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英语写作疑难问题矫治方法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冯春艳[1](2021)在《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行动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当今时代的科学教育也越来越强调实效性,科学教育的目标由只关注知识的获得转向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观念性思考在聚合碎片化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形成科学素养的过程中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高阶思维。《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了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这四个学科核心素养,其中“生命观念”置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首位,生命观念最具学科特色属性,是这四个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标志和关键。然而,教师们仍未真正进入教学改革的浪潮之中,他们的教学仍旧停留于传统概念教学范式之内:重内涵轻外延、重结果轻过程、重传授轻探查、重表象轻深度。在培养学生形成核心素养的时代,高中生物碎片化教学必须要改革,传统概念教学必须要转型,那么,为落实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概念教学将是一个必然的选择,通过生命观念这样一个概念聚合器将相关概念关联起来,交织成概念网络,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内容的深度理解。本研究聚焦于生命观念,依据概念转变理论、知识结构理论以及逆向教学设计理论构建出生命观念的认知路径和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在实际教学中进行了三轮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行动研究,并证明了利用“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是可行的。首先,本研究利用文献法梳理了与学科观念、生命观念、概念教学相关的研究,并对观念、生命观念、概念教学进行概念界定,明确指出生命观念是对生命现象和生命本质的纵观性认识和理解,是在生物学事实、概念基础之上对概念之间关系的高度概括或对核心概念的概括性表述和系统阐释。其次,本研究以S学校为个案,通过访谈法、课堂观察法对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进行问题诊断,分析、概括出一线生物学教师们在落实“生命观念”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理解上,一线生物学教师对生命观念的内涵认识模糊;在实践上,教师们滞于传统的概念教学范畴之内:缺少促进学生自我构建观念的教学过程,缺乏对概念关系的抽象概括,探查生命观念的过程仍存在不足。再次,本研究基于对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问题诊断的深入思考,构建出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路径,包括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价值意蕴、目标定位、内容分析,并基于与学科观念相关的理论、逆向教学设计理论,构建出生命观念形成的认知路径和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最后,本研究在S学校的高一年级的X班级,利用“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教学实施流程”进行了三轮行动研究,通过“确定问题——制定计划——行动实施——效果检测——总结反思”的步骤程序,不断改进和完善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培养学生形成“系统观”、“结构与功能观”等生命观念。通过对整个研究过程的深入总结、反思,本研究得出这样五条结论:生命观念是集知识、思想与意识为一体的结构化认识体系、生命观念是以生物学事实和概念为基础经由图式构建形成、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生命观念需激发学生的主动认知、学生形成生命观念最终表现为基于概念性理解的表达与应用、在概念教学中渗透生命观念能够促进教师对教学设计的重构。提出这样四条建议:《课标》应进一步明确生命观念的基本内涵及具体内容、生物学科的师范教育应关注对师范生的生命观念的培养、学校应为教师开展生命观念素养的评价提供一定的空间、高中生物学教师应在概念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生命观念。
孔维丽[2](2020)在《交往理论视角下中学英语“教学共同体”及其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教育大计为国之根本。一直以来英语都是中国教育中的重点学科,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无一例外。英语为不同语种的人们架起沟通的桥梁。英语语言提取与应用的能力是时代对高层次英语人才的需求,是教师执教的要求,也是学生英语学习的目标。构建教学共同体能够发挥教师、学生的最大潜能,从而促进英语教与学的进步。教学共同体强调成员在和谐的氛围中树立共同的愿景,遵守相应的规章制度并进行团队合作。本研究从交往理论视角出发,采用案例法对中学英语阅读、听说与写作三种课型进行教学共同体教学展示,案例展示过程主要侧重描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交往活动。交往活动是在交往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它强调成员间需要有平等的地位,交往过程中以言语为媒介,遵守合理的规范展开交往活动。根据交往理论提出构建中学英语教学共同体的三条原则:主体间性、生活性与对话性,它们分别对应着中学英语教学共同体的价值追求、现实基础与交往方式。教育交往的主体在共同的教育背景下,需要以平等的姿态进行沟通交流,在对话过程中相互承认、相互理解,选择合适的语言进行规范交往并达成共识。根据教学共同体的内涵与交往理论的内涵,本研究提出五方面的构建策略:一是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授课教师为主,其他教师为辅的人员组建策略;二是培育教师合作文化;丰富教研活动的师师层面构建策略;三是构建对话性的课堂;培养学生的话语批判力的师生层面构建策略;四是创造民主融洽的小组;丰富小组活动的生生层面的构建策略;最后是相关的完善策略。
程洪玲[3](2010)在《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文中认为进入二十一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的《英语课程标准》“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于是,“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教学模式蓬蓬勃勃地进入了英语课堂教学。对初中生来说,写作是语言综合技能运用中难度最大的一项;对教师来说,也是最难教的。在我国,写作一直是英语教学的薄弱环节。在深入学习中外“合作学习”的科学理论、当前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新的《英语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联系自己在初中一线的教学实际,作者分五个部分系统阐述了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如何运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本论文阐述了合作学习的基本特征,叙述了合作学习内涵、价值、原则、操作,分析了合作学习的基本模式。并且,作者还提供了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实际操作的案例。论文作者对某校两个班级80名初中生进行了为期一个学年的实验,通过对实验前后测和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得出了合作学习对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这一结论。
肖潇[4](2010)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长期以来,我国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存在“费时低效”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是广大大学英语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研究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有效性,对解决这一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的理论依据是M.威廉姆斯和R.布尔登在1997年提出的“社会建构主义模式”。该模式的要义是:知识是由个人自己建构的,而不是由他人传递的;但这种建构发生在与他人交往的环境中,是社会互动的结果。该模式借鉴了人本主义思想的精华,特别注重学习者的全面发展——除了认知发展以外,还有以元认知为特征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和个性品质的发展。从这一理论基础出发,本研究把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有效性划分为四个方面的因素,即教师、学生、过程和环境因素,探讨了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这四个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并结合实际,阐述这些因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具体实践,提出了提高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有效性的教学措施与策略。全文分为五个部分:导论部分,主要阐述了论文的研究缘由,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梳理了相关文献,提出了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第一部分,探讨了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有效性的理论基础。主要结合了与二语习得有关的理论、二语写作教学法的理论以及有效教学的理论。第二部分,对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有效性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主要从教师、学生、过程和环境四个方面,对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探讨。第三部分,结合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分析了二语习得理论、二语写作教学理论以及有效教学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讨论了上述四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在实际教学中的体现,并提出了大学英语写作的有效教学策略。结束语部分,对本研究的基本观点进行归纳,并提出今后研究的深入方向。
张鸽,武敏[5](2003)在《英语写作疑难问题矫治方法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外语写作是一项复杂的心理语言任务,同时也是外语诸多知识点的综合运用。提高学生英语写作水平,除克服语法、词汇和修辞等差异外,主要的应是弥补学生外语功力不足。
钟冬才[6](2013)在《合作学习对缓解学困生英语课堂焦虑的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合作学习和外语学习焦虑受到国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合作学习理论认为:合作学习在减轻学习焦虑、促进交流、加强学习动机、增强学习者的自信心、提供可理解的语言输入输出等各方面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在合作学习研究中,研究者们建立了不同的合作学习模式并且深入研究了合作学习的积极意义。而在外语学习焦虑研究领域,研究者们也研究证实了合作学习作为一种课堂教学程序能减轻外语学习焦虑。尽管国外的研究者指出合作学习对减轻外语学习焦虑有着积极的意义,但这些研究并未引起国内研究重视。目前,只有少数研究者就利用合作学习减轻学习者的外语学习焦虑并提高他们的英语能力和水平进行实证研究。而且他们的研究对象大多数是大学生,对中学生,特别是中学英语学困生,合作学习对他们英语学习焦虑的缓解作用却很少有人研究。学困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合作学习能否缓解他们的学习焦虑,这是本文要研究的主要问题。如果合作学习能有效地缓解学困生的英语学习焦虑,我们便可尝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进行有设计的学困生合作学习,从而有利于减轻他们的外语学习焦虑,排除他们思想和行为上的障碍,提高他们的英语成绩和能力,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有利于营造更加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他们的英语学习兴趣;还有利于学困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实现教育的根本目标。本研究以合作学习、外语学习焦虑和学困生的特点为理论基础,以问卷调查、访谈和测试为研究方法,旨在研究合作学习对缓解学困生英语课堂焦虑的作用问题。本论文研究属于实证性研究。通过对中学七年级的英语学困生进行测试,利用Horwitz和Cope(1986)的外语课堂焦虑量表(FLCAS)作为问卷进行调查以及个别访谈,了解学困生的焦虑情况,然后进行了为期四个月的合作学习实验。研究发现:合作学习能有效地缓解学困生的英语学习焦虑,并且显着地提高他们的英语学习成绩。本研究具有如何运用合作学习减轻学困生的英语课堂学习焦虑的理论意义,还对学困生的转化和促进具有实践价值。
NayefKharma,庄智象[7](1989)在《作文疑难问题:分析与矫治》文中指出 迄今为止,对英语作为外语的学生在写作中碰到的种种困难的调查仍然着重于语法和词汇。然而,随着近来社会语言学研究高潮的到来和人们对话语分析和篇章分析兴趣的日趋浓厚。人们更为关注作文超句子(supra—sentential)方面的问题。中高级英语作文的教师对此问题的兴趣越来越浓,这是因为他们认识到,学生感到更为困难的不是语法和词汇,而是实际上的修辞困难。由Kaplan(1966)创始的,进了大量研究的对比修辞已将英语目的语同学生的本族语进行了比较。学生语言功力不足然而,修辞手段的差异并不是困难的唯一原因,Kharma(1985)和其他一些学者
刘力君[8](2020)在《高中生元认知策略对英语阅读成绩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阅读不仅是重要的语言输入方式,也是英语学习最基本的途径之一。中学阶段阅读是英语教学的重点,如何让学生有效地运用阅读策略来提高英语阅读水平,一直是许多学者和教师共同关注的问题。元认知策略是学习者有意识地使用计划、监控、评价策略,进而能对学习活动进行有效调节的策略。近年来,关于元认知策略在外语学习中的应用研究越来越多,这为中学英语阅读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因此对高中生元认知策略的使用情况开展研究十分有必要。本研究以漳州某中学高二年级四个班级192名学生为研究对象,以“1)高中生阅读元认知策略整体使用情况如何?2)高中生阅读元认知策略对学生英语阅读成绩有何影响?3)高中生阅读元认知策略各个维度对学生英语阅读成绩有何影响?”为研究问题,采用刘慧君教授的英语阅读元认知策略量表和学生的英语阅读成绩开展实证性研究,并通过SPSS21.0统计工具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和一元线性回归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此外,本研究还随机抽取了12位学生和3位教师进行元认知策略和阅读方面的访谈,为本研究的结果分析提供了更充分的依据。研究发现:1)高中生应用元认知策略整体上处于中等水平,四个维度的策略使用频率由高到低为:选择注意策略,监控策略,评价策略,计划策略;2)元认知策略与英语阅读成绩之间存在中等相关(r=0.565),说明学生元认知策略应用情况对学生英语阅读成绩有积极的影响(y=6.688+0.226x);3)元认知策略四个维度中只有选择注意策略和监控策略能显着地预示英语阅读成绩,而评价策略和计划策略对英语阅读成绩不起显着的预示作用。因此,英语阅读成绩受注意策略和监控策略的影响较大,多元回归方程为:y=3.655+0.258x2+0.754x3(y代表英语阅读成绩,x2代表选择注意策略,x3代表监控策略)。本研究依据研究结果对阅读教学提出了建议,希望教师能指导学生制定阅读目标和计划,指导学生监控阅读过程并加强训练,并且发展学生对阅读活动进行总结和评价的能力。
杨文仙[9](2016)在《高中英语学困生学习现状调查 ——以施甸一中为例》文中提出素质教育是为了全方位、多层次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人才,面向的是全体学生,为的就是要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和谐发展的教育。所谓基础教育是必须面向每一个学生,为全体学生提供充分、均等的机会和条件从而达到身心素质全面和谐发展。英语作为一种世界语,在当今时代是联系世界的重要语言工具。为此,社会和家庭都极为重视孩子的教育,特别是对英语学习的重视程度是人所共知的事情。但是,在中学,尤其是一些普通高中,有一个事实始终存在,无论哪个学校哪个班级,都有不同程度的英语学习困难学生。尤其在进入到高中学习阶段后,英语课程有较大的变化,学困生也随之增多,高中教育的大问题仍然是对学困生的教育。本文以施甸一中为研究对象,根据学者们提出的教育理论,综合利用文献分析法和调查法,通过施甸一中高中英语学困生学习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其影响因素,发现学生对英语学习兴趣提不起来由内因和外因构成,内因方面主要是学习动机不强,缺乏学习方法,意志品质薄弱。外因方面是学校、教师、家庭和社会的综合因素。学校的评价标准的陈旧,硬件学习环境建设不足;教师的专业素质与情感投入缺乏,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不够;社会大环境对英语学习的漠视等。文章最后提出改进措施,希望能逐步改善高中英语学困生学习英语的难题,激发和调动其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不断缩小学困生范围。帮助英语学困生形成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希望能为转化我校的英语学困生做出应有贡献。
李京肽[10](2013)在《理工科大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控制与焦虑之关系研究 ——以成都市X大学为例》文中认为本文主要研究大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控制与焦虑的关系。根据大一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社会角色的适合性和研究现状的需求性,选择理工科大一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接着,对古今中外的有关自我控制和焦虑的部分文献作了梳理,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启发下,本研究提出大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控制能力的操作性定义。然后在这个理论构想的指导下,运用定量(问卷调查法和统计分析法)与定性(深度访谈和个案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两次(大学入学时,入学一年后)跟踪调查X大学2012年入学的理工科专业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控制力与英语学习焦虑的变化情况。在为期一年的跟踪调查研究中综合运用叙事探究(narrative study)。本研究首先介绍了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核心概念、文献综述、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重点以及可能的创新,接着回顾前人的研究成果,主要对自我控制的概念,元认知的概念,焦虑的概念以及叙事研究方法进行归纳和梳理,进而重点介绍大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控制和焦虑的关系。另外,详细阐述运用心理学应用技术一元认知干预技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控制力,降低英语学习焦虑的方法。并根据质的研究需要,选取了X大学18位2012级大一学生为深度访谈对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x大学大一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控制能力和焦虑感形成的背景和原因等,最后提炼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研究发现,对于刚刚跨入大学校门的X大学大一学生,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CET4/6)具有非常强烈的导向性。他们往往将通过CET4/6作为大学英语学习的主要目标和英语学习的成功标志。X大学大一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实际采用的自我控制的方法和本文理论构想的四个维度非常一致。X大学大一学生的英语学习焦虑是客观存在于学生群体之中的。这些焦虑突出地表现为考试焦虑和交际焦虑。大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控制中的自我反思和自我实现表现比较突出。焦虑与自我控制具有极其显着的负相关。借助元认知干预技术,被试可以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习惯,通过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摆脱对个人发展的限制,降低外语学习焦虑感,使英语学习成绩有更明显的提升。
二、英语写作疑难问题矫治方法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英语写作疑难问题矫治方法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 |
(一)科学教育对于深度理解的需要 |
(二)落实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诉求 |
(三)高中生物学教学改革的迫切需求 |
(四)传统概念教学转型的现实指向 |
(五)个人对于生命观念的研究旨趣 |
二、 研究问题 |
(一)研究的基本问题 |
(二)研究的具体问题 |
三、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四、 概念界定 |
(一)核心概念 |
(二)相关概念 |
(三)小结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一、 有关学科观念的研究 |
(一)学科观念基本内涵的研究 |
(二)学科观念构建的教学的研究 |
二、 有关生命观念的研究 |
(一)生命观念内涵的研究 |
(二)生命观念教学的研究 |
(三)生命观念评价的研究 |
三、 有关概念教学的研究 |
(一)关于前概念的研究 |
(二)国外概念转变理论的研究 |
(三)国外概念转变教学的相关研究 |
(四)国内概念教学的相关研究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对象的选取 |
(一)S学校的基本情况介绍 |
(二)选取S学校的原因分析 |
三、 研究取向 |
(一)质的研究 |
(二)个案研究 |
四、 具体研究方法 |
(一)文献法 |
(二)访谈法 |
(三)观察法 |
(四)文本分析法 |
(五)行动研究法 |
五、 研究过程与资料分析 |
(一)身处研究现场——研究者的双重身份 |
(二)资料搜集与整理 |
六、 研究的效度与伦理 |
(一)研究的效度 |
(二)研究的伦理 |
第三章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问题诊断 |
一、 理解上的偏颇:对内涵认识模糊 |
(一)对生命观念定义的理解偏于一隅 |
(二)对生命观念的具体内容认识不清 |
二、 实践上的退缩:滞于传统概念教学 |
(一)单向度传授概念,缺少学生自我构建观念的过程 |
(二)面面俱到理概念,缺乏对概念关系的抽象概括 |
(三)重重测试考概念,探查生命观念的过程仍不足 |
三、 理解与实践困境之因 |
(一)自身之维:思维与行为的怯于尝试 |
(二)环境之维:学校与社会的压力制约 |
第四章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路径 |
一、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的理论基础 |
(一)概念转变理论 |
(二)知识结构理论 |
(三)逆向教学设计理论 |
二、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的价值意蕴 |
(一)有利于促进学生对事物的深度理解 |
(二)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迁移应用能力 |
(三)有利于完善学生的科学的世界观 |
(四)有利于教师精简教学内容 |
(五)有利于教师重构教学方式 |
三、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的目标定位 |
(一)高中生物学中生命观念的内涵 |
(二)确定高中生物学中的观念目标 |
(三)对观念素养层级水平的分析 |
(四)基于“理解”指向表达与应用 |
(五)生命观念教学目标的具体表述 |
四、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的内容分析 |
(一)高中生物学科内容特点分析 |
(二)系统分析高中生物学教材中的生命观念 |
(三)解析高中生物学教学内容中的生命观念 |
五、 生命观念形成的认知路径分析 |
(一)对生命观念形成的认知路径的整体性分析 |
(二)本研究构建的生命观念形成的认知路径模型 |
六、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 |
(一)单元教学是实现生命观念整体素养的优选路径 |
(二)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的系统分析 |
(三)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的阶段阐释 |
第五章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第一轮行动研究:尝试与探索 |
一、 对教与学的分析 |
(一)教学分析 |
(二)学情分析 |
二、 第一轮行动研究的研究问题 |
三、 制定行动计划 |
(一)确定行动目标 |
(二)确定研究对象 |
(三)制定行动计划 |
四、 行动实施 |
(一)系统提取 |
(二)揭示前概念 |
(三)激发元认知 |
(四)抽象概括 |
五、 效果检测 |
(一)通过集体审议确定观念性试题 |
(二)对观念性试题测试结果的分析 |
六、 总结反思 |
(一)研究成效 |
(二)反思不足 |
第六章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第二轮行动研究:调整与改进 |
一、 第二轮行动研究的研究问题 |
二、 制定行动计划 |
(一)确定行动目标 |
(二)制定行动计划 |
三、 行动实施 |
(一)任务型预习的教学实施 |
(二)活动化教学策略的实施 |
(三)加强表达指导的教学实施 |
(四)精简教学内容的教学实施 |
四、 效果检测 |
(一)通过集体审议确定观念性试题 |
(二)对观念性试题测试结果的分析 |
五、 总结反思 |
(一)研究成效 |
(二)反思不足 |
第七章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第三轮行动研究:提升与应用 |
一、 第三轮行动研究的研究问题 |
二、 制定行动计划 |
(一)确定行动目标 |
(二)制定行动计划 |
三、 行动实施 |
(一)设计任务型学习活动 |
(二)针对任务型学习活设计表现性评价 |
(三)角色扮演学习活动的实施 |
(四)方案设计学习活动的实施 |
四、 效果检测 |
(一)对任务型学习活动的效果分析 |
(二)对观念性试题测试的效果分析 |
五、 基于整体行动研究的总结反思 |
(一)研究成效 |
(二)研究反思 |
第八章 结论与反思 |
一、 研究结论 |
(一)生命观念是集知识、思想与意识为一体的结构化认识体系 |
(二)生命观念是以生物学事实和概念为基础经由图式而构建形成 |
(三)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生命观念需激发学生的主动认知 |
(四)学生形成生命观念最终表现为基于概念性理解的表达与应用 |
(五)在概念教学中渗透生命观念能够促进教师对教学设计的重构 |
二、 研究建议 |
(一)《课标》应进一步明确生命观念的基本内涵及具体内容 |
(二)生物学科的师范教育应关注对师范生的生命观念的培养 |
(三)学校应为教师开展生命观念素养的评价提供一定的空间 |
(四)高中生物学教师应在概念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生命观念 |
三、 研究不足 |
(一)缺乏对更大范围内的高中生物学教师的调查 |
(二)教学行动研究的范畴需进一步扩大 |
(三)在考查学生生命观念形成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 |
四、 研究展望 |
(一)促使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与深度学习的有机融合 |
(二)持续推进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行动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2)交往理论视角下中学英语“教学共同体”及其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论文选题的理由 |
(一)中学英语教学现状与课程改革目标的冲突 |
(二)交往理论中平等思想照应新课程改革理念 |
(三)教学改革提高学生语言提取与语用能力的要求 |
二、论文选题的目的 |
三、论文选题的意义 |
(一)实践意义 |
(二)理论意义 |
四、本研究的理论现状及趋势 |
(一)哈贝马斯交往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二)“教学共同体”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中学英语教学的相关研究现状 |
(四)发展趋势 |
五、本论文研究的重难点及创新之处 |
(一)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
(二)研究的创新之处 |
六、本论文采取的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哈贝马斯交往理论的理论内涵及其教学价值 |
一、哈贝马斯交往理论的理论内涵 |
(一)交往背景——生活世界 |
(二)交往行为——行为的理想化 |
(三)交往理性——统一的理性 |
(四)交往状态——主体间性的建立 |
二、交往理论对“教学共同体”的教学价值 |
第三章 中学英语“教学共同体”的实践操作分析 |
一、中学英语“教学共同体”的操作运行 |
(一)师师之间:研究课标与集体智慧 |
(二)师生之间:落实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
(三)生生之间:学习合作 |
二、中学英语“教学共同体”的案例呈现 |
(一)中学英语教学共同体案例选取原则 |
(二)中学英语“教学共同体”阅读教学案例设计 |
(三)中学英语“教学共同体”听说教学案例设计 |
(四)中学英语“教学共同体”写作教学案例设计 |
(五)中学英语案例呈现的教学共同体特征 |
三、中学英语“教学共同体”的实践特殊性 |
(一)中学与小学、大学的“教学共同体”的不同 |
(二)中学英语教学共同体与其他学科教学共同体的区别 |
(三)基本教学共同体与衍生教学共同体的区分 |
第四章 交往理论对中学英语“教学共同体”构建的原则 |
一、主体间性——中学英语“教学共同体”的价值追求 |
(一)“教学共同体”成员之间平等对话 |
(二)“教学共同体”成员在相互尊重与理解中共同进步 |
二、生活性——中学英语“教学共同体”的现实基础 |
生活世界是“教学共同体”的共同背景 |
三、对话性——中学英语“教学共同体”的交往方式 |
(一)探索语言的奥秘实现有效交往 |
(二)制定交往标准并规范交往言行 |
第五章 交往理论视角下中学英语“教学共同体”构建策略 |
一、人员组建策略 |
(一)学生主体,教师主导 |
(二)授课教师为主,其他教师为辅 |
二、师师层面的构建策略 |
(一)创建教师合作文化 |
(二)团队合作——丰富教研活动 |
三、师生层面的构建策略 |
(一)构建对话性的课堂 |
(二)培养学生的话语批判力 |
四、生生层面的构建策略 |
(一)创造民主融洽的小组 |
(二)丰富小组活动 |
五、完善策略 |
(一)制定相关鼓励政策 |
(二)规范化运行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3 本文的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合作学习的定义 |
2.2 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 |
2.2.1 人本主义心理学 |
2.2.2 社会心理学理论 |
2.2.3 认知心理学理论 |
2.2.4 语言及语言习得理论 |
2.3 合作学习的基本特征 |
2.4 合作学习的原则 |
2.4.1 合作学习的一般性原则 |
2.4.2 中学英语合作学习的教学原则 |
2.5 国内外有关合作教学理论的研究现状 |
2.5.1 国外的研究成果 |
2.5.2 国内的研究情况 |
2.6 传统讲授教学方法的一些弊端 |
2.6.1 教学观念的局限与偏差 |
2.6.2 实践操作上的缺陷 |
第三章 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的运用的 |
3.1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
3.1.1 新课改、英语新课标倡导合作学习 |
3.1.2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的现状 |
3.1.3 此种现状的原因分析 |
3.1.4 合作学习的写作教学特点 |
3.1.5 合作学习运用于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的必要性 |
3.2 研究假设和目的 |
3.3 研究对象 |
3.4 研究方法 |
3.5 数据收集 |
3.5.1 数据搜集方式 |
3.5.2 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实践案例 |
3.5.3 学生Peer review之前的作文及评改过程 |
3.5.4 学生Peer review之后的作文 |
3.5.5 学生习作中评点出的重点expressions |
第四章 数据分析与实验结果 |
4.1 实验第一阶段 |
4.1.1 前测与后一测作文平均分比较 |
4.1.2 前测与后一测配对T检验结果 |
4.1.3 后一测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
4.1.4 前测与后一测优良率和及格率的比较 |
4.1.5 学生存在的问题 |
4.2 实验第二阶段 |
4.2.1 前测与后二测的英语作文平均分比较 |
4.2.2 前测与后二测的配对t检验 |
4.2.3 后二测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
4.2.4 前测与后二测优秀率和及格率比较 |
4.3 学生问卷调查 |
4.3.1 实验前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4.3.2 合作交流次数的比较 |
4.3.3 英语写作与评改能力的比较 |
4.4 实验结果 |
第五章 结论 |
5.1 研究的启示 |
5.2 本研究的局限性 |
5.3 合作学习运用于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的展望 |
5.3.1 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有效性研究 |
5.3.2 合作学习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
5.3.3 合作学习对教育部门的要求 |
5.4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合作学习评价表一(组内成员自评表) |
附录Ⅱ 合作学习评价表二(组内成员互评表) |
附录Ⅲ 合作学习评价表三(小组自评表) |
附录Ⅳ 合作学习评价表四(组间互评表) |
附录Ⅴ 关于英语写作情况的调查问卷 |
后记 |
(4)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与价值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价值 |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 大学英语教学 |
(二) 大学英语写作教学 |
(三) 教学的有效性 |
(四) 第二语言(二语)习得 |
三、已有研究的总结 |
(一) 国外关于二语习得和二语写作教学的研究 |
(二) 国内关于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研究 |
(三) 已有研究的述评 |
四、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
(一) 研究的基本思路 |
(二) 主要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有效性的理论基础 |
一、语言(二语)习得理论 |
(一) Chomsky的"先天习得理论(nativist theory)" |
(二) Krashen的"监察理论(monitor theory)" |
(三) Schumann的"洋泾浜化假设和文化迁移模式(pidginization hypothesis and acculturation model)" |
(四) "多元发展模型(multi-dimensional model)" |
二、二语写作教学法的理论 |
(一) 语法—翻译教学法 |
(二) 直接教学法和听说教学法 |
(三) 结果教学法 |
(四) 过程教学法 |
(五) 体裁教学法 |
三、有效教学理论 |
(一) 国外关于有效教学的理论 |
(二) 国内关于有效教学的理论 |
第二章 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一、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有效性的教师因素 |
(一) 教师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
(二) 教师的专业发展程度 |
(三) 教师的教学行为和表现 |
二、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有效性的学生因素 |
(一) 学生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
(二) 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 |
(三) 学生的人格因素 |
(四) 学习策略和方法 |
(五) 自主学习能力 |
三、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有效性的过程因素 |
(一) 任务布置 |
(二) 写作构思 |
(三) 过程指导 |
(四) 结果反馈 |
四、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有效性的环境因素 |
(一) 语言文化环境 |
(二) 学校的教学环境 |
第三章 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探索 |
一、提高大学英语写作有效性的实践措施 |
(一) 把握英语写作学习的特点 |
(二) 加强英语听力训练和单词记忆 |
二、提高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有效性的具体方法 |
(一) 英语写作教学法的具体应用 |
(二) 有效教学理论的具体应用 |
三、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有效性影响因素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
(一) 教师因素 |
(二) 学生因素 |
(三) 过程因素 |
(四) 环境因素 |
四、提高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
(一) 加强教师的能力建设和经验积累 |
(二) 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
(三) 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
(四) 优化教学环境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5)英语写作疑难问题矫治方法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学生外语功力不足的原因 |
1.长句问题 |
2.衔接手段问题 |
3.修辞方面的差异 |
二、矫治方法 |
1.预备写作阶段 |
(1) 经常用阅读材料有系统地介绍一些英语的主要修辞特点。 |
(2) 勤做笔头练习, 要求学生应用适当的衔接手段把句子连接起来。 |
(3) 在这一阶段, 标点练习也是至关重要的。 |
(4) 将打乱的句子重新组合成适当的段落。 |
2.正确写作阶段 |
(1) 典型段落。 |
(2) 讲解修辞技巧和展开段落的其他典型手段。 |
(3) 帮助学生摈弃在其母语写作过程中养成的习惯。 |
(4) 将一主题扩展为数个段落的过程应该是缓慢的和有系统的。 |
(6)合作学习对缓解学困生英语课堂焦虑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目录 |
第一章 前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关于英语学习焦虑的研究 |
第二节 合作学习及其对缓解学生英语学习焦虑作用的相关研究 |
第三节 学困生的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
第三章 合作学习对缓解学困生英语学习焦虑作用的实证研究 |
第一节 研究过程 |
第二节 实验结果 |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高中生元认知策略对英语阅读成绩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三节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第二节 国内外元认知策略对英语阅读成绩的影响研究述评 |
一、国外元认知策略对英语阅读成绩的影响研究述评 |
二、国内元认知策略对英语阅读成绩的影响研究述评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研究问题 |
第二节 研究对象 |
第三节 研究工具 |
一、英语阅读元认知策略量表 |
二、访谈提纲 |
三、英语两次月考和一次期中考试卷(阅读部分) |
四、SPSS21.0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一、问卷调查法 |
二、质化归纳法 |
三、访谈法 |
第五节 研究过程 |
一、理论研究阶段 |
二、实证研究阶段 |
三、比较分析研究阶段 |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
第一节 问卷调查结果 |
一、高中生元认知策略总体使用情况 |
二、高中生元认知策略对其英语阅读成绩的影响 |
三、高中生元认知策略各个维度对其英语阅读成绩的影响 |
第二节 访谈结果 |
一、学生访谈结果与分析 |
二、教师访谈结果与分析 |
第三节 讨论 |
一、高中生元认知策略总体使用情况分析 |
二、高中生元认知策略对其英语阅读成绩的影响分析 |
三、高中生元认知策略各个维度对其英语阅读成绩的影响分析 |
第五章 结论 |
第一节 本研究的结论 |
第二节 本研究对阅读教学的建议 |
一、指导学生制定阅读目标和计划 |
二、指导学生监控阅读过程并加强训练 |
三、发展学生对阅读活动进行总结和评价的能力 |
第三节 本研究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英语阅读元认知策略量表》 |
附录2 访谈提纲 |
附录3 《期中测试卷》(阅读部分) |
致谢 |
(9)高中英语学困生学习现状调查 ——以施甸一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研究法 |
1.3.2 调查法 |
1.4 国内外关于学困生的研究综述 |
1.4.1 研究者对英语学困生的界定和分类 |
1.4.2 研究者对英语学困生研究的总体情况 |
1.4.3 研究的趋势 |
1.4.4 研究存在的问题 |
1.5 理论概述 |
1.5.1 教育学理论 |
1.5.2 心理学理论 |
1.5.3 现代课堂教学理论 |
1.6 学困生概述 |
1.6.1 学困生概念 |
1.6.2 学困生分类 |
第二章 施甸一中英语学困生学习现状调查 |
2.1 调查研究对象 |
2.2 调查问卷的设计 |
2.3 调查操作步骤 |
2.3.1 学生答卷及问卷回收 |
2.3.2 数据的收集和统计 |
2.3.3 个别访谈 |
2.4 调查结果和分析 |
2.4.1 高中“英语学困生”学习英语的动机类型统计及分析 |
2.4.2 影响高中“英语学困生”英语学习的因素数据统计与分析 |
2.4.3 差异性检验 |
第三章 施甸一中英语学困生成因分析 |
3.1 内因 |
3.1.1 学习动机不强 |
3.1.2 缺乏学习方法 |
3.1.3 意志品质薄弱 |
3.2 外因 |
3.2.1 学校的因素 |
3.2.2 教师的因素 |
3.2.3 家庭的因素 |
3.2.4 社会的因素 |
第四章 施甸—中英语学困生学习英语的改善对策 |
4.1 学生方面 |
4.1.1 设定可以达到的目标 |
4.1.2 采用合适的学习策略 |
4.2 教师方面 |
4.2.1 纠正对待英语学困生的态度 |
4.2.2 激发学困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 |
4.2.3 教会学困生学习英语的策略 |
4.2.4 培养学困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
4.2.5 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 |
4.3 家庭方面 |
4.3.1 对孩子有合理的期望 |
4.3.2 与学校和教师保持联系 |
4.4 学校方面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10)理工科大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控制与焦虑之关系研究 ——以成都市X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与研究问题 |
第二章 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 |
第一节 自我控制的理论研究 |
第二节 焦虑的理论研究 |
第三节 叙事的理论研究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总体研究思路 |
第二节 研究对象 |
第三节 大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控制能力问卷的编制 |
第四节 外语学习焦虑问卷的编制 |
第四章 描述:质的研究方法和跟踪调查法 |
第一节 质的研究方法 |
第二节 成都市X大学大一学生刚入学时的群体画像 |
第三节 成都市X大学大一学生入学一年后的群体画像 |
第四节 跟踪调查法 |
第五章 预期:相关研究 |
第一节 入学时的数据分析 |
第二节 一年后的数据分析 |
第三节 入学一年的变化 |
第六章 干预:实验研究 |
第一节 元认知干预技术的含义 |
第二节 元认知干预技术的工作原理 |
第三节 大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改革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改革建议 |
第三节 研究检讨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四、英语写作疑难问题矫治方法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行动研究[D]. 冯春艳.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2]交往理论视角下中学英语“教学共同体”及其构建研究[D]. 孔维丽. 江苏大学, 2020(05)
- [3]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D]. 程洪玲. 华东师范大学, 2010(03)
- [4]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有效性研究[D]. 肖潇. 西南大学, 2010(08)
- [5]英语写作疑难问题矫治方法分析[J]. 张鸽,武敏. 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 2003(04)
- [6]合作学习对缓解学困生英语课堂焦虑的作用[D]. 钟冬才. 福建师范大学, 2013(01)
- [7]作文疑难问题:分析与矫治[J]. NayefKharma,庄智象. 国外外语教学, 1989(01)
- [8]高中生元认知策略对英语阅读成绩的影响研究[D]. 刘力君. 闽南师范大学, 2020(01)
- [9]高中英语学困生学习现状调查 ——以施甸一中为例[D]. 杨文仙. 云南大学, 2016(05)
- [10]理工科大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控制与焦虑之关系研究 ——以成都市X大学为例[D]. 李京肽. 厦门大学, 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