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烧伤感染细菌流行病学特点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成,彭源,罗小强,李启盟,杨子晨,陈渝,彭毅志,章一新,龚雅利[1](2021)在《3 067例住院烧伤患儿流行病学调查及其感染的病原学特征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析住院烧伤患儿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及其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点。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分析2012年1月—2020年12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全军烧伤研究所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3 067例住院烧伤患儿病历资料,包括患儿性别、年龄、致伤因素、烧伤部位、烧伤严重程度、烧伤季节分布及其感染病原菌的类型分布、组织/体液来源及其耐药情况。采用API细菌鉴定卡和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鉴定病原菌种类,采用最低抑菌浓度法和纸片扩散法检测前述检出率排前3位病原菌的药物敏感性。采用WHONET 5.6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3 067例住院烧伤患儿中男1 768例、女1 299例。>1岁且≤4岁的患儿最多,占72.9%(2 236/3 067);>8岁且≤12岁的患儿最少,占4.9%(150/3 067)。患儿以中度烧伤和重度烧伤为主,二者占比接近。患儿烧伤的主要原因为烫伤,占81.6%(2 504/3 067)。患儿的3 274个烧伤部位中以四肢最为常见。冬季烧伤患儿最多,占29.4%(903/3 067)。共收集到患儿感染的病原菌1 018株,均为非重复首次分离株;构成比居前5位的病原菌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阴沟肠杆菌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构成比每年均居于首位。分离出的病原菌主要来源于创面分泌物,占81.34%(828/1 018)。2012—2020年,均未见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考拉宁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2019年,所检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大环内酯类、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抗生素的耐药率均为100%。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对多黏菌素B的耐药率均为0。鲍曼不动杆菌对大部分抗生素具有高耐药率。结论 2012年1月—2020年12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全军烧伤研究所收治的住院烧伤患儿主要为>1岁且≤4岁的中重度烧伤男性患儿,烫伤是其主要的致伤原因,四肢为常见烧伤部位,冬季烧伤患儿最多。烧伤患儿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是来自于创面分泌物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毛旭东[2](2021)在《复春散①号治疗烧伤后金葡菌感染创面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应用“复春散①号”对比“磺胺嘧啶银乳膏”,治疗深Ⅱ°烧伤后金葡菌感染的创面,观察其疗效,探讨其在临床上治疗烧伤后金葡菌感染创面中推广使用的可能性。[方法]通过对烧伤科2019年6月至2021年2月的32例四肢深Ⅱ°烧伤且创面分泌物培养结果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患者,局部创面行“复春散①号”湿敷,通过与“磺胺嘧啶银乳膏”创面换药对比,观察其入院当天、入组当天、入组第三天、入组第七天、停止药物治疗当天创面的红、肿、热情况、粒细胞计数、降钙素原、白介素6、C反应蛋白情况,同时记录两组患者创面愈合率、创面分泌物细菌转阴时间,用以评价“复春散①号”治疗深Ⅱ°烧伤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创面的疗效。[结果]试验组(复春散①号)与对照组(磺胺嘧啶银乳膏)在治疗深Ⅱ°烧伤后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创面中: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入组当天创面面积、停止药物治疗后创面面积、创面愈合率、及分别在入院当天、入组当天、入组第三天、入组第七天、停止药物治疗当天的粒细胞计数及比例、降钙素原、白介素6、C反应蛋白资料上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细菌培养转阴时间、十天内创面分泌物是否转阴、创面红、肿、热情况中差异显着:细菌培养转阴时间试验组(8.50±2.00 d)相对于对照组(10.94±2.11 d)缩短,P<0.05;十天内创面分泌物是否转阴中试验组(1.19±0.40),对照组(1.69±0.48),P<0.05;两组患者创面红、肿、热情况在入院当天、入组当天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创面红、肿、热情况在入组第三天、入组第七天、停止药物治疗当天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当分析创面愈合率与烧伤患者年龄、烧伤面积的相关性时发现,32例患者创面愈合率与入组当天的创面面积呈负相关;但是患者的年龄与创面愈合率没有相关性。考虑此次试验的样本量较小,不足以证明期间相关性的准确性,仅作为参考。[结论]复春散①号在治疗烧伤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创面中,可以明显缩短创面分泌物转阴时间,可以有效改善创面的红、肿、热等症状,治疗过程中,创面分泌物由粘稠逐渐转为清亮,量也逐渐减少,相比于对照组(磺胺嘧啶银乳膏)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有利于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节省医疗费用、减少瘢痕形成、减轻患者心理负担。关于两种药物在治疗创面过程中,对中性粒细胞计数及比例、白介素6、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的影响,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我们在临床治疗烧伤后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创面时,需要既能有效杀灭金葡菌,同时不易产生耐药性的药物,而复春散①号有较好的使用前景,可以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张缘[3](2021)在《某三甲医院烧伤创面病原菌的分布特征及耐药性调查》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烧伤患者创面感染病原菌的检出率及主要病原菌种类演变趋势以及耐药情况的变迁,为烧伤感染患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分析泰州某三甲医院烧伤整形科病房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325例烧伤住院患者临床资料,分析临床采集培养的1007株病原菌的检出情况及耐药性情况,得出各年度主要病原菌的检出率分布情况及耐药率变化趋势。结果:1、该院烧伤整形科病房符合入选标准的烧伤病例325例,送检的感染性标本中共计培养出1007株病原菌,主要以革兰氏阴性菌G-(69.31%)为主,其次为革兰氏阳性菌G+(28.51%),最后为真菌(2.18%)。分离率占居前4位的是:鲍曼不动杆菌(23.34%),肺炎克雷伯菌(21.35%),金黄色葡萄球菌(15.79%),铜绿假单胞菌(7.65%)。2、鲍曼不动杆菌及肺炎克雷伯菌近几年检出率有下降趋势(P<0.01),除2018年两种革兰氏阴性菌占比均呈现较低水平外,其余每年度占比一直保持较高水平。金黄色葡萄球菌2016年、2017年检出率一直居于第三位,2018年跃升为检出率最高的菌株,2019年、2020年检出率又有所下降,该病原菌检出率在5年间的变化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真菌检出率有上升趋势(P<0.01)。3、金黄色葡萄球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均呈现较高的耐药性。其中多重耐药菌检出率较高,耐药情况也更为严重。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率>90%的抗菌药物有5种,包括青霉素、克林霉素、红霉素、四环素以及苯唑西林。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仅对粘菌素、米诺环素、替加环素保持高度敏感性。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杆菌除粘菌素以外,其余均高度耐药。结论:该院烧伤整形科病房患者创面感染病原菌主要以G-为主,最常见的为鲍曼不动杆菌及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在G+中最常见。各年度主要常见病原菌检出率与其耐药情况有相关联系,鲍曼不动杆菌及肺炎克雷伯菌均呈现较高的耐药性。该院环境的变化可能对烧伤患者创面发生感染率及病原菌检出率以及耐药性情况有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多重耐药菌株耐药情况十分严峻,临床上加强监测,及时调整抗菌药物的使用,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合理预防性措施,可控制及降低感染发生率。
李睿知[4](2020)在《特重烧伤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对2016年至2018年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科收治的特重烧伤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进行回顾总结分析,以期为烧伤抗感染治疗中敏感抗生素药物的使用提供参考和合理依据,降低多重耐药性的发生,提高烧伤救治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科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特重烧伤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耐药情况及变化情况。对相关计数资料用χ2检验,当不满足χ2检验条件时,用fisher确切概率法,P<0.05表明有统计学差异,P<0.01表明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结果:在105例患者中,收集的395株病原菌中,血液来源的菌株173株,创面来源120株,呼吸道来源73株,尿路来源23株,静脉置管来源6株。革兰阴性(G-)菌株总计316株(80.00%),革兰阳性(G+)菌57株(14.43%),真菌22株(5.57%)。G-菌2016年至2018年分别占比76.73%、80.67%、83.76%;G+菌3年分别占20.13%、12.61%、8.55%;真菌分别占3.14%、6.72%、7.69%。检出阳性率由高到低前4位的病原菌依次是鲍曼不动杆菌(36.96%)、铜绿假单胞菌(20.76%)、肺炎克雷伯菌(10.89%)、金黄色葡萄球菌(10.63%)。鲍曼不动杆菌对左氧氟沙星、阿米卡星及四环素耐药率分别为53.42%、75.34%、78.76%,对其他所检测的抗生素耐药率表现为80%以上。铜绿假单胞菌对左氧氟沙星、氨曲南、环丙沙星及美罗培南耐药率分别为60.98%、68.29%、64.63%、53.66%,对美罗培南耐药率呈上升趋势,2018年该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为62.50%,对其余检测的抗生素耐药率95%以上。肺炎克雷伯菌对美罗培南及替加环素的耐药率分别为48.84%、51.16%,对其余抗生素耐药率均在60%以上,且大部分耐药率在70%-80%。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及奎奴普汀/达福普敏感;对庆大霉素、环丙沙星不敏感。结论:1.2016年至2018年我院特重烧伤患者病原菌分布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革兰氏阳性菌有下降发展趋势,而真菌有上升趋势。2.2016年至2018年检出阳性率由高到低前4位的病原菌依次是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3.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率高,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呈上升趋势,肺炎克雷伯菌对替加环素有一定敏感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及奎奴普汀/达福普敏感性高。
和平安[5](2020)在《烧伤感染的细菌菌群结构及耐药谱的时间分布差异和易感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回顾性分析烧伤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以采取个性化和有效的措施来预防烧伤。2.分析烧伤感染的细菌菌群结构和耐药谱的时间分布差异,为临床医生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参考。3.对烧伤患者的易感因素进行研究,为感染预防提供参考。[方法]1.从医院信息系统收集2015年1月1日-2019年8月31日以烧伤为病因入住云南省烧伤中心患者的病例资料,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入院时间、住院时间、致病季节、烧伤原因、烧伤面积、烧伤分度并进行分析。2.收集2015年1月1日-2019年8月31日烧伤患者送检临床微生物室的各种类型标本细菌培养的阳性结果,用WHONET5.6统计各年度的病原菌和药敏情况,并对细菌菌群结构和耐药谱的时间分布差异进行统计和分析。3.收集2015年1月1日-2019年8月31日烧伤患者一般资料、临床基础疾病、临床实验室资料、临床合并症、临床操作等资料,并使用卡方检验和秩和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选取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烧伤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分析(1)近5年共收治病人4595例,男性3182例(69.2%),男女比例2:1,中位年龄29岁(IQR 3-45岁),19-59岁患者2558例(55.7%),0-18岁患者1714 例(37.3%),≥60 岁患者 323 例(7.0%)。(2)烧伤的主要原因是热液(42.9%)和火焰(32.8%);春季(29.2%)高发,中位 LOS 14 天(IQR 8-27 天);中位 TBSA 9%(IQR 5-19%),TBSA为0-20%的患者最多(3618例,78.7%);烧伤分度集中在Ⅱ度、Ⅱ-Ⅲ度;烧伤相关死亡43人(0.9%),以男性、15-59岁和火焰烧伤居多。(3)男性在电击、化学和热固体中所占比例较高。0-18岁以热液(74.0%)Ⅱ度(72.9%)烧伤为主;19-59岁以火焰(41.0%)和电击(20.8%)、Ⅱ度(41.1%)和Ⅱ-Ⅲ度(33.5%)烧伤为主;≥60岁以火焰(48.3%)和热液(35.9%)、Ⅲ度(36.9%)和Ⅱ度(32.8%)烧伤为主。2烧伤感染的细菌菌群结构和耐药谱的时间分布差异(1)烧伤患者共检出病原菌1496株,主要来源于创面分泌物(1391株)、血液(217株)、痰液(1 13株)和导管(99株)。创面感染患者的中位LOS、TBSA明显低于血液、痰液和导管患者(P<0.05)。(2)创面感染主要细菌菌群结构为铜绿假单胞菌(19.6%)、金黄色葡萄球菌(19.3%)、鲍曼不动杆菌(9.4%)、大肠埃希菌(5.8%)和表皮葡萄球菌(5.7%);铜绿假单胞菌和表皮葡萄球菌的构成比有逐年下降的趋势(P<0.05),鲍曼不动杆菌的构成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P<0.05)。血液感染主要细菌菌群结构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9.4%)、铜绿假单胞菌(18.9%)、鲍曼不动杆菌(18.4%),屎肠球菌的检出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P<0.05)。呼吸道感染主要细菌菌群结构为金黄色葡萄球菌(31.9%)、鲍曼不动杆菌(25.7%)和铜绿假单胞菌(23.9%)。导管相关感染主要细菌菌群结构为铜绿假单胞菌(32.3%)、金黄色葡萄球菌(21.2%)和鲍曼不动杆菌(10.1%)。(3)铜绿假单胞菌对美罗培南、哌拉西林、庆大霉素、头孢吡肟的总耐药率达80%以上,对喹诺酮类、亚胺培南的耐药率有下降的趋势(P<0.05),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有上升的趋势(P<0.05)。金黄色葡萄球菌对苯唑西林、环丙沙星、利福平、莫西沙星、青霉素G、庆大霉素、四环素和左旋氧氟沙星在血液、痰液和导管中的耐药率达90%以上,在创面中达70%以上,对红霉素和四环素的耐药率有下降的趋势(P<0.05)。鲍曼不动杆菌对环丙沙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庆大霉素、头孢吡肟、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头孢他啶、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均在90%以上,对四环素和左旋氧氟沙星的耐药性有明显上升的趋势(P<0.05)。创面感染大肠埃希菌对左旋氧氟沙星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有升高的趋势;表皮葡萄球菌对喹诺酮类、红霉素、庆大霉素和利福平的耐药率有明显下降的趋势。(4)抗生素的消耗量排在前五位的是头孢甲肟、头孢匹胺、硫酸依替米星氯化钠、拉氧头孢钠、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对第三、四代头孢的高消耗量对应革兰阴性菌对相应头孢类的高耐药率;耐药率下降的抗生素处于低消耗的状态。(5)血流感染革兰阴性菌检出率最高(52.1%),其次是革兰阳性菌(46.5%)。LOS为0-7天以革兰阳性菌为主(60.7%),8-14天和15-21天以革兰阴性菌为主。铜绿假单胞菌的检出率随LOS的延长而降低(P<0.05),CRAB和MRSA的检出率随LOS的延长而升高(P<0.05)。金黄色葡萄球菌对苯唑西林、利福平、莫西沙星耐药率从入院0-7天的33.3%上升到8-14天的100%(P<0.05)且耐药率一直维持在100%。铜绿假单胞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环丙沙星和左旋氧氟沙星的耐药率从0-7天的0到8-14天后有了明显的升高。3烧伤患者易感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LOS为15-21天(OR=1.93,95%CI=1.338-2.782,P=0.000)、22-28天(OR=2.383,95%CI=1.599-3.553,P=0.000)、>28 天(OR=3.094,95%CI=2.154-4.446,P=0.000),TBSA 为41-60%(OR=2.27,95%CI=1.595-3.229,P=0.000),61-80%(OR=2.186,95%CI=1.413-3.382,P=0.000)、81-100%(OR=2.568,95%CI=1.430-4.609,P=0.002),白蛋白减低(OR=0.984,95%CI=0.935-0.961,P=0.000),贫血(OR=5.232,95%CI=2.825-9.691,P=0.000),使用鼻饲管(OR=3.118,95%CI=1.889-5.144,P=0.000)、有创血压监测(OR=1.822,95%CI=1.301-2.551,P=0.000),进行手术1-3次(OR=2.043,95%CI=1.657-2.52,P=0.000)、>3 次(OR=3.352,95%CI=2.258-4.978,P=0.000)均为烧伤感染的易感因素。[结论]1烧伤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分析热液和火焰烧伤应当成为烧伤预防的重点;男性患者烧伤地点多在工作环境中,女性多在家庭中;0-18岁、≥60岁患者烧伤地点多在家庭中,19-59岁患者多在工作环境中;需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和不同的烧伤原因制定针对性的烧伤预防措施。2烧伤感染的细菌菌群结构及耐药谱的时间分布差异1.烧伤患者不同感染部位细菌菌群结构不同且随着年份的变迁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需要根据不同感染部位和变化趋势合理地选择抗生素。2.烧伤患者不同感染部位病原菌的总耐药谱不同且随着年份的增长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对于耐药性很高且有明显耐药性增长的抗生素需要谨慎使用。3.血流感染患者在LOS的0-7天应该主要使用针对革兰阳性菌的抗生素,在8-14天应该主要使用针对革兰阴性菌的抗生素。3烧伤患者易感因素分析烧伤患者的易感因素有住院时间(LOS,Length of Stay)、烧伤总体表面积(TBSA,Total Bady Surface Area)、白蛋白、贫血、鼻饲管、有创血压检测、手术次数,需要针对这些易感因素进行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从而减少烧伤感染的发生率。
史旭锋[6](2020)在《烧伤患者医院内MRSA感染的危险因素及耐药性、毒力基因的检测》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烧伤患者医院内感染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危险因素并检测MRSA的耐药性和毒力基因的携带状况。为烧伤患者医院内MRSA感染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7年01月2018年12月在甘肃省人民医院烧伤科住院治疗的院内感染MRSA的烧伤患者90例作为病例组,以同期院内感染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的烧伤患者51例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性别,伤情特征(烧伤面积、有三度烧伤及严重程度),MRSA/MSSA首次检出前的资料(其他致病菌个数、使用抗菌药物个数及时间、侵入性操作的个数及时间、手术及换药次数,是否休克,贫血时间、低蛋白血症时间),行单因素和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MRSA感染的危险因素;收集所有菌株药敏结果统计耐药性;收集上述病例血液或动/静脉导管分离的MRSA菌株,检测肠毒素A(sea)、表皮剥脱毒素A(eta)、α溶血素(hla)、中毒休克综合征毒素1(tsst-1)及杀白细胞毒素(pvl)基因的携带状况。结果1、本研究纳入的141例病例中,MRSA的检出率为63.83%。2、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显示相比于MSSA组,三度烧伤,细菌首次检出前抗菌药物使用时间、侵入性操作时间、贫血时间及低蛋白血症时间与MRSA的感染显着相关;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三度烧伤,细菌首次检出前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及低蛋白血症时间是烧伤MRSA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3、耐药性:MRSA仅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全敏感,对甲氧苄啶/磺胺甲恶唑耐药率为6.7%,对庆大霉素等多种抗生素耐药率均在70%以上,耐药率明显高于MSSA;并且万古霉素对MRSA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明显高于MSSA;4、MRSA菌株sea和hla基因携带率为100%,pvl基因携带率较低,未携带eta及tsst-1基因。结论1、在烧伤患者的临床诊疗中,应重视三度烧伤患者的管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并积极纠正低蛋白血症,以缩短住院时间防止MRSA的感染;2、MRSA耐药率普遍高于MSSA,并且万古霉素对MRSA的MIC值明显高于MSSA,应根据患者病情合理选用抗菌药物;3、从我科烧伤患者血液或动/静脉导管分离的MRSA菌株主要携带sea、hla和pvl基因,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应重点关注SEA、HLA及PVL三种毒素产生的相关症状及并发症。
唐力[7](2020)在《影响大面积烧伤患者血糖水平的因素分析以及行血糖监测对预后的价值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分析影响大面积烧伤患者血糖水平的因素以及行血糖监测对预后的价值。方法以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科2017年8月1日-2019年10月1日收治的56例大面积烧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56例患者年龄分为两组,分别是年龄≥14岁(30例)及年龄<14岁(26例),统计分析不同时间段治疗时间内两组患者的血糖水平,同时评价患者的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导致患者高血糖的原因,以SPSS19.0分析相关研究数据,以logistics回归分析相关因素。结果分析本次研究结果发现,两组患者治疗第1天、治疗3天的空腹血糖值存在差异,P<0.05;治疗7天、治疗15天以及治疗20天的空腹血糖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死亡、肝功能异常、败血症等并发症发生率均无差异,P>0.05。分析诱发患者出现高血糖的因素主要为性别、年龄、呼吸道烧伤、合并疾病、体重、烧伤面积等,其中,呼吸道烧伤、合并疾病、体重、烧伤面积等均是造成高血糖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动态监测大面积烧伤患者的血糖指标,有利于及时评估疾病恢复情况,此外,还可预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病情的改善,此外准确掌握大面积烧伤患者的血糖水平,还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魏冬[8](2020)在《甘肃省某医院儿童烧伤住院患者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回顾性分析2014年08月2019年07月甘肃省人民医院烧伤科住院儿童烧伤患者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资料,为制定本地区儿童烧伤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4年08月2019年07月甘肃省人民医院烧伤科住院儿童(014周岁)烧伤患者病例资料,统计患者人口学信息(年龄、性别等)、烧伤特征(烧伤原因、时间、面积等)、治疗、住院时长、费用以及四种并发症发生状况,以患儿性别和年龄分段分组进行分析。对低蛋白血症、感染及住院费用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1398例患儿,男女比为1.6:1.0;幼儿期(1≤Age<3)患儿最多(64%);农村:城镇为2.7:1.0;2、烧伤主要原因为烫伤(89.3%),其次为火焰烧伤(9.2%),电击伤和化学烧伤较少。夏季(30.9%)和春季(25.6%)烧伤者占多数;白天多于夜间,以午餐和晚餐时段高发。3、常发生烧伤的部位为上肢、躯干和下肢;以中度烧伤为主(59.8%),其次是重度和特重度烧伤、轻度。4、42.8%的患儿6小时内就诊我院,41.7%的患儿来院前未经过任何处理。经我院治疗后,78.8%患儿治愈、15.7%患儿好转;住院期间患儿发生低蛋白血症(37.8%)、贫血(33.4%)者相对较多,发生感染者较少。5、伤后低蛋白血症与烧伤面积、程度、是否三度烧伤、伤后入院时间相关;烧伤感染与伤后入院时间、烧伤面积、是否手术治疗、是否合并其他并发症相关;住院费用与烧伤面积、程度、是否三度烧伤、是否手术及是否有并发症相关。结论1、本地区儿童烧伤以幼儿期、男性、农村患儿居多,烫伤是主要烧伤原因,以春夏季、室内、用餐时段多发;患儿以深Ⅱ°及中度烧伤多见,伤后无治疗措施者占多数;94.5%的患儿经我科治疗后治愈或好转出院,住院期间主要并发症为低蛋白血症。2、应加强对幼儿家庭烧伤预防的宣教,也应加大伤后急救措施的普及教育力度,并要提高小儿重症烧伤的专科救治水平,以建立完善的预防-急救-转诊-专科治疗体系。
张少华[9](2020)在《烧伤脓毒症患者凝血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文中指出目的回顾性分析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烧伤整形美容科烧伤脓毒症患者的病案资料,探讨各凝血指标变化与烧伤脓毒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及对患者预后的意义。方法病例选自于2016年6月2018年9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烧伤整形美容科收治的年龄18-50周岁并定期检测凝血指标及血常规的重度及特重度烧伤患者共110例,以下两部分通过各自入选标准从中选取。1.烧伤脓毒症患者各凝血指标变化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将110例符合病例根据脓毒症诊断标准分为单纯感染组44例、脓毒症组36例、脓毒性休克组30例,记录三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总烧伤面积、Ⅲ度烧伤面积、有无合并吸入性损伤一般情况,比较三组患者确诊第1、3、5天的血清指标(PLT、APTT、PT、FIB、D-二聚体)的变化并分析其临床意义。2.烧伤脓毒症患者各凝血指标变化对患者预后的意义将64例符合病例根据患者预后分为存活组39例、死亡组25例,记录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总烧伤面积、Ⅲ度烧伤面积、有无合并吸入性损伤一般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确诊第1、3、5天的血清指标(PLT、APTT、PT、FIB、D-二聚体)的变化并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1.烧伤脓毒症患者各凝血指标变化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确诊第1天时,脓毒症组和脓毒性休克组的PLT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脓毒症组和脓毒性休克组的APTT、PT较对照组延长;D-二聚体值较对照组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确诊第1天PLT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0.651,p<0.05),FIB值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无明显相关性,其余指标均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对第1天各指标行ROC曲线分析显示:APTT、PT、FIB、D-二聚体均对烧伤脓毒症的发生有一定的预测意义(p<0.01)。其中,D-二聚体的预测意义最大。确诊第3天时,脓毒症组和脓毒性休克组的PLT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脓毒症组和脓毒性休克组的APTT、PT较对照组延长;FIB、D-二聚体值均较对照组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确诊第3天的PLT值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0.668,p<0.05),其余指标均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对第3天各指标行ROC曲线分析显示:APTT、PT、FIB、D-二聚体均对烧伤脓毒症的发生有一定的预测意义(p<0.01)。其中,D-二聚体的预测意义最大。确诊第5天时,脓毒症组和脓毒性休克组的PLT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脓毒症组和脓毒性休克组的APTT、PT较对照组延长;FIB、D-二聚体值均较对照组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确诊第5天的PLT值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0.668,p<0.05),其余指标均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对第5天各指标行ROC曲线分析显示:APTT、PT、FIB、D-二聚体均对烧伤脓毒症的发生有一定的预测意义(p<0.01)。其中,D-二聚体的预测意义最大。2.烧伤脓毒症患者各凝血指标变化对患者预后的意义确诊第1天时,死亡组的PLT值低于存活组,D-二聚体高于存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死亡组确诊24小时内的SOFA评分、APACHEⅡ评分均明显高于存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确诊第1天的PLT与患者预后呈负相关,其余指标与患者预后呈正相关;对第1天各指标行ROC曲线显示:除PLT外,其余指标均对烧伤脓毒症患者的不良预后有一定的预测意义(p<0.05)。其中,D-二聚体的预测意义最大。确诊第3天时,死亡组的PLT值低于存活组,其余指标均高于存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确诊第3天的PLT与患者预后呈负相关,除PT、FIB值与患者预后无明显相关性以外,其余指标与患者预后呈正相关;对第3天各指标行ROC曲线显示:除PLT外,其余指标均对烧伤脓毒症患者的不良预后有一定的预测意义(p<0.05)。其中,APTT的预测意义最大。确诊第5天时,死亡组的PLT值低于存活组,其余指标均高于存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确诊第5天的PLT与患者预后呈负相关,其余指标与患者预后呈正相关;对第5天各指标行ROC曲线显示:除PLT外,其余指标均对烧伤脓毒症患者的不良预后有一定的预测意义(p<0.05)。其中,D-二聚体的预测意义最大。结论1.PLT、APTT、PT、FIB及D-二聚体与烧伤脓毒症患者病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且D-二聚体对烧伤脓毒症的发生有重要的预测意义。2.PLT、APTT、PT、FIB及D-二聚体与烧伤脓毒症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且APTT、D-二聚体可作为烧伤脓毒症患者预后判断的参考指标;虽然烧伤脓毒症患者可有PLT值降低,但其预测烧伤脓毒症患者预后的意义不大。3.SOFA评分、APACHEⅡ评分与烧伤脓毒症患者不良预后的发生密切相关,可作为烧伤脓毒症患者预后判断的参考指标。
张庆红,姚咏明[10](2019)在《我国烧伤感染与免疫研究回顾和展望》文中指出烧伤治疗60余年,虽然烧伤感染发生率有所下降,但是耐药菌形势日益严峻。从认识烧伤肠源性感染,到异体皮覆盖创面、经验性使用抗菌药物,对于构成抵抗病原菌第1道屏障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防止脓毒症的发生与发展。烧伤免疫从宿主角度探讨机体抗菌消炎的内在机制,由此产生的中西药免疫调理策略,为抵抗病原菌筑起第2道免疫屏障。利用现代医学技术,对烧伤感染进行对症和对因治疗,使烧伤感染发生率明显降低。今后还要探讨如何应用新技术快速检测病原微生物,寻找反映机体免疫状态的标志物,以及追踪烧伤感染对免疫系统的长期影响。
二、烧伤感染细菌流行病学特点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烧伤感染细菌流行病学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复春散①号治疗烧伤后金葡菌感染创面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经济利益申明) |
综述 金葡菌感染特点及治疗现状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某三甲医院烧伤创面病原菌的分布特征及耐药性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 一般情况 |
2 革兰阴性杆菌、革兰阳性球菌及真菌构成比 |
3 主要病原菌分布具体情况 |
4.耐药情况 |
讨论 |
1 病原菌分布 |
2 检出率前几位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
3 病原菌的变迁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烧伤创面感染影响因素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特重烧伤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写词表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入选与排除标准 |
2.2 病原菌标本菌株来源 |
2.3 病原菌鉴定及药敏试验 |
2.4 观察指标 |
2.5 统计学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烧伤感染病原菌菌株来源构成情况 |
3.2 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阳性菌及真菌构成比 |
3.3 病原菌分布具体情况 |
3.3.1 2016年至2018 年检出病原菌分布情况具体情况 |
3.3.2 检出率居前4位的病原菌分布情况 |
3.4 耐药情况 |
3.4.1 2016年-2018 年主要革兰氏阴性菌耐药情况 |
3.4.2 2016年-2018 年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情况 |
第4章 讨论 |
4.1 病原菌分布特征 |
4.1.1 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阳性菌及真菌构成比 |
4.1.2 真菌 |
4.1.3 检出率前4 位的病原菌 |
4.2 耐药性分析 |
第5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5)烧伤感染的细菌菌群结构及耐药谱的时间分布差异和易感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烧伤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分析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1 烧伤患者的总体情况 |
2 不同性别、年龄患者的烧伤特点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烧伤感染的细菌菌群结构及耐药谱的时间分布差异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1 不同感染类型细菌菌群结构和耐药谱的年份分布差异 |
1.1 烧伤感染菌株来源的分布 |
1.2 不同感染类型患者的年龄、TBSA、LOS差异 |
1.3 不同感染类型细菌菌群结构的年份分布差异 |
1.4 不同感染类型耐药谱的年份分布差异 |
1.5 抗生素消耗情况 |
2 血液感染细菌菌群结构和耐药谱随的LOS分布差异 |
2.1 血液感染细菌菌群结构的LOS分布差异 |
2.2 血液感染主要细菌耐药谱的LOS分布差异 |
讨论 |
结论 |
第三部分 烧伤患者易感因素研究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1 总体情况 |
2 单因素分析 |
3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烧伤病原菌和耐药性随LOS变迁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6)烧伤患者医院内MRSA感染的危险因素及耐药性、毒力基因的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烧伤患者MRSA感染的临床特征及耐药性研究 |
1.材料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及资料 |
1.2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结果 |
2.1 患者性别及年龄段构成情况 |
2.2 患者伤情特征 |
2.3 患者细菌首次检出前的相关信息 |
2.4 患者细菌首次检出前的侵入性操作措施 |
2.5 患者细菌首次检出前的烧伤创面治疗措施 |
2.6 患者细菌首次检出前的并发症发生状况 |
2.7 MRSA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
2.8 MRSA菌株耐药性分析 |
3.讨论 |
4.结论 |
第二部分 烧伤患者感染MRSA菌株的毒力基因检测 |
1.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毒力基因检测 |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结果 |
2.1 基因组DNA及内参基因检出状况 |
2.2 sea基因检出状况 |
2.3 hla基因检出状况 |
2.4 pvl基因检出状况 |
2.5 eta、tsst-1 基因检出状况 |
3.讨论 |
4.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7)影响大面积烧伤患者血糖水平的因素分析以及行血糖监测对预后的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英文缩写一览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2.资料和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
2.2.1 纳入标准 |
2.2.2 排除标准 |
2.3 方法 |
2.3.1 入院处理 |
2.3.2 患者血糖的监测 |
2.4 观察指标 |
2.5 诊断依据 |
2.5.1 应激性高血糖的诊断标准 |
2.5.2 吸入性损伤的诊断标准 |
2.5.3 烧伤后全身感染的诊断标准 |
2.5.4 大面积烧伤的诊断标准 |
2.6 统计学方法 |
3.结果 |
3.1 大面积烧伤患者血糖指标的评价 |
3.2 大面积烧伤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分析 |
3.3 单因素分析 |
3.4 影响大面积烧伤患者高血糖的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 |
4.讨论 |
4.1 烧伤的危害 |
4.2 烧伤的病理生理变化特点以及应对 |
4.2.1 烧伤休克 |
4.2.2 烧伤感染 |
4.2.3 烧伤后高血糖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个人简介 |
附录二 致谢 |
综述 大面积烧伤诊治进展 |
参考文献 |
(8)甘肃省某医院儿童烧伤住院患者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小儿重度烧伤严重并发症的特点及防治现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介 |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
(9)烧伤脓毒症患者凝血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个人简介 |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
(10)我国烧伤感染与免疫研究回顾和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烧伤感染的流行病学 |
二、烧伤脓毒症的定义和危险因素 |
三、烧伤感染的认识历程 |
(一)烧伤肠源性感染 |
(二)烧伤创面脓毒症 |
(三)肠源性内毒素损伤机制及其干预途径 |
四、烧伤后免疫反应研究 |
(一)烧伤免疫反应研究历程 |
(二)烧伤免疫抑制的病理生理基础 |
五、烧伤脓毒症的治疗 |
(一)病因治疗 |
1.积极处理创面: |
2.抗生素经验性预防: |
(二)对症治疗 |
1.减轻应激反应: |
2.中西药免疫调理: |
3.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 |
六、研究展望 |
四、烧伤感染细菌流行病学特点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3 067例住院烧伤患儿流行病学调查及其感染的病原学特征分析[J]. 张成,彭源,罗小强,李启盟,杨子晨,陈渝,彭毅志,章一新,龚雅利. 中华烧伤杂志, 2021(06)
- [2]复春散①号治疗烧伤后金葡菌感染创面的疗效观察[D]. 毛旭东.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2)
- [3]某三甲医院烧伤创面病原菌的分布特征及耐药性调查[D]. 张缘.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4]特重烧伤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D]. 李睿知. 南昌大学, 2020(08)
- [5]烧伤感染的细菌菌群结构及耐药谱的时间分布差异和易感因素研究[D]. 和平安.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6]烧伤患者医院内MRSA感染的危险因素及耐药性、毒力基因的检测[D]. 史旭锋.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0(12)
- [7]影响大面积烧伤患者血糖水平的因素分析以及行血糖监测对预后的价值研究[D]. 唐力.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8]甘肃省某医院儿童烧伤住院患者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分析[D]. 魏冬. 宁夏医科大学, 2020(08)
- [9]烧伤脓毒症患者凝血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D]. 张少华. 宁夏医科大学, 2020(08)
- [10]我国烧伤感染与免疫研究回顾和展望[J]. 张庆红,姚咏明.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