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4年“华夏杯”全国健美操锦标赛六人体操成绩看南京体院竞技健美操发展及对策

从2004年“华夏杯”全国健美操锦标赛六人体操成绩看南京体院竞技健美操发展及对策

一、从2004年“华夏杯”全国健美操锦标赛六人操项目成绩看南京体院竞技健美操的发展与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方奇[1](2017)在《论我国学校艺术体育的演进》文中研究表明学校艺术体育是落实当前学校素质教育理念,切实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和人文艺术素养,实现我国素质教育目标的关键内容之一。近些年,在我国体育与艺术融合发展的热潮之下,在以学校体育和艺术教育为中国教育工作的重要构成当中,学校艺术体育被看作是一只生力军,能在学校教育实践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核心作用。为具体研究学校体育中与艺术相关的体育项目的问题,特别是研究学校艺术体育的发生形态、演进历史、关联规律、发展趋势以及当代艺术体育流行的衍生现象等综合演进问题时,需要引入“艺术体育”的概念来立论论证分析的逻辑性,这也倒逼出对“艺术体育”概念的重新审视,以及对“学校艺术体育”的学理基础及理论体系的必要探究。本课题旨在以中国学校体育教育改革与发展为背景,以我国学校艺术体育演变发展为主线,通过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成就与经验相结合,系统地研究演进发展的整体问题。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和理论与实证、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逻辑分析方法,运用教育学、体育学和社会生态学等相关学科理论,沿着“是什么?是什么样?为什么?现在什么样?将来会如何?”的研究思路,即回答我国学校艺术体育的演进起点是什么?我国学校艺术体育不同时期演进成什么样?我国学校艺术体育为什么如此演进?当代我国学校艺术体育的演进有哪些实例现象?我国学校艺术体育将来还会如何演进?的五大核心问题来深入展开研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重新定义“艺术体育”的概念,认为“艺术体育”的一般化定义是指在以强身健体为主要目的的基础上,以形塑身体之美引发人们产生美感进而激发参与兴趣为直接目标的身体活动。“学校艺术体育”的狭义概念是指在校内外场域环境下,以在校学生为参与主体,为实现发展学生身体能力和美感素质的教育目的,所进行的以视听构式编排手段、姿态动作展示为途径的具有一定鉴赏和审美文化价值的身体活动。2.依据在学校体育健康课程中的作用地位及其开展的难易程度,“学校艺术体育”可分为基础类学校艺术体育、主体类学校艺术体育和外延类学校艺术体育三类;“学校艺术体育”具有健身性、审美性、形象性和教育性的基本特征。3.“舞”在一定程度上能被理解为是学校艺术体育起源的萌发,我国学校艺术体育是基本起源于“舞”(包含有舞体动作、舞蹈样态、舞武式身体训练)的一种萌发状态。其中,乐舞能在一定程度上被认为是开创了我国学校艺术体育发生的最初样式。而我国学校艺术体育生成时的历史现象,主要表现为一种“体操文化兴行”的历史事实。4.基于特定历史时期变化和学校艺术体育各项目形式在国内产生或引入、兴起或流行的时间点,我国学校艺术体育可划分为孕育期(1840-1911年)、生成期(1912-1948年)、形成期(1949-1976年)、外生式发展期(20世纪70年代末-90年代)、内涵式发展期(21世纪至今)五个主要的演进发展阶段。我国学校艺术体育形成的演进形态是一个从原生发展、到次生发展、再到再次生发展的相对自然历史发展过程,表现在:孕育期为专注于“强种保国”使命的原生型演进形态、生成期为受益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启蒙型演进形态、形成期为涵化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次生型演进形态、外生式发展期为立足于解放思想精髓的行动型的演进形态、内涵式发展期为着重于人本关怀理念的成熟型演进形态。5.分析我国学校艺术体育演进过程中的演进关联因素,在演进动因方面,宏观上,社会环境变化是影响演进发展的外部因素;中观上,学校体育的变革要求是主导演进发展的内部因素;微观上,受益主体的本体诉求(学生的个性需要)是推进演进发展的直接因素。在演进模式方面,主要有资源主导型、技术主导型、文化主导型三种演进模式。在演进规律方面,演进历程主要呈现出波浪式向前运动的演进规律,简称“波动”演进规律,表现有历史时间维度上的阶段式演进、个体及个体间质性维度上的互促共进式演进、空间量性维度上的扩散式演进三种形式。在演进关系方面,主要是社会、学校、学校体育、学校艺术体育及学生之间的一种“社会生态依存”关系。6.我国学校艺术体育的演进发展所形成的三种演进模式均能在当代我国学校艺术体育现实演进过程中找到对应的实例,包括:资源主导型演进模式中的我国学校“大体操”协同化发展思想的演进、健美操政府主导制管理和啦啦操半市场化运作管理的演进;技术主导型演进模式中的基于学生主体的健美操和啦啦操联动性竞赛的演进、校园选拔类竞赛的演进;文化主导型演进模式中的体操类项目集约平台活动的演进、校园品牌创建和课程营销的演进。这些演进实例形成了在指导思想、管理经验、赛事活动、品牌宣导、市场营销等方面鲜明的实例实效和积累经验。7.预判我国学校艺术体育的未来演进发展趋势,认为存在“以生为本、以融为纲、宽口径、求质量、重生态”的基本理念。在基本理念的指导下,我国学校艺术体育演进发展的前进方向会主要朝着“回归”、“扩展”和“创新”的三大方向发展。在所昭示的三大前进方向的引领下,我国学校艺术体育演进发展呈现出一种“三叶草”式的发展态势,这种“三叶草”式的发展态势从规范化的学术术语上说,就是一种“三位一体”式的基本发展态势。

周建社,方奇,张建化[2](2016)在《中国健美操竞赛发展的演变与走向》文中研究指明对中国健美操竞赛演进和未来趋势的系统审析,是推动其持续发展的一种保障和动力。运用文献资料、历史研究、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对我国健美操竞赛演变的历程、特点和发展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健美操竞赛演变历程可分为萌芽期、生长期、壮大期和成熟期4个阶段;各阶段主要表现出:"应运而生催赛事、行立规矩办赛事、接轨国际谋赛事、夯基固本强赛事"的演变特点。健美操竞赛发展应以"提高鉴赏性"和"塑造品牌性"为发展目标,以壮人气和强士气的状态去迎接新的挑战,以加深媒体和商业合作为途径,让企业与"赛事"双赢来促进健美操竞赛的可持续性发展。

郭芬[3](2013)在《竞技性体操技术等级标准历史与发展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对50年代至今的《竞技性体操技术等级标准》(以下简称等级标准)制定过程进行了历史性回顾与梳理。《等级标准》经历了5个历史阶段:学习借鉴阶段、不断发展阶段、停止恢复阶段、开展规范阶段、发展提高阶段。其中竞技体操、技巧历史较长,等级标准版本较多。上世纪50年代-70年代我国竞技性体操发展重心是竞技体操、技巧的等运动,80年代才颁布艺术体操等级标准,而竞技健美操的等级标准颁布于90年代,蹦床1997年才传入我国。竞技性体操包括5个项目分别是竞技体操、艺术体操、技巧、竞技健美操、蹦床。每个项目都有各自的等级标准,《等级标准》的等级划分是:国际级运动健将、运动健将、一级运动员、二级运动员、三级运动员。《等级标准》中规定:“凡参加相应的比赛,达到一定的分值,获得相应的等级称号。”《等级标准》它是促进体操运动普及、指导大众应用体操项目进行健身、推动全民健身计划深入进行的实施条件,他是体操运动在学校体育中开展的指导性文件,也是我国体操项目战略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本文系统研究我国竞技性体操发展历史,根据当前我国大纲改革的时代与发展所需,努力构建与我国竞技运动发展相适应的技术等级标准内容体系。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对比分析、数理统计、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我国竞技性体操技术等级标准的历史、发展和竞技性体操的有关基本理论等内容作了较系统的分析和研究。为今后《等级标准》推广与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研究表明:我国需要建立完善的体操运动员等级制度,从各基层单位做起,加大对《竞技性体操大纲》、《竞技性体操等级标准》、《竞技处体操等级运动员规定动作》的宣传工作,加强学校体操与竞技性体操相结合,加强保险制度。

陆迎男[4](2012)在《我国竞技健美操混双项目技术水平分析研究》文中认为竞技健美操起源于传统的健身运动,它既保留着大众健身的特色,本身又具有独特性。竞技健美操有特定的评分规则和竞赛规程,按照国际规则要求组织各种规模的竞技健美操比赛,比赛以竞赛和争夺奖牌为目的,具有较好的观赏性和较高的艺术性。我国竞技健美操经历了摸索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跨越阶段,现如今我国竞技健美操三人操和六人操不断取得佳绩,在近几年的国际性比赛中独占鳌头,已成为我国的优势项目,遗憾的是我国竞技健美操混双项目成绩一直不是很理想。从历届国内外比赛成绩看,虽然我国混双项目成绩有所提高,但要跻身于世界前三名的行列,还需要一番艰辛努力。本文以2010年第十一届世界健美操锦标赛混双项目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录像分析法、对比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对当前世界竞技健美操混双项目各国家实力进行对比分析;从难度动作、艺术编排、完成质量三方面,对第十一届世界健美操锦标赛我国混双项目中国II队的成套动作与世界前八名运动队的成套动作进行全方面的对比分析研究,找出我国混双项目与世界强国之间的差距,同时指出我国混双项目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制约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为提高我国竞技健美操混双项目的竞技实力提供理论参考。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从世界分布区域看,欧洲国家在竞技健美操混双项目上具有绝对竞技实力,近几年混双项目强国巴西和俄罗斯的竞技实力下滑较明显;西班牙、法国和罗马尼亚三个国家在混双项目上的竞技实力呈上升趋势;保加利亚、意大利和亚洲的韩国在该项目中具有一定的竞技实力。2、从十一届世锦赛混双项目各项得分情况对比分析看,无论是难度、艺术或者完成得分,我国混双项目与世界前八名之间都存在较大差距。3、在难度动作组别与数量的选择上,我国选择A组和D组难度动作的数量较少,选择C组难度动作的数量与世界强国持平,选择B组难度动作的数量较多;难度动作个数在成套动作的合理分布上达到了均衡性要求;难度动作组别的选用在成套动作整体布局中呈现出较好的均衡性;在难度动作组合、属类编排方面,缺乏创新性;在难度动作分值选择上,我国混双项目成套动作主要选用0.5和0.6分值的中等难度动作,成套难度动作总分值为6.8分,与世界前八名运动队在难度动作分值编排上存在较大差距。4、我国混双项目在成套动作艺术编排方面,所选用的过渡与连接动作类型、较多样化,可见编排过程中在创新方面做了很多文章;操化动作组合编排上肢操化动作数量不足,与世界前八名运动队存在一定差距,下肢操化动作的单、双脚落地次数与世界前八名运动队的平均值没有显着性差距;在空间转换运用多样性方面,我国选手较多的选用了B—C—B这一空间转换类型的难度动作,而对A—C—A空间转换类型的动作运用较少,本次世锦赛世界前八名及我国都没有选用B—A这一空间转换类型的动作;在动力性配合、移动路线多样性的选择上与世界前八名运动队有一定差距,成套动作缺乏新颖、多样性。5、我国混双项目在度难动作完成质量和一致性方面存在以下问题:难度动作完成不到位、不准确、空中转体度数不够、存在偷转现象、完成动作过程中对身体标准姿态控制欠佳;难度动作完成一致性较差,尤其是两名选手完成动作的腾空高度不一致上与世界前八名运动队有较大差距。

沈惟佳[5](2011)在《第11届世界健美操锦标赛我国三人操与罗马尼亚队的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罗马尼亚队一直是世界健美操强队,是我国学习的榜样,在第9届和第10届世界健美操锦标赛上三人操荣霸冠军,尽管我国三人操(一队)在第11届世界健美操锦标赛中以微弱优势战胜罗马尼亚队而获得金牌,但是,我国仍要学习罗马尼亚队的优点,以克短扬长,进一步全面提升我国三人操的优势而立不败之地。为此,本研究选择“第11届世界健美操锦标赛我国三人操与罗马尼亚队的比较研究”为课题,运用文献资料法、录像统计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以第11届世界健美操锦标赛三人操比赛录像为依据,与罗马尼亚队进行比较,全面深入分析我国竞技健美操三人操存有哪些优势和劣势?哪些不如罗马尼亚队?以学习罗马尼亚队的长处,克服短处,继续发扬优势,进一步全面提升我国三人操运动技术水平及巩固称霸地位,这也是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结果:1.我国三人操以微弱优势战胜了罗马尼亚队而获得冠军,在艺术分和完成分上略有领先但优势很不明显。2.我国三人操整套动作中难度编排由高到低再到高,布呈波浪式发展,首尾呼应使整套动作在高潮中精彩结束,而罗马尼亚队难度编排由低到高再到低,分布在前、中、后三个段落,相对比较平淡。3.我国难度动作分布集中于C组难度,其他难度组运用不均衡,而罗马尼亚队难度动作分布的均衡性值得我国学习。4.我国三人操成套动作完成质量及其完成动作的一致性略胜于罗马尼亚队,但罗马尼亚队选择难度动作的总分高于我国,今后我国仍需努力提高难度动作。5.我国三人操运动员在整套动作的操化动作数量上比罗马尼亚队少,但上肢不对称动作比罗马尼亚队多,在身体方向转变上也优于罗马尼亚队。6.我国三人操运动员在动作新颖与美观上,以及在三个层次空间编排上B-C-A的平面空间转换稍优于罗马尼亚队,但运动员的面部表现力差于罗马尼亚队。7.我国三人操运动员队形变化明显优于罗马尼亚队,但队形的缩放质量缺乏罗马尼亚队的自然、得适、协调、流畅,这是值得我国学习的。由此提出相关建议。

张远[6](2011)在《河南省高等院校竞技健美操队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健美操运动在世界范围的蓬勃发展,作为身体操练的群众体育项目之一,以其独特的魅力受到人们的喜爱。作为非奥运项目的竞技健美操,在培养后备人才的途径中经历了与我国奥运竞技项目反向演进的历程,1986年和1987年国家体委先后下发了《国家体委关于体育体制改革决定(草案)》和《关于普通高校试行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工作的通知》以后,从单一优秀运动队训练模式到“体教结合”多元化渠道开始形成,我国奥运会的后备力量队伍逐步向学校和社会界扩展。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随着美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大力开展,健美操在我国高校欣然发展起来。由大学生为团体的我国竞技健美操队在国际大赛中多次夺得金牌后,逐渐的带动起我国竞技健美操的发展,而高校已经成为我国高水平竞技健美操人才的主要基地。国内高校竞技健美操队的竞技水平及其人才培养是直接影响我国高层次竞技健美操人才质量的关键,高校竞技健美操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我国健美操水平的提高;与此同时,各高校也需要一支竞技健美操队伍来带动和促进学校竞技体育和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加强高校竞技健美操队的建设。本文针对河南省高校竞技健美操运动队现状进行分析研究,以进一步的促进高校竞技健美操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为目的。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法等研究方法对河南省高校竞技健美操队的训练情况、经费来源、奖励机制、管理体制、领导重视程度、训练设备;教练员年龄与性别、带队年限、学历与职称、原始专项和运动等级、科研重视情况、再培训情况;运动员年龄与性别、训练年限、运动等级、参与竞技健美操队的动机等现状进行了调查,从而找出影响河南省竞技健美操运动技术水平提高的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研究结果显示:(1)河南省高等院校竞技健美操队整体实力不强,参加河南省第十一届运动会大学生组暨“华光杯”竞技健美操比赛的学校占高校总数的17.8%,比例很少。省内只有两次有关竞技健美操的竞赛,大多数高校仅限于参加省内的比赛,与国内竞技健美操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2)我省高等院校竞技健美操教练员男性占36%,女性占64%,教练员的年龄集中在25-35岁之间;教练员的职称与学历情况相对较高,但是运动技术等级偏低,由于大多数没有经过系统性的竞技健美操训练,所以在训练和比赛方面还是缺乏实践经验;(3)河南省高等院校竞技健美操运动员男女比例较合理,平均年龄在21岁,训练年限较短;竞技健美操运动员的来源特征主要是体操、艺术体操、田径等项目,运动员的运动等级偏低;(4)训练时间不能保证,短期集训现象明显,学训矛盾很突出;训练经费来源单一,主要由学校拨款;缺少先进的训练场地和设备;领导的重视程度有待加强。从调查结果中分析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与建议:(1)根据河南省高等院校参加竞技健美操比赛少的情况,需进一步完善竞赛体制,增加不同层次的竞技健美操比赛,提高竞技健美操单项竞赛的比赛频率。有关部门应制定竞赛激励措施,促使高校开展竞技健美操的活动,不断推进各高校竞技健美操的发展。(2)河南省教育和体育主管部门、省健美操协会应结合河南省高等院校健美操的现状作出长远的发展战略规划,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形成具有责权和竞争机制相结合的组织管理形式。(3)高校竞技健美操运动队应加强与社会上的联系,积极参与公益性的表演活动来宣传竞技健美操运动,扩大其影响力;多渠道的解决资金问题,通过社会和企业的赞助来增加经费来源,从而改善训练条件与参赛经费等。(4)引进或聘用高水平的竞技健美操教练员,并采取有效地竞争机制。高校教师、教练员管理机构和部门应重视加强竞技健美操教练员培训工作,提升教练员的综合素质,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练员队伍。加大奖励力度并制定长远的激励政策,把奖励政策直接与教练员的职称挂钩。(5)高校竞技健美操运动员在拥有着学生和运动员的双重身份时,教练员更应当科学合理安排学习与训练时间,正确处理学训关系,从根本上解决学训矛盾,充分调动运动员文化课学习和运动训练的主动性。(6)积极的关注国内外竞技健美操发展趋势及动态,努力学习先进的科学理论和新方法,开拓新的理论、技术与手段,带动和促进河南省竞技健美操运动的发展。

毛丽华[7](2009)在《竞技健美操世界强国优势特征分析》文中提出竞技健美操作为一项国际性竞技体育项目,虽然只有20多年的历史,但是发展势头强劲,并以其“健、力、美”的项目特点赢得了越来越多国家和运动员的喜爱。我国从1995年首次参加竞技健美操世界大赛,近年来在六人项目和男子单人项目上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但是整体实力尚需进一步提升。为此,我们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揭示出竞技健美操世界强国的分布特征,同时能够为推动中国竞技健美操整体水平提高提供有益的参考依据。本文运用文献资料分析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以1995—2008年间举办的世界健美操锦标赛、健美操世界杯比赛和世界运动会健美操比赛(以下简称“竞技健美操世界三大赛”)奖牌运动员的有关数据为基础,追溯了竞技健美操世界三大赛的比赛项目设置与变化情况,揭示了竞技健美操世界强国的奖牌分布特征,探讨了竞技健美操世界强国的单项优势分布特征,分析了我国竞技健美操在世界三大赛中所处的地位,统计分析了141人次世界冠军的年龄分布态势。通过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1.竞技健美操世界三大赛在1995—2008年间共举办了16届比赛,19个国家(地区)分获了213枚奖牌,其中71枚金牌由14个国家(地区)分享。2.对1995—2008年竞技健美操世界三大赛奖牌总数的聚类分析得出,罗马尼亚、法国、俄罗斯、西班牙、巴西以及中国等6个国家显示出世界强国的整体实力,其优势特征可以概括为持续稳定型、相对稳定型、波浪起伏型和后起之秀型。3.中国作为竞技健美操世界强国的后起之秀,其优势单项为六人项目和男子单人项目;三人项目具有明显的夺金“潜优势”特征。4.竞技健美操世界三大赛冠军获得者的年龄跨度介于18—35岁之间,适宜年龄区段为19—26岁。

石春霞[8](2009)在《我国大学生竞技健美操单人项目技术分析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竞技健美操队自1995年走出国门以来先后已经参加了八届世界健美操锦标赛,在第一、四、五、六届世锦赛中成绩处于中下游水平,到第七届开始有突破性进展,打破了世锦赛奖牌的记录,直到第十届世锦赛分别获得六人第一、男单第三、女单第五、三人第二、混双第六以及总分第二名的好成绩,可以说中国竞技健美操发展非常迅速,但是在看到成绩进步的同时我国竞技健美操队更应该及时反思自己的不足之处。与2006年第九届世锦赛相比2008年的第十届世锦赛上我国竞技健美操成绩有所下滑,尤其是单人项目,男单从第一名滑到第三名,而女单也从第二名滑到第五名。如何提高我国竞技健美操单人项目运动技术水平、保持世界领先水平是我国竞技健美操队迫切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大学生在历届世界赛中的表现表明大学生运动员是我国竞技健美操队的主力军,研究我国大学生竞技健美操技术水平,对提高我国竞技健美操的整体水平有一定意义。本文将我国大学生竞技健美操男单、女单项目成套技术动作与世界冠军的成套技术动作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相关结论,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提高我国大学生竞技健美操单人项目技术水平,并为提高我国竞技健美操单人项目整体水平提供参考。根据2005-2008年国际体联竞技健美操规则,以2007年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竞技健美操男单、女单项目前三名与2008年世界健美操锦标赛冠军男单、女单成套技术动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录像统计法、归纳分析法、数理统计法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在比赛成绩方面,经分析得出我国大学生男单运动员之间得分的差距依次为完成、艺术和难度,表明我国大学生男单运动员之间的竞争点在于提高动作完成质量和增加成套动作创编的艺术性。我国大学生女子单人项目之间得分差距依次难度、完成和艺术。因此我国大学生女单运动员应该主要从难度和完成两方面提高总成绩。从分析中还得出我国大学生女单项目各代表队之间水平差距较大,标准差高达0.839,说明我国大学生女单技术水平发展不均衡,运动员之间水平差距较大。2.难度动作方面,我国大学生男单前三名运动员的难度价值均值为4.12分,难度动作得分的平均值为3.94分,与世界冠军分差分别为0.34和0.46;难度动作分值选择与完成率比世界冠军低;在难度动作组别选择上我国大学生男单运动员选择C组最多,并且在A、B两个组别难度选择上比世界冠军多;男单项目难度动作组合采用比较普遍,但是连接的两个难度组别较单一,分别采用的是C组与C组或者C组与A组难度动作的组合。我国大学生女单项目前三名运动员难度得分平均值为3.08分,比世界冠军少近1分;难度动作组别都是C组选择最多,与世界冠军相比A、B组少、D组多。但是在难度动作类别的选择上我国女大学生难度类别的选择缺乏多样性;在难度组合方面我国女大学生采用的是C组接C组,而世界冠军采用了两种难度连接种类和两种难度连接组别。3.操化动作方面,我国大学生男单操化动作拍数比世界冠军多,但操化组合动作却相差不大;操化手臂动作多样性较好,手臂动作比世界冠军丰富;但是腿部的长短杠杆的运动比较世界冠军少很多,高踢腿动作数量差距较大。我国大学生女单操化动作拍数和组合动作均比世界冠军的少;手臂动作与世界冠军相差不大,但是手臂不对称性运动以及手臂运动平面变化比世界冠军少;腿部动作长、短杠杆、总数以及高踢动作均不成规律性变化,并且腿部动作杠杆变化总数比世界冠军少。4.在过渡连接动作方面,我国大学生男单所采用的过渡动作类型比世界冠军的要少,其中大多数是A-B、B-A两种类型;连接动作大多为操化-难度与难度-过渡这两种连接形式,比世界冠军连接动作的难度小、种类少。我国大学生女单项目过渡连接动作类型与世界冠军相差不大;但是在过渡动作种类方面,我国大学生女单比世界冠军要少的多,过渡动作重复性很高;连接动作大多为操化-难度与难度-过渡这两种连接形式,在操化-操化、难度-过渡与过渡-过渡这几种能够体现成套动作特色内容的连接形式上使用较少并且缺少创新性与艺术性。5.在场地运用方面,我国大学生男单与世界冠军场地移动路线侧向及对角两个方向采用的较多,向前、向后采用的较少,同时世界冠军移动路线总数比我国大学生男单运动员多;在场地区域使用拍数方面我国三名运动员都分别有一个区域的使用拍数为0,而世界冠军使用较均匀。我国大学生女单项目移动路线和场地各区域使用情况与男单项目基本相同。在空间运用方面,我国大学生男单地面和空中的运用次数与成绩呈正相关,而站立空间的运用没有明显的趋向性,身体面向变化随着成绩的下降而逐渐下降;我国女运动员与世界冠军之间三个空间的运用没有趋向性变化,但是身体面向随着成绩的递减而下降。

朱炜淼[9](2008)在《浅析影响竞技健美操六人项目运动成绩的非竞技能力因素》文中指出运用文献资料法、录象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法研究影响竞技健美操六人项目运动成绩的非竞技能力因素,为我国健美操教练员、运动员提供参考指标,为我国健美操运动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李耀祥[10](2008)在《竞技健美操难度动作演变的分析与探究》文中研究表明竞技健美操是一项融音乐、操化动作、难度、表演为一体,以健、力、美为运动特征的运动项目,追求人体健与美,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健美操在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我国的健美操事业蒸蒸日上,我国竞技健美操运动员在近几年的国际大赛中有着不俗表现:六人项目在2005年世界运动会首次夺冠;2006年第9届世界健美操锦标赛男子单人第一、六人项目第一、女子单人第二、三人项目第二,团体总分第二名; 2007年世界杯总决赛取得两金、一银、一铜、团体总分第一名;六人项目在2005年世界运动会首次夺冠,2006年夺得世锦赛冠军,2007年世界杯总决赛再次夺魁,第一次实现了竞技健美操项目的大满贯,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国际三大比赛中六人项目实现大满贯的国家,这些已经充分证明我国竞技健美操水平已经跃居世界一流行列。竞技健美操在我国开展的近二十年时间里,通过广大教练员和科研人员的不断探索研究,对于竞技健美操难度动作已有了基本的认识和了解,但是通过对现有文献资料的分析来看:目前对竞技健美操难度动作的研究仅停留在一般的定性描述和经验总结上,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篇针对竞技健美操难度动作演变发展系统全面分析的文章,在理论方面的研究也比较笼统、局限。因此现阶段有必要对竞技健美操难度动作的演变进行探讨分析。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图像解析法、专家访谈法、对比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法,着眼于竞技健美操难度动作发展演变并结合各个周期的国际竞技健美操竞赛规则,对第8届和第9届世界健美操锦标赛各项目前八名难度动作的录像资料统计分析,论述竞技健美操难度动作发展演变过程,从中归纳总结难度动作发展的特点,科学地预测竞技健美操难度动作发展趋势。研究表明:1.国际竞技健美操难度动作的发展分为难度动作萌芽期(1983-1993年);难度动作形成期(1994-1999年);难度动作发展期(2000-2004年);难度动作成熟期(2005-2008年);难度动作创新期(2009- )。中国竞技健美操难度动作的发展主要为难度动作的开始阶段(1987-1996年);难度动作的过渡阶段(1996-1999年);难度动作的国际化阶段(1999至今)。2.不同周期国际规则对竞技健美操难度动作有着不同的要求,但是难度级别和数量变化趋于稳定,难度动作级别为0.1-1.0,成套动作中难度动作数量稳定在12个;难度动作组别由原来的6类变为4组;统一了难度根命名;去除了三人和六人项目不同难度评估指数,所有项目难度动作得分都被2除;出现了难度动作组合连接加分。3.竞技健美操难度动作的演变呈现多样化和复杂化、准确性、艺术性、规范化、惊险性、高难化、新颖性特点。难度动作的创新是竞技健美操进入奥运会的必要条件、是运动员提高比赛成绩的重要途径。4.现代竞技健美操难度动作逐步向“力、难、稳、美、新”等方面发展,比赛中难度动作选择向高难化和新颖性发展,难度动作的选择更加多样化,难度动作组合数量增多同时难度相应递增,对难度动作完成质量的要求逐步提高。

二、从2004年“华夏杯”全国健美操锦标赛六人操项目成绩看南京体院竞技健美操的发展与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2004年“华夏杯”全国健美操锦标赛六人操项目成绩看南京体院竞技健美操的发展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论我国学校艺术体育的演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ct
1.导论
    1.1 研究背景、意义及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目的
    1.2 文献综述
        1.2.1 体育与艺术集合性问题的基础概念研究
        1.2.2 体育与艺术集合性问题的基本内容研究
        1.2.3 综合评述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理论基础
        1.4.1 系统演化理论
        1.4.2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1.4.3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假设
    1.7 研究思路
    1.8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2.相关概念
    2.1 学校体育的内涵理解
        2.1.1 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学校体育
        2.1.2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学校体育
    2.2 艺术体育的定义及辨析
        2.2.1 艺术体育现有定义分析
        2.2.2 艺术体育相似概念辨析
        2.2.3 艺术体育概念重新定义
    2.3 学校艺术体育的概念界定及说明
        2.3.1 学校艺术体育的界定
        2.3.2 学校艺术体育的内容与分类
        2.3.3 学校艺术体育的基本特征
    2.4 小结
3.历史与定位:我国学校艺术体育的历史溯源
    3.1 我国学校艺术体育的基本起源
    3.2 我国学校艺术体育的发生样式
    3.3 我国学校艺术体育生成的历史状况
    3.4 小结
4.选择与发展:我国学校艺术体育不同时期的演进形态
    4.1 划分演进不同阶段的依据及确定
        4.1.1 基于特定历史时期变化的边界来划分
        4.1.2 基于学校艺术体育各项目形式在我国的引入及兴起来划分
        4.1.3 我国学校艺术体育演进不同阶段的确定
    4.2 各个时期的具体演进形态
        4.2.1 孕育期(1840-1911 年):专注于“强种保国”使命的原生型演进形态
        4.2.2 生成期(1912-1948 年):受益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启蒙型演进形态
        4.2.3 形成期(1949-1976 年):涵化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次生型演进形态
        4.2.4 外生式发展期(20 世纪70 年代末-90 年代):立足于解放思想精髓的行动型演进形态
        4.2.5 内涵式发展期(21世纪至今):着重于人本关怀理念的成熟型演进形态
    4.3 小结
5.碰撞与交融:我国学校艺术体育的演进关联
    5.1 演进动因
        5.1.1 社会环境变化的外在影响
        5.1.2 学校体育变革的内在主导
        5.1.3 受益主体的本体诉求
    5.2 演进模式
    5.3 演进规律
    5.4 演进关系
    5.5 小结
6.承传与创新:当代我国学校艺术体育现实演进的实例呈现
    6.1 资源主导型演进模式
        6.1.1 实例一:我国学校“大体操”协同化发展思想的演进
        6.1.1.1 西方“大体操”发展思想的资源
        6.1.1.2 我国“大体操”协同化发展思想的形成
        6.1.1.3 我国学校“大体操”协同化发展思想的渗入
        6.1.2 实例二:健美操政府主导制管理和啦啦操半市场化运作管理的演进
        6.1.2.1 政府主导制管理:中国大学生健美操艺术体操分会(CSARA)
        6.1.2.2 半市场化运作管理:全国啦啦操委员会(CCA)
    6.2 技术主导型演进模式
        6.2.1 实例一:基于学生主体的健美操和啦啦操联动性竞赛的演进
        6.2.1.1 健美操国际赛及国内联赛、冠军赛、锦标赛制
        6.2.1.2 啦啦操国内联赛、冠军赛、锦标赛制
        6.2.2 实例二:校园选拔类竞赛的演进
        6.2.2.1 青岛啤酒NBA啦啦操校园选拔
    6.3 文化主导型演进模式
        6.3.1 实例一:体操类项目集约平台活动的演进
        6.3.1.1 中国学生健康活力大赛
        6.3.1.2 湖南省学生阳光体操节
        6.3.2 实例二:校园品牌创建和课程营销的演进
        6.3.2.1 “啦啦操+足球”进校园:“一校一球一操”与“一校一品”
        6.3.2.2 “Adidas Dance”健身操舞校园课程
    6.4 小结
7.关照与展望:我国学校艺术体育的演进趋势
    7.1 基本理念
    7.2 前进方向
    7.3 发展态势
    7.4 小结
8.研究结论与不足之处
    8.1 研究结论
    8.2 不足之处
9.参考文献
10.附录
11.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12.致谢

(2)中国健美操竞赛发展的演变与走向(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1.2.2 历史研究法
        1.2.3 问卷调查法
        1.2.4 专家访谈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中国健美操竞赛演变历程的阶段划分
        2.1.1 划分方式的探寻与确定
        2.1.2 阶段划分
    2.2 中国健美操竞赛演变的历程回溯及特点分析
        2.2.1 萌芽期(1986.4—1992.1)
        2.2.1. 1 竞赛规则的演变
        2.2.1. 2 竞赛组织管理机构的演变
        2.2.1. 3 举办大型比赛及参与国际赛事的演变
        2.2.1. 4 历程小结
        2.2.1. 5 演变特点
        2.2.2 生长期(1992. 2—1998.12)
        2.2.2. 1 竞赛规则的演变
        2.2.2. 2 组织管理机构的演变
        2.2.2. 3 举办大型比赛及参与国际赛事的演变
        2.2.2. 4 历程小结
        2.2.2. 5 演变特点
        2.2.3 壮大期(1999.1—2005.6)
        2.2.3. 1 竞赛规则的演变
        2.2.3. 2 竞赛组织管理机构的演变
        2.2.3. 3 举办大型比赛及参与国际赛事的演变
        2.2.3. 4 历程小结
        2.2.3.5演变特点
        2.2.4 成熟期(2005.7至今)
        2.2.4. 1 竞赛规则的演变
        2.2.4. 2 竞赛组织管理机构的演变
        2.2.4. 3 举办大型比赛及参与国际赛事的演变
        2.2.4. 4 历程小结
        2.2.4. 5 演变特点
    2.3 中国健美操竞赛的未来发展
        2.3.1 以“提高鉴赏性”和“塑造品牌性”为发展目标
        2.3.2 以壮人气、强士气为发展态势
        2.3.3 以加深媒体和商业合作为发展途径
3 结语

(3)竞技性体操技术等级标准历史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我国《等级标准》与普及提高
        1.1.2 我国《等级标准》与人口失衡
        1.1.3 我国《等级标准》与学生体质
        1.1.4 我国《等级标准》与招生就业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等级标准的研究
        1.3.2 国内等级标准研究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逻辑分析法
        2.2.3 对比分析法
        2.2.4 数理统计法
        2.2.5 专家访谈法
        2.2.6 问卷调查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竞技性体操技术等级标准阶段性特征
        3.1.1 《竞技体操等级标准》历史阶段性特征
        3.1.2 《技巧运动员等级标准》历史阶段性特征
        3.1.3 《艺术体操等级标准》历史阶段性特征
        3.1.4 《竞技性健美操等级标准》历史阶段性特征
        3.1.5 《蹦床等级标准》历史阶段性特征
    3.2 竞技性体操等级标准的发展情况
        3.2.1 竞技体操《等级标准》发展情况
        3.2.2 艺术体操《等级标准》发展情况
        3.2.3 技巧《等级标准》发展情况
        3.2.4 竞技健美操《等级标准》发展情况
        3.2.5 蹦床《等级标准》发展情况
    3.3 我国竞技性体操等级标准的普及与等级达标情况
        3.3.1 山西省竞技性体操技术等级标准现状及体操的发展
4 结论与建议
    4.1 《竞技性体操等级标准》的历史演变有5个阶段性特征
    4.2 《竞技性体操等级标准》的发展
        4.2.1 建立完善的体操运动员等级制度
        4.2.2 从各基层单位做起,加大对《竞技性体操大纲》、《竞技性体操等级标准》,《竞技处体操等级运动员规定动作》的宣传工作
        4.2.3 加强学校体操与竞技性体操相结合,加强保险制度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4)我国竞技健美操混双项目技术水平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现实依据
        1.1.2 理论依据
    1.2 研究目的、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任务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外有关竞技健美操的研究综述
        1.4.2 国内有关竞技健美操的研究综述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录像分析法
        2.2.4 对比分析法
        2.2.5 数理统计法
3 研究结果与讨论
    3.1 当前世界竞技健美操混双项目各国家实力分析
        3.1.1 竞技健美操混双项目强国实力分析
        3.1.2 我国竞技健美操混双项目实力分析
    3.2 第十一届世锦赛我国混双项目中国 II 队与世界前八名运动队成套动作得分对比分析
    3.3 第十一届世锦赛我国混双项目中国 II 队与世界前八名运动队难度动作对比分析
        3.3.1 难度动作组别与数量的对比分析
        3.3.2 难度动作整体布局情况的对比分析
        3.3.3 难度动作组合的对比分析
        3.3.4 难度动作属类方面的对比分析
        3.3.5 难度动作分值的比较分析
    3.4 第十一届世锦赛我国混双项目中国 II 队与世界前八名运动队艺术编排对比分析
        3.4.1 过渡动作与连接动作多样性对比分析
        3.4.2 空间转换运用的对比分析
        3.4.3 托举动作与动力性配合多样性对比分析
        3.4.4 操化动作组合多样性对比分析
        3.4.5 移动路线多样性对比分析
    3.5 第十一届世锦赛我国混双项目中国 II 队与世界前八名运动队成套动作完成质量对比分析
        3.5.1 成套难度动作编排分值与实际完成分值的对比分析
        3.5.2 成套动作完成一致性情况的对比分析
4 制约我国竞技健美操混双项目发展的因素与提高对策
    4.1 制约我国混双项目发展的主要因素
        4.1.1 当前我国竞技健美操的管理体制制约了混双项目的发展
        4.1.2 我国女运动员的力量素质薄弱影响混双项目成绩的提高
        4.1.3 我国传统思想观念制约混双项目发展
        4.1.4 专门针对混双项目特点的理论研究缺失
    4.2 提高我国混双项目发展的对策
        4.2.1 完善我国竞技健美操的管理体制,提高领导重视程度
        4.2.2 加强女运动员力量素质训练,提高女运动员的竞技水平
        4.2.3 提高混双项目教练员的训练水平,转变思想观念
        4.2.4 加强混双项目理论研究,提高训练的科学性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5)第11届世界健美操锦标赛我国三人操与罗马尼亚队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序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文献综述
        1.2.1 国际竞技健美操现状
        1.2.2 我国竞技健美操发展现状
        1.2.3 我国竞技健美操技术研究现状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录像分析法
        2.2.3 专家访谈法
        2.2.4 比较研究法
        2.2.5 数理统计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第11 届世界健美操锦标赛中我国的成绩分析
    3.2 我国三人操与世界前三名成绩比较
    3.3 我国三人操难度动作与罗马尼亚队的比较分析
        3.3.1 新规则难度动作的组别及数量要求
        3.3.2 我国三人操难度动作与罗马尼亚队的比较
    3.4 我国三人操与成套动作创编与罗马尼亚队比较分析
        3.4.1 成套动作编排设计比较
        3.4.2 场地使用比较
        3.4.3 音乐使用比较
    3.5 我国三人操成套动作完成质量与罗马尼亚队比较分析
        3.5.1 难度编排分值与实际完成分值比较
        3.5.2 成套动作的一致性比较
        3.5.3 运动员的表现力比较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5 参考文献
6 附件
7 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8 致谢

(6)河南省高等院校竞技健美操队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现状
        1.2.1 关于健美操规则方面的研究
        1.2.2 关于健美操成套编排的研究
        1.2.3 关于高校健美操训练方法的研究
        1.2.4 关于地方高校竞技健美操发展现状的研究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法
        2.2.2 调查法
        2.2.3 数理统计法
        2.2.4 逻辑法
3 结果分析与讨论
    3.1 河南省高等院校竞技健美操队的竞技水平与竞赛体制现状与分析
        3.1.1 河南省高等院校竞技健美操队的竞技水平现状
        3.1.2 河南省高等院校健美操的竞赛体制
    3.2 河南省高等院校竞技健美操教练员现状调查与分析
        3.2.1 竞技健美操教练员年龄、性别、带队年限
        3.2.2 竞技健美操教练员学历与职称
        3.2.3 竞技健美操教练员的原始专项和运动等级
        3.2.4 竞技健美操教练员的科研情况
        3.2.5 竞技健美操教练员再培训情况
    3.3 河南省高等院校竞技健美操运动员现状调查与分析
        3.3.1 竞技健美操运动员年龄、性别特征
        3.3.2 竞技健美操运动员训练年限和运动等级情况
        3.3.3 竞技健美操运动员的来源特征
        3.3.4 运动员参与竞技健美操队的动机
    3.4 河南省高等院校竞技健美操队训练现状
        3.4.1 竞技健美操队训练时间、次数
        3.4.2 竞技健美操运动队训练模式
        3.4.3 竞技健美操运动队的训练内容
        3.4.4 运动员参与竞技健美操训练后对自身的影响体现
        3.4.5 影响竞技健美操训练的因素
        3.4.6 运动员学习与训练之间的密切关系
    3.5 河南省高等院校竞技健美操队的保障体系
        3.5.1 河南省高等院校竞技健美操队的经费来源
        3.5.2 河南省高等院校竞技健美操队的奖励机制
        3.5.3 河南省高等院校竞技健美操运动队的场地器材设施及后勤保障
        3.5.4 学校领导对训练以及竞赛的重视程度
4 河南省高等院校竞技健美操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4.1 河南省高等院校竞技健美操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4.1.1 河南省高等院校竞技健美操竞赛次数少,宣传力度不够
        4.1.2 领导重视程度不够,训练条件和教练员工作条件不够完善
        4.1.3 河南省大学生健美操协会功能发挥不够充分
        4.1.4 训练缺乏系统性,学训矛盾突出
        4.1.5 河南省高等院校竞技健美操教练员专项素质有待提高
    4.2 河南省高等院校竞技健美操发展的对策
        4.2.1 进一步完善竞赛体制,更新管理体制手段和方法,并加强对竞技健美操的宣传力度
        4.2.2 加强河南省各级领导对高等院校竞技健美操的重视,加大资金投入
        4.2.3 充分发挥河南省健美操协会的作用
        4.2.4 建立系统的训练体系,解决学训矛盾
        4.2.5 加强教练员的职后培训工作,引进或聘请高水平教练员任教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竞技健美操世界强国优势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任务
    1.4 文献综述
        1.4.1 理论背景
        1.4.2 竞技健美操及三大赛事概述
        1.4.3 研究现状
    1.5 影响竞技健美操竞赛成绩的主因素分析
        1.5.1 影响竞技健美操成绩的标准-规则
        1.5.2 影响竞技健美操成绩的基础-难度
        1.5.3 影响竞技健美操成绩的魅力-艺术
        1.5.4 影响竞技健美操成绩的关键-能力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数理统计法
        2.2.3 逻辑分析法
3 研究结果与讨论
    3.1 竞技健美操世界三大赛比赛项目设置与变化
    3.2 竞技健美操世界强国奖牌分布特征与分析
        3.2.1 竞技健美操世界强国奖牌分布态势与分析
        3.2.2 竞技健美操世界强国金牌分布态势与分析
    3.3 竞技健美操世界强国项目优势分布特征与分析
        3.3.1 竞技健美操男单项目优势分布特征与分析
        3.3.2 竞技健美操女单项目优势特征与分析
        3.3.3 竞技健美操混双项目优势特征与分析
        3.3.4 竞技健美操三人项目优势特征与分析
        3.3.5 竞技健美操六人项目优势特征与分析
    3.4 我国竞技健美操在世界三大赛中名次与分析
        3.4.1 我国竞技健美操男单项目在世界三大赛中名次与分析
        3.4.2 我国竞技健美操女单项目在世界三大赛中名次与分析
        3.4.3 我国竞技健美操混双项目在世界三大赛中名次与分析
        3.4.4 我国竞技健美操三人项目在世界三大赛中名次与分析
        3.4.5 我国竞技健美操六人项目在世界三大赛中名次与分析
    3.5 竞技健美操获得世界冠军运动员年龄分布特征与分析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8)我国大学生竞技健美操单人项目技术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录像统计法
        2.2.4 数理统计法
        2.2.5 对比分析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成绩分析
    3.2 难度动作分析
        3.2.1 难度动作分值选择及完成率统计分析
        3.2.2 难度动作组别与类别统计分析
        3.2.3 难度动作组合统计分析
    3.3 操化动作分析
        3.3.1 操化动作组合统计分析
        3.3.2 操化手臂动作统计分析
        3.3.3 操化腿部动作统计分析
    3.4 过渡与连接动作分析
        3.4.1 过渡动作统计分析
        3.4.2 连接动作统计分析
    3.5 场地空间运用分析
        3.5.1 场地运用统计分析
        3.5.2 空间运用统计分析
4 结论
5 我国大学生竞技健美操单人项目发展对策研究
    5.1 提高成套动作难度
    5.2 提高成套动作创编的艺术性
    5.3 提高成套动作完成质量
6 引文注释
7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9)浅析影响竞技健美操六人项目运动成绩的非竞技能力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对象与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2.2 录象分析法
    2.3 数理统计法
3 结果与讨论
    3.1 竞技六人健美操简介
    3.2 竞技六人健美操非竞技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3.2.1 队员组合方式
        3.2.2 运动员的精神面貌
        3.2.3 音乐
        3.2.4 团体凝聚力
        3.2.5 现场观众
4 结论与建议

(10)竞技健美操难度动作演变的分析与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图像解析法
        2.2.3 专家访谈法
        2.2.4 对比分析法
        2.2.5 数理统计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国内外竞技健美操难度动作的演变
        3.1.1 国际竞技健美操难度动作的演变
        3.1.2 国内竞技健美操难度动作的演变
    3.2 国际竞技健美操规则对难度动作要求的变化
        3.2.1 难度级别和数量变化
        3.2.2 难度动作组别变化
        3.2.3 难度动作得分计算方式的变化
        3.2.4 难度动作组合
        3.2.5 难度动作根命名的变化
        3.2.6 国际体操联合会历年来增加的新难度动作
        3.2.7 难度动作最低要求的变化
    3.3 竞技健美操难度动作演变的特点
        3.3.1 多样化和复杂化
        3.3.2 准确性
        3.3.3 艺术性
        3.3.4 规范化
        3.3.5 惊险性
        3.3.6 高难化
        3.3.7 新颖性
    3.4 竞技健美操难度动作发展的趋势
        3.4.1 难度动作向高难化和新颖性发展
        3.4.2 难度动作更加多样化
        3.4.3 难度动作组合数量增多同时难度相应递增
        3.4.4 难度动作的完成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5 引文注释
6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四、从2004年“华夏杯”全国健美操锦标赛六人操项目成绩看南京体院竞技健美操的发展与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论我国学校艺术体育的演进[D]. 方奇. 湖南师范大学, 2017(01)
  • [2]中国健美操竞赛发展的演变与走向[J]. 周建社,方奇,张建化.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6(04)
  • [3]竞技性体操技术等级标准历史与发展研究[D]. 郭芬. 山西大学, 2013(01)
  • [4]我国竞技健美操混双项目技术水平分析研究[D]. 陆迎男. 首都体育学院, 2012(03)
  • [5]第11届世界健美操锦标赛我国三人操与罗马尼亚队的比较研究[D]. 沈惟佳. 苏州大学, 2011(06)
  • [6]河南省高等院校竞技健美操队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 张远. 河南大学, 2011(08)
  • [7]竞技健美操世界强国优势特征分析[D]. 毛丽华. 首都体育学院, 2009(10)
  • [8]我国大学生竞技健美操单人项目技术分析与对策研究[D]. 石春霞. 山东师范大学, 2009(10)
  • [9]浅析影响竞技健美操六人项目运动成绩的非竞技能力因素[J]. 朱炜淼.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8(S1)
  • [10]竞技健美操难度动作演变的分析与探究[D]. 李耀祥. 山东师范大学, 2008(08)

标签:;  ;  ;  ;  ;  

从2004年“华夏杯”全国健美操锦标赛六人体操成绩看南京体院竞技健美操发展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