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校体育中心破土动工(论文文献综述)
王全昌,魏德萍[1](2020)在《双一流契机下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探索》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本课题通过高校在"双一流"建设进程中高校公体课程的发展现状的实践调查,从而不断探索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纵深发展的思路与途径,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研究结果:体教结合,打破思维壁垒,高水平体育人才培养战略迈入新时代;"一院一策",精心谋划,制定课程改革长远规划与发展目标;制度建设,规矩遵循,不断完善课程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稳步提升;拓展课程资源,逐步满足学生体育多样化兴趣需求;师资培训,多方举措,不断提升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体育社团发展稳定,竞赛成绩稳步提升。研究结论:构建一流体育教师、一流场馆设施、一流公体课程、一流校本教材体系;将高校体育课程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构建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体系,以人为本,已趣为先,丰富项目类型,开足开齐体育课;搭建竞赛平台,以俱乐部与项目协会为依托,构建课内外、院系校、校内外竞赛活动体系;以课程团队建设为核心,构建"教、练、赛、研"一体化公共体育教学体系;构建综合评价体系,重视课程过程评价;加强智慧校园建设,构建学生体质管理大数据平台;以高水平运动队为依托,体教结合、体教融合。
张景璇[2](2020)在《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全面推行素质教育、高校“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伴随“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方针的提出,大学校园规划设计发展方向转向提高物质环境品质,使得大学校园不仅可以展现高校办学水平和文化特色,还可以同时完成环境育人的实践。在经历世纪之交的大学校园建设热潮后,千校一面、文化底蕴缺失、文化氛围淡薄等校园物质环境问题逐渐浮现,形成了校园规划设计的文化困境,因此,如何进行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是当下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本文基于实地和文献调研,梳理了大学校园物质环境文化建设经验及现存问题,并在建立针对性的理论模型后,提出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策略。论文主要内容包括以下4个部分:首先,本文明晰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回溯其变迁的历史以及在此背景下的大学校园规划建设方式和规划形态的历史发展过程,梳理各时期中西方大学校园空间形态模式。其次,本文选取8所大学12个校园作为实地调研对象,通过资料搜集、实地考察和随机访谈等方法,对校园规划格局、校园建筑,景观标识、校园文化氛围等进行深入考察,再结合对相关文献的研读,对当下大学校园物质环境文化建设的经验和现存问题进行整合与归纳。接着,本文针对“文化”用于设计的相关理论进行研究,确定探讨的校园文化要素,明确校园文化建设与校园物质环境间的联系方式,从而建构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策略研究理论模型。最后,在前期调研和理论模型的基础上,从文化传承、文化实践和文化发展三个方面提出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策略:基于文化传承,提出传承地域文化景观和校园历史文化景观的策略;基于文化实践,提出契合学生活动模式场景、契合教学活动场景、策划交往活动场景、契合及策划文娱活动场景的策略;基于文化发展,提出预留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固定要素、适时维护和更新校园内半固定要素的策略。通过这些策略的综合运用,提升校园空间文化品质、彰显校园文化特色。全文约78000字,图184幅,表格29个。
刘震[3](2017)在《乘“改薄”东风 促学校跨越式发展——北镇市窟窿台小学全面“改薄”工作剪影》文中指出巍巍医闾之山,孕育了一方钟灵毓秀的土地;浓浓育人之情,唱响了一曲教育腾飞的赞歌。北镇市窟窿台小学坐落在美丽的医巫闾山脚下,下设一所中心小学、三所村小,现有27个教学班,学生702人,教师53人。窟窿台小学始建于1937年,至今已有70余年的悠久历史。在这70年的岁月里,学校历经风雨,几经变革,甚至一度成为薄弱学校。面对问题,学校冷静思考,励精图治,终于借助"全面改薄"的东风,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契机,不断改善
林伟红[4](2015)在《湖南师范大学20世纪八九十年代人本治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学治校理念是大学在教育探索及教育实践中形成的对教育规律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它反映了学校决策层对教育现实的理解程度以及把握教育未来发展趋势的能力。治校理念集思想性、实践性、发展性于一体,对大学的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大学的兴衰。本研究是围绕大学治校问题而进行的历史探究。研究对象为湖南师范大学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人本治校,之所以选这二十年,一是因为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一段特殊历史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受严重创伤,这之后我国高等教育是如何复苏的;二是因为湖南师范大学是一所“三无学校”—无底子、无码头、无名气,主要领导人也都是土生土长的,不是出身名校,更不是院士等头衔;三是湖南师范大学在这段时间里以一种特别的方式、特别快的速度发展起来,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可以称得上我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一个“神话”。这段“传奇神话”很多人知晓,但却鲜有人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一所普通师范院校的崛起,从这一个案更能反映出中国高等教育的巨大进步;一所起点低、起步晚的大学,她的巨变也许更能说明大学发展的一些本质问题。它对中国高等教育的贡献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践意义。研究运用文献法、历史研究法、人物访谈法、史论结合法,对湖南师范大学的人本治校理念及实践进行深入分析。本研究是一个历史研究,首先是历史性,其次是研究。研究目的在于挖掘湖南师范大学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人本治校经验给当下的大学管理和改革提供借鉴,因而首先是湖南师范大学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历史研究,把它置于历史背景之中,分析它与前、与后之间的联系,然后是经验探讨,且以历史研究为主,以经验探讨为辅。湖南师范大学的跨越式发展得益于她以人为本的治校理念。人是大学立足和发展的根本。在学校里面,“以人为本”也是相对的,师生员工中的“以生为本”,教职员工中的“以师为本”,大学的活动中心是教学与科研;大学的目标中心:人才培养。湖南师范大学实施人才战略,大力引进博士,延揽知名教授,提升现有教师和有效昭示人才;推行来去自由政策,来者欢迎,去者欢送,首创师资建设日和加强机关建设为“来去自由”提供有利的支持;善用和创造条件,把握和抓住机遇,积蓄雄厚的师资力量。在人本治校的过程中,学校充分发挥教师的智慧,并着力提高教师福利待遇、尽力完善公共服务基础建设、鼓励学术交流、竭力支持学术出版、大力发展图书馆、营造和谐的环境等方面来促进教师的发展。在“以生为本”方面,通过弘扬师范本色、坚守教学中心、着力大学生素质教育和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等来实现学生的发展。湖南师范大学因为实行人本治校而取得了显着的成就。首先是一支壮观的师资队伍。教师队伍不仅数量充足,而且结构合理,形成老中青学术梯队;教师队伍不仅质量优良,而且层次提升。其次,教师们信守本职,潜心教学与研究,不仅取得了显着的教学成就,也收获了卓越的科研成果。其三,素质教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它提升了校园的文化品位,提高了学生的全面素质,擢升了教师整体素养。其四,由于学校的人本治校理念及相应的政策及举措取得了实效,科研成就享誉学界,教学成绩卓尔不群,学校享有良好的声誉。借鉴历史为了立足当下,走向未来。湖南师范大学20世纪八九十年代20年的办学发展史阐释了大学应当确立以人为本的治校理念,着力创造条件实施人本治校。湖南师范大学的成功告诉我们:改革出活力这是基本思路,去官本,立人本是核心,人才强校是战略,一心为校的领导班子建设是关键:湖南师范大学的不足则提醒我们:政府放权,建立新型的政府管理大学的方式是实现人本治校非常重要的外部条件;现代大学制度的完善是实施人本治校的一个有力的保障。
张玉超[5](2015)在《中国矿业大学学生体质健康促进与干预措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采用文献资料和逻辑思维等方法探讨了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与干预工作,研究表明:我校采取了多种措施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树立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扎实推进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加强早操与课外体育锻炼活动,积极创设体育社团和体育俱乐部,形成以运动促进、营养卫生干预、保障与监测相互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通过以上途径的干预,高校体育工作不仅提升了大学生的健康文化素养,也激发起学生自主锻炼的积极性,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丰富多彩,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将会进一步改善。
刘雪芹[6](2014)在《战乱时期兴起的女子大学 ——震旦女子文理学院与近代上海社会研究》文中指出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是天主教在中国设立的唯一女子大学,是上海很长一段时间内唯一的综合性女子大学,是耶稣圣心修女会在亚洲创办的第一所女子大学。学院历时14年,培养学生千余名,毕业生395名,在中国女子教会大学史和上海教育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抗日战争爆发,大多数学校或关闭或内迁,震旦女大却于此时在沦陷区创办,且成就不菲,为什么呢?这是本文主要回答的问题。在这一问题意识下,本文从七个方面分析了选择上海的原因;论述了圣心会的国际战略和上海圣心会的教育事业及其特点;探讨了学院的教育理念;构建了学院的社会网络;解析了学院如何在与国民党、日军、法租界、共产党、天主教等各种势力的博弈中寻求平衡;最后从战乱时期上海独特的政治环境、非常时期的正常需求、学院与法租界、日本关系、学院的唯一性和顺应战乱的特殊举措五个方面,综合回答学院取得成就的深层次原因。
桑珠加措,司会平[7](2010)在《西藏教育史上一颗璀璨明珠》文中研究表明在社会主义新西藏教育事业的光辉篇章中,日喀则第一高级中学见证着半个世纪的西藏教育发展历程,承载着西藏未来发展的远大理想。 西藏和平解放以前,在“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的严重束缚下,没有一所现代意义的正规学校。百万农奴的子女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根本?
郑荣生[8](2010)在《注重以人为本 创构和谐校园》文中研究指明为了营造科学合理的校园环境,为了学校事业的进一步科学发展,学校抓住时代机遇,紧抓学校基础建设,以学生、教师的安全发展为根本,为搭建和谐的校园文化育人平台而努力。校园文化的本质是以人为本,核心是和谐,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全身心致力于学校事业的发展,这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良好的人际关系,积极向上、互敬互爱、团结协作、活跃和谐的优良校风是和谐校园文化的体现。校园文化的实质,是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与科学管理的手段相结合,以发展人的主体性,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提升人的生命价值为目的。
刘永军[9](2010)在《我校培养艺体特长生的实践与反思》文中研究指明建设特色学校,培养艺体特长是农村高中的一条较好的发展之路。在具体的操作中,应注意:1.理念先行;2.基在制度;3.重在开发;4.贵在持久;5.效在共赢。目前存在的问题有:1.与高考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的冲突;2.学生负担过重;3.分班过早;4.项目过少等。
张媛[10](2010)在《城市绿地的教育功能及其实现》文中提出城市绿地既有自然地理属性也有文化属性,是城市复杂的人工生态系统。城市绿地具有改善城市生态,为市民提供游憩和文教的场所,美化城市环境,提供避灾的场地,保护、延续、展示城市的文脉等功能。本文通过文献分析、实地考察、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明确提出城市绿地具有重要的社会教育功能,并探索各类城市绿地如何通过有意识的规划、设计和管理活动,增加社会教育活动的内容、拓展社会教育活动的深度和广度,为今后城市绿地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论文认为现代教育正在逐步由满足公众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要求,向终生教育、终生学习和学习化社会方向转变,城市绿地的教育功能是城市绿地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组成。论文总结了我国城市绿地教育功能的变化过程,并从教育面向的对象、教育活动开展的方式和教育活动的内容等三方面对城市绿地的教育活动进行了分类。论文根据城市绿地中教育活动内容将绿地教育分为四大类:一是利用城市绿地的环境和场地进行科技知识的传播,教育内容主要是科学普及和环境教育;二是城市绿地中的历史文化主题教育,展示和宣传城市的历史文脉;三是通过城市绿地中的教育促进公众个人的身心健康和艺术美学修养;四是通过城市绿地的教育活动,促进公众的社会道德,加强其社会、集体与国家意识,保持公众个体与群体的和谐关系。论文重点研究了城市绿地教育功能实现的手段和方法,认为应从规划、设计、管理三个层面开展工作。首先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阶段从宏观的角度,为城市各绿地确定性质、类型和主题,其次通过具体的规划设计,在各种以专类公园为主的专题性园林绿地中围绕教育活动的主题,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将教育内容融合到园林绿地的设计中,通过景物塑造达到寓教于景、寓教于乐的目的。第三是利用城市绿地的场地和空间,开展各种性质的主题活动,寓教于乐。第四是利用依托于城市绿地中及社会上的各种宣传媒介的传播作用达到教育民众的目的。最后论文通过对美国芝加哥植物园、金门大桥国家公园克利菲尔德中心和约赛米蒂国家公园等实例分析国外利用城市绿地开展教育活动的内容和特点,以期对我国城市绿地教育活动和内容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我校体育中心破土动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校体育中心破土动工(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对象及内容 |
1.3 相关研究综述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 研究方法及框架 |
第二章 大学校园文化的变迁与校园规划设计的发展 |
2.1 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变迁 |
2.1.1 大学校园文化的含义 |
2.1.2 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 |
2.1.3 大学校园文化的变迁 |
2.2 西方大学校园文化的变迁与校园规划设计的发展 |
2.2.1 早期的大学校园——封闭式方院模式 |
2.2.2 近代大学校园——对称开放模式 |
2.2.3 现代大学校园——现代功能化模式 |
2.2.4 20 世纪60 年代后大学校园——综合交流模式 |
2.2.5 当代大学校园——特色高质模式 |
2.3 我国大学校园文化的变迁与校园规划设计的发展 |
2.3.1 古代大学校园——书院模式 |
2.3.2 近代大学校园——中西融合模式 |
2.3.3 建国至文革前大学校园——苏联模式 |
2.3.4 大跃进和文革时期的大学校园——无序模式 |
2.3.5 文革后至90 年代初的大学校园——兼容并蓄模式 |
2.3.6 90年代初至新世纪大学校园——巨型化多元化模式 |
2.4 大学校园规划建设方式的发展 |
2.4.1 无规划建设 |
2.4.2 静态规划建设 |
2.4.3 动态规划建设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现状调研 |
3.1 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现状调研概述 |
3.1.1 调研目的 |
3.1.2 调研方法 |
3.1.3 调研内容 |
3.1.4 调研对象选取 |
3.2 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实地调研(详见附录A) |
3.2.1 清华大学调研 |
3.2.2 武汉大学调研 |
3.2.3 上海交通大学调研 |
3.2.4 沈阳建筑大学调研 |
3.2.5 烟台大学调研 |
3.2.6 厦门大学调研 |
3.2.7 北京大学调研 |
3.2.8 四川大学调研 |
3.2.9 实地调研小结 |
3.3 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文献调研 |
3.3.1 文献调研内容 |
3.3.2 文献调研总结 |
3.4 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现状调研总结分析 |
3.4.1 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经验总结 |
3.4.2 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现状问题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理论模型 |
4.1 阿摩斯·拉普卜特的“文化”用于设计的理论模型 |
4.1.1 阿摩斯·拉普卜特解决研究难点的方法 |
4.1.2 “文化”的分解 |
4.1.3 文化与环境的联系 |
4.1.4 “文化”用于设计的理论模型 |
4.2 校园文化建设与校园物质环境的联系 |
4.2.1 校园文化的分解 |
4.2.2 校园文化建设与校园物质环境的联系 |
4.3 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理论模型 |
4.3.1 基于校园文化传承的文化景观理论 |
4.3.2 基于校园文化实践的场景构成理论 |
4.3.3 基于校园文化发展的固定与半固定要素理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策略 |
5.1 基于校园文化传承的规划设计策略 |
5.1.1 传承地域文化景观 |
5.1.2 传承校园历史文化景观 |
5.2 基于校园文化实践的规划设计策略 |
5.2.1 契合校园内学生生活模式场景 |
5.2.2 契合校园内教学活动场景 |
5.2.3 契合校园内交往活动场景 |
5.2.4 契合及策划校园内文娱活动场景 |
5.3 基于校园文化发展的规划设计策略 |
5.3.1 预留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固定要素 |
5.3.2 适时维护和更新校园内半固定要素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实践 |
6.1 项目概述 |
6.2 学校简介 |
6.2.1 学校概况 |
6.2.2 校园概况 |
6.3 校园文化 |
6.3.1 学校理念 |
6.3.2 校园历史文化 |
6.3.3 校园标识文化 |
6.3.4 校园文娱活动 |
6.3.5 地域文化 |
6.4 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校园规划设计策略应用 |
6.4.1 基于校园文化传承的规划设计策略应用 |
6.4.2 基于校园文化实践的规划设计策略应用 |
6.4.3 基于校园文化发展的规划设计策略应用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综述 |
7.2 研究成果 |
7.3 研究存在的问题 |
7.4 进一步的研究方向与内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图片来源 |
附录A: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现状实地调研 |
1.清华大学调研 |
2.武汉大学调研 |
3.上海交通大学调研 |
4.沈阳建筑大学调研 |
5.烟台大学调研 |
6.厦门大学调研 |
7.北京大学调研 |
8.四川大学调研 |
附录B:大学校园物质环境调查访谈问题提纲 |
大学校园物质环境调查访谈提纲(1) |
大学校园物质环境调查访谈提纲(2) |
附录C:大学校园物质环境调查访谈记录 |
清华大学校园物质环境调查访谈记录(1) |
清华大学校园物质环境调查访谈记录(2) |
清华大学校园物质环境调查访谈提纲(3) |
武汉大学校园物质环境调查访谈记录(1) |
武汉大学校园物质环境调查访谈提纲(2) |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校园物质环境调查访谈记录(1) |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校园物质环境调查访谈记录(2) |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校园物质环境调查访谈提纲(3) |
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校园物质环境调查访谈记录 |
沈阳建筑大学校园物质环境调查访谈记录 |
厦门大学思明校区校园物质环境调查访谈记录(1) |
厦门大学思明校区校园物质环境调查访谈提纲(2) |
北京大学校园物质环境调查访谈提纲 |
四川大学江安校区校园物质环境调查访谈记录 |
附录 图片来源 |
作者简介 |
(4)湖南师范大学20世纪八九十年代人本治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与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3 核心概念界定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 研究创新 |
1.6 研究不足 |
第二章 湖南师范大学20世纪八九十年代人本治校的基础 |
2.1 人本是如何生成的 |
2.1.1 人是什么 |
2.1.2 人本的生成 |
2.2 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嬗变 |
2.2.1 1978之前:半人的时代 |
2.2.2 1978年之后:逐渐进入人的时代 |
2.2.3 “九五”期间:“211工程”的实施 |
2.3 湖南师范大学的办学环境 |
2.3.1 十年挫折后的湖南师范大学 |
2.3.2 湖南师范大学的发展回顾 |
2.3.3 湖南师范大学的发展处境 |
2.3.4 湖南师范大学的人本简概 |
第三章 湖南师范大学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师本理念与治校实践 |
3.1 湖南师范大学的师本理念:教职员工中,“教”字第一 |
3.2 湖南师范大学的师本治校实践 |
3.2.1 实施人才战略 |
3.2.2 推行来去自由政策 |
3.2.3 积蓄雄厚的师资力量 |
3.2.4 转换运行环境与机制 |
3.2.5 搭建平台促教师发展 |
第四章 湖南师范大学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生本理念与治校实践 |
4.1 湖南师范大学的生本理念 |
4.1.1 学生:发展中的人 |
4.1.2 师生员工中:“生”字第一 |
4.2 湖南师范大学的生本治校实践 |
4.2.1 弘扬师范本色 |
4.2.2 坚守教学中心 |
4.2.3 着力大学素质教育 |
4.2.4 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
第五章 湖南师范大学20世纪八九十年代人本治校的成效 |
5.1 壮观的师资队伍 |
5.1.1 数量充足,结构改善 |
5.1.2 质量优良,层次提升 |
5.2 突出的教研成就 |
5.2.1 显着的教学成就 |
5.2.2 卓越的科研成果 |
5.3 丰硕的素质教育成果 |
5.3.1 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
5.3.2 提高:学生全面素质 |
5.3.3 擢升:教师整体素养 |
5.3.4 扩大:学校社会影响力 |
5.4 良好的学校声誉 |
5.4.1 国内:学校声誉不断上升 |
5.4.2 国际:学校声誉不断扩大 |
第六章 借鉴历史展望未来 |
6.1 值得借鉴的经验 |
6.1.1 治校思路:改革出活力 |
6.1.2 治校核心:去官本,立人本 |
6.1.3 治校战略:人才强校 |
6.1.4 治校关键:一心为校的领导班子建设 |
6.1.5 治校保障:较完善的法律法规 |
6.2 仍需反思的问题 |
6.2.1 政府过多干预的障碍 |
6.2.2 现代大学制度的完善问题 |
6.2.3 “人才战略”可能产生的一些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后记 |
(5)中国矿业大学学生体质健康促进与干预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矿业大学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分析 |
2中国矿业大学学生体质健康促进与干预措施 |
2.1体育活动促进 |
2.1.1积极推进体育教学改革 |
2.1.2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大学生群体竞赛活动 |
2.1.3积极开展学生体质健康先进集体和个人评比工作 |
2.1.4学校高水平竞技体育成绩斐然 |
2.2营养卫生干预 |
2.2.1控烟行动 |
2.2.2健康教育知识宣传 |
2.2.3心理健康疏导 |
2.2.4饮食卫生改善 |
2.3保障与监测 |
2.3.1学校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工作 |
2.3.2学校多部门协调配合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工作 |
2.3.3加大经费投入 |
2.3.4加强体育场馆设施建设 |
2.3.5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工作有效开展 |
3结束语 |
(6)战乱时期兴起的女子大学 ——震旦女子文理学院与近代上海社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
二、学术史梳理 |
三、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四、研究资料与方法 |
第一章 圣心会来沪 |
第一节 圣心会及其教育事业 |
一、圣心会发展史 |
二、圣心会的教育事业及其特色 |
第二节 上海圣心会及其教育事业 |
一、上海圣心会的创立 |
二、上海圣心会的教育事业 |
三、上海圣心会的教育特色 |
第二章 学院创办 |
第一节 创办缘起 |
一、缘起教字第13号提案 |
二、“借壳”立案登记 |
三、诞生于战火之中 |
第二节 学院梗概 |
第三节 结缘上海 |
一、近代上海交通便捷 |
二、提案执行人陆伯鸿是上海人 |
三、近代上海是女学沃土 |
四、近代上海对教会学校高度认可 |
五、上海是天主教在华传教事业的大本营 |
六、近代上海发达的经济具备“贵族学校”的生源基础 |
七、上海租界有着稳定的政治环境 |
第三章 学院理念 |
第一节 精英教育 |
一、上海女性推崇“精英教育” |
二、校园设施“沪上所罕见” |
三、校园生活西化 |
四、系科与课程设置凸显女性特色 |
第二节 圣心人格培育 |
第三节 家长制管理 |
一、家庭式校园 |
二、行政管理:“合二为一 |
三、经费管理:圣心会托底 |
四、教务管理:修女主导 |
第四章 学院师生 |
第一节 无奈的抉择:世俗化的男女师资队伍 |
第二节 当梦想照进现实:从天主教家庭的贤妻良母到为人民服务 |
第五章 政学之间 |
第一节 尽可能远离政治 |
一、抗日战争时期 |
二、解放战争时期 |
三、新生政权时期 |
第二节 学院的进步活动 |
第三节 执着坚守宗教信仰 |
结语 |
一、战乱中上海的相对安定 |
二、非常时期的正常需求 |
三、学院与法租界“国籍”相同 |
四、学院与日本的特殊关系 |
五、学院的唯一性与特殊举措 |
附录一 参考资料 |
附录二 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毕业生名册 |
附录三 震旦女子文理学院1937-1947年肄业生一览表 |
附录四 关于震旦女子文理学院的调查问卷 |
附录五 口述资料摘选 |
后记 |
(10)城市绿地的教育功能及其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缘起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1.1 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
1.1.1.2 全民教育与终身教育 |
1.1.1.3 城市居民的闲暇 |
1.1.1.4 城市绿地的教育功能 |
1.1.2 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
1.1.2.1 我国历来注重环境的"教化作用" |
1.1.2.2 现代城市绿地教育功能的减退 |
1.1.2.3 现代教育手段和方法的革新 |
1.1.2.4 加强教育与城市绿地的交叉研究 |
1.2 研究主要内容、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教育与教育技术 |
2.1 教育 |
2.1.1 教育的概念 |
2.1.1.1 教育的词源 |
2.1.1.2 教育的定义 |
2.1.2 教育的基本要素 |
2.1.3 我国的教育目的 |
2.1.4 教育的类型形态 |
2.1.4.1 自然教育 |
2.1.4.2 社会教育 |
2.1.4.3 家庭教育 |
2.1.4.4 学校教育 |
2.1.5 教育技术 |
2.2 现代教育的特点 |
2.2.1 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
2.2.1.1 教育的全民化与终身化 |
2.2.1.2 教育的民主化 |
2.2.1.3 教育的个性化 |
2.2.1.4 教育的信息化 |
2.2.1.5 教育的国际化 |
2.2.2 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互补 |
2.3 学习化社会和终生学习 |
2.3.1 学习化社会和终生学习的概念 |
2.3.2 学习化社会和终生学习的特征 |
2.3.2.1 学习和受教育的平等性特征 |
2.3.2.2 在空间上的开放和时间上的终生性 |
2.3.2.3 具有生活性的特征 |
2.3.2.4 在目标定位上具有发展性的特征 |
2.3.2.5 从现实性上讲,具有理想性的特征 |
2.3.2.6 具有极强的主体性特征 |
2.3.3 城市绿地是现代教育和终生学习的重要场所 |
3 城市绿地与城市绿地的社会功能 |
3.1 城市绿地及其功能作用 |
3.1.1 城市绿地概念 |
3.1.2 城市绿地在城市中的功能作用 |
3.1.2.1 城市绿地是绿色基础设施 |
3.1.2.2 城市绿地具有休闲游憩功能 |
3.1.2.3 城市绿地具有美化环境的功能 |
3.1.2.4 城市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 |
3.1.2.5 城市绿地的文化教育功能 |
3.1.2.6 城市绿地具有防灾避灾的功能 |
3.2 城市绿地的社会服务功能及其发展演变 |
3.2.1 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绿地建设的不同阶段和特点 |
3.2.1.1 注重文化休息功能的阶段 |
3.2.1.2 强调经济生产的阶段 |
3.2.1.3 重商业游乐功能阶段 |
3.2.1.4 强调休闲游憩的阶段 |
3.2.2 城市绿地所具有的社会服务功能 |
3.2.2.1 城市绿地是社会生活的载体和窗口 |
3.2.2.2 城市绿地是文化事业的载体和表演场 |
3.2.2.3 城市绿地是促进社会教育的重要场所 |
4 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对城市绿地教育功能的理解 |
4.1 古代社会对城市绿地"教化作用"的认识 |
4.1.1 政治教化、收买人心 |
4.1.2 宣扬礼仪,尊崇孝道 |
4.1.3 劝课农桑,发展农业 |
4.1.4 官民同赏,以修教化 |
4.2 现代意义"公园"肇始时期 |
4.2.1 公园与"游学"传统的融合,学游合一 |
4.2.2 现代文明与民主思想的反映 |
4.2.3 良好环境的感化教育,移风易俗 |
4.2.4 纪念公园中的爱国教育 |
4.2.5 利用公园的场地举办展览,开展教育活动 |
4.3 新中国成立之初对城市绿地教育功能的认识 |
4.3.1 城市绿地为政治目的服务 |
4.3.2 城市绿地为文化教育服务 |
4.3.3 城市绿地为生产服务 |
4.4 改革开放以后的城市绿地与教育 |
4.4.1 城市绿地建设走了"商业化"的弯路 |
4.4.2 弱化公园的综合功能,强化造景艺术和休闲功能 |
4.4.3 突出城市绿地的休闲功能 |
4.4.4 城市绿地关注生态环境建设 |
4.4.5 欧美园林的西风东渐,文化教育再次脱节 |
4.5 对城市绿地的教育功能再认识 |
5 城市绿地教育活动的分类及其内容 |
5.1 城市绿地教育活动的分类方法 |
5.1.1 依教育活动面向的对象分类 |
5.1.2 依教育活动开展的方式进行分类 |
5.1.2.1 通过景物塑造传达教育内容 |
5.1.2.2 通过文字解说系统展开教育内容 |
5.1.2.3 通过视听媒体展示教育内容 |
5.1.2.4 课堂讲授的形式 |
5.1.2.5 举办主题性参与活动 |
5.1.3 依教育活动的内容分类 |
5.2 城市绿地教育活动的内容 |
5.2.1 不同类别的城市绿地与教育活动的关系 |
5.2.2 城市绿地传播科学知识 |
5.2.2.1 城市绿地中的科学教育 |
5.2.2.2 城市绿地中的自然知识教育 |
5.2.2.3 城市绿地中的地理知识教育 |
5.2.2.4 城市绿地中的工程技术教育 |
5.2.2.5 城市绿地中的生态环境教育 |
5.2.3 城市绿地是历史文化教育的重要基地 |
5.2.3.1 历史文化在城市绿地中的重要作用 |
5.2.3.2 城市绿地中历史文化教育的内容 |
5.2.4 城市绿地对公众个人的身心塑造起重要作用 |
5.2.4.1 城市绿地中的健康教育与体育 |
5.2.4.2 城市绿地中的人际交往教育 |
5.2.4.3 城市绿地中的艺术与美学教育 |
5.2.4.4 城市绿地中的情感与心理教育 |
5.2.5 城市绿地促进公民个体与群体的联系 |
5.2.5.1 国防与爱国主义教育 |
5.2.5.2 宗教及信仰 |
5.2.5.3 社会公德与遵纪守法教育 |
5.2.5.4 公共安全教育 |
6 城市绿地教育功能实现的手段 |
6.1 通过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确定绿地的性质和主题 |
6.1.1 辽宁省葫芦岛市中心城区公园绿地体系规划 |
6.1.2 广东省珠海市绿地系统规划 |
6.1.2.1 市域范围内湿地公园与风景名胜区的规划 |
6.1.2.2 主城区公园绿地体系规划 |
6.2 通过规划设计手段展示教育的内容 |
6.2.1 专题性园林绿地教育内容的规划设计 |
6.2.1.1 专题性园林的特点是体现教育功能的优势 |
6.2.1.2 以科学知识传播为主题的专题性园林绿地设计 |
6.2.1.3 以历史文化为主题的专题性园林绿地设计 |
6.2.1.4 以游乐休闲为主题的专题性园林绿地设计 |
6.2.1.5 以安全教育为主题的专题性园林绿地设计 |
6.2.2 城市绿地内体现教育功能的主题性景点塑造 |
6.3 通过开展主题活动达到教育的目的 |
6.3.1 根据绿地的特色开展的主题活动 |
6.3.1.1 结合特色景物开展的主题活动 |
6.3.1.2 结合绿地特点开展的教育讲堂 |
6.3.2 利用绿地的空间开展的主题活动 |
6.3.2.1 节日系列庆祝活动 |
6.3.2.2 自发的群体性活动 |
6.3.2.3 季节性主题游园活动 |
6.3.2.4 临时性文化宣传活动 |
6.3.2.5 主题性系列游赏活动 |
6.4 通过宣传媒介达到教育的目的 |
6.4.1 解说牌 |
6.4.1.1 绿地解说牌的位置 |
6.4.1.2 绿地解说牌的形式 |
6.4.1.3 绿地解说牌的内容 |
6.4.1.4 防灾系统的解说牌 |
6.4.2 宣传印刷品 |
6.4.3 视听媒体 |
6.4.4 网络 |
6.5 本章小结 |
7 案例分析 |
7.1 美国芝加哥植物园的教育活动 |
7.1.1 美国芝加哥植物园的概况 |
7.1.2 植物园内开设的教育课程 |
7.1.2.1 教育学习中心 |
7.1.2.2 芝加哥植物园的约瑟夫.瑞根斯坦学校(Joseph Regenstein Jr. School) |
7.1.3 植物园中的图书馆 |
7.1.4 植物园中的寓教于景 |
7.1.4.1 在植物园景观中感受到的教育内容 |
7.1.4.2 植物园的科普牌示 |
7.1.4.3 植物园的宣传图册和网站 |
7.1.4.4 植物园与高科技公司的合作 |
7.1.5 植物园中开展的公众活动 |
7.1.5.1 环保活动 |
7.1.5.2 书画、雕塑类展览 |
7.1.5.3 夏季音乐会 |
7.2 美国金门大桥国家公园克里菲尔德中心的教育活动 |
7.2.1 克里菲尔德中心概况 |
7.2.2 克里菲尔德中心开展的教育活动 |
7.2.2.1 一般活动、季节性活动和展览 |
7.2.2.2 青少年的学习类 |
7.2.2.3 学校类活动 |
7.2.2.4 团队活动 |
7.3 约塞米蒂国家公园的教育活动 |
7.3.1 青少年教育规划项目 |
7.3.2 "发现约塞米蒂"教育项目 |
7.3.3 现场体验教育项目 |
7.3.4 教育项目的实际应用 |
8 结语 |
参考文献 |
插图目录 |
表格目录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攻读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我校体育中心破土动工(论文参考文献)
- [1]双一流契机下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探索[A]. 王全昌,魏德萍. 第三十届全国高校田径科研论文报告会论文专辑, 2020
- [2]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策略研究[D]. 张景璇. 东南大学, 2020(01)
- [3]乘“改薄”东风 促学校跨越式发展——北镇市窟窿台小学全面“改薄”工作剪影[J]. 刘震. 辽宁教育, 2017(02)
- [4]湖南师范大学20世纪八九十年代人本治校研究[D]. 林伟红. 湖南师范大学, 2015(06)
- [5]中国矿业大学学生体质健康促进与干预措施研究[J]. 张玉超.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1)
- [6]战乱时期兴起的女子大学 ——震旦女子文理学院与近代上海社会研究[D]. 刘雪芹. 华东师范大学, 2014(08)
- [7]西藏教育史上一颗璀璨明珠[N]. 桑珠加措,司会平. 西藏日报, 2010
- [8]注重以人为本 创构和谐校园[J]. 郑荣生.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 2010(03)
- [9]我校培养艺体特长生的实践与反思[A]. 刘永军. 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河北卷), 2010
- [10]城市绿地的教育功能及其实现[D]. 张媛. 北京林业大学, 2010(09)
标签:湖南师范大学论文;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论文; 校园文化设计论文; 校园活动论文; 大学规划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