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座水电站悲惨“退役”

中国第一座水电站悲惨“退役”

一、中国第一座水电站悲壮“退役”(论文文献综述)

张古悦[1](2021)在《辽宁地区朝鲜人沿革及中日各方政策研究(1910-1948)》文中研究说明中国与朝鲜半岛隔江相望,自古以来就有密切的联系。作为跨境民族,朝鲜人民既在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及反动政权的统治下遭遇过压迫与屈辱,也与中国人民站在一起保卫中国领土完整,为东北的政治、经济、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辽宁地区作为东三省重要的交通枢纽,亦是东北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心之一,许多朝鲜人在此地定居生活,同时辽宁地区也是东三省的政治枢纽,为各类朝鲜人团体提供了活动空间。目前关于国内朝鲜人的研究成果仍然以吉林、延边地区为主,而以辽宁地区为研究范围的学术成果仍然较少。本文利用辽宁省档案馆、辽宁省图书馆、沈阳市档案馆、韩国历史数据中心、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以及新宾、本溪、抚顺等辽宁省地方图书馆所藏朝鲜人原始档案、新闻报纸、各类着作等资料,将民族史与地区史相结合,阐述辽宁地区朝鲜民族的形成发展史。此外,本文以1910年日本吞并朝鲜至1948年辽宁解放为时间范围,以当代辽宁省行政区划为地理界线。从宏观角度考察清政府、奉系军阀政府、日本帝国主义当局及伪满洲国、国民党政府以及中国共产党对辽宁地区朝鲜人政策。并寻找其政策实施对辽宁地区朝鲜人的影响,以及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辽宁地区朝鲜人最终获得解放的过程。本文还对辽宁地区朝鲜人口变化、地域分布、职业收入、教育程度等方面进行探索与整理,力求从微观角度对朝鲜人在辽宁地区的社会生活情况进行叙述,对辽宁地区朝鲜人历史进行补充。第一章主要内容为1910年以前,由于朝鲜王朝的封建统治、日本在朝鲜半岛殖民统治的压迫以及连年的自然灾害,导致朝鲜人小规模迁往辽宁地区进行生产生活的过程。因长期受到朝鲜王朝的剥削,朝鲜半岛特别是北部地区的朝鲜人生活状态极为恶劣,为了维持生计,朝鲜人开始越境进入辽宁地区进行农业活动。在日俄战争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当局侵占了朝鲜半岛,通过“土地调查事业”为代表的殖民经济体系掠夺了大量土地,导致更多的朝鲜人迁往辽宁地区。由于清朝政府无法阻止移民越境,开始实施吸纳朝鲜人入籍的政策,同时颁布“剃发易服令”并通过扶持中国地主加强对辽宁地区朝鲜人的管理。而日本当局为实现其侵略扩张阴谋,利用领事馆与日本农业资本向辽宁地区进行渗透,使朝鲜人的生活受到了较大的影响。第二章主要考察了1910年日本吞并朝鲜后至1919年三一运动前,大批朝鲜人因政治与经济因素迁往辽宁地区后,清政府、民国官宪、日本帝国主义当局围绕朝鲜人实施的不同政策对朝鲜人的政治、社会生活所造成的影响。由于大量朝鲜人的到来,令辽宁地区呈现出多样的民族关系,但相继而来的日本干涉问题也令清政府颇为头痛。因此,辽宁地区的清朝官宪制定了“清源截流”的方针政策,吸引朝鲜人入籍的同时对即将入境的朝鲜人进行限制。其政策精神一直延续至1915年《南满东蒙条约》的签订。在《南满东蒙条约》签订后,日本利用朝鲜人“日本臣民”身份对中国内政进行干涉。因此,民国初期的辽宁官宪为减少外交交涉,不得不将政策转变为以“监视控制”为主。在政策逐渐严格的影响下,一部分朝鲜人开始向吉林地区转移。辽宁地区的朝鲜人中绝大部分为贫苦的农民,而即使进入城市,其收入仍处于社会底层。因此,日本驻奉天总领事馆在辽宁各地设立朝鲜人会,以提供经济援助为幌子笼络朝鲜人.同时,还设立朝鲜人学校,以“朝鲜教育令”为基础,向朝鲜人子弟传达效忠天皇的腐朽观念,对朝鲜人的文化教育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第三章主要阐述了1919年三一运动后至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奉系军阀政府与日本帝国主义当局针对辽宁地区朝鲜人实施的政策以及对朝鲜人生活的影响。三一运动将东北朝鲜人反日运动推向高潮,辽宁地区的朝鲜人开始以武装斗争的形式打击日本军警。同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朝人民联合起来共同开展反帝反封建反军阀斗争。日本帝国主义当局为防止反日运动影响,除在经济上继续支持朝鲜人会外,还组建亲日朝鲜人武装团体,对朝鲜人反日运动进行镇压,以达成控制朝鲜人的根本目的。日本帝国主义当局还以“保护”朝鲜人为借口横行于辽宁地区,导致奉天当局认定朝鲜人是引起内政、外交困境的主要原因。1925年中、日签署《三矢协定》后,奉天当局对朝鲜人采取了排斥驱逐政策,《田中奏折》的出现更是激化了民族矛盾,令辽宁地区一部分当地百姓加入到排斥朝鲜人的行列。排斥驱逐政策的实施不仅使辽宁地区朝鲜人口数量逐年下降,也使朝鲜人的经济生活状况更为恶劣。同时,奉系军阀政府为了抵御日本的教育侵略,以强制手段关闭所有朝鲜人学校,命令辽宁各地朝鲜人子弟进入中国人学校。日本背景的教育机构却借机在日本势力的庇护下发展壮大,向更多的朝鲜人子弟灌输“亲日”思想,对朝鲜人的文化造成了极大的危害。第四章的主要内容为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45年日本投降期间,日本帝国主义当局与伪满洲国对辽宁地区朝鲜人实施的奴役与经济掠夺政策,使朝鲜人的经济、社会生活受到了严重影响。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军队的侵略引发了辽宁地区朝鲜人的两次避难潮,为解决难民问题,日本当局将朝鲜人集中于“安全农村”与“集团部落”之中,以安置为名对朝鲜人进行监视管制,并利用其进行农业种植能力以方便经济掠夺。同时,日伪政权还对朝鲜人移民实施“放任”政策,并刻意提高民族等级笼络朝鲜人,引起严重的民族矛盾。此后,日伪当局为缓解日本国内就业压力,以“新规入殖”政策代替“放任政策”,使辽宁地区朝鲜人成为日本农业殖民者的“廉价劳动力”。在日本帝国主义当局的鼓惑下,东北沦陷时期的辽宁地区朝鲜人口一直处于上升趋势,粮食产量也在逐年上升,然而朝鲜人却在日伪政权的盘剥下生活极为艰苦。在日伪政权灭亡前,为增加粮食产量,日伪当局在不切实际的增加移民数量、种植面积与产量目标的同时,还对中、朝人民进行了疯狂的经济掠夺,特别是“粮谷出荷”政策,强制掠夺了中国以及朝鲜农民的农作物及口粮,在辽宁城乡地区均造成了巨大的粮食恐慌,导致辽宁地区中朝百姓生活在贫困交加的境遇之中。为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当局的侵略与经济掠夺,在中国共产党的感召下,辽宁地区的中、朝人民不论派别纷纷加入抗日斗争之中,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与贡献。第五章主要阐述了1945年日本投降后,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平等政策与国民党的掠夺政策对辽宁地区朝鲜人生活的影响。在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令朝鲜义勇军挺进东北,辽宁地区的朝鲜人共产党员们也迅速行动,在保护当地朝鲜人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的同时,号召朝鲜青年加入革命队伍。在国民党占领时期,辽宁地区朝鲜人积极进行游击战争以保卫革命果实,同时中国共产党的“土改政策”令饱受欺凌的辽宁地区朝鲜人真正获得了自由与解放,而广大朝鲜人民也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以不同的方式支援前线,为辽宁地区的解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与中国共产党对朝鲜民族的平等政策与土地政策相比,国民党政府进入辽宁地区后却以清算为借口对朝鲜人资产进行掠夺,导致许多朝鲜农民丧失土地,而城市内朝鲜人也纷纷失业,大量的朝鲜人又一次沦为难民,其中一部分不得不返回朝鲜半岛或进入解放区,导致辽宁地区的朝鲜人口数量急速下降。而国民党政府为减少难民带来的经济压力,制定了朝鲜人遣送计划,但遣送行动只进行了一次便宣告搁浅。随着国民党军队的节节败退,韩侨事务处开始敦促朝鲜人进行农业耕种以补充军粮,但绝大多数朝鲜人因之前的经济掠夺早已无力从事农业活动,甚至许多朝鲜农民沦为难民,流落街头,他们在饥寒交迫中滞留于辽宁地区,直至辽宁解放才重获希望。纵观1910年至1948年朝鲜人迁移至辽宁地区的历史,在日本吞并朝鲜后,朝鲜人怀着寻求容身之所的希望前往辽宁地区,利用熟练的农业技术,在一片荒芜之中开拓出万亩良田。而日本当局不仅对朝鲜人实施“统制利用”政策以干涉中国内政与经济掠夺,还以民族挑拨政策令其受到奉天当局的排斥,在日本帝国主义当局垮台后,其贻害还导致朝鲜人遭受国民党政府的劫掠。辽宁地区朝鲜人屡屡遭到封建地主、军阀集团与帝国主义的迫害,陷入流离失所的痛苦之中。但即使如此,朝鲜人民仍未放弃民族解放的希望,不仅成立了大大小小的民族主义反日团体,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与中国人民携手共同对抗封建地主、奉系军阀、日本帝国主义当局与国民党反动政权,为辽宁地区的解放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最终成为了光荣的中华民族一员。辽宁地区朝鲜人的历史既是一段开拓、建设新家园的移民史,也是一段在歧视与压迫政策下充满艰辛与苦难的血泪史,更是一段通过坚韧建设与顽强奋斗,最终融入中华民族的光荣历程。

《勋章:共和国不会忘记》编写组[2](2020)在《勋章:共和国不会忘记》文中研究指明共和国勋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荣誉勋章,授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保卫国家中作出巨大贡献、建立卓越功勋的杰出人士。本刊从《勋章:共和国不会忘记》一书中撷取9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事迹与贡献,他们身上生动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值国庆,谨以此文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徐王胤[3](2019)在《中国当代科幻小说的生态阐释》文中研究指明科幻小说是以科学背景为基础创造出来的文学样式,表达的是人类对未来社会的一种期望。正是这种期望,让科幻小说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影响力日趋增强。而当今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工业文明的不断发展,人类欲望的不断上涨,各种生态问题也接踵而至、愈演愈烈:自然环境的恶化、社会状态的失衡、精神世界的匮乏……这些问题在科幻小说中不乏映照。对中国当代科幻小说的生态方面的解读阐释,可从传统生态观念、自然生态描写、社会生态反思、精神生态关怀四个维度进行。传统生态观念代表了生态意识变革前,中国当代科幻创作者的整体科幻创作意识,即以科学乐观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为创作原则;自然生态描写归纳了中国当代科幻小说的灾难描写的主题,以及海洋科幻小说这种叙述空间基于海洋与岛屿的科幻类型,分析其中的象征意义和批判意识,从自然层面进行生态阐释;社会生态反思分析了中国当代科幻小说中恶托邦社会的架构以及人在恶托邦社会中的异化问题,进而在社会层面进行生态阐释;精神生态关怀从生命意识和忧患精神两方面,探讨了时下科幻作品中人与其本身的辩证关系,以及科技伦理、精神信仰等精神意识,从精神层面进行生态阐释。本文从以上四个维度对中国当代科幻小说进行生态阐释,以期进一步丰富中国当代科幻创作的理论研究面貌。

王秀丽[4](2019)在《陕南油纸伞历史文化与传统制作工艺复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器物文化,既是物质文化,又是生活方式或传统精神的物化形态。器物不能只被简单地看成是一种物质,每件器物的身上都蕴藏着与之相连的当时的政治制度、科技水平、文化心理、审美趣味等诸多内涵。陕西南部地区传统油纸伞的历史和文化研究,对于梳理二十世纪二十至八十年代陕南手工业的发展起落、工匠群体的身份演化以及所属社会环境的历史变迁具有重要意义。陕南油纸伞传统制作材料和工艺的可视化复原,能够留存油纸伞传统制作工艺遗产,弥缝即将断裂的陕南地域文化记忆,重建历史、回忆与传承之间的联系,达成“传统”与“现代”的和解。整体来看,本研究以陕南传统油纸伞为研究本体,通过田野考察、档案追踪、伞匠访谈和工艺再造等多种研究路径,致力于三大层面,即理论层面、历史层面和工艺层面的探讨与分析。研究内容主要涉及理论层面的文化人类学、艺术社会学的理论指引;历史层面的陕南油纸伞的空间分布、匠人主体、行业组织、档案记忆、报纸记忆、商标记忆等纵向时间维度和横向地域维度的历史钩沉;工艺层面的材料再造、工艺复原、技术原理、工艺传承、文化记忆、工匠精神等形而下之“器”和形而上之“道”的复原与重建,旨在勾勒陕南地区传统油纸伞的生产和发展格局,复原并留存陕南油纸伞传统制作工艺,最终形成以“理论纲领”为导引,以“历史和社会”为基础,以“工艺复原”为核心,以“传承发展”为旨归的研究脉络。具体内容按章节分述如下:第一章即绪论。此部分在呈现陕南油纸伞濒临失传、无人抢救、研究缺位的基础上提出研究需要解决的三大难题:一是“史沉”,陕南油纸伞的发展历史碎片化,并趋于消亡化;二是“工陨”,陕南油纸伞的制作工匠陆续离世,文化记忆难以留存:三是“材逝技凋”,陕南油纸伞的制作材料与手作技艺失传,工艺复原困难重重。这三大难题同时也是本研究需要完成的核心任务。第二、第三和第四章是研究的主体,分别从陕南油纸伞的历史追踪、社会记忆和工艺复原三大部分展开论述。其中第二章在概述油纸伞历史流变和陕南油纸伞生产的空间分布的基础上,以有代表性的陕南地区安康市汉阴县油纸伞业为研究个案,重点从油纸伞在此地的源起、发展和雨伞社的兴衰历程展现特定历史条件下,以油纸伞为代表的陕南手工业匠人体系、行业组织等生产、传习方式变迁。第三章借助地方档案中油纸伞的生产、销售资料及其它历史文献,对其商贸景象进行区域对比,并在此基础上得出手工业的盛衰升降与区域地理位置及经济发展水平休戚相关的结论,反映了手工业生产的不平衡和多元特性。第四章以第二章和第三章为研究背景,重点从实践层面进行陕南传统油纸伞制作材料和制作工艺的可视化复原。制伞材料因工艺生发环境的变迁和工匠的离世等诸多原因,在陕南地区已难以再觅,它地寻访、多点支撑成为解决困难的有效途径。在具体执行上,笔者跟随伞匠学习制作技术,以获得隐性经验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创作白描图稿,通过可视化展现和解析制作工序、原理,将既往不易于流传的隐性经验知识“显性化”,为陕南传统油纸伞的制作工艺留存示范性图像“秘籍”,以挽救这项濒临失传的手工制作技艺。第五章是研究的结论部分,主要讨论陕南油纸伞文化及工艺复原的当代价值。陕南油纸伞所属的地方手工业文化体系已经出现“失忆症”,导致文化链条断裂,使我们正在越来越快地跌入一个不可逆转地“死去了的过去”之中。记忆危机伴随而来的文化危机和历史危机正发生于陕南油纸伞这个个案之中,但时间和历史性的强流卷走的远不止陕南油纸伞这一例。历史见证者的经验记忆需要转化成流传后世的文化记忆。文化记忆的续存与传承不能仅停留在“记录”层面上,也不能仅站在时间的某一历史刻度上去讨论其曾经的存在状态。探索如何使其成为植根于当代社会生活的文化形态,才是真正的薪火相传。通过研究,笔者认为:(1)社会变迁的身影并非仅在“大处”体现,器物再小,同样能够见证社会跳动的脉搏并与其同步兴衰。陕南油纸伞的发展历史亦是一部社会的变迁史。油纸伞作为一个微观媒介,能够镜像出我国手工业生产和工匠文化的诸多历史风貌。(2)器物的存在自有其存在的空间“适宜性”。但当此“适宜的”空间不再,器物亦将被迫下线。陕南传统油纸伞的源起是历史上移民文化“在地化”的产物,其当下濒临失传的困境亦是由不断前进的时代引发的新一轮文化变迁浪潮所致。(3)工匠是使“器”成“器”的创造者和赋“器”生命的源头。随着老工匠的离世,陕南活生生的油纸伞记忆面临消失的危险,现在和过去的脱节也将最终导致记忆的危机和文化的断层,为失去历史声音的人“树碑立传”成为当务之急。(4)现代社会迫切需要“工匠精神”。从严格的制伞规范和质量标准中体现出的精益求精、以用为上、恪守规范的工匠精神在现代浮躁的、“娱乐至死”的社会世相下显得如此珍贵,值得现代人学习。(5)传统手工技艺的断流与现代转型之痛并非陕南油纸伞这一例。“滑铁卢”境遇下更应冷静思考传统手工技艺和我国文化遗产的现实出路。

宋鹏飞,程雪力[5](2019)在《困境与挑战:森林火灾扑救为什么是世界难题》文中认为森林火灾,是指失去人为控制,在林地内自由蔓延和扩展,对森林、森林生态系统和人类带来一定危害和损失的林火行为。森林火灾是一种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处置救助较为困难的自然灾害。入春以来,一场场森林火灾,烧毁了一片片林区,也造成了人员伤亡和大量的财产损失……

梁劲芸[6](2018)在《云南当代艺术家群体研究(1985~2015)》文中研究表明在全球化背景中的当代艺术作为国际性艺术对话的重要方式,不断丰富着人们对当代生活和艺术的更新与认知。而不同地域的社会现实融合多元的文化理念影响着艺术新观念和表达形态的差异性。云南当代艺术的产生有着对传统艺术思想的质疑和革新;对西方现代主义的推崇与参照;对艺术专制与体制权威的批判与对抗;也有着对本土历史文脉的扩充与传承。在20世纪80年代,云南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前卫精神和行动果效的年轻艺术家作为当代艺术的开拓者,用富有个性的创作及自费外出办展的行动同步汇入了中国’85美术运动,成为了这段历史重要的参与者和见证人。当时的“新具像”展览及成立的“西南艺术研究群体”以独到的艺术特质和活力成为国内地方性艺术群体的优秀代表。他们的艺术实践和社会影响力为当代艺术在云南的传播和持续发展奠定了现实条件和人脉基础。以此线索为开端展开对云南当代艺术家群体的深度考察,较为系统地论证和分析云南当代艺术创作群体在历史与现实中的动态与作用显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这是地方艺术史研究的一个重要维度。本文选择与云南有着深度地缘关系的优秀艺术家为代表,基本以时间顺序为纵轴梳理了自1985年到2015年期间云南当代艺术整体的发展历程,以艺术家群体和个体在不同时期内的突出表现、创作成果及其作用为依据和主要内容,结合同时期发生的艺术现象横向考察和分析了艺术家群体与时代、地域、社会以及个体之间的联系与影响,开创性地呈现出50 一代直到80 一代的云南当代艺术家发展谱系。并尝试进一步地探讨地方当代艺术样本与中国现代化建设、社会文化变迁及其人文价值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全文主体部分共分为四章内容,第一章’85美术运动与云南当代艺术的开拓者,从’85美术运动之前的云南现代美术背景出发,着重论述“新具像”展览与“西南艺术研究群体”的史实与重要地位。对代表性艺术家及其创作,以及在这一时期群体与个体的关系做出分析。特别对特定艺术群体的前卫艺术动态,以及具有突出作用的艺术家个体给予了肯定。第二章20世纪90年代的云南当代艺术家群体及其动态,分析了云南当代艺术在承上启下的发展时期,本土艺术家群体开始自觉探索当代艺术的认知和语言。出现了运用其他媒介形式创作的优秀艺术家和“体制”内外的创作集群。第三章21世纪以来云南当代艺术的多元力量及生态,从昆明创库的建立及其对本土艺术生态的影响论证了当代艺术与都市文化、大众生活主动融合的态势。70一代和80一代的年轻艺术家登上艺术舞台,积极展开新思路的本土实验,形成了云南在新世纪以来更为多元的当代艺术生态和格局。以灵活多变的媒介、策略、思路进行创作且显有特点的艺术家代表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值得关注的问题。第四章云南当代艺术家群体综合分析,依据上述的历史考察,结合艺术家问卷调查做出阶段性小结。分别从云南当代艺术家谱系分析;“群体”方式的演变;创作中的“地域性”反思;情感作用下的“生活美学”品质;基本特征与观念诉求;艺术家群体对“当代性”回应;以及艺术家群体的地位、作用及现存问题等多个层面进行了综合论述并提出了原创性观点。通过几代优秀艺术家的持续努力,云南当代艺术发展三十年历经了三个重要阶段,现已逐步明确了自身定位,形成了初期的基本体系。作为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并未盲目追随国内主流,而是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节奏。注重生命、内心、直觉、真实的表现性创作是云南当代艺术颇具继承性的一条主线。艺术家更多以边缘、质疑和深入生活本身的态度持守对艺术“当代性”的反思,创作面貌更多倾向于追求精神性表达,体现人文关怀和民主意识。并且不同程度地渗透出“乡愁乌托邦”情感作用下的“生活美学”品质,大部分作品突显出根植于地域生活方式和文化性情的自由、散漫、随心而为的诗意色彩。可见,云南当代艺术家群体不仅是中国当代艺术的参与者和贡献者,更是这一地方艺术史的创造者和见证人、是当代艺术的实施者和传播者、是当代文化的构建者和推动者。他们的创作与作为不仅鲜活地反映出云南现代化改革的发展进程,也对促进城市现代化、审美现代性、文化生活多元融合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当然,面对云南当代艺术的现存问题和整体发展还需持续观察并深入研究,对艺术家个案的分析和判断也需要专注地推进工作,从而使当代艺术以及这一领域的史论研究成果能进一步对人们理解生命和生活的真谛有所作为。

金成杰[7](2017)在《朝鲜建国时期核心领导集体的构成及特点》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建国时期核心领导集体的构成及其特点为研究对象,考察和分析其形成过程、人员构成、主要活动及其历史特点,阐释朝鲜“白头山革命精神”、“白头山血统”的历史渊源,通过分析核心领导集体特点,客观而正确阐述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建国历史。全文包括绪论、本论及结论三个部分。绪论部分为第一章,主要阐述本文的选题目的、选题意义;介绍国内外学界相关研究动态以及本文的研究方法,阐明创新之处。本论部分共分为四章,即第二章至第五章。第二章论述朝鲜半岛光复前后国内外局势与南北各自政权的成立。光复后,美苏分别对北纬三八线两侧实行军事占领。1948年5月南朝鲜举行普选,8月15日宣布成立以李承晚为总统的大韩民国政府。面对此局面,北方亦在8月25日进行普选。9月9日成立以金日成为内阁首相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这样,朝鲜半岛三八线两侧便出现了同一民族、两个不同体制的新生国家。第三章论述朝鲜反日民族解放斗争的历史特点、东北抗联集体的形成及其历史渊源。1910年日本强制吞并朝鲜后,由于先后实施了残暴的“武断统治”及高智能的“文化统治”,朝鲜反日民族解放斗争无法在其国内持久开展和扩大,主要在境外发展,虽然在日帝极其严密的殖民统治下朝鲜国内独立运动以秘密结社、地下斗争等各种方式从未间断过,但究其组织力量、斗争规模、社会影响等方面与境外开展的斗争是无法相比较的。朝鲜反日民族解放斗争主要在中国东北地区、前苏联远东等境外展开,在斗争环境、政治背景等方面呈现出分散的特点,终究未能形成一支统一而具有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力量。作为朝鲜建国领导核心力量的东北抗联集体是朝鲜民族抗日武装力量中最优秀的一支,在特殊的地区长期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经过在东北地区的锻炼和苏联远东地区的军政训练,成为一支有素而坚定的革命群体,在此过程中形成了朝鲜革命传统即“白头山革命精神”。第四章论述“延安派”、“苏联派”、“朝鲜国内派”的形成过程、人员构成及其历史渊源。首先,通过追溯朝鲜独立同盟与朝鲜义勇队(军)的渊源、抗日斗争经历、主要代表人物等内容,分析“延安派”的人员构成、历史特点、地位和作用。其次,阐述“苏联派”的形成过程,即苏联形成朝鲜民族社会概况、人员构成、“苏联派”出身人士对朝鲜建国发挥的作用等。最后,分析以朴宪永为代表的“朝鲜国内派”形成过程、人员构成、社会文化背景等。第五章论述朝鲜建国时期领导集体的特点。本章将着重分析东北抗联集体、“延安派”、“苏联派”、“朝鲜国内派”等各不同历史背景与斗争经历,进一步论述朝鲜建国领导集体及特点。东北抗联集体依托东北各地朝鲜民族聚居区开展抗日武装游击斗争,金日成领导的抗联集体在朝鲜国内和东北朝鲜民族社会中树立了光辉形象,享有盛名。与此相反,以朝鲜义勇队(军)组成的“延安派”、苏联籍朝鲜民族组成的“苏联派”远离故国,其组织内部成员人数较少且分散,几乎在朝鲜国内没有群众基础。东北抗联集体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人缘优势,这是其它政治力量无法比较的。东北抗联集体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共产党的领导帮助下,分别在中国东北地区和前苏联远东地区开展了抗日武装斗争。他们在革命活动中,受到中、苏两国、两党思想、组织等方面的影响。第六章为结论部分,对全文进行整理、归纳和总结。

张淼[8](2017)在《论当代土家族小说中的民歌叙事》文中研究说明阅读当代土家族小说,特别是反映土家人民生产生活的作品时,我们随时都可以从字里行间听到悠扬悦耳、荡气回肠的歌声。这是土家族小说独特的创作风格,歌声来源于作家对土家族民歌的生活体验和深刻认识。当代土家族小说中插入民歌的艺术手法称之为民歌叙事,指在小说中用民歌参与社会生活事件虚构的过程。民歌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塑造人物形象、构建故事情节、营造环境氛围、增强语言特色等方面的作用。第一章,分析当代土家族小说中民歌与人物的关系。指出民歌作为人物语言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塑造,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丰满生动。主要包括:民歌勾勒出人物的形貌特征、表达人物的内心情感和刻画人物的多重性格。第二章,总结出当代土家族小说中民歌与情节结构的关系。小说插入民歌后,形成了一边叙述一边唱歌的“说唱和鸣”结构。民歌诗化了小说情节结构,它推动情节诗意发展、跳出情节深化主题、并行结构复调叙述,使小说呈现出诗意浪漫的结构特征。第三章,论述当代土家族小说中民歌对环境影响和作用。土家族作家除了直白的环境描写外,善于用各民歌营造环境氛围。民歌在抒发情感同时,又映衬和展示了土家族地区奇秀的地域景观和古朴的民间习俗,营造出悠远恬淡的意境氛围。第四章,阐述当代土家族小说中民歌对小说语言魅力的提升。民歌作为一种口头文学具有地方性、音乐性和多义性,蕴含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在小说中对语言形式进行提炼润饰,彰显了质朴婉转的语言特色。通过民歌叙事,当代土家族小说的整体表现力得到增强,意境得到丰富、意蕴得到拓宽,从而使作品的艺术境界获得大大提升。

梁艳[9](2017)在《海峡两岸生态文学中的“水书写”》文中指出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海峡两岸生态文学中以"水"为主要书写对象的作品。"水"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喜欢书写的角色。近年来,在生态文学作品中关于"水"的书写也成一时之盛。水世界是浩瀚庞大的,又是千姿百态的。从大洋大海、江河湖泊,到山泉小溪、池塘潭井,"水"以"主人公"的身份出现在一些生态文学作品中,并成为最重要的书写对象,这是此类生态文学作品与传统山水田园文学作品的不同之处。传统文学中"水"常常以自然背景出现,或是烘托情景气氛抒发作家情感,或是作为重要的叙事线索展开故事情节,但是生态文学中的"水书写"专门以大江、大河、海洋等为书写对象,将"水"作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重要成员,给予其生态伦理的关怀,且从人与自然等生态哲学、生态美学的高度来观照江河、湖泊、海洋等水体的生命状态和存在价值。因而生态文学作品对于"水"的书写是一种有别于传统文学作品的全新样态。"上善若水",水是一切生命存在的基础,水是大地母亲哺育人类的乳汁。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天一生水"的思想。水对整个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对地球"生命共同体"的重要性,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当下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严重的生态危机,从森林到草原,从陆地到海洋,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土地、沙石等都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污染,"水"当然亦不能幸免。生态文学中关于"水"的书写正是生态问题在文学中的反映。因此本文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希望能够通过系统的梳理,勾勒出海峡两岸生态文学中的"水世界"的大体样貌,为孕育中华民族的江河、湖泊以及海洋绘画出一幅多视角、全方位、立体多面的文学画像。如果以"水"为主线对两岸生态文学研究进行观察、梳理,可以发现大陆和台湾生态文学研究虽取得了优异成果,但是对于生态文学中"水书写"的系统论述和专门着述还没有见到。大陆有学者专门对生态文学中的森林、草原、土地等自然要素作过重点研究,也有学者对个别"河流书写"文本作过分析,但是系统、全面考察生态文学中以"水"为书写对象的研究着述还是一个空白,更不用说以"水书写"为主线,将大陆和台湾生态文学进行整合对比研究,就更是一个陌生的领域。两岸生态文学对"水"的关注和思考铸就了诸多优秀文学文本,也出现了多位以"河流书写"和"海洋书写"而享誉文坛的作家,这为本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生态文学资源。就研究对象的时限,鉴于海峡两岸相对自觉的生态文学创作大致均在1980年代以后展开,本研究将研究范围确定在此时间点之后。论文除绪论、结语外,共分为四个篇章,以下是全文的整体架构:"绪论"交待了选题缘由、研究概况以及论文的理论支撑和研究路径。目前,全球范围内严重的"水"生态危机是此次选题的现实缘由,两岸生态文学中大量的"水书写"作品为本研究提供了文本基础。在生态哲学、生态美学、生态伦理学等理论支撑下,本研究还采用了社会学、生态批评和文献分析等方法,通过文本细读来整合对比两岸生态文学中的"水书写"。第一章对生态思想的起源发展与精神内涵进行梳理和解析,并从中归纳出关于"水"的生态思想。中西方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本章力图从古代生态思想中汲取营养,为今天思索"人与自然"、"人与水"的关系带来启发。西方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存在两种对立的思想,一是人与自然共生的"阿尔卡迪亚模式",另一种是人为自然立法的"帝国模式"。而中国自古以来在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就比较和谐,"天人合一"是中国生态思想的核心。在对待"水"的问题上,中国古人有着明显的"水崇拜",这对今天我们如何"亲水"、"爱水",与"水"和谐相处,实现"天人合一的诗意栖居"具有重要思想启迪。第二章在海峡两岸生态文学创作整体框架中描绘"水书写"的大体样貌。首先对两岸生态文学创作情况进行梳理,从中选择"水"书写的经典作品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大陆的生态文学创作经历了从"浅绿"到"深绿"的转化。"浅绿色"生态文学是"浅层次"的生态思考,仍然站在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上。"深绿色"则是从深层生态学的角度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生态整体主义思想。台湾生态文学创作则经历了从激情"呐喊"到冷静"观察"的过程。而且台湾的生态文学创作中出现了本土化和可视性等特点。一些作家对"土地伦理"的思考引发了当地社区环境自治等行为。生态文学文本也融文字与绘图于一体,呈现出"可视性"的特点。对于两岸生态文学中的"水书写",通过比较发现:大陆的"水书写"主要关照了 "大江大河",而台湾在"海洋书写"方面则成绩斐然。"一方水土一方人",河流与家园有着天然的联系。大陆的"河流书写"有着浓厚的"家园情结"。从生态角度来讲,保护河流就是守卫家园。台湾四面环海,"海洋书写"较之于大陆更为活跃,同时海岛环境使台湾的"海洋书写"带有"向海而生"以及"生存与挑战"的色彩。第三章写"江河之水"。江河是大地的血脉。对大江大河的生态书写,大陆较之于台湾更令人瞩目,不但出现了如《额尔古纳河右岸》、《江河并非万古流》、《长江传》等优秀作品,而且还有像徐刚、哲夫这样专注于大江大河书写的作家。本章以徐刚和哲夫的作品为研究重心,主要分析"河流书写"中的"河流"形象,并从生态整体观的高度关注河流生态,追问河流存在的伦理价值。河流书写中"河流"形象经历了从"孕育者"到"受难者"的转变,而河流作为"施暴者"形象已越来越模糊,曾经的滔滔江水如今枯萎断流,河流不仅丧失"施暴"的能力,其生命力也消耗殆尽。河流有没有生命?如何尊重和保护河流的生存权?人类修建"水利"工程等行为能否首先保证河流的基本生态安全?这些都是值得拷问的生态哲学以及人与自然的存在问题。河流与家园密切相关,从生态视角来看,保护河流就是守卫家园,因此"河流书写"中的"地缘情结"和"家园意识"非常明显。江河之外,湖泊之水也单独作为一节来研究,杨志军的《环湖崩溃》在生态性与文学性的融合上、在"荒原精神"与"人定胜天"的对决中,都是值得探讨的生态哲学和美学问题。第四章写"海洋之水"。在对比研究中发现,台湾的"海洋书写"较之于大陆更加出彩,因而本章主要对台湾生态文学中的海洋书写进行分析。寻找海洋书写中的生态意识,既是生态文学与海洋文学的高度契合,也是一种整合与越界,有学者称之为"蓝色批评"。台湾生态文学作家廖鸿基和夏曼·蓝波安的作品具有浓厚的生态意识,是海洋生态文学作品中文学性和生态性兼备的优秀作品。这两位作家是台湾生态文学和海洋文学高度契合的标志性作家,也是跨界研究的"明星"作家,但是二人的作品却风格迥异。廖鸿基笔下的大海是"讨海人"的家园和战场,里面所写到的风俗习惯往往是汉族的习性。而夏曼·蓝波安是台湾原住民作家,他笔下的大海是达悟族的大海,作品讲述的是达悟族的风俗习性和传统文化。虽然他们创造了截然不同的海洋文学意象,但对海洋生态保护都持严肃关注的态度,作品中均蕴含着丰富的海洋生态思想。尤其是达悟族"取而不贪"的海洋生态意识,对于今天保护海洋生态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结语"从海峡两岸生态文学中"水书写"所展示的"江河湖泊受难图"和海洋污染图景中受到启示。的确,作为生命之源的"水"处于生态危机之中,而人类又如何能够安然自保?这无疑是值得思考的重大现实问题。我们人类只有遵循生态整体观思想,给予"水"以"命运共同体"意义上的伦理关怀,高度尊重其生存的权利,人与自然、人与水才能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的诗意栖居"才能真正实现。

詹谷丰[10](2015)在《乡关何处》文中研究指明一一个少年失去了父母,他的心灵会时刻悲伤。一个游子回不了故乡,他的灵魂会在野地里游荡。当我写下这个沉重的标题的时候,我早已在纸上,开始了寻找回归义宁的路径。"修水",这个由两个普通汉字组合的名词,没有人知道它的来路和存在的意义。它出生比五千年更早,它年龄比幕阜山更老。

二、中国第一座水电站悲壮“退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第一座水电站悲壮“退役”(论文提纲范文)

(1)辽宁地区朝鲜人沿革及中日各方政策研究(1910-194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三、研究方法与拓展突破
    四、主要内容
第一章 朝鲜人迁入辽宁地区的肇始
    1.1 鸭绿江沿岸生活的早期朝鲜移民
        1.1.1 东北封禁时期的朝鲜移民
        1.1.2 东北解禁后的朝鲜移民
    1.2 日本帝国主义当局对朝鲜半岛的侵略与掠夺
        1.2.1 朝鲜半岛殖民地体系的设立
        1.2.2 残酷殖民统治导致朝鲜人流离失所
    1.3 小结
第二章 清末民初辽宁地区的朝鲜人(1910年8月—1919年3月)
    2.1 中日两国对辽宁地区朝鲜移民的管理政策
        2.1.1 朝鲜移民的人口数量与地域分布
        2.1.2 清朝末期辽宁官宪的“清源截流”政策
        2.1.3 民国初期辽宁官宪的“监视管理”政策
        2.1.4 日本领事馆的统制政策
    2.2 清末民初时期辽宁地区朝鲜人的社会经济状况
        2.2.1 极度依赖农业生存的朝鲜移民
        2.2.2 日本帝国主义当局开始推行殖民教育
        2.2.3 朝鲜人反日独立运动的兴起
    2.3 小结
第三章 三一运动后的辽宁地区朝鲜人(1919年3月—1931年9月)
    3.1 中日对朝鲜人的管理政策
        3.1.1 人口数量逐年下降的朝鲜移民
        3.1.2 奉天军阀政府的“驱逐排斥”政策
        3.1.3 日本领事馆对朝鲜人的“统制利用”政策
    3.2 辽宁地区朝鲜人反日独立运动大潮
        3.2.1 朝鲜人反日独立运动的高峰
        3.2.2 朝鲜人民族主义反日团体的联合
        3.2.3 活跃于辽宁地区的朝鲜共产主义运动者
        3.2.4 朝共满洲总局的解散及其成员加入中国共产党
    3.3 三一运动后辽宁地区朝鲜人的社会经济状况
        3.3.1 以农为主兼顾工商的职业构成
        3.3.2 日本帝国主义当局极力推行教育侵略
    3.4 小结
第四章 东北沦陷时期辽宁地区的朝鲜人(1931年9月—1945年8月)
    4.1 日伪政权对辽宁地区朝鲜人的管理政策
        4.1.1 朝鲜人避难潮
        4.1.2 “安全农村”与“集团部落”
        4.1.2.1 “铁岭安全农村”
        4.1.2.2 “营口安全农村”
        4.1.2.3 “集团部落”
        4.1.3 日伪强制移民政策导致朝鲜移民数量激增
        4.1.4 “五族协和”的谎言
    4.2 东北沦陷时期辽宁地区朝鲜人的社会经济状况
        4.2.1 遭受日伪政权极度剥削压迫的朝鲜人
        4.2.2 日伪政权对朝鲜人的奴化教育
    4.3 辽宁地区朝鲜人抗日斗争
        4.3.1 辽宁民众自卫军与朝鲜革命军
        4.3.2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朝抗日武装力量
    4.4 小结
第五章 抗战胜利后的辽宁地区朝鲜人(1945年8月—1948年11月)
    5.1 中国共产党与“民族平等”政策下的辽宁地区朝鲜人
        5.1.1 朝鲜青年踊跃加入朝鲜义勇军
        5.1.2 东北朝鲜人民民主联盟与土地改革
    5.2 国民党政府对辽宁“收复区”内的朝鲜人管理政策
        5.2.1 设置朝鲜人事务处理机构
        5.2.2 遣散朝鲜人计划
        5.2.3 对朝鲜人资产的掠夺与返还
        5.2.4 救济朝鲜农民
    5.3 抗战胜利后辽宁地区朝鲜人的社会经济状况
        5.3.1 掠夺政策影响下的朝鲜人口数量与经济生活
        5.3.2 国民党政府扶持监管下的朝鲜人教育
    5.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一、档案类
    二、新闻报纸
    三、着作类
    四、论文类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2)勋章:共和国不会忘记(论文提纲范文)

共和国勋章
于敏:一个曾经绝密28年的名字
    在氢弹原理突破中起了关键作用
    用热血书写历史丰碑
    如一滴水,融入大海
申纪兰:“勿忘人民、勿忘劳动”
    争取男女同工同酬的急先锋
    一切为了人民
    本色不改初心不渝
孙家栋:一辈子与卫星打交道的航天“大总师”
    中国航天“大总师”
    91岁的“牧星人”
    擅长攻关复杂难题:“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李延年:荣誉属于所有烈士
张富清:紧跟党走,做党的好战士
    从革命战场到人生战场不改本色
    在每一个岗位上担当作为、竭尽所能
    深藏功名60余载连家人都不知情
袁隆平:把对祖国的热忱结成饱满的稻穗
    选择农业报国
    为国家筑牢粮仓
    让老百姓吃得更好
黄旭华:隐“功”埋名三十载,终生报国不言悔
    “深潜”报国三十年
    攻坚克难铸重器
    终生奉献不言悔
屠呦呦:与青蒿结缘,用中医药造福世界
    从0到1的突破:“青蒿素是中医药献给世界的礼物”
    淡泊名利一心只为科研
    永不止步:未来青蒿素依然是抗疟首选药物
钟南山:“一个人也不能少”
    “逆行者”的家国情怀
    “科技攻关要跟病毒赛跑”
    “这是一个人类的疾病”

(3)中国当代科幻小说的生态阐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中国科幻小说百年文脉
    (二)理论研究现状
一、中国当代科幻小说的传统生态观念
    (一)科学乐观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
    (二)生态整体观的形成
二、中国当代科幻小说的自然生态描写
    (一)灾难科幻的生态描写
        1.自然性灾难:敬畏与反抗
        2.科技性灾难:异化与消解
        3.族群性灾难:自我与反思
    (二)海洋科幻的生态描写
        1.垃圾之岛:寓言性意象
        2.两个岛屿:科幻与现实
三、中国当代科幻小说的社会生态反思
    (一)恶托邦:失衡社会状态的反讽
    (二)人的异化:恶托邦下的共性与反思
四、中国当代科幻小说的精神生态关怀
    (一)生命意识:对终极问题的人文关怀
        1.生存权利,当万物皆有
        2.生存空间,应维持平衡
        3.生存法则,需顺应自然
    (二)忧患精神:对生存状态的悲悯情怀
        1.科技伦理的忧思与探讨
        2.精神信仰的缺失与追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陕南油纸伞历史文化与传统制作工艺复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价值与意义
    三、研究现状与趋势
    四、基本概念界定与研究内容体系
    五、研究思路、方法与三大难题
    六、研究的理论视角与创新之处
第1章 陕南油纸伞的历史空间分布、匠人主体与行业组织
    1.1 陕南油纸伞的历史空间分布
        1.1.1 伞的历史流变
        1.1.2 油纸伞在陕南的历史空间分布
    1.2 汉阴油纸伞的历史源起与匠人主体
        1.2.1 源起于技艺移民
        1.2.2 生发受自然条件护佑
        1.2.3 孙氏伞匠家族记忆再现汉阴油纸伞历史
        1.2.4 民国档案中的油纸伞匠铺历史残片
    1.3 汉阴雨伞社的行业组织
        1.3.1 印章更迭见证汉阴雨伞社组织变迁
        1.3.2 汉阴雨伞社组织成员考略
        1.3.3 汉阴雨伞社砍竹运输路线暗合古商道
        1.3.4 伞社皮纸供应的地方性发展与退化
    1.4 小结:传统手工业生产与传习方式变迁
第2章 基于文献的陕南油纸伞社会记忆
    2.1 档案文献中的油纸伞记录
        2.1.1 陕南地方档案: 油纸伞的生产规范与质量评定标准
        2.1.2 陕南地方档案: 油纸伞的产销记录
    2.2 民国广告文献中的伞业贸易及手工业变迁
        2.2.1 民国报纸广告作为镜像媒介
        2.2.2 民国报纸上的油纸伞广告样本分析
        2.2.3 油纸伞广告镜像民国商贸盛况
        2.2.4 油纸伞广告镜像民国商业设计
        2.2.5 油纸伞商贸盛景中的手工业社会变迁
    2.3 近代油纸伞商标图像文献中的社会记忆
        2.3.1 油纸伞商标图像文献
        2.3.2 近代油纸伞商标及其竞争记忆
        2.3.3 油纸伞商标的图像语义与社会记忆
    2.4 小结: 手工业生产的不平衡与多元特性
第3章 陕南油纸伞传统制作工艺复原
    3.1 传统制伞材料再造
        3.1.1 柿子油
        3.1.2 桐油
        3.1.3 头发绳
    3.2 传统制伞工艺复原
        3.2.1 备料
        3.2.2 伞骨
        3.2.3 伞键
        3.2.4 伞托
        3.2.5 组装
        3.2.6 网伞
        3.2.7 糊伞
        3.2.8 晾伞
        3.2.9 扣扎
        3.2.10 伞杆
        3.2.11 上油
        3.2.12 渡伞,成器
    3.3 传统制伞工艺原理分析
        3.3.1 自然的立场: 油纸伞中的竹骨担当
        3.3.2 科学的立场: 油纸伞结构设计
        3.3.3 地域的立场: 油纸伞制作工艺差异
    3.4 小结: 陕南油纸伞传统制作工艺复原的技术路径
第4章 陕南油纸伞文化及工艺复原的当代价值
    4.1 文化符号: 器物的逝去与再生
    4.2 记忆留存: 历史记忆的危机与转化
    4.3 实验作品: 虚拟现实技术作为油纸伞记忆存储的媒介
    4.4 工匠精神: “传统”与“现代”的和解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陕南油纸伞工匠及家庭谱系调研表
附录二: 陕南油纸伞工匠照片
附录三: 2016-2018年田野调查进程
附录四: 工匠访谈手稿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困境与挑战:森林火灾扑救为什么是世界难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重返现场凉山木里森林火灾
    “爆燃”前后70小时全记录
        1. 进山
        2. 爆燃
        3. 救援
    凉山木里森林火灾:为何一定要救?
        四川防火形势有多严峻
        为何扑救而非放任燃烧
        参与扑救的人员专业吗
二森林火灾为何如此多发?
    山西沁源森林火灾扑灭任务完成6人牺牲
    呼和浩特突发山火300人扑救5小时明火被扑灭
    北京市怀柔区发生山火明火全部扑灭无人员伤亡
    辽宁大连乔山墓园附近发生山火
    河北青龙满族自治县突发山火明火已基本扑灭
    湖北随州一林场发生火灾消防员奋战近9小时扑灭
    疑因村民烧秸秆引发山火, 鹤壁两护林员牺牲
三扑救森林大火为什么这么难?
四业内声音
    范强强:中国消防协会科普教育工作委员会原主任委员
    王鹏飞:天津消防总队主任记者 (退休) , 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 天津市公安局授予警营艺术家, 知名画家。
    李竞岌: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防火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博士。
五亲历者

(6)云南当代艺术家群体研究(1985~201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写作的缘起及选题的意义
    二、研究对象的界定
        (一) 理解研究对象的重要前提
        (二) 研究对象的界定与选择
        (三) 关于时间跨度的说明
    三、国内外研究概述
    四、研究思路、方法与基本内容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三) 基本内容
    五、课题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85美术运动与云南当代艺术的开拓者
    第一节 '85美术运动时期的云南艺术家群体研究
        一、云南在'85美术运动之前的现代美术动态
        二、“新具像”展览及“西南艺术研究群体”
        三、云南当代艺术的开拓者及其创作
    第二节 '85美术运动时期云南艺术家群体分析
        一、'85美术运动对云南艺术家群体的影响
        二、云南艺术家群体与个体的关系探讨
        三、毛旭辉在群体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章 20世纪90年代的云南当代艺术家群体及其动态
    第一节 云南当代艺术承上启下时期的重要动态
        一、云南在90年代的当代艺术语境与重要动态
        二、张晓刚的艺术图式与云南地域的内在关联
        三、云南行为艺术的开端及重要代表
    第二节 云南当代艺术在“体制”内外的力量
        一、云南当代艺术在“体制”内外的影响
        二、云南“体制内”的当代艺术家及其创作
        三、驻守云南的“体制外”艺术力量
第三章 21世纪以来云南当代艺术的多元力量及生态
    第一节 新世纪以来的文化环境与云南艺术生态构建
        一、新世纪以来的文化环境与云南当代艺术的现实格局
        二、创库的建立及其重要地位
        三、叶永青在“画里画外”的个人才能及贡献
    第二节 云南当代艺术的本土实验与年轻力量
        一、从“江湖”出发的艺术实验及“群体”方式
        二、推动云南当代艺术实验的年轻艺术家代表
        三、云南本土的多元媒介创作及其艺术家代表
    第三节 其他艺术家群体与云南当代艺术生态之维
        一、丽江的本土艺术生态与当代艺术驻地状况
        二、生活在大理的艺术“新移民”
        三、驻北京的云南籍艺术家群体
第四章 云南当代艺术家群体综合分析
    第一节 云南当代艺术家现阶段谱系分析
        一、云南当代艺术家谱系构成及阶段性发展分析
        二、云南当代艺术“群体”方式的演变
    第二节 云南当代艺术家群体的地域情感与创作特征
        一、云南当代艺术家群体创作中的“地域性”反思
        二、云南当代艺术家群体的“乡愁乌托邦”情感及“生活美学”
        三、云南当代艺术家群体的基本特征与观念诉求
    第三节 云南当代艺术家群体的作用与现存问题
        一、云南当代艺术家群体对“当代性”的回应
        二、云南当代艺术家群体的地位与积极作用
        三、云南当代艺术发展的现存问题辨析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朝鲜建国时期核心领导集体的构成及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学界相关研究动态
        1.2.1 中国方面
        1.2.2 朝鲜方面
        1.2.3 韩国方面
        1.2.4 其它国家
    1.3 研究方法及研究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朝鲜半岛光复及南北各自政权的成立
    2.1 朝鲜半岛光复及苏美对朝鲜半岛政策
        2.1.1 “八·一五”光复
        2.1.2 涉及“朝鲜问题”的主要国际会议
        2.1.3 苏、美对朝鲜半岛政策
    2.2 光复后北、南社会状况
        2.2.1 北半部社会状况
        2.2.2 南半部社会状况
    2.3 南北各自政权的成立
        2.3.1 国内外抗日民族解放力量的汇集
        2.3.2 大韩民国成立
        2.3.3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成立
    小结
第三章 东北抗联集体的形成及其历史渊源
    3.1 朝鲜民族解放运动的历史特点
        3.1.1 日帝对朝鲜的殖民统治
        3.1.2 反日解放运动的特点
    3.2 东北朝鲜民族抗日解放运动
        3.2.1 东北朝鲜民族社会的形成及其特点
        3.2.2 朝鲜民族在中国东北的抗日革命运动
        3.2.3 马列主义的传播和中共党组织的建立
    3.3 东北抗日游击战争中形成以金日成为首的领导核心
        3.3.1 金日成诞生、家庭背景
        3.3.2 学生时代及早期反日爱国运动
        3.3.3 金日成与东北抗日游击战争
    3.4 东北抗联集体其它主要干部
    小结
第四章 “延安派”、“苏联派”、“国内派”的形成及其历史渊源
    4.1 “延安派”
        4.1.1 “延安派”的形成
        4.1.2 朝鲜义勇军挺进东北
        4.1.3 “延安派”主要代表人物
    4.2 “苏联派”
        4.2.1 前苏联形成朝鲜民族社会概况
        4.2.2 “苏联派”形成及人员构成
        4.2.3 “苏联派”代表人物—许嘉谊
    4.3 “国内派”
        4.3.1 “国内派”形成过程及主要活动
        4.3.2 主要代表人物
    小结
第五章 朝鲜建国时期领导集体的历史特点
    5.1 以金日成为首的核心领导集体的形成
        5.1.1 成立北朝鲜临时人民委员会、北朝鲜人民委员会
        5.1.2 两党合并、召开北朝鲜劳动党第一次代表大会
        5.1.3 创建正规人民武装力量、召开北朝鲜劳动党“二大”
        5.1.4 朝鲜最高人民会议,组成以金日成为首相的新朝鲜政府
    5.2 东北抗联集体历史特点
    5.3 “延安派”、“苏联派”、“国内派”历史特点
        5.3.1 “延安派”历史特点
        5.3.2 “苏联派”历史特点
        5.3.3 “国内派”历史特点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附录2: 东北抗联第二军发展情况表
附录3: 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第二军情况表
附录4: 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第二、三方面军情况表
附录5: 朝鲜劳动党主要会议(1945-1948)
附录6: 北朝鲜人民会议主要会议

(8)论当代土家族小说中的民歌叙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以民歌塑造丰满生动的人物形象
    第一节 民歌勾勒人物形貌特征
    第二节 民歌表达人物丰富情感
    第三节 民歌刻画人物多重性格
第二章 以民歌构建诗意浪漫的情节结构
    第一节 民歌推动情节诗意发展
    第二节 民歌跳出情节深化主题
    第三节 民歌并行结构复调叙述
第三章 以民歌营造悠远古朴的环境氛围
    第一节 民歌映衬奇秀的地域风景
    第二节 民歌展现古老的民间习俗
    第三节 民歌渲染恬淡的意境氛围
第四章 以民歌彰显质朴婉转的语言特色
    第一节 民歌凸显语言的地方色彩
    第二节 民歌增添语言的音乐美感
    第三节 民歌增强语言的修辞效果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海峡两岸生态文学中的“水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从自然生态到生态文学
    第二节 生态文学及"水书写"研究现状
        一、生态文学、环境文学与自然书写
        二、大陆生态文学及"水书写"研究
        三、台湾生态文学及"水书写"研究
    第三节 理论基础、研究方法与重点
        一、理论基础与方法
        二、研究重点与创新
第一章 生态思想的精神内涵及其"水崇拜"
    第一节 中西生态思想资源
        一、西方:人与自然的和谐、对立与反思
        二、中国:"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
    第二节 生态思想中的"水崇拜"
        一、天一生水
        二、人水合一
第二章 两岸生态文学创作与"水书写"
    第一节 不断深化与拓新的两岸生态文学
        一、大陆:从"浅绿"到"深绿"
        二、台湾:由"呐喊"到"观察"
    第二节 两岸生态文学中的"水世界"
        一、大陆:绿色与河流
        二、台湾:生存与海洋
        三、两岸"水世界":色调变奏与比较
第三章 大陆生态文学中的"河流书写"
    第一节 "河流书写"中的"河流"形象
        一、从"孕育者"到"受难者"
        二、"施暴者"形象
        三、河流书写的"地缘情结"
    第二节 大江大河的悲歌——以徐刚、哲夫作品为中心
        一、焦灼:河流生命的追问
        二、反思:河流悲剧的根源
        三、期盼:河流与家园共荣
    第三节 湖泊山泉的呜咽——以《环湖崩溃》为例
        一、生态性与文学性
        二、"人定胜天"与"荒原精神"
        三、荒原是"谜"
第四章 台湾生态文学中的"海洋书写"
    第一节 生态文学与海洋文学的契合
        一、生态、海洋与蓝色批评
        二、海洋文学中的生态意识
    第二节 从讨海人到护鲸者——以廖鸿基海洋文学作品为中心
        一、作为土地与战场的海洋
        二、"跨界的友谊"与生命意识
        三、海洋环保与海洋文化思考
    第三节 海洋朝圣者——以夏曼·蓝波安作品为例
        一、海岛地理与别样的海洋文化符码
        二、泛灵信仰与现代性的对抗
        三、从"身体写作"到"人类学家"的反思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乡关何处(论文提纲范文)

四、中国第一座水电站悲壮“退役”(论文参考文献)

  • [1]辽宁地区朝鲜人沿革及中日各方政策研究(1910-1948)[D]. 张古悦. 延边大学, 2021
  • [2]勋章:共和国不会忘记[J]. 《勋章:共和国不会忘记》编写组. 传奇.传记文学选刊, 2020(10)
  • [3]中国当代科幻小说的生态阐释[D]. 徐王胤. 渤海大学, 2019(12)
  • [4]陕南油纸伞历史文化与传统制作工艺复原研究[D]. 王秀丽.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8)
  • [5]困境与挑战:森林火灾扑救为什么是世界难题[J]. 宋鹏飞,程雪力. 消防界(电子版), 2019(07)
  • [6]云南当代艺术家群体研究(1985~2015)[D]. 梁劲芸. 陕西师范大学, 2018(12)
  • [7]朝鲜建国时期核心领导集体的构成及特点[D]. 金成杰. 延边大学, 2017(03)
  • [8]论当代土家族小说中的民歌叙事[D]. 张淼. 湖北民族学院, 2017(01)
  • [9]海峡两岸生态文学中的“水书写”[D]. 梁艳. 山东大学, 2017(08)
  • [10]乡关何处[J]. 詹谷丰. 清明, 2015(06)

标签:;  ;  ;  ;  ;  

中国第一座水电站悲惨“退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