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特许权合约中政府的收入担保水平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周苏[1](2021)在《政府双边担保期权的污水处理PPP项目投资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日益加剧的水污染问题使得污水排放标准日渐严苛,污水处理需求也日趋迫切。批准示范性PPP项目的开展有效缓解了我国污水处理问题,根据PPP项目库最新数据显示,截止2020年末,污水处理项目共计3000个,其中投资金额10亿以上的达770个、3-10亿的达1053个、1-3亿的达841个,可见污水处理PPP项目具有广阔市场前景。但污水处理PPP项目仍然存在周期长,市场环境变化大及收益不稳定的风险,为了降低投资者所担风险及提高对投资者吸引力的同时保证投资方“盈利而不暴利”,政府一般会通过双边担保的方式达到分担项目需求风险及利益共享的目的。因此研究政府双边担保具有的期权价值,站在客观角度合理评估污水处理PPP项目价值从而为投资者投资决策提供基本依据。本文站在社会资本方角度考虑,分析污水处理PPP项目特点,发现在需求量不稳定的项目中,政府一般提供双边担保的方式分担需求风险,分配超额收益。同时,与传统项目价值评价方法相比,实物期权更适用于评估不确定性所带来的价值,因此本文将传统评价方式与实物期权相结合,以期对项目投资价值进行合理评估。首先对政府双边担保行为进行分析,发现其有看跌期权与看涨期权的性质。而后运用实物期权定价方法计算污水处理最低需求量与超额需求量担保期权价值。接着,引入三阶段讨价还价博弈对污水处理量担保上下限期权价值模型进行优化,计算考虑双方风险偏好下政府双边担保期权下投资方所获得的项目投资价值,最后,应用于实际污水处理PPP项目验证模型可操作及合理性。论文研究表明:实物期权法可有效弥补传统投资评价方法不足,同时考虑政府双方担保与双方风险偏好的情况下也能更加客观合理对PPP项目投资价值进行评估。期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为污水处理PPP项目政府上下限担保期权价值研究及项目投资价值评估做参考。
王珊[2](2020)在《PPP模式下交通运输设施关键成功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中国城镇化不断推进和建设投资模式的演变,我国现有的交通运输设施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扩展交通运输设施建设模式、提高运输效率是当务之急。在我国交通运输设施PPP项目体量不断增大及政策不断更新的情况下,采集和研究PPP模式下交通运输建设的关键成功因素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本文在文献分析、案例分析基础上,提出交通运输设施PPP模式成功因素清单。通过问卷调查获取影响交通运输设施PPP项目成功的因素作用程度,构建DEMATEL实证模型,探寻了PPP模式交通运输设施项目的关键成功因素。分析结果表明,PPP模式下交通运输设施的成功因素主成分为:合约因素、宏观政策和技术因素、项目公共主体因素、法律和程序规范因素、社会因素、项目交易结构因素。DEMATEL模型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交通运输设施PPP项目主要成功因素重要程度排序为:项目公共主体因素、宏观政策和技术因素、法律和程序规范因素、社会因素、合约因素。项目公共主体因素以及宏观政策和技术因素在我国交通运输设施PPP项目的实施中起到导向作用,能有效促进项目稳步持续发展。项目公共主体因素以及宏观政策和技术因素中的子因素可作为PPP模式下交通运输设施关键成功因素,政府作为公共部门应发挥主要指引作用,采取合适的激励措施和监管力度充分协调各参与方,使PPP模式下的交通运输设施成为助推我国各地社会经济平衡发展的基石。最后,根据关键成功因素进一步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为未来顺利开展交通运输设施PPP项目全寿命周期的建设与运营提供借鉴基础和参考性建议。
唐硕[3](2020)在《PPP项目收益上限水平及超额收益分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模式,作为一种新的融资模式,自引入我国以来就被广泛的应用于各个领域。通过我国这三十年对PPP项目建设的推进,PPP模式已经形成了三种较为稳定的回报机制即政府付费模式、可行性缺口补贴模式以及使用者付费模式。而在这三种模式的实践过程中,采用使用者付费模式的PPP项目更可能产生超额收益。这是因为该回报模式获得的收益与项目需求量相关,而项目的需求量又有很多不确定性,这就会使一些项目获得高于预期的超额收益。这与我国对PPP项目“盈利而不暴利”的原则相悖,所以本文就如何确定PPP项目的合理收益上限水平,以及当超额收益产生时政府方与社会资本方又如何进行分配展开了研究。本文从PPP模式的基本概念出发,发现运用实物期权理论能在传统投资决策法的基础上,发掘出项目的“柔性”价值,使评估项目的实际价值时更为精确。然后通过对政府方收益限制行为的分析,发现其具有看涨期权的性质。通过实物期权的定价模型构建了PPP项目收益限制行为的价值模型。接着,根据收益与风险对称的原则,引入讨价还价博弈模型,构建出了PPP项目超额收益分配模型。然后,将构建的收益限制价值模型和超额收益分配模型结合,构建出了PPP项目收益上限水平决策模型。最后,将构建好的模型代入到实际PPP案例中,对模型的可行性和合理性进行了验证。论文研究表明:利用实物期权法,能够对PPP项目的价值进行更加完善的评估,使求得的收益上限水平更加合理。而对产生的超额收益进行分配,避免了社会资本方获得暴利,使PPP项目的发展更加健康规范。期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为确定PPP项目收益上限水平及超额收益分配比例提供相关理论依据。
苏丽敏[4](2019)在《基于绩效的水环境治理PPP项目激励机制研究》文中认为水环境治理PPP项目是典型的依效付费合同,具有公益性强、涉及专业多、以政府付费为主等特点。目前,水环境治理PPP项目绩效评价体系和支付机制不完善,政府付费与运维绩效的挂钩程度不够,甚至有些项目的运维本身缺乏约束性,从而加剧“重建设、轻运营”的现象。本文立足于水环境治理领域采用PPP模式的重大“需求牵引”,旨在解决水环境治理PPP项目依效付费缺乏理论基础、激励合同中出现的激励不足和激励不相容的问题,为水环境基础设施的提质增效提供理论和方法指导。基于此,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水环境治理PPP项目的绩效评价研究。考虑到目前水环境治理PPP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不完善,以及绩效评价模型仍处于摸索阶段,结合水环境治理PPP项目的绩效评价涉及多源、多维、多时空、多主体评价数据信息融合的独特特征,首先,采用调查问卷、文献分析、专家访谈等方法,构建水环境治理PPP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其次,综合运用自适应加权融合算法和语言直觉模糊理论对水环境治理PPP项目绩效评价不同类型的数据信息进行融合;然后,利用直觉模糊理论和MULTIMOORA评价方法的优势,构建改进的MULTIMOORA绩效评价方法,该方法从比率系统、参照点法、全乘模型三个角度进行评价,得到的评价结果具有强鲁棒性;最后,以某县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修复工程项目为例,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和可行性。(2)水环境治理PPP项目依效付费机制设计。针对水环境治理PPP项目依效付费机制设计中政府付费与运维期绩效考核挂钩率、不同绩效水平下单位付费额和政府阶段付费额的确定缺乏理论支撑的问题,首先,依据政府和社会资本方在水环境治理PPP项目中目标不一致的事实,建立以协调政府和社会资本双方利益诉求为目标的优化函数,揭示运维能力、成本系数对绩效挂钩率的影响关系,确定绩效挂钩率的计算方法;其次,探求付费与绩效水平的对价关系,构建以均衡政府财政支出和社会资本方合理收益为目标的优化函数,揭示社会资本方的绩效评价结果、成本等因素对单位付费额的影响机理,确定不同绩效水平下的单位付费额;然后,结合水环境治理PPP项目特征,将项目的整个运维期按绩效考核周期划分为若干阶段,运用多阶段随机动态规划理论,以政府付费额为决策变量,对社会资本方的扣除额为随机变量,以满足基本绩效的情况下政府的付费额最小为目标函数,构建政府在水环境治理PPP项目的每个阶段付费额优化的模型;最后,以某县水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项目为例,验证模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3)水环境治理PPP项目多周期动态激励机制模型构建。为了弥补水环境治理PPP项目激励机制设计中,由于多周期动态效应、声誉效应、棘轮效应等关键因子未被纳入激励框架而导致的“激励缺位”或“过度激励”等问题,首先,构建基于绩效的声誉效应下多周期动态激励机制模型;其次,构建基于绩效的声誉和棘轮效应耦合下多周期动态激励机制模型;最后,利用数值模拟分析方法对两种激励机制模型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分析表明:(1)声誉效应的影响:声誉效应正向影响社会资本方的最优努力水平,而对政府对社会资本方的最优激励系数产生负向作用,即使政府方没有给与太多的激励,社会资本方会为了维护自己的“好的声誉”积极提高绩效水平,这是声誉激励(隐性激励)对显性激励的替代作用。(2)声誉和棘轮效应的影响:在第一个绩效周期内,声誉效应正向影响社会资本方的最优努力水平,对政府对社会资本方的最优激励系数产生负向影响;由于棘轮效应的存在,政府设置较大的绩效调节系数会造成社会资本方努力的积极性降低,因此,政府需加大激励力度促使社会资本方接受不断提高的绩效标准并为之付出努力。(3)声誉和棘轮效应耦合的影响:在讨价还价能力和绩效调节系数的耦合效应下,政府对社会资本方的最优激励系数呈现递增趋势;在讨价还价能力和政府发现社会资本方的绩效水平是真实的概率的耦合效应下,政府对社会资本方的最优激励系数呈现递增趋势;在讨价还价能力和惩罚系数的耦合作用下,政府对社会资本方的最优激励系数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态势。以上结论,一方面说明了虽然代表声誉效应(隐性激励)的讨价还价能力可以替代一部分的激励系数(显性激励),但是由于棘轮效应的存在,政府需要加大激励实现“奖罚分明”;另一方面,在声誉和棘轮效应耦合过程初期,声誉激励(隐性激励)替代了一部分显性激励,政府的激励成本减少,随着声誉和棘轮耦合作用的增强,棘轮效应削弱声誉效应,为了防止棘轮效应引发的激励不相容,政府方在增大惩罚的情况下,更要加大激励。本研究通过构建水环境治理PPP项目全面系统性的绩效评价体系、研究不确定条件下付费结构的优化模型、剖析基于绩效的多周期动态博弈下声誉效应和棘轮效应的内在激励机理,既丰富和完善PPP项目绩效评价和定价理论,为PPP项目的激励合同设计提供理论基础,又可以对生态环境类PPP项目起到很好的借鉴和示范作用,对我国重大工程项目的运行管理和绩效改善、社会公共基础设施服务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陈略[5](2017)在《基于资源依赖理论的PPP项目风险分担研究》文中认为本文旨在研究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模式中那些分担归属不明确的风险项应该如何公平、合理及有效地进行分担的问题。PPP模式指由政府发起的、在政府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之间针对特定新建基础设施或公共项目所形成的长期性合作伙伴关系。该模式是全球目前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提供最为流行、发展也最为迅猛的模式。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全球PPP项目的投资总额已经突破了一万亿美元,其中我国的PPP项目就有一万多个,总额达一万多亿人民币。预计到2020年,中国及全球的PPP项目总数与投资总额还将增长一倍。然而,由于PPP项目一般具有生命周期长,投资额大、参与方多,各方利益诉求并不完全一致等特性,因此较之于政府购买或自建的模式,它也是风险最大的一种建设运营模式。那么,PPP项目的风险管理,特别是由各参与方共同参与的风险管理部分——风险分担就成为了 PPP项目中十分重要的问题。Li.B,et.al(2005)对英国PPP项目进行实证分析后,总结归纳出了十八个促使PPP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并着重指出,在十八个关键因素中最为重要的又是公平合理的风险分担、私营投资者的实力,项目融资的可得性。目前,虽然国内、外有不少文献已经识别出了 PPP项目全生命周期内的基本风险,以风险清单的方式列式,并且从整体上给出了风险分担的机制与框架。然而,风险清单中仍有十多个风险项未有确定的分担归属,也鲜有文献对它们的成因进行深入探究,故此我们称之为分担归属未明确的风险项。本文认为,正是这些分担归属未明确的风险项给PPP项目的成功实施与发展留下了巨大的隐患。进而,选择恰当的理论与方法对此类风险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探寻出其现象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对于完善PPP风险管理理论与发展PPP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文章首先厘定了资源依赖、PPP模式、项目风险、风险分担、PPP模式中分担归属不明确风险项这5个关键概念,为接下来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石。其次,通过对大量文献进行回顾,系统地梳理了目前国内外已有PPP风险研究,对本文研究观点的成型、内容的丰富、理论的搭建、方法的选择追根溯源,为研究找到方向和支撑。再次、研究创新性的提出PPP模式的实质上本质上是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形成的契约型战略联盟。以此为基础,结合资源依赖理论、不完全契约等理论构造了基于资源互赖与资源专用性的整合理论框架,从而为深入剖析PPP项目风险分担研究创造了一个有解释力的分析架构。接下来,文章通过案例分析、文献查询、调查问卷、实地调研等方式识别出了分担归属不明确的PPP项目风险项16个,形成了该类风险的清单,并逐一确定了它们的风险来源、责任归属及风险后果,并且通过两轮德尔菲调研,确定了上述风险项的发生概率、危害程度、重要性及理论上的分担偏好。最后,研究再次利用德菲调查问卷结合实地访谈得出上述风险的实际分担情况,并将其与理论分担偏好进行了对比,发现16个风险项中有8个的实务处理与理论值一致,另外8个存在显着差异。针对差异,文章利用自带的创新理论框架解释了成因——PPP模式中由于公私双方资源互赖程度、资源专用性、资源专有性的不对称而产生的地位和权力的不对等,并指出在具体制定风险分担方案时应该考虑上述地位不对等的影响。而在风险分担方案的定量方面,研究结合博弈论针对上述风险的共担部分给出了最优风险分担量模型。文章的主要结论有:第一、对PPP项目中分担归属不明确的风险项进行公平、合理、有效的分担是促使PPP项目成功关键因素中的关键,并且对于上述风险成因的分析需要新的、合适的、有说服力的理论框架。第二、上述风险项之所以分担不明确,原因主要在于PPP参与各方对对方资源赖程度,投入项目资源的专用性程度不对称产生的谈判力不对等。第三、制定上述风险分担方案时,除定性地给出承担方外,还应针对共担项给出双方最优分担量的计算模型。本文的创新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新的问题。本文创新性地研究了PPP模式中分担归属不明确风险项的风险分担问题,力图发现这些风险项的成因,提出相应的治理建议,为后续建立公平、合理、有效的PPP风险分担机制和方案奠定基础。目前虽有不少国内外文献对PPP项目的风险分担进行研究,可谓成果斐然,但对于上述方面的研究却是少之又少,因此研究在该处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第二、新的理论分析框架。文章首次结合资源依赖理论与不完全契约理论,构建了一个具有较强解释力,用于分析PPP项目风险分担归属不明确项成因的统一理论框架,对于完善和发展PPP模式风险管理理论,指导PPP风险分担实务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第三、新的计量模型。研究创新性地运用无限轮讨价还价博弈模型,构建了权力结构不对称条件下的PPP风险分担最优量模型,又细分为信息对称与信息不对称两种情况,讨论PPP项目风险的最优分担量模型。不但对PPP风险分担实践,而且对于PPP模式在中国的发展和推广具有很强的实际意义。
陈威静[6](2016)在《基础设施PPP项目政府担保水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PPP(Public-Private-Partership)模式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作为一种新型融资模式被广泛运用于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中。由于基础设施PPP项目持续时间长,涉及风险因素较多,在收益性项目特许权合同谈判中,政府为了吸引私人投资者,一般都会对PPP项目进行担保,使得私人投资者在特许权期限内获得合理利润。对私人投资者来说,担保是价值,而对政府来说,担保是一项或有负债,是政府负担。目前学术界更多是基于政府担保水平已知的情况下,对项目价值、特许期进行研究,但如何算出政府担保水平,这方面的研究甚少。本文针对如何在控制政府负担的前提下量化政府担保水平,做了如下研究:首先,通过分析基础设施PPP项目政府担保作用机理,将政府对基础设施PPP项目的担保分为特许经营类担保、环境条件担保、投资收益担保以及经济政策优惠担保四大类。发现在新常态下,投资收益担保中的最低需求量担保对项目来说是最重要的担保,也将对基础设施PPP项目政府担保负担造成最直接的影响。因此,本文以最低需求量担保为例,在控制政府担保负担的前提下,构建政府担保水平模型,量化政府最低需求量担保水平。其次,为构建政府担保水平模型,需要寻找测量担保价值的方法,通过对实物期权定价方法进行筛选后,引入布莱克-斯科尔斯期权定价方法。利用实物期权理论对最低需求量进行实物期权特性分析,发现最低需求量担保具有看跌期权属性。为下一步构建担保水平模型提供理论基础。再次,利用净现值法对政府担保负担的研究,发现政府可以通过控制项目真实价值,使项目成为“临界项目”来锁定担保风险,进而控制担保负担。结合布莱克-斯科尔斯公式,完成控制担保负担下的最低需求量担保水平模型的构建。最后,通过MX高速公路案例,利用蒙特卡罗模拟高速公路现金流,对最低需求量担保水平计算模型进行详细说明及论证。研究表明,考虑政府担保负担下的担保水平更具合理性,从而达到量化政府担保水平的目的,为政府选择投资担保方式,确定担保水平提供建设性建议。
王颖林[7](2017)在《基于风险与社会偏好理论的PPP项目风险分摊及激励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PPP模式的应用已在世界各地得到迅速发展。由于PPP项目具有投资额巨大、特许期长、风险大等特点,合理的风险分担对PPP项目而言至关重要。为了增强投资方者的投资信心,在PPP项目中政府会通过提供担保分摊项目风险。以政府为投资方提供最低收益担保为例,当投资方的实际收益低于预期收益值时仍能获得相应的预期收益,实际收益与预期之间的差额由政府提供补贴。由于收益与成本相对应,只有投入相应的成本才能获取更高的收益。因此投资方有可能为了获得政府担保故意使收益低于最低担保线。与此同时,当投资方收益高于约定收益上限时,政府也有权分享投资方产生的超额收益。然而,投资方有可能通过故意减少盈利而避免政府参与超额收益的分配。此时,政府应采取相应的奖惩机制避免这种投机行为的产生。本论文结合行为经济学和演化博弈理论,研究了 PPP项目中基于政府与投资方的风险、公平、利他及互惠偏好条件下的风险分摊问题及政府奖惩机制设置策略。在现有研究基础上,构建了基于项目参与方风险偏好的讨价还价博弈模型,并且在传统委托代理模型中加入了公平、利他、互惠偏好,讨论了社会偏好对风险分摊结果、投资方行为选择及项目效用等产生的影响。另外,应用演化博弈理论建立了基于政府担保及超额收益分享的奖惩激励模型,讨论了在与不同偏好属性的投资方合作时政府奖惩策略的变化。从而为促成PPP项目的风险分摊谈判、保证政府监督机制的有效性、提高项目总效用提供理论基础及策略建议。首先,在实物期权理论基础上,采用讨价还价博弈理论,基于政府部门和投资者不同的风险偏好,对政府担保的期权价值进行了分配,确定了政府部门和投资者之间最优的风险分担比例。当投资者有较高的风险偏好时,政府部门对其提供较低的担保,反之,政府需提供较高的担保。接着,基于委托代理(H-M模型)理论,将政府看作委托人,投资方当作代理人,并将公平、利他、互惠偏好引入激励模型,建立了非对称信息下基于项目参与方社会偏好的风险分担模型。在考察公平偏好对模型影响时可以看出,雇用公平偏好高的投资方是政府部门的最优选择。在与具有公平偏好的投资方合作时,政府部门将承担有限的项目风险。通过分析利他偏好模型发现,非主观的利他主义可以有效实现投资者和政府部门合作的双赢。政府可以利用利他主义来引导投资者在合作过程中付出较高的努力水平,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双方的效用水平。项目参与方互惠偏好对风险分摊比例的影响具有多样性,受到投资方预期收益及成本系数的影响。最后,本文根据投资方的不同盈利能力及与政府的合作度将其分成了五种类型,并针对这五种类型的投资方分别建立了演化博弈激励模型,基于风险及社会偏好的风险分摊研究结论对奖惩机制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在与不同投资方合作时,政府可以对投资方过往参与项目的运营、建设能力进行调查,如查看其内含报酬率、投资收益率等经济指标来判断其盈利能力,从而根据其不同特质设置相应的激励政策,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另外,政府的激励机制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项目初期激励机制的设置是以这些企业以往的表现为基础,在合作过程中,投资方的合作态度有可能发生转变,因此政府可通过观察并根据实际情况对激励政策进行调整,从而达到有效的激励目标。由于项目参与者的风险及社会偏好会对其参与项目时做出的决策以及合作方式产生影响,因此,作为项目发起人和管理者,政府在制定风险分摊政策、设计激励机制时有必要将风险及社会偏好因子考虑在内。论文针对各部分模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验证了模型正确性及应用价值。
周曲艺[8](2016)在《基于风险收益均衡的污水处理BOT项目政府规制决策研究》文中指出我国在建设基础设施方面存在巨大的资金缺口,因此鼓励社会资本方投资基础设施。然而,国家对于基础设施BOT项目的干预与制约也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合理的政府规制决策实现风险与收益在政府与社会资本方之间有效的均衡可以促进BOT项目的发展,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针对社会资本方参与污水处理BOT项目承担较大的风险,本文创新性的提出最低业务量担保与特许价格调整的组合方案,实现政府与社会资本方之间风险的合理分担。其次,引入收入上限和特许权费征收控制社会资本方的超额收益,形成两种实现风险收益均衡的政府规制组合方案,以是否达到项目的预期收益和尽可能降低NPV的波动性作为政府规制的决策依据。最后,根据最低业务量担保和收入上限的实物期权特性,可以量化政府的成本与收益,提高政府的成本意识。根据设计的政府规制方案对项目案例进行决策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决策结果,该项目中80%或90%的业务量担保结合每2年以3%涨幅调整一次特许价格的风险分担的效果更为显着。在风险收益均衡的政府规制方案中,增加收入上限的方案对降低项目NPV波动性的效果更为显着,90%担保水平和121%收入上限组合可作为案例最终的政府规制决策,并计算出政府的成本与收益。最终,合理的政府规制决策使风险和收益在政府与社会资本方之间进行了合理的分配。
孙燕芳[9](2014)在《PPP项目控制权与现金流权配置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公私合伙制(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PPP)是政府通过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的合作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模式。鉴于PPP项目协议存在可缔约性缺陷,项目融资时所涉及的利益各方之间需要建立一个科学的利益协调机制。在不完全契约理论的基础上,研究如何通过事先的刚性契约设计来指导PPP项目中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合理配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首先对比分析了四类不同行业的PPP公共项目交易结构和盈利模式,发现经营阶段公私部门间需要借助于项目收益情况、项目资产的管理情况等信息的反馈对初始契约进行再谈判和重新决策。通过对BOT公路项目信息披露质量进行分析,发现现有的PPP项目财务信息披露中存在着较多问题,信息的不对称影响了再谈判和重新决策的效果。为满足公私部门对PPP项目资产的管理需要,应合理确认PPP项目的资产归属,合理确定PPP项目依托资产的成本计量范围。然后将股份制企业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问题的研究思路应用到PPP项目中,通过对PPP项目投资主体的重新分类,以公共部门或私人部门为终极控制权人分析PPP项目可能存在的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问题。提出使用政府担保和收益分享组合方案改变PPP项目现金流权的分配路径,解决PPP项目两权分离引发的代理问题和剩余控制权配置难题。重点针对需求的不确定性,以净现值指标为项目投资决策的依据,通过合理设计最低收入保证和特许权费征收(G&R)组合方案,在经营环境发生改变时,实现对项目收益自动调节的功能,将特许经营者的收益锁定在公私部门都接受的参照点水平。该组合方案为政府部门提供了一个原理简单且具有可操作性的工具来平衡公私部门间的风险和收益。政府担保是政府部门转移项目风险,进行项目剩余收益分配的重要措施。通过采用分阶段递减的社会折现率对政府担保的潜在成本合理估价,能够增强政府部门的成本意识,防止政府部门因急于为公共项目融资而忽略政府担保成本的现状,进行不对称谈判。
李文新[10](2014)在《BOT项目套牢问题研究》文中提出资产的专用性、信息的不对称和契约的不完全性导致BOT项目的投资套牢问题,参与方的套牢行为导致项目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BOT项目套牢问题的研究能够揭示BOT项目套牢问题的产生机制、参与方的决策行为,为套牢问题的治理提供相应的理论基础。在BOT项目中,产品购买方通过事后再谈判降低项目产品的购买价格,攫取可占用性准租套牢项目公司,项目公司预知到产品购买方的套牢行为,事前减少项目的资金和技术投入的努力程度,导致项目的社会效益遭受损失。针对上述问题,分别讨论了项目公司和产品购买方的套牢行为。针对项目公司的套牢行为,分别在参与方信息对称和不对称两种情况进行了讨论。当参与方信息对称时,通过对项目公司套牢行为的分析给出了项目公司的努力程度和政府的监督成本之间的关系;当信息不对称时,分别研究了高、低技术投入时项目公司和政府的套牢关系,给出了再谈判时的临界条件和价格履约区间,并对不同定价机制下项目公司的技术投入决策进行了分析。关于产品购买方的套牢问题,在项目公司降低努力程度和不降低努力程度两种情况下分别进行了讨论。通过比较分析得出结论:项目公司通过降低努力程度增加了项目公司的收益,但降低了其再谈判过程中的收益分配比例较大的优势,增加了产品购买方采取套牢行为和外部选择的可能性。项目公司的收益主要由特许期的长短和项目产品价格大小决定,一旦项目产品价格发生变化或者项目特许期设置不合理,项目公司将被套牢,因此,项目的特许期和产品价格成为双方关注的焦点。论文通过引入限制性调价机制建立了基于BOT项目套牢问题的特许期决策模型,使得模型结果更加接近BOT项目的实际情况,保证了项目公司的收益,对其采取机会主义行为套牢政府起到了很好的预防作用。在BOT项目套牢问题分析的基础上,借助博弈论建立了基于参与方不同决策行为发生的概率值的博弈模型。第一、考虑到项目公司是否采取套牢行为受其套牢收益大小的影响,通过构造项目公司的套牢收益函数建立了政府和项目公司的博弈模型,由博弈模型得到双方的期望收益函数,由此讨论不同情况下双方的最优决策。第二、项目产品的购买方一般是政府的事业单位或国有企业,通常是项目产品的垄断需求方,产品购买方通过价格再谈判套牢项目公司。本文建立了产品购买方和项目公司在政府监督和不监督两种情况下的基于合同价格谈判的博弈模型,验证了政府监督的必要性,讨论了产品价格再谈判过程中的不同情况下双方的决策行为。第三、引入项目公司的努力程度,讨论了不同努力程度下的BOT项目建设期和经营期的套牢问题,得到各方采取套牢行为的临界条件和不同情况下参与方的最优策略。研究结果与通过构建项目公司套牢收益函数进行博弈分析的结论一致。第四、结合期权理论分析了BOT项目担保中的套牢问题。分别对上限式担保、上下限式担保和比例上下限式担保的套牢问题进行了博弈分析,比较了三种担保方式的优缺点,给出了不同情况下双方的最优决策以及解决套牢问题的措施。最后,通过对论文的分析和研究结果总结了BOT项目套牢问题的治理方法为利益激励、风险分担和惩罚机制。
二、特许权合约中政府的收入担保水平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特许权合约中政府的收入担保水平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政府双边担保期权的污水处理PPP项目投资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4.1 研究内容 |
1.4.2 创新点 |
1.4.3 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2 相关概念和理论 |
2.1 PPP模式概述 |
2.1.1 PPP模式定义 |
2.1.2 PPP模式特征 |
2.1.3 PPP项目付费机制 |
2.2 污水处理PPP项目特点 |
2.2.1 污水处理PPP项目属性 |
2.2.2 污水处理项目特点 |
2.2.3 污水处理PPP项目一般结构 |
2.2.4 污水处理PPP项目回报机制 |
2.3 PPP项目投资决策方法 |
2.3.1 净现值法 |
2.3.2 实物期权方法 |
2.4 传统投资决策方法与实物期权方法对比分析 |
2.4.1 实物期权定价模型的适用性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实物期权的污水处理PPP项目投资价值分析 |
3.1 污水处理PPP项目投资特点分析 |
3.2 污水处理PPP项目实物期权分析 |
3.2.1 影响污水处理PPP项目投资价值因素 |
3.2.2 污水处理PPP项目实物期权的识别与选择 |
3.3 基于实物期权的污水处理PPP项目投资价值评估设计 |
3.3.1 净现值法模型构建 |
3.3.2 传统净现值方法与实物期权方法结合 |
3.4 本章小结 |
4 政府污水处理量上下限担保期权价值研究 |
4.1 污水处理PPP项目政府担保的期权价值分析 |
4.1.1 政府担保的有效性及合理性 |
4.1.2 政府担保的期权价值分析 |
4.1.3 政府担保的期权价值模型假设条件 |
4.2 最低污水处理量实物期权价值研究 |
4.2.1 最低污水处理量期权特性分析 |
4.3 超额污水处理量实物期权价值研究 |
4.3.1 PPP超额收益分配行为合理性分析 |
4.3.2 超额污水处理量期权特性分析 |
4.4 B-S定价公式参数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讨价还价博弈模型的政府双边担保复合期权价值研究 |
5.1 讨价还价博弈模型及适用性分析 |
5.1.1 讨价还价博弈模型 |
5.1.2 讨价还价模型适用性分析 |
5.2 基于讨价还价博弈模型的复合期权价值研究 |
5.2.1 政府与社会资本方讨价还价模型构建 |
5.3 基于讨价还价的复合期权价值研究 |
5.4 社会资本方获得的项目价值研究 |
5.5 本章小结 |
6 实例分析 |
6.1 项目基本情况 |
6.2 项目原始相关数据 |
6.2.1 污水处理量 |
6.2.2 污水处理价格 |
6.2.3 项目主要成本构成 |
6.2.4 项目主要收入测算 |
6.2.5 项目净现金流量值 |
6.3 项目实物期权价值分析 |
6.4 考虑风险偏好的双边担保期权价值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表A:S县污水处理厂投资估算表 |
附表B:项目固定资产折旧费估算表 |
附表C:设备修理估算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2)PPP模式下交通运输设施关键成功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1.2.3 文献评价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章 PPP模式下交通运输设施相关理论概述 |
2.1 PPP模式概述 |
2.1.1 PPP模式的定义 |
2.1.2 主要利益相关者 |
2.1.3 PPP模式分类及操作流程 |
2.1.4 PPP模式相关政策 |
2.2 关键成功因素 |
2.2.1 关键成功因素概念 |
2.2.2 PPP模式关键成功因素概述 |
2.2.3 PPP模式关键成功因素分析方法 |
2.3 PPP模式下交通运输设施项目成功因素识别思路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关键成功因素识别 |
3.1 基于文献分析的成功因素识别与分析 |
3.2 基于成功及失败案例研究的成功因素识别与分析 |
3.3 交通运输设施PPP模式成功因素清单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交通运输PPP模式关键成功因素模型构建 |
4.1 研究方法的选择 |
4.1.1 研究方法的比较 |
4.1.2 研究方法的选择 |
4.2 因子分析应用目的及实施步骤 |
4.2.1 因子分析应用目的 |
4.2.2 因子分析实施步骤 |
4.3 DEMATEL模型应用目的及实施步骤 |
4.3.1 DEMATEL模型应用目的 |
4.3.2 DEMATEL实施步骤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交通运输PPP模式关键成功因素实证 |
5.1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
5.1.1 问卷设计 |
5.1.2 数据收集及整理 |
5.2 问卷数据分析 |
5.2.1 信度分析 |
5.2.2 问卷统计分析 |
5.3 因子分析 |
5.3.1 KMO和球形检验 |
5.3.2 变量共同度分析 |
5.3.3 因子分析数据分析 |
5.3.4 成功要素分析 |
5.4 关键成功要素分析 |
5.4.1 DEMATEL模型“四度”计算 |
5.4.2 计算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6.3.1 研究不足 |
6.3.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交通基础设施PPP项目案例 |
附录B 交通基础设施PPP项目成功要素调查问卷表 |
附录C 交通基础设施PPP项目关键成功因素问卷表 |
附录D DEMATEL模型算法主程序 |
(3)PPP项目收益上限水平及超额收益分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点 |
1.6 技术路线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PPP模式概述 |
2.1.1 PPP模式的概念 |
2.1.2 PPP模式特征 |
2.1.3 PPP模式一般结构 |
2.1.4 PPP项目获取收益的方式 |
2.2 理论基础 |
2.2.1 实物期权基本理论 |
2.2.2 讨价还价博弈及适用性分析 |
3 收益限制行为分析及其价值模型构建 |
3.1 PPP收益限制行为分析 |
3.2 PPP项目收益限制行为的实物期权模型构建 |
3.2.1 PPP项目收益限制行为期权识别 |
3.2.2 假设条件及参数设置 |
3.2.3 模型的构建 |
3.3 模型的讨论与分析 |
4 PPP项目超额收益分配比例模型及收益上限水平决策模型构建 |
4.1 研究PPP项目社会资本方超额收益问题的重要性 |
4.2 超额收益的界定以及影响因素 |
4.2.1 超额收益的界定 |
4.2.2 PPP项目超额收益影响因素 |
4.3 超额收益分配行为分析及分配的原则和模式 |
4.3.1 超额收益分配行为分析 |
4.3.2 超额收益分配模式 |
4.3.3 超额收益分配的原则 |
4.4 超额收益分配比例模型 |
4.4.1 静态博弈模型 |
4.4.2 动态博弈模型 |
4.4.3 基于风险偏好的超额收益分配比例模型 |
4.5 收益上限水平决策模型 |
4.5.1 PPP项目收益上限水平影响因素 |
4.5.2 基于讨价还价博弈模型的期权价值模型构建 |
4.5.3 收益上限水平决策模型 |
5 算例分析 |
5.1 案例背景 |
5.2 算例计算及讨论 |
5.2.1 交通量 |
5.2.2 NPV值计算 |
5.2.3 超额收益分配比例 |
5.2.4 收益上限水平计算 |
5.2.5 算例延伸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4)基于绩效的水环境治理PPP项目激励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水环境治理PPP项目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 |
1.1.2 绩效评价是水环境治理PPP项目成功的关键 |
1.1.3 合理的付费机制是政府和社会资本双赢的基础 |
1.1.4 完善的激励机制是水环境治理PPP项目绩效持续提升的保障 |
1.2 研究现状分析 |
1.2.1 PPP项目绩效评价研究现状 |
1.2.2 PPP项目依效付费机制研究现状 |
1.2.3 PPP项目的激励机制研究现状 |
1.2.4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的创新点 |
1.5 研究技术路线及章节安排 |
1.5.1 研究技术路线 |
1.5.2 章节安排 |
2 研究设计 |
2.1 相关理论 |
2.1.1 PPP模式概述 |
2.1.2 PPP项目绩效评价相关理论 |
2.1.3 PPP项目付费机制相关理论 |
2.1.4 激励机制相关理论 |
2.2 研究方案设计 |
2.2.1 研究方法 |
2.2.2 研究方案 |
2.3 本章小结 |
3 水环境治理PPP项目绩效评价研究 |
3.1 水环境治理PPP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1.1 水环境治理PPP项目绩效评价指标选择原则 |
3.1.2 水环境治理PPP项目绩效评价指标的初步识别 |
3.1.3 水环境治理PPP项目绩效评价指标的二次筛选 |
3.2 水环境治理PPP项目绩效评价指标数据处理 |
3.2.1 绩效评价指标的数据类型 |
3.2.2 绩效评价指标的数据处理 |
3.3 水环境治理PPP项目绩效评价模型构建 |
3.3.1 问题描述 |
3.3.2 权重的确定 |
3.3.3 改进的MULTIMOORA绩效评价模型构建 |
3.4 案例分析 |
3.4.1 基本概况 |
3.4.2 数据来源 |
3.4.3 数据处理 |
3.4.4 权重的计算 |
3.4.5 绩效评价 |
3.5 本章小结 |
4 水环境治理PPP项目依效付费机制设计 |
4.1 水环境治理PPP项目付费机制设计原则 |
4.2 水环境治理PPP项目依效付费机制设计问题描述 |
4.3 水环境治理PPP项目依效付费结构设计 |
4.3.1 政府付费与运维期绩效考核挂钩率的设计 |
4.3.2 水环境治理PPP项目绩效水平的设置 |
4.3.3 水环境治理PPP项目各绩效水平下单位付费额的确定 |
4.4 基于绩效评价结果的政府阶段付费额优化设计 |
4.4.1 建模思路 |
4.4.2 模型构建 |
4.4.3 模型计算 |
4.5 案例分析 |
4.5.1 参数设定 |
4.5.2 案例计算 |
4.6 本章小结 |
5 水环境治理PPP项目多周期动态激励机制模型构建 |
5.1 基于绩效的水环境治理PPP项目激励机制问题描述 |
5.2 基于绩效的水环境治理PPP项目激励机制基本模型 |
5.3 基于绩效的声誉效应下多周期动态激励机制模型 |
5.3.1 模型构建 |
5.3.2 社会资本方的最优努力水平分析 |
5.3.3 政府对社会资本方的最优激励系数分析 |
5.4 基于绩效的声誉和棘轮耦合效应下多周期动态激励机制模型 |
5.4.1 模型构建 |
5.4.2 社会资本方的最优努力水平和绩效操纵程度分析 |
5.4.3 政府对社会资本方的最优激励系数分析 |
5.5 仿真与案例分析 |
5.5.1 基于绩效的声誉效应下多周期动态激励机制模型的结果分析 |
5.5.2 基于绩效的声誉和棘轮耦合效应下激励机制模型的结果分析 |
5.5.3 模型的对比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工作和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5)基于资源依赖理论的PPP项目风险分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PPP模式在国外的发展 |
1.1.2 PPP模式在中国的发展 |
1.1.3 PPP模式的优点 |
1.1.4 研究意义 |
1.2 主要概念界定 |
1.2.1 资源依赖 |
1.2.2 PPP模式 |
1.2.3 项目风险 |
1.2.4 风险分担 |
1.2.5 PPP中分担归属不明确的风险项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本文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PPP模式文献综述 |
2.2 PPP风险的文献研究 |
2.2.1 风险识别 |
2.2.2 风险评估 |
2.2.3 风险分担 |
2.3 文献评述 |
3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3.1 理论基础 |
3.1.1 资源依赖理论 |
3.1.2 契约理论 |
3.1.3 项目风险管理理论 |
3.1.4 博弈论 |
3.2 PPP模式风险分担分析框架 |
3.2.1 PPP模式的理论解释 |
3.2.2 PPP模式风险分担的资源依赖视角 |
3.2.3 PPP模式风险分担的不完全契约视角 |
3.2.4 PPP模式风险分担的整合框架 |
4 PPP项目分担不明确风险项的识别 |
4.1 基于层级的PPP项目风险因素分析 |
4.1.1 宏观层风险 |
4.1.2 中观层风险 |
4.1.3 微观层风险 |
4.2 分担不明确风险项清单 |
4.2.1 分担不明确风险项的初步筛选 |
4.2.2 分担不明确风险项的清单确定 |
4.3 分担不明确风险项的源点与后果 |
4.3.1 分担明确风险项的风险源点 |
4.3.2 分担不确定风险项的后果 |
5 风险分担不明确项的评估及分析 |
5.1 德尔菲法调研设计和评估 |
5.1.1 德尔菲法调研设计 |
5.1.2 调研过程 |
5.1.3 统计方法 |
5.2 重要性评估 |
5.2.1 发生概率评估 |
5.2.2 危害程度评估 |
5.2.3 重要性分析 |
6 分担不明确风险项的分担研究 |
6.1 风险分担流程分析 |
6.2 实际分担与理论分担的差异分析 |
6.2.1 实际与理论分担的差异 |
6.2.2 差异的理论分析 |
6.2.3 确定合理分担方案的建议 |
6.3 PPP风险分配博弈模型 |
6.3.1 博弈过程 |
6.3.2 完全信息条件下PPP项目风险分配博弈模型 |
6.3.3 不完全信息条件下PPP项目风险分配博弈模型 |
6.4 案例分析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6)基础设施PPP项目政府担保水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3.1 基础理论研究 |
1.3.2 基础设施PPP项目政府担保研究 |
1.3.3 构建政府担保水平模型 |
1.3.4 实证分析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本文创新点 |
第2章 基本理论研究 |
2.1 PPP模式基本理论 |
2.1.1 PPP模式的内涵 |
2.1.2 PPP项目实际运作 |
2.1.3 PPP模式在我国的发展 |
2.2 实物期权基本理论 |
2.2.1 实物期权的产生和发展 |
2.2.2 实物期权的定义及分类 |
2.2.3 实物期权的定价模型 |
2.3 担保基本理论 |
2.3.1 担保的定义 |
2.3.2 担保的分类 |
2.3.3 担保行业的发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础设施PPP项目政府担保研究 |
3.1 基础设施PPP项目政府担保 |
3.1.1 一般担保与政府担保的区别 |
3.1.2 基础设施PPP项目政府担保的发展进程 |
3.1.3 基础设施PPP项目政府担保的作用机理及分类 |
3.2 基础设施PPP项目政府担保现状分析 |
3.2.1 基础设施PPP项目政府担保现状概述 |
3.2.2 基础设施PPP项目政府担保存在问题 |
3.2.3 基础设施PPP项目政府担保水平研究的迫切性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础设施PPP项目政府担保水平决策模型 |
4.1 影响基础设施PPP项目政府担保水平因素分析 |
4.1.1 直接影响因素 |
4.1.2 间接影响因素 |
4.1.3 政府担保水平期权识别 |
4.2 构建基础设施PPP项目政府担保水平模型 |
4.2.1 理论基础 |
4.2.2 政府负担的控制 |
4.2.3 模型构建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某建设项目案例分析 |
5.1 项目背景 |
5.2 基本边界条件假定 |
5.2.1 资产现值 |
5.2.2 无风险利率 |
5.2.3 项目收益波动率 |
5.3 基于政府担保水平模型求解担保水平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现金流量表) |
附录B (Matlab程序代码) |
致谢 |
(7)基于风险与社会偏好理论的PPP项目风险分摊及激励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及目标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PPP风险分担研究 |
1.2.2 项目参与方的风险及社会偏好 |
1.2.3 PPP项目政府担保研究现状 |
1.2.4 政府担保价值的评价与风险分摊 |
1.2.5 项目投资方的行为风险及政府监督机制研究 |
1.2.6 文献总结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方案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 |
1.3.3 研究的创新性 |
第2章 基于风险偏好理论的PPP项目风险分摊研究 |
2.1 引言 |
2.2 政府担保对PPP项目的风险分担影响 |
2.3 政府担保的实物期权特性 |
2.4 基于政府担保的期权价值博弈模型 |
2.5 基于风险偏好的期权分配模型 |
2.5.1 风险偏好的度量 |
2.5.2 基于风险偏好的风险分摊模型 |
2.6 数值模拟及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公平偏好理论的PPP项目风险分摊研究 |
3.1 引言 |
3.2 理论背景 |
3.2.1 政府与投资方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
3.2.2 项目参与方的公平偏好 |
3.2.3 PPP项目收益分享合约 |
3.3 委托代理模型建立和求解 |
3.3.1 模型建立 |
3.3.2 模型最优解 |
3.4 模型分析及讨论 |
3.5 算例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利他偏好理论的PPP项目风险分摊研究 |
4.1 引言 |
4.2 政府担保价值估算 |
4.2.1 限制竞争担保价值的估算 |
4.2.3 复合期权价值的估算 |
4.3 模型建立及求解 |
4.4 模型分析 |
4.5 数值模拟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互惠偏好理论的PPP项目风险分摊研究 |
5.1 引言 |
5.2 基于互惠偏好的PPP项目风险分摊模型 |
5.2.1 模型建立及求解 |
5.2.2 模型分析 |
5.2.3 数值模拟 |
5.3 互惠与风险偏好共同作用下的风险分摊模型 |
5.3.1 模型建立及求解 |
5.3.2 模型分析 |
5.3.3 数值模拟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PPP项目最低收益担保的激励机制研究 |
6.1 引言 |
6.2 模型假设 |
6.3 模型建立与分析 |
6.3.1 当投资方收益始终低于担保线时的博弈模型分析 |
6.3.2 当投资方收益只在有激励高努力时高于担保线的博弈模型分析 |
6.3.3 当投资方收益在高努力时高于担保线的博弈模型分析 |
6.3.4 当投资方收益在有激励时高于担保线的博弈模型分析 |
6.3.5 当投资方收益只在无激励低努力时低于担保线的博弈模型分析 |
6.4 模型赋值 |
6.5 风险及社会偏好对政府激励机制设定的影响 |
6.5.1 风险偏好对奖惩机制的影响 |
6.5.2 公平偏好对奖惩机制的影响 |
6.5.3 利他偏好对奖惩机制的影响 |
6.5.4 互惠偏好对奖惩机制的影响 |
6.6 本章小结及建议 |
第7章 基于PPP项目超额收益分配的激励机制研究 |
7.1 引言 |
7.2 模型假设 |
7.3 模型建立与分析 |
7.3.1 当投资方收益始终高于分享线时的博弈模型分析 |
7.3.2 当投资方收益在无激励低努力时低于分享线时的博弈模型分析 |
7.3.3 当投资方在无激励时收益低于分享线的博弈模型分析 |
7.3.4 当投资方在低努力时收益低于分享线的博弈模型分析 |
7.3.5 当投资方收益只在有激励高努力时高于分享线的博弈模型分析 |
7.4 数值模拟 |
7.5 风险及社会偏好对政府激励机制设定的影响 |
7.5.1 风险偏好对奖惩机制的影响 |
7.5.2 公平偏好对奖惩机制的影响 |
7.5.3 利他偏好对奖惩机制的影响 |
7.5.4 互惠偏好对奖惩机制的影响 |
7.6 本章小结及建议 |
结论 |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 |
下一步研究工作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8)基于风险收益均衡的污水处理BOT项目政府规制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1.1 BOT项目的风险管理与政府规制的相关研究 |
2.1.2 BOT项目政府担保定价的相关研究 |
2.1.3 BOT项目特许价格调整的相关研究 |
2.1.4 BOT项目收益分享方面的相关研究 |
2.2 理论基础 |
2.2.1 公共项目BOT融资模式的理论基础 |
2.2.2 不完全契约理论 |
2.2.3 实物期权理论 |
第3章 污水处理BOT项目风险收益的不确定性分析 |
3.1 污水处理BOT项目的交易结构 |
3.2 污水处理BOT项目的关键风险因素 |
3.3 污水处理BOT项目的财务分析 |
3.3.1 污水处理BOT项目的财务评价方法 |
3.3.2 影响污水处理BOT项目收益的关键参数 |
3.4 BOT项目契约的不完全性特征 |
第4章 污水处理BOT项目风险收益均衡配置的方案设计 |
4.1 BOT项目风险和收益的分配原理 |
4.2 实现风险分担的政府规制方案 |
4.2.1 最低业务量担保 |
4.2.2 特许价格调整 |
4.2.3 最低业务量担保与特许价格调整的风险分担作用 |
4.3 风险收益均衡的政府规制组合方案 |
4.3.1 收入上限与特许权费的引入 |
4.3.2 政府规制组合方案的风险收益均衡作用 |
4.4 政府担保与收益分享的实物期权特性 |
第5章 政府规制决策的确定 |
5.1 案例背景 |
5.2 风险分担方案的决策分析 |
5.2.1 政府规制方案的决策分析方法 |
5.2.2 决策变量与参数的确定 |
5.2.3 担保水平与特许价格调整周期的确定 |
5.3 风险收益均衡方案的决策分析 |
5.3.1 风险分担与收入上限的组合方案分析 |
5.3.2 风险分担与特许权费的组合方案分析 |
5.3.3 风险收益均衡决策的确定 |
5.4 政府规制措施对应的成本收益分析 |
5.4.1 政府成本与收益的估价方法 |
5.4.2 政府的成本与收益的估价结果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9)PPP项目控制权与现金流权配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1.2.1 项目区分理论 |
1.2.2 项目融资理论 |
1.2.3 不完全契约理论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
1.4.1 研究意义 |
1.4.2 创新点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1 股份制企业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分离 |
2.1.1 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涵义 |
2.1.2 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
2.2 PPP融资的基本原理及研究热点问题 |
2.2.1 PPP融资的基本原理 |
2.2.2 PPP项目的特许价格研究 |
2.2.3 PPP项目特许期的确定问题 |
2.2.4 PPP项目中的风险和关系管理 |
2.3 PPP项目政府担保的作用及估价 |
2.3.1 PPP项目政府担保的涵义与作用 |
2.3.2 PPP项目政府担保的估价 |
2.4 收益分享的方式及其作用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PPP项目的运作模式及资产管理信息质量 |
3.1 我国不同行业PPP项目的运作模式 |
3.1.1 污水处理BOT项目的交易结构和盈利模式 |
3.1.2 垃圾处理行业BOT项目交易结构和盈利模式 |
3.1.3 收费公路行业BOT项目交易结构和盈利模式 |
3.1.4 城市轨道交通PPP项目交易结构和盈利模式 |
3.2 PPP项目资产管理的信息披露质量 |
3.2.1 对PPP项目业务实质的认知历程 |
3.2.2 我国高速公路BOT项目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 |
3.3 结合业务特点正确披露PPP业务的财务信息 |
3.3.1 PPP项目资产应根据属性分类进行会计确认 |
3.3.2 根据PPP项目依托的资产合理确定成本计量范围 |
3.3.3 根据可比性要求统一PPP项目资产的后续计量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PPP项目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计量方法与配置方案 |
4.1 PPP项目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计量方法 |
4.1.1 PPP项目的投资主体 |
4.1.2 PPP项目的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及两权分离现象 |
4.1.3 不完全契约属性引发剩余控制权配置难题 |
4.2 PPP项目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配置方案 |
4.2.1 合理配置横向合作关系下PPP项目的控制权 |
4.2.2 采取刚性契约设计锁定合理收益水平 |
4.2.3 调整现金流权分配路径解决剩余控制权的配置难题 |
4.3 PPP项目控制权与现金流权配置方案的功能 |
4.3.1 充分发挥公共部门多重身份的作用 |
4.3.2 实现公私部门间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效果 |
4.3.3 增强成本意识体现成本效益原则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政府担保措施对现金流权配置的影响 |
5.1 PPP项目政府担保的常见类型 |
5.2 政府担保对剩余收益的分配方式及其期权属性 |
5.2.1 财务担保类政府担保 |
5.2.2 业绩担保类政府担保 |
5.2.3 其他能用货币表现的政府担保 |
5.3 不合理的政府担保引发的问题 |
5.3.1 政府部门滥用保证进行表外融资 |
5.3.2 政府部门过度担保引发潜在财政风险 |
5.3.3 现金制政府会计无法及时披露政府担保的成本与风险 |
5.4 PPP项目政府担保的信息披露 |
5.4.1 采取应计制政府会计体系 |
5.4.2 合理披露政府担保的成本信息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PPP项目现金流权配置的具体方案设计 |
6.1 PPP项目投资决策基本模型 |
6.2 最低收入保证与特许权费征收组合方案 |
6.3 确定最低收入保证率和特许权费率的模型构建 |
6.4 确定G&R的有效组合方案 |
6.5 政府部门的成本效益分析 |
6.5.1 政府担保成本与特许权费收入的估价 |
6.5.2 社会折现率的合理确定 |
6.6 案例分析 |
6.6.1 案例背景 |
6.6.2 项目的初始财务评价 |
6.6.3 确定MRG标准和特许权费率 |
6.6.4 敏感性分析 |
6.6.5 政府部门的成本效益分析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10)BOT项目套牢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的提出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标、内容和创新点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内容 |
1.2.3 创新点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述评 |
2.1 BOT项目概述 |
2.1.1 BOT项目的概念 |
2.1.2 BOT项目的参与方 |
2.2 BOT项目融资研究现状 |
2.2.1 项目参与方的研究 |
2.2.2 项目特许期的研究 |
2.2.3 项目风险的研究 |
2.3 套牢问题研究现状 |
2.3.1 套牢问题和治理的研究 |
2.3.2 BOT项目套牢问题研究现状 |
2.4 政府担保的研究现状 |
2.5 对相关研究的简洁评论 |
第3章 BOT项目套牢问题分析 |
3.1 项目公司的套牢问题概述 |
3.2 项目公司的套牢问题分析 |
3.2.1 信息对称时的套牢问题 |
3.2.2 信息不对称时的套牢问题 |
3.2.3 不同定价机制下的技术投入 |
3.3 BOT项目中产品购买套牢问题分析 |
3.3.1 项目公司不套牢时购买方的套牢行为 |
3.3.2 项目公司套牢时购买方的套牢行为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价格和经营期调整下的BOT项目套牢问题 |
4.1 价格调整机制下BOT项目套牢问题的特许期决策模型 |
4.1.1 BOT项目特许期套牢问题概述 |
4.1.2 特许期决策模型 |
4.2 模型分析及结论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博弈论的BOT项目套牢问题研究 |
5.1 BOT项目套牢问题的博弈模型 |
5.1.1 政府和项目公司套牢问题的博弈模型 |
5.1.2 项目公司和产品购买方套牢问题的博弈模型 |
5.1.3 算例分析 |
5.2 不同努力程度下套牢问题博弈模型 |
5.2.1 建设期套牢问题的博弈模型 |
5.2.2 经营期套牢问题的博弈模型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引入政府担保的BOT项目套牢问题 |
6.1 项目政府担保概述 |
6.1.1 BOT项目中的政府担保 |
6.1.2 政府担保的分类 |
6.1.3 政府担保的套牢问题概述 |
6.2 BOT项目政府担保的套牢问题研究 |
6.2.1 下限式担保中的套牢问题 |
6.2.2 上下限式担保中的套牢问题 |
6.2.3 比例上下限式担保中的套牢问题 |
6.3 小结及展望 |
第7章 BOT项目套牢问题的治理和案例分析 |
7.1 BOT项目套牢问题的治理 |
7.1.1 利益激励 |
7.1.2 风险分担 |
7.1.3 惩罚机制 |
7.2 BOT项目套牢问题案例分析 |
7.2.1 铁路项目套牢问题分析 |
7.2.2 上海大场水厂案例分析 |
7.3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特许权合约中政府的收入担保水平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政府双边担保期权的污水处理PPP项目投资价值研究[D]. 周苏. 西华大学, 2021(02)
- [2]PPP模式下交通运输设施关键成功因素研究[D]. 王珊. 湖北工业大学, 2020(08)
- [3]PPP项目收益上限水平及超额收益分配研究[D]. 唐硕. 西华大学, 2020(01)
- [4]基于绩效的水环境治理PPP项目激励机制研究[D]. 苏丽敏.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19
- [5]基于资源依赖理论的PPP项目风险分担研究[D]. 陈略. 武汉大学, 2017(06)
- [6]基础设施PPP项目政府担保水平研究[D]. 陈威静. 湖南大学, 2016(07)
- [7]基于风险与社会偏好理论的PPP项目风险分摊及激励机制研究[D]. 王颖林. 西南交通大学, 2017(02)
- [8]基于风险收益均衡的污水处理BOT项目政府规制决策研究[D]. 周曲艺.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6(07)
- [9]PPP项目控制权与现金流权配置问题研究[D]. 孙燕芳. 天津大学, 2014(08)
- [10]BOT项目套牢问题研究[D]. 李文新. 西南交通大学, 2014(12)
标签:项目公司论文; ppp项目融资方案论文; ppp融资模式论文; 投资担保论文; 项目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