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能量营养对leptin表达水平的效应及调控(论文文献综述)
刘永强[1](2021)在《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生长、抗氧化、免疫、脂肪酸代谢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研究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Genetic improvement of farmed tilapia,GIFT,Oreochromis niloticus)幼鱼生长性能、抗氧化、免疫、脂肪酸代谢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分别用6种等氮不同脂质水平的配合饲料投喂40d龄吉富罗非鱼幼鱼:对照(基础)饲料(含脂质0.35%),另添加鱼油配制含脂质3.35%、6.35%、9.35%、12.35%和15.35%的饲料。每组3个平行,每个养殖槽(容量为120L)共36尾。于试验开始和投喂90d后随机抽取鱼样品测定,主要结果如下:1.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脂质显着提高吉富罗非鱼幼鱼的生长性能。与对照组鱼(0.35%脂质)相比,脂质添加组鱼的特定生长率(SGR)、日增长指数(DGI)、增重率(WGR)、体长增长率(BLG)和蛋白质效率(PER)显着提高(P<0.05),饲料系数(FCR)显着降低(P<0.05),但对存活率(SR)没有显着影响(P>0.05)。根据二次多项式回归分析,当饲料脂质水平为10.52%时,SGR最高;当饲料脂质水平为10.58%时,DGI最高;当饲料脂质水平为10.67%时,WGR最高;当饲料脂质水平为11.56%时,BLG最高;当饲料脂质水平为10.55%时,PER最高;当饲料脂质水平为10.61%时,FCR最低。因此,当饲料脂质水平为10.52%-11.56%时,吉富罗非鱼幼鱼的生长性能较为理想。2.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脂质显着影响吉富罗非鱼幼鱼的形体指标,包括肥满度(CF)、肝体系数(HSI)和脏体系数(VSI)。根据二次多项式回归分析,当饲料脂质水平为10.54%时,CF最高;当饲料脂质水平为7.56%时,HSI最低;当饲料脂质水平为4.53%时,VSI最低。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脂质显着影响吉富罗非鱼幼鱼的全鱼体成分。与对照组鱼(0.35%脂质)相比,脂质添加组全鱼的粗脂肪含量显着升高(P<0.05),全鱼的粗蛋白含量显着降低(P<0.05),但对全鱼的水分和灰分含量无显着影响(P>0.05)。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脂质显着降低吉富罗非鱼幼鱼的脂肪酶(Lipase)和脂肪酸合成酶(FAS)活性。与对照组鱼(0.35%脂质)相比,脂质添加组鱼的肠中Lipase活性显着降低(P<0.05),肝、肌肉和肠系膜脂肪组织中FAS活性显着降低(P<0.05)。在吉富罗非鱼幼鱼中,Lipase活性大小为:前肠>中肠>后肠;FAS活性大小为:肝>肠系膜脂肪组织>肌肉。3.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脂质显着提高吉富罗非鱼幼鱼的抗氧化性能、免疫功能以及炎症抑制能力。与对照组鱼(0.35%脂质)相比,脂质添加组鱼的肝和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抗氧化能力(T-AOC)、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着升高(P<0.05),丙二醛(MDA)含量显着降低(P<0.05),脾指数显着升高(P<0.05),血清中溶菌酶(LZM)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补体C3和免疫球蛋白M(IgM)含量显着升高(P<0.05)。与对照组鱼(0.35%脂质)相比,脂质添加组鱼的脾、头肾和肝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干扰素γ(INF-γ)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4.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脂质显着影响吉富罗非鱼幼鱼的脂肪酸组成。与对照组鱼(0.35%脂质)相比,脂质添加组鱼的各组织/器官中n-3多不饱和脂肪酸(n-3 PUFAs)含量显着升高(P<0.05),肝、肌肉、肾、肠系膜脂肪组织、血清和脑中饱和脂肪酸(SFAs)和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s)含量显着降低(P<0.05),肝、肌肉、肾、肠系膜脂肪组织、血清和脑中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s)含量显着升高(P<0.05)。在试验组中,各组织/器官中n-6多不饱和脂肪酸(n-6PUFAs)含量随饲料脂质水平的增加而降低。在吉富罗非鱼幼鱼中,同一组织/器官PUFAs含量显着高于SFAs含量和MUFAs含量(P<0.05)。相对于鱼体其他组织/器官而言,肝和肌肉中脂肪酸组成更易受饲料脂肪酸组成的影响。5.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脂质显着影响吉富罗非鱼幼鱼的脂敏感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与对照组鱼(0.35%脂质)相比,脂质添加组鱼的血清中瘦素(LEP)浓度显着升高(P<0.05),脂联素(ADPN)浓度显着降低(P<0.05)。各组织/器官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基因、LEP基因以及脂联素受体1/2(AdipoRI/2)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ADPN基因以及瘦素受体(LepR)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在吉富罗非鱼幼鱼中,PPARα基因主要在肝、脑和心脏中表达,LEP基因主要在脑和肝中表达,LepR基因主要在脑、脾和心脏中表达,ADPN基因主要在肝和脑中表达,AdipoR1基因主要在脑、脾、心脏和肝中表达,AdipoR2基因主要在脑、肝和肌肉中表达。综上所述,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脂质可显着影响吉富罗非鱼幼鱼的生长性能、抗氧化、免疫、脂肪酸代谢以及相关基因的表达。当饲料脂质水平为10.52%-11.56%时,吉富罗非鱼幼鱼的生长性能较为理想。
周丽媛[2](2021)在《母代运动和饮食干预对子代成年期糖脂代谢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母代运动和饮食干预显着改善生命早期不良营养编程的子代成年期糖脂代谢异常[研究目的]目前全球糖尿病患病率迅猛增长,但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我国糖尿病等代谢异常的医疗资源多分布在疾病已形成期或出现并发症后,对于疾病的早期识别和早期干预迫在眉睫。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生命早期不良营养环境将增加成年期患糖尿病、肥胖等慢性疾病的风险。本研究拟通过动物模型探究母代运动和饮食干预是否可改善甚至逆转生命早期营养过剩导致的子代成年期代谢异常。[研究方法]我们构建了 2个独立的小鼠队列来验证“母代运动和饮食干预可有效改善子代成年期糖脂代谢”的科学假说:1.母代运动干预小鼠模型:C57BL/6J雌性小鼠按体重随机分为三组:正常饮食组、高脂饮食组、高脂饮食运动组。运动干预方式为自主跑轮。其中运动干预时间为孕前3周和孕期,饮食干预时间为孕前3周、孕期和哺乳期。2.母代染料木黄酮饮食干预小鼠模型:C57BL/6J雌性小鼠随机分为三组:正常饮食组、高脂饮食组、高脂饮食添加染料木黄酮组(0.6g/kg体重),干预时间为孕前3周、孕期和哺乳期。两个小鼠模型中雌性小鼠均与同年龄正常饮食自由活动状态的C57BL/6J雄鼠合笼交配,子鼠断乳后均给予正常饮食至24周龄。监测母鼠和子鼠的体重、出生体重、脂肪含量、摄食量、运动量并进行葡萄糖耐量试验,母鼠哺乳期结束后和24周龄子鼠处死取外周血,分离获取血清,进行胰岛素和血脂谱检测,分析母代运动和饮食干预对子代成年期代谢的影响。[研究结果]1.孕前3周、孕期和哺乳期高脂饮食使母鼠血糖、空腹血清胰岛素水平、血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显着高于正常饮食组。而母代运动干预对自身糖脂代谢改善有限,仅有降低HOMA-IR指数的趋势。然而,母代高脂饮食导致子鼠出现追赶生长,随着年龄增长有逐渐发生肥胖的趋势,同时糖耐量试验曲线下面积显着增大,至24周龄时皮下和内脏脂肪组织显着增多,出现胰岛素抵抗和高胆固醇、高甘油三酯血症。而母代运动干预可防止子代发生肥胖,同时降低血糖、减少糖耐量试验曲线下面积,改善胰岛素抵抗和血脂紊乱,降低脂肪组织含量。2.在母代染料木黄酮饮食干预小鼠模型中,我们同样发现母鼠围产期9周高脂饮食使自身和子鼠都发生糖代谢异常和血脂紊乱,而染料木黄酮干预有降低母鼠血清空腹胰岛素水平的趋势,同时可显着降低其孕期空腹血糖水平。对于子鼠,母代染料木黄酮饮食干预可阻止其出生后追赶生长,同时显着降低糖耐量试验曲线下面积,减少24周龄时皮下和内脏脂肪含量,改善胰岛素抵抗和血脂紊乱。[研究结论]母代孕前期3周和孕期的自主跑轮运动干预可显着改善生命早期高脂饮食导致的子代易感肥胖和糖脂代谢紊乱;母代孕前期3周、孕期和哺乳期的生物活性成分染料木黄酮饮食干预同样降低了成年子代的体脂含量,改善了生命早期高脂饮食导致的子代糖代谢异常、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及血脂谱紊乱。因此,对生命早期不良环境进行运动和饮食干预可有效改善甚至逆转不良“代谢记忆”,及时预防和阻断成年期糖脂代谢异常的发生,使从根本上在生命早期水平阻断未来糖脂代谢异常的发生发展成为可能。第二部分肠道菌群在介导母代干预调控子代成年期糖脂代谢中的作用[研究目的]肠道菌群在代谢健康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提示肠道菌群可能在生命早期不良发育环境增加成年期代谢异常风险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可能是破译“代谢记忆”的关键机制之一。鉴于运动和染料木黄酮均可调控肠道菌群,我们拟探究肠道菌群是否在介导母代运动和饮食干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方法]在第一部分建立的母代运动干预小鼠模型和母代染料木黄酮饮食干预动物模型基础上,获取哺乳期结束后母鼠以及成年24周龄子鼠的盲肠内容物。肠道微生物16s rRNA扩增子测序采用Illumina Hiseq 2500 PE250。应用生物信息学对测序获得的reads进行OTU分析、物种注释、物种差异分析及样本多样性分析,并将差异物种与代谢通路相关联,使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将差异菌属与糖脂代谢指标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正常饮食组、高脂饮食组和高脂饮食运动组三组间母鼠菌群β多样性分析显示显着分离。同时运动干预使母鼠肠道中Alloprevotella、Barnesiella、Odoribacter和Saccharibacteriagenerancertaesedis菌属丰度显着增加。对于成年子鼠,β多样性分析显示三组子代菌群显着分离。母鼠围产期高脂饮食使子代在属水平显着富集Lachnospiraceaincertae sedis和Anaeroplasma菌,而母代运动显着增加成年子代Helicobacter、Odoribacter和 Clostridium/mXIVb丰度。Spearman 相关性分析显示母代高脂饮食使子鼠显着富集的Anaeroplasma菌与糖耐量试验糖负荷后血糖以及曲线下面积、空腹胰岛素、HOMA-IR指数和总胆固醇水平呈显着正相关,同时Lachnospiraceaincertaesedis菌与血糖和游离脂肪酸水平也呈现正相关。与此相反,母代运动干预增加的Helicobacter和Odoribacter菌均与成年子鼠的血糖、胰岛素和血脂呈现显着负相关。2.在染料木黄酮饮食干预小鼠队列中,β多样性分析显示三组母鼠菌群显着分离。在属水平,高脂饮食显着富集Mucispirillum菌,染料木黄酮饮食干预后该菌丰度明显恢复。而 Barnesiella、Clostridium XIVa、Clostridium IV、Eubacterium和Bifidobacterium在高脂饮食后丰度显着低于正常组,染料木黄酮饮食干预可恢复Allobaculum、Barnesiella、Clostridium XIVa和Eubacterium的丰度。对成年子鼠,β多样性分析显示母代高脂饮食和染料木黄酮饮食干预后成年子代肠道菌群显着分离。在属水平,母代高脂饮食使子代肠道中双歧杆菌属丰度显着降低。而Erysipelotrichaceae incertae sedis菌属在母代摄入染料木黄酮的子代肠道中显着富集。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双歧杆菌属以及母代染料木黄酮饮食显着富集的子代Erysipelotrichaceaencertaesedis菌与成年子代的血清空腹胰岛素、血脂以及白色脂肪含量呈现显着负相关。[研究结论]1.母代高脂饮食和运动干预使母体和成年子鼠的肠道菌群显着分离,组成和结构发生明显改变,改变的菌群与糖脂代谢指标呈现显着相关性。其中肠道有害菌Lachnospiraceaincertae sedis的减少和产短链脂肪酸菌的显着富集,可能是介导母代运动跨代调控代谢的关键因素。2.母代染料木黄酮饮食摄入也调节了自身和子代的肠道菌群,改变的菌群与改善的代谢指标之间具有明确的相关性。其中肠道产短链脂肪酸(主要是丁酸)菌以及Erysipelotrichaceae incertae sedis的显着富集、有害菌属 Mucispirillum的减少,可能在母代染料木黄酮饮食干预改善子代代谢健康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双歧杆菌菌属与母体和子代的代谢改善均相关。本研究原创性地探究了肠道菌群在介导运动和染料木黄酮摄入跨代调控代谢中的作用,从肠道菌群视角为生命早期预防和阻止代谢异常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一些理论证据和可能的干预靶点,为我国代谢性疾病的防治窗口前移奠定了基础。第三部分表观遗传修饰可能是解释母代运动和饮食干预调控成年期子代代谢的重要机制[研究目的]表观遗传学是介导基因和环境互作的重要机制,在代谢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近期证据显示miRNAs可能是介导生命早期不良环境编程代谢的关键机制之一。但目前尚无研究探究母代运动和饮食干预对子代成年期表观遗传学修饰的影响。本研究旨在探究母代运动和饮食干预对子代成年期肝脏代谢的编程效应及miRNAs是否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调控作用。[研究方法]在第一部分建立的母代运动和染料木黄酮饮食干预的跨代动物模型基础上,我们进一步获取了 24周龄成年子鼠的肝脏组织,进行RNA提取和转录组学、miRNAs高通量测序,并对测序数据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最后采用qRT-PCR方法对测序结果进行验证。[研究结果]1.与正常饮食组相比,母代高脂饮食导致成年子代肝脏195个基因显着上调,158个显着下调;而与高脂饮食组子代相比,母代运动显着上调285个基因,下调324个基因。其中母代高脂饮食显着上调而运动干预显着下调的基因共有122个,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主要富集在与糖代谢和氨基酸代谢密切相关的信号通路上;而母代高脂饮食显着下调而运动干预显着上调的基因共有89个,主要富集在PPAR信号通路、不饱和脂肪酸合成和脂肪酸代谢信号通路上。2.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母代高脂饮食的子代肝脏共有20个差异的miRNAs;而与高脂饮食组子代相比,母代运动干预使13个miRNAs下调,7个miRNAs显着上调。两组比较中有3个共同差异的miRNAs,分别为miR-204-5p、miR-10b-5p、miR-139-3p,均在高脂饮食组子代显着下调,而母代运动干预上调其表达。其靶基因参与了表观遗传调控以及SREBF调控的胆固醇合成。3.与正常饮食组相比,母代高脂饮食导致的成年子代肝脏差异基因显着富集在固醇类激素生物合成、初级胆汁酸生物合成、TGFβ信号通路以及糖尿病并发症相关信号通路上。与高脂饮食组相比,母代染料木黄酮摄入显着调控了 49个差异基因,其中32个上调,17个下调,这些基因显着富集在与糖代谢和氨基酸代谢密切相关的信号通路上。其中共有10个母代染料木黄酮干预逆转的基因,这些基因主要富集在与免疫调控和炎症反应等密切相关的信号通路上。4.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母代高脂饮食的子代肝脏共有20个差异的miRNAs。而与高脂饮食组子代相比,母代染料木黄酮饮食干预使27个miRNAs水平改变,包括17个显着下调,10个上调。两组比较中共有3个共同差异的miRNAs,分别为miR-12206-5p、miR-200a-5p、miR-21a-3p,均在母代高脂饮食子代中显着下调,而母代染料木黄酮饮食干预可显着上调其表达,其靶基因参与了糖脂和氨基酸代谢调控等相关信号通路。[研究结论]1.母代运动干预在分子水平也显着调控了子代成年期肝脏代谢,逆转母鼠高脂饮食调控的基因,这些基因富集在糖脂代谢相关重要信号通路上。同时显着逆转成年期肝脏组织3个miRNAs表达水平,其靶基因进一步参与调控胆固醇合成代谢以及表观遗传学修饰,可能在介导运动跨代代谢调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母代染料木黄酮饮食干预不仅在表型方面,在分子水平也显着调控子代成年期肝脏组织代谢,逆转高脂饮食改变的基因,这些基因显着富集在免疫调控相关信号通路上。表观遗传调控机制研究显示母代染料木黄酮饮食干预可上调其高脂饮食下调的子代成年肝脏组织 miRNAs 水平,包括 miR-12206-5p、miR-200a-5p、miR-21a-3p,这些miRNAs参与了糖脂代谢调控和炎症反应,可能是介导母代染料木黄酮饮食干预编程子代成年期代谢的关键分子之一。总之,本研究开创性地探究了表观遗传调控在介导母代运动和染料木黄酮饮食干预编程子代成年期代谢中的作用,为不良“代谢记忆”的逆转增添了新的内容,为生命早期糖脂代谢异常的预警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郑波[3](2020)在《热挤压3D打印构建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的消化性能及抗肥胖机理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疾病谱的不断演变,由于过度能量摄入和消耗不平衡导致的肥胖症与日俱增,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不可忽视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而基于膳食干预理念设计具有个性化健康食品实现对肥胖的防御与治疗,已成为当今食品营养科学领域的研究前沿和热点。本论文考察了目前国内外对肥胖症营养干预研究的现状,及热挤压3D打印技术个性化营养食品定制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提出利用热挤压3D打印协同儿茶素分子相互作用调控大米主要营养成分大米淀粉的消化性能和营养功能,深入系统研究所构建的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3DP-REC)的抗酶解机理和抗肥胖机制,以期从新的视觉设计健康主食等淀粉类食品。研究具有前沿性和重要的科学意义,对热挤压3D打印技术应用于健康淀粉类食品的个性化定制及膳食干预防治肥胖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采用现代结构表征技术和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阐明3DP-REC结构演变与抗消化性能的关系及其抗酶解机理。结果显示,热挤压3D打印可增加糊化大米淀粉的单螺旋结构、双螺旋结构、相对结晶度、纳米聚集体有序结构和表面短程有序结构,减少无定形结构,提高整体结构有序化程度;儿茶素分子的引入一方面通过疏水作用力进入直链淀粉螺旋空腔形成单螺旋复合物和V型结晶结构,及与淀粉分子发生氢键相互作用,导致形成新的双螺旋结构、纳米聚集体有序结构和局部排列致密结构等短程有序结构,进一步增加大米淀粉结构的有序化。结构有序化的提高即分子链排列更加致密能有效阻碍胰α-淀粉酶在淀粉分子中的迁移和结合,促进SDS和RS生成;另一方面3DP-REC无定形结构区域中儿茶素分子与淀粉分子形成结合力较弱的以π-π为主导、氢键为辅的相互作用,在消化环境中易发生解离,游离儿茶素与胰α-淀粉酶的Trp59位点发生结合,屏蔽淀粉与胰α-淀粉酶特异结合的正构活性位点,起到酶抑制剂的作用。可见,3DPREC的抗酶解机理为通过演变形成长程有序和短程有序结构及儿茶素解离成酶抑制剂,协同作用有效阻隔胰α-淀粉酶的降解,从而降低RDS含量,提高SDS和RS含量。结合脂质组学及肝脏转录组学等方法,从基因水平揭示不同儿茶素添加量(2.5%、5%和7.5%)的3DP-REC对高脂膳食肥胖受试鼠的抗肥胖作用机制。研究发现,3DPREC干预是通过调节肝脏糖脂代谢通路中关键基因的表达促进肝脏糖原生成和胰岛素分泌,促进脂肪酸β-氧化、肝脏胆汁酸合成、抑制脂肪酸合成及胆固醇合成来显着降低机体血糖水平,及通过降低血清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乙醇胺、甘油三酯、神经酰胺、磷脂酰甘油、鞘胺醇等脂质合成改善血脂水平,从而有效抑制脂质沉积,抵御由高脂膳食引起的肥胖。此外,3DP-REC干预还可下调促炎关键基因改善肝功能代谢紊乱、炎症状态、氧化应激和由炎症引起的组织损伤。除血糖外其余的上述改善作用随3DP-REC中儿茶素含量增加而增强,3DP-7.5%REC的干预效果最佳,达到正常组水平。利用16S r RNA高通量测序等方法进一步探究3DP-REC干预对高脂膳食肥胖大鼠肠道微生态的影响及与抗肥胖的关系。结果显示,3DP-REC干预显着改善由高脂膳食引起的结肠组织损伤,通过促进胃肠道激素的表达及降低肠道中总胆汁酸水平能有效降低能量摄入和抑制脂质沉积,且干预效果存在对3DP-REC中儿茶素含量的依赖性;3DPREC干预还可促进肠道中如乳杆菌属和双歧杆菌属等有益菌的丰度,改善肠道菌群结构,尤其是通过促进产短链脂肪酸菌的生长繁殖显着提高肠道中丙酸和丁酸的含量,其中3DP-2.5%REC干预显着提高丁酸含量,3DP-5%REC干预显着提高丙酸含量;KEGG功能预测结果显示,3DP-REC干预可通过激活产热功能、调节蛋白质代谢通路等防止脂质沉积;对3DP-REC干预后差异菌群变化与机体生理代谢指标的相关性分析发现,3DPREC进入结肠后通过有效抑制Romboutsia等有害菌的生长代谢,促进Veillonella、Butyricicoccus、Ruminococcaceae、Bifidobacterium等产丙酸和丁酸有益菌的繁殖,实现对机体由高脂膳食引起的血脂紊乱、肝功能代谢异常和氧化应激损伤的改善。基于上述结果初步建立了“REC膳食干预-肠道菌群结构-肥胖相关代谢生化指标”的相互影响关系。融合TSE能量代谢监测及分子生物学方法,阐明3DP-REC对棕色脂肪组织产热功能的影响及调节能量代谢和抗肥胖作用的机制。研究表明,3DP-REC干预可显着促进棕色脂肪及米色脂肪组织中脂质分解相关关键酶和基因的表达和加快脂质分解速率,为线粒体提供能量从而显着提高UCP1蛋白的表达,激活棕色脂肪的产热功能,提高机体的能量消耗,增加静息状态下的基础代谢,改善由高脂膳食引起的胰岛素抵抗继而有效抵御脂肪沉积,降低机体体重和体脂肪含量,最终达到抗肥胖的效果。而其中干预促进室温下机体产热的效果随3DP-REC中儿茶素的含量增加趋势更为明显。上述研究表明利用热挤压3D打印协同儿茶素复合作用可有效调控大米淀粉的抗消化性能,所构建的3DP-REC具有很好的抗肥胖作用及营养功能,所获得的研究结果和提出的机理具有很好的学术价值,可望为实现个性化营养健康淀粉类食品的创制提供新的设计思路和理论指导。
胡亮[4](2020)在《母猪泌乳与发情转换的氨基酸营养调控效应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代高产母猪泌乳期需要大量营养物质保障仔猪的哺乳需求。然而,泌乳期采食量不足通常引起母猪体储动员增加,导致体重损失严重。泌乳期失重过大导致母猪断奶至发情间隔(Weaning to estrus interval,WEI)延长、卵泡发育受阻,降低卵母细胞质量和排卵率,对繁殖性能产生不利影响,缩短母猪繁殖寿命。泌乳期失重可能通过改变代谢状态影响母猪卵泡发育,但失重对母猪生理代谢影响的机制尚不完善。此外,哺乳期母猪机体氨基酸代谢活跃,失重导致母猪体蛋白分解代谢加剧,能否通过提高母猪氨基酸营养恢复高失重母猪正常代谢,促进卵泡发育和发情启动尚不清楚。因此,本论文首先解析高、低泌乳期失重母猪生理代谢差异;研究母猪妊娠后期、泌乳期氨基酸动态代谢规律;进一步对高、低失重断奶母猪进行氨基酸营养干预,阐明氨基酸营养对母猪卵泡发育和情期启动的影响及机制;最后,通过大群试验考察配种前氨基酸营养干预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研究分为5个部分:试验一高、低泌乳期失重母猪繁殖生理和营养代谢的比较研究本试验旨在比较研究高(High lactational weight loss,HWL)和低(Low lactational weight loss,LWL)泌乳期失重母猪血液生理代谢的差异。试验统计64头(3-4胎)母猪体重、繁殖性能等参数,根据泌乳期失重中位数(10.15%)为判定标准,分别选取HWL(12.65%)和LWL(2.89%)母猪各10头,检测血浆生化、代谢激素、抗氧化酶和乳成分等指标。同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对血浆代谢产物进行正、负离子模式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与LWL母猪相比,HWL母猪采食量低(P<0.05),WEI延长(P<0.05),但产仔性能和乳成分无显着差异(P>0.05);(2)HWL母猪泌乳期体脂肪(26.10vs11.86%)和体蛋白(9.44vs0.27%)损失显着高于LWL母猪(P<0.05);(3)HWL母猪断奶血浆中IGF-1浓度显着低于LWL母猪(P<0.05),但断奶血浆中FGF21、NEFA、MDA及AST浓度显着高于LWL母猪(P<0.05);(4)代谢组学数据显示,HWL母猪与LWL母猪存在46种差异化代谢产物,其中氨基酸及其衍生物18种;进一步通过Kegg分析发现这些代谢产物主要集中在氨基酸代谢、脂肪酸代谢、胆汁酸生物合成和核苷代谢等代谢途径上。研究表明,HWL母猪泌乳期体蛋白分解和脂肪动员增加,机体代谢紊乱(尤其是氨基酸代谢),从而引起氧化应激和代谢损伤,导致母猪泌乳与发情转换受阻,WEI延长。试验二妊娠后期及泌乳期母猪氨基酸吸收与代谢动态规律研究试验一研究发现高、低泌乳期失重母猪氨基酸代谢存在显着差异。本研究旨在考察母猪妊娠后期、泌乳早期和泌乳高峰期氨基酸的吸收与代谢规律。试验选取8头二胎母猪分别在股动脉、肠系膜静脉、门静脉和肝门静脉安装血插管。在分娩-10、-3、+3和+17天,从采食前0.5小时开始,每间隔1小时连续采集8组血液样本。测定血液气体、血浆代谢物以及营养物质的表观总肠道消化率(Apparent total tract digestibility,ATTD)。研究结果显示:(1)母猪的生理阶段显着影响采食量、干物质、能量、氮、脂肪和粗纤维的ATTD(P<0.05);(2)除Glu、O2、尿素外,所有门脉净流量均为正值,且均受生理阶段和采样时间的影响(P<0.05);与分娩前水平相比,泌乳第3天AA的净门静脉摄取量降低3-63%,而泌乳第17天AA的净门静脉摄取量增加40~100%;除Glu外,所有AA的净门脉流量均在采食后1.5~2.5h达到高峰,且与母猪采食量呈正相关关系;Met(49%)、Thr(54%)和His(54%)的净门脉回收率较低,其余必需AA的净门脉回收率较高(63-69%),且在各个阶段无显着差异;(3)在采食后0.5~2.5h,Lys、Thr、Ile、Leu和Phe的肝脏净摄取(即肝脏氧化)达到峰值,而Trp、Val和His的摄取是恒定的,Met接近于零。研究表明,Met、Thr和His的净门脉回收率显着低于其它必需AA。采食后0.5~2.5h,肝脏AA氧化达到高峰。在泌乳高峰期(+17),PDV和肝脏的产热量约是其他时期的两倍。赖氨酸是泌乳高峰期的限制性氨基酸,但非泌乳早期的限制性氨基酸。试验三妊娠期能量和氨基酸摄入对母猪繁殖性能、内分泌、氧化还原状态及泌乳期失重的影响本试验旨在考察妊娠期能量和氨基酸摄入对高胎次母猪繁殖性能、乳成分、血液生化指标及胎盘养分转运和抗氧化相关基因的影响,同时通过妊娠期营养摄入调整构建泌乳期高、低失重母猪模型。试验选取68头(7-9胎)体重相近的LY母猪,妊娠全期日粮为能量(3.0vs3.4 DE Mcal/Kg)和氨基酸(0.4vs0.69%Lys)2×2设计,泌乳期饲喂统一日粮,检测血液生化指标、激素、酶活及胎盘相关基因表达。研究结果显示:(1)妊娠期高能摄入降低仔猪活产仔数(P<0.05),但增加了仔猪出生重(P<0.05),同时妊娠期高能摄入降低了妊娠30天、60天血浆孕酮浓度(P<0.05),妊娠90天血浆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otal superoxide dismutase,T-SOD)浓度(P<0.05);妊娠期高能摄入提高了母猪初乳中乳脂含量(P<0.05),且仔猪哺乳期平均日增重增加(P<0.05);(2)妊娠期高氨基酸摄入有提高仔猪出生窝重和初乳中乳蛋白浓度的趋势(P<0.1),增加了妊娠110天血浆尿素氮和妊娠90天血浆T-SOD浓度(P<0.05);(3)妊娠期高能摄入降低了胎盘GPX的m RNA表达量,增加了胎盘葡萄糖转运载体(Glucose transporter 3,GLUT3)的m RNA表达量(P<0.05);妊娠期高氨基酸摄入增加了胎盘ESOD和SNAT1的mRNA表达量(P<0.05);(4)提高妊娠期能量和氨基酸摄入水平均增加了母猪妊娠期增重(P<0.05),但降低母猪泌乳期采食量,导致泌乳期失重增加(P<0.05)。研究表明,妊娠期高能摄入通过降低机体早期孕酮浓度和抗氧化能力影响胎儿存活,但通过提高胎盘养分转运增加仔猪出生重;妊娠期高氨基酸摄入能改善机体抗氧化和胎盘氨基酸转运能力;妊娠期同时提高能量和氨基酸摄入将抑制母猪泌乳期采食,导致泌乳期失重增加。试验四断奶后氨基酸摄入对不同失重母猪卵泡发育和情期启动的影响及机制本试验旨在阐明断奶后日粮氨基酸摄入对不同泌乳期失重母猪WEI、卵泡发育的影响及其潜在机制。选取试验三结束后产生的高(11.33%,试验三高能高氨基酸组)、低(2.48%,试验三低能低氨基酸组)泌乳期失重母猪,断奶后分别饲喂含高(1.0%Lys)、低(0.5%Lys)氨基酸日粮至发情屠宰,检测血液、卵泡液中氨基酸、激素、酶活浓度以及繁殖轴相关基因表达。研究结果显示:(1)泌乳期高失重降低了背最长肌蛋白浓度,以及RNA:DNA和Protein:DNA之比,延长母猪WEI(P<0.05),同时有降低发情时卵泡液体积的趋势(P<0.1);泌乳期高失重降低了断奶时血浆IGF-1、发情时血浆和卵泡液中雌二醇浓度(P<0.05),同时有降低发情时血浆和卵泡液中IGF-1浓度的趋势(P<0.1);(2)断奶后日粮高氨基酸摄入增加了母猪背最长肌蛋白浓度(P<0.05),卵泡液中Leu、Ile、Val及Arg浓度(P<0.05),卵泡液体积和大卵泡数量(P<0.05),发情时血浆中IGF-1和雌二醇浓度以及卵泡液中雌二醇浓度(P<0.05);(3)泌乳期高失重降低了AVPV中Kiss-1、ARC和肝脏中ERα以及卵巢中Cyp17A1和BMP-15的m RNA表达量(P<0.05);断奶后高氨基酸摄入增加了AVPV中Kiss-1、ARC中ERα、卵巢中IGF-1R、Cyp19A1、BMP-15以及肝脏中IGF-1的m RNA表达量(P<0.05)。研究表明,泌乳期高失重母猪机体蛋白分解加剧,激素分泌紊乱,抑制繁殖轴情期启动相关基因表达,导致卵泡发育受阻、WEI延长;断奶后高氨基酸摄入能通过调节机体氨基酸组成、激素分泌以及繁殖轴情期启动基因的表达,促进高失重母猪卵泡发育。试验五配种前补充氨基酸和能量对母猪繁殖性能、内分泌及氨基酸代谢的影响本试验旨在通过泌乳后期到发情阶段给母猪进行营养补饲,考察配种前营养补充对随后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试验选取320头母猪,日粮处理分别为对照组、对照+油脂组、对照+氨基酸组及对照+复合组,试验周期为泌乳第三周至配种。研究结果显示:(1)配种前营养补充有降低仔猪窝内体重变异的趋势(P=0.08),但对仔猪出生重、产仔数无显着影响;(2)配种前营养补充影响母猪断奶前2天血浆GGT、血浆TP浓度,断奶后2天血浆尿素和NEFA的浓度(P<0.05);配种前营养补充影响断奶后2天血浆Leu、Ile、Val、Asp、Glu和Ser浓度(P<0.05)。此外,配种前营养补充影响断奶后2天血浆IGF-1的浓度(P<0.05)。研究表明,配种前日粮营养补充能通过改变母猪血浆氨基酸组成、代谢激素分泌,降低仔猪窝内体重变异。基于上述五个试验,本论文结论如下:(1)泌乳期高失重母猪蛋白质分解和脂肪动员增加,引起氨基酸分解代谢和脂肪酸氧化等代谢途径紊乱,抑制卵泡发育,导致母猪泌乳与发情转换受阻,延长断奶至发情间隔;(2)高失重母猪断奶后提高氨基酸摄入通过调节机体激素分泌、繁殖轴情期启动基因的表达,促进卵泡发育;同时,配种前补充氨基酸和能量降低下一胎仔猪出生窝内体重变异。
胡敬尧[5](2019)在《脂肪特异性蛋白27对减重手术导致的脂肪水解代谢的调节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胃袖状切除术(SG)和Roux-En-Y胃旁路术(RYGB)对肥胖大鼠摄食量、体重、肝脂肪变性、脂肪分布的影响及引起的FSP27表达变化;研究FSP27在肥胖大鼠和减重手术大鼠脂肪组织中、3T3-L1成熟脂肪细胞中对脂质水解与合成的调节作用以及对能量稳态的影响;探索能量、营养因素的改变对PPARγ/FSP27及下游脂肪水解酶的作用。为解决临床减重术后患者出现体重无法下降至预期、甚至复胖现象,为寻找辅助乃至代替有创手术达到减重效果的潜在方式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本研究第一部分建立肥胖、肥胖假手术、肥胖胃袖状切除术、肥胖胃旁路术大鼠模型,术后4周连续测量各组大鼠摄食量、体重,术后第28天检测血浆、脂肪、肝脏中甘油三酯含量,HE染色和油红染色观察肝脏细胞形态变化,对比肥胖大鼠在减重手术前后肝脂肪变性的改善,双能X线测量法测量大鼠身体组成和脂肪分布。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大鼠白色脂肪和棕色脂肪组织FSP27含量、细胞及脂滴形态。qRT-PCR检测FSP27和棕色脂肪标记蛋白UCP1。第二部分采用Western blot检测术后2周和4周大鼠躯干脂肪FSP27、HSL、p-HSL、ATGL、CGI-58、DGAT1和DGAT2的蛋白表达。将成熟3T3-L1脂肪细胞分别于对照培养基(10%FBS、5 mmol/L葡萄糖的DMEM培养基),高脂培养基(0.2 mmol/L、0.5 mmol/L、1 mmol/L棕榈酸);高糖培养基(10 mmol/L、25 mmol/L、35 mmol/L葡萄糖);高营养培养基(20%、30%、50%FBS)培养48小时,Western blot检测FSP27表达变化并筛选作用最佳浓度。免疫荧光检测脂肪细胞中FSP27表达及亚细胞定位,Western blot检测HSL和ATGL蛋白表达变化。检测诱导成熟并沉默FSP27的3T3-L1脂肪细胞中FSP27、HSL和ATGL的mRNA和蛋白表达,在对照培养基和最佳浓度的高脂、高糖、高营养培养基中培养后再次检测HSL和ATGL的蛋白表达。第三部分检测术后2周和4周大鼠附睾脂肪PPARγmRNA含量和蛋白表达。Western blot检测高脂、高糖、高营养对成熟3T3-L1脂肪细胞PPARγ的影响。通过siRNA和质粒转染使3T3-L1前脂肪细胞PPARγ基因过表达或沉默,检测FSP27、HSL、ATGL mRNA含量及蛋白表达。过表达3T3-L1细胞PPARγ并沉默FSP27,诱导至成熟后给予高脂、高糖、高营养作用,检测PPARγ、FSP27、HSL、ATGL的蛋白表达。结果:本研究第一部分中:减重手术SG和RYGB有效减少大鼠术后摄食量和降低体重,减重手术组大鼠术后体重快速下降直至进入第4周开始出现减缓;SG和RYGB有效降低大鼠血浆、脂肪、肝脏中的TAG含量,明显改善肥胖大鼠的肝脏脂肪变性;SG和RYGB在大鼠术后4周显着降低全身脂肪含量(%)和脂肪量,以躯干脂肪减少最显着,但几乎不改变瘦体重;SG和RYGB使大鼠附睾、肾周脂肪细胞直径减小,多室脂滴出现,使FSP27和UCP1 mRNA升高,促进白色脂肪向棕色脂肪转化;RYGB较SG对大鼠有着更为显着的代谢益处。本研究第二部分中,减重术后白色脂肪中的FSP27蛋白浓度呈现由低到高的动态改变,响应其变化的是脂肪水解酶含量由术后快速升高到逐渐降低,但始终高于肥胖对照和假手术大鼠。而甘油三酯合成酶仅由轻度降低到恢复至接近肥胖(对照)大鼠水平。在肩胛间棕色脂肪中FSP27的这种升高现象更早于白色脂肪的出现。高脂、高糖、高营养培养基均显着降低FSP27蛋白含量,其中棕榈酸作用的最佳浓度为0.5 mmol/L,葡萄糖为35 mmol/L,血清为50%。在高脂环境下FSP27蛋白浓度降低,却未引起HSL和ATGL的显着变化;高糖环境引起FSP27的降低和HSL的升高,ATGL无变化;高营养环境下FSP27的降低与ATGL的升高同时存在,HSL则轻度下降。沉默FSP27基因的3T3-L1脂肪细胞HSL、ATGL mRNA含量和蛋白表达显着升高,高脂、高糖、高营养则并未使其HSL和ATGL蛋白浓度产生明显变化。本研究第三部分中:减重术后大鼠附睾脂肪组织PPARγmRNA含量和蛋白表达呈现由降低到升高的改变。高脂、高糖、高营养作用使成熟脂肪细胞PPARγ蛋白表达显着低于对照组。PPARγ基因沉默后的成熟3T3-L1脂肪细胞中FSP27、HSL、ATGL的mRNA和蛋白含量显着降低;PPARγ过表达则使FSP27、HSL、ATGL的mRNA和蛋白表达升高。高脂高糖高营养培养基并未使PPARγ过表达且沉默了FSP27的成熟3T3-L1脂肪细胞中HSL和ATGL的蛋白表达产生显着变化。结论:FSP27具有平衡调节脂质分解和储存的功能,其表达随能量和营养供应的变化而变化。在能量、营养等环境因素作用下,FSP27受到PPARγ的正向调控进而通过调节HSL、ATGL的表达,介导脂滴的形成,抑制脂肪的过度水解和沉积。
卓勇[6](2018)在《FGF21-脂联素分泌轴介导蛋白质营养调控卵巢原始卵泡激活》文中研究表明静默状态的原始卵泡是储存卵母细胞的基本单位,其数量的高低决定了动物的繁殖寿命。猪卵巢原始卵母细胞数量高达百万,然而终生排出并受孕的卵母细胞仅万分之一,营养及饲养管理不当引起原始卵泡激活不足或过度激活可能是导致母猪繁殖寿命缩短的主要原因之一。细胞内感知营养代谢的关键分子mTOR是唤醒静默状态原始卵泡的必需信号通路,但营养能否通过mTOR影响原始卵泡激活报道较少。新近无脊椎动物上的研究发现,蛋白质(而非碳水化合物和脂质)是影响动物寿命、繁殖衰老的关键营养素,而蛋白质营养能否调控卵巢mTOR信号并影响原始卵泡激活及繁殖寿命尚不清楚。肝脏表达与分泌的FGF21是反映蛋白质营养状态的关键代谢信号,可显着影响细胞内的mTOR信号,但FGF21能否参与蛋白质营养调控卵巢mTOR信号及原始卵泡激活未见报道。鉴于此,本论文首先以母猪和小鼠为模型,明确蛋白限制及过量对卵巢原始卵泡激活的影响;进一步通过卵巢体外培养、转基因小鼠模型、关键营养信号的外源干预等手段,探明蛋白质营养对卵巢原始卵泡激活的调控效应及机制。研究分为5个试验:试验一,饲粮蛋白限制对后备母猪原始卵泡激活及卵母细胞质量的影响。选择40头90日龄体重33kg的LY后备母猪,分别饲喂NRC推荐的正常蛋白(NP,100%SIDLys,n = 20)或蛋白限制(LP,50%SIDLys,n = 20)的饲粮,结果发现:(1)与NP组母猪相比,LP母猪不同时间点的血液中FGF21浓度显着上升;(2)与NP组母猪相比,与对照组相比,LP组后备母猪初情日龄推迟9.9天(P =0.14),初情体重降低8.71kg(P<0.05),初情背膘增加1.78mm(P<0.05)。(3)日粮处理30天时分析母猪卵巢形态学,与NP组相比,LP组母猪卵巢原始卵泡比例显着增加(68.74 vs 80.39%,P= 0.012),初级卵泡(20.87 vs 15.47%,P= 0.062)和次级卵泡(9.46vs 3.31%,P = 0.040)的比例显着降低,但不影响卵巢表面直径为1~3mm有腔卵泡的数量;日粮处理至第三情期屠宰时分析母猪卵巢形态学,NP和LP组母猪各级卵泡的比例差异不显着,且不影响卵巢表面直径为1~3mm有腔卵泡的数量,以及直径≥3mm的大卵泡的数量;(4)日粮处理至第三情期时,选择NP和LP组母猪卵巢上直径≥3mm的大卵泡卵母细胞卵丘细胞复合物(COCs)进行体外培养,发现NP和LP组母猪COCs的体外卵丘扩散率、卵母细胞极体排出率影响差异不显着,说明卵母细胞质量未受到日粮处理的影响;(5)通过WB检测日粮处理30天和第三情期母猪卵巢与原始卵泡激活相关的蛋白表达,与NP组母猪相比,LP组母猪卵巢mTOR及其下游靶蛋白S6的磷酸化水平显着下降,与颗粒细胞增殖和卵母细胞生长相关蛋白ERK1/2的磷酸化水平显着下降、AMPK磷酸化水平显着上调;以上结果说明:(1)饲粮蛋白限制降低母猪卵巢原始卵泡的激活,但不影响卵母细胞质量;(2)血液FGF21浓度下降及卵巢mTORCl信号下调可能是饲粮蛋白限制降低卵巢原始卵泡激活的原因。试验二,蛋白限制及过量对小鼠原始卵泡激活及终生繁殖力的影响。选择520只4周龄C57BL/6雌鼠为研究模型,分别饲喂蛋白限制(LP,CP8%)、正常蛋白(NP,CP20%)、蛋白过量(HP,CP50%)三种日粮,日粮处理4周、12周、24周、48周后收集卵巢(n=8~10)检测原始卵泡与生长卵泡的数量及比例、卵巢蛋白表达,并在日粮处理12周、24周、48周后每个处理组选择20只雌鼠进行配种试验,结果发现:(1)蛋白限制显着提高日粮处理不同时间点的肝脏Fgf21基因表达及血液FGF21浓度,蛋白过量显着降低肝脏Fgf21基因表达及血液FGF21浓度;蛋白限制提高脂肪组织Adiponectin基因表达及血液脂联素浓度,蛋白过量显着降低脂肪组织Adiponectin基因表达及血液脂联素浓度;(2)通过HE染色分析卵巢形态学,发现蛋白限制显着降低卵巢原始卵泡激活,表现在:卵巢原始卵泡数量和比例显着增加、初级卵泡数量和比例显着下降、初级卵泡与原始卵泡相对比例显着下降;相反,蛋白过量显着增加卵巢原始卵泡激活,表现在:卵巢原始卵泡数量和比例显着下降、初级卵泡数量和比例显着上升、初级卵泡与原始卵泡相对比例显着增加;此外,蛋白限制显着降低闭锁卵泡数量及比例,蛋白过量显着增加闭锁卵泡数量及比例;(3)卵母细胞内Pten,Lhx8,Foxo3a是维持原始卵泡静默状态的关键基因,日粮处理4周后,蛋白限制不同程度地上调卵母细胞内Pten,Lhx8,Foxo3a的基因表达,而蛋白过量不同程度地降低了卵母细胞内Pten,Lhx8,Foxo3a的基因表达;(4)日粮处理显着影响卵巢上与原始卵泡激活相关的蛋白表达:蛋白限制显着下调卵巢mTOR及其下游靶蛋白S6的磷酸化水平,且下调了颗粒细胞增殖和卵母细胞生长相关蛋白ERK1/2的磷酸化水平;蛋白过量显着上调卵巢mTOR、S6、ERK1/2的磷酸化水平;(5)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日粮处理4周小鼠卵巢的磷酸化蛋白表达可知,卵巢上磷酸化的S6蛋白主要表达在卵母细胞,而在颗粒细胞中的表达较低;(6)日粮处理4周、12周、24周、48周后,每个处理组选择12-20只雌鼠进行排卵数测试,结果发现日粮处理4周、12周、24周对各处理组小鼠排卵数影响差异不显着,但是日粮处理48周后,HP组小鼠排卵数显着低于LP组;(7)日粮处理12周后每组选择20只小鼠开展连续32周的配种测试,结果发现各处理组小鼠的累计分娩胎次(LP:5.74、NP:6.32、HP:5.55)差异不显着,LP组小鼠在配种后16周、20周、24周内的累计产仔数显着低于NP组,而28周和32周内的累计产仔数各处理组之间差异不显着;日粮处理24周后开展连续28周的配种测试,结果发现LP组小鼠的累计分娩胎次具有显着高于HP组的趋势(3.78vs 2.64,P = 0.081),且HP组小鼠28周内的累计产仔数具有显着低于NP和LP组的趋势(= 0.067);日粮处理48周后每组选择20只小鼠开展连续8周的配种测试,结果发现LP组小鼠第一胎次分娩的比例显着高于HP组(35%vs 5%,P<0.05),且连续配种8周后LP组小鼠累计产仔数高于HP组(25只vs2只);以上结果说明:(1)蛋白限制降低卵巢mTORCl信号并抑制原始卵泡激活,蛋白过量上调卵巢mTORCl信号并促进原始卵泡激活;(2)短期(12周)饲喂蛋白过量日粮不损害繁殖力,长期蛋白过量降低卵泡库并损害繁殖力。试验三,蛋白质营养信号对体外培养卵巢原始卵泡激活的调控及机制。以体外培养新生小鼠卵巢为模型,考察蛋白质营养三种关键代谢信号(氨基酸、FGF21、脂联素)对体外培养卵巢原始卵泡激活的影响。(1)根据试验二饲喂LP、NP、HP日粮小鼠餐后血液氨基酸组成,设计不同氨基酸水平(LP-AA:3.93 mM,LP-AA:5.14 mM,LP-AA:7.74 mM)的培养基,考察氨基酸水平(无氨基酸、LP-AA、LP-AA、LP-AA)对体外培养卵巢原始卵泡激活及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发现无氨基酸处理显着抑制了体外培养卵巢原始卵泡的激活,mTOR及下游靶蛋白S6的磷酸化水平显着下调,而LP-AA、LP-AA、LP-AA各处理组间卵巢原始卵泡激活、mTOR、S6蛋白磷酸化水平影响差异不显着;(2)设计不同浓度的FGF21(0,50,200,I000ng/ml)处理体外培养卵巢,发现FGF21对体外培养卵巢原始卵泡激活、mTORCl信号通路关键蛋白表达影响差异不显着;(3)设计不同浓度脂联素(0,5,15,30μg/ml)处理体外培养卵巢,发现脂联素(15,30μg/ml)处理显着抑制了卵巢原始卵泡的激活,同时卵巢AMPK磷酸化水平显着上调,mTOR及下游靶蛋白S6磷酸化水平显着下降;研究进一步使用AMPK信号抑制剂Compound C处理体外培养卵巢,考察AMPK信号在脂联素调控卵巢原始卵泡激活中的作用,结果发现Compound C虽然显着抑制了脂联素引起的AMPK磷酸化,但是并未恢复S6的磷酸化及原始卵泡的激活至对照组水平;以上结果说明:(1)氨基酸是卵巢原始卵泡激活的必需营养素,但是当氨基酸满足原始卵泡激活的基本需求后,再增加氨基酸水平对原始卵泡的激活没有影响;(2)FGF21不能直接作用于卵巢调控原始卵泡激活;(3)脂联素能够抑制体外培养卵巢原始卵泡的激活,该过程不依赖AMPK信号。试验四,肝脏FGF21在蛋白质营养调控卵巢原始卵泡激活中的作用。由于肝脏分泌FGF21的首要靶器官是脂肪组织,且研究已经证实FGF21对代谢的调控依赖脂联素的表达与分泌,因此本试验采用FGF21肝脏特异性敲除(FGF21LKO)小鼠为模型,验证蛋白质营养关键信号FGF21是否通过脂联素间接调控原始卵泡激活。选择28日龄野生型(WT)及FGF21LKO小鼠,采用2×3因子设计,对WT和FGF21LKO小鼠饲喂LP、NP、HP三种日粮,日粮处理12周后考察血液激素分泌、卵巢卵泡发育及蛋白表达,结果发现:(1)蛋白限制显着增加脂肪组织Adiponectin基因表达及血液脂联素浓度,肝脏FGF21敲除后,蛋白限制组小鼠脂肪组织Adiponectin基因表达及血液脂联素浓度恢复至NP组水平;(2)蛋白限制显着增加野生型小鼠卵巢原始卵泡的数量和比例,降低初级卵泡的比例,蛋白过量显着降低野生型小鼠卵巢原始卵泡的数量和比例,增加初级卵泡的数量和比例;肝脏FGF21敲除后,各处理组原始卵泡和初级卵泡的数量和比例差异不显着。(3)日粮处理、肝脏FGF21、肝脏FGF21与日粮交互效应显着影响了卵巢mTOR蛋白磷酸化水平,肝脏FGF21敲除后,NP和HP组小鼠卵巢mTOR蛋白磷酸化水平进一步提高;饲喂LP日粮的野生型小鼠卵巢S6蛋白磷酸化显着低于NP和HP组,但肝脏FGF21敲除后,各处理组小鼠卵巢S6磷酸化水平差异不显着。以上结果说明:(1)肝脏FGF21参与了蛋白质营养调控原始卵泡激活;(2)蛋白限制降低原始卵泡激活的原因,与FGF21刺激脂联素的表达与分泌有关。试验五,脂联素受体激动剂AdipoRon对卵巢原始卵泡过度激活的保护效应。鉴于体外试验及动物试验均已证明脂联素参与蛋白质营养调控卵巢原始卵泡激活,本试验考察外源处理脂联素受体激动剂AdipoRon能否保护蛋白过量引起的原始卵泡过度激活。本试验分为两部分:(1)首先通过体外卵巢培养试验,比较了 AdipoRon与脂联素对卵巢原始卵泡激活及mTORCl信号的影响,结果发现:脂联素的处理浓度为15和30μg/ml时,显着上调了 AMPK磷酸化水平,下调S6的磷酸化水平,原始卵泡的激活受到显着抑制;AdipoRon的处理浓度为25mM和50mM时,显着上调了 AMPK磷酸化水平,下调S6的磷酸化水平,原始卵泡的激活受到显着抑制,说明AdipoRon与脂联素在抑制原始卵泡激活及mTORCl信号方面具有相似的调控效应;(2)研究进一步采用2×3因子设计,对LP、NP、HP日粮处理的28日龄雌性小鼠,按50mg/kg.天的剂量,进行连续28天的AdipoRon灌胃处理,研究发现:未进行AdipoRon处理时,LP组小鼠原始卵泡数量和比例显着高于NP和HP组,初级卵泡比例显着低于HP组,mTORCl信号显着下调,AMPK信号显着上调;进行AdipoRon处理后,HP组小鼠原始卵泡数量和比例降低至LP组水平,且各处理组间卵巢mTOR、S6、AMPK蛋白磷酸化水平差异不显着;以上结果说明:脂联素受体激动剂AdipoRon与脂联素对卵巢原始卵泡激活具有相似的调控效应,外源处理AdipoRon能够防止蛋白过量引起的原始卵泡过度激活。基于试验一至试验五的结果,本论文得到以下结论:(1)蛋白限制降低原始卵泡激活,蛋白过量增加原始卵泡激活;(2)卵巢mTORCl信号是蛋白质营养调控原始卵泡激活的关键信号;(3)蛋白限制增强肝脏FGF21分泌,蛋白过量降低肝脏FGF21分泌,FGF21通过影响脂联素的分泌间接调控卵巢mTORCl信号及原始卵泡激活。
周盼[7](2018)在《饲粮膳食纤维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膳食纤维(Dietary fiber,DF)在母猪饲粮中的应用十分广泛。目前,DF在妊娠母猪上的研究大多关注于其最终的繁殖成绩,而忽略了DF及其代谢产物对母猪妊娠期的生理代谢、肠道微生物区系变化以及对胎儿生后生长发育的影响及机制探索。由于DF可能会对采食量和营养物质利用率产生负面效应,其在泌乳母猪饲粮中的含量通常受到限制。但一方面,富含DF的农作物或其副产物可能是取代泌乳母猪饲粮中谷类的一种经济的替代物;另一方面,DF在后肠发酵的主产物短链脂肪酸(short chain fatty acids,SCFAs)被发现参与了泌乳母猪乳脂的从头合成,这均为DF在泌乳母猪饲粮中的应用提供了可能性。基于此,本研究旨从母猪生理代谢和肠道微生物区系变化的角度,考察妊娠期DF调控母猪繁殖性能及后代生长的可能机制;从乳腺营养物质摄取的角度,考察泌乳期DF影响母猪哺乳性能的可能机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试验一妊娠饲粮添加膳食纤维对母猪繁殖性能、营养物质消化代谢及肠道微生物的影响本试验按照2×2因子设计,固定因子包括油脂添加水平(0,5%)和可溶性膳食纤维(soluble dietary fiber,SDF)菊粉添加水平(0,1.5%),形成的四个处理组分别为:无油脂无菊粉添加组(LFD)、菊粉添加组(LFD.Inu)、油脂添加组(HFD)、油脂和菊粉添加组(HFD.Inu)。试验选用24胎LY母猪80头,配种后按照胎次、体重和背膘一致原则分配到四个处理组中,饲粮处理时间为整个妊娠期。母猪分娩后饲喂同一标准泌乳饲粮至仔猪28日龄断奶。结果如下:(1)油脂添加显着提高了母猪妊娠期总增重、母体增重和背膘厚度增加(P<0.01),菊粉添加则显着降低了妊娠期母体增重和背膘厚度增加(P<0.05);油脂添加显着增加了母猪总产仔数、活产仔数和初生窝重(P=0.01),而对初生个体重和死胎率没有显着影响;菊粉添加对母猪产仔性能无显着影响,但显着缩短了产程(P=0.04),并改善了仔猪出生均匀度(P≤0.05);油脂基础上添加菊粉较油脂添加降低了仔猪断奶个体重和断奶窝重(P<0.05),而添加菊粉则显着降低了母猪在泌乳期的体重和背膘损失(P<0.05)。(2)菊粉添加显着增加了仔猪初生时的顶臀长(CRL),降低了新生仔猪体质量指数(BMI)(P<0.05);油脂添加显着增加了新生仔猪胴体粗脂肪含量(P=0.02),而菊粉添加则呈现相反效应(P=0.02);另外,菊粉添加显着增加了新生仔猪胴体粗灰分、钙和磷的含量以及新生仔猪血清葡萄糖的浓度(P<0.05)。(3)营养消化代谢试验结果表明:油脂添加显着增加了妊娠母猪血糖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120),降低了葡萄糖的清除率(P<0.05),菊粉添加显着降低了葡萄糖峰值和AUC120,升高了葡萄糖清除率(P<0.05);菊粉添加显着降低了妊娠母猪粗脂肪而增加了钙的表观消化率(P<0.05);油脂基础上添加菊粉显着增加了粪便胆汁酸的排泄;菊粉添加显着增加了妊娠母猪血清丁酸的浓度(P<0.01)。(4)妊娠母猪粪便微生物16s RNA基因测序结果显示:菊粉添加显着增加了Simpson指数(P=0.02),并与油脂存在显着的交互效应(P=0.01);门水平上,油脂添加显着降低了Proteobacteria的相对丰度(P=0.04),菊粉添加显着升高了Lentisphaerae的相对丰度(P=0.02);属水平上,油脂添加仅表现为显着提高了YRC22的相对丰度(P<0.01),而菊粉添加显着升高了Streptococcus(P=0.02),Oscillospira(P=0.02),Sphaerochaeta(P=0.02)和Phascolarctobacterium(P<0.01)的相对丰度,且显着降低了YRC22的相对丰度(P<0.01)。(5)菊粉添加缓解了母猪的炎症反应,表现为显着降低了促炎因子IL-6、脂肪因子瘦素和趋化素的循环浓度(P<0.05)。由以上结果可知,菊粉添加对母猪产仔性能无显着影响,但显着缩短了产程,降低了母猪在妊娠期的体重和背膘沉积,这可能与菊粉改善母体营养代谢、炎症反应及肠道微生物菌群结构有关。试验二妊娠饲粮添加膳食纤维对母猪后代生产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母体营养可通过“营养程序化”的方式影响胎儿及其生后的生长、代谢及健康状态。本试验旨在考察妊娠饲粮添加DF是否会程序化影响后代生长性能和肉品质,并试图从组蛋白乙酰化状态改变的角度来解释DF所带来的表观遗传效应。采用试验一中各个处理组断奶后仔猪,每个处理选5窝,每窝选取10头仔猪进行原窝育肥。采用五阶段饲喂,饲粮营养水平满足或超过NRC(2012)水平;各阶段均采用统一标准饲料。结果发现:(1)由于本试验是采用试验一中的仔猪断奶后原窝育肥,因此进入本试验的菊粉组仔猪的体重较非菊粉组轻(P=0.01)。并且,HFD.Inu组仔猪较轻的体重一直维持到了110日龄,之后直到180日龄各处理组猪只体重差异不显着;而仔猪各阶段的采食量变化与体重变化一致。(2)母猪妊娠期添加菊粉显着增加了其后代断奶和育肥阶段的肝脏脏器指数(P<0.05);母体油脂基础上添加菊粉降低了仔猪断奶时腹部脂肪的相对含量(P=0.05),母体菊粉添加降低了仔猪育肥阶段的平均背膘厚度(P<0.01)。(3)母猪妊娠期添加菊粉显着降低了其后代育肥阶段的背最长肌的亮度L*(P=0.02),但对其他肉品质指标影响不显着。(4)母猪妊娠期添加菊粉降低了其后代初生和育肥阶段肝脏脂质的沉积,并增加了肝脏脂肪酸β氧化相关基因PGC-1α和CPT1A的表达(P<0.05)。(5)母猪妊娠期添加菊粉有增加新生仔猪血清丁酸含量的趋势(P=0.06),显着降低了新生仔猪肝脏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s)的活性,并增加了新生仔猪肝脏乙酰化的组蛋白H3和H4的含量(P<0.01)。本研究结果表明,妊娠期菊粉添加对后代育肥期肉质无显着影响,但显着降低了后代初生和育肥阶段的肝脏脂质沉积,这可能与菊粉发酵产物丁酸降低胎儿肝脏HDACs活性、增加组蛋白乙酰化及脂肪酸β-氧化相关基因表达有关。试验三膳食纤维添加对母猪子宫和乳腺组织营养物质摄取及哺乳性能的影响为了验证DF发酵产物SCFAs是否影响子宫和乳腺对营养物质的摄取及哺乳性能,我们开展了试验三。试验选用10头35胎丹系LY母猪,于妊娠后期(75±2天)将母猪按照体重(276±18 kg)和胎次分配到两个处理组,即对照组(Control)和高膳食纤维添加组(Fiber组),每组5头母猪,并对所有母猪实施插管手术。从妊娠102-108天,对照组母猪继续饲喂标准妊娠饲粮(14.6%DF),而Fiber组母猪则饲喂含有高DF补充料(39.1%DF)的妊娠饲粮;妊娠109直至泌乳第4天,对照组母猪饲喂标准妊娠-泌乳过渡饲粮(16.8%DF),而Fiber组母猪则饲喂含有高DF补充料(39.1%DF)的过渡饲粮。高DF补充料的添加均以等量替代标准妊娠饲粮或标准过渡饲粮实现。从妊娠第5天至28天断奶,妊娠对照组母猪转为饲喂标准泌乳饲粮(13.2%DF),而妊娠Fiber组母猪转为饲喂高DF的泌乳饲粮(18.6%DF)。哺乳期设计了低采食量组母猪(n=3)作为采食量配对组。结果发现:(1)妊娠饲粮中添加DF显着增加了母猪乙酸、丙酸、丁酸和总SCFAs的动脉血浆浓度(P≤0.01),但对动静脉浓度差异无显着影响。子宫营养物质((葡萄糖、乳酸、非酯化脂肪酸、乙酸和丁酸)摄取效率无显着变化,但丁酸随着妊娠日龄增加而呈增长趋势(P=0.07)。(2)泌乳饲粮中添加DF对母猪哺乳性能无显着差异,但低采食量组母猪体重损失(-76 kg)和体蛋白动员(11.2 kg)显着增加(P=0.02),且仔猪生产性能包括断奶增重、断奶窝重、窝增重和存活率以及母猪泌乳量均显着降低(P<0.05)。(3)泌乳饲粮中添加DF组母猪总能、干物质和有机物的消化率低于对照组母猪,但高于低采食量组母猪(P<0.01)。(4)与对照组和低采食量组母猪相比,泌乳期添加DF显着提高了母猪泌乳第7天动脉血葡萄糖、乙酸和丙酸浓度(P<0.05);而在泌乳第17天时DF组与对照组母猪动脉血代谢产物浓度达到一致。(5)低采食量组母猪的葡萄糖、非酯化脂肪酸、甘油三酯、乙酸、丙酸和丁酸的乳腺摄取效率均显着低于对照组和DF组母猪(P<0.05)。(6)三个组的乳腺血浆流量差异并不显着,但从数值上看,对照组母猪血浆流量最高(7401 L/d),DF组母猪居中(6551 L/d),而低采食量组母猪的乳腺血浆流量最低(5499 L/d)。低采食量组母猪的乳腺乙酸、丙酸和丁酸的净通量均为负值。(7)低采食量组母猪的乳干物质、乳脂、乳蛋白和乳能量的浓度显着高于,而乳糖的浓度显着低于其他两组(P<0.05)。泌乳高峰期时,DF组母猪的乳能量、乳干物质和乳脂的产出显着高于低采食量组母猪,而对照组母猪则居中(P<0.05)。本研究结果表明,妊娠期DF的添加增加了乙酸、丙酸、丁酸和总SCFA的动脉血浓度,且子宫对丁酸的摄取效率达到10%以上,并随妊娠日龄增加而呈增长趋势。低采食量母猪为了满足泌乳需要动员了大量体储,导致了巨大的泌乳期体重损失;纤维组母猪的哺乳性能在数值上低于对照组,这种降低可能是由于采食量和营养物质消化率的降低引起的。试验四泌乳饲粮添加非淀粉多糖降解酶对母猪养分消化率及哺乳性能的影响试验三发现高DF在泌乳母猪饲粮中的添加使母猪采食量、消化率和哺乳性能受到一定的负面影响。那么,如何改善泌乳饲粮中DF的不利影响值得进一步研究。非淀粉多糖(non-starch polysaccharids,NSP)酶目前在家禽和幼龄仔猪上应用广泛,其添加被证实提高了营养物质消化率和生长性能,但在母猪上的研究却十分缺乏。本试验选用经产丹系LY母猪30头,于妊娠108天按照体重和胎次分配到两个处理组,即对照组(Control)和NSP酶组(Enzyme)。NSP酶的添加剂量为200 FXU,相当于200g/T饲粮,基础饲粮类型为小麦-大麦型(15%DF)。试验期为妊娠108天至泌乳28天。结果发现:(1)两组母猪总产仔数、活产仔数、死胎数无显着差异,但NSP酶添加显着降低了母猪泌乳期体重损失(P=0.04)。(2)NSP酶添加显着增加了泌乳母猪总能、干物质、氮、有机物和总NSP的表观消化率(P<0.05)。(3)NSP酶添加显着增加了泌乳母猪的平均日采食量(ADFI)(P<0.01),而仔猪个体增重、窝增重、带仔数、泌乳量和乳成分两处理组间差异不显着。本研究结果表明,在富含DF的小麦-大麦型泌乳饲粮中添加NSP酶,未能显着提高仔猪生产性能和母猪泌乳量,但显着提高了哺乳母猪的采食量和营养物质消化率,从而降低母猪在泌乳期的体重损失。综上所述,本论文的主要结论为:(1)SDF菊粉添加引起的妊娠母猪消化代谢以及母猪妊娠期肠道微生物区系的变化是菊粉影响母猪妊娠期体重增加、脂肪沉积和最终部分繁殖性能的可能机制。(2)母猪妊娠期SDF菊粉的添加通过丁酸的组蛋白乙酰化修饰的方式改变了母体油脂添加诱导的后代肝脏的脂质沉积,且这种稳定的由表观遗传修饰改变引起的影响可以延续到后代的育肥阶段。(3)在SDF摄入情况一致的情况下,妊娠母猪子宫对营养物质尤其是SCFAs的摄取还受到由于SDF类型不同造成的发酵性差异的影响,发酵性强的DF可能对子宫SCFAs摄取效率的影响更为显着。(4)在泌乳饲粮中添加IDF丰富的草粉,可能由于降低母猪的采食量和营养物质消化率而影响乳腺对营养物质的摄取及最终的哺乳性能,而在DF含量丰富的泌乳饲粮中添加NSP酶则可以改善DF所带来的负面效应。
杨帆[8](2018)在《基于脂源性Nrg4途径研究早期营养模式对肝脏脂代谢影响的机制》文中研究表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指除外酒精和其他明确损肝因素所致的,以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肥胖与NAFLD存在大量的流行病学关联,有高达50%的肥胖儿童和青少年出现NAFLD,且起病隐匿。因此,积极探讨儿童期NAFLD发生的病理生理机制,实现成年期疾病在儿童的早期防治,已成为全球健康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1998年,Lucas将早期营养状况对成年疾病的代谢程序化作用定义为“营养程序化(Nutritional programming)”,即在发育关键或敏感时期的营养状况将对机体或各器官功能产生长期以至终身的影响。生命早期营养环境与成年期肥胖和NAFLD的发生密切相关。肝脏是机体进行脂代谢的主要场所,当脂肪酸流入(摄入、合成)超过流出(氧化、输出)时,过多的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即在肝脏沉积,导致NAFLD发生,这些过程与脂代谢酶和核受体密切相关,并受到膳食的影响。早期过度营养可持续上调肝脏的脂合成酶表达水平,增加成年期NAFLD发生的风险,但早期营养如何介导肝脏脂合成代谢程序化改变的机制并不明确,且缺乏预防和治疗NAFLD的确切靶标。脂肪组织是全身最大的内分泌器官,通过脂源性细胞因子、酶、转录因子等,与肝脏、脑、胰腺等对话(Cross Talk),参与肥胖所致代谢性疾病的病理进程。神经调节蛋白4(neuregulin4,Nrg4)是众多脂源性细胞因子之一,属神经调节蛋白家族(NRGs)。研究发现脂肪组织来源的Nrg4是连接肥胖和脂肪肝的重要内分泌因子,能有效控制肝脏脂合成的源头,减少饮食诱导的NAFLD发生。Nrg4在棕色脂肪组织(Brown Adipose Tissue,BAT)中表达丰富,皮下脂肪组织(subcutaneous adipose tissue,SAT)次之,内脏 WAT(visceral adipose tissue,VAT)最少,这与脂肪组织棕色化能力一致。而寒冷、药物、营养素等则可通过不同途径诱导WAT棕色化改变,上调产热相关基因如Ucpl、PGC1α表达,增加产热消耗能量。提示通过诱导WAT的棕色样变,有可能增加Nrg4表达,降低肥胖导致的肝脏脂代谢紊乱。ω3 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ω3-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ω3-PUFA)作为过氧化物酶增殖体激活受体 γ(Peroxisomen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γ,PPARγ)的天然配体,是脂肪细胞分化转录调节的关键分子,影响脂肪细胞的分化进程及最终分化方向。研究指出,ω3-PUFA膳食干预后,大鼠可恢复正常的产热代谢,减少脂肪组织积聚。因此,在不断探索Nrg4在脂肪细胞中的调控通路的同时,从营养干预的角度,挖掘参与前脂肪细胞向棕色脂肪细胞分化调控的新成员、新机制,有助于开启Nrg4调控干预NAFLD的新领域。因此,我们假设:1)早期过度营养可降低产热,抑制脂肪组织Nrg4表达,增加高脂诱导的NAFLD的发生;ω3-PUFA膳食干预能诱导脂肪组织棕色样变,增加机体产热,提高Nrg4表达,降低NAFLD的发生风险;2)ω3-PUFA(EPA)对脂肪细胞Nrg4表达的调控存在时间和剂量差异;3)ω3-PUFA(EPA)通过PPARγ途径调节白色脂肪细胞的棕色样变,促进Nrg4的表达和分泌;4)外源性的Nrg4抑制脂肪肝细胞中脂合成酶表达,减少脂质合成。为验证这些假设,我们开展了系列研究,现汇报如下:第一部分早期营养模式对脂肪组织Nrg4表达的影响及其与NAFLD的关系目的观察早期喂养模式对大鼠脂肪组织中Nrg4表达、肝脏脂代谢的影响及其与NAFLD的关系。方法1.建立哺乳期过度喂养动物模型,即SD大鼠生后3天,雄性仔鼠随机分为哺乳期正常喂养组(Normal Litters,NL,每只母鼠哺育10只仔鼠)和哺乳期过度营养组(Small Litters,SL,每只母鼠哺育3只仔鼠)。断乳后,NL组大鼠分别予正常膳食(NL)和高脂饮食(NL-HF),SL组大鼠分别予正常膳食(SL)、高脂膳食(SL-HF)和ω3-PUFA膳食(SL-FO),并喂养至13周。2.定期监测大鼠体重、摄食量、体温。并于3周、13周时观察大鼠糖脂代谢、肝脏和脂肪组织重量及形态变化。13周时进行肝脏B超检查,并采用动物代谢笼系统分析大鼠O2消耗量、CO2产出量和产热量。3.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脂肪组织中Nrg4、Ucp1、PPARγ、PGC1α和PRDM16以及肝脏中脂代谢相关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TG检测试剂盒测定肝脏内TG含量。结果1.干预终期,SL组大鼠体重、肝脏重量高于NL组(P<0.05);NL-HF组和SL-HF组大鼠体重、肝脏重量高于对照组,且SL-HF组更为明显(P<0.05);而SL-FO组大鼠体重、肝脏重量低于SL组(P<0.05)。2.SL组大鼠体温、O2消耗、CO2生成和产热量明显低于NL组(P<0.05),NL-HF组和SL-HF组大鼠体温、O2消耗、CO2生成和产热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SL-FO组大鼠体温、O2消耗、CO2生成和产热量较SL组明显增加(P<0.05)。3.SL组大鼠肝脏TG含量高于NL组(P<0.05),且B超呈现轻度脂肪肝改变;NL-HF组和SL-HF组大鼠肝脏TG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并呈现脂肪肝,且SL-HF组更为明显,已有中度脂肪肝;SL-FO组大鼠肝脏TG含量与NL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且两组大鼠B超均无异常改变。4.断乳后SL组大鼠肝脏脂合成基因ACC、SCD1、FASN及其核转录因子SREBP-1cmRNA表达水平即高于NL组(P<0.05),并持续至13周;高脂饮食进一步增加SL组大鼠脂合成相关基因表达(P<0.05);SL-FO组大鼠上述肝脏脂合成相关基因表达明显降低(P<0.05);成年期NL组和SL组大鼠肝脏脂肪酸摄入、氧化和输出相关基因mRNA表达水平无显着差异(P>0.05)。5.全身多种组织中均可表达Nrg4,其表达丰度为BAT>SAT>VAT>肺、心脏、肝脏等其他外周器官组织。SL组大鼠BAT、SAT和VAT中Nrg4表达水平较NL组明显降低(P<0.05);高脂饮食可降低SAT和VAT中Nrg4表达水平(P<0.05),但不影响BAT中Nrg4表达水平(P>0.05);SL-FO组大鼠BAT、SAT和VAT中Nrg4表达水平显着增加(P<0.05)。6.SL 组、NL-HF 组和 SL-HF 组大鼠 BAT 和 VAT 中 Ucp1、BAT、SAT 和VAT中PGC1α mRNA表达水平较NL组明显降低(P<0.05);SL-FO组大鼠BAT 和 VAT 中 Ucp1、BAT、SAT 和 VAT 中 PGC1α mRNA 表达水平与 SL 组相比显着增加(P<0.05)。结论脂肪组织中Nrg4表达水平存在明显的部位差异,哺乳期和断乳后是脂肪组织Nrg4表达调控的关键期,早期过度营养可抑制BAT和WAT中Nrg4表达并持续至成年,断乳后ω3-PUFA膳食干预可诱导WAT棕色样变,恢复BAT和WAT中Nrg4表达水平,抑制肝脏脂合成酶表达,降低成年期NAFLD的发生风险。第二部分二十碳五烯酸对不同来源脂肪细胞Nrg4表达的调控作用和分子机制目的探讨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EPA)对不同分化阶段和不同来源脂肪细胞Nrg4表达的调控及其分子机制。方法1.培养并诱导人内脏前体脂肪细胞HPA分化为成熟脂肪细胞,在诱导分化的不同阶段分别给予不同浓度EPA干预,确定EPA上调Nrg4表达和分泌的最佳干预时间和干预剂量。2.从3-4周C57BL/6小鼠的BAT和SAT提取原代前体脂肪细胞,并诱导分化为成熟棕色脂肪细胞(brown adipocyte,BAC)和白色脂肪细胞(white adipocyte,WAC),在诱导分化的不同阶段分别给予不同浓度EPA干预,确定EPA上调Nrg4表达的最佳干预时间和干预剂量。3.观察PPARy激动剂(罗格列酮,Rosiglitazone,Rosi)和拮抗剂(GW9662)作用对HPA脂肪细胞Nrg4表达和分泌的影响。4.采用油红O染色技术观察脂肪细胞脂质堆积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不同脂肪细胞中Nrg4、Ucp1、PPARγ、PGC1α和PRDM16mRNA表达水平,并采用ELISA检测HPA脂肪细胞培养上清中Nrg4蛋白含量。结果1.油红O染色显示,随着HPA、BAC和WAC分化成熟,细胞中脂滴均逐渐增多,Nrg4mRNA表达水平明显上调,并在HPA分化第12天、BAC和WAC分化第8天达到高峰。2.EPA上调脂肪细胞Nrg4表达存在明显的时间和剂量效应。晚期干预虽可增加Nrg4表达,但所需EPA浓度(BAC、WAC、HPA细胞分别20、50、200μM)明显高于分化全程需要的EPA浓度(10、50、10μM)。3.Rosi作用HPA脂肪细胞分化晚期或全程,可显着增加Nrg4 mRNA表达水平及培养上清中Nrg4含量(P<0.05),而GW9662抑制EPA对HPA脂肪细胞中Nrg4 mRNA表达水平及培养上清中Nrg4含量的上调作用(P<0.05)。4.EPA或Rosi干预均可显着减少脂肪细胞中的脂质积聚,上调Ucp1和PGC1α mRNA表达水平(P<0.05),而GW9662则可抑制EPA对脂肪细胞Ucp1和PGC1αmRNA表达水平的上调作用(P<0.05)。结论Nrg4的表达水平随着脂肪细胞的分化成熟逐渐增多。EPA能够上调HPA细胞、BAC和WAC中Nrg4的表达水平,并呈现明显的时间和剂量效应,生理剂量EPA的长期暴露,更有利于诱导脂肪细胞棕色样改变并上调Nrg4表达水平。激活或抑制PPARγ,均可显着影响脂肪细胞Nrg4表达和分泌水平,提示PPARγ是EPA调控脂肪细胞棕色样变、促进Nrg4表达和分泌的重要途径。第三部分Nrg4对肝细胞脂合成代谢的保护作用目的探讨Nrg4对肝细胞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方法构建ErbB4过表达腺病毒,使ErbB4在HepG2细胞中过表达,用油酸钠(sodiumoleate,OA)诱导HepG2细胞建立脂肪肝细胞模型,并应用重组Nrg4蛋白(10-200ng/ml)作用于脂肪变的HepG2细胞48h,观察Nrg4干预对HepG2细胞内脂质积聚、TG含量以及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HepG2细胞中脂代谢相关基因mRNA表达水平,油红O染色技术观察肝细胞脂质堆积变化,TG检测试剂盒测定肝细胞内TG含量。结果1.OA诱导ErbB4过表达的HepG2细胞,细胞内脂滴增多、TG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最终建立脂肪肝细胞模型。2.OA诱导后,HepG2细胞内脂合成相关基因(ACC、SCD1、FASN)及其核转录因子(SREBP-1c)mRNA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脂质输入相关基因(LPL、L-FABP)、输出相关基因(MTP)、氧化相关基因(CPT1)及其核转录因子(PPARα)mRNA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3.Nrg4(≥100ng/ml)作用过表达ErbB4受体的HepG2细胞48h,可显着降低细胞内脂质积聚、TG含量(P<0.05),抑制OA诱导引起的脂合成相关基因mRNA表达水平上调(P<0.05),但对输入、输出、氧化相关基因及其核转录因子mRNA表达水平无显着影响(P>0.05)。结论Nrg4通过ErbB4途径抑制OA诱导的脂合成基因ACC、SCD1、FASN及其核转录因子SREBP-1c mRNA表达上调,减少细胞中的脂质积聚。
郭云霞[9](2018)在《黄体期短期优饲对绵羊卵泡发育影响及其调控机理》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旨在研究黄体期短期优饲对绵羊卵泡发育的影响及其调控机理。通过短期优饲对血浆和卵泡液中代谢信号物质、生殖激素浓度、血浆脂质代谢及卵泡颗粒细胞生殖相关基因表达影响,探讨短期优饲促卵泡发育的作用机理,并通过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系转录组分析,揭示短期优饲影响卵泡发育的分子调控网络,为研究营养调控绵羊繁殖提供理论依据。试验包含4部分内容:1绵羊黄体期短期优饲时间的确定试验选取60只9-10月龄、体重40 kg左右的道寒杂交(道赛特公羊×小尾寒羊母羊)一代母羊,随机分为四组,15只/组。对照组试验期间饲喂基础日粮(DE 11.72 MJ/d,DP 79.71 g/d),试验组先饲喂基础日粮,在优饲期间饲喂试验日粮(DE 18.75 MJ/d,DP 108.44 g/d),优饲结束后恢复基础日粮。所有试验用羊进行同期发情处理(阴道埋置CIDR 12 d,肌注PG 0.1 mg两次),以埋栓日为第0 d,试验组于埋栓的第2 d、6d、8 d分别饲喂试验日粮,优饲期分别为10 d、6 d、4 d,于埋栓第12 d优饲结束撤栓注射PG,于埋栓后第20 d,选择发情结束的羊,利用腹腔镜来检测黄体个数。记录补饲前、补饲后体重变化及排卵率,确定促排的最佳优饲时间。结果表明:试验组平均体重增加但无显着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优饲10 d、6 d、4 d排卵率分别提高了75%,25%,0%。由此确定,发情前10 d进行短期优饲,可作为后续优饲试验方案进行。2黄体期短期优饲对绵羊卵泡发育及血浆相关指标的影响选择60只体重40 kg左右的道寒杂交羊,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只。按短期优饲10 d方案进行。优饲第1、2、4、6、8、10 d每组随机选取5只羊,空腹颈静脉采血,收集血浆,备测生殖激素、代谢激素、脂质代谢。于埋栓后第13 d,14d,15 d,每组随机选取6只羊屠宰,取卵巢组织,按小卵泡(≤3.0 mm),中等卵泡(3.0-5.0 mm)和大卵泡(≥5.0 mm)分别收集卵泡液及颗粒细胞,备测生殖激素、代谢激素及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短期优饲组小卵泡(<3.0 mm)数量极显着低于对照组;中等卵泡(3.0-5.0 mm)数量呈极显着上升;大卵泡(≥5.0 mm)数量在卵泡期后期呈极显着上升。中等卵泡和大卵泡中葡萄糖、胰岛素含量极显着升高,瘦素含量只在大卵泡中显着升高。而小卵泡液中FSH含量显着增加,LH含量大卵泡中极显着的增加,雌二醇(E2)浓度在大卵泡中极显着的高于小卵泡、中等卵泡。血浆中葡萄糖、胰岛素和瘦素浓度显着升高,生殖激素在短期优饲期间,FSH、LH和雌激素平均水平差异不显着。血浆中胆固醇、游离脂肪酸浓度全期显着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极显着增加,尿素氮浓度显着下降。表明黄体期短期优饲,有利于促进体内能量的正平衡,提高葡萄糖、胰岛素和瘦素的利用率和进入率,促进卵泡颗粒细胞的增殖分化速度。3黄体期短期优饲对绵羊卵泡颗粒细胞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取埋栓后第13 d,14 d,15 d屠宰的6只发情羊卵巢上分离得到小卵泡(≤3.0mm),中等卵泡(3.0-5.0 mm)和大卵泡(≥5.0 mm)的颗粒细胞进行qRT-PCR检测。结果表明:黄体期短期优饲促进卵巢FSHR1和FSHR3 mRNA基因在小卵泡和中等卵泡中的极显着表达,各级卵泡中CYP17A1mRNA基因表达显着高表达(P<0.01),STAR和CYP19A1 mRNA基因在大卵泡中高表达(P<0.01),同时LHR和ESR1的表达量极显着增加。中等卵泡和大卵泡中OB-R和IGF-1 mRNA基因在颗粒细胞中的表达极显着增加。表明黄体期短期优饲可通过调控颗粒细胞中FSHR不同剪接及类固醇调节基因的表达,且卵泡内旁分泌或自分泌因子基因的表达,从而调控卵泡发育。4黄体期短期优饲对绵羊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系转录组分析于埋栓后第13 d,14 d,15 d(即卵泡期前期、卵泡期中期、卵泡期后期)每组取3只发情羊的下丘脑(B)、垂体(P)、卵巢(O)组织,进行RNA-Seq测序。通过Illumina Hiseq 4000测序方法,分析发情初期、中期、末期对照组与试验组下丘脑、垂体、卵巢组织中差异表达基因,来探讨营养对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系调控卵泡发育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共构建了18个RNA文库,总共获得33149868-57138286不等的reads,比对到参考基因组上2956013852705150个reads,占总读数的89.17%94.53%。共检测出54339个转录本,其中获得了19207个可匹配的表达基因,其中大于2000 bp的转录本占编码转录本的64.89%,为后续基因分析提供了充足的数据。卵泡期间,黄体期短期优饲可通过钙离子信号、MAPK信号通路、胰岛素信号通路、孕酮介导的卵母细胞成熟等信号通路在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系水平上调控卵泡发育,使更多的卵泡优势化并发育成熟;通过下丘脑-垂体-卵巢性腺轴系对各组织3 d共同表达的差异基因分析,筛选出一些与繁殖相关的基因如AGRP、LEPR、PRL、RERG、AKR1D1、IGF1、NLRP14、PRR11、EGR1等基因被显着富集,所有差异表达的基因均可能作为繁殖的候选基因,参与营养调控卵泡发育过程。
孙菲菲[10](2017)在《胆碱和蛋氨酸对奶牛围产期营养平衡和机体健康的影响及机制》文中研究指明营养素负平衡是奶牛围产期(产前21 d-产后21 d)的典型生理特征,为满足机体营养需要,奶牛大量动员体组织的脂质、蛋白质和其它营养素。机体营养素的大量动员易造成一系列代谢性疾病,如酮病和脂肪肝,并诱发肝脏和其它器官的氧化应激及免疫抑制,降低肝脏功能和机体健康。胆碱和蛋氨酸(Met)因其在奶牛肝脏一碳单位循环、脂质氧化和转运及机体健康方面的益生功效,已受到关注。目前,现有研究仍存不足:(1)奶牛围产期营养平衡和营养生理的变化规律尚未完全理清,评价指标不系统不准确;(2)添加过瘤胃胆碱(RPC)和过瘤胃蛋氨酸(RPM)时,不考虑基础日粮蛋白质含量,且研究深度不够,缺乏多指标、多层次的系统性探究;(3)胆碱和蛋氨酸调控肝细胞能量和脂质代谢的信号通路尚不明确。基于以上问题,本研究在评价围产期奶牛机体营养平衡和生理参数的动态变化(试验1)的基础上,从能量代谢和机体健康(试验2)、蛋白质平衡和产后泌乳性能(试验3)及新生犊牛体尺参数和营养生理(试验4)多个方面,综合研究RPC和RPM对奶牛围产期营养代谢的调控,并以非酯化脂肪酸(NEFA)刺激构建LO2肝细胞模型(试验5),探究胆碱和蛋氨酸调控肝细胞脂质和能量代谢的关键信号通路和调节因子(试验6),为RPC和RPM在围产期奶牛上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试验1.奶牛围产期营养平衡的评估及血液代谢参数的动态变化为明确奶牛围产期机体营养平衡和营养生理参数的动态变化,为后续试验和营养实践提供基础资料,本试验选取14头健康经产的中国荷斯坦奶牛,整个干奶期采食同一日粮(1.51 Mcal/kg NEL和11.92%CP,干物质基础,下同),分娩后转入泌乳日粮(1.69Mcal/kg NEL和15.02%CP)。日粮瘤胃可降解淀粉(RDS)分别为20.17%和18.06%,物理有效中性洗涤纤维(peNDF)分别为peNDF1.18=28.71%和24.24%及peNDF8.0=18.58%和16.60%,因此日粮碳水化合物平衡指数(CBI=peNDF/RDS)分别为CBI1.18=1.42和1.34及CBI8.0=0.92和0.92。干奶前期为日粮适应期,正试期为整个围产期,即干奶后期(围产前期)和泌乳早期(围产后期),共42 d,每天或每周采集相关样品,进行实验室分析、计算和模型预测。结果发现,围产前期奶牛机体泌乳净能(NEL)、代谢蛋白质(MP)和代谢葡萄糖(MG)均不存在负平衡,而分娩后均出现负平衡,且产后第7 d负平衡最为严重,NEL、MP和MG的缺乏量分别为5.76 Mcal/d、254.42 g/d和387.54 g/d;随分娩的临近,奶牛DM、NEL、MP和MG摄入量均下降,分娩当天(0 d)达到最低,较第-21 d分别下降39.27%、39.30%、39.45%和32.82%,分娩后逐渐回升;从-21d到21d,奶牛血液生理代谢参数和相关综合指数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二次曲线变化,极值多出现于第0和7d,此时奶牛体脂动员最为严重,神经内分泌显着改变,肝脏功能和机体健康均明显下降。上述结果表明,围产期奶牛nel、mp和mg的负平衡均出现于围产后期,但围产前期奶牛生理代谢参数、器官功能和机体健康已发生改变,可见奶牛围产期营养调控应从围产前期开始。试验2.过瘤胃胆碱和过瘤胃蛋氨酸对奶牛围产期能量平衡和健康的影响本试验旨在研究日粮添加rpc(15g/d,以氯化胆碱计)和rpm(15g/d,以dl-met计)对奶牛围产期能量平衡和机体健康的影响,选取48头健康、经产的中国荷斯坦奶牛,采用2×2因子试验设计,按配对设计原则分为4组,每组12头奶牛,分别为对照组(基础日粮)、基础日粮+rpc、基础日粮+rpm和基础日粮+rpc+rpm。基础日粮同试验1,干奶后即开始预饲围产前期日粮,分娩后转入泌乳日粮,试验期为整个围产期(-21d至21d),评价相关指标。结果显示,日粮添加rpc提高了奶牛产后第14d的采食量,rpm对采食量无影响,rpc和rpm均可促进奶牛围产后期的能量平衡(eb),而对产前eb无影响;rpc和rpm均可降低血浆nefa和β-羟基丁酸(bhba)含量,并提高血浆葡萄糖和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含量;rpc提高了奶牛肝脏活力指数(lai)和肝脏功能指数(lfi),rpm亦具有提高lfi的趋势,rpc和rpm均具有提高修正的定量胰岛素敏感检测指数(rquicki)的趋势;日粮添加rpc和rpm提高了血浆总抗氧化能力(t-aoc)、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和维生素e的含量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cd4+/cd8+),并降低了血浆丙二醛(mda)、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研究表明,日粮添加rpc和rpm可缓解奶牛围产期能量负平衡,改善肝脏功能,促进机体健康。综合上述和其它评价指标(详见第三章),rpc在调控奶牛围产期能量平衡方面更有优势。试验3.过瘤胃胆碱和过瘤胃蛋氨酸对奶牛围产期蛋白质平衡、氨基酸代谢和产后泌乳性能的影响本试验旨在探究rpc和rpm对奶牛围产期机体蛋白质平衡、氨基酸代谢和产后泌乳性能的影响,试验设计和奶牛饲养管理均同试验2。研究发现,rpm具有促进奶牛围产期全期机体mp平衡的趋势,rpc不影响全期mp平衡,但rpc和rpm均具有提高产后第14dmp平衡的趋势;rpc和rpm均显着降低了血浆3-甲基组氨酸(3-mh)的含量,rpm还降低了血浆尿素氮(pun)含量,rpc对pun无影响;rpc和rpm均提高或趋于提高奶牛血浆总氨基酸(taa)、总必需氨基酸(teaa)、蛋氨酸(met)、亮氨酸(leu)和牛磺酸(tau)的含量;添加rpc和rpm提高了奶牛泌乳早期4%乳脂校正乳产量(4%fcm,对照组、rpc组、rpm组和rpc+rpm组分别为22.70、23.42、23.31和23.94kg/d)和乳脂率,rpm可提高乳蛋白率,而rpc对乳蛋白的影响不显着,仅在数值上有所提高;rpm提高了乳中组氨酸(his)含量,并具有提高met含量的趋势,rpc具有提高乳中his含量的趋势,但不影响met含量。以上结果表明,日粮添加rpc和rpm可减少机体蛋白质动员,促进蛋白质平衡,并调控机体氨基酸代谢,提高产后泌乳性能,且rpm对奶牛氨基酸代谢的调控效应优于rpc。试验4.围产前期添加过瘤胃胆碱和蛋氨酸对新生犊牛体尺指标和血液参数的影响为确定围产前期奶牛日粮添加rpc和rpm对胚胎生长发育、营养生理和机体健康的影响,在试验2和3的基础上,检测新生犊牛体尺重及血液理代谢、肝脏新生犊牛体尺重及血液理代谢、肝脏功能、抗氧化和免疫状态等指标。围产前期试验设计和饲养管理均同试验2,犊牛出生后立即称量体重,测量体尺,颈静脉采血,测定相关指标。结果表明,除rpc增加尻宽,以及rpm增加腰角宽外,rpc和rpm对犊牛初生重和其它体尺指标、指数均无影响;rpc具有提高新生犊牛血糖的趋势,rpm则具有提高pun的趋势,而血浆nefa、bhba、vldl和3-mh含量均无显着变化;rpm提高了新生犊牛血浆met和半胱氨酸(cys)浓度,并具有提高tau浓度的趋势;rpc亦趋于提高血浆met和cys浓度,但不影响tau浓度;rpc和rpm均提高或趋于提高血浆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含量,但对其它内分泌指标均无影响;rpc降低了血浆tnf-α含量,并具有提高血浆t-aoc和外周血t淋巴细胞cd4+/cd8+的趋势;rpm具有提高血浆t-aoc和降低tnf-α的趋势,但对cd4+/cd8+无影响。可见,rpc和rpm可不同程度影响新生犊牛蛋白质和氨基酸代谢,提高血浆部分氨基酸及葡萄糖和igf-1含量,并改善机体抗氧化和免疫功能,这些变化对犊牛生长发育的后续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试验5.nefa和bhba对肝细胞能量和脂质代谢、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的影响本试验以lo2肝细胞为试验对象,研究bhba和nefa对肝细胞能量和脂质代谢、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为后续研究建立细胞模型。首先,设计不同浓度梯度,bhba和nefa的梯度均为0、0.5、1.0、1.5、2.0和4.0mmol/l,每浓度6重复,细胞处理时间均为24h,以细胞增殖、氧化还原参数及腺苷一磷酸激活的蛋白激酶α(ampkα)和tnf-α的表达量为评价指标。结果发现,随bhba和nefa浓度的升高,细胞增殖、抗氧化能力和ampkα表达量逐渐降低,tnf-α表达量逐渐升高;根据研究需求综合考量,最终确定bhba和nefa后续试验浓度均为1.5mmol/l。其次,试验设4个处理,分别为对照组、bhba组、nefa组和混合添加组,每组6个重复,处理时间为24h,测定相关指标,研究表明,bhba和nefa均不同程度影响ampkα、肝脏x受体α(lxrα)、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α(pparα)、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srebp-1c)等调节因子的表达,进而抑制肝细胞脂肪酸氧化、合成和转运等靶基因的表达;bhba和nefa均抑制肝细胞红系衍生的核转录相关因子2(nrf2)抗氧化通路,并激活核因子κb(nf-κb)炎症通路。研究表明,较高浓度(1.5mmol/l)的bhba和nefa均可抑制肝细胞能量和脂质代谢,并降低抗氧化能力,诱导细胞炎症反应。nefa1.5mmol/l可用于构建肝细胞模型,以模拟体脂动员时肝细胞的生存环境。试验6.胆碱和蛋氨酸对NEFA肝细胞模型能量和脂质代谢的调控在前期动物试验和细胞模型基础上,本试验旨在研究胆碱(氯化胆碱,下同)和Met对NEFA肝细胞模型能量和脂质代谢关键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并确证AMPKα信号通路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为精准控制培养基中胆碱和蛋氨酸含量,本试验采用无胆碱无蛋氨酸的定制培养基,施加处理前,细胞在无血清的定制培养基中饥饿6 h。经筛选,胆碱和Met的适宜浓度分别为50和300μmol/L,设空白对照组(无胆碱无Met)、胆碱组(50μmol/L)、Met组(300μmol/L)和混合添加组(50μmol/L胆碱+300μmol/L Met);后续试验中,在培养基中加入AMPKα抑制剂BML-275(10μmol/L),每个处理均设6个重复,处理时间24 h,测定相关生化指标及基因和蛋白的表达量。研究发现,胆碱和Met可提高AMPKα蛋白的磷酸化水平(p-AMPKα/AMPKα),提高PPARα基因和蛋白的表达量,降低LXRα和SREBP-1c基因和蛋白的表达量,进而改变下游靶基因的表达量,促进脂肪酸氧化和载脂蛋白合成关键基因的表达,抑制脂肪酸和酮体生成相关基因的表达;胆碱和Met均可增强细胞抗氧化能力,激活Nrf2抗氧化通路,降低TNF-α基因和蛋白的表达量;当加入BML-275时,肝细胞p-AMPKα/AMPKα显着下降,此时胆碱和Met对肝细胞能量和脂质代谢相关调节因子及其靶基因的调控效应明显下降。以上结果表明,胆碱和Met可通过调控AMPKα通路及一些调节因子(LXRα、PPARα和SREBP-1c)的表达,调控肝细胞能量和脂质代谢,促进肝细胞脂肪酸氧化和载脂蛋白合成,抑制脂肪酸合成和酮体产生。此外,胆碱和Met还可改善肝细胞氧化还原状态,减少氧化和炎性损伤。本研究表明,胆碱和Met可通过激活肝细胞AMPKα信号通路和调节LXRα、PPARα和SREBP-1c等因子的表达,调控肝细胞能量和脂质代谢,减少脂质蓄积,并通过Nrf2和NF-κB通路降低NEFA诱导的肝细胞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同时,日粮RPC和RPM可影响奶牛围产期机体内分泌,整合调控奶牛围产期能量、脂质和氨基酸代谢,促进肝脏和机体健康,缓解能量和蛋白质的负平衡,并改善产后泌乳性能和新生犊牛相关指标。
二、能量营养对leptin表达水平的效应及调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能量营养对leptin表达水平的效应及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1)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生长、抗氧化、免疫、脂肪酸代谢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脂质对鱼类的营养调控作用的研究进展 |
1.1.1 脂质的营养作用及其生物学功能 |
1.1.2 脂质的代谢途径 |
1.1.3 脂肪酸的生物学功能及其代谢途径 |
1.2 鱼类对饲料中脂质需求量的研究进展 |
1.2.1 鱼类饲料的最佳脂质水平的研究 |
1.2.2 鱼类对必需脂肪酸需求量的研究 |
1.3 鱼类脂质代谢及其关键酶的研究进展 |
1.3.1 饲料脂质对鱼类脂肪含量的影响 |
1.3.2 饲料脂质对鱼类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
1.3.3 饲料脂质对鱼类脂质代谢关键酶的影响 |
1.4 鱼类脂质代谢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
1.4.1 鱼类PPARα基因的研究进展 |
1.4.2 鱼类瘦素及其受体基因的研究进展 |
1.4.3 鱼类脂联素及其受体基因的研究进展 |
1.5 脂质对鱼类抗氧化性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
1.6 脂质对鱼类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
1.7 本研究的目的及其意义 |
1.8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材料和方法 |
2.2.1 研究对象 |
2.2.2 饲料的主要原料 |
2.2.3 饲料配方 |
2.2.4 饲养和管理 |
2.2.5 样品的采集 |
2.2.6 样品的测定及计算方法 |
2.2.7 数据处理及分析 |
2.3 结果 |
2.3.1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存活率的影响 |
2.3.2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
2.3.3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蛋白质效率和饲料系数的影响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脂肪含量及其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材料和方法 |
3.2.1 研究对象 |
3.2.2 饲料的主要原料 |
3.2.3 饲料配方 |
3.2.4 饲养和管理 |
3.2.5 样品的采集 |
3.2.6 样品的测定及计算方法 |
3.2.7 数据处理及分析 |
3.3 结果 |
3.3.1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形体指标的影响 |
3.3.2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全鱼成分的影响 |
3.3.3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脂肪酶和脂肪酸合成酶活性的影响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抗氧化、免疫及相关基因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材料和方法 |
4.2.1 研究对象 |
4.2.2 饲料的主要原料 |
4.2.3 饲料配方 |
4.2.4 饲养和管理 |
4.2.5 样品的采集 |
4.2.6 样品的测定方法 |
4.2.7 数据处理及分析 |
4.3 结果 |
4.3.1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脾指数的影响 |
4.3.2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
4.3.3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 |
4.3.4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肿瘤坏死因子α基因表达的影响 |
4.3.5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白细胞介素1β基因表达的影响 |
4.3.6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干扰素γ基因表达的影响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五章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材料和方法 |
5.2.1 研究对象 |
5.2.2 饲料的主要原料 |
5.2.3 饲料配方 |
5.2.4 饲养和管理 |
5.2.5 样品的采集 |
5.2.6 样品的测定方法 |
5.2.7 数据处理及分析 |
5.3 结果 |
5.3.1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各组织器官中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
5.4 讨论 |
5.5 小结 |
第六章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脂肪酸代谢相关因子及相关基因的影响 |
6.1 引言 |
6.2 材料和方法 |
6.2.1 研究对象 |
6.2.2 饲料的主要原料 |
6.2.3 饲料配方 |
6.2.4 饲养和管理 |
6.2.5 样品的采集 |
6.2.6 样品的测定方法 |
6.2.7 数据处理及分析 |
6.3 结果 |
6.3.1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血清中瘦素浓度的影响 |
6.3.2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血清中脂联素浓度的影响 |
6.3.3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PPARα基因表达的影响 |
6.3.4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瘦素基因表达的影响 |
6.3.5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瘦素受体基因表达的影响 |
6.3.6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脂联素基因表达的影响 |
6.3.7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脂联素受体1 基因表达的影响 |
6.3.8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脂联素受体2 基因表达的影响 |
6.4 讨论 |
6.5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展望 |
7.3 主要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的情况 |
(2)母代运动和饮食干预对子代成年期糖脂代谢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按英文字母顺序A-Z) |
实验材料 |
第一部分 母代运动和饮食干预显着改善生命早期不良营养编程的子代成年期糖脂代谢异常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1.1 |
讨论1.1 |
结果1.2 |
讨论1.2 |
结论 |
第二部分 肠道菌群在介导母代干预调控子代成年期糖脂代谢中的作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2.1 |
讨论2.1 |
结果2.2 |
讨论2.2 |
结论 |
第三部分 表观遗传修饰可能是解释母代运动和饮食干预调控子代成年期代谢的重要机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3.1 |
讨论3.1 |
结果3.2 |
讨论3.2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中文综述 生命早期营养不良和代谢紊乱:能量代谢的新视角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文章及主持和参与科研课题 |
致谢 |
(3)热挤压3D打印构建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的消化性能及抗肥胖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肥胖概述 |
1.1.1 肥胖产生的影响因素及危害 |
1.1.2 肥胖与能量代谢 |
1.1.3 肥胖与胰岛素抵抗 |
1.1.4 肥胖与血脂代谢 |
1.1.5 肥胖与肠道微生物 |
1.1.6 肥胖对其他生理功能的影响 |
1.2 肥胖的预防及营养干预 |
1.2.1 肥胖的治疗与预防 |
1.2.2 碳水化合物及其营养功能 |
1.2.3 淀粉的消化性能与营养功能 |
1.3 淀粉消化性能调控 |
1.3.1 淀粉酶与淀粉消化性能 |
1.3.2 淀粉多尺度结构与消化性能 |
1.3.3 淀粉多尺度结构修饰对其消化性能的调控 |
1.3.4 热挤压3D打印技术调控淀粉的多尺度结构 |
1.4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1.4.1 研究意义 |
1.4.2 研究目标 |
1.4.3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热挤压3D打印协同儿茶素复合调控大米淀粉消化性能的机理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2.1 主要实验材料 |
2.2.2 主要实验仪器及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热挤压3D打印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的制备 |
2.3.2 热挤压3D打印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消化性能的测定 |
2.3.3 热挤压3D打印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螺旋结构的测定 |
2.3.4 热挤压3D打印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表面短程有序结构的测定 |
2.3.5 热挤压3D打印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结晶结构的测定 |
2.3.6 热挤压3D打印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表面分形及糊体系亚微观结构的测定 |
2.3.7 分子对接技术 |
2.3.8 分子动力学模拟 |
2.3.9 数据分析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热挤压3D打印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的消化性能 |
2.4.2 热挤压3D打印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的螺旋结构 |
2.4.3 热挤压3D打印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的表面分子短程有序化结构 |
2.4.4 热挤压3D打印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的结晶结构 |
2.4.5 热挤压3D打印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的分形结构 |
2.4.6 热挤压3D打印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糊体系的亚微观结构 |
2.4.7 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消化性能与多尺度结构的相关性分析 |
2.4.8 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与胰α-淀粉酶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
2.4.9 热挤压3D打印协同儿茶素复合调控大米淀粉消化性能的分子机制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对高脂膳食肥胖大鼠脂代谢及肝脏转录组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3.2.1 主要实验试剂 |
3.2.2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
3.3 实验方法 |
3.3.1 动物实验方案及饮食设计 |
3.3.2 样品采集及处理 |
3.3.3 组织切片观察 |
3.3.4 血清生化指标测定 |
3.3.5 血清脂质组学测定 |
3.3.6 肝脏组织中基因的表达量测定 |
3.3.7 肝脏转录组测序 |
3.3.8 数据分析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对肥胖受试鼠体重的影响 |
3.4.2 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对受试鼠血糖的影响 |
3.4.3 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对受试鼠血脂的影响 |
3.4.4 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对受试鼠肝功能指标的影响 |
3.4.5 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对受试鼠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 |
3.4.6 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对受试鼠组织切片的影响 |
3.4.7 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对受试鼠血清脂质代谢的影响 |
3.4.8 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对肝脏组织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
3.4.9 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对受试鼠肝脏转录组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对高脂膳食肥胖大鼠肠道微生态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4.2.1 主要实验试剂 |
4.2.2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
4.3 实验方法 |
4.3.1 组织切片观察 |
4.3.2 肠道中短链脂肪酸的测定 |
4.3.3 胃肠激素水平测定 |
4.3.4 肠道中总胆汁酸水平测定 |
4.3.5 粪便脂质组学测定 |
4.3.6 肠道微生物检测 |
4.3.7 数据分析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干预对受试鼠结肠组织的影响 |
4.4.2 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干预对受试鼠肠道短链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
4.4.3 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干预对受试鼠胃肠激素水平的影响 |
4.4.4 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干预对受试鼠肠道胆汁酸及肠道脂代谢影响 |
4.4.5 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干预对受试鼠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
4.4.6 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干预对受试鼠生理生化指标与肠道菌群相关性的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对肥胖小鼠能量代谢及棕色脂肪调节作用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5.2.1 主要实验试剂 |
5.2.2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
5.3 实验方法 |
5.3.1 动物实验方案及饲养 |
5.3.2 受试鼠活体脂肪和肌肉含量分析及代谢水平、能量支出监测 |
5.3.3 受试鼠低温造模、体温及体表温度测定 |
5.3.4 胰岛素耐量试验 |
5.3.5 取材及处理方法 |
5.3.6 血清中生化指标测定 |
5.3.7 脂肪组织形态学观察 |
5.3.8 脂肪组织基因表达量测定 |
5.3.9 免疫印迹试验 |
5.3.10 数据分析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干预对受试鼠体重及体脂比的影响 |
5.4.2 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干预对受试鼠胰岛素耐受性的影响 |
5.4.3 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干预对受试鼠血脂和血浆游离脂肪酸的影响 |
5.4.4 室温环境下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干预对受试鼠能量代谢的影响 |
5.4.5 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干预对受试鼠体温的影响 |
5.4.6 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干预对受试鼠脂肪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
5.4.7 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干预对受试鼠i BAT和 ing WAT中产热相关基因及蛋白表达的影响 |
5.4.8 室温环境下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干预对受试鼠iBAT中脂代谢相关基因及蛋白表达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创新点 |
三、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4)母猪泌乳与发情转换的氨基酸营养调控效应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本文缩略语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泌乳母猪发情启动 |
1.1 激素控制情期循环 |
1.2 泌乳期乏情 |
1.3 断奶后发情 |
2.泌乳期失重与发情启动 |
2.1 泌乳期失重 |
2.2 泌乳期失重对断奶至发情间隔的影响 |
2.3 泌乳期失重对母猪卵泡发育及繁殖性能的影响 |
2.4 泌乳期失重影响母猪情期启动的分子机制 |
3 氨基酸营养调控母猪情期启动和卵泡发育 |
3.1 氨基酸营养对情期启动和卵泡发育的影响 |
3.2 氨基酸营养调控情期启动和卵泡发育的机制 |
4 新技术在动物营养研究中的应用 |
4.1 代谢组学技术 |
4.2 血插管技术 |
5 存在的问题 |
第二部分 研究目的、意义、内容及技术路线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意义 |
3 研究内容 |
4 技术路线 |
第三部分 试验内容 |
试验一 泌乳期高、低失重母猪繁殖生理和营养代谢的比较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方法 |
2.1 试验动物与设计 |
2.2 试验饲粮 |
2.3 饲养管理 |
2.4 样品采集 |
2.5 指标测定与方法 |
2.6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3 试验结果 |
3.1 母猪性能和体况 |
3.2 血浆生化特性、初乳和常乳成分 |
3.3 血液抗氧化参数 |
3.4 血浆激素 |
3.5 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的血浆代谢谱分析 |
3.6 血浆不同代谢物的鉴定 |
3.7 关键代谢途径的分析 |
4 讨论 |
4.1 泌乳期高、低失重对母猪繁殖性能和血液激素的影响 |
4.2 泌乳期高、低失重对母猪乳成分的影响 |
4.3 泌乳期高、低失重对母猪血浆氧化应激状态的影响 |
4.4 泌乳期高、低失重对母猪血浆氨基酸代谢的影响 |
4.5 泌乳期高、低失重对母猪血浆脂肪代谢的影响 |
4.6 泌乳期高、低失重对母猪血浆核苷酸、胆汁酸和维生素代谢功能的影响 |
5.小结 |
试验二 妊娠后期及泌乳期母猪氨基酸吸收与代谢动态规律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动物与手术 |
2.2 试验饲粮及饲养管理 |
2.3 样品采集及数据收集 |
2.4 指标测定及方法 |
2.5 统计与分析 |
3.试验结果 |
3.1 母猪体重、采食量和日粮消化率 |
3.2 乳成分组成 |
3.3 妊娠后期、泌乳早期和高峰期母猪动脉血参数 |
3.4 妊娠后期、泌乳早期和高峰期母猪门静脉流量 |
3.5 门静脉吸收率 |
3.6 肝脏全血、血浆流速,O_2、CO_2和氨基酸净流量 |
3.7 肝脏提取率 |
3.8 热产量 |
3.9 胰岛素与氨基酸的相关性 |
3.10 必需氨基酸效率 |
4 讨论 |
4.1 日粮中的限制性氨基酸 |
4.2 采食量、养分消化率和门静脉流量 |
4.3 肝脏氨基酸代谢 |
4.4 PDV和肝脏的热产量 |
4.5 胰岛素分泌 |
5.小结 |
试验三 妊娠期能量和氨基酸摄入对母猪繁殖性能、内分泌、氧化还原状态及泌乳期失重的影响 |
1 前言 |
2 材料方法 |
2.1 试验动物与设计 |
2.2 试验饲粮 |
2.3 饲养管理 |
2.4 样品采集 |
2.5 指标测定与方法 |
2.6 统计与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妊娠期能量和氨基酸摄入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
3.2 妊娠期能量和氨基酸摄入对母猪体况的影响 |
3.3 妊娠期能量和氨基酸摄入对哺乳期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
3.4 妊娠期能量和氨基酸摄入对哺乳期母猪采食量的影响 |
3.5 妊娠期能量和氨基酸摄入对母猪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3.6 妊娠期能量和氨基酸摄入对母猪初乳和常乳成分的影响 |
3.7 妊娠期能量和氨基酸摄入对新生仔猪脏器指数的影响 |
3.8 妊娠期能量和氨基酸摄入对母猪血浆孕酮浓度的影响 |
3.9 妊娠期能量和氨基酸摄入对母猪血浆抗氧化相关参数的影响 |
3.10 妊娠期能量和氨基酸摄入对母猪胎盘抗氧化和养分转运相关基因的影响 |
4 讨论 |
4.1 妊娠期能量和氨基酸摄入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
4.2 妊娠期能量和氨基酸摄入对母猪抗氧化状态的影响 |
4.3 妊娠期能量和氨基酸摄入对母猪胎盘养分转运相关基因的影响 |
4.4 妊娠期能量和氨基酸摄入对仔猪生长性能、母猪初乳和常乳成分的影响 |
4.5 妊娠期能量和氨基酸摄入对母猪体况的影响 |
5 小结 |
试验四 断奶后氨基酸摄入对不同失重母猪卵泡发育和情期启动的影响及机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动物与设计 |
2.2 饲养管理 |
2.3 样品采集 |
2.4 指标测定及方法 |
2.5 统计与分析 |
3 试验结果 |
3.1 日粮氨基酸摄入对不同失重母猪发情屠宰脏器指数的影响 |
3.2 日粮氨基酸摄入对不同失重母猪断奶至发情间隔的影响 |
3.3 日粮氨基酸摄入对不同失重母猪血浆抗氧化相关参数的影响 |
3.4 日粮氨基酸摄入对不同失重母猪卵泡发育的影响 |
3.5 日粮氨基酸摄入对不同失重母猪血浆和卵泡液中激素的影响 |
3.6 日粮氨基酸摄入对不同失重母猪背最长肌RNA、DNA及蛋白浓度的影响 |
3.7 日粮氨基酸摄入对不同失重母猪发情血浆氨基酸浓度的影响 |
3.8 日粮氨基酸摄入对不同失重母猪发情卵泡液中氨基酸浓度的影响 |
3.9 日粮氨基酸摄入对不同失重母猪繁殖轴和肝脏基因表达的影响 |
4 讨论 |
4.1 日粮氨基酸摄入对不同失重母猪断奶至发情间隔和卵泡发育的影响 |
4.2 日粮氨基酸摄入对不同失重母猪血液和卵泡液氨基酸组成的影响 |
4.3 日粮氨基酸摄入对不同失重母猪脏器指数和蛋白合成的影响 |
4.4 日粮氨基酸摄入对不同失重母猪氧化应激状态的影响 |
4.5 日粮氨基酸摄入对不同失重母猪激素水平的影响 |
4.6 日粮氨基酸摄入对不同失重母猪繁殖轴基因表达的影响 |
4.7 日粮氨基酸摄入对不同失重母猪肝脏基因表达的影响 |
5 小结 |
试验五 配种前补充氨基酸和能量对母猪繁殖性能、内分泌及氨基酸代谢的影响 |
1 前言 |
2 材料方法 |
2.1 试验动物与设计 |
2.2 饲养管理 |
2.3 样品采集 |
2.4 考察指标 |
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 试验结果 |
3.1 配种前补充氨基酸和能量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
3.2 配种前补充氨基酸和能量对母猪断奶前后2 天血浆代谢酶活的影响 |
3.3 配种前补充氨基酸和能量对母猪断奶前后2 天血浆生化指标的影响 |
3.4 配种前补充氨基酸和能量对母猪断奶前2 天血浆氨基酸浓度的影响 |
3.5 配种前补充氨基酸和能量对母猪断奶后2 天血浆氨基酸浓度的影响 |
3.6 配种前补充氨基酸和能量对母猪断奶前后2 天血浆激素浓度的影响 |
4 讨论 |
4.1 配种前补充氨基酸和能量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
4.2 配种前补充氨基酸和能量对母猪血浆代谢酶活、生化指标和激素的影响 |
5 小结 |
第四部分 总体讨论 |
1 全文讨论 |
2 全文结论 |
3 创新点 |
4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5)脂肪特异性蛋白27对减重手术导致的脂肪水解代谢的调节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 :减重手术对肥胖大鼠模型的代谢益处及引起的FSP27表达变化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主要仪器和试剂 |
2.1.1 主要实验仪器 |
2.1.2 主要试剂 |
2.2 实验方法 |
2.2.1 动物饲养与分组 |
2.2.2 SG手术 |
2.2.3 RYGB手术 |
2.2.4 假手术 |
2.2.5 术后护理 |
2.2.6 体重、进食量测量 |
2.2.7 标本收集处理 |
2.2.8 血浆甘油三酯检测 |
2.2.9 脂肪、肝脏组织甘油三酯检测 |
2.2.10 身体组成测量(双能X射线吸收测定法) |
2.2.11 大鼠肝脏HE染色 |
2.2.12 大鼠肝脏油红染色 |
2.2.13 免疫组化 |
2.2.14 组织RNA提取 |
2.2.15 RNA转录 |
2.2.16 引物的设计与配置 |
2.2.17 实时定量PCR |
2.2.18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3.1 减重手术减少肥胖大鼠摄食量 |
3.2 减重手术降低肥胖大鼠体重 |
3.3 减重手术对血浆、脂肪、肝脏甘油三酯含量的影响 |
3.4 减重手术缓解肝脏脂肪变性 |
3.5 减重手术对大鼠身体组成的影响 |
3.6 减重手术对机体脂肪分布的影响 |
3.7 FSP27 在减重手术引起的脂肪水解代谢中的表达变化 |
3.8 减重手术导致白色脂肪棕色化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部分 :FSP27对减重手术导致的脂肪水解与合成的调节作用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主要仪器和试剂 |
2.1.1 主要实验仪器 |
2.1.2 主要试剂 |
2.2 实验方法 |
2.2.1 动物模型的建立 |
2.2.2 样品采集 |
2.2.3 组织蛋白提取 |
2.2.4 蛋白浓度测定(BCA法) |
2.2.5 Western Blot |
2.2.6 细胞的复苏、传代、冻存 |
2.2.7 3T3-L1 细胞诱导分化 |
2.2.8 细胞转染 |
2.2.9 油红O染色 |
2.2.10 棕榈酸、葡萄糖、血清最佳浓度的测试 |
2.2.11 免疫荧光 |
2.2.12 实时定量PCR反应 |
2.2.13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3.1 FSP27 对减重手术大鼠脂肪水解酶与合成酶的影响 |
3.2 小鼠3T3-L1 前脂肪细胞及诱导分化的形态观察 |
3.3 高脂、高糖、高营养对成熟脂肪细胞FSP27 的影响 |
3.4 高脂、高糖、高营养对成熟脂肪细胞脂肪水解酶的影响 |
3.5 高脂、高糖、高营养对沉默FSP27 的成熟脂肪细胞脂肪水解酶的影响 |
3.5.1 转染效率验证及脂肪水解酶的表达变化 |
3.5.2 高糖和高营养环境对HSL和 ATGL表达的特异性影响由FSP7 介导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三部分:PPARγ通过FSP27 调节减重手术导致的脂肪水解代谢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主要仪器和试剂 |
2.1.1 主要实验仪器 |
2.1.2 主要试剂 |
2.2 实验方法 |
2.2.1 动物模型的建立 |
2.2.2 样品采集 |
2.2.3 细胞的复苏、传代、冻存 |
2.2.4 3T3-L1 细胞的诱导分化 |
2.2.5 细胞转染 |
2.2.6 实时定量PCR |
2.2.7 Western Blot |
2.2.8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3.1 在减重手术导致的脂肪水解中PPARγm 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变化 |
3.2 高脂、高糖、高营养对成熟3T3-L1 脂肪细胞PPARγ表达变化的影响 |
3.3 PPARγ对成熟脂肪细胞FSP27 表达的影响 |
3.4 高脂、高糖、高营养环境下PPARγ通过调控FSP27 影响成脂细胞水解 |
4 讨论 |
5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FGF21-脂联素分泌轴介导蛋白质营养调控卵巢原始卵泡激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本文缩略语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母猪卵巢原始卵泡激活关键调控信号 |
1.1 原始卵泡对动物繁殖活动的重要性 |
1.2 卵巢原始卵泡激活的分子机制 |
1.3 卵巢原始卵泡及生长卵泡的死亡及存活 |
1.4 卵巢原始卵泡过度激活及其干预策略 |
2 蛋白质营养与卵巢原始卵泡激活关键信号之间的关系 |
2.1 蛋白质营养对机体代谢激素表达与分泌的影响 |
2.2 蛋白质营养代谢信号与卵巢原始卵泡激活信号之间的关系 |
3 研究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及科学假设 |
第二部分 研究目的、意义、内容及技术路线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的意义 |
3 研究内容 |
3.1 饲粮蛋白限制对后备母猪原始卵泡激活及卵母细胞质量的影响(试验一) |
3.2 蛋白限制及过量对小鼠原始卵泡激活及繁殖力的调控效应(试验二) |
3.3 蛋白质营养信号对体外培养卵巢原始卵泡激活的调控及机制(试验三) |
3.4 肝脏FGF21在蛋白限制及过量调控卵巢原始卵泡激活中的作用(试验四) |
3.5 脂联素受体激动剂AdipoRon对卵巢原始卵泡过度激活的保护效应(试验五) |
4 技术路线 |
第三部分 试验研究 |
试验一 饲粮蛋白限制对母猪原始卵泡激活及卵母细胞质量的影响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动物的选择、试验设计及分组 |
2.2 饲养管理 |
2.3 样品收集 |
2.4 指标的测定 |
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饲粮蛋白限制对母猪生长性能及初情启动的影响 |
3.2 饲粮蛋白限制对母猪血液代谢激素浓度的影响 |
3.3 饲粮蛋白限制对母猪繁殖组织器官发育的影响 |
3.4 饲粮蛋白限制对母猪卵泡发育的影响 |
3.5 饲粮蛋白限制对母猪卵母细胞成熟的影响 |
3.6 饲粮蛋白限制对母猪卵巢蛋白表达的影响 |
4 讨论 |
4.1 饲粮蛋白限制对后备母猪情期启动及卵泡发育的影响 |
4.2 mTORC1信号在饲粮蛋白限制调控原始卵泡激活中的作用 |
5 小结 |
试验二 蛋白限制及过量对小鼠原始卵泡激活及终生繁殖力的影响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设计、动物及分组 |
2.2 饲养管理 |
2.3 样品采集 |
2.4 测定指标与方法 |
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蛋白限制及过量对小鼠采食量及生长性能的影响 |
3.2 蛋白限制及过量处理12周对小鼠血液氨基酸组成的影响 |
3.3 蛋白限制及过量对小鼠代谢激素基因表达及浓度的影响 |
3.4 蛋白限制及过量对小鼠卵巢卵泡发育的影响 |
3.5 蛋白限制及过量处理48周对小鼠卵巢形态学及AMH表达的影响 |
3.5 蛋白限制及过量对小鼠排卵率的影响 |
3.6 蛋白限制及过量对小鼠产仔性能的影响 |
3.7 蛋白限制及过量对小鼠卵母细胞基因表达的影响 |
3.8 蛋白限制及过量对小鼠卵巢蛋白表达的影响 |
3.9 FGF21协同性受体βklotho的原位杂交检测结果 |
4 讨论 |
4.1 蛋白限制及过量对小鼠采食量、蛋白摄入量及体重的影响 |
4.2 蛋白限制及过量对小鼠原始卵泡激活的影响 |
4.3 蛋白限制及过量对小鼠原始卵泡激活相关基因及蛋白表达的影响 |
4.4 蛋白限制及过量对小鼠后续繁殖力的影响 |
4.5 蛋白限制及过量对小鼠代谢激素分泌的影响 |
5 小结 |
试验三 蛋白质营养信号对体外培养卵巢原始卵泡激活的调控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卵巢的分离与培养 |
2.2 试验设计 |
2.3 样本的收集与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氨基酸水平对体外培养卵巢原始卵泡激活的影响 |
3.2 FGF21水平对体外培养卵巢原始卵泡激活的影响 |
3.3 脂联素对体外培养卵巢原始卵泡激活的影响 |
3.4 AMPK在脂联素调控体外培养卵巢原始卵泡激活中的作用 |
4 讨论 |
5 小结 |
试验四 肝脏FGF21在蛋白质营养调控卵巢原始卵泡激活中的作用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动物模型的构建 |
2.2 试验设计及分组 |
2.3 饲养管理 |
2.4 样品采集 |
2.5 测定指标与方法 |
2.6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蛋白限制及过量对FGF21LKO小鼠生长性能的影响 |
3.2 蛋白限制及过量对FGF21LKO小鼠血液代谢激素的影响 |
3.3 蛋白限制及过量对FGF21LKO小鼠肝脏及脂肪组织基因表达的影响 |
3.4 蛋白限制及过量对肝脏FGF21敲除小鼠卵泡发育的影响 |
3.5 蛋白限制及过量对肝脏FGF21敲除小鼠卵巢蛋白表达的影响 |
4 讨论 |
4.1 蛋白限制及过量对FGF21LKO小鼠血液代谢激素分泌的影响 |
4.2 蛋白限制及过量对FGF21LKO小鼠原始卵泡激活的影响 |
5 小结 |
试验五 脂联素受体激动剂AdipoRon对卵巢原始卵泡过度激活的保护效应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动物选择及分组 |
2.2 样本的收集与分析 |
2.3 统计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脂联素和AdipoRon对体外培养卵巢原始卵泡激活及蛋白表达影响 |
3.2 AdipoRon及日粮处理对小鼠卵巢原始卵泡激活的影响 |
4 讨论 |
4.1 脂联素和AdipoRon对体外培养卵巢原始卵泡激活的比较研究 |
4.2 AdipoRon灌胃处理对卵巢原始卵泡激活的保护效应 |
5 小结 |
第四部分 总体讨论、结论及创新性 |
1 总体讨论 |
2 结论 |
3 创新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7)饲粮膳食纤维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本文缩略语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膳食纤维 |
1.1 膳食纤维的定义、分类及营养生理特性 |
1.2 可溶和不可溶膳食纤维发酵能力的差异性比较 |
1.3 膳食纤维对营养物质消化率的影响 |
1.4 膳食纤维对营养物质吸收形式的影响 |
1.5 膳食纤维对妊娠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
1.5.1 膳食纤维对妊娠母猪产仔性能的影响 |
1.5.2 膳食纤维对妊娠母猪初乳产量的影响 |
2 可溶性膳食纤维菊粉 |
2.1 可溶性膳食纤维菊粉的结构及理化特性 |
2.2 菊粉型膳食纤维对机体生长和脂肪代谢的影响 |
2.3 菊粉型膳食纤维对营养物质消化率的影响 |
3 膳食纤维营养与肠道微生物区系变化 |
3.1 菊粉型膳食纤维对机体肠道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
3.2 微生物代谢产物SCFAs在调节机体代谢中的作用 |
4 母体营养与表观遗传 |
4.1 表观遗传与组蛋白乙酰化 |
4.2 膳食纤维代谢产物丁酸与组蛋白的乙酰化 |
5 母猪泌乳期的营养及泌乳性能 |
5.1 母猪泌乳期的营养需要 |
5.2 乳腺的解剖学结构与发育 |
5.3 乳汁合成的前体物质 |
5.4 膳食纤维降解酶在泌乳母猪饲粮中的应用 |
6 存在的问题 |
第二部分 研究目的、意义、内容及技术路线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意义 |
3 研究内容 |
4 技术路线 |
第三部分 试验研究 |
试验一 妊娠饲粮添加膳食纤维对母猪繁殖性能、营养物质消化代谢及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
前言 |
试验1-1 妊娠饲粮添加膳食纤维对母猪营养物质消化代谢和妊娠及哺乳性能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与设计 |
1.2 试验饲粮和饲养管理 |
1.3 样品采集 |
1.4 测定指标与方法 |
1.4.1 母猪生产性能 |
1.4.2 血清代谢产物 |
1.4.3 粪便胆汁酸与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ATTD) |
1.4.4 葡萄糖耐量试验 |
1.4.5 仔猪初生性状 |
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妊娠期添加菊粉对母猪妊娠期繁殖性能的影响 |
2.2 妊娠期添加菊粉对母猪哺乳性能的影响 |
2.3 妊娠期添加菊粉对新生仔猪初生性状的影响 |
2.4 妊娠期添加菊粉对妊娠母猪血清代谢产物的影响 |
2.5 妊娠期添加菊粉对妊娠母猪粪便胆汁酸排泄及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
2.6 妊娠期添加菊粉对妊娠母猪糖耐量相关指标的影响 |
3 讨论 |
4 小结 |
试验1-2 妊娠饲粮添加膳食纤维对母猪肠道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与设计 |
1.2 试验饲粮和饲养管理 |
1.3 样品采集 |
1.3.1 母猪背膘活体取样 |
1.3.2 母猪血清样品 |
1.3.3 母猪粪便 |
1.4 测定指标与方法 |
1.4.1 脂肪组织中脂肪因子测定 |
1.4.2 血清炎症指标和脂肪因子测定 |
1.4.3 粪便代谢产物和微生物分析 |
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母猪围产期血清炎性指标和血清、脂肪组织中脂肪因子的变化 |
2.2 母猪粪便pH和微生物代谢产物VFAs的变化 |
2.3 母猪粪便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 |
2.4 母猪粪便微生物各分类水平上的相对丰度比较 |
3 讨论 |
3.1 妊娠饲粮添加菊粉对母猪血清炎性因子和脂肪因子的影响 |
3.2 妊娠饲粮添加菊粉对母猪粪便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
3.3 不同妊娠阶段的母猪粪便微生物区系的变化 |
3.4 妊娠饲粮添加菊粉对母猪粪便VFAs以及产VFAs的菌属的相对丰度的影响 |
4 小结 |
试验二 妊娠饲粮添加膳食纤维对母猪后代生产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动物与设计 |
2.2 试验饲粮和饲养管理 |
2.3 样品采集 |
2.3.1 新生仔猪的血液样品收集 |
2.3.2 组织样品收集 |
2.4 测定指标与方法 |
2.4.1 仔猪断奶-育肥各阶段采食量 |
2.4.2 仔猪断奶-育肥各阶段体重 |
2.4.3 新生仔猪血清VFAs的测定 |
2.4.4 新生仔猪及育肥猪肝脏脂质含量和H&E染色 |
2.4.5 新生仔猪肝脏的组蛋白乙酰化及HDACs的活性测定 |
2.4.6 肝脏脂肪氧化代谢相关基因表达 |
2.4.7 仔猪新生、断奶和育肥期的脏器指数 |
2.4.8 育肥猪的胴体品质和肉品质测定 |
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母猪妊娠期添加菊粉对仔猪初生和断奶时脏器指数的影响 |
3.2 母猪妊娠期添加菊粉对后代断奶至育肥生长性能的影响 |
3.3 母猪妊娠期添加菊粉对后代育肥阶段脏器指数和胴体品质的影响 |
3.4 母猪妊娠期添加菊粉对后代育肥阶段肉品质的影响 |
3.5 母猪妊娠期添加菊粉对后代新生和育肥肝脏脂质沉积的影响 |
3.6 母猪妊娠期添加菊粉对新生仔猪血清VFAs浓度的影响 |
3.7 母猪妊娠期添加菊粉对新生仔猪肝脏HDACs活性和组蛋白乙酰化的影响 |
3.8 母猪妊娠期添加菊粉对后代新生和育肥阶段肝脏脂肪酸氧化关键基因表达的影响 |
4 讨论 |
5 小结 |
试验三 膳食纤维添加对母猪子宫和乳腺组织营养物质摄取及哺乳性能的影响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动物与设计 |
2.2 试验饲粮和饲养管理 |
2.3 样品采集 |
2.3.1 妊娠母猪血样采集 |
2.3.2 泌乳仔猪生长性能、乳产量及泌乳母猪采食量 |
2.3.3 泌乳母猪血样采集 |
2.3.4 泌乳期乳样采集 |
2.3.5 泌乳母猪粪样收集 |
2.4 测定指标与方法 |
2.4.1 饲料和粪便样品的测定 |
2.4.2 血细胞压积和血浆代谢产物的测定 |
2.4.3 利用pAH测定乳腺血浆流量 |
2.4.4 乳成分测定 |
2.4.5 重氢的富集和体蛋白和体脂的动员 |
2.5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妊娠和泌乳饲粮的营养水平 |
3.2 妊娠母猪动脉血液代谢产物浓度和子宫摄取效率 |
3.3 泌乳母猪繁殖性能和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 |
3.4 泌乳不同时期血液气体和代谢产物的动脉浓度变化 |
3.5 泌乳不同时期血液气体和代谢产物的乳腺摄取效率 |
3.6 泌乳不同时期乳腺血浆流量和血液气体和代谢产物的乳腺净通量 |
3.7 泌乳不同时期乳腺乳成分含量和产出 |
4 讨论 |
4.1 妊娠期添加DF对子宫营养物质摄取的影响 |
4.2 泌乳期添加DF对泌乳期繁殖性能和营养物质消化率的影响 |
4.3 泌乳期添加DF对乳腺营养物质摄取和利用的影响 |
5 小结 |
试验四 泌乳饲粮添加非淀粉多糖降解酶对母猪养分消化率及哺乳性能的影响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动物与设计 |
2.2 试验饲粮和饲养管理 |
2.3 样品采集 |
2.4 测定指标与方法 |
2.4.1 饲料和粪便样品的测定 |
2.4.2 血浆代谢产物的测定 |
2.4.3 乳成分的测定 |
2.5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饲料的营养水平和NSP酶的活性 |
3.2 母猪和仔猪在泌乳期的生产性能 |
3.3 母猪泌乳期的营养物质消化率 |
3.4 母猪泌乳期的泌乳量和乳成分 |
3.5 母猪泌乳期的血浆代谢产物的变化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四部分 总体讨论 |
第五部分 结论和创新性 |
1 研究结论 |
2 创新点 |
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8)基于脂源性Nrg4途径研究早期营养模式对肝脏脂代谢影响的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早期营养模式对脂肪组织Nrg4表达的影响及其与NAFLD的关系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二十碳五烯酸对不同来源脂肪细胞Nrg4表达的调控作用和分子机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三部分Nrg4对肝细胞脂合成代谢的保护作用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总结 |
参考文献 |
研究创新点 |
存在问题和展望 |
缩略词 |
综述一 |
综述二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黄体期短期优饲对绵羊卵泡发育影响及其调控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卵泡发育概况 |
1.1.1 哺乳动物卵泡发育及特点 |
1.1.2 卵泡启动与募集 |
1.1.3 卵泡选择与优势化 |
1.1.4 优势卵泡的成熟与排卵 |
1.1.5 卵泡闭锁 |
1.2 卵泡发育的调节因素 |
1.2.1 生殖激素对卵泡发育的调节 |
1.2.2 相关因子对卵泡发育的调节 |
1.2.3 营养对卵泡发育的影响 |
1.3 营养对卵泡发育的调控机理 |
1.3.1 葡萄糖对卵泡发育的调控 |
1.3.2 胰岛素对卵泡发育的调控 |
1.3.3 瘦素对卵泡发育的调控 |
1.3.4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对卵泡发育的调控 |
1.3.5 营养调控卵泡发育的信号系统 |
1.3.6 RNA-seq在营养调控卵泡发育中的应用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绵羊黄体期短期优饲时间的确定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动物 |
2.1.2 试验设计 |
2.1.3 试验日粮配制 |
2.1.4 试剂和主要仪器设备 |
2.1.5 试验方法 |
2.1.6 数据统计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短期优饲对绵羊体增重的影响 |
2.2.2 短期优饲对绵羊发情和排卵率的影响 |
2.3 讨论 |
2.3.1 短期优饲对体增重的影响 |
2.3.2 短期优饲对发情和排卵数的影响 |
2.4 小结 |
3 黄体期短期优饲对绵羊卵泡发育及血浆相关指标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动物 |
3.1.2 试验设计 |
3.1.3 饲养管理 |
3.1.4 试验日粮 |
3.1.5 主要试剂和仪器设备 |
3.1.6 指标测定 |
3.1.7 数据统计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短期优饲对道寒杂交羊卵泡发育的影响 |
3.2.2 短期优饲对卵泡体积的影响 |
3.2.3 短期优饲卵泡液中葡萄糖、胰岛素和瘦素的影响 |
3.2.4 短期优饲对卵泡液中生殖激素的影响 |
3.2.5 短期优饲对血浆中葡萄糖、胰岛素和瘦素的影响 |
3.2.6 短期优饲对血浆中生殖激素的影响 |
3.2.7 葡萄糖、胰岛素、瘦素与生殖激素相关性分析 |
3.2.8 短期优饲对血浆中脂质代谢指标的影响 |
3.2.9 短期优饲对血浆中胆固醇和尿素氮浓度的影响 |
3.2.10 瘦素与血浆生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3.3 讨论 |
3.3.1 短期优饲对卵泡发育的影响 |
3.3.2 短期优饲对葡萄糖、胰岛素和瘦素的影响 |
3.3.3 短期优饲对生殖激素的影响 |
3.3.4 短期优饲对脂质代谢和尿素氮的影响 |
3.4 小结 |
4 黄体期短期优饲对绵羊卵泡颗粒细胞基因表达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
4.1.3 试验方法 |
4.1.4 数据统计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总RNA提取结果 |
4.2.2 目的基因扩增结果 |
4.2.3 短期优饲对FSHR在卵泡中的表达量的影响 |
4.2.4 FSHR在卵泡中表达差异 |
4.2.5 短期优饲对LHR和ESR1在卵泡中的表达量的影响 |
4.2.6 短期优饲对类固醇激素合成酶基因在卵泡中表达量的影响 |
4.2.7 短期优饲对OB-R和IGF-1在卵泡中的表达量的影响 |
4.3 讨论 |
4.3.1 短期优饲对FSHR基因表达的影响 |
4.3.2 短期优饲对LHR和ESR1受体表达的影响 |
4.3.3 短期优饲对类固醇激素合成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
4.3.4 短期优饲对OB-R和IGF-1基因表达的影响 |
4.4 小结 |
5 黄体期短期优饲对绵羊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系转录组分析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样品采集 |
5.1.2 试验方法 |
5.1.3 qRT-PCR验证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总RNA提取结果 |
5.2.2 测序质量及碱基分布 |
5.2.3 测序数据和参考基因比对结果 |
5.2.4 文库质量评估 |
5.2.5 转录本匹配基因分布 |
5.2.6 基因表达水平 |
5.2.7 短期优饲对下丘脑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5.2.8 短期优饲对垂体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5.2.9 短期优饲对卵巢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5.2.10 生殖相关基因qRT-PCR验证结果 |
5.3 讨论 |
5.3.1 发情期下丘脑差异表达基因GO和KEGG分析 |
5.3.2 发情期垂体组织差异表达基因GO和KEGG分析 |
5.3.3 发情期卵巢差异表达基因GO和KEGG分析 |
5.3.4 生殖相关候选基因分析 |
5.4 小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简介 |
致谢 |
(10)胆碱和蛋氨酸对奶牛围产期营养平衡和机体健康的影响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奶牛围产期生理代谢及胆碱和蛋氨酸调控营养平衡的研究进展 |
1.1 奶牛围产期概述 |
1.2 奶牛围产期生理代谢特征 |
1.2.1 能量和脂质代谢 |
1.2.2 蛋白质代谢 |
1.2.3 氧化应激和免疫抑制 |
1.2.4 钙代谢概述 |
1.3 奶牛围产期营养需要 |
1.4 奶牛围产期营养平衡的评价体系 |
1.4.1 基于NRC和CNCPS营养模型和代谢葡萄糖理论的评估体系 |
1.4.2 生物标志物评价体系 |
1.4.3 综合指数评价体系 |
1.5 奶牛围产期营养调控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思路 |
1.5.1 理论基础 |
1.5.2 技术思路 |
1.6 胆碱和蛋氨酸调控奶牛围产期代谢的相关进展 |
1.6.1 胆碱和蛋氨酸的奶牛营养学基础 |
1.6.2 奶牛围产期胆碱营养研究进展 |
1.6.3 奶牛围产期蛋氨酸营养研究进展 |
1.7 存在问题及研究内容 |
1.7.1 存在问题 |
1.7.2 研究假设 |
1.7.3 研究内容 |
1.7.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奶牛围产期营养平衡的评估及血液代谢参数的动态变化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设计与动物饲养 |
2.1.2 样品采集与预处理 |
2.1.3 指标检测与计算 |
2.1.4 数据整理与分析 |
2.2 结果 |
2.2.1 日粮营养组成 |
2.2.2 营养平衡 |
2.2.3 内分泌变化 |
2.2.4 肝脏功能 |
2.2.5 机体健康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过瘤胃胆碱和过瘤胃蛋氨酸对奶牛围产期能量平衡和健康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设计与动物饲养 |
3.1.2 样品采集与预处理 |
3.1.3 指标检测与计算 |
3.1.4 数据整理与分析 |
3.2 结果 |
3.2.1 能量和碳水化合物组分的摄入量 |
3.2.2 能量平衡及相关标志物 |
3.2.3 肝脏功能、脂质代谢和其它生化指标 |
3.2.4 内分泌指标 |
3.2.5 抗氧化和免疫功能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过瘤胃胆碱和过瘤胃蛋氨酸对奶牛围产期蛋白质平衡、氨基酸代谢和产后泌乳性能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设计与动物饲养 |
4.1.2 样品采集与预处理 |
4.1.3 指标检测与计算 |
4.1.4 数据整理与分析 |
4.2 结果 |
4.2.1 代谢蛋白质摄入量 |
4.2.2 蛋白质平衡和代谢 |
4.2.3 血浆氨基酸组成 |
4.2.4 泌乳性能 |
4.2.5 乳氨基酸组成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章 围产前期添加过瘤胃胆碱和蛋氨酸对新生犊牛体尺指标和血液参数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设计与动物饲养 |
5.1.2 样品采集与预处理 |
5.1.3 指标检测与计算 |
5.1.4 数据整理与分析 |
5.2 结果 |
5.2.1 新生犊牛的体重体尺 |
5.2.2 蛋白质代谢 |
5.2.3 能量和脂质代谢 |
5.2.4 血浆氨基酸含量 |
5.2.5 内分泌指标 |
5.2.6 血浆生化指标 |
5.2.7 犊牛健康 |
5.3 讨论 |
5.4 小结 |
第六章 NEFA和BHBA对肝细胞能量和脂质代谢、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的影响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细胞培养与试验设计 |
6.1.2 样品采集与预处理 |
6.1.3 指标检测与计算 |
6.1.4 数据整理与分析 |
6.2 结果 |
6.2.1 NEFA和BHBA作用浓度的筛选 |
6.2.2 能量和脂质代谢 |
6.2.3 氧化还原状态 |
6.2.4 炎症通路 |
6.3 讨论 |
6.4 小结 |
第七章 胆碱和蛋氨酸对NEFA肝细胞模型能量和脂质代谢的调控 |
7.1 材料与方法 |
7.1.1 细胞培养与试验设计 |
7.1.2 样品采集与预处理 |
7.1.3 指标检测与计算 |
7.1.4 数据整理与分析 |
7.2 结果 |
7.2.1 不同胆碱和蛋氨酸浓度对LO2肝细胞增殖的影响 |
7.2.2 能量和脂质代谢 |
7.2.3 抗氧化状态和炎症 |
7.2.4 AMPKα信号通路的探究 |
7.3 讨论 |
7.4 小结 |
第八章 论文总结 |
8.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8.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8.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能量营养对leptin表达水平的效应及调控(论文参考文献)
- [1]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生长、抗氧化、免疫、脂肪酸代谢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D]. 刘永强. 广西大学, 2021(01)
- [2]母代运动和饮食干预对子代成年期糖脂代谢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周丽媛.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3]热挤压3D打印构建大米淀粉-儿茶素复合物的消化性能及抗肥胖机理研究[D]. 郑波. 华南理工大学, 2020
- [4]母猪泌乳与发情转换的氨基酸营养调控效应及机制研究[D]. 胡亮. 四川农业大学, 2020
- [5]脂肪特异性蛋白27对减重手术导致的脂肪水解代谢的调节作用[D]. 胡敬尧. 中国医科大学, 2019
- [6]FGF21-脂联素分泌轴介导蛋白质营养调控卵巢原始卵泡激活[D]. 卓勇.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2)
- [7]饲粮膳食纤维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周盼.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2)
- [8]基于脂源性Nrg4途径研究早期营养模式对肝脏脂代谢影响的机制[D]. 杨帆. 南京医科大学, 2018(01)
- [9]黄体期短期优饲对绵羊卵泡发育影响及其调控机理[D]. 郭云霞. 河北农业大学, 2018(03)
- [10]胆碱和蛋氨酸对奶牛围产期营养平衡和机体健康的影响及机制[D]. 孙菲菲.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