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型球铁筒体的工艺改进(论文文献综述)
张亮亮[1](2020)在《百吨级球墨铸铁核乏燃料容器铸造工艺优化与实验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核电发展迅速,对乏燃料贮运容器需求快速增加。与其他材质的贮运容器相比,球墨铸铁核乏燃料容器具有高完整性、优良的辐射屏蔽性能、明显的经济性等优势。本课题所研究百吨级球墨铸铁核乏燃料容器(以下简称球铁核乏燃料容器)壁厚520mm,重约135t,属于超大断面球墨铸铁件。具有凝固时间长、偏析严重、缩孔和缩松产生倾向大等特点,生产技术难度大。本课题通过对百吨级球铁核乏燃料容器铸造工艺进行模拟、设计45°扇形试块并测量其凝固温度场、解剖45°扇形试块并分析其组织和性能,得出结论如下:(1)砂型铸造工艺凝固时间长达50.64h,明显不能满足球铁核乏燃料容器的要求;砂型冷铁铸造工艺虽然加快了容器铸件的凝固速度,但是凝固时间依然长达25.88h,也不适合;采取金属型铸造工艺,球铁核乏燃料容器的凝固时间缩短至3.49h,缺陷数量和分布也最少,所以球铁核乏燃料容器采用金属型铸造工艺;(2)利用自主研制的16通道测温系统成功的测得45°扇形试块的温度场与铸型温度曲线,模拟结果与实际测温结果基本一致(误差为2%),现行的模拟软件可以用来优化大型球铁核乏燃料容器的铸造工艺;(3)45°扇形试块实验中,最后凝固位置是内1/4处,并不是试块中心,冲击性能薄弱环节出现在内1/4位置;研究还发现大断面球墨铸铁件凝固温度并不是1147℃,而是在1147℃~1080℃区间内进行凝固;(4)在45°扇形试块实验研究中,通过一系列质量控制措施,45°扇形试块最长凝固时间为 3.42h、球化率≥85.1%、基体为全铁素体,Rm≥371MPa、RP0.2≥233MPa、A≥19.5%、-40℃ax≥5.4J/cm2,组织与性能均达到球铁核乏燃料容器的要求,表明在国内现有技术条件下可以达到国外球铁核乏燃料容器性能指标;(5)石墨球个数对屈服强度、抗拉强度、伸长率等常规力学性能指标影响不大,但对冲击性能影响较大,尤其是-40℃低温冲击性能;为保证球铁核乏燃料容器各项性能指标满足要求,除了采取优选原材料、严格控制微量元素含量、合适的球化和孕育处理工艺等措施外,还应该采取措施进一步加快铸件的冷却速度,使其在在3.5h内凝固,保证石墨球个数≥50/mm2;(6)对球铁核乏燃料容器的铸造工艺进行优化后,在球铁核乏燃料容器的器身部位采用300mm金属型+300mm冷铁工艺,顶部热节部位采用450mm金属型+450mm全冷铁工艺,不仅可以保证球铁核乏燃料容器在3.5h内凝固,还能使器身部位与热节部位的凝固温度场相协调,保证球铁核乏燃料容器的组织和性能一致性;(7)45°扇形试块测温与解剖分析结果应用在百吨级球铁核乏燃料容器的铸造工艺优化与方案设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百吨级球铁核乏燃料容器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凝固热量更多、凝固条件更为复杂,要保证获得的百吨级球铁核乏燃料容器各项指标达到国外容器要求,还需要大量深入的研究。
刁晓刚,李卫,王春民,程艳艳,张志勇,姬建钢[2](2019)在《浅析大型磨机衬板使用寿命的影响因素》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磨机大型化,衬板使用寿命问题变得愈加突出。介绍了影响磨机衬板使用寿命的各种因素,包括磨机类型及规格、磨机转速、物料和磨球填充率、矿石属性、衬板结构及衬板材料等。分析发现,只有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才能有效提高大型磨机衬板的使用寿命。
蒲以松[3](2019)在《基于磨机内磨球非正常失效分析的新型锻钢磨球的研发》文中指出磨机内磨球因非正常失效造成磨矿效率下降,磨矿成本升高,解决磨球非正常失效问题具有极为重要的工程意义。针对2BΦ110mm磨球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磨球非正常失效问题,开展了磨球非正常失效分析和讨论。失效分析结果表明,2B磨球非正常失效直接原因是高碳磨球钢淬火前奥氏体晶粒粗大,淬火转变为粗大针状马氏体和少量其他组织,导致磨球的冲击疲劳寿命降低;2B磨球残余奥氏体含量较高,是导致磨球开裂的间接原因。在此基础上改进磨球的生产工艺,提高磨球性能,改进2B磨球制备工艺后,磨球整体硬度下降平缓,体积硬度降为56.3HRC,冲击功高于12J;组织得到细化,马氏体片的长度在30μm左右,1/2R处出现珠光体组织,芯部非马氏体组织增多。经实际应用后,磨球开裂情况显着减少,但不规则形状的磨球较多,仍无法达到满意效果。为使磨球非正常失效问题得到明显改善,研发出一种新型Φ110mm锻造磨球用钢3B,其主要化学成分为(wt%):0.60~0.72%C,0.70~0.90%Si,0.80~1.0%Mn,0.60~0.80%Cr,3B钢的Ac1和Ac3温度分别为719℃和739℃,Ms为254℃,临界冷速为4.5℃/s。通过对3BΦ110mm磨球余热淬火温度场模拟计算及在不同余热淬火工艺下的试验,确定了3B钢Φ110mm磨球最佳热处理工艺为:预冷至790±10℃→水淬(水温34~36℃,水冷时间140~160s)→出水空冷(最高返温130~150℃)→回火(280℃×5h)。所制备磨球的组织主要为细小分布均匀的回火马氏体,晶粒度级别在7级以上,残余奥氏体含量低于10%,芯部和表面硬度分别大于55HRC和57HRC,体积硬度为57.1HRC,冲击功大于28J,单球落球次数超过6000次未出现剥落及开裂。研究了磨矿工艺对磨矿效果的影响,优化磨矿工艺为:每天按一定比例补加钢球,磨矿浓度在70%~80%之间,磨球充填率为35%~45%,经过六个月的矿山实验,结果表明3BΦ110mm磨球整体性能优良,磨球非正常失效问题得到顺利解决,磨耗由1.5kg/t降到1.1kg/t,各项指标得到改善,磨矿效果提高,磨矿成本降低。
《铸造技术》杂志社[4](2019)在《十年磨一剑 优势谁比肩——造访中信重工洛阳重铸铁业有限责任公司》文中提出中信重工洛阳重铸铁业有限责任公司简介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前身为洛阳矿山机器厂,是国家"一五"期间前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项目之一。系毛泽东主席1953年亲自批示在洛阳新建的我国第一座现代化的矿山机器厂,1956年建成投产,属国有大型一类企业,是中国最大的矿山机械制造企业、中国最大的重型机械制造企业之一,世界最大的矿业装备制造商,中国制造业500强,国家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
崔亚迪,胡智涛[5](2015)在《剖析环冷机球墨铸铁件铸造工艺》文中研究表明我公司生产的环冷机设备中台车是由球墨铸铁铸造而成,而随着机械行业向着大型化方向的发展,由球墨铸铁铸造而成的大型零部件已逐渐取代由优质钢材锻造而成的大型零部件,同时也解决了由优质钢材锻造而成的零部件加工难度大的问题。球墨铸铁铸造工艺的问世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节约了优质钢材的消耗。现如今大型球墨铸铁件的应用已经渗透到机械行业的各个领域,如起重机、风机叶片及水轮机叶片以及环冷机的台车等。虽然大型球墨铸铁件的应用范围在不断地扩大,但球墨铸铁件的铸造工艺还不是那么完美,往往在铸造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铸造缺陷。为了提高大型球墨铸铁件的铸造质量,我们要有针对性地改进大型球墨铸铁件的铸造工艺过程。
孙挺[6](2015)在《新型矿山用耐磨球的制备及其磨损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通过研究铸造及热处理工艺对球墨铸铁的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确定最佳的下贝氏体球墨铸铁磨球制备工艺;并通过冲击磨损和腐蚀磨粒磨损实验,结合球磨机磨球运动学分析,研究了下贝氏体球墨铸铁在不同服役条件下的磨损行为及机理;结合球磨机磨球运动学分析磨球的最佳抛落轨迹及最大冲击能;综合对比下贝氏体球墨铸铁及另外三种耐磨材料的冲击磨损和腐蚀磨粒磨损失重特性,并提出了四种耐磨材料的最佳服役条件。研究结果表明:球墨铸铁的石墨形态及分布与球化孕育工艺密切相关。使用2.2%球化剂和0.8%一次孕育剂在1450℃球化处理90s,并在浇铸时冲入1.2%的二次孕育剂,所得球墨铸铁中石墨尺寸、形态及分布最佳。近一步分析发现,尺寸细小且分布均匀的球状石墨对金属基体的割裂作用小,且咬合力较高,在其晶界处优先形核的下贝氏体细小而均匀,从而显着提升球墨铸铁的塑性变形协调能力;通过Jominy顶端淬火实验发现,材料顶端依次经历了薄膜沸腾、泡核沸腾及自然对流三种热传导机制。由于冷却速率的差异,随着淬火高度的增加,材料组织依次经历了马氏体、贝氏体、珠光体及铁素体转变;热处理结果表明:860℃温度下保温2h后采用20℃的饱和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混合介质进行连续冷却,并在250℃下回火2h,所得的下贝氏体球墨铸铁磨球表现出表层高硬度,内部高韧性的性能梯度特征;磨损实验结果分析发现,下贝氏体球墨铸铁的冲击磨损机制先后经历了犁沟、微切屑及疲劳磨损,其腐蚀失重机制主要包括化学腐蚀、电偶腐蚀和犁沟磨损机制。载荷对冲击及腐蚀磨损失重率的影响显着,载荷的增大将显着提高材料的失重率。不过,在一定载荷的作用下,表层组织的耐磨性会随着残余奥氏体的马氏体相变而提高;对比几种耐磨材料的磨损特性发现,下贝氏体球墨铸铁适用于多种实际服役条件,包括冲击载荷较高、介质酸性适中的大型球磨机。高铬铸铁适用于冲击载荷较小、碾磨介质较硬、介质酸性较强的中、小型球磨机。低铬磨球适用于中、小型干式球磨机。而70Mn马氏体钢适用于大、中型干磨球磨机。
厉庭华,吴元立,阚正军[7](2014)在《大缸径发动机用球铁活塞环毛坯的离心铸造》文中认为大缸径球铁活塞环(缸径大于Ф200mm以上活塞环)铸造过程中缩孔(缩松)问题一直困扰着产品成品率的提高与活塞环使用寿命。根据离心铸造特点和球墨铸铁的性能特点,采用悬臂式离心铸造机生产出大缸径球铁活塞环筒体毛坯,基本杜绝了缩孔(缩松)问题,产品合格率达到90%以上。
吴攀龙[8](2013)在《大型球铁件的铸造工艺改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型球铁件在许多行业有着广泛的应用,这些部件大部分是铸造而成,但在其铸造过程中有许多问题存在。文章即对大型球铁件铸造工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
邱复兴[9](2006)在《单体铸造活塞环环模及其浇注系统(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对国内外单体铸造活塞环环模及其浇注系统进行了综合的研讨,根据多年的实践介绍或提出了有关设计原则和工艺参数。(因文章较长,本刊将分三期连载)
邱复兴[10](2005)在《d1 200-1000内燃机活塞环(Ⅳ)》文中研究指明
二、大型球铁筒体的工艺改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型球铁筒体的工艺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百吨级球墨铸铁核乏燃料容器铸造工艺优化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1.1 我国核电发展现状 |
1.1.2 乏燃料贮运现状和贮运容器的选择 |
1.2 球墨铸铁核乏燃料容器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大断面球墨铸铁件凝固特点简介 |
1.4 大断面球墨铸铁件质量影响因素与控制的研究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内容 |
1.7 课题来源及创新点 |
1.7.1 课题来源 |
1.7.2 创新点 |
1.8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实验条件与方法 |
2.1 球铁核乏燃料容器性能与组织要求 |
2.1.1 国外球墨铸铁核乏燃料容器对性能和组织要求 |
2.1.2 国内球墨铸铁核乏燃料容器对性能和组织要求 |
2.2 球铁核乏燃料容器材质选择 |
2.3 QT400-18化学成分的作用及控制 |
2.4 球化处理与孕育处理 |
2.4.1 球化剂简述 |
2.4.2 球化处理工艺 |
2.4.3 孕育剂 |
2.4.4 孕育处理工艺 |
2.5 实验材料及实验设备 |
2.5.1 实验材料 |
2.5.2 实验设备 |
2.6 实验方法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球铁核乏燃料容器铸造工艺设计及模拟 |
3.1 铸造工艺设计 |
3.1.1 浇注系统设计 |
3.1.2 冒口设计 |
3.1.3 冷铁的厚度的计算 |
3.1.4 金属型的设计 |
3.2 球铁核乏燃料容器铸造工艺模拟 |
3.2.1 铸造工艺模拟流程 |
3.2.2 铸造工艺模拟方案 |
3.2.3 华铸CAE软件及其操作界面 |
3.2.4 网格划分及参数设定 |
3.3 凝固过程工艺模拟 |
3.3.1 砂型工艺模拟 |
3.3.2 砂型冷铁工艺模拟 |
3.3.3 金属型工艺模拟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45°扇形试块实验研究 |
4.1 16通道测温系统 |
4.1.1 16通道测温系统的硬件 |
4.1.2 16通道测温系统 |
4.2 热电偶的布置 |
4.3 45°扇形试块生产工艺及质量控制 |
4.4 测温结果及分析 |
4.4.1 冷铁与金属型冷却特性 |
4.4.2 45°扇形试块凝固曲线 |
4.4.3 球铁核乏燃料容器模拟凝固时间分布 |
4.5 45°扇形试块的性能与组织 |
4.5.1 试块选取与切割 |
4.5.2 试样的切取 |
4.5.3 试样结构尺寸 |
4.5.4 45°扇形试块力学性能 |
4.5.5 45°扇形试块金相组织 |
4.5.6 石墨形态与性能的关系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球铁核乏燃料容器铸造工艺优化 |
5.1 热节部位凝固特点 |
5.2 铸造工艺比较与优化 |
5.2.1 不同铸造工艺的凝固模拟 |
5.2.2 不同铸造工艺条件下热节部位的凝固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2)浅析大型磨机衬板使用寿命的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 磨机的类型及规格 |
2 磨机运行工况 |
2.1 磨机转速 |
2.2 物料充填率 |
2.3 磨球的硬度、尺寸及充填率 |
2.4 矿石属性 |
3 衬板结构 |
4 衬板材料 |
5 结语 |
(3)基于磨机内磨球非正常失效分析的新型锻钢磨球的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磨球综述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磨球概述 |
1.2.2 磨球市场需求量 |
1.2.3 国内磨球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4 国外磨球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 磨球运动规律分析 |
1.3.1 磨球的工况分析 |
1.3.2 磨球的受力分析 |
1.3.3 磨球的冲击特性分析 |
1.4 磨球的失效分析及影响因素 |
1.4.1 磨球的正常失效分析 |
1.4.2 磨球的非正常失效分析 |
1.4.3 磨球失效的影响因素 |
1.5 磨球的性能要求 |
1.6 磨球淬火过程的计算与模拟 |
1.7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与内容 |
1.7.1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1.7.2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
2.1 试验方案流程 |
2.2 试验仪器设备 |
2.3 试验材料的制备 |
2.3.1 磨球用钢3B的配料 |
2.3.2 磨球用钢3B的熔炼 |
2.3.3 钢锭的前期处理 |
2.3.4 钢坯低倍组织缺陷检验 |
2.4 成分检测及CCT曲线的测定 |
2.4.1 化学成分检测 |
2.4.2 CCT曲线的测定 |
2.5 力学性能检测 |
2.5.1 硬度测定 |
2.5.2 冲击韧性测定 |
2.5.3 抗冲击破碎性能测定 |
2.6 微观组织观察及物相分析 |
2.6.1 金相组织观察 |
2.6.2 奥氏体晶粒尺寸测定和评级 |
2.6.3 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 |
2.6.4 X射线衍射物相分析 |
2.7 磨球淬火温度场的模拟 |
2.7.1 固体导热方程 |
2.7.2 磨球淬火温度场数学模型的建立 |
2.7.3 磨球淬火温度场的求解 |
第三章 2BΦ110mm锻造磨球失效分析及工艺改进 |
3.1 矿山情况简述 |
3.2 2BΦ110mm锻造磨球在矿山的使用情况及失效分析 |
3.2.1 2BΦ110mm锻造磨球在矿山的使用情况 |
3.2.2 工况中磨球非正常失效 |
3.3 2B材质开裂磨球失效分析 |
3.3.1 取样及化学成分分析 |
3.3.2 硬度检测 |
3.3.3 断口宏观形貌分析 |
3.3.4 断口微观形貌分析 |
3.3.5 开裂磨球显微组织分析 |
3.3.6 XRD物相分析 |
3.3.7 磨球开裂成因分析 |
3.4 2B锻造成品磨球力学性能检测及微观形貌分析 |
3.4.1 磨球材质和制备工艺 |
3.4.2 磨球硬度分析 |
3.4.3 磨球冲击韧性分析 |
3.4.4 磨球冲击断口形貌分析 |
3.4.5 金相组织观察 |
3.4.6 奥氏体晶粒度分析 |
3.4.7 磨球残余奥氏体含量分析 |
3.5 2B锻造磨球工艺改进后的性能与组织 |
3.5.1 硬度分析 |
3.5.2 冲击韧性分析 |
3.5.3 金相组织观察 |
3.5.4 2B锻造磨球工艺改进后的失效情况 |
3.6 本章总结 |
第四章 新型3BΦ110mm锻钢磨球的研发 |
4.1 引言 |
4.2 锻钢磨球材质化学成分设计 |
4.3 3B钢CCT曲线测定 |
4.3.1 3B钢临界转变温度的确定 |
4.3.2 不同冷却速度对显微组织的影响 |
4.3.3 不同冷却速度对显微硬度的影响 |
4.3.4 CCT曲线的绘制及相变规律 |
4.4 试制3B钢Φ110mm锻钢磨球力学性能检测及组织分析 |
4.4.1 3B钢的低倍组织分析 |
4.4.2 3B钢Φ110mm锻钢磨球制备工艺 |
4.4.3 3B钢Φ110mm锻钢磨球余热淬火工艺的确定 |
4.4.4 磨球热处理结果分析 |
4.5 3B钢Φ110mm锻钢磨球回火工艺优化 |
4.5.1 磨球回火优化设计及力学性能检测 |
4.5.2 磨球回火后的冲击断口形貌 |
4.5.3 磨球回火后的显微组织 |
4.5.4 磨球回火后残余奥氏体含量分析 |
4.5.5 磨球落球实验分析 |
4.6 本章总结 |
第五章 工业化生产及矿山工业化实验 |
5.1 3B钢冶金质量要求及磨球工业化生产 |
5.1.1 3B钢冶金质量要求 |
5.1.2 磨球工业化生产 |
5.2 磨矿工艺参数确定 |
5.2.1 球磨机理论加球球径计算 |
5.2.2 合理的补加球制度 |
5.2.3 最佳磨矿浓度 |
5.2.4 最佳磨球填充率 |
5.3 磨球矿山工业化实验 |
5.4 本章总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4)十年磨一剑 优势谁比肩——造访中信重工洛阳重铸铁业有限责任公司(论文提纲范文)
中信重工涪阳重铸铁业有眼责任公司简介 |
题记 |
亮点之一:设计制造甲天下, 磨机行业巨无霸 |
亮点之二:造高品质衬板, 做全流程服务j |
亮点之三:铸铁件位居高端, 有色件出类拔萃j |
亮点之四:传承创新中信重工"焦裕裉精神", 打造独特的企业文化软实力 |
后记 (记者访后杂感) |
(5)剖析环冷机球墨铸铁件铸造工艺(论文提纲范文)
1 从冷铁的应用方面进行剖析 |
2 从浇注系统设计方面进行剖析 |
3 从冒口设计方面进行剖析 |
(6)新型矿山用耐磨球的制备及其磨损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文献综述 |
2.1 磨球概述及研究现状 |
2.1.1 磨球概述 |
2.1.2 国内铸造耐磨球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2.1.3 国外铸造耐磨球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2.2 耐磨球中常见的组织及其性能 |
2.2.1 珠光体、索氏体、屈氏体 |
2.2.2 贝氏体 |
2.2.3 马氏体 |
2.2.4 残余奥氏体 |
2.2.5 磨球中常见组织和性能对比 |
2.3 合金元素对耐磨铸铁的影响 |
2.4 下贝氏体球墨铸铁磨球的制备方法 |
2.4.1 等温淬火下贝氏体球墨铸铁 |
2.4.2 连续淬火下贝氏体球墨铸铁 |
2.5 磨球的失效类型及磨损原理 |
2.5.1 磨球失效类型 |
2.5.2 磨球的磨损原理 |
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
3.1 具体研究方案 |
3.1.1 下贝氏体球墨铸铁的制备工艺研究 |
3.1.2 下贝氏体球墨铸铁的磨损机理研究 |
3.1.3 几种耐磨材料性能的综合评价 |
3.2 实验材料的制备 |
3.3 实验方法 |
3.3.1 常温冲击实验 |
3.3.2 宏观、微观硬度分析 |
3.3.3 冲击磨损实验 |
3.3.4 磨粒磨损实验 |
3.3.5 X射线衍射分析 |
3.3.6 显微组织分析 |
3.3.7 电化学行为研究 |
3.4 技术路线 |
3.5 技术难点和创新点 |
3.5.1 技术难点 |
3.5.2 技术创新点 |
4 冶炼、浇铸过程中铸态组织及性能的优化与控制 |
4.1 实验材料及过程 |
4.2 球化温度对Mg吸收率的影响 |
4.3 球化孕育工艺对铸态组织的影响 |
4.4 石墨形态对热处理组织及性能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5 大尺寸球墨铸铁磨球组织性能控制的基础研究 |
5.1 球墨铸铁CCT曲线的测定 |
5.2 Jominy端淬实验 |
5.2.1 端淬试样的显微组织特性 |
5.2.2 硬度分布曲线 |
5.2.3 端淬试样的冷却曲线 |
5.3 奥氏体化温度及淬火高度对冷却速度的影响 |
5.4 冷却速度对显微组织特性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6 热处理过程中球墨铸铁组织性能的优化与控制 |
6.1 铸态组织的石墨化程度和显微组织形貌 |
6.2 铸态组织的力学性能 |
6.3 热处理组织特征及力学性能 |
6.3.1 热处理组织特性 |
6.3.2 力学性能研究 |
6.3.3 热处理组织的冲击断口形貌 |
6.4 本章小结 |
7 下贝氏体球墨铸铁的磨损机理研究 |
7.1 下贝氏体球墨铸铁的冲击磨损机理分析 |
7.1.1 初始显微硬度及相的组成 |
7.1.2 冲击磨损表面的物相转变及显微硬度 |
7.1.3 冲击磨损失重率 |
7.1.4 磨损机理 |
7.2 下贝氏体球墨铸铁的腐蚀磨粒磨损机理分析 |
7.2.1 腐蚀磨损表层形貌 |
7.2.2 表层硬度测试结果 |
7.2.3 腐蚀磨损失重率 |
7.2.4 极化曲线测试结果 |
7.2.5 载荷对磨粒磨损失重率的影响 |
7.2.6 载荷对腐蚀失重率的影响 |
7.2.7 腐蚀磨损失重率分析 |
7.3 本章小结 |
8 磨球介质运动学研究 |
8.1 磨球介质力学分析 |
8.1.1 球磨机简介 |
8.1.2 无相对运动阶段 |
8.1.3 相对运动阶段 |
8.1.4 抛落运动阶段 |
8.2 磨球脱落点和回落点轨迹分析 |
8.2.1 磨球介质密排假设 |
8.2.2 脱落点轨迹分析 |
8.2.3 回落点轨迹分析 |
8.3 最佳脱落点分析 |
8.4 磨球运行仿真模拟 |
8.4.1 最佳抛落轨迹拟合 |
8.4.2 磨球运行角速度不变 |
8.4.3 磨球运行角速度渐变 |
8.5 本章小结 |
9 几种耐磨材料的性能评估 |
9.1 几种耐磨材料的显微组织特性分析 |
9.2 几种耐磨材料的耐冲击磨损性能 |
9.2.1 冲击磨损累积失重特性分析 |
9.2.2 显微组织对冲击磨损失重率的影响 |
9.3 几种耐磨材料的耐腐蚀磨粒磨损性能 |
9.3.1 腐蚀磨粒磨损失重率特性分析 |
9.3.2 显微组织对腐蚀磨粒磨损失重率的影响 |
9.4 耐磨球适用工况研究 |
9.4.1 下贝氏体球墨铸铁 |
9.4.2 高铬铸铁 |
9.4.3 低铬铸铁 |
9.4.4 70Mn马氏体钢 |
9.5 本章小结 |
10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大缸径发动机用球铁活塞环毛坯的离心铸造(论文提纲范文)
1 性能要求、成分配比及铸型设计 |
1.1 性能要求 |
1.2 成分配比 |
1.3 铸型设计 |
2 离心铸造工艺 |
2.1 铸型涂料工艺 |
2.2 铸型转速确定 |
2.3 浇注 |
3 离心铸造生产中的影响因素 |
3.1 离心力影响 |
3.2 氧化的影响 |
3.3 温度梯度影响 |
3.4 孕育衰退影响 |
4 大缸径球铁环筒体毛坯离心铸造的效果 |
5 结论 |
(8)大型球铁件的铸造工艺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大型球铁件铸造工艺的特点 |
2 大型球铁件的铸造工艺改进措施 |
2.1 合理设置浇注系统 |
2.2 冒口设计 |
2.3 冷铁的应用 |
3 结语 |
(9)单体铸造活塞环环模及其浇注系统(Ⅰ)(论文提纲范文)
1 有关工艺过程简介 |
2 环模和浇冒口设计基本原则 |
3 设计步骤 |
4 模底板 |
4.1 模底板形状 |
4.2 模底板的大小 |
4.3 模底板的结构与材料 |
5 浇注系统 |
5.1 简单浇注系统 |
5.2 复杂浇注系统 |
6 浇口盆 |
6.1 种类 |
6.2 设计、制作及使用 |
(1) 雨淋式浇口盆设计时一般筛孔数选用4~6个, 以5个为常用。 |
(2) 池形浇口盆, 其外形设计常为椭圆形或长方形。 |
(3) 简单浇口盆, 为方便脱模。 |
7 直浇道 |
8 气缸套及压缩弹簧 |
9 自动造型机用堵头 |
10 横浇道 |
10.1 简单横浇道 |
10.2 复杂横浇道 |
(10)d1 200-1000内燃机活塞环(Ⅳ)(论文提纲范文)
18大环铸造方法 |
19大环的表面处理 |
19.6磷化 |
19.7镀锡 |
19.8镀铜及镶嵌青铜 |
19.9激光 |
19.10其它表面处理 |
20大环的环组配置 (大环组合) 及电子计算机在环设计上的应用 |
四、大型球铁筒体的工艺改进(论文参考文献)
- [1]百吨级球墨铸铁核乏燃料容器铸造工艺优化与实验研究[D]. 张亮亮.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 2020(01)
- [2]浅析大型磨机衬板使用寿命的影响因素[J]. 刁晓刚,李卫,王春民,程艳艳,张志勇,姬建钢. 矿山机械, 2019(11)
- [3]基于磨机内磨球非正常失效分析的新型锻钢磨球的研发[D]. 蒲以松. 河北工业大学, 2019(06)
- [4]十年磨一剑 优势谁比肩——造访中信重工洛阳重铸铁业有限责任公司[J]. 《铸造技术》杂志社. 铸造技术, 2019(03)
- [5]剖析环冷机球墨铸铁件铸造工艺[J]. 崔亚迪,胡智涛.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5(18)
- [6]新型矿山用耐磨球的制备及其磨损机理研究[D]. 孙挺. 北京科技大学, 2015(06)
- [7]大缸径发动机用球铁活塞环毛坯的离心铸造[J]. 厉庭华,吴元立,阚正军. 内燃机与配件, 2014(02)
- [8]大型球铁件的铸造工艺改进研究[J]. 吴攀龙.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3(16)
- [9]单体铸造活塞环环模及其浇注系统(Ⅰ)[J]. 邱复兴. 内燃机配件, 2006(04)
- [10]d1 200-1000内燃机活塞环(Ⅳ)[J]. 邱复兴. 内燃机配件, 20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