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车辆驾驶中紧急情况的应急处理(论文文献综述)
弗兰克·彼得·舒斯特,张正昕[1](2021)在《自动驾驶中的应急算法——一个对刑法学的挑战》文中研究表明在难以避免的交通事故中选择牺牲一部分人去拯救另一部分人,在刑法学的视角上存在着构成故意杀人罪的可能性。尽管汽车工业承诺此种情况几乎不会发生,但该问题依旧被证明是妨碍自动驾驶技术可接受性与创新性的巨大障碍。刑法传统理论一般将道德困境问题的出罪理由归结为违法层面的义务冲突理论与罪责层面的期待不可能理论,而自动驾驶的情形虽然与传统教科书案例存在一定差异,但在降低道路交通死亡总体人数这一道德目标的指引下,寻求该问题的法律解决方案仍然是可能实现的。
焦朋朋,杨紫煜,洪玮琪,王泽昊[2](2021)在《车路协同下车队避让紧急车辆的换道引导方法》文中认为为保证紧急车辆更安全、高效地到达紧急事故现场,基于车路协同系统,提出车队避让紧急车辆的换道引导策略。针对目标车道无车辆、有车辆和有车队3种不同场景,分别提出确保紧急车辆快速通过的协同换道策略。通过协同换道策略引导紧急车辆前方行驶的车队和目标车道的车辆改变速度以调整车辆间距,使其满足换道安全距离,依据换道轨迹规划使车队完成换道,并提出紧急车辆发送紧急避让信号的位置方法,计算当不影响紧急车辆的速度情况下,其发送紧急避让信号时与车队尾车的最短距离。利用SUMO交通仿真软件,实现车路协同环境下3种不同场景车队避让紧急车辆的换道引导,并比较目标车道为车队的场景下,车队换道至目标车队的每个空档中(方式A)和车队换道至目标车队的同一个空档中(方式B)2种不同的换道引导策略。研究结果表明:目标车道有车队的场景下,方式B的协同换道时间更短,发送紧急信号的位置距车队尾车82 m,较方式A的87 m更近,对周围车辆影响更小,因此此场景采用方式B的协同换道策略;在目标车道无车辆、有车辆和有车队3种场景下,紧急车辆分别距车队尾车71,71,82 m时发送紧急避让信号,其可以维持期望速度,验证了最短距离与车辆速度的关系式;与未使用换道引导策略的情况相比,紧急车辆的速度提高,延误减少。
金泽刚,刘棽昊[3](2021)在《论智能网联汽车涉交通肇事案的刑事责任问题——基于《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规范(试行)》的思考》文中研究说明在弱人工智能时代,智能网联汽车仍存在涉交通肇事罪的危险。在智能网联汽车涉交通肇事案中,由何刑事责任主体承担责任、承担何种责任未有定论。当前,智能网联汽车尚不具备刑事责任主体地位。智能网联汽车的程序设计者、生产者更多情况下承担相应的产品责任,少数情况下承担交通肇事罪的刑事责任,并存在与驾驶员责任分担的情形。尽管驾驶员不再始终保持进行驾驶操作,但控制权仍为驾驶员所有,其依旧负有对车辆行驶状况的注意义务与对交通肇事后果的阻止义务。驾驶员依然应当承担智能网联汽车交通肇事罪的刑事责任,但在不同等级自动驾驶模式下承担的刑事责任有所不同。
陈超[4](2021)在《重庆市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应急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李雪[5](2021)在《特殊授权车辆绿色通道优化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路网内部结构也更加复杂,路网中发生的紧急事件很大程度地危及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紧急事件发生时,城市应急中心会派出特殊授权车辆到达事故发生地实施救援工作,车辆到达时间越短,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就会越小。虽然特殊授权车辆具有道路优先通行权,但是实际行驶过程中也会受到车辆拥堵的影响,难以实现优先通行造成极大的延误。因此,在减少对普通车辆产生影响的前提下,本文围绕如何使特殊授权车辆快速到达事故发生地展开研究。首先,提出一种基于离散粒子群算法(DPSO)的特殊授权车辆路径选择方案。考虑路网中各路段的交通状态参数计算出各路段的权重,在利用图论思想抽象的路网连通图上建立最优路径选择模型。利用离散粒子群算法将粒子的寻优过程离散化,以最小化车辆到达目的地时间为目标求解最优路径,最终规划出耗时最短的预设行驶路线。其次,在路径选择方案所选取的最优路径基础之上,提出一种特殊授权车辆预警系统。该预警系统结合车辆自组织网络(VANET)和城市路网基础特点设计由特殊授权车辆发出紧急消息的动态传输方案,主要包括确定紧急消息的动态传输范围以及消息接收节点对该消息的转发规则。然后规定其他车辆在紧急情况下需采取的避让策略,来减少特殊授权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受到其他车辆干扰的情况发生,使得特殊授权车辆能够以更少的时间到达事故发生地。最后,实验分析部分通过模拟实验证明了最优路径选择方案和车辆预警系统的可行性,能够有效地减少特殊授权车辆到达目的地的通行时间。并在最后对本文研究工作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及后续研究内容进行阐述。
张炳其[6](2020)在《驾驶途中出现险情的应急处理分析》文中认为引起车辆驾驶过程出现危险情况的因素有多种,如雨天路滑的情况下,车辆运行稳定性会下降;车辆应用时间较长的状态下,一些车辆运行问题产生,可能引发危险情况。对此,作为汽车驾驶人员,应明确一些故障现象的原因,加强一些应急处理方法的研究,掌握其中要点,以能够在危险情况下,科学处理危机,保障自身安全及生命健康。本文对汽车驾驶中的一些安全问题因素进行论述,提出应急处理建议,希望能够为有关驾驶人员提供参考。
庞婧[7](2020)在《水上交通过失犯罪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贸易往来的需要,水上交通运输业务不断增多,频发的水上交通事故引起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以及水域污染问题不容小觑。其中,水上交通从业者和航运管理者的过失行为成为制约水上交通公共安全的重要因素。但是,目前水上交通领域的犯罪问题甚少引起学者的关注,特别是对于水上交通领域的过失犯罪问题更是缺乏系统性的整合。理论上的空白导致司法实践中无法规范化认定水上交通过失犯罪并对相关责任人员追究刑事责任。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强化海洋刑事法治功能的实现。在充分考察我国水上交通过失犯罪的立法和司法现状的基础之上,本文致力于对水上交通过失犯罪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和系统探讨,期待能够为我国刑事立法设置合理的罪刑标准提供建议,为司法实践中认定水上交通过失犯罪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司法路径选择,从而为推动当今语境下水上交通过失犯罪理论体系的完善略尽绵力。本文主要围绕水上交通过失犯罪的构成要件展开研究。在引言部分对本文的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进行介绍,在明确当前我国水上交通过失犯罪研究现状的基础之上,对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本文具有的研究价值进行论述。全文除引言外共分为八章,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为水上交通过失犯罪的基本理论。本章结合中外学者对交通过失犯罪的定义,从狭义层面对我国水上交通过失犯罪进行界定并明确其在刑法典中的归类依据。在进一步认识水上交通过失犯罪的典型特征之后,分别从客观行为的表现形式、主体范围、过失原因、过失内容层面对水上交通过失犯罪类型和存在范围进行明确,从而方便下文的研究论述。此外,本章还针对传统的航运免责思维误区指出刑法介入水上交通过失犯罪需要兼顾的因素。第二章论述了水上交通过失犯罪实行行为的界定。首先从形式要件和实质要件对水上交通过失犯罪中的实行行为进行阐述,并区分水上交通过失犯罪不同类型的实行行为表现形式。对于其中较为典型的水上交通阶段过失中实行行为的认定提出应当以过失阶段说为路径选择。第三章对水上交通过失犯罪中危害结果的标准与认定进行探讨。就目前所适用的法律规范中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标准设置合理性问题分析,并对水上交通过失犯罪中特有的结果形态即人员落水失踪、船舶溢油污染提出司法适用路径。第四章着重论述了水上交通过失犯罪中因果关系的判断路径。我国水上交通过失犯罪的因果关系具有多因一果性、受介入因素影响因果进程、因果联系本身具有复杂性等特征,在理解传统刑法因果关系理论的基础之上,提出我国水上交通过失犯罪的因果关系判断应当分为事实归因和结果归责两个阶段进行,并分别适用条件因果关系理论和客观归责理论完成因果关系的判断任务。第五章重点研究不同过失类型下水上交通犯罪主体的范围和特殊情形下的责任主体限定。在总结不同过失类型水上交通过失主体范围的基础上,指出应当对值班水手、引航员这两类在司法实践中容易被忽视的刑事责任主体进行明确,并对船舶组织体系内部具有监督职责的主体层级以逆向原则进行限定。另外,对常见的一般管理情形和管理错位情形中责任主体分别进行明确。第六章对水上交通过失犯罪主观特征之注意义务进行论述。文章分别从注意义务的内容、根据以及履行三方面对水上交通过失主体的注意义务进行分析;另外,对水上交通不同过失类型中信赖原则的适用进行探讨。在肯定信赖原则在水上交通运输领域以及船舶组织体系内进行适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信赖原则的适用限制,提出信赖原则在水上交通领域得以适用的首要基础是实行船舶定线制的水域。另外,基于保障水上交通公共安全法益的需要和严格航运管理者管理义务的导向,提出在航运管理者未履行建立安全管理体制的情形下应否定信赖原则在水上交通管理过失犯罪中的适用。第七章是对水上交通过失犯罪主观特征之注意能力判断的阐述,着重对影响水上交通从业者注意能力的因素进行揭示,进而提出在对注意能力的判断标准选择时,应当充分考察具体水上交通业务行为时所处的环境条件。在此基础之上采用以实际行为人的注意能力为标准的主观说作为注意能力的判断标准;相应地,对于航运管理者的注意能力判断标准应当坚持以一般航运管理主体的注意能力为基础的客观说,从而严格其履行安全管理义务。第八章是水上交通过失犯罪的完善建议。针对当前水上交通领域的存在问题,从立法和司法方面提出完善建议。从立法层面提出应当增设独立罪名并完善非刑事法律规范中的罪刑规范;从司法层面提出应当以宣告死亡作为处理水上交通事故致人落水失踪的路径选择,以溢油吨数作为衡量水上交通事故致溢油污染中环境法益遭受侵害的标准,同时提高人员伤亡的入罪标准,转变财产损失的认定模式。另外,在司法层面对水上交通肇事逃逸的认定提出应当以“救助义务的履行”为规范保护目的并关注水上交通责任主体主观明知的认定。
胡祥[8](2020)在《智能网联环境下应急车辆快速通行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城市突发事故通常具有很大破坏性,应急车辆快速到达事故现场可有效防止事故灾害扩大,所以缩短应急车辆行程时间对于提高应急服务质量和减少事故灾害造成的损失至关重要。然而当下城市交通拥堵时常发生,导致应急车辆优先快速通行难以实现,如何提高应急车辆在城市道路中的通行效率从而缩短应急车辆行程时间成为当下亟需解决的问题。近年来智能交通系统和智能网联车辆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改变了传统交通管理模式,为缓解交通拥堵提供了一种全新解决途径。因此,本文对智能网联环境下应急车辆快速通行策略进行研究。本文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应急车辆在城市路段尤其在拥挤路段上的通行空间不足问题,提出了采用协同换道的应急车辆快速通行策略。通过将协同换道过程看作最优控制问题,并采用变分法求解车辆最优控制输入,从而优化了车辆在协同换道过程中的燃油消耗和乘客不舒适度。对三个不同车辆流密度的交通场景进行仿真实验,实验结果验证了本文提出的采用协同换道的应急车辆快速通行策略的有效性。(2)为提高无信号交叉口的车辆通行能力,引入冲突点模型对无信号交叉口建模,并建立了交叉口车辆通行控制架构。基于以上模型和控制架构,提出了一种基于冲突点的协同通行控制算法(PCTCA)计算车辆通行交叉口时刻。PCTCA算法提高了交叉口内的冲突点占据率,从而增加了交叉口中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车辆数。通过与另外两种成熟的交叉口车辆通行控制算法进行对比实验,证明了提出的PCTCA算法在提高交叉口通行能力上的优良性能。(3)针对应急车辆在无信号交叉口中的优先快速通行问题,在PCTCA算法基础上,提出了考虑应急车辆优先通行的协同控制算法(EVTCA)。在该协同算法中,通过向常规车辆通行时间序列中插入应急车辆无延误通行时刻,确保了交叉口内应急车辆的优先无延误通行,并二次规划了受应急车辆影响的常规车辆通行交叉口时刻,防止了车辆在交叉口内的碰撞。仿真实验结果表明了本文所提EVTCA算法可实现交叉口内应急车辆的优先无延误通过,并减少对常规车辆通行时间的影响。
牛可[9](2019)在《FAO行车调度团队任务复杂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全自动驾驶(Fully Automatic Operation,FAO)系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地铁行车调度团队成员的体力负荷并提升了任务执行效率,但也使得监控作业任务的内容和认知决策压力大大增加,尤其是应急场景下团队任务处理的不确定性变得更加突出。控制中心行车调度团队远程监控作业任务完全取代了原来司机对列车的直接操纵,从而使其任务呈现了很多新的变化,如时间压力下认知策略选择的不确定性、交互界面管理难度的增加;系统的复杂性、耦合性以及内部行为的模糊性导致的团队成员的“自动化惊讶”以及对自动化的过度依赖和极度排斥等。这些变化都会引起行车调度闭队任务更高的复杂性,尤其面对自动化系统的信息动态变化、工作负荷分配不均时,更容易出现失误,进而对系统安全带来直接风险,甚至造成灾难性事故。为此,本文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基于任务的复杂人机交互系统操纵适配性度量与优化”、北京市科技计划:“适用于全自动驾驶的城市轨道交通调度控制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以及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课题:“轨道交通控制中心调度行为复杂性研究”为背景,从分析FAO行车调度团队任务特征出发,构建基于事件网络的团队任务模型,并从文献研究的角度结合FAO行车调度团队任务过程提出团队任务复杂性概念化模型,同时在团队任务模型和团队任务复杂性概念模型的基础上,提出团队任务复杂性度量模型和分析方法,为FAO调度控制系统关键技术提供理论方法和技术支撑,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应用价值。论文所完成的主要创新性工作为:1)建立了通过问题化方法明确FAO行车调度团队任务本质,并采用认知工程理论分析团队任务交互过程,实现FAO行车调度团队任务网络模型构建的方法。综合国内外FAO运营安全相关文献并结合社会技术系统视角下的FAO任务特点,系统地分析了FAO行车调度团队任务的特殊性,针对团队任务本质研究的不足,按照问题化方法从任务是否独立于行为、任务是否独立于物质环境、复杂性与任务之间的关系以及复杂性是否依赖于观察者四个维度对团队任务的本质进行系统化分析,明确了基于网络理论构建团队任务模型的必要性;基于Team-CWA构建了团队任务交互分析模型,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以事件为网络节点,信息线索为边的FAO行车调度团队任务网络建模方法。2)提出并构建了 FAO行车调度团队任务复杂性3-维度概念化模型,为团队任务复杂性度量和分析提供理论基础。通过对与团队任务复杂性概念相关的163篇文献进行回顾、组织和重构,提出了包含结构特征维度、问题空间维度和信息联系维度在内的3-维度概念化模型,并建立了该模型与团队任务过程之间的映射关系;证明了概念化模型的效度并阐明了外延和内涵以及主客观性,并以FAO控制中心典型应急团队任务为例说明3-维度概念化模型的有效性。3)提出了FAO行车调度团队任务复杂性综合度量模型,为团队任务复杂性度量提供了有效的量化手段。基于TC法和网络结构熵提出了由网络节点内部复杂性Nodecom-inside和网络节点外部复杂性Nodecom-outnside共同作用的团队任务复杂性综合度量模型;在FAO行车调度任务仿真平台上,通过工效学实验验证了度量模型的正确性,证明了典型团队任务场景下综合度量模型计算值TeamTC与团队任务完成时间TeamTIME、团队任务工作负荷TeamWORKLOAD和团队任务主观复杂性TeamSUBCOMPLEXITY三个绩效变量之间的显着相关性,并对比分析和阐明了综合度量模型相较于现有任务复杂性量化方法的有效性。4)提出了基于网络特征指标的团队任务复杂性分析方法,证明了其用于FAO行车调度团队任务复杂性来源分析的有效性。建立包含特征指标节点度/平均度、集聚系数、平均最短路径长度和整体效能在内的团队任务复杂性分析特征指标,实现了团队任务网络统计特征及抗毁性分析,并以FAO下不同场景和GOA1-GOA4相同场景为例验证了复杂性分析方法有效性,证明了该方法用于复杂性来源分析的正确性,为探讨团队任务复杂性的形成机理提供科学依据。
廖亚萍[10](2019)在《基于粒子群优化SVM模型的自动驾驶车辆决策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和碰撞伤亡损失,自动驾驶车辆成为当前世界交通领域的研究重点,而驾驶决策机制是保证自动驾驶车辆安全行驶的核心关键技术。故本文针对自动驾驶车辆在不同工况下的驾驶决策规律进行分析研究,并基于粒子群优化(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的支持向量机模型(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建立决策机制。主要工作如下:(1)对于正常行驶工况,为了提高自动驾驶车辆对城市复杂道路环境的适应性,本文将道路条件融入驾驶决策影响指标集中,与车辆运行状况同时作为自动驾驶车辆的决策参考指标。其次,通过驾驶模拟实验获取车辆正常决策样本数据,以PSO优化的SVM为基础算法,将经过数据融合处理后的影响指标集作为算法输入参数,将对应的换道、跟驰和自由行驶决策为输出参数,训练得出SVM正常行驶决策机制模型。最后,通过验证模型对道路条件的敏感性,定量分析了道路条件对驾驶决策的影响,结果表明,考虑道路条件后,模型的决策推理性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且在低交通流密度下,道路条件对驾驶决策的影响最大,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道路能见度,其次是附着系数、道路曲率和道路坡度,而在高交通密度下,它们对驾驶决策几乎没有影响。(2)对于紧急工况下,本文采取“场景分析-碰撞严重性预测-最优碰撞决策输出”的研究主线,利用交通事故数据,以碰撞严重性影响指标作为PSO优化的SVM算法的输入参数,以各紧急决策下的碰撞严重性为输出参数,分别建立了刹车、转向以及刹车+转向三种紧急决策下的碰撞严重性预测模型,作为自动驾驶车辆在紧急情况下进行决策的权衡依据。然后,基于同一事故样本,对比分析三个预测模型输出的碰撞严重性结果,结果表明在低相对车速区间内,三种紧急决策造成的碰撞严重程度基本相同;随着相对车速的增加,转向决策在减轻碰撞严重程度上的效益逐渐突显;当相对车速达到高区间时,需要同时采取刹车和转向决策,才能减轻碰撞严重程度。(3)在上述SVM模型训练过程中,为使SVM能够根据样本特征自主选择最能适应驾驶决策机理的核函数形式,本文提出一种加权混合核函数作为上述SVM的核函数。然后分别对比分析了带有加权混合核函数的SVM模型、带有RBF核函数的SVM模型和BP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准确性,结果表明,带有加权混合核函数的SVM模型比其他两种模型具有更好的分类性能。
二、车辆驾驶中紧急情况的应急处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车辆驾驶中紧急情况的应急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自动驾驶中的应急算法——一个对刑法学的挑战(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及问题概要 |
二、迄今为止对于道路和铁路运输中紧急情况之讨论 |
1.扳道工案件(Weichenstellerfall)与电车难题 (Trolley-Problem) |
2.上述原则是否可以应用到自动驾驶之中? |
三、替代性的解决方案 |
1.可设想的道德目标 |
2.可设想的刑法教义学推导 |
四、结 论 |
(2)车路协同下车队避让紧急车辆的换道引导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换道引导的基本思路 |
2 车队协同换道策略 |
2.1 安全距离 |
2.2 多车协同换道策略 |
2.2.1 车队内部协同换道策略(场景1) |
2.2.2 内侧车道有车辆时的车队协同换道策略(场景2) |
2.2.3 内侧车道有车队时的车队协同换道策略(场景3) |
2.2.4 内侧车道车队和非车队车辆共存时车队协同换道策略(场景4) |
2.3 换道轨迹规划 |
2.4 发送紧急避让信号的位置 |
3 仿真场景与结果分析 |
3.1 仿真场景 |
3.2 结果分析 |
4 结 语 |
(5)特殊授权车辆绿色通道优化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特殊授权车辆路径选择方案研究现状 |
1.2.2 特殊授权车辆预警系统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城市交通路网建立及预警系统架构 |
2.1 路径优化方案路网建立 |
2.1.1 图论思想 |
2.1.2 路网模型建立 |
2.2 预警系统架构 |
2.2.1 车辆自组织网络 |
2.2.2 路边单元 |
2.2.3 车辆预警系统标准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离散粒子群算法的特殊授权车辆路径选择方案 |
3.1 离散粒子群算法 |
3.1.1 算法基本原理 |
3.1.2 算法实现步骤 |
3.1.3 算法收敛性 |
3.2 路径选择模型建立 |
3.2.1 模型假设 |
3.2.2 模型思想 |
3.2.3 符号定义 |
3.2.4 路径选择函数模型 |
3.3 路径选择模型求解 |
3.3.1 离散粒子群算法分析 |
3.3.2 离散粒子群算法实施步骤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特殊授权车辆预警系统设计 |
4.1 特殊授权车辆预警系统概述 |
4.2 紧急消息动态传输方案设计 |
4.2.1 紧急消息传输方案设计面临的问题 |
4.2.2 紧急消息传输方案设计思想 |
4.2.3 紧急消息传输范围 |
4.2.4 紧急消息转发规则 |
4.3 车辆避让策略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1 路径选择方案实验分析 |
5.1.1 实验数据 |
5.1.2 路径选择实验分析 |
5.1.3 算法对比分析 |
5.2 预警系统实验分析 |
5.2.1 实验环境 |
5.2.2 交通仿真实验环境搭建 |
5.2.3 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驾驶途中出现险情的应急处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汽车安全驾驶的重要性 |
2 影响汽车安全驾驶的因素 |
2.1 车辆本身的影响 |
2.2 外部的因素 |
2.3 人为因素 |
3 驾驶中的紧急情况处理 |
3.1 爆胎情况的紧急处理 |
3.1.1 引发爆胎故障的原因及处理 |
3.1.2 爆胎故障现象预防 |
3.2 汽车方向失控下的处理 |
3.3 刹车存在问题下的紧急处理 |
3.3.1 刹车故障问题的应急处理 |
3.3.2 刹车“异响”问题的处理 |
3.3.3 刹车“失灵”故障的处理 |
3.4 车辆打滑情况的处理 |
3.5 车辆警报灯突然常亮下的处理 |
4 结论 |
(7)水上交通过失犯罪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二、本文的研究综述 |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 |
四、本文的研究价值 |
第一章 水上交通过失犯罪基本理论 |
第一节 水上交通过失犯罪的概念及归类依据 |
一、交通过失犯罪的定义 |
二、水上交通过失犯罪的定义 |
三、水上交通过失犯罪在刑法典中的归类依据 |
第二节 水上交通过失犯罪的特征 |
一、危害结果严重于道路交通领域 |
二、介入因素具有多重复杂性 |
三、过失竞合的情形较为常见 |
四、由不负责任的心态引发的犯罪 |
第三节 水上交通过失犯罪的类型与存在范围 |
一、基于客观行为表现形式不同的分类 |
二、基于主体范围不同的分类 |
三、基于主观过失原因不同的分类 |
四、基于过失内容不同的分类 |
第四节 刑法介入水上交通过失犯罪需要兼顾的因素 |
一、水上交通运输环境的高风险性 |
二、水运经济与航行危险之间的平衡 |
三、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对水上交通从业者生理和心理的影响 |
第二章 水上交通过失犯罪中的实行行为界定 |
第一节 水上交通过失犯罪中的实行行为判断内容 |
一、形式要件——违反特殊注意义务 |
二、实质要件——具有法益侵害的紧迫危险或者危险升高 |
第二节 水上交通过失犯罪中实行行为表现形式 |
一、水上交通过失犯罪中作为形式认定 |
二、水上交通过失犯罪中不作为认定 |
第三节 水上交通阶段过失中的实行行为界定 |
一、阶段过失中实行行为界定的学说争论 |
二、水上交通过失犯罪中实行行为的阶段性类型 |
三、水上交通阶段过失中实行行为认定的路径选择 |
第三章 水上交通过失犯罪危害结果的标准与认定 |
第一节 水上交通过失犯罪危害结果的标准探索 |
一、人员伤亡作为水上交通过失犯罪危害结果适用标准之反思 |
二、财产损失作为水上交通过失犯罪危害结果适用标准之反思 |
第二节 水上交通事故致落水失踪的法律后果定性分析 |
一、水上交通事故致落水失踪处理路径的学理争论 |
二、涉水行政、司法机关处理致人落水失踪的不同处理路径 |
三、以宣告死亡论认定致人落水失踪的合理性证成 |
第三节 水上交通事故致溢油污染的法律后果定性分析 |
一、水上交通事故致溢油污染定性路径的学理争论 |
二、司法实践中水上交通事故致溢油污染的处理路径 |
三、以环境法益侵害衡量水上交通事故致溢油污染的合理性分析 |
第四章 水上交通过失犯罪的因果关系判断 |
第一节 水上交通过失犯罪的因果关系特征 |
一、以多因一果、多因多果为主要表现形式 |
二、介入因素影响因果进程 |
三、水上交通过失犯罪中的因果联系具有复杂性 |
四、水上交通过失犯罪中的因果关系认定困难 |
第二节 传统因果关系理论的判断难点 |
一、条件说的判断难点 |
二、原因说的判断难点 |
三、相当因果关系说的判断难点 |
第三节 水上交通过失犯罪中因果关系的判断路径选择 |
一、以条件说作为结果归因的重要理论 |
二、以客观归责理论进一步检验结果归属 |
第五章 水上交通过失犯罪的主体范围及认定 |
第一节 水上交通业务过失犯罪的主体范围及认定 |
一、船舶组织体中业务过失主体范围和界定标准 |
二、值班水手作为水上交通业务过失犯罪责任主体的案例审视 |
三、引航员作为水上交通业务过失犯罪责任主体的认定 |
第二节 水上交通监督过失犯罪的主体范围及认定 |
一、船舶组织体内监督过失主体范围界定 |
二、船舶组织体系内部监督过失主体追责层级的限定 |
第三节 水上交通管理过失犯罪的主体范围及认定 |
一、水上交通管理过失犯罪主体范围和责任主体认定 |
二、一般管理情形下责任主体限定 |
三、管理错位情形下责任主体限定 |
第六章 水上交通过失犯罪主观特征之注意义务分析 |
第一节 水上交通过失不同主体的注意义务内容与根据 |
一、水上交通过失不同主体的结果预见义务内容 |
二、水上交通过失不同主体的结果避免义务内容 |
三、水上交通过失不同主体的注意义务根据 |
第二节 水上交通过失不同主体的注意义务履行 |
一、水上交通过失不同主体的注意义务履行内容 |
二、水上交通过失不同主体违反注意义务的程度 |
第三节 水上交通过失与信赖原则 |
一、信赖原则的一般理论 |
二、信赖原则在水上交通领域中的适用分析 |
三、信赖原则在水上交通监督过失中的适用分析 |
四、信赖原则在水上交通管理过失中的适用分析 |
第七章 水上交通过失犯罪主观特征之注意能力判断 |
第一节 水上交通过失不同主体注意能力的影响因素 |
一、心理状态对水上交通业务过失主体的注意能力影响 |
二、生理状态对水上交通业务过失主体的注意能力影响 |
第二节 水上交通过失不同主体注意能力的判断标准 |
一、注意能力判断标准的学说争鸣 |
二、水上交通从业者的注意能力判断标准选择 |
三、航运管理者的注意能力判断标准选择 |
第八章 我国水上交通过失犯罪的刑法完善思考 |
第一节 我国水上交通过失犯罪的立法完善 |
一、增设“水上重大航行事故罪”的理论意义与实践需要 |
二、由附属刑法规范配合刑事立法进行规制 |
第二节 我国水上交通过失犯罪的司法完善 |
一、水上交通过失犯罪的入罪标准完善 |
二、水上交通过失犯罪中特殊结果形态的法律适用完善 |
三、水上交通过失犯罪中逃逸行为的司法认定完善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智能网联环境下应急车辆快速通行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应急车辆城市路段快速通行研究 |
1.2.2 应急车辆交叉口快速通行研究 |
1.3 论文主要工作及组织安排 |
1.3.1 主要工作 |
1.3.2 组织安排 |
第2章 智能网联环境下应急车辆通行策略分析 |
2.1 应急车辆优先通行分析 |
2.1.1 应急车辆通行特点介绍 |
2.1.2 应急车辆通行问题分析 |
2.2 智能网联交通系统概述 |
2.2.1 智能网联交通系统介绍 |
2.2.2 智能网联交通系统关键技术 |
2.3 应急车辆快速通行策略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应急车辆城市路段快速通行策略研究 |
3.1 城市路段车辆通行问题描述 |
3.1.1 微观交通流模型和车辆模型构建 |
3.1.2 优化指标制定 |
3.2 应急车辆城市路段快速通行策略 |
3.2.1 协同换道 |
3.2.2 分析求解 |
3.2.3 多换道车辆协同换道 |
3.3 仿真验证 |
3.3.1 单换道车辆协同换道实验 |
3.3.2 多换道车辆协同换道实验 |
3.3.3 应急车辆通过1km长路段实验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应急车辆交叉口快速通行策略研究 |
4.1 交叉口车辆通行问题描述 |
4.1.1 交叉口模型构建 |
4.1.2 车辆模型构建 |
4.1.3 控制架构制定 |
4.2 应急车辆交叉口快速通行策略 |
4.2.1 最小时间间隔约束 |
4.2.2 基于冲突点的协同通行控制算法 |
4.2.3 考虑应急车辆优先通行的协同控制算法 |
4.2.4 车辆最优控制输入 |
4.3 仿真验证 |
4.3.1 对标算法 |
4.3.2 PCTCA算法有效性验证 |
4.3.3 EVTCA算法有效性验证 |
4.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FAO行车调度团队任务复杂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1.3 论文章节安排 |
2 团队任务复杂性研究现状分析 |
2.1 团队任务复杂性概念研究现状分析 |
2.1.1 团队概念研究分析 |
2.1.2 任务复杂性概念研究分析 |
2.1.3 团队任务复杂性概念研究分析 |
2.2 团队任务复杂性度量方法研究现状分析 |
2.2.1 单人任务复杂性度量研究分析 |
2.2.2 多人任务复杂性度量研究分析 |
2.2.3 任务复杂性度量方法的多维度比较 |
2.3 团队任务复杂性来源研究现状分析 |
2.3.1 复杂性来源研究文献总结 |
2.3.2 复杂性来源研究特点分析 |
2.4 存在的问题 |
2.5 本章小结 |
3 FAO行车调度团队任务网络模型建构 |
3.1 引言 |
3.2 FAO行车调度团队任务特点分析 |
3.2.1 FAO行车调度团队任务特殊性 |
3.2.2 社会技术系统视角下FAO行车调度团队任务复杂性分析 |
3.2.3 FAO环境下对运营作业人员的影响 |
3.3 FAO行车调度团队任务分析 |
3.3.1 FAO行车调度团队任务本质理论分析 |
3.3.2 基于Team-CWA的团队任务交互分析模型 |
3.4 FAO行车调度团队任务网络构建方法 |
3.4.1 FAO行车调度团队任务网络定义 |
3.4.2 任务网络模型构建方法 |
3.4.3 典型场景团队任务网络模型构建应用 |
3.5 本章小结 |
4 FAO行车调度团队任务复杂性概念化模型 |
4.1 引言 |
4.2 3-维度团队任务复杂性概念化模型 |
4.2.1 团队任务复杂性概念构建的意义及步骤 |
4.2.2 FAO行车调度团队任务过程分析 |
4.2.3 团队任务复杂性概念分类 |
4.2.4 3-维度概念化模型的提出 |
4.2.5 模型映射 |
4.3 讨论 |
4.3.1 3-维度概念化模型效度分析 |
4.3.2 团队任务复杂性概念的外延和内涵 |
4.3.3 团队任务复杂性概念的主客观性辨析 |
4.3.4 应用案例 |
4.4 本章小结 |
5 FAO行车调度团队任务复杂性度量模型 |
5.1 引言 |
5.2 团队任务复杂性综合度量模型 |
5.2.1 网络节点内部复杂性计算模型 |
5.2.2 网络节点外部复杂性计算模型 |
5.2.3 综合度量模型 |
5.3 基于FAO行车调度任务仿真平台的工效学实验验证 |
5.3.1 实验设计 |
5.3.2 团队被试 |
5.3.3 实验任务 |
5.3.4 实验装置及材料 |
5.3.5 实验流程 |
5.3.6 实验实施 |
5.3.7 数据分析 |
5.4 实验结果 |
5.4.1 团队任务复杂性综合度量计算值 |
5.4.2 客观绩效 |
5.4.3 主观评价结果 |
5.5 结果讨论 |
5.5.1 团队任务完成时间Team TIME |
5.5.2 团队工作负荷Team WORKLOAD |
5.5.3 团队主观任务复杂性TeamSUBCOMPLEXITY |
5.5.4 与现有方法比较 |
5.6 本章小结 |
6 FAO行车调度团队任务复杂性分析方法 |
6.1 引言 |
6.2 团队任务复杂性分析方法指标选取与计算 |
6.2.1 团队任务复杂性来源辨识 |
6.2.2 基于3-维度概念化模型的特征指标提取 |
6.2.3 团队任务复杂性分析指标计算 |
6.3 全自动等级下团队任务复杂性分析 |
6.3.1 多场景团队任务复杂性特征统计分析与比较 |
6.3.2 多场景团队任务复杂性抗毁性分析与比较 |
6.4 多自动化等级下团队任务复杂性分析 |
6.4.1 GOA1-GOA4团队任务复杂性特征统计分析与比较 |
6.4.2 GOA1-GOA4团队任务复杂性抗毁性分析与比较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论文主要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附录 C |
附录 D |
附录 E |
附录 F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基于粒子群优化SVM模型的自动驾驶车辆决策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安排 |
1.4 本章小节 |
2 自动驾驶车辆驾驶决策机制研究 |
2.1 正常工况下自动驾驶车辆驾驶决策机制 |
2.2 紧急工况下自动驾驶车辆驾驶决策机制 |
2.3 本章小结 |
3 支持向量机理论及优化改进 |
3.1 引言 |
3.2 支持向量机核函数概述 |
3.3 支持向量机的改进优化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优化的SVM的自动驾驶车辆正常决策机制建立 |
4.1 引言 |
4.2 正常驾驶决策数据采集与处理 |
4.3 正常驾驶决策机制模型建立及验证分析 |
4.4 道路条件对正常驾驶决策的影响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优化的SVM的自动驾驶车辆紧急决策机制建立 |
5.1 引言 |
5.2 紧急碰撞事故数据获取及处理分析 |
5.3 紧急决策碰撞严重性预测模型建立及验证分析 |
5.4 碰撞严重性预测模型的敏感性分析 |
5.5 碰撞严重性对比分析及决策输出规则 |
5.6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结论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车辆驾驶中紧急情况的应急处理(论文参考文献)
- [1]自动驾驶中的应急算法——一个对刑法学的挑战[J]. 弗兰克·彼得·舒斯特,张正昕.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2021(05)
- [2]车路协同下车队避让紧急车辆的换道引导方法[J]. 焦朋朋,杨紫煜,洪玮琪,王泽昊. 中国公路学报, 2021(07)
- [3]论智能网联汽车涉交通肇事案的刑事责任问题——基于《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规范(试行)》的思考[A]. 金泽刚,刘棽昊. 《上海法学研究》集刊(2021年第5卷 总第53卷)——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法治论坛文集, 2021
- [4]重庆市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应急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 陈超. 西南大学, 2021
- [5]特殊授权车辆绿色通道优化与实现[D]. 李雪.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1)
- [6]驾驶途中出现险情的应急处理分析[J]. 张炳其. 科学技术创新, 2020(33)
- [7]水上交通过失犯罪研究[D]. 庞婧.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8]智能网联环境下应急车辆快速通行策略研究[D]. 胡祥. 湖南大学, 2020
- [9]FAO行车调度团队任务复杂性研究[D]. 牛可.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10]基于粒子群优化SVM模型的自动驾驶车辆决策机制研究[D]. 廖亚萍.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