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连地区人群肠道寄生虫感染5年防治工作调查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刘明娜,陈玉凤[1](2021)在《大连市普兰店区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现状监测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普兰店区行政监测点的取样检测,了解该地区土源性线虫病的流行趋势,为进一步制订防治措施提依据。方法按照东、西、南、北、中5个地理方位随机选取检测点,选择3周岁以上的常住居民为研究对象,收集被检测居民的新鲜粪便,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Kato-Katz法)检测土源性线虫卵,12岁以下儿童加做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测蛲虫,采用试管滤纸培养法和Kato-Katz法检测钩虫,并计算感染率。结果共检测行政监测点居民1 000例,共有3例感染未受精蛔虫卵,总的感染率为0.3%。未检出蛲虫、钩虫及鞭虫感染者。结论普兰店区居民的土源性线虫感染率较低,说明普兰店区在防治土源性线虫感染的过程中已经取得一定成效,要巩固已有的成果,还要坚持因地制宜,综合防治。
边巴卓玛[2](2020)在《2015年西藏自治区人体肠道重点寄生虫病现状调查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和分析西藏自治区人体肠道重点寄生虫病的流行现状和态势,为制定防治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23个县70个调查点。采集受检对象的粪样,通过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检测肠道蠕虫卵,对3~6岁儿童采用透明肛试法加做蛲虫卵检查。通过碘液染色法和生理盐水涂片法检测肠道原虫包囊、滋养体。采取X2检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重点寄生虫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 2015年西藏自治区人体肠道寄生虫病总感染率为16.09%(2 886/17 939),其中蠕虫感染率为10.84%(1 945/17 939),原虫感染率为6.23%(1 117/17 939)。各生态区间藏东-川西生态区21.61%(1 489/6 889)重点寄生虫感染率最高,藏北高原高寒生态区7.00%(306/4 371)感染率最低,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3.522 P<0.01)。共调查17 939人,其中男性8 301人,女性9 638人,肠道寄生虫感染率分别为16.52%(1 372/8 301)、15.71%(1 514/9 638)差别无统计学意义(X2=2.219 P>0.05)。50~59岁年龄组人群肠道寄生虫感染率最高22.40%(511/2281)。不同文化程度中小学文化程度人群感染率最高18.51%(1 185/6 403)。各职业中农民感染率最高21.52%(2 168/10 076)。不同年龄组、文化程度、职业人群肠道寄生虫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33.987、66.577、503.642,P<0.01)。非条件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小学文化程度、农牧民人群及藏东-川西生态区重点肠道寄生虫感染率均高于参考组,OR值及其95%CI分别为:2.709(1.565~4.690)、2.553(1.685~3.870)、1.338(1.219~1.468)。结论西藏自治区人体寄生虫感染仍较严重,需加大农牧区重点人群的防治力度,加大健康教育宣传力度。
陈颖丹,周长海,朱慧慧,黄继磊,段磊,诸廷俊,钱门宝,李石柱,陈红根,蔡黎,胡桃,雷正龙,李华忠,李中杰,汪天平,孙军玲,许汴利,严俊,杨益超,曾小军,王国飞,臧炜,王聚君,周晓农[3](2020)在《2015年全国人体重点寄生虫病现状调查分析》文中指出目的了解和分析全国人体重点寄生虫病的流行现状和态势,为制定防治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4-2016年在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未包括港澳台地区)的农村地区根据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分和各县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划分(高、中、低),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每省抽取4~36个县,每县抽取2~4个自然村,共1 890个调查点,每个调查点抽样调查常住居民250人,采集粪便,应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Kato-Katz法,一粪二检)检测蠕虫感染情况,生理盐水涂片法和碘液涂片法检测原虫感染情况,对3~6岁儿童采用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测蛲虫感染情况。同时,在城镇地区调查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情况,按感染水平将全国划分为5类华支睾吸虫流行区(Ⅰ-Ⅴ),不同流行区类型的各省抽取2~37个县,在城镇地区以居委会为调查点,共抽样517个调查点,每个调查点调查常驻居民250人,仅调查华支睾吸虫感染情况。结果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共调查617 441人,其中农村484 210人,城镇133 231人,检出重点寄生虫感染者20 351例,检出率为3.30%;查出虫种34种,其中蠕虫23种,原虫11种。重点寄生虫加权感染率为5.96%,推算感染人数约为3 859万。其中蠕虫加权感染率为5.10%,肠道原虫加权感染率为0.99%,推算感染人数约为642万;土源性线虫加权感染率为4.49%,推算感染人数约为2 912万;3~6岁儿童蛲虫感染率为3.43%,推算感染人数约为155万;带绦虫加权感染率为0.06%,推算感染人数约为37万。全国华支睾吸虫加权感染率为0.47%,推算感染人数约为598万;农村华支睾吸虫加权感染率为0.23%,推算感染人数约为152万;城镇华支睾吸虫加权感染率为0.71%,推算感染人数约为446万。重点寄生虫感染流行呈明显区域性分布,土源性线虫中、高度流行区主要分布在四川、海南、贵州、云南、重庆、广西、广东和江西等省(直辖市、自治区)。华支睾吸虫流行区主要集中在广东、广西、黑龙江和吉林等省(自治区);带绦虫感染仍然主要分布在西藏;3~6岁儿童蛲虫高感染地区主要集中在海南、江西、广东、广西、贵州和重庆等省(直辖市、自治区)。50%以上的肠道原虫感染者集中分布在西藏、贵州和广西等西部省(自治区)。结论全国重点寄生虫感染率大幅降低,尤其是土源性线虫病下降最明显,绝大部地区处于低度流行或散发状态,且流行区域也明显缩小,但仍有一些省或局部地区感染较严重。重点寄生虫感染流行呈明显区域性分布,土源性线虫中、高度流行区主要分布在西南和南部两大片区,华支睾吸虫流行区主要分布在华南和东北两大片区,带绦虫仍然主要分布在西藏,3~6岁儿童蛲虫高感染地区主要集中在华南和西南地区,肠道原虫呈现出局部地区感染率较高的特点,主要分布在西部省份。我国农村地区重点寄生虫感染人数仍然较多,防控任务仍然艰巨。
周春香[4](2019)在《不同饲养模式下三个品种猪肠道寄生虫调查及隐孢子虫和毕氏肠微孢子虫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文中提出中国是世界养猪大国,更是猪肉消费大国。据农业农村部公布的监测数据,2017年我国生猪存栏量为43325万头,出栏商品猪68861万头;2017年猪肉消费量5456.55万吨,人均猪肉消费量达39.76千克,占人均肉类消费结构的60%以上。所以,养猪业是我国农业中的重要产业,对保障肉食品安全供应有重要作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同时也是农村经济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感染猪的寄生虫种类繁多,在养猪生产中猪感染寄生虫十分普遍,给养猪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有些寄生虫还可以感染人体,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产生很大威胁。中国种猪资源丰富,有很多优质地方猪种,如藏猪、豫南黑猪、民猪、太湖猪等。此外,为了满足不同人群的消费需求,还引进多个外来品种,如长白猪、杜洛克猪、约克夏猪等。因地域条件因素,中国多种养猪模式并存,有原始放牧模式、养殖场散养模式、公司集约化养殖模式等。在不同饲养模式下、不同地理区域、不同品种猪的寄生虫感染与流行有何不同,为此本文在西藏林芝米林县、工布江达县和河南三门峡、开封市等4个地区,对不同饲养模式条件下3个品种猪(藏香猪、豫南黑猪、长白猪)的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进行调查,对猪隐孢子虫虫种和毕氏肠微孢子虫基因型进行鉴定,以及人兽共患风险和种系进化关系进行分析,为该地区制定猪寄生虫病的防控策略奠定理论基础,为保障公共卫生与健康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丰富猪寄生虫病的流行病学资料。1河南省和西藏林芝地区猪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采集了河南省(开封长白猪229份和三门峡豫南黑猪246份)和西藏林芝地区(工布江达县藏香猪225份和米林县藏香猪490份)4个区域的1190份新鲜猪粪便样本,采用卢戈氏碘液法和饱和蔗糖溶液漂浮法对粪便样品进行寄生虫检查,共检出5种寄生虫:猪蛔虫(Ascaris suis)、食道口线虫(Oesophagostomum ssp)、猪毛尾线虫(Trichuris suis)、猪等孢球虫(Isosp ora suis)和阿米巴原虫(Amoeba protozoa),感染率分别为15.71%、11.17%、1.09%、19.07%和26.72%。总的猪肠道寄生虫感染率为51.59%(614/1190)。西藏林芝地区的感染率为64.34%,河南地区的感染率为32.42%。自然放牧养殖模式寄生虫感染率为90.10%,分别高于散养模式(60.10%)、集约化养殖模式(37.99%)和阶段放养模式(28.86%)的猪。藏香猪、豫南黑猪和长白猪的寄生虫感染率分别为64.34%、27.23%和37.99%。感染的优势虫种,在自然放牧模式和集约化养殖模式均为猪等孢球虫和阿米巴原虫,在散养模式为阿米巴原虫和猪蛔虫,在阶段放养模式为猪等孢球虫和食道口线虫。自然放牧和散养猪均可发生2~4种寄生虫的混合感染,而集约化养殖和阶段放养猪未发现3种及以上寄生虫的混合感染。结论:猪肠道寄生虫的感染及感染的优势虫种与猪饲养模式、猪品种和地理区域有直接关系。2河南省和西藏林芝地区猪隐孢子虫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隐孢子虫体积微小,卵囊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4~6 μm。因显微镜检测方法的准确率较低,故采用分子检测方法,提取1190份新鲜猪粪便样品的DNA,PCR扩增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SSU rRNA基因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发现23份样品呈Cryptospoidium阳性,总感染率为1.93%(23/1190)。长白猪隐孢子虫感染率为8.30%(19/229),明显高于地方品种藏香猪0.42%(3/715)和豫南黑猪0.41%(1/246);保育阶段仔猪(1~2月龄)隐孢子虫感染率为4.36%(21/482),明显高于哺乳阶段(<1月龄,0.21%,1/467)和育肥阶段(>2月龄,0.41%,1/241)的猪(P<0.01);集约化养猪模式隐孢子虫感染率为8.30%(19/229),明显高于自然放牧(0%,0/101)、散养(0.49%,3/614)和阶段放养(0.41%,1/246)等饲养模式的猪;河南省猪隐孢子虫的感染率为4.21%,高于西藏地区的猪(0.42%)(P<0.01)。在1头哺乳仔猪(<1月龄)和1 1头保育仔猪(1~2月龄)的粪便样品中检测到C.suis,在10头保育仔猪(1~2月龄)和1头育肥猪(>2月龄)检测到C.scrofarum。分离到的12个C.suis(52.17%,12/23)和11个C.scrofarum均为种类单独感染(47.83%,11/23),无混合交叉感染。结论:猪隐孢子的感染及感染的种类与猪品种、饲养模式、日龄(或饲养阶段)及所在地理区域有直接关系,C.suis主要感染2月龄以下仔猪,C.scrofarum主要感染2月龄及以上的大猪。3河南省和西藏林芝地区猪毕氏肠微孢子虫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毕氏肠微孢子虫同隐孢子虫一样是一类个体微小的人兽共患肠道寄生原虫,因显微镜检测方法准确率低,实验室常采用分子检测方法。提取1190份新鲜猪粪便样品的DNA,PCR扩增毕氏肠微孢子虫(Entercorytozoon bieneusi)ITS基因,并对MS1、MS3、MS4和MS7位点进行多位点序列分析。结果发现猪E.bieneusi的总感染率为54.2%(645/1190)。在西藏工布江达县猪的感染率为41.3%(93/225),西藏米林县为44.1%(216/490),河南三门峡地区75.6%(186/246),河南省开封地区65.5%(150/229)。西藏藏猪感染率为43.2%(309/715),豫南黑猪感染率75.6%(186/246),长白猪感染率65.5%(150/229)。自然放牧模式感染率为13.9%(14/101),养殖场模式感染率为57.9%(631/1089),两者之间有显着差异(P<0.01)。60日龄以上的感染率为94.6%(228/241),30~60日龄的感染率为64.3%(310/482),30日龄以下的感染率为44.3%(207/467),三者间差异显着(P<0.01)。将获得的序列校准比对后共发现10种E.bieneusi基因型,其中8个为已报道的基因型(EbpC,EbpA,CHG19,CHC5,Henan-Ⅲ,I,D和H),2个为新基因型(XZP-Ⅰ和XZP-Ⅱ)。基于对小卫星/微卫星位点MS1、MS3、MS4和MS7上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分别获得18、7、16和13个基因型。通过强连锁不平衡(LD)和重组事件分析,显示本研究检测到的猪E.bieneusi种群为克隆性群体结构。群体间成对遗传距离(FST)和基因流(Nm)均较低,表明来自不同寄主的E.bieneusi群体的基因流动有限,系统发育分析、基因结构分析和遗传网络分析结果均显示存在寄主适应性和地理隔离。结论:猪E.bieneusi的感染与猪饲养模式、日龄有直接关系,猪E.bieneusi不同基因型的分布具有广泛流行性、宿主适应性、地理区域隔离性和人兽共患潜力的存在。
徐梦[5](2019)在《广西部分农村地区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风险因素及其肠道菌群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广西部分农村地区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状况、基因型特征和危险因素以及华支睾吸虫感染人群肠道菌群的变化,为完善当地华支睾吸虫病的防控措施提供理论基础,也为华支睾吸虫病的诊断、治疗及防控提供新思路。方法:通过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广西部分农村地区若干个自然村作为本次调查点。以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被调查者社会人口学等相关信息,采集3岁以上常驻居民粪便,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检测粪便华支睾吸虫虫卵并计数,一粪三检。随机抽取部分镜检阳性粪便样本用于DNA提取,通过PCR扩增华支睾吸虫内转录间隔区ITS2基因,将测序结果在NCBI核酸数据库作比对分析。SPSS 20.0用于华支睾吸虫感染分布状况及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危险因素的分析。与此同时,选择89份粪便样本(47份镜检阳性,42份镜检阴性)用于细菌总DNA提取,采用特异性引物对细菌16S rRNA的V3-V4序列进行扩增,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测序,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及相关统计学分析获得感染组肠道菌群的变化情况及菌落丰度改变与感染度的相关关系。结果:1广西部分农村地区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风险因素分析本研究显示,广西宾阳人群华支睾吸虫总感染率为20.49%(404/1972)。多因素 logistics 回归分析发现:男性(aOR=5.79,95%CI:4.16,8.04)、壮族(aOR=2.50,95%CI:1.70,3.69)、农民(aOR=3.63,95%CI:2.32,5.68)、初中(aOR=1.63,95%CI:1.17,2.26)、大专及以上(aOR=3.37,95%CI:1.62,7.02)、生熟食物砧板不分开(aOR=1.57,95%CI:1.13,2.18)及频繁食鱼生(1 次/年:aOR=4.73,95%CI:3.40,6.58;1~2 次/月:aOR=13.89,95%CI:9.37,20.58;1 次/周:aOR=37.49,95%CI:3.68,382.20)是华支睾吸虫感染危险因素,而年龄(aOR=1.09,95%CI:0.80,1.49)及家中宠物饲养种类(aOR=1.23,95%CI:0.83,1.80)是华支睾吸虫感染的混杂因素。2广西部分农村地区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调查及病原分子鉴定1)本研究发现,广西藤县华支睾吸虫总感染率为43.33%(260/600),以轻度感染为主(71.54%,186/260)。天平镇感染率最高,为66.50%(133/200),其次为金鸡镇(37.50%,75/200),孟江镇感染率最低为26.00%(52/200);男性感染率为 54.69%(169/309),显着高于女性(31.27%,91/291)(χ2=33.47,P<0.001);30~40岁年龄段华支睾吸虫感染率最高,为57.57%(76/132),其次为40~50岁(54.14%,72/133);高中及以上学历人群感染率最高,为56.81%(25/44),小学及以下人群感染率最低为27.13%(51/188)。不同年龄段以及不同教育程度,华支睾吸虫感染率差异均有显着意义(χ2=59.90,30.03,P<0.001)。2)基于华支睾吸虫ITS2基因,PCR扩增出长156 bp特异性条带,经Blast比对分析发现,该序列与NCBI核酸数据库中的越南岘港地理株(GenBank登录号:MF 319655,)及广西地理株(GenBank 登录号:KU 175246 和 KJ 137227.1)等对应的ITS2序列部分同源性均为100%。3华支睾吸虫感染人群肠道菌群研究1)在OTU水平上,感染组OTU数目高于对照组;20~60岁年龄组,两组间有2 587种细菌重叠,60岁以上年龄组有1 149种细菌重叠。2)与对照组相比,20~60岁年龄组,感染组肠道菌群simpson多样性显着增加(P<0.05);60岁以上年龄组,肠道菌群α多样性未见明显改变。3)与对照组相比,华支睾吸虫感染人群肠道菌落丰度及菌群结构均发生显着变化。主要表现为:20~60岁年龄段,感染组与对照组之间有19个分类单元丰度存在显着差异;60岁以上年龄组,两组间有16个菌落丰度存在显着差异。华支睾吸虫感染后,肠道拟杆菌和双歧杆菌丰度显着降低;肠杆菌科、肠球菌以及与炎症相关椰子菌丰度显着升高。此外,在感染组中还检测到较高丰度的外环境菌落,如贪噬菌及土壤农杆菌。4)肠道菌群丰度的改变与华支睾吸虫每克粪便虫卵数(Eggs Per Gram,EPG)之间存在相关关系。20~60岁年龄组,拟杆菌(r=-0.37)、Parabacteroides(r=-0.31)、颤螺菌(r=-0.29)、韦荣球菌(r=-0.28)、Paraprevotella(r=-0.26)和嗜血杆菌(r=-0.24)与EPG存在负相关关系,肠杆菌(r=0.21)、毛球菌(r=0.24)和Collinsella(r=0.25)与EPG存在正相关关系。60岁以上年龄段人群,拟杆菌(r=-0.64)、韦荣球菌(r=-0.53)、梭菌(r=-0.35)和双歧杆菌(r=-0.50)与EPG存在负相关关系,而奇异菌(r=0.50)、放线菌(r=0.55)和颗粒链菌(r=0.57)与EPG存在正相关关系。在两个年龄段感染人群中均发现拟杆菌、韦荣球菌丰度与EPG之间呈负相关关系。结论:1广西宾阳农村地区属华支睾吸虫感染超重流行区;其中男性、壮族、农民、初中、大专及以上、生熟食物砧板不分开以及频繁食鱼生是感染华支睾吸虫的危险因素。因此,应加强对该地华支睾吸虫病的防控,尤其是具有感染华支睾吸虫危险因素特征的人群;加强该地区华支睾吸虫病相关的健康教育,进而改变其感染危险行为,降低该地华支睾吸虫的感染率。2广西藤县农村地区华支睾吸虫感染率为43.33%,属华支睾吸虫感染超重流行区,应加强该地区的防治管理,尤其是男性、青壮年等华支睾吸虫高感染人群。该地区华支睾吸虫分离株ITS2基因序列与越南岘港地理株及广西地理株相对应的ITS2基因序列一致,未见变异及新的基因型。3华支睾吸虫感染人群肠道菌群结构与健康人群存在差异,且部分菌落丰度较对照组发生显着变化。拟杆菌、双歧杆菌以及韦荣球菌丰度降低,炎症相关菌落椰子菌以及致病菌肠杆菌、肠球菌丰度明显升高,肠道菌群的这些改变可能促进华支睾吸虫病的发生及发展。此外,感染组中发现较高丰度的外环境菌落(如农杆菌及贪噬菌),可能与华支睾吸虫病的发展有关。华支睾吸虫感染者肠道菌群的改变与感染度(EPG)存在相关关系。
胡主花,彭国华,付仁龙,钱科,冯小武[6](2017)在《2014年南昌市人体寄生虫感染现状调查》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和分析南昌市人体寄生虫病的流行现状,为制订南昌市寄生虫病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4年,按照《全国第3次人体重点寄生虫感染现状调查方案》,在南昌市选择进贤县、安义县、青云谱区和青山湖区对常住居民进行肠道寄生虫调查,包括土源性线虫(蛔虫、鞭虫和钩虫)、蛲虫、带绦虫和肠道原虫;在青云谱区和青山湖区对常住居民进行华支睾吸虫调查;在南昌县、新建县2个农村地区和东湖区、西湖区2个城区,对居民进行弓形虫调查。土源性线虫、华支睾吸虫、带绦虫等蠕虫虫卵检查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儿童蛲虫检查采用透明胶纸肛拭法,肠道原虫滋养体或包囊检测采用生理盐水涂片法和碘液涂片法,弓形虫IgG抗体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结果全市肠道寄生虫共调查了2 424人,其中2 414人接受了土源性线虫和带绦虫调查,1 875人接受了肠道原虫检查,74名儿童接受了透明胶纸法蛲虫卵检查;华支睾吸虫共检查了539人;弓形虫共检查了2 400人。全市共查出肠道寄生虫6种,感染率为9.49%(230/2 424)。土源性线虫感染率为8.70%(210/2 414),其中蛔虫感染率为0.04%(1/2 414)、鞭虫感染率为0.91%(22/2 414)、钩虫感染率7.83%(189/2 414)。36岁儿童蛲虫感染率为22.97%(17/74),带绦虫和华支睾吸虫感染率为0,肠道原虫感染率为0.21%(4/1 875),弓形虫IgG抗体阳性率为5.17%(124/2 400)。结论南昌市人群土源性线虫(蛔虫、鞭虫)和肠道原虫感染率较低,但钩虫、弓形虫和36岁儿童蛲虫感染率较高,是南昌市今后寄生虫病防治工作的重点。
蔡敏琪,何宇佳,孟铖,罗丹,李汉章[7](2016)在《云南省某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生肠道寄生虫感染调查及流行病学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云南某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生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方法以该地区在校小学生217例作为调查对象,采用改良加滕氏涂片法进行粪便寄生虫病原学检查。结果实际接受检查193例,受检率91.04%。共检出肠道寄生虫感染者50例,总感染率25.91%,包括单虫感染39例(20.21%),双重感染10例(5.18%)、三重感染1例(0.52%)。检出肠道寄生虫4种,包括蛔虫、鞭虫、钩虫和粪类圆线虫,感染率依次为19.17%、9.84%、2.07%和1.55%。不同年龄、性别小学生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民族小学生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生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较为严重,有必要制订预防及治疗措施以控制肠道寄生虫感染的流行。
曾小军,李召军,姜唯声,谢曙英,葛军,刘红云,张晶,黄成坚,杭春琴[8](2015)在《2014年江西省人体重点寄生虫感染现状》文中认为目的了解和分析江西省重点寄生虫病的流行现状,并为制定全省"十三五"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2014年全国第3次人体重点寄生虫感染现状调查方案,结合江西省具体情况开展调查。其中土源性线虫和肠道原虫调查以生态区为基础,按照经济条件和地理方位进行分层整群抽样;华支睾吸虫的调查在农村地区与土源性线虫调查一并进行,在城镇地区以随机整群抽样法进行调查。结果在全省32个县的92个调查点共计调查了23 606人,其中21 569人接受了肠道原虫检查,1 486名儿童接受了蛲虫卵检查。全省共查出肠道寄生虫20种,感染率为9.64%,推算全省肠道寄生虫感染者约429.6万人。儿童蛲虫感染率为13.73%,华支睾吸虫感染率为0.58%,肠道原虫感染率为1.42%,目标人群弓形虫阳性率为7.50%。结论江西省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呈下降趋势,华支睾吸虫感染率在局部地区明显上升,全省寄生虫病防治工作仍需加强。
刘静,王海宁,马海燕,苏大禹,陈琳琳[9](2014)在《青岛市城阳区人体肠道寄生虫感染现况调查》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青岛市城阳区肠道寄生虫感染的基线本底情况,为制定肠道寄生虫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2年12月—2013年1月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选择调查对象,采用改良加藤氏厚涂片(Kao-katz)法检查肠道寄生虫感染,透明胶纸肛周试擦法检查儿童蛲虫感染情况。采用统计软件SPSS17.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全区共调查3个街道3个村1 027人,查出肠道寄生虫感染6人,感染率为0.58%,全部为鞭虫感染,未查见其他肠道寄生虫感染及多种寄生虫感染,透明胶纸肛周试擦法调查儿童142人,未检出儿童蛲虫感染;惜福镇街道感染率为1.51%,明显高于其他两个街道(流亭街道为0.28%,城阳街道为0),统计学检验发现各街道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1,P<0.05);40岁以上及文盲人群感染率较高分别为1.06%和9.76%,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性别及职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城阳区人体肠道寄生虫感染率呈下降趋势,但寄生虫病仍是危害其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田利光[10](2010)在《我国艾滋病高流行地区HIV与肠道寄生虫合并感染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寄生虫病流行较严重的国家,某些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寄生虫病的发病率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同时由于非法采供血等原因,我国中部的农村地区也是HIV流行严重的地区,因此HIV和寄生虫合并感染的情况可能大量存在。有关研究显示,寄生虫感染后常引起的机体免疫应答由Th1型向Th2型转化,有利于HIV病毒DNA的复制并促进病程的进展,导致HIV进展为AIDS的病程加速;另外,HIV感染也会恶化寄生虫感染的自然病情,造成某些寄生虫病临床症状加重以及治疗困难。HIV感染者合并寄生虫感染,尤其是肠道寄生虫混合感染造成的HIV感染者体内病毒复制增加以及慢性腹泻、消瘦、营养不良等是造成HIV感染者病情进展加速甚至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研究艾滋病的防治同时,肠道寄生虫引起的混合性感染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何预防和控制HIV与寄生虫合并感染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但是我国相关研究报道较少。本研究通过开展相关调查研究来了解我国HIV/AIDS高流行地区肠道寄生虫病的流行情况及HIV阳性人群合并寄生虫感染现状,探索合并感染对免疫功能的影响以及常见合并感染寄生虫的种类和可能的影响因素,为预防和控制合并感染的发生,减少合并感染对HIV/AIDS感染者的危害提供参考数据。本次研究首先开展了针对全部人群的现况调查,共调查了1291人,其中参与粪检720人,参与血检568人,接受问卷调查607人。检测了9种常见肠道寄生虫,其感染率分别为蛔虫0.56%、钩虫4.03%、鞭虫0.28%、华支睾吸虫0.42%、人芽囊原虫21.39%、贾第虫3.89%、阿米巴1.67%、隐孢子虫4.44%、粪类圆线虫0%。肠道蠕虫的感染率为4.72%,肠道原虫的感染率为24.31%。贾第虫和隐孢子虫感染与年龄存在相关关系(P<0.05),贾第虫感染率最高的是小于6岁年龄组,感染率为7.84%;隐孢子虫感染率最高的是60岁以上年龄组,感染率为6.76%。贫血的患病率为34.7%,HIV感染率为8.1%,HIV合并肠道寄生虫的感染率为2.3%。在调查的46名HIV阳性感染者中,合并人芽囊原虫感染率为19.6%,合并隐孢子虫感染率为13.0%,HIV阳性感染者合并隐孢子虫的感染率显着高于HIV阴性人群(P<0.001)。结果显示,当地肠道寄生虫感染率高。其中蠕虫感染率较低,以钩虫感染为主;原虫感染率较高,以人芽囊原虫、隐孢子虫和贾第虫为主。HIV阳性人群中,合并蠕虫感染率低,合并原虫感染率高,合并隐孢子虫感染率显着高于普通人群,提示在HIV/AIDS人群中开展合并肠道寄生虫的研究,尤其是合并肠道原虫感染的研究应该引起广大科研和医务工作者的关注。在对一般人群调查的基础上,又开展了针对HIV阳性人群和HIV阴性人群寄生虫感染情况研究,共调查了HIV阳性309人,HIV阴性315人,结果显示,当地HIV感染者合并肠道蠕虫感染率为4.3%(13/302),感染率最高的为钩虫3.64%(11/302),HIV阳性人群和HIV阴性人群在肠道蠕虫感染方面差别无统计学意义。HIV感染者合并肠道原虫的感染率为23.2%(70/302),感染率最高的为人芽囊原虫16.23%(49/302),其次为隐孢子虫8.28%(25/302)。在HIV阳性人群中女性人芽囊原虫感染率(20.13%)显着高于男性(11.89%),而隐孢子虫感染率(4.40%)则显着低于男性(12.59%)。人芽囊原虫感染率在HIV阳性人群和HIV阴性人群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而HIV阳性人群隐孢子虫感染率(8.28%)显着高于HIV阴性人群(2.97%),两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提示HIV感染者合并隐孢子虫感染的机会增加,应加强HIV感染人群合并隐孢子虫感染的监测和研究。对HIV与隐孢子虫合并感染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最终进入模型的变量为男性(OR=6.700,95%CI:2.030,22.114)、年龄42岁以下(OR=4.148,95%CI:1.348,12.761)、体内IL-2水平<77pg/ml(OR=0.226,95%CI:0.076,0.674)和个人卫生习惯好(OR=0.324,95%CI:0.105,0.994)。即男性、年龄在42岁以下、体内IL-2水平大于77pg/ml以及个人卫生习惯不好的HIV感染者更易合并隐孢子虫感染。提示我们在预防和控制HIV合并隐孢子虫感染时应当将上述人群作为重点防治对象。本研究对HIV阳性人群和HIV阴性对照人群进行了免疫因子检测,结果显示HIV合并蠕虫感染者体内IL-10和IFN-r水平下降,IL-4上升,Th2型细胞免疫效应增强,抑制Th1型细胞免疫效应,T值(T=Th1/(Th1+Th2))下降,不利于机体的抗HIV病毒免疫反应。HIV与蠕虫合并感染的联合作用可使机体Th1/Th2免疫失衡呈增强效应,合并蠕虫感染可加速使体内CD4+T淋巴细胞水平下降。HIV合并人芽囊感染后体内IL-2水平上升,其他各免疫因子变化不明显。HIV合并隐孢子虫感染后体内CD4+T淋巴细胞和CD4/CD8比值明显下降。提示HIV阳性人群合并肠道蠕虫或隐孢子虫感染可加破坏机体的免疫平衡,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对机体的抗HIV病毒免疫反应不利,有加速HIV感染进展为AIDS的可能。本研究结果显示,HIV阳性人群合并隐孢子虫感染几率最高。隐孢子虫体积微小,普通病原学诊断方法误诊、漏诊率较高。本研究探索使用巢式PCR技术来检测粪便中隐孢子虫卵囊,并利用基因测序以及构建系统发育树等方法来确定隐孢子虫的基因型。通过巢式PCR检测、基因测序和系统发育树分析,证实本次检测到的隐孢子虫为火鸡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meleagridis)和贝氏隐孢子虫(C.baileyi)。本次研究采用Whatman公司生产的FTA Card来抽提粪便中隐孢子虫DNA的技术,其操作简单,敏感度高,证明是一个较好的抽提粪便中隐孢子虫卵囊的方法,值得推广。本研究开展了对隐孢子虫水源性传播途径的探索性调查,使用Filta-Max xpress快速法对当地地表水和日常生活饮用水进行检测,发现当地生活饮用水隐孢子虫卵囊的阳性率为30.43%,地表水的阳性率为55.56%。池塘水中隐孢子虫卵囊检出率高于河水,桶装水隐孢子虫卵囊检出率高于井水,直接饮用受到隐孢子虫卵囊污染的桶装水可能是当地隐孢子虫感染的主要途径之一。综合上述研究结果,当地蠕虫感染率较低,以钩虫感染为主;原虫感染率较高,以人芽囊原虫、隐孢子虫和贾第虫感染为主。HIV阳性人群合并肠道寄生虫感染率高,其中合并蠕虫感染率低,合并原虫感染率高。HIV阳性人群合并隐孢子虫感染的几率高。HIV与蠕虫合并感染可引起HIV阳性人群体内Th2型细胞反应增强,抑制了Th1型细胞反应,有利于HIV病毒在体内的复制,可加速HIV感染者进展为AIDS。合并人芽囊原虫感染对机体免疫功能无显着影响。HIV与隐孢子虫合并感染的联合作用造成CD4+T淋巴细胞数量下降呈相加效应。HIV阳性人群合并感染的隐孢子虫有火鸡隐孢子虫(C.meleagridis)和贝氏隐孢子虫(C.baileyi)两种。当地地表水和浅井水隐孢子虫卵囊阳性检出率高,饮用受到隐孢子虫卵囊污染的桶装水或浅井水是当地感染隐孢子虫的主要途径之一。
二、大连地区人群肠道寄生虫感染5年防治工作调查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连地区人群肠道寄生虫感染5年防治工作调查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大连市普兰店区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现状监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调查对象的选择 |
1.2.2 实验室检测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感染率 |
2.2 性别分布 |
2.3 职业分布 |
2.4 年龄分布 |
2.5 文化程度分布 |
3 讨论 |
(2)2015年西藏自治区人体肠道重点寄生虫病现状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调查对象 |
1.2 调查方法 |
1.2.1 蠕虫卵感染情况调查 |
1.2.2 肠道原虫感染情况调查 |
1.2.3 蛲虫感染情况调查 |
1.3 质量控制 |
1.4 伦理批准和患者知情同意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 果 |
2.1 总体感染情况 |
2.2 不同生态区分布 |
2.3 人群分布 |
2.4 重点肠道寄生虫感染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分析 |
3 讨 论 |
(3)2015年全国人体重点寄生虫病现状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
1.1 调查点和抽样方法 |
1.2 调查对象 |
1.3 调查方法 |
1.3.1 蠕虫感染情况调查 |
1.3.2 肠道原虫感染情况调查 |
1.3.3 儿童蛲虫感染情况调查 |
1.4 质量控制 |
1.5 统计学分析 |
1.6 伦理批准和患者知情同意 |
2 结果 |
2.1 总流行现状 |
2.2 地区分布 |
2.3 人群分布 |
2.3.1 性别分布 |
2.3.2 年龄分布 |
2.3.3 职业分布 |
2.3.4 文化程度分布 |
3 讨论 |
(4)不同饲养模式下三个品种猪肠道寄生虫调查及隐孢子虫和毕氏肠微孢子虫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我国猪肠道寄生虫的防治研究进展 |
第二章 隐孢子虫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
第三章 毕氏肠微孢子虫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
第二篇 试验研究 |
第一章 河南省和西藏林芝地区猪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章 河南省和西藏林芝地区猪隐孢子虫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章 河南省和西藏地区猪毕氏肠微孢子虫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广西部分农村地区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风险因素及其肠道菌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华支睾吸虫病概况 |
1.1 华支睾吸虫病原学 |
1.2 华支睾吸虫流行状况 |
1.3 华支睾吸虫病的危害 |
1.4 华支睾吸虫病诊断 |
2 肠道菌群概述 |
2.1 肠道菌群结构 |
2.2 肠道菌群与人体健康 |
2.3 肠道菌群在寄生虫领域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广西部分农村地区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风险因素分析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样本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材料及仪器 |
2.2 主要方法 |
2.2.1 调查点与调查对象选择及调查问卷设计 |
2.2.1.1 调查点选择 |
2.2.1.2 调查对象纳入排出标准 |
2.2.1.3 调查问卷设计 |
2.2.2 调查方法 |
2.2.3 粪便改良加藤厚涂片法镜检 |
2.2.4 质量控制 |
2.2.5 统计学分析 |
2.2.6 调查变量的定义 |
3 结果 |
3.1 研究对象基本信息 |
3.2 影响华支睾吸虫感染的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3.3 影响华支睾吸虫感染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广西部分农村地区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调查及病原分子鉴定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样本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仪器 |
2.1.4 试剂配制 |
2.2 方法 |
2.2.1 调查点与调查对象选择及调查问卷设计 |
2.2.1.1 调查点选择 |
2.2.1.2 调查对象纳入排出标准 |
2.2.1.3 调查问卷设计 |
2.2.2 调查方法 |
2.2.3 粪便改良加藤厚涂片法镜检 |
2.2.4 华支睾吸虫分子鉴定 |
2.2.4.1 华支睾吸虫成虫DNA提取 |
2.2.4.2 粪便样本DNA提取 |
2.2.4.3 PCR扩增ITS2基因 |
2.2.4.4 PCR产物测序 |
2.2.5 统计学分析 |
2.2.6 分析软件 |
3 结果 |
3.1 调查点及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3.2 广西藤县农村地区华支睾吸虫感染状况 |
3.3 华支睾吸虫分离株分子鉴定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华支睾吸虫感染人群肠道菌群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人群粪便样本 |
2.2 研究对象诊断标准及分组 |
2.3 主要实验仪器 |
2.4 主要试剂 |
2.5 粪便样本DNA提取 |
2.6 16S rRNA基因扩增V3-V4区域 |
2.7 扩增产物纯化及定量 |
2.8 测序文库制备 |
2.9 序列优化 |
2.10 生物信息学与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3.2 高通量测序结果及0TU聚类分析 |
3.3 华支睾吸虫感染人群肠道菌群Alpha多样性分析 |
3.4 华支睾吸虫感染人群肠道物种丰度分析 |
3.5 华支睾吸虫感染人群肠道菌群结构分析 |
3.6 肠道菌群与华支睾吸虫感染者EPG相关性分析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论 |
附录 |
个人简历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
附件 |
(8)2014年江西省人体重点寄生虫感染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
1 抽样方法 |
1.1土源性线虫和带绦虫 |
1.2华支睾吸虫 |
1.2.1城区调查点 |
1.2.2乡镇调查点 |
1.3肠道原虫 |
1.4弓形虫 |
1.5蛲虫 |
2 检查方法 |
2.1 病原学检查 |
2.1.1改良加藤厚涂片法(Kato-Katz法) |
2.1.2试管滤纸培养法 |
2.1.3透明胶纸法 |
2.2免疫学检查 |
3 数据处理 |
结果 |
1 各生态区抽样情况 |
2 寄生虫感染情况 |
3 不同生态区人群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 |
4 不同年龄组人群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 |
5 主要寄生虫感染情况 |
5.1感染率和感染人数 |
5.2生态区分布 |
5.3人群分布 |
讨论 |
(9)青岛市城阳区人体肠道寄生虫感染现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调查对象 |
1.2 检查方法 |
1.3 数据处理和分析 |
2 结果 |
2.1 感染概况 |
2.2 地区分布 |
2.3 人群分布 |
3 讨论 |
(10)我国艾滋病高流行地区HIV与肠道寄生虫合并感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研究背景 |
研究目的 |
研究内容 |
技术路线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我国农村HIV/AIDS高流行地区肠道寄生虫感染现况调查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我国HIV感染人群合并肠道寄生虫感染研究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HIV与肠道寄生虫合并感染对机体免疫功能影响研究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巢式PCR检测隐孢子虫的实验研究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部分 HIV/AIDS高流行地区水中隐孢子虫污染情况调查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六部分 中国1986-2006年艾滋病和寄生虫文献分析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总结 |
综述 被忽视的肠道寄生虫病和艾滋病混合感染 |
隐孢子虫 |
微孢子虫 |
蓝氏贾第鞭毛虫 |
粪类圆线虫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问卷调查表和知情同意书 |
附录2 SAS程序 |
附录3 基因测序结果图 |
附录4 HIV感染者合并弓形虫感染现况调查 |
附录5 三苯双脒治疗钩虫感染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效果观察 |
附录6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申请专利 |
致谢 |
发表文章 |
四、大连地区人群肠道寄生虫感染5年防治工作调查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大连市普兰店区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现状监测分析[J]. 刘明娜,陈玉凤.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21(02)
- [2]2015年西藏自治区人体肠道重点寄生虫病现状调查分析[J]. 边巴卓玛. 现代预防医学, 2020(17)
- [3]2015年全国人体重点寄生虫病现状调查分析[J]. 陈颖丹,周长海,朱慧慧,黄继磊,段磊,诸廷俊,钱门宝,李石柱,陈红根,蔡黎,胡桃,雷正龙,李华忠,李中杰,汪天平,孙军玲,许汴利,严俊,杨益超,曾小军,王国飞,臧炜,王聚君,周晓农.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0(01)
- [4]不同饲养模式下三个品种猪肠道寄生虫调查及隐孢子虫和毕氏肠微孢子虫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 周春香. 扬州大学, 2019(01)
- [5]广西部分农村地区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风险因素及其肠道菌群研究[D]. 徐梦.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9
- [6]2014年南昌市人体寄生虫感染现状调查[J]. 胡主花,彭国华,付仁龙,钱科,冯小武. 中华地方病学杂志, 2017(08)
- [7]云南省某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生肠道寄生虫感染调查及流行病学分析[J]. 蔡敏琪,何宇佳,孟铖,罗丹,李汉章.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6(16)
- [8]2014年江西省人体重点寄生虫感染现状[J]. 曾小军,李召军,姜唯声,谢曙英,葛军,刘红云,张晶,黄成坚,杭春琴.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15(06)
- [9]青岛市城阳区人体肠道寄生虫感染现况调查[J]. 刘静,王海宁,马海燕,苏大禹,陈琳琳. 社区医学杂志, 2014(08)
- [10]我国艾滋病高流行地区HIV与肠道寄生虫合并感染研究[D]. 田利光.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