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子宫切除术后的变化

全子宫切除术后的变化

一、子宫全切除后的各种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覃洋[1](2021)在《盆底超声评估子宫全切术后盆底功能的变化》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运用盆底超声技术观察并对比子宫全切术后女性与未行子宫全切术女性盆底结构变化,探讨超声评估盆底功能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期间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子宫全切术后女性(77例,Ⅰ组)和同期就诊于我院的未行子宫全切术女性(100例,Ⅱ组)行盆底超声检查对比(主要超声检查参数:测量静息(r)及Valsalva状态下(v)膀胱尿道后角(rRA、vRA)、膀胱颈距耻骨联合后下缘距离(rBNSD、vBNSD)、膀胱后壁距耻骨联合后下缘距离(r BLSD、v BLSD)、尿道倾斜角(rUTA、v UTA)、尿道旋转角(URA)、膀胱颈移动度(BND)、宫颈外口距耻骨联合后下缘距离/阴道穹窿距耻骨联合后下缘距离(rCSD/vVFSD、vCSD/vVFSD)及肛提肌裂孔面积(r A、v A));按年龄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4组分别对同年龄段的I组与II组进行盆底超声参数对比;将所有子宫全切术后女性按术后时长分5组进行盆底超声参数对比。结果:(1)I组和II组年龄、孕次、产次、BM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盆底超声参数vBNSD、v BLSD、vRA、v UTA、URA、BND、v 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同年龄段I组和II组盆底超声参数比较:40-50岁及50-60岁年龄段超声参数vBNSD、v BLSD、v UTA、URA、BND、v 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0-70岁年龄段超声参数v BLSD、vRA、v UTA、v 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0岁年龄段超声参数v BLSD、rRA、v 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子宫全切术后女性术后不同时长盆底超声参数比较,v 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组间两两比较结果显示,术后时长15年以上人群v A指标高于术后时长1~2年人群。结论:子宫全切术会对盆底组织结构及功能产生影响,术后患者盆底功能减退且发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可能性增加,盆底超声可为术后患者盆底康复治疗的必要性提供理论支持。

张蓉[2](2020)在《绝经后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的特点及手术方式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和探讨绝经后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igh-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s,HSIL)患者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情况,为绝经后人群子宫颈疾病的预防、筛查、治疗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方法通过收集和整理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妇科2016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经阴道镜下宫颈活检病理诊断为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的294例绝经后住院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对临床特征、手术方式以及术后病理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94例绝经后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患者的发病年龄为46-77岁,平均(57.14±5.87)岁,绝经时间1~39年,平均(7.42±6.19)年;农村患者人数(49.7%)与城市患者(50.3%)相近;文化程度大多数以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为主,占4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36,P=0.012);(2)不同职业分布有显着差异(X2=15.07,P=0.003),大多数患者的职业为农民及无业人员。所有绝经后患者中,10.5%(31/294)出现接触性出血,24.1%(71/294)有不规则阴道出血,而有65.4%(192/294)的患者无异常临床症状,仅通过体检查TCT和(或)HPV发现异常,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6.946,P=0.015);61.9%(182/294)的患者宫颈呈现萎缩状,38.1%(112/294)呈非萎缩状态;宫颈外观光滑者占60.5%(178/294),上皮糜烂者占39.5%(116/294),二者之间有显着差异(X2=35.829,P=0.036)。(3)绝经后宫颈高级别病变患者中,TCT检查结果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749,P<0.001),各患者的检查结果中均以NILM居多。HPV感染阳性者有276例,在HPV感染阳性的患者中,高危型HPV感染占99.64%(275/276),以HPV16型感染(58.2%)最为多见,其中单一HPV16型感染占32.0%(88/275),HPV16型合并其他高危型HPV感染占26.2%(72/275);而其他类型高危HPV感染占41.8%(115/275),HPV16型感染明显多于其他类型高危型HPV感染(X2=9.417,P=0.021)。(4)294例绝经后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患者中,186例患者行宫颈锥切术,术前与术后病理一致者占65.1%(115/186),3例升级(1.61%,3/186),切缘阳性22例(11.83%,22/186);剩余108例患者行全子宫切除术,其中术前与术后病理一致者占64.8%(70/108),7例升级(6.5%,7/108),切缘阳性2例(1.85%,2/108),两组手术术后病理一致率均较高;锥切术后切缘阳性率明显高于全子宫切除术后的切缘阳性率(X2=48.85,P<0.001);两组手术术后病理升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375,P<0.05),全子宫切除术后的升级率较高。结论(1)绝经后妇女宫颈病变多无明显临床症状及体征,仅靠患者主诉及妇科检查难以判断有无病变,因此严格定期的宫颈防癌筛查尤为重要;(2)绝经后妇女高危型HPV感染率仍较高,其中以HPV16型感染最为多见,因此,应加强绝经后妇女这一特殊人群子宫颈高危型HPV的筛查与管理;(3)对于绝经后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的首选治疗方式为宫颈锥切术,对于子宫颈萎缩严重难以行锥切术、或合并妇科其他相关疾病的患者初始治疗可选择行全子宫切除术,但术前应最大程度排除浸润癌。

穆叶赛[3](2020)在《45例宫颈残端鳞癌、腺癌的不良预后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对于宫颈残端鳞癌及腺癌的不良预后产生一定影响的因素,为本病的临床诊疗及后期随访提供一定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1日于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45例宫颈残端鳞癌及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5例患者中位发病年龄52岁;子宫次全切除原因以子宫肌瘤为主;距宫颈次全切除的平均时间为10.76年;临床表现以为阴道不规则流血居多。IA-IIA期15例(33.3%)治疗方式以手术+辅助治疗为主,IIB-IV期30例(66.7%)以放化疗为主。随访时间为肿瘤确诊后5年,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7.6%、83.3%、77.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P=0.022)、组织学分级(P=0.009)、宫旁受侵(P=0.004)对疾病的生存率有影响,距子宫次全切除时间(P<0.001)、肿瘤直径(P=0.008)、病理类型(P=0.032)、FIGO分期(P=0.011)、组织学分级(P<0.001)、宫旁受侵(P=0.001)、根治性手术(P=0.021)与疾病复发转移率有关;cox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宫旁受侵是影响疾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组织学分级是影响疾病复发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宫颈残端鳞癌及腺癌的不良预后与距子宫次全切时间、肿瘤直径、FIGO分期、组织学分级、病理类型、宫旁受侵、根治性手术有关,其中宫旁受侵和组织学分级是独立危险因素。故对于有危险因素的患者积极治疗的同时应严密随访,及时发现复发转移,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李月[4](2019)在《全子宫切除术后盆底功能的多维度评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究全子宫切除术对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1月至2018年8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市妇产医院收治的因子宫良性病变行全子宫切除术的患者36例,且通过术后病理证实为子宫良性病变。分别采用盆底功能症状问卷简表20(PFDI-20)、盆底功能影响问卷简表7(PFIQ-7)、盆腔器官脱垂POP-Q分度、盆底肌肉力量测定、以及盆底三维超声检查,对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的盆底情况及盆底功能进行评估。结果:36例患者中30例患者于术后6个月完成随访及其相关检查,失访患者为6例,故对30例患者术前术后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总结。本研究结果显示,PFDI-20整体分数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3.758,P=0.000);PFDI-20的三个量表中,POPDI-6、CARDI-8、UDI-6分数均较术前有所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1=-3.296,P1=0.001;Z2=-2.817;P2=0.005;Z3=-2.066;P3=0.039);PFIQ-7整体分数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841,P=0.066),PFIQ-7的三个量表中,UIQ-7、CARIQ-7及POPIQ-7的评分变化均无统计学差异(Z1=-1.000,P1=0.317;Z2=0.000,P2=1.000;Z3=-1.633,P3=0.102)。术前与术后阴道前壁膨出不变的有26例,膨出加重的有1例,膨出较前好转的有3例,术前与术后阴道后壁膨出不变的有25例,膨出加重的有1例,膨出较前好转的有4例,膨出情况的改变无统计学意义(Z1=-0.561,P1=0.575;Z2=-0.732,P2=0.464)。盆底肌肉Ⅰ类肌肌力不变的有15例,肌力上升的有7例,肌力下降的有8例,Ⅱ类肌肌力不变的有11例,肌力上升的有9例,肌力下降的有10例,综合肌力上升和下降的程度,总体来看术后盆底Ⅰ类肌力有所下降,Ⅱ类肌力有所上升,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1=-0.402,P1=0.688,Z2=-1.321,P2=0.186);肌力疲劳度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1.008,P1=0.313;Z2=-1.886,P2=0.059);阴道动态压力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76,P=0.212);盆底超声检查结果分析:与手术前比较,术后静息状态下膀胱颈距耻骨联合的距离有所升高,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298,P=0.003)。Valsalva状态下膀胱颈距耻骨联合的距离有所下降,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769,P=0.442)。术后膀胱颈移动度有所升高,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84,P=0.325);肛提肌裂口面积有所下降,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73,P=0.383)。静息状态下30例患者术前术后膀胱尿道后角均完整,尿道后角均为关闭状态。Valsalva状态下,膀胱尿道后角开放较术前有所增加;术后尿道内口关闭的较术前增多,但该两项指标的变化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2.443,P1=0.118;χ2=0.162,P2=0.668)。静息状态下,30例患者术前术后直肠均位于耻骨联合水平线上,Valsalva状态下,手术后直肠位于耻骨联合水平线上的较术前增加,位于耻骨联合水平线下的较术前减少,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783,P=0.095)。经盆底彩超评估,术后膀胱轻度膨出的较术前增多,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1.074,P1=0.584);术后无直肠膨出的较术前增加1例,术前直肠明显膨出1例术后无直肠膨出,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2=1.019,P2=0.601)。结论:研究结果显示全子宫切除术后6个月对盆底功能无不良影响,并且可以改善因子宫疾患出现的排尿异常、排便异常、盆腔及下生殖道不适的症状。但是全子宫切除患者远期是否会发生盆底功能的改变有待进一步研究。

钱秋萍[5](2019)在《良性疾病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后性功能变化及影响因素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通过比较行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的育龄期患者手术前及手术后卵巢性激素水平、围绝经期症状及性功能状况,拟探讨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对育龄期女性性激素、围绝经期症状及性功能的影响,并初步分析术后性功能产生变化的可能原因,以期为后续的临床工作提供相关指导及治疗依据。研究方法:前瞻性纳入2017年1月1日至2018年3月31日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因“子宫良性病变”住院行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的育龄期女性(30-50岁)。术前查女性性激素(月经周期第2-3天),发放及收集改良Kupperman评分表、FSFI问卷表,手术后追踪随访患者并分别于术后3月、术后6月及术后1年完成女性性激素检测、Kupperman评分表及FSFI问卷表,分析患者手术前后性激素水平、围绝经期症状及性功能情况。研究结果:1.本研究严格按照既定的纳入及排除标准,初步收集到符合标准的患者共有162例,术前完善性激素检查、Kupperman评分表及FSFI问卷表,术前共收集合格问卷157份,剔除术前基础性激素FSH>25.00 mIU/mL考虑存在卵巢功能不良者22例、术前性功能指数FSFI总分<26.55分考虑存在女性性功能障碍者37例以及在术后随访的过程中失访脱落者1例,因此最终进入本研究随访分析的患者共有97例,纳入的所有患者平均年龄46.52±3.44岁,子宫大小平均如孕10.29±3.26周。2.性激素水平:术后各个时间节点的FSH值、LH值均较术前有升高,其中术后3个月随访时,患者FSH及LH均有较大幅度升高,但随着术后恢复时间的延长,至术后1年时患者FSH、LH的水平较术后3月时有所下降。手术前、术后3月、术后6月及术后1年的FSH值、E2值分别进行时间点上的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月与术后6月的LH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其余时间点两两比较LH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3.Kupperman评分:术前纳入的患者Kupperman评分均<6分,所有患者不存在明显的围绝经期症状。手术后随访时各时间点最突出的围绝经期症状表现为潮热出汗、失眠及性交痛。术后3月随访时,Kupperman评分较术前有很大升高,其中有1例患者出现重度围绝经期症状(Kupperman评分18分)。术后6月及术后1年时,各项围绝经期症状较术后3月时稍有好转,但仍较术前明显。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四个时间节点的Kupperman评分的成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女性性功能:术前各患者的FSFI总得分均>26.55分,无明显性功能障碍表现。至术后3月,97例纳入者中有53例尚未有性生活(54.64%),术后6月时仍有4例未进行性生活(4.12%),未进行术后性生活者均因对手术切及阴道残端愈合的担忧。随访过程中发现术后3月、术后6月及术后1年时患者的FSFI得分均明显低于术前水平,表现出较多的性功能障碍,其中在术后3月时性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几乎达到100%,至术后1年时,女性性功能障碍的发生率约49.48%。女性性功能障碍中表现较为突出的维度有阴道润滑、性交痛、性生活满意度。除术后6月的性欲水平较术后3月及术后1年性欲水平有变化外(P<0.05),其余时间点的性欲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与术后1年在性唤起维度的得分无统计学差异(P=0.549)。术后3月与术后6月的阴道润滑、性高潮、性交痛得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91、P=0.991、P=0.109),其余时间点各个维度分别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别(P<0.05)。研究结论:1.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可能会对育龄期女性近期的卵巢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引起术后轻度围绝经期症状,并对术后性功能及性生活质量产生影响。2.育龄期女性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后性欲维度无明显改变。由于术后性激素水平波动、围绝经期症状的出现及心理因素等影响,术后性唤起、阴道润滑、性高潮、性生活满意度、性交痛等各维度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其中阴道润滑障碍及性交痛障碍的发生率尤其增高,导致术后显着增加的女性性功能障碍发生率。3.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对育龄期女性的卵巢功能及性功能各维度的影响可能是有一定自限性的,至术后1年时尚不能完全恢复至术前水平。术后应积极关注相应维度的性功能障碍并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包括激素补充治疗、围手术期心理教育及性健康指导,改善患者术后性功能。

张利平,张娟,黄娟娟[6](2018)在《子宫全切除术对卵巢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卵巢功能衰退与子宫全切除手术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延安大学附属医院于2011-012014-12收治的120例50岁以下未绝经行子宫切除手术的子宫肌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手术方式将其分为子宫全切手术60例(A组)以及子宫次切除组60例(B组)。结果相较于B组患者而言,A组患者对卵巢影响更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无论是子宫全切除还是子宫次切除手术均会对患者卵巢内分泌造成影响,且子宫全切除手术对患者卵巢影响更大。

杨丹,聂芳,卜岚,李琪,汪延芳,李静[7](2018)在《经会阴盆底超声检查定量评估子宫全切除术后不同时间段盆底结构及功能变化》文中指出目的经会阴盆底超声定量评估子宫全切除术后盆底结构、功能在不同时间段内的变化。方法收集2016年3月至2017年7月子宫全切除术后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超声科复查的女性患者105例。其中40~49岁37例,50~59岁49例,≥60岁19例;术后≤1年29例,术后> 1,≤5年33例,> 5,≤10年28例,> 10年15例。选取同期兰州大学第二医院体检且临床未诊断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的120名女性志愿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均未行子宫全切术及其他盆底手术。所有研究对象均行盆底超声检查,测量静息及Valsalva状态下膀胱颈距耻骨联合下缘距离(X)、尿道倾斜角(α)、膀胱尿道后角(β)、直肠壶腹最低点距耻骨联合后下缘距离(D)、膀胱逼尿肌厚度,计算尿道旋转角(Rα)及膀胱颈下降值(BND)。采用t检验比较子宫全切除术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受检者超声定量参数;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年龄段子宫全切除术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段PFD检出率差异。结果与健康对照组受检者比较,子宫全切除术组患者术后膀胱逼尿肌厚度增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8,P <0.05)。静息状态下,与健康对照组受检者比较,子宫全切除术组患者β增大,X及D减小,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56、2.17、4.93,P均<0.05);子宫全切除术组患者α增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最大Valsalva状态下,与健康对照组受检者比较,子宫全切除术组患者α、β、Rα、BND均增大,X、D均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37、3.44、3.36、5.06、5.79、5.76,P均<0.05)。105例子宫全切除术组患者术后PFD检出率为60.0%(63/105),其中压力性尿失禁(SUI)检出率为33.3%(35/105),盆腔脏器脱垂(POP)检出率为36.2%(38/105)。POP中,膀胱脱垂检出率为18.1%(19/105),直肠脱垂检出率为10.5%(11/105),肠疝检出率为6.7%(7/105)。子宫全切术后1年内发生PFD以SUI为主,检出率为48.3%(14/29);术后10年后发生PFD以POP为主,检出率为80.0%(12/15)。各年龄段子宫全切除术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段PFD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术后不同时间段PFD检出率可能与子宫全切除术组患者年龄无密切关系。结论经会阴盆底超声检查能够动态观察子宫全切除术后盆底结构的变化,且可对术后PFD进行定量评估。

卢莎,牛诤,刘晓阳,张治芬[8](2018)在《教育视频用于子宫全切除术后焦虑状态的效果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教育视频用于子宫全切除术后焦虑状态的临床效果,明确子宫全切除术后患者出现焦虑状态的原因。方法选择行腹腔镜下子宫全切除术且术后出现焦虑症状的患者15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视频组(观看科普视频)53例、手册组(阅读科普手册)53例和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52例,比较术后1、3个月的干预效果。结果术后1、3个月视频组和手册组患者的子宫相关知识正确率均显着高于对照组(均P<0.01),且术后3个月视频组患者的子宫相关知识正确率显着高于手册组。术后1、3个月视频组和手册组患者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14分的例数较对照组显着增加(均P<0.05),且视频组的干预效果明显优于手册组(均P<0.05)。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1、3个月子宫相关功能的正确观念和绝经是影响术后焦虑状态的独立因素(均P<0.05)。结论视频教育的有效性明显优于传统文本教育,对子宫功能的错误观念可能是导致患者子宫全切除术后出现焦虑状态的主要原因。

杨丹[9](2018)在《超声评价子宫切除术后盆底功能障碍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经会阴超声观察子宫全切术后患者的盆底结构变化,定量评估子宫全切的不同手术方式对患者盆底结构及功能的改变;评估术后不同时间段内盆底障碍性疾病的发生情况。方法研究对象为105例因各种原因子宫全切术后复查者和120例体检妇科体检正常者。研究对象分组:(1)子宫全切组(105人),正常对照组(120人);(2)所有术后患者按术后时间分组:术后≤1年(29人)、1年<术后≤5年(33人)、5年<术后≤10年(28人)及>术后10年(15人);(3)所有观察者均按40岁≤年龄<50岁、50岁≤年龄<60、年龄≥60岁分组。(4)按手术入路方式不同,将研究对象分为正常对照组(Ⅰ组,120人),经腹子宫全切组(Ⅱ组,49人)、经阴道子宫全切组(Ⅲ组,33人)及经腹腔镜子宫全切组(Ⅳ组,23人)。所有受检对象均观察和测量静息及最大Valsalva状态下尿道内口漏斗形成、膀胱逼尿肌厚度(BDT)、膀胱颈距耻骨联合下缘距离(BNSD)、膀胱最低点距耻骨联合后下缘距离(BLSD)、肛直角距耻骨联合后下缘距离(ASD)、尿道倾斜角(UOA)角度、膀胱尿道后角(PUA)角度,计算两种状态下膀胱颈移动度(BND)及尿道旋转角(URA)。观察患者盆底各参数变化,分析术后患者盆底结构和功能变化,评估术后盆底障碍性疾病(PFD)发生情况,其中包括压力性尿失禁(SUI)和盆腔脏器脱垂(POP)的检出率,评价不同术式对盆底结构功能的影响。结果(1)静息状态(r)及最大Valsalva状态(v)下,子宫全切除术后患者与对照组相比BNSD、BLSD、ASD值均明显减小,UOA、PUA、BDT、BND、URA值均明显增大,除rUOA外,其余参数的差距均具有统计学意义。(2)两种状态下Ⅱ组患者与Ⅲ组及Ⅳ组患者相比BNSD、BLSD、ASD值均明显减小,UOA、PUA、BDT、BND、UPRA值均明显增大,其中rBLSD、rASD、rUOA、BDT之间的差距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参数的差距均具有统计学意义。(3)子宫全切术后患者PFD检出率约62.86%,SUI约占33.33%,POP约占36.19%。(4)Ⅱ、Ⅲ、Ⅳ组患者尿道内口漏斗形成占全部术后患者的百分比分别为4.76%、1.90%、0.95%。Ⅱ组与Ⅲ组、Ⅳ组患者相比,SUI与POP的发病率均增加,P<0.05。(5)Ⅲ组与Ⅳ组患者各参数之间差距无统计学意义,P>0.05。(6)子宫全切术后1年内PFD发生以SUI为主,术后10年以上发生以POP为主。(7)40-50年龄段术后1年内PFD发生率较1年以后发生率高,P<0.05,50岁以上子宫全切除术后患者后≤1年、1年<术后≤5年、5年<术后≤10年及>术后10年PFD发生率均没有明显差异。结论(1)经会阴超声能够动态观察子宫全切除术后盆底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定量分析盆底参数改变,从而评估术后PFD的发生。(2)子宫切除术后盆底结构改变,盆底功能明显减弱。(3)经腹子宫全切术与经阴道及经腹腔镜子宫全切术相比,前者对盆底结构及功能影响更大,更易发生PFD。(4)40-50岁年龄段子宫全切术后1年内患者发生PFD可能主要与手术因素有关,而50岁以后术后患者发生PFD除与手术有关外,还与年龄及激素水平有很大关系。

谭爱丽[10](2017)在《子宫切除手术方式与术后盆底功能障碍相关性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 子宫切除患者术后盆底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及分析目的:探讨及分析子宫切除患者术后盆底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方法:本文选取2012年I月至2017年1月在我院妇产科行子宫切除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取行筋膜内或筋膜外子宫切除术后随访过程中出现了盆底功能障碍的症状及体征的汉族女性,且病历资料获取完整的患者,入选患者共103名,为实验组;按随机原则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100名术后无盆底功能障碍症状和体征的患者为对照组。结果:多产、高BMI或体重过低、有慢性腹压增高病史、既往盆腔手术史、吸烟者、接受筋膜外子宫切除、大子宫者和手术耗时长及手术后高腹压状态是术后出现PFD的危险因素(P<0.05),而手术后进行盆底肌肉锻炼者及术前规律体育锻炼者可能减少术后PFD的发生(P<0.05)。而年龄、孕次、是否有慢性合并症者、术前绝经、手术途径、术前和术后贫血状态、围手术期失血量、出现围术期感染、术前严重盆腔黏连、手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阴道残端愈合时间等不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子宫切除术后出现PFD的原因与非子宫切除术后PFD危险因素基本一致,与手术本身的操作如长时间牵拉、筋膜外子宫切除等有关。第二部分子宫切除手术方式与术后盆底功能障碍相关性的临床研究目的:探讨不同方式的子宫切除术对患者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研究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妇科行子宫切除术的患者260例,按不同的手术方式将病例分为5组,分别为经腹筋膜外子宫切除术组(A-TH)、经腹腔镜筋膜外子宫切除术组(L-TH)、经阴道筋膜外子宫切除术组(V-TH)、经腹筋膜内子宫切除术组(A-CISI-H)、经腹腔镜筋膜内子宫切除术组(L-CISH),于术前、术后6月及12月对患者进行进行病史采集、妇科检查、POP-Q分期、盆底肌力检查、盆底功能障碍问卷和评分及女性性功能问卷。结果:各组间病例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POP发生率术后6个月A-TH与A-CISH、A-TH与L-CISH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OP-Q分度术后6个月A-TH与A-CISH在程度上有统计学差异(P<0.05);盆底肌肉疲劳异常度术后6个月A-TH与A-CISH、A-TH与L-CIS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L-TH与A-CISH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盆底综合肌力术后6个月L-TH与A-CISH、V-TH与A-CISH、V-TH与L-CISH异常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2个月V-TH与A-CIS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盆底动态压力术后6个月及术后12个月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压力性尿失禁、排便异常术后6个月和12个月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间PFDI-20总评分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FSFI总分术后6个月及12个月在A-TH与A-CISH、L-TH 与 A-CISH、A-CISH 与 L-CISH 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不同的手术路径术后短期内对盆底功能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不同的手术切除范围中,筋膜内子宫切除术与筋膜外子宫切除术比较,前者可能更有利于盆底结构和功能的保护。

二、子宫全切除后的各种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子宫全切除后的各种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盆底超声评估子宫全切术后盆底功能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纳入标准
        1.2 研究对象排除标准
        1.3 研究对象分组
    2 内容与方法
        2.1 检查方法
        2.2 检查参数
        2.3 技术路线图
    3 质量控制
    4 统计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盆底超声评估子宫切除术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2)绝经后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的特点及手术方式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绝经后子宫颈癌前病变的筛查及诊治进展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3)45例宫颈残端鳞癌、腺癌的不良预后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内容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内容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诊断标准
        2.3 治疗方式
    3.随访方法
        3.1 随访时间
        3.2 随访方式
    4.统计方法
    5.技术路线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4)全子宫切除术后盆底功能的多维度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一)临床资料
        1.研究对象
        2.研究对象纳入标准
        3.研究对象排除标准
    (二)一般资料
    (三)研究方法
        1.盆底功能障碍问卷
        2.盆腔器官脱垂评估诊断标准
        3.盆底肌力的测定
        4.盆底肌疲劳度测定
        5.阴道动态压力测定
        6.盆底超声的检查
        6.1 检查方法及操作步骤
        6.2 观察指标
        6.3 指标解读
        7.统计学方法
结果
    1.盆底功能问卷PFDI-20与PFIQ-7 分数术前与术后的比较
    2.盆底POP-Q评估阴道前后壁膨出情况术前与术后的比较
    3.盆底肌力、肌力疲劳度、阴道动态压力术前与术后6个月的比较
        3.1 盆底肌力术前与术后的比较
        3.2 肌力疲劳度术前与术后的比较
        3.3 阴道动态压力术前与术后的比较
    4.盆底三维超声结果分析
讨论
    1.全子宫切除术对盆底肌力的影响
    2.全子宫切除术对盆腔器官脱垂的影响
    3.全子宫切除术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影响
    4.全子宫切除术后行盆底超声的价值
    5.研究的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5)良性疾病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后性功能变化及影响因素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注释表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文献综述全子宫切除术对女性性功能的影响
    2.1 女性性反应周期
    2.2 全子宫切除术对女性性功能各个维度的影响
        2.2.1 全子宫切除术对性欲的影响
        2.2.2 全子宫切除术对性唤起、性高潮的影响
        2.2.3 全子宫切除术对阴道润滑的影响
        2.2.4 全子宫切除术对性交痛的影响
        2.2.5 全子宫切除术对性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2.3 全子宫切除术的手术途径对性功能的影响
    2.4 总结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收集资料
        3.1.3 技术路线
        3.1.4 手术步骤
    3.2 研究内容
        3.2.1 卵巢性激素
        3.2.2 改良Kupperman评分表
        3.2.3 FSFI问卷
    3.3 伦理学问题
    3.4 统计学处理
    3.5 研究的质量控制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讨论
    4.1 患者一般资料
    4.2 患者各项研究指标的情况
        4.2.1 术前各项研究指标的情况
        4.2.2 术后各项研究指标的情况
        4.2.3 性激素对女性性功能的影响
    4.3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第六章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第一部分 一般情况调查
    第二部分 围绝经期症状(Kupperman)
    第三部分 女性性功能量表(FSFI)
致谢
作者简介

(6)子宫全切除术对卵巢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术后随访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7)经会阴盆底超声检查定量评估子宫全切除术后不同时间段盆底结构及功能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一、对象
    二、仪器与方法
    三、诊断标准
    四、统计学分析
结果
    一、子宫全切除术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受检者超声定量参数比较
    二、不同年龄段子宫全切除术组患者术后各时间段PFD检出情况
讨论

(8)教育视频用于子宫全切除术后焦虑状态的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3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2.2 3组患者子宫相关知识改变情况比较
    2.3 3组患者HAMA评分改变情况比较
    2.4 术后焦虑影响因素分析
3 讨论

(9)超声评价子宫切除术后盆底功能障碍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正常女性的盆底超声表现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第三章 子宫切除术后盆底结构的超声评价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第四章 子宫切除不同术式对盆底功能影响的超声评价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第五章 结论
    1.结论
    2.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综述 经会阴超声在妇产科领域中的应用与进展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子宫切除手术方式与术后盆底功能障碍相关性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子宫切除患者术后盆底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及分析
    1.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部分 子宫切除手术方式与术后盆底功能障碍相关性的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1
    参考文献
综述2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致谢

四、子宫全切除后的各种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盆底超声评估子宫全切术后盆底功能的变化[D]. 覃洋. 新疆医科大学, 2021(10)
  • [2]绝经后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的特点及手术方式的分析[D]. 张蓉.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3)
  • [3]45例宫颈残端鳞癌、腺癌的不良预后因素分析[D]. 穆叶赛.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4]全子宫切除术后盆底功能的多维度评估[D]. 李月. 大连医科大学, 2019(04)
  • [5]良性疾病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后性功能变化及影响因素的分析[D]. 钱秋萍. 东南大学, 2019(05)
  • [6]子宫全切除术对卵巢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J]. 张利平,张娟,黄娟娟. 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018(03)
  • [7]经会阴盆底超声检查定量评估子宫全切除术后不同时间段盆底结构及功能变化[J]. 杨丹,聂芳,卜岚,李琪,汪延芳,李静.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18(09)
  • [8]教育视频用于子宫全切除术后焦虑状态的效果观察[J]. 卢莎,牛诤,刘晓阳,张治芬. 浙江医学, 2018(07)
  • [9]超声评价子宫切除术后盆底功能障碍的临床应用[D]. 杨丹. 兰州大学, 2018(10)
  • [10]子宫切除手术方式与术后盆底功能障碍相关性的临床研究[D]. 谭爱丽. 武汉大学, 2017(05)

标签:;  ;  ;  

全子宫切除术后的变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