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十九号房》中叙述者的功能(论文文献综述)
杨皖玲[1](2017)在《论科幻小说的叙事主题和叙事策略》文中指出科幻小说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类型,集"科学性"、"文学性"、"幻想性"三大要素于一身,擅长于通过间离化和陌生化的表现手法,构建一个不同于现实经验社会的想象世界,对一些重大问题作出探讨,对于现实社会作出独特的文学反映。一直以来,科幻小说拥有广泛的读者群,但是却始终处于经典补充的状态,没有得到主流的认可。国内关于科幻小说研究的硕士论文主要集中于单人单篇分析及译介研究,聚焦于阿西莫夫、多丽丝·莱辛等人作品,多从女性主义、生态主义、科幻理论等角度进行把握。不同的是,本文尝试从中观层面入手,在叙事学理论关照下,对科幻小说的主题意蕴和叙事策略作出整体把握,并通过与经典文学的对比,反思科幻小说的叙事伦理学意义,探讨科幻小说的经典化问题。文章主体内容从三个维度展开,关注写什么、怎么写与价值意义。首先,结合《地心游记》、《弗兰肯斯坦》、《美丽新世界》、《五号屠场》、《你一生的故事》等作品,论述了科幻小说的三大叙事主题:探索历险之旅、生命伦理之思、未来社会之名。其次,对于科幻小说采用的叙事策略进行分析,从独特的小说人物、科学的幻想形式及灵动的时空机制展开,探查科幻小说独特的表现形式及其文学效果。最后,对科幻小说作出伦理思考和现代性反思,探索浸淫于科幻文本之中的美学启示,同时在科幻小说叙事学分析的基础之上,从科幻作家的自觉意识、科幻作品的艺术品质以及权威批评家的阐释三个层面,探寻科幻小说的经典化之路。
全雁霞[2](2016)在《《十九号房》中语言对话解读》文中认为多丽丝·莱辛是英国当代文坛上的一个着名女作家,2007年时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十九号房》是莱辛的一部代表短篇小说。本文对《十九号房》中的语言对话进行分析和解读,旨在加强对莱辛的语言特色进行分析。
陆思琦[3](2014)在《《幸存者回忆录》的空间叙事学解读》文中研究表明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1919-2013)有着多元的文化背景,是英国当代着名女作家,被誉为伍尔夫后最伟大的英国女性作家。2007年,莱辛以88岁高寿摘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奠定了她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幸存者回忆录》是她的一部较为特殊的后期代表作,是一部现实主义手法的幻想小说,主题涉及梦幻、预言、社会评论、心理研究、性别等因素,不仅为学者们提供了多种解读的可能性,而且也为20世纪后期兴起的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空间叙事等新理论提供了极佳的阐释材料。由于读者在阅读时经常为小说中充满回忆和幻想色彩的叙事方式感到困惑,止步于它的“哲学之深”,因此本论文意在结合空间叙事学观点,对这部作品进行空间意义上的解读,挖掘这部预言式作品的深层涵义。引言简介了后现代地理学、巴什拉的空间诗学等相关理论和运用这些理论进行解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介绍了从地志空间、社会文化空间、人物意识空间、文本空间和时间与空间中的叙事这五个层面解读《幸存者回忆录》的合理性和独创性。这部作品充斥着大量的空间意象,空间已经不单是背景和场域,而是积极地参与了小说内容的建构,推动情节发展,并对主题的深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莱辛对空间这一元素的重视以及运用,标志着她由此进入“内心空间小说”的创作领域。她在文中注重描述“幸存者”所处公寓的现实空间,透过窗观察人行道上的社会空间,还创造了墙背后的另一个并置的空间来展现出回忆和“非个人”的潜意识领域,以三个空间的活动呈现了末世的图景,并以空间化的写作手法颠覆了传统的线性顺序,重新叙述故事。此外,文本空间化结构的解读也需要读者运用空间化的思维去解读。只有将作者的大量文本结合起来使用互文性阅读手段,才能深刻理解莱辛的作品群里丰富的文学空间。最后,对作品的空间叙事解读也离不开对时间这一基本维度的参与和讨论。由此,本文将从地志空间、社会文化空间、人物意识空间、文本空间和时间与空间中的叙事这五个方面构成《幸存者回忆录》的空间叙事研究的五个层面,并以此为依据,分为五个章节来论述:第一章“地志空间的末日场景”从小说的地志空间入手,分析故事发生的整体场所。这一空间由两个层面来展示:首先是对叙述者所在城市的直接描述,包括对城市的整体概况和对其建筑、街道、农场等的具体描写;第二个层次展现末日来临前的城市和城市里荒谬的都市景象,包括大楼、人行道、公寓等。两个层面的地志空间呈现了都市末日图景,结合小说情节关联的都市文化特点,体现出莱辛对人类发展前景的忧虑。在第一章地志空间的论述的基础上,第二章“社会文化空间的重重危机”进一步地探究小说中社会空间的特点,分析其空间背后的文化内涵。分析主要运用后现代地理学、空间权力、空间叙事学的相关理论来探讨莱辛小说中的诸如个人与政府、男性与女性之间的社会空间的交锋,展现出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表现了灾难对于人性的戕害,以及作者对人性的思考和关怀。第三章“心理空间的步步救赎”主要运用心理学原理和苏菲主义哲学对墙背后的潜意识世界进行解读,探究小说结局主人公幸存的原因,并对主人公在墙后世界的奇遇给出合理的说明和解读。第四章“文本空间的空间结构”主要参照弗兰克的“空间形式”这一概念从小说的篇章结构和反复出现的意象来诠释小说形式对空间的传达,以及对主题的表达。还需要读者采用空间性的思维对文本进行互文性的解读,寻找出同一作家不同文本的同一性,来更深更好地理解作家和作品。第五章“时间与空间中的叙事”主要是探讨叙事的基本维度——时间和空间的共存性和互补性。学界普遍认为时间是空间的第四维度,两者不能分开,共同组成叙事的基本成分。因此,以往着重时间维度的现代小说研究存在着不足,需要拨正,而且在新时代背景下时间和空间研究都存在新的研究价值。结语部分分析了从上面五个方面研究空间叙事的可能性以及使用空间批评理论去解读莱辛《幸存者回忆录》这本书的重要性。
陈玲[4](2013)在《多丽丝·莱辛短篇小说在中国》文中指出200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丽丝·莱辛以多部鸿篇巨制闻名于世,国内学术界对于莱辛的研究有"重长轻短"现象。通过对国内莱辛短篇小说的译介出版和作品研究进行回顾,本文试图发现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值得深入的领域:译介力度仍需加大,尤其要加强国外莱辛研究成果的翻译和引进;国内莱辛短篇小说研究有明显的不均衡现象,侧重于对某个单一文本特别是《十九号房》的解读,研究视野有待拓宽,应进行更多的综合和总体研究。
陈玲[5](2012)在《解析《到十九号房》的叙事策略》文中研究说明多丽丝·莱辛是世界最负盛名的作家之一。她在漫长的艺术生涯中创造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到十九号房》是莱辛最着名的短篇小说之一。这部小说讲述了女主人公苏珊悲剧的一生。结婚前,苏珊是个十分幸福的人。她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然而所有这一切都在结婚后改变了。婚后的生活是如此的空虚无聊,苏珊变得日渐空虚和绝望,最终一步步的迈向了死亡。莱辛以其独特的叙事艺术,向读者展现了一个生动逼真且发人深省的故事。这部作品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已经超越了时空的限制,超越了国别和文化的限制。在过去的几年里,许多评论家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该作品,例如女性主义角度﹑象征主义角度﹑互文性角度等。《到十九号房》是一本复杂的短篇小说,涉及许多不同层面的内容。莱辛通过对小说中叙述者的精巧掌握,对人物思想和话语的充分表现,以及互文性策略的运用,为读者呈现了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本文试图通过对作品叙事策略的分析,来展现莱辛宽广﹑丰富而深厚的情感层次,以及她在再现人物内心世界所展示出的作家特有的观察角度,进而揭示作品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本论文由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引言。首先回顾了莱辛的艺术成就,她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以及她的个人生活。然后简要介绍了《到十九号房》的主要故事情节。最后总结了国内外对这部作品的研究状况,并提出了分析该作品的重要性。第二部分是正文,由三章组成:第一章从叙述者角度分析小说的叙事策略。第一节梳理与叙述者相关的基本理论。叙述者是叙述文本的讲述者,也就是体现在文本中所谓的声音。任何一部叙事作品都必须有一个叙述者,没有叙述者,叙述文本将不可能存在。第二节主要分析小说中叙述者的种类和叙事视角。在叙事学研究中,叙述者可分为不同的类型。本章分析表明《到十九号房》中的叙述者是故事外∕非人物﹑外显﹑可靠的叙述者。小说在叙述视角的选取上十分灵活,会根据需要做不同的转换。第三节主要讨论小说中叙述者的功能。小说中的叙述者主要起到了叙述﹑说服﹑干预和控制叙述语速等功能。第二章从人物思想和话语的表现方式角度分析小说的叙事策略。第一节梳理相关的基本理论。英国文学家G·利奇和M·肖特根据叙述者介入程度的不同把人物话语表达方式分为言语行为的叙述体﹑间接引语﹑自由间接引语﹑直接引语和自由直接引语等五种类型。第二节分析言语行为的叙述体在小说中如何发挥作用。第三节分析小说中间接引语和自由间接引语的应用。间接引语的运用使得叙述者能够自由的对内容进行总结,还有利于叙述者将人物的话语和思想渗透到整个叙事过程中,使得叙事更加紧凑。自由间接引语是小说中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话语和思想表现方式。和其它四种表现方式相比较,自由间接引语有其自身的优势。首先,自由间接引语中第三人称和过去时的应用能在读者和主人公苏珊间拉开一定的距离,使读者更好的理解话语中的讽刺效果。其次,它还增强了读者对苏珊极大的同情。再次,自由间接引语能够增强语意的密度。最后,它还兼具间接引语和直接引语的优势。第四节分析直接引语和自由直接引语在小说中的功能。在小说中,直接引语主要转述苏珊与其他人物的交流。直接引语为引语之“常规”,苏珊与他人交往时也尽量表现得符合社会常规,两者在形式与内容上达成了一致。第三章从互文性角度分析小说的叙事策略。第一节梳理与互文性理论相关的理论知识。第二节主要分析小说同其他作家作品的互文关系。主要是小说同伍尔芙的小说《一间自己的房间》以及美国作家迈克尔·坎宁安的小说《时时刻刻》的互文性。第三节主要分析了《到十九号房》同莱辛其他作品的互文性关系。主要以《金色的笔记》和《黑暗前的夏天》为例。结论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指出本论文是在总结和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所作,并阐明了本论文的意义和价值。
张霞[6](2012)在《“十九号房间”中的失败者形象新解》文中提出"十九号房间"作为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的代表性短篇小说,讲述了女主角苏珊以幸福婚姻的建立为开端和自杀身亡而结束的家庭悲剧故事。莱辛本人的女性身份使其作品呈现女性的审美视角,虽然莱辛本人否认,但她多被称为女性主义者,因此对"十九号房间"的批评多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提出对父权制社会造成女性悲剧的控诉。本文认为苏珊的家庭悲剧有更复杂的原因,其中苏珊的自我否定,对家庭责任的逃避,夫妻间的交流障碍,人与人之间真正的沟通缺失与人情的冷漠才是造成苏珊死亡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本文通过对小说进行文本细读,分析人物之间以及人物内心的矛盾,揭示小说发展的内在张力,阐释小说中造成男女主人公失败者形象的根源。
李馥江[7](2009)在《文化中心解构与多元文化共存 ——论多丽丝·莱辛的系列小说创作》文中研究指明多丽丝·莱辛是一位在非洲长大的英国女作家。非洲与英国这两种异质文化的冲突与融合,造就了她多元文化的思想倾向。处于边缘地位的有色人种、老人、女性、异己者等的权利一直是其作品关注的重点。其创作中一直表现出深刻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方式。本文借用后现代主义理论中有关解构主义、多元文化主义,及“他者”、“逻各斯中心”的论述,从文明∕原始、白人∕黑人、主体∕他者、男人∕女人四个方面入手,把握其消解中心,尊重文化多样性,倡导多元共存创作理念。论文分四个部分。一、绪论。对多丽丝·莱辛的研究在国外很早就开始了,而且全面、深刻、成果卓着。相对而言,中国学术界对多丽丝·莱辛的研究则起步较晚,成果较少,目前还有很多需要填补的空白。本文所做的工作就是从跨文化的视角,借助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来研究其创作中体现的多元文化共存的思想。二、多丽丝·莱辛创作中的文化中心解构与多元文化共存。主要从文明∕原始、白人∕黑人、主体∕他者、男人∕女人四个方面来分析多丽丝·莱辛在传统的二元对立项上所拥有的立场,进而分析其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表现多元共存思想的系列小说。针对所选的七部小说出现的有色人种、老人、异己者、女人,运用“他者”、“逻各斯中心”理论,阐述了他们对社会主流“同一”的反抗,艰辛的历程,呼吁以宽容、平等的眼光看待世界上客观存在的差异和多元的文化。三、多丽丝·莱辛多元文化观的产生。多丽丝·莱辛有着属于非洲的童年和少年,在非洲30年的生活与经历,使她了解到一个真正的非洲大陆。即便是回到了英国,也将非洲作为血液中永远的热。辽阔神奇的非洲大草原,孤独贫困的童年从小就锻炼了莱辛成为一名作家应该具备的幻想力和思考力。作为殖民者的子女,莱辛在异质文化中成长,形成了她宽广、博爱的胸襟和对多元文化共存的态度。四、结论。多丽丝·莱辛在其创作的各个时期都会通过她的作品来传达打破“欧洲中心论”、消解“白人优越论”等一系列解构二元对立项的“中心”的思想,为弱势群体确立话语权力。期待人类社会最终走向所有文化平等相待、和谐共处的自由民主社会,实现全人类一切平等的乌托邦理想。
韩荣[8](2008)在《《十九号房》中苏珊的人格面具与暗影解析》文中研究指明按照荣格的原型理论解析《十九号房》,内蕴其中的人格心理原型凸现于条理有序、层次递进的故事叙述结构中。这部小说,演绎了一部心灵痛苦挣扎的辛酸史,展示了一段深层心理中人格面具原型和暗影原型进行惊心动魄生死搏斗的磨难历程,同时,流露出作家自身灵魂中的矛盾和冲突,也揭示了婚姻生活中的社会性集体面具与集体暗影的斗争与交锋。这部作品既具有揭露和批判现实的社会学意义,又蕴含一种广泛而深刻的人类心灵斗争的普遍象征意义。
肖春琳[9](2007)在《多丽斯·莱辛的女性书写和女性意识 ——《金色笔记》研究》文中认为多丽斯·莱辛(1919-)是活跃在当代英国文坛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她的《金色笔记》被评论家誉为是西方女权主义的“圣经”。本文以她着名的小说《金色笔记》为例,运用女性主义批评和叙述学相结合的方法,从作品文本形式的分析入手,探究形式传达出的思想内容。莱辛的《金色笔记》在形式上突破了传统的写作方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叙述策略。她从叙述视角、女性话语和叙述结构方面颠覆了女性在文本中被动言说的传统,充分展现了女性的主体意识、自我意识。莱辛还通过对安娜在现实生活中政治、爱情方面的遭遇,分析了女性的生存困境,并试图为女性提供一条摆脱困境的途径——建立新型的男女合作的两性关系。
童小兰[10](2006)在《论《十九号房》的话语表达方式》文中提出多丽丝.莱辛在其短篇小说《十九号房》中运用了包括言语行为的叙述体、间接引语、自由间接引语、直接引语和自由直接引语等在内的五种话语表达方式,生动细腻地透视女主人公苏珊的内心世界,展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知识女性在情感、婚姻问题的困惑。分析了各种话语表达方式在《十九号房》的应用及其相应的优势,以方便读者欣赏该作品。
二、《十九号房》中叙述者的功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十九号房》中叙述者的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1)论科幻小说的叙事主题和叙事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和前景 |
1.2.1 国外研究现状及特点 |
1.2.2 国内研究现状及特点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难点及创新点 |
1.5 两点行文说明 |
1.5.1 取材范围 |
1.5.2 表达方式 |
2 相关概念的梳析界定 |
2.1 科幻小说的相关概念 |
2.1.1 科幻小说的定义 |
2.1.2 两组概念辨析 |
2.2 叙事学相关概念 |
2.2.1 叙事的内容要素 |
2.2.2 叙事的形式要素 |
2.2.3 叙事伦理学 |
3 科幻小说的三大叙事主题 |
3.1 探索冒险之旅 |
3.1.1 历险主题考源 |
3.1.2 凡尔纳历险记 |
3.2 生命伦理之思 |
3.2.1 现世的伦理观念 |
3.2.2 "机器人"系列 |
3.3 未来社会之名 |
3.3.1 溯源"乌托邦" |
3.3.2 畅想"新世界" |
4 科幻小说的叙事策略 |
4.1 独特的小说人物 |
4.1.1 科技人的三种类型 |
4.1.2 似人非人的伦理困惑 |
4.2 灵动的时空机制 |
4.2.1 无限自由的时空动态 |
4.2.2 似真非真的时空体验 |
4.3 科学的幻想形式 |
4.3.1 丰富可信的科学行话 |
4.3.2 似曾相识的幻想世界 |
5 科幻小说的美学启示 |
5.1 科幻小说的现代性反思 |
5.1.1 科幻小说的"误读" |
5.1.2 科幻小说的文学性失衡 |
5.1.3 科幻小说的边缘常态 |
5.2 科幻小说的未来 |
5.2.1 经典化的相关内容 |
5.2.2 科幻小说的经典化之路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十九号房》中语言对话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一、莱辛与《十九号房》 |
二、《十九号房》中的语言对话 |
(3)《幸存者回忆录》的空间叙事学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节 空间叙事研究的必要性 |
第二节 相关研究成果述略 |
第一章 地志空间的末日场景 |
第一节 变空的城市的镜像 |
第二节 栖身的公寓 |
第三节 变异的人行道 |
第二章 社会文化空间的重重危机 |
第一节 都市的边缘空间 |
第二节 青少年亚文化空间 |
第三节 都市性别空间 |
第三章 人物意识空间的步步救赎 |
第一节 个人空间——自我的困境 |
第二节 非个人空间——苏菲式的升华 |
第四章 文本空间的空间结构 |
第一节 文本的空间形式 |
第二节 互文语境下的房间 |
第五章 时间与空间中的叙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
致谢 |
(4)多丽丝·莱辛短篇小说在中国(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译介情况 |
二、作品研究 |
1.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作品研究 |
2. 新世纪以来的作品研究 |
三、研究展望 |
(5)解析《到十九号房》的叙事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Contents |
Introduction |
Chapter Ⅰ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Narrator |
1. Theories of Narrator |
2. The Types and Perspectives of the Narrator in To Room Nineteen |
3. The Functions of the Narrator in To Room Nineteen |
Chapter Ⅱ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esentations of Speech and Thought |
1. Theories of Speech and Thought Presentations |
2. Narrative Report of Speech Acts |
3. Indirect Speech and Free Indirect Speech |
4. Direct Speech and Free Direct Speech |
Chapter Ⅲ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textuality |
1. Theories of Intertextuality |
2. Intertextual Relations with other Writers’ Works |
3. Intertextual Relations with Lessing’s Own Works |
Conclusion |
Bibliography |
Acknowledgments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6)“十九号房间”中的失败者形象新解(论文提纲范文)
一、失败的现代婚姻 |
二、母亲的失职 |
三、现代人的孤独 |
(7)文化中心解构与多元文化共存 ——论多丽丝·莱辛的系列小说创作(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意义 |
1.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2 研究的意义和方法 |
1.2 解构主义与多元文化主义 |
1.2.1 解构主义 |
1.2.2 多元文化主义 |
2 多丽丝·莱辛创作中的文化中心解构与文化多元共存 |
2.1 文明与原始 |
2.2 白人与黑人 |
2.3 主体与他者 |
2.4 男人与女人 |
3 多丽丝·莱辛多元文化观的产生 |
3.1 非洲的生活经历 |
3.2 英国文化及多种思想的背景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科研情况 |
致谢 |
(9)多丽斯·莱辛的女性书写和女性意识 ——《金色笔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多丽斯·莱辛与《金色笔记》 |
1.多丽斯·莱辛的创作 |
2.《金色笔记》 |
3.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目标 |
第1章 女性主义的文学传统和莱辛的女性意识的形成 |
1.1 英国女性主义的文学传统 |
1.2 多丽斯·莱辛的女性意识的形成 |
第2章 多丽斯·莱辛的叙述策略——女性书写 |
2.1 叙述视角 |
2.1.1 以女性为主体的叙述视角 |
2.2 女性化的话语 |
2.2.1 女性经验的叙述 |
2.2.2 女性欲望的书写 |
2.3 叙述结构 |
2.3.1 超文本的叙述结构 |
2.3.2 非线性的情节结构 |
第3章 安娜的探讨与多丽斯·莱辛的女性意识 |
3.1 安娜的政治探索 |
3.2 安娜对爱情的探索 |
3.3 多丽斯·莱辛的女性意识 |
3.3.1 莱辛对自由女性生存困境的反思 |
3.3.2 莱辛构想的新型两性关系——两性合作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10)论《十九号房》的话语表达方式(论文提纲范文)
1 直接引语 |
2 言语行为的叙述体 |
3 间接引语 |
4 自由间接引语 |
5 自由直接引语 |
四、《十九号房》中叙述者的功能(论文参考文献)
- [1]论科幻小说的叙事主题和叙事策略[D]. 杨皖玲. 浙江大学, 2017(08)
- [2]《十九号房》中语言对话解读[J]. 全雁霞.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6(03)
- [3]《幸存者回忆录》的空间叙事学解读[D]. 陆思琦. 苏州大学, 2014(11)
- [4]多丽丝·莱辛短篇小说在中国[J]. 陈玲. 大学英语(学术版), 2013(02)
- [5]解析《到十九号房》的叙事策略[D]. 陈玲. 辽宁大学, 2012(03)
- [6]“十九号房间”中的失败者形象新解[J]. 张霞.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12(02)
- [7]文化中心解构与多元文化共存 ——论多丽丝·莱辛的系列小说创作[D]. 李馥江. 重庆师范大学, 2009(03)
- [8]《十九号房》中苏珊的人格面具与暗影解析[J]. 韩荣. 衡水学院学报, 2008(02)
- [9]多丽斯·莱辛的女性书写和女性意识 ——《金色笔记》研究[D]. 肖春琳. 南昌大学, 2007(06)
- [10]论《十九号房》的话语表达方式[J]. 童小兰.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