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138例血清IL-6和sIL-6R测定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王哲义[1](2021)在《丹参酮ⅡA磺酸钠调控HIF1α/mTOR介导细胞自噬干预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CIS)具有高患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和致死率的特点。丹参酮ⅡA磺酸钠是丹参脂溶性成分丹参酮ⅡA经磺化后的水溶性物质,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疗效确切,但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本研究运用网状Meta分析系统评价丹参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通过网络药理、蛋白组学技术探究丹参酮ⅡA可能作用机制,并在大鼠缺血/再灌注模型和PC12神经细胞氧糖剥夺/复氧模型中对可能的靶点和机制进行验证。方法:(1)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PubMed、Cochrane Library,检索起止时间为建库至2021年2月。由两位研究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按照Jadad量表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Stata 16.0进行统计分析。(2)使用TCMSP数据库检索丹参的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在GeneCards、NCBI和OMIM数据库中获取缺血性卒中的靶点,并将药物和疾病交集后的靶点输入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利用Cytoscape3.8.2软件构建药物-化合物-作用靶点-疾病网络。通过Bioconductor进行GO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分析。(3)采用改良的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损伤(MCAO/R)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丹参酮ⅡA磺酸钠组。根据神经功能评分(Z-Longa)、TTC染色及HE染色评价MCAO/R模型及药物疗效。(4)使用DIA定量蛋白组学分析各组大鼠脑缺血半影区蛋白表达的情况,根据|log2FC|≥0.58且p<0.05的标准筛选差异蛋白;利用R软件绘制火山图和差异蛋白聚类分析热图;运用STRING数据库,构建差异蛋白的互作(PPI)网络;利用DAVID、ClueGO等工具对差异蛋白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信号通路分析,并用平行反应监测技术(PRM)的方法验证蛋白表达。(5)利用嗜铬细胞瘤PC12细胞系构建氧糖剥夺复氧(OGD/R)模型,同时给予不同浓度(1μM、5μM、10μM、20μM、40μM)丹参酮ⅡA磺酸钠干预3h、6h、12h,使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确定给药剂量和时间,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技术检测蛋白组学预测的可能靶点。结果:(1)共纳入160项研究,总样本量18079例,共纳入7种中药注射剂和8种治疗措施,包括丹红注射剂联合常规治疗(DH+CT)、丹参注射剂联合常规治疗(DS+CT)、丹参川芎嗪注射剂联合常规治疗(DSCXQ+CT)、注射用丹参多酚酸联合常规治疗(DSDFS+CT)、复方丹参注射剂联合常规治疗(FFDS+CT)、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联合常规治疗(SI+CT)、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剂联合常规治疗(STS+CT)和常规治疗(CT)。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总有效率方面,累积概率排序为:DSDFS+CT(93.0%)>DH+CT(80.5%)>STS+CT(66.7%)>DSCXQ+CT(66.4%)>SI+CT(50.0%)>DS+CT(26.7%)>FFDS+CT(16.7%)>CT(0.1%)。在 NIHSS评分方面,累积概率排序为:STS+CT(95.5%)>DH+CT(80.9%)>DSCXQ+CT(70.1%)>SI+CT(64.7%)>DSDFS+CT(42.0%)>FFDS+CT(24.4%)>DS+CT(20.1%)>CT(2.4%)。在 Barthel 指数方面,DH+CT(76.2%)>DSCXQ+CT(74.3%)>STS+CT(64.1%)>DSDFS+CT(62.2%)>FFDS+CT(51.8%)>SI+CT(46.0%)>DS+CT(21.7%)>CT(3.8%)。(2)从丹参中共筛选出65个活性成分和108个对应靶点,以及缺血性卒中相关靶点2558个,取交集后获得靶点87个,其中度值大于50的靶点有6个,包括AKT1、IL6、FOS、VEGFA、MAPK1、EGFR,即本研究的核心靶点。GO功能富集分析得到GO条目124个(p<0.05),KEGG通路富集分析筛出134条信号通路(p<0.05),以PI3K/AKT、HIF-1信号通路所占靶点数目最多。构建的药物-化合物-作用靶点-疾病网络显示,丹参酮ⅡA等活性化合物在整个网络中发挥着关键作用。(3)与假手术组相比,MCAO/R模型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显着升高,TTC染色显示梗死范围扩大,HE染色显示大脑皮层及纹状体区域组织变性明显。丹参酮ⅡA磺酸钠治疗可降低神经功能评分,缩小梗死面积,减轻空泡样改变及胞核皱缩等病变。(4)蛋白组学在大鼠脑组织中共鉴定出5880个蛋白,其中模型组与假手术组差异蛋白为423个。经丹参酮ⅡA磺酸钠干预后,与模型组相比,共有285个差异蛋白。将三个组别进行整合分析,共有127个有表达趋势的差异蛋白,这些差异蛋白GO富集主要参与缺氧反应、神经元凋亡过程、钙离子转运等生物学过程;KEGG通路主要富集在PI3K/AKT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等通路。PPI网络获得Alb、mTOR、Dync1h1、Stxbp1、Cltc、Sptan1等核心差异蛋白。mTOR、PI3K/AKT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是调控自噬的上游信号,将上述通路的关键靶点及自噬相关蛋白进行PRM验证,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的mTOR和p62蛋白表达显着下降(p<0.05),HIF-1α、LC3-Ⅱ/LC3-Ⅰ、PI3K和AKT1蛋白表达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丹参酮ⅡA磺酸钠治疗后,HIF1α和LC3-Ⅱ/LC3-Ⅰ蛋白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p62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5),mTOR、PI3K和AKT1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体外研究中CCK-8结果显示,与OGD/R模型组相比,丹参酮ⅡA磺酸钠1μM、5μM的给药浓度在3h、6h、12h等不同给药时间对细胞活力均无显着影响;而10μM、20μM和40μM的丹参酮ⅡA磺酸钠在各个给药时间均表现出对PC12细胞的保护作用,且依赖给药时间和药物浓度呈梯度增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T-qPCR显示,与对照组相比,OGD/R模型组HIF1α、Beclin1、LC3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着增多(p<0.01),而mTOR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着减少(p<0.01);与OGD/R组相比,丹参酮ⅡA磺酸钠干预后HIF1α、Beclin1、LC3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着减少(p<0.01),而mTOR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着增加(p<0.01)。结论:根据网状Meta分析结果,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在改善患者NIHSS评分方面有优势;网络药理学筛选出丹参酮ⅡA可能是丹参主要活性化合物,并且经蛋白组学预测其磺化后可能作用于mTOR等核心靶点,参与调节PI3K/AKT、HIF-1等信号通路,发挥抑制细胞凋亡、抗炎、调节自噬等作用;体内研究发现丹参酮ⅡA磺酸钠可能通过HIF-1信号通路,作用于mTOR等靶点,抑制细胞自噬,改善MCAO/R模型大鼠神经功能缺损,减小脑梗死面积,减轻脑组织损伤;体外研究显示丹参酮ⅡA磺酸钠可能通过HIF-1途径上调mTOR表达,抑制细胞自噬,发挥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
白梦媛[2](2021)在《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浆Gal-8、IL-18和MCP-1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文中提出目的: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目前AF患病率不断上升,发病年龄年轻化,并可导致血栓栓塞和血流动力学障碍,严重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因此,研究AF的发生机制并加以防治是十分必要的。AF的发生机制极为复杂,其中炎症细胞因子不仅可作为预测AF发生风险的独立因子,而且还可使心肌发生纤维化,进而导致心房结构重构。既往研究表明,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与AF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IL-18及半乳糖凝集素-8(Galectin-8,Gal-8)可诱导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的产生,而MCP-1参与了心肌纤维化过程。然而,目前有关Gal-8在非瓣膜性AF(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NVAF)中的作用还不清楚,IL-18和MCP-1与NVAF的关系尚需进一步研究,为此,本文对NVAF患者血浆中Gal-8、IL-18和MCP-1水平进行测定,旨揭示它们在NVAF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1.对象选择选择2019年3月至2020年11月于我院心内科住院的NVAF患者80例,男50例,女30例,年龄67.04±8.20岁。包括阵发性AF(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Pa AF)组24例,男14例,女10例,年龄66.67±9.00岁;持续性AF(Persistent atrial fibrillation,Pe AF)组32例,男21例,女11例,年龄65.59±8.10岁;永久性AF(Permanent atrial fibrillation,Pm AF)组24例,男15例,女9例,年龄69.33±7.33岁。窦性心律(Sinus rhythm,SR)组21例,既往均无AF病史,男9例,女12例,年龄54.86±8.72岁。根据《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精神,所有患者均通过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记录所有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BMI、AF史、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缺血性心脏病史、脑梗死病史、用药史、各项检验结果、心电图及心脏彩超等临床资料。根据《2020年欧洲心脏病学会AF管理指南》提出的诊断标准确定AF组。排除患有缺血性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瓣膜性心脏病、心功能Ⅲ-Ⅳ级(NYHA分级)、近期(1-3个月内)急性心肌梗死、恶性肿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严重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近期(1个月)手术史等疾病的患者。2.实验方法所有入组患者均用EDTA真空采血管采集空腹肘静脉血5ml,以3000r/min的速度离心15min,抽取上清置于2ml EP管中,标记后保存于-80℃冰箱中待测。通过ELISA法测定各组患者血浆Gal-8、IL-18和MCP-1水平。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数据。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正态分布和方差齐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表示,非正态分布或方差不齐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用构成比(%)表示,样本间构成比的比较用卡方检验。相关性采用直线相关与回归分析。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与SR组相比,AF组血浆Gal-8、IL-18和MCP-1水平明显升高,且LAD明显增大(P<0.05)。2.与Pa AF组比较,Pe AF组血浆IL-18、MCP-1水平明显升高(P<0.05),而血浆Gal-8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Pe AF、Pa AF组比较,Pm AF组血浆Gal-8、IL-18和MCP-1水平明显升高(P<0.05)。3.与EHRA评分Ⅰ组比较,EHRA评分Ⅱ组血浆Gal-8、IL-18和MCP-1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EHRA评分Ⅰ、Ⅱ组比较,EHRA评分Ⅲ组血浆Gal-8、IL-18和MCP-1水平更高(P<0.05)。4.与CHA2DS2-VASc评分<2分组比较,≥2分组血浆Gal-8、IL-18和MCP-1水平明显升高(P<0.05)。5.AF组血浆IL-18水平与MCP-1水平呈正相关(r=0.835,P<0.001);AF组血浆IL-18水平与Gal-8水平呈正相关(r=0.748,P<0.001);AF组血浆MCP-1水平与Gal-8水平呈正相关(r=0.765,P<0.001)。6.AF组血浆Gal-8水平与LAD呈正相关(r=0.407,P<0.001);AF组血浆IL-18水平与LAD呈正相关(r=0.464,P<0.001);AF组血浆MCP-1水平与LAD呈正相关(r=0.507,P<0.001)。结论:1.本文运用ELISA法检测了80例AF及21例SR患者血浆Gal-8、IL-18和MCP-1的水平,得出Gal-8、IL-18和MCP-1与AF的病理过程密切相关,其所致的炎症参与了AF的发生发展过程。2.本文对80例患者的AF类型、EHRA评分和CHA2DS2-VASc评分与Gal-8、IL-18和MCP-1关系进行研究,得出Gal-8、IL-18和MCP-1可作为评价AF疾病严重程度的指标。3.Gal-8、IL-18和MCP-1参与AF的心房重构,Gal-8可能是此过程的始动环节。
王鹏[3](2020)在《外周血炎症因子相关天然自身抗体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心脑血管疾病(Cardio-cerebrovascular Disease,CCD)是全球范围内致死的首要原因之一。在我国,CCD患病率及死亡率仍处于稳步上升的阶段。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Atherosclerosis Cardio-cerebrovascular Disease,ACCD),如脑卒中、冠心病等是我国CCD最常见的疾病类型。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所有ACCD的病因和共同的病理生理学基础。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以影响大中型动脉内膜为主的慢性全身性炎症性疾病。通常,动脉粥样硬化潜伏期较长,且常同时存在多个血管床受累。早期的诊断和治疗可以减缓或阻止动脉粥样硬化恶化。因此,开发有效的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检测方法势在必行。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基于外周血的诊断标志物检测引起了研究者的极大兴趣。近期研究表明,天然自身抗体的检测可能为AS相关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了一种新型、有效的方法。几乎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的各种细胞均可表达细胞因子,这些细胞因子可作用于多种靶点,发挥多种作用。肿瘤坏死因子α(tumou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及IL-6等细胞因子通常发挥促进AS形成的作用;另一些细胞因子,诸如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IL-10及IL-35等与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ulatory cells,Treg)作用并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另外,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s 1,VEGFR1)和VEGFR2是血管生成的重要调控因子,可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过程。以CD4+CD25+T细胞为特征的Treg细胞,可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进展。CD25抗体消耗Treg细胞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Treg细胞特异性表达的FOXP3是Treg细胞最可靠的分子标志物之一,也是Treg细胞发育和发挥免疫抑制功能的主要调节因子。本研究旨在前期研究基础上,检测前述动脉粥样硬化机制相关因子的循环天然自身抗体,分析天然自身抗体的表达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相关性并探讨天然自身抗体作为动脉粥样硬化诊断标志物的可行性,旨在为AS的诊断提供实验证据及新的思路。方法:1、采集2017年1月-12月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的208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外周血及性别、年龄匹配的187例同期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体检的健康人外周血。收集受试者性别、年龄、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家族史、吸烟饮酒史及其他临床相关数据。2、根据NCBI数据库检索IL1α、IL1β、IL6、IL8、TNFα、CD25、FOXP3及VEGFR1氨基酸序列,通过生物信息学数据库和在线工具(http://www.iedb.org)设计线性多肽,委托上海吉尔生化公司合成多肽抗原并保证抗原纯度>95%。3、通过优化的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受试者外周血中天然自身抗体的表达水平。4、利用非参数检验分析天然自身抗体在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及健康对照受试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差异及天然自身抗体表达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通过受试者工作曲线及曲线下面积评估天然自身抗体诊断动脉粥样硬化的能力,基于罗杰斯二元回归构建多指标联合诊断模型,利用Pearson相关系数评估各抗体之间表达量的相关性。P<0.05被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基于NCBI数据库检索到的氨基酸序列,共设计并合成14条线性多肽抗原,各抗原序列如下:IL1α H-WETHGTKNYFTSVAHPNLFIATKQDYWVC-OHIL1β-1 H-SLNCTLRDSQQKSLVMSGPYELKALHLQG-OHIL1β-2 H-KHAYYSGNEDDLFFEADGPKQMKCH-OHIL6 H-LTKLQAQNQWLQDMTTHLILRSC-OHIL8 H-DCQCIKTYSKPFHPKFIKELRVIESD-OHTNFα-1 H-CQLQWLNRRANALLANGVELRDNQLV-OHTNFα-2 H-KSAIKSPCQRETPEGAEAKPWYEPK-OHCD25-a H-KPGHCREPPPWENEATERIYHFVVGQMVY-OHCD25-b H-IYHFVVGQMVYYQCVQGYRALHRGPAESVE-OHCD25-c H-KHTSQFPGEEKPQASPEGRPESETSCH-OHFOXP3-a H-DMFAFFRNHPATWKNAIRHNLSLHKCD-OHFOXP3-b H-KCTFPNPSAPRKDSTLSAVPQSSYH-OHVEGFR1-a H-DEGVYHCKATNQKGSVESSAYLTVQGTSDK-OHVEGFR1-b H-CQITWFKNNHK IQQEPGIILGPGSSTD-OH2、天然自身抗体的表达水平Anti-IL1αIg G在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浆中表达的水平为0.894±0.156;AntiIL1αIg G在健康对照受试者血浆中表达的水平为0.843±0.169。Anti-IL1αIg G在AS患者血浆中表达水平升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Anti-TNFα-1 Ig G在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浆中的表达水平为1.238±0.304;Anti-TNFα-1 Ig G在健康对照受试者血浆中的表达水平为1.139±0.259。AntiTNFα-1 Ig G在AS患者血浆中表达水平升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Anti-VEGFR1-b Ig G在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浆中的表达水平为1.498±0.449;Anti-VEGFR1-b Ig G在健康对照受试者血浆中的表达水平为1.568±0.390。AntiVEGFR1-b Ig G在AS患者血浆中表达水平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Anti-IL1αIg G、anti-TNFα-1 Ig G及anti-VEGFR1-b Ig G诊断动脉粥样硬化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578、0.592及0.564。利用罗杰斯回归构建3个天然自身抗体联合诊断模型,曲线下面积为0.651。根据性别因素,分别分析循环天然自身抗体在男性和女性群体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发现,与女性健康对照受试者相比,anti-IL1αIg G、anti-IL1β-2 Ig G及anti-TNFα-1 Ig G在女性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浆中表达升高,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18、0.588及0.650;与男性健康对照受试者相比,anti-VEGFR1-a Ig G及anti-VEGFR1-b Ig G在男性AS患者血浆中表达降低,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578及0.594。根据年龄因素,分别分析循环天然自身抗体在低龄和高龄群体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发现,在低龄群体中anti-IL1αIg G、anti-IL1β-2 Ig G在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外周血浆中表达升高(P<0.05);Anti-TNFα-1Ig G在低龄与高龄两个群体的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外周血浆中表达水平均升高。4、Pearson相关系数显示各抗体表达量之间具有一定相关性,其中来源于同一个氨基酸序列的多肽抗原天然自身抗体表达相关性最高。非参数检验结果显示,循环天然自身抗体表达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甘油三酯水平、吸烟史、饮酒史、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部位及大小等各项临床特征均无显着相关性。结论:1、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浆中抗IL1α、抗TNFα和抗VEGFR1天然自身抗体(Ig G)水平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578、0.592、0.564。提示血浆抗IL1α、抗TNFα及抗VEGFR1天然自身抗体(Ig G)有望成为动脉粥样硬化的生物学标志物。2、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浆中抗IL1α、抗TNFα和抗VEGFR1天然自身抗体(Ig G)构建的联合诊断模型将诊断效能明显提高,ROC曲线下面积达0.651(P<0.01),将有助于提高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能力。3、女性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浆抗IL1α、抗IL1β-2、抗TNFα-1天然自身抗体(Ig G)水平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18、0.588、0.650。提示这三种天然自身抗体与女性动脉粥样硬化发病密切相关;在男性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浆抗VEGFR1-a及抗VEGFR1-b天然自身抗体(Ig G)水平显着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578及0.594。提示血浆抗VEGFR1天然自身抗体(Ig G)与男性动脉粥样硬化发病密切相关。抗TNFα-1天然自身抗体(Ig G)水平在女性患者外周血中水平高于男性患者(P<0.05)。4、年龄≤61岁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浆抗IL1α、抗IL1β-2、抗TNFα-1天然自身抗体(Ig G)水平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提示这三种天然自身抗体与年龄≤61岁动脉粥样硬化发病密切相关。年龄>61岁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浆中抗TNFα-1天然自身抗体(Ig G)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提示该抗体与年龄>61岁动脉粥样硬化发病密切相关。5、抗IL1β、抗IL6、抗IL8、抗CD25、抗FOXP3天然自身抗体(Ig G)在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组和健康对照组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适合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生物学标志物。
杜慧慧[4](2020)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及疗效相关的血清分子标志物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是致死和致残的最主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不可逆转的神经细胞死亡以后会对大脑继续造成可逆的二级损伤,而炎症细胞因子引起的级联反应在此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举足轻重,然而目前对与此相关的研究还不够全面。本论文旨在系统分析炎症细胞因子与IS的发生,发展以及预后之间的相关性,并寻找可以作为预测IS发生的生物标志物。方法共收集AIS(acute ischemic stroke,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5例,TIA(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32例。同时按年龄、性别匹配原则分别收集AIS组的健康对照样本72例(对照组1)和TIA组的健康对照样本32例(对照组2)。本研究使用Bio-Plex ProTM human assay平台系统分析了所有人群血清中15种细胞因子浓度的变化,建立了预测AIS疾病发生的模型,并检验了其可靠性。其次,我们还评估了血清细胞因子水平与脑卒中临床指标(如NIHSS评分、梗死面积等)的相关性。最后还分析了患者血清中细胞因子水平与患者预后两次随访(出院后3个月以及6个月)中的患者复发情况的相关性。结果研究发现,与健康对照组1相比,AIS患者血清中的IL-1β、IL-4、IL-6、IL-10、IFN-g、TNF-α、IL-21、IL-22、IL-23、IL-31、IL-17F、IL-33以及s CD40L的浓度显着升高。调整干预因素后,将IFN-g(p<0.001)、TNF-α(p<0.001)、IL-21(p<0.001)、IL-22(p=0.004)纳入IS疾病发生预测模型。然后在TIA和配对对照2中检验上述模型的准确性,结果显示IL-21具有IS诊断和预后的生物标志物的潜在价值,敏感性为0.938,特异性为0.531(AUC=0.777,p<0.001)。结论总的来说,本研究对与缺血性脑卒中疾病诊断,疾病严重程度(如梗死面积,NIHSS评分)和治疗效果(是否再次住院)有关的细胞因子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并获得一些可靠的结果。我们的研究给出了一些可靠的结果,但需要更多的样本来验证我们的结论。
朱昊如[5](2020)在《基于衰老分子机制探讨脾虚证-补中益气汤相关的生物学基础》文中指出基于“方证相关”理论剖析复杂方证关系是目前方剂学界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而网络药理学为研究方证关系的现代内涵提供了新方法。中医学认为衰老与脾虚证关系密切,但目前脾虚与衰老关系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几未有见,脾虚-衰老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基于方证相关理论,以补中益气汤与脾气虚证高度关联为逻辑依据,从衰老相立论,利用现代网络药理学方法探查补中益气汤分子药理网络;进一步根据该方的作用预测,在整体-系统-分子水平上,动态观察脾虚证模型演变过程中衰老相关病理生理及生物分子变化,以及补中益气汤的相关效用机制。论文分为文献综述和实验研究两部分。文献综述主要涉及近年“方证相关”的研究进展、脾虚证-衰老相关研究进展及补中益气汤现代研究进展三方面内容;实验研究主要包括脾虚证分子内涵与补中益气汤作用相关的网络药理学研究、脾虚证演变与衰老相关的探讨、以及从衰老探察脾虚证现代内涵及补中益气汤效用机制三部分。研究一脾虚证分子内涵与补中益气汤作用相关的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利用TCMSP平台,分别检索补中益气汤组方药味(黄芪、白术、升麻、陈皮、柴胡、人参、甘草、当归、生姜、大枣)活性成分及其关联靶点,利用STRING平台建立靶点PPI网络并导入cytoscape,利用MCODE插件对PPI网络进行聚类来提取核心靶点簇后,使用ClueGO插件对核心靶点进行GO及KEGG富集,提取主要病/生理功能及生物分子信号通路。结果:①筛选得到补中益气汤活性成分143种,关联靶点162个,其中155个靶点之间存在PPI关系,聚类得到核心簇9个。②富集得到GO条目13组,包括NO生物合成、促进平滑肌细胞增殖等;富集得到KEGG条目12组,包括AGE-RAGE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松弛素信号通路等。结论:脾虚证-补中益气汤的关联机制内涵可能涉及由AGE-RAGE通路、IL-17通路及松弛素通路主导的,通过介导核转录因子NF-kB来调节促炎细胞因子分泌的炎性调节过程。研究二脾虚证演变与衰老相关的探讨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模型组,每组各18只。对照组常规饲养,模型组采用“游泳力竭+饥饱失常”法复制脾虚模型。各组大鼠:①隔日观察外观行为评分,每日称量摄食量,每周末观测体质量及粪便含水率。②于实验第2-4周末进行强迫负重游泳实验,测定负重游泳时长;实验第3、4周进行Morris水迷宫实验,测定定位航行实验逃避潜伏期和空间探索实验的游泳速度、潜伏期、平台穿梭次数、目标象限路程比及探索路线。③于实验第14、21、28d灌服D-木糖溶液后收集尿液,ELISA法测定尿D-木糖含量,计算D-木糖排泄率。于实验第15、22、29d随机分三批麻醉处杀:取脾脏、胸腺称重计算脏器指数;取血清,利用ELISA法测定GAS、MTL、AGEs、BDNF、VIP、IL-1β、IL-6、TNF-α水平,利用生化法测定CRP水平;取海马,利用ELISA法测定AGEs、Aβ1-40、Aβ1-42、glu、GABA、IL-1β、IL-6、TNF-α 水平。结果:较之于对照组,模型组大鼠:①a.实验第2-4周皮肤毛发、行为状态、活跃程度、睡眠状态积分显着升高(P<0.01);第1-4周体质量、摄食量显着降低(P<0.01);第3、4周粪便含水率升高(P<0.05)。b.实验第4周负重游泳时间显着降低(P<0.01)。c.实验第4周脾脏指数与胸腺指数显着降低(P<0.01);第2-4周尿D-木糖排泄率显着降低(P<0.01),血清VIP水平降低;第3、4周血清GAS水平降低;第4周血清MTL水平降低(P<0.05或0.01)。②a.实验第3、4周空间探索潜伏期升高、穿越平台次数减少、目标象限路程比降低(P<0.05),探索路线呈随机策略。b.实验第2-4周海马GABA水平降低;第3、4周海马IL-1β水平显着升高;第4周海马Aβ140、血清BDNF水平降低(P<0.05 或 0.01),海马 AGEs、Aβ1-42/Aβ1-40、glu、IL-6、TNF-α 水平升高(P<0.05或0.01)。c.实验第2周血清IL-6、TNF-α水平升高(P<0.05或0.01);第4周血清IL-1β、TNF-α水平显着降低(P<0.01)。结论:脾虚大鼠模型演化过程逐渐出现学习记忆能力下降的脑衰老表现,其分子特征体现为海马毒性蛋白累积、炎性水平升高与递质稳态兴奋性失衡。研究三从衰老探察脾虚证现代内涵及补中益气汤效用机制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低剂量给药组与高剂量给药组,每组各8只。对照组常规饲养,模型组及各给药组按研究二方法持续造模4周,低、高剂量给药组自第15d至第28d起分别按5.85g/kg/d、17.55g/kg/d灌服补中益气汤水煎液。各组大鼠:①按研究二时间及方法观测外观行为评分、摄食量、体质量及粪便含水率。②按研究二方法,于实验第4周末进行强迫负重游泳实验;第4周进行Morris水迷宫实验。③实验第28d按研究二方法测定尿D-木糖排泄率。于实验第29d麻醉处杀后:取脾脏、胸腺计算脏器指数;取血清,ELISA法测定GAS、MTL、BDNF、VIP、IL-1β、IL-6、TNF-α 水平;取海马,ELISA 法测定 AGEs、Aβ1-40、Aβ1-42、glu、GABA、IL-1β、IL-6、TNF-α、TGF-β1 水平,免疫组化法测定 p65NF-kB,Western-blot 测定 p65NF-kB、p-p65NF-kB、RAGE、Iba-1,免疫荧光双标法测定NeuN+cleavedcaspase-3、Iba-1+TNF-α、Iba-1+TGF-β1共表达;取下丘脑,免疫组化法测定p65 NF-kB,Western-blot测定p65 NF-kB、p-p65 NF-kB、Iba-1。结果:①较之于对照组,模型组大鼠:a.皮肤毛发、行为状态、活跃程度、睡眠状态积分升高(P<0.05或0.01),体质量、摄食量显着降低(P<0.01);粪便含水率升高(P<0.05)。b.负重游泳时间显着降低(P<0.01);尿D-木糖排泄率,血清GAS、MTL水平显着降低(P<0.01);血清VIP水平显着升高(P<0.01)。c.空间探索潜伏期显着增加(P<0.01),穿梭平台次数与目标象限路程比均降低(P<0.05),空间探索路线呈随机式策略。d.血清BDNF水平降低(P<0.05);海马AGEs、Aβ1-42、Aβ1-42/Aβ1-40、RAGE、glu、Iba-1、IL-1β、IL-6、TNF-α 水平上升(P<0.05 或 0.01);p65NF-kB 表达量及活化程度上升(P<0.05或0.01),GABA、TGF-β1水平降低(P<0.05或0.01),NeuN 与 cleaved caspase3、Iba-1 与 TNF-α 共表达数增加(P<0.05 或 0.01)。e.下丘脑Iba-1表达量、p65NF-kB表达量及其活化程度显着上升(P<0.01),GnRH表达量显着降低(P<0.01)。f.脾脏及胸腺指数显着降低(P<0.01),血清IL-1β、TNF-α及TGF-β1水平显着降低(P<0.01)。②较之于模型组,各给药组大鼠:a.一般表征行为积分、体质量、摄食量、粪便含水率均有不同程度改善(P<0.05或0.01)。b.负重游泳时间显着增加(P<0.01);尿D-木糖排泄率,血清GAS、MTL水平均升高(P<0.05或0.01);血清VIP水平均显着降低(P<0.01)。c.空间探索潜伏期显着缩短(P<0.01),空间探索路线呈趋向式策略;高剂量组大鼠穿梭平台次数增加(P<0.05)。d.血清BDNF水平升高(P<0.05);海马NeuN与cleaved caspase3、Iba-1与TNF-α共表达数均降低(P<0.05),Iba-1与TGF-β1共表达数均增加(P<0.05或0.01);p65NF-kB表达量及活化程度均下调(P<0.05 或 0.01);AGEs、Aβ1-42、RAGE、glu、Iba-1、IL-1β 水平均降低(P<0.05或0.01),其中低剂量组大鼠海马IL-6与TNF-α水平显着降低(P<0.01);TGF-β1水平显着升高(P<0.01)。e.下丘脑Iba-1表达量、p65NF-kB表达量及其活化程度降低(P<0.05或0.01),GnRH表达量均升高(P<0.05)。f.高剂量组大鼠胸腺指数、血清IL-1β及TNF-α水平均升高(P<0.05或0.01);各给药组大鼠血清TGF-β1水平均升高(P<0.05 或 0.01),IL-6 水平显着降低(P<0.01)。结论:脾虚大鼠同时存在海马炎性衰老与外循环免疫衰老,AGEs/RAGE/NF-kB通路介导的小胶质细胞M1型激活与神经元凋亡可能是脾虚大鼠出现脑衰老表现的潜在机制。补中益气汤具有良好的健脾抗衰效用,其机制可能涉及抑制海马AGEs/RAGE/NF-kB信号通路过度激活及诱导小胶质细胞向M2型转化来保护神经元。本研究将方证相关理论与网络药理学分析手段相结合,以衰老为切入点,从整体-器官-细胞-分子层面系统探察了补中益气汤-脾虚证关联的机制,为探索中医方-证关联的生物学基础提供了新思路。
李月[6](2020)在《基于JAK2/STAT3信号通路探讨复方当归注射液对缺血性脑卒中炎性反应的作用机制》文中指出复方当归注射液(Compoundangelicainjection,CAI)是由当归、川芎、红花配伍组成的复方制剂,具有活血通络、祛瘀止痛功效。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CAI对大鼠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所致的缺血性脑卒中模型具有潜在的神经保护作用,但更深入的作用机制仍待阐述。随着对缺血性脑卒中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炎性反应是促进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而酪氨酸激酶2/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3(Janus-activated kinase2/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3,JAK2/STAT3)信号通路是一条重要的炎性反应相关通路,且研究证实其参与了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发展的过程。因此本研究基于JAK2/STAT3信号通路,探讨CAI对缺血性脑卒中炎性反应的可能作用,从而揭示CAI对缺血性脑卒中保护作用的机制。目的:基于JAK2/STAT3信号通路探讨CAI对缺血性脑卒中炎性反应的作用。建立大鼠永久性MCAO模型,从神经功能、脑梗死体积、大脑皮层病理形态学观察CAI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的影响,并从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JAK2/STAT3信号通路探讨CAI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炎性反应的作用;利用CAI作用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rain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BMECs)的条件培养液,干预拟缺血损伤小胶质细胞(Microglia,MG),从细胞形态和细胞活性观察CAI对拟缺血损伤MG的影响,并从细胞迁移、JAK2/STAT3信号通路探讨CAI对拟缺血损伤MG炎性反应的作用。方法:1.研究CAI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神经功能、脑梗死体积、大脑皮层病理形态学影响:将Sprague 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造模组。造模组通过线栓法建立大鼠永久性MCAO模型。造模后,将动物随机分为模型组(3 mL·kg-1生理盐水)、CAI组(5 mL·kg-1 CAI)、依达拉奉组(3 mL·kg-1依达拉奉注射液),给药干预7 d后,通过神经功能评分观察各组大鼠神经功能、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riphenyl tetrazolium chloride,TTC)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脑梗死体积、苏木精-伊红(Hematologist eosin staining,HE)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大脑皮层病理形态学。2.研究CAI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IL-6和JAK2/STAT3信号通路的影响: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e sorbentassay,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浆中IL-6的表达水平、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中JAK2/STAT3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磷酸化酪氨酸激酶 2(Phospho-Janus-activatedkinase2,p-JAK2)、JAK2、磷酸化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 3(Phospho-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3,p-STAT3)、STAT3的表达水平。3.研究CAI作用的BMECs条件培养液对拟缺血损伤MG的细胞形态和细胞活性的影响:原代培养BMECs,通过免疫荧光鉴定BMECs的纯度,实验用培养至第三代的BMECs,将其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低剂量CAI组(1.25μL·mL-1)、中剂量CAI组(2.5μL-mL-1)、高剂量CAI组(5μL·mL-1)。模型组和各剂量CAI组通过氧糖剥夺法(Oxygen and glucose deprivation,OGD)建立BMECs拟缺血损伤模型,造模后,收集各组条件培养液,即正常BMECs条件培养液(Normal-Conditioned medium,N-CM)、拟缺血损伤BMECs 条件培养液(Ischemic-Conditionedmedium,I-CM)及低、中、高剂量 CAI 作用后的各拟缺血损伤BMECs条件培养液(Ischemic CAI-Conditioned medium,IC-CM;其中,1.25 μL·mL-1CAI 作用 BMECs 的 IC-CM 作为 IC-CML,2.5 μL·mL-1CAI 作用的 IC-CM作为IC-CMM,5 μL·mL-1CAI作用的IC-CM作为IC-CMH)。原代培养MG,通过免疫荧光鉴定MG的纯度,实验用培养至第三代的MG,分为N-CM组、I-CM组、IC-CML组、IC-CMM组、IC-CMH组,分别用对应的BMECs条件培养液干预MG,除N-CM组,其余各组均通过OGD法建立MG拟缺血损伤模型。通过倒置显微镜观察各组MG的细胞形态,通过细胞计数试剂盒(Cell Counting Kit-8,CCK-8)检测各组MG的细胞活性。4.研究CAI作用的BMECs条件培养液对拟缺血损伤MG细胞迁移和JAK2/STAT3信号通路的影响:通过细胞迁移实验技术(Transwell)来观察各拟缺血损伤组MG的迁移,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各组MG中JAK2/STAT3信号通路相关蛋白p-JAK2、JAK2、p-STAT3、STAT3的表达水平。结果:1.CAI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可以改善神经功能及大脑皮层病理形态学损伤,同时具有减小脑梗死体积的趋势。神经功能评分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CAI组神经评分明显降低(P<0.01)。TTC染色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CAI组脑梗死体积具有减小趋势。HE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的大脑皮层细胞排列稀疏且紊乱,细胞核固缩,数量明显减少,而与模型组相比,CAI组大脑皮层细胞排列较为有序,细胞核固缩现象减少,坏死的细胞数量明显减少。2.CAI可以通过抑制IL-6的表达和JAK2/STAT3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减轻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的炎性反应。ELISA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比,模型组血浆中IL-6含量明显增多(P<0.01);与模型组相比,CAI组血浆中IL-6含量明显减少(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脑组织中p-JAK2/JAK2和p-STAT3/STAT3/水平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CAI组脑组织中p-JAK2/JAK2和p-STAT3/STAT3水平均显着降低(P<0.01)。3.CAI作用的BMECs条件培养液可以改善拟缺血损伤MG的细胞形态和细胞活性。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原代培养的第三代BMECs和MG纯度均可达95%以上,可以用于后续实验。细胞形态观察结果显示,各剂量IC-CM组均可减轻OGD对MG的损伤,细胞体积增大、细胞间距减小、存活MG数量增多。CCK-8结果显示,各剂量IC-CM组均可提高OGD造模后MG存活率,其中IC-CMM、IC-CMH组明显提高(P<0.05,P<0.01)。4.CAI作用的BMECs条件培养液可以通过抑制MG的迁移以及JAK2/STAT3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减轻拟缺血损伤MG的炎性反应。细胞迁移实验结果显示,与I-CM组相比,各剂量IC-CM组均使得穿越滤膜染成紫色即迁移的MG数量明显减少(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N-CM组比较,I-CM组p-JAK2/JAK2和p-STAT3/STAT3水平显着升高(P<0.01);与I-CM组比较,各剂量IC-CM组p-JAK2/JAK2和p-STAT3/STAT3水平呈降低趋势,其中IC-CMM、IC-CMH组明显降低(P<0.01)。结论:1.CAI可以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的神经功能及大脑皮层病理形态学损伤,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其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通过抑制IL-6的表达以及JAK2/STAT3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减轻炎性反应有关。2.CAI作用的BMECs条件培养液可以改善拟缺血损伤MG的细胞形态、提高细胞活性,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通过抑制MG迁移以及JAK2/STAT3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减轻炎性反应有关。3.JAK2/STAT3信号通路可能是CAI减轻缺血性脑卒中炎性反应,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的药效靶点之一。
朱明明[7](2020)在《高原低氧大鼠骨髓微血管增生及基膜降解的分子机制研究》文中指出高原是一种特殊的自然环境,其典型特点是低压、低氧。多年生活在高海拔地区缺氧环境下,容易引起红细胞过度增多和低氧血症,其严重影响着高原人群的健康。由于机体长期在高海拔、低氧状态下,红细胞过度积累,引起血液黏滞度增加,血流减慢,机体发生微血管增生以改善血液循环,以代偿供氧,其发生机制尚未阐明。在肿瘤性疾病局部缺氧条件下,IL-6/JAK2/STAT3参与调控其微血管生成以促进肿瘤的转移及进展。机体在低氧条件下,IL-6分泌增加,进而加强调控下游靶基因JAK2/STAT3的P-JAK2、P-STAT3的表达,从而激活其靶基因MMP-9的表达。在一系列缺血缺氧性疾病中,MMP-9的高表达促进其微血管的再生及基膜降解。然而,JAK2/STAT3通路和MMP-9是微血管生成及基膜降解过程中极为重要的因子,有关JAK2/STAT3和MMP-9在肿瘤微血管生成中的变化得到广泛的研究。然而,在长期低氧下,IL-6/JAK2/STAT3/MMP-9通路在骨髓中变化如何,是否参与微血管增生及基膜降解,目前还不清楚。血管基膜是一种复杂的致密网状结构,其组成成分包括:层黏连蛋白,IV型胶原蛋白及纤维连接蛋白等。MMP-9主要的生物学功能是降解IV型胶原纤维。在低氧条件下,MMP-9的高表达,会导致机体血管基膜发生降解。其中,COL4A1作为极为重要的IV型胶原纤维,与MMP-9在基膜降解过程中的变化如何,目前还不清楚。第一部分慢性低氧下,大鼠骨髓微血管变化与IL-6/JAK2/STAT3/MMP-9通路的相关研究目的骨髓系成人造血的主要部位,骨髓微血管是其微环境的主要结构基础。JA K2/STAT3和MMP-9参与促进微血管生成的病理生理过程,然而JAK2/STAT3对MMP-9的调控作用还需要进一步验证,目前还尚未见到IL-6/JAK2/STAT3/M MP-9通路是否调控低氧引起的微血管增生及基膜降解的研究。本研究通过测定外周血中RBC、HB、HCT,血清中IL-6的水平以及骨髓中P-JAK2蛋白、P-ST AT3蛋白及MMP-9 m RNA和蛋白水平,同时检测微血管密度及基膜降解情况,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在应用STAT3抑制剂后,进一步测定以上指标,进一步验证,寻找它们之间的关系。试图探讨IL-6/JAK2/STAT3/MMP-9通路在骨髓微血管增生及基膜降解的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建立大鼠动物模型,以雄性SD大鼠分为对照组(Control)、低氧组(CH group)、低氧加抑制剂组(CH+Inhibitor group,抑制剂SH-4-54采用灌胃给药30天,7.5 mg/kg/d)[29]、低氧加溶剂对照组(CH+Solvent group,溶剂为0.9%生理盐水+1.3%的DMSO),每组各3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低氧模型制备均在高原医学研究中心低压氧舱内进行,模拟海拔5000 m,24h/d,连续30d。30 d后,检测大鼠血常规。Elisa法测定各组大鼠血清中IL-6的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各组大鼠骨髓中MMP-9 m RNA的表达水平,运用Western blot法分析各组大鼠骨髓中MMP-9蛋白含量,运用免疫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各组大鼠骨髓中MMP-9的表达及微血管增生及基膜降解情况,即用免疫荧光MMP-9标记血管内皮细胞后,通过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各组组织中MMP-9阳性微血管密度计数以及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血管基底膜的降解情况,运用STAT3抑制剂SH-4-54阻断该通路后再次检测以上指标进行功能验证,进行组间检测指标的对比分析。结果(1)在经过低氧30天处理组中,大鼠血常规(RBC、HB、HCT)指标均高于常氧对照组(P<0.050);(2)在低氧组、低氧加抑制剂组、低氧加溶剂对照组中,大鼠骨髓微血管密度(MVD)均高于常氧对照组,且血管基膜发生明显降解(P<0.05)。(3)与常氧对照组相比,在低氧组、低氧加抑制剂组、低氧加溶剂对照组中,大鼠血清中IL-6水平明显高于常氧对照组(P<0.05),骨髓中P-JAK2、P-STAT3及MMP-9的蛋白含量均高于常氧对照组(P<0.05),MMP-9的m RNA水平明显增高(P<0.05)。(4)在低氧组、低氧加抑制剂组、低氧加溶剂对照组中,大鼠骨髓微血管密度(MVD)及基膜降解情况与该组MMP-9蛋白和m RNA的表达水平一致。(5)应用STAT3抑制剂后,在低氧加抑制剂组,与低氧组比较,大鼠骨髓的P-STAT3蛋白及MMP-9蛋白和m RNA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6)在低氧加抑制剂组中,与低氧组相比,大鼠骨髓微血管密度(MVD)减少及基膜降解减轻(P<0.05)。(7)在低氧加抑制剂组,大鼠骨髓的P-JAK2蛋白含量明显低于低氧组(P<0.05)。(8)在低氧加抑制剂组,大鼠血清中IL-6水平及血常规(RBC、HB、HCT)指标均低于低氧组(P<0.05)。(9)与低氧加溶剂对照组相比,低氧组中大鼠骨髓中P-JAK2、P-STAT3及MMP-9的蛋白含量及MMP-9 m RNA的表达水平没有明显差异(P>0.05)。(10)与低氧加溶剂对照组相比,低氧组中大鼠血清中IL-6的含量和血常规(RBC、HB、HCT)指标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1.慢性低氧下,大鼠骨髓微血管增生及基膜降解,此外,骨髓中IL-6、P-JAK2、P-STAT3及MMP-9表达升高。2.应用STAT3抑制剂后,P-STAT3和MMP-9表达降低。3.慢性低氧下,大鼠骨髓微血管生成及基膜降解与IL-6/JAK2/STAT3/MMP-9通路有关。第二部分不同时间低氧暴露下大鼠骨髓血管基膜变化与MMP-9和COL4A1相关研究目的缺氧会造成机体多系统多脏器损伤,其中不同程度的血管基膜损伤尤为常见。基膜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IV型胶原纤维,其中COL4A1是重要成员之一。MMP-9在低氧条件下表达增高,其发挥主要生物学功能,降解IV型胶原纤维。我们前期研究发现,低氧损伤血管基膜,其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建立不同时间的低氧动物模型,了解大鼠骨髓中MMP-9在不同低氧条件下的表达及对血管基膜中COL4A1在骨髓中的影响及变化。方法建立大鼠动物模型,以雄性SD大鼠分为对照组(Control group)、低氧3-d组(3 days group)、低氧7-d组(7 days group)、低氧10-d组(10 days group),每组各2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低氧模型制备均在高原医学研究中心低压氧舱内进行,模拟海拔7000m,24h/d,分别饲养3d、7d、10d后检测大鼠血常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各组大鼠骨髓中MMP-9 m RNA的表达水平,运用Western blot法分析各组大鼠骨髓中MMP-9及COL4A1的蛋白含量,运用免疫组化特异性染色观察各组大鼠骨髓中COL4A1的表达,运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大鼠在不同时间急性缺氧条件下血管基膜的降解情况。结果(1)大鼠血常规(RBC、HB、HCT)指标表达水平随着缺氧时间延长,逐渐增高;低氧10天组血常规各指标高于低氧7天组(P<0.05);低氧7天组血常规各指标高于低氧3天组(P<0.05);低氧10天、低氧7天和低氧3天组血常规各指标均高于各自常氧对照组(P<0.05)。(2)低氧条件下,大鼠骨髓MMP-9 m RNA及蛋白表达水平,低氧10天组明显高于低氧7天组(P<0.05);低氧7天组高于低氧3天组(P<0.05);低氧10天、低氧7天和低氧3天组MMP-9表达均高于常氧对照组(P<0.05)。(3)大鼠骨髓中COL4A1蛋白含量随着低氧时间延长逐渐下降;低氧10天组明显低于低氧7天组(P<0.05);低氧7天组低于低氧3天组(P<0.05);低氧10天、低氧7天和低氧3天组均低于常氧对照组(P<0.05)。(4)大鼠骨髓中血管基膜降解情况随着低氧时间延长逐渐加重,低氧10天基膜降解重于低氧7天组(P<0.05);低氧7天基膜降解重于低氧3天组(P<0.05);低氧10天、低氧7天和低氧3天均发生基膜降解与常氧对照组相比(P<0.05)。(5)低氧条件下,大鼠骨髓中COL4A1的表达与基膜降解的严重程度一致MMP-9的水平增高与COL4A1的表达下降一致。结论1.低氧条件下,大鼠骨髓微血管基膜发生降解。2.不同时间低氧下,大鼠骨髓中MMP-9表达增多,COL4A1表达下降。3.在低氧条件下,大鼠骨髓血管基膜降解与MMP-9及COL4A1有关。
蔡芸[8](2020)在《基于Galectin-3介导的TGF-β1/Smad3通路探讨参连复脉颗粒抗炎抗早期纤维化机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预期和生活质量。目前,房颤最主要的干预手段为抗心律失常药物(Antiarrhythmic Drug,A AD)及射频消融术,但存在多种不足。心房基质重构是房颤发生和维持的基础,心房纤维化是心房基质重构最主要表现形式,炎症反应为其诱发和加重因素。大量研究表明,TGF-β1/Smad3信号通路与心房纤维化密切相关,是心房纤维化相关因子的重要调控机制。房颤的危险因素可以有效促进巨噬细胞释放Galectin-3,而Galectin-3可通过参与调节成纤维细胞的激活和增殖,最终导致心脏纤维化、心脏重构,导致房颤的发生并维持房颤。因此提出参连复脉颗粒含药血洁及其有效成分小檗碱可能是通过调节TGF-β1/Smad3通路,起到抑制Galectin-3介导的促炎、促心房纤维化反应的作用的假说。研究目的:通过建立内毒素(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炎症反应模型、LPS诱导的RAW264.7炎症反应培养液+小鼠心肌成纤维细胞(Mouse Cardiac Fibroblasts,MCFs)共培养模型,从炎症角度探讨参连复脉颗粒含药血清及其有效成分小檗碱抗心房早期纤维化的机制。第一部分:基于Galectin-3介导的TGF-β1/Smad3通路探讨参连复脉颗粒含药血清抗炎抗心房早期纤维化的机制研究方法:实验一:参连复脉颗粒含药血清对LPS诱导的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炎症反应的影响建立LPS诱导RAW264.7炎症反应模型,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中药低浓度组、中药中浓度组、中药高浓度组、阳性药组,采用MTT法检测RAW264.7细胞活性及增殖,荧光染色双标法观察RAW264.7极化,ELISA法检测上清液中相关因子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实验二:参连复脉颗粒含药血清对小鼠心肌成纤维细胞纤维化相关蛋白的影响建立LPS诱导RAW264.7炎症反应培养液+MCFs共培养模型,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中药低浓度组、中药中浓度组、中药高浓度组、阳性药组、Galectin-3四肽抑制剂(AC-SDKP)组,Western Blot法检测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研究结果:实验一:细胞活性及增殖情况: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MTTOD值显着升高(P<0.01),提示LPS可促进RAW264.7细胞增殖;与模型组比较,低浓度、高浓度含药血清组和阳性药组OD值显着下降(P<0.01),中浓度含药血清组OD值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与阳性药组比较,低、中、高浓度含药血清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中浓度含药血清组比较,低浓度、高浓度含药血清组OD值显着降低(P<0.01)。RAW264.7极化: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CD163(+)/CD68(+)值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低、中、高浓度含药血清组和阳性药组显着升高(P<0.01);与阳性药组比较,低、中、高浓度含药血清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CD68荧光强度: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CD68荧光强度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高浓度含药血清组和阳性药组强度降低(P<0.05),低浓度和中浓度含药血清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阳性药组比较,各含药血清组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CD163荧光强度: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上清液炎症因子水平:Galectin-3、TNF-α水平:各组间结果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IL-6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IL-6水平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低、中、高浓度组、阳性药组IL-6水平均显着下降(P<0.01);与阳性药组比较,低、中、高浓度组IL-6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炎症因子蛋白表达水平:Galectin-3、INOS蛋白表达水平:各组间结果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INOS蛋白表达水平有升高趋势(P=0.1);与模型组比较,低浓度、高浓度含药血清组INOS蛋白表达水平有降低趋势(P=0.08)。IL-6蛋白表达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IL-6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低浓度、高浓度含药血清组IL-6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阳性药组IL-6蛋白表达水平呈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中浓度组IL-6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阳性药组比较,各含药血清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NF-α蛋白表达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TNF-α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低浓度含药血清组TNF-α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中浓度、高浓度含药血清组和阳性药组TNF-α蛋白表达水平呈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实验二:Galectin-3、TGF-β1、Smad3、p-Smad3、MMP-3、TIMP-3 蛋白表达水平:各蛋白表达水平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参连复脉颗粒含药血清可促进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向M2型极化,抑制LPS诱导的炎症反应,但是否基于Galectin-3介导的TGF-β1/Smad3信号通路起到抗早期纤维化的作用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第二部分: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黄连治疗心房颤动的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研究目的:本研究拟通过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分析、预测黄连治疗房颤的药效基础、作用靶点,为阐明黄连的分子作用机制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TCMSP(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数据库中检索黄连所有成分及靶点,以“Atrial Fibrillation”为关键词分别检索TTD、DrugB ank、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数据库,获得疾病靶点,通过Cytoscape3.2.1软件进行相关靶点可视化构建,利用 Bisogenet 插件构建相关靶点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s,PPI)网络,通过Merge功能得到药物-疾病共同相关的靶点,CytoNCA插件对“成分-靶点-疾病网络”进行拓扑分析,计算出度值,进行核心网络构建与分析,利用David数据库将药物-疾病共同相关靶点进行Go注释与KEGG富集通路分析,通过OmicShare平台以高级气泡图进行可视化。研究结果:结果显示有11个活性成分可以直接或间接作用于159个靶点,5106条边,涉及20条疾病通路,其中针对房颤有效的黄连活性成分主要包括小檗碱、小檗红碱、巴马汀等,它们可能通过调节基因表达、蛋白代谢、巨核细胞分化等生物过程及 PI3K-AKT、MAPK、HIF-1、Notch、Hippo、TGF-β 和 NF-kappa B等信号通路来发挥治疗房颤的作用。研究结论:本研究初步探索和预测了黄连治疗房颤的药效物质基础与分子生物学机制,并在后续实验中验证盐酸小檗碱是否可能通过TGF-β信号通路发挥抗房颤的作用。临床应用主要为小檗碱的盐酸盐和硫酸盐,两者药理作用相似,而硫酸小檗碱为兽用非处方药,故选取盐酸小檗碱进一步实验。第三部分:基于Galectin-3介导的TGF-β1/Smad3通路探讨参连复脉颗粒有效成分小檗碱抗炎抗心房早期纤维化的机制研究方法:实验一:参连复脉颗粒有效成分小檗碱对LPS诱导的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炎症反应的影响建立LPS诱导的RAW264.7炎症反应模型,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盐酸小檗碱0.1 μM组、盐酸小檗碱1 μM组、盐酸小檗碱10μM组、阳性药组,采用MTT法检测RAW264.7细胞活性及增殖,荧光染色双标法观察RAW264.7极化,ELISA法检测上清液中相关因子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实验二:参连复脉颗粒有效成分小檗碱对小鼠心肌成纤维细胞纤维化相关蛋白的影响建立LPS诱导的RAW264.7炎症反应培养液+MCFs共培养模型,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盐酸小檗碱0.1 μM组、盐酸小檗碱1 μM组、盐酸小檗碱10 μM组、阳性药组、AC-SDKP组,Western Blot法检测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研究结果:实验一:细胞活性及增殖情况: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OD值显着升高(P<0.01),提示LPS可促进RAW264.7细胞增殖;与模型组比较,0.1 μM、1 μM、10 μM盐酸小檗碱组和阳性药组OD值显着降低(P<0.01);与阳性药组比较,1 0 μM盐酸小檗碱组OD值显着降低(P<0.01),0.1 μM、1μM盐酸小檗碱组OD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0.1 μM盐酸小檗碱组比较,10 μM组OD值显着降低(P<0.01),1 μM组OD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RAW264.7极化: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CD163(+)/CD68(+)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0.1 μM盐酸小檗碱组和阳性药组显着升高(P<0.01);与阳性药组比较,0.1 μM盐酸小檗碱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CD68荧光强度: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163荧光强度: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清液炎症因子水平:Galectin-3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OD值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10μM盐酸小檗碱组和阳性药组OD值显着升高(P<0.01),0.1μM、1 μM盐酸小檗碱组OD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阳性药组比较,10μM盐酸小檗碱组OD值显着升高(P<0.01),0.1 μM、1 μM盐酸小檗碱组OD值显着降低(P<0.01);与0.1μM盐酸小檗碱组比较,10 μM组OD值显着升高(P<0.01),1μM组OD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IL-6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IL-6水平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1 μM、1 0 μM盐酸小檗碱组IL-6水平显着降低(P<0.01),0.1 μM盐酸小檗碱组和阳性药组IL-6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TNF-α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TNF-α水平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0.1 μM盐酸小檗碱组TNF-α水平显着降低(P<0.01),1μM、10μM盐酸小檗碱组和阳性药组TNF-α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炎症因子蛋白表达水平:Galectin-3蛋白表达水平:各组间结果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IL-6蛋白表达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IL-6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组IL-6蛋白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INOS蛋白表达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INOS蛋白表达水平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10 μM盐酸小檗碱组INOS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0.1 μM盐酸小檗碱组INOS蛋白表达水平呈下降趋势(P=0.09),1μM盐酸小檗碱组和阳性药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TNF-α蛋白表达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TNF-α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0.1μM、10 μM盐酸小檗碱组TNF-α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1 μM盐酸小檗碱组和阳性药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二:Galectin-3、TGF-β1、Smad3、p-Smad3、MMP-3、TIMP-3 蛋白表达水平:各蛋白表达水平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盐酸小檗碱可促进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向M2型极化,抑制LPS诱导的炎症反应,但是否基于Galectin-3介导的TGF-β1/Smad3信号通路起到抗早期纤维化的作用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葛利娜,黄小亚,黄向东,韩丽雅,茅新蕾,林彩丹[9](2020)在《代谢综合征患者白细胞介素-6受体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的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患者白细胞介素-6受体(IL-6R)基因外显子9区rs8192284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选取659例代谢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合并脑梗死328例,单纯代谢综合征331例。采用Sanger测序法分析IL-6R基因rs8192284位点多态性,比较两组患者IL-6R基因rs8192284位点基因型分布及等位基因频率,以及两组患者在3种遗传模型下该位点基因型分布。结果两组IL-6R基因rs8192284位点A/A、A/C及C/C基因型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代谢综合征伴脑梗死组C等位基因频率显着低于单纯代谢综合征组(P=0.011)。3种不同遗传模型下,在加性模型中,与A/A基因型相比,C/C基因型显着降低脑梗死发病率(OR=0.534,95%CI:0.329~0.867,P=0.011)。显性模型中,A/C或C/C基因型患者,发生脑梗死风险明显小于A/A基因型患者(OR=0.726,95%CI:0.530~0.993,P=0.045);隐性模型中,C/C基因型患者发生脑梗死风险明显小于A/A或A/C基因型患者(OR=0.605,95%CI:0.386~0.949,P=0.0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logistic校正混杂因素干扰后发现近似结果。结论代谢综合征患者中IL-6R基因rs8192284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可能与脑梗死的遗传易感性相关。
滑振[10](2019)在《基于化瘀祛痰、健脾解毒治疗NSTE-ACS前瞻性队列研究及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价化瘀祛痰、健脾解毒治疗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探索NSTE-ACS再发心脏事件患者的炎症因子(群)表达,探讨其与NSTE-ACS再发心血管事件的关系。资料与方法:1.第一部分本研究采用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临床试验设计,以NSTE-ACS患者为研究对象,化瘀解毒中药颗粒剂作为暴露因素,按照是否使用“化瘀祛痰、健脾解毒”中药颗粒剂分为2个队列:中西医结合队列和西医队列,每组各为140例,两组队列均给予西医常规诊疗方案,中西医结合队列加用“化瘀祛痰、健脾解毒”中药颗粒剂。疗程为24周,然后继续随访直至2019年2月4日。记录终点结局(缺血性胸痛再入院、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血运重建、全因性死亡等),通过终点结局的发生率、发病密度、生存分析、炎症因子水平变化、心绞痛积分变化、西雅图心绞痛量表变化评价化瘀祛痰、健脾解毒治疗NSTE-ACS的临床疗效,并评价安全性。2.第二部分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临床试验设计方案,以第一部分中西医结合队列为基线队列,以随访期再发心血管事件的患者为病例组,采用倾向性评分的方法在年龄、性别、身高、体重方面以1:2比例匹配对照组。采用蛋白质芯片检测两组血清中的40种炎症因子的表达,寻找差异炎症因子,分析其与NSTE-ACS再发心血管事件的关系。结果:1.第一部分研究结果1.1病例入组、失访及试验完成情况所有入组患者均为符合纳排标准的NSTE-ACS,按照入组方案实际纳入277例,其中中西医结合队列纳入138例,西医队列纳入139例。共失访8人,中西医结合队列实际完成134例,西医队列实际完成135例,失访率分别为2.90%、2.87%,对中西医结合队列受试者依从性进行监督,服药率达96.83%。1.2终点结局情况比较到随访截止时间,中西医结合队列共有16人再发心血管事件,西医队列共有28人再发心血管事件,经卡方检验,两队列再发心血管事件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发病密度,本研究中采用人月为单位,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队列的发病密度为7.13‰人月,而西医队列的发病密度高达17.25‰人月,是中西医结合队列的2.42倍,经卡方检验,χ2=8.381,P=0.004<0.01,表明在发病密度上,中西医结合队列显着低于西医队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将入组患者再发心血管事件作为规定结局进行患者的生存分析,两者生存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中西医结合队列的生存曲线在西医队列上方。说明中西医结合队列对于延缓心血管事件的再发优于西医队列。Cox模型分析显示,心绞痛积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干预措施为NSTE-ACS再发心血管事件的独立预后因素。干预措施的回归系数小于0,说明中西医结合队列相对于西医队列而言是NSTE-ACS再发心血管事件的保护因子,相对危险度(RR)为0.388,表明中西医结合队列再发心血管事件风险率为西医队列的38.8%,提示中西医结合疗法可以减少NSTE-ACS再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心绞痛积分和hs-CRP的回归系数均大于零,提示两者为NSTE-ACS再发心血管事件的不利因素,随着心绞痛积分的增加和hs-CRP浓度的升高,NSTE-ACS再发心血管事件的风险率也随之增加。1.3炎症因子比较共对5个研究因子进行比较,hs-CRP、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1(TIMP-1)。组内比较,在干预24周之后,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队列及西医队列与0周对比发现,hs-CRP、IL-6、IL-10、MMP-9和TIMP-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经干预后hs-CRP、IL-6和MMP-9的检测均值均较0周显着降低,IL-10和TIMP-1的检测值均较0周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除IL-10外,其余各项基线均可比。干预24周后,中西医结合队列在hs-CRP、IL-6和MMP-9降低方面优于西医队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IMP-1改善上,干预24周后两队列无差异(P>0.05);IL-10两组项基线不齐,应用协方差分析,两组干预24周后IL-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4心绞痛积分表比较两组队列0周、12周、24周3个时间点组间比较可知,心绞痛积分总分、心绞痛发作次数得分、心绞痛持续时间得分、心绞痛疼痛程度得分、硝酸甘油用量得分5个方面基线(0周)可比;除心绞痛持续时间得分外,其余4项得分在12周、24周时,两组队列组间均有差异(P<0.05)。单组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比较,结果显示,在心绞痛积分总分、心绞痛发作次数得分和心绞痛持续时间得分方面,两组队列均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心绞痛疼痛程度得分上,中西医结合队列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医队列整体上呈现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0周与12周比较无差异(P>0.05);在硝酸甘油用量得分上,中西医结合队列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医队列整体上呈现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12周与24周比较无差异(P>0.05)。多组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比较,结果显示,在心绞痛积分表的5个方面,两组队列时间效应(时间)的P均小于0.05,表明两队列的5个方面均呈下降趋势,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除心绞痛持续时间得分外,其余4个方面组别和时间交互效应(组别*时间)的P均小于0.05,说明测量时间和队列之间存在交互效应;组间效应(组别)的方差分析,除心绞痛疼痛程度得分,中西医结合队列的的下降的变化趋势优于西医队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5西雅图心绞痛量表西雅图心绞痛量表分为五项内容:躯体活动受限程度(PL)、心绞痛稳定状态(AS)、心绞痛发作情况(AF)、治疗满意程度(TS)和疾病认知程度(DS)。两组队列0周、12周、24周3个时间点组间比较可知,西雅图心绞痛量表的5个方面基线(0周)可比;在干预12周时,除PL,其余4个方面,两组队列组间均组间无差异(P>0.05);在干预24周时,除TS和DS,其3个方面,两组队列组间均组间均有差异(P<0.05)。单组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比较,结果显示,在AS、AF、DS方面,两组队列均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PL方面,中西医结合队列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医队列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0周与12周比较无差异(P>0.05);在TS方面,中西医结合队列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12周与24周比较无差异(P>0.05),西医队列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组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比较,结果显示,在西雅图心绞痛量表的5个方面,两组队列时间效应(时间)的P均小于0.05,两组队列均呈上升趋势,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除TS和DS方面外,其余3个方面,组别和时间交互效应(组别*时间)的P均小于0.05,说明测量时间和队列之间存在交互效应;组间效应(组别)的方差分析,除AF、TS和DS外,中西医结合队列的的上升的变化趋势优于西医队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6安全性指标安全性评价方面,在干预24周后对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肝功、肾功、凝血四项等指标与0周比较,未见异常。研究过程中无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轻度不良反应,中西医结合队列共出现8例,西医队列出现6例,经卡方检验分析发现,χ2=0.317,P=0.57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第二部分研究结果2.1一般资料和基线情况中西医结合队列中截止2019年2月4日共有16例患者再发心血管事件作为病例组,其中1例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采用倾向性评分按照1:2匹配出32例对照组。两组患者基线除总胆固醇(P=0.027)、甘油三酯(P=0.018)、短期危险分层(P=0.024)外,其余各项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2两组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分布及差异通过对炎症因子芯片中的荧光信号强弱进行转化,形成每个血清每个炎症因子的信号值,通过对两组患者40种血清炎症因子的蛋白信号值的比较,发现有3个炎症因子两组间呈显着差异(差异倍数在1.5倍以上)。3个炎症因子分别是MIP-1alpha、IL-12 p70和I-309,且病例组相较于对照组3个炎症因子表达均为下调。2.3影响NSTE-ACS再发心血管事件的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以NSTE-ACS再发心血管事件情况为因变量探求影响NSTE-ACS再发心血管事件的因素。因为涉及到的影响炎症因子较多,在本次巢式病例对照研究中仅有48例样本,根据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中自变量和样本量之间的关系,本次分析仅对两组中有差异的3个炎症因子(MIP-1alpha、IL-12 p70和I-309)水平为自变量,代入条件logistic回归方程,结果未得出与NSTE-ACS再发心血管事件的相关因素。结论:1.“化瘀祛痰、健脾解毒”干预NSTE-ACS在改善炎症因子水平、心绞痛积分及西雅图心绞痛量表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在降低终点结局方面有优于西医常规诊疗方案的趋势,且安全性较高。2.MIP-1alpha、IL-12 p70和I-309等炎症因子可能参与了NSTE-ACS再发心血管事件的过程,但需要进一步大样本的临床研究来证实。
二、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138例血清IL-6和sIL-6R测定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138例血清IL-6和sIL-6R测定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丹参酮ⅡA磺酸钠调控HIF1α/mTOR介导细胞自噬干预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缺血性脑卒中和自噬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丹参脂溶性成分及其干预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文献研究 |
研究一 丹参类中药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网状Meta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研究二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丹参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三 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治疗脑缺血再灌注的药效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四 基于DIA和PRM技术丹参酮ⅡA磺酸钠干预MCAO/R模型大鼠缺血半影区蛋白组学分析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五 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PC12细胞氧糖剥夺/复氧模型的效应及机制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浆Gal-8、IL-18和MCP-1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1章 绪论 |
第1节 综述 |
1.1 AF的定义,分型及诊断标准 |
1.2 AF的心房重构定义 |
1.2.1 电重构 |
1.2.2 结构重构 |
1.2.3 神经重构 |
1.3 炎症与AF发生机制的关系 |
1.3.1 CRP与AF的关系 |
1.3.2 TNF-α与 AF的关系 |
1.3.3 IL-6 与AF的关系 |
1.3.4 IL-8 与AF的关系 |
1.3.5 Gal与AF的关系 |
1.3.6 MCP-1 与AF的关系 |
1.3.7 Th1 细胞及IL-18与AF的关系 |
第2节 前言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入选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2 基本资料 |
2.3 标本的采集与保存 |
2.4 主要实验试剂及设备 |
2.5 实验方法 |
2.5.1 ELISA实验原理 |
2.5.2 血浆Gal-8、IL-18和MCP-1 水平测定 |
2.5.3 ELISA实验结果的计算 |
2.6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SR组与AF组基本资料比较 |
3.2 两组血浆Gal-8、IL-18、MCP-1 水平和LAD变化 |
3.3 AF亚组血浆Gal-8、IL-18和MCP-1 水平变化 |
3.4 EHRA评分亚组血浆Gal-8、IL-18和MCP-1 水平变化 |
3.5 CHA_2DS_2-VASc评分亚组血浆Gal-8、IL-18和MCP-1 水平变化 |
3.6 AF组血浆Gal-8、IL-18和MCP-1 之间的相关性 |
3.7 AF组血浆Gal-8、IL-18和MCP-1与LAD的相关性 |
第4章 讨论 |
4.1 Gal-8、IL-18和 MCP-1 在 AF 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
4.2 Gal-8、IL-18和MCP-1与AF亚型的关系 |
4.3 Gal-8、IL-18和MCP-1与EHRA评分的关系 |
4.4 Gal-8、IL-18 和 MCP-1 与 CHA2DS2-VASc 评分的关系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外周血炎症因子相关天然自身抗体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综述 |
1.1 脂质代谢、修饰异常与炎症反应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机制 |
1.1.1 脂质代谢异常 |
1.1.2 脂质修饰 |
1.1.3 胆固醇晶体形成和NLRP3炎性小体激活 |
1.1.4 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HDL)功能失调 |
1.2 先天性免疫反应与适应性免疫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 |
1.2.1 单核/巨噬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 |
1.2.2 T淋巴细胞 |
1.2.3 B淋巴细胞 |
1.2.4 树突细胞(Dendritic Cell,DC) |
1.3 抗炎治疗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应用与前景 |
1.3.1 白细胞介素IL-1β中和单克隆抗体(canakinumab) |
1.3.2 心血管炎症减轻试验(CIRT) |
1.3.3 白细胞介素-6受体(IL-6R)拮抗剂 |
1.4 动脉粥样硬化影像学诊断技术进展 |
1.4.1 超声 |
1.4.2 血管造影技术 |
1.4.3 多层螺旋CT及血管重建技术 |
1.4.4 核磁共振 |
1.5 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生物标志物 |
1.5.1 微小RNA |
1.5.2 长链非编码RNA |
1.5.3 同型半胱氨酸 |
1.5.4 C反应蛋白 |
1.5.5 基质金属蛋白酶 |
1.5.6 白细胞介素 |
1.5.7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 |
1.5.8 脂联素 |
1.5.9 其他 |
1.6 天然自身抗体及其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研究进展 |
1.7 小结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临床标本收集 |
2.1.1 病例选择 |
2.1.2 病例组纳入标准 |
2.1.3 排除标准 |
2.1.4 受试对象的人口特征 |
2.1.5 临床病例特征信息采集 |
2.2 实验材料 |
2.2.1 循环天然自身抗体的线性多肽抗原设计与合成 |
2.2.2 主要仪器 |
2.2.3 主要试剂 |
2.3 实验方法 |
2.3.1 血液样本采集及预处理 |
2.3.2 配制抗原储存液 |
2.3.3 包被多肽抗原 |
2.3.4 检测循环天然自身抗体 |
2.3.5 ELISA实验质量控制 |
2.4 统计方法 |
第三章 实验结果 |
3.1 ELISA实验质量控制 |
3.2 差异表达抗体的筛选 |
3.2.1 Anti-IL1αIgG的表达水平 |
3.2.2 Anti-IL1β-1 IgG的表达水平 |
3.2.3 Anti-IL1β-2 IgG的表达水平 |
3.2.4 Anti-IL6 IgG的表达水平 |
3.2.5 Anti-IL8 IgG的表达水平 |
3.2.6 Anti-TNFα-1 IgG的表达水平 |
3.2.7 Anti-TNFα-2 IgG的表达水平 |
3.2.8 Anti-CD25-a IgG的表达水平 |
3.2.9 Anti-CD25-b IgG的表达水平 |
3.2.10 Anti-CD25-c IgG的表达水平 |
3.2.11 Anti-FOXP3-a IgG的表达水平 |
3.2.12 Anti-FOXP3-b IgG的表达水平 |
3.2.13 Anti-VEGFR1-a IgG的表达水平 |
3.2.14 Anti-VEGFR1-b IgG的表达水平 |
3.3 联合诊断模型的建立 |
3.4 性别因素对各天然自身抗体表达量的影响 |
3.5 年龄因素对各天然自身抗体表达量的影响 |
3.6 各循环天然自身抗体表达相关性分析 |
3.7 各循环天然自身抗体表达与AS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及疗效相关的血清分子标志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用缩写列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缺血性脑卒中疾病的现状 |
1.2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疾病的诊断 |
1.3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相关的危险因素 |
1.4 脑卒中与细胞因子 |
1.4.1 细胞因子概述 |
1.4.2 细胞因子分类 |
1.4.3 细胞因子共性 |
1.4.4 细胞因子与缺血性脑卒中 |
第二章 实验方法 |
2.1 样本收集 |
2.2 血样处理和数据收集 |
2.3 细胞因子浓度检测 |
2.3.1 Bio-Plex Pro?Human Th17 Cytokine Assays试剂盒 |
2.3.2 实验流程 |
2.4 数据分析 |
第三章 实验结果 |
3.1 临床数据分析 |
3.2 细胞因子浓度和临床指征的相关性分析 |
3.3 预测AIS发生的生物标志物及其准确性 |
3.4 细胞因子浓度和AIS严重程度的关系 |
3.5 细胞因子和治疗效果之间的关系 |
第四章 总结与讨论部分 |
4.1 主要结论 |
4.2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基于衰老分子机制探讨脾虚证-补中益气汤相关的生物学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方证相关”研究进展 |
前言 |
1 方证相关的文献研究与数据挖掘 |
2 方证相关的临床应用 |
3 方证相关的实验探索 |
4 方证相关的生物信息学研究 |
5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脾虚证与衰老相关的研究进展 |
1 脾虚与衰老关系的中医学认识 |
2 脾虚与衰老相关性的临床研究进展 |
3 脾虚与衰老相关性的实验研究进展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补中益气汤现代研究进展 |
1 补中益气汤的临床应用 |
2 补中益气汤药理研究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研究一 脾虚证分子内涵与补中益气汤作用相关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
1 数据库及软件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二 脾虚证演变与衰老相关的探讨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研究三 从衰老探察脾虚证现代内涵及补中益气汤的作用机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语 |
1 立论背景及研究思路 |
2 脾虚模型大鼠的衰老样变及其生物学表征 |
3 脾虚证脑衰老样变的炎性损伤机制 |
4 补中益气汤的抗衰作用及其分子机制 |
5 研究创新点与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6)基于JAK2/STAT3信号通路探讨复方当归注射液对缺血性脑卒中炎性反应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缺血性脑卒中炎性反应机制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复方当归注射液组方药味对缺血性脑卒中炎性反应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前言 |
实验一 复方当归注射液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二 复方当归注射液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IL-6、JAK2/STAT3信号通路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三 复方当归注射液作用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条件培养液对拟缺血损伤小胶质细胞形态和活性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实验四 复方当归注射液作用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条件培养液对拟缺血损伤小胶质细胞迁移和JAK2/STAT3信号通路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7)高原低氧大鼠骨髓微血管增生及基膜降解的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慢性低氧下,大鼠骨髓微血管变化与IL-6/JAK2/STAT3/MMP-9 通路的相关研究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研究对象 |
2.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
2.1.3 主要分析软件 |
2.2 实验方法与步骤 |
2.2.1 标本采集与处理 |
2.2.2 Elisa实验 |
2.2.3 组织冰冻切片制备 |
2.2.4 荧光共聚焦实验 |
2.2.5 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判定标准 |
2.2.6 吸柱法提取骨髓组织总RNA及其浓度测定 |
2.2.7 RT-PCR实验 |
2.2.8 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实验 |
2.2.9 电镜组织包埋及观察 |
2.2.10 统计学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3.1 慢性低氧大鼠的一般资料 |
3.2 缺氧时血清IL-6水平变化 |
3.3 慢性低氧下,JAK2/STAT3 的磷酸化及活化增加,经STAT3 抑制剂处理后出现逆转 |
3.4 慢性低氧大鼠骨髓中 MMP-9 表达上调,经 STAT3 抑制剂处理后,MMP-9 表达下调 |
3.5 慢性缺氧可增加骨髓MVD,STAT3 抑制剂可明显降低骨髓中的MVD |
3.6 BM降解发生在CH大鼠骨髓中,STAT3 抑制剂对其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第二部分 不同时间低氧暴露下大鼠骨髓血管基膜变化与MMP-9和COL4A1的相关研究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研究对象 |
2.1.2 RT-PCR主要试剂 |
2.1.3 Western blot主要试剂 |
2.1.4 免疫组化主要试剂 |
2.1.5 主要仪器 |
2.1.6 主要分析软件 |
2.2 方法 |
2.2.1 大鼠组织取材步骤 |
2.2.2 组织石蜡切片 |
2.2.3 免疫组化 |
2.2.4 电镜组织包埋及观察 |
2.2.5 Trizol法提取RNA |
2.2.6 RT-PCR实验 |
2.2.7 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实验 |
2.2.8 统计学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3.1 不同时间缺氧对大鼠血常规的影响 |
3.2 不同时间缺氧对大鼠骨髓中MMP-9表达的影响 |
3.3 COL4A1在不同时间缺氧条件下表达下降 |
3.4 不同时间缺氧下大鼠骨髓微血管基膜发生降解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全文总结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综述 |
综述1 |
参考文献 |
综述2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8)基于Galectin-3介导的TGF-β1/Smad3通路探讨参连复脉颗粒抗炎抗早期纤维化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药治疗心房颤动的研究进展 |
1. 中医对房颤的认识 |
2. 中医对房颤的治疗 |
3. 参连复脉颗粒治疗房颤 |
4.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小檗碱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
1. 小檗碱与心律失常 |
2. 小檗碱与动脉粥样硬化 |
3. 小檗碱与高脂血症 |
4. 小檗碱与高血压 |
5. 小檗碱与缺血性心脏病 |
6. 小檗碱与心力衰竭 |
7.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基于Galectin-3介导的TGF-β1/Smad3通路探讨参连复脉颗粒含药血清抗炎抗心房早期纤维化的机制 |
实验一: 参连复脉颗粒含药血清对LPS诱导的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炎症反应的影响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实验二: 参连复脉颗粒含药血清对小鼠心肌成纤维细胞纤维化相关蛋白的影响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黄连治疗心房颤动的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 |
1.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总结 |
第三部分 基于Galectin-3介导的TGF-β1/Smad3通路探讨参连复脉颗粒有效成分小檗碱抗炎抗心房早期纤维化的机制 |
实验一: 参连复脉颗粒有效成分小檗碱对LPS诱导的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炎症反应的影响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实验二: 参连复脉颗粒有效成分小檗碱对小鼠心肌成纤维细胞纤维化相关蛋白的影响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代谢综合征患者白细胞介素-6受体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和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 |
1.2.1 一般资料收集与检测 |
1.2.2 基因型测定 |
1.3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
2.2 两组患者IL-6R基因rs8192284位点基因型分布和等位基因频率比较 |
2.3 两组患者在3种遗传模型下IL-6R基因rs8192284位点基因型分布比较 |
3 讨论 |
(10)基于化瘀祛痰、健脾解毒治疗NSTE-ACS前瞻性队列研究及巢式病例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论文一 基于化瘀祛痰、健脾解毒治疗NSTE-ACS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二 NSTE-ACS再发心血管事件患者血清炎症因子表达的巢式病例对照研究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
综述一 炎症因子对急性冠脉综合征影响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从“毒”论治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四、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138例血清IL-6和sIL-6R测定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丹参酮ⅡA磺酸钠调控HIF1α/mTOR介导细胞自噬干预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研究[D]. 王哲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浆Gal-8、IL-18和MCP-1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D]. 白梦媛. 吉林大学, 2021(01)
- [3]外周血炎症因子相关天然自身抗体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关系研究[D]. 王鹏. 吉林大学, 2020(03)
- [4]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及疗效相关的血清分子标志物研究[D]. 杜慧慧.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5]基于衰老分子机制探讨脾虚证-补中益气汤相关的生物学基础[D]. 朱昊如.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基于JAK2/STAT3信号通路探讨复方当归注射液对缺血性脑卒中炎性反应的作用机制[D]. 李月.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高原低氧大鼠骨髓微血管增生及基膜降解的分子机制研究[D]. 朱明明. 青海大学, 2020
- [8]基于Galectin-3介导的TGF-β1/Smad3通路探讨参连复脉颗粒抗炎抗早期纤维化机制[D]. 蔡芸.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代谢综合征患者白细胞介素-6受体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的相关性分析[J]. 葛利娜,黄小亚,黄向东,韩丽雅,茅新蕾,林彩丹. 浙江医学, 2020(08)
- [10]基于化瘀祛痰、健脾解毒治疗NSTE-ACS前瞻性队列研究及巢式病例对照研究[D]. 滑振.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