二) 通过体验的方式来传递知识 |
二、从体验到经验:知识学习的逐渐异化 |
(一) 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体验与经验 |
(二) 中国古代思想中的体验与经验 |
三、唯经验主义:近代知识学习中体验的遮蔽 |
(一) 经验论视域下的知识学习 |
(二) 先验论视域下的知识学习 |
四、非理性化的经验:现代知识学习中体验的回归 |
(一) 经验即实验:实用主义视域下的知识学习 |
(二) 回到事物本身:现象学视域下的知识学习 |
(三) 存在先于本质:存在主义视域下的知识学习 |
五、回归体验:后现代对体验性知识学习的寻求 |
(一) 后现代知识观的重构 |
(二) 后现代对体验性知识学习的自觉追求 |
第四章 体验性知识学习的内在机制 |
一、体验性知识学习的基本环节 |
(一) 接受式体验性知识学习基本环节 |
(二) 探究式体验性知识学习基本环节 |
(三) 两种体验性知识学习方式的共同特征 |
二、体验性知识学习的运行机制 |
(一) “体”的层面:从感知到领悟 |
(二) “验”的层面:从内化到行动 |
(三) 好奇心:体验性知识学习的动力机制 |
三、体验性知识学习的保障条件 |
(一) 内需:确保体验性知识学习开展的原动力 |
(二) 心流:确保体验性知识学习持续进行的关键 |
(三) 抗挫折力:确保体验性知识学习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
第五章 知识学习的现实考察及体验缺失的归因分析 |
一、学生知识学习现状研究设计 |
(一) 学生知识学习现状研究的目的 |
(二) 学生知识学习现状研究的维度划分 |
(三) 学生知识学习现状研究的工具设计 |
二、学生知识学习的现状分析 |
(一)学生知识学习的各维度特征现状分析 |
(二) 学生知识学习情况的差异性分析 |
(三) 学生知识学习情况的相关性分析 |
三、研究发现 |
(一) 当前学生的知识学习更多倾向于理性化的知识学习 |
(二) 体验在学生的知识学习过程中是缺位的 |
(三) 体验性知识学习与学生的学段、年级成负相关 |
四、知识学习中体验缺位的归因分析 |
(一) 传统应试教育制度的根深蒂固 |
(二) 教师“唯知识”教学观念的滞后 |
(三) 体验性知识学习方式本身的复杂性 |
第六章 体验性知识学习的教学实现 |
一、准确把握体验性知识学习的基本理念 |
(一) 体验性知识学习是一种间接性的知识学习 |
(二) 体验性知识学习以生活经验为中介 |
(三) 体验性知识学习引导学生重走知识提出之路 |
(四) 体验性知识学习指向开放性的结果 |
二、基于体验性知识学习的教学策略 |
(一) 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 |
(二) 倡导直接参与,强调具身性体验 |
(三) 创设适当情境,引发替代性体验 |
(四) 释放创造活力,建构想象性体验 |
(五) 倡导包容性的教学评价 |
三、体验性知识学习的条件创设 |
(一) 建构适宜性的教学“场” |
(二) 鼓励教师“溶入”教学内容 |
(三) “稚化”教师的教学行为 |
结语 体验性知识学习:一种更高层次的知识学习新范式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关于学生知识学习现状的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学生知识学习现状访谈提纲(教师版) |
附录三 学生知识学习现状访谈提纲(学生版)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致谢 |
(2)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 |
(一)科学教育对于深度理解的需要 |
(二)落实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诉求 |
(三)高中生物学教学改革的迫切需求 |
(四)传统概念教学转型的现实指向 |
(五)个人对于生命观念的研究旨趣 |
二、 研究问题 |
(一)研究的基本问题 |
(二)研究的具体问题 |
三、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四、 概念界定 |
(一)核心概念 |
(二)相关概念 |
(三)小结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一、 有关学科观念的研究 |
(一)学科观念基本内涵的研究 |
(二)学科观念构建的教学的研究 |
二、 有关生命观念的研究 |
(一)生命观念内涵的研究 |
(二)生命观念教学的研究 |
(三)生命观念评价的研究 |
三、 有关概念教学的研究 |
(一)关于前概念的研究 |
(二)国外概念转变理论的研究 |
(三)国外概念转变教学的相关研究 |
(四)国内概念教学的相关研究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对象的选取 |
(一)S学校的基本情况介绍 |
(二)选取S学校的原因分析 |
三、 研究取向 |
(一)质的研究 |
(二)个案研究 |
四、 具体研究方法 |
(一)文献法 |
(二)访谈法 |
(三)观察法 |
(四)文本分析法 |
(五)行动研究法 |
五、 研究过程与资料分析 |
(一)身处研究现场——研究者的双重身份 |
(二)资料搜集与整理 |
六、 研究的效度与伦理 |
(一)研究的效度 |
(二)研究的伦理 |
第三章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问题诊断 |
一、 理解上的偏颇:对内涵认识模糊 |
(一)对生命观念定义的理解偏于一隅 |
(二)对生命观念的具体内容认识不清 |
二、 实践上的退缩:滞于传统概念教学 |
(一)单向度传授概念,缺少学生自我构建观念的过程 |
(二)面面俱到理概念,缺乏对概念关系的抽象概括 |
(三)重重测试考概念,探查生命观念的过程仍不足 |
三、 理解与实践困境之因 |
(一)自身之维:思维与行为的怯于尝试 |
(二)环境之维:学校与社会的压力制约 |
第四章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路径 |
一、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的理论基础 |
(一)概念转变理论 |
(二)知识结构理论 |
(三)逆向教学设计理论 |
二、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的价值意蕴 |
(一)有利于促进学生对事物的深度理解 |
(二)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迁移应用能力 |
(三)有利于完善学生的科学的世界观 |
(四)有利于教师精简教学内容 |
(五)有利于教师重构教学方式 |
三、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的目标定位 |
(一)高中生物学中生命观念的内涵 |
(二)确定高中生物学中的观念目标 |
(三)对观念素养层级水平的分析 |
(四)基于“理解”指向表达与应用 |
(五)生命观念教学目标的具体表述 |
四、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的内容分析 |
(一)高中生物学科内容特点分析 |
(二)系统分析高中生物学教材中的生命观念 |
(三)解析高中生物学教学内容中的生命观念 |
五、 生命观念形成的认知路径分析 |
(一)对生命观念形成的认知路径的整体性分析 |
(二)本研究构建的生命观念形成的认知路径模型 |
六、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 |
(一)单元教学是实现生命观念整体素养的优选路径 |
(二)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的系统分析 |
(三)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的阶段阐释 |
第五章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第一轮行动研究:尝试与探索 |
一、 对教与学的分析 |
(一)教学分析 |
(二)学情分析 |
二、 第一轮行动研究的研究问题 |
三、 制定行动计划 |
(一)确定行动目标 |
(二)确定研究对象 |
(三)制定行动计划 |
四、 行动实施 |
(一)系统提取 |
(二)揭示前概念 |
(三)激发元认知 |
(四)抽象概括 |
五、 效果检测 |
(一)通过集体审议确定观念性试题 |
(二)对观念性试题测试结果的分析 |
六、 总结反思 |
(一)研究成效 |
(二)反思不足 |
第六章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第二轮行动研究:调整与改进 |
一、 第二轮行动研究的研究问题 |
二、 制定行动计划 |
(一)确定行动目标 |
(二)制定行动计划 |
三、 行动实施 |
(一)任务型预习的教学实施 |
(二)活动化教学策略的实施 |
(三)加强表达指导的教学实施 |
(四)精简教学内容的教学实施 |
四、 效果检测 |
(一)通过集体审议确定观念性试题 |
(二)对观念性试题测试结果的分析 |
五、 总结反思 |
(一)研究成效 |
(二)反思不足 |
第七章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第三轮行动研究:提升与应用 |
一、 第三轮行动研究的研究问题 |
二、 制定行动计划 |
(一)确定行动目标 |
(二)制定行动计划 |
三、 行动实施 |
(一)设计任务型学习活动 |
(二)针对任务型学习活设计表现性评价 |
(三)角色扮演学习活动的实施 |
(四)方案设计学习活动的实施 |
四、 效果检测 |
(一)对任务型学习活动的效果分析 |
(二)对观念性试题测试的效果分析 |
五、 基于整体行动研究的总结反思 |
(一)研究成效 |
(二)研究反思 |
第八章 结论与反思 |
一、 研究结论 |
(一)生命观念是集知识、思想与意识为一体的结构化认识体系 |
(二)生命观念是以生物学事实和概念为基础经由图式而构建形成 |
(三)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生命观念需激发学生的主动认知 |
(四)学生形成生命观念最终表现为基于概念性理解的表达与应用 |
(五)在概念教学中渗透生命观念能够促进教师对教学设计的重构 |
二、 研究建议 |
(一)《课标》应进一步明确生命观念的基本内涵及具体内容 |
(二)生物学科的师范教育应关注对师范生的生命观念的培养 |
(三)学校应为教师开展生命观念素养的评价提供一定的空间 |
(四)高中生物学教师应在概念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生命观念 |
三、 研究不足 |
(一)缺乏对更大范围内的高中生物学教师的调查 |
(二)教学行动研究的范畴需进一步扩大 |
(三)在考查学生生命观念形成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 |
四、 研究展望 |
(一)促使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与深度学习的有机融合 |
(二)持续推进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行动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3)统编本初中语文红色文学作品教学研究 ——以延安市实验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统编本初中语文红色文学作品教材分析及其教学价值 |
(一)“红色文学作品”概念界定 |
(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 |
(三)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红色文学作品定位 |
(四)统编本初中语文红色文学作品的教学价值 |
二、统编本初中语文红色文学作品教学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 |
(一)调查目的 |
(二)问卷设计 |
(三)调查情况说明 |
(四)调查结果分析 |
三、统编本初中语文红色文学作品教学改进措施 |
(一)教师层面 |
(二)学生层面 |
(三)社会层面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4)基于前概念的小学自然单元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价值 |
1.2.1 问题的提出 |
1.2.2 研究价值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内外对前概念的研究 |
1.3.2 国内外对单元教学设计的研究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问卷调查法 |
1.4.3 访谈法 |
1.4.4 实验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 |
2.1 前概念 |
2.2 单元教学设计 |
2.3 教学设计模式 |
第3章 研究方法设计 |
3.1 问卷调查设计 |
3.1.1 问卷调查的目的 |
3.1.2 问卷样本与抽样方法选择 |
3.1.3 问卷指标体系 |
3.1.4 问卷测试题与指标体系对应情况 |
3.2 访谈设计 |
3.2.1 访谈的目的 |
3.2.2 访谈对象选择 |
3.2.3 访谈类型选择 |
3.2.4 访谈问题设计 |
3.2.5 访谈结果的记录方式 |
第4章 基于前概念的单元教学设计研究实验 |
4.1 实验目的 |
4.2 实验工具 |
4.3 实验过程 |
4.3.1 《影子和镜子》单元教学设计流程 |
4.3.2《阳光下的影子》教学设计实验 |
4.3.3 实验前后学生的前概念水平比较分析 |
4.4 研究成果 |
第5章 基于前概念的单元内某课时教学设计实施成效分析 |
5.1 教学设计实施成效测试卷设计 |
5.2 测试结果的横向比较 |
5.3 前概念调查对单元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分析 |
5.3.1 兼顾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助于单元教学目标分层次达成 |
5.3.2 分析不同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利于单元教学活动多样化开展 |
5.3.3 掌握不同学生的学习进程有助于单元教学评价分阶段实施 |
第6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影子和镜子》单元学生前概念调查问卷 |
附录B《影子和镜子》单元学生前概念访谈提纲 |
附录C《影子和镜子》单元学生前概念访谈实录 |
附录D《阳光下的影子》学生前概念调查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5)初中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学活动建议”的设计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综述 |
1.与课程标准“教学活动建议”设计有关的研究成果 |
2.与课程标准“教学活动建议”实施有关的研究成果 |
三、研究角度与方法 |
1.研究角度 |
2.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学活动建议”的设计及其教学价值 |
一、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活动建议”的性质 |
(一)“教学活动建议”是课程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 |
(二)指导教学的建议 |
(三)指导学习的建议 |
(四)指导评价的建议 |
二、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活动建议”的特点 |
(一)设计形式丰富多样 |
(二)设计内容与“内容标准”紧密结合 |
(三)设计目标以发展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为主 |
(四)技术条件考虑到初中历史学习的特点 |
三、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活动建议”设计的教学价值 |
(一)提出课程内容目标实施的途径与方向 |
(二)提供教学活动实施形式的范例 |
(三)促进新的教学理念的形成 |
(四)改善学习的内容与方式 |
第二章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学活动建议”实施现状调查 |
一、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活动建议”实施现状的调查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问卷设计与方法 |
(三)调查内容 |
二、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活动建议”实施问题与原因分析 |
(一)教学活动建议实施的主要问题 |
(二)教学活动建议实施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三章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活动建议”实施问题的对策 |
一、“教学活动建议”的实施对策 |
(一)指导教学活动建议的实施对策 |
1.从新的教学理念出发理解活动建议 |
2.从学期出发做出总体的安排 |
3.从教学目标出发设计相关的活动 |
(二)指导学习活动建议的实施对策 |
1.从学生的发展理解活动建议 |
2.对学情做出充分的考虑 |
3.学习活动和评价活动同时安排 |
二、对现有“教学活动建议”设计的反思 |
(一)对总体活动安排的反思 |
(二)对个别活动设计思路和方法的反思 |
结语 |
附录一 关于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活动建议”的问卷调查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6)职前教师中学化学教学内容结构化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问题的提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家对教师发展的要求 |
1.1.2 新课程理念对教师发展的要求 |
1.1.3 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教学内容结构化的要求 |
1.2 研究意义 |
1.2.1 能够为教师教育研究提供数据 |
1.2.2 能够为新课程改革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
1.2.3 能够促进职前化学教师内容结构化的发展 |
1.2.4 能够为化学教师教学内容结构化发展提供借鉴 |
1.3 研究问题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调查研究法 |
1.4.3 对比研究法 |
1.5 研究思路 |
2 文献综述 |
2.1 内容结构化的研究 |
2.1.1 国外有关内容结构化的研究 |
2.1.2 国内有关内容结构化的研究 |
2.2 化学反应的研究 |
2.3 已有研究对本研究的启示 |
3 理论基础与相关概念 |
3.1 理论基础 |
3.1.1 认知结构理论 |
3.1.2 结构教学理论 |
3.1.3 有意义学习理论 |
3.2 相关概念 |
3.2.1 化学教学内容及组织 |
3.2.2 结构化 |
3.2.3 教学内容的结构化 |
3.2.4 职前化学教师 |
3.3 教学内容结构化的理论建构 |
3.3.1 三种形式内容结构化的关系 |
3.3.2 内容结构化教学设计模型及流程建构 |
4 职前化学教师教学内容结构化现状调查 |
4.1 调查目的 |
4.2 研究对象 |
4.2.1 测试对象的选择 |
4.2.2 测试内容的选择 |
4.3 调查工具 |
4.3.1 工具设计 |
4.3.2 题目设计 |
4.3.3 赋分标准 |
4.3.4 工具修订 |
4.4 研究实施 |
4.4.1 试测阶段 |
4.4.2 正式测试 |
4.5 结果与分析 |
4.5.1 整体结果与分析 |
4.5.2 具体结果及分析 |
5 职前化学教师教学内容结构化策略研究 |
5.1 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习动机 |
5.2 提供学习工具,帮助结构形成 |
5.2.1 概念图 |
5.2.2 价类二维元素图 |
5.2.3 Prezi演示软件 |
5.3 实施教学设计,帮助结构优化 |
5.4 重视学习反思,帮助结构完善 |
6 职前化学教师教学内容结构化实践研究 |
6.1 研究目的 |
6.2 研究对象 |
6.3 研究的理论构想 |
6.4 题目设计 |
6.5 实践过程 |
6.6 研究结果分析 |
6.6.1 实验班纵向内容结构化情况对比与分析 |
6.6.2 实验班教学设计中内容结构化情况 |
6.6.3 实验班与对照班内容结构化情况横向对比与分析 |
6.7 总结与思考 |
7 结论、反思与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反思 |
7.3 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附录D |
附录E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7)地方志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以洛阳地区初级中学历史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地方志史料的内涵及其教学价值 |
第一节 地方志史料的类型 |
第二节 地方志的特征和功用 |
一、地方性 |
二、广泛性 |
三、资料性 |
四、教育性 |
第三节 地方志史料对历史教学的价值 |
一、有助于历史课程改革 |
二、有助于学生学习历史知识 |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
第二章 洛阳地区方志史料中的教学资源 |
第一节 洛阳现存历代方志概说 |
第二节 洛阳地方志保存的重要史料 |
一、历史名人 |
二、重大事件 |
三、文物古迹 |
四、民生民情 |
第三章 洛阳地方志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
第一节 洛阳地方志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
一、基于调查问卷的解析 |
二、依据交流访谈的总结 |
第二节 运用地方志史料存在的问题 |
一、对待地方志史料不够重视 |
二、获取地方志史料的渠道不够畅通 |
三、运用地方志史料的方法不够恰当 |
四、客观条件的制约 |
第四章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地方志史料的原则及建议 |
第一节 应用的原则 |
一、避免喧宾夺主 |
二、杜绝无中生有 |
三、坚持灵活运用 |
第二节 几点建议 |
一、转换评价机制,激发学生兴趣 |
二、利用第二课堂,丰富教学内涵 |
三、加强教师培训,转变思想观念 |
四、加大方志宣传,促进读志用志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价值取向研究 ——以F小学20世纪80年代四位特级教师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初心不忘——滚烫在胸的语文教育情怀 |
(二)把根留住——返璞归真的语文教学传统 |
二、研究背景 |
(一)呼唤教育家型教师崛起的时代诉求 |
(二)传承优秀语文教学传统的现实需求 |
(三)语文教育研究范式转换的实践探求 |
(四)反思个人专业发展理路的内心寻求 |
三、研究问题 |
四、研究意义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一、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
(一)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概况 |
(二)小学语文教育观研究 |
(三)小学语文教学基本理论研究 |
(四)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研究 |
二、20世纪八九十年代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
(一)相关研究概况 |
(二)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实验基本概况 |
(三)小学语文教学理论探索 |
(四)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的由来与发展 |
三、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
(一)我国小学特级教师的研究现状 |
(二)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 |
四、小学语文教学价值取向研究 |
(一)相关研究概况 |
(二)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价值取向的偏差研究 |
五、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特级教师 |
(二)小学教师专业发展 |
(三)教育价值 |
(四)教育价值取向 |
(五)教学价值取向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的规划 |
二、研究方法的选用 |
(一)秉持质性研究取向 |
(二)采用个案研究策略 |
三、研究对象的确定 |
四、研究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
(一)数据的收集 |
(二)数据的整理 |
五、研究效度的提升 |
六、研究伦理的谨守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四位语文特级教师的从教环境和职业发展历程 |
一、四位语文特级教师所在的F小学历史回眸 |
(一)概述F小学的发展历史 |
(二)定格F小学20世纪八九十年代 |
二、四位语文特级教师的职业发展历程轻描 |
(一)Y教师:业精于勤 |
(二)S教师:钻之弥坚 |
(三)X教师:独辟蹊径 |
(四)L教师:行稳致远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四位语文特级教师的教学实践样态 |
一、四位语文特级教师的识字教学探索 |
(一)创设识字情境,注重方法指引 |
(二)突出识字重点,加强基础训练 |
(三)理解汉字意涵,体现构字规律 |
(四)融合观察体验,加强写字指导 |
二、四位语文特级教师的阅读教学变革 |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提取、分析与整合能力 |
(二)注重阅读方法指导,提升学生朗读能力 |
(三)注重师生主体间性对话,发展学生阅读思维能力 |
(四)注重读写结合,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
三、四位语文特级教师的作文教学尝试 |
(一)作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
(二)写作方法的习得与运用 |
(三)作文批改与讲评的实践策略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四位语文特级教师教学价值取向的核心要义 |
一、坚持“人”的立场 |
(一)切勿让“匠气”掩盖了“人气” |
(二)做片子、答卷子、压担子要不得 |
(三)不是从教材出发,而是从学生出发 |
(四)写字教育本身就是素质教育 |
二、秉持“双基”为基 |
(一)扎扎实实练技能 |
(二)语文教学的“十字真经” |
(三)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
(四)教好“三个一”,语文教师则功德无量 |
三、注重培养思维品质 |
(一)写好字也要动脑筋 |
(二)“放电影” |
(三)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上下工夫 |
(四)课堂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场 |
四、立足学科的系统性 |
(一)不能“一条腿粗一条腿细” |
(二)不能忽视兴趣、方法、习惯的培养 |
(三)不能只盯着眼前这一件事 |
(四)不能教孩子“哑巴”语文 |
五、凸显语言文字运用 |
(一)孩儿们,操练起来 |
(二)在游泳中学会游泳 |
(三)学以致用,用以致学 |
(四)用好教材这个例子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四位语文特级教师教学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 |
一、时代对其语文教学价值取向的引领 |
(一)时代的主流思想 |
(二)笃定的职业选择 |
(三)时代楷模的导航 |
二、学校对其语文教学价值取向的塑造 |
(一)学校是铺好“路”的地方 |
(二)学校是写满“爱”的地方 |
(三)学校是充盈“文化”的地方 |
三、教师个人素养对其语文教学价值取向的完形 |
(一)严谨的治学态度 |
(二)崇高的道德品质 |
(三)厚重的文化底蕴 |
(四)精深的备课功夫 |
(五)敏锐的科研素养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
一、研究结论与启示 |
(一)语文教学价值取向的核心理念具有整合性 |
(二)语文教学价值取向的形成过程具有实践性 |
(三)语文教学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具有多样性 |
(四)语文教学价值取向对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具有促进性 |
二、研究局限与展望 |
(一)研究局限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访谈提纲(部分) |
附录二 研究资料(部分) |
附录三 资料图片(部分) |
后记 |
(10)MIDI技术在新媒体内容制作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MIDI与新媒体相结合的前提及意义 |
1. 1 MIDI与新媒体内容相结合的前提 |
1. 2 MIDI与新媒体相结合的意义 |
2 MIDI应用是新媒体内容制作的切入点 |
3 MIDI技术在内容制作实验教学中应用 |
3. 1 MIDI技术的应用 |
3. 2 MIDI在新媒体内容制作的应用方法 |
3. 2. 1 软件的使用设置及注意点 |
3. 2. 2 后期缩混技巧及音频导出方法 |
4 结语 |
四、浅谈MIDI制作及其教学价值(论文参考文献)
- [1]体验性知识学习及其教学实现[D]. 郭超华.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2)
- [2]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行动研究[D]. 冯春艳.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3]统编本初中语文红色文学作品教学研究 ——以延安市实验中学为例[D]. 白欣雨. 延安大学, 2020(12)
- [4]基于前概念的小学自然单元教学设计研究[D]. 戴妍彬.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5]初中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学活动建议”的设计与实施[D]. 计金慧.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6]职前教师中学化学教学内容结构化的实践研究[D]. 王仕琪.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6)
- [7]地方志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以洛阳地区初级中学历史教学为例[D]. 韩依琳.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 [8]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价值取向研究 ——以F小学20世纪80年代四位特级教师为个案[D]. 孙世梅. 东北师范大学, 2018(01)
- [9]MIDI制作在小学音乐课件的应用[J]. 张诗琪. 北方音乐, 2016(15)
- [10]MIDI技术在新媒体内容制作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 张建荣.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