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肥防治番茄灰霉病的研究

复合肥防治番茄灰霉病的研究

一、复合药肥对番茄灰霉病防治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裴广鹏[1](2021)在《生物质炭介导的番茄枯萎病防治效果及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番茄枯萎病是由致病菌尖孢镰刀菌番茄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lycopersici Snyder and Hansen)引起的一种常见的、危害最大的番茄土传病害。随着具有高度集约化、种植种类单一和复种指数高等特点的设施农业种植的广泛推广,番茄枯萎病的发生和蔓延已严重制约了番茄的产量及可持续发展,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防治土传病害的关键在于将土壤中病原菌数量控制在对作物安全的范围内。土传病原菌生活在土壤中或其生命中的某一阶段生活在土壤中,其大量生长繁殖与土壤性质退化、化感物质富集及微生物群落多样性降低等密切相关。然而,现有的番茄枯萎病防治方法主要是从植物保护和致病菌灭活的角度进行防治,而从改善土壤生态环境、构建健康土壤的角度开展番茄枯萎病等土传病害防治机理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因此,本研究以番茄枯萎病为研究对象,利用生物质炭在改善土壤环境的潜在优势,从土壤性质、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等方面探究生物质炭介导下的番茄枯萎病防治效果及可能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明确了生物质炭对土壤尖孢镰刀菌的抑制作用。研究发现,在生物处理组(土壤未灭菌,接种尖孢镰刀菌)和非生物处理组(土壤灭菌后,接种尖孢镰刀菌)中,施加生物质炭和腐植酸钾均可显着降低土壤尖孢镰刀菌数量。随生物质炭施加量的增加,土壤尖孢镰刀菌数量呈现先降低后不变的趋势。随腐植酸钾施加量的增加,土壤尖孢镰刀菌数量呈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生物质炭和腐植酸钾配施对土壤尖孢镰刀菌数量的影响趋势同单独施加腐植酸钾的影响基本一致,表明生物质炭对尖孢镰刀菌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而高施加量的腐植酸钾(>1%)对尖孢镰刀菌生长具有促进作用。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尖孢镰刀菌数量与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密切相关。综合考虑发现生物质炭抑制尖孢镰刀菌和改善土壤生态环境的效果要优于腐植酸钾。(2)揭示了生物质炭对尖孢镰刀菌分泌的细胞壁降解酶和毒性代谢物的吸附固定作用。吸附实验表明,生物质炭和活性炭对果胶酶的吸附量大于纤维素酶,且活性炭的吸附量大于生物质炭。进一步分析可知吸附在生物质炭和活性炭上的果胶酶和纤维素酶几乎全部被固定,且固定在生物质炭和活性炭的果胶酶失活率分别达到56.99%和55.09%,而固定在生物质炭和活性炭的纤维素酶的失活率分别达到98.12%和96.11%。经生物质炭吸附处理后的细胞壁降解酶和毒性代谢物溶液,对番茄幼苗的毒害作用明显降低,表现为病害症状严重程度的降低和番茄干重的增加。(3)阐明了不同热解温度制备的生物质炭及其组分(碳骨架和灰分)对番茄枯萎病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在温度为300℃和700℃下热解制备的生物质炭(B300和B700)施加到土壤中可明显降低番茄枯萎病的病害级别。生物质炭组分碳骨架ex B300和ex B700处理也可降低番茄的发病级别,但效果要低于生物质炭B300和B700处理。在生物质炭灰分Ash300和Ash700处理下,番茄发病情况与对照相近,病害程度无减轻现象。生物质炭B300和B700及其碳骨架ex B300和ex B700对土壤中尖孢镰刀菌数量表现出显着的抑制作用,其处理后尖孢镰刀菌数量较对照分别降低了33.87、38.17、27.85和50.77%,但灰分处理下尖孢镰刀菌数量较对照无显着差异。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析表明,生物质炭及其组分均有促进土壤细菌多样性和抑制真菌多样性的潜在能力。(4)探明了尖孢镰刀菌胁迫下,生物质炭对番茄非根际土壤、根际土壤、根表和根内微生物的影响。研究发现,土壤细菌和真菌Alpha多样性(Sobs指数和PD指数)从非根际土壤、根际土壤、根表到根内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且施加生物质炭可明显缓解尖孢镰刀菌胁迫造成的Alpha多样性变化。通过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可知,细菌主要优势菌群包括变形菌门、Actinobacteriota、厚壁菌门、绿弯菌门、Gemmatimonadota、Bacteroidota、Myxococcota、Acidobacteriota、Nitrospirota和Verrucomicrobiota。真菌主要优势菌群包括子囊菌门、担子菌门、Mortierellomycota和油壶菌门、球囊菌门。通过组间差异检验分析可知,根系各区域细菌和真菌主要门的丰度存在显着差异,尖孢镰刀菌胁迫对于根系不同区域的微生物也具有不同的影响,而生物质炭的施加可显着缓解尖孢镰刀菌胁迫造成的影响。(5)揭示了生物质炭诱导番茄抗性应对尖孢镰刀菌胁迫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尖孢镰刀菌胁迫下,番茄叶片光合色素和丙二醛含量明显增加,生物质炭的施加可显着降低尖孢镰刀菌胁迫造成的丙二醛含量变化。施加生物质炭在降低番茄体内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同时,可提高“解毒酶”的活性(包括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还原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在尖孢镰刀菌胁迫下,番茄体内氧化型谷胱甘肽含量明显升高,生物质炭(3%)的施加在显着降低氧化型谷胱甘肽含量的同时,显着提高了还原性谷胱甘肽含量含量,表明生物质炭可通过提高抗氧化分子含量来加强番茄体内活性氧的清除效率。此外,施加生物质炭可增强番茄系统防御尖孢镰刀菌入侵的启动效应和能力,主要依赖于茉莉酸和乙烯的通路介导。具体表现为在生物质炭的作用下,番茄水杨酸相关基因PR1a、MPK2和NPR1的表达下调,而茉莉酸相关基因PDEF1、JAZ1、JAZ3和乙烯相关基因ACO1和ACS的表达上调。该结果表明施加生物质炭可增强番茄系统防御尖孢镰刀菌入侵的启动效应和能力。综上,本文通过研究生物质炭介导对番茄枯萎病的防治效果及机理,揭示了生物质炭通过影响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根系微生物群落结构等土壤生态环境来抑制尖孢镰刀菌生长,并吸附尖孢镰刀菌产生的细胞壁降解酶和毒性代谢物阻碍其对番茄根系的入侵,最后诱导并提高番茄系统抗性应对尖孢镰刀菌入侵带来的胁迫。研究结果为生物质炭在土传病害防治方面的应用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王岩文[2](2021)在《油菜素内酯(BR)及配施外源钙对设施番茄生长与产量的影响》文中提出近年来为了满足消费者需求,反季节蔬菜栽培面积日益增加,以至于设施番茄栽培也得到空前发展,成为我国设施栽培的主要蔬菜作物之一。但由于设施结构单一、管理不当及秋季高温高湿、冬季低温弱光、不良气候灾害等逆境胁迫影响,植株易感染病害,对植株生长发育影响很大,严重阻碍设施番茄增产增收。有大量研究表明,油菜素内酯(BR)、外源钙可通过提高番茄植株抗病及抗逆性,促进植株生长增加产量。但前人对二者功能研究多集中在盆栽试验,在设施应用研究较少,且二者配施方面的研究报道更少。因此为了检验BR及配施外源钙的应用效果,本研究通过设施番茄试验,探究不同浓度BR及配施外源钙对设施番茄生长、坐果及产量的影响,以期为番茄的优质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具体试验结果如下:1.不同浓度BR及配施外源钙处理对大棚秋番茄生长、生理、病害及产量的影响:BR处理可提高番茄株高、茎粗及叶片数,以0.5 mg/L BR处理效果显着。高浓度BR处理抑制番茄坐果率并降低产量,而适宜浓度BR处理可通过提高坐果率增加产量。适宜浓度BR处理可显着增加叶片叶绿素含量,提高净光合速率与气孔导度,高浓度BR处理可能抑制光合进程。适宜浓度BR处理降低丙二醛(MDA)含量、相对电导率,增加脯氨酸(Pro)及可溶性糖含量。喷施BR处理可降低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TY病毒病)的发病率与病情指数。BR配施外源钙处理可增加叶量,提高光合作用,增加Pro、可溶性糖含量,提高植株抗病性,从而提高产量。由此表明,0.5 mg/L BR处理及配施外源钙处理可应用于促进大棚秋番茄生长、提高产量及防治TY病毒病。2.不同浓度BR及配施外源钙处理对日光温室越冬茬番茄生长、生理特性变化、坐果及产量的影响:在试验浓度范围内,高浓度BR处理对番茄前期株高生长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适宜浓度的BR处理使株高增加。高浓度BR处理使番茄叶片MDA含量显着增高,可溶性糖含量降低;适宜浓度的BR处理可减缓叶片MDA含量增加并降低相对电导率,同时增加番茄叶片的Pro和可溶性糖含量、提高番茄的叶绿素含量。高浓度或低浓度的BR处理会抑制番茄坐果,降低番茄第1花序的产量;适宜浓度的BR处理可促进果实膨大,提高番茄产量。BR配施外源钙处理后番茄叶片数显着增加,可通过提高叶绿素含量增加光合面积、加快光合进程,进而促进果实膨大、显着提高果实产量。3.BR及配施外源钙对温室番茄幼苗生长的影响:喷施BR可促进番茄幼苗生长,增加生物量积累及叶绿素含量,提高根系活力,且各指标随BR浓度增加呈先上升后降低的变化,以0.1 mg/L BR处理效果最明显。喷施BR处理可降低幼苗叶片相对电导率,但低浓度BR与CK1相比达到显着差异水平。此外,BR配施外源钙对番茄幼苗株高、茎粗增长虽无明显作用,但其叶绿素含量、生物量积累及根系发育水平高于BR或0.2%氯化钙(0.2%CaCl2)单一处理。

刘梅[3](2021)在《蒜蛆伴生菌发酵大蒜秸秆资源化利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蒜生产能给我国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但在大蒜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蒜秸秆通常被丢弃,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而且容易导致农田生态系统环境污染问题。因此大蒜秸秆的资源化利用符合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战略。本项目拟以蒜蛆伴生菌发酵大蒜秸秆达到大蒜秸秆资源化利用的目的,首先分离鉴定了蒜蛆幼虫体表和肠道伴生细菌,其次通过拮抗植物病原菌实验、纤维素降解实验、大蒜秸秆提取物适应性实验、促生实验来筛选出适合发酵大蒜秸秆的菌株,然后通过发酵工艺的优化得到发酵大蒜秸秆的最佳发酵条件,最后用最佳发酵条件下发酵大蒜秸秆得到菌肥进行番茄盆栽验证实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传统的微生物分离培养的方法使用两种培养基LBA培养基和TSA培养基从蒜蛆幼虫肠道和体表分离得到了74种细菌,属于4门6纲10科17属。分离得到的优势种主要有Providencia rettgeri、Enterococcus gilvus、Paenochrobactrum sp.、Morganella morganii、Empedobacter sp.、Microbacterium esteraromaticum、Paenochrobactrum glaciei和Empedobacter brevis。(2)本实验通过四个实验筛选出用于发酵大蒜秸秆的菌株。拮抗植物病原菌实验筛选得到具有广谱杀菌作用的菌株L0401(Bacillus sp.3);对大蒜秸秆提取物适应实验,筛选得到对大蒜秸秆适应最好的菌株M0081(Acinetobacter sp.1);纤维素降解实验筛选到纤维素降解效果最好的菌株L0078(Paenibacillus sp.1);盆栽实验筛选到有显着促生作用的菌株M0544(Ochrobactrum pseudogrignonense)。(3)本实验运用单因素和响应面分析法对四株菌株发酵大蒜秸秆的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得到最佳的发酵条件为,1%的大豆粉作为氮源,菌株接种量为15%、p H为6.0、发酵温度为32℃、发酵时间为72 h,在此发酵条件下得到的菌落数最多为4.3?109CFU/m L。(4)使用在最佳发酵条件下得到的发酵菌肥进行盆栽促生实验得到与同等氮含量的某知名国产肥料相比,氮含量为0.06 g的大蒜秸秆菌肥对番茄植株有较好的促生效果。

许睿娉[4](2020)在《枯草芽孢杆菌HG-15菌体发酵全可溶培养基配方与条件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微生物肥料能够有效增进土壤肥力、增强植物抗病性、改善作物品质,符合绿色环保的生产理念,发展前景广阔。水肥一体化技术具有肥效快,养分利用率高,节水节肥,降低生产成本,利于环境保护等优点,是现代农业的一项重大技术。研究微生物肥料与水肥一体化技术的结合具有重要意义。枯草芽孢杆菌HG-15由本实验室分离自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小麦根际土壤,该菌株具有广谱抑菌活性,能够产生生长素(IAA)和ACC脱氨酶,具有防病促生双重作用,能够在小麦、玉米、黄瓜和杨树根际稳定定殖,耐盐性好。该菌株作为微生物肥料菌种已经在生产中推广应用。为研究该菌株在水肥一体化中的应用,本研究对该菌株菌体发酵的全可溶培养基配方及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摇瓶发酵,对枯草芽孢杆菌HG-15菌体发酵的基础培养基进行筛选,获得最佳基础培养基配方为:葡萄糖4.5g/L、酵母粉5.0g/L、蛋白胨10.0g/L、NaCl 10.0g/L、MgSO4 0.2g/L、MnSO4 0.2g/L、水1.0L。发酵液菌体数量为2.076×109 cfu/mL。2.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HG-15菌株菌体发酵培养基配方进行了初步优化。单因素试验确定了最佳碳源为葡萄糖,最佳氮源为酵母粉、(NH4)2SO4;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佳碳氮比和最佳无机盐组合。初步优化获得的培养基配方为:葡萄糖4.5g/L、酵母粉46.5g/L、(NH4)2SO4 0.4g/L、NaCl 10.0g/L、MgSO4 0.8 g/L、MnSO4 0.2 g/L、KH2PO40.3 g/L,水1.0L。运用此配方摇瓶发酵,发酵液菌体数量为2.93×109cfu/mL。3.通过单因素试验,优化获得HG-15菌株菌体发酵最佳条件为:接种量10%、装液量50mL/250mL、温度28℃、转速200r/min。此条件下,运用初步优化获得的培养基配方进行摇瓶发酵,发酵液菌体数量为4.167×109cfu/mL。4.在最佳发酵条件下对HG-15菌株菌体发酵培养基配方进行了响应面法优化试验。Plackett-Burman试验结果显示,影响发酵液菌体数量的显着性因素为酵母粉、NaCl和MnSO4;最陡爬坡试验和中心组合试验确定了显着影响因素的最佳浓度,最终获得HG-15菌株菌体发酵最佳全可溶培养基配方为:葡萄糖4.5g/L、酵母粉60.125g/L、(NH4)2SO4 0.4g/L、NaCl 9.0g/L、MgSO4 0.8g/L、MnSO4 0.35g/L、KH2PO4 0.3g/L、水1.0L。运用优化获得的HG-15菌株菌体发酵最佳全可溶培养基配方,在最佳发酵条件下摇瓶发酵,发酵液中芽孢率大于90%时,菌体数量为5.122×109cfu/mL,与基础培养基相比,发酵液菌体数量提高了2.47倍。本研究获得的枯草芽孢杆菌HG-15菌体发酵全可溶培养基配方和发酵条件,对该菌株的工业化发酵和在水肥一体化中的应用具有较高参考价值。

李泳[5](2020)在《生防菌株S7和Y10的分离鉴定及对人参灰霉病的防病作用》文中认为在10种不同土壤样品中共分离菌株224株,细菌105株,真菌77株,放线菌42株。分离纯化的59株拮抗菌中细菌32株,真菌17株,放线菌10株。通过菌株及其发酵浓缩液的平板对峙法进行初筛和复筛,最终筛选出2株抑菌率80%以上的高效拮抗菌S7、Y10菌。根据形态及生理生化特征结合S7菌株的16S rDNA、Y10菌株的ITS rDNA序列的同源性比对序列以及基于同源性序列构建的菌株系统发育树,初步鉴定S7菌为枯草芽孢杆菌,初步Y10菌为哈茨木霉。培养条件对S7、Y10菌株及其发酵浓缩液的抑菌活性影响中表明,温度20℃、偏中性条件下对人参灰霉病原菌抑菌作用最强,在强酸强碱条件下抑菌作用较弱。S7、Y10菌株在不同浓度的PDA培养基中对人参灰霉病原菌抑菌作用均在50%以上,表明其生防作用不完全是营养竞争作用;S7菌株发酵浓缩液对温度、pH、紫外线稳定性较好,适应的范围较宽,Y10菌株发酵浓缩液的热稳定性较弱,但对pH和紫外线稳定性较好。S7、Y10菌株对人参组织内防御酶的试验中采用冰浴研磨法用紫外分光光度计进行测定,发现不同处理的人参根中的防御酶活性显着高于只喷无菌水的对照,其中只接灰霉病菌人参根中的防御酶活性最高;其次为灰霉病菌+S7处理和灰霉病菌+Y10处理的防御酶酶活性;再次为S7菌株和Y10菌株处理的防御酶活性。生防菌和灰霉病菌混合处理中先接灰霉病菌24h后接生防菌的防御酶活性最高,其次为同时接的,先接生防菌24h后接灰霉病菌的防御酶活性最低。S7、Y10菌株对人参根部灰霉病的防病试验中,用菌悬液进行喷施,并用十字交叉法测定病情指数,发现只喷S7、Y10处理的均无发病,其它处理均发生不同程度病害。不同处理中先接生防菌24h后接灰霉病菌的防效最高,其次为同时接的防治效果,最后为先接灰霉病菌24h后接生防菌的防治效果。说明,S7、Y10菌株的预防作用强于治疗作用。

裴东方[6](2020)在《盘龙参内生菌多样性及一株内生细菌的抑菌活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盘龙参(Spiranthes sinensis(Pers.)Ames)是一种重要的中药材,也是一种生态指示植物,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及生态价值。近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采及环境污染等问题,导致野生盘龙参的数量急剧下降。植物内生菌是一个潜在的资源宝库,其次级代谢产物丰富,在医疗、农业、工业各方面均有广泛应用。本文以盘龙参为研究对象,通过分离其可培养内生真菌和细菌,分析其内生菌多样性,测定内生菌抑菌活性,从中筛选出具有生防潜力的菌株,分析研究其抑菌机理,以期运用于农业生产中。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为下:1.从野生盘龙参的根、茎、叶、花序组织中分离内生菌菌株共263株,通过形态学分类和分子生物学鉴定(ITS、16s-r RNA),内生真菌分属于25个属,其中镰刀菌属(Fusarium,20%),青霉菌属(Penicillium,8%)和链格孢属(Alternaria,8%)为优势菌属;内生细菌分属于11个属,其中克霍尔德菌属(Burkholderia,19%)、芽孢杆菌属(Bacillus,18%)、假单胞杆菌属(Pseudomonas,17%)和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11%)为优势菌属。通过平板对峙法,将所有内生菌菌株与番茄灰霉病原菌、棉花枯萎病原菌和马铃薯早疫病原菌共培养,进行抑菌活性测定,筛选出具有拮抗活性的内生真菌9株和内生细菌8株,其中一株内生细菌YZU 173017表现出较高的抑菌活性。2.对菌株YZU 173017进行16S r RNA序列分析及其全基因组测序,通过构建系统发育树,均表明该菌株为贝莱斯芽孢杆菌。其全基因组共包含30条scaffolds,总长度为3,940,997 bp,GC含量46.414%,编码蛋白序列2512条,占全基因组全长的61.9%,共预测85个t RNA和10个r RNA,通过与GO数据库、COG数据库和KEEG数据库比对,在次级代谢物合成、运输与代谢方面的基因富集较多。在anti SMASH中分析,共获得次级代谢基因簇19个,其相关化合物包含fengycin、bacillaene、macrolactin、butirosin、bacilysin、bacillibactin、difficidin、surfactin、plipastatin、plantazolicin、kijanimicn等,大部分基因簇均与抗菌能力有关。3.对菌株YZU 173017的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为革兰氏阳性菌;产蛋白酶和淀粉酶、不产纤维素酶;具有一定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不耐高盐和耐强酸碱。此外,对其抑菌活性成分进行分析测定,发酵液比菌体萃取物的抑菌活性强,且发酵液中抑菌物质耐高温、耐蛋白酶K,对九种重要农作物病原真菌均有较好的抑制效果,致使菌丝顶端膨大、畸形,生长受阻,且孢子无法萌发。进一步对发酵液中的脂肽类和蛋白类物质进行研究发现二者均有抑菌活性,但蛋白类物质表现出较好活性。因此,对蛋白类物质进行进一步分析研究,选择终浓度80%的硫酸铵沉淀蛋白,通过DEAE Sepharose交换层析和SDS-PAGE分离,其中表观分子量约为42k Da一条较为清晰的条带具有较高的抑菌活性,预测这可能是该菌株YZU 173017所产生的重要抑菌蛋白。

于梦竹[7](2020)在《瓦房店市设施蔬菜主要病虫害调查及绿色防控技术研究》文中认为瓦房店市设施蔬菜产业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目前种植面积约1.8万公顷。伴随着设施蔬菜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和种植时间的延长,设施蔬菜生产区各种病虫害发生越来越严重,目前化学药剂防治是主要的防治手段,加之种植户缺乏科学用药的相关知识,导致盲目用药现象普遍发生,不仅严重影响设施蔬菜的产量和品质,同时造成蔬菜和土壤农药残留超标,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和生态安全。为了促进瓦房店市设施蔬菜健康有序的发展,科学指导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生产工作,制定科学合理的病虫害防治计划,提高防控效果,作者通过走访调研、查阅资料和田间试验,对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蔬菜品种结构和病虫害发生种类和规律进行了研究,同时在示范区进行示范,总结了实用的绿色防控技术,提出了适用于瓦房店市的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瓦房店市设施蔬菜以茄科、葫芦科、十字花科和豆科为主,茄科作物主要有番茄、辣椒、茄子,葫芦科有黄瓜、葫芦瓜,十字花科有油菜、白菜,豆科的四季豆、豇豆、芸豆等。通过20172019年对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病虫害的调查,共调查鉴定了77种病虫害,其中番茄28种、茄子10种、辣椒12种、菜豆8种、黄瓜19种,同时明确了病虫害的危害程度,并且对瓦房店市设施蔬菜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进行了调查。在蔬菜病害方面,番茄灰霉病、番茄叶霉病、番茄根结线虫病、辣椒病毒病和黄瓜霜霉病等发生最为普遍,危害最为严重,应作为重点防控的病害;在蔬菜虫害方面,斑潜蝇、温室白粉虱、蓟马和蚜虫是瓦房店市设施蔬菜虫害防控的重点。2.通过田间药效试验,明确了105亿cfu/g多粘·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对黄瓜白粉病、黄瓜灰霉病和黄瓜霜霉病的防治效果最高分别可达80.48%,91.59%和88.71%,对作物安全无药害;0.5%香菇多糖水剂18.75g/hm2和26.25g/hm2对番茄病毒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3.22%和76.27%;0.5%香菇多糖水剂有效成分用量26.25g/hm2对辣椒病毒病的防治效果为78.90%,可作为生产无公害番茄和辣椒防治病毒病的首选药剂。在温室内施用复合微生物酵素,对防治辣椒根腐病具有明显效果,在苗期至初花期防效达82.92%,在辣椒定殖时采用100倍药液灌根的方法进行施药,药液用量350 m L/株。丽蚜小蜂对温室白粉虱的防治效果明显差异,在温室白粉虱始发期放蜂,最佳放蜂数量为225000和300000头/hm2,连续放蜂4次。试验表明在害虫盛发期前使用色板防治温室害虫效果显着,黄板可有效减少白粉虱、斑潜蝇和蚜虫的种群数量,蓝板可有效减少蓟马的种群数量。3.优化集成了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与科学使用化学药剂有机结合的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在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绿色防控示范区推广应用,提高了设施蔬菜病虫害的防治效果,提升了蔬菜质量,同时减少蔬菜和土壤农药残留,保护生态环境。通过示范区的集成效益。

彭海莹[8](2020)在《烟草黑胫病和根黑腐病的生物防治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烟草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烟草黑胫病和根黑腐病分别是由寄生疫霉烟草致病变种(Phytophthora parasitica var.nicotianae)和基生根串株霉(Thielaviopsis basicola)引起的,是危害烟草最主要的土传病害,近年来二者常复合发病,大大加重了烟草的病害程度,导致经济损失严重。本文主要用两株优良的生防菌株产紫青霉Q2和棘孢木霉MX分别与植物诱抗剂——氨基寡糖素(A)进行复配,通过盆栽试验测定其对烟草的促生效果,以及对烟草黑胫病和根黑腐病的防病效果,研究结果如下:1、平板对峙试验结果显示,产紫青霉Q2和棘孢木霉MX对烟草黑胫病菌和根黑腐病菌均有较强的拮抗效果,其中Q2对烟草黑胫病菌和根黑腐病菌的抑制率为62.86%和59.32%,MX对黑胫病菌和根黑腐病菌的抑制率分别为80.48%和73.46%。另外,Q2的发酵滤液有较强的抑菌效果,对黑胫病菌和根黑腐病菌的菌丝生长抑制率分别为61.72%和69.14%,对根黑腐病菌孢子萌发的抑制率为89.99%,对黑胫病菌孢子囊产生的抑制率为85.74%,对游动孢子萌发的抑制率为65.12%。2、试验证明氨基寡糖素不会影响两种生防菌生长,可以混合使用。盆栽促生试验说明,棘孢木霉MX与产紫青霉Q2均有较好的促生作用,其中单独使用木霉MX的促生效果明显优于青霉Q2,在第40 d时表现最为明显,他们与氨基寡糖素复配后能更好地发挥促进烟草植株生长的效果,其中MX+A的促生效果最好,在40天时MX+A的株高、茎粗、叶长、叶宽分别比CK提高了48.62%、13.87%、33.01%、22.17%,也显着增加了烟草植株的鲜重、干重、根冠比,分别比CK高出32.26%、52.13%、21.15%。3、盆栽防病试验说明产紫青霉Q2和棘孢木霉MX对烟草黑胫病和根黑腐病都有较好的防病效果,能有效降低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单独使用木霉MX对黑胫病和根黑腐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66.51%、64.69%,单独使用青霉Q2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5.34%、65.75%。与氨基寡糖素复配后防病效果更佳,其中Q2+A对烟草黑胫病和根黑腐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9.08%和74.88%,MX+A对烟草黑胫病和根黑腐病的防病效果分别为69.34%和74.40%。4、在田间采用生防菌结合威百亩熏蒸的方法对烟草三种土传病害进行防治,由于在自然条件下病原菌分布不均匀,造成发病率和防病效果有一定偏差,但总体来看,施加生防菌后对烟草黑胫病、青枯病和根黑腐病的防治均有一定效果,并且其长势好于空白对照,其中产紫青霉Q2的对烟草黑胫病、青枯病和根黑腐病防治效果分别为70.32%、34.19%、46.84%,棘孢木霉MX对烟草黑胫病、青枯病和根黑腐病的防效分别为64.30%、32.72%、39.03%。5、在分别接种烟草黑胫病菌和根黑腐病菌后,产紫青霉Q2和棘孢木霉MX与氨基寡糖素组合使用后均能有效诱导烟草植株内PAL、SOD、POD活性的升高,增强烟草的抗病性,并且能提高根系活力和促进烟草植株叶绿素的合成。另外,烟草在病原菌胁迫下,使用Q2和MX与氨基寡糖素处理能有效降低其丙二醛含量从而减少烟草植株受病害胁迫的损害程度,并且能提高烟叶中脯氨酸的含量从而提高烟草植株的抗逆性,尤其以组合处理Q2+A处理最为显着,其次为MX+A。总体来说,产紫青霉Q2和棘孢木霉MX对病原菌生长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于田间烟草病害的防治也有较好的效果,与氨基寡糖素进行复配后既能促进烟草植株的生长,也有效防治烟草黑胫病和根黑腐病,增强植株抗病性,这为研究烟草黑胫病和根黑腐病的生物防治技术提供了新的方法。

许超[9](2019)在《枯草芽孢杆菌BIB-9的产芽孢条件优化及其对番茄生长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土壤微生物与植物的生长密切相关,微生物在植物病害防病抗病等方面发挥了关键性作用。菌株BIB-9是实验室保存的一株生防菌,具有较高的产芽孢率,而且对四种病原真菌(层出镰刀菌Fusarium proliferatum、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和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niliforme Sheld)具有广谱抗性,具有作为生防制剂的潜力,因此,本文对该菌进行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及分子鉴定,探究了菌株BIB-9的抑菌性能、优化了产芽孢发酵条件,并通过番茄盆栽实验检测了促生与生防潜力,为该菌株的生产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菌株BIB-9的培养基优化,以添加3%麸皮培养基为基础培养基,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BIB-9的最优碳源为玉米粉,最优氮源为大豆粉,最优无机盐为氯化钙;结合响应面试验确定最佳培养基配方,菌株BIB-9产芽孢的最佳培养基组分为27.8g/L大豆粉,玉米粉30g/L,CaCl2 2.01g/L,温度38.34℃,摇床转速220rpm,接种量3%,装液量为80mL/250mL,初始pH为7.5,发酵周期为36h后静置12h,获得的菌株BIB-9的发酵液产芽孢能力最强,芽孢浓度为4.22×109cfu/mL,相较于优化前芽孢浓度提高了75.8%。通过盆栽实验研究菌株BIB-9对番茄的生长的影响。将菌株BIB-9制成菌剂与有机肥配施,结果表明:与对照组(CK)相比,液体菌剂处理(T1)和固体菌剂处理(T2)可以显着增加番茄植株的株高、地径、鲜重和干重,T1与CK相比分别提高了103.34%、69.48%、247.4%和173.47%,T2与CK相比分别提高了61.92%、52.42%、118.85%和123.32%;可以显着提高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T1与CK相比分别提高了47.31%、81.82%和32.5%,T2与CK相比分别提高了34.4%、66.67%和22.5%;可以显着提高番茄根系的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T1与CK相比分别提高了41.19%、260%和61.55%,T2与CK相比分别提高了26.15%、160%和90.93%;可以明显降低丙二醛的含量,与CK相比,T1和T2分别降低了54.41%和54.49%;可以显着提高土壤中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和脲酶的活性面,T1与CK相比分别提高了35.12%、19.44%和62.50%;T2与CK相比分别提高了8.25%、8.33%和50%。与发酵基质处理相比,T1和T2有显着的差异,证明菌株BIB-9具有良好的生防潜力。

马金昭[10](2018)在《新型铜基叶面肥的制备及对葡萄、芹菜和茄子的生长与防病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葡萄、芹菜和茄子是我国的主要水果蔬菜,在其生长过程中极易发生霜霉病、灰霉病等病害,大多采用铜制剂进行保护性防治。虽然目前市场上以波尔多液为代表的铜制剂种类繁多,但普遍存在施用效果良莠不齐、生产技术不完善和土壤铜污染严重等问题,因此需要一种杀菌性能优良、制备工艺成熟且无毒、经济、环保的新型铜制剂。新型铜基叶面肥是山东农业大学土肥资源高效利用国家工程实验室研发的含多种营养元素的保护剂,具有防治作物病害和提高养分供应双重作用。它是在传统波尔多液有效成分的基础上,加入了作物所需的铁、锌、硼和钙等营养元素,配以多种助剂,浓缩而成的多种铜基干悬浮剂。研究其对作物的营养机理和长期施用效果可为铜基叶面肥在水果和蔬菜上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探索了卧式砂磨机生产含铁铜基叶面肥(Cu-Fe)的最佳工艺,并选取普通铜基叶面肥(CBFF)和Cu-Fe以葡萄为试材进行连续两年大田试验,研究了其不同喷施浓度对葡萄产量、品质等生长性状的影响;选取CBFF和含硼锌铜基叶面肥(Cu-ZnB)在芹菜上进行了两季的盆栽试验,研究了其不同喷施浓度对芹菜产量、品质、防治病害效果和营养元素含量的影响;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Cu-ZnB和含螯合钙铜基叶面肥(Cu-Ca)配施控释氯化钾对茄子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及探究模拟降雨条件下喷施CBFF在茄子叶片上的淋失情况及其对茄子防病效果、产量、生物量和土壤全铜、有效铜含量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卧式砂磨机生产含铁铜基叶面肥的工艺与产品检测在固定研磨介质、进料速度和料浆比例的条件下,筛选出最佳研磨时间为60 min。该条件下所得干悬浮剂产品pH为8.23,粒径D50和D97分别为2.65和11.09μm,比表面积为1481.30 m2·kg-1,悬浮率70%以上,通过对含铁铜基叶面肥的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SEM和EDX能谱分析,证明氢氧化铜和螯合铁能够均匀稳定地结合在一起。(2)铜基叶面肥对葡萄、芹菜和茄子产量、病情指数及品质的影响连续两年的大田和盆栽试验结果发现,与清水、传统波尔多液和1.0 g·L-1的CBFF相比,喷施1.0 g·L-1的Cu-Fe的葡萄产量分别显着提高10.1-10.2%、7.5-9.7%和2.6-3.7%,喷施1.0 g·L-1的Cu-Zn处理的芹菜产量显着提高了18.6-20.4%、13.8-14.8%和4.5-5.5%。在两季的葡萄收获期,1.0 g·L-1的CBFF和1.0 g·L-1的Cu-Fe处理的病情指数较波尔多液分别显着降低32.6-40.9%和28.9-33.3%;在定植120天时,喷施1.0 g·L-1的Cu-Zn的芹菜病情指数与清水和波尔多液处理相比显着降低了77.1-79.0%和45.5-49.3%。茄子盆栽试验中,Cu-Zn和Cu-Ca较清水和波尔多液处理显着增产6.4-12.3%,控释氯化钾较普通氯化钾显着提高了6.8%。含硼锌和含螯合钙铜基叶面肥的病情指数较清水显着降低了27.4-30.9%,控释氯化钾较普通氯化钾显着降低了16%。与清水和波尔多液处理相比,1.0 g·L-1的Cu-Fe处理显着提高了葡萄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可溶性糖含量以及糖酸比。1.0 g·L-1的Cu-Zn的处理显着提高了芹菜和茄子中的可溶性固形物和维生素C含量,并降低了硝酸盐含量。(3)铜基叶面肥对植株和土壤营养元素含量的影响喷施1.0和2.0 g·L-1的Cu-Fe的处理中葡萄叶片中Fe含量较其它处理显着提高了20.1-48.6%,并显着提高了叶片的SPAD值、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喷施1.0 g·L-1Cu-Zn处理的芹菜叶片的Zn含量较清水、波尔多液显着提高了17.6-49.6%,B含量显着提高了10.6-15.2%,并提高了芹菜叶片中SOD、POD和CAT的活性,降低了MDA的含量。含螯合钙铜基叶面肥处理的茄子叶片中的钙含量较清水和含硼锌铜基叶面肥处理分别显着提高了22.7%和22.8%,较波尔多液处理显着降低了5.8%。喷施普通铜基叶面肥、含铁铜基叶面肥、含硼锌铜基叶面肥和含螯合钙铜基叶面肥处理的葡萄、芹菜和茄子叶片Cu含量较传统波尔多液处理得到了显着降低,并且由于各铜基叶面肥(CBFF、Cu-Fe、Cu-ZnB和Cu-Ca)表面张力和在叶片上的接触角度的降低,在2015年葡萄试验的0-20 cm土壤和芹菜、茄子的盆栽土壤中,有效铜含量较波尔多液得到了显着降低。(4)模拟降雨下铜基叶面肥对茄子生长及防病效果的影响在茄子幼苗期、始花期和结果期,17.1 mm·h-1降雨强度下喷施铜基叶面肥在茄子叶片上的淋失率较波尔多液处理分别显着降低了33.2%、10.2%和32.0%;33.7 mm·h-1降雨强度下分别显着降低了19.3%、15.2%和19.2%;58.7 mm·h-1降雨强度下分别显着降低了15.5%、11.5%和20.9%。在结果期,33.7和58.7 mm·h-1降雨强度下铜基叶面肥处理的灰霉病防治效果较波尔多液分别显着提高了70.8%和181.0%,地上部鲜重显着提高了17.2%和17.3%,叶片SPAD值显着提高了5.1%和4.4%。在结果期无降雨条件下喷施铜基叶面肥处理较传统波尔多液的土壤有效铜含量显着降低了18.8%,在17.1、33.7和58.7mm·h-1降雨强度下喷施铜基叶面肥处理较喷施传统波尔多液处理的土壤有效铜含量分别显着降低了23.9%、41.8%和45.3%,土壤全铜含量显着降低了4.3%、9.1%和18.0%。因此,在3种降雨强度下茄子叶片喷施铜基叶面肥较传统波尔多液均显着降低了叶面肥的淋失率,提高了灰霉病的防治效果,增加了生物量,减少了土壤中铜的累积量。

二、复合药肥对番茄灰霉病防治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复合药肥对番茄灰霉病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生物质炭介导的番茄枯萎病防治效果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土传病害
        1.1.1 土传病害概述
        1.1.2 番茄枯萎病简介
        1.1.3 番茄枯萎病防治方法
    1.2 生物质炭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1.2.1 生物质炭简介
        1.2.2 生物质炭对土壤微生物活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
    1.3 生物质炭在作物土传病害防治中的应用
        1.3.1 生物质炭对土传病害的防治效应
        1.3.2 生物质炭防控土传病害的主要机理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1.6 创新点
第二章 生物质炭对番茄枯萎病菌的抑制作用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供试材料
        2.2.2 试验设计
        2.2.3 测定指标与方法
        2.2.4 数据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生物质炭对尖孢镰刀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2.3.2 生物质炭对土壤尖孢镰刀菌、细菌和真菌数量的影响
        2.3.3 生物质炭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2.3.4 生物质炭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2.3.5 土壤尖孢镰刀菌、细菌和真菌与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的相互关系
    2.4 小结
第三章 生物质炭对番茄枯萎病菌分泌细胞壁降解酶和毒性代谢物的吸附作用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供试材料
        3.2.2 材料性质分析
        3.2.3 吸附动力学实验
        3.2.4 吸附等温实验
        3.2.5 固定化酶的解吸
        3.2.6 固定化酶的活性
        3.2.7 生物质炭对番茄发病程度的影响
        3.2.8 数据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生物质炭和活性炭表征
        3.3.2 酶的吸附动力学
        3.3.3 酶的吸附等温线
        3.3.4 固定化酶的解吸和活性
        3.3.5 生物质炭吸附细胞壁降解酶和毒性代谢物对番茄幼苗病害严重程度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生物质炭不同组分对番茄枯萎病的抑病作用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供试材料
        4.2.2 生物质炭不同组分制备及其性质分析
        4.2.3 盆栽试验
        4.2.4 测定指标及方法
        4.2.5 数据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生物质炭不同组分性质表征
        4.3.2 生物质炭不同组分对番茄发病级别及生长性状的影响
        4.3.3 生物质炭不同组分对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的影响
        4.3.4 生物质炭不同组分对土壤尖孢镰刀菌、细菌和真菌数量的影响
        4.3.5 生物质炭不同组分对土壤微生物丰度和多样性的影响
    4.4 小结
第五章 生物质炭介导根系微生物组抑制番茄枯萎病的作用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供试材料
        5.2.2 病原菌制备及接种
        5.2.3 盆栽试验
        5.2.4 土壤样品采集
        5.2.5 高通量测序分析
        5.2.6 数据统计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测序序列统计
        5.3.2 根系微生物Alpha多样性分析
        5.3.3 根系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5.3.4 微生物群落聚类特征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生物质炭介导下的番茄系统抗性对枯萎病的作用机理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供试材料
        6.2.2 病原菌制备及接种
        6.2.3 盆栽试验
        6.2.4 测试指标及方法
        6.2.5 数据统计分析
    6.3 结果与分析
        6.3.1 生物质炭介导对尖孢镰刀菌胁迫下番茄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6.3.2 生物质炭介导对尖孢镰刀菌胁迫下番茄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6.3.3 生物质炭介导对尖孢镰刀菌胁迫下番茄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6.3.4 生物质炭介导对尖孢镰刀菌胁迫下番茄非酶类抗氧化分子含量的影响
        6.3.5 生物质炭介导对尖孢镰刀菌胁迫下番茄抗性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油菜素内酯(BR)及配施外源钙对设施番茄生长与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大棚秋番茄生产研究现状与进展
        1.1.1 大棚秋番茄生产概况
        1.1.2 大棚秋番茄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1.1.3 大棚秋番茄研究现状
        1.1.4 大棚秋番茄茎基腐病研究现状
        1.1.5 大棚秋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研究现状
        1.1.6 大棚秋番茄根结线虫病研究现状
    1.2 日光温室越冬茬番茄生产研究现状与进展
        1.2.1 日光温室越冬茬番茄生产概况
        1.2.2 日光温室越冬茬番茄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1.2.3 日光温室越冬茬番茄研究现状
        1.2.4 日光温室越冬茬番茄抗低温研究现状
    1.3 油菜素内酯(BR)研究进展
        1.3.1 BR的应用概况
        1.3.2 BR的作用及机理
        1.3.3 BR在蔬菜上的应用
    1.4 外源钙研究进展
        1.4.1 外源钙的应用概况
        1.4.2 外源钙的作用及机理
        1.4.3 外源钙在蔬菜上的应用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BR及配施外源钙对大棚秋番茄生长、病害与产量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3 生理指标的测定
        2.1.4 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BR及配施外源钙对大棚秋番茄生长的影响
        2.2.2 BR及配施外源钙对大棚秋番茄生理指标的影响
        2.2.3 BR及配施外源钙对大棚秋番茄病害的影响
        2.2.4 BR及配施外源钙对大棚秋番茄坐果与产量的影响
    2.3 小结与讨论
        2.3.1 BR及配施外源钙能促进大棚秋番茄生长及产量
        2.3.2 BR及配施外源钙能提高大棚秋番茄叶绿素含量及光合作用
        2.3.3 BR及配施外源钙能增强大棚秋番茄的抗性
        2.3.4 BR及配施外源钙能缓解大棚秋番茄的病害
第三章 BR及配施外源钙对日光温室越冬茬番茄生长、生理与产量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3 指标测定
        3.1.4 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BR及配施外源钙对番茄幼苗生长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1.3 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BR及配施外源钙对番茄幼苗株高和茎粗的影响
        4.2.2 BR及配施外源钙对番茄幼苗生物量的影响
        4.2.3 BR及配施外源钙对番茄幼苗根系的影响
        4.2.4 BR及配施外源钙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4.2.5 BR及配施外源钙对番茄幼苗叶片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4.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蒜蛆伴生菌发酵大蒜秸秆资源化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大蒜秸秆利用现状
        1.1.1 秸秆利用现状和局限性
        1.1.2 大蒜秸秆的国内外资源化利用现状
    1.2 蒜蛆伴生菌的研究现状
        1.2.1 蒜蛆的危害
        1.2.2 蒜蛆伴生菌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蒜蛆伴生菌的分离和鉴定
    2.1 实验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1.3 数据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细菌菌株的鉴定
        2.2.2 16S rDNA扩增结果
        2.2.3 菌株系统发育树构建
    2.3 讨论
第3章 大蒜秸秆发酵菌株的筛选
    3.1 实验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1.3 数据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拮抗植物病原菌菌株的筛选实验结果
        3.2.2 大蒜秸秆提取物适应性实验结果
        3.2.3 纤维素降解实验结果
        3.2.4 盆栽促生实验结果
    3.3 讨论
第4章 发酵工艺的优化
    4.1 实验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1.3 数据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氮源的优化
        4.2.2 单因素实验结果
        4.2.3 响应面优化实验结果
    4.3 回归模型的验证
    4.4 讨论
第5章 菌肥盆栽实验
    5.1 实验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方法
        5.1.3 数据统计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发酵大蒜秸秆提取物对番茄生长的影响
        5.2.2 发酵菌肥盆栽实验结果
    5.3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4)枯草芽孢杆菌HG-15菌体发酵全可溶培养基配方与条件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微生物肥料
        1.1.1 微生物肥料的概念与分类
        1.1.2 微生物肥料的作用
        1.1.3 微生物肥料的应用
    1.2 枯草芽孢杆菌及其在农业上的应用
        1.2.1 枯草芽孢杆菌的特性
        1.2.2 枯草芽孢杆菌的作用机制
        1.2.3 枯草芽孢杆菌在农业上的应用
    1.3 微生物发酵培养基配方与发酵条件优化
        1.3.1 培养基配方优化
        1.3.2 发酵条件优化
        1.3.3 发酵优化试验设计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菌株
        2.1.2 供试培养基
        2.1.3 主要软件
        2.1.4 主要仪器
        2.1.5 主要试剂
    2.2 试验方法
        2.2.1 平板菌种的制备
        2.2.2 种子液的制备
        2.2.3 种龄的确定
        2.2.4 HG-15菌株菌体发酵基础培养基的筛选
        2.2.5 HG-15菌株菌体发酵全可溶培养基配方初步优化
        2.2.5.1 不同碳源对发酵液菌体数量的影响
        2.2.5.2 不同氮源对发酵液菌体数量的影响
        2.2.5.3 不同C/N对发酵液菌体数量的影响
        2.2.5.4 不同无机盐对发酵液菌体数量的影响
        2.2.6 HG-15菌株菌体发酵条件的优化
        2.2.6.1 不同接种量对发酵液菌体数量的影响
        2.2.6.2 不同装液量对发酵液菌体数量的影响
        2.2.6.3 不同转速对发酵液菌体数量的影响
        2.2.6.4 不同温度对发酵液菌体数量的影响
        2.2.7 最佳发酵条件下HG-15菌株菌体发酵全可溶培养基配方响应面法优化
        2.2.7.1 Plackett-Burman(PB)试验
        2.2.7.2 最陡爬坡试验
        2.2.7.3 中心组合试验(CCD)
        2.2.7.4 回归模型验证
3 结果与分析
    3.1 HG-15菌株菌体发酵种龄的确定
    3.2 HG-15菌株菌体发酵基础培养基筛选结果
    3.3 HG-15菌株菌体发酵全可溶培养基配方初步优化结果
        3.3.1 不同碳源对发酵液菌体数量的影响
        3.3.2 不同氮源对发酵液菌体数量的影响
        3.3.3 不同C/N对发酵液菌体数量的影响
        3.3.4 不同无机盐对发酵液菌体数量的影响
    3.4 HG-15菌株菌体发酵条件优化结果
        3.4.1 不同接种量对发酵液菌体数量的影响
        3.4.2 不同装液量对发酵液菌体数量的影响
        3.4.3 不同转速对发酵液菌体数量的影响
        3.4.4 不同温度对发酵液菌体数量的影响
    3.5 最佳发酵条件下HG-15菌株全可溶培养基配方响应面法优化结果
        3.5.1 Plackett-Burman(PB)试验结果
        3.5.2 最陡爬坡试验结果
        3.5.3 中心组合试验(CCD)结果
        3.5.4 回归模型验证结果
4 讨论
    4.1 枯草芽孢杆菌HG-15的菌体发酵
        4.1.1 培养基配方优化
        4.1.2 发酵条件优化
        4.1.3 培养基配方的响应面法优化
    4.2 微生物肥料与水肥一体化
    4.3 本试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进一步研究的设想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申请专利情况

(5)生防菌株S7和Y10的分离鉴定及对人参灰霉病的防病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人参灰霉病研究进展
        1.1.1 人参灰霉病菌的病原及生物学特性
        1.1.2 人参灰霉病侵染循环
        1.1.3 灰葡萄孢菌致病机理
        1.1.4 防治对策
    1.2 生防菌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1.2.1 生防细菌的应用
        1.2.2 生防真菌的应用
        1.2.3 生防放线菌的应用
        1.2.4 生防菌对植物病害的防治机理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病原菌
        2.1.2 供试材料
        2.1.3 供试培养基
        2.1.4 供试试剂
        2.1.5 仪器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不同人参地拮抗微生物筛选
        2.2.2 人参灰霉病生防用拮抗菌筛选
        2.2.3 高效拮抗菌S7、Y10的鉴定
        2.2.4 培养条件对S7、Y10菌株和发酵浓缩液抑菌活性的影响
        2.2.5 S7、Y10菌株发酵浓缩液稳定性研究
        2.2.6 S7、Y10菌株对人参组织内防御酶的影响
        2.2.7 S7、Y10菌株对人参根部灰霉病的防病试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人参地拮抗微生物多样性
    3.2 人参灰霉病生防用拮抗菌筛选
        3.2.1 拮抗菌的初筛选
        3.2.2 拮抗菌的复筛选
    3.3 高效拮抗菌S7、Y10的鉴定
        3.3.1 拮抗菌S7、Y10的形态特征鉴定
        3.3.2 拮抗菌S7的生理生化特征鉴定
        3.3.3 拮抗菌S7、Y10的分子学鉴定
    3.4 培养条件对S7、Y10菌株和发酵浓缩液抑菌活性的影响
        3.4.1 不同温度下S7、Y10菌株和发酵浓缩液对人参灰霉病原菌的抑制作用
        3.4.2 不同pH值下S7、Y10菌株和发酵浓缩液对人参灰霉病原菌的抑菌作用
        3.4.3 不同浓度的PDA培养基上S7、Y10菌株对人参灰霉病原菌的抑菌作用
    3.5 S7、Y10菌株发酵浓缩液稳定性研究
        3.5.1 S7、Y10菌株发酵浓缩液对热稳定性研究
        3.5.2 S7、Y10菌株发酵浓缩液对pH稳定性研究
        3.5.3 S7、Y10菌株发酵浓缩液对紫外线稳定性研究
    3.6 S7、Y10菌株对人参组织内防御酶的影响
        3.6.1 S7、Y10菌株对人参组织内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
        3.6.2 S7、Y10菌株对人参组织内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3.6.3 S7、Y10菌株对人参组织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影响
        3.6.4 S7、Y10菌株对人参组织内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的影响
    3.7 S7、Y10菌株对人参根部灰霉病的防病试验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盘龙参内生菌多样性及一株内生细菌的抑菌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盘龙参概述
    1.2 药用植物内生菌的研究现状
    1.3 贝莱斯芽孢杆菌的研究现状
    1.4 本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2章 盘龙参内生菌分离及多样性研究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4 讨论
第3章 YZU173017鉴定及全基因组分析
    3.1 材料
    3.2 试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4 讨论
第4章 内生细菌YZU173017生物学特性及抑菌活性
    4.1 试验材料
    4.2 试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4 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7)瓦房店市设施蔬菜主要病虫害调查及绿色防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种植情况及病虫害防治现状
    1.1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种植概况
        1.1.1 瓦房店市农业用地情况
        1.1.2 瓦房店市自然条件概况
        1.1.3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种植生产概况
        1.1.4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种植前景
    1.2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主要病虫害研究现状
        1.2.1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病虫害发生特点
        1.2.2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病虫害发生规律
    1.3 绿色防控技术的研究及应用现状
        1.3.1 绿色防控体系关键技术
        1.3.2 绿色防控体系的示范应用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瓦房店市主要设施蔬菜病虫害种类及发生规律调查
    2.1 研究方法
        2.1.1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种植情况
        2.1.2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病害种类调查
        2.1.3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虫害种类调查
        2.1.4 危害程度统计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种类及种植情况
        2.2.2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病害种类及危害程度
        2.2.3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虫害种类及危害程度
        2.2.4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主要病害发生规律
        2.2.5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主要虫害发生规律
    2.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瓦房店市主要设施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试验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地点
        3.1.3 试验方法
        3.1.4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多粘·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
        3.2.2 多粘·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对黄瓜灰霉病的防治效果
        3.2.3 多粘·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对黄瓜霜霉病的防治效果
        3.2.4 香菇多糖水剂对番茄病毒病的防治效果
        3.2.5 香菇多糖水剂对辣椒病毒病的防治效果
        3.2.6 复合微生物酵素对辣椒根腐病的防治效果
        3.2.7 丽蚜小蜂对温室白粉虱的防治效果
        3.2.8 黄板对温室害虫的防治效果
        3.2.9 蓝板对蓟马的防治效果
    3.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体系的建立
    4.1 研究方法
        4.1.1 防控靶标
        4.1.2 防控目标
        4.1.3 防治原则
        4.1.4 试验地点
        4.1.5 设施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关键技术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体系的建立
        4.2.2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体系的示范效益
        4.2.3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体系的示范效益
    4.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种植情况
    5.2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病虫害发生情况
    5.3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
    5.4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体系的建立
参考文献
致谢

(8)烟草黑胫病和根黑腐病的生物防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烟草黑胫病概况
        1.1.1 烟草黑胫病的发生及危害
        1.1.2 烟草黑胫病病原菌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与传播
        1.1.3 烟草黑胫病的症状
        1.1.4 烟草黑胫病的防治现状
    1.2 烟草根黑腐病概况
        1.2.1 烟草根黑腐病的发生及危害
        1.2.2 烟草根黑腐病病原菌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与传播
        1.2.3 烟草根黑腐病的症状
        1.2.4 烟草根黑腐病的防治现状
    1.3 青霉和木霉生物防治的研究进展
        1.3.1 青霉生物防治的研究进展
        1.3.2 木霉生物防治的研究进展
    1.4 植物诱抗剂氨基寡糖素的研究进展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供试材料
        2.1.2 供试培养基
        2.1.3 供试试剂
        2.1.4 供试仪器
    2.2 方法
        2.2.1 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2.2.1.1 烟草黑胫病的分离与鉴定
        2.2.1.2 烟草根黑腐病的分离与鉴定
        2.2.2 生防菌对病原菌的抑制作用
        2.2.2.1 生防菌与病原菌的对峙培养
        2.2.2.2 生防菌发酵滤液对两种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2.2.2.3 生防菌发酵滤液对根黑腐病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2.2.2.4 生防菌发酵滤液对黑胫病菌孢子囊产生及游动孢子萌发的影响
        2.2.3 氨基寡糖素与两种生防菌的相容性试验
        2.2.4 两种生防菌与氨基寡糖素复配对盆栽烟草幼苗的防病促生试验
        2.2.4.1 两种生防菌与氨基寡糖素复配对盆栽烟草幼苗的促生试验
        2.2.4.2 两种生防菌与氨基寡糖素复配对盆栽烟草黑胫病的防病试验
        2.2.4.3 两种生防菌与氨基寡糖素复配对盆栽烟草根黑腐病的防病试验
        2.2.5 田间烟草病害的防治试验
        2.2.6 生防菌与氨基寡糖素组合对两种烟草病害防御酶的影响
        2.2.6.1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测定
        2.2.6.2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测定
        2.2.6.3 过氧化物酶(POD)的测定
        2.2.7 生防菌与氨基寡糖素组合对两种烟草病害生理生化反应的影响
        2.2.7.1 叶绿素的测定
        2.2.7.2 根系活力的测定
        2.2.7.3 丙二醛的测定
        2.2.7.4 脯氨酸的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生防菌对病原菌的拮抗作用
        3.1.1 生防菌对两种病原菌的拮抗效果
        3.1.2 生防菌发酵滤液对两种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3.1.3 生防菌发酵滤液对烟草根黑腐病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3.1.4 生防菌发酵滤液对黑胫病菌孢子囊产生及游动孢子萌发的影响
    3.2 氨基寡糖素与两种生防菌的相容性试验
    3.3 两种生防菌分别与氨基寡糖素组合对盆栽烟草幼苗的防病促生试验
        3.3.1 两种生防菌分别与氨基寡糖素组合对盆栽烟草幼苗的促生试验
        3.3.2 两种生防菌与氨基寡糖素组合对盆栽烟草黑胫病的防病效果
        3.3.3 两种生防菌与氨基寡糖素组合对盆栽烟草根黑腐病的防病效果
    3.4 三种烟草病害的田间防治效果
    3.5 生防菌及其与氨基寡糖素组合处理对发病烟草中防御酶的影响
        3.5.1 生防菌及其与氨基寡糖素组合处理对发病烟草中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影响
        3.5.2 生防菌及其与氨基寡糖素组合处理对发病烟草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影响
        3.5.3 生防菌及其与氨基寡糖素组合处理对发病烟草中过氧化物酶(POD)的影响
    3.6 生防菌及其与氨基寡糖素组合处理对发病烟草的生理生化反应的影响
        3.6.1 生防菌及其与氨基寡糖素组合处理对发病烟草中的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6.2 生防菌及其与氨基寡糖素组合处理对发病烟草中的根系活力的影响
        3.6.3 生防菌及其与氨基寡糖素组合处理对发病烟草中的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3.6.4 生防菌及其与氨基寡糖素组合处理对发病烟草中的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4 讨论
    4.1 生防真菌产紫青霉Q2 和棘孢木霉MX对病原菌的拮抗作用
    4.2 两种生防菌与氨基寡糖素复配的盆栽促生防病效果
    4.3 生防菌结合威百亩熏蒸对三种烟草病害的田间防治效果
    4.4 生防菌与氨基寡糖素复配对烟草黑胫病和根黑腐病影响的生理分析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致谢

(9)枯草芽孢杆菌BIB-9的产芽孢条件优化及其对番茄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生物防治的概述
    1.2 生防菌的研究进展
        1.2.1 生防菌的概述
        1.2.2 生防菌的研究进展
        1.2.2.1 生防菌在植物病害防治方面的应用现状
        1.2.2.2 生防菌剂在土壤改良方面的应用现状
        1.2.3 生防菌的生防机理
        1.2.3.1 营养和空间位点竞争
        1.2.3.2 拮抗作用
        1.2.3.3 诱导抗性作用
        1.2.3.4 促生作用
    1.3 发酵工艺概括
        1.3.1 发酵工艺优化的常用方法
        1.3.2 发酵过程中的几大主要影响因素
        1.3.2.1 培养基对发酵的影响
        1.3.2.2 发酵条件对发酵的影响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供试菌种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1.3 培养基和生化试剂
    2.2 方法
        2.2.1拮抗实验
        2.2.1.1 菌株抑菌活性测定
        2.2.1.2 菌丝观察
        2.2.2 菌株BIB-9 的形态学观察
        2.2.3 生理生化特征
        2.2.3.1 淀粉水解试验
        2.2.3.2 酪蛋白水解试验
        2.2.3.3 糖发酵试验
        2.2.3.4 甲基红试验
        2.2.3.5 V-P试验
        2.2.3.6 解磷解钾实验
        2.2.4 菌株BIB-9的16S r DNA鉴定
        2.2.5 活菌数和芽孢计数方法
        2.2.6 单因素摇瓶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2.2.6.1 碳源种类的筛选
        2.2.6.2 氮源种类的筛选
        2.2.6.3 无机盐种类的筛选
        2.2.6.4 碳源浓度的筛选
        2.2.6.5 氮源浓度的筛选
        2.2.6.6 无机盐浓度的筛选
        2.2.7 发酵条件的优化
        2.2.7.1 装液量的确定
        2.2.7.2 转速的确定
        2.2.7.3 培养周期的确定
        2.2.7.4 培养温度的确定
        2.2.7.5 初始pH的确定
        2.2.7.6 接种量的确定
        2.2.8 Box-Behnken设计
        2.2.9 验证实验
        2.2.10 盆栽实验
        2.2.10.1 盆栽实验材料及方法
        2.2.10.2 菌株对番茄的促生效果
        2.2.10.3 菌株对番茄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2.2.10.4 菌株对番茄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2.2.10.5 菌株对番茄根系酶活力以及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2.2.10.6 菌株对番茄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2.2.10.7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拮抗实验
    3.2 菌株BIB-9 的菌落形态学观察
    3.3 菌株BIB-9 的生理生化特征
    3.4 16S rDNA序列测定及系统发育分析
    3.5 菌株BIB-9 单因素摇瓶发酵的优化试验结果
    3.6 Box-Behnken试验结果与响应面分析
    3.7 验证试验
    3.8 菌株BIB-9 对番茄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3.9 菌株BIB-9 对番茄的促生效果
    3.10 菌株BIB-9 对番茄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11 菌株BIB-9 对番茄根系抗氧化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3.12 菌株BIB-9 对番茄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10)新型铜基叶面肥的制备及对葡萄、芹菜和茄子的生长与防病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铜制剂的研究现状
        1.1.1 铜制剂的发展与应用
        1.1.2 铜制剂的问题与不足
    1.2 植物叶面的养分吸收
        1.2.1 植物对铜的养分吸收
        1.2.2 植物对铁的养分吸收
        1.2.3 植物对锌的养分吸收
        1.2.4 植物对硼的养分吸收
        1.2.5 植物对钙的养分吸收
        1.2.6 叶面肥的发展前景与不足
    1.3 药肥一体化的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卧式砂磨机生产含铁铜基叶面肥的工艺与产品检测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设计
        2.1.3 产品性能指标的检测
    2.2 铜基叶面肥在葡萄、芹菜和茄子上的应用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设计
        2.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3 模拟降雨下铜基叶面肥对茄子生长和防病效果的影响
        2.3.1 试验材料
        2.3.2 试验设计
        2.3.3 测定指标与方法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卧式砂磨机不同研磨时间对含铁铜基叶面肥干悬浮剂的影响
        3.1.1 不同研磨时间对含铁铜基叶面肥pH的影响
        3.1.2 不同研磨时间对含铁铜基叶面肥粒径和比表面积的影响
        3.1.3 不同研磨时间对含铁铜基叶面肥悬浮率的影响
        3.1.4 含铁铜基叶面肥的红外光谱、XRD、SEM和EDX分析
    3.2 铜基叶面肥对葡萄、芹菜和茄子产量和病情指数等生长效应的影响
        3.2.1 铜基叶面肥的表面张力及在葡萄、芹菜叶片上的附着情况
        3.2.2 铜基叶面肥对作物产量和病情指数的影响
        3.2.3 铜基叶面肥对作物品质的影响
        3.2.4 铜基叶面肥对植株营养元素含量的影响
        3.2.5 铜基叶面肥对土壤营养元素含量的影响
        3.2.6 铜基叶面肥对作物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3.2.7 控释氯化钾的释放特征和不同处理对土壤速效钾的影响
    3.3 模拟降雨下铜基叶面肥对茄子生长防病效果的影响
        3.3.1 不同喷施液与茄子叶片的接触角
        3.3.2 不同处理对植株叶片铜含量及其淋失率的影响
        3.3.3 不同处理对茄子灰霉病防治效果的影响
        3.3.4 不同处理对茄子果实产量及生物量的影响
        3.3.5 不同处理对茄子株高、茎粗及叶片SPAD值的影响
        3.3.6 不同处理对土壤有效铜和全铜含量的影响
4 讨论
    4.1 含铁铜基叶面肥的生产工艺探讨
    4.2 铜基叶面肥对作物生长效应的影响
        4.2.1 铜基叶面肥对产量的影响
        4.2.2 铜基叶面肥对病情指数的影响
        4.2.3 铜基叶面肥对作物品质的影响
        4.2.4 铜基叶面肥对植株营养元素含量的影响
        4.2.5 铜基叶面肥对土壤营养元素含量的影响
    4.3 模拟降雨下铜基叶面肥对茄子生长防病效果的影响
5 结论
6 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申请国家专利目录

四、复合药肥对番茄灰霉病防治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生物质炭介导的番茄枯萎病防治效果及机理研究[D]. 裴广鹏. 山西大学, 2021(01)
  • [2]油菜素内酯(BR)及配施外源钙对设施番茄生长与产量的影响[D]. 王岩文. 河南科技学院, 2021(07)
  • [3]蒜蛆伴生菌发酵大蒜秸秆资源化利用研究[D]. 刘梅. 齐鲁工业大学, 2021(10)
  • [4]枯草芽孢杆菌HG-15菌体发酵全可溶培养基配方与条件优化[D]. 许睿娉.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1)
  • [5]生防菌株S7和Y10的分离鉴定及对人参灰霉病的防病作用[D]. 李泳. 延边大学, 2020(06)
  • [6]盘龙参内生菌多样性及一株内生细菌的抑菌活性研究[D]. 裴东方. 长江大学, 2020(02)
  • [7]瓦房店市设施蔬菜主要病虫害调查及绿色防控技术研究[D]. 于梦竹. 沈阳农业大学, 2020(10)
  • [8]烟草黑胫病和根黑腐病的生物防治技术研究[D]. 彭海莹.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0)
  • [9]枯草芽孢杆菌BIB-9的产芽孢条件优化及其对番茄生长的影响[D]. 许超.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1)
  • [10]新型铜基叶面肥的制备及对葡萄、芹菜和茄子的生长与防病效应研究[D]. 马金昭. 山东农业大学, 2018(02)

标签:;  ;  ;  ;  ;  

复合肥防治番茄灰霉病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