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IS 配置的安全建议

IIS 配置的安全建议

一、IIS配置的安全建议(论文文献综述)

周悦[1](2020)在《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发展适配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金融体系是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部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金融体系的完美配合。金融的本质要求就是要服务实体经济、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我国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虽是相辅相成的,但也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后,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备受重视。一方面,金融体系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了资金,可以改善实体经济的融资效率;另一方面,金融体系作为服务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为实体经济贡献了一部分产出。鉴于金融体系在实体经济发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为了更好地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本文将选择金融体系中的金融结构、金融效率和金融规模三个维度,分别研究这三个维度与实体经济发展之间的适配性,然后采用不同的实证方法分析了实体经济发展与金融体系这三个维度之间的动态适配效应,最后探析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发展的适配方式。本文在分析中较多的采用省际层面的数据,因此比以往学者的研究考察得更加全面和详尽。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第1章和第2章为绪论和文献回顾,首先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思路,并对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进行界定,提出将选取金融体系中的金融结构、金融效率和金融规模三个维度。进一步阐述了以往学者对金融体系及三个维度与实体经济之间关系的研究。但是随着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的不断发展,有些研究结论与实际发展相悖,本文对此进行了说明与分析。在对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发展相关研究进行凝练梳理后,发现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发展的关系是复杂多变的,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中,金融体系发挥的作用有所差别,因此在我国提出加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背景下,本文将对我国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发展的适配效应进行研究,并探寻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发展适配方式。第3章为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现状及关联性研究。在阐述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我国金融体系中的金融结构、金融效率、金融规模与实体经济的适配程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选取金融体系中的金融结构、金融效率和金融规模做进一步研究是合理的,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后,金融结构对实体经济发展的贡献度最大;金融效率与实体经济发展关联度较高;在样本观测期内金融规模与实体经济的关联度较弱,金融规模的增长与其拉动实体经济的能力不匹配。基于研究发现的问题,后文分别对金融结构、金融效率和金融规模与实体经济发展动态关联效应进行分析,以发挥它们在实体经济发展中的优势,补齐金融体系运行的短板。第4章为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发展适配效应分析:基于金融结构空间溢出效应视角。本文将金融结构分为宏观金融结构和金融行业结构两部分,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对省际金融结构与实体经济发展的溢出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本地的金融市场结构和证券业结构对实体经济发展有直接的正向作用。通过间接效应分析发现宏观金融结构存在溢出效应,也就是地理位置邻近的区域为金融资源的流动提供了便利性,实现了金融资源的共享和互补,有利于提高实体经济发展水平。但是相邻地区的金融资源也存在竞争性,相邻地区会效仿更完善的金融结构,甚至产生恶意竞争,如果处理不当,将会对实体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从总效应来看,宏观金融结构对本地区和相邻地区都有显着影响,但金融行业结构的影响不显着,无论是对本地区还是相邻地区的实体经济贡献度都较小。那么在构建金融结构与实体经济发展适配方式时要更多地考虑宏观金融结构的影响,提升金融行业结构的整体水平。第5章为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发展适配效应分析:基于金融效率动态效应视角。首先分析了我国金融效率与实体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分析省际金融效率与实体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比较静态模型与动态模型估计结果的差异,研究表明动态系统GMM模型估计系数更显着,保险赔付比率与实体经济发展关联性较强,而金融机构存贷比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相对较小。其原因是保险业发展相对缓慢,保险业效率提高对实体经济的边际效应较大。而我国金融机构存贷款能力较强,充足的资金有利于推动实体经济发展,但当实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融通资金的方式就不能局限于通过金融机构贷款。构建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更利于目前实体经济的发展,本章为搭建金融效率与实体经济发展适配方式指明方向。第6章为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发展适配效应分析:基于金融规模门槛效应视角。本章对时间序列数据和面板数据分别进行门槛效应回归,结果发现金融发展对实体经济具有显着的正向促进作用,无论是全国的时间序列数据还是省际面板数据结果都表明金融规模存在双重门槛效应。从全国层面来讲,当金融规模处于两个门槛值之间的区域时,金融发展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是最大的,一旦超过这个区间,金融发展对实体经济仍保持正向促进,但边际效应就会降低。从省际层面来讲,当金融规模低于一定门槛值时,金融发展对实体经济增长是存在抑制作用的;而当金融规模处于两个门槛值之间时,金融发展对实体经济增长是正向促进的;当金融规模超过门槛区域时,金融发展对实体经济的边际效应会降低。分析全国和省际结果的区别,主要是由于我国省际之间金融发展水平差距较大,金融规模存量也有着显着的差别,对于欠发达地区融资成本高,金融规模尚未达到门槛值,实体经济发展受阻;而发达地区的金融机构数量多,金融规模存量较大,甚至超过了实体经济的承载量,对实体经济发展的边际效应已超过了最高点。因此在分析金融规模与实体经济发展适配效应时要注意省际金融规模的差异。第7章为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发展适配效应实证分析:基于动态关联效应视角。本章采用PVAR模型分析了省际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动态关联效应,结果表明金融结构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宏观金融结构与实体经济的动态关联度较强,但其中的金融产业规模结构与实体经济发展呈负向作用。金融效率与实体经济发展呈正向动态关联关系,当金融效率提高时,实体经济发展水平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但是金融规模与实体经济发展呈负向冲击效应。在对实体经济冲击金融体系的分析中,结果发现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之间的关系是非对称的。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冲击带来的影响是短暂的、时效性有限,而实体经济对金融体系的冲击带来的影响是持续的、时效性较长。在结论、启示和展望部分,基于以上计量分析结果,本文提出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动态适配效应,它们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动态调整的,要提高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发展的结构适配性,发挥宏观金融结构对实体经济的推动作用;协同发展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将金融资源更多地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优化金融效率对实体经济发展的资源配置功能,提高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适配效应;协调金融规模与实体经济发展的适配性,过量的金融规模会对实体经济产生负向冲击;均衡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发展的速度,实体经济也应该适当反哺金融发展;优化金融监管体系,为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营造安全的环境。最后指出未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何鹏辉[2](2020)在《水电站群数据采集系统研究开发》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智能电网建设的快速推进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加速推动着水电站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的快速提升。所提数据采集系统是水电站群集控中心监控系统(以下简称:水电站远程集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数据门户,其主要承担着整个集控系统的数据采集任务,包括与厂站端/上下级集控中心/调度中心的远程通信、信息交换、规约处理、与其他系统的数据通信以及数据转发等。现有数据采集系统大多采用紧耦合的方式进行构建,各项应用功能模块被打包在一个工程里,未能实现功能层面的有效分离与解耦合,难以进行分布式开发与部署,且系统运行维护与升级困难。在实际工业运行过程中,这种紧耦合结构的数据采集系统在数据吞吐能力、实时性、可靠性以及可扩展性等方面存在的性能瓶颈已日益凸显,已难以满足当前“无人值班、少人值守”的智能水电站建设的需求。因此,结合先进信息技术,研究开发一套满足智能水电站集控业务发展需求的水电站群数据采集系统已十分必要。本文对水电站群数据采集系统进行了总体设计,涉及系统硬件与软件架构设计以及历史数据库设计,针对现有数据采集系统各功能模块紧密耦合的问题,借助面向服务架构思想(SOA)将系统进行解耦合,将原本集中式结构的系统转换为松耦合的分布式系统。与此同时,提出了基于异步事件驱动机制的IEC60870-5-104规约处理方法,以提高系统数据采集的稳定性。此外,针对传统客户机/服务器(C/S)模式的系统安装部署复杂,兼容性与可维护性差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浏览器/服务器(B/S)模式构建系统人机交互子系统的实现方案,使得用户无需下载安装复杂的客户端软件,只需通过浏览器即可对系统进行跨平台Web访问,具备较强的灵活性。另外,将系统部署至云平台上,可充分利用云技术具备的技术优势,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与可扩展性。本文结合广西某流域小水电站群集控中心建设项目实际应用需求,采用微软.NET框架,设计并实现了一套水电站群数据采集系统,通过接入实际工程数据,将系统投入在线运行,运行效果表明,该系统可有效突破现有数据采集系统存在的瓶颈,适应了未来智能水电站集控业务的发展需求。

周仁客[3](2020)在《基于液质联用的食品中维生素B6定量检测方法的建立》文中指出维生素B6(B6)包括吡哆胺(PM)、吡哆醛(PL)、吡哆醇(PN),及其各自的磷酸盐形式5’-磷酸吡哆胺(PMP)、5’-磷酸吡哆醛(PLP)和5’-磷酸吡哆醇(PNP)。B6广泛存在于各类食物中,但在最新版的《中国食物成分表》中,并未见B6的数据存在,归其原因是我国尚未建立可靠的官方方法来测定天然食品中B6的含量。加上,现今各种特殊复杂膳食不断出现,其很大可能存在的基质干扰,将进一步影响现行GB 5009.154-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维生素B6的测定》中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的准确性。因此,在现有GB 5009.154-2016中亟待增加一种灵敏度更高、特异性更强、更准确可靠的方法。基于以上背景,并受国家标准委员会的委托,对GB 5009.154-2016进行修订,修订内容为,建立同位素稀释液相色谱—串联质谱(ID-LC-MS/MS)法和同位素稀释液相色谱—单一质谱(ID-LC-MS)法分别应用于各类食品(天然食品+强化食品)和强化食品中B6的含量测定。其意义主要在于完善现有国标不足以及为我国食物中B6的数据库建立提供检测方法上的支持。本课题的主要研究结果是:初步建立了ID-LC-MS/MS法和ID-LC-MS法,分别用于测定各类食品(天然食品+强化食品)和强化食品中B6的含量。在色谱条件的优化上,两法统一选定的色谱柱为HSS PFP,3.0×150 mm,1.8μm,流动相为2%甲酸+10 mmol/L甲酸铵和0.1%甲酸+甲醇溶液。在质谱条件上,前法采用三重四极杆质谱多反应监测(MRM)模式扫描,得到PM、PL、PN及其各自对应的同位素内标PM-IIS、PL-IIS、PN-IIS的定量离子分别为169.0→134.0、168.0→150.0、170.0→134.0、172.0→136.0、171.0→153.0、174.0→138.0。后法采用单四极杆质谱选择离子反应(SIR)监测模式扫描,得到上述6种目标物的监测离子分别为169.1、168.1、170.1、172.2、171.1、175.2。在确定B6的提取(将结合态转为游离态)方面,对于天然食品,采用酸解+酸性磷酸酶酶解过夜的方式处理。对于强化食品,采用纯水直接溶解的方式进行处理。前法的线性(0.5~50 ng/m L)和后法的线性(10~250 ng/m L)均表现理想,每次检测,其相关系数均>0.999。实际样品检测结果显示,两法下的B6总量的回收率均在88.54~106.24%内,表明准确度较高。在方法精密度方面,PL、PN的RSD总是<10%,但PM有时会>10%。试样溶液在4℃条件下存放7天再次检测,含量并未发生显着性改变。前法的定量限,能满足天然食品中较低含量的B6的检测需求。对于强化食品,两法定量限均能满足其最低含量的B6的检测需求。从基质效应(ME)层面来说,PM、PL、PN的ME绝大多数时候在80%~105%之间,表明ME可忽略不计。最后,ID-LC-MS/MS、ID-LC-MS和HPLC法的定量结果表明,不同方法间的测定结果具有可比性。

周双飞[4](2020)在《Web指纹识别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Web指纹是网站组件在开发时留下的能够表明其组件类型、版本的特征信息,通过识别这些特征信息识别网站使用的组件。在组件为网站建设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安全隐患。如今很多黑客攻击针对组件进行,若某个组件出现漏洞,可能导致一大批使用该组件的网站受到影响。因此全面探测网站组件资源,当发现某网站组件漏洞时,能及时应对预警,减少漏洞影响范围,维护网络空间安全。目前主流的Web指纹识别技术是基于特征匹配实现,Web指纹识别受网站组件指纹库的完善程度制约,而组件指纹的发现主要依赖人工标注。其次组件的特征信息容易被开发人员修改,特别是针对Web服务器修改或伪装Banner信息往往导致识别失败。本文主要研究组件指纹收集方法及Web服务器指纹识别技术。论文主要工作如下:(1)针对网站组件指纹收集问题,研究现有组件指纹构造和分布规律,提出一种组件指纹的方法。该方法通过比较组件的静态文件数字摘要实现,在已有的开源Web指纹识别工具Whatweb、Wapplayzer以及FOFA公开的指纹库基础上增加了341个网站组件、754条组件指纹。其次,相较于传统的网站组件指纹,引入关联组件指纹,采用识别与组件相关联的组件来达到识别目的。本文使用了两种方法来发现关联组件指纹:基于词典的关联组件发现方法,以及基于组件源码文件特征的关联组件发现方法,获取了685条网站组件的关联组件信息。(2)针对Web服务器识别,利用不同Web服务器对同种HTTP请求的处理差异,将Web服务器识别转化成一个多元分类问题。基于机器学习分类算法,融合多个分类器的结果,对Web服务器进行识别,相较于单一的分类器,提高了对Web服务器识别的准确率。

王子超[5](2020)在《综采工作面导航系统的EIP通信》文中指出随着煤矿综采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煤炭产业作为我国的基础化石能源产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其作为中国工业的基础、中国能源的核心地位不会改变。实现“中国制造2025”,作为中国工业基础的煤炭产业必须率先进行升级改造,以适应中国工业向自动化、智能化方向转变。而基于信息感知的综采工作面自动化是实现煤炭资源安全高效开采的关键技术。综采工作面自动化的核心便是综采工作面导航系统。导航系统的基础就是通信技术。由于目前工作面设备之间不同的接口和协议之间不能互联互通,使得系统集成增加了不必要的转换环节,带来了通信低可靠性与稳定性差等问题,为了保障系统运行和正常使用,往往需要高昂的成本。因此本文对综采工作面导航系统通信相关技术进行探索,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结合自动化综采工作面工艺及技术特点以及工业以太网协议,对工业以太网通信协议以及数据库进行了分析与设计。(2)采煤机定位作为工作面自动化生产的关键技术,其通信及时性尤为重要。本文以工业以太网为核心,设计了以太网通信软件。(3)由于通信所要求的数据不同,其直接存储在内存以及Flash中检索不便,故结合My SQL设计了综采工作面导航系统数据库。(4)结合PCM-3365设计了综采工作面导航系统硬件方案。(5)设计了WEB网页界面,以满足远程更改工控机本地数据库中以太网相关设置。结合Node.js在工控机上实现了部署。(6)设计了通信软件,以socket为核心技术,连接数据库对上位机进行数据交互并结合Navicat与IIS以Flash FXP的远程连接来实现数据库自动备份。该论文有图53幅,表7个,参考文献116篇。

刘彤彤[6](2020)在《基于AWD平台的中职网络安全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网络安全事件频繁发生,小到个人大到国家都因此而蒙受损失。而市场网络安全岗位人才缺口大,且网络安全人才的培养需要较长的时间,中职阶段基础的学习尤为重要。现如今,中职《网络安全》课程尚处于探索阶段,很多网络安全教材与实际脱轨,难以满足企业的需求。鉴于此,本课题根据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加入到中职《网络安全》课程开发的行列,旨在建立适合中职阶段、符合市场需求的《网络安全》课程体系。在此过程中重点做了三项工作:课程开发、实践应用和结果分析。课程开发过程:结合中职课程产教融合、就业导向的特点,以及国内外文献分析,对中职《网络安全》的开发,主要运用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思想,工作流程为:岗位需求调研、典型工作任务的确定、行动领域的归纳、学习领域的转换和学习情境的设计。按照工作流程依次展开了网络安全课程的开发:爬取各大招聘网站的网络安全岗位信息,再以访谈的形式对网络安全企业进行调查,了解网络安全岗位的最新社会需求及职业要求;展开专家座谈会,由网络安全企业专家、一线技术人员及一线教师参与,专家及技术人员运用头脑风暴的方式讨论确定网络安全岗位的典型工作工作任务;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整合、归纳、排序,形成行动领域;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学校实际条件及社会岗位需求等综合因素进行学习领域的转换,主要是职业能力到学习目标的转换和工作任务到学习内容的转换;为学习任务设定情境,确定每个学习情境的目标、内容、学时、评价建议及教学建议。实践应用过程:网络安全课程体系建立之后,进行了教学实践应用。首先是教学实践平台的选择,网络安全是专业性很强的课程,需要相应的平台做支撑。根据现有条件,课后作业练习使用虚拟计算机软件搭建AWD环境,课堂使用AWD专业平台:实训平台和实战平台。AWD专业平台既可以为学生提供资源与虚拟环境,同时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渗透测试与加固的体验,符合了网络安全的岗位特点,并且做到了课程管理、记录与安排,方便跟踪学生的学习,进行过程与结果的全面评价。在课程学习过程中主要运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突出学生为中心的思想,促使学生进行知识的主动建构,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在课程开发与实践中,最鲜明的特色是从网络安全的专业性出发,运用了AWD(攻防兼备)的实训模式,每个学习情境都是一个漏洞复现到渗透测试再到安全加固的过程,既与工作实际相契合,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安全加固的必要性,同时提供了相应的AWD平台做支撑,使得理实一体,同时为课程学习提供了客观、全面、直观的评价方式。结果分析:网络安全教学实践后,进行效果分析,主要通过课程反馈和学习效果反馈。课程反馈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学生的满意度,再进行数据分析。学习效果反馈通过课堂测试和企业测试,分别评估学生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社会岗位的适应情况。从结果来看,学生对课程教学的反馈良好,课堂测试的合格率为88%,企业测试合格率为77%,由此说明课程教学方式是有效的,也说明该课程体系与市场岗位是接轨的。同时根据反馈也发现了课程开发及实践过程中的不足,课程开发实践需扩大范围,专业AWD平台需开发在线资源库和在线环境。这将是后续研究工作努力的方向。

顾武雄[7](2020)在《Windows Server 2012 R2 IIS实战高级管理》文中认为Windows Server内置的IIS长久以来一直是企业IT部署网站的最爱,但有趣的是许多IT人员往往只会将公司的网站程序放上去IIS平台,而不懂得如何管理整个IIS的运行,以至于有许多实用的功能不知如何来有效运用,甚至于在遭遇一些简单的故障问题时,不知道从何着手进行排除。今日就让我们一起从IIS的基础管理出发,学习如何配置网站、FTP、WebD AV以及SMTP等各项功能配置,让IIS每一项实用

郑超[8](2020)在《继电保护故障分析整定仿真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对稳定电力供应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电网公司加速转型,从粗放型管理到精细型管理转变,这些都对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电力系统中,继电保护是在网络中发生故障情况时,自动跳开对应断路器隔离故障从而保证电网安全的一种重要措施。继电保护装置是电网中的核心部件,继电保护装置的运行管理状态也侧面反映了供电企业的管理水平,因此,充分发挥继电保护装置的作用,提高供电质量,做好继电保护故障分析整定管理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而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将继电保护故障分析整理管理工作纳入信息化管理模式,是供电企业进一步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在充分了解继电保护故障分析整定管理工作背景和意义的基础上,对继电保护故障分析整定管理工作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通过开展现场调研等方式,总结出了目前传统的继电保护故障分析整定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具体的问题提出了软件的整体设计方案。同时,在参考传统故障仿真中使用的计算方法后,设计提出了一套结合动态法和半动态法优点的故障仿真计算方法,并通过算例验证,极大地提高计算速度。继电保护故障分析整定仿真管理系统在开发过程中使用了在软件工程领域的主流技术,使用Visual Studio 2010作为系统开发工具,采用C/S结构模式、MVC框架和WPF技术设计,利用SQL Server2008数据库及IIS服务器,设计开发了一款继电保护故障分析整定仿真管理系统。完成了友好的人机界面设计,提升了继电保护故障分析整定管理工作的效率,提高软件的运行效率,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和市场应用前景。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一款继电保护故障分析整定仿真管理软件,设计了多个模块,利用自动化管理的模式代替了传统的人工管理方式,实现了继电保护故障分析整定管理工作的智能化管理。至今,继电保护故障分析整定仿真管理系统已经成功上线运行,完成了系统的建设目标,基本满足用户对继电保护故障分析整定管理工作的技术和业务需求,具备良好的可推广性,为以后的继电保护故障分析整定管理工作积累了宝贵的工作经验。

俞铭涛[9](2020)在《基于ASP.NET的大学图书馆网站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大学图书馆作为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馆藏文献丰富,数据库种类繁多等特点,是学校的信息资源中心、学习交流中心和文化传播中心。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大学图书馆网站已不再满足学校和社会的发展要求,因此,设计新的实用性高、查询方便、安全级别高的大学图书馆网站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以学校发展为导向,同时结合图书馆的实际工作需求,注重创新性与实用性,不断转变现有资源配比,以适应学校的发展。本文以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图书馆网站改版为研究对象。在学校转型发展的背景下,提出一套基于ASP.NET的大学图书馆网站的设计与实现的研究方案,设计并制作了网站。本文主要做了以下工作:首先阐述大学图书馆网站设计的背景,论述在学校转型发展的背景下,图书馆网站必须紧跟学校发展的重要现实意义。然后重点介绍网站相关技术的技术特点与优势,从而论证网站采用的开发技术。通过B/S和C/S两种模式的优劣,运用ASP.NET技术在.net Framework和IIS环境下搭建网站,使用SQL Server 2008作为数据库系统,利用Atom软件自身高效整洁的编写代码能力以及kindeditor便捷的后台编辑功能搭建网站。本文对大学图书馆网站的分析与设计进行了论述,通过对网站的需求在可行性、功能、性能和操作上进行分析,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对网站进行总体设计、模块设计、界面设计、数据库设计和安全设计,并设计出相关功能结构图。通过需求分析与设计,对网站的前端系统和后台系统进行详细的功能测试与实现。论文最后对大学图书馆网站实现过程中的研究与开发进行了总结,并阐述大学图书馆网站需要进一步完善的一些工作。

杨后军[10](2019)在《成都四医院信息化类固定资产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近几年,随着信息化设备在医疗行业中的大量应用,不仅极大的提高了医院工作效率也解放了医生护士的双手为病人提供更加细致的服务。信息化类固定资产成为医院开展各项工作的重要物质基础之一。信息化类固定资产具有专业性强、更新换代快、型号多、价值高、管理难度大等特点。成都四医院现行的以财务科为主,信息科、总务科等多个部门采用半手工方式共同进行管理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信息化类固定资产管理的需要。因此,迫切需要利用信息化的优势,针对信息化类固定资产管理的特点,按照资产管理要求的流程设计与实现一个用于管理信息化类固定资产的软件系统。本文介绍了系统开发的选题背景和意义以及国内外相关系统的研究现状,阐明了系统开发的意义通过认真调查和分析,掌握了信息化类固定资产管理和使用部门的需求,确定了系统的目标和开发手段。在详细分析比较C/S架构与B/S架构的优缺点后,结合资产管理部门和使用部门的不同需求提出采用C/S与B/S混合架构来设计与实现本系统。系统包括固资管理部门子系统和固资使用部门子系统两部分。固资管理部门子系统采用C/S架构使用PowerBuilder进行开发,具有高性能、能实现复杂流程等优点,方便管理部门进行数据维护和办理业务。固资使用部门子系统采用B/S架构使用ASP.NET开发,具有分布性好、容易开发和使用等优点,方便使用部门管理资产。用SQL Server 2008 R2数据库作为后台数据库供B/S客户端和C/S客户端共同访问。根据信息化类固定资产管理和使用部门不同的功能需求,详述了系统后台数据库和固资管理及使用部门端功能的设计与实现。本系统针对现有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存在的功能不足,增加预算管理、资产预收、维修管理等功能模块,实现了资产的全流程管理。由于采用C/S与B/S混合架构,既保证敏感数据的安全性、复杂功能的较强交互性,又简化了客户端,提高系统的易用性和可维护性,有效利用计算机及网络资源,实现了对信息化类固定资产的规范化和信息化管理,提高了资产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二、IIS配置的安全建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IIS配置的安全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发展适配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本文的研究思路
    1.3 本文的研究范畴
        1.3.1 实体经济的界定
        1.3.2 金融体系的界定
    1.4 本文的结构安排
    1.5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文献与研究述评
    2.1 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发展相关文献综述
    2.2 金融结构与实体经济发展相关文献综述
    2.3 金融效率与实体经济发展相关文献综述
    2.4 金融规模与实体经济发展相关文献综述
    2.5 文献述评
第3章 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发展现状及关联性研究
    3.1 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3.1.1 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3.1.2 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3.2 金融体系与经济发展相关理论分析
        3.2.1 金融发展论
        3.2.2 金融深化论和金融抑制论
        3.2.3 金融约束论
        3.2.4 其他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相关理论
    3.3 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发展关联性基本分析
        3.3.1 灰色关联度理论
        3.3.2 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3.3.3 描述性统计分析
    3.4 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发展关联性实证分析
        3.4.1 变量无量纲化处理
        3.4.2 计算关联系数
        3.4.3 计算灰色关联度
        3.4.4 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发展适配效应分析:基于金融结构空间溢出效应视角
    4.1 金融结构与实体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4.1.1 宏观金融结构发展现状
        4.1.2 金融行业结构发展现状
    4.2 金融结构与实体经济发展基本分析
        4.2.1 数据来源及变量定义
        4.2.2 描述性统计分析
        4.2.3 空间计量模型的构建
        4.2.4 面板单位根检验
        4.2.5 空间相关性检验
    4.3 金融结构与实体经济发展溢出效应实证分析
        4.3.1 确定最优空间计量模型
        4.3.2 Hausman检验
        4.3.3 空间杜宾模型检验
        4.3.4 空间杜宾模型效应分解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发展适配效应分析:基于金融效率动态效应视角
    5.1 金融效率与实体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5.2 金融效率与实体经济发展基本分析
        5.2.1 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5.2.2 变量定义
        5.2.3 描述性统计分析
    5.3 金融效率与实体经济发展动态效应实证分析
        5.3.1 系统GMM模型的构建
        5.3.2 面板单位根检验
        5.3.3 动态关系实证检验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发展适配效应分析:基于金融规模门槛效应视角
    6.1 金融规模与实体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6.2 金融规模与实体经济发展基本分析
        6.2.1 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6.2.2 变量定义
        6.2.3 描述性统计分析
    6.3 金融规模的门槛效应研究
        6.3.1 门槛模型的构建
        6.3.2 基于金融规模时间序列门槛模型的构建
        6.3.3 时间序列平稳性检验
        6.3.4 金融规模的单一门槛效应分析
        6.3.5 金融规模的双重门槛效应分析
    6.4 省际金融规模的门槛效应实证分析
        6.4.1 面板门槛模型的构建
        6.4.2 面板单位根检验
        6.4.3 基准模型回归分析
        6.4.4 门槛效应结果分析
    6.5 稳健性检验
        6.5.1 基于金融业增加值占比的时间序列门槛效应检验
        6.5.2 基于金融业增加值占比的面板门槛效应检验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发展适配效应实证分析:基于动态关联效应视角
    7.1 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发展动态PVAR模型的构建
    7.2 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发展动态关联性基本分析
        7.2.1 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7.2.2 描述性统计分析
        7.2.3 样本平稳性及协整检验
    7.3 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发展动态关联效应实证研究
        7.3.1 PVAR模型基本分析
        7.3.2 方差分解
        7.3.3 脉冲响应分析
    7.4 本章小结
结论、启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
致谢

(2)水电站群数据采集系统研究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电监控技术发展过程与研究现状
        1.2.2 SOA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1.2.3 当前研究工作存在的不足
    1.3 研究意义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相关技术介绍
    2.1 云计算技术
        2.1.1 云计算的核心技术
        2.1.2 云计算技术主要特点
    2.2 Windows通信平台(WCF)技术
        2.2.1 WCF基本概念
        2.2.2 WCF技术框架
    2.3 AJAX技术
        2.3.1 AJAX技术原理
        2.3.2 基于AJAX技术的应用模式
        2.3.3 ASP.NET中的AJAX架构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水电站群数据采集系统设计
    3.1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3.2 系统软件架构设计
    3.3 系统历史数据库设计
        3.3.1 系统历史数据库特点
        3.3.2 历史数据库的选型
        3.3.3 历史数据表设计
        3.3.4 历史数据的存储流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IEC104规约的数据通信功能实现
    4.1 IEC104规约主要内容
        4.1.1 规约体系结构
        4.1.2 应用规约数据单元
        4.1.3 三种类型的报文格式
        4.1.4 规约核心参数说明
        4.1.5 报文传输安全控制机制
        4.1.6 IEC104规约启动过程
    4.2 基于异步事件驱动机制的规约处理方法
    4.3 数据通信功能的实现
        4.3.1 数据采集软件的开发
        4.3.2 软件开发的难点与解决思路
        4.3.3 实例仿真与软件功能测试
        4.3.4 软件的工程调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开发与实现
    5.1 系统功能结构
    5.2 开发环境
    5.3 基于WCF技术的数据服务开发
    5.4 基于B/S模式的人机交互子系统开发
        5.4.1 ASP.NET技术特点
        5.4.2 人机交互子系统开发
    5.5 系统部署与集成
        5.5.1 IIS安装与配置
        5.5.2 系统部署与发布
    5.6 系统运行及功能展示
        5.6.1 通道状态监测
        5.6.2 GIS地图全景监视
        5.6.3 遥测信息设置
        5.6.4 遥信信息设置
        5.6.5 计算量点设置
    5.7 系统性能测试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3)基于液质联用的食品中维生素B6定量检测方法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食品中的维生素B_6
        1.1.1 维生素B_6 的概述
        1.1.2 维生素B_6的吸收、分布与代谢
        1.1.3 维生素B_6 的生理功能
        1.1.4 维生素B_6 缺乏的表现
        1.1.5 维生素B_6 适宜摄入量
        1.1.6 各类食品中维生素B_6的含量
        1.1.7 食品中维生素B_6的检测方法
    1.2 液质联用法与维生素B_6
        1.2.1 液质联用法的简介
        1.2.2 液质联用法在维生素B_6检测方面的应用
    1.3 食品中维生素B_6分析方法的国内外标准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的
        1.4.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各类食品中维生素B_6定量方法—LC-MS/MS法的建立
    2.1 引言
    2.2 试剂与材料
        2.2.1 试剂和标准品
        2.2.2 材料
    2.3 仪器与设备
    2.4 标准系列工作液配制
        2.4.1 标准溶液配制
        2.4.2 同位素内标溶液配制
        2.4.3 标准系列工作液配制
    2.5 计算
        2.5.1 维生素B_6各组分的含量
        2.5.2 总维生素B_6(以PN计)的含量
    2.6 实验方法
        2.6.1 色谱条件的确定
        2.6.2 质谱条件的确定
        2.6.3 样品前处理条件的确定
        2.6.4 质量控制
    2.7 方法学验证
        2.7.1 线性
        2.7.2 准确度
        2.7.3 精密度
        2.7.4 试样溶液的稳定性
        2.7.5 定量限
        2.7.6 基质效应
    2.8 实际样品检测图
    2.9 小结
第三章 强化食品中维生素B_6定量方法—LC-MS法的建立
    3.1 引言
    3.2 试剂、材料
        3.2.1 试剂和标准品
        3.2.2 材料
    3.3 仪器与设备
    3.4 标准系列工作液配制
        3.4.1 标准溶液配制
        3.4.2 同位素内标溶液配制
        3.4.3 标准系列工作液配制
    3.5 计算
        3.5.1 维生素B_6各组分的含量
        3.5.2 总维生素B_6(以PN计)的含量
    3.6 实验方法
        3.6.1 色谱参考条件
        3.6.2 质谱参考条件
        3.6.3 样品前处理条件的确定
        3.6.4 质量控制
    3.7 方法学验证
        3.7.1 线性
        3.7.2 准确度
        3.7.3 精密度
        3.7.4 定量限
        3.7.5 基质效应
    3.8 实际样品检测图
    3.9 不同方法间的结果比较
    3.10 小结
第四章 全文总结、创新点与展望
    4.1 全文总结
    4.2 创新点
    4.3 与国际标准法的联系
    4.4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Web指纹识别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工作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相关技术
    2.1 Web指纹识别技术概述
    2.2 Web服务器识别技术
        2.2.1 基于Banner的识别方法
        2.2.2 基于Web服务器头部域设计差异的识别方法
        2.2.3 基于HTTP请求处理差异的识别方法
    2.3 HTTP请求与应答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网站组件指纹发现
    3.1 网站组件指纹分析
        3.1.1 网站组件指纹识别工具指纹分析
        3.1.2 结果与分析
    3.2 网站组件指纹发现方法
        3.2.1 基于组件名的指纹发现方法
        3.2.2 CMS组件指纹发现方法
    3.3 网站组件关联组件发现方法
        3.3.1 基于词典的关联组件信息获取
        3.3.2 基于组件源码文件特征的关联组件获取
    3.4 一种网站组件指纹发现方法
    3.5 网站组件指纹发现方法实验及结果分析
        3.5.1 实验环境及数据准备
        3.5.2 实验结果与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机器学习的Web服务器指纹识别
    4.1 Web服务器指纹识别方法
    4.2 分类模型
    4.3 Web服务器类型识别
        4.3.1 HTTP请求构造
        4.3.2 特征选取
        4.3.3 类型识别实验结果与分析
    4.4 Web服务器版本范围识别
        4.4.1 服务器版本范围划分
        4.4.2 特征选取
        4.4.3 版本范围识别实验结果与分析
    4.5 Web服务器具体版本识别
        4.5.1 特征选取
        4.5.2 具体版本识别实验结果与分析
    4.6 Web服务器指纹识别系统实现
        4.6.1 Web服务器指纹识别系统设计
        4.6.2 Web服务器指纹识别实验结果与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5)综采工作面导航系统的EIP通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来源、背景和意义
    1.2 综采工作面自动化研究现状
    1.3 工作面导航系统研究现状
    1.4 综采工作面通信研究现状
    1.5 主要研究内容
2 综采工作面导航系统方案研究
    2.1 导航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2.2 导航系统硬件方案
    2.3 导航系统软件方案
    2.4 本章小结
3 综采工作导航系统数据库开发
    3.1 建立数据库的必要性
    3.2 数据库开发平台
    3.3 数据库的设计
    3.4 本章小结
4 综采工作面导航系统服务器开发
    4.1 相关技术与工具
    4.2 综采工作面导航系统服务器技术研究
    4.3 综采工作面导航系统通信服务器设计研究
    4.4 数据库自动备份模块
    4.5 测试
    4.6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基于AWD平台的中职网络安全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核心概念界定
2.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理论基础
    2.1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特征
    2.2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原则
    2.3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框架
3.中职《网络安全》课程的现状与问题
    3.1 .中职《网络安全》课程现状
    3.2 .中职《网络安全》课程开发与实践中的问题预知及对策
4.《网络安全》课程开发的框架构建
    4.1 .岗位信息收集与分析
    4.2 .典型工作任务的确定与行动领域的归纳
    4.3 .学习领域的转换
    4.4 .学习情境的设计
5.课程开发方法的应用
    5.1 .岗位信息收集
    5.2 .典型工作任务的确定与描述
    5.3 .行动领域的归纳
    5.4 .学习领域的转换
    5.5 .学习情境的设计
    5.6 .教学组织模式
6.AWD平台简介与搭建
    6.1 .虚拟计算机软件
    6.2 .课程专业AWD平台
7.基于AWD实训平台的《网络安全》教学实践案例
8.《网络安全》课程开发与应用实施效果评价
    8.1 .课程反馈
    8.2 .学习效果
9.研究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Windows Server 2012 R2 IIS实战高级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IIS管理优势
命令行管理IIS
Power Shell管理IIS
管理IIS用户与权限
创建安全的FTP网站
善用FTP用户隔离功能
设置FTP用户隔离功能
创建与设置Web DAV功能
用户连接访问Web DAV
安装SMTP服务
设置SMTP服务
总结

(8)继电保护故障分析整定仿真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本课题主要研究和工作内容
    1.5 本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系统开发的相关知识
    2.1 系统体系结构
        2.1.1 C/S结构
        2.1.2 B/S结构
        2.1.3 C/S结构与B/S结构的区别
    2.2 WPF技术
    2.3 MVC架构
    2.4 Web service技术
    2.5 SQL server2008数据库
    2.6 IIS服务器
    2.7 Visual Studio2010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的需求分析
    3.1 系统的整体需求
    3.2 系统的功能性需求
        3.2.1 系统管理
        3.2.2 基础信息管理
        3.2.3 继电保护运行管理
        3.2.4 继电保护故障仿真
        3.2.5 继电保护报表管理
    3.3 系统的非功能性需求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的设计
    4.1 系统的设计原则
    4.2 系统的总体设计
    4.3 系统数据库的设计
        4.3.1 数据库设计的重要性
        4.3.2 数据库的设计原则
        4.3.3 数据库的具体设计
    4.4 系统安全性设计
    4.5 系统关键模块设计
        4.5.1 系统登录界面
        4.5.2 系统主界面
        4.5.3 系统管理模块
        4.5.4 基础信息管理模块
        4.5.5 继电保护运行管理模块
        4.5.6 继电保护故障仿真模块
        4.5.7 继电保护统计报表管理模块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的实现
    5.1 数据库的创建与连接
        5.1.1 连接数据库
        5.1.2 创建数据库表
    5.2 系统登录
    5.3 系统主界面
    5.4 系统管理
        5.4.1 用户管理
        5.4.2 系统配置
    5.5 基础信息管理
        5.5.1 主网接线图
        5.5.2 变电站一次接线图
        5.5.3 设备台账管理
    5.6 继电保护运行管理
        5.6.1 保护定值管理
        5.6.2 设备缺陷管理
        5.6.3 继电保护故障信息管理
    5.7 继电保护故障仿真
        5.7.1 继电保护故障仿真方法
        5.7.2 继电保护故障仿真实现
    5.8 继电保护统计报表管理
        5.8.1 常用统计报表管理
        5.8.2 分析报告管理
        5.8.3 报表设计器管理
    5.9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的测试
    6.1 系统测试的目标和原则
    6.2 系统测试的方法
        6.2.1 黑盒测试
        6.2.2 白盒测试
    6.3 系统测试的环境
    6.4 系统的测试步骤
    6.5 系统的功能测试
        6.5.1 系统管理模块测试
        6.5.2 基础信息管理模块测试
        6.5.3 继电保护运行管理模块测试
        6.5.4 继电保护故障仿真模块测试
        6.5.5 继电保护统计报表管理模块测试
    6.6 系统的性能测试
    6.7 系统的安全性测试
    6.8 系统测试总结
    6.9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9)基于ASP.NET的大学图书馆网站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大学图书馆网站相关技术
    2.1 软件开发模式比较
    2.2 动态网页技术的功能比较
    2.3 其他相关技术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学图书馆网站的需求分析
    3.1 可行性方面
    3.2 功能需求
    3.3 性能需求
    3.4 操作需求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学图书馆网站的具体设计
    4.1 总体设计
    4.2 模块设计
    4.3 界面设计
    4.4 数据库设计
    4.5 安全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学图书馆网站的具体实现
    5.1 前端系统
    5.2 主页轮显图模块
    5.3 馆藏系统模块
    5.4 消息栏模块
    5.5 特色活动模块
    5.6 数据库模块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大学图书馆网站的具体测试
    6.1 前端系统
        6.1.1 域名方面
        6.1.2 功能方面
    6.2 后台系统
        6.2.1 登录功能
        6.2.2 添加功能
        6.2.3 删除功能
        6.2.4 修改功能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4 发明专利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成都四医院信息化类固定资产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系统开发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现状
        1.2.1 国外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现状
        1.2.2 国内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现状
    1.3 本系统的研究内容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关键开发技术
    2.1 WINDOWS SQL SERVER2008 R2
    2.2 IIS7
    2.3 ASP.NET4
    2.4 POWERBUILDER技术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3.1 系统可行性分析
    3.2 系统架构分析
    3.3 系统功能需求
        3.3.1 固资管理部门功能需求
        3.3.2 固资使用部门功能需求
    3.4 系统性能需求
    3.5 系统运行环境需求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设计
    4.1 系统架构设计
    4.2 系统整体功能架构设计
    4.3 固资管理部门C/S架构子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4.3.1 预算管理功能模块
        4.3.2 资产预收功能模块
        4.3.3 资产入库功能模块
        4.3.4 资产查询功能模块
        4.3.5 资产转移功能模块
        4.3.6 系统设置功能模块
    4.4 固资使用部门B/S架构子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4.4.1 预算管理功能模块
        4.4.2 资产查询功能模块
        4.4.3 资产转移功能模块
    4.5 数据库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实现
    5.1 固资管理部门C/S架构子系统
        5.1.1 预算管理
        5.1.2 资产预收
        5.1.3 资产入库
        5.1.4 资产查询
        5.1.5 资产转移
        5.1.6 维修管理
        5.1.7 报废管理
        5.1.8 系统报表
    5.2 固资使用部门B/S架构子系统
        5.2.1 预算申请
        5.2.2 维修申请
        5.2.3 报废申请
        5.2.4 资产转移
        5.2.5 资产查询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测试
    6.1 系统测试概述
    6.2 系统测试方法
    6.3 本系统的测试过程
        6.3.1 系统登录测试
        6.3.2 资产预收测试
        6.3.3 资产入库测试
        6.3.4 并发性及其他功能模块测试
    6.4 系统测试结果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四、IIS配置的安全建议(论文参考文献)

  • [1]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发展适配效应研究[D]. 周悦. 吉林大学, 2020(08)
  • [2]水电站群数据采集系统研究开发[D]. 何鹏辉. 广西大学, 2020(02)
  • [3]基于液质联用的食品中维生素B6定量检测方法的建立[D]. 周仁客. 浙江大学, 2020(02)
  • [4]Web指纹识别分析研究[D]. 周双飞. 重庆邮电大学, 2020(02)
  • [5]综采工作面导航系统的EIP通信[D]. 王子超.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3)
  • [6]基于AWD平台的中职网络安全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D]. 刘彤彤. 西南大学, 2020(11)
  • [7]Windows Server 2012 R2 IIS实战高级管理[J]. 顾武雄. 网络安全和信息化, 2020(03)
  • [8]继电保护故障分析整定仿真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郑超.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1)
  • [9]基于ASP.NET的大学图书馆网站的设计与实现[D]. 俞铭涛.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8)
  • [10]成都四医院信息化类固定资产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 杨后军.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IIS 配置的安全建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