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方肌苷对肝细胞的保护作用

复方肌苷对肝细胞的保护作用

一、复方肌苷对肝细胞的保护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爽[1](2021)在《基于代谢组学方法的龙胆泻肝制剂的分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肝损伤是临床上许多肝脏中常见病理基础,持续的伤害最终可能导致肝衰竭。当前,肝损伤的治疗主要是基于西药。西医在治疗肝损伤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然有一些副作用。龙胆泻肝制剂是传统中草药复方,它主要用于治疗肝脏的炎症。我国的传统草药处方是多种草药的协同组合,主张联合用药和完整性。根据中医理论,中药处方以每种中药有效成分协同药理作用的形式治疗疾病。本研究借助于气相色谱-质谱(GC-MS)手段和代谢组学方法,研究了龙胆泻肝制剂对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结果表明,龙胆泻肝汤对急性肝损伤有保护作用,通过调节丙酮酸、肌氨酸、延胡索酸、琥珀酸、L-别苏氨酸、4-羟基脯氨酸、柠檬酸和吲哚乳酸8种代谢标志物达成的。这8种代谢标志物与影响三羧酸循环、甘氨酸、丝氨酸、苏氨酸代谢,乙醛酸、二羧酸代谢,丙酮酸代谢、糖酵解或糖异生5条代谢途径有关。龙胆泻肝颗粒对氧化性肝损伤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与调节肝匀浆和血液的18种代谢标志物及涉及的精氨酸生物合成、谷氨酸代谢、天冬氨酸、丙氨酸、色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的生物合成、丁酸代谢、酪氨酸代谢、柠檬酸循环(TCA循环)、D-谷氨酸代谢、精氨酸、D-谷氨酰胺、苯丙氨酸代谢、乙醛酸、脯氨酸代谢、二羧酸代谢、泛醌和其他萜醌生物合成等11条代谢路径有关。此外还与调节尿液的20种代谢标志物及涉及的苯丙氨酸、谷氨酸代谢、丙氨酸、酪氨酸、天冬氨酸、色氨酸的生物合成、乙醛酸、苯丙氨酸代谢、TCA循环、甘氨酸、二羧酸酯代谢、丝氨酸、苏氨酸的代谢、丁酸酯代谢、嘌呤代谢、泛醌和其他萜类醌的生物合成这9种代谢途径有关。龙胆苦苷对酒精性肝损伤(ALD)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与影响88种生物标志物和19条代谢通路有关。其中中主要影响通路为三羧酸循环,线粒体电子传递链(甘油磷酸穿梭),磷酸戊糖途径,甘油脂代谢和谷胱甘肽代谢。此外,还与抗凋亡有关。综上所述,龙胆泻肝制剂对大鼠肝损伤有一定保护作用,本论文的实验结果可为进一步开发龙胆泻肝制剂为保肝药物提供前期实验数据。

曹献[2](2021)在《肝宁方对小鼠肝癌癌前病变炎症微环境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肝宁方在实际临床应用中,对肝病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具有研究价值和意义,本研究目的是通过研究肝宁方对二乙基亚硝胺(diethylnitrosamine,DEN)联合四氯化碳(carbon tetrachloride,CCl4)诱导建立原发性肝癌癌前病变小鼠模型炎症微环境的影响,以期阐明肝宁方对肝癌癌前病变的防治作用机制。方法:60只周龄6-8周,重量为(18±22)g的KM雄性小鼠,适应性饲养一周后,随机分为四组(15只):对照组、模型组、肝宁方组、护肝片组。除对照组,其余各组进行CCl4溶液灌胃和DEN腹腔注射联合造模,同时每天进行药物灌胃。于16周末(肝癌癌前病变期)将小鼠进行禁食取材,眼眶采血,摘取脾脏、肝脏。记录各组间肝的外观、癌前结节的数目及大小;称量肝脏、脾脏、体重;检测小鼠血清肝功能ALT、AST、GGT、TBIL水平;肝脏病理检查;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血清中小鼠血清IL-6、IL-1β、AFP、TNF-α、GPC-3、TSGF和Ki67含量;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WB)检测TLR4、NF-κB蛋白表达。结果:1.一般情况: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肝宁方组、护肝片组在造模第4周开始出现进食量减少,精神萎靡,掉毛,急躁易怒等表现,第8周部分出现腹水,尾部出现皮下出血点,行动迟缓。与模型组相比,肝宁方组和护肝片组程度均好于模型组,一般状态好。2.体重指数: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肝宁方组、护肝片组体重显着下降(P<0.01);与模型组相比,肝宁方组、护肝片组体重显着增加(P<0.05);肝脏指数、脾脏指数: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肝宁方组、护肝片组肝脏指数和脾脏指数显着增加(P<0.01),与模型组相比,肝宁方组肝脏指数和脾脏指数显着下降(P<0.01),护肝片组肝脏指数和脾脏指数下降(P<0.05)。3.病理:小鼠肝脏形态,模型组小鼠肝脏组织质地粗糙,色泽暗沉,表面密布大小不等白色增生结节(0.2-3cm)肉眼可见,与模型组相比,肝宁方组和护肝片组,结节分布密度低,直径小,肝脏色泽较好。肝组织HE染色,模型组小鼠肝细胞出现水肿、坏死,成巢状,细胞核出现核异型性(核大、双核、多核),细胞密度增高,汇管区间质增生,纤维组织增多;结节包膜明显,与周边肝脏组织界限清楚,肝小梁结构不规则。与模型组相比,肝宁方组细胞变性坏死程度轻,纤维组织增生程度较轻,细胞较少出现核异型,护肝片介于两者间。4.肝功能: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肝宁方组、护肝片组肝功能ALT、AST、GGT、TBIL显着升高(P<0.01),与模模型组相比,肝宁方组肝功能ALT、AST、GGT、TBIL显着降低(P<0.01),护肝片组肝功能ALT、AST、GGT、TBIL降低(P<0.05)。5.炎症因子: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肝宁方组、护肝片组IL-6、IL-1β、TNF-α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肝宁方组IL-6、IL-1β、TNF-α水平显着降低(P<0.01),护肝片组IL-6、IL-1β、TNF-α水平降低(P<0.05)。6.肿瘤相关因子: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肝宁方组、护肝片组AFP、GPC-3、TSGF和Ki67显着增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肝宁方组、护肝片组AFP、GPC-3、TSGF和Ki67显着降低(P<0.05)。7.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肝宁方组、护肝片组TLR4、NF-κB蛋白表达显着增加(P<0.01),与模型组相比,肝宁方和护肝片组TLR4、NF-κB蛋白表达显着下降(P<0.05)。结论:1.肝宁方对DEN诱导的小鼠肝癌癌前病变有抑制作用2.肝宁方可抑制TLR4、NF-κB的表达,改善肝癌癌前病变的炎症微环境,其可能通过TLR4/NF-KB信号通路发生作用。

邹英鹰[3](2021)在《美洲大蠊提取物促进小鼠70%肝切除后肝细胞再生的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肝切除术后肝功能不全(Posthepatectomyliverdysfunction,PLD)仍然是影响患者围手术期恢复及术后生存的重要原因,尤其是接受半肝切除等大范围肝切除术的患者。发掘有效促进肝再生的药物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美洲大蠊提取物(Periplaneta Americana extracts,PAEs)广泛用于促进皮肤创伤修复,疗效显着;此外,PAEs还有保护肝脏、抗炎、保护心脏、抗纤维化等作用。因此,我们推测PAEs可能对肝细胞再生具有促进作用,在本课题中探索:①PAEs能否促进小鼠70%肝部分切除(paritalhepatecotomy,PH)后肝细胞再生;②运用转录组学高通量测序技术探寻PAEs促进小鼠70%PH后肝细胞再生的主要差异基因及信号通路;③研究PAEs促进小鼠70%PH后肝细胞再生的具体作用机制。[方法]1.确定PAEs促进小鼠70%肝切除后肝细胞再生的表型体内实验,将C57/BL6J雄性小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NC);70%PH模型+生理盐水对照组(NS);70%PH模型+PAEs 200 mg/kg/d组(PAEs200)、70%PH模型+PAEs400mg/kg/d 组(PAEs400)、70%PH模型+PAEs 800mg/kg/d组(PAEs800)。按时取小鼠肝组织,计算肝再生率、观察肝脏组织学改变、观察肝组织中Ki67的阳性表达情况。体外实验,培养人正常肝细胞株L02,常规及血清饥饿条件下不同浓度PAEs处理,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2.运用RNA-seq技术,探寻PAEs促进小鼠PH后肝细胞再生的主要信号通路使用转录组学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NC、NS、PAEs400及PAEs800四组小鼠的新鲜肝脏组织,对检测获得的数据进行基因比对、差异表达分析、GO分析、KEGG Pathway分类富集等。3.研究PAEs促进小鼠70%PH后肝细胞再生的具体作用机制使用Western Blotting及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检测各组小鼠肝组织中Cyclin D及PI3K/Akt/mTOR信号通路相关因子的变化;PAEs、MK-2206(AKT抑制剂)、Rapa(mTOR抑制剂)、MK-2206+PAEs、Rapa+PAEs处理血清饥饿的肝细胞L02,CCK8检测细胞增殖情况;流式方法检测细胞周期变化;q-PCR、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荧光检测各组肝细胞中PI3K/Akt/mTOR信号通路相关因子的具体变化。[结果]1.PAEs通过促进肝细胞增殖促进小鼠70%肝切除后肝再生(1)体内实验研究结果小鼠70%PH后48h剩余肝组织体积增大,肝脏再生。中、高剂量PAEs实验组与NS组之间肝再生率的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组织学观察,发现:NC组结构清晰,肝细胞排列整齐,大小较为一致,极少数肝细胞为双核;NS组出现部分肝细胞水肿、肝细胞排列局部紊乱,出现较多的核分裂像,双核肝细胞数量略增多;PAEs干预后,尽管核分裂像显着减少,但随剂量增加,PAEs组双核肝细胞的数量逐渐增多,尤其以PAEs800组最为显着。PAEs各组肝组织中Ki67阳性率较NS组增高,尤其以PAEs800mg组最为显着。(2)体外实验研究结果体外实验显示,中剂量PAEs可有效促进L02细胞增殖(P<0.01),而高剂量PAEs有细胞毒性。2.运用RNA-seq技术,探寻PAEs促进小鼠PH后肝细胞增殖的主要信号通路通过转录组学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到11,986个转录本,在PAEs400/NS和PAEs800/NS的显着差异基因交集中共有的1,092个已报告的基因,进行KEGG Pathway分类后,对Cellular Processes筛选得到的153个基因进行KEGG Pathway富集(Q value<0.05),发现PAEs可能通过复杂的信号网络发挥作用,其中变化最为显着、涉及基因改变最多的是PI3K-AKT信号通路。3.研究PAEs促进小鼠70%PH后肝细胞再生的具体作用机制(1)体内实验研究结果肝脏组织的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检测结果显示:Cyclin D、AKT、PI3K表达量在NS组较NC组显着增高;PAEs干预后,Cyclin D、AKT、PI3K表达量在PAEs组较NS组显着降低;肝脏的p-S6K、p-mTOR表达量在NS组较NC组显着增高;PAEs干预后,p-S6K、p-mTOR表达量在PAEs400/PAEs800组较NS组显着降低。(2)体外实验研究结果①CCK8检测细胞增殖情况:PAEs能够促进和加速肝细胞增殖,逆转MK-2206、Rapa 对 PI3K/Akt/mTOR 信号通路的抑制。②q-PCR检测结果:mRNA水平研究发现PAEs组的AKT、mTOR、cyclinD、Ki67的mRNA转录水平较血清饥饿组(SS组)增加,运用MK-2206或Rapa后,AKT、mTOR、cyclinD、Ki67的mRNA转录水平显着下降,两种抑制剂分别联合PAEs使用后,能够部分逆转由MK-2206或Rapa导致的AKT、mTOR、cyclinD、Ki67 的 mRNA 转录下降。③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荧光检测结果:蛋白水平研究发现PAEs组肝细胞的 Cyclin D、Ki67、p-AKT(S473)、p-AKT(T308)、PI3K、p-mTOR(S2448)、p-4E-BP1(T37/46)、p-S6K的蛋白表达水平较SS组增加,运用抑制剂MK-2206或Rapa后,上述因子的蛋白表达水平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两种抑制剂分别联合PAEs使用后,能够不同程度逆转由MK-2206或Rapa导致的部分因子的蛋白水平下降。④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变化:发现PAEs能够通过影响体外L02细胞G1期向S期转化促进细胞增殖。[结论]1.小鼠70%PH术前即开始持续一段时间使用一定剂量的PAEs,可有效促进术后小鼠肝细胞再生。2.PAEs可通过复杂的网络加速小鼠70%PH后肝细胞增殖并促进肝脏再生;其中PI3K/AKT/mTOR信号通路是PAEs调节肝细胞周期,促进肝细胞增殖从而加速小鼠肝细胞再生进程的最主要信号通路之一。

吴琳静,余雪纯,柯佳群,邓思雨,胡聪,熊印华,汤喜兰[4](2021)在《基于代谢组学的中药治疗化学性肝损伤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肝脏作为机体代谢和解毒的重要器官,病毒感染、药物滥用、过度饮酒等都会给肝脏带来负担导致肝脏损害,肝脏疾病严重威胁着我国国民的生命健康,目前临床上大多数肝损伤主要通过药物治疗,深入研究保肝药物的作用机制对于临床肝病防治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我国医药事业的不断发展,将中药用于肝损伤的治疗研究逐渐增多,相比西药,中药具有不良反应小、整体调节等特点,在肝损伤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其成分复杂、作用靶点多样,中药保肝的作用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完善。代谢组学作为一门研究生物体系代谢途径的新兴学科,在中药保肝研究中表现出整体性和系统性,利用代谢组学能全面了解中药多靶点、多途径的保肝作用机制,并筛选保肝的生物标志物,为中药治疗肝损伤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和方法。笔者对基于代谢组学的中药复方、单味中药及中药单体治疗四氯化碳,二甲基亚硝胺,α-萘异硫氰酸酯和遗传诱导的不同类型化学性肝损伤模型的研究进行了归纳和分析,总结了中药干预各类型肝损伤的生物标志物及相关代谢通路,旨在为中药治疗不同类型肝损伤的深入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薛昀,刘江凯,王艳[5](2020)在《我院肝病辅助用药的应用情况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我院肝病辅助用药的应用情况及变化趋势,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2019年我院肝病辅助用药的数据,如销售金额、用药频度(DDDs)、日均费用(DDC)及排序比(B/A)等药物指标。结果:2017~2019年肝病辅助用药的销售金额呈逐年上升趋势; 3年来注射用复方甘草酸苷、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复方二氯醋酸二异丙胺注射液的销售金额和DDDs均稳居前列;门冬氨酸鸟氨酸注射液、注射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的DDC位列前2,且逐渐呈下降趋势;葡醛内酯片、联苯双酯滴丸、复方甘草酸苷片的B/A位居前5,均为口服制剂。结论:我院肝病辅助用药的应用基本合理,呈不断增长趋势,应多方面加强监管,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成茂源[6](2020)在《基于“主客交”学说研究加减三甲散对肝纤维化大鼠WNT/β-catenin通路和lncRNA及mRNA表达谱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加减三甲散干预模型大鼠肝纤维化的效果以及对WNT/β-catenin通路的影响,并从lnc RNA和m RNA角度揭示其作用机制,丰富“主客交”学说的现代生物学内涵。方法:1.实验一:SPF级SD雄性大鼠40只,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模型组、1号方组(加减三甲散1号方组)、2号方组(加减三甲散2号方组)、阳性对照组(秋水仙碱组)。常规喂养7d,模型组、1号方组、2号方组、阳性对照组采用皮下注射四氯化碳油剂的方法制造肝纤维化大鼠模型。造模同时各组均灌胃干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予以超纯水灌胃,1号方组予以加减三甲散全方灌胃,2号方组以去穿山甲的加减三甲散2号方灌胃,阳性对照组予以秋水仙碱液灌胃。56d后麻醉大鼠,取心尖血和肝脏组织。HE染色观察病理形态,检测血清ALT、AST。Western blot法检测空白对照组、模型组、1号方组、阳性对照组WNT2、β-catenin、GSK-3β蛋白表达量。2.实验二:SPF级SD雄性大鼠40只,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加减三甲散组、阳性对照组(秋水仙碱组)。常规喂养7d,模型组、加减三甲散组、阳性对照组采用皮下注射四氯化碳油的方式剂制造肝纤维化大鼠模型。造模同时各组均灌胃干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予以超纯水灌胃,加减三甲散组予以加减三甲散全方灌胃,阳性对照组予以秋水仙碱液灌胃。56d后麻醉大鼠,取心尖血和肝脏组织。HE和MASSON染色观察病理形态,ELISA法检测血清HA、LN、PCⅢ、CIV浓度。高通量二代测序法检测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加减三甲散组大鼠肝组织lnc RNA和m RNA表达谱。结果:1.病理切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实验一中,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1号方组、2号方组、阳性对照组大鼠肝脏组织纤维化程度明显增大(P﹤0.01);与模型组比较,1号方组、阳性对照组大鼠肝纤维化程度减轻,差异显着(P﹤0.01),2号方组无明显差异(P﹥0.05);与1号方组比较,2号方组大鼠肝纤维化程度明显加重(P﹤0.01)。实验二中,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加减三甲散组、阳性对照组大鼠肝脏组织纤维化程度明显增大(P﹤0.01);与模型组相比,加减三甲散组、阳性对照组大鼠肝纤维化程度减轻,差异显着(P﹤0.01);加减三甲散组、阳性对照组大鼠肝纤维化程度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ASSON染色光镜下观察,实验二中,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肝纤维化程度明显增大(P﹤0.01),加减三甲散组、阳性对照组大鼠肝纤维化程度增大(P﹤0.05);与模型组比较,加减三甲散组、阳性对照组大鼠肝脏组织肝纤维化程度明显减轻(P﹤0.01);与加减三甲散组比较,阳性对照组大鼠肝脏组织肝纤维化程度相当,无统计学意义(P﹥0.05)。2.肝功能指标:实验一中,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1号方组、2号方组大鼠血清中ALT、AST水平显着升高(P﹤0.01),阳性对照组大鼠ALT、AST水平相当,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1号方组、2号方组、阳性对照组大鼠ALT水平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1号方组、2号方组大鼠AST水平降低(P﹤0.05),阳性对照组大鼠AST水平显着降低(P﹤0.01);与1号方组相比,阳性对照组大鼠血清中AST水平显着降低(P﹤0.01)。3.信号通路指标:实验一中,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肝脏组织WNT2、β-catenin蛋白表达量降低(P﹤0.05),GSK-3β蛋白表达量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1号方组、阳性对照组大鼠肝脏组织WNT2、β-catenin、GSK-3β蛋白含量无明显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4.肝纤维化指标:实验二中,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中HA、LN、PCⅢ、CⅣ浓度均显着增大(P﹤0.01)。与模型组相比,加减三甲散组大鼠血清中HA浓度增大,差异明显(P﹤0.05)。与模型组相比,加减三甲散组大鼠血清中LN、PCⅢ、CⅣ浓度减小(P﹤0.05)。加减三甲散组与阳性对照组大鼠血清中HA、LN、PCⅢ、CⅣ浓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5.测序结果:实验二中,预测出新的lncRNA1976条。空白对照组与模型组差异Inc RNA基因共340个(187个上调,153个下调)。空白对照组与加减三甲散组差异Inc RNA基因251个(上调139个,下调112个)。模型组与加减三甲散组差异Inc RNA基因93个(上调48个,45下调)。差异lnc RNA靶基因共同功能主要为:自然杀伤细胞介导免疫,自然杀伤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调控等。空白对照组与模型组差异m RNA基因1635个(上调1451个,下调184个),模型组与加减三甲散组得到差异m RNA基因80个(上调39个,下调41个),空白对照组与加减三甲散组得到差异m RNA基因80个(上调39个,下调41个)。空白对照组、加减三甲散组和模型组m RNA差异基因共同途径为:PPAR信号通路。结论:1.采用四氯化碳诱导法可成功复制大鼠肝纤维化模型。2.加减三甲散1号方减轻模型大鼠肝纤维化程度的效果好于去除穿山甲的加减三甲散2号方。3.加减三甲散(加减三甲散1号方)改善模型大鼠肝纤维化程度不经过WNT/β-catenin通路作用。4.加减三甲散改变肝纤维化模型大鼠lnc RNA和m RNA的表达谱,这可能是加减三甲散改善模型大鼠肝纤维化程度的部分作用机制。

周红秋[7](2020)在《金蝉花粗多糖CP50和CP80的制备和抗肿瘤及抗肝损伤作用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药用金蝉花(Cordyceps cicadae)始记载于南北朝的《雷公炮炙论》,为麦角菌科真菌蝉草及其寄主山蝉若虫形成的干燥复合体。金蝉花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多糖是金蝉花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具有抗肿瘤、延长寿命、调节免疫系统、抗氧化、降血脂、延缓肾衰竭等药理活性。本研究以50%和80%乙醇沉淀制备金蝉花粗多糖CP50和CP80,比较这两种粗多糖对人宫颈癌细胞Hela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筛选抗肿瘤效果较优的粗多糖,并初步研究金蝉花粗多糖抗肿瘤的机制。此外,本研究初步评估这两个粗多糖对化疗药物环磷酰胺毒性造成的肝损伤的保护作用,为金蝉花的合理开发和临床使用提供参考。实验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金蝉花粗多糖CP50和CP80的制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Sevage法金蝉花多糖中脱蛋白的最佳条件:Sevage试剂配比三氯甲烷:正丁醇为4:1,Sevage试剂与金蝉花多糖脱蛋白体积比例为1:3,脱蛋白次数为4次,金蝉花多糖的蛋白脱除率为46.35%。按照此方法制备金蝉花粗多糖CP50和CP80得率分别为2.69%、18.79%,多糖含量为2.11%、6.23%。2.金蝉花粗多糖CP50和CP80抗肿瘤活性比较及机制初步研究以人宫颈癌细胞Hela细胞作为模型细胞,通过CCK-8法比较CP50和CP80粗多糖对Hela细胞的增殖抑制活性,二者的IC50分别为1203μg/mL和778.9μg/mL,当CP80的浓度为100、200、400、800μg/mL时对Hela细胞具有显着抑制,存活率分别为87.73%(P<0.05)、84.85%(P<0.01)、71.58%(P<0.01)和58.60%(P<0.001);而CP50只有当浓度达到400μg/mL时,对Hela细胞的增殖抑制才具有显着性,为82.98%(P<0.05),且随着多糖浓度的递增,细胞的增殖抑制趋势较CP80小,因此CP80的抗肿瘤活性相对优于CP50。进一步观察发现CP80对Hela细胞形态和迁移具有抑制作用;通过DCFH-DA法测定HeLa细胞内ROS活性,通过Western blot法和实时定量PCR法测定Bax、Bcl-2和p53的蛋白和基因表达水平,结果表明CP80各浓度给药组在Hela细胞内的ROS活性比空白组显着提高(P<0.05),Bax、p53的蛋白和基因的表达水平显着提高(P<0.05),Bcl-2的蛋白和基因表达水平显着下降(P<0.05)。因此,推断金蝉花粗多糖CP80是通过提高Hela细胞中ROS的活性及介导p53信号通路致使细胞凋亡。3.金蝉花粗多糖CP50和CP80抗环磷酰胺致肝损伤的活性研究以C57BL/6小鼠,通过给予140 mg/mL环磷酰胺构建肝损伤模型。除了金蝉花CP50低剂量组(50 mg/mL)外,其余各给药组的肝脏指数均比模型组有降低,而脾脏指数有所上升,CP80高剂量组(200 mg/kg)比低剂量组(50 mg/mL)的效果比较明显;ALT、AST的活力值和MDA的含量较模型组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且CP80在高剂量(200 mg/kg)时显着降低CPA致小鼠肝损伤中MDA的活性(P<0.05)。结果表明,金蝉花粗多糖对肿瘤化疗药CPA诱导的C57BL/6小鼠药物性肝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CP80的效果稍好于CP50。

吴青华[8](2020)在《葛根芩连汤调控炎症通路改善降糖效应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首先通过网络药理学预测葛根芩连汤(GQD)调控炎症通路改善降糖效应的作用机制,得到炎症相关途径及重要靶点,预测主要抗炎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结合能力,其次通过体内实验检测糖尿病鼠肝生化指标和肝炎症通路蛋白,最后进行抗炎活性成分体外细胞降糖作用及机制验证,探究GQD干预炎症通路改善降糖效应的作用机制。方法:1网络药理学预测GQD干预炎症通路改善降糖效应的作用机制研究(1)GQD活性成分数据库构建:通过使用TCMSP数据库和TCMIP数据库对GQD四味中药葛根、黄芩、黄连和甘草所含成分进行整理,并通过Pub Chem Compound数据库进行结构确认,去除重复化合物,下载相应化合物SDF文件,保留化合物Pub Chem CID值及Canonical SMILES相关信息,制作Excel表格构建GQD活性成分数据库。(2)GQD干预炎症通路改善降糖效应靶点数据库构建:使用在线分析软件Swiss target prediction和STITCH获得GQD活性成分有效靶点;使用Coo LGe N数据库获取炎症和T2DM靶点,再将炎症疾病靶点同T2DM靶点作交叉性分析获得共同靶点即为疾病靶点;将GQD化合物有效靶点与疾病靶点对比分析得到共有靶点,即为GQD干预炎症通路改善降糖效应的靶点。(3)GQD干预炎症通路改善降糖效应的主要活性成分分析:将GQD预测干预炎症通路改善降糖效应靶点,与GQD活性成分对应制成Excel表格,使用Cytoscape 3.2.1软件分别构建葛根活性成分-作用靶点网络、黄芩活性成分-作用靶点网络、黄连活性成分-作用靶点网络、甘草活性成分-作用靶点网络和GQD整方活性成分-作用靶点网络,分析网络中节点度值,获取方中诸药葛根、黄芩、黄连、甘草和GQD整方干预炎症通路改善降糖效应的主要活性成分。(4)GQD干预炎症通路改善降糖效应关键靶点分析:本研究使用STRING数据库获取蛋白-蛋白互作关系,联合Cytoscape3.2.1软件,根据度值分析GQD干预炎症通路改善降糖效应关键靶点。(5)GQD干预炎症通路改善降糖效应的生物过程分析:本研究采用生物学信息注释数据库DAVID,进行葛根、黄芩、黄连、甘草及GQD整方干预炎症通路改善降糖效应的主要生物过程(GO分析)分析。(6)GQD干预炎症通路改善降糖效应主要活性成分干预关键靶点的分子对接预测:通过Sybyl-X 2.0软件对GQD主要抗炎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进行分子对接,根据预测靶点与主要活性成分的对接得分Total Score值,验证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的结合能力。2 GQD干预炎症通路改善降糖效应的体内实验采用研究团队已建立高脂饲料联合一次小剂量链脲佐菌素(30mg·kg-1)诱导Sprague Dawley(SD)大鼠建立糖尿病模型。随机分组:模型组、阳性组(二甲双胍)和GQD组,并以正常饮食的大鼠为对照组,给药13周后,获取各组肝脏组织冻存-80℃冰箱备用。在确认GQD体内降糖效果后,进行大鼠肝组织检测:(1)GQD对糖尿病大鼠肝脏糖脂生化指标影响:根据检测试剂盒说明书检测肝组织蛋白糖原和甘油三酯(TG)含量。(2)GQD对糖尿病大鼠肝脏抗氧化相关生化指标影响:根据检测试剂盒说明书检测肝组织丙二醛(MDA)浓度、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力。(3)GQD对糖尿病大鼠肝脏组织炎症相关通路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WB法检测炎症核转录因子-κB(NF-κBp65)、p-NF-κB(Ser536)、和下游炎症分泌因子白介素-1β(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检测调控NF-κB的炎症核转录蛋白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含pyri结构域蛋白3(NLRP3)、Toll样受体4(TLR4)、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蛋白3(SOCS3),探究GQD干预多条通路改善炎症反应的作用机制。3 GQD抗炎活性成分干预改善肝胰岛素抵抗(IR)-Hep G2细胞降糖效应机制的体外细胞实验验证考虑黄连中不少抗炎降糖成分研究较为透彻,没选定在本文中探讨。采用本课题组已建立肝IR-Hep G2细胞模型(10-9mol·L-1胰岛素和3.75*10-6mol·L-1地塞米松联合诱导48h),随机分组:正常组、IR模型组、阳性组(二甲双胍)和不同剂量汉黄芩苷组、梓醇组、槲皮素组,检测以下指标:(1)汉黄芩苷干预肝IR-Hep G2细胞的降糖药效及细胞活力测定(2)汉黄芩苷干预肝IR-Hep G2细胞炎症相关通路蛋白表达(3)汉黄芩苷干预肝IR-HepG2细胞胰岛素通路蛋白表达(4)梓醇干预肝IR-Hep G2细胞的降糖药效及细胞活力测定(5)梓醇干预肝IR-Hep G2细胞降糖效应相关蛋白表达(6)槲皮素干预肝IR-Hep G2细胞的降糖药效结果:1网络药理学预测GQD干预炎症通路改善降糖效应的作用机制(1)根据TCMSP数据库和TCMIP数据库分析结果,葛根含有35个化学成分、黄芩含有153个成分、黄连含有38个成分和甘草含有147个成分。葛根、黄芩、甘草共有成分穿贝海绵甾醇;葛根与黄芩共有成分β-谷甾醇、穿贝海绵甾醇、胡萝卜苷;葛根与甘草共有成分芒柄花黄素、芒柄花苷、穿贝海绵甾醇;黄芩与黄连共有成分表小檗碱、小檗碱、药根碱、对羟基肉桂酸;黄芩与甘草共有成分谷甾醇、穿贝海绵甾醇;黄连与甘草共有成分槲皮素。(2)葛根13个活性成分、黄芩37个活性成分、黄连10个活性成分、甘草42个活性成分含有有效靶点。采用数据库中炎症基因5975个,T2DM基因1402个,将2种疾病基因作交叉性分析,共获得1197个共同基因。GQD活性成分有效靶点与疾病靶点的交叉靶点85个。(3)葛根主要抗炎活性成分:葛根素、染料木素和大豆苷元;黄芩主要抗炎活性成分芹黄素、黄芩苷、汉黄芩苷和黄芩素;黄连主要抗炎活性成分槲皮素和小檗碱;甘草主要抗炎活性成分槲皮素和山柰酚;GQD整方主要抗炎活性成分:槲皮素、葛根素、小檗碱、山柰酚、芹黄素和穿贝海绵甾醇。(4)葛根干预炎症通路改善降糖效应相关靶点:CASP3、EGFR、ESR1、PPARG、TLR4;黄芩干预炎症通路改善降糖效应关键靶点:IL6、TNF、AKT1、PTGS2、VEGFA;黄连干预炎症通路改善降糖效应关键靶点:AKT1、TP53、EGFR;甘草干预炎症通路改善降糖效应关键靶点:AKT1、TNF、EGFR;GQD干预炎症通路改善降糖效应关键靶点:IL6、AKT1、TNF和VEGFA。(5)黄芩生物学通路531条,主要影响炎症反应、脂质分解代谢过程、NF-κB转录因子调控等;黄连生物学通路238条,主要影响胰岛素受体信号通路、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信号通路、增殖凋亡和转录调节等;甘草生物学通路225条,主要影响胰岛素受体信号通路、胰岛素刺激反应、MAPK活性调控等。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GQD生物学通路748条,主要影响脂质分解代谢过程、调控IL6产生、炎症反应等。(6)AKT1与GQD抗炎活性成分汉黄芩苷、梓醇、槲皮素、葛根素、黄芩苷和山柰酚具有较好的结合活性;IL6与槲皮素、黄芩苷和川贝海绵甾醇有结合活性;TNFA与汉黄芩苷、黄芩苷和川贝海绵甾醇有较好的结合活性;NF-κB与槲皮素、葛根素、黄芩苷、川贝海绵甾醇有较好的结合活性,与汉黄芩苷和梓醇有结合活性;NLRP3与槲皮素、葛根素、黄芩苷、梓醇有较好的结合活性;TLR4与槲皮素和芹黄素有结合活性;SOCS3与大豆苷元有较好的结合活性,与槲皮素和黄芩苷有结合活性。2 GQD干预T2DM大鼠的炎症相关通路研究(1)与正常组相比,糖尿病模型组大鼠肝糖原水平极显着下降(P<0.001);与模型组相比,GQD组与二甲双胍组糖原水平极显着上升(P<0.001)。与正常组相比,糖尿病模型组TG水平极显着上升(P<0.001);与糖尿病模型组相比,GQD组与二甲双胍组TG水平显着下降(P<0.05,P<0.01)。(2)与正常组相比,糖尿病模型组大鼠肝MDA含量极显着上升(P<0.001);与模型组相比,GQD组与二甲双胍组MDA水平显着下降(P<0.01,P<0.05)。与正常组相比,糖尿病组大鼠SOD水平有下降趋势;与模型组相比,GQD组与二甲双胍组SOD水平有上升趋势,但均未达到统计学意义。与正常组相比,糖尿病组大鼠CAT活力极显着下降(P<0.001);与模型组相比,GQD组CAT活力有上调趋势,二甲双胍组CAT活力显着增强(P<0.05)。(3)与正常组相比,糖尿病模型组大鼠NLRP3蛋白表达水平极显着上升(P<0.001);与糖尿病组相比,GQD组和阳性组表达水平显着下降(P<0.001,P<0.01)。与正常组相比,糖尿病组TLR4蛋白表达水平极显着上升(P<0.001);与糖尿病组相比,GQD组和阳性组表达水平极显着下降(P<0.001)。与正常组相比,糖尿病组SOCS3蛋白表达水平上升;与糖尿病组相比,GQD组和阳性组表达水平显着下降(P<0.001,P<0.05)。与正常组相比,糖尿病组IL-1β和IL-6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上升(P<0.01,P<0.05);与糖尿病组相比,GQD组IL-1β和IL-6蛋白水平显着下降(P<0.01)。与正常组相比,糖尿病组TNF-α蛋白表达水平上升;与糖尿病组相比,GQD组和阳性组表达水平显着下降(P<0.01,P<0.05)。与正常组相比,糖尿病模型组p-NF-κB(Ser536)/NF-κB(p65)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上升(P<0.05);与糖尿病组相比,GQD组和阳性组表达水平显着下降(P<0.001,P<0.01)。3 GQD抗炎活性成分改善肝IR-Hep G2细胞的降糖效应研究(1)汉黄芩苷实验:与正常组相比,IR模型组葡萄糖消耗量均显着下降(P<0.001);与IR组相比,汉黄芩苷干预36h,IR细胞摄糖量增加,48h差异最明显,20、50μmol·L-1汉黄芩苷明显增加IR-Hep G2细胞葡萄糖消耗量(P<0.001)。各浓度汉黄芩苷组对Hep G2细胞活力无明显影响。(2)汉黄芩苷干预肝IR-Hep G2细胞48h,WB检测炎症通路转录因子NLRP3、SOCS3、TLR4和NF-κB(p65)及下游炎症效应因子IL-1β、IL-6和TNF-α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IR模型组NLRP3、SOCS3、TLR4、NF-κB(p65)、IL-1β、IL-6和TNF-α蛋白水平均显着上升(P<0.001);与IR组相比,汉黄芩苷组(1、5、10、20、50μmol·L-1)显着下降炎症通路NLRP3、SOCS3、TLR4、NF-κB、IL-1β、IL-6和TNF-α蛋白表达量(P<0.001)。(3)汉黄芩苷干预IR-Hep G2细胞48h,WB检测胰岛素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IR模型组p-PI3K(Thr607)/PI3K(p85)蛋白水平明显下调(P<0.001);与IR组相比,汉黄芩苷组(5、10、20、50μmol·L-1)升高p-PI3K(Thr607)/PI3K(p85)蛋白表达(P<0.001、P<0.05、P<0.01、P<0.01),1μmol·L-1组影响不明显。与正常组相比,IR模型组p-Akt(Ser473)/Akt蛋白水平明显下调(P<0.001);与IR组相比,汉黄芩苷组(1、5、10、20、50μmol·L-1)浓度均明显升高p-Akt(Ser473)/Akt蛋白表达(P<0.001、P<0.001、P<0.05、P<0.001、P<0.001),各组Akt表达差异不大。与正常组相比,IR模型组GLUT1和GLUT4蛋白水平明显下调(P<0.001);与IR组相比,汉黄芩苷组(1、5、10、20、50μmol·L-1)明显升高GLUT1和GLUT4蛋白表达(P<0.001)。与正常组相比,IR模型组GLUT2蛋白水平上调;与IR组相比,除浓度1μmol·L-1组外,5、10、20μmol·L-1汉黄芩苷组极显着上调GLUT2的蛋白水平(P<0.001)。(4)梓醇实验:与正常组相比,IR模型组葡萄糖消耗量均显着下降(P<0.001),与IR模型组相比,梓醇给药18h,5、10μmol·L-1增加IR-Hep G2细胞葡萄糖消耗量(P<0.05,P<0.01);给药24h,梓醇组(2.5、5、10μmol·L-1)增加IR-Hep G2细胞葡萄糖消耗量(P<0.05,P<0.05,P<0.01);给药48h差异最明显,2.5、5、10μmol·L-1梓醇明显增加IR-Hep G2细胞摄糖量(P<0.001)。各剂量给药组对细胞活力没有明显影响。(5)与IR模型组相比,梓醇组(2.5、5、10μmol·L-1)组PPARα蛋白表达量升高(P<0.05、P<0.001、P<0.01);10μmol·L-1梓醇升高PPARδ表达(P<0.001)。与正常组相比,IR模型组p-Akt(Ser473)/Akt蛋白水平表达显着下降(P<0.05);与IR组相比,梓醇组(2.5、5、10μmol·L-1)上调p-Akt(Ser473)/Akt(P<0.05、P<0.001、P<0.001);与正常组相比,IR模型组FABP4蛋白水平表达显着上升(P<0.001);与IR组相比,梓醇组(5、10μmol·L-1)下调FABP4表达(P<0.05、P<0.01)。(6)与正常组相比,IR模型组葡萄糖消耗量显着下降(P<0.001);与IR组相比,槲皮素(5、10、20μmol·L-1)干预24h明显增加IR-Hep G2细胞摄糖量(P<0.01)。结论:本研究通过信息化层面初步预测复方GQD干预炎症相关通路改善降糖效应的潜在活性成分,与GQD配伍的四味中药中发挥抗炎作用成分密切相关。GQD干预炎症相关通路重要靶点与黄芩发挥抗炎作用的重要靶点相类似,因此推测作为清热抗炎中药黄芩在复方GQD抗炎降糖效应中起到重要作用,且预测黄芩干预炎症通路改善降糖效应的生物过程包含炎症反应、NF-κB转录因子调控、胰岛素刺激反应和氧化还原等。采用计算机辅助虚拟分子对接验证活性成分与重要靶点结合活性,进一步预测GQD干预炎症通路改善降糖效应的作用成分。本文体内实验研究表明GQD调控肝NLRP3和SOCS3抑制TLR4/NF-κB等炎症信号通路,改善肝糖脂水平及提高抗氧化能力。结合本实验室之前确定GQD体内激活肝PPARs改善IR,推测GQD多通路多靶点抑制NF-κB调控的炎症信号通路,调节糖脂稳态,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增强降糖效应。体外实验验证来自黄芩的黄酮类成分汉黄芩苷干预NLRP3/SOCS3调控TLR4/NF-κB炎症信号通路。黄芩中环烯醚萜类成分梓醇激活PPARs通路,可能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来调控糖脂稳态。GQD抗炎活性成分黄酮类成分槲皮素显示具有较好的降糖效果。综上,复方GQD多个成分存在单靶点叠加、多靶点协同作用干预炎症相关通路改善降糖效应。

薛倩倩[9](2020)在《基于黄芪-丹参药对配伍研究不同种植方式黄芪的化学成分及其药效差异》文中提出选题依据:黄芪按照种植方式可以分为仿野生黄芪和平栽黄芪,仿野生黄芪生长期限至少为6年,根向下生长,长度可达1米以上,生长年限较长且采挖困难。平栽黄芪的栽培方式为正常育苗1年后,再起苗横向移栽,生长年限短、易采收。但平栽黄芪的药效是否能与仿野生黄芪相当,是急需解决的临床应用原料选择问题。将中药置于复方配伍环境中研究药效,可以更好的阐释其临床用药的科学内涵。其中,药对是历代医家长期医疗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精华所在,是针对一定证候特点,以相应治法为前提,结合药味的性能和功用,选择性地将2味药进行组合配对,是方剂配伍的最小组方单元,对阐明药物机制更有利。因此,本研究利用黄芪-丹参药对,以局部脑缺血大鼠模型为药效评价环境,利用传统药效评价和代谢组学研究,比较仿野生和平栽黄芪配伍丹参治疗局部脑缺血大鼠的药效差异。目的:比较仿野生和平栽黄芪配伍丹参治疗局部脑缺血大鼠的药效差异,对配伍后各给药组中黄芪的化学成分含量进行检测,通过相关分析寻找与两者药效差异相关的成分,为仿野生和平栽黄芪的药效差异和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依据。方法:(1)通过复制局部脑缺血大鼠模型,设置黄芪-丹参药对水提物不同剂量的给药组及阳性药尼莫地平组,以大鼠神经功能损伤评价、脑含水量及脑组织切片的TTC染色病理结果为传统药效学指标,并采用1H-NMR代谢组学分别对各组大鼠血清代谢轮廓进行分析,系统比较模型及各给药组的药效,初步明确黄芪-丹参药对治疗局部脑缺血的药效。(2)利用局部脑缺血大鼠模型,比较仿野生黄芪-丹参与平栽黄芪-丹参药对的治疗效果,通过神经功能损伤评价及脑组织TTC染色的传统药效指标及靶组织缺血脑组织的代谢组学分析,对各给药组大鼠的药效回调作用进行系统分析。(3)建立LC-MS/MS测定黄芪中12种成分的方法,对方法进行方法学考察,利用所建方法对药理实验中仿野生和平栽黄芪配伍的黄芪-丹参水提液进行黄芪12种成分的含量检测,比较在配伍丹参后仿野生和平栽黄芪中12种成分的含量差异,为两者的药效差异提供依据。(4)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所测得仿野生和平栽黄芪12种成分的含量与治疗局部脑缺血的药效进行关联分析,寻找与仿野生和平栽黄芪药效差异相关的成分。结果:(1)局部脑缺血大鼠的模型及黄芪-丹参药对的初步药效结果表明: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呈现出毛发竖立、行动迟缓、对侧前爪伸展不完全等状态。TTC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的脑组织缺血部位显着,血清代谢轮廓发生改变。给予阳性药尼莫地平片及黄芪-丹参药对后以上现象均有不同程度的回调,且黄芪-丹参药对低剂量组回调效果与阳性药尼莫地平片相同,黄芪-丹参药对高剂量给药组优于阳性药。这一结果证明了局部脑缺血大鼠模型复制成功,且黄芪-丹参药对水提液对其有保护作用。(2)在比较仿野生黄芪与平栽黄芪配伍丹参后治疗局部脑缺血大鼠药效的研究中,神经功能损伤及TTC脑组织切片染色结果均显示平栽黄芪-丹参药对的治疗效果较仿野生黄芪-丹参药对好。通过脑组织代谢组学分析,得到与模型相关的10个脑组织差异代谢物,对各给药组回调差异代谢物的数量进行分析,发现仿野生黄芪-丹参药对可以显着回调10种代谢物,平栽黄芪-丹参给药组可以回调9个差异代谢物。分析两者在回调程度上的差异,发现两者都显着回调的9种差异代谢物均表现为平栽黄芪-丹参药对的回调效果优于仿野生黄芪-丹参药对,且其中7个差异代谢物具有显着性。(3)在仿野生黄芪与平栽黄芪配伍丹参的药对水提液中12种化学成分的含量测定中,建立的LC-MS/MS测定黄芪中12种成分的方法精密度、重复性和稳定性RSD小于5%,方法适用。通过对上述药理实验给药组中黄芪的12种化学成分的含量进行检测,发现仿野生黄芪中的12种化学成分的含量均高于平栽黄芪,对皂苷类和黄酮类成分的比值进行考察,发现平栽黄芪中皂苷类/黄酮类的比值高于仿野生黄芪,这可能是导致两者在药效上有差异的主要原因。(4)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计算仿野生与平栽黄芪的成分含量与治疗局部脑缺血药效关联度,得到与仿野生黄芪和平栽黄芪治疗局部脑缺血药效关联度较大的化合物为1(异黄烷苷)、3(黄芪皂苷II)、6(芒柄花素)、10(芒柄花苷)、15(皂苷/黄酮的比值),其中皂苷类/黄酮类比值的关联度最高。结论:本研究利用传统药效指标与代谢组学方法,基于黄芪-丹参药对的配伍环境,比较了仿野生黄芪和平栽黄芪在治疗局部脑缺血药效及12种成分含量的差异。首先证明了黄芪-丹参水提液治疗局部脑缺血大鼠的药效,其次,通过比较仿野生黄芪与平栽黄芪在黄芪-丹参药对配伍中的药效和化学成分的含量变化,发现两种栽培方式黄芪均有效,而成本更低的平栽黄芪的药效更优;化学成分含量比较发现仿野生黄芪的含量高于平栽黄芪,但平栽黄芪皂苷类/黄酮类的比值高于仿野生黄芪,并且经过灰色关联分析,发现皂苷类/黄酮类的含量比值与两者药效差异的关联度最高,表明皂苷类与黄酮类的比值可能是平栽黄芪治疗局部脑缺血药效优于仿野生黄芪的原因。其次,异黄烷苷、黄芪皂苷II、芒柄花素和芒柄花的关联度均大于0.6,可能为是引起两者药效差异的成分。

杜星海[10](2020)在《雷公藤配伍益母草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 研究益母草与雷公藤配伍后,对雷公藤免疫活性和肝肾、生殖毒性的影响。方法 MTT法观察不同浓度雷公藤提取液对COS-7绿猴肾细胞和L-02肝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MTT法观察不同浓度雷公藤和雷公藤配伍益母草提取液对淋巴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建立以弗氏完全佐剂(FCA)诱导的类风湿关节炎雌性大鼠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雷公藤组、雷公藤益母草组。雷公藤组、雷公藤益母草组按照实验设计剂量给予灌胃给药,正常组和模型组参照同体积的纯化水灌胃,持续21天,每4天观察记录大鼠的一般情况、测定记录大鼠足跖容积,21天后,测定大鼠各脏器指数、外周血中血清性激素水平(E2、FSH和LH),HE染色观察大鼠的卵巢、踝关节、子宫病理切片,TUNEL染色法测定大鼠卵巢组织中凋亡细胞数值并运用Western-blot法测定大鼠子宫组织中p450arom蛋白的表达。结果肝肾细胞体外增殖实验中,在3mg/mL浓度下,肝细胞体外增殖抑制率为7.158±3.003,肾细胞体外增值率为-11.942±8.997;15mg/mL肝细胞体外增殖抑制率为6.914±6.037,肾细胞体外增值率为40.698±6.375;雷公藤浓度越高,对肝肾细胞的增值抑制作用越明显,呈现浓度-毒性关系;淋巴细胞体外增殖实验中,在6mg/mL浓度下雷公藤组增殖抑制率为1.192±0.012、雷公藤益母草组增殖抑制率为1.112±0.069,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mg/mL浓度下雷公藤组增殖抑制率为1.054±0.043、雷公藤益母草组增殖抑制率为1.059±0.030,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雷公藤配伍益母草在6mg/mL和12mg/mL浓度下,与雷公藤相同浓度下对小鼠脾淋巴细胞的抑制作用相当;雷公藤配伍实验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雷公藤组和雷公藤益母草组体重增长率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雷公藤益母草组足跖肿胀率有明显变化(p<0.05),与雷公藤组相比,雷公藤益母草组足跖肿胀率无明显变化(p>0.05);与雷公藤组相比,雷公藤益母草组肝脏脏器指数无明显变化(p>0.05)、胸腺、脾脏、肾脏、子宫脏器指数上均有显着差异(p<0.05),雷公藤益母草组E2、LH值明显升高(p<0.05)、FSH无明显变化(p>0.05);结果显示卵巢组织雷公藤组见少量淋巴细胞浸润,雷公藤益母草组未见明显淋巴细胞浸润、踝关节雷公藤组和雷公藤益母草组滑膜增生不明显、偶见炎症细胞浸润,子宫切片雷公藤组局部上皮细胞排列紊乱、内膜下层淋巴细胞浸润,雷公藤益母草组局部上皮细胞增生、内膜下层未见淋巴细胞浸润:与雷公藤组相比,雷公藤益母草组卵巢组织凋亡细胞明显减少(p<0.05)、p450arom蛋白的表达明显增强。结论 1.在肝肾细胞毒性关系的实验中,雷公藤对肝肾细胞有毒性作用,临床上不宜大剂量应用。2.在淋巴细胞体外增殖实验中,雷公藤配伍益母草后雷公藤的免疫抑制作用没有受到影响。3.雷公藤配伍益母草后对类风湿关节炎有治疗作用,在胸腺、脾脏、肾脏等脏器指数均表现出减毒作用、未增加雷公藤引起的肝肾毒性,配伍安全有效。根据性激素水平的升高、子宫脏器指数的提高、卵巢组织和子宫病理切片病理状态的改善、卵巢组织细胞凋亡的减少以及p450arom蛋白表达的增强,提示配伍后对生殖毒性有减毒作用。4.通过雷公藤的动物实验研究,探讨雷公藤配伍益母草的减毒机制可能一是与益母草具有类雌激素样作用有关,通过影响内源性激素合成,提高E2水平,促进大鼠子宫的修复及卵巢功能的恢复;二是通过减少卵巢组织细胞凋亡、增强子宫p450arom蛋白表达来减轻卵巢组织损害,起到降低由雷公藤引起的生殖毒性作用。

二、复方肌苷对肝细胞的保护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复方肌苷对肝细胞的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代谢组学方法的龙胆泻肝制剂的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肝损伤概述
    1.2 肝损伤发病机制
        1.2.1 肝损伤分类
        1.2.2 肝损伤与质膜损伤的关系
        1.2.3 肝损伤与自由基损害的关系
        1.2.4 肝损伤与线粒体功能失衡的关系
        1.2.5 肝损伤与细胞内离子浓度波动的关系
        1.2.6 肝损伤与代谢紊乱的关系
        1.2.7 其他肝损伤发生机制
    1.3 中药治疗肝损伤的研究进展
        1.3.1 龙胆泻肝汤
        1.3.2 龙胆泻肝颗粒
        1.3.3 龙胆苦苷
        1.3.4 多糖类
        1.3.5 黄酮类
        1.3.6 苷类
        1.3.7 其他类
    1.4 代谢组学概述
        1.4.1 代谢组学的研究进展
        1.4.2 代谢组学的研究过程
    1.5 立题的依据和研究思路
第2章 龙胆泻肝汤对急性肝损伤保肝作用及机制研究
    2.1 实验材料
        2.1.1 动物、药品与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动物分组,造模及给药
        2.2.2 血清肝功能指标的测定
        2.2.3 肝组织样品前处理
        2.2.4 GC-MS测试条件
        2.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2.4 数据统计方法
    2.5 实验结果
        2.5.1 龙胆泻肝汤对ALI大鼠血清ALT、ALP和 AST的影响
        2.5.2 龙胆泻肝汤对ALI大鼠肝脏的影响
        2.5.3 龙胆泻肝汤治疗ALI的代谢组学机制
        2.5.4 生物标志物的鉴定
        2.5.5 热图分析
        2.5.6 代谢通路分析
    2.6 讨论
    2.7 小结
第3章 龙胆泻肝颗粒对氧化性肝损伤保肝作用及肝匀浆和血液的代谢组学机制研究
    3.1 实验材料
        3.1.1 动物、药品与试剂
        3.1.2 主要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动物分组、造模与给药
        3.2.2 肝匀浆和血清样品前处理
        3.2.3 GC-MS测试条件
        3.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3.3 数据统计方法
    3.4 实验结果
        3.4.1 大鼠TIC图分析
        3.4.2 大鼠PCA图分析
        3.4.3 大鼠肝匀浆和血清生物标志物鉴定
        3.4.4 热图分析和相关性分析
        3.4.5 代谢通路分析
    3.5 讨论
        3.5.1 对氨基酸代谢的影响
        3.5.2 对机体内能量的影响
    3.6 小结
第4章 龙胆泻肝颗粒对氧化性肝损伤保肝作用及尿液的代谢组学机制研究
    4.1 实验材料
        4.1.1 动物、药品与试剂
        4.1.2 主要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动物分组、造模与给药
        4.2.2 样品尿液前处理
        4.2.3 GC-MS测试条件
        4.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4.3 数据统计方法
    4.4 实验结果
        4.4.1 大鼠TIC图分析
        4.4.2 大鼠PCA图分析
        4.4.3 大鼠尿液生物标志物的鉴定
        4.4.4 热图分析和相关性分析
        4.4.5 代谢通路分析
    4.5 讨论
        4.5.1 对能量代谢的影响
        4.5.2 对氨基酸代谢的影响
    4.6 小结
第5章 龙胆苦苷对酒精性肝损伤保肝作用及机制研究
    5.1 实验材料
        5.1.1 动物、药品与试剂
        5.1.2 主要仪器
    5.2 实验方法
        5.2.1 动物分组、造模与给药
        5.2.2 样品前处理
        5.2.3 GC-MS测试条件
        5.2.4 转氨酶、血脂水平及抗氧化能力的测定
        5.2.5 线粒体功能检测
        5.2.6 组织病理学染色
        5.2.7 蛋白印迹分析
        5.2.8 数据处理与分析
    5.3 数据统计方法
    5.4 实验结果
        5.4.1 龙胆苦苷对ALD大鼠血脂、肝功能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5.4.2 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
        5.4.3 龙胆苦苷对TCA酶、恢复线粒体呼吸链和ATP生成的影响
        5.4.4 各组肝匀浆、尿液和血液代谢轮廓分析
        5.4.5 生物标志物的鉴定
        5.4.6 代谢标志物的通路分析和热图分析
        5.4.7 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分析结果
    5.5 讨论
        5.5.1 龙胆苦苷改善氧化应激所致的ALD线粒体功能障碍
        5.5.2 龙胆苦苷改善因恢复正常代谢所致的ALD线粒体功能障碍
        5.5.3 龙胆苦苷通过调节TCA酶、恢复线粒体呼吸链,ATP生成改善ALD线粒体功能障碍
        5.5.4 龙胆苦苷通过诱导细胞凋亡改善ALD线粒体功能障碍
        5.5.5 龙胆苦苷在防治酒精性肝病中的应用前景
    5.6 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2)肝宁方对小鼠肝癌癌前病变炎症微环境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医对肝癌癌前病变的认识与研究
        1.1 肝癌癌前病变的病名
        1.2 肝癌癌前病变的病因病机
        1.3 肝癌癌前的辨证与分型
        1.4 中医药治疗肝癌癌前病变
    2 现代医学对肝癌癌前病变的认识与研究
        2.1 肝癌癌前病变的流行病学
        2.2 肝癌癌前病变的发病机制
        2.3 现代医学对肝癌癌前病变的诊断
        2.4 现代医学对肝癌癌前病变的治疗
    3 肝癌癌前病变的肿瘤微环境
        3.1 肿瘤微环境的定义
        3.2 肿瘤免疫微环境
        3.3 肿瘤炎症微环境
        3.4 中医药调节肿瘤微环境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试验药物及试剂
        1.2.1 实验药物
        1.2.2 实验试剂
        1.3 主要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造模方法
        2.2 标本采集
        2.3 观察指标
        2.3.1 小鼠的一般情况
        2.3.2 体重、肝脏指数、脾脏指数
        2.3.3 肝脏病理HE染色
        2.3.4 血清肝功能和肿瘤相关因子检测
        2.3.5 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肝组织中TLR4、NF-κB蛋白表达
        2.4 统计学处理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小鼠的一般情况
    3.2 各组小鼠体重变化趋势
    3.3 体重、肝脏指数、脾脏指数变化情况
    3.4 肉眼可见结节大小、数量、分布情况
    3.5 肝脏病理学观察HE染色
    3.6 肝功能
    3.7 血清炎症相关因子与肿瘤相关指标
    3.8 肝脏TLR4、NF-κB表达情况
第四部分 讨论
    4.1 肝宁方的研究基础
    4.2 肝宁方的药物组成成分及研究现状
    4.3 肝宁方对DEN/CCl4诱发的肝癌癌前病变炎症微环境影响的评价
        4.3.1 肝宁方对小鼠一般情况的影响
        4.3.2 肝宁方对肝脏指数/脾脏指数的影响
        4.3.3 肝宁方对肝功能的影响
        4.3.4 肝宁方对肝脏病理的影响
        4.3.5 肝宁方对肝癌癌前病变相关炎症因子的影响
        4.3.6 肝宁方对肝癌癌前病变相关肿瘤标志物的影响
        4.3.7 肝宁方对肝癌癌前病变TLR4、NF-κB蛋白表达的影响
    4.4 中西结合防治肝癌及癌前病变的特色与优势
    4.5 不足与展望
第五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药调节肝癌及癌前微环境中的TLR4/NF-κB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3)美洲大蠊提取物促进小鼠70%肝切除后肝细胞再生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 确定PAEs促进小鼠70%肝切除后肝细胞再生的表型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 运用RNA-seq技术,探寻PAEs促进小鼠PH后肝细胞再生的主要信号通路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PAEs调控PI3K/AKT/mTOR信号通路促进小鼠PH后肝细胞再生的机制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综述 美洲大蠊提取物的常见临床应用及相关基础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4)基于代谢组学的中药治疗化学性肝损伤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代谢组学在中药治疗化学性肝损伤中的应用
    1.1 中药治疗四氯化碳(CCl4)诱导的急性肝损伤
    1.2 中药治疗CCl4诱导的肝纤维化
    1.3 中药治疗二甲基亚硝胺(DMN)诱导的肝纤维化
    1.4 中药治疗α-萘异硫氰酸酯(ANIT)致胆汁淤积型肝损伤
    1.5 中药治疗乙醇或酒精诱导的ALD
2 讨论
3 总结与展望

(5)我院肝病辅助用药的应用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肝病辅助用药的销售金额
    2.2 肝病辅助用药的销售金额排序
    2.3 肝病辅助用药的DDDs排序
    2.4 肝病辅助用药的DDC排序
    2.5 肝病辅助用药的B/A
3 讨论

(6)基于“主客交”学说研究加减三甲散对肝纤维化大鼠WNT/β-catenin通路和lncRNA及mRNA表达谱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祖国医学对肝纤维化的认识
        1.1 病名探讨
        1.2 病因病机探究
        1.3 治法探讨
    2 现代医学对肝纤维化的认识
        2.1 肝纤维化的病因
        2.2 肝纤维化的诊断
        2.3 肝纤维化的治疗
    3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3.1 “主客交”学说
        3.1.1 “主客交”学说的创立
        3.1.2 “主客交”含义
        3.1.3 “主客交”学说的发展
        3.1.4 “主客交”学说的特点
        3.2 “主客交”与肝纤维化
        3.3 “主客交”之治疗——三甲散及加减运用
        3.4 加减三甲散及其运用
    4 肝纤维化与Wnt/β-catenin信号转导通路
        4.1 肝星状细胞与肝纤维化
        4.2 Wnt信号转导通路
        4.3 Wnt/β-catenin与肝纤维化
    5 LncRNA与肝纤维化
        5.1 LncRNA概况
        5.2 LncRNA在肝纤维化中的研究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 实验一 加减三甲散功效对比及wnt信号通路研究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动物
        1.1.2 实验主要试剂
        1.1.3 实验主要仪器和设备
        1.1.4 实验药物
        1.1.5 实验场地
        1.2 实验方法
        1.2.1 实验动物分组
        1.2.2 干预用药的用法用量及制备方法
        1.2.3 造模方法
        1.2.4 药物干预方法
        1.2.5 血清标本采集与处理
        1.3 观察指标及方法
        1.3.1 大鼠肉眼下观察
        1.3.2 大鼠肝脏组织形态
        1.3.3 血清肝功能指标观察
        1.4 肝组织wnt2、β-catenin、GSK-3β蛋白表达量观测
        1.5 统计学处理方法
        1.6 实验结果
        1.6.1 大鼠一般情况变化
        1.6.2 大鼠肝脏组织形态变化
        1.6.3 血清肝功能指标观察
        1.6.4 肝组织wnt2、β-catenin、GSK-3β蛋白表达量变化
        1.7 讨论
        1.7.1 加减三甲散2号方的由来
        1.7.2 对肝纤维大鼠模型的评价
        1.7.3 对大鼠一般情况的影响
        1.7.4 对大鼠肝脏病理形态的影响
        1.7.5 对大鼠血清肝功能指标的影响
        1.7.6 对肝组织wnt2、β-catenin、GSK-3β蛋白表达量的影响
    2 实验二加减三甲散干预肝纤维化大鼠lnc RNA和 m RNA表达谱的研究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实验主要试剂
        2.1.3 实验仪器和设备
        2.1.4 实验药物
        2.1.5 实验场地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动物分组
        2.2.2 造模方法
        2.2.3 干预用药的制备及用法用量
        2.2.4 药物干预方法
        2.2.5 标本采集与处理
        2.3 观察指标及方法
        2.3.1 大鼠肉眼下形态观察
        2.3.2 小鼠肝脏组织形态
        2.3.3 血清肝纤维化指标观察
        2.4 高通量测序肝脏组织m RMA和 lnc RNA
        2.4.1 RNA抽提和质检
        2.4.2 文库构建
        2.4.3 上机测序
        2.4.3.1 获得reads
        2.4.3.2 数据预处理
        2.4.3.3 基因组比对(Mapping genome)
        2.4.4.4 基因饱和度分析
        2.4.4.5 mRNA和lncRNA差异基因筛选
        2.4.4.6 GO 富集分析和 KEGG pathway 富集分析
        2.5 统计学处理方法
        2.6 实验结果和分析
        2.6.1 大鼠一般情况变化
        2.6.2 大鼠肝脏组织形态变化
        2.6.3 血清肝纤维化指标观察
        2.6.4 大鼠肝脏组织mRNA表达谱的变化
        2.6.5 大鼠肝脏组织lnc RNA表达谱的变化
        2.7 讨论
        2.7.1 对大鼠一般情况的影响
        2.7.2 对大鼠肝脏病理形态的影响
        2.7.3 对大鼠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
        2.7.4 对大鼠肝脏组织lncRNA和mRNA的影响及与“主客交”的联系
结论
特色与创新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1:附图 部分原始图片
附件 2:文献综述 中成药治疗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件 3: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7)金蝉花粗多糖CP50和CP80的制备和抗肿瘤及抗肝损伤作用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英文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金蝉花的研究进展
        1.1.1 金蝉花简介
        1.1.2 金蝉花的化学成分研究现状
        1.1.3 金蝉花的药理活性研究现状
    1.2 多糖抗肿瘤研究进展
        1.2.1 真菌类多糖的抗肿瘤作用
        1.2.2 植物多糖的抗肿瘤作用
        1.2.3 海洋生物多糖的抗肿瘤作用
    1.3 多糖抗肝损伤作用研究进展
        1.3.1 植物多糖的抗肝损伤作用
        1.3.2 微生物多糖的抗肝损伤作用
        1.3.3 动物多糖的抗肝损伤作用
    1.4 本课题的立项背景和意义
    1.5 本课题主要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金蝉花粗多糖CP50和CP80 的制备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药材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金蝉花粗多糖的提取
        2.2.2 多糖含量测定
        2.2.3 蛋白质含量测定
        2.2.4 Sevage法脱蛋白处理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2.3.1 葡萄糖标准曲线
        2.3.2 蛋白标准曲线
        2.3.3 金蝉花粗多糖脱蛋白的单因素试验结果
        2.3.4 CP50和CP80 的制备结果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金蝉花粗多糖CP50和CP80 抗肿瘤活性比较及机制初步研究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样品
        3.1.2 实验细胞
        3.1.3 主要试剂
        3.1.4 主要仪器
        3.1.5 主要试剂的配制
    3.2 实验方法
        3.2.1 细胞培养
        3.2.2 实验分组
        3.2.3 CCK-8 法检测金蝉花多糖CP50和CP80对Hela细胞增殖影响
        3.2.4 显微镜观察金蝉花粗多糖CP80对Hela细胞形态的影响
        3.2.5 细胞划痕实验观察金蝉花粗多糖CP80对Hela细胞迁移作用的影响
        3.2.6 DCFH-DA探针法检测金蝉花粗多糖CP80对Hela细胞内活性氧水平的影响
        3.2.7 Western blot法检测金蝉花粗多糖CP80对Hela细胞Bax、Bcl-2 和p53蛋白表达的影响
        3.2.8 金蝉花粗多糖CP80对Hela细胞Bax、Bcl-2和p53 mRNA表达水平的测定
        3.2.9 统计学分析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1 金蝉花粗多糖CP50和CP80对Hela细胞增殖的影响
        3.3.2 金蝉花粗多糖CP80对Hela细胞形态的影响
        3.3.3 金蝉花粗多糖CP80对Hela细胞迁移作用的影响
        3.3.4 金蝉花粗多糖CP80对Hela细胞内活性氧水平的影响
        3.3.5 金蝉花粗多糖CP80对Hela细胞内p53、Bax和 Bcl-2 蛋白表达的影响
        3.3.6 金蝉花粗多糖CP80对Hela细胞内p53、Bax和 Bcl-2mRNA表达的影响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金蝉花粗多糖CP50和CP80 抗环磷酰胺致肝损伤的活性研究
    4.1 实验材料
        4.1.1 实验动物
        4.1.2 实验仪器
        4.1.3 实验试剂
    4.2 实验方法
        4.2.1 金蝉花粗多糖样品的制备
        4.2.2 环磷酰胺致小鼠肝损伤模型的构建
        4.2.3 动物分组及给药方法
        4.2.4 血清、肝脏生化指标的检测
        4.2.5 数据分析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1 环磷酰胺对小鼠肝损伤模型的构建
        4.3.2 金蝉花粗多糖对肝损伤小鼠肝脏指数的影响
        4.3.4 金蝉花粗多糖对肝损伤小鼠生化指标测定结果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8)葛根芩连汤调控炎症通路改善降糖效应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网络药理学预测葛根芩连汤干预炎症通路改善降糖效应的作用机制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2.1 GQD活性成分数据库构建
        2.2 GQD干预炎症通路改善降糖效应靶点数据库构建
        2.3 GQD干预炎症通路改善降糖效应的相关活性成分分析
        2.4 GQD干预炎症通路改善降糖效应的关键靶点分析
        2.5 GQD干预炎症通路改善降糖效应的生物过程分析
        2.6 GQD干预炎症通路改善降糖效应的活性成分干预靶点的分子对接预测
    3 结果
        3.1 GQD四味中药活性成分数据库的构建
        3.2 GQD干预炎症通路改善降糖效应靶点数据库构建
        3.3 GQD干预炎症通路改善降糖效应的主要活性成分分析
        3.4 GQD干预炎症通路改善降糖效应关键靶点分析
        3.5 GQD干预炎症通路改善降糖效应生物过程分析
        3.6 GQD干预炎症通路改善降糖效应的活性成分干预靶点的分子对接预测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章 葛根芩连汤干预糖尿病大鼠的炎症相关通路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对象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器材
    2 实验方法
        2.1 大鼠肝脏组织蛋白匀浆制备及蛋白浓度测定
        2.2 检测GQD对糖尿病大鼠肝糖脂生化指标(糖原和甘油三酯)水平影响
        2.3 检测GQD对糖尿病大鼠肝抗氧化相关生化指标(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的影响
        2.4 GQD对糖尿病大鼠肝炎症相关通路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2.5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检测GQD对糖尿病大鼠肝糖脂生化指标(糖原和甘油三酯)水平影响
        3.2 检测GQD对糖尿病大鼠肝抗氧化相关生化指标(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的影响
        3.3 GQD对糖尿病大鼠肝炎症相关通路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葛根芩连汤抗炎活性成分改善肝IR-HepG2细胞的降糖效应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对象
        1.2 实验试剂与药物
        1.3 实验器材
    2 实验方法
        2.1 肝IR-HepG2细胞模型的建立
        2.2 汉黄芩苷干预肝IR-HepG2细胞的降糖药效及细胞活力测定
        2.3 汉黄芩苷干预肝IR-HepG2细胞炎症通路相关蛋白表达
        2.4 汉黄芩苷干预肝IR-HepG2细胞胰岛素通路相关蛋白表达
        2.5 梓醇干预肝IR-HepG2细胞的降糖药效及细胞活力测定
        2.6 梓醇干预肝 IR-HepG2 细胞蛋白表达
        2.7 槲皮素干预肝IR-HepG2细胞的降糖药效
        2.8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汉黄芩苷干预肝IR-HepG2细胞的降糖药效及细胞活力测定
        3.2 汉黄芩苷干预肝IR-HepG2细胞炎症通路相关蛋白表达
        3.3 汉黄芩苷干预肝IR-HepG2细胞胰岛素通路相关蛋白表达
        3.4 梓醇干预肝IR-HepG2细胞的降糖药效及细胞活力测定
        3.5 梓醇干预肝IR-HepG2细胞蛋白表达
        3.6 槲皮素干预肝IR-HepG2细胞的降糖药效
    4 讨论
    5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复方中药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9)基于黄芪-丹参药对配伍研究不同种植方式黄芪的化学成分及其药效差异(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立题背景与意义
    1.2 本课题研究思路、研究内容、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1.2.1 本课题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2.2 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黄芪药材化学成分差异的研究进展
        2.1.1 不同种植方式黄芪的化学成分差异研究
        2.1.2 不同基原黄芪的化学成分差异研究
        2.1.3 不同产地黄芪的化学成分差异研究
    2.2 黄芪-丹参药对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2.2.1 黄芪-丹参药对化学成分的研究
        2.2.2 黄芪-丹参药对药理作用的研究
    2.3 局部脑缺血概述
        2.3.1 局部脑缺血机制研究
        2.3.2 局部脑缺血治疗研究
        2.3.3 小结
第三章 局部脑缺血大鼠模型的复制及黄芪-丹参药效学评价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3.2.1 药材
        3.2.2 仪器与试剂
        3.2.3 动物
    3.3 实验方法
        3.3.1 药物制备
        3.3.2 动物分组与处理
        3.3.3 样本采集与处理
        3.3.4 黄芪丹参药对对局部脑缺血大鼠的传统药效指标观测
        3.3.5 黄芪丹参药对干预局部脑缺血的血清代谢组学研究
    3.4 实验结果
        3.4.1 黄芪丹参药对对局部脑缺血大鼠的传统药效影响
        3.4.3 黄芪丹参药对干预局部脑缺血的血清代谢组学研究
    3.5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基于黄芪-丹参药对的仿野生与平栽黄芪治疗脑缺血大鼠的药效差异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4.2.1 药材
        4.2.2 仪器与试剂
        4.2.3 实验动物
    4.3 实验方法
        4.3.1 药物制备
        4.3.2 动物分组与处理
        4.3.3 样本采集
        4.3.4 脑组织液质样本的制备
        4.3.5 脑组织样本的液质测试条件
        4.3.6 液质数据处理及多元统计分析
    4.4 实验结果
        4.4.1 局部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损伤及TTC染色结果
        4.4.2 多元统计分析结果
    4.5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基于黄芪-丹参药对配伍研究仿野生黄芪和平栽黄芪中12种化学成分含量的差异分析
    5.1 前言
    5.2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5.2.1 药材
        5.2.2 仪器与试剂
    5.3 实验方法
        5.3.1 药物制备
        5.3.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5.3.3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5.3.4 LC-MS分析测试条件
        5.3.5 标准曲线的绘制
        5.3.6 方法学考察
    5.4 实验结果
        5.4.1 方法学考察结果
        5.4.2 样品测定结果
    5.5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仿野生黄芪-丹参药对与平栽黄芪-丹参药对药效及化学成分的关联分析
    6.1 前言
    6.2 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
        6.2.1 选择参考数列和比较数列
        6.2.2 变量的无量纲化
        6.2.3 关联系数的计算
        6.2.4 关联度的计算
        6.2.5 基于灰色关联度的化学成分含量与传统药效指标的相关分析
        6.2.6 基于灰色关联度的指纹图谱与代谢组学相关分析
    6.3 小结与讨论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工作总结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10)雷公藤配伍益母草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雷公藤不同剂量与肝肾细胞毒性关系研究
    一、材料与方法
        (一) 实验材料
        1. 主要实验试剂
        2. 主要仪器设备
        3. 主要试剂配置
        (二) 实验方法
        1. 绿猴肾细胞(COS-7细胞)悬液的制备
        2. COS-7细胞活力检测
        3. MTT法检测雷公藤不同剂量对COS-7细胞增殖的影响
        4. L-02肝细胞的活化与传代
        5. MTT法检测雷公藤不同浓度下对L-02细胞增殖的影响
        6. 计算公式及数据分析
    二、结果
        (一) 雷公藤各浓度下对L-02肝细胞的增殖抑制影响
        (二) 雷公藤各浓度下对COS-7肾细胞的增殖抑制影响
    三、小结
第二部分 雷公藤配伍益母草对淋巴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
    一、材料与方法
        (一) 实验材料
        1. 实验动物
        2. 主要实验试剂
        3. 主要仪器设备
        4. 主要试剂配置
        (二) 实验方法
        1. 淋巴细胞悬液的制备
        2. 脾淋巴细胞活力检测
        3. 雷公藤及雷公藤配伍益母草对脾淋巴细胞体外增殖影响(MTT法)
        4. 计算公式及数据分析
    二、结果
    三、小结
第三部分 雷公藤配伍益母草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的影响
    一、材料与方法
        (一) 实验材料
        1. 实验动物
        2. 主要实验试剂
        3. 主要仪器设备
        4. 主要试剂配置
        (二) 实验方法
        1. 动物分组
        2. 制作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模型
        3. 剂量设计
        4. 给药方法
        5.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6. 统计分析
    二、结果
        (一) 雷公藤配伍益母草对大鼠体重增重率的影响
        (二) 雷公藤配伍益母草对大鼠足跖容积肿胀率的影响
        (三) 雷公藤配伍益母草对大鼠脏器指数的影响
        (四) 雷公藤配伍益母草对大鼠血清性激素的影响
        (五) 雷公藤配伍益母草引起大鼠卵巢组织、踝关节、子宫的病理变化
        (六) 雷公藤配伍益母草对大鼠卵巢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
        (七) 雷公藤配伍益母草对大鼠子宫组织中p450arom蛋白表达的影响
    三、小结
第四部分 分析与讨论
    一、雷公藤治疗RA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的观察
    二、雷公藤配伍益母草的减毒增效观察及机制探讨
    三、中医学对配伍减毒的认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文献综述 雷公藤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四、复方肌苷对肝细胞的保护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代谢组学方法的龙胆泻肝制剂的分子机制研究[D]. 王爽. 吉林化工学院, 2021(01)
  • [2]肝宁方对小鼠肝癌癌前病变炎症微环境影响的实验研究[D]. 曹献.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美洲大蠊提取物促进小鼠70%肝切除后肝细胞再生的机制研究[D]. 邹英鹰. 昆明医科大学, 2021
  • [4]基于代谢组学的中药治疗化学性肝损伤研究进展[J]. 吴琳静,余雪纯,柯佳群,邓思雨,胡聪,熊印华,汤喜兰.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21(12)
  • [5]我院肝病辅助用药的应用情况分析[J]. 薛昀,刘江凯,王艳. 中国合理用药探索, 2020(07)
  • [6]基于“主客交”学说研究加减三甲散对肝纤维化大鼠WNT/β-catenin通路和lncRNA及mRNA表达谱的影响[D]. 成茂源.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1)
  • [7]金蝉花粗多糖CP50和CP80的制备和抗肿瘤及抗肝损伤作用初步研究[D]. 周红秋. 江苏大学, 2020(02)
  • [8]葛根芩连汤调控炎症通路改善降糖效应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研究[D]. 吴青华.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5)
  • [9]基于黄芪-丹参药对配伍研究不同种植方式黄芪的化学成分及其药效差异[D]. 薛倩倩. 山西大学, 2020(01)
  • [10]雷公藤配伍益母草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实验研究[D]. 杜星海.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复方肌苷对肝细胞的保护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