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7号矿体-105m中段巷道开拓的几项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冯英俊,陈旺[1](2020)在《张马屯铁矿Ⅱ号矿体开拓工程设计和施工优化》文中提出针对张马屯铁矿Ⅱ号矿体开拓工程设计存在问题,用溜井放矿代替轨道上山的矿岩串车提升,进一步优化设计和施工,将原设计中不利于生产使用的开拓工程进行改进,使工程更合理,更利于生产使用。优化溜井布置,增加措施工程,提前施工中间阶段水平工程;排碴工艺的改进降低了轨道上山施工难度,加快了进度。
周世勇[2](2018)在《沿空留巷围岩控制及卸压钻孔间距优化研究》文中指出采用数值模拟的手段揭示了沿空留巷应力分布规律,模拟结果显示承载力随着煤层厚度变薄而不断增强,且越不容易形成应力转移,其峰值应力距离煤壁的宽度约为2 m,选定不同充填体宽度进行模拟,选定了1.2 m充填体为最佳宽度。设计五种不同距离卸压钻孔设计方案,并进行了现场试验,综合考虑各类因素,最终选择200 mm的卸压钻孔间距为最佳间距。
莫志柏[3](2003)在《矿山泥石流形成机理及治理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泥石流是一种暴发突然,危害十分严重的地质灾害。它的发生有自然的因素,也有人为因素。近年来,泥石流的发生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特别是人们对山区的开发,对自然资源的开采诱发的人为泥石流。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它是值得人们关注的地质环境问题。也是基于此,本文研究了矿山泥石流的问题,并以秦岭山区的矿山泥石流为对象,对矿山泥石流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 矿山泥石流沟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远离非平衡态的开放系统。矿山泥石流的形成与自然界的泥石流一样,它都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地质因素、地形因素和水文气象因素。但矿山泥石流更突出了人为因素在其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人为因素在矿山泥石流形成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分析人为因素在矿山泥石流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是本文的一个路线。 本文以秦岭铅硐山矿区的矿山泥石流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影响泥石流形成的各种因素进行了论述,主要对矿山泥石流形成机理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分析了矿山泥石流矿渣起动的机理,并提出起动的判别式。因为铅硐山泥石流沟是单沟,我们根据矿山采矿的进程,适当的考虑了矿震在泥石流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本文还分析了因采矿引起相关的地质灾害问题在矿山泥石流形成中的作用。通过我们分析发现,矿山泥石流沟是一个远离非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其变化过程是其熵变化过程:(ds/dt)=(des/dt)+(dis/dt)。对矿山泥石流的预测也就是以此为理论依据,并建立了雨量为预测的模型。最后文章还对矿山泥石流治理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在拦挡工程选型上,我们设计了一种较为新型的透水格栏坝,在泥石流拦挡构筑物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刘明[4](2002)在《内蒙查干银矿3~#矿体上向进路尾砂胶结充填采矿方法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采矿深度的增加和开采条件的变化和相关科学的发展,现代采矿工艺技术和设备都有很大发展,不同的采矿方法和工艺技术适用于不同的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在实际开采过程中,针对某一矿体具体的开采技术条件,选择适宜的采矿方法和确定合理的采场结构参数是保证回采安全和获得较好经济效益的关键。 本文以查干银矿3#矿体地下开采为研究对象,选择了上向尾砂胶结充填采矿方法,进行了矿岩及充填料和充填体的物理力学性质研究,并结合类似矿山尾砂充填采矿法经验,进行了现场工业试验,研究了凿岩爆破、充填系统、充填接顶、充填体的稳定性、回采和充填对采场围岩应力分布的影响等。得出如下结论: ①该矿选择上向尾砂胶结充填采矿法是正确的,试验是成功的,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②在采矿中成功地应用异种介质界面爆破技术,防止了爆破对充填体的破坏;③所采用的强制充填接顶技术,分区回采分区加强充填的施工方法,嗣后区域充填接顶技术等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④采用蚊帐布作为脱水材料,脱水效果好;⑤采场围岩应力的有限元法分析表明,充填体对控制顶板下沉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查干银矿上向尾砂胶结充填采矿法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类似矿床开采条件的矿山具用一定的参考价值。
林骏[5](2001)在《浅谈7号矿体-105m中段巷道开拓的几项措施》文中认为本文结合实际经验和科学理论综述了对东乡铜矿 7号矿体 - 10 5m中段巷道开拓的几项措施 ,为今后巷道开拓提供借鉴
二、浅谈7号矿体-105m中段巷道开拓的几项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7号矿体-105m中段巷道开拓的几项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张马屯铁矿Ⅱ号矿体开拓工程设计和施工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Ⅰ号矿体矿岩提升运输系统和Ⅱ号矿体地质简介 |
3 Ⅱ号矿体开拓工程设计及优化 |
3.1 开拓工程设计 |
3.2 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 设计优化的内容 |
4 施工优化 |
4.1-160m、-120m水平开拓工程提前施工方案 |
4.2-160m、-120m阶段水平工程提前施工 |
4.3 轨道上山上部施工排岩优化 |
5 结论 |
(2)沿空留巷围岩控制及卸压钻孔间距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沿空留巷上覆顶板破断方式 |
2 沿空留巷应力分布 |
3 沿空留巷围岩控制 |
4 钻孔间距优化 |
5 结语 |
(3)矿山泥石流形成机理及治理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泥石流国内外现状 |
1.2.1 国内泥石流地质灾害状况 |
1.2.2 泥石流研究现状 |
1.2.3 泥石流防治现状 |
1.3 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泥石流形成及特性研究 |
2.1 泥石流形成研究 |
2.2 泥石流流域及其分区 |
2.3 泥石流形成机理 |
2.3.1 水力类泥石流形成机理 |
2.3.2 土力类泥石流形成机理 |
2.3.3 复合型泥石流形成机理 |
2.4 泥石流的分类 |
2.5 泥石流体特征 |
第三章 矿山泥石流特点及研究方法 |
3.1 矿山泥石流特点 |
3.2 矿山泥石流的研究方法 |
第四章 铅硐山矿山泥石流 |
4.1 铅硐山矿山泥石流形成分析 |
4.1.1 泥石流形成区岩层 |
4.1.2 地质构造 |
4.1.3 地形地貌特征 |
4.1.4 松散固体物质 |
4.1.5 水文气象 |
4.2 泥石流形成机理 |
4.2.1 松散土体(矿渣)形成泥石流机理 |
4.2.2 滑坡形成泥石流机理 |
4.2.3 崩塌 |
4.3 矿山泥石流预测 |
4.3.1 泥石流预测的理论基础-系统耗散结构 |
4.3.2 预测模型 |
4.3.3 动态分析 |
第五章 铅硐山矿山泥石流治理方法研究 |
5.1 泥石流治理方法研究 |
5.1.1 泥石流治理指导原则 |
5.1.2 泥石流防治方法分类 |
5.1.3 生物工程防治方法 |
5.1.4 岩土工程措施防治方法 |
5.2 铅硐山矿山泥石流治理 |
5.2.1 治理工程主要目的 |
5.2.2 防治方案论证 |
5.2.3 治理工程设计 |
第六章 结论及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4)内蒙查干银矿3~#矿体上向进路尾砂胶结充填采矿方法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概述 |
1.1 引言 |
1.2 尾砂充填采矿法的使用情况及其工艺、材料研究 |
1.3 尾砂充填强度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 |
1.4 小结 |
2 矿床地质概况及开采技术条件 |
2.1 矿山地质概况 |
2.2 开采技术条件 |
2.3 开采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3 采矿方法试验方案论述 |
3.1 开采技术难点及采矿方法选择 |
3.2 上向进路胶结充填采矿法概述 |
4 上向进路胶结充填法充填材料与充填工艺 |
4.1 充填材料 |
4.2 充填系统 |
4.3 采场充填与接顶工艺 |
4.4 结论 |
5 采场围岩应力的有限元分析 |
5.1 模型建立 |
5.2 原始数据的选取 |
5.3 几个问题的处理 |
5.4 计算方法与计算程序 |
5.5 计算题目与计算结果 |
5.6 结论 |
6 结论 |
6.1 取得成果 |
6.2 采矿方法经济效益 |
6.3 采矿方法评价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浅谈7号矿体-105m中段巷道开拓的几项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张马屯铁矿Ⅱ号矿体开拓工程设计和施工优化[J]. 冯英俊,陈旺. 中国矿山工程, 2020(05)
- [2]沿空留巷围岩控制及卸压钻孔间距优化研究[J]. 周世勇. 煤炭科技, 2018(01)
- [3]矿山泥石流形成机理及治理方法研究[D]. 莫志柏. 中南大学, 2003(04)
- [4]内蒙查干银矿3~#矿体上向进路尾砂胶结充填采矿方法试验研究[D]. 刘明. 中南大学, 2002(02)
- [5]浅谈7号矿体-105m中段巷道开拓的几项措施[J]. 林骏. 铜业工程, 2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