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990~1997年全球控制和消除麻疹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国家呼吸医学中心[1](2021)在《儿童常见呼吸道病原免疫预防专家共识》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及经济条件的改善, 我国儿童常见呼吸道病原免疫预防水平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儿童呼吸道感染发病率及死亡率在过去十几年中大幅下降, 但与国际领先水平国家相比, 尚存在一定差距, 这与公众对疫苗接种认知不足、接种人员预防接种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等诸多因素有关。本共识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儿童常见呼吸道病原免疫预防临床证据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临床现状及专家临床经验, 就儿童常见呼吸道病原传播特点、临床表现、免疫预防等提出了建议, 为进一步指导儿童常见呼吸道病原免疫预防工作提供参考。
骆明婷[2](2021)在《机制化减贫 ——联合国贫困治理的路径研究》文中认为贫困是社会生活中普遍的经济现象,传统意义上的贫困指的是物质生活的匮乏,通常局限于一定区域或国家内部;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贫困问题突破地域和国界的局限,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是某一特定人群缺少获取和享有正常生活能力的社会性问题。联合国成立后,减除贫困、促进发展成为联合国的核心议题之一,联合国自20世纪60年代起陆续开展了四个“发展十年国际发展战略”,提出了“千年发展目标(MDGs)”和“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在联合国的行动下,全球逐渐形成了一个涵盖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双边或多边协议、私营部门、公民自愿行动的庞大的减贫机制,旨在通过联合不同的力量,合理利用资源,应对单一国家无法独立解决的全球性贫困问题。本文的阐述基于以下假设:第一,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没有一个凌驾于各主权国家之上的强制性权力和有约束性的法律结构;第二,主权国家是国际政治经济交往中的主要行为体,各国的行为决策是根据本国利益作出的,寻求在安全、权力、财富上的最大收益;第三,国家间的合作是可能的,良性合作预期会带来共赢的局面,但各行为体的行为方式取决于行为体对提供公共产品的成本和收益的综合考量,并符合某种“集体行动的逻辑”,合作的实现和维系是艰难的。本文试图采用制度经济学中的公共选择理论和公共产品理论来分析全球贫困治理中公共产品的供给和分配模式以及各行为体在其中的行为方式。联合国自成立以来就将发展议程作为核心议题之一,致力于促进全球经济发展、减除贫困、提升各国人民福祉,从20世纪60年代起,其发展理念经历了从“以经济增长为中心”,到试图“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再到“可持续发展”的演变,逐步建立起以联合国经济与社会理事会为核心的全面的减贫体系,包括较为完善的决策程序、议事规程和监督体系。2015年,在对千年发展目标的终期评估中发现,虽然千年计划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还有很多指标尚未达成,且出现了发达国家未履行筹资承诺、减贫领域的全球公共产品(GPGs)供应不足、地区发展不平衡、低收入国家减贫进展缓慢等现象。随后,联合国提出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将千年发展目标的内容进一步扩展、深化,期待实现经济发展、环境可持续和社会包容性相结合的目标。本文认为造成全球减贫机制未能发挥有效作用的原因主要在于减贫领域的全球公共产品(GPGs)是由发达国家供给、发展中国家消费,存在着供需不平衡的情况。发达国家根据本国的利益提供GPGs,由于减贫领域的GPGs供给成本高,见效周期长,且与供给国的核心利益关系不密切,通常不会获得优先投入,当投入成本过高或与国家核心利益产生冲突时,发达国家将减少或放弃对其的投入。发展中国家不能参与到GPGs供给的决策过程,无法根据本国需求改变GPGs供应和分配的规则,只能被动接受,这一过程是低效、混乱的。国际组织在GPGs供应和分配中发挥着激励和衔接的作用,但由于缺乏统一的有强制力的权威机构,且随着减贫议题的扩大,国际机制呈现碎片化状态,导致国际组织指导的减贫机制效率低下,交易成本高。本文介绍了自2002年蒙特雷发展问题筹资会议以来国际社会关于MDGs筹资问题和GPGs供给模式的论争,通过这个案例进一步讨论了为什么在全球层面推进减贫领域的改革、重塑减贫GPGs筹资和分配体系存在着困难,并进一步佐证本文的结论。虽然联合国提出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相较于“千年发展目标”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了进一步的拓展,但全球减贫机制的内核和运行模式没有本质性的变化,GPGs的供需矛盾依然存在。联合国始终希望能通过建立一种制度化的全球伙伴关系来保证减贫领域GPGs的充足供应,这个体系可以减轻发达国家在面临国内财政或政治危机中筹集资金所遇到的困难,也可以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的资源以推进其减贫进程。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减贫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了将中国经验传递到其他发展中国家,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减贫机制,增加对外援助,并提出了“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援助理念,中国的援助模式有别于西方发达国家传统的援助理念,但与联合国建立互利合作的新型减贫机制的理念更加契合。本文的创新和贡献在于:首先,梳理了联合国成立以来发展理念的变化和发展议程的推进、“千年计划”的实施过程和结果,总结了现有的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全球减贫机制的决策过程、组织结构、运行模式和各行为体参与方式;其次,将新制度经济学中关于“交易成本”的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引入到国际关系领域,注意辨析市场中的“理性人”和全球公域中的“理性的国家”之间的行为差异;一国内部有强制性权力下的公共选择和在全球无政府状态下的公共选择之间的差异;以及全球不同问题领域(根据是否与国家核心利益相关、是否能取得即时的利益来划分)中行为体的行为决策的差异,并最终聚焦到全球减贫领域的相关问题。第三,通过分析全球减贫领域各行为体之间关于公共产品的供给和分配的行为模式,论证为什么减贫领域公共产品的供需存在矛盾?为什么全球减贫机制未能达到预期目标?
马小敏[3](2020)在《金山区麻疹发病风险评估及疫苗接种意愿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分析金山区2005-2017年麻疹流行特征和人群麻疹抗体水平分布;开展免疫前后麻疹抗体水平的趋势分析以及人群麻疹“知信行”问卷调查;为指导金山区麻疹免疫防控工作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导出2005-2017年麻疹发病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收集金山区健康体检人群和职业体检人群血清样本,对麻疹抗体水平进行检测,并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收集人群免疫前后抗体水平并进行分析;进行麻疹知信行问卷调查,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金山区2005-2017年共报告236例麻疹病例,各年均有麻疹病例报告,其中2005年、2008年和2015年发病率较高,分别为14.52/10万、5.58/10万、3.38/10万。1-12月均有病例报告,发病高峰为3-5月。30-39岁人群麻疹病例数较多,为麻疹的高发人群。职业分布中,工人病例数最多,其次为散居儿童和家务及待业。金山区各镇均有麻疹病例报告,其中常住人口较多的朱泾镇、石化街道、山阳镇麻疹发病率位列前三位。金山区健康体检人群麻疹抗体阳性率为70.74%,保护率为17.56%,几何平均滴度(GMT)为2.52(抗体浓度为331.13m IU/ml)。65-95岁年龄组抗体水平最高,GMT为2.65(446.68m IU/ml);15-24岁年龄组抗体水平最低,GMT为2.46(288.40m IU/ml),各年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64,P<0.05)。15-24岁年龄组人群保护率最低,为9.60%;65-95岁年龄组最高,为25.62%,各年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4.53,P<0.05),且抗体保护率随着年龄增加有上升的趋势(趋势?2=42.96,P<0.05)。金山区职业体检人群麻疹抗体阳性率87.06%,保护率为28.63%,GMT为2.69(489.78m IU/ml)。55-64岁年龄组抗体水平最高,GMT为2.81(645.65m IU/ml);15-24岁年龄组抗体水平最低,GMT为2.56(363.08m IU/ml),各年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55,P<0.05)。15-24岁年龄组人群保护率最低,为14.46%;55-64岁年龄组最高,为45.45%,各年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9.40,P<0.05),且随着年龄增加有上升的趋势(趋势?2=5.49,P<0.05)。常住人口免前抗体水平为<200、200-、400-组接种疫苗以后,抗体水平上升,<200组全部转阳,GMT平均提高612.36m IU/ml,200-组有87.50%达到保护率水平,GMT平均提高826.90m IU/ml,400-组有57.14%达到保护率水平,GMT平均提高862.51m IU/ml。金山区常住人口麻疹相关知识总合格率为54.79%,各知识点的知晓率在21.72%-90.75%之间,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中专、大专、本科及以上人群的麻疹相关知识合格率为23.64%、38.05%、47.24%、43.46%、52.34%;本市户籍人口、外来户籍人口分别为42.75%、42.16%;男性为37.82%、女性为44.55%。不同文化程度人群麻疹相关知识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0.94,P<0.05)。被调查者中有85.63%(1037/1211)的人愿意接种含麻疹成分疫苗,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低学历、麻疹知识缺乏为疫苗接种意愿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2005-2017年金山区麻疹发病率呈现较低水平。2018年体检人群麻疹抗体水平监测均显示15-24岁年龄组抗体水平最低,该年龄段人群免疫屏障尚未形成。金山区人群麻疹防病知识知晓率呈现较低水平,且接种含麻疹成分疫苗作为提升人群抗体水平最经济有效的措施,需针对重点人群有针对性的开展麻疹相关知识和政策的宣传,提高金山区居民的健康意识,提高居民的含麻疹成分疫苗接种率,减少免疫失败和“免疫空白”人群存在,最终达到巩固人群免疫屏障,消除麻疹的目的。
牛丹丹,李洁,蒋涛,韩桃利,王英[4](2019)在《中国倡导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五个国家病毒性传染病流行概况分析》文中指出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的提出和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不断推进,我国面临传染病输入风险增加的可能。分析"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部分国家病毒性传染病疫情,为防止传染病跨境传播提供科学依据。通过不同途径获取病毒性传染病文献,两人同时阅读、提取相关信息并进行分析或比较。选择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沙特阿拉伯、伊朗、阿富汗5个国家,共获得有效文献231篇,确定13种分析病种。各国获取的文献数量、文献内容、疾病流行特点不尽相同,例如,俄罗斯流感文献提供了较完整的监测数据,除2009年全球A(H1N1)pdm大流行外,各年以H3N2或B型流感为主。5个国家中,A(H1N1)pdm检出率俄罗斯高达79.00%、阿富汗最低为2.32%。阿富汗2006年前未建立流感监测系统,2011年后该系统受到削弱。伊朗针对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Crimean-Congo hemorrhagic fever,CCHF)开展了许多研究,该国CCHF在1999~2011年间的病死率为14.50%,高危人群、牲畜感染率分别是14.80%~16.49%、3.7%~66.95%,蜱虫带毒率11.30%~70.00%,高危职业、蜱虫叮咬史是感染CCHF的危险因素,所分离病毒与欧洲世系土耳其人源病毒II组密切相关。其余各国均有病例报道,多呈散发状态。沙特阿拉伯提供了迄今为止大部分揭示中东呼吸综合征(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MERS)流行规律的数据,该国一般人群感染率为0.15%,疑似病例和密切接触者感染率为0.70%、高危人群感染率为2.30%~3.60%。糖尿病、心脏病、吸烟是感染中东呼吸综合征病毒(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MERS-CoV)的独立危险因素。全基因组序列和蝙蝠病毒核苷酸分析提示,骆驼是重要但并非唯一的储存宿主。除伊朗外,其它3国尚无输入性MERS病例报道。本研究提示,为促进我国倡导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首先需要了解各国传染病流行状况,并充分发挥口岸传染病监测和出入境检验检疫工作的前哨作用。
何剑[5](2019)在《消除麻疹国内外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极强的呼吸道传染病,从1989年世界卫生大会首次提出全球控制和消除麻疹的目标以来,世界各国在消除麻疹工作中不断探索,经过多年来的不懈努力和经验总结,世界卫生组织(WHO)各区主要采取了以开展加强免疫和监测的策略来消除麻疹,具体措施主要包括提高麻疹类疫苗的常规免疫接种率、开展高质量的初始和后续免疫、建立敏感的麻疹病例监测运转系统等方法,在控制麻疹发病率和降低死亡率方面取得巨大进步。本文主要通过介绍国内外消除麻疹的经验与进展情况,为今后海南省制定科学合理的消除麻疹策略与措施提供依据。
苏琪茹[6](2018)在《我国消除麻疹和风疹补充免疫策略研究》文中指出背景麻疹和风疹是疫苗可预防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基于麻疹对儿童的危害以及孕期感染风疹导致的严重后果,以及消除麻疹和风疹推动免疫规划体系和服务质量发展的激励性作用和价值,我国乃至全球一直致力于消除麻疹和风疹。然而,近年来我国麻疹发病回升、风疹暴发时有发生,实现全国消除麻疹和风疹的目标面临挑战。目的明确我国麻疹和风疹的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及健康人群免疫水平,确定实现麻疹和风疹消除的最佳补充免疫策略,评估该补充免疫策略的I可行性,测算该补充免疫策略的成本效益。从策略的效果、可行性和经济效益进行综合评估,为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消除麻疹、风疹免疫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材料与方法1.麻疹、风疹疾病监测数据和健康人群麻疹、风疹抗体水平横断面调查结果进行描述分析,总结麻疹、风疹发病模式,以及人群免疫水平特征。2.根据疾病监测和人群抗体水平数据、我国人口数据和麻疹、风疹疫苗使用历史及覆盖率等,建立具有我国年龄和地区结构的麻疹、风疹确定性动力学模型,估算我国麻疹、风疹基本再生数;建立随机模型估算我国现阶段风疹暴发风险和先天性风疹综合征(CRS)发生数量;采用梯度法分析,并通过模型模拟验证,研究我国麻疹和风疹的最佳补充免疫策略。3.分析最佳补充免疫策略的可行性,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中学生预防接种证持有率和接种单位的预防接种信息保存率,含麻疹成分疫苗和含风疹成分疫苗的接种率,以及调查中学生家长对补种1剂次麻疹风疹联合疫苗(MR)的意愿;采用专题小组访谈的方式,了解实施该补充免疫策略涉及的工作机构和人员的接受程度以及相关建议。4.对补充免疫策略的成本及收益进行评价,调查收集麻疹、风疹的疾病经济成本、麻疹、风疹监测的流行病学调查、麻疹暴发应对等工作的成本;基于动力学模型模拟仅开展常规免疫接种,以及开展常规免疫+补充免疫策略的两个场景的全人群的麻疹、风疹发病情况,根据麻疹、风疹经济负担调查结果,估算疾病、调查、暴发处置成本,根据中学生接种持有率和接种率调查结果,估算补种工作的成本。按照3%的贴现率,将本研究涉及到的各项成本折算至2018年的现值情况,计算增量成本效益比(ICBR)。结果1.麻疹、风疹流行病学特征和人群免疫水平分析:2014~2017年我国麻疹以<2岁儿童和成人发病为主,风疹以中学生发病为主,麻疹、风疹暴发时有发生,2017年两病发病率均降至历史最低(0.44/10万和0.12/10万)。我国1~29岁人群麻疹抗体阳性率为91.0%,其中,1~4岁人群为95.8%,5~14岁人群为93.6%,15~29岁人群为88.9%,年龄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9岁人群风疹抗体阳性率为87.1%,其中,1~4岁人群为92.7%,5~14岁人群为82.1%,15~29岁人群为88.3%,年龄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学龄儿童麻疹免疫力尚未达到阻断传播的水平,成人麻疹免疫水平整体较低,消除麻疹难度大;5~14岁人群风疹抗体水平低,存在风疹暴发和CRS增多的风险。2.动力学模型分析最佳补充免疫策略:我国麻疹基本再生数为18,在2014年的有效再生数为2.3;风疹基本再生数为7.6,在2014年的有效再生数为1.2。随机模型模拟的结果显示,我国现阶段风疹发生暴发的可能性为20-60%,2014年我国CRS发病数估算为348例(139~529例),需及早填补中学生的免疫空白,以避免风疹暴发和由此引起的CRS增高的风险。梯度法分析结果显示,风疹最佳补充免疫对象为中学生,而对于麻疹,虽然最佳补充免疫对象为青年成人,但增加中学生群体的疫苗覆盖率,同样能降低麻疹有效再生数,即降低发病。兼顾麻疹和风疹考虑,中学生是补充免疫的重点人群,模型模拟结果显示,2018年~2020年连续三年给1/5的10~14岁以及15~19岁(即初一和高一新生)的易感者接种MR,当补种率230%,能在5年内(2019年为第1年)将麻疹发病率降至<1/100万;对于风疹,补种率230%则3年内风疹发病率可降至<1/100万。补种率越高,将发病率降低至<1/100万所需时间越短。中学生补种加速消除麻疹和风疹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疫苗的间接保护,即通过在中学生群体建立更高水平的免疫屏障,减少其他群体的感染风险,从而减少全人群发病。3.中学补种的可行性调查:在河南、山东、江苏和新疆各2地市开展调查,共调查16所初中(2298人),16所高中(2030人,其中8所为职业高中)。初中生接种证持有率为53.7%,高中生为40.0%。通过接种证、信息系统或接种卡三条途径,共可获取接种史信息的比例,初中生为75.5%,高中生为63.3%。该比例在各省差异较大,山东的初中生能全部查询到接种史,但河南初中生和高中生只有15~20%能查找;在本省内部,该比例在初中和高中生之间的差异也可很大,如江苏的初中学生96.7%可获得接种史信息,但21.7%的高中生无法查到接种史记录。有2剂含麻疹成分疫苗接种史和1剂含风疹成分疫苗接种史视为全程接种,该比例总体为65.1%,其中初中生为70.5%,高中生为57.7%。若学生已完成免疫程序接种,73.0%的家长表示愿意再接种1剂麻疹风疹联合疫苗。若未完成免疫程序接种,83.3%的家长表示愿意补种。对学校管理人员与基层卫生部门人员开展专题小组访谈,双方均支持开展麻疹、风疹补充免疫工作,倾向于对初一和高一新生3年滚动式补种,前期的宣传动员和工作人员及经费保障很重要。4.中学补种的经济学评价:2017年江苏、河南、山东和新疆4地共调查麻疹病例270例,风疹病例106例。<15岁麻疹病例的总经济负担平均为10904.2元,≥15岁为15408.7元。<15岁风疹病例的总经济负担平均为2020.0元,≥15岁为2400.9元。若补充免疫活动开展形式为查漏补种,当接种率为30%时,补种活动总成本(含疫苗和免疫接种服务)为2.034亿元,与不开展补种活动相比,在未来6年共减少麻疹相关总费用4.649亿,减少风疹相关总费用1.467亿,增量成本效益比为4.62,净效益为4.082亿元。若补充免疫活动开展形式为非选择性补种,当接种率为30%时,补种活动总成本为3.707亿元,与不开展补种活动相比,增量成本效益比为1.65,净效益为2.409亿元。疫苗接种成本和病例的经济负担大小是对成本效益结果影响最大的因素。结论我国麻疹和风疹病例分布特征以及人群抗体水平显示,我国消除麻疹和风疹所需的人群免疫屏障尚未形成,需制定有效的补充免疫策略,填补重点人群的免疫空白。综合考虑麻疹和风疹,尤其是风疹潜在的CRS风险,为目前的初中学生和高中学生的麻疹和风疹易感者使用麻疹风疹联合疫苗进行补种,可加速实现麻疹和风疹的消除。初中和高中学生及监护人对补种的接受度较高,学生中可查询到接种史的比例总体较高,但省份之间和本省内部差异均较大。查询接种史可有助于精确开展补种工作,对学生家长来说,也是更易于接受的方式。开展中学补种具有成本效益,查漏补种的ICBR优于非选择性补种。
雷光和[7](2016)在《中国卫生系统公平性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世界各国为建立运行良好的卫生体系,促进卫生体系的公平性做出了无限的努力,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令人痛心的是,遵循被验证为正确的《世界卫生组织宪章》和《阿拉木图宣言》倡导的价值观所指引的初级保健运动却没有成功。由此导致卫生体系更大的不公平,中国亦是如此。《2000年世界卫生报告》对中国卫生系统的排名如下:在191个成员国中,中国卫生系统总体绩效排在第144位,整体达标成就(卫生进展总体水平)排在第132位,卫生负担公平性排在第188位。我国如何从落后的排名中,汲取教训,从而迎头赶上是卫生界特别关注的问题。中国2009年启动的新医改让人们看到了希望,然而改革远未成功。虽然描绘的蓝图很美,但也如同其他改革一样,步入了深水区。中国卫生改革之路任重而道远,提高卫生系统公平性,成为中国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需要实现的目标。研究目标消除不公平现象是人类的理想,对于卫生系统的不公平我们亦是如此态度。因此,本研究站在公平的角度上,通过量化比较,对中国卫生系统从国际、省际、城乡层面,分3个时间段(1997年以来、近8年以来,2009年以来),探讨其公平性状况,分析其原因,提出政策建议。旨在探明十多年来中国卫生系统公平性的发展规律,通过对规律的把握,丰富中国卫生体系公平性理论与经验,从而促进全体居民健康水平的提升。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资料来源:国际部分主要数据来源:((World Health Statistic2008-2015》。国内部分的主要数据来源:《2008-2013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14-2015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数据分析:采用Excel 2007录入、SPSS 15.0整理分析。(一)比较研究法本研究主要采用比较分析研究法。通过数据处理,量化中国卫生系统的公平性状况,综合使用了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方法。横向比较分为国际与国内比较,国内比较分为省际与城乡比较,亦即对中国卫生系统公平性从国际、省际、城乡3个层面进行探讨。横向比较得出相对公平的状况,纵向比较得出绝对公平的状况。相对公平与绝对公平构成研究中国卫生系统公平性的两个基本维度。纵向比较根据资料的可得性分成不同时间段进行比较,时间段的划分重点考虑1997年及2009年两个重要时间节点。原则是尽可能纵深至1997年,尽可能使用最新的数据。比如中国卫生筹资国际公平性的比较,分为3个阶段:1997年-2012年卫生系统公平性的纵向比较;2005年至2012年卫生系统公平性的纵向比较;2009年-2012年新医改后卫生体系公平性的纵向比较,即对中国卫生系统公平性从16年、8年、4年3个时间段进行纵深比较。其中16年的比较偏重2012年与1997年两个时间点的公平性状况静态比较,而8年与4年时间段的比较侧重于变化趋势即动态的比较。囿于资料可得性、世界卫生统计数据截止时间与中国卫生统计截止时间不同等原因,时间段的划分只是大致的。各章、国际比较与国内比较的起止时间有时不完全一致,比如中国卫生筹资国内公平性的比较,国内比较的3个时间阶段为:1997年-2013年,2005年至2013年,2009年-2013年。个别数据截止时间为2014年的,则将比较时间延至2014年。(二)典型研究法本研究国际比较部分采用典型研究法,即选择几个典型国家进行对比研究。目前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处于大国崛起的时期,有必要多研究其它经济大国的情况。根据这个研究的目的,为了解中国卫生系统公平性在世界中的状况,我们选取了6个国家与中国进行比较,以形成有意义的研究成果。(三)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兼顾的方法对中国卫生系统的公平性状况数据的采用,数据处理,量化结果的获得方面使用了实证研究方法,力求客观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尽可能减少研究者的主观判断。但是对于社会科学来说,摒除个人价值观的的所谓“纯客观研究”是难以企及的。本研究也大量使用了规范研究方法,并且在实证研究中也渗透了一定的价值判断。因此,在使用实证分析法的同时,结合了规范分析法。(四)文献法对卫生系统公平性方面的文献进行了收集与判研,由此确立本研究的思路、方法与指标。研究框架将中国卫生系统这个研究对象,分为国际、省际与城乡3个层面,将卫生系统公平性这个研究主题分为健康公平性、卫生筹资公平性与卫生服务可及性的公平性3种类型。对研究对象开展横向与纵向比较,横向比较得出相对公平的状况,纵向比较得出绝对公平的状况。相对公平与绝对公平构成研究中国卫生系统公平性研究的两个基本维度。研究分为3个步骤:探明公平性状况—分析公平性状况原因—提出解决公平性问题的对策。主要结论1.公平是介于公正与平等之间的一种正义形态。公平性是指某事物的公平属性,表示一个事物具有公平性质的程度。2.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卫生系统同样要坚持这一理念。公民拥有健康权,国家有保障公民健康权的义务。3.中国健康公平性包括预期寿命、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新生儿低重率等方面的公平性。自1990年以来,国际、省际和城乡间公平性不断增强。健康状况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在七个比较国家中排名第五位,胜过印度和巴西(或者俄罗斯)。但是国内城乡婴儿死亡率、城乡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有一倍以上差距,相对公平略差。影响中国健康公平性的主要因素有:(1)社会经济文化因素:与收入增长、是否拥有基本卫生资源有关。(2)教育因素。(3)母乳喂养和辅食添加质量。(4)出生率的高低。(5)喂养因素。4.卫生筹资公平性主要体现在私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方面。中国在1997-2014年间,私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明显下降。这说明我国个人负担大幅度减轻,卫生筹资公平性明显增强,并且扭转了1997年的严重不公平局面。按国内统计口径,个人卫生支出已接近30%的目标。但是,按国际口径,离此目标尚有较大差距。各省份卫生筹资公平性虽得到了改善,然而农村居民获得的卫生资源仍然远不如城市居民。中国卫生总投入不足,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落后于全球平均水平。影响中国卫生筹资公平性的主要因素有:(1)提高社会保障资金筹资能力。(2)政府预算增加。(3)经济实力增强。(4)居民收入差距。(5)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对中部的支持力度不够等等。5.中国卫生系统免疫覆盖率与生殖健康服务的公平性,无论是国际还是城乡均比较强。中国的医生数量的公平性在国际上表现为一般,31个省份的卫生技术人员的公平性较好。中国的床位数方面公平性强,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省际间也相对公平。但是城乡居民在卫生服务利用上尚未得到充分提升,公平性有所欠缺。影响中国卫生服务可及性公平性的主要因素有:(1)经济发展水平阶段的不同。(2)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妇幼工作。(3)各省份经济实力不同。(4)母亲文化程度。(5)地理可及性等方面。政策建议在论述了中国卫生系统公平性的相关规范,探析了其公平性状况与成因后,为增进其公平性,提出了针对性对策建议。政策建议构建的流程为:提出政策建议构建框架,确定提出政策建议的主要依据,提出具体政策建议,分析政策执行力。根据罗伯逊(Marc J. Roberts)等人提出了的卫生系统绩效控制柄理论建立了政策建议构建框架,确立理论依据、权威文献和本文前段的研究成果为政策建议的主要依据。根据以上流程,得出5条具体政策建议:1.确立卫生大国理念,做健康责任担当者表率。2.制定《基本医疗卫生法》,确保卫生公平有法可依。3.巩固医疗保障领域卫生改革的成果,促进公平的医改方案全面实施。4.改善弱势群体状况,促进最不优惠者卫生公平5.广泛纳入公民参与卫生政策制定,为卫生公平提供政治保障。最后从国家的管理能力、公民对政府态度两方面,对五条具体政策建议,进行了执行力分析,确信了它的执行力。特色与创新1.通过横向与纵向比较,对中国卫生系统公平性进行了比较全面与深入的剖析。从相对公平与绝对公平两个基本维度,对中国卫生系统的3个层面、3种公平性类型,在3个历史阶段的公平性,分3个研究步骤进行了逐一探讨。从而揭示了中国卫生系统公平性的健康、卫生筹资、可及性的公平性3种类型,在国际、省际与城乡层面上,自1997年以来的3个历史阶段的发展规律,从整体上认识我国卫生系统公平性16年来的基本脉络。2.对学科概念进行了新归纳由于卫生服务是卫生系统最重要的职能,国内大多数学者将对卫生系统公平性的研究,冠名为卫生服务的公平性研究。其实称之为卫生系统的公平性更为确切些。本研究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本领域的“卫生服务公平性”概念的外延与名称作出了新思考,比如使用“卫生系统公平性”指称“卫生服务公平性”。对学科概念的新思考,可以促进学科体系的发展。3.政策建议的研制过程有所创新政策建议分4步完成:确定政策建议构建框架、确定提出政策建议的主要依据、提出具体建议、分析政策执行力。具体建议根据以上流程制定,防止出现政策建议与前面的研究成果“两张皮”现象,防止政策建议流于空泛。
朱贞[8](2016)在《中国大陆流行风疹病毒的分子进化及其与疫苗病毒抗原性差异的研究》文中认为风疹是由风疹病毒(Rubella Virus, RV)感染后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最严重的危害为先天性风疹综合征(Congenital Rubella Syndrome, CRS)。风疹是一种疫苗可预防疾病,接种含风疹成分的疫苗(rubella containing vaccine, RCV)是预防风疹和CRS最有效并且是唯一的有效措施。我国于2008年开始将风疹疫苗纳入国家扩大免疫规划,对适龄儿童进行常规接种。本研究的目的是从分子水平上阐明2008年风疹流行高峰以及风疹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之后,流行风疹病毒的基因特点、流行和传播规律的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阐明我国流行风疹病毒株进化特点,探讨其动态变异变迁规律;同时初步阐明RV的进化对风疹疫苗保护效果带来的影响。本研究收集了2008-2015年期间来自我国29个省市的1580株RV株,通过基因定型,结果证实2008-2015年我国风疹流行主要与1E基因型和2B基因型RV共循环引起的多个传播链所致。随后选取2000-2015年我国1E和2B基因型RV的代表株共202株进行我国RV分子进化分析。结果显示,1E基因型RV的祖先最早可追溯至1991年,约在1997年左右传入中国,于2001在我国被检测到之后,即成为2001-2013年我国优势流行基因型,并区别于其他国家流行1E基因型RV,为我国所特有,同时从年代上可分为两个进化分支:ClusterA(2004-2015)和ClusterB (2001-2009),目前ClusterA为我国RV流行的优势基因亚型;但在2011-2015年间,1E基因型RV的检出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至2015年该比例仅为1.3%(仅检测到4株)。2B基因型RV的祖先最早可溯源至1962年,2000以来我国至少有4个不同的2B基因型RV (Lineagel-4)流行,其中2B-Lineagel, Lineage2和Lineage4在我国的流行已被阻断;2B-Lineage3推测于2007年左右传入中国,在2011年首次检测到后,在我国自东向西广泛传播,并于2014-2015年替代1E基因型成为了我国流行RV的优势流行基因亚型。2B基因型RV的估算进化速率(2.0×10-3变异碱基/年)稍快于1E基因型RV的估算进化速率(1.56×10-3变异碱基/年),但仍稍慢于部分RNA病毒,这可能与该病毒在核苷酸和氨基酸水平高度保守有关。依据地理和年代分布,本研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8株1E基因型和3株2B基因型风疹野病毒株进行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和分析。通过比较基因组学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流行1E和2B基因型RV大部分的核苷酸变异为转换,且变异多出现在第三位密码子,在已知重要功能区域的氨基酸位点均非常保守。结果提示,自2008年之后1E基因型RV的流行范围逐渐减小与毒株本身的变异无关,而主要可能是由于有效实施风疹疫苗免疫策略,迅速提高了人群的免疫力,消除了一定数量的易感者,有效阻断了部分RV传播链的流行,并使风疹发病率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为了阐明RV的进化对风疹疫苗保护效果带来的影响,本研究分别从基因组序列和细胞水平上研究了我国流行RV株与我国风疹疫苗BRDn株之间的抗原性差异。初步实验结果提示,BRDⅡ疫苗株与我国不同基因型流行RV之间可以交叉保护,差异性的氨基酸位点并未引起重要的抗原性改变,我国目前使用的风疹疫苗可以有效保护人群免受风疹野病毒的感染。综上所述,通过对我国流行RV连续16年的系统的病原学研究,从分子水平阐明了我国RV的流行规律,系统地掌握了其进化和流行情况;完善了对其基因特点、基因分型、传播模式和遗传进化规律的认识;建立了中国本土特色的RV毒株资源库和基因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全基因组序列和细胞水平上研究我国流行RV株和我国风疹疫苗株之间的抗原性差异,获得了不同基因型RV之间以及其与疫苗株之间的交叉保护效果等基础性数据。本研究为全球风疹病毒毒株库和基因数据库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为我国风疹控制和将来消除提供了重要的病毒学监测数据,为我国进一步完善风疹疫苗免疫策略提供了科学数据,为制定降低风疹和CRS的发病率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了科技支撑。
张磊[9](2016)在《云南省边境地区2014-2015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及控制效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云南省边境地区麻疹监测系统运转状况和存在问题;掌握云南省边境地区麻疹病例流行病学特征、麻疹暴发情况和输入疫情分析;对边境地区麻疹病例进行病毒分子生物学监测,掌握边境地区麻疹病毒基因型别和输入基因型分布,为云南省及边境地区制订消除麻疹策略和预防输入疫情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2014年~2015年云南省边境地区报告的麻疹监测病例个案数据和现场调查来评价MSS运转情况。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边境地区麻疹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和暴发情况分析。利用Excel 2007软件进行数据汇总和整理及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利用Vero/SLAM细胞对边境地区麻疹流行株进行病毒增殖和分离,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鉴定病毒增殖及病毒核酸提取结果,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对麻疹病毒N基因序列进行扩增,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对扩增产物鉴定后将阳性扩增产物送至生物公司进行测序;最后将测得的基因序列与WHO代表株N基因COOH-末端450个核苷酸序列进行比较,利用MEGA5.0软件进行序列基因亲缘性分析及进化树制作。[结果]1麻疹监测系统结果2014年~2015年云南省边境地区报告麻疹监测病例928例,按麻疹诊断标准分类,排除麻疹病例799例,年均报告IDMC为5.87/10万,报告排除麻疹/风疹发病率为4.98/10万;48h内个案完整调查率为97.52%,48h内个案及时录入率为78.66%,血标本3d内送达率为97.03%,接收到标本后4d内结果报告率为80.22%;麻疹监测病例和散发麻疹监测病例血标本采集率分别为97.20%、98.30%,麻疹暴发疫情血清学确诊率为100%,麻疹暴发疫情病原学标本采集率83.33%;MSS监测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但及时性较低,第二份血标本采集率、病原学标本采集率和检测率均较低,同时存在仅采集出疹后3d内第一份血标本就排除病例和未经实验室诊断而排除病例、部分边境地区监测人员对监测方案不熟悉、麻疹疫情处置工作落实不到位及少数医疗机构存在漏报现象。2麻疹病例流行特征分析结果2014年~2015年云南省边境地区确诊麻疹病例129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0.95/10万;麻疹发病主要集中在春季至夏初和秋末季节(2-5月和10~11月),共报告96例,占全年病例的75%,10月份后麻疹进入暴发高发季节;麻疹高发地区为与越南接壤的富宁县46例(5.52/10万)、麻栗坡县27例(4.76/10万)和与缅甸接壤的沧源县15例(4.12/10万),共占边境地区报告病例的68.22%,其中麻栗坡县以暴发为主,富宁县以暴发和散发并存,沧源县以散发为主;中越边境地区报告83例,中缅边境地区报告44例,中老边境地区报告2例。发病年龄以8月龄~6岁的MCV免疫规划覆盖人群所占比例最大(占48.84%),小年龄组和成人组麻疹病例比例逐渐增大;年龄别发病率以<1岁组最高(23.79/10万);职业分布以散居儿童(59.69%)和农民(23.26%)为主。129例麻疹病例中仅有33例(25.58%)有MCV免疫史;有49例(37.98%)麻疹病例在发病前7-21天有医疗机构就诊史;同时有21例(16.28%)麻疹病例为流动人口。共报告6起麻疹暴发疫情,暴发麻疹病例占总病例数32.56%(42例),暴发人群以散居儿童、农民和学生为主,暴发地点以家庭聚集性和学校、幼托机构为主。共监测到麻疹输入病例10例,其中缅甸输入9例,老挝输入1例,边境地区输入疫情严重。3麻疹病例实验室检测结果2014年~2015年省级实验室共接收到来自边境地区77例麻疹监测病例的病原学标本;经病毒增殖、核酸提取、RT-PCR扩增后,共有23份经2%琼脂糖凝胶电泳后在700bp处得到明显阳性条带。对23株麻疹病毒毒株进行测序鉴定,共检出15株H1基因型毒株、4株D9基因型毒株、4株A基因型毒株。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15株H1基因型毒株均为Hla亚型,为云南省优势基因型,与越南H1基因型毒株处于同一传播链上。D9基因型毒株由缅甸输入,D9基因型在中缅边境线上的边境地区存在同一个传播链,并在边境线上相互传播。边境地区存在H1a亚型和D9基因型毒株并存流行的情况。4株A基因型毒株为疫苗相关病例。[结论]云南省边境地区MSS运转良好,但部分边境县(市)未严格按照监测方案要求开展工作:第二份血标本、病原学标本采集率及病原学检测率均较低,需提高监测质量。麻疹年均发病率较高,但从麻疹发病数和发病率、暴发疫情次数和暴发病例报告数、报告麻疹病例县数、麻疹病例的时间分布等方面均发现2015年较2014年麻疹控制效果好,麻疹控制工作取得一定效果;但各边境县(市)免疫规划工作开展不平衡,仍存在免疫规划工作薄弱地区、人群和环节;发病年龄以免疫规划人群为主,职业分布散居儿童和农民为主,无MCV免疫史和流动人口的麻疹病例比例较高、存在院内感染;存在麻疹病毒Hla基因亚型和D9基因型并存流行,并与周边国家有相同流行基因,输入疫情不容忽视。需要加强对边境地区疾控和医疗机构相关监测人员的培训和指导,保证细致的流行病学调查和严格的实验室检测,从而进一步提高监测的敏感性;加大对重点地区和人群的麻疹等传染病知识的宣传力度;加强对流动儿童的管理和常规免疫预防接种工作,适时开展补充免疫或查漏补种工作,达到并保持高水平的常规免疫MCV接种率;加强医院感染防控工作的指导,落实学校和幼托机构入托、入学预防接种证查验和补种工作,防止院内感染和杜绝学校、幼托机构疫情发生;加强边境地区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监测工作,及时发现输入性疫情,预防和控制麻疹跨境传播。
许松涛[10](2015)在《我国本土H1基因型麻疹野病毒中和抗原基因和抗原位点变异变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麻疹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以发热、出疹为特征的病毒性传染病,传染性极强,虽然是一种疫苗可预防疾病,但一直以来仍严重威胁全世界范围内的婴幼儿健康。麻疹病毒为副粘病毒科,麻疹病毒属,人是唯一宿主,基因组为单股负链RNA,只有一个血清型,但有多个基因型,目前全球共发现24个基因型,1993年发现流行在我国的麻疹野病毒为H1基因型,通过连续20年的病毒学监测发现H1基因型为我国本土绝对优势基因型,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个基因型在一个国家作为绝对优势基因型持续流行了 20年。了解病毒的遗传进化规律是预防控制疾病的关键,因此本研究旨在揭露在我国本土持续流行的H1基因型麻疹野病毒两个重要中和抗原基因的变异变迁规律及特征;此外,结合目前我国部分地区麻疹发病年龄特征改变的现象(麻疹母传抗体滴度的降低导致小于8月龄的病例明显增多;初免失败、继发性免疫失败或免疫持久性下降等导致的成人病例明显增多的现象),评估我国现用疫苗对H1基因型麻疹野病毒的保护效果。本研究从近20年来本室保存的H1基因型麻疹野病毒毒株库中依据年代、地域及N基因C末端亲缘性关系树选取了 86株代表株,采用病毒分离、RT-PCR、序列测定及生物信息学分析麻疹病毒两个中和抗原(血凝素H和血溶素F)基因的变异变迁规律,阐述病毒的起源、进化、遗传多态性、亲缘性关系以及基于血凝素(HA)蛋白的晶体结构分析了重要功能位点(受体结合位点和抗原决定簇位点)的稳定性等。结果显示基于N、H和F 3个基因构建的亲缘性关系树拓扑结构一致,H1基因型分为H1a、H1b和H1c,H1c从1994年起未再发现,H1b从2000年起未再发现,H1a为持续流行分支,亲缘性关系分析显示近年来在我国流行的麻疹野病毒无明显流行规律,同一、多个麻疹野病毒在不同省内、省间引起循环和共循环;选择压力分析显示H、F基因为负选择压力,无累计突变现象,说明我国本土麻疹野病毒在免疫压力不断积累情况下未发生抗原漂移:氨基酸核苷酸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H1基因型H和F基因与其它23个基因型麻疹野病毒相比,与我国疫苗株差异最大,H和F基因与我国疫苗株(S191和C47)相比分别有15和13个氨基酸变异,其中H基因的2个(211aa和303aa)是抗原决定簇位点,1个(48 1aa )为CD46受体结合位点,60株H1基因型麻疹病毒中发现10个高变异氨基酸(保守率<90%);核苷酸进化速率显示H、N和F基因分别为0.75×10-3/核苷酸/年、1.65X10-3/核苷酸/年、1.07×10-3/核苷酸/年;51株麻疹野病毒的H基因第238位氨基酸突变导致H蛋白第五个糖基化位点的消失;病毒起源分析结果显示H1基因型麻疹野病毒的起源时间约在1985年;病毒多态性分析结果显示从2000年到2005年病毒多态性逐渐增加,而从2005年到2012年麻疹野病毒多态性逐渐下降,与此期间麻疹发病数趋势基本吻合;基于HA蛋白3D结构的抗原稳定性分析结果显示已报道的3个麻疹病毒受体结合位点和抗原决定簇位点都位于蛋白的外侧并保守(除CD46受体结合位点481aa和先前描述的两个抗原决定簇位点发生变异),其它变异位点并非已证实的重要功能位点。本研究初步阐明了在我国持续流行至少20年的H1基因型麻疹野病毒两个重要中和抗原的变异变迁规律,分析了本土 H1基因型麻疹野毒的起源、进化、病毒多态性变化规律,同时也首次采用HA蛋白的晶体结构对H1基因型麻疹野病毒的抗原动态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提示H1基因型麻疹野病毒中和抗原基因较保守,无累计突变及抗原飘逸现象,仍能有效感染人类;我国现用疫苗仍能保护麻疹病毒的感染,但疫苗的免疫效率及免疫持久性很可能因中和抗原上氨基酸的变异而变化,因此对疫苗免疫效率的进一步评估迫在眉睫。
二、1990~1997年全球控制和消除麻疹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990~1997年全球控制和消除麻疹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2)机制化减贫 ——联合国贫困治理的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列表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贫困治理问题的提出:为什么全球减贫机制未能达到预期效果? |
一、什么是贫困 |
二、全球贫困的地区分类与现状 |
三、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概念辨析 |
一、国际制度和国际机制 |
二、治理和统治 |
三、公共产品和全球公共产品 |
第三节 研究综述 |
一、贫困的产生 |
二、解决贫困的手段 |
三、国际机制理论、全球公共产品和全球贫困治理 |
四、中国减贫的理论与实践 |
第四节 研究假设、基本观点及章节安排 |
一、研究假设 |
二、基本观点 |
三、章节安排 |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创新思路 |
第二章 机制化减贫的理论解析 |
第一节 新制度经济学 |
一、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的演进 |
二、交易费用理论 |
三、公共选择理论 |
第二节 全球公共产品的概念及其作用模式 |
一、全球公共产品的概念 |
二、全球公共产品的作用模式 |
三、全球公共产品的的供给模式 |
四、国际社会对全球公共产品筹资模式的探索 |
第三节 制度理论语境下的全球贫困治理 |
一、国际机制理论 |
二、全球治理理论 |
三、全球贫困治理:集体行动的逻辑 |
第三章 联合国的发展理念和减贫机制 |
第一节 |
一、贫困是人类发展的痼疾 |
二、全球化下贫困治理的新路径 |
三、贫困治理的多元方式 |
第二节 联合国的发展议程和贫困治理路径 |
一、联合国的发展理念演进 |
二、联合国治理贫困的组织体系和议事规程 |
三、发展议程中的联合国与区域合作 |
第三节 联合国四个“发展十年国际发展战略” |
一、1960—1969,第一个发展十年:重视经济增长 |
二、1970—1979,第二个发展十年: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
三、1981—1990,第三个发展十年:人的全面发展 |
四、1991—2000,第四个发展十年:可持续发展 |
第四章 千年发展目标下的减贫机制及其实施 |
第一节 联合国千年发展宣言与千年发展目标 |
一、千年计划的形成 |
二、千年计划的具体内容 |
三、千年计划的组织形式 |
第二节 千年计划的机制化实施 |
一、千年计划的推进 |
二、千年计划的实施结果 |
第三节 千年计划的减贫价值与挑战 |
一、千年计划的减贫价值 |
二、千年计划遇到的挑战 |
第五章 联合国减贫机制运行分析及后2015 议程 |
第一节 减贫领域的公共产品供给与分配 |
一、减贫领域的公共产品作用模式 |
二、减贫领域不同行为体的行为方式 |
第二节 关于“千年发展目标”筹资问题和全球公共产品供给模式的论争 |
一、关于“千年发展目标”筹资问题和全球公共产品供给模式的论争 |
二、国际筹资与全球公共产品供应 |
第三节 后2015 议程展望 |
一、后2015——《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
二、2030 可持续发展议程的争议 |
三、对2030 可持续发展议程的评析 |
第六章 贫困治理的中国经验:对世界的贡献 |
第一节 中国的减贫历程与成就 |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贫困治理的演进历程 |
二、中国减除贫困的治理手段 |
三、中国的减贫进程中的挑战 |
第二节 中国参与全球机制化减贫的实践 |
一、中国参与全球机制化减贫的实践 |
二、中国参与全球减贫机制的贡献与挑战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3)金山区麻疹发病风险评估及疫苗接种意愿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略缩词表 |
前言 |
目的 |
第一部分 金山区2005-2017年麻疹流行特征及变迁趋势分析 |
一、材料和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小结 |
第二部分 金山区体检人群麻疹抗体水平监测 |
一、材料和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小结 |
第三部分 成人麻疹疫苗免疫前后抗体水平分析 |
一、材料和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小结 |
第四部分 金山区人群麻疹“知信行”问卷调查 |
一、材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小结 |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文献综述 麻疹消除历史及现状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 |
致谢 |
(4)中国倡导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五个国家病毒性传染病流行概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
1沿线国家 |
2病毒性传染病 |
3文献来源 |
4文献纳入与剔除标准 |
5分析方法 |
6分析内容 |
结果 |
1确定分析病种 |
2文献检索结果 |
3 各国病毒性传染病流行概况分析 |
3.1流感 |
3.2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 |
3.3蜱传脑炎 |
3.4流行性出血热 |
3.5中东呼吸综合征 |
3.6脊髓灰质炎 |
3.7登革热 |
3.8手足口病 |
3.9麻疹 |
3.10狂犬病 |
3.11生殖器疱疹 |
3.12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
3.13乙型病毒性肝炎 |
讨论 |
(5)消除麻疹国内外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现状 |
1.1 采取措施 |
1.2 抗体水平 |
1.3 进展情况 |
2 国外现状 |
2.1 采取措施 |
2.2 美国进展情况 |
2.3 欧洲区进展情况 |
2.4 其他区进展情况 |
3 消除策略 |
3.1 WHO策略 |
3.2 国内策略 |
(6)我国消除麻疹和风疹补充免疫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前言 二、研究目标 |
(一) 总体研究目标 |
(二) 具体研究目标 |
(三) 研究框架 三、我国麻疹、风疹流行病学与人群抗体水平分析 |
(一) 研究目的 |
(二) 材料与方法 |
1. 麻疹、风疹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
2. 健康人群麻疹、风疹抗体水平分析 |
(三) 结果 |
1. 麻疹、风疹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
2. 健康人群麻疹、风疹抗体水平分析 |
(四) 讨论 |
1. 麻疹和风疹流行病学特征 |
2. 健康人群麻疹和风疹抗体水平特征 |
(五) 研究小结 四、具有年龄和地区结构的麻疹、风疹动力学模型研究 |
(一) 研究目的与相关背景 |
1. 研究目的 |
2. 传染病动力学模型的特点和运用领域 |
(二) 相关理论及预备知识 |
1. 仓室模型的基本结构及转换率 |
2. 基本再生数和人群免疫水平阈值 |
3. 基本再生数的影响因素 |
(三) 材料与方法 |
1. Meta-population模型 |
2. 具有年龄和地区结构的我国麻疹、风疹SEIR模型 |
3. 主要参数的估算 |
4. 计算我国麻疹和风疹基本再生数 |
5. 随机模型估算我国风疹暴发的概率和先天性风疹综合征发病情况 |
6. 梯度法分析最佳补充免疫策略 |
7. SEIR确定参数模型模拟我国麻疹、风疹流行情况 |
(四) 研究结果 |
1. 麻疹模型主要参数的估算 |
2. 麻疹基本再生数的计算 |
3. 风疹模型主要参数的估算 |
4. 风疹基本再生数的计算 |
5. 梯度法分析最佳补充免疫策略 |
6. 模拟补充免疫策略降低发病数量的效果 |
(五) 讨论 |
1. 动力学模型的适用性 |
2. 麻疹和风疹的基本再生数和有效再生数 |
3. SEIR随机模型估算风疹暴发可能性及CRS数量 |
4. 梯度法分析消除麻疹和风疹最佳补充免疫策略 |
5. 麻疹和风疹消除的协同作用 |
6. 模型局限性和结果解读的有限性 |
(六) 研究小结 五、中学生补种麻疹风疹联合疫苗可行性调查和经济学评价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内容及其工作方法 |
1. 中学生补种麻疹风疹联合疫苗活动可行性调查 |
2. 中学生补种麻疹风疹联合疫苗活动的经济学评价相关调查 |
3. 数据录入和分析方法 |
(三) 研究结果 |
1. 中学生补种麻疹风疹联合疫苗活动可行性调查 |
1.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1.2 初中学生和高中学生预防接种证持有率和接种信息可查询率 |
1.3 初中学生和高中学生的含麻疹成分疫苗和含风疹成分疫苗接种情况 |
1.4 家长预防接种信任度以及补种意愿 |
1.5 中学生对补种的意愿情况 |
1.6 学校及卫生部门相关人员对补种活动的专题小组访谈结果 |
2. 中学生补种麻疹风疹联合疫苗活动的卫生经济学评价 |
2.1 麻疹、风疹病例的疾病经济负担调查 |
2.2 病例监测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暴发处置成本 |
2.3 中学开展补充免疫的成本和效益评价 |
(四) 讨论 |
(五) 研究小结 六、创新性 七、局限性 八、结论 九、建议 参考文献 综述 传染病仓室模型的基本知识和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中学生补种麻疹风疹联合疫苗可行性调查工作方案 |
附1 |
附2 |
附3 |
附4 |
附5 |
(7)中国卫生系统公平性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的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卫生系统公平性概念与分类研究进展 |
二、卫生系统公平性研究方法 |
三、健康状况公平性研究进展 |
四、卫生筹资公平性研究进展 |
五、卫生保健可及性研究进展 |
六、简评 |
第三节 研究内容、框架、技术路线与创新之处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框架 |
三、技术路线 |
四、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资料来源、研究方法与典型国家 |
第一节 资料来源与方法 |
一、资料来源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节 典型国家 |
一、典型国家的选取 |
二、典型国家卫生系统相关情况 |
第三章 卫生系统公平性理论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健康与卫生 |
二、卫生服务 |
三、卫生系统 |
四、公平 |
五、公平性 |
第二节 几种主要公平理论 |
第三节 罗尔斯的正义论 |
第四节 丹尼尔斯的卫生公正论 |
第五节 卫生系统公平性的分类与定义 |
一、卫生系统公平性的分类 |
二、卫生系统公平性的定义 |
第四章 健康公平性 |
第一节 中国健康的国际公平性 |
一、中国预期寿命状况与公平性分析 |
二、中国孕产妇死亡率状况与公平性分析 |
三、中国婴儿和儿童死亡率状况与公平性分析 |
四、中国儿童生长和营养状况与公平性分析 |
第二节 国内健康公平性 |
一、我国省际预期寿命状况与公平性分析 |
二、我国城乡孕产妇死亡率状况与公平性分析 |
三、我国城乡婴儿和儿童死亡率状况与公平性分析 |
四、我国省际儿童生长和营养状况与公平性分析 |
第五章 卫生筹资公平性 |
第一节 卫生筹资公平性的基本认知 |
一、卫生筹资的内涵 |
二、卫生筹资公平性的定义 |
第二节 中国卫生筹资的国际公平性 |
一、中国卫生总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状况与公平性分析 |
二、中国人均卫生费用状况与公平性分析 |
三、中国政府总体卫生支出状况与公平性分析 |
四、中国私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状况与公平性分析 |
第三节 国内卫生筹资的公平性 |
一、我国卫生筹资主体费用分担状况与公平性分析 |
二、我国省际卫生筹资主体费用分担状况与公平性分析 |
三、我国城乡人均卫生费用状况与公平性分析 |
第六章 卫生服务可及性的公平性 |
第一节 中国卫生服务可及性的国际公平性 |
一、中国卫生系统反应性水平与分布 |
二、中国卫生人力资源与卫生设施的状况与公平性分析 |
三、中国免疫接种覆盖率状况与公平性分析 |
四、中国生殖健康服务覆盖率的状况与公平性分析 |
第二节 国内卫生服务可及性的公平性 |
一、我国城乡医疗服务需求和利用状况与公平性分析 |
二、我国省际卫生人力资源和卫生设施状况与公平性分析 |
三、我国城乡免疫接种覆盖状况与公平性分析 |
四、我国城乡生殖健康服务覆盖状况与公平性分析 |
第七章 增进中国卫生系统公平性的政策建议 |
第一节 政策建议的构建框架 |
一、政策制定的过程与政策建议的构建框架 |
二、政策建议构建的依据 |
第二节 具体政策建议 |
一、确立卫生大国理念,做健康责任担当者表率 |
二、制定《基本医疗卫生法》,确保卫生公平有法可依 |
三、巩固医疗保障领域卫生改革的成果,促进公平的医改方案全面实施 |
四、改善弱势群体状况,促进最不优惠者卫生公平 |
五、广泛纳入公民参与卫生政策制定,为卫生公平提供政治保障 |
第三节 政策执行力分析 |
一、确立卫生大国理念政策的执行力分析 |
二、制定《基本医疗卫生法》政策的执行力分析 |
三、巩固医疗保障领域卫生改革成果政策的执行力分析 |
四、改善弱势群体状况政策的执行力分析 |
五、广泛纳入公民参与卫生政策制定政策的执行力分析 |
结语 |
中外文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与成果 |
致谢 |
(8)中国大陆流行风疹病毒的分子进化及其与疫苗病毒抗原性差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第一部分 中国大陆流行风疹病毒的分子进化 |
前言 |
1. 风疹的流行与危害 |
2. 全球风疹病毒学监测 |
3. 风疹病毒基因型分布 |
4. 研究风疹病毒变异变迁规律的意义 |
材料和方法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结果 |
1. 2004~2015年全国风疹发病情况 |
2. 获得风疹病毒分离株 |
3. 风疹病毒基因型别的鉴定 |
4. 2008~2015年我国风疹病毒的流行分析 |
5. 2000~2015年我国风疹病毒的变异变迁 |
6. 中国大陆流行风疹病毒的起源、进化和分子钟 |
讨论 |
小结 第二部分 我国流行风疹病毒全基因组序列特征及其与疫苗病毒抗原性差异的研究 |
前言 |
1. 风疹病毒的理化性质 |
2. 风疹病毒的基因组结构与功能 |
3. 全球使用的风疹疫苗 |
4. 研究我国流行风疹病毒与风疹疫苗病毒的抗原性差异的意义 |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结果 |
1. 风疹病毒分离株的鉴定 |
2. 我国流行风疹病毒代表株及BRDII风疹疫苗株全基因组序列的获得 |
3. 我国特有的1F基因型风疹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特征 |
4. 我国流行风疹病毒及BRDII风疹疫苗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特征 |
5. 我国流行风疹病毒与BRDII风疹疫苗病毒的抗原性差异分析 |
讨论 |
小结 参考文献 论文综述 全球风疹和先天性风疹综合征控制和消除进展 |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附件 |
(9)云南省边境地区2014-2015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及控制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定义和术语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立题依据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现场 |
2.3 研究方法及内容 |
2.3.1 麻疹监测系统分析 |
2.3.2 麻疹流行病学分析 |
2.3.3 麻疹病毒分子生物学监测 |
2.4 资料来源和收集 |
2.5 资料整理与分析 |
2.6 质量控制 |
2.7 技术路线 |
3 结果 |
3.1 2014年~2015年云南省边境地区麻疹监测系统分析 |
3.1.1 麻疹监测病例基本情况 |
3.1.2 麻疹监测病例标本采集情况 |
3.1.3 麻疹监测系统评价指标 |
3.1.4 边境县(市)麻疹防控工作评估 |
3.2 2014年~2015年云南省边境地区麻疹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
3.2.1 麻疹发病概况 |
3.2.2 麻疹病例流行特征 |
3.2.3 MCV免疫史分布 |
3.2.4 麻疹病例居住状态分析 |
3.2.5 暴发疫情分析 |
3.2.6 边境地区输入疫情分析 |
3.3 2014年~2015年云南省边境地区麻疹实验室监测结果 |
3.3.1 荧光PCR检测及病毒分离结果 |
3.3.2 RT-PCR结果 |
3.3.3 麻疹病毒基因型分布 |
3.3.4 麻疹毒株N基因核苷酸、氨基酸同源性分析 |
3.4 2014年~2015年云南省边境地区麻疹控制结果分析 |
4 讨论 |
4.1 麻疹监测系统结果分析 |
4.2 麻疹病例流行特征分析 |
4.2.1 麻疹病例三间分布分析 |
4.2.2 麻疹病例MCV免疫史分布分析 |
4.2.3 麻疹病例发病前7-21天就诊史分析 |
4.2.4 麻疹病例居住状态分析 |
4.2.5 麻疹暴发疫情分析 |
4.3 麻疹监测病例实验室监测 |
4.4 麻疹疫情总体控制情况 |
5 结论 |
6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件1 QLAamp Viral RNA Mini Kit试剂盒提取RNA步骤 |
附件2 麻疹监测病例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 |
附件3 麻疹监测标本采集和运送 |
附件4 WHO麻疹病毒基因参考株(更新至2012年)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10)我国本土H1基因型麻疹野病毒中和抗原基因和抗原位点变异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前言 1. |
麻疹病毒概述 2. |
我国麻疹病毒流行病学及分子流行病学 3. |
中和抗原基因及抗原位点研究进展 材料和方法 1. |
麻疹监测网络 2. |
标本的选取 3. |
细胞培养、病毒分离及鉴定 4. |
RT-PCR 5. |
序列测定 6. |
GenBank来源序列的收集整理 7. |
生物信息学分析 8. |
主要仪器及试剂 结果 1. |
我国麻疹流行病学监测 2. |
麻疹CPE病变特点 3. |
RT—PCR及其产物纯化 4. |
序列测定结果 5. |
H、F和N基因亲缘性关系树 6. |
H1基因型麻疹病毒H基因特征分析 7. |
H1基因型麻疹病毒F基因特征分析 8. |
H、F基因共进化分析 9. |
H1基因型麻疹病毒分子起源、进化分析 10. |
H1基因型麻疹病毒多态性分析 11. |
基于HA蛋白晶体结构的麻疹病毒受体结合位点稳定性分析 12. |
基于HA蛋白晶体结构的抗原稳定性分析 13. |
抗原位点、受体结合位点在晶体结构的空间关系 14. |
H基因氨基酸变异位点在HA蛋白晶体结构中的位置 讨论 1. |
对我国近年来麻疹持续流行的启示 2. |
我国流行的麻疹野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特征 3. |
H1基因型麻疹野病毒中和抗原基因特征 4. |
H1基因型麻疹病毒的进化 5. |
H1基因型麻疹野病毒的抗原稳定性 6. |
H基因氨基酸变异位点对HA蛋白功能的影响推测 结论 论文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附件 |
四、1990~1997年全球控制和消除麻疹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儿童常见呼吸道病原免疫预防专家共识[J]. 国家呼吸医学中心.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21(22)
- [2]机制化减贫 ——联合国贫困治理的路径研究[D]. 骆明婷.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21(12)
- [3]金山区麻疹发病风险评估及疫苗接种意愿影响因素分析[D]. 马小敏.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2)
- [4]中国倡导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五个国家病毒性传染病流行概况分析[J]. 牛丹丹,李洁,蒋涛,韩桃利,王英. 病毒学报, 2019(05)
- [5]消除麻疹国内外研究进展[J]. 何剑. 中国热带医学, 2019(08)
- [6]我国消除麻疹和风疹补充免疫策略研究[D]. 苏琪茹.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8(10)
- [7]中国卫生系统公平性探析[D]. 雷光和. 武汉大学, 2016(01)
- [8]中国大陆流行风疹病毒的分子进化及其与疫苗病毒抗原性差异的研究[D]. 朱贞.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6(03)
- [9]云南省边境地区2014-2015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及控制效果研究[D]. 张磊. 昆明医科大学, 2016(02)
- [10]我国本土H1基因型麻疹野病毒中和抗原基因和抗原位点变异变迁研究[D]. 许松涛.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