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处理是优化课堂教学的保证(论文文献综述)
田颖[1](2021)在《高中自然地理情境教学研究》文中提出2018年,我国颁布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将情境教学作为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之一,地理情境教学得到了众多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的广泛认可。自然地理知识具有抽象性、逻辑性、广泛性与综合性等特点,如何在自然地理课堂中运用情境教学突破教学难点、落实地理核心素养是值得研究的课题。论文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通过文献梳理,明确了核心概念以及研究的理论基础,并对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开展情境教学的优势进行了分析;其次,对高中自然地理情境教学的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了目前自然地理情境教学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高中自然地理情境教学流程、评价标准与方法,以及自然地理情境教学策略。最后,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选取常见的天气系统中的锋面天气进行情境教学案例分析与实施评价。通过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在自然地理教学中实施情境教学,有利于将复杂的,抽象的自然地理知识与学生生活学习经验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思维从简单的良性结构的情境向复杂的不良结构的情境转化,在转化过程中完成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提升,从而培养地理核心素养,并能有效地突破自然地理教学难点,提高解决生活中地理问题的能力。(2)通过调查发现:情境教学的应用已较普遍,但部分教师对其认知程度还是较为薄弱,教学情境脱离学生的实际、缺乏创新,情境教学还存在流于形式的现象,地理情境教学评价标准缺乏等问题。(3)自然地理情境教学流程可包括“分析课程标准-制定教学目标-选定情境类型-选取情境素材-实施情境教学”,提出了自然地理情境教学评价标准与试题情境法和开放情境测试法的评价方法。(4)提出了高中自然地理情境教学的策略,包括:针对不同自然地理知识类型,选择合适的教学情境;利用具象化情境,培养学生抽象思维;把握自然地理逻辑,情境变式应用;情境串联“碎片化”知识;构建自然地理情境教学评价体系。十分注重将实践与教学相结合,对学生地理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许义[2](2021)在《基于集体备课的初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调查研究 ——以Q中学为例》文中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发展,教师为本。锻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不仅是新时代现代教育的要求,也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做四有好老师”的务实行动。备课是教师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之一,是影响一堂课好坏的重要因素。集体备课作为备课的创新形式,是学校校本教研活动的重要表现形式,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途径之一。集体备课是把同一年级、同一学科的教师分为不同的教研室,然后根据课程标准、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学生情况等来制定教学设计的过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集体备课的形式被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校应用。一方面,初中英语集体备课在促进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提升英语教师专业水平,形成互助合作的教研氛围,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在现实实践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为了解当前初中英语教师集体备课、英语教师专业发展以及集体备课对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的现状,笔者以专业学习共同体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把Q中学的英语教师作为调查对象,随机选取了32位中学英语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有代表性地选取了5位教师进行访谈,并对初一初二英语备课组的集体备课进行非参与式观察。然后对调查资料进行系统全面地讨论,通过本研究,将力求回答和解决以下三大问题。(1)Q中学英语教师集体备课的实施现状如何?(2)Q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状况如何?(3)集体备课对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如何?笔者从Q中学英语教师集体备课的实施现状、Q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状况、集体备课对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等三大方面总结出了Q中学基于集体备课的初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实施成效和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Q中学集体备课在实施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中学英语教师的专业信念与态度、专业知识、专业能力、自我发展意识与认识等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指出了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进策略。本文的研究力求为基于集体备课的初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一些思路和见解,引起学校管理者和一线英语教师的重视,以更好地推动新课程改革在教学一线落实落地,发挥集体备课在促进教学水平提升,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
胡杨[3](2021)在《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是育人主体根据社会发展需要,结合新时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以红色文化资源为育人载体,依托相应的媒介,通过有效的育人途径使大学生在产生情感共鸣的过程中认知红色文化资源并积极内化红色精神和红色优良传统,继而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外化成高尚行为的有目的、有计划的育人实践活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多个场合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意义重大。从国家层面来讲,它有助于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维护党的执政地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也有利于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弘扬,唤醒人民群众心中的“红色记忆”;从大学生层面来讲,它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助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近年来,红色文化资源基础理论研究不断深化,高校间也积极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育人实践并及时总结经验进行推广,取得了红色文化资源的认知率不断提高,部分校园的红色文化氛围渐显浓郁,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话语空间也更为宽广等可喜的成绩。但我们也应该敏锐地洞察到国外不良思潮、市场经济价值观念、传统文化中的封建思想、新媒体中的不良言论等环体层面的宏观因素对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冲击,以及育人主体过分强调理论灌输,缺乏体验、感悟式的实践教育,脱离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开展育人实践等方法技术和育人主客体的个人原因等微观因素对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消解。宏观和微观因素合力造成了红色文化资源在育人过程中具实存在的利用主体、主题、方式、动力和评价层面的问题。它们都是高校进一步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育人实践的障碍。新时代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要想取得成效,避免陷入形式主义的怪圈,这就迫切需要建立起一套科学可行的育人评价体系,学理性地探讨高校运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基本评价原则、评价指标、具体评价方法、评价标准的现实设立依据、开展评价工作的现实困境等范畴。只有适时精准地开展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评价工作,才能够及时观察和搜集育人过程中凸现出来的问题,为问题的解决提供靶向,助力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有效开展。行之有效的路径是红色文化资源育人价值得以实现的根本保障。要有效实现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价值,必须结合时代特征和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诉求加强红色文化资源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中的有效运用,积极运用红色文化资源营造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建构起良性的红色文化资源育人话语,拓宽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传播媒介,倡导大学生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自我教育,打造起“六位一体”的新型育人格局,助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提高。与此同时,建构和完善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保障体系,有助于避免红色文化资源育人陷入低效、无效的境地,助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实现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建构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保障体系,必须促进基于有效实现育人价值的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设立起运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专业指导机构,加强运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人才队伍建设,健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制度保障,推动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多项协助,优化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宏观和微观环境。
张腾[4](2021)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教材分析与处理情况调查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材分析即在尊重教材和学生的前提下,通过分析教材的各个部分从而把握教材整体的过程。教材处理即在教材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特点把教材内容转换成教学内容的过程。教材分析与处理是一切体育教学活动的开端。所以,教材分析与处理在体育教学中非常重要。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教育教学观念的改变,体育教师在教材分析与处理方面的观念发生了改变,在体育与教材的分析与处理的方式方法上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然而,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时代的发展,我们仍然发现在体育教材分析与处理方面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例如教师按照突出学生能力的发展方向对教材进行分析与处理的程度不够,对教材特性把握不足导致教材分析与处理的方式不合理,这说明当前教师分析与处理教材的方式离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要求仍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如何深化体育教材分析与处理,仍然是当前体育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本研究以上海市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教材分析与处理情况为研究对象,以上海市部分小学的体育教师和学生为调查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课堂观察法、数理统计法,对上海市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的教材分析与处理情况进行全面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在教材分析与处理认识方面绝大部分教师认为教材分析与处理是重要的并且是有必要的。相较于重要性,师生对必要性的认识更好。2.在教材分析方面⑴大部分教师在对教育价值、健身价值、娱乐价值、长效价值进行分析时更侧重于对健身价值的分析。⑵教师针对不同特点教材进行分析时,分析的侧重点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在于,无论是何种特点的教材,大部分教师都侧重于分析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和教材的趣味性。不同之处在于,大部分教师针对自主习得性教材,侧重于对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分析;针对模仿习得性教材,侧重于对学生运动基础的分析;针对对抗习得性,侧重于对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坚毅品质的分析。⑶大部分教师能准确分析教材的重点。教师能通过教材、教学经验、课堂教学情况和学生学情等多种形式确定教材的重点。⑷大部分教师能对教材是否适切学生进行分析。相较于对学生身体素质方面的分析,对学生的认知和技术水平方面的分析仍需进一步提升。3.在教材处理方面⑴大部分教师能遵循简化性、有趣性、有效性原则处理教材。教师遵循有趣性原则处理教材程度较深,但是在简化性和有效性原则的处理程度上仍需进一步深入。⑵大部分教师能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包括完整法、分解法和游戏法对教材进行处理。教师更侧重于以游戏导入课堂的形式使用游戏法且比赛是小学体育课堂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游戏。⑶无论针对何种特点的教材,教师采用频率最高的都是传统的先教后练的方式,教师缺乏对“学”前移的认识。4.在教材分析与处理效果方面教师对教材分析与处理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方面,更体现在促进学生课堂参与度、自主学习能力、情感态度、积极反馈等方面。总体而言,教师分析与处理教材的效果较好,教师对自身的分析与处理能力较为认可。
张艺潇[5](2021)在《部编版初中语文散文的单元整体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大力推进,初中语文教学面对着新的挑战与新的要求,教师越来越重视教学内容的整合及教学活动的统筹安排。但目前教学中单篇教学仍占主流。面对教学中繁复的内容与有限的课时,很多教师往往选择精讲重点,对其他内容则一带而过。初中语文散文篇目多,教学任务重,单篇教学缺乏统筹整合,难以避免陷入此类境地。而单元整体教学是一种整合性极强、教学效率更高的教学方式。将单元整体教学理念引入散文教学是改变传统散文单篇教学弊病的有效途径,能够整合单元教学资源,发挥单元整体教学功能。因而,散文的单元整体教学亟待研究。本论文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以及访谈研究法等进行研究,以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依托,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对散文的单元整体教学展开进一步思考与探究,旨在寻找适合散文的单元整体教学策略与课型。论文主要由“绪论”、正文和“结语”六个部分组成。正文包括:第一章,部编版初中语文散文的单元整体教学相关概述。这一部分结合文献资料介绍单元整体教学的内涵、特点及目标,明确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散文篇目,进而阐释散文的单元整体教学的内涵、独特性与适切性,奠定本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二章,部编版初中语文散文的单元整体教学问题剖析。这一部分是基于24名初中一线语文教师的线上线下访谈,结合实际教学调查,针对散文的单元整体教学的问题研究。以单元整体教学观念为尺度,衡量目前散文篇目单元整体教学案例与实践,从备课与预习、教与学、练习与反思三个维度对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予以归纳与剖析。第三章,部编版初中语文散文的单元整体教学策略探索。这一部分目的在于解决第二章提出的问题。结合单元整体教学的相关理论与策略,关注散文文类独特性,从备课与预习、教与学、练习与反思三个维度,研究如何整合教材内容,整体设计与实施教学,估量教学成效,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散文单元整体教学策略。第四章,部编版初中语文散文的单元整体教学课型建构。这一部分旨在基于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具体单元,建构适合散文的分年级单元整体教学课型体系。首先,简单介绍单元整体教学的基本课型,包括单元导读指向课、单元整合教学课、单元总结过关课。其次,根据散文独特性进行分年级单元整体教学课型及案例展示。最后,针对课型建构展开反思。
陈兴涛[6](2021)在《高中历史优质课堂建构研究 ——基于对一线高中历史教师的深入访谈》文中指出高中历史优质课堂的建构问题,一直是历史教学中的热议话题。而当前新版高中历史教材的使用和“选科制”的盛行,则对高中历史优质课堂的建构提出了新的挑战和增添了新的内涵。基于对原有高中历史优质课堂的理论分析,并结合对高中一线历史老师的深入访谈,力求为建构高中历史优质课堂提供具有可操作性和针对性的建议。通过对一线高中历史教师访谈可知,所谓高中历史优质课堂,指的是——在整个高中学段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在一个融洽、愉悦的课堂环境下不断的优化整合课堂教学内容、选择灵活适用教学方法以及在严谨规范的教学组织下取得满意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从而加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以及潜移默化地促进历史综合素养的内在发展,从而真正的达到历史教育的目的,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和历史认知能力,以指导实践解决现实问题。高中历史优质课堂包含了高中历史高效课堂、高中历史个性课堂、高中历史幸福课堂三部分。高中历史优质课堂的标准,则主要包括简明精要的教学内容标准、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标准、严谨规范的教学组织标准和满意高效的教学效果标准等。当前,建构高中历史优质课堂的理论,主要是包括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奥苏泊尔有意义学习说理论。结合理论与实践探索并以统编版《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例,从科学性备课出发,高效性上好一节历史课为落脚点,有效开展高中历史课后探究活动三大步骤来建构高中历史优质课堂,而在具体的建构过程中则须特别注意将五大核心素养渗透到高中历史优质课堂建构过程的各个方面、重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确保课后探究的有效性。此外,高中历史优质课堂的建构还需要一些具体的保障措施,主要包括:全面提升历史教师专业素养、培养高中生自主学习历史能力和多元评价师生“教”“学”绩效等三个方面。惟其如此,高中历史优质课堂的建构才能真实落到实处。
耿齐苑[7](2021)在《小学高年级写字教学现状分析及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写字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小学低年级的教学重难点,同样是小学高年级的重要教学任务。加强学生书写技能的训练,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不仅能提高他们的书写能力、陶冶其性情,而且有利于学生后续阅读与写作的学习,为初、高中的学习奠定基础。但从实际情况看,受教师、学校等外在因素影响,且学生自身重视程度不够,不少学生到了小学高年级书写质量仍然不高,存在错别字、书写潦草等问题。为此,国家教育部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对写字教学加以规范。论文主要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与教育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为依据,融合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学科理论,通过对小学高年级写字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摆明现存问题,并探究其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改进写字教学的有效策略。除绪论、结语外,论文主体内容包括三个部分。第一章主要是对写字教学的相关问题进行阐述。首先对论文中出现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其次从两方面论述小学高年级加强写字教学的实施依据:其一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入手,准确把握其中对小学高年级写字教学提出的目标与内容、实施建议;其二从教育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材着手,对教材中有关写字教学的内容进行梳理,领悟教材中关于写字教学内容的编排特点与教学理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释了在小学高年级加强写字教学的重要意义及论文的理论基础。第二章综合采用观察法、问卷调查法、产品分析法、访谈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山东省四所小学高年级写字教学的现状进行调查,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收集、处理相关数据资料。通过调查研究归纳出小学高年级写字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学生书写习惯未养成,书写态度不端正;学生整体书写水平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书写不准确与书写不美观;写字教学内容片面,教学重难点不突出;教师教学方法单一,教学示范不足;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评价相对滞后;写字教学时间与写字训练量不足;毛笔字教学实施情况不理想。鉴于此,论文从学生、教师、学校管理三个维度对小学高年级写字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具体分析。第三章是结合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提出了提高小学高年级写字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一是转变教学观念,明确写字教学价值;二是洞悉课标要求,把握写字教学目标;三是整合教学资源,合理优化教学内容;四是丰富教学方法,提高写字教学效率;五是实施多元评价,健全写字评价体系;六是学校加强管理,强化写字教学规范。论文试图通过细致的研究,为小学高年级写字教学的开展提供有效的参考与借鉴。
高毅[8](2021)在《高中地理传统教学模式与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比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悄然而至,信息技术的持续发展对国家、社会及公众生活均产生了深刻影响,对教育领域的变革更是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也昭示着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基于“互联网+教育”背景下衍生出了诸多新式教学模式。其中,集SPOC与翻转课堂优势于一身的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更是一跃成为“新宠”,备受教育界的关注和青睐。目前,国内外对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大多围绕高等教育展开,而基础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则相对较为匮乏。众所周知,迫于应试教育的压力,现实中的高中地理教学,传统教学模式仍占据主流,由于种种现实原因致使其地位仍难以撼动。本研究尝试进行高中地理传统教学模式与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比研究,力求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对二者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深入比较,深度剖析二者在信息时代背景下的优劣及适用性,以期为广大一线地理教师优化教学方式以及高中地理教学模式的革新提供借鉴和参考。本研究聚焦于基础教育领域,首先立足于时代背景,对研究所涉及的相关研究现状进行深度梳理,并对本文的研究目的、思路、内容及方法进行阐述。同时,对本研究所涉及的核心概念以及相关理论给予阐释。其次,进行高中地理传统教学模式与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对比分析,涵盖两种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教学意蕴、教学设计、课堂操作程序及各自特点。在此基础上,开展高中地理传统教学模式与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对比实验,将二者运用于现实的高中地理教学,在为期近一个月的教学体验后,对榆林、西安、安康三校实验班级学生进行问卷的发放与回收,随后借助Excel和Origin软件对问卷进行处理与分析,并对师生进行教学与学习体验的访谈,进而得出两种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以及适用性。在实验结束后,通过师生教学体验的真实反馈以及结合自身教学的实际感受,给出高中地理传统教学模式与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建议。最后,对本研究做出相应的总结与展望。研究表明,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学生地理兴趣与成绩效率的提升,也有助于学生各方面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及核心素养的镌刻。同时,在教学效果方面也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模式,但其自身也存在一些不可避免地问题。因此,不论是传统教学模式还是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都是暇瑜互见的,在今后的实际教学中应致力于二者的有效融合,方可实现优质化的地理教学。
金春花[9](2021)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 ——学校水平的特征与归因》文中研究说明任何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都在于学校水平的实施,课程方案是否切实可行,只有通过对学校水平的课程实施过程进行切实的考察才能得出结论。本研究以2016年9月开始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变革为背景,通过分析学校水平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基本特征和影响实施成败的真实变量,确定各变量对课程实施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方向,力图探索成功实施“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路径,为我国“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有效实施提供理论指导、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方案的修订提供借鉴和决策依据。本研究以J省C市的四所小学为个案,对经历“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的教师、校长进行调查研究的同时,考察实际课堂教学。收集资料主要采用深度访谈、课堂观察、文件收集等方式。研究发现,学校水平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呈现如下特征:第一,课程实施者们对课程必要性的认同度高,对开设“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必要性、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价值和意义呈现出较高的认同度。但是对文件课程的认同度不高,从课程标准确定的目标到内容等方面提出了不少异议及困惑。第二,教师的教学行为与课程认识之间存在不一致,虽然在访谈过程中表明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的需求作为教学起点,但是多数课堂教学都体现了权威主义、教师中心、输入的价值单一等特征。第三,课程实施环境不尽如人意,与较高的课程目标定位相比,课程实施环境不能满足其发展需求,主要表现为条件性资源的匮乏和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小科文化的制约等。导致这些问题的因素复杂,既有政府的教育投入、地方教育行政的作为、学校基建的设计思路等方面的因素,也有学校文化、社会文化方面的影响。研究也发现,影响学校层面“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因素形成一个复杂的网络。其中课程改革本身的因素对课程实施的影响较大,课程实施者对改革的清晰程度较低、“道德与法治”课程文本存在不确定因素等,对教师的课程认同感和改革适应性具有消解的影响;学校内部因素中校长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起到关键作用,它可以决定“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学校的地位、教师的地位;教师信念和教师知识是制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深度的关键因素,教师对学科价值的信念、对学生的信念、对教学的信念、教师自身的信念等对教师做课程决策都起到程度不同的影响;地方教育行政、大学等对学校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给予的物质资源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智力上的资源支持也不尽如人意,这些学校外部的因素制约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发展。本研究的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有效实施有五个方面的建议,包括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强化道德教育的重要价值;修订课程方案,完善教材编写;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促进课程实施走向深入;完善教师培养机制,加快学科教师专业化进程;理论与实践结合,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黄丹丹[10](2021)在《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学作业系统分析及策略研究 ——以人教版《分子与细胞》模块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在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导下,2019年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新教材开始在部分省份使用。因此对于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新教材中核心素养的渗透情况,以及如何充分利用新教材落实核心素养成为生物学课程改革所关注的焦点。本文以2019版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分子与细胞》模块为例,对教材作业系统中所渗透的核心素养进行分析,探讨如何充分利用教材作业系统渗透核心素养的策略。本文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法,对高中生物学核心素养及生物学教材作业系统研究现状进行了解和分析,对本研究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及教材作业系统进行了概念界定;然后通过教材分析法先对2004版与2019版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必修一教材的作业系统进行比较分析,研究新教材作业系统发生的变化,再对新教材中的作业系统进行核心素养的切入点分析,明确新教材作业系统中所渗透的核心素养;采用问卷调查法了解石河子地区高中生物学师生利用教材作业系统渗透核心素养的情况;最后结合教材分析结果,针对调查结果中存在的问题,为充分利用教材作业系统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出建议和策略,并结合具体教学案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对两版高中生物学教材作业系统比较发现,新版教材的作业系统栏目类型和数量均有所减少;新教材作业系统栏目内容在继承基础上又有所创新,调整后的栏目内容与教学内容联系更密切,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2)对新教材作业系统栏目所渗透的核心素养进行分析,发现作业系统各栏目之间相互联系,均不同程度地渗透了四种生物学核心素养,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良好载体。(3)调查结果发现教师存在对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论学习不足、对作业系统栏目的熟悉程度不高,栏目使用不均衡、利用作业系统培养核心素养的教学力度不够等问题;学生存在对教材作业系统栏目的学习兴致不高、对作业系统培养核心素养的作用认识不足、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有所欠缺等问题。基于以上研究结果,为有效利用教材作业系统渗透核心素养的培养,本研究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层面提出建议,并探讨具体的实施策略:(1)将作业系统融入教学设计中;(2)利用作业系统开展多样的教学活动;(3)对作业系统的内容进行加工及再创造;(4)对作业成果及时进行分析与评价。
二、教材分析处理是优化课堂教学的保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教材分析处理是优化课堂教学的保证(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自然地理情境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1.新课标对情境教学的要求 |
2.自然地理知识教学的需要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3.研究现状评述 |
(四)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1.研究目的 |
2.研究内容 |
(五)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研究方法 |
2.技术路线 |
二、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1.情境 |
2.情境教学 |
3.地理情境教学 |
(二)理论基础 |
1.情境认知理论 |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3.学习迁移理论 |
4.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三、高中自然地理课堂开展情境教学的优势分析 |
(一)情境教学是落实地理核心素养的有效方法 |
(二)情境教学能够有效突破自然地理教学难点 |
四、高中自然地理情境教学现状调查 |
(一)调查问卷设计 |
1.调查目的和对象 |
2.调查内容 |
(二)调查问卷的统计与分析 |
1.教师对情境教学的认知程度 |
2.自然地理教学情境的创设 |
3.自然地理教学中情境教学的应用 |
4.教师对自然地理情境教学的评价 |
5.自然地理情境教学应用存在的问题 |
6.教师对于情境教学在自然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的看法或建议 |
(三)调查结论 |
1.部分教师对情境教学认知较弱 |
2.情境的创设多在新课导入阶段 |
3.创设的情境过度依赖教材 |
4.情境脱离学生的实际 |
5.情境教学出现“形式主义” |
6.缺乏地理情境教学评价标准 |
五、高中自然地理情境教学流程与评价 |
(一)地理情境教学应用原则 |
1.学科性原则 |
2.真实性原则 |
3.主体性原则 |
4.发展性原则 |
5.多样性原则 |
(二)自然地理情境教学的流程 |
1.分析课标教材和学生,制定教学目标 |
2.选定情境类型,选取情境素材 |
3.实施情境教学 |
(三)自然地理情境教学评价标准与方法 |
1.自然地理情境教学评价标准 |
2.自然地理情境教学评价方法 |
六、自然地理情境教学策略 |
(一)针对不同自然地理知识类型,选择合适的教学情境 |
(二)利用具象化情境,培养学生抽象思维 |
(三)把握自然地理逻辑,情境变式应用 |
(四)情境串联“碎片化”知识 |
(五)构建自然地理情境教学评价体系 |
七、高中自然地理情境教学案例分析——《常见的天气系统》 |
(一)教学设计与实施 |
1.制定教学目标 |
2.选取情境素材 |
3.情境教学实施 |
(二)教学实施效果评价与反思 |
八、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与不足 |
1.结论 |
2.不足之处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情境教学的应用现状调查 |
致谢 |
(2)基于集体备课的初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调查研究 ——以Q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备课 |
2.1.2 集体备课 |
2.1.3 教师专业发展 |
2.1.4 英语教师专业发展 |
2.2 集体备课的相关研究 |
2.2.1 国外相关研究 |
2.2.2 国内相关研究 |
2.2.3 已有研究述评 |
2.3 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研究 |
2.3.1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研究 |
2.3.2 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研究 |
2.3.3 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 |
2.3.4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研究 |
2.4 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研究 |
2.4.1 国外相关研究 |
2.4.2 国内相关研究 |
2.4.3 已有研究述评 |
2.5 集体备课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研究 |
2.5.1 国外相关研究 |
2.5.2 国内相关研究 |
2.5.3 已有研究述评 |
2.6 研究基础 |
2.6.1 专业学习共同体理论 |
2.6.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问题 |
3.2 研究对象 |
3.3 研究方法 |
3.3.1 问卷调查法 |
3.3.2 访谈法 |
3.3.3 非参与式观察法 |
3.4 研究过程 |
3.4.1 文献资料收集 |
3.4.2 研究工具编制 |
3.4.3 研究数据采集 |
3.4.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
4.1 Q中学英语教师集体备课实施情况 |
4.1.1 集体备课的管理制度 |
4.1.2 集体备课的实施流程 |
4.1.3 集体备课的具体活动案例 |
4.2 问卷调查结果讨论 |
4.2.1 Q中学英语教师集体备课的实施现状 |
4.2.2 Q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状况 |
4.2.3 集体备课对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
4.3 访谈结果讨论 |
4.3.1 Q中学英语教师集体备课的实施现状 |
4.3.2 Q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状况 |
4.3.3 集体备课对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
第五章 结论 |
5.1 研究的主要发现 |
5.2 研究的主要启示 |
5.2.1 做好顶层设计,健全科学高效的管理制度 |
5.2.2 激发工作动机,强化学习共同体意识 |
5.2.3 倡导教学反思,做“研究型教师” |
5.2.4 加强专业引领,打造专家型教师队伍 |
5.2.5 把握新课程理念,创新教学与研究方法 |
5.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基于集体备课的初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调查问卷 |
附录2 基于集体备课的初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访谈提纲 |
附录3 初二英语备课组独立备课阶段教学设计 |
附录4 初二英语备课组集体研讨后教学设计 |
附录5 初一英语教师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 |
附录6 初二英语教师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 |
致谢 |
(3)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依据及意义 |
一、选题依据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述评 |
一、国内相关研究概述 |
二、国外相关研究概述 |
三、对学术界已有相关研究的评价 |
第三节 研究的思路、方法与创新之处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创新之处 |
第一章 高校育人与红色文化资源 |
第一节 红色文化资源概述 |
一、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与类型 |
二、红色文化资源的特征与价值 |
三、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
第二节 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概述 |
一、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内涵廓定 |
二、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构成要素 |
三、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特征阐释 |
四、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有效性 |
第三节 红色文化资源运用于高校育人的时代价值 |
一、红色文化资源是实现立德树人任务的宝贵资源 |
二、红色文化资源是高校形成办学特色的重要素材 |
三、红色文化资源是高校培养时代新人的精神养分 |
四、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是实现资源传承的重要途径 |
第二章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依据 |
第一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理论依据 |
一、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理论基础 |
二、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理论借鉴 |
第二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现实依据 |
一、充实高校育人内容的现实需要 |
二、拓宽高校育人方式的客观要求 |
三、营造良好育人环境的重要依托 |
四、提升高校育人价值的优秀载体 |
第三章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调查分析 |
第一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调查 |
一、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现状调查 |
二、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现状分析与评介 |
第二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成效 |
一、大学生对红色文化资源认同感提升 |
二、部分高校红色文化育人氛围渐显浓郁 |
三、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育人的空间得到拓展 |
第四章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存在的问题 |
一、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主体问题 |
二、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主题问题 |
三、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方式问题 |
四、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动力问题 |
五、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评价问题 |
第二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问题的宏观原因阐释 |
二、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问题的微观原因辨析 |
第五章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原则和评价 |
第一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基本原则 |
一、共建共享:形成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及育人的合力 |
二、实事求是:还原红色史实的同时注重因材施教 |
三、以生为本:关照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诉求 |
四、知行合一: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适时衔接 |
五、灵活多样:线下教育与线上教育的同步开展 |
第二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评价 |
一、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评价原则 |
二、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评价指标 |
三、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评价方法 |
四、高校设立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评价的依据 |
第六章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有效路径及保障体系建构 |
第一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有效路径 |
一、理性升华:红色文化资源在理论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
二、情感激发:红色文化资源在实践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
三、氛围营造:红色文化资源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有效运用 |
四、话语更新:红色文化资源在育人话语建构中的有效运用 |
五、新型平台:红色文化资源在育人传播媒介中的有效运用 |
六、自主探究:培育大学生自主学习红色文化资源的能力 |
第二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保障体系建构 |
一、促进基于有效实现育人价值的红色文化资源开发 |
二、设立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专业指导机构 |
三、加强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人才队伍建设 |
四、健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制度保障 |
五、推动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多项协助 |
六、优化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环境 |
结语 |
一、深化红色文化资源的基础理论研究 |
二、形成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合力 |
三、建构红色文化资源与其他文化资源的“和合共生” |
四、推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价值的有效利用 |
参考文献 |
附录: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调查问卷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4)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教材分析与处理情况调查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研究 |
2.1.1 体育课教材概念研究 |
2.1.2 教材分析概念研究 |
2.1.3 教材处理概念研究 |
2.2 教材分析与处理的原则研究 |
2.3 教材分析与处理的方法研究 |
2.4 教材分析与处理的策略研究 |
2.5 教材分析与处理存在的误区研究 |
2.6 小结 |
3 研究对象及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访谈法 |
3.2.4 课堂观察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对教材分析与处理的认识 |
4.1.1 对教材分析与处理重要性的认识 |
4.1.2 对教材分析与处理必要性的认识 |
4.2 教材分析研究 |
4.2.1 对教材价值的分析 |
4.2.2 对教材特点的分析 |
4.2.3 对教材重点的分析 |
4.2.4 对学生适切性的分析 |
4.3 教材处理研究 |
4.3.1 教材处理原则 |
4.3.2 教材处理方法 |
4.3.3 教材处理策略 |
4.4 教材分析与处理的效果研究 |
4.4.1 对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分析 |
4.4.2 对学生课堂参与度的分析 |
4.4.3 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分析 |
4.4.4 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分析 |
4.4.5 对学生积极反馈的分析 |
4.4.6 教师对教材分析与处理能力满意程度分析 |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1.1 在教材分析与处理认识方面 |
5.1.2 在教材分析方面 |
5.1.3 在教材处理方面 |
5.1.4 在教材分析与处理效果方面 |
5.2 建议 |
5.2.1 在教材分析与处理认识方面 |
5.2.2 在教材分析方面 |
5.2.3 在教材处理方面 |
5.2.4 在教材分析与处理效果方面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件1 问卷效度检验表 |
附件2 《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教材分析与处理情况调查研究》调查问卷 (教师问卷) |
附录3 《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教材分析与处理情况调查研究》调查问卷 (学生问卷) |
附录4 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教材分析与处理情况调查研究 |
(5)部编版初中语文散文的单元整体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部编版初中语文散文的单元整体教学相关概述 |
第一节 单元整体教学概述 |
一、单元整体教学的内涵 |
二、单元整体教学的特点 |
三、单元整体教学的目标 |
第二节 部编版初中语文散文概述 |
第三节 散文的单元整体教学概述 |
一、散文的单元整体教学的内涵 |
二、散文的单元整体教学的独特性 |
三、散文的单元整体教学的适切性 |
第二章 部编版初中语文散文的单元整体教学问题剖析 |
第一节 教学前——备课与预习维度的问题 |
一、文类目标指向不明,目标层次分布模糊 |
二、整体教学理解片面,有效整合策略缺乏 |
三、整体预习指导不足,学生课前准备随意 |
第二节 教学中——教与学维度的问题 |
一、教师教维度的问题 |
二、学生学维度的问题 |
第三节 教学后——练习与反思维度的问题 |
一、课后练习检测力不足,知识能力迁移缺乏保障 |
二、评价系统匹配度不高,学习效果评定不够全面 |
三、教学反思深刻性不够,整体教学经验难以推广 |
第三章 部编版初中语文散文的单元整体教学策略探索 |
第一节 教学前——备课与预习维度的策略 |
一、聚焦散文序列系统,多维考察,明确教学目标 |
二、重视散文共性特质,把握整体,灵活整合内容 |
三、强调散文文类意识,确立方向,做好课前预习 |
第二节 教学中——教与学维度的策略 |
一、教师教维度的策略 |
二、学生学维度的策略 |
第三节 教学后——练习与反思维度的策略 |
一、强化整体检查力度,保证知识能力迁移 |
二、关注散文能力考察,全面评价教学效果 |
三、深化整合教学反思,归纳经验与不足 |
第四章 部编版初中语文散文的单元整体教学课型建构 |
第一节 单元整体教学基本课型介绍 |
第二节 散文分年级单元整体教学课型及案例展示 |
一、七年级——培养阅读技能,侧重教读的课型体系 |
二、八年级——渗透文类意识,侧重自读的课型体系 |
三、九年级——复习巩固知识,侧重训练的课型体系 |
第三节 散文的单元整体教学课型体系建构的反思 |
一、课型体系建构的亮点 |
二、课型体系建构的不足及改进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6)高中历史优质课堂建构研究 ——基于对一线高中历史教师的深入访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 |
一、高中历史优质课堂相关概念阐释 |
(一)优质课堂 |
(二)“优质课”与优质课堂的联系与区别 |
(三)高中历史优质课堂 |
1.高中历史优质课堂的内涵 |
2.高中历史优质课堂的标准 |
二、建构高中历史优质课堂的理论依据与现实依据 |
(一)建构高中历史优质课堂的理论依据 |
(二)建构高中历史优质课堂的现实依据 |
1.建构高中历史优质课堂的必要性 |
2.建构高中历史优质课堂的可行性 |
三、高中历史优质课堂建构的过程——以统编版《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例 |
(一)建构的步骤 |
1.科学性备课 |
2.高效性上课 |
3.有效性课后探究 |
(二)建构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
1.强化五大核心素养的渗透作用 |
2.重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
3.确保课后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
四、建构高中历史优质课堂的保障措施 |
(一)全面提升历史教师专业素养 |
(二)切实提高高中生自主学习历史能力 |
(三)多元评价师生“教”“学”绩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高中历史优质课堂”历史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二 “高中历史优质课堂标准”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三 “高中历史课堂”教师问卷调查 |
附录四 “高中历史优质课堂”学生问卷调查 |
附录五 对于一线高中历史教师关于“高中历史优质课堂”的访谈内容的摘选 |
致谢 |
(7)小学高年级写字教学现状分析及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写字教学相关问题概述 |
第一节 写字与写字教学 |
一、写字 |
二、写字教学 |
第二节 小学高年级加强写字教学的实施依据 |
一、语文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 |
二、语文教材的全新编排 |
第三节 加强写字教学的价值与意义 |
一、引导学生认识汉字源流,继承弘扬传统文化 |
二、增强写字教学育人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第四节 理论基础 |
一、动作技能形成发展的阶段理论 |
二、学生的心理认知发展特点 |
三、学习动机理论 |
第二章 小学高年级写字教学现状及分析 |
第一节 调查基本情况说明 |
一、调查目的及对象 |
二、调查内容设计 |
第二节 小学高年级写字教学情况调查结果分析 |
一、学生写字情况 |
二、教师写字教学情况 |
三、学校写字教学管理情况 |
第三节 小学高年级写字教学存在的问题 |
一、学生书写习惯未养成,书写态度不端正 |
二、学生整体书写水平不容乐观 |
三、写字教学内容片面,教学重难点不突出 |
四、教师教学方法单一,教学示范不足 |
五、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评价相对滞后 |
六、写字教学时间与写字训练量不足 |
七、毛笔字教学实施情况不理想 |
第四节 小学高年级写字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学生自身 |
二、教师方面 |
三、学校管理方面 |
第三章 小学高年级写字教学的改进策略 |
第一节 转变教学观念,明确写字教学价值 |
一、教师树立正确写字教学观念 |
二、引导学生充分认识书写意义 |
第二节 洞悉课标要求,把握写字教学目标 |
一、整体把握语文课程标准内容 |
二、重点掌握第三学段教学目标 |
第三节 整合教学资源,合理优化教学内容 |
一、仔细研读教材内容,灵活利用课本 |
二、延伸课外教学内容,拓宽学习范围 |
第四节 丰富教学方法,提高写字教学效率 |
一、做好课前准备,了解多样教学方法 |
二、立足课堂需要,创新写字教学方法 |
第五节 实施多元评价,健全写字评价体系 |
一、评价内容全面,关注写字过程 |
二、评价标准细化,提供评价依据 |
三、评价方式多样,发挥驱动作用 |
四、评价主体开放,构建互动格局 |
第六节 学校加强管理,强化写字教学规范 |
一、落实常规,提供教学保障 |
二、牢固根基,优化师资队伍 |
三、创设环境,营造写字氛围 |
四、协调力量,形成教育合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高中地理传统教学模式与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 |
二、SPOC+翻转课堂的研究现状 |
三、研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思路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思路 |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MOOC |
二、SPOC |
三、翻转课堂 |
四、教学模式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二、掌握学习理论 |
三、个性化学习理论 |
四、混合式学习理论 |
第三章 高中地理传统教学模式与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分析对比 |
第一节 高中地理传统教学模式与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意蕴对比 |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意蕴 |
二、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意蕴 |
第二节 高中地理传统教学模式与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教学设计对比 |
一、两种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理念对比 |
二、两种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目标对比 |
三、两种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活动对比 |
四、两种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评价对比 |
第三节 高中地理传统教学模式与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操作程序对比 |
一、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操作程序 |
二、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操作程序 |
第四节 高中地理传统教学模式与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教学特点对比 |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高中地理教学特点 |
二、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高中地理教学特点 |
第五节 高中地理传统教学模式与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优劣势对比 |
一、传统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课堂存在的优劣势 |
二、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课堂存在的优劣势 |
第四章 高中地理传统教学模式与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验对比 |
第一节 实验目的 |
第二节 实验对象 |
第三节 实验设计 |
第四节 实验过程 |
一、SPOC环境创设 |
二、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 |
三、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 |
第五节 案例分析 |
一、课前阶段 |
二、课中阶段 |
三、课后阶段 |
第六节 学习评价反馈 |
第七节 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
一、学生成绩对比分析 |
二、问卷设计与安排 |
三、问卷与访谈结果分析 |
第五章 高中地理传统教学模式与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建议 |
第一节 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实施建议 |
第二节 对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建议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不足 |
第三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基于 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调查问卷(学生卷) |
附录二 基于 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访谈提纲(学生版) |
附录三 基于 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访谈提纲(教师版)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 ——学校水平的特征与归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问题 |
四、研究意义 |
五、论文的基本框架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课程 |
(二)课程实施 |
二、课程实施的基本理论研究 |
(一)课程实施的取向研究 |
(二)课程实施策略与模式的研究 |
(三)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研究 |
(四)课程实施的程度研究 |
三、我国小学德育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研究 |
(一)有关德育课程设计的研究 |
(二)有关德育课程实施的研究 |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 |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
(一)研究方法的确定 |
(二)研究对象的选择 |
(三)资料的收集方法 |
(四)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三、研究的效度与伦理 |
(一)研究的效度 |
(二)研究的伦理问题 |
第三章 教师领悟的课程:如何“看”道德与法治课程 |
一、对课程价值的认识 |
(一)课程的关键价值:培养价值观 |
(二)课程的关键价值:培养品德和行为习惯 |
二、对课程目标、内容的看法 |
(一)对课程目标的看法 |
(二)对课程内容的看法 |
三、对课程变革的关注 |
(一)对课程改革背景的认识 |
(二)对教材编写依据的认识 |
(三)对“道德与法治”与“品德与生活”区别的看法 |
四、分析与讨论 |
(一)文件课程与领悟课程,在价值认识层面存在差距 |
(二)对文件课程的关注度较低,对运作课程的关注度较高 |
(三)对课程变革的关注度较低 |
第四章 教师运作的课程:如何“做”道德与法治课程 |
一、对课程内容的处理 |
(一)内容调适决策 |
(二)内容创新决策 |
二、对课程资源的处理 |
(一)忠实于国家课程标准及课程理念 |
(二)忠实于拓展学生的生活、社会经验 |
(三)课程资源的创生性开发 |
三、教学模式的设计和采用 |
(一)“澄清价值Ⅰ模式”的设计与采用 |
(二)“澄清价值Ⅱ模式”的设计与采用 |
(三)“体验实践模式”的设计与采用 |
四、学生学业评价的做法 |
(一)运用表现性评价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
(二)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结合的决策 |
五、分析与讨论 |
(一)课程内容的处理呈现的特征 |
(二)课程资源的处理呈现的特征 |
(三)教学模式的设计与采用呈现的特征 |
(四)学生学业评价的实施呈现的特征 |
第五章 学校内部因素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影响 |
一、学校课程管理的影响 |
(一)课程规划影响学科地位和学科发展的高度 |
(二)条件性资源的供给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 |
二、教师个人因素的影响 |
(一)教师信念决定课程实施的深度 |
(二)教师知识对课程实施的影响 |
三、学校文化氛围的影响 |
(一)小科文化对专业身份认同的影响 |
(二)合作文化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
(三)人际关系对教师心理环境的影响 |
第六章 学校外部因素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影响 |
一、地方教育行政的影响 |
(一)地方教育行政的角色与作为 |
(二)培训缺位与对专业援助的期待 |
二、社区、家长的影响 |
(一)社会对课程的评价 |
(二)家长对课程实施的影响 |
第七章 文件课程因素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影响 |
一、文件课程的设计及特征 |
(一)课程性质 |
(二)价值目标 |
(三)课程结构与内容 |
(四)课程的要求 |
二、文件课程及教材的影响分析 |
(一)文件课程的影响 |
(二)教材的影响 |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
一、本研究的结论 |
(一)学校水平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特征 |
(二)归因 |
二、推动课程有效实施的建议 |
(一)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强化德育的重要价值 |
(二)修订课程方案,进一步完善教材编写 |
(三)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促进课程实施走向深入 |
(四)加强学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专业地位和专业化水平 |
(五)理论与实践结合,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
三、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情况调查——教师访谈提纲 |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情况调查——校长访谈提纲 |
三、访谈实录 |
四、课堂观察表 |
后记 |
(10)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学作业系统分析及策略研究 ——以人教版《分子与细胞》模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五、创新点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
二、理论基础 |
第三章 高中生物学新教材作业系统栏目分析 |
一、新旧教材作业系统比较分析 |
二、教材作业系统中渗透核心素养的分析 |
第四章 高中生物学教材作业系统栏目渗透核心素养的教学现状调查 |
一、教师问卷调查 |
二、学生问卷调查 |
第五章 作业系统渗透核心素养的建议及策略探讨 |
一、建议 |
二、策略探讨 |
三、教学案例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不足之处 |
三、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四、教材分析处理是优化课堂教学的保证(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自然地理情境教学研究[D]. 田颖.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2]基于集体备课的初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调查研究 ——以Q中学为例[D]. 许义.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3]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研究[D]. 胡杨.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9)
- [4]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教材分析与处理情况调查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D]. 张腾.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2)
- [5]部编版初中语文散文的单元整体教学研究[D]. 张艺潇.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6]高中历史优质课堂建构研究 ——基于对一线高中历史教师的深入访谈[D]. 陈兴涛.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7]小学高年级写字教学现状分析及策略研究[D]. 耿齐苑.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8]高中地理传统教学模式与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比研究[D]. 高毅. 青海师范大学, 2021
- [9]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 ——学校水平的特征与归因[D]. 金春花.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10]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学作业系统分析及策略研究 ——以人教版《分子与细胞》模块为例[D]. 黄丹丹. 石河子大学, 2021(02)