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BRIEF INTRODUCTION OF PETROCHINA CHEMICALS & MARKETING COMPANY(论文文献综述)
崔凯,李柯志,任靖,肖军[1](2022)在《聚烯烃催化剂生产中含钛废液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Ziegler-Natta催化剂制备过程中副产大量含钛废液,从废液中回收TiCl4和有机溶剂且尽可能减少最终残料危害性是生产工艺中不容忽视的环节。综述了当前含钛废液处理技术的发展状况,包括水解资源化利用、低温冷析、薄膜蒸发、氯化剂接触、高温热处理和引入分离用溶剂等,并对它们进行了评价和对比。展望了未来聚烯烃催化剂生产中含钛废液处理工艺的研究方向。
刘希,伊卓,杨金彪,胡晓娜,李雅婧,张瑞琪[2](2021)在《基于专利分析的木质素基油田化学品发展现状》文中研究说明对木质素在钻井液处理剂、驱油剂、堵水调剖剂和稠油降黏剂等油田化学品中的应用现状和发展前景进行了概述。基于Incopat专利数据库,对木质素基油田化学品相关专利的总体发展态势、专利申请和公开数量、区域分布和重点申请人等进行了分析,揭示了木质素基油田化学品领域的研发热点和竞争态势,为绿色油田化学品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四川省人民政府[3](2021)在《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2020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文中研究表明川府发[2021]4号各市(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有关单位: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动科教兴川和人才强省,省政府决定,对为我省科学技术进步、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人员和组织给予奖励。根据《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经省科学技术奖励评审委员会评审、省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审定,省政府批准授予四川大学冯小明教授四川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
邹日崧[4](2020)在《基于专利的石油装备产业产学研合作网络及影响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石油装备产业是我国战略性基础产业,对国家能源工业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支撑作用。伴随着知识经济与全球一体化时代的到来,石油装备产业创新发展面临更高的要求与更大的挑战,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逐渐成为促进产业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推手。现阶段,随着产学研合作规模的扩大,产学研协同创新逐渐由单一线性合作转向多元网络化发展,但产学研合作网络功能不完善,合作效率低下等问题依然是科技创新的主要制约。因此,结合石油装备产业具体情境,探索产学研合作网络的特征规律与功能效用,对丰富产学研合作网络研究以及助推石油装备产业创新发展兼具理论与现实意义。本研究从专利视角出发,首先在概念与理论上对产学研合作网络等基本概念做出界定、对社会网络等基础理论进行梳理,并由此提出了包含网络关系与网络结构两方面的产学研合作网络与企业创新能力影响关系的理论模型。其次聚焦到石油装备产业,通过对该领域产学研合作专利的计量分析研究石油装备产业产学研合作网络关系特征,同时奠定本研究的基础数据来源。紧接着,依据社会网络理论与方法,结合UCINET网络分析工具,构建并分析了石油装备产业产学研合作网络结构特征。进一步地,利用上述产学研合作网络关系与结构分析结果设计研究变量,构建面板数据随机效应负二项回归模型,使用STATA统计分析软件对模型进行回归分析,从而验证前期理论模型的有效性。最后得出本文研究结论,并针对石油装备产业创新发展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以供参考。研究发现石油装备产业产学研合作网络成果与规模在不断扩大,呈现小世界网络特征,自2013年起网络连通性逐渐向好,进入知识流通的加速期。但合作网络内部关系发展失衡,且网络密度持续下降,连接功能亟待完善;随着集聚程度与趋势的加深,网络表现出非同类混合特征,高节点度主体之间各自为战现象严重,不利于行业内部信息交流与协同创新发展。此外,就合作网络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来看,产学研合作网络中的关系周期对企业创新能力存在正向影响;关系强度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效应不显着;产学研合作网络中的节点规模对企业创新能力表现出正向影响,但存在时效限制,一般延长至产学研合作后的5年;而节点位置则始终对企业创新能力存在正向影响。综合研究结论,建议一方面从优化产学研合作网络环境入手,另一方面从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入手,全力推动我国石油装备产业科技创新发展。
马炜婷[5](2020)在《在非水体系中合成三聚甲醛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发展以甲醇为先导产品的C1化工产业链是我国的重大能源战略需求,但我国甲醇及其传统下游产品的产能严重过剩。为此,可将甲醇依次转化为甲醛、三聚甲醛,然后生产系列大宗化学品和精细化学品、聚甲醛工程塑料和聚甲氧基二甲醚。但三聚甲醛的生产成本(包括生产能耗和设备投资)很高,严重制约着上述工业的发展。能耗高的原因是甲醛在工业反应体系(甲醛+H2SO4+H2O)中发生了水化反应和齐聚反应,导致其转化率很低;产物三聚甲醛与水形成了共沸物,导致无法使用精馏工艺分离三聚甲醛;水的汽化潜热很高。设备投资高的原因之一是催化剂的选择性低,使大量甲酸生成,从而大幅度提高了分离设备的投资。本论文将通过研制新型反应体系消除水化反应和齐聚反应,消除三聚甲醛与溶剂的共沸并降低溶剂的汽化潜热,通过研制新型催化体系显着提高催化剂的选择性;还将测定汽-液和液-液相平衡实验数据并建立相平衡理论模型,为建立三聚甲醛的新型分离技术奠定基础。同时,将探索建立利用离子液体存储和释放甲醛的新技术,为延伸C1化工产业链提供新型技术储备。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为了研制新型反应体系,系统研究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和溶剂类型(环丁砜、二甲基亚砜、1,3-二甲基-2-咪唑啉酮、1-氯萘和二甲基砜)对(有机溶剂+多聚甲醛+CH3SO3H)中三聚甲醛的产率和副产物甲酸生成量的影响,确定了合成三聚甲醛的最佳有机溶剂(环丁砜)及适宜的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研究了利用体系(环丁砜+多聚甲醛+离子液体催化剂)合成三聚甲醛过程中N-甲基吡咯烷酮离子液体和1-磺基丙基-3-甲基咪唑离子液体的催化性能,发现阳离子相同时,离子液体的催化性能遵循[MSA]-≈[p–TSA]->[p–Cl BSA]->[HSO4]->[BSA]->[H2PO4]->[TFO]-的顺序,阴离子相同时,两类离子液体的催化性能接近。研究了利用体系(环丁砜+多聚甲醛+Lewis酸/Br(?)nsted酸)合成三聚甲醛过程中酸催化剂的性能,发现Zn Cl2的催化性能优于MgCl2·6H2O,而Br(?)nsted酸的催化性能遵循CH3SO3H>C10H17OSO3H>p-CH3C6H4SO3H>C6H5SO3H>H3PO4>CF3SO3H≈HCl O4的顺序;同时,研究了利用体系(环丁砜+三聚甲醛+Lewis酸/Br(?)nsted酸)进行三聚甲醛分解实验的过程中酸催化剂的性能,发现三聚甲醛的分解速率和甲酸的生成速率均遵循MgCl2·6H2O>Zn Cl2和CF3SO3H>HCl O4>C6H5SO3H>p-CH3C6H4SO3H>CH3SO3H>C10H17OSO3H>H3PO4。研究了利用体系[环丁砜+多聚甲醛+(CH3SO3H/C10H17OSO3H+盐)]合成三聚甲醛过程中C10H17OSO3Na、CH3SO3Na、C3SMIM(1-磺基丙基-3-甲基咪唑)和C3SNHP(1-磺基丙基-2-吡咯烷酮)的助催化性能,发现盐的助催化性能遵循CH3SO3Na>C3SMIM>C3SNHP>C10H17OSO3Na的顺序,酸和盐的复配比对催化性能影响显着,且酸的浓度越高,盐的助催化效应越显着;同时,研究了利用体系[环丁砜+三聚甲醛+(CH3SO3H/C10H17OSO3H+盐)]进行三聚甲醛分解实验过程中盐的助催化效果,发现三聚甲醛的分解速率和甲酸的生成速率均遵循C10H17OSO3Na>C3SNHP>C3SMIM>CH3SO3Na的顺序。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研制出了合成三聚甲醛的新型反应体系[环丁砜+多聚甲醛+(CH3SO3H+CH3SO3Na)]和[环丁砜+多聚甲醛+[HNMP][MSA](N-甲基吡咯烷酮甲基磺酸盐)]以及新型催化体系(CH3SO3H+CH3SO3Na)。与工业反应体系(甲醛+H2SO4+H2O)相比,新型反应体系消除了甲醛的水化反应和齐聚反应以及溶剂与三聚甲醛形成的共沸物,且三聚甲醛的产率大幅度提高、甲酸的生成量大幅度降低;新型催化体系(CH3SO3H+CH3SO3Na)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均显着优于文献催化剂;研究确定了利用新型反应体系[环丁砜+多聚甲醛+(催化剂+盐助催化剂)]合成三聚甲醛过程中副产物甲酸的化学反应及速率控制步骤,确定了决定三聚甲醛产率和甲酸生成速率的化学反应,揭示了决定催化剂和盐助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和催化选择性的因素(适宜的酸强度),建立了催化机制。(2)为了研制分离三聚甲醛和环丁砜的萃取精馏技术,测定了(环丁砜+三聚甲醛+萃取精馏剂)体系的汽-液相平衡实验数据并进行了热力学一致性检验,所研究的萃取精馏剂包括苯和甲苯,然后用所测数据拟合确定了NRTL、Wilson和UNIQUAC模型的二元相互作用参数以及UNIFAC模型的基团相互作用参数。分析比较了苯和甲苯对汽-液相平衡的影响,结果发现苯和甲苯均可提高三聚甲醛和环丁砜的相对挥发度,且苯提高相对挥发度的能力比甲苯强。(3)为了研制分离三聚甲醛和环丁砜的萃取技术,测定了(环丁砜+三聚甲醛+萃取剂)体系的液-液相平衡实验数据,使用Othmer-Tobias关联式和Hand公式以及NRTL模型对(环丁砜+三聚甲醛+环己烷)、(环丁砜+三聚甲醛+正己烷)和(环丁砜+三聚甲醛+环戊烷)三元系的实验数据进行了关联拟合,同时还使用UNIFAC模型对数据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上述体系符合Othmer-Tobias关联式和Hand公式,NRTL模型很好的地描述了液-液相平衡数据,UNIFAC模型对体系的预测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分析比较了上述体系的选择性系数和分配系数,发现在三个萃取剂中环戊烷的萃取效率最高。(4)为了研制无水甲醛的新型存储技术,系统研究了1-甲基咪唑硫酸氢盐[MIM][HSO4]和咪唑硫酸氢盐[IM][HSO4]储存甲醛的性能,确定了多聚甲醛的分子量分布、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等因素对[MIM][HSO4]和[IM][HSO4]储存甲醛性能的影响,确定了两种离子液体对甲醛的最大储存量(31.07和34.60 g·(mol IL)-1),发现[IM][HSO4]的储存性能优于[MIM][HSO4]。通过核磁谱图研究确定了反应产物HCHO@[MIM][HSO4]的结构。为了研究甲醛的可再生性,测定了甲醛和离子液体反应的产物HCHO@[MIM][HSO4]和HCHO@[IM][HSO4]的分解率随分解时间和分解温度变化的数据,发现反应产物的分解率和分解的最大速率均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大,以化学形式存储的甲醛可以全部释放再生,同时建立了反应产物HCHO@[MIM][HSO4]和HCHO@[IM][HSO4]的生成和分解动力学方程,确定了分解反应的活化能E、指前因子A和分解速率常数,确定了多聚甲醛和离子液体发生反应的速率常数。经综合分析发现,[MIM][HSO4]和[IM][HSO4]均能高效存储甲醛,[IM][HSO4]比[MIM][HSO4]对甲醛的摩尔储存量大,但分解HCHO@[IM][HSO4]所需的活化能比分解HCHO@[MIM][HSO4]所需的活化能大、分解速率低。本项成果建立了一种存储和释放无水甲醛的新方法。
田玉川[6](2020)在《内蒙古海拉尔地区煤层气开发先导性试验及技术经济评价》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进口原油比例逐年攀升,优质清洁能源缺口愈来愈大。为了促进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能源安全战略,建立稳定的清洁能源供给迫在眉睫。内蒙古地区煤层气资源丰富,如何客观评价煤层气资源赋存状况、开展煤层气富集区资源勘探和开发利用的综合评价,是促进煤层气勘探开发利用快速突破的关键问题。本文以内蒙古煤层气资源调查评价为基础,通过综合分析区域煤层气资源潜力及其赋存特征,优化煤层气地质选区评价技术体系,结合区域特点优选目标区域,开展煤层气开发利用先导性试验,在此基础上,通过海拉尔地区民用、发电、动力燃料和化工能源市场需求综合研究区域能源消费结构及其变化规律,并对煤层气勘探开发的前景进行了初步预测,针对影响煤层气行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出相应对策建议。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和认识:1.内蒙古地区煤层气资源丰富,主要分布于鄂尔多斯盆地(北缘)、二连盆地群和海拉尔盆地群,但整体勘查程度较低;其中海拉尔地区主要分布于牙克石—五九煤田、大西山煤田、呼伦湖凹陷和呼和湖凹陷。2.根据内蒙古地区煤炭及煤层气地质勘查成果,首次开展研究区低煤阶煤层气地质选区评价研究,优选出适用于海拉尔地区低煤阶煤层气选区评价技术体系,为内蒙古全区低煤阶煤层气选区评价标准技术体系的制定提供指导。3.通过优化地质选区评价技术体系,优选出内蒙古海拉尔地区牙克石—五九煤田作为煤层气开发利用先导性试验基地,研制出无固相环保型钻井液,并得到成功应用,为内蒙古地区低煤阶煤层气大规模勘探开发利用奠定基础。4.内蒙古海拉尔地区煤层气等清洁能源需求量逐年攀升,供应主要是以长距离运输为主,市场价格常年居高不下,煤层气勘探开发前景广阔。5.根据行业管理体制、政策支持力度和税收补贴等影响因素,研究提出煤层气示范区建设,为内蒙古东部地区实现分布式供气提有力支撑,为进一步推动绿色清洁能源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研究成果对促进内蒙古海拉尔地区乃至内蒙古全区开展低煤阶煤层气勘探开发利用,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马丽[7](2019)在《基于合作专利的北京市汽车产业创新网络研究》文中提出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来源,创新网络是适应目前激烈竞争最为高效的创新模式。汽车产业是技术创新中最为典型的产业,同时也是拉动北京工业增长、带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点产业。汽车产业创新网络的构建不仅有利于创新资源的集聚,消除单个创新主体资源禀赋的局限性,还能够提高创新效率、加快创新成果的转化。北京市汽车产业的良好发展正是得益于创新网络的构建,开展对北京市汽车产业创新网络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创新网络是由创新主体以及主体之间相互建立的创新合作关系构成,合作专利能够准确的表达出创新主体之间所进行的创新合作,有效刻画主体之间的关系。本文在创新网络的研究基础上,从产业发展基础和创新环境两方面对北京市汽车产业创新网络的构建基础进行了深入分析。基于合作专利数据阐述了北京市汽车产业创新网络的形成过程。使用Ucinet软件,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从传统汽车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两个角度分阶段对创新网络的结构演化进行了分析;又从国家、区域和创新节点三个不同空间角度分阶段对创新网络的空间演化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北京市拥有坚实的汽车产业发展基础和良好的创新发展环境,能够为汽车产业创新网络的构建与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按照对合作专利和经济数据的分析,能够将北京市汽车产业创新网络的发展阶段分为孵化阶段、成长阶段和发展阶段。从创新网络的结构演化来看,虽然网络规模在不断增大,但密度却仍然很低,说明网络中各主体间的联系紧密度不高,合作深度也还不够,交流障碍依然存在。从创新网络的空间演化来看,北京与国内其他省份进行的创新合作联系并不频繁,以市内合作为主,企业在创新网络的构建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最后从打造良好创新环境、发挥政府职能、坚持企业主体地位、推进产学研合作和提高网络开放性五个方面提出对策与建议。
贾菁菁[8](2019)在《基于复杂网络的能源上市公司股价波动风险影响因素与传染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能源上市公司作为股票市场的重要经济主体,其股价波动风险将对整个股票市场产生重大影响。由于股价波动风险源自各种复杂的不确定性因素,且传染呈现出复杂系统的特点,已经成为近年来网络风险传染研究的热点。本文以能源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结合沪深两市A股能源上市公司的实证数据,以风险管理理论、复杂网络理论为指导,结合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通过构建关系网络模型及股价波动风险传染模型,研究能源上市公司网络结构特征对股价波动风险的影响及能源上市公司股价波动风险的传染效应。取得的研究成果和创新点如下:(1)建立了基于股价波动风险显性影响因素的共股东关系网络模型和隐性影响因素的财务指标相似关系网络模型,为进一步研究网络结构特征对股价波动风险的影响建立了系统的研究路径。(2)将能源上市公司网络结构特征指标嵌入面板回归模型,结合能源上市公司网络结构特征分析,实证研究了能源上市公司网络结构特征对股价波动风险的影响。结果显示,共股东关系网络中节点的度、中介中心性以及财务指标相似关系网络中节点的聚类系数是影响能源上市公司股价波动风险的重要因素。(3)建立股价波动风险传染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识别股价波动风险传染关键路径的方法,形成股价波动风险网络传染的模拟方法体系。运用该模拟方法体系,对能源上市公司股价波动风险传染效应进行模拟。基于模拟结果,结合能源上市公司在两个关系网络中的网络结构分类,分析得出能源上市公司之间股价波动风险传染的特征。一是总体表现为传染速度快、传染程度高、传染范围广的特征,呈现出涟漪扩散效应;二是在共股东关系网络中的中介中心性高且在财务指标相似关系网络中聚类系数高的公司,股价波动风险传染影响的程度高;三是系统中少数公司在股价波动风险传染的关键路径上起中介作用,是可能引致系统风险的重要公司。(4)基于能源上市公司网络结构特征对股价波动风险影响的实证研究及股价波动风险传染效应的模拟结果,分别从削弱重要风险公司在共股东关系网络的中介作用、加强财务信息的管理及建立股价波动风险阻断策略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梁志华[9](2019)在《中国政府资产研究》文中认为对于政府资产的研究有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政府资产是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物质基础,在为政府机关相关经费的支出提供保障的同时,政府资产又通过社会总需求这一指标调节社会经济运行,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而通过对国内外国家(政府)资产负债表研究发现,大多数研究主体是国家,对以政府为主体的相关研究较少,但实际上中国政府拥有和支配着大量的资产,探索研究中国政府资产的准确货币价值和合适估算方法是必要的。同时,在核算过程中可发现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改进管理方法,对维护政府资产权益,促进政府资产规范运作,增强政府资产的利用效率等有较强现实意义。本文对政府资产的研究从政府资产核算和政府资产管理两个方面展开。通过对国际和国内国家资产负债表和政府资产负债表的比较分析,在遵循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8等国际准则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政府会计制度》等相关制度,参考国内已有对国家资产负债表和政府资产负债表的研究,制定出中国政府资产负债的类别和主体框架。以理论框架为指导,文章分别估算了中国2016年和2017年的政府资产和政府负债。其中,对非生产资产和金融机构国有净资产的核算是重点内容。在非生产性资产的核算中,主要测算了土地资产、煤炭资产、石油和天然气资产和水资源资产。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政府土地资产应包含的面积进行了重新确定,对石油和天然气资产的核算用净现值法对中国现有已探明的储量进行估算。同时尝试在中国政府煤炭资产和水资源资产的核算中采用净现值法对现有储量应缴资源税折现得到估算值。金融企业国有净资产的计算从重点银行企业扩展到了银行业中的城市商业银行、证券期货业、保险业,具体分析选取的各个企业,并对核算出的数据与《国务院关于2017年度金融企业国有资产的专项报告》中的官方数据进行了比较分析,评估计算数据的准确性。另外,还估算了生产资产和政府负债。通过估算中国政府资产,发现了在政府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分别从生产资产管理,非生产资产管理,金融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三个方面阐述了相对应的政策建议,而政府资产管理的改进将为政府资产的准确核算和计量打下坚实的统计基础。本文对于中国政府资产的研究结论主要包括:第一,非金融类企业国有净资产的估算方法和数据较为合理。文章通过计算分析2010年至2017年非金融机构的国有净资产,结合《2017年度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综合报告》中公布的数据,对估算数据和官方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非金融机构的国有净资产估算数据与官方差别不大,估算方法是较为合适的。第二,非生产资产的自然资源资产的核算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在搜集计算中国土地资源、煤炭资源、石油资源、天然气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和无线电频谱资源的资产数据过程中发现,自然资源的管理存在较大的问题,只有加大力度针对性的加强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非培育性生物资源和无线电频谱资源的管理和统计工作,才有可能为中国自然资源资产的核算打下基础。目前可借鉴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的做法,尝试编制卫星账户,对自然资源的损耗、新发现资源详细记录,并将各资源账户与中国的经济和环境保护政策相联系,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第三,金融机构的国有净资产核算方法有待进一步改进。本文分别从银行业、证券期货业、保险业三个行业对金融机构的国有净资产进行了核算。在测算出具体政府资产数据后,根据《国务院关于2017年度金融企业国有资产的专项报告》中公布的数据,对核算数据和官方数据进行了分行业对比分析,发现金融机构国有净资产与官方数据差别较大,其中保险业国有资产的估算数据与官方差距不大,而银行业和证券业的估算数据与官方差距较大,并对可能存在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只有加强金融企业的管理工作,注重部分金融企业的信息记录和公开,完善金融企业的国有权益数据,分行业、分类别进行汇总,才能实现金融企业国有权益部分的准确计量和真实反映,加强金融资产的管理和监管。第四,中国政府资产总量较大,可被利用的资产较多。本文核算的中国政府资产与实际价值相比是低的。一方面,中国的自然资源丰富,不仅包括文中核算的土地、煤炭、石油、天然气和水等资源,还包括其他各种自然资源,未来对它们的计量将是重要的一环。另一方面,金融企业的国有净资产因数据的可得性等原因未包括全部的金融企业。即便如此,计算得出的中国政府资产的总量仍较大,而且通过对资产负债结构的分析发现,中国政府所掌握的可被利用的资产较多。
四川省人民政府[10](2019)在《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2018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川府发[2019]12号各市(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部署,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推动科学技术进步与创新,根据《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经省科学技术奖励评审委员会评审、省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审定,省政府决定授予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杨伟院士四川省科学技
二、BRIEF INTRODUCTION OF PETROCHINA CHEMICALS & MARKETING COMPANY(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BRIEF INTRODUCTION OF PETROCHINA CHEMICALS & MARKETING COMPANY(论文提纲范文)
(1)聚烯烃催化剂生产中含钛废液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含钛废液处理面临的问题 |
2含钛废液处理技术 |
2.1水解资源化利用 |
2.2低温冷析法 |
2.3薄膜蒸发 |
2.4氯化剂接触 |
2.5高温热处理 |
2.6引入分离用溶剂 |
3结语 |
(2)基于专利分析的木质素基油田化学品发展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木质素基钻井液处理剂 |
1.1 申请及公开趋势分析 |
1.2 申请人分析 |
1.3 专利转化分析 |
2 木质素基驱油剂 |
2.1 申请及公开趋势分析 |
2.2 申请人分析 |
3 木质素基堵水调剖剂 |
3.1 申请及公开趋势分析 |
3.2 申请人分析 |
4 其他木质素基油田化学品 |
4.1 木质素基固井水泥浆降滤失剂 |
4.2 木质素基油田水处理剂 |
4.3 木质素基稠油降黏剂 |
5 结语 |
(4)基于专利的石油装备产业产学研合作网络及影响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与述评 |
1.2.1 产学研协同创新相关研究 |
1.2.2 产学研合作网络相关研究 |
1.2.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结构 |
1.3.3 研究方法 |
1.4 论文创新点 |
第2章 概念、理论与研究假设 |
2.1 概念界定 |
2.1.1 石油装备产业 |
2.1.2 产学研合作网络 |
2.1.3 专利合作 |
2.2 理论基础 |
2.2.1 三螺旋理论 |
2.2.2 协同学理论 |
2.2.3 模块化理论 |
2.2.4 社会网络理论 |
2.3 产学研合作网络与企业创新能力影响关系的理论假设 |
2.3.1 产学研合作网络关系特征对企业创新能力影响的理论假设 |
2.3.2 产学研合作网络结构特征对企业创新能力影响的理论假设 |
2.3.3 产学研合作网络与企业创新能力影响关系的理论假设模型 |
第3章 石油装备产业产学研合作网络关系分析 |
3.1 产学研合作网络运行机理及分析数据来源 |
3.1.1 产学研合作网络运行机理 |
3.1.2 分析数据来源 |
3.2 石油装备产业产学研合作网络主体关系特征 |
3.2.1 主体关系分布 |
3.2.2 主体关系演化 |
3.3 石油装备产业产学研合作网络合作关系特征 |
3.3.1 合作关系周期 |
3.3.2 合作关系强度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石油装备产业产学研合作网络结构分析 |
4.1 产学研合作网络结构分析基础 |
4.1.1 产学研合作网络结构的内涵 |
4.1.2 产学研合作网络结构的复杂性 |
4.1.3 产学研合作网络结构分析架构 |
4.2 石油装备产业产学研合作网络结构测度指标与模型构建 |
4.2.1 石油装备产业产学研合作网络结构测度指标 |
4.2.2 石油装备产业产学研合作网络结构模型构建 |
4.3 石油装备产业产学研合作网络结构特征 |
4.3.1 整体网络结构 |
4.3.2 网络集聚性 |
4.3.3 个体网络属性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产学研合作网络对企业创新能力影响的实证分析 |
5.1 变量选取与度量 |
5.1.1 自变量选取与度量 |
5.1.2 因变量选取与度量 |
5.1.3 控制变量选取与度量 |
5.2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
5.3 实证模型构建 |
5.4 实证结果与分析 |
5.4.1 t+1期回归分析结果 |
5.4.2 t+2期回归分析结果 |
5.4.3 t+3期回归分析结果 |
5.5 实证结果总结与讨论 |
5.5.1 控制变量回归结果总结与讨论 |
5.5.2 自变量回归结果总结与讨论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对策建议 |
6.2.1 关于优化石油装备产业创新网络环境方面的建议 |
6.2.2 关于提升石油装备产业企业创新能力方面的建议 |
6.3 不足之处与展望 |
6.3.1 研究不足之处 |
6.3.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5)在非水体系中合成三聚甲醛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 |
第1章 绪论 |
1.1 甲醛供体的概述 |
1.1.1 甲醛水溶液 |
1.1.2 多聚甲醛 |
1.1.3 三聚甲醛 |
1.1.4 无水甲醛的其它存储形式 |
1.2 三聚甲醛的合成方法 |
1.2.1 可溶酸液相合成法 |
1.2.2 固体酸液相合成法 |
1.2.3 固体酸气相合成法 |
1.2.4 离子液体催化剂法 |
1.3 三聚甲醛的分离精制技术 |
1.3.1 萃取-精馏法 |
1.3.2 减压精馏 |
1.3.3 冷冻结晶法 |
1.4 可望用于合成三聚甲醛的新型溶剂 |
1.4.1 环丁砜 |
1.4.2 其它有机溶剂 |
1.4.3 离子液体 |
1.5 我国三聚甲醛工业存在的生产技术问题 |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新型反应体系和新型催化体系的研究 |
2.1 实验部分 |
2.1.1 试剂和仪器 |
2.1.2 两性离子盐和离子液体的合成 |
2.1.3 三聚甲醛的合成和分解实验 |
2.1.4 催化剂Hammett酸度H_0的测定 |
2.1.5 产物分析 |
2.1.6 文献催化剂催化性能的检验 |
2.1.7 有机溶剂体系与工业水溶液体系的比较 |
2.2 合成三聚甲醛的新型反应体系及反应条件的确定 |
2.2.1 有机溶剂的确定 |
2.2.2 反应时间的影响 |
2.2.3 反应温度的影响 |
2.2.4 正交实验分析 |
2.2.5 合成三聚甲醛的新型反应体系 |
2.3 新型催化剂体系的研制 |
2.3.1 离子液体催化剂 |
2.3.2 Lewis酸催化剂 |
2.3.3 Br(?)nsted酸催化剂 |
2.3.4 新型催化体系 |
2.3.5 催化剂回收利用 |
2.4 新型反应体系中的催化机制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环丁砜+三聚甲醛+萃取精馏剂)体系的汽-液相平衡研究 |
3.1 实验部分 |
3.1.1 试剂和仪器 |
3.1.2 实验方法 |
3.2 二元系汽-液相平衡的研究 |
3.2.1 实验结果 |
3.2.2 汽-液相平衡实验数据的热力学一致性检验 |
3.2.3 二元相互作用参数的确定 |
3.3 三元系汽-液相平衡的研究 |
3.3.1 实验结果 |
3.3.2 模型预测 |
3.4 苯和甲苯对三聚甲醛和环丁砜分离效果的影响 |
3.5 (环丁砜+三聚甲醛)减压精馏分离可行性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环丁砜+三聚甲醛+萃取剂)体系的液-液相平衡研究 |
4.1 实验部分 |
4.1.1 试剂和仪器 |
4.1.2 实验方法 |
4.1.3 实验方法可行性的验证 |
4.1.4 实验过程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实验结果 |
4.2.2 实验数据的检验 |
4.2.3 数据回归与预测 |
4.2.4 三种萃取剂萃取效果的比较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利用离子液体储存甲醛的研究 |
5.1 实验部分 |
5.1.1 实验试剂和仪器 |
5.1.2 离子液体的合成 |
5.1.3 实验方法 |
5.2 甲醛在[MIM][HSO_4]中储存的研究 |
5.2.1 温度的影响 |
5.2.2 平衡时间的影响 |
5.2.3 甲醛的释放 |
5.3 甲醛在[IM][HSO_4]中储存的研究 |
5.3.1 平衡时间的影响 |
5.3.2 甲醛的释放 |
5.4 反应机理研究 |
5.5 反应动力学 |
5.5.1 多聚甲醛的热解聚 |
5.5.2 HCHO@ILs的分解动力学 |
5.5.3 合成HCHO@ILs的表观动力学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附表 |
附录B 附图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内蒙古海拉尔地区煤层气开发先导性试验及技术经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内蒙古海拉尔地区研究现状 |
1.3.4 存在问题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1.5.3 主要工作量 |
1.6 创新点 |
第二章 内蒙古煤层气勘探开发利用现状与前景分析 |
2.1 内蒙古煤层气工业发展概况 |
2.1.1 煤层气的勘探开发历程 |
2.1.2 煤层气的开发利用 |
2.1.3 煤层气勘探开发前景展望 |
2.2 内蒙古煤层气勘探开发现状及评价 |
2.2.1 煤层气资源概况 |
2.2.2 煤层气重点区域简介 |
2.2.3 煤层气的勘探开发现状 |
2.3 内蒙古煤层气市场前景分析 |
2.3.1 煤层气市场简介 |
2.3.2 煤层气发电市场前景分析 |
2.3.3 煤层气动力燃料市场前景分析 |
2.3.4 煤层气化工市场前景分析 |
2.3.5 煤层气民用市场前景分析 |
2.4 小结 |
第三章 海拉尔地区煤层气开发利用先导性试验 |
3.1 煤层气地质综合选区评价 |
3.1.1 评价技术体系 |
3.1.2 地质选区评价 |
3.2 煤层气钻探技术体系先导性试验 |
3.2.1 煤层气钻探技术体系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
3.2.2 煤层气钻井液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2.3 低污染环保型钻井液配方的研究配制 |
3.3 钻探验证 |
3.4 成果综合分析 |
3.4.1 气测异常特征 |
3.4.2 含气性特征 |
3.4.3 非储层段井径变化分析 |
3.4.4 环保性能分析 |
3.5 小结 |
第四章 海拉尔地区煤层气开发利用经济评价 |
4.1 煤层气勘探技术分析 |
4.1.1 概况 |
4.1.2 勘探技术分析的主要指标 |
4.1.3 勘探投入产出比例分析 |
4.1.4 勘探项目风险分析 |
4.2 煤层气开发经济分析 |
4.2.1 开发经济分析概述 |
4.2.2 不确定性与风险分析 |
4.2.3 勘探开发项目方案优选方法 |
4.3 煤层气利用项目的经济评价 |
4.3.1 民用项目 |
4.3.2 发电项目 |
4.3.3 动力燃料 |
4.3.4 CNG与LNG |
4.3.5 开发利用经济评价方案 |
4.3.6 化工项目 |
4.4 小结 |
第五章 海拉尔地区煤层气行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
5.1 问题 |
5.1.1 行业管理体制问题 |
5.1.2 政策支持建设问题 |
5.1.3 税收补贴政策问题 |
5.2 建议 |
5.2.1 改革行业管理体制 |
5.2.2 加快煤层气示范区建设 |
5.2.3 煤层气税收补贴政策 |
5.3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主要成果与认识 |
6.2 问题与展望 |
6.2.1 问题 |
6.2.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基于合作专利的北京市汽车产业创新网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汽车产业创新网络的研究进展及评述 |
一、国内外研究进展 |
二、研究评述 |
第三节 本文研究方案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框架 |
三、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创新网络的理论分析 |
第一节 创新网络的内涵与分类 |
一、创新网络的基本内涵 |
二、创新网络的主要分类 |
第二节 创新网络的结构和特征 |
一、创新网络结构 |
二、创新网络特征 |
第三节 创新网络的发展及演化 |
一、创新环境与创新网络 |
二、创新网络的发展阶段 |
三、创新网络的演化过程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北京市汽车产业创新网络的构建基础 |
第一节 北京市汽车产业的发展基础 |
第二节 北京市汽车产业的创新环境 |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二、数据来源及处理 |
三、北京市汽车产业创新环境评价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北京市汽车产业创新网络的形成过程——基于合作专利的分析 |
第一节 北京市汽车产业创新网络的形成过程 |
一、孵化阶段 |
二、成长阶段 |
三、发展阶段 |
第二节 北京市汽车产业合作专利的数据分析 |
一、合作专利的数量及结构变化 |
二、合作专利的创新主体及其变化 |
三、合作专利的类型及其变化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北京市汽车产业创新网络的演化过程 |
第一节 北京市汽车产业创新网络的结构演化 |
一、分析指标的选取 |
二、整体创新网络结构演化 |
三、传统汽车产业创新网络演化 |
四、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网络演化 |
第二节 北京市汽车产业创新网络的空间演化 |
一、国家层面创新网络的演化分析 |
二、区域内部创新网络的演化分析 |
三、创新网络中关键节点的演化分析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第二节 优化北京市汽车产业创新网络发展的对策建议 |
一、发挥创新资源整合优势,打造良好创新环境 |
二、明确政府引领指导职能,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
三、坚持企业在网络中的主体地位,释放企业创新活力 |
四、推进更深入广泛的产学研合作,提高创新成果转化率 |
五、加强与市外主体的创新合作,提高创新网络的开放性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基于复杂网络的能源上市公司股价波动风险影响因素与传染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与评述 |
1.3.1 股价波动风险及传染的研究现状 |
1.3.2 复杂网络理论应用于股价波动风险及传染的研究现状 |
1.3.3 文献评述 |
1.4 研究内容 |
1.5 科学问题与创新点 |
1.5.1 科学问题 |
1.5.2 创新点 |
1.6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6.1 研究方法 |
1.6.2 技术路线 |
第2章 理论框架 |
2.1 股价波动风险及形成的理论基础 |
2.1.1 股价波动风险的界定 |
2.1.2 股价波动风险形成原因的理论分析 |
2.2 复杂网络结构对股价波动风险影响的理论基础 |
2.2.1 复杂网络基本理论概述 |
2.2.2 复杂网络结构特征对股价波动风险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
2.3 基于复杂网络的股价波动风险传染研究的理论基础 |
2.3.1 股价波动风险传染的基础理论 |
2.3.2 网络中股价波动风险传染模型建立的依据 |
2.4 理论框架的构建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能源上市公司关系网络构建及结构特征分析 |
3.1 共股东关系网络的构建及结构特征分析 |
3.1.1 数据的来源及处理 |
3.1.2 共股东关系网络的构建方法 |
3.1.3 共股东关系网络结构特征分析 |
3.2 财务指标相似关系网络的构建及结构特征分析 |
3.2.1 数据的来源及处理 |
3.2.2 财务指标相似关系网络的构建方法 |
3.2.3 财务指标相似关系网络结构特征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能源上市公司关系网络结构特征对股价波动风险的影响 |
4.1 研究假设 |
4.1.1 基于共股东关系网络的股价波动风险显性影响因素 |
4.1.2 基于财务指标相似关系网络的股价波动风险隐性影响因素 |
4.2 变量选择与数据说明及模型建立 |
4.2.1 变量选择与数据说明 |
4.2.2 数据描述 |
4.2.3 模型建立 |
4.3 实证结果及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关系网络结构特征的能源上市公司股价波动风险传染研究 |
5.1 能源上市公司股价波动溢出关系网络构建 |
5.1.1 能源上市公司股价波动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 |
5.1.2 能源上市公司股价波动溢出关系网络 |
5.2 股价波动风险传染模型的构建 |
5.2.1 模型构建思想 |
5.2.2 模型构建 |
5.3 股价波动风险传染仿真模拟 |
5.3.1 样本的选择与分类 |
5.3.2 模拟过程及模拟结果 |
5.3.3 模拟结果讨论 |
5.4 股价波动风险传染关键路径识别 |
5.4.1 识别方法 |
5.4.2 识别结果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未来研究设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9)中国政府资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
1.2 有关政府资产的研究综述 |
1.2.1 政府资产 |
1.2.2 政府资产核算研究 |
1.2.3 政府资产管理研究 |
1.3 研究框架和主要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与不足 |
1.5.1 本文创新点 |
1.5.2 本文局限性 |
第2章 政府资产的概念与范畴 |
2.1 政府资产的概念 |
2.1.1 政府资产定义 |
2.1.2 与政府资产相关概念解析 |
2.2 政府资产的范畴 |
2.2.1 政府资产中的自然资源资产 |
2.2.2 政府资产中的其他资产 |
第3章 中国政府资产负债理论框架 |
3.1 国际上国家资产负债核算方法 |
3.1.1 国家资产负债表编制的国际做法 |
3.1.2 不同国际机构国家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方法 |
3.1.3 不同国家国家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方法 |
3.1.4 国际国家资产负债核算方法对中国政府资产核算的启示 |
3.2 中国国家(政府)资产负债的核算方法 |
3.2.1 中国现有的政府会计制度 |
3.2.2 中国国家(政府)资产负债表的编制进程 |
3.3 中国政府资产负债类别与框架 |
第4章 中国政府资产负债核算 |
4.1 非生产资产 |
4.1.1 核算资源性资产的重要性 |
4.1.2 土地资产 |
4.1.3 矿产资源 |
4.1.4 水资源 |
4.1.5 森林资源 |
4.2 金融机构国有净资产 |
4.2.1 银行业国有净资产 |
4.2.2 证券期货业国有净资产 |
4.2.3 保险业国有净资产 |
4.2.4 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国有净资产 |
4.2.5 金融机构国有净资产汇总 |
4.3 生产资产 |
4.3.1 政府存款 |
4.3.2 全国社保基金 |
4.3.3 固定资产及其他 |
4.3.4 非金融类企业国有净资产 |
4.4 政府负债 |
4.4.1 直接负债 |
4.4.2 或有负债 |
4.5 中国政府资产负债表 |
4.6 中国政府资产负债数据分析 |
4.6.1 政府资产结构分析 |
4.6.2 政府负债结构分析 |
4.6.3 政府资产负债分析 |
第5章 政府资产管理存在问题及政策建议 |
5.1 生产资产管理 |
5.1.1 生产资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5.1.2 生产资产管理的政策建议 |
5.2 非生产资产管理 |
5.2.1 非生产资产资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5.2.2 非生产资产资产管理政策建议 |
5.3 金融企业国有资产管理 |
5.3.1 金融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5.3.2 金融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政策建议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A 4.1:2016年31个国家的资产负债情况 |
附录A 4.2:2006年至2017年中国主要矿产查明资源储量 |
附录A 4.3:大型商业银行及股份制银行股东持股情况 |
附录A 4.4:截止2016年底部分城市商业银行情况表 |
附录A 4.5:2016年证券、期货公司经营业绩排名靠前的公司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10)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2018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论文提纲范文)
附件 |
2018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奖励项目 |
一等奖 |
二等奖 |
三等奖 |
四、BRIEF INTRODUCTION OF PETROCHINA CHEMICALS & MARKETING COMPANY(论文参考文献)
- [1]聚烯烃催化剂生产中含钛废液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J]. 崔凯,李柯志,任靖,肖军. 石油化工, 2022(01)
- [2]基于专利分析的木质素基油田化学品发展现状[J]. 刘希,伊卓,杨金彪,胡晓娜,李雅婧,张瑞琪. 石油化工, 2021(09)
- [3]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2020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J]. 四川省人民政府. 四川省人民政府公报, 2021(07)
- [4]基于专利的石油装备产业产学研合作网络及影响效应研究[D]. 邹日崧. 沈阳工业大学, 2020(01)
- [5]在非水体系中合成三聚甲醛的研究[D]. 马炜婷.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20(02)
- [6]内蒙古海拉尔地区煤层气开发先导性试验及技术经济评价[D]. 田玉川.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1)
- [7]基于合作专利的北京市汽车产业创新网络研究[D]. 马丽.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8]基于复杂网络的能源上市公司股价波动风险影响因素与传染效应研究[D]. 贾菁菁.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9]中国政府资产研究[D]. 梁志华.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9(01)
- [10]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2018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J]. 四川省人民政府. 四川省人民政府公报,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